第12章腹部疾病——第1节腹外疝高职高专《外科学》(第二版)ppt课件
合集下载
外科学ppt课件腹外疝

治疗原则
腹股沟疝的治疗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适用于1岁以下婴幼儿及年老体弱或伴有严重疾病不能 耐受手术者。手术治疗是腹股沟疝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手术方式包括传统疝修补术、无张力疝修补术和腹腔镜疝 修补术。
03
股疝
股管解剖结构特点
01
股管位置
位于腹股沟韧带下方,股静脉内侧的潜在性间隙。
器疾病的患者,应先治疗原发病。
06 其他类型腹外疝
白线疝
定义
病因
发生在腹壁正中线处的疝,绝大多数在脐 上。
白线由腹前外侧壁3层扁肌的腱膜在腹正中 线上相互交织而成。白线疝好发于脐上, 多为腹白线发育欠佳或有孔隙所致。
临床表现
治疗
早期肿块小而无症状,不易被发现,以后 可因腹膜受刺激而出现上腹钝痛、消化不 良、恶心、呕吐。
诊断依据
根据典型临床表现和体征,结合B超、 CT等影像学检查可明确诊断。
治疗方法与注意事项
治疗方法
股疝容易嵌顿,一旦嵌顿可迅速发展为绞窄性疝。因此,股 疝诊断确定后,应及时手术治疗。对于嵌顿性或绞窄性股疝 ,更应进行紧急手术。最常用的手术方法是McVay修补法。
注意事项
术后需卧床休息,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 力劳动,防止复发。同时,积极治疗咳嗽、便秘等引起腹压 增高的疾病。
发病原因构成腹壁的完整性,当腹壁强度降低时, 容易发生腹外疝。常见原因有腹壁外伤、感染、手术切 口愈合不良等。
02
腹内压力增高
慢性咳嗽、便秘、排尿困难等导致腹内压力增高的因素 ,可促使腹外疝的发生。
03
遗传因素
部分腹外疝患者存在家族遗传倾向,可能与腹壁组织发 育不良有关。
绞窄性疝
嵌顿如不及时解除,肠管及其系膜受压情况 不断加重可使动脉血流减少,最后导致完全 阻断,即为绞窄性疝。
腹股沟疝的治疗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适用于1岁以下婴幼儿及年老体弱或伴有严重疾病不能 耐受手术者。手术治疗是腹股沟疝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手术方式包括传统疝修补术、无张力疝修补术和腹腔镜疝 修补术。
03
股疝
股管解剖结构特点
01
股管位置
位于腹股沟韧带下方,股静脉内侧的潜在性间隙。
器疾病的患者,应先治疗原发病。
06 其他类型腹外疝
白线疝
定义
病因
发生在腹壁正中线处的疝,绝大多数在脐 上。
白线由腹前外侧壁3层扁肌的腱膜在腹正中 线上相互交织而成。白线疝好发于脐上, 多为腹白线发育欠佳或有孔隙所致。
临床表现
治疗
早期肿块小而无症状,不易被发现,以后 可因腹膜受刺激而出现上腹钝痛、消化不 良、恶心、呕吐。
诊断依据
根据典型临床表现和体征,结合B超、 CT等影像学检查可明确诊断。
治疗方法与注意事项
治疗方法
股疝容易嵌顿,一旦嵌顿可迅速发展为绞窄性疝。因此,股 疝诊断确定后,应及时手术治疗。对于嵌顿性或绞窄性股疝 ,更应进行紧急手术。最常用的手术方法是McVay修补法。
注意事项
术后需卧床休息,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 力劳动,防止复发。同时,积极治疗咳嗽、便秘等引起腹压 增高的疾病。
发病原因构成腹壁的完整性,当腹壁强度降低时, 容易发生腹外疝。常见原因有腹壁外伤、感染、手术切 口愈合不良等。
02
腹内压力增高
慢性咳嗽、便秘、排尿困难等导致腹内压力增高的因素 ,可促使腹外疝的发生。
03
遗传因素
部分腹外疝患者存在家族遗传倾向,可能与腹壁组织发 育不良有关。
绞窄性疝
嵌顿如不及时解除,肠管及其系膜受压情况 不断加重可使动脉血流减少,最后导致完全 阻断,即为绞窄性疝。
腹外疝ppt演示课件

排尿困难 婴儿啼哭 举重 呕吐 腹腔内肿瘤
第一节 概述
病理解剖
•疝环:
– 也称疝门,为腹壁薄弱或缺损处。
•疝囊:
– 呈梨形或半球形。 – 分颈、体、底三部。
•疝内容物:
– 是进入疝囊的腹内脏器或组织。 – 小肠、大网膜多见。其次盲肠、阑 尾、结肠
•疝外被盖:
– 疝囊以外的腹壁各层组织。
(二)手术治疗
经腹腔镜疝修补术
1. 经腹膜前法(TAPP) 2. 完全经腹膜外法(TEA) 3. 经腹腔内法(IPOM) 4. 单纯疝环缝合法 缩小内环 从后方用网片加 强腹壁缺损
手术治疗
•嵌顿性疝和绞窄性疝的处理:
1. 手法复位:
(1) 嵌顿时间在3~4小时以内,局部压痛不明
显,也无腹部压痛或腹肌紧张等腹膜刺激
• 主要特征:ter):
嵌顿性疝
肠管壁疝
第一节 概述—分类
3、嵌顿性疝(incarcerated hernia )
• 里脱疝(Littre):疝嵌顿的内容物为小肠憩 室。
• 逆行性嵌顿:
第一节 概述—分类
4、绞窄性疝(strangulated hernia)
音,疝环处可触及腹壁缺
损和咳嗽冲击感。
第一节 概述—分类
2、难复性疝(irreducible hernia)
• 疝 内 容 物不 能 回 纳或不 能完全回纳入腹腔。 • 滑动性疝:疝内容物成 为疝囊壁的一部分。
第一节 概述—分类
3、嵌顿性疝(incarcerated hernia )
• 腹内压突然增高,疝内容物强行扩张疝囊颈 入疝囊,疝环收缩,疝内容物被卡不能回纳。
第一节 概述—分类
• 按疝环部位:腹股沟疝(斜/直)、股疝、切口疝、脐
腹外疝优秀课件

