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现代都市“剩女”现象的社会学透视(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现代都市“剩女”现象的社会学透视(一)

论文摘要:现代都市那些具有高学历、高收入、高职位却未婚的年轻女性被称之为“剩女”。她们是西方语境中的“3S女性”.即Seventies,Single,Stuck,这些女性生于70年代、单身、在婚姻市场中“滞销”。由于过于注重工作,自身条件和择偶条件过高,加上错位的爱情心理,剩女们成了“单身贵族”。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有现代化背景下的城市属性、传统择偶观与现代生活气质的交错、社会倡导的择偶自由与个人憧憬的自由择偶悖论等因素。

论文关键词:“剩女”;择偶;城市性

一、何谓剩女

目前,在中国的许多大中城市里,有这么一群人,她们气质高雅,工作稳定,既有不菲的薪酬,身边又不乏优秀的男士,但是她们却在谈婚论嫁时成为“孤单一族”。她们被社会称作“剩女”。“剩女”音同“圣女”,暗指这些女性有高洁的学识气质,却被无奈地抛到了单身贵族的行列。剩女们年龄在28岁一37岁之间,在传统观念看来已经属于大龄女青年。她们被尴尬地“剩”下来,卡在单身状态,赢得个“剩女”的头衔。在英语语境里,她们是“3s女性”,即eSventies,Single,Stuck。

(1)Sevenites(生于70年代)

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她们,成长于改革开放的大时代,这使得她们较之以前出生的女性有更多的机会享受教育和竞争带来的益处。加之70年代中后期,独生子女政策在城市推行,特殊的家庭环境,造就了独生女们“特立独行”的性格:自主性强,具有独立的思想和独立的人格,成年后拥有独立的事业和独立的经济地位。成年后的她们大多数或是学历高,或是事业心强,聪明能干,巾帼不让须眉。她们是读着琼瑶小说长大的,书本中的男女主角一见钟情,爱情道路曲折,书里的结局也是男女主角生死相许、矢志不渝。可是现实中,她们的爱情,无论是天时、地利还是人和,好像总有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她们期待和尝试美好的爱情,却总是错过,总是不符合她们的心愿。剩女们处于时代变革的夹层,既没有五六十年代人的吃苦耐劳和稳重扎实,也没有80年代人的闯劲和冲动,她们更多拥有的是一种既要物质又要浪漫的情调和高不成低不就的心态。

(2)Single(单身)

2005年,北京70年代出生而且单身的人数大约50万人,其中单身女性超过6成。据调查,上海城市女性认同独身观念的,有82.79%,在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高学历女性群体中,这个比例达到89.94%。在上海,超过86万名的70年代适龄女性至今未婚,比10年前多了24万人。与此同时,男性独身的比例却下降,由10年前的36%下降至现在的34%。根据特区政府公布的数字,在香港15岁以上人口中,单身女性超过134万,大约占女性总人口的43%,这其中多数单身女性都是高收入、高学历。

(3)Stuck(被卡住)

当然,并非所有的剩女都是“独身主义”的信奉者。她们渴望完美的婚姻,希望有属于自己的家庭生活,可是现实的生活就是那么奇怪,越是才情兼具的女子,越是谈吐优雅、有生活情调的女性,越是容易被“围城”的窄门卡住,始终想进却进不去,想放弃又放不下。于是有学者援引经济规律,把“剩女”的卡住称为“婚姻市场滞销”。婚姻滞销的原因在于,剩女对自身价值的近乎完美的追求,无形中把自己的身价抬到了一个高不可攀的位置,寻常的男性不敢也不想望其项背。人到了高处,总有一种不胜寒的悲观,她们找不到旗鼓相当的对手,只能一个人跳着华丽的独舞,有些无奈地选择“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单身生活。

二、剩女是怎样“炼”成的

1.事业为重

过于追求事业而忽略婚姻与家庭,这是“剩女”的通病,加上传统观念中女性找对象总是把视线上移,总想着待自身条件相当优越后再来考虑婚姻,等到真的自身条件优越了再想去寻找

