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庄子之“道”与“大美”的美学观
庄子美学之大美不言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之“游”与“世”10对外汉语一班陈琦学号:100505011111摘要:“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所追求和体验的是天地之间至高至纯的“大美”,“大美”即“道”之显现。
庄子倡导游世,游世乃是一种既顺应这个社会,又不丧失自我追求的处世态度,即庄子所说的“顺人而不失己”,“外化而内不化”。
“在世”而非“入世”,“远世”而非“避世”的“游世”之道,这些都成就了庄子在乱世之中独特的生命智慧。
本文所讨论的便是庄子美学思想“天下有大美而不言”与“游”“世”的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庄子大美游世避世入世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一句出自《庄子·知北游》,庄子承接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认为自然不仅是真的、善的,还是美的。
他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圣人观于天地也就是观道。
只有圣人或至人、神人才能观道。
因为“观”非诉诸于感官的“观看”,而是排除一切生死得失祸福功利之后,对“道”之观照。
是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天地的大美,四时的序列,万物的荣枯,那都是由于“惛然若亡而存,不形而神”的本根——道——自然的伟力所致。
万物的生息繁衍、生死荣枯都顺应时理,有其天然而成的规律。
生死存亡浑浑然一体归入自然。
不必强自己所不能,一切得失都是顺应,于是生之欢乐、死亡、哀痛都会在这大顺应、大过程之中消融;如此,则真正摆脱了人生倒悬之苦矣。
顺应人生之势,天地大美是一种无是非、无差异的齐一醇和之美,天地万物的生息消长相嬗替,开始和终结宛若一环,不见其规律,却达一种真正的大和之境。
“道”具体的体现便是“天地大美”。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浅论庄子“得意忘言”的美学价值
浅论庄子的“得意忘言〞的审美价值摘要:庄子认为“意会不可言传〞,语言在表达上自身的局限性。
“得意而忘言〞的提出,对中国古典文学、诗学、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同时“得意忘言〞还从欣赏的角度对承受者捕捉“言外之意〞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可谓是我国古代的“承受美学〞。
关键词:庄子得意忘言承受美学一庄子是个“能说会道〞的人,其文风汪洋恣肆,横无际涯。
其自由的想象如原野飞奔的野马,天际浩荡的长风;其瑰丽的辞藻如天边灿烂的云霞、长空璀璨的星辰。
但是,庄子也同老子一样,看到了“语言〞、“言说〞的局限。
第一,庄子以为:道〔大自然〕本身是无言的。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庄子·知北游》〕天地有大美却不言语,四时有清楚的规律却不议论,万物有生成的条理却不说话。
“天何言哉?〞〔孔老夫子语〕庄子也同样看来,无言是合于道的最高境界。
第二,他以为:道是人类的语言不可言说、无法企与的。
“大道不称,大辩不言。
〞〔《庄子齐物论》〕“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
〞〔《庄子在宥》〕认为“至道〞是无可名状,难以言说的。
这与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海德格尔的“真理是不可言说的〞是一个意思。
第三,庄子在“言〞与“意〞的关系上,提出了“言不尽意〞的思想。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
书不过语,语有贵也。
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
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
世虽贵之,我犹缺乏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
〞〔《庄子天道》〕庄子认为言不尽意,社会上因为看重语言把书籍流传下来,而语言不过是一堆皮毛、糟粕而已,真正的思想容是无法言传的。
庄子通过一个寓言故事,来说明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道理:“斫轮,徐那么甘而不固,疾那么苦而不入。
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
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
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那么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乎!〞〔《庄子天道》〕砍削车轮,动作慢了松缓而不巩固,动作快了涩滞而不入木。
论庄子的美学思想
庄子以自然为美、以大为美、以道德为美,追求自由和具有超越精神的理想人格,对于建构现代中国人格、安定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寻求失落的精神家园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其中的现代化价值以及如何给予新的阐释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问题。
一、庄子主要的美学思想(一)以自然为美1 •以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为美庄子对美的论述,突出了个体的存在,重视人或物的个性,认为任何事物只要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便是美的。
成就美的是天道,残害美的是人道。