突出途径 疝块外形 回纳疝块后压住内环
经腹股沟管突出,可进阴 囊
椭圆或梨形,上部呈蒂柄 状
疝块不再突出
由直疝三角突出,不进阴 囊 半球形,基底较宽
疝块仍可突出
Company Logo
精索与疝囊旳关系
精索在疝囊后方
精索在疝囊前外方
疝囊颈与腹壁下动脉旳 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外侧 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内侧 关系
嵌顿机会
较多
极少
腹股沟区解剖
皮肤
腹外斜肌
腹内斜肌
腹横筋膜
皮肤,
腹
皮下组织
外
和
斜
浅筋膜
肌
腱
膜
腹内斜肌 和 腹横肌
腹横筋膜 和 腹膜外脂肪 以及 壁层腹膜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腹股沟管解剖
腹股沟管解剖
❖ 内口:腹股沟中点上方2cm处腹壁下动脉外侧, 男性精索和女性子宫圆韧带穿过腹横筋膜而形成 旳卵圆形间隙。
Company Logo
腹 外疝
腹外疝
腹
腹
股
斜疝
股
沟
直疝
沟
斜
股疝
直
疝
疝
其他腹外疝
Company Logo
腹股沟疝 发病机制
❖一,先天性解剖异常 ❖二,后天腹壁单薄或 缺损
Company Logo
腹股沟疝 ❖临床体现和诊疗
❖ 腹股沟疝旳基本症状是患处出现一肿块, ❖ 早期症状不明显,肿块明显时,易诊疗。 ❖ 1.易复性斜疝:
❖ ⑴、肿块在站立、活动、行走,腹
❖ 内压升高时出现,呈梨形. ❖ ⑵、偶有下坠感或胀痛。
Company Logo
腹外疝外科PPT课件(2024)

2024/1/28
慢性咳嗽和便秘会增加腹腔内压力,容易导 致腹外疝的发生。应积极治疗原发病,改善 症状。
24
康复训练指导
术后早期活动
鼓励患者在术后早期进行床上活动,如 翻身、抬腿等,促进血液循环和肠道蠕
动恢复。
腹部按摩
2024/1/28
教会患者正确的腹部按摩方法,可以 促进肠道蠕动和排便,缓解术后腹胀
2024/1/28
6
02 腹外疝检查与评 估
2024/1/28
7
体格检查
视诊
观察腹部外形,注意有 无膨隆或凹陷,以及疝 块的大小、形状和位置
。
2024/1/28
触诊
检查疝块质地、边界、 活动度及有无压痛,同 时注意腹部其他部位的
触诊情况。
叩诊
听诊
通过叩诊判断疝块内有 无气体或液体,以及疝 块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饮食与营养
根据患者病情和医嘱,给予合理的饮 食和营养支持,促进患者康复。
21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2024/1/28
知识宣教
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腹外疝的相关知识,包括病因、症状、治疗方法 及预防措施等。
术后康复指导
指导患者进行术后康复训练,如深呼吸、咳嗽排痰、床上活动等,促 进患者身体功能恢复。
心理支持
和便秘症状。
呼吸训练
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和咳嗽训练,有 助于改善呼吸功能,预防肺部感染。
逐渐增加活动量
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逐渐增加活动 量,如散步、慢跑等,提高身体素质 和免疫力。
25
长期随访管理
健康指导
向患者提供健康指导,包括饮食、运动、 心理等方面的建议,促进患者的全面康复
。
定期随访
慢性咳嗽和便秘会增加腹腔内压力,容易导 致腹外疝的发生。应积极治疗原发病,改善 症状。
24
康复训练指导
术后早期活动
鼓励患者在术后早期进行床上活动,如 翻身、抬腿等,促进血液循环和肠道蠕
动恢复。
腹部按摩
2024/1/28
教会患者正确的腹部按摩方法,可以 促进肠道蠕动和排便,缓解术后腹胀
2024/1/28
6
02 腹外疝检查与评 估
2024/1/28
7
体格检查
视诊
观察腹部外形,注意有 无膨隆或凹陷,以及疝 块的大小、形状和位置
。
2024/1/28
触诊
检查疝块质地、边界、 活动度及有无压痛,同 时注意腹部其他部位的
触诊情况。
叩诊
听诊
通过叩诊判断疝块内有 无气体或液体,以及疝 块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饮食与营养
根据患者病情和医嘱,给予合理的饮 食和营养支持,促进患者康复。
21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2024/1/28
知识宣教
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腹外疝的相关知识,包括病因、症状、治疗方法 及预防措施等。
术后康复指导
指导患者进行术后康复训练,如深呼吸、咳嗽排痰、床上活动等,促 进患者身体功能恢复。
心理支持
和便秘症状。
呼吸训练
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和咳嗽训练,有 助于改善呼吸功能,预防肺部感染。
逐渐增加活动量
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逐渐增加活动 量,如散步、慢跑等,提高身体素质 和免疫力。
25
长期随访管理
健康指导
向患者提供健康指导,包括饮食、运动、 心理等方面的建议,促进患者的全面康复
。
定期随访
腹 外 疝ppt演示课件

