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美育发展的路径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美育发展的路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b230f2e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06.png)
- 22 -2023年 第3期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美育发展中的重要意义美育是培养高校学生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美育发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等多个文件,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艺术体育教育等环节,意在丰富拓展校园文化,传承与发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美育精神体现我国从西周开始就已出现美育意识,礼乐制度中的“乐”是主要体现。
《礼记·明堂位》中记载:“六年,朝诸侯于明堂,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
”可见当时掌权者已经用礼乐来教化世人的思想。
周王朝设立了由“大司乐”总管的具有完备体系的音乐教育机构,对贵族子弟进行音乐教育。
《周礼》中记载了贵族教育体系中的“六艺”(礼、乐、书、数、射、御),其中“乐”是重要内容之一,是中国古代的传统美育课程。
而在民间,既有《诗经》中的《风》,也有屈原根据楚地的祭祀歌曲编成的楚辞《九歌》,这些都是早期美育思想的成果和体现。
绵延不绝的文艺活动和美学观念使中华文化呈现出自成一派的审美境界。
中国古代哲学家对音乐有清晰的看法。
孔子把音乐文化视为养成完美人格的最后一步,他不但会弹琴、唱歌,并且“无故不撤琴瑟”,除非发生重大的变故,否则,音乐都是他生活中的一部分。
《孟子》记载:“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
”孟子分析,由于感官有共通性,所以人们对音乐拥有相同的感受。
老子则提出朴素美、自然美是音乐美的真谛。
《庄子》载:“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
”主张通过“耳”和“心”渐进,到达“至美至乐”的境界,留下超脱、和谐、纯粹的审美机制。
荀子曾说:“乐和同,礼别异。
”意为人们通过音乐找到共同点,互相关爱,进而达到“和”的境界,可见美育的重要地位。
(二)高校美育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美育的重要教学资源,而高校美育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方式。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逻辑和现实路径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逻辑和现实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38199c90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41.png)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逻辑和现实路径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和责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文化自信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一项文化工程,更是一个历史责任和现实需要。
本文将从理论逻辑和现实路径两个方面探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方法和措施。
一、理论逻辑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逻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历史责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根基和文化底蕴,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是对先辈的敬仰和对后人的责任。
只有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弥补现代社会生活中的精神空缺,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激发人们的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
(二)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文化基础,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和文化根源。
只有搞好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夯实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树立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
(三)社会和谐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有助于社会和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君子之道、和而不同、中庸之道等思想理念,倡导礼仪廉耻、忠孝节义、仁爱道德等价值观念,这些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社会基础。
只有传承和弘扬这些传统文化,才能为社会带来更多的人文精神,构建更加和谐的社会关系,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二、现实路径了解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逻辑,接下来我们需要探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路径。
(一)教育引导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要从教育入手,通过教育引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7ddeed48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ab.png)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石,日益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促进青少年的文化自信,有助于培养更多具有中华文化传承,兼具国际视野的人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强化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盖着丰富的哲学、伦理、道德、文学等方面,被广泛认为具有扎根人类文明的深厚底蕴。
当今社会,尤其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深刻挖掘、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及民族认同感。
并且它也有助于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促进全面而健康的人格发展。
二、加强课程设置与传统文化融合传统文化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应该注重各类课程的设置,引导学生在各种学科中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发现其中的智慧,并从中汲取启示。
例如,历史、政治等课程中应该注重中国传统文化与历史发展的关系,将传统文化无形的浸润在学科中,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增进对传统文化的感悟,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三、营造爱国传统文化氛围为了营造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
从校园环境的装饰入手,加强传统文化元素的渗透。
如,在校园内的建筑物、图书馆、教室、公共场所等地方,进行文化背景墙、文化走廊、文化标语和文化展览等活动,使每个角落都散发着中华文明独特的魅力。
从活动形式入手,学校可以举办传统文化讲座、文化体验、文化竞赛等活动,吸引学生参与并提高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理解。
四、与传统文化人才携手共进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只有得到传承与发扬,才能发挥最大的价值。
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传统文化人才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学校应鼓励传统文化人才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流淌在校园文化的每个角落中。
在传统文化人才与校园文化团队的共同努力下,让校园文化建设更具深度和广度。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逻辑和现实路径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逻辑和现实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4efdf241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01.png)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逻辑和现实路径1. 引言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独特标识,承载着丰富的思想、道德、伦理和审美观念,历经千年沉淀而不褪色,具有深远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意义。
这些传统文化元素包括儒家思想、道家哲学、佛教教义、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和灵魂,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的重要来源。
通过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加强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宝贵遗产和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规范和审美情感,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智慧传承,对于培育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对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弘扬,更在于对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建设的引领和支撑。
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也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文化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1.2 传承与弘扬的必要性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些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念,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还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通过继承传统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先辈的智慧,拓展视野,提升素质,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推动国家繁荣和进步的内在动力。
