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8.3维新变法运动word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历史教案-第13课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历史教学设计-第 13 课维新变法运动的盛行八年级历史教学设计第 13 课维新变法运动的盛行(导入新课)我听闻我们班几位同学排练了一目历史小短剧,(由六位学生表演《时势图》,分别扮演旁白兼清政府、熊、肠、虎、蛙、太阳)第一请他们为大家表演(加分),其余同学思虑这个短剧说了然什么问题。
(表演短剧,而后学生小组议论回答,加分)。
中国的出路究竟在哪里?这时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财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一场维新变法运动。
(板书课题:第 13 课维新变法运动的盛行)(讲解新科)在维新变法运动盛行时中国是什么样的状况呢?来看第一个黑体字,在这一目中我们要掌握哪些内容呢?(学生小组议论回答,增补课外资料,加分)大家说的都很好,这里讲到民族财产阶级产生于19 世纪六七十年月,中国的无产阶级产生于什么期间?(学生小组议论回答,加分)因此中国的无产阶级比中国的财产阶级产生的早。
为何在 19 世纪六七十年月产生了民族资本主义而不是在其余期间呢?(学生小组议论回答,加分)中公民族资本主义是如何发展起来的?我们就以华侨陈起沅所办的继昌隆缫丝厂为例来看一下。
(教师解说“缫丝”)谁能介绍一下陈启沅这个人?(学生介绍,加分)。
他创立的继昌隆缫丝厂是如何创立、发展起来的?(学生总结回答,学生小组议论回答不完整,则指引发问:为何继昌隆缫丝厂会出现这类场面?加分)民族资本主义能否就此止步不前了呢?自然不是,请看大屏幕(出示图片),这是甲午中日战争前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对照,由此能够看出在什么期间中公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很快?(学生小组议论回答,加分)为何会出现这类状况呢?请看大屏幕(出示三段资料),小组快速沟通一下,选出代表回答。
(学生小组议论回答,加分)中公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经济力量的加强为民族财产阶级参加政治活动创建了条件,中公民族财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面对着严重的民族危机,一些开通的民族财产阶级特别是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要修业习日本、俄国变法图强,因此维新变法运动盛行的背景就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下8.3.1《维新变法运动》课件1(共18张PPT)
1、开始的标志:光绪帝颁布诏书 开始变法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的诏书,宣布“以变法为号令 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明定国是” 诏的颁布,不仅表现了光绪帝变法的决心,也拉开了震惊中外的“百日 维新”的序幕。
2、百日维新的内容
1898.6.11-1898.9.21
为什么没有涉及设议院?
光绪帝并不同意改革政体;维新派力量相对较小;维新派具有妥协性和软弱性等
五、变法的结局:
变法最终失败.戊戌变法 持续了103天,因此又称 “百日维新”。
大 清 国 慈 禧 皇 太 后
清政府中的一些权贵显宦、守旧官僚对新政措施阳奉阴违, 托词抗命。慈禧太后在光绪皇帝宣布变法的第五天,就迫使光 绪连下三谕,控制了人事任免和京津地区的军政大权,准备发 动政变。
类别 政治方面 经济方面
文化方面 军事方面
颁布的新法 P104资料1 P104资料1
P104资料1 P104资料1
影响
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知识分子参与政权。 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有利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 有利于提高军队战斗力
戊戌变法的措施是否全面体现了维新派的政治主张?
没有,它没有涉及设议院的主张,没能触动专制统治的基础,是很不彻底的
作用:
1、启发民智、制造舆论
2、广泛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
3、维新变法的新局面逐渐形成
四、戊戌变法
康有为如何劝说光绪帝进行维 “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即无强敌
之逼,揭竿斩木,也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新改革呢?
光绪为什么支持变法?
