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中文教学学会
对外汉语网上资源
电子资源库:(一)综合网国家汉办网/该网站由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提供国内外有关对外汉语教学的新闻、H S K考试的有关规定及资讯、对外汉语教学师资培训及考试的有关规定。
“HSK动态作文语料库”http://202.112.195.8/hsk/login.asp本语料库是母语非汉语的外国人参加高等汉语水平考试(HSK高等)作文考试的答卷语料库,收集了1992-2005年的部分外国考生的作文答卷,共计10740篇,约400万字。
后经补充,语料总数达到11569篇,约430万字。
本语料库是母语非汉语的汉语学习者学习汉语的中介语语料库。
运用本语料库中的作文语料,可以进行对外汉语教学的多方面研究。
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该网站内容丰富,包括文化传承、华校动态、网上教学、汉考消息、文化时评、汉语课堂、学生习作等栏目。
我的中文网/由加拿大“我的中文网”网络公司主办,主要是面向加拿大的华人华侨以及北美地区以英语为母语的中文学习者。
网站内容包括:中国及世界其他地区的世界汉语教学最新资讯、H S K考试最新消息、网上中文教学以及网友们之间的交流等。
中文教育网/index.htm由北京东大正保集团主办,包括汉语学堂(名家朗诵、生活汉语、旅游汉语等)、关于中国(中国地理、中国气候、民族文化、中国旅游、中华美食等)、趣味汉语等栏目。
网络孔子学院/index.htm它是“汉语国际推广北京基地”的组成部分,该网站提供中国之声、在线学习(快乐汉语、简易汉语、奥林匹克汉语、快乐旅行)、语言资源、感受中国、博客、论坛等栏目。
外国人在中国/汉语知识,网站文字以英文为主。
对外汉语交流信息网/有关对外汉语各类新闻信息及链接。
汉语世界/发布对外汉语最新动态、新闻交流、实习信息。
中国语言文字网/index.htm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办,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承办,包括语文工作、民族语文、中文信息处理、对外汉语语料库等。
中国语言资源网/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承办,它提供了语料库检索系统。
加华文教育的历史发展和现状概要
种族隔离的性质,学生清一色的都是华侨华人的子女, 这也是美国专为华侨子弟设立的唯一的学校。在美 国其它地区,华侨子弟入学困难也没有改变。美国东 部和中部地区,虽歧视较轻,但在种族主义盛行的南方, 却没有那么幸运了。所以,以后有些家长被迫迁徙,或 有的索性把子女送至别埠亲友处,以寻求入学机会,有 的只可雇请家庭教师。这种情形一直到战后方始有 所改变。 由于华侨被歧视,子女入学不易,又被美国主流社 会所排斥,谋生非易,所以在“落叶归根”的侨民意识 支配下,他们便把希望寄托于自己的祖国。他们深知 祖国文化的重要,若不识华文华语,也难以发展未来。 为了子女接受中华文化传统,因之正当华侨在争取子 弟能到政府学校中接受英语为媒介的教育的同时,华 文教育也在华侨聚居的城市慢慢地兴起和发展起来。
使用之外,大多数华人特别是新生的一代,看不到学习 华文华语以及中华文化与他们的切身利益有何关系。 种种因素,便使华文教育走入了低谷。这种情形一直 延续到60年代后期。 60年代而至70年代末期,是美国社会种族关系发 生重大变化的时期。随着“民权运动”的发展,美国 人反越战情绪高涨,从而促进了亚裔族群意识的觉醒。 在亚裔的“种族认同”中,由于华裔生于斯,长于斯, 学于斯,服务于斯,自幼接受美国文化教育,自然对本 族裔文化认识不多,所以,寻找、学习、认同本族裔文 化在华人社区极为活跃。这为华文教育发展和华文 学校的复兴奠定了基础。 70年代以后,又由于台湾经济的起飞,中美关系的
据全美中文学校联合会的调查报告显示,全美共有 634所中文学校,规模最大的有学生2750人,最小的 为 9 人,学生共计 82675 人, 6942 个教学班,教师 5540 人。而周末制、课后中文学校也逐渐成为美国 华校的主要办学形式。 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强盛,中国在世界舞台上 逐步扮演重要的角色,随着美国华裔的政治地位的 进一步增强和对美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日益 作出贡献,华文教育的地位也处于不断提升之中。 尽管在推广华文教育的过程中还有这样或那样的困 难,但华文教育必将成为美国多元文化中的一部分, 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美国实行多元文化政策, 美国地方政府及社区教育机构在政策上对中文学校 开始有所倾斜,以及中美关系的稳定发展,这在客 观上都为美国中文教育提供了一个较好的生存环境。
TCSOL两大证书&课程介绍
您还在为找工作烦恼吗?为什么不给自己创造另一个机会呢?学习TCSOL(国际汉语师资培训),圆您海外执教生涯之梦!全球汉语师资培训领导品牌THE WORLD’S NO.1 BRAND IN CHINESE TEACHERS TRAINING对外汉语TCSOL培训中心为为美国全球汉教总会(IA-TCSOL)授权合格的教学单位,我们的使命是:致力推动汉语教学和教师培训,为弘扬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为中文化在全球开枝散叶尽一份力量。
随着大陆的经济起飞和对外开放,中国俨然成为世界舞台的重心,也是各国兵家必争之地。
此现象延烧至今有增无减,全球对于华语学习的需求日益庞大,这不仅仅是语言工具的学习,更需深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方能融入当地,创造商机。
我们拥有一支精湛的汉语教师队伍,结合先进的国际教学理念, 共同推出TCSOL培训课程, 帮助您掌握中文教学技巧,为中华文化及中华语文的发扬光大奠定良好的基础,这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每一个中华民族的传人应该有的薪火传承!全球汉语教学总会在世界范围的高质量师资培训课程如一颗耀眼的明珠,照亮了国际汉语教师培训业。
众多国际权威认证机构纷纷向全球汉语教学总会伸出橄榄枝,为其各个专业的课程提供认证服务。
这些机构包括英国国际教育集团(Pearson-EDI,英国国家职业资格认证机构),英国私立高等教育认证委员会ASET,英国优良教育认证署QAC,英国牛津管理学院,英美欧联合认证委员会,中国人事部全国人才流动中心CNCHR,等等。
中国国际机构的认证,更加强了全球汉语教学总会的实力,成了国际上汉语师资培养领军品牌之一。
全球汉语教学总会汇聚国内外汉教专家,陆续研发了一系列汉教课程,这些课程专业性强,实用性强,培养出的汉语教师理论水平高、海外适应能力强、个人发展空间大。
总会在师资培训的研发领域,站在了国际最前沿。
总会系列课程包括TCSOL Diploma, TCSOL,Certificate,TCFL Certificate, TCYL Certificate, TCBP Certificate等课程,满足了汉语教师不同层次、不同教学对象的需求。
《加拿大》教案:探究加拿大的教育体系
《加拿大》教案:探究加拿大的教育体系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加拿大教育体系的基本情况,对加拿大的教育体系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1.2 教学重点:加拿大教育体系的特点,加拿大教育的优势。
1.3 教学难点:加拿大教育体系的具体实施情况,加拿大教育的优势和不足。
1.4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1.5 教学准备:课件,案例资料,小组讨论指南。
第二章:加拿大教育体系概述2.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加拿大教育体系的基本结构,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2.2 教学重点:加拿大教育体系的基本结构,各个阶段的教育特点。
2.3 教学难点:加拿大教育体系中各个阶段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的差异。
2.4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2.5 教学准备:课件,案例资料。
第三章:加拿大学前教育3.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加拿大学前教育的特点,包括公立幼儿园和私立幼儿园。
3.2 教学重点:加拿大学前教育的特点,幼儿园的教育内容。
3.3 教学难点:加拿大学前教育的方式,幼儿园的管理和运营。
3.4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3.5 教学准备:课件,案例资料。
第四章:加拿大初等教育4.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加拿大初等教育的特点,包括小学和初中。
4.2 教学重点:加拿大初等教育的特点,小学和初中教育的差异。
4.3 教学难点:加拿大初等教育的内容,教育方式的差异。
4.4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4.5 教学准备:课件,案例资料。
第五章:加拿大中等教育5.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加拿大中等教育的特点,包括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
5.2 教学重点:加拿大中等教育的特点,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的差异。
5.3 教学难点:加拿大中等教育的内容,教育方式的差异。
5.4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5.5 教学准备:课件,案例资料。
第六章:加拿大高等教育6.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加拿大高等教育的基本情况,包括大学、学院和专业设置。
中加中小学课程设置及课堂教学比较点滴
中加中小学课程设置及课堂教学比较点滴教育是国家的基石,而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和加拿大,两国的中小学教育都是深受人们关注的领域。
本文将就中加中小学课程设置及课堂教学的一些比较点滴进行探讨。
一、课程设置比较1. 中国中小学课程设置在中国的中小学教育中,课程设置是非常丰富多样的。
主要包括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音乐、美术、体育等科目。
还有道德与法治、信息技术等综合性课程。
在学校教育中,学生需要学习一系列的基础学科知识,并重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数理思维和科学素养。
2. 加拿大中小学课程设置加拿大中小学课程设置相对更加注重学生的多元发展,学生在学校除了学习传统的基础学科外,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合作精神。
其课程设置包括语言文学、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教育和体育健康等方面。
二、课堂教学比较1. 中国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注重教师的授课和学生的学习。
教师在课堂上起着主要的教学作用,学生需要认真听讲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课堂上也存在着大量的背诵和死记硬背的现象。
教育重视应试教育,注重考试成绩和升学率。
2. 加拿大中小学课堂教学加拿大中小学课堂教学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合作。