天道所成就的自然美,是朴素、率真之美。
朴素是庄子所极力推崇的一种美,实质是自然无为。
庄子对朴素之美的推崇是与对人道害美的无情批判紧密结合的。
著名的浑沌之死便是典型的一例,这个悲剧告诉我们,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违背自然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自作聪明的有为,往往破坏了原有的美感。
真情的自然流露才能打动人。
2•顺应自然以处世顺应自然而处世、游世,以自然为美,是庄子人生哲学的重要内容。
主要包括:游心于道德,无为而尊:笑对牛死,淡然物化,与道为一,养生保真。
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这是道家治国方略的主要观点。
在《马蹄》篇中,庄子以“伯乐相马”的故事来说明了有为的政治家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他认为,马如人,伯乐如当政者,缰绳就是法律条文、仁义道德的束缚。
伯乐相马、爱马实则是害马;儒家宣扬仁、义、礼、智、信,是想人成为文明的人,实则是在损害人性。
正因如此,庄子痛心疾首,毫不保留地批判现实社会,而对往故时代的无为而治推崇备至。
体现在《胠箧》中,庄子以作为其理想追求,旨在恢复人的美好的天性和自由生活,其积极意义不言而喻,却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主张复古倒退、欣赏愚昧落后之缺陷和局限(二)以“大”为美在庄子看来,道大,天地大具有不可比拟的“美”,也是圣人和智人所共同效法和学习的。
他希望人能够免遭外物之累,以达到解脱和超脱,真正地享受人生、体验生命。
1 •以“大”为美,美在自由庄子寻求自由的方式是远离喧嚣的尘世,让自由的内心畅游于无穷无尽的宇宙之中,以彻底达到精神的解脱。
庄子的美学思想
浅析庄子的美学思想学生姓名: 宋桔学院:师范学院专业:小学教育班级: B1005学号: 1321100509浅析庄子的美学思想摘要:庄子的美学思想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以自然之美、虚静之美、自由之美等多重美学思想的内涵,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人格塑造以及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对庄子美学思想内涵及特性的分析,凸现庄子的美学人生,丰富人们的审美观,使人性更纯洁、人格更完美。
关键词:美学体系;自然美;人格美庄子是继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师承老子,以“道”的自然无为的特征作为他人生审美境界的最高理想。
他以冷峻和超越的审美目光透视了人生的历程,其追求的人生是自由的人生,也是审美的人生。
生命的自由与审美的超越在他那里是和谐统一、不可分割的。
其所论所述对中国古典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庄子美学思想的内涵(一)自然之美“道”既是庄子哲学的灵魂,也是其美学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属。
庄子认为“道"的根本特征就是自然无为,《在宥》篇曰:“无为而尊者,天道也。
”《田方子》曰:“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天地日月的自高、自厚、自明是道的自然无为本质的体现。
因此以自然为美,他把天地万物的自然本性视为最高最纯的美。
《知北游》中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
"庄子认为天地本身所具有的美即自然之美才是真正的美.世间一切方圆曲直,皆为自然天成,未经雕凿的自然之美是美的极致,《刻意》曰:“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
"可见庄子论美,力主自然,追求本真。
”庄子以自然为美,因此他从根本上肯定了美与真的一致性。
《渔父》中说:“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泥。
"“真”是一种与世俗之伪相对立的自然而然的天生本性,是人与天、物与我达成和谐关系的关键所在。
庄子美学思想
虚静一、中国古代文论概念。
“虚静” 就是使人的精神进入一种无欲无得失无功利的极端平静的状态,这样事物的一切美和丰富性就会展现在眼前。
所以“虚静”可以理解为审美活动时的心理状态。
二、中医名词:心无旁念。
《素问·脉要精微论》:“持脉有道,虚静为保。
”虚静的解释“虚静”是自然的本质,是生命的本质,亦是艺术的本质,从而“虚静”成为中国传统艺术创作所需要的一种必要的态度。
“胸怀像山谷一样深广。
胸襟宽大得像山谷一样宽广。
形容非常谦虚,能容纳很多意见。
谷:山谷”。
浅谈“虚静”从远古至今,中国艺术已经有数百万年的历史,在这艺术发展的岁月长河中,上一眼望去,似乎不见源头;下一眼望去,好像永无尽头。
如若对中国的艺术思想进行探源,那么老庄“虚静说”的提出和发展,则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支,其认为“虚静”是自然的本质,是生命的本质,亦是艺术的本质,从而“虚静”成为中国传统艺术创作所需要的一种必要的态度。
正是无数的中国艺术家通过对这种态度的内心关照,在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从而使艺术回归到生命和自然中的本质状态,从而在艺术长河中激起了无尽美丽晶莹的浪花。
一、老庄“虚静”学说的产生早在先秦时期,老子提出了道家修养的主旨为“致虚极,守静笃”。
他认为世间一切原本都是空虚而宁静的,万物的生命都是由“无”到“有”,由“有”再到“无”,最后总会回复到根源,而根源则是最“虚静的”,从而认为“虚静是生命的本质”。
因此人们要追寻万物的本质,必须达到“无知、无欲、无为、无事、无我”的状态,回其最原始的“虚静”状态。
老子把“虚静”作为一种人生态度还提出了“涤除玄览”观点,他认为只有排除一切杂念,让心灵虚空,保持内心的宁静和澄明,才能以更明了的目光去观察大千世界。