1. 巩固封建统治,希望有所作为,不当亡国之君; 2. 通过变法从慈禧太后手中夺回最高统治权; 3. 也有爱国、保国、抵制外强的思想。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八课第三课之维新变法运动导学稿(无答案)
维新变法运动导学稿一、教学目标1、知识素养:了解维新变法运动的基本史实。
2 能力素养:能够运用史料来尝试解释历史事件及其原因。
3、人文素养:理性客观看待历史,感悟先人救亡图存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重点: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难点:戊戌变法的影响及其失败的原因。
公车上书揭序幕1、为什么会出现公车上书?2、公车上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公车上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二、维新思潮启民智1、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谭嗣同。
2、维新派的主要观点有:伸民权,_______、__________、变则强,不变则亡。
3、宣传维新思想的主要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翻译西方著作。
4、维新思想的宣传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三、时不我待急变法1.背景:2.开始标志:3、变法主要内容资料1资料2:康有为认为,日本能够强走起来,是因为它实行了君主立宪。
中国要摆脱悲惨的命运,实现富强,不能只在军事、经济和教育方面学习西万,曲颁像日本那样,在政治上也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
(维新派)资料3 李鸿章认为中国的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唯独火器万不能及。
(洋务派)(1)、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思考:同洋务派相比,康有为等维新派的观点有何明显不同?(2)、将变法的措施和维新派的主张作比较,有何不同,这说明了什么?4.结果:想一想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探究变法失败的原因(自己先思考1至2分钟,划出关键词,归纳总结,分析敌我双方的实力)资料1光绪帝请令合并衙门,裁汰冗员,“将现有各局所中冗员一律裁撤净尽……限一月办竣”。
由于裁撤面较宽,在裁撤中又采取一些强行查封的办法,使一些中下层人士猝然失业,难以度日。
又下令裁撤绿营,同时让旗人自谋生计。
这些人多达100万,被突然中断生计后没能妥善安置,以致他们怨声载道。
支持变法的地方督抚只有湖南巡抚陈宝箴一人。
材料2 维新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
初中历史维新变法运动教案
初中历史维新变法运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维新运动的背景和原因。
2. 了解变法派的主要内容和改革措施。
3. 了解维新运动的失败原因及影响。
二、教学重点:
1. 维新运动的背景和原因。
2. 变法派的主要内容和改革措施。
三、教学难点:
1. 维新运动的失败原因及影响。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了解晚清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引出维新运动的背景和原因。
2. 讲解:讲解维新运动的背景和原因,包括外国列强的侵略、国家的贫困和落后等。
同时
介绍变法派的主要内容和改革措施,如洋务运动、自强运动等。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维新运动的失败原因及影响,并形成小结。
4. 思考问题:让学生思考,如果他们身处维新运动时期,他们会选择支持维新运动还是反
对维新运动,为什么?
5. 归纳总结:通过学生讨论和思考,归纳总结维新运动的失败原因及影响,并对变法派的
改革措施进行评价。
六、作业布置:
1. 思考问题:回答上课思考问题,并写成一篇文章。
2. 阅读资料: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维新运动的背景和原因。
七、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维新运动的了解有了一定的提高。
下节课可以深入探讨维新运
动的影响和启示。
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教案《维新变法运动》
第五课维新变法运动瓜分狂潮上课了,老师将做好的课件打开,只见屏幕上一幅幅画面,都是甲午战争失败后,列强瓜分中国,竞相争夺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情景。
“同学们,你们从刚才的短片中都看到了什么?”“列强在中国胡作非为!”“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瓜分中国!”学生们纷纷回答。
老师说;“甲午战争失败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请大家看时局图。
”屏幕上的时局图,形象的描绘了列强的瓜分,造成中国行将亡国灭种的局势。
肖璐说:“老师,我知道,熊代表俄国,蛙代表法国,虎代表英国。
”王菲说:“太阳代表日本,肠代表德国,膺代表美国。
”陈军说:“我从这幅图中看出,列强已形成包围、吞噬中国的形势,中国陷入严重的民族危机。
”老师说:“同学们说得很对。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自古以来,中国的知识分子都以天下为己任,国难当头,中国当时的知识分子作何凡响呢?”维新运动兴起老师打开课件,是一段纪录片。
同学们被近代史上有名的“公车上书”的爱国热情感动着。
老师说:“面对瓜分豆剖的危局,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主张变法维新,救亡图存。
现在,请大家快速阅读教材,回答下面问题。
”1、康梁的主要变法维新活动。
2、与顽固派展开怎样的思想斗争?3、戊戌变法为何还叫百日维新?4、戊戌政变后,康有为、梁启超避往国外,而谭嗣同甘愿为变法而死,你怎样评价他们的选择?为什么?带着问题,学生们快速阅读教材,老师在小组间走动,及时回答学生在阅读中碰到的问题。
几分钟后,第一小组的同学就迫不及待的要上台发言了,他们推出的代表是大男孩曾强同学,只见他胸有成竹的走上讲台,充满激情地说:“我们把康、梁的维新活动归纳为:上书——请求变法;创办报纸、组织学会——宣传变法;开设学堂——培养变法人才;与顽固派展开激烈的思想论战。
”他的发言赢得全班同学的阵阵掌声。
第三组派两名同学上台来,他们是孙宇和余波,孙宇说:“我是维新派代表”余波说:“我是顽固派代表”,两人握手,宣布论战开始。
维新变法运动教案
