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现代都市“剩女”现象的社会学透视(一)

合集下载

【参考文档】谈社会学视角下“剩女”污名化问题-word范文模板 (3页)

【参考文档】谈社会学视角下“剩女”污名化问题-word范文模板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随意编辑修改! ==谈社会学视角下“剩女”污名化问题【摘要】“剩女”现象的出现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与思考,但既有的研究多是基于对“剩女”成因的探讨,而忽视了社会对“剩女”的污名化社会现象的探讨。

从大众媒体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对“剩女”这一群体的妖魔化十分普遍。

相对于数量更加庞大的“剩男”群体,为何社会对“剩女”群体的存在如此敏感?笔者试图在对“剩女”产生的原因的基础上,进一步以社会学视角探析社会对“剩女”群体污名化现象。

【关键词】“剩女”;污名化;社会学视角近年来,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的变迁,其中在婚恋的变化也尤为突出。

传统的“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生活方式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剩女”的说法走红与网络与生活。

社会上只要到了适婚的年龄,还没有另一半或者没有的结婚的女性,都会被人贴上“剩女”的标签。

因此,本文要分析的“剩女”的概念是“过了社会一般所认为的适婚年龄,但是仍然未结婚的女性,27岁或以上的单身女性”[1]。

一、“剩女”的污名化由来已久中国对“剩女”的污名化自古代就有,待字闺中久久不嫁认的女子就会被人们称作“老姑娘”。

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就对这些“老姑娘”有所规训,在汉朝,女子到了15岁-20岁以上仍未出嫁,这家人要被罚款600钱。

到了南北朝时期,“女子十五不嫁,家人坐之”,意思是说如果女子十五岁还没有出嫁,家人就要坐牢接受惩罚。

这些古代政策都将“剩女”视为一种违法行为,无论从律法还是礼数来看,晚婚的女子都是要被惩戒的。

这种自古代对单身女性的歧视和偏见延续至今,女性的角色自然而然的定义为贤妻和良母,她们要回归到家庭,并且一定要为男性生儿育女、照顾双亲。

没有完成这样的使命的女性将会被视为“异类”、“反叛者”,收到社会群体的指责。

当今社会的“剩女”一族,她们将自身的形象构建为反传统性、独立性、自主性等现代气质,然而正是这种气质使其受到污名化。

小家庭大社会_剩女_现象的社会学解读

小家庭大社会_剩女_现象的社会学解读

小家庭大社会■王晶红大讲堂H O N G D A J IA N G T A N G!!!!!!!!!!!!!!!!!!!!!!!!!!!!!!!!!!!!!!!!!!"!!!!!!!!!!!!!!!!!!!!!!!!!!!!!!!!!!!!!!!!!!!!!!!!!!!"!!!!!!!!!!!!!!!!!!!!!!!!!!!!!!!!!!!!!!!!!!!!!!!!!!!"“剩女”现象的社会学解读上一次我们谈论了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冲突,深受青少年亚文化影响的孩子们着实让大人头疼,但还有那么一部分早已走过青春期的成年子女,也仍免不了让家长担心。

尤其是一些女孩子。

因为她们已经跨入了“剩女”的行列。

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这是传统社会约定俗成的生活方式,且延续至今。

结婚被认为是每个人一生中都要经历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而且这个转折点通常都有一个时间的限制。

而也正因为有了这样一个时间界限,才出现了“剩女”这样一个新名词。

一、谁是“剩女”?现在人们所说的“剩女”,通常是指生活在城市、大龄(28岁以上)、尚未结婚的职业女性,她们本身不反对婚姻,只是由于各种原因到了甚至过了适婚年龄仍与婚姻生活无缘。

这个称谓出现伊始,似乎就带着嘲讽的味道,“剩下的”通常被认为都是不好的,无论是人还是物,只要和“剩下”相关,都有着“被挑选之后遭到淘汰”的意思。

由此,很多坚定的女性主义者认为,这个词本身就显露出了对于女性价值的贬损。

随着社会发展,女性地位应该是处于不断提升之中,但“剩女”这样的词汇出现,不得不让我们重新审视它所影射出的问题。

事实上,作为教育部2007年8月公布的171个汉语新词之一的“剩女”一词,是颇具争议的。

被称为“剩女”的女性本身对于这个新名词或不屑或反感,并不承认自己是被剩之人;而发明以及认可此词的人们则明显遵循的是中国几千年来传统的婚姻观,把是否在适当的年龄结婚当作一个评判女性价值的标准。

我的时代我做主

我的时代我做主

我的时代我做主——浅谈城市剩女问题“30岁还不结婚那才是违法,该判刑!”说这句话的大爷和这句“神吐槽”都火了。

不仅中国网民在社交网络上对此议论纷纷,外媒也再次关注起了中国的“剩女烦恼”。

(一)什么是剩女1.定义:剩女教育部2007年8月公布的171个汉语新词之一。

指现代都市女性,她们绝大部分拥有高学历、高收入、高智商、长相也无可挑剔,因她们择偶要求比较高,导致在婚姻上得不到理想归宿,而变成“剩女”的大龄女青年。

2.特征①基本特征:高学历、高收入、高年龄80后剩女基本上都是本科以上学历,有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及文化素养,都知道“组织行为学”里的本我自我超我,也能看的懂《time》里的八卦新闻。

个个都能称的上“知本家”,有着较为稳定的职业和收入,也都算是“白骨精”,做事麻利,做人干脆,在工作上都是稳准狠的角色,虽然都是“奔三”的晚婚一族,扎在90后非主流里一下就显出来,但是也会装个嫩,换上休闲装溜达在学校里偶尔也能滥竽充数。

②、普遍特征:喜欢宅、有若干女性知己80后剩女尽管经常落单,但是也并非耐不住寂寞的人物,周末在家的时候,多是穿着睡衣在房间里逛荡一天,;但是也并非剩女们就这样枯燥生活,80后的“剩女们”大多都有一群同样“处境”的姐妹们,在平安夜、情人节这些“令人发指”的欢聚日子里,几个小姐们聚在一起,要上几瓶酒,一同骂骂老板的“丧尽天良”,说说男人的“一无是处”,并狠毒的“诅咒”一些旁边桌子的情侣“有今天没明日”,然后快乐的一饮而尽,第二天笑容满面的继续上班,继续期待爱情,继续祝福朋友。