此后,庄子在吸收老子“虚静”思想的基础上,对老子有关“虚静”的论述做了进一步的发展,他指出要达到“致虚守静”的境界必须做到“心斋”与“坐忘”,庄子认为“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在庄子看来人要达到“虚静”的境界必须忘了世间万物,忘了自己的存在,远离世俗切利害关系,不受私欲杂念干扰,以无知、无欲、无求的心态去感受世间的“道”达到物我同一达到“物化”的状态,才能真正的体会自然,认识自然,创作出真正与自然相通的艺术作品。
结合《庄子》一书,谈谈庄子的美学思想
结合《庄子》一书,谈谈庄子的美学思想庄子的美学品质最近在看一本中西哲学对比时,看到了西方的尼采和庄子有很多的共性,于是翻阅了一些庄子的书,喜欢上庄子那种出世的心境.逍遥游是庄子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庄子学说的最高理想。
对于人生哲学的问题,庄子主张采取一种逍遥自然的生活态度,主张心斋、坐忘,强调神的概念,提出厉与西施,道通为一的观点。
这些内蕴深厚的哲学命题,同时也都是美学命题。
闻一多说,庄子是最真实的诗人,他的思想的本身就是一首绝妙的诗。
①《逍遥游》作为《庄子》的总纲,自然也较突出地表现出内蕴深厚的美学观,展现出极其丰富的美学品质。
一、审美心胸——心斋、坐忘庄子把道作为人存在于自然的最高形式并加以推崇,他认为对于道的观照,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田子方》中以孔子和老子对话的形式,阐明了这个道理,提出只要能够实现对道的观照,就能达到一种至美至乐的境界。
而这种境界只有那些抛弃了生死、功名、得失、贫富、毁誉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体会,因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无己、无功、无名这三个层次的精神状态,是达到至乐至美的先决条件,然后才是隳肢体、黜聪明的状态。
从对物质世界的排除到对思想意识的排除与否定,庄子把这种最高层次称为心斋,又称为坐忘。
在《逍遥游》中,从鲲鹏到燕雀,从大德至小德,都是有所待。
也就是说主体无法取消对客观事物的依赖性,也就无法进入绝对自由的逍遥游的精神境界。
只有那些能够从内心深处彻底排除利害观念,从人的各种是非得失的计较和思虑中解脱出来,进入三无精神层面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进入逍遥游的境界。
《逍遥游》中的圣人许由,藐姑射之山上的神人,以及《达生》篇中的至人,《田子方》篇中的真人,都是无所待的人物。
他们为了达到无所待,就必然先要进入三无的境界,或如《大宗师》篇所说的外天下、外物、外生,亦即将个人的宠辱得失、世事人情以至生死都排除于心,创造出一种空虚的心境,只有这种空虚的心境,才能实现对道的观照。
论《庄子》的美学思想
论《庄子》的美学思想[摘要] 庄子是先秦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代表人物。
才华横溢,满腹学识,思想标新立异,对现实生活有自己独到见解和认识,构架起属于自己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纵读《庄子》一书,其中包含的庄子崇尙自然,反对人为,同时以“言不尽意”的精神境界而达成“自然美”、“美丑相对”作为其美学思想的核心,具有明显的文学特质也表现了最为理想主义的审美思想。
[关键词]庄子自然美相对主义一、自然之美庄子对美的论述,突出了个体的存在,重视人或物的个性,认为任何事物只要依于天性、率性纯朴便是美的。
而要保持天性、本性,主要在于自然无为。
为此,庄子提出了“天道”与“人道”的区别:“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
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
”(《庄子·在宥》)具体来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
”(《庄子.秋水》)很明显,庄子是崇天道而弃人道的。
天人之别,在于因任自然还是违反、破坏自然。
成就美的是天道,残害美的是人道。
天道所成就的自然美,在庄子看来是朴素、率真之美。
所谓朴素,就是纯任本性,不加雕饰,也就是顺乎“道”的规律。
所谓率真,也就是率性自然,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使自己的本性与自然之“道”的本性相合。
朴素是庄子所极力推崇的一种美,朴素的实质仍在于自然无为。
它是人们的思想复归精神家园的一种表现,是纯任天性的本然状态。
“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庄子·山木》),当人们在喧嚣的世界游走奔波,劳心劳力,蓦然而返,会发现生命本初的纯真与安然才是最美的境界。
所以庄子说:“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庄子·天道》) 庄子对朴素之美的推崇是与对人道害美的无情批判紧密结合的。
着名的浑沌之死便是典型的一例:浑沌本是浑然天成的初始状态,是朴素之美的象征,但倏和忽却以为“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庄子·应帝王》)这个悲剧告诉我们,不管出于何种目的,违背自然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自作聪明的有为,往往破坏了原有的美感。
读书心得——《庄子》的生态美学思想
读书心得——《庄子》的生态美学思想庄子的时代,虽然没有生态一词,没有我们现代意义的美学和生态文明,但庄子学说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甚至说全部的庄子哲学都可以从生态学出发得到把握。
他的哲学以“生”为主题,以“和”为根本,以“自然”为宗旨,以“自由”为方向,以“快乐”为目的,孕育了中国美学和生态思想的主体内容,体现出强烈的审美精神和审美意义,并由之成为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
一、自然生态:天不产而万物化,地不长而万物育庄子是中国生态美学的奠基者,也是古代中华生态思想承前启后的集大成者。
他一方面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1〕的思想理念,在老子的基础上展开自己的思想;另一方面,庄子又吸纳了《周易》美学的生态思想,使其认识得到显著的拓展与升华。
