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优质高效的政治课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打造优质高效的政治课堂
摘要〕政治课堂历来被视为枯燥无味的课堂,不仅学生不喜欢,就连上课的教
师也觉得无可奈何。在新课改的要求下,高效课堂给我们解决了内容多、时间少
的问题。高效课堂对教师来说,就是教学方式的改革。在课堂改革中,教师应从
角色、观念上转变,更要做好课前、课中等方面工作的改变,真正做到高效率、
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课堂教学的目标也是学生学习
的目标,围绕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做文章,因此,我们构建高效课堂,必须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让课堂魅力四射,使学生
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关键词〕政治构建高效课堂新课程自主性探究性学习
怎样才能打造优质高效的政治课堂呢?
1 改革备课思路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
上好课,首先要备好课。而传统的备课重点是备教师的“教”,忽略了学生的“学”,是从教师讲的角度,而不是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考虑备课。这也是导致课堂
教学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备课时首先要考虑这节课准备安排几个学生活动,每个活动怎么安排;其次要考虑在活动中教师应怎样指导,怎样与学生互动;第
三要考虑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或遇到哪些问题,老师怎样进行调控,怎
样评价等;然后把以上安排写出来,作为教师课堂上临场发挥,随机应变的一个
基础准备。即使如此,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意想不到的问题,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课后进行反思,再进行补充备课,写出自己执教的体会和疏漏
失误,记下学生学习活动中的闪光点或困惑。这样的备课才是我们倡导的,是有
效教学的保证,是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2 创造积极有效、开放互动的课堂氛围
2.1 创设积极有效的课堂学习氛围。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
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能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愉快的情感体验会使人精神焕发、思维活跃。课堂上,教师的一个
手势、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句话,都可能使师生间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可
以使课堂的氛围既轻松又和谐。教师的语言要亲切,运用商量的口吻,充分体现
师生间民主平等的关系,不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2.2 师生互动,共同参与的创造性活动。积极的相互支持和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是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之一。良好的教学效果取决于师生间良
好的交往。交往与沟通,是教学的核心。学生构建思想品德知识的过程,就是师
生双方思想交互、碰撞的历程。在课堂上,彼此不断捕捉对方的想法,从而产生
交流、渗透,使学生通过动手、思考、表达,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内容。
3 精练的教学语言设计
精心设计的语言,能把模糊的事情讲得清晰、有条理,能把枯燥无味的政治
内容讲得生动、活泼,启发学生去追问、去探寻,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 精练的教学语言设计
4.1 突出重点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教师要抓住教材中本质的、主要的东西,对其进行加工处理,然后在教学活动中突出出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这方面上去,同时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对于课本中相对次要或起辅助作用的教学内容,可
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作适当调整,以适应教学的需要,提高教学效率。数学教材
中每一单元、每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只有很少一部分是全新的知识,教学中就应把
这“新”的一点突出出来,作为教学的重点。突出重点不是只抓住重点而舍弃非重点,教学新知识就必须注意提醒学生把已有的旧知识转化成新的知识,引导学生
认识新知识的生长点、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和转化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突出重点。
4.2 发掘教材的智力因素是有效教学的重点。教师要有意识地挖掘充分发挥教材中的智力因素,使每一个学生的智力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大可能的发展。
这也是符合《标准》基本理念要求的。我们在教学中就应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在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或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推理、迁移等能力。
此外,高效课堂当然离不开学生的有效合作。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
按照不同的层次(好、中、差)搭配划分学习小组,让学生结成学习对子“一帮一”、“一促一”,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总之,高效课堂无论是学习还是借鉴,都在于领会先行学校的精神,而不在于形式。高效课堂虽然不是一种具体的模式,
但它的目标是明确的,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虽然与传统教学模式的目的有
一致的地方,但它的具体要求已经远跃传统,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必须首先改
变自己,才能真正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陶行知.陶行知教育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
2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
3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智慧.开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