先天性, 脐部发育不全,脐环没有完全 闭锁;或脐部的瘢痕组织薄弱,不够坚固。 成人脐疝 较为少见,可能与脐环处疤痕组织变弱 有关。诱因是妊娠、慢性咳嗽、腹水等。
. 73
临床表现和诊断
成人脐疝
多见于中年肥胖经产妇女。主要症状是脐部有半球形 疝块,可回纳,常伴有消化不良,腹部不适和隐痛。由于疝 环一般较小周围疤痕组织较坚韧,因此,较易发生嵌顿和绞 窄。巨大的脐疝呈垂悬状。
.
53
手术方法
单纯疝囊高位结扎术 疝修补术
.
54
单纯疝囊高位结扎术
适应症
*婴幼儿 *斜疝绞窄发生肠坏死局部有严重 感染的病例
.
55
疝修补术
.
56
传统方法
*前壁:Ferguson法 *后壁:四种方法 Bassini法 Halsted法 Mc Vay法 Shouldice法
. 57
无张力疝修补术 (tension-free hernioplasty)
. 21
腹股沟区解剖层次
分界 腹股沟区的腹壁层次由浅及深分为:
皮肤、浅筋膜、深筋膜
腹外斜肌
腹内斜肌与腹横肌
腹横筋膜 腹膜外脂肪和腹膜
. 22
.
23
腹外斜肌
腹外斜肌腱膜 腹股沟韧带 腔隙韧带(陷窝韧带) 耻骨疏韧带(Coper韧带)
腹股沟管外环
髂腹下神经和骼腹股沟神经
. 24
腹股沟区的韧带
.
25
先天性斜疝形成与睾丸下降
.
36
后天性斜疝
与腹股沟区腹壁薄弱及诱发因 素有关
.
37
腹股沟斜疝结构特点(后天性,先天性)
.
38
临床表现和诊断
. 73
临床表现和诊断
成人脐疝
多见于中年肥胖经产妇女。主要症状是脐部有半球形 疝块,可回纳,常伴有消化不良,腹部不适和隐痛。由于疝 环一般较小周围疤痕组织较坚韧,因此,较易发生嵌顿和绞 窄。巨大的脐疝呈垂悬状。
.
53
手术方法
单纯疝囊高位结扎术 疝修补术
.
54
单纯疝囊高位结扎术
适应症
*婴幼儿 *斜疝绞窄发生肠坏死局部有严重 感染的病例
.
55
疝修补术
.
56
传统方法
*前壁:Ferguson法 *后壁:四种方法 Bassini法 Halsted法 Mc Vay法 Shouldice法
. 57
无张力疝修补术 (tension-free hernioplasty)
. 21
腹股沟区解剖层次
分界 腹股沟区的腹壁层次由浅及深分为:
皮肤、浅筋膜、深筋膜
腹外斜肌
腹内斜肌与腹横肌
腹横筋膜 腹膜外脂肪和腹膜
. 22
.
23
腹外斜肌
腹外斜肌腱膜 腹股沟韧带 腔隙韧带(陷窝韧带) 耻骨疏韧带(Coper韧带)
腹股沟管外环
髂腹下神经和骼腹股沟神经
. 24
腹股沟区的韧带
.
25
先天性斜疝形成与睾丸下降
.
36
后天性斜疝
与腹股沟区腹壁薄弱及诱发因 素有关
.
37
腹股沟斜疝结构特点(后天性,先天性)
.
38
临床表现和诊断
《外科学》腹外疝 ppt课件

第二节 腹股沟疝
发病机制
先天性解剖异常:
如鞘突不闭锁或闭锁不完全
后天性腹壁薄弱或缺损:
① 腹横筋膜不同程度的薄弱或缺损
② 腹横肌和腹内斜肌发育不全
ppt课件 8
第二节 腹股沟疝
临床表现和诊断
易复性斜疝:
① 腹股沟区有一突出的肿块,在站立、行走、 咳嗽或劳动时出现 ② 梨形,并可降至阴囊或大阴唇 ③ 膨胀性冲击感 ④ 浅环扩大 ⑤ 指尖有冲击感 ⑥ 紧压腹股沟管深,环让病人起立并咳嗽, 斜疝块并不出现
第二节 腹股沟疝
加强腹股沟后壁常用的方法有四种:
①Bassini法;
② Halsted法;
③ McVay法;
④ Shouldice法 (2)无张力疝修补术: (3)经腹腔镜疝修补术
ppt课件 14
第二节 腹股沟疝
2、嵌顿性和绞窄性疝的处理原则
手法复位: ① 嵌顿时间在3~4小时以内,局部压痛不明显,
ppt课件 2
第一节 概 论
病
因:
1、腹壁强度降低:
① 某些组织穿过腹壁的部位
② 腹白线因发育不全
③ 手术切口愈合不良、外伤、感染、腹壁神经损伤、
老年、久病、肥胖所致肌萎缩
2、腹内压增高
ppt课件 3
第一节 概 论
病理解剖:
疝囊:是壁层腹膜 疝门:疝环所在的部位,即腹壁薄弱区或缺损所在。 疝内容物:是进入疝囊的腹内脏器或组织。 疝外被盖:是指疝囊以外的各层组织。
无腹膜刺激征者;
② 年老体弱或伴有其他较严重疾病而估计肠
袢尚未绞窄坏死者。
绞窄疝手术的关键在于正确判断疝内容物的
活力
ppt课件 15
第三节 股
疝
腹外疝带图片PPT培训课件

先天性斜疝:腹膜鞘突未闭或闭锁 不全。
后天性斜疝:内环缺陷和腹内斜肌 及腹横肌薄弱。
(二)腹股沟直疝
老年人腹壁肌肉多较薄弱。若有 长期咳嗽、排尿困难或慢性便秘等, 经常使腹内压增高,就可能使腹内脏 器由直疝三角向外突出,形成直疝。
先天性腹股沟斜疝形成原理(1)
先天性腹股沟斜疝形成原理(2)
先天性腹股沟斜疝形成原理(3)
角区”直接由后向前突出,不经内环,
不进入阴囊。
※腹股沟疝在各类腹外疝中约占85%, 其中斜疝占腹股沟疝的95%,男性多 于女性,右侧多于左侧。
一、腹股沟管的解剖
位于腹股沟韧带的内上方,经外上
向内下,由深而浅斜行走向。“两 口
四壁”。
内口:内环(腹环)。 腹横筋膜的卵圆形裂隙,体表投
影 位于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1.5厘米。
(1)年老体弱或伴有
引起腹内压增高
手法复位指征
的疾病而肠袢未
坏死者。
(2)嵌顿时间3-4小时
内局部无腹膜刺
激征者。
※复位后应严密观察腹部情况24小 时,出现腹膜炎或肠梗阻,应立即手 术;手法复位成功者亦应择期手术, 以防止复发。
(二)手术疗法: 如有慢性咳嗽,排尿困难、便
秘、腹水、妊娠等腹内压增高情况, 术前应处理,以防疝复发。
3、嵌顿性斜疝:常发生于腹内压骤 增时。疝块突然增大明显胀痛, 不能还纳,肿块紧张发硬,明显 触痛。 如不及时处理——绞窄性疝
4、绞窄性疝:症状较重。肠梗阻、 脓血症等表现。
(二) 腹股沟直疝:多见于年老体 弱者。站立或腹内压增高时,腹股 沟内侧、耻骨结节上外方,出现一 半球形肿块,无疼痛,容易还纳, 极少嵌顿。
外口:外环(皮下环)。 是腹外斜肌腱膜的三角形裂隙,
后天性斜疝:内环缺陷和腹内斜肌 及腹横肌薄弱。
(二)腹股沟直疝
老年人腹壁肌肉多较薄弱。若有 长期咳嗽、排尿困难或慢性便秘等, 经常使腹内压增高,就可能使腹内脏 器由直疝三角向外突出,形成直疝。
先天性腹股沟斜疝形成原理(1)
先天性腹股沟斜疝形成原理(2)
先天性腹股沟斜疝形成原理(3)
角区”直接由后向前突出,不经内环,
不进入阴囊。
※腹股沟疝在各类腹外疝中约占85%, 其中斜疝占腹股沟疝的95%,男性多 于女性,右侧多于左侧。
一、腹股沟管的解剖
位于腹股沟韧带的内上方,经外上
向内下,由深而浅斜行走向。“两 口
四壁”。
内口:内环(腹环)。 腹横筋膜的卵圆形裂隙,体表投
影 位于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1.5厘米。
(1)年老体弱或伴有
引起腹内压增高
手法复位指征
的疾病而肠袢未
坏死者。
(2)嵌顿时间3-4小时
内局部无腹膜刺
激征者。
※复位后应严密观察腹部情况24小 时,出现腹膜炎或肠梗阻,应立即手 术;手法复位成功者亦应择期手术, 以防止复发。
(二)手术疗法: 如有慢性咳嗽,排尿困难、便
秘、腹水、妊娠等腹内压增高情况, 术前应处理,以防疝复发。
3、嵌顿性斜疝:常发生于腹内压骤 增时。疝块突然增大明显胀痛, 不能还纳,肿块紧张发硬,明显 触痛。 如不及时处理——绞窄性疝
4、绞窄性疝:症状较重。肠梗阻、 脓血症等表现。
(二) 腹股沟直疝:多见于年老体 弱者。站立或腹内压增高时,腹股 沟内侧、耻骨结节上外方,出现一 半球形肿块,无疼痛,容易还纳, 极少嵌顿。
外口:外环(皮下环)。 是腹外斜肌腱膜的三角形裂隙,
《外科学》腹外疝--课件