③、升级特征:敢想、敢做、敢疯狂尽管总是孤身一人,但是作为改革开放成长起的80后剩女,都是有个性的一代。

敢于颠覆传统,并且对自己做出变革性的改变.几个人可以一起去照一套没有新郎的婚纱照,笑的依旧灿烂得意;几个人经常会想一些新奇百怪的点子出来,一起在春节的当下跑出去旅游,总之,80后剩女不怕束缚,只要想得出来,就做的出来,且让自己过的畅快淋漓。

“剩女”现象的社会学解读

“剩女”现象的社会学解读

力 ,这些有一 定经 济基础 和修养 内涵的离异 男士可以选择未婚 的女 性 ,而离异 的女性想要 再嫁未婚 的男性就很不容易 。
浙江大学婚恋心理专家姜坤金教授认为 ,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女 性的适婚年龄通常比男性 要短,“比如 同样 25岁,男性可 以选择从 2O
都出现了城市所特有的异质性,人们的生存状态也出现了各种状 态, 外、女主内”,无论是在 社会地位还是经济地位上来 看,男性在婚恋中
社会对个体不同的生存方式的兼容性也不断提高,社会观念 日益开 一 直 处于绝对优势地位 ,而女性在人们眼 中就要凭 借 自己的外貌、年
放 ,感情 和婚姻状态 也趋 于多元化 。而本文所探 讨的“剩 女”现象便是 龄 、持家能力 、品德等来换取 男性在社会上的成就 、家庭背景和经济能
从 25岁起 逐 年 递减 。超 过 90%的 女 性 认 为 ,3O岁左 右 的 男 士是 她 们 龄 ,她们在深造 的慢慢长路上无暇顾及身边 的风景 ,最后 由于适婚年
最理想 的结婚对象 ,而 3O岁以下 的男士则很少被女性“看好”。
龄的延迟及 由于 自己各方面的高素质致使她们在择偶 范围不 是扩 大
关键 词 “剩女 ’ 社会 学 理论
中图 分 类号 :C913
文献 标识 码 :A
文 章编 号 :1009—0592(2009)04-225-01
一 、 “剩 女 ”的定 义
性 ,以便于利用 自己的优势获得家庭 的掌控权而女性则更多要求配偶
何谓“剩 女”?“剩女”是教育部 2007年 8月公布的 171个汉语新 的受教育程度、职业阶层 、薪金收入高于 自己,也就是“男高女低”的婚
Legal System And Society

“剩女”现象成因的社会学分析

“剩女”现象成因的社会学分析

“剩女”现象成因的社会学分析引言近年来,各类相亲节目活跃在各大卫视荧屏,节目中的女性各个妙语连珠,展现自我,在博得观众一笑的背后,又有谁注意到她们隐藏在精致妆容后的落寞。

况且这种走马观花的电视相亲,其过程就像质检人员抽查产品是否合格一样,只是对前来应征的男性进行简单的分类,不能产生深入的了解,可能一不留神就让适合自己的伴侣擦身而过,不可不谓风险大,且浪费时间。

再者,电视台直播的相亲节目,如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湖南卫视的《我们约会吧》等,或多或少带些炒作的嫌疑,只是为了提高节目的收视率,女嘉宾找到合意伴侣的机会微乎其微。

这些外貌秀丽,素养较高的大龄未婚女性便是时下网络中非常流行的名词——“剩女”的典范。

“剩女”们大都有稳定的收入,体面的工作,生活环境舒适幽雅,却在爱情上迟迟停留不下来。

她们有充实的干劲以及追求高层次的生活质量,远大的理想,希望找到出类拔萃的另一半。

但是出类拔萃的男人是不会在他们背后默默付出的。

要做好她们背后的男人,压力太大。

这样导致长时间感情生活不协调,迟迟徘徊在婚姻的殿堂外。

随着年龄增长,也就在社会上剩了下来,所以成为了“剩女”。

一、什么是“剩女”及其本质根据教育部2007年8月公布的171个汉语新词,所谓“剩女”,狭义上理解是指现代都市女性,她们绝大部分拥有高学历,高收入,高智商,长相也无可挑剔,因她们择偶要求比较高,导致在婚姻上得不到理想归宿,而变成“剩女”的大龄未婚女青年。

公众一般喜欢把“三高女”和“白骨精”作为这一群体的代名词。

“三高女”为眼光高,人气高,收入高的女性简称。

“白骨精”为女性白领、骨干、精英的简称。

网络媒体则称她们为“3S”与“剩族”,“3S”就是三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的结合:single (单身) ,stuck(卡住了),seventies(七十年代出生的)。

“剩族”则为过了最佳适婚年龄的女性群体:其中25-27岁称之为“剩斗士”,这些女性还有勇气继续为寻找伴侣而奋斗;28-31岁称之为“必剩客”,此时属于她们的机会已经不多,又因为事业而无暇寻觅;32-36岁称之为“斗战剩母”,她们在残酷的职场斗争中存活下来,依然单身;36岁以上称之为“齐天大剩”,甚至有人把她们中的特殊个体称为“圣女”。

“剩女”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剩女”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剩女”现象的社会学分析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目前中国大城市出现年龄高\学历高\收入高的“三高”未婚女性青年群体,人们冠以她们“剩女”的称谓,并有关数据宣示,“剩女”现象现已成为一大社会问题,针对这种社会现象,本文通过研究一些大龄白领未婚女性面临择偶难的困境进而引发思考,从社会学的视角对“剩女”现象的内在原因及其深刻本质予以发掘,同时,从择偶标准的性别差异对其做更进一步的阐释,并针对此种现象提出笔者的一些想法。

关键词:“剩女”择偶梯度性别差异男权思想交换一何谓“剩女”现象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出色的女人往往很难找到男朋友,她们受过良好的教育,独立自主,漂亮幽默,却总是形单影只,身边缺少男士相伴。