《周易》关于“天地之大德曰生”〔2〕;“天地絪温,万物化醇。
男女构精,万物化生”〔3〕;“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4〕等思想理念,深刻地影响了庄子,并促进庄子将这种自然思想向系统化、生态化和实践化方向发展。
从庄子关于“生”的大量词汇和概念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梳理出其生态思想的脉络和意蕴。
生物(《逍遥游》);生有、生无、生阳(《寓言》);生物、生理(《天地》);生生、生死(《知北游》);并生、方生、死生(《齐物论》);群生(《马蹄》);皆生(《骈拇》);悦生、外生(《大宗师》);正生、众生、益生(《德充符》);物生(《人间世》)、全生、养生(《养生主》);人生(《胠箧》);长生、自生(《在宥》);穷生、天生、由生(《天地》);循生、丛生(《天运》);知生(《缮性》);未生、所生、若生、宁生(《秋水》);俱生、无生、有生、生生、复生(《至乐》);达生、存生、德生、更生、死生(《达生》);水生(《田子方》);新生、本生、相生、胎生,卵生、生生、天地生(《知北游》);草生、形生、必生、卫生、汝生(《庚桑楚》);害生、怒生(《外物》);易生、尊生、伤生、弃生、重生(《让王》);独生、所生(《天下》)等等。
庄子美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庄子美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一、庄子美学思想的内涵(一)自然之美“自然”是道家不断重提的话题,老子就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的名句,这句话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而然”规律,道的本质是“自然”,是没有任何人为痕迹的存在和运行状态。
而到了庄子这里更是将这种思想完美的继承和发扬,他更加重视生命的自然之美和物的自然而本真的天性。
不论是论人生还是论艺术,都倡导生命自然的本真存在状态。
所追求的是一种物我俱忘的本真而逍遥的人生境界,提倡自然无为、逍遥天放,从而使人的天然本性得以自由实现。
庄子的自然美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依于天性、率性纯朴的自然美崇尚天性、平淡、朴素、简约是庄子所极力推崇的一种美,它们的实质仍在于自然无为,这是人们的思想复归精神家园的一种表现,是纯任天性的本然状态,同时也是合乎天道的表现,庄子认为万物皆有自然本性,他说“日月固有明矣,星晨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
”[[2]]万物都离不开自己的天性这个常规,所以要“循道而趋”[[3]],顺着自然发展,而不是人为的去改变它,因此,庄子提倡归真,在《秋水》篇他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
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徇名。
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4]]明确论述了何为反真,牛马生而有四足,可以自由自在地活动行走,这是天然如此的,是牛马的自然本性。
对于马庄子则还有更加充满悲情色彩的详细的描述:“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龁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
”[[5]]而人却要羁勒马首,贯穿马鼻,拘束控制马的行走,“烧之,剔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馽,编之以皂栈,马之死者十二三矣。
”[[6]]再通过各种手段去调训它“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筴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
”[[7]]这样就彻底破坏了马的自然本性,同时也破坏了“真”。
生命之“道”与“自然”和谐之美——庄子生命哲学的美学精神再现及其现实价值探求
在种 种 因素 的羁 绊下 ,庄 子提 出 了 向往逍 遥 游 的理想人 生 , “ 人无 己 , 即 至 神人 无 功 , 人 无 名 ” 圣 (庄 子 ・ 遥游 》 《 逍 )的理 想境 界 。面 对 人生 的种 种 困 惑 , 提 出“ 斋 、 忘 、 彻 、 独 ” 道 悟 道 之 途 他 心 坐 朝 见 体
中 国传 统 哲 学 注重 主 体 的 内省 和 生命关 怀 , 把
而 不 可见 ; 自本 自根 , 未有 天地 , 自古 以 固存 ; 神鬼 神 灵 , 天生 地 ; 太极 之 先 而不 为 高 , 大 极 之下 而 生 在 在 不 为深 ,先天地 生而 不为久 ,长于 上古 而不 为老 ” 。 “ ” 宇 宙之 本体 , 道 是 是产 生 万 物 的根 源 , 不 离物 , 道 物外 无道 ,万 事万物 皆具 备道 的属 性 。这种 本体 的
而不言, 四时有 明法 而不 议 , 万物 有 成理 而 不说 。圣 人 者 , 天地之 美而 达万 物 之理 。” 原 要达 到对 自然 万 物 的体 验 与道 冥合 为一 的美 ,就要 实 现主 体 的 内在
无 蔽 的光 明 , 是与 道合 一 的存 在状 态 。 ”1 [ 2 我 们 的生 命要 受 到时空 的 限制 , 子 提 出 “ 庄 天地
关键词 : ; 道 自然; 和谐 ; ; 生命 美 中圈分类号:2 B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42 1) —060 1 5 15 (0 0 04 —4 0 13
生存 困境 、 转型背景 下部分 官员生活腐化 困 、 社会 境 个人利益至上观念下道德 沦丧 的困境进行反思。
这 表 明“ ” 有道路 的本 真 含义 。所 以与 西 方 的形 道 具
而 上 的本 体还 是有着 区别 , 因为 “ 国哲 学倾 向 于 以 中
庄子道法自然的美学思想
庄⼦道法⾃然的美学思想⼈们常常提起⽼庄,特别是庄⼦,就和“消极出世”“逃避现实”这些概念联系在⼀起。