教师更多地起到指导和引导的作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课堂上更多地进行小组讨论、实验、项目学习等形式,学生在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的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中加中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建议1. 中国中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中国中小学教育过分注重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
课程设置过于繁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缺乏课余时间进行更多自主学习。
2. 加拿大中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加拿大中小学教育的课程设置过于宽泛,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和深度。
教育体系中存在一些地区性差异,学生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中国中小学教育应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减少学生的课外负担,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和科研能力。
国际汉语教师遍布五大洲 国际汉语推广人才缺口巨大
当前位置:天津对外汉语教师培训考评中心 >> 新闻报道 >> 国际汉语教师遍布五大洲国际汉语推广人才缺口巨大国际汉语教师遍布五大洲国际汉语推广人才缺口巨大编辑:admin 摘自:中国教育部汉语国际推广人才缺口巨大目前,海外通过各种方式学习汉语的人数超过5000万人,在120个国家有超过3000余所大学开设中文课程。
美国3200多所大学中有近1000所开设了汉语课程。
在泰国,参加中国汉语水平考试的人数也由2006年的1200人增加到2008年的8500人。
2004年3月26日,中国正式启动了"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计划",通过招募志愿者向世界有需求的国家提供汉语教师。
截至2008年末,中国已向海外派出3000多名汉语教师志愿者。
但是现在全国仅有6000余人取得"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证书",2010年以前汉语国际推广人才缺口已经达到500万人。
"为缓解世界对汉语教师需求的剧增,应国外的要求,向海外派遣汉语教师志愿者是实现汉语国际推广事业跨越式发展的一项具体措施,也是满足世界各国急速增长的对汉语教师需求的一个善举。
国家汉办将加强汉语师资的培训和培养,派遣更多的对外汉语教师和汉语教学志愿者。
"国家汉办志愿者中心主任薛华领说。
薛华领说,去年有包括加拿大在内的44个国家向国家汉办提出了需求,已经前往的汉语教师志愿者大部分被派到当地的高、初中、小学和幼儿园等教学,一部分志愿者在国外大学任教。
培养高素质的汉语教师志愿者为满足国外对汉语教师的需求,提高汉语教师的教学水平,储备一批适应国外汉语教学要求的教师,国家汉办正在筹划更具体的赴海外汉语教师培训项目。
培训内容包括对外汉语教学知识与能力培训、英语以外语种的培训、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认证培训等。
今年4月,国家汉办在全国6省14个考点统一组织了2007年赴泰国、菲律宾、韩国汉语教师志愿者培训结业考试,800多人参加了此次考试。
加拿大汉语教育
在此处输入标题内容
2012年5月,美国发生拒绝为孔子学院中 国教师续签的风波。美国国务院发布公告, 要求全美孔子学院必须申请美国认证,才 能在其所在大学开展教学。公告同时要求, 目前在美国持有J-1签证的孔子学院中国教 师须于6月30日前离境,美方不会为他们 续签。 随后,美国国务院修正了公告,改口称孔 子学院合法,不需认证。在小学或中学任 教的访问学者无需在6月30日前离境。
在此处输入标题内容
多伦多华人寄三千多封签名信支持孔子学院 •多伦多华人团体联合总会主席魏成义(右五)、加拿大华人 同乡联合总会会长杨宝凤(右三)、加拿大中国专业人士协 会会长杨静(右二)等,代表当地华裔社区,9月25日携三 千多封签名信前往多伦多公校教育局陈情,表达强烈支持孔 子学院之意。 •加拿大中国专业人士协会会长杨静曾经以个人名义给多伦多 教育局每一位董事发邮件,表达支持孔子学院的心声。杨静 表示,加拿大已经开办了13所孔子学院,受到加拿大人民的 广泛支持。今天递交签名信是表达华裔社区对此事的强烈关 注,孔子学院是纯粹的文化交流机构,把孔子学院泛政治化, 是大错特错。
加拿大的汉语教育
主讲人:顾艳升
在此处输入标题内容
加拿大汉语教学 现状
加拿大汉语教学 最新进展
加拿大语言政策 加拿大汉语教学机构 加拿大汉语学习教材及途径 3
1 2
1 2 3
对外汉语在海外的挑战 学姐在加拿大的对外汉 语经历
加拿大的汉语教育始于1899年中华公会在卑诗省维 多利亚市开办的第一所华人学校——乐群义塾。但 是,汉语在20世纪70年代,加拿大的汉语教育才得 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 加拿大政府1971年宣布实施多元文化政策作为其基 本文化政策,根据这一政策,在加拿大的任何种族 都有权保留和发展本民族文化与价值观,对不少民 族的文化、语言、传统采取宽容、尊重的态度。在 多元文化政策的指引下,各省纷纷制定了祖裔语教 育计划,华人积极响应祖裔教育计划,大力开展祖 语教育。
加拿大双语教学受青睐,推广汉语成教育官员达共识
沃 顿小 学校 长桑 德拉 ・ 斯 特说 : 来 自家 长 、 职 工 、 区 同行 和 社 区 民众 的积 极 反 应 超 出 梅 “ 教 学 了我们 的预 期 。 她说 , 加英 中双语教 学 项 目的孩 子 不仅 有 华 裔 , ” 参 还来 自 日裔 、 裔 、 裔 、 裔 等 韩 德 法
的 ” ” … …处处 洋溢 着 学 习 中文 的浓 郁 氛 围。 福 字
参加教学项 目的孩子们半天学习英语 , 半天学习中文 。母语为中文的老师教孩子们汉语的说 、
读 、 , 中文给他 们 上数 学 、 写 用 体育 等其 它课 程 , 帮助 他们 加深 对 中文 及 中 国文 化 的理解 。 在第 一 学年 里 , 沃顿小 学 两个 幼儿 班 和两个 一年 级班 的共 7 0多名 学 生参 加 了该项 目。由于学 生报 名踊 跃 而项 目名 额有 限 , 校方 不得 不通 过抽 签 的方式 筛 选 。校 方 计 划 下个 学 年 将 该 项 目扩 大
资培训 。
FE L S每 年在 蒙郡 10多所 公立 学校 里提 供 西班 牙语 、 0 法语 和 中文 的教 学 , 以活 泼 、 导式 教 学 引 奠 定学 童 学 习外语 的基 础 。 目前 有将 近 3 小学 设有 F E 0所 L S中文入 门课 程 。
FE L S的教学方法是在看图说话 的引导下 , 配合儿歌 、 游戏 和美劳等 , 营造 生动有趣的教学环 境, 以激发和提高学 习语言的兴趣 , 接触不同文化 。( 《 美国 世界日 2l.. ) 报)O1 2 24
衷 心希 望各 界继 续 不懈 指教 和援 助 。( 美国《 世界 日 2 l..4 报)O 122 )
美国马 州华文教 育机构将启动 中文师资培训 计划
加拿大公共教育体系中的华文教育探究——以“埃德蒙顿中英双语教学计划”为例
同时 , 在多元文化政策背景下 , 文也迈开了走进公共教育体 系的步伐。阿尔伯塔省 ( le 华 Abr - t 的埃德蒙顿市( d ot ) 18 a ) E m n n 从 92年起 , o 就开始实施 中英双语教学计划( nlh C i s Bl — E g s — h ee i i n i n ga Por , ul r a 在公立学校的教学 中将汉语提高到与英语相平等的地位 。18 , g m) 95年 不列颠哥伦 比 亚省作出决定 , 全省 中学 9—1 2年级必须设置 中文选修课程 , 中文开始成为政府所承认 的语文。
— —
以“ 埃德 蒙顿 中英双语教 学计划” 为例
张 燕 洪 明
( 福建 师范大学教育学 院 福 建省 基础 教育 与教师教育研 究中心 , 中国 福州 3 00 ) 5 0 7
摘
要 : 多元文化 主义政策 的推动下 , 在 加拿大华文教育开始 步人公共 教育体 系 , 日益 成为 并
随 着 中国经 济 的崛起 , 界各 国的华 文教育 纷 纷迎 来 了 繁荣 的 春 天 。在 国 际华 文 教 育 的大 格 世
局中, 我们注意到加拿大的华文教育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获得 了长足的发展。加拿大的华文教育的 发展不仅表现为传统的中文学校焕发了新的生机, 而且更重要的是华文教育 在加拿大某 些省份的 公共 教育 体 系中也 占有 了重要 地位 , 其是 华文 教育 的双语 教 学 模式 , 尤 堪称 世 界 华 文教 育 的典 范 ,
《加拿大》教案:了解加拿大的政治制度
《加拿大》教案:了解加拿大的政治制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加拿大的政治制度的基本构成。
2. 使学生理解加拿大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运作方式。
3. 培养学生对加拿大政治制度的兴趣和认识。
二、教学内容1. 加拿大政治制度的构成:介绍加拿大的联邦制、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和多党制等基本政治制度构成要素。
2. 加拿大政治制度的运作:解析加拿大政府如何通过立法、司法和行政等手段实现国家治理。
3. 加拿大政治制度的特点:探讨加拿大政治制度的民主性、包容性、多元性和灵活性等特点。
三、教学方法1. 讲座法:由教师对加拿大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和运作方式进行讲解。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加拿大政治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加拿大政治制度的实际运作。
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就加拿大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运作方式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提交的小组讨论报告。
3.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加拿大政治制度的理解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相关教材或教辅资料,为学生提供加拿大政治制度的基本知识。
2.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关于加拿大政治制度的信息和案例。
3. 视频资料:播放与加拿大政治制度相关的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加拿大政治制度的运作。
六、教学活动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加拿大的国旗和国家象征,引发学生对加拿大政治制度的兴趣。
2. 讲座:教师对加拿大政治制度的基本构成进行讲解,包括联邦制、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和多党制等。
3. 案例分析:分析加拿大政府如何通过立法、司法和行政等手段实现国家治理,如加拿大议会的运作、最高法院的判决等。
4. 小组讨论:学生分为小组,就加拿大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运作方式进行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主题进行深入探讨。