有人将这些未婚大龄白领丽人称为“白大荒”,“白”:白领丽人;“大”:大龄女青年;“荒”:没有结婚、身边没有固定异性朋友,用通俗的话说就是身边“荒”着。

那么,究竟什么是“剩女”?网上一位博友定义:剩女,也称“3S女”(single-单身,stuck-被卡住,seventies -生于七十年代)。

“剩女”,简言之,其实就是大龄未婚女,她们大多在28至35岁,品貌出众,才能出色,收入稳定,但却迟迟嫁不出去。

如果我们对“剩女”做近一步的解释,那么她们一般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首先,“剩女”是非常优秀的女人。

主要针对社会的白领精英阶层分子,也是人们常说的“白骨精”。

知识女性是这其中一个重要的群体,她们文化水平较高\素质较好\就业层次较高\社会地位较突出,这一系列的优秀后盾使成就意识成为她们的基本心向。

在工作中,她们能够畅游自己生存的领域,受到别人的尊敬和崇拜,并且拥有一定的权力,在某些情况下,她们的成就甚至可以超越许多的男性;对于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她们可以标榜是“富阔”,所以外在的物质满足已经显得格外的表面化,她们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对人生有着更高层次的价值追求。

其次,“剩女”是具有较高主体意识的女性。

大城市为什么剩女多

大城市为什么剩女多

大城市为什么剩女多*一、大城市为什么剩女多看了一篇其他博友写的“随手拍解救大龄剩女”的文章对于里面的内容有些不敢苟同,觉得分析的未免过于肤浅了,所以我也来分析一下。

剩女和剩男可能有着很本质的不同,剩女有很多是条件太好,而生男很多则是有些无奈。

1、从人口素质来说,现代的男性确实优秀的越来越少,独生子女政策带来了很多弊端,但减少的不仅仅是优秀男士,优秀女士同样也在减少,而且减少得更多,正因为如此,少数优秀的女士一旦进入工作岗位,便成为职场红人。

由于女性天生善于交际,所以会有更多适合高端女性的岗位和工作。

她们升迁更加容易些,也许有人会说女性在职场也经常受歧视,升迁更难,还要板着脸,做个让人很让人怕的母老虎才能成为领导。

其实这些女性之所以要这样给自己定位,是因为她们的升迁之路走的是男性道路,换句话就是说抢了很多男人的饭碗,这些职位本就适合钢铁手腕男性主导的,所以女性想要胜任这些职位必须让自己改变很多。

但社会让一样有很多适合女性做高管的职位,收入社会地位都不错,这些职位就要求充分发挥女性特长了,而优秀的女性实在又少,所以他们的升迁就更加容易,如果机缘得当,可能她们升迁的速度太快,远远领先同年龄层的男性。

2、在大城市的婚姻市场上,由于房价奇高,例如在上海,月薪没有5万以上是不要想过上正常幸福快乐的生活的,而买房的压力多压在男性身上,而女性哪怕只有18岁,没有任何经济能力,同样可以去找28岁有经济能力的男士,28岁,38岁的有经济能力的男士也很喜欢找18岁的萌动少女。

但没经济能力的男士,恐怕就很难找到有经济能力的女士了。

所以有经济能力的男士少,毕竟会让很多“非房不嫁”的女士视若不见,所以就造成大量女士抢少量有经济能力的男士,这种男士选择空间实在太大,那么这种幸运落在那些正在为事业拼搏,有梦想有目标的女孩身上的可能性就非常小了,所以早就越是优秀的女孩,可能越没有竞争力,因为她们不可能像其她女孩那样唯一的人生目标就是找个有经济实力的男士付出那么多力量去找“白马王子”,被剩下的命运几乎就是被注定的了。

经济社会学论文剩女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经济社会学论文剩女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经济社会学论文剩女现象的经济学分析剩女现象的经济学分析近年来,剩女现象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所谓剩女,指的是年龄较大但尚未婚嫁的女性。

这一现象在经济社会学领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研究。

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剩女现象进行分析,探讨其背后的经济原因和影响。

首先,剩女现象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女性在职业发展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追求事业成功,而非仅仅依赖婚姻。

这一趋势导致了女性结婚的年龄推迟,从而增加了剩女的数量。

此外,经济发展也为女性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使得她们更加挑剔和独立,不再迫于婚姻的压力。

其次,剩女现象与教育水平提高有关。

随着教育机会的扩大和女性教育程度的提高,女性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优势逐渐显现。

然而,高教育水平也意味着女性对伴侣的要求更高。

她们更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相匹配的伴侣,而不是妥协于传统的婚姻观念。

这种趋势导致了剩女现象的进一步加剧。

第三,剩女现象与婚恋市场的变化有关。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婚恋观念逐渐被打破,人们对婚姻的期望也发生了变化。

越来越多的人追求婚姻的平等和幸福,而非仅仅满足于传统的经济和社会角色。

这一变化使得婚恋市场变得更加复杂和竞争激烈,剩女们在这个市场中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剩女现象对经济社会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

首先,剩女的增多使得婚姻市场供需失衡,导致了婚恋压力的增加。

男性在选择婚姻对象时更加挑剔,女性则面临着更大的竞争。

这种情况下,女性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来吸引优质的伴侣。

同时,剩女们也更加注重自身的发展和独立,从而推动了女性在职业领域的进步。

其次,剩女现象对家庭结构和人口结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随着剩女数量的增加,婚姻率的下降导致了家庭规模的减小。

这对于人口结构和社会稳定都带来了挑战。

此外,剩女的存在也使得传统的家庭观念和角色分工受到了冲击,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最后,剩女现象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机遇和挑战。

“剩女”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剩女”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剩女”现象的社会学分析摘要:本文从界定“剩女”这一名词入手,通过数据和实例分析,说明“剩女”现象在中国的客观存在,并从社会学角度对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剩女”现象存在的社会后果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剩女;婚姻挤压;婚姻梯度选择一、现象描述近几年,“剩女”这个词开始出现在媒体和公众视野,甚至有媒体称:“剩女”时代已经来临,很多学者也开始关注这一特殊群体。