《庄⼦》⼀书中,虽然没有专门阐述艺术问题和美学问题的篇章,对于美的问题,庄⼦也没有下过⼀个明确的定义。
但是,庄⼦往往⽤许多具体⽣动的譬喻和寓⾔故事来阐明他的哲学思想表明他关于美的见解。
⽼⼦说:“⼈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然。
” 庄⼦继承了⽼⼦这种⾃然观,并将⽼⼦创⽣万物的⾃然之道引向⼈⽣,通往⾃由的审美境界。
“道法⾃然”就是《庄⼦》⼀书最核⼼的主题,意思是:道效仿它⾃⼰的样⼦。
“道法⾃然”对万物来说就是物法⾃然,天地万物都⾃然⽽然地顺着⾃⼰的本性变化,顺循⼤道⽽⾏。
因此,庄⼦的美学思想以⾃然为宗,其⾃然观普遍地表现在对天地万物、⼈性、艺术的看法之中。
他认为对于天地万物⽽⾔,“⾃然”是在⽆为中体现⽆不为,彰显为⾄⾼形态的“⼤美”;对于⼈性⽽⾔,“⾃然”体现为真诚⽆伪的本性,它需要战胜欲望、摆脱礼俗⽽返朴归真;对于艺术⽽⾔,“⾃然”则体现为“技进乎道”,是经过依乎天理的艰苦修炼⽽达到的⾃由境界。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先,对于天地万物⽽⾔,⾃然之道在⽆为中体现⽆不为。
“天地有⼤美⽽不⾔,四时有明法⽽不议,万物有成理⽽不说。
”(《庄⼦·知北游》)庄⼦连⽤“⼤美”、“明法”、“成理”赞叹“道”在⽆为中所⾃然彰显的最⾼境界。
“道”是宇宙天地的本体和⽣命。
天地有造化之美,美原因乃是万物有⾃⼰的本根,这万物的本根就是天地之道。
道存在于⾃然万物之中,⾃然万物是道的显现,也是美的源泉。
⾃然万物各有其性,“民⾷刍豢,麇⿅⾷荐,唧蛆⽢带,鸱鸦耆⿏。
”⽽且各种物性是平等的,是⾃然地存在和发展的,因此不要⼈为地索取和雕琢,要循天之道,顺物之性。
庄⼦欣赏万物这种⾃然的⽣命状态,反对⼈为的扭曲,他认为⽜马有四只脚,可以⾃由地⾏⾛。
这是马的本性,⽽⼈却要羁勒马⾸,贯穿⽜⿐,拘束马的⾃由,这就是⼈为地破坏了马的⾃然本性,马喜欢奔跑那就让它⾃由⾃在奔跑好了,不要⼈为地去驯养它成为所谓的好马,改变它矫健的本性。
《庄子》庄子的养生美学思想
《庄子》庄子的养生美学思想求生向生、乐生长生是人类文明的共同目标,是世界各民族普遍的文化信仰和精神追求,也是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心所在,千百年来一直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并演变衍生出各种不同的文化范式。
然而,如何生?如何乐生?如何长生?面对这些看似简单且容易回答的问题,人们自古以来却始终没有找到好的答案,也没有形成一致的共识,更没有产生具有普遍意义的、为世界各民族与国家共同接受的文化思想和哲学理念。
许多关于“生”的哲学命题和文化思想,几乎被国家政治、社会发展、教育科技、经济建设等各种所谓历史主题所遮盖,各类科学围绕“生”所进行的探讨与研究,要么停留在生存与死亡、贫困与富裕、落后与先进等范围止步不前,要么聚焦于国家和民族、地区与集团、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生存竞争和利益争夺上,将“生”的主题牢牢固定在感官快乐和各种欲望满足的历史车轮上疯狂旋转,从而导致真正“以生为本”的哲学与文化很难获得发展提高。
近年来愈演愈烈的各种全球化问题、自然生态问题、文明冲突问题、科技进步问题、社会和谐问题,特别是全球性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现存的价值观和社会机制,重新思考“生”的哲学,重构一种新的“生态”文化,已成为非常重要而迫切的时代任务。
当我们回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历史长河时,就会发现二千五百多年以前的庄子,给我们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理论与思想借鉴。
庄子的“养生论”,无论其本体论意义的形而上学,还是其思想范畴与文化内容,无论其哲学命题与逻辑概念,还是其审美价值与社会实践,都对之进行了独特而富有魅力的探索,形成系统而全面的理论体系,闪烁着耀眼的智慧光芒,成为中华文明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养生之道: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生”是植根中华文化的根本思想,“养生”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精神内涵,“养生论”则是具有显著中华民族特色的理论代表,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独特而崇高的地位。
庄子的养生美学,不仅奠定了中华养生文化的本体方向,而且体现了中华养生文化的实践精神,中国传统养生文化许多重要的思想范畴、理论命题、概念形成、外延拓展都从庄子而来,都因庄子而成。
道家美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善、美的统一
道家美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善、美的统一中国古代美学派别之一。
指以老庄为代表的,以道家的自然无为的观点去对待审美与艺术的美学思想。
在道家的学说中,最高的范畴是“道”。
庄子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自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 “道”不同于柏拉图的先于具体事物而存在的“理式”或黑格尔的“绝对理念”,而是一个不生不灭、不可名状的无限实体,是宇宙的生命与核心。
是道创造了万物,即自在无为的自然,由它外化而成的无为的自然也最能充分体现“道”。
道生万物,美也由此而生。
庄子说:“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素朴而天下莫与之争美”。
在道家看来,“自然”、“无为”、“素朴”,其内在规定性是同一的,美的本质特征也就在于此。
因为道家强调的是顺应自然,才能达到自由的境界,如果违背了自然规律,便是对人的自由的束缚,也就破坏了审美,所以,道家追求的顺应自然,而达到人生自由境界,便是一种审美的境界。
在真、善、美三者关系中,道家美学更强调的是真。
因为在他们看来,真是美的基础,离开了真,就无所谓美与善,这集中体现在“法天贵真”的思想中。