5. 总结与反馈: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加拿大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和运作方式。
《加拿大》教案:了解加拿大的政治制度
《加拿大》教案:了解加拿大的政治制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加拿大的政治制度的基本结构。
2. 使学生理解加拿大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运作方式。
3. 培养学生对加拿大政治制度的兴趣和认识。
二、教学内容1. 加拿大政治制度的结构:介绍加拿大的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分支的组成和职能。
2. 加拿大政治制度的特点:讲解加拿大政治制度中的民主、多元文化、联邦制等特点。
3. 加拿大政治制度的运作方式:解析加拿大政治制度中的选举制度、政党制度、政府决策等运作方式。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加拿大政治制度的结构和特点。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加拿大政治制度的运作方式。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加拿大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运作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参:《加拿大政治制度》相关章节。
2.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PPT或板书重点内容。
3. 案例材料:选取相关案例,用于课堂分析和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加拿大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引出加拿大政治制度的话题。
2. 讲解加拿大政治制度的结构:介绍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分支的组成和职能。
3. 讲解加拿大政治制度的特点:讲解民主、多元文化、联邦制等特点。
4. 分析加拿大政治制度的运作方式:解析选举制度、政党制度、政府决策等运作方式。
5.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加拿大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运作方式,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分析:与美国政治制度的对比,让学生了解两国政治制度的异同。
2. 案例研究:选取近年来加拿大政治生活中的热点事件,分析其背后的政治制度原因。
七、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对加拿大政治制度的了解和思考。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了解其对加拿大政治制度的理解程度。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其团队合作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六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目录
第六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目录(按作者或第一署名作者姓名汉字音序排列)奥山望(日本) 网上汉语教学初探奥田宽(日本) 关于“在……上 里”表示工具的用法白亨利(瑞典) 瑞典汉语教学状况白乐桑(法国) 影视语言、主题感应与语法教学——《中文之路》基础汉语音像教材设计心得布雷金娜(俄罗斯) 莫大亚非学院汉语语音教学中的若干原则和方法陈昌娟(中国) 对外汉语教学美德教育探讨陈 绂(中国) 汉日量词的比较研究——谈对日汉语量词教学的特点与方法陈光磊(中国) 汉语新词语的修辞造词法陈曼丽(美国) 全美中文教师学会教学方案研讨会成果陈谦臣(日本) 搀用西文字母的汉语词语陈青海(美国) 从“商务汉语”到“公务汉语”:试论Business的分流陈 锐 白晓红 施向东等 (中国) 以“着”、“为”为范例的语法本体研究成果向实用教学资料转化的操作流程演示陈文芷(日本) 郑锦全(美国) 电脑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陈 新(中国) 对外国留学生实施汉语词语教学的“难”和“易”陈学超(中国香港) 论香港方言岛的普通话交际文化教学陈雅芬(美国) 留学中国之后汉语水平的保持与退步陈洲举(日本) 三音节词的读音模式程裕祯(中国) 我对汉语教材编写的新设计崔希亮(中国) 汉语称谓系统的嬗变及其动因崔 燕(英国) 汉语教学中的真实性与实用性——谈初级汉语口语课对初学者使用语言能力的训练问题崔永华 陈小荷(中国) 非汉字圈汉语学习者汉字使用情况分析戴庆厦 关辛秋(中国) 谈谈第二语言课堂教学中的灵活性原则——以汉语为例邓 秀 汤海鹏(中国) 关于用英语来帮助日本大学生学习汉语的探讨丁安仪(中国) 当代中国社会关系称谓丁 锋(日本) 《官话翠珍》所见清末北京话儿化现象——兼谈儿化的语体、语法和语义功能杜 仑(德国) 汉语的语气:研究史、分类、语法表达形式和语用功能渡边丽玲(日本) 助动词“可以”与“能”的用法比较分析——从语用、语义、句法三个角度范开泰(中国) 论汉语交际能力的测试方经民(日本) 日汉亲属称谓系统结构、语用对比研究高立希(德国) 汉语教学中的翻译练习作用何在?高辟天(俄罗斯) 莫斯科大学亚非学院的文言教学高 燕(美国) 如何帮助美国学生掌握“的”字结构做修饰语的基本用法宫本幸子(日本) 日本学生学习汉语常见的表达错误古川裕(日本) “跟”字的语义指向及其认知解释——起点指向和终点指向之间的认知转换顾安达(德国) 关于母语文字在初级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作用顾顺莲(中国) 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设中的汉日语法对比研究郭春贵(日本) 比较美日大学的汉语教学情况——探讨对外汉语教学的分工郭 茜(中国) 对比分析:理论与实践——日本人汉语习作中对比性偏误分析郭振华(中国) 说“失”安·哈玛托娃(俄罗斯) 关于汉语词汇发展的新现象韩容洙(韩国) 程度副词的运用何 杰(中国) 汉民族传统文化心理与语用意义何景贤(中国台湾) 《两岸现代汉语常用词典》编纂缘起与内容何文胜(中国香港) 能力训练型初中汉语文教科书编选体系的建构洪越碧 阚少华 曼蒂·司各特(澳大利亚) “听说读写”往何处去?——对“丰富内容输入”式课程的探讨侯精一(中国) 论汉语语音的结构规律与演变规律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胡明扬(中国)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中的词类问题黄 宏(德国) 试论超短期汉语强化培训的教学定位黄锦章(中国) 论位移动词黄明晔(乌克兰) 论对外汉语语音教学黄为之(中国) 经贸专业汉语的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贾益民(中国) 关于华文教育非学历教学大纲的几个问题蒋士珍(日本) 现代汉语动词作状语的考察金琮镐(韩国) 现代汉语“很”和韩语“ (m aewoo)”对比分析金 兰(中国) 针对性教材初探金立鑫(中国) 关于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原则的一些思考金珍我(韩国) 互向动词基干结构形式“N1+和+N2+V+(O)”中的“和”靳光瑾(中国) 适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与计算机理解的存现句结构及语义特征分析竟 成(摩尔多瓦) 语病、词语误用和词语的主观色彩叶琳娜·卡乌任斯卡(波兰) 现代汉语地名词的结构康德基(俄罗斯) 略谈用现成初级汉语教材编写汉字手册的一些问题康鸿音(日本) “会”和“会……的”用法小考柯彼德(德国) 汉语凝合动词的类型和特点李 博(德国) 中国于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政治及科学词汇的现代化李芳杰(中国) 句型为体 字词为翼——关于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的思考李 开(中国) 汉语体词性词组的语义类型、功能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李 泉(中国) “全速、大力”一类词的句法语义功能及词类归属李素贤(德国) 汉语外贸口语词汇和教学法探讨李 侠(澳大利亚) A t the Cutting Edge:T he T each ing of Ch inese L anguage(M andarin)and Culture in A ustralia 李晓亮(美国) 普遍语法在汉语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时、态习得剖析李 杨(中国) 面向新世纪:关于对外汉语本科系列教材李宇明(中国) 论语言运用与语言获得梁晓虹(日本) 从“爱人”说起——从称谓名词看在日本汉语教学中文化背景导入的重要性廖伊庄(日本) 多媒体时代的中文教育——电脑辅助教学的实践、成果和问题林伦伦(中国) 汉语委婉词语的语义类别和语用特点林 焘(中国) 普通话的语音标准和语音教学林章新(中国香港) 香港中小学普通话新课程对二十一世纪汉语教学的启示蔺 磊(中国) 论短期留学生团队的教学及组织铃木基子(日本) 大学汉语选择题考试数据的电脑分析刘川平 萧 莉 康庆玮(中国) 提高初级阶段汉语教学效率的有效模式——初级相对强化训练实验报告刘 冬(中国) 关于高级阶段写作教学及教材编写的几点探讨刘富华(中国) 轻声的“调位”及相关问题刘国强(澳大利亚) 对提高华语教学质量的探索刘镰力(中国) 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 SK)的等级体制刘乃华(中国) 非学历对外汉语教学亟须“法制”刘庆华(中国香港) 港台小学中国语文教科书中之拟声词比较刘颂浩(中国) 阅读课上的词汇训练刘晓雨(中国) 对对外汉语教师业务培训的思考刘 (中国) 迈向21世纪的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理论建设刘亚林(中国) 略论中国对外汉语个别教学刘英林(中国香港) 香港地区普通话测试对比研究卢福波(中国) 关于“太”字结构的教学与研究——谈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三个平面的结合问题卢绍昌(新加坡) 汉语教学的一些经验与想法卢兴翘(中国香港) 从香港小学普通话教师的教学概念看师资培训的重点卢智日英(韩国) 形容词作状语的语义类型分析鲁焕珍(中国香港) 一个中文自学课程的试验鲁健骥(中国) 外国人学汉语的篇章偏误分析——兼谈拓宽中介语的研究领域鲁晓琨(日本) 现代汉语意愿助动词的语义对比陆俭明(中国) 动词后趋向补语和宾语的位置问题陆俭明(中国) 关于加强对外汉语教学基础理论研究之管见陆庆和(中国) 呼应与共起规则——兼谈对外汉语语法例释应注意的问题吕文华(中国) 建立语素教学的构想罗敏球(韩国) 汉语学习中欧化语法的几个问题罗青松(中国) 外国人汉语学习过程中的回避策略分析马亚敏 李欣颖(中国香港)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课本编写及教学方法探讨马仲可(韩国) 关于如何提高学生的中文写作能力问题孟 国(中国) 柔性,对外汉语教学不容忽视的原则孟长勇(中国) 对日韩留学生“中国文学”课教学的理论思考孟坤雅(德国) 声旁能不能在对外汉字教学中发挥作用?