髂腰部结核性脓肿
ppt课件
46
手术治疗
最常用的手术是McVay修补法
ppt课件
47
第4节
其他腹外疝
ppt课件
48
一、切口疝 (incisional hernia)
ppt课件
49
概念
切口疝 (incisional hernia)是发生于腹壁手术切口处的疝。临床上比较常见, 占腹外疝的第三位。 主要病因是腹壁切口感染、缝合技术、缝合材料、腹内压增高和全身性因素。 最常发生于腹直肌切口, 并以下腹部切口多见;其次为正中切口和旁正中切口。
起到了多重修补的作用, 同时更符合腹股沟区的正常层次
分布。
ppt课件
36
• 经腹腔镜疝修补术 • 1.经腹膜前法(TAPA) • 2.完全经腹膜外法(TEA) • 3.经腹腔内法(IPOM) • 4.单纯疝环缝合法
ppt课件
37
嵌顿性和绞窄性疝的处理原则
1. 手法复位
(1) 嵌顿时间在3~4小时以内, 局部压痛不明 显, 也无腹部压痛
ppt课件
双侧腹股沟直疝
14
腹股沟管解剖
内口: 精索或子宫圆韧带穿过腹横筋膜而形成的 一个卵圆形裂隙,即腹股沟管深环(内环 或腹环)。
外口: 腹外斜肌腱膜纤维在耻骨结节上外方形成 的一个三角形裂隙,即腹股沟管浅环(外 环或皮下环)。
前壁: 腹外斜肌腱膜。 后壁: 腹横筋膜。 上壁: 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形成的弓状下缘。 下壁: 腹股沟韧带和腔隙韧带。 内容物: 精索或子宫圆韧带。
次发生的疝
手术处理的疝外, 疝的类型与初次手
还有另外的疝。 术时相同或不同,
但解剖部位不同。
ppt课件
41
第3节
ppt课件
46
手术治疗
最常用的手术是McVay修补法
ppt课件
47
第4节
其他腹外疝
ppt课件
48
一、切口疝 (incisional hernia)
ppt课件
49
概念
切口疝 (incisional hernia)是发生于腹壁手术切口处的疝。临床上比较常见, 占腹外疝的第三位。 主要病因是腹壁切口感染、缝合技术、缝合材料、腹内压增高和全身性因素。 最常发生于腹直肌切口, 并以下腹部切口多见;其次为正中切口和旁正中切口。
起到了多重修补的作用, 同时更符合腹股沟区的正常层次
分布。
ppt课件
36
• 经腹腔镜疝修补术 • 1.经腹膜前法(TAPA) • 2.完全经腹膜外法(TEA) • 3.经腹腔内法(IPOM) • 4.单纯疝环缝合法
ppt课件
37
嵌顿性和绞窄性疝的处理原则
1. 手法复位
(1) 嵌顿时间在3~4小时以内, 局部压痛不明 显, 也无腹部压痛
ppt课件
双侧腹股沟直疝
14
腹股沟管解剖
内口: 精索或子宫圆韧带穿过腹横筋膜而形成的 一个卵圆形裂隙,即腹股沟管深环(内环 或腹环)。
外口: 腹外斜肌腱膜纤维在耻骨结节上外方形成 的一个三角形裂隙,即腹股沟管浅环(外 环或皮下环)。
前壁: 腹外斜肌腱膜。 后壁: 腹横筋膜。 上壁: 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形成的弓状下缘。 下壁: 腹股沟韧带和腔隙韧带。 内容物: 精索或子宫圆韧带。
次发生的疝
手术处理的疝外, 疝的类型与初次手
还有另外的疝。 术时相同或不同,
但解剖部位不同。
ppt课件
41
第3节
第一节腹外疝 PPT