《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教案一、课程标准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了解魏源、严复等人的主要思想。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严复的主要思想,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读、讲、议结合,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提高阅读、分析和比较的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在小组辩论中学会同他人,尤其是持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和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戊戌变法兴起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之时,旨在救亡图存,是一场爱国的、进步的变法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学习康有为、严复、谭嗣同等一代知识分子勇于向先进的国家学习,敢于开拓进取、创新变革的精神和高度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严复的主要思想,认识戊戌变法的影响。
2、难点:如何让学生客观认识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和认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提问:我们前面学习到封建地主阶级开展的洋务运动,口号是什么?它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了吗?其标志是什么?为什么?(没有,是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洋务运动这种革新是基于统治阶层内部的,只是统治阶层为了巩固自身地位而采取的,故而是很不彻底的,很保守的。
因此,它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
)中国的一些仁人志士继续探索救国之路,今天我们就学习第七课维新变法运动。
2、授课教师在黑板上写出兴起、发展、高潮、结局,指导学生分组学习,通过阅读课本分别找出相应的历史事件。
1)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兴起A.背景教师:洋务运动失败了,中国人民陷入了迷茫之中,而甲午战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又给中国人民沉重的打击,让学生回忆《马关条约》的内容,有哪有危害?中国人民反应如何?什么是公车?指出:《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民族危机,促使一部分仁人志士在思考救国之路。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八单元第三课第一框维新变法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八单元第三课第一框维新变法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八单元第三课第一框“维新变法运动”。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1. 康有为、梁启超等领导的戊戌变法,即“百日维新”的时间、过程及特点。
2.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影响。
3. 分析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重点为戊戌变法的过程、特点及其失败的原因;教学难点为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和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
二、核心素养目标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
具体目标如下:1. 史料实证: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戊戌变法的时间、过程及特点,学会运用史料进行实证分析。
2. 历史解释: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认识其在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形成对历史事件的理性认识。
3. 时空观念:培养学生对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影响的时空观念,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
4. 家国情怀: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命运,培养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在历史学习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信息有所了解。
但是,对于戊戌变法这样复杂的历史事件,其背后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以及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在知识能力方面,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是,对于历史事件的解读和分析可能还不够成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自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素质方面,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但是,对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等概念可能还不够深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从而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在行为习惯方面,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可能还存在一些拖延、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从维新到革命》教学设计 人教版
《从维新到革命》教学设计一、设计意图采用多种资料,力求真正实现人文社会学科内容的综合,尝试从不同角度、综合探究社会问题,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采用角色模拟,缩短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让学生尝试处于当时人们的立场和处境去思考问题,作出判断,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促进学生对历史认识的主动建构。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中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邹容、孙中山等人积极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的过程。
了解维新变法的主要措施和结果。
了解中国同盟会及辛亥革命过程、功绩、教训。