那么当今社会是不是真的进入“剩女”时代了呢?首先,我们用社会学的方法对“剩女”这一新名词做解释。

在媒体中,通常把高学历、高收入、高年龄的一部分在婚姻上得不到理想归宿的大龄女青年称为“剩女”,这里面暗含了这样几个因素:第一,大龄未婚;第二,高学历带来的高收入;第三,生活在城市里。

据此界定,我们对“剩女”下一个社会学的定义:城市中受过高等教育的大龄未婚(通常指30~44岁)女性。

早在1997年,就有学者预测,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形势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大城市,尤其是像广州、上海、北京和天津等较现代化的特大城市的大龄女性未婚比例将会出现同香港等城市一样的迅速上升趋势。

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大龄女性的未婚比例更高。

当今社会女性晚婚已经成为一个趋势,另一方面从未婚女性比率的绝对值升高,可以看出当今“剩女”现象确实有数据支持。

同时,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大龄未婚女性主要集中在城镇,占30~44岁全部未婚女性的72.1%。

与这些数据相对应,很多媒体与网络也纷纷对这一现象从各种角度做了分析和报道。

上海热线曾做过一个关于“剩女”时代的调查,结果显示:在上海,有82.79%的女性认同独身观念,其中在高学历女性群体中,这个比例达到89.94%;超过86万名适龄女性至今未婚,比10年前多了24万人。

而与此同时,男性独身的比例却下降,由10年前的35%下降到20%。

各种关于“剩女”的讨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关于“剩女”产生原因的,有分析“剩女”恨嫁心态的,有呼吁“剩女”时代的,还有人以此为题材搞文学创作。

剩女的现状和趋势

剩女的现状和趋势

剩女的现状和趋势
剩女的现状和趋势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描述:
1. 社会压力:剩女是指未婚、过了适婚年龄的女性。

现代社会对女性的婚姻年龄有着较大的压力,使得一些女性可能会在适婚年龄之后仍未婚,从而被贴上了“剩女”的标签。

2. 经济独立: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女性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经济独立,不再像过去那样依赖于婚姻。

这也使得一些女性更加从容地面对单身状态。

3. 选择多样化:现代女性对婚姻的期待有了更多元化的选择,不再仅仅是为了结婚而结婚。

她们更注重婚姻的品质和伴侣的匹配度,而不是简单地为了迎合社会期望而结婚。

4. 婚姻观念变化:婚姻观念的变化也影响了剩女现状和趋势。

一些女性可能更愿意追求自由和独立,不愿过早地婚姻,这也导致了“剩女”现象的出现。

总的来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女性观念的变化,剩女现状和趋势有着多样化和多元化的特点,不再是简单地被动接受社会期望而结婚的对象,而是更加注重自身的选择和幸福感。

社会学视角下的剩女现象分析

社会学视角下的剩女现象分析

《华商》【摘要】剩女现象已经愈演愈烈,越来越多的高知识,高收入的女性到了适婚年龄却很难找到合适的结婚对象。

“剩女世代已经到来”,剩女现象是有它的社会根源和社会影响的。

对这一现象作出社会学的解释是很有必要的。

本文将要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剩女,是个人原因还是社会体制因素的影响。

剩女现象对于社会是福还是祸,我们该以怎样的心态来面对和处理剩女现象。

【关键词】剩女;婚姻;社会交换论;社会流动;择偶模式一、剩女现象的原因——社会学视角下的分析心理学家,人口学家都对剩女现象作出了一定的解释,而社会学对这个问题关注的相对较少。

在这部分中,笔者从社会高度来分析剩女现象出现的原因。

(一)社会结构体系中的男女不平等是剩女现象的社会根源笔者发现,人们经常会提到“剩女”,“大龄女青年”等字眼,而“剩男”的提法则相对较少。

中国传统的择偶模式是男性在择偶时大都希望选择那些在学历、政治、经济地位上比自己低的女性,而女性则相反。

大多希望找到比自己地位高,能力强的男性伴侣。

高学历,高收入,个人能力较强的女性身处社会金字塔的中上层,这就使得部分高知女性处于“结构性剩余”的境地。

虽然存在着庞大的男性失婚人口,但男性失婚人口绝大部分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身处社会金字塔的下层,和处于上层的高知女性之间很难结合成婚姻夫妇关系。

毫无疑问,这种“结构性剩余”状况,加大了高知女性在婚恋中获得成功的难度。

剩女的可能性也就相对加大了。

这种婚恋观和择偶模式的根源是男女不平等的思想根深蒂固,虽然女性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尤其是那些高学历,高收入的女性,但是,她们的思想中仍然有很严重的“男强女弱”、“男大女小”、“门当户对”等观念。

这种观念严重限制了女性择偶时的选择空间。

(二)婚姻交换关系中的弱势地位霍曼斯和布劳的社会交换论认为: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的是社会关系基础,人们的需要只有在社会相互作用中才能发现和寻求到。

个人是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的人。

他把人的活动看作“商品”。

社会学视角下的剩女现象分析

社会学视角下的剩女现象分析

社会学视角下的剩女现象分析[摘要]“剩女”成为现如今时尚流行的热点名词,成为大众谈论家庭、性别、婚姻的焦点话题,本文试图从社会学的视角,对产生这一特殊社会现象的社会情境和原因及其本质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剩女社会变迁一、“剩女”的界定何谓”剩女”?对于这个词语的界定, 学界尚未形成统一的看法和意见。

在教育部2006 年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该词作有思想、有品位,十分自我和清高,却没有男朋友的那种女孩子”。

“剩女”也是教育部年月公布的个汉语新词之一。

释义为高学历、高收入、高年龄的一群在婚姻上得不到理想归宿的大龄女青年。

从人口学意义上来看,“剩女”普遍具有以下特征: 居住在城市, 年龄适婚或偏大, 26 岁到30 岁居多,受教育程度较高, 白领职业,收入稳定甚至颇丰, 社会地位较高,普遍具有婚嫁意愿。