护理评估
3、嵌顿性疝和绞窄性疝 肿块张力高且硬,有明显触痛。如嵌顿得内容
物为肠袢,即伴有腹部绞痛、恶心、呕吐、腹胀 、停止排便排气等机械性肠梗阻得表现。
如嵌顿时间过久,疝内容物发生缺血坏死,形 成绞窄性疝,此时病人有急性腹膜炎体征;肠管绞 窄穿孔者可因疝块压力骤降疼痛暂时缓解,易误 认为病情好转;严重者可并发感染性休克。
1、棉束带压迫治疗护理 2、疝带压迫治疗得护理 3、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护理措施
1、棉束带压迫治疗护理
脐疝可用5分硬币外裹柔软棉布压迫脐环处, 再用棉束带或绷带固定,固定后要经常检查, 防止移位导致压迫失效。
护理措施
2、疝带压迫治疗得护理
应向病人阐明疝带由弹性钢板外裹帆布制成, 有左右之分,指导病人正确佩戴,防止压迫错 位而起不到效果。
护理措施
2、病情观察 观察腹部情况,病人若出现明显腹痛,伴疝 块明显增大,紧张发硬且触痛明显,不能回 纳腹腔,应高度警惕嵌顿疝发生得可能,需 立即通知医生,及时处理。
护理措施
3、治疗配合
(1)控制诱因
咳嗽、便秘、排尿困难、
防感冒等
(2)严格备皮
就是防止切口感染,避免
复发得重要措施
(3)灌肠和排尿 术前晚灌肠,急诊不灌肠
护理措施
2、 病情观察 (1)预防阴囊血肿
(2)预防感染 (3)预防复发 (4)其她观察处理
护理措施
(1)预防阴囊血肿
常规压沙袋(重0、5kg)24小时以减轻渗 血;使用丁字带或阴囊托托起阴囊,减少渗 血、渗液得积聚,促进回流和吸收。
护理措施
(2)预防感染 1)注意观察体温及切口情况,保持敷料清洁、干
护பைடு நூலகம்评估
手术治疗 1、儿童期腹外疝手术治疗可采用单纯得疝囊高位
腹外疝外科PPT课件

.
23
[临床表现]
平时无症状,多偶然发现。疝块一般不 大,常在腹股沟韧带下方卵圆窝处有一半 球形的突起。平卧回纳疝内容物后,疝块 有时并不完全消失,是由于疝囊外有脂肪 堆积的缘故。易复性股疝的症状较轻,常 不为病人所注意,尤其肥胖者更易疏忽。 股疝若发生嵌顿,除引起局部明显疼痛外, 还常伴有较明显的急性机械性肠梗阻症状, 严重者甚至可掩盖股疝的局部表现。
.
35
.
36
.
37
个人观点供参考,欢迎讨论!
[处理原则]
1.非手术治疗
2.手术治疗 小儿2岁后,若脐环直径还大于 1.5cm,应行手术治疗。成人脐疝
.
28
第四节 护 理
.
29
护理评估
1.术前评估
(1)健康史
1)一般情况:2)相关因素:3)腹外疝发生情况。
(2)身体状况 1)局部 2)全身 3)辅助检查
(3)心理和社会状况
2.术后评估
2)鼓励病人多饮水、多吃蔬菜、水果等粗 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注意保暖,预 防呼吸道感染引起咳嗽、打喷嚏;吸烟者 应在术前戒烟。
.
31
(2)卧床休息 (3)观察病情 (4)心理支持 (6)灌肠与排尿 术前1d晚灌肠,清除肠
内积粪,防止术后腹胀或排便困难。
(7)顿性及绞窄性疝的术前护理 此类病 人应做好紧急手术准备。
3.X线检查 疝嵌顿或绞窄疝时X线检 查可见肠梗阻征象。
.
17
[处理原则]
除少数特殊情况外,一般均应尽早施行手 术治疗。
1.非手术治疗
(1)1岁以下婴幼儿可暂不手术,可采用 棉线束带或绷带压住腹股沟管深环,防止 疝块突出。随生长可自行消失。
腹外疝ppt课件

误诊分析
腹外疝初发时症状不典型,易被误诊为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肠 痉挛等。因此,医生在接诊时应仔细询问病史,认真进行体格 检查,并结合影像学检查,以提高诊断准确率。
02
腹外疝影像学检查
Chap03
腹部立位平片
可显示膈下新月状游离气 体,提示腹腔空腔脏器穿 孔
腹部平片
可发现腹股沟区或阴囊内 钙化影,有助于诊断
患者心理支持与康复辅导
提供心理支持
腹外疝患者可能因疼痛、活动受限等产生 焦虑、抑郁等情绪,应给予关心和支持, 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VS
康复辅导
指导患者进行腹壁肌肉锻炼,改善局部血 液循环,促进组织修复;同时教授患者正 确的咳嗽、打喷嚏等动作,以减少腹内压 突然增高的风险。
06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
发生于腹直肌外侧缘的 疝,表现为半月形包块
突出。
腰疝
肌疝
发生于腰部的疝,较为 罕见,表现为腰部包块
突出。
因肌肉损伤而形成的疝, 多发生于小腿后方,表 现为局部包块及疼痛。
05
腹外疝预防策略与健康教育
Chapter
生活习惯调整建议
保持规律作息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避免 过度劳累和熬夜,有助于 维持身体正常代谢和免疫 力。
MRI检查
对软组织分辨率高,可更准确地评估疝 内容物及周围组织情况
影像学检查选择策略
1 2
首选超声检查 对于大多数腹外疝患者,超声检查是首选的影像 学检查方法
根据需要选择CT或MRI 对于复杂或疑难病例,可根据需要选择CT或MRI 检查以明确诊断
3
结合临床表现及体格检查 影像学检查应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及体格检查进 行综合判断
防。
新型治疗技术介绍
腹外疝初发时症状不典型,易被误诊为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肠 痉挛等。因此,医生在接诊时应仔细询问病史,认真进行体格 检查,并结合影像学检查,以提高诊断准确率。
02
腹外疝影像学检查
Chap03
腹部立位平片
可显示膈下新月状游离气 体,提示腹腔空腔脏器穿 孔
腹部平片
可发现腹股沟区或阴囊内 钙化影,有助于诊断
患者心理支持与康复辅导
提供心理支持
腹外疝患者可能因疼痛、活动受限等产生 焦虑、抑郁等情绪,应给予关心和支持, 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VS
康复辅导
指导患者进行腹壁肌肉锻炼,改善局部血 液循环,促进组织修复;同时教授患者正 确的咳嗽、打喷嚏等动作,以减少腹内压 突然增高的风险。
06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
发生于腹直肌外侧缘的 疝,表现为半月形包块
突出。
腰疝
肌疝
发生于腰部的疝,较为 罕见,表现为腰部包块
突出。
因肌肉损伤而形成的疝, 多发生于小腿后方,表 现为局部包块及疼痛。
05
腹外疝预防策略与健康教育
Chapter
生活习惯调整建议
保持规律作息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避免 过度劳累和熬夜,有助于 维持身体正常代谢和免疫 力。
MRI检查
对软组织分辨率高,可更准确地评估疝 内容物及周围组织情况
影像学检查选择策略
1 2
首选超声检查 对于大多数腹外疝患者,超声检查是首选的影像 学检查方法
根据需要选择CT或MRI 对于复杂或疑难病例,可根据需要选择CT或MRI 检查以明确诊断
3
结合临床表现及体格检查 影像学检查应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及体格检查进 行综合判断
防。
新型治疗技术介绍
腹外疝1ppt课件