2.能力目标比较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的不同政治主张和实现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价值与情感目标领悟到资本主义道路不适合中国,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难点: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的政治立场及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重点: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编制学案并分发学生作为课前预习的资料五、教与学的过程导入: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诗,请大家一齐欣赏。
出示:感事诗谭嗣同 1896年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泪下,天涯何处是神州?提问:在诗歌中,作者谭嗣同满腔悲愤,忧心如焚,这首诗叫“感事诗”,这里的事指的是什么事?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引导学生从细节中捕捉信息)提问:《马关条约》签定后,中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重,亡国大祸迫在眉睫。
面对如此深重的民族危机,假如你是当时的读书人,你会怎么做呢?(引导学生讨论)提问:那么当时的读书人,他们是怎么做的呢?出示:公车上书图片提问:图中的读书人在干什么?提问:历史上称这件事为公车上书?为什么叫公车上书?总结: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提问:代表人物是谁?康有为、梁启超有哪些变法的主张呢?提问:康有为的这些主张集中体现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要想将这些主张变为现实,必须得到谁的支持?如果你是康有为,你怎样说动光绪皇帝实行变法?(引导出学生回答,日本通过变法强大、中国民族危机严重)(师客串光绪皇帝)提问:看来变法能救大清帝国,我也不愿做亡国之君。
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教案
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2.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引导学生关注改革与发展,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2.教学难点: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教训。
三、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甲午战争,了解战败后民族危机加深的情况。
2.提问:面对民族危机,当时的国人有何反应?第二环节: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
第三环节:课堂讲解1.讲解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背景:民族危机、社会矛盾加剧、洋务运动的失败。
2.讲解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内容:戊戌变法、科举制度的改革、教育制度的改革等。
3.讲解维新变法运动的影响:推动了民族觉醒、促进了思想解放、为后来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第四环节:课堂讨论1.让学生思考:维新变法运动为什么最终失败?2.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
第五环节:案例分析1.介绍梁启超的《变法通议》一文,让学生了解维新派的主张。
2.分析梁启超在文中提出的改革措施,引导学生评价其改革思路的可行性。
2.教师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鼓励和指导。
四、课后作业2.收集有关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资料,进行阅读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讲解、课堂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分析维新变法运动失败原因时,部分学生对改革者妥协的原因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引导。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维新变法运动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理解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的双重压力——外来侵略和内部腐败。
对话示例:教师:“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在19世纪末,中国面临着哪些主要问题吗?”学生:“列强的侵略,国内的腐败。
(八年级历史教案)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教案
维新变法运动的盛行教课设计八年级历史教课设计
维新变法运动的盛行教课设计
教课目的
1.中公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状况。
“公车上书”是怎么回事?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创立报刊、组织学会、创办学堂宣传变法的状况。
2.经过对中公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的教课,使学生初步认识中公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的背景和方式;初步理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民族财产阶级参加政治活动之间的关系。
经过对公车上书和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要求变法的活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变法的必需性、进步性以及他们对维新变法运动的贡献。
3.经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公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历史进步
的现象,以康有为等人为代表的民族财产阶级在民族危机严重的时辰,踊跃宣传变法,要求发展资本主义、救亡图强是切合历史潮流和中华民族利益的,他们在历史上的活动是爱国和进步的,应当学习他们关怀国家和民族前程命运的爱国主义精神。
要点: "公车上书 "和维新变法运动的睁开。
难点:维新变法运动盛行的原由。
教课思想:。
维新变法教案
——袁世凯是个看风使舵的老狐狸,他出卖了维新派。接到密报,慈禧赶回皇宫,在9月21日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宣布重新“亲政”。百日维新终于失败。
2、百日维新的失败
提问:为什么会失败?