频繁使用这个词语的新闻媒介, 往往将其等同于“大龄成熟未婚女子”,普遍认为“剩女”是指那些在婚姻上得不到理想归宿的大龄女青年的一个新称号,也可以称为“3S女人”: Single (单身) 、Senventies (大多数生于上世纪70年代) 、Stuck (被卡住了) 。

“剩女”,这个概念仅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是“被剩下来的”。

事实上,“过剩”并非是绝对的过剩,而是相对的,相对于“剩女”们自身对于婚姻伴侣的标准和需求上出现的一种过剩。

“剩女”也可以指在社会转型过程中,除了在婚姻问题上与同龄女性相比处于缺位状态外的一批优质群体,实质上她们普遍具有婚嫁的意愿。

二、剩女产生的原因(一)社会环境因素1. 社会风俗习惯和社会舆论的变迁。

在农业社会时代,社会的同质性较高,女孩们很少出门,社会交往机会很少。

受当时社会风俗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女孩到十八九岁就会有媒婆上门说上一户条件相当的人家。

相反,到时候不嫁人反而成了社会的另类和父母的负担。

父母承受家中有“老姑娘”的压力,同样女孩子们自己看到周围的同伴们一个接一个地都出嫁了,更不敢“唯我独尊”地安坐家中了。

社会学视角下的剩男剩女问题浅析

社会学视角下的剩男剩女问题浅析

社会学视角下的剩男剩女问题浅析摘要:社会变迁是一个新的价值观、行为方式重新建构的过程,这个过程伴生着很多新的社会现象。

诸如近年来随着择偶观、婚姻观的变化,大龄未婚这一社会现象正在愈演愈烈,剩男剩女日渐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本文主要站在社会学的立场上,从社会根源和个人缘由两方面浅要分析这一社会现象出现的原因以及影响,以便让人对这一社会现象有更为准确的理解和更加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社会学;剩男剩女;社会成本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如中国古语所说,“安居乐业”,“家和万事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传统社会中,家庭是社会与个人的最关键的中间组织。

而在当今社会,随着时代的变迁,时代的进步,各种社会组织的蓬勃发展,家庭在社会组织系统中的传统地位不再显赫,但家庭依然是个人生活的重要领域,是个人情感寄托和归属的重要单元。

一、何谓剩婚姻作为家庭的形成途径之一,是成年男女双方按照习俗和法律规定结为夫妻,组建家庭的一种制度。

而当今社会,超出法定婚龄而迟迟未婚成为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对这一群体我们常常冠以“剩男剩女”的角色称谓。

当今社会,伴随这一群体的比例的不断攀升,我们不得不予以重视,加深对这一社会现象的认识。

可以说“剩男剩女”这一群体角色是家庭功能外移的产物,同时也是当今社会价值多元化的一种体现。

二、缘何剩剩男剩女是一种社会现象,但剩却是一种个体性事件,从解释主义来看,“剩”是社会的产物,同时也是个人的选择。

所以,对剩男剩女这一社会现象的原因分析要从宏观的社会结构和微观的行为解释两方面入手,才能更为全面。

(一)客观的社会原因(宏观的社会视角)1.社会变迁下婚恋观的重新建构传统的婚姻观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有自身的传统价值,社会习俗作支撑,而面对迅速变迁的当今社会,很多传统的东西正处在一个被重新建构的过程中。

旧有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已不能解释当代生活的种种变化。

作为通过教育高投资逐步成为基本社会化、继续社会化的群体,内心总是憧憬着学有所成、衣锦还乡、回报父母的美好愿景。

社会学视角下的剩女现象分析

社会学视角下的剩女现象分析

3、剩女现象的发展趋势
剩女现象的发展趋势是不确定的。一方面,随着社会观念的不断变化,越来 越多的女性开始接受并积极追求自己的事业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传统的家庭 观念和社会压力仍然对一些女性产生着影响,使她们在面临婚姻问题时产生困惑 和焦虑。因此,剩女现象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继续存在。
四、结论
四、结论
社会学视角下的剩女现象分析
01 一、文献综述
目录
02 二、研究方法
03 三、结果分析
04 四、结论
05 五、
06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剩女现象是指在现代社会中,一些高学历、高收入、独立自主的女性难以找 到合适的伴侣,导致婚姻延迟甚至未婚的现象。这种现象正在引起社会各界的广 泛,本次演示将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3、文化氛围
3、文化氛围
社会的开放程度和舆论环境对“剩女”现象具有重要影响。在开放的社会环 境中,女性更容易表达自己的婚姻观和价值观,而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然而, 社会舆论对大龄未婚女性的压力也不容忽视,许多女性因此被迫选择妥协或隐藏 自己的真实想法。
四、现实意义
四、现实意义
“剩女”现象对现实生活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首先,剩女现象加剧了人口 老龄化问题,降低了社会的整体生育水平。其次,大龄未婚女性在面对生活中的 困难和压力时,往往缺乏支持和依靠,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
五、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变迁,“剩女”现象逐渐成为人们的焦点。本次演 示将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剩女”现象进行深入剖析,探究其背后的社会原因、影 响现实生活的方式以及如何应对这一现象。
一、背景与现状ຫໍສະໝຸດ 一、背景与现状“剩女”是指年龄偏大、尚未结婚的女性群体。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女性追求独立、自主的生活, 导致“剩女”现象日益凸显。目前,“剩女”现象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引起 了广泛。

“剩女”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剩女”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剩女”现象的社会学分析一、本文概述“剩女”现象,即在特定社会和文化背景下,年龄相对较大且尚未婚配的女性群体,近年来在中国社会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这一现象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经济发展以及性别观念等多重因素紧密相连。

本文旨在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剩女”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其背后的社会因素,以及这一现象对社会结构和性别关系的影响。

我们将首先回顾“剩女”现象的历史演变,探究其在中国社会中的独特性和普遍性。

随后,我们将从教育水平、职业发展、婚恋观念、家庭压力等多个维度出发,分析导致“剩女”现象的社会因素。

我们还将探讨“剩女”现象对社会性别角色和婚姻制度的挑战,以及这一现象对女性自身发展的影响。

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希望能够增进对“剩女”现象的理解,促进社会对这一现象更加包容和理性的态度,同时也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持。