HY.Tsai
先天性斜疝
睾丸下降后,未闭锁的鞘状突成 为先天性斜疝的疝囊
后天性斜疝及直疝
与腹股沟区解剖缺损、腹内斜肌 和腹横肌发育不全弓状下缘位置 偏高有关
HY.Tsai
易复性斜疝
腹股沟区可复性肿物,增加腹压时肿 物突出,平卧或用手可还纳。还纳后 压住腹股沟深环,嘱增加腹压时肿块 不能突出
难复性斜疝 疝块不能完全回纳,滑动性疝还常伴 有消化不良、便秘等症状。
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腱膜、外1/3的腹 内斜肌 腹横筋膜和腹膜
腹内斜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
腹股沟韧带和腔隙韧带
HY.Tsai
斜疝 直疝
由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内环突出, 向内、向下、向前斜行经过腹股沟管, 穿出腹股沟管外环,可进入阴囊。
由腹壁下动脉内侧的直疝三角区 (Hesselbach三角)直接由后向前突出, 不经过内环、也不进入阴囊。
腹横筋膜
腹膜外脂肪 和壁层腹膜
皮肤皮下组织 腹外斜肌腱膜
皮肤、皮下组织和浅筋膜 HY.Tsai
皮肤、皮下 组织和浅筋膜
腹外斜肌
腹内斜肌 和腹横肌
腹横筋膜
外环
腹膜外脂肪 和壁层腹膜
腹股沟韧带
腹外斜肌
耻骨 梳韧带
腹外斜肌腱膜
腹外斜肌
腔隙韧带
HY.Tsai
皮肤、皮下 组织和浅筋膜
髂腹下神经
腹外斜肌
腹内斜肌 和腹横肌
HY.Tsai
腹股沟斜疝 脂肪瘤
肿大淋巴结 大隐V曲张结节样膨大
髂腰部结核性脓肿
听完解 释就明 白了
HY.Tsai
手术治疗
❖ McVay修补法
❖ 直接缝合
将腹股沟韧带 与腔隙韧带和 耻骨肌筋膜缝 合在一起,关
《外科学腹外疝》课件

。
除了肿块外,腹外疝患者还可 能出现腹部的紧绷感、下坠感
等症状。
腹外疝的并发症
腹外疝的常见并发症包括肠梗阻、肠 穿孔、肠坏死等。
肠穿孔和肠坏死是严重的并发症,通 常需要紧急手术治疗。
当腹外疝的内容物为肠管时,可能导 致肠梗阻的发生,表现为腹痛、腹胀 、呕吐等症状。
其他并发症还包括腹膜炎、腹腔脓肿 等,也可能出现于腹外疝患者。
03
腹外疝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腹外疝的诊断
01
02
03
病史采集
询问患者是否有腹外疝的 典型症状,如腹股沟区肿 块、疼痛等。
体格检查
观察患者腹部和腹股沟区 的体征,如肿块、压痛等 ,以及腹部肌肉紧张度。
影像学检查
通过超声、CT等影像学检 查,进一步确诊腹外疝的 存在和类型。
腹外疝的鉴别诊断
腹股沟疝与鞘膜积液的鉴别
《外科学腹外疝》ppt课件
目 录
• 腹外疝概述 • 腹外疝的症状与体征 • 腹外疝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腹外疝的治疗 • 腹外疝的预防与康复
01
腹外疝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腹外疝是指腹腔内的脏器或组织 通过腹膜壁的薄弱点向体表突出 形成的肿块。
分类
腹外疝可分为腹股沟疝、股疝、 切口疝、脐疝等多种类型,其中 腹股沟疝是最常见的类型。
长期慢性咳嗽可增加腹压,诱 发腹外疝,应积极治疗呼吸道
疾病。
保持排便通畅
便秘可增加腹压,诱发腹外疝 ,应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保 持排便通畅。
控制体重
肥胖者腹部压力大,更易发生 腹外疝,应适当控制体重。
避免重体力劳动
重体力劳动可增加腹部压力, 诱发腹外疝,应避免过度劳累
。
腹外疝的康复训练
除了肿块外,腹外疝患者还可 能出现腹部的紧绷感、下坠感
等症状。
腹外疝的并发症
腹外疝的常见并发症包括肠梗阻、肠 穿孔、肠坏死等。
肠穿孔和肠坏死是严重的并发症,通 常需要紧急手术治疗。
当腹外疝的内容物为肠管时,可能导 致肠梗阻的发生,表现为腹痛、腹胀 、呕吐等症状。
其他并发症还包括腹膜炎、腹腔脓肿 等,也可能出现于腹外疝患者。
03
腹外疝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腹外疝的诊断
01
02
03
病史采集
询问患者是否有腹外疝的 典型症状,如腹股沟区肿 块、疼痛等。
体格检查
观察患者腹部和腹股沟区 的体征,如肿块、压痛等 ,以及腹部肌肉紧张度。
影像学检查
通过超声、CT等影像学检 查,进一步确诊腹外疝的 存在和类型。
腹外疝的鉴别诊断
腹股沟疝与鞘膜积液的鉴别
《外科学腹外疝》ppt课件
目 录
• 腹外疝概述 • 腹外疝的症状与体征 • 腹外疝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腹外疝的治疗 • 腹外疝的预防与康复
01
腹外疝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腹外疝是指腹腔内的脏器或组织 通过腹膜壁的薄弱点向体表突出 形成的肿块。
分类
腹外疝可分为腹股沟疝、股疝、 切口疝、脐疝等多种类型,其中 腹股沟疝是最常见的类型。
长期慢性咳嗽可增加腹压,诱 发腹外疝,应积极治疗呼吸道
疾病。
保持排便通畅
便秘可增加腹压,诱发腹外疝 ,应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保 持排便通畅。
控制体重
肥胖者腹部压力大,更易发生 腹外疝,应适当控制体重。
避免重体力劳动
重体力劳动可增加腹部压力, 诱发腹外疝,应避免过度劳累
。
腹外疝的康复训练
腹股沟疝(完整)ppt课件