——声旁问题的再考察孟柱亿(韩国) 试论语音教学中的误导问题莫淑仪(中国香港) 香港小学教师学习“广州话同音、普通话异音”字汇的问题初探莫泰熙(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运动——马来西亚华文教育180年简史(1919—1999)潘先军(法国) 对外汉字教学与小学识字教学彭 浩(日本) 中日成语与中日文化浅议彭 俊(中国) 浅谈华文教学的改革——从语文教学向语言教学的转变彭小川(中国) 论副词“倒”的语篇功能——兼论对外汉语语篇教学三原由贵(日本) 日本成人社会的中国文化教育砂冈和子(日本) 听力教学CALL四法沈履伟(中国) 观念差异及对语汇歧义的影响沈 燕(中国)D.W i pper m ann(德国) 谈非中国文化环境中的文化教学沈 阳(中国) 汉语动名语义关系的分析与教学盛 炎(中国澳门) 世界汉语教学中的一个新课题——再论对澳门土生葡人的汉语教学施正宇(中国) 外国留学生汉字书写偏误分析史 湄(中国香港) 香港《普通话语音矫正自修教程》编制浅谈宋连谊(英国) 学汉语只读不写的可行性探讨孙爱玲(中国香港) 综合教学与句型教学孙德金(中国) 外国学生汉语体标记“了”“着”“过”习得情况的考察孙 晖(中国) 关于编制对外汉语教学非学历教育汉语教学大纲的几点构想孙 琳(葡萄牙) 论“语言是一种生活方式”——兼谈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谭傲霜(俄罗斯) 语言学理论与21世纪的汉语教学滕吉海(白俄罗斯) 唐诗的朗读鹈殿伦次(日本) 词序类型和汉语教学涂光禄(中国) “连……也(都)……”句式分析王吉辉(中国) 对外汉语词语教学教什么的几个问题王建勤(中国) 表差异比较的否定结构的习得过程王 珏(中国) 歧义名词的类别及其分化手段王 琪(中国香港) 近二十年来大陆借词对现代汉语词法的影响王群力(波兰) 汉字文化的研究与教学王 珊(中国) 汉字识读和阅读在对日本留学生汉语言培训中的作用和意义王少锋(日本) 日韩两国大学汉语教育现状比较研究王韫佳(中国) 韩国话与普通话塞音的语音学和音系学对比韦荷雅(德国) 关于在对外汉语教学当中培养和中国人跨文化交际技能的一些想法魏长达(中国) 留学生汉字书写训练和阅读中文版中国古典名著的探索温晓虹(美国) 汉语习得偏误及改错的效益温云水(中国) 现代汉语句型与对外汉语句型教学吴建新(美国) 汉语诗歌教学与多媒体的辅助作用吴凌非(日本) 日本大学生简体字识别率吴小燕(加拿大) 关于普通话教材的思考——兼论几本普通话教材吴勇毅(法国) 教学词与词典词吴志刚 杨 达(日本) 双音节声调组合的轻重音的听辨现象吴中伟(中国)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中的主语和主题向 平(匈牙利) “有X有Y”格式之考察向行馀(法国) 上古汉语“惟、唯、维”字的语法功能及其来源萧国政(中国) 现代汉语句末“了”符号意义的析离与语法意义的概括萧素秋(韩国) 对外儿童汉语教学的游戏方法探讨谢红华(瑞士) 现代汉语中单双音节同义词选择的限制因素辛 平(中国) 充分利用文化大环境开设文化实践课信世昌(中国台湾) 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学习策略教程规划邢福义(中国) “最”义级层的多个体涵量熊怀苑(中国香港) 《汉语拼音方案》的教学心得和修改建议熊 文(中国) 论助动词的解释成分徐甲申(中国) 关于汉字书法课中的几个关系问题徐永秀(中国) 从听众心理浅议中国国际广播汉语教学优势徐子亮(中国) 外国学生汉语学习策略的认知心理分析许高渝(中国) 论汉语新词中的类推词——兼与英语类推词比较杨惠芬(中国) 创造欢乐和谐的课堂气氛——实用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杨立明(日本) 汉语自然音步的语音特征姚道中(美国) 试论多元智慧与汉语教学姚荣松(中国台湾) 论现代汉语方言词进入普通话(国语)的过程——以台湾国语新词为例叶步青(英国) “了”的语法功能及其真实含义叶 澜(德国) 复式翻译教学中的双向建构——语用意义教学实践的思考易洪川 杨夷平 朱全红(中国) 笔顺综合研究及留学生用笔顺原则余 维(日本) 空间指示的语用对比分析——以日汉现场指示对比分析为中心余又兰(英国) 汉语“了”的习得及其中介语调查与分析舆水优(日本) 关于汉语修饰成分的位置尉迟治平(中国) 对外汉语教学和现代汉语规范曾根博隆(日本) 汉语教学中的规范和标准曾金金(中国台湾) 电脑语音分析及其在汉语教学的应用曾我德兴(日本) “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的教学法在日本的尝试张德鑫(中国) 对外汉语教学五十年——世纪之交的回眸与思考张 凯(中国) 学科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方法张 丽(日本) 试论对日本大学生的现代汉语教学张连航(中国) 从春秋时代的钟铭习语看古汉语拟声词虚化的轨迹张朋朋(中国) 如何使外国学生渡过汉字难关——基础汉语教学的新思路、新做法张淑贵(中国) 浅谈对外汉语教学——教汉语又教人张淑贤(中国) 文化意识与对外汉语教学张旺熹(中国) “动+得+形”结构的变体形式张筱平(中国) 试论汉语技能型课程教学的三步设计法张 旭(中国) 语感,CSL语感的获得及水平测试张玉宇(德国) 对德国学生报刊阅读教学的若干体会张镇环(德国) 关于科技汉语翻译课的教学方法以及教材选择的几点考虑赵金铭(中国) 动词词缀“·de”和名词标记“·de”赵明德(中国) 美国班汉字教学改革实验与对外汉字教学规律探讨赵 旭(中国) 关于“新潮”词语赵伊露(比利时) 语言的特殊性——词汇教学中一个不可忽略的方面郑定欧(中国香港) 对外汉语词典学郑艳群(中国) 浅谈“虚拟词语空间”——多媒体汉语词典的发展设想郑艳群(中国) 介绍两个最新研制成功的光盘项目:《多媒体汉字字典(H SK甲级英文版)》和《中级汉语(网络版)》钟玉秀(中国) 中日语言、文化比较浅议仲哲明(中国) 现代教育技术与对外汉语教学的改革周 辉(中国) 短期在华日本人学习汉语的几个特点周 健(中国) 探索汉语阅读的微技能周京宁(德国) 二十一世纪海外华文教学思想初探周上之(中国) 外汉离合词循环递进复式教学法周小兵(中国)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频度副词周燕语(中国香港) 试论普通话中的轻声朱春耕(美国) 结构主义与中国汉字:从庞德的诗歌理论看语言与客观世界的关系朱立元(中国) 对外国学生进行文化课教学的一些思考朱丽云(中国) 对外汉语词语教学的思考之一——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的关系朱志平(中国) H alina W asilew ska(波兰) 波兰学生暨欧美学生汉字习得的考察、分析和思考(说明:本目录根据大会秘书处实际所收论文排列,作者后标明的国家或地区为作者提供论文时的所在地)。
教师加拿大培训心得体会
在我国,教育事业一直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为了提高我国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我国政府积极推动教师培训工作。
我有幸参加了加拿大教师培训项目,深入了解了加拿大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收获颇丰。
以下是我对此次培训的心得体会。
一、教育理念的碰撞在加拿大培训期间,我深刻感受到了加拿大教育理念的先进性。
加拿大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以下是几点具体体会:1. 倡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加拿大课堂上,教师更多地扮演引导者和助学者角色,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这种教育方式使学生学会了如何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加拿大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经常提出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 强调实践能力。
加拿大教育重视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实践活动,如实地考察、社区服务、科技竞赛等,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
4.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加拿大教育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
二、教学方法的学习加拿大教师培训项目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案例和教学方法,以下是我总结的几点:1. 互动式教学。
加拿大教师注重课堂互动,通过提问、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 案例教学。
加拿大教师经常运用案例教学,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3. 项目式教学。
加拿大教师引导学生参与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4. 多媒体教学。
加拿大教师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将课堂内容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 跨学科教学。
加拿大教师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晚清加拿大传教士活动教会学校以及英语教学
晚清加拿大传教士活动教会学校以及英语教学晚清加拿大传教士活动中的教会学校以及英语教学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分三个部分进行介绍:第一部分将概述晚清时期传教士在中国开办的教会学校的背景和意义;第二部分将详细介绍晚清教会办学的特点;第三部分将探讨晚清加拿大传教士在中国开展的英语教学工作。
晚清时期传教士活动的背景和意义晚清时期,传教士活动在中国呈现出繁荣的局面。
自19世纪初期以来,大量传教士来到中国,主要来自欧洲和北美。
他们的目标是传播基督宗教,并在文化、教育和医疗领域为中国人民提供帮助。
在他们长期的传播活动中,教会学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会学校的建立对晚清社会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传教士开办的学校提供了现代化的教育机会。
在中国传统教育体系中,科举制度是主导,而且对外语教育基本没有开展。
教会学校提供了中西合璧的教育模式,开设了多门课程,并加入英语和科学等内容。
这对当时的中国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机会。
教会学校起到了传播基督宗教的作用。
传教士通过教育为基础来传播他们的宗教信仰。
通过开办学校,他们可以接触到大批学生和家长,将基督宗教的理念传达给他们,逐渐形成一种基督教思想的影响力。
教会学校成为传教工作不可或缺的一环。
晚清教会办学的特点晚清时期的教会学校具有一些明显的特点。
传教士办学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实用能力。
传统的科举制度注重的是对经典文化的传承,而教会学校更加关注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
在传教士的推动下,教会学校开设了中文、英语、数学、科学、地理等课程,提供了更加现代化和实用的教育内容。
教会学校重视实施西方式的管理模式。
传教士在学校教学中实施了学员动规和签到制度,规定了学生的生活起居、学习时间以及行为规范。
传教士还注重孩子们的体育锻炼,并通过组织体育比赛等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会学校注重传授西方的社会道德价值观。