二、剩女现象的社会背景近年来,“剩女”现象逐渐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这不仅仅是因为它涉及到个体的婚姻问题,更是因为它反映了深层次的社会变迁和文化冲突。

剩女现象的出现,与当前的社会背景紧密相连,尤其是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

在经济层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女性的经济独立性逐渐增强。

越来越多的女性接受高等教育,进入职场,实现了经济独立。

这种经济独立使得她们在婚姻选择上更加自主,不再过分依赖男性。

然而,这也带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择偶时,女性往往希望找到一个与自己经济地位相当或更高的男性,这就导致了“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使得部分女性难以找到合适的伴侣。

在文化层面,传统的婚恋观念与现代价值观念的冲突也为剩女现象的形成提供了土壤。

传统观念认为女性应该早日结婚生子,而现代价值观念则更加注重女性的个人成长和事业发展。

这种冲突使得部分女性在选择婚姻时面临困惑和迷茫,导致她们在适婚年龄未能及时结婚。

在教育层面,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女性的受教育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剩女现象之社会学研究论文(共五篇)

剩女现象之社会学研究论文(共五篇)

剩女现象之社会学研究论文(共五篇)第一篇:剩女现象之社会学研究论文一、影视作品中的“剩女”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思想的解放,女性的地位得到了逐步的提高,但是在女性地位提高的基础上,出现了“剩女”这个群体。

“剩女”群体的出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近些年来,以“剩女”为话题的影视作品也是层出不穷。

例如,《钱多多嫁人记》中的女主人公钱多多,聪慧漂亮,知性独立,在职场上小有成就。

由于钱多多的好友依依嫁入豪门,所以钱妈妈想尽一切办法来让钱多多结婚,但是年近三十的她却将心思都放在工作上。

当钱多多有一个升职的好机会时,五年前追求她却被她拒绝的师弟出现,师弟经过自己的努力后职位高于钱多多,他们在相遇后发生了一场职场与爱情的故事。

这部电视剧通过钱多多嫁人的过程,写出了当代“剩女”这个群体的生活现状和心理需求。

二、“剩女”群体的生活现状(一)有较好的收入当今社会中的“剩女”是都市女性中一个比较优秀的群体,她们普遍面容姣好、拥有较高的学历、丰厚的收入且有不错的职业。

所以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剩女”这个群体的社会地位和经济资本要比其他一些普通女性高。

经调查和访谈我们可以发现,一部分“剩女”的工资要高于社会平均工资,而我们常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这就提高了“剩女”的主体性地位。

上海市浦东新区有一套房子,一室一厅,加阳台、厨房和厕所70平方米,有一辆适合女人开的小型汽车,目前在一家外企上班。

没有男朋友,但没有刻意单着,只是没有遇到适合自己的那个他(外企员工,35岁,HT)。

(二)多元化的生活方式与传统的女性相比,现在社会的女性随着社会的开放与发展,其社会经济地位也逐渐得到了提升,不管是经济上还是精神上都更为独立。

这样一来,女性不再为生活而结婚,从而减少了对男性以及婚姻的依赖性,使她们拥有了更多的自由选择权利。

此外,由于受西方自由思想的影响,使得现代都市的女性更加注重自身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她们不愿意在自己最能打拼的年纪就被婚姻和孩子束缚住。

论剩男剩女

论剩男剩女

论剩男剩女——社会学与中国社会论文From:XXXXXXXXXXXXXX社会现状中国社会的改革势头强劲,中国社会由农业社会快速转型到工业社会,再由工业社会快速转型为商业社会,进而有加速转入资本社会的趋势。

而在这个社会转型的大潮中,70后,80后的这代青年人生活受到的影响是最大、最直接的!因为他们正好在这个时期面临成家、立业两大人生主题。

于是一个话题不断地被提及被表现出越来越大的影响——“剩男剩女”。

2012,由于天猫的营销手段,今年的光棍节似乎为更多人所注意。

2012年,中国光棍男女的数量依旧在壮大,那些依旧还没“婚上”的男男女女,在忧心的同时,禁不住又要问上一句:“为何,我总是‘剩’下的那个?”剩男剩女概念“剩男剩女”概念提出的具体时间已难以考究,但它的真正流行,却是近几年的事。

一般用于指代一些因客观和主观因素处于未婚状态的大龄青年。

这些人可能是三高人群,即“高学历、高收入、高身材”,也有可能是“低学历、低收入、低身材”的三无屌丝。

而在网络上,更有一些人为此划定了“剩男剩女”级别:25—27岁为初级剩客,称为“剩斗士”;28—30岁为中级剩客,别号“必剩客”;31-35岁为高级剩客,被尊称为“斗战剩佛”;到了35岁往上,那就是特级剩客,当尊为“齐天大剩”。

算是趣味的解读吧,也反映出了这一特殊群体的真实存在。

剩男剩女产生原因分析客观原因(剩女):1.女性地位与自身能力的不断提高。

近现代的工业革命后,女权主义兴起,女性地位不断提高。

女性逐步走出家门,走入社会,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一部分,女性的自由逐渐得到社会的尊重与认同,这是女性解放的革命性变化。

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社会的宽容度也随之增加,使得女性有机会和男性能够同台竞技。

而在当代,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女性在文化、收入各方面已逐渐逼近男性的水准。

越来越多独立自主的现代女性敢于追求自己心目中的爱情,而不会再直接委身于有经济实力的男性。

有追求自然有剩下,不可避免。

一线城市大龄未婚剩女越来越多,深度分析其原因:都是互相作的

一线城市大龄未婚剩女越来越多,深度分析其原因:都是互相作的

一线城市大龄未婚剩女越来越多,深度分析其原因:都是互相作的深度解析为何一线城市大龄未婚剩女越来越多普遍来说,大龄未婚剩女一般存在于城市高等教育平民中,其他群体的女性无论怎样要求,哪怕彩礼30W都嫁的出去。