伴侣的时候,却发现为时过晚。这些女性从小就是好学生,有美好的梦想,在不断的苦读中逐步实现自己的大学梦。大学的时候虽有浪漫爱情的憧憬,可是为了学业,她们一心学习别无旁骛。社会的竞争信号让她们孜孜以求,学士、硕士乃至博士学位都被她们拿下。工作后,她们是单位的精兵强将,巾帼不让须眉。一心扑在事业上的“紧箍咒”使得剩女忙得一塌糊涂,个人问题被一拖再拖。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她们身边的男子渐渐变得稀少了。直到30岁同学聚会的时候,那些不如她们漂亮、能干的昔日同学,个个挽夫携子小鸟依人做幸福女人状时,剩女们才蓦然发现:漂亮高学历的自己已然成了剩下来的那一个。

2.优秀反被优秀误

无论中国社会如何现代化,大都市如何与国际接轨,不能否认的是,中国传统的婚恋择偶文化都深深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深处。选择自己的终身伴侣,女性一般倾向于寻觅各个方面比自己优秀的男士。在这种择偶心理驱使下,恋爱中的“剩女”往往对对象无限挑剔。在传统择偶认知里,“才女”是不会下嫁给不如自己的男性的,这使得相当一部分到了婚龄的才女一筹莫展,她们在地位上虽处于“上层”光环里,但一旦下嫁,心里又难以承受“世俗看法”之轻。优越的条件和过高的择偶标准让一些男性望而却步。一方面,与剩女们年龄相仿、事业相似的男性大多已经结婚;另一方面,那些在年龄上和剩女悬殊,职业收入没有剩女优越,文化学历没有剩女高的男性却无法打动那些心怀“女盼高门”理想剩女的心扉。因此她们一开始无不是按各自的理想择偶,挑来挑去挑不到能与自己“般配”的对象,挑到自己的青春年华渐渐褪去,挑到对婚姻万念俱灰,直至干脆关闭情感的窗口,无奈地成为无牵无挂的独身女郎。

3.爱情心理错位

无论经历的单身生活是焦虑不安还是甘之如饴,剩女所承受的社会压力和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心理问题,诸如焦虑、忧郁、自卑、封闭、挑剔、逆反等等,却让人不可小视。当“有对象了吗”、“你结婚了吗”、“孩子多大了”等问题成为父母例行公事式的“催促”或亲朋同事之间的“善意友好的询问”,相信不少“剩女”都会尴尬不已。虽然剩女表面上对此一笑而过,假装不在乎,但实际上或多或少会在心底产生“涟漪”。面对家庭的“催婚”压力,剩女的爱情心理是压抑的,逆反的,“高不成、低不就”的错位心理让她们鹊桥难搭,佳偶难觅。

三、剩女现象的社会根源

1.事本主义、匿名性、疏离感等城市性的产物

美国社会学家沃思在《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城市性》一文中认为现代都市具有以下特性:社会结构复杂,产生了高度专业化的机构;人口和文化异质性突出;首属交往被次属交往所替代,亲属关系纽带减弱,家庭的社会意义功能降低,邻里关系和社会整合的传统基础被破坏;城市中的交往具有肤浅性、短暂性、匿名性和非人格性。城市性导致了日常世界的疏离感,使得人们涉身经验逐步贬值。“经验的贬值是世界史上一次最重大的经历。”在社会理性化、生活货币化、生产机械化的洪流中,维系过去与现在、个人与社会的经验结构解体了,个人陷入绝望、孤独和痛苦之中。生活在如此属性的城市之中的“剩女”们,也许更能感受到城市的疏离和冷漠。虽然她们每日应酬繁多,接触的人不少,但那只是工作中的事本主义,待人接物大多是例行公事。这种表面化的接触不可能带来对交往对象的深层次了解,当然更不会让这些高学历的充满理性的女性有“一见钟情”的冲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