庄子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
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民,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真就是一种合规律,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美。
充塞天地,听之不闻的“咸池之乐”,背负青天,自由“展翅的鲲鹏”,以天合天,鬼斧神工的“梓庆之鐻”,它们之所以美,就是因为与自然无为的自然达到了合一。
道家美学不仅强调真,而且强调美与善的统一。
庄子说:“德将为汝美,道将为汝居”。
这种“德充之美”,包含着善的内容,但庄子的这种善绝非等同于社会功利内容,而同样体现了“自然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善和自然无为的美是一致的。
所以,《庄子》中描写的哀骀它辞官不做,逍遥自在,充分体现了个体人格的自由,这在道家看来,就是一种美。
关于庄子的审美观
关于庄子的审美观概述
庄子的审美观主要体现在对天地之美的赞颂上,这实际上是对大自然审美中崇高的优美状态的追求。
庄子认为,天地之间的一切物体皆有道之所在,大美是虚静之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源在于道。
庄子认为,天地之大是因视野上的崇高与感官上的伟大,在经深渺远的浩瀚天地之间,自然万物给人的审美感受是崇高的。
庄子的审美观强调超越形式的审美体验。
他认为艺术的美不仅仅在于其外在形式,更重要的是其内在精神的表达。
在庄子的《庄子·逍遥游》中,他通过“鱼出游于沼泽,鸟飞翔于天空,人行于大地,各得其所”的比喻,表达了对于自由自在的审美追求。
庄子认为艺术应该能够让人们感受到超越现实世界的自在与自由,通过艺术的表达,人们可以超越物质的束缚,获得精神的满足。
此外,庄子的审美观还体现在对事物自然本真状态的追求上。
他认为事物的自然本真状态是最理想的状态,自然美是最高最好的美的境界。
这种自然美,于静态上是一种呈现事物自然本真天性的美;于动态上体现一种自然无为的美。
总的来说,庄子的审美观既体现了对天地万物的崇高美的赞颂,也体现了对自然本真美的追求和对超越形式的内在精神的重视。
在《庄子》中品味庄子的美学思想
在《庄子》中品味庄子的美学思想摘要:道家作为春秋时期诸子百家中最有特色的一个流派之一,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难以磨灭的影响,庄子哲学非常大的影响了相当一部分人对世界的看法,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两大流派当推儒家和道家,虽说他们在某种程度上都是推崇当时的“理性主义”,但是道家德美学思想和儒家的美学思想是有巨大的区别的,的正如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所说:“但是,儒和道又毕竟是离异的,如果说荀子强调是“性无为而不能自美”;庄子强调的却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前者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后者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艺术的独立”【1】。
庄子作为继老子之后道家的代表人物,思想行为都显示出超然物外与众不同的特色,《庄子》一书,就是其独特人格和思想的集中展现,在其书中,突出显示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审美观,即自然之美、虚静之美和自由之美。
庄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关键词:庄子自然之美虚静之美自由之美一、自然之美的体现庄子的美学思想里面,最突出强调和推崇的既为自然之美,遵循自然也是达到道德最高境界的一种方式,正如其在《齐物论》中所提出的“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
在《逍遥游》中有一段话突出了展现了庄子的自然的真谛:“天地者,万物之总名也,天地以万物为体,而万物必以自然为正,自然者,不然而自然者”。
在庄子看来自然之美就是“自然而然”,要去除人为的雕琢,还其本真,才是真实的美,人应该追求一种本真心性的还原。
庄子一书,处处可以显示出庄子所强调的自然之美,庄子所追求的是一种与自然高度统一的境界,希望能够达到那种“天地与我为一,万物与我并生”的境界,这也正是庄子在逍遥游中要集中表示的思想,即去除人为地束缚,遨游于天地自然之间。
自然之美也就是追求一种天性之美,追求“真”,自然之美和“真”是具有高度一致性的,就如昆德拉所说的一样,一切真的东西就是美的,在《秋水》中,“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命,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对美的阐释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对美的阐释《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庄子》中有一句话: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句话深刻地阐释了美这一概念,呈现了美无穷无尽的魅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庄子》对美的阐释,并举出五个例子来说明。
首先,《庄子》将美定义为一种感性的经验,而不是一种理性的推导。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句话告诉我们,美是一种直接感受,因为它无法用言语来表达,只能通过观察自然界或艺术品来体验。
因此,要真正理解美的本质,我们必须去体验它。
这种体验可以是通过欣赏自然风景和艺术品来实现的,也可以通过自己生活中的人和物来实现。
其次,《庄子》认为美是一种自然现象。
在《庄子》的世界观中,天地自然是完美的。
所有事物都是天然的,并且都表现出一种自然的美。
很难用文字来描述这种美,因为这种美是深层次的感性体验。
我们可以通过这一点来理解自然美之所以如此被赞赏。