为什么我着重说这个城市高等教育平民,因为这个群体严重的女多男少(特别是一线城市)如果你是城市高等教育平民,那你就会认为周围全都是高等教育平民,以此产生了一种想法,更确切的说,是一种错觉:高等教育平民=中国人。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城市高等教育平民放眼整个中国其实是非常小众的群体,据统计,我国大学生占人口比例还不到5%。

下面我们谈一谈我们眼中那些一线城市最难脱单的大龄女性是什么样的:1.没有多少资产,原生家庭一般2.工作岗位很基础和刚毕业的大学生差不多3.心智程度不够高,还纠结于为什么男性没有秒回微信4.觉得自己很优秀,至少看了她的朋友圈觉得很优秀,比如去过几个东南亚小国说明国际化,打卡某家昂贵五星级酒店下午茶说明富有,看过几场话剧说明很有内涵。

5.与以上几点不同,也有那么一小撮特别优秀的大龄女性,在高等教育平民这个圈子里,女生比男生优秀是正常事,数据表明一线城市女性收入接近男性的80%,当然男性大佬抬高了太多,加上一线城市独生女有着完全的继承权,可一点不比男生弱势。

比较优秀的女性由于各种原因不结婚,玩弄爱情,我觉得并没有什么问题,有钱你就可以为所欲为。

但这种女性只占比10%不到。

所以我们就说一说那些占了前五点的大多数。

受过城市高等教育的,女多男少。

大家可以直接去教育厅查数据,我国自从2010以来的本科毕业生,男女比例基本维持在100:110,并且呈现出女性学历越来越高的迹象,留学生数量明显的女多男少。

可能你觉得这100:110也差不到哪里去嘛,但请接着看下去;一个男性到了结婚的年龄,至少得是“在一线城市有套按揭买的房子”,这样才有资格去加入婚恋市场吧?而且你还觉得他条件一般般,还得各种条件来要求,什么长得帅,性格好等等。

_剩女_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_剩女_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宁鸿“剩女”现象的社会学分析一、现象描述近几年,“剩女”这个词开始出现在媒体和公众视野,甚至有媒体称:“剩女”时代已经来临,很多学者也开始关注这一特殊群体。

那么当今社会是不是真的进入“剩女”时代了呢?首先,我们对“剩女”这一新名词做社会学的解释。

在媒体中,通常把高学历、高收入、高年龄的一部分在婚姻上得不到理想归宿的大龄女青年称为“剩女”,这里面暗含了这样几个因素:第一,大龄未婚;第二,高学历带来的高收入;第三,生活在城市里。

据此界定,我们对“剩女”下一个社会学的定义:城市中受过高等教育的大龄未婚(通常指30~44岁)女性。

早在1997年,就有学者预测,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形势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大城市,尤其是像广州、上海、北京和天津等较现代化的特大城市的大龄女性未婚比例将会出现同香港等城市一样的迅速上升趋势。

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大龄女性的未婚比例更高。

(谭琳,1997)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中国30岁及以上大龄未婚人口为1240多万人,其中30~44岁大龄未婚者为786万人,占未婚人口的63.4%。

其中,男性大龄未婚人口主要集中在农村,约占男性大龄未婚者总数的81.6%;女性大龄未婚人口主要分布在城镇,约占女性大龄未婚者总数的65.2%。

在这些大龄未婚人口中,按文化程度划分,未婚率分布基本上是一种倒正态分布:文盲、半文盲文化程度的未婚率为0.34;小学文化程度的未婚率为0.13;初中文化程度的未婚率为0.53;高中文化程度的未婚率为1.17;中专文化程度的未婚率为1.08;大学专科文化程度的未婚率为3.40;大学本科文化程度的未婚率为4.56。

文盲、半文盲和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者的未婚率都相对偏高。

并且有学者调查表明,女性的未婚率和文化程度成正比关系,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容易未婚。

(叶文振,林擎国,1998)同1990年调查数据相比,城镇中的大龄未婚女性有上升趋势。

根据2005年中国社会综合调查数据分析,从1997年到2005年,30岁到34岁的未婚女性比率激增,尤其是30岁的未婚人口,未婚比例从1.2%增加到3.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现代都市“剩女”现象的社会学透视(一)
论文摘要:现代都市那些具有高学历、高收入、高职位却未婚的年轻女性被称之为“剩女”。

她们是西方语境中的“3S女性”.即Seventies,Single,Stuck,这些女性生于70年代、单身、在婚姻市场中“滞销”。

由于过于注重工作,自身条件和择偶条件过高,加上错位的爱情心理,剩女们成了“单身贵族”。

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有现代化背景下的城市属性、传统择偶观与现代生活气质的交错、社会倡导的择偶自由与个人憧憬的自由择偶悖论等因素。

论文关键词:“剩女”;择偶;城市性
一、何谓剩女
目前,在中国的许多大中城市里,有这么一群人,她们气质高雅,工作稳定,既有不菲的薪酬,身边又不乏优秀的男士,但是她们却在谈婚论嫁时成为“孤单一族”。

她们被社会称作“剩女”。

“剩女”音同“圣女”,暗指这些女性有高洁的学识气质,却被无奈地抛到了单身贵族的行列。

剩女们年龄在28岁一37岁之间,在传统观念看来已经属于大龄女青年。

她们被尴尬地“剩”下来,卡在单身状态,赢得个“剩女”的头衔。

在英语语境里,她们是“3s女性”,即eSventies,Single,Stuck。

(1)Sevenites(生于70年代)
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她们,成长于改革开放的大时代,这使得她们较之以前出生的女性有更多的机会享受教育和竞争带来的益处。

加之70年代中后期,独生子女政策在城市推行,特殊的家庭环境,造就了独生女们“特立独行”的性格:自主性强,具有独立的思想和独立的人格,成年后拥有独立的事业和独立的经济地位。