(1)19世纪9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仅仅是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维新派势力太小。相比较,封建顽固派势力就强大得多了。
(二)维新运动兴起
公车上书——1895年
(1)背景: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亡国灭种的危机之中,清朝政治制度的腐朽已经到了不可不变的地步。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逐渐觉醒,要求改变现状的呼声越来越高。
(提问)他们是谁呢?——康有为和梁启超
1895年恰好是举办三年一次的会试,康有为、梁启超一起到北京赴考,共同领导了这场轰动全国的上书请愿活动,过去“公车”是举人的代称,康有为等人是举人,所以历史上称这次事件为“公车上书”。
授课科目
社会
授课班级
八(5)、八(6)
授课教师
吴丽娜
课时数
1课时
课题
维新变法运动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列强掀起瓜分狂潮的内容,培养学生认识救亡图存是当时最紧要的任务。
2、使学生学会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
3、注重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综合分析问题和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重点1、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2、变法失败原因的分析
(3)主要内容
(三)百日维新
1、戊戌政变
2、百日维新的失败
对比异同点,加深理解、印象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探究历史。
课堂小结
本课主要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增加直观性和趣味性。精心为学生创设情景,通过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小组合作能力。
8.3.1维新变法运动教学设计
8.3.1维新变法运动教学设计维新变法运动教学设计一、课标解读:课标:2-3-9 讲述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列强侵略和专制统治的故事,解析近代中国仁人志士探索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艰辛。
课标解读:在近代,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使西方列强永远不能灭亡中国,但中华民族对复兴之路的早期探索充满艰辛。
本节课主要以讲述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维新运动的开始、发展、高潮与失败,对比洋务运动等自救活动,从中归纳出不同的救国道路,并分析其失败的原因和对我们的启示。
二、教材简析:1、作用和地位:《维新变法运动》第八单元第三课,该单元以近代化的探索为主要线索。
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
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
它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虽然失败了,但维新变法运动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是近代中国人民探索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一次重要尝试。
本课内容可以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承上启下就是说上节课所讲的洋务运动也就是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无法使中国富强起来,这就引起了中国当时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在中国近代化道路上的探索——戊戌变法,而戊戌变法的失败则引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中国近代化道路上的探索——辛亥革命。
所以本课在本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教材内容:通过介绍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艰难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并失败的过程,讲述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下,中国的知识分子所做的种种努力。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是,它掀起了近代中国第一个思想解放潮流,对中国人民的觉醒和进步起到了显著的作用,成为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的前奏。
三、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喜欢直观有趣的历史故事,乐于参与其中,善于思考和想象,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上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联系现实生活,观察视频,观察图片,情景模拟,体验交流,一道感悟等情节,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让他们在体验中感知历史,认识历史。
维新变法教案
《维新变法运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公车上书”的有关史实;知道严复的主要思想,并了解其对近代思想发展的积极影响。
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严复的主要思想,认识戊戌变法的影响;同时加强阅读、分析;比较等能力的培养,体会维新人士勇于创新变革的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展示梁启超文章《少年中国说》,只是一篇耳熟能详的爱国文章,读后,有何感想?反映作者什么心声?你知道文章的作者是谁?梁启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政治局、教育家,清光绪举人。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就是梁启超先生政治生涯中很为重要的一个时期。
《维新变法运动》(课本第102页)二、教与学在《少年中国说》中,有说“中国老朽之冤业”,理解为“中国衰老腐朽的罪孽”,而梁启超先生就经历了那么几次。
“中国老朽之冤业一”在梁启超23岁时,1895年,泱泱大国就历经这一屈辱事件,出示“漫画”。
反映什么事件?(清政府割让台湾给日本,《马关条约》)补充文字材料。
如果你生活在这一时期,对于这一事件有何感想?(生回答)而血气方刚的梁启超就此作词抒情《水调歌头—甲午》。
(展示)(你们的情感如出一辙,英雄所见略同)那么梁启超在感慨之余,有无行动?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们上书。
“中国少年之责任一”1、公车上书看书,完成填空。
(阅读卡)影响?(公车上书拉开维新变法的序幕)但由于清朝廷中顽固封建守旧势力的阻扰,变法失败。
以“国强为己任”的梁启超有没有灰心?“中国少年之责任二”1895年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在全国各地创办报纸、组织学会,开设学堂,大力宣传西学,鼓吹变法。
(结合书本103页,梁启超在《时务报》中的言论,严复在《国闻报》中的观点)谈谈立学会、办报纸的影响?(启发民智、制造舆论,传播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但在梁启超25岁时,再一事件让梁启超康有为他们认为不变法不行。
八年级历史教案第七课维新变法运动
第七课维新变法运动第七课维新变法运动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严复的主要思想,知道其对近代思想发展的积极影响。