接着,《庄子》将美与道联系起来。
道是无形之中的力量,是生命和世界的基础。
因此,美也与道相关联。
道造物,万物生于其中,是事物的内在本质。
正如所有的自然事物都有内在的美,道也有它自己的美。
在《庄子》中,我们还可以看到美是由独立的因素和元素组成的。
因此,美不是一种整体,而是由许多组成部分组合而成。
这使得美的概念更加丰富和复杂。
《庄子》中也提到:“天地之美而不可言,以其所爱而美之。
形美者美,心美者亦美。
形美者美于外,心美者美于内。
故心美者先人,而形美者后人。
”(《逍遥游》)最后,《庄子》认为,人创造的美应该是自然美的延伸,而不是对自然纹理的干扰。
这种观点很好的表现在庄周和梁武王梦中的故事《北冥有鱼》中。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不能用人造的物品来改变自然,应该尊重自然,并在其基础上去创造更加美丽和可持续的事物。
在结尾处,我们需要强调的是,《庄子》对美的阐释是非常重要的。
它提醒我们去感受和欣赏自然界和艺术品所带来的美好。
同时,它还告诉我们,在创作美的时候我们需要考虑到自然的本质和其价值,不能任意地改变自然的纹理。
论《逍遥游》中的自由之美
论《逍遥游》中的自由之美《逍遥游》是《庄子》中最为重要的篇章之一,《庄子》开篇即以《逍遥游》为首,可见其对逍遥、自在的人生向往之极。
在《逍遥游》所蕴含的众多美学思想中,以“自由之美”尤为突出。
本人认为,在庄子美学中“自由之美”是塑造理想人格的根本要求,其实质是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
本文通过分析《逍遥游》中的“自由之美”,展现庄子审美的人生态度,进而丰富人们的审美观。
关键词:逍遥游庄子自由之美一、前言庄子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以极富超越性的审美眼光,透视了人的生命历程,不难看出,自由自在的人生即审美的人生和独立的人格是他永恒的追求。
这在《逍遥游》里体现得尤为突出。
二、“逍遥”的含义要想真正理解自由之美,首先必须从《逍遥游》开始。
因此,弄清“逍遥”一词的含义尤为必要。
从古至今,历代文人贤士对“逍遥”一词都有解释:《庄子注疏》中,郭象注:“夫大小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岂容胜负于其间哉!”[1]唐释湛然《止观辅行传》记载弘决引王瞀夜说:“逍遥者,调畅逸豫之意。
夫至理内足,无时不适;止怀应物,何往不通。
以斯而游天下,故曰消摇。
”[2]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说:“《逍遥游》主旨是说一个人当看破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的束缚,使精神活动臻于悠游自在无挂无碍的境地。
”[3]刘笑敢《庄子哲学及其演变》说:“纯以精神言逍遥,是庄子所谓逍遥的独特之处,庄子之逍遥实有今日精神自由之含义。
”[4]《辞源》在总结传统的基础上,把“逍遥”解释为“安闲自得貌”。
[5]《辞海》也说:“逍遥:亦作‘消摇’。
优游自得。
无所烦心貌。
”[6]《现代汉语词典》说:“逍遥:没有什么约束,自由自在。
”[7]以上论述中,对“逍遥”一词的理解较为一致且都有各自的道理,都表达了“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悠游自得”的含义。
本人认为,除了单纯的字面意义之外,要充分理解“逍遥”的含义就必须综合考虑庄子的整体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它包 括着 “ ”和 “ ”两个 方 面 , 谓 “ 无 有 所 无 名 , 物 之始 ;有名 ,万 物之母 ” 5 1 无 相生 , 万 。[6有 1
动作行为,或动作行为的意念 ,这主要有两个方
面: 一是 “ ” 行 ,二是 “ ” 言 ,即行动 与言说 。“ ” 道 与人 的 “ ” 的动作有 密切关 系 。一方 面 ,道 路 行 是人行 走 出来 的 ;另一 方面 ,在有 了 “ 道”之 后
人 的 “ ”又 以 “ ”为 引导 ,故 “ ”又成 为 行 道 道
里 的 “ ”理解 为一 种超脱 生死 的途 径 、逍 遥于 道
是 观 :一切道 理 ,都与 “ ”说有关 。任 何道理 、 言 规则 、规律 ,只有 当它们 借助 “ 言说 ”表 达 出来 时 ,才成 为对 于人 而存在 的道 理 。一 旦某个 说法
成 了道理 ,则这 个道 理又规 范 、引导 、制约 着人
通 为 一 。 道 通 为一 ”其 一是 说万 物之 间是 相通 ”“ 的一体 。庄 子 认为 ,表 面上 看 ,每 个事 物都 是各 自独立 的物 体 ;从 道 的观点 看 ,事 物又是 相 通浑
一
的 ,都是 道 的物化 。庄周 梦蝶 ,说 明庄 周 与蝴
蝶 虽然 有分 ,但 又是 相 通 的 ;其 二是 说 ,道 无所
“ ”的规 范 。“ ”与 “ 行 道 言”的关 系也 可 以作 如
的一 种带 有神话 色 彩 的渲 染 和夸张 。严 复就 曾经 指 出 : 自 ‘ 道 ’以下数百 言 ,皆颂 叹道妙 之词 , “ 夫 然是庄 子最 无 内心处 ,不必深 加研究 。 32 ”[8徐克 1 谦 指 出 ,联 系 《 大宗 师 》全篇上 下文来 看 ,把这
“ ”字 , 意义上 显然 有着深 刻而 隐微 的联系 。 道 在
“ ”字 的种 种含 义 ,在 《 子 》书 中差 不 道 庄 多都可 以找 到 。作 为庄 子 的最 高哲 学范 畴 的那 个 “ ,或 曰 “ 道” 至道 ” 大道 ” 、“ ,一 般论者 大 多会
从语源学来考察 , 道 ” “ 的最初意义是道路 , 即人 所践 踏而 显露 出来并供 人行 走 的一条路 。从 这个 意义 上又 引 申出 “ ”作 为 比较 抽象 的途径 、手 道
关键 词 :庄 子 ;道 ;大 美 ;逍 遥 游 ;顺 应 自然
中图分类号 :B 2 3 2 . 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7 — 9 2 2 1) t 0 7 0 6 2 14 (0 10 一 0 8— 6
一
、
庄 子之 “ 道”
们 的 “ ” J卜 言 。【4 上述 分析说 明 ,“ ”的含 义 十 J 道
之 “ ”的具 体 含义 就是 探索 一 条路 或一 种方 法 , 道
以使人 通往 精 神解脱 与 自由境 地 。…
( )从 “ ” 论 的 发 展 角度 探 讨 三 道
“ ”作 为哲 学 范畴 的意 义起 始 于老 子 ,老 道