成年后的她们大多数或是学历高,或是事业心强,聪明能干,巾帼不让须眉。

她们是读着琼瑶小说长大的,书本中的男女主角一见钟情,爱情道路曲折,书里的结局也是男女主角生死相许、矢志不渝。

可是现实中,她们的爱情,无论是天时、地利还是人和,好像总有一个环节出了问题。

她们期待和尝试美好的爱情,却总是错过,总是不符合她们的心愿。

剩女们处于时代变革的夹层,既没有五六十年代人的吃苦耐劳和稳重扎实,也没有80年代人的闯劲和冲动,她们更多拥有的是一种既要物质又要浪漫的情调和高不成低不就的心态。

(2)Single(单身)
2005年,北京70年代出生而且单身的人数大约50万人,其中单身女性超过6成。

据调查,上海城市女性认同独身观念的,有82.79%,在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高学历女性群体中,这个比例达到89.94%。

在上海,超过86万名的70年代适龄女性至今未婚,比10年前多了24万人。

与此同时,男性独身的比例却下降,由10年前的36%下降至现在的34%。

根据特区政府公布的数字,在香港15岁以上人口中,单身女性超过134万,大约占女性总人口的43%,这其中多数单身女性都是高收入、高学历。

(3)Stuck(被卡住)
当然,并非所有的剩女都是“独身主义”的信奉者。

她们渴望完美的婚姻,希望有属于自己的家庭生活,可是现实的生活就是那么奇怪,越是才情兼具的女子,越是谈吐优雅、有生活情调的女性,越是容易被“围城”的窄门卡住,始终想进却进不去,想放弃又放不下。

于是有学者援引经济规律,把“剩女”的卡住称为“婚姻市场滞销”。

婚姻滞销的原因在于,剩女对自身价值的近乎完美的追求,无形中把自己的身价抬到了一个高不可攀的位置,寻常的男性不敢也不想望其项背。

人到了高处,总有一种不胜寒的悲观,她们找不到旗鼓相当的对手,只能一个人跳着华丽的独舞,有些无奈地选择“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单身生活。

二、剩女是怎样“炼”成的
1.事业为重
过于追求事业而忽略婚姻与家庭,这是“剩女”的通病,加上传统观念中女性找对象总是把视线上移,总想着待自身条件相当优越后再来考虑婚姻,等到真的自身条件优越了再想去寻找
伴侣的时候,却发现为时过晚。

这些女性从小就是好学生,有美好的梦想,在不断的苦读中逐步实现自己的大学梦。

大学的时候虽有浪漫爱情的憧憬,可是为了学业,她们一心学习别无旁骛。

社会的竞争信号让她们孜孜以求,学士、硕士乃至博士学位都被她们拿下。

工作后,她们是单位的精兵强将,巾帼不让须眉。

一心扑在事业上的“紧箍咒”使得剩女忙得一塌糊涂,个人问题被一拖再拖。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她们身边的男子渐渐变得稀少了。

直到30岁同学聚会的时候,那些不如她们漂亮、能干的昔日同学,个个挽夫携子小鸟依人做幸福女人状时,剩女们才蓦然发现:漂亮高学历的自己已然成了剩下来的那一个。

2.优秀反被优秀误
无论中国社会如何现代化,大都市如何与国际接轨,不能否认的是,中国传统的婚恋择偶文化都深深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深处。

选择自己的终身伴侣,女性一般倾向于寻觅各个方面比自己优秀的男士。

在这种择偶心理驱使下,恋爱中的“剩女”往往对对象无限挑剔。

在传统择偶认知里,“才女”是不会下嫁给不如自己的男性的,这使得相当一部分到了婚龄的才女一筹莫展,她们在地位上虽处于“上层”光环里,但一旦下嫁,心里又难以承受“世俗看法”之轻。

优越的条件和过高的择偶标准让一些男性望而却步。

一方面,与剩女们年龄相仿、事业相似的男性大多已经结婚;另一方面,那些在年龄上和剩女悬殊,职业收入没有剩女优越,文化学历没有剩女高的男性却无法打动那些心怀“女盼高门”理想剩女的心扉。

因此她们一开始无不是按各自的理想择偶,挑来挑去挑不到能与自己“般配”的对象,挑到自己的青春年华渐渐褪去,挑到对婚姻万念俱灰,直至干脆关闭情感的窗口,无奈地成为无牵无挂的独身女郎。

3.爱情心理错位
无论经历的单身生活是焦虑不安还是甘之如饴,剩女所承受的社会压力和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心理问题,诸如焦虑、忧郁、自卑、封闭、挑剔、逆反等等,却让人不可小视。

当“有对象了吗”、“你结婚了吗”、“孩子多大了”等问题成为父母例行公事式的“催促”或亲朋同事之间的“善意友好的询问”,相信不少“剩女”都会尴尬不已。

虽然剩女表面上对此一笑而过,假装不在乎,但实际上或多或少会在心底产生“涟漪”。

面对家庭的“催婚”压力,剩女的爱情心理是压抑的,逆反的,“高不成、低不就”的错位心理让她们鹊桥难搭,佳偶难觅。

三、剩女现象的社会根源
1.事本主义、匿名性、疏离感等城市性的产物
美国社会学家沃思在《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城市性》一文中认为现代都市具有以下特性:社会结构复杂,产生了高度专业化的机构;人口和文化异质性突出;首属交往被次属交往所替代,亲属关系纽带减弱,家庭的社会意义功能降低,邻里关系和社会整合的传统基础被破坏;城市中的交往具有肤浅性、短暂性、匿名性和非人格性。

城市性导致了日常世界的疏离感,使得人们涉身经验逐步贬值。

“经验的贬值是世界史上一次最重大的经历。

”在社会理性化、生活货币化、生产机械化的洪流中,维系过去与现在、个人与社会的经验结构解体了,个人陷入绝望、孤独和痛苦之中。

生活在如此属性的城市之中的“剩女”们,也许更能感受到城市的疏离和冷漠。

虽然她们每日应酬繁多,接触的人不少,但那只是工作中的事本主义,待人接物大多是例行公事。

这种表面化的接触不可能带来对交往对象的深层次了解,当然更不会让这些高学历的充满理性的女性有“一见钟情”的冲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