我们应该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网络时代背景下齐鲁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路径研究
![网络时代背景下齐鲁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路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1bfd21a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e0.png)
网络时代背景下齐鲁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路径研究【摘要】本文探讨了在网络时代背景下,齐鲁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研究。
通过分析网络时代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和齐鲁高校传承该文化的现状,探讨了传承路径和实践经验。
具体案例分析了某齐鲁高校的传承实践,提出了加强措施。
结论强调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本研究,可以为推动齐鲁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为文化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关键词:网络时代、齐鲁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路径研究、现状分析、案例分析、策略建议、重要性、发展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网络时代背景下,文化传承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文化在被传承的过程中受到了新的影响和变革。
对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而言,如何在网络时代有效传承并融入现代社会,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齐鲁高校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者和发扬者,承担着重要使命和责任。
作为黄河流域文化的代表,齐鲁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厚重,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齐鲁高校在网络时代背景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传统文化传承的现状和问题,还可以探索出一条适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传承路径。
这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
在当今网络时代,传统文化面临着挑战和机遇并存的局面。
齐鲁高校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地,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意义尤为重要。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齐鲁高校教育的责任和使命。
作为教育机构,齐鲁高校有责任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塑造齐鲁高校的优良文化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的实践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的实践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5300f71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c8.png)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的实践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融入学校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实践角度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的方式及效果。
1. 传承民族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千百年来人们智慧和经验的结晶。
学校是培养未来国家栋梁的摇篮,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增强文化自信心。
2. 陶冶情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道德观念和人文精神,如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儒道佛儒等思想理念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3. 增强文化素养。
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文化认同,提升文化修养和文化素养,形成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价值取向。
1. 课堂教育。
学校课程设置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语文课程中讲解古诗词,历史课程中讲解中华传统节日的由来等,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
2. 主题活动。
定期组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如书法比赛、诗词大会、传统手工艺制作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3. 展览展示。
组织学生开展传统文化展览,如展示中国传统服饰、传统节日习俗、传统手工艺品等,让学生通过视觉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3.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人文视野,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4.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传统文化的魅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探索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多种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能够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高尚情操和道德品质,提高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这需要学校、教师、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0adf3e3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fc.png)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一、引言在当今社会,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这些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
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和青少年更好地了解和热爱自己的文化,许多学校开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课程教学,并积极开展相关活动。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行研究,探讨如何更好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中。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价值1. 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传达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的自豪感。
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文化精神,增强对祖国的感情认同,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2. 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注重道德规范和人文关怀,强调孝道、仁爱、礼义、廉耻等传统价值理念。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高尚的品德和优秀的人格,使他们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形成健康的心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3. 促进文化自信心的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明。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能够增强对自身文化传统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建立起文化自信心,形成对传统文化的独特情感,从而建立起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1. 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学校可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通过对经典文学、哲学、历史、艺术等方面的教学,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和热爱。
2. 组织文化活动学校可定期组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如诗词大会、传统文化展览、古诗诗词朗诵比赛等,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艺的平台,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 引导学生参与文化体验学校可组织学生参观历史文物展览、古建筑、传统手工艺等,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文化兴趣。
高校文化建设与传承、研究如何传承和弘扬高校的优秀传统文化
![高校文化建设与传承、研究如何传承和弘扬高校的优秀传统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5ca4cea6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9118c62.png)
高校文化建设与传承、研究如何传承和弘扬高校的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文化建设与传承,是高校发展的重要方面。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具有独特的文化传统,这些传统是高校发展的基石和灵魂。
为了更好地发扬和传承高校的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深入研究如何有效地进行传承和弘扬。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一、高校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二、当前面临的困境与挑战;三、有效进行传承与弘扬的方法与策略。
一、高校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1.深厚历史底蕴:高校作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历程中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而深厚的历史底蕴。
这些历史