子 把 “ ”确立 为 天地 万物 的本 原 : 道
的 “ ”的方 式 进行 传授 ,只能是 “ 道 ” 教 体 ,即体
根 据这段 文字 ,有论 者 经常把 庄子 之 “ ” 道 解 释成 “ 界 的本原 ” 世 。其实 , 这段 文字 并不是 庄 子 在严 肃认真 地给 “ ” 定义 , 道 下 只不 过是 对 “ ” 道
包 含着作 为方 法 的含 义 , 一种 可以被人 所 “ ” 是 用 的方 法 。作 为动词 ,“ ”的意 义 即在 于意 指某种 道
所 以也还 存 在是非 之 争 ,所谓 “ 是非 之彰 也 ,道
所 以亏也 。 45 1 ”[1 - 7 145
庄子认 为 , 道 ”作 为世界 的本原 和事 物运 动 “ 变 化 的规 律是 无为无 形 的 , 道 ”通过其 无所 作 为 “ 体 现着 事 物 的本性 ,事物得 以 自然 发展 。人 也应 遵 循 “ ” 顺 应本 性 的 自然 ,包括 生 和死都 是 自 道 , 然 而然 的 ,人 在生 活 中不 必刻 意地 去追 求什 么 , 应 当顺 其 自然 地逍 遥游 于世 间 ,这 才符 合 “ ” 道 的生存 状态 。因此 庄子 主 张外 天下 、 物 、 我 、 外 外 外 生死 ,顺 应 自然 ,进 人无 己无 功无 名 的 “ ” 道
不 在 ,寄寓 于万 物之 中 ;其 三 ,是说 “ 未 始有 道 封 ” 道 ”没有 边界 , 有差 别 ; 四是说 道 “ ,“ 没 其 未 始有 是非 也 ” 人在 社会 中 由于 强调 “ ” 。 我 的存在 ,
探讨 “ 如何 ” 的 问题 ,西 方哲 学本 体论 主 要是 追
问 “ 什 么 ”的 问题 。当然 ,“ 是 如何 ”的 问题也 部 分 包 括 天 地 万 物 如 何 会 成 为 这 个 样 子 之 类 的 问 题 ,这 与西 方哲 学 “ 什 么 ”的 问题有 联 系 ,有 是 互 相涵 盖 的部分 ;中西 哲学 所探 讨 的侧 重 点是 不 同的 ,中国哲学 的 “ 论 ”主要 是 解决 “ 道 如何 ” 的问题 ,尤 其是 人在 世 界上 、在 社 会 中应 当 “ 如 何 ” 的问题 。庄 子在 论 述万 事万 物 之所 以是 万 事 万物 是 由于 有其 “ ”存 在 之后 ,并 没 有花 更 多 道 精 力从 本 体论 的意义 上去 进一 步 探讨 这个 “ ” 道 是什 么 , 而是 把 注意力 转 移 到人 如何 才能 “ 道 ” 得 、 “ 道” 体 ,与 “ ”为一 的 问题上 去 了。所 以庄子 道
秦 忠翼 ,秦 科2
(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文学部 ,长沙 4 0 0 2 .湖南 城市学 院 后勤处 ,湖南 益阳 4 3 0 1 12 5 ;2 100)
摘 要 :庄 子之 “ 道”是对老子之 “ ”的继承和发展 ,将老子之 “ ”人情化 、审美化 ,侧重于探讨 道 道 人如何超脱现实与物 的束缚 ,遨游于天地万物之 中,追求精神解脱和 自由的人 生境界及其途径和方法。庄子 主张 “ 大美” 大羡”就是存在于天地 万物之 间的真 美,是一种 不着人 为因素 的原初之 美,无论 审美主体和 ,“ 审 美客体都 处于顺应 自然的 自由状 态,超越 于世俗的美丑观念 ,是 “ 道”的境界 的形象化体现。
( ) 语 源学 角度探 索 一 从
分丰富,但它的本义是道路 ,道路引 申出它的较 为抽象 的意 义是途 径 、 手段 和方 法 。“ ”的意义 道
的拓展 与 发展都离 不开 其本 源意义 。
( )从语 义 学角度分析 二
据徐克谦 《 庄子哲学新探 》 一书研究 , 《 在 庄 子 》中 ,“ ”字 出现 了 3 5次 。当然 , 道 7 这些 “ ” 道 字并非都 具有 属 于哲 学范 畴 的意义 。但是 ,作 为 哲 学概念 的 “ ”与作为 普通名 词或 动词使 用 的 道
第3 卷 第 1 2 期
2 1年 1 01 月
湖 南 城 市 学 院 学 报
J OURNAL OF HUNAN CI TY UNI VERS TY I
).3 1 2 No. 1
J n 01 a .2 l
论 庄 子之 “ " 与 “ 美 ’ 道 大 ’的美 学观
有 物混 成 ,先 天地 生 。独 立 而不 改 ,周行 而
不 殆 。可 以为天下 母 。吾 不 知其 名 , 字 之 日道 , 强
强 为之 名 日大 。大 日逝 ,逝 日远 ,远 日反 。
道 生一 ,一 生 二 ,二生 三 ,三生 万物 。万 物
负 阴而抱 阳 ,冲气 以为 和 。[1 45 ]4
验 、感 悟 ,全 身 心地 沉浸 于 “ ” 中 ,四体不 言 道 而喻 地感 受着 “ ” 因此 ,“ 道 。 体道 ”不 是 理性 的 认 知 方式 ,而是 一种 生命 体验 。“ 道 ”的结果 是 体 “ 道 ” 人一 旦 “ 道 ” 得 , 得 就进 入一 种 自由的境界 ,
进 入 “ 美 ” 至乐 ” 的境界 。得 道 的过 程被庄 至 、“
作 者简俞 :秦 忠翼 (9 2 ) 14 .,男 ,湖南 桃江 人 ,教授 ,主要从 事 文艺美 学研究 。
第 3 卷 l
秦 忠翼 等 :论 庄 子 之 “ ” 与 “ 美 ” 的 美 学观 道 大
7 9
物 之所 以成 为 万事 万物 所 必经 的道 路 ,是 使一 切
成 为 可能 的方法 。 中国哲学 倾 向于 以一 种动 态 的 、
收 稿 日期 :2 1—01 001.8
尘垢之外的方法 ,或一种神气的道术 ,更符合庄 子 的原 意 。“ ”所包含 的意 思 ,的确有 与本原 、 道 本 质 、存在 、绝对 理念 之类 的本体 论范 畴有相 通
之 处 ,具 有类 似 于西方 哲学传 统 的本体论 上 的意
义 ;但 “ 道”所表示的道路 、途径 ,乃是万事万
子 描绘 得具 有某 种 神秘 的色 彩 , 《 在 大宗 师 》中 ,
庄子用 仲 尼指 导颜 回进 行 “ 斋 ” 坐忘 ”功夫 , 心 、“
就 是 “ 道 ”的实 践 方式 。庄 子在 《 遥游 》中 体 逍
段 、方 法 的意义 。作 为方法 的 “ 道”与 “ ”又 术 有密切 的关 系 。 字源上 看 ,道” “ ” 从 “ 、术 皆与 “ ” 行 有 关 。在此 基础 上再进 一步抽 象提 升 ,“ ”又有 道
了抽象 的 “ 理 ” 理 由” 规 则 ” 规 律 ”的 道 、“ 、“ 、“ 意义 。但 是作 为抽象 的 “ 理 ”的 “ , 往往 道 道” 仍
的状态 ,使 “ 地与 我并 生 , 物 与我 齐一 ” 天 万 ,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