.
25
鉴别诊断
▪ (一)腹股沟直疝:与斜疝的鉴别 。
.
26
斜疝和直疝的鉴别
斜疝
直疝
发病年龄
突出途径
疝块外形
回纳疝块后压住 内环 精索与疝囊的关 系 疝囊颈与腹壁下 动脉的关系 嵌顿机会
多见于儿童及青 壮年 经腹股沟管突出 ,可进阴囊 椭圆或梨形,上 部呈蒂柄状 疝块不再突出
精索在疝囊后方
疝囊颈在腹壁下 动脉外侧 较多
.
14
直疝(Hesselbach)三角
.
15
一 、腹沟股直疝
▪ 腹股沟直疝系指从腹壁下动脉内侧、 经腹股沟三角区突出的腹股沟疝。
▪ 其发病率较斜疝为低,约占腹股沟疝 的 5%。多见于老年男性。常为
▪ 双侧。
.
16
病因
▪ 腹股沟直疝绝大多数属后天 ▪ 性,没有先天发生的。 ▪ 主要病因是腹壁发育不健全、 ▪ 腹股沟三角区肌肉和筋膜薄弱。
▪ 病人仰卧,肿块可自行消失或用手 ▪ 将包块向外上方轻轻挤推,向腹腔 ▪ 内回纳消失。
.
24
▪ 检查时,病人仰卧,肿块可自行消失或 用手将包块向外上方轻轻挤推,向腹腔 内回纳消失,常因疝内容物为小肠而听 到咕噜声。疝块回纳后,检查者可用食 指尖轻轻经阴囊皮肤沿精索向上伸入扩 大的外环,嘱病人咳嗽,则指尖有冲击 感。
.
19
治疗
▪ 直疝多采用手术疗法。 ▪ 手术要点: ▪ 加强腹内斜肌和腹横筋膜的抵抗力,
以巩固腹股沟管的后壁。 ▪ 直疝修补方法,基本上与斜疝相似。
.
20
▪ 常用 Bassini法,如果在手术过程中,发 ▪ 现腹横筋膜缺损很大,不能直接缝合时, ▪ 可利用自身阔筋膜、腹直肌前鞘,以及 ▪ 尼龙布等材料,作填充缺损成形术。 ▪ 直疝属继发性疝。术前须考虑其发病原 ▪ 因(慢性咳嗽、前列腺肥大、便秘等), ▪ 应予处理。 ▪ 若不能控制或另伴有严重内脏疾病者, ▪ 则不宜手术,可使用疝带治疗。
腹外疝ppt课件