传教士将与基督教信仰相关的道德观念融入到学校教育中,通过课堂教学、活动等多种方式传授学生西方文化和道德观念。
晚清加拿大传教士活动教会学校以及英语教学
晚清加拿大传教士活动教会学校以及英语教学晚清时期,加拿大传教士活跃于中国,并积极开办教会学校,推广英语教学。
他们的活动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中加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搭建了桥梁。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处于封建统治的枷锁之下,社会进步缓慢,教育水平普遍较低。
为了推动社会进步,中国各地开始引进西方教育,其中包括英语教学。
正是在这个时期,加拿大传教士开始积极介入中国的教育事业。
他们开设教会学校,以英语为主要教学语言,同时传播基督教信仰。
这些教会学校不仅在教育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也活跃于社会服务和慈善事业,为中国社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晚清时期,中国社会对西方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而加拿大传教士正是顺应了这种需求,并积极参与了中国的教育改革。
他们在中国各地开办了许多教会学校,为当地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资源。
这些学校不仅培养了众多的优秀学生,也推动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教会学校在晚清时期对中国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辐射影响了中国的教育事业。
传教士开办的教会学校以英语教学为主,也为中国的英语教学做出了贡献。
在那个时期,英语教育对中国来说尤为重要,它不仅是一门语言,更是一种文化和知识的传播。
加拿大传教士所提供的英语教育,使得当地的学生能够接触到西方先进的知识和文化,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传教士们不仅传授英语知识,也通过英语教学,向学生们传递了西方的思想理念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帮助他们开拓了视野,提高了综合素质。
在这个过程中,加拿大传教士以其丰富的教育经验和传教资源为中国的英语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他们的英语教学改变了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为中国的英语教育注入了西方文化和思想,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也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与此传教士们在中国开设的教会学校也为当地的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他们的教学理念和教育管理方式为中国的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具有现代化教育理念和先进教学方法的人才。
国际中文教育汉字水平等级大纲
国际中文教育汉字水平等级大纲1. 概述国际汉语教学大纲是由国际汉语教学界中的专家学者共同制定的一套针对海外汉语学习者的标准教学大纲,它是帮助汉语学习者在不同国家和地区进行系统学习和教学的依据。
本大纲对于汉字水平等级的划分和要求充分考虑了学习者的不同背景和学习目的,是国际汉语教学领域的权威标准。
2. 等级划分国际汉语教育汉字水平等级大纲共分为6个等级,分别为1-6级。
每个等级都有详细的要求和考核标准,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合适的等级进行学习和考试。
3. 等级要求不同等级的汉字水平要求也有所不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识字量:每个等级对学习者的识字量都有具体要求,从基础的认识一些常用汉字到逐渐增加复杂字词的识记。
- 词汇应用:对于每个等级的学习者来说,要求掌握的词汇量也不相同,从初级的日常用语到高级的文学、文化类词汇。
- 阅读理解:每个等级都要求学习者能够进行一定程度的阅读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一些细节。
- 书写能力:汉字书写是汉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等级都对学习者的书写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
4. 学习方法国际汉语教育汉字水平等级大纲还提供了一些学习方法和建议,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汉字水平。
具体包括:- 多读多写:通过大量的阅读和书写练习来提高词汇量和汉字书写能力。
- 参加汉语角:可以参加一些汉语角或者汉语学习交流活动,与其他学习者互相交流、学习。
- 融入生活:要将汉语学习融入日常生活中,多用汉语进行交流和思考,提高汉语的应用能力。
- 多媒体学习:利用互联网、手机软件等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如中文全球信息站、手机APP等。
5. 考试和证书国际汉语教育汉字水平等级大纲规定了相应的考试内容和形式,每个等级的学习者都可以参加相应级别的汉语水平考试。
考试通过后可以颁发相应等级的证书,证明学习者已经达到了相应等级的汉字水平要求。
6. 结语国际汉语教育汉字水平等级大纲是帮助海外学习汉语的学习者进行系统学习和评估的重要依据,对于提高汉语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海外华人文学在外国文学研究中的定位与误区
第22卷第3期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22No.32021年5月Journal of Yansha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May 2021海外华人文学在外国文学研究中的定位与误区郑南川1,2(1.加拿大魁北克华人作家协会;2.世界汉学会加拿大学会)㊀[收稿日期]㊀2020-10-9㊀[作者简介]㊀郑南川(1956 ),男,旅加华人作家,加拿大魁北克华人作家协会会长,世界汉学会加拿大学会会长㊂[摘㊀要]㊀文章对 华人文学 的概念和范围㊁ 华人文学 在外国文学研究中存在的意义以及研究的价值,做了详细阐述㊂海外华人文学在文学区域的研究分类中,一般分为以中文研究学科为主的 华文文学 和以外国语研究学科为主的 华人文学 ㊂长期以来,由于华人作家写作特征的复杂性㊁多元化和身份意义上的不确定性㊂特别是双语写作作家的不断出现,造成了研究学者对 华人文学 和 华裔文学 及其 华文文学 关系与概念的模糊,存在着对文学区域划分和研究对象上的某些 混乱 ㊂特别是外国语专业学科对华人文学研究存在着 定义 和 方向 上的不明确性及误区,甚至存在着忽略的现象,也造成这一方向研究的薄弱情况㊂[关键词]㊀华人文学;外国文学;存在;意义;误区[中图分类号]I206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DOI]10.15883/j.13-1277/c.20210304407一㊁华人文学的定位华人文学,通常被视为 跨越国界 (Thingsthat know no boundaries)的写作,在不同文化融合下的文学现象㊂华人文学概念,被认为是最具广泛意义和争议的说法㊂关于对华人文学的定位,学术界一直有着不同的研究论点,直接影响到不同领域学者对这一研究内容和方向的确定㊂也关乎到对 华文文学 华人文学 和 华裔文学 的如何定义㊁不同差别和它们的相互关系㊂华人文学的概念,是在 华文文学 概念出现后对更大范畴文学意义的理解㊂华文文学这一命名的正式提出,是1993年在庐山举行的第六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上,饶芃子在回溯这一命名变化时做出的解释: 有感于世界范围内的 华文热 正在加温,华文文学日益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学现象,华文文学同英语文学㊁法语文学㊁西班牙语文学㊁阿拉伯语文学一样,在世界上已形成一个体系,经过充分酝酿,发起并成立了 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筹委会 ㊂ 世界华文文学 的命名和 筹委会 的成立,意味着一种新的学术观念在大陆学界出现,即:要建立华文文学的整体观㊂ [1]由于事实上存在的华文文学 语种 限定所带来的局限,特别是1980年开始海外移民的大幅度增长,经过多年以后,随着华人在自身 文化身份 认同等方面的差异变化,写作语言的多样性带来了新的问题㊂一些研究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并发表论文提出了 华人文学 的新概念㊂加拿大汉学研究学者㊁作家梁丽芳长期研究华人文学写作,在2002年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举行的海外华人文学研讨会上,提出了 从华文文学到华人文学 的明确观点,并论证了 华人文学 存在和表达的更广泛意义㊂[2] 华人文学 论的提出,并不全盘否定语种的华文文学,而是鉴于海外华人和华裔非华语写作的普遍存在和客观影响,不满语种的华文文学摒弃海外华人非华语写作的狭隘性㊂如果从作为创作主体的 华族血统 的身份出发,其种族血缘关系是认同的惟一依据㊂与华文文学比较,华人文学是总概念,华文文学是属概第3期郑南川㊀海外华人文学在外国文学研究中的定位与误区45㊀念,或者说华文文学是华人文学的一个分支㊂[3]这一命名所涉及的华文和华人文学的关系,同样适用于华裔文学与华人文学关系的理解㊂这是更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潜在的论题㊂这两年新近出版的㊁具有学术代表性的几部专著中,都明确地把华人文学 概念,带入书目的学科引导和概括性字眼,值得关注㊂[4-5]按照这样的概念理解,华人文学所写的作品范畴显然囊括了华文和本土文的双重性㊂事实上,这一概念在学术界,一直以来是被忽略和模糊的㊂2015年出版的最具影响的‘中外文学交流史“(共十七卷本),被认为是最新近的学术著作,它虽然已经将华人文学作为大 概念 提出来,以此概览移民写作的不同类型㊂但事实上的具体表述,仍然是以 华文文学 与 华裔文学 来划分,作家的分类也基本定格为 华文作家 与 华裔作家 两类㊂华人写作的双语特征和他们文化属性的表述,仍然没有明确㊂[5]例如书中的一些双语作家梁丽芳㊁李彦㊁赵廉等介绍,都基本划为 华裔作家 研究的栏目和范畴,她们的华文文学作品,成了提及的 附带 部分㊂书中并没有对双语写作的 华人文学 这一概念加以论证和解释,指出他们的不同性质和特征,自然留下了某些模糊的 概念 和研究上的 遗漏 ㊂一些学者质疑外国文学研究中 华人文学 的存在和实质意义,这成了文学基本理论和研究范围值得思考的问题㊂与华人文学相比,华裔文学的概念较早获得了解释和共识,国内一直延续着前苏联的体系㊂在北美,以亚裔作家作为评述专题提出并进行研究的专著 ‘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1988)可以作为代表,书中设立了有关的专题章节㊂在亚洲和中国地区中,台湾和香港是较早开始研究的㊂如‘文化属性与华裔美国文学“就是代表性的著作,有较高的学术水准和研究价值㊂近几年来,国内有了更系统的学术单位和研究带头人,诸如中国人民大学 美国亚裔文学研究 一类的专门研究机构应运而生㊂华裔文学的概念,分为两类:一是加入他国国籍的中国作家;二是用本土语言写作的㊁土生土长的中国后裔作家,它是以本土语言写作的,而不再是华文作品㊂这种说法,在形式上是比较明确的㊂例如著名学者㊁作家林语堂的英文写作,就是具有代表性的早期华裔作品的一类㊂在华裔文学的分支 翻译文学 学科中,传统上也把这类写作,划分为本学科范围,进行研究㊂那么,华人作家的文学作品具有什么样的文学特征呢?