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提高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思考“维新派与洋务派主要思想的异同”等问题,增强阅读和比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读、讲、议结合,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提高阅读、分析和比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戊戌变法兴起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之时,旨在救亡图存,是一场爱国的、进步的变法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学习康有为、严复、谭嗣同等一代知识分子勇于向先进的国家学习,敢于开拓进取、创新变革的精神和高度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
重点: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严复的主要思想,认识戊戌变法的影响;同时加强阅读、分析、比较等能力的培养,体会维新人士勇于创新变革的精神。
难点:是如何客观认识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和认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教学方法:这堂课学习内容的重要特点,是较高的分析、理解难度与较强的故事性并存。
因此,采用以“导”为主的教学法,读、讲、议结合,指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本、提取有效信息,并有机地联系所学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
以讲故事的方式增强趣味性和感性认识,以免使教学变得枯燥。
1.导入请学生阅读导言部分,知道“维新变法”是以救国为宗旨的。
提问“‘维新变法’,要变的是什么,要实行的是什么制度”后,指导学生阅读?每课一得”,思考回答问题,以对变法运动有一个概念性的认识,加深对其“救国”目的的理解。
然后以“这场运动是如何开展的,这条道路能行得通吗,为什么”的问题导入新课。
一.[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学生看书,了解“公车”的含义。
背景。
回忆<马关条约》的影响,认识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时代背景。
简单经过。
关于时间、地点、发起人,让学生了解即可。
对于上书的主要内容,提问学生答出后,进一步提问“拒和” “变法”的含义(“拒和”是指不在(马关条约)上签字;“变法”是指改变封建君主专制为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度),以此帮助学生认识康有为、梁启超等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要求抵御外悔、救亡图强的心声,加强思想教育。
初中历史维新变法教案
初中历史维新变法教案
适用对象:初中学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维新运动和变法运动的背景和意义;
2. 掌握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3. 能够分析维新变法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教学重点:
1. 维新运动和变法运动的背景和意义;
2. 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教学难点:
1. 维新变法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教学准备:
1. 幻灯片或海报展示相关图片和文字;
2. 班级黑板、粉笔。
教学步骤:
1. 引入(5分钟)
通过展示图片或文字,引导学生了解维新运动和变法运动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教学内容讲解(15分钟)
介绍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影响,分析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3. 案例分析(10分钟)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维新变法在历史上的具体实施和影响。
4. 小结讨论(5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进行讨论,并帮助学生总结思考维新变法对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性。
5. 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深入了解维新变法,并举一些案例,说明维新变法的影响。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围绕维新变法展开,通过介绍背景、内容和影响,让学生深入了解这一历史事件的重要性。
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度,可以结合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维新变法的影响。
同时,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继续对维新变法进行深入了解和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维新变法运动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维新变法运动的原因,知道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艰难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并失败的过程。
了解严复的主要思想,知道其对近代思想发展的积极影响。
分析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领会变法的意义,提高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利用讲故事、阅读材料及课本、自主探究等方式分析理解得出结论,并且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维新人士勇于创新变革的精神。
3.认识戊戌变法兴起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之时,旨在救亡图存,是一场爱国的、进步的变法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4.学习康有为、严复、谭嗣同等一代知识分子勇于向先进的国家学习,敢于开拓进取、创新变革的精神和高度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
(二)难点:戊戌变法意义和戊戌变法主张不能实现原因的认识。
三、教学策略
1.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和合作讨论。
2.采用情境创设法,创设教学情境,打通时空隧道,再现历史抉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生活实践能力。
3.教师准备: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
4.学生准备:预习课本。
四、教学过程
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4、戊戌变法的失败给我们哪些启示。
课堂小结师生共同归纳总结维
新变法运动的过程并
板书。
为了便于学生
对课文内容的串联和
记忆,一段顺口溜:
《马关条约》传北
京,公车上书变法请。
康梁二人劝皇帝,维
新变法终实行。
慈禧太后法政变,
百日维新遭劫难。
六
位君子扬浩气,救亡
图存更兴起
用梁启超的《少年中
国说》摘句结尾。
学生回答维新变法运
动的过程,学生齐读
梁启超的《少年中国
说》摘句。
通过本环节一是起到
巩固复习的作用;二
是通过朗读使情感升
华。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以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历史课堂形象生动;通过对戊戌变法活动的探讨,让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成为一种时代精神;通过对生命价值的思考,让学生懂得应该以一种昂扬的姿态去绽放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