腹外疝 hernia
1
本章所需掌握内容
·腹外疝的概论**
·斜疝与直疝的鉴别要点*** ·腹股沟的解剖,包括腹股沟区,腹股沟管,直疝
三角和股三角等部位** ·腹股沟疝的临床表现** ·腹股沟疝手术修补的基本原则** ·嵌顿疝和绞窄性疝的诊断*** ·嵌顿疝和绞窄性疝的处理原则 ***
2
腹外疝的概念
(4)腹横筋膜:有一卵园形裂隙即内环(腹环) 形成耻骨束
(5)腹膜外脂肪和壁层腹膜:
15
16
17
18
2. 腹股沟管:长4—5cm;
前壁:腹外斜肌腱膜及外例 l/3部有腹内斜 肌覆盖;
后壁:腹膜和腹横筋膜及内侧 l/3的联合键; 上壁:腹内斜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 下壁:腹股沟韧带和陷窝韧带。 内口:腹横筋膜的卵圆形裂隙。 外口:腹外斜肌腱膜的三角形裂隙。
• 任何脏器或组织离开了原来的部位,通 过人体正常的或不正常的薄弱点或缺损、 孔隙进入另一部位,称为“疝”。
• 腹外疝: 腹内脏器或组织经腹膜壁或盆腔 的薄弱点或缺损向体表突出。
• 腹内疝:腹内脏器或组织不正常地进入 原有的或因病变而形成的腹内孔隙而发 生。
3
病因
腹壁强度降低和腹内压增高二大因素: 1.腹壁强度降低: ⑴ 解剖的薄弱处:见于某些组织穿过腹壁的部
32
(四)直疝:
1.老年体弱者。 2.腹股沟内侧、耻骨结节上外方出现
半球形肿块,平卧位自行消失。
33
(五)斜疝与直疝的鉴别:
1.术前鉴别:回纳后压住内环,不突出的是
斜疝;疝仍可突出的是直疝。
2.术中鉴别:精索在腹壁下动脉外侧的是斜
疝;精索在腹壁下动脉内侧的 是直疝。
34
斜疝与直疝鉴别要点
1
本章所需掌握内容
·腹外疝的概论**
·斜疝与直疝的鉴别要点*** ·腹股沟的解剖,包括腹股沟区,腹股沟管,直疝
三角和股三角等部位** ·腹股沟疝的临床表现** ·腹股沟疝手术修补的基本原则** ·嵌顿疝和绞窄性疝的诊断*** ·嵌顿疝和绞窄性疝的处理原则 ***
2
腹外疝的概念
(4)腹横筋膜:有一卵园形裂隙即内环(腹环) 形成耻骨束
(5)腹膜外脂肪和壁层腹膜:
15
16
17
18
2. 腹股沟管:长4—5cm;
前壁:腹外斜肌腱膜及外例 l/3部有腹内斜 肌覆盖;
后壁:腹膜和腹横筋膜及内侧 l/3的联合键; 上壁:腹内斜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 下壁:腹股沟韧带和陷窝韧带。 内口:腹横筋膜的卵圆形裂隙。 外口:腹外斜肌腱膜的三角形裂隙。
• 任何脏器或组织离开了原来的部位,通 过人体正常的或不正常的薄弱点或缺损、 孔隙进入另一部位,称为“疝”。
• 腹外疝: 腹内脏器或组织经腹膜壁或盆腔 的薄弱点或缺损向体表突出。
• 腹内疝:腹内脏器或组织不正常地进入 原有的或因病变而形成的腹内孔隙而发 生。
3
病因
腹壁强度降低和腹内压增高二大因素: 1.腹壁强度降低: ⑴ 解剖的薄弱处:见于某些组织穿过腹壁的部
32
(四)直疝:
1.老年体弱者。 2.腹股沟内侧、耻骨结节上外方出现
半球形肿块,平卧位自行消失。
33
(五)斜疝与直疝的鉴别:
1.术前鉴别:回纳后压住内环,不突出的是
斜疝;疝仍可突出的是直疝。
2.术中鉴别:精索在腹壁下动脉外侧的是斜
疝;精索在腹壁下动脉内侧的 是直疝。
34
斜疝与直疝鉴别要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常见的腹外疝
(一)腹股沟疝
1.腹股沟斜疝 1.腹股沟斜疝 2.腹股沟直疝 2.腹股沟直疝
(二)股疝
1.腹股沟斜疝 1.腹股沟斜疝
(1)发病机理:
①先天性疝:由于睾丸下降形成。 ②后天性斜疝:是因为腹股沟区存在着解 剖上的缺陷即腹股沟管,又有精索通过而 造成局部腹壁强度减弱所致 。
1.腹股沟斜疝 1.腹股沟斜疝
第一节 腹外疝
学习目标
1.叙述腹外疝的概念、病因、病理 2.描述斜疝的临床特点和治疗原则 3.简述斜疝与直疝、股疝等鉴别要点 4.说出脐疝表现
一、概 述
概念: 概念:
腹外疝(abdominal 腹外疝(abdominal outer hernia) hernia) 是腹内脏器或组织经腹壁缺损或薄弱 处,向体表突出形成包块的总称,是 外科的最常见病之一。
(二)股疝
3.治疗原则
因较易嵌顿并进而发生绞窄, 故一经诊断应及早行疝修补术。发 生嵌顿时应紧急手术,
小结
1.腹外疝原因为腹压升高及腹壁抵抗力下降。 2.典型的腹外疝由疝环、疝囊、疝内容物及疝 外被盖4 外被盖4部分组成。 3.腹外疝分为4种类型:易复性疝、难复性疝、 .腹外疝分为4 嵌顿性疝、绞窄性疝。 4.腹外疝中最重要、最常见的是腹股沟斜疝。 5.腹股沟直疝多见于老年男性。 6.股疝多见于中年以上的妇女,最易发生嵌顿 和绞窄。
①婴儿在长大过程中,腹肌逐渐强壮, 部分有自愈可能,1 部分有自愈可能,1岁内的婴儿,可暂不手 术。 ②对于年老体弱或伴其它严重疾病不宜 手术者,可配用疝带。
1.腹股沟斜疝 1.腹股沟斜疝
手术治疗: 手术是腹股沟斜疝的主要治疗 手段。
1.腹股沟斜疝 1.腹股沟斜疝
手术简介:
通常将手术分为两类,即单纯疝囊 高位结扎术和疝修补术;
(二)股疝
1病因病理
女性骨盆较宽阔,联合肌腱及 陷窝韧带常发育不全或变薄,导致 股环宽大松弛,加上腹内压增高的 诱因,使下坠的腹腔内脏经股环进 入股管,自卵圆窝突出。
(二)股疝
2.临床表现
股疝的疝块通常不大,主要表 现为卵圆窝处有一半球形隆起,大 小似鸡蛋,质地柔软,可还纳,因 疝囊外有丰富的脂肪组织,疝块并 不完全消失。易复性股疝的症状较 轻,常为病人不注意,尤其肥胖者 更易被疏忽和漏诊
2.腹股沟直疝 2.腹股沟直疝
(1)病因: 绝大多数为后天性 。 (2)临床表现:主要为腹股沟区可复
性肿块,多为双侧、疝块常于中线两 侧互相接近。
(3)治疗原则:多应行疝修补或疝
成形术,修补方法与斜疝相似。
(二)股疝
股疝是疝囊经股环、股管,从卵圆 窝突出者。约占腹外疝3~5%,多见于 窝突出者。约占腹外疝3~5%,多见于 中年以上的妇女。
治疗原则:①诊断明确后,一般均应尽 早施行手术;②疗法非手术仅适于婴幼儿 及年老、体弱者;③术前应对慢性咳嗽、 排尿困难、腹水、便秘、肿瘤或妊娠等可 致腹内压增高的因素进行纠正,而术后3 致腹内压增高的因素进行纠正,而术后3 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否则易复发。
1.腹股沟斜疝 1.腹股沟斜疝
非手术治疗:
(2)临床表现: 腹股沟区出现一可复性肿 块,开始肿块较小,仅在病人 站立、行走、跑步、劳动、咳 嗽或婴儿啼哭时因腹内压增高 出现,平卧或用手按压肿块可 回纳。随着疾病的发展,肿块 可逐渐增大,自腹股沟下降至 阴囊内或大阴唇,肿块呈带蒂 柄的梨形,上端小、下端大。
1.腹股沟斜疝 1.腹股沟斜疝
(3)治疗原则与手术简介
1.腹股沟斜疝 1.腹股沟斜疝
单纯疝囊高位结扎术:
适用于儿童、疝囊较小、腹壁肌肉发 育健全者和感染较为严重的绞窄性疝。
1.腹股沟斜疝 1.腹股沟斜疝
疝修补术:
包括: ①传统的疝修补术 ②无张力疝修补术 ③经腹腔镜疝修补术
2.腹股沟直疝 2.腹股沟直疝
疝囊从直疝三角区突出者 为直疝,约占腹股沟疝的5% 为直疝,约占腹股沟疝的5%, 5%, 多见于老年男性,常为双侧。
一、概 述
(一)病因 1.腹压升高 : 2.腹壁强度降低 :
一、概 述
(二)病理解剖
• • • •
疝环 疝囊 疝外被盖 疝内容物
一、概 述
(三)临床类型 1.易复性疝 2.难复性疝 3.嵌顿性疝 4.绞窄性疝
一、概 述
(四)治疗原则 腹外疝总的治疗原则是以手术治疗为 主,同时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既 往疾病、腹外疝类型又有所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