简单地说,它具有明显的文学写作的双重性:即华文与本土文(外文)㊂这样说来,对海外作家的写作命名,就可分为三种情况:即华裔作家㊁华人作家和华文作家㊂前者是用本土文(外文)写作的;华人作家可能存在着用两种语言的写作;华文作家是纯粹用华文写作的㊂从事外国文学研究的学者,传统的外国文学研究,一般触及到更多的是华裔作家的作品,因为他们作品的本土语言化,被解释为外国文学的部分,是非常清晰的,显然是外国文学研究的范畴㊂他们在这个概念的基础上,又划分出 外国文学 与 翻译学 的两个领域㊂明确的事实是,大学文科教学中,外国文学研究在中文系学科中,以翻译著作为依据;外文系大多选用原文㊂因翻译不能传达原意,所以原语外国文学更靠近原语文学,译语文学更接近本土文学㊂ 其结论是外语系的外国文学研究是 原汁原味 ,中文系却是隔靴搔痒㊂[6]除了语言的基本要素,从身份的意义上来讲,非本土语言写作在外国文学研究学者看来,潜在的缺失还包含了对 本土文化 与 本土人 转化的缺失㊂这样,也加大了外国文学研究学者对这类作家的不认同感㊂一个明确和肯定的说法,本土文写作的 华裔 ,还承载着海外生活的经验和身份,似乎是种族意义上的本土居民㊂华人文学,被认为是介于 华文文学 与 华裔文学 之间,一方面存在着纯粹华文写作的特征;另一方面,又具有本土文写作的作品㊂在传统意义上的研究中,华文文学研究学者更乐于把它化为 华文文学 范畴;外国文学研究学者情愿放弃和忽略㊂事实上的华人文学的 独立 特质在于,他们更多地具备中华文化的生存背景,而又拥有丰富的海外本土生活的经验㊂有相当部分的人,从客观上看,是生于中国,长于海外㊂他们 文化身份 的认同,也常常左右他们写作的双重性㊂华人文学的 被忽略 ,与传统研究的模式有关,也和他们的 文化特征 与 华裔作家 的不同有关㊂长期以来,在文学史的教材和研究中,除了对华文作家作品和身份有清晰的表述以外,华人作家中出现的双语写作和本土文写作的重叠,这样作品的叙述是不清晰的,给研究方法的归类也带来不明确的问题㊂46㊀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二㊁华人文学在外国文学中存在的 误区㊀㊀在长期的外国文学研究的活动中,因为 华人文学 这一概念本身存在的模糊性,加之传统研究的一贯性,华人文学在外国文学研究中一直存在着以下误区㊂第一,在中国外国文学的基本理论体系中, 华人文学 这一板块,在外国文学研究领域似乎不存在,潜意识中也不属于研究的部分㊂外国文学的主导基础,通俗地说,是以华裔文学作为界定,依据对 华裔 概念来认识的㊂所谓华裔,可以是指华人,也可以指华人的后裔㊂华裔作家与评论家弗兰克㊃陈(Frank-Chin)曾以美国为例,主张惟有那些在 美国生美国长 的才是华裔作家[7];美国华裔文学的写作,应该是指用 英语写作 的作品㊂在加拿大,这样的概念同样存在㊂这就排除了那些用华文写作㊁同时又用本土文(外文)写作的华裔作家㊂这就是外国文学长期以来的研究思路,也是长期存在的研究事实㊂ 华人文学 的研究,事实上成了架空的概念,或简单地划在了华文文学的领域,存在着片面研究的现象㊂第二,从国内与外国文学相关的研究与教学机构来看,也存在严重的不合理现象㊂在传统高校文科类别中,一般分作两类:一是以 中国语言文学 学科为主体的外国文学,属于中文系;另一是以 外国语言文学 学科为主体的㊁外语系的国别文学㊂这样,一直以来就存在两种不同的 外国文学 ㊂一般而言,所谓国别文学,就是不以服务母语文学为第一要义,而将对象国文学作为客体,研究者与之保持学术距离,从外部作为对象性地研究㊂它要求研究者全面掌握对象国知识,视角区别于广义文学,国别意识重于文学意识㊂[8]另一方面,研究的作家对象也应该具备这个 客体 的特征,他们是有意识的本土 理念 ,作为本土国民一员对国家的关切,当然也是用本土文字的表达与抒发㊂这被认为是外国文学研究的前提条件㊂华人文学只是 华文文学 和 华裔文学 形式上的称谓分类,写作的双语㊁文化认同及文学思想的特征,被挖空忽略㊂事实上的华人文学,它的本质特征存在于在华文文学与本土文学中的徘徊,这正是 文化的华人文学 的另一类,即中华文化意识和本土生活经验的重合㊂不过,在具备同样中华文化情结的外国文学研究学者的心目中,似乎并不能划为外国文学研究的范畴㊂这样以来,华人文学就像文学的 私生子 ,客观上受到了另眼相看㊂第三,作为外国移民史的发展,华人移民史的成长在海外仅仅百余年㊂华人的 集聚 与 圈子 文化(比如中国人的 唐人街文化 等)与早期移民身份的原因,在语言㊁教育层次和历史认知等方面,未形成一种认同的 作家群 氛围 ㊂欧洲㊁南美和非洲国家的移民与之不同,一是移民历史远远早于中国人;二是他们的语言㊁文化和历史更易融合于主流社会㊂以主体国家精神和意识从事写作,成为本土国家文学的一部分㊂甚至主导了某些时期的 主体 文学方向(如一些移民作家获过诺贝尔奖)㊂我们不否认华人文学作为整体现象,在走向本土化的进程中,远比 华文文学 早㊂有学者曾指出,华人文学在北美,20世纪50年代呈现了本土化,到80年代,文学作品的本土化日趋完善㊂[9]但作为 群体现象 ,一直并不明确㊂在华裔文学大概念的 掩盖 下,华人文学处在一个十分 尴尬 且 蹩脚 的位置㊂第四,在中国文学的大框架下,海外华人作家的写作存在质疑㊂争议的问题包括:华人文学是否应该属于中国文学的范畴,或者是中国海外文学㊁中国文学的 海外部分 移民文学 或 世界华文文学 等㊂一个重要的根据是,他们的写作更多地出自母语,即使用英文写作,在文化意识㊁创作思维和方法上承载着强烈地中华文化的色彩和情结,表达着华人生活故事的 大范围 ㊂有学者忽略华人文学的 多样性 ,和移民几十年生活经验的时空概念,以 旅外文学 代之华人文学,肯定中国大陆或台港地区的第一代海外移民作家,属于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旅外文学,他们的写作还没有融入在地国的文学体系,他们用华语写作,创作内涵是从母国带来的生活经验,发表作品的媒介基本上是在海峡两岸的范围,主要的读者群也是来自两岸 [10]㊂这是一种较为 武断 的结论,受到了强烈的质疑㊂事实上,华人文学的内涵已经悄然展示了另一种 大视角 ,即文学性㊁不依赖于任何文化意义上的传统和观念而存在,具有了一定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成为祖地文化与本土文化环境下的文学现象㊂他们的作品和文学活动,在充分利用海外第3期郑南川㊀海外华人文学在外国文学研究中的定位与误区47㊀报刊㊁杂志㊁媒体等,展示出独特的 多媒体化㊁全球化㊁开放性㊁及时性㊁无中心与交互性的特点 ,文字与文学思想的表达,更具有 跨界 和 文化 的特征,重构了文学的另一类形态㊂[11]在北美移民国家,作为多元文化的主题文学一直存在着㊂重要的事实是,即使从1980年以后出国的移民算起,也经历了四十年的文学历程㊂这些移民多为受过较好高等教育的学生,在接受西方文化与认知方面,都远比最早期的移民更快速和容易㊂这种潜在的 文化 接受与文学创作的变化,使他们的作品具有深入到本土的融合特征,传统的华人文学研究学者,并非清晰的看到㊂传统的中文系或外国语系学者,尽管学术研究在事实上的 交叉 进行,对华人作家的研究,似乎出现了不对等的两个系统的关注㊂一方面是中文系对华文作品的研究;另一方面是外语系对本土语言作品的思考,出现对华人文学研究的人本 分离 ㊂对作家创作思想的研究,自然也偏离了整体认识的轨迹㊂有一些学者质疑,这种 分离式 研究的科学性和规律,是否违背了学科研究的路子和方向㊂对华人文学研究的从属归类感到了怀疑㊂事实上,华人文学研究已经在基本理论问题上提出了新的整合思考㊂我们必须认识到,纯粹以语言写作来划分学科研究方向并非科学,毕竟文字是为思想和文学服务的㊂对于搞外国文学研究的人来说,站在传统的研究思路上思考,对不同语言的写作者,产生研究 价值 和 偏离 的怀疑,轻易认为选择纯本土语言写作,才更符合学科方向㊂这种想法是具有片面性的,也偏离了 人本 文学的主体㊂第五,双语写作的华人作家㊁特别是偏重本土语言(外文)写作的,是相对的少数,写出相当质量且具有一定影响的也是少数,这对外国文学研究的学者来说,同样可能面临困难㊂加之资料的难以获取,学界追求名家研究效应㊂研究路子狭窄,一溜风研究的雷同,在某种意义上也影响了学术的价值㊂从研究的视野上讲,外国文学中的 华人文学 的成长,具有越来越广泛的研究领域,人们应该纠正受 文化 情绪和传统研究观念的影响,走出圈子,打开视野㊂可以肯定,抛弃语种性和族裔性,而以跨文化㊁跨区域㊁跨时间为特征的华人文学,是外国文学研究的一部分,也是值得认真关注的㊂三㊁华人文学在外国文学研究中的意义㊀㊀首先,华人文学作家的 自然 身份是属于本土的,他们写作的生活现状和社会环境,也是本土的㊂他们的写作 身份 确定了它的本土化特征,即使他们的写作存在着华文与本土文的交织㊂[12]国籍和永久居住的居民身份,在地域上确定了他们的文学归宿㊂在多元文化的加拿大,包括华文写作在内,也理所当然地被视为本土文学的一部分㊂瑞士移民文学研究学者代博拉 麦德森(Deborah-Madsen),把它解释为 即此由彼 跨民族的杂糅体,打破血缘关系的本质神话,创建属于自己的 第三空间 的本土文学㊂[13]按照这样的观念,华人文学无论如何也无法和外国文学的概念分开,是外国文学研究的组成部分㊂其次,如果是用本土语言写作,在文学交流的社会价值意义和阅读的事实上,属于本土所有读者的范畴㊂作为华人作家,毫无疑问,他们的文学作品是具备外国文学研究的外国文学作品,本质上和华裔作家一样㊂长期以来存在的 传统 观念,都是以 语言写作 被视为确定 华文 与 华裔 文学的界限㊂客观地说,早期华人的作品,从呈现华文与本土语言双语写作的 现象 看,确乎是极少的,没有产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㊂北美有代表性的作家汤亭亭㊁赵建秀㊁李群英㊁崔维新等,都属于第二代,甚至更早的华人,尽管他们也可以称之为 华人作家 (文化身份上讲),单从生存本身和写作的事实上,他们属于 华裔作家 ㊂从 华人文学 上定义,缺乏足够的理由,这是事实㊂我们认为,华人文学,即双语写作作家的出现,并具备一定影响力的时间,大致发生在1980年以后㊂特别是大批留学生出国,华人双语写作开始出现新的情况,展示出一个新的领域㊂这里还包括了部分参与本土语言文学的翻译作家(即写作和翻译)㊂这正是后来华人文学由此被提出和产生的理由㊂以 华文 和 华裔 文学划分的传统说法,已经不能满足外国文学研究的客观事实㊂以移民人数较多的加拿大为例,作家李彦用英文写作的长篇小说‘红浮萍“(1995年)㊁‘雪百合“(2009年),以及中文小说‘海底“等,都显示出不同于以往华人写作的单一性,而具有多语言的特征㊂获得加拿大 Gabrielle Roy (文学评论奖)的双语作48㊀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家赵廉,以出版双语作品为特点,她的‘枫溪情“(Maples and Stream,1999)㊁‘切肤之痛“(More Than Skin Deep,2004)等诗歌集,都是以双语形式出版㊂[14]魁北克作家张芷美一直以来用多种语言写作,包括出版的英文自传体小说‘狐仙“(1992)和法文的‘蝶变“(2019),同时在华人报业媒体‘七天“,发表连载中文随笔文章㊂如果说哈金也是属于这一年代的作家,他一直用英文写作,被视为华裔作家㊂但事实上,他的作品的 文化成分 也不失双语写作的 华人作家 的 特征 ㊂[15]2015年2月,在台湾联经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中文诗歌集‘另一个空间“,尽管这可以被视为 迟到 的华文作品㊂这种双语写作,也可视为具有华人文学的特质㊂类似这样的作家层出不穷,已经不失为外国文学中的 华人文学作家群 ㊂所以,作为华人文学存在的事实,是外国文学研究的新课题,具有深远的意义㊂第三,华人作家的双重语言写作,是华人移民特有的创作特征,具有海外的独特性㊂我们不应该把华人作家的作品,简单地划为中文系或外语系研究的不同范畴,例如,外国文学研究只关注外语写作者的层面,忽略华人作家双重语言作品的互补关系和所具备的文学价值㊂在加拿大,国家法律明确规定,多元化国家的加拿大文学,无论你用什么语言写作或出版,国家法律均给予认可,都属于加拿大文学的一部分(指在加拿大正规出版的),都会被视为国家图书,并规定被国家档案㊁图书馆登记和收藏㊂例如,法律明确规定:书物出版后九十天内,必须送交两本(样本)给国家档案图书馆收藏[16]㊂另外,研究作品的方法也是 包容 共享的,不应该被语言严格分割㊂这几年,一些学者在关注华人作家本土写作的同时,也注意到他(她)华文写作的另一方面㊂从作家 人物 的本身,从本土写作和华文写作的双重文学作品中,找到对作家综合评估的真实论点㊂这些是外国文学研究学者理应意识到和跨越的研究 思维 ㊂第四,值得补充的是,双语华人作家创作的华文写作部分,同样不应忽略作品中的本土化事实(本土故事)㊂特别是那些生活在海外多年,在潜意识中 文化身份 认同发生了变化㊁或更易接受本土 文化身份 认同的华文作品㊂它们都是外国华文文学研究的方面㊂四㊁对华人文学研究的反思我们说,华人文学即存在于华文文学与华裔文学的双重概念之中,又扩展了它们的文学范畴,成为一个更具备双重特征的文学现象㊂对于华人文学研究的反思,有重要的文学现实意义㊂华人文学的存在㊁进步和发展,已经得到国内学界的关注,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获得了一定的共识㊂一些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教授㊁学者,做出不少的研究成果㊂同时还存在着像 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 等这样的民间专业组织,成为很好交流合作的纽带㊂作为跨语言㊁地域的文学类别,从 世界文学 意义上来讲,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㊂在国外,本土华人文学研究,还处于一个比较空白的位置㊂基本基于 华裔 概念的认定㊂只存在于对个别作家的研究(本土文字写作的),没有专题的研究项目和体系㊂对这个群体存在的意义和文学特征,没有受到本土主流社会的足够 关注 ㊂在北美㊁西方国家,对华人作家的认识,同样存在用语言写作划分的情况,停留在 华裔 的概念上㊂对近几十年出国的 新移民作家 也如此㊂例如,在加拿大对当代著名作家应晨的评价,就有很大的争论㊂对她的身份归属一直难以确定,到底属于华裔作家㊁法语作家㊁中国作家㊁华人作家等,存在着不同的说法㊂加拿大戴尔菲娜 勒鲁(Delphine-Leroux)的‘加拿大百科全书“中称她为加拿大 新生代 小说家㊂[17]事实上,作为1980年以后出国的她,如同其他华人作家一样,完全不同于早期 华裔作家 ,并不具备他们的海外 身份 ㊂在她身上,同样承载着深厚的中华文化,文学作品的思想意义,根本就不可能相同于早期华裔作家,是当今 文化的 华人写作人㊂尽管她本人事实上 回避 了华文的写作(也有出版的华文作品),仍然摆脱不了 华人作家 身份,是华人作家的一个范例㊂至于本土的华文文学,只是少数族别的文学,是华人圈子的 小文学 ㊂相比而言,国内 华人文学 作为华文文学 部分 的另一个 方面 ,有了很大的发展㊂这种文学写在海外,记录在中国,用母语书写,讲出了很多记忆中的 中国故事 ㊂一些优秀作品,甚至进入电影和媒体,受到高度关注㊂例如,获耶鲁大学 查尔德 布鲁哈德优秀教学奖 ( The Richard。
加拿大教育学硕士案例(2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
加拿大作为教育强国,其教育学硕士项目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教育人才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本文将以一位来自中国内地的大学生为例,探讨其在加拿大某大学教育学硕士项目中的学习经历,分析其在跨文化教育实践与创新方面的成果。
二、案例介绍1. 学生背景小张,男,25岁,中国内地某知名大学本科毕业生。
在校期间,他积极参与各类社团活动,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小张对教育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希望通过深造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为今后从事教育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2. 项目选择经过多方考察,小张选择了加拿大某大学的教育学硕士项目。
该校教育学硕士项目具有以下特点:(1)课程设置丰富,涵盖教育政策、教育管理、课程与教学等多个领域;(2)师资力量雄厚,教授们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3)注重跨文化教育,鼓励学生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
3. 学习过程(1)课程学习小张在加拿大某大学教育学硕士项目期间,共修读了12门课程,包括教育政策、教育管理、课程与教学、教育技术、教育伦理等。
在课程学习中,他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与教授和同学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
(2)实践环节为了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小张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跨文化教育实践活动。
他参与了一个名为“文化交流与教育”的项目,负责组织中国学生与加拿大学生的交流活动。
在活动中,他充分发挥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成功策划了一系列有趣的活动,如文化交流晚会、艺术展览、烹饪比赛等,促进了中加两国学生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3)学术研究小张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了一项关于跨文化教育对留学生适应能力的影响的学术研究。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数据,分析了跨文化教育对留学生适应能力的影响因素。
研究成果在学术会议上进行展示,获得了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
三、跨文化教育实践与创新成果1. 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通过参与跨文化教育实践活动,小张在与其他国家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学会了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提高了自己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加拿大双语教育研究兼论中国双语教学
加拿大双语教育研究兼论中国双语教学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加拿大双语教育的发展历程、现状及其成效,同时对比分析中国双语教学的特点与挑战,以期为两国双语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文章首先回顾了加拿大双语教育的历史背景,分析了加拿大多元文化政策对双语教育的推动作用,以及双语教育在促进社会融合和语言多样性保护方面的积极影响。
随后,本文将重点分析加拿大双语教育的实施模式,包括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双语教学方法、课程设置以及师资培养等方面。
通过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本文旨在揭示加拿大双语教育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增进跨文化理解和促进社会包容性方面的实际效果。
同时,文章也将关注中国双语教学的实践情况,特别是在民族地区和城市地区的双语教育策略,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通过比较中加两国在双语教育方面的异同,本文试图找出可供借鉴的经验和教训,为中国双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
本文将探讨中加两国在双语教育领域的合作潜力与前景,分析双方在教育理念、教学资源、教师培训等方面的互补性,以及如何通过交流合作促进双方双语教育的共同进步。
通过本文的研究,期望能够为推动中加文化交流和教育合作,以及全球双语教育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二、加拿大双语教育的历史与现状加拿大的双语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与加拿大的历史以及魁北克独立问题密切相关。
双语教育在加拿大受到国家的重视与政策支持,是英裔和法裔两大民族间矛盾难以调和的产物,也是互相妥协的结果。
殖民时期的争夺:加拿大双语制的来历可以追溯到殖民时期的法国和英国的争夺。
在1760年代,英国和法国在加拿大的争夺进入白热化,导致法语和英语社区的迅速形成。
魁北克法语化:在这场争斗中,加拿大东部的移民社区逐渐法语化,尤其是在魁北克省。
法语成为魁北克省的主要语言,这引发了魁北克分离主义运动。
法律职责推动:19世纪,随着法语法官和律师在加拿大各地行使法律职责的增多,法语的需求日益增长,进一步推动了双语制度的发展。
脑机接口(BCI)在国际中文汉字教学中的应用路径
脑机接口(BCI)在国际中文汉字教学中的应用路径
田辉
【期刊名称】《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年(卷),期】2024(22)2
【摘要】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正在深刻改变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领域也不例外。
在这个信息时代,如何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教学质量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国际中文教育的数字化转型也必须紧跟科技发展步伐。
随着人机协同视域下的教学改革的兴起,如何将传统教育与智能技术相融合,不断拓展创新是当今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目前国际中文教育中的汉字教学依然是个重难点,文章旨在探讨国际中文汉字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并将借助人工智能及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设备或应用程序,解决学生在学习汉字的音、形、义以及词汇理解的问题。
【总页数】8页(P85-92)
【作者】田辉
【作者单位】浙江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95
【相关文献】
1.汉字属性在国际中文教学中的应用
2.元宇宙技术在国际中文教育汉字教学中的应用
3.浅谈《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对汉字教学的指导
4.汉字故事在国
际中文汉字教学中的应用5.基于文本挖掘的“六书”理论在国际中文汉字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拿大中文教学学会Canadian TCSL AssociationWeb:http://www.canadiantcslassociation.ca第五届中加汉语教学研讨会暨加拿大中文教学学会年会会议纪要大会:第五届中加汉语教学研讨会暨加拿大中文教学学会年会主题:汉语教学课堂策略的探讨时间:2008年4月25日至4月26日地点:加拿大卑诗省列治文市BEST WESTERN RICHMOND HOTEL大会纪要执笔人:赵丽泓温哥华的春光旖旎如常,盛开的樱花缤纷依旧,第五届中加汉语教学研讨会暨加拿大中文教学学会年会(以下分别简称“研讨会”或“大会”,“TCSL学会”或“学会”)在加拿大卑诗省列治文市如期举行。
此次大会期间的平均气温比去年低了两三度,但是,料峭的春风丝毫没有阻挡住专家、学者们的热情。
与上届研讨会相比,本届大会涉及到的国家、地区、省市、教育管理部门、大专院校的范围更为广泛。
参加学术交流和研讨的人士包括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电子科技大学,New York University,Confucius Institute at BCIT, Confucius Institute at University of Waterloo,Edmonton Confucius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Simon Fraser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Victoria, University of Toronto, University of Alberta, University of Calgary, York University,Carleton University, Trinity Western University, Malspina College, Okanagan College, Rydley College, Kwantlan University College, Langara College, Albertan Education, Alberta Learning, Edmonton School Board, West Vancouver School District, Crofton House School, Taipei Idealsit Culture Tecn. Group, Shanghai Taotu Ani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等40多所大专院校和相关的汉语教学科研机构的70多位专家、学者、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士。
中国驻温哥华总领事杨强先生、教育参赞薛亚霏先生、张发钧先生、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汉办”)北美办事处代表陈俊波先生,卑诗理工大学孔子学院谷丰院长与杨良总经理, 滑铁卢大学孔子学院李彦院长, 爱蒙顿孔子学院徐弘副院长,埃布尔他省教育厅第二语言教育主任奥森博土,汉办驻亚省中国语文顾问方欣欣博士,上海韬图动漫科技公司总经理于小央女士,台北创意家资讯集团总经理张国庆先生,知识发展总监刘政儒先生,课程总监陈雅贞女士文等有关人士出席了开幕式。
杨强总领事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在当今多元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形势之下,TCSL学会深入研究教学课题,不断开发教育教学资源,研制有效的评价体系,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满足不断增长的汉语学习需求,对世界汉语教学界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对专家、学者的不懈努力表示衷心的感谢。
薛亚霏参赞对此次大会选定的主题予以充分肯定,他强调教材较乱、教师不足、教法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汉语教学水准的突出问题,教学科研亟待提高。
新任张发钧参赞特别向大会致以良好的祝愿。
各界代表在开幕式上发表了讲话。
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院长吴中伟博士指出,在学生学习环境、学习动机等呈现多样性的状况下,提高教学效率刻不容缓,教师业已成为教学理论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双重角色。
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王海峰博士代表北京大学对学会领导辛勤的工作和温暖而细致的关照,表示衷心的感谢。
阿尔伯塔省教育厅第二语言教育项目主任奥森博士、卑诗理工大学孔子学院考试部杜主任、滑铁卢大学孔子学院院长李彦博士、爱蒙顿孔子学院副院长徐弘博士等,在讲话中都肯定本届大会的主题对汉语教学的意义重大。
汉办北美办事处代表陈俊波先生代表汉办许琳主任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并表示汉办北美办事处选址温哥华,主要是考虑到温哥华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和太平洋门户的地理优势。
此次大会顺应上届研讨会上中加汉语教学专家、学者、教师们的共同要求和期望,以“汉语教学课堂策略的探讨”为研讨主题。
大会共收到学术论文27篇,遴选出符合本届研讨主题的15篇,现场以主题发言、论文交流、圆桌研讨等形式进行研讨。
本届论文具体内容涉及到有关汉语语言与文化教学的方方面面,有关于最新教育教学理论的评析和应用探讨,有基于语言本体研究的教学策略,有关于文化、古汉语、商业汉语等各种不同内容的教学探索与成果,有根据教学对象实际的教材编排、处理与数位化技术的全面运用。
可以概括为五方面:一、有关语言与文化教学课堂策略学理及论说的评介、论析及应用研讨就当前人们比较感兴趣的语言教学流派,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院长吴中伟博士,以《关于基于内容的以任务为单位的教学》为题,将内容教学法(content-based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与任务教学法(task-based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进行了比较,通过对内容教学法特点、类型和应用条件的剖析,以及二者异同的比较,提出了一种基于内容的、以任务为教学单位的教学途径。
任教于温哥华Livingstone Institute的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赵丽泓女士,以美国及世界各地基础教育改革中应用较为广泛的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以视情教育模式为框架,提出了真正以教育对象为教学中心,从而进一步提高汉语教、学效率的新途径。
其以《汉语课堂教学视情教育策略》(Multiple Intelligences Based Pedagogical Strategy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为题的报告,剖析了学习主体的不同智能特点对汉语教、学的深刻影响,阐述了汉语课堂教学视情教育的策略,汉语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原则,提出了多元互动情境化的教学设计和智能迁善等教学方法。
提问环节中,大家较为关注两种新理念、新教学法在大学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和实施。
提出目前是否有基于内容的以任务为单位的教学法的大学汉语教材?视情教育教学策略是否已在大学汉语教学中实践?对教师资质有什么要求?“模拟的情境”和“虚拟的情境”有什么区别?吴中伟博士表示,他所提出的这一教学途径还没有现成的大学教材。
赵丽泓女士表示,实践汉语课堂教学的视情教育策略对教师的理论准备和自身素养要求的确较高,教学、训练活动中,教师需要保持随时警醒,把握学生的智能活动状态,是语言智能较弱还是自我期望值过高,及时调整任务的难度,适时推动学生语言水准的提升。
目前在K-12的教学实践中效果非常好,孩子们兴趣高、学习效率高,而在非目的语境下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已经形成了理论——教学——教材等系统的模式,《视情英语》教材、教法在中国大陆700多所学校实践,效果显著。
但是,还没有在大学汉语教学中的实践。
通过自身教学实例,结合任务型教学法,赵丽泓女士进一步明确,自己所提出的多元互动情境化教学设计中“真实的情境”,是创造出实实在在的真实情境,提供给学生真正使用所学汉语,完成特定真实型任务的练习和成就机会。
“模拟的情境”主要是模拟生活切实的情境,“虚拟的情境”则可以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以想象、数字化等多种形式虚拟出令学生兴奋、对教学助益的情境,为学生完成教学型任务创造情境和条件。
中国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雷岚女士以《互动性教学策略与课堂活动的设计》为题,提出要提高对外汉语的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教师应具体灵活地运用互动性教学策略,遵循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交际性与实用性相结合,挑战性与任务性相结合的原则,设计、开展丰富多样、新颖趣味的课堂活动,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学习潜力,实现教与学,学与用之间的互动。
任教于West Vancouver School District Community Learning的李凌燕女士以《创造有趣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社区汉语学习者的兴趣》,剖析了社区汉语学习者年龄差异大、学生之间关系复杂、学习动机和需求各有不同等特点,指出使出于好奇而走进教室的社区学生对汉语保有持久的兴趣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探讨了如何创造有趣的课堂教学模式,如互动练习、挑战汉字难点、毛笔书法字卡、电脑打字为主手写汉字为辅等方式,以激发并保持学生对汉语学习的兴趣。
提问环节中,大家较为关注如何教授初学者。
提出“交际性”和“实用性”有何区别?是用英文教还是用中文教?学生都对汉字感兴趣吗?手书毛笔字卡是不是增大了工作量?如何教授初级学生语法?雷岚女士表示,提倡“交际性和实用性相结合”,“实用性”侧重生活、工作实际中的应用,但二者不是排他的。
李凌燕女士表示,自己在中国教高级汉语班用中文,现在加拿大用英文教。
汉字是汉语教学中无法绕过的重要内容,自己给每个学生写字卡的确花费了不少时间,但坚持这样做是让学生保持兴趣,也是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心血和热情,以促进其学习。
作为回应,吴中伟博士主张尽量用中文教学,开学即全中文教学,或是第一个月用英文教学,第二个月开始完全使用中文。
与用英文教学相比,这样可能没有那么便捷、舒适,入门痛苦,但学生进步快。
对于语法,他提倡用情景等多种方式操练语法,而不是单纯地用中文解释语法。
伍洲博士表示,学习汉语的目的是为了交流,而学习交流的初期,发挥重要作用的是词汇而非语法,有了基本的词汇,借助实物、图像、动作就可以实现交流。
二、基于语言本体研究的课堂教学策略与实践成果。
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王海峰博士,通过对2亿多字语料库中离合词的考察统计,以《离合词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为题,揭示了离合词的离析频率、方式和规律,指出了在华留学生汉语学习中使用离合词时只会“合”不会“离”、离析形式错误、离析形式泛化、形式杂糅、离析形式有限等主要问题,进而探讨了离合词的教学原则、教学重点和具体方法,提出了逐个习得、先词后语、核心示范、强化输入输出等教学原则。
数据显示,其原则和方法在教学中收到了很好效果。
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周守晋博士,结合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以《汉语课怎样解释语法点》为题,探讨了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空范围内,进一步明确汉语课语法教学的目标,提高语法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学习者对所学内容语言本质的理解和掌握,形成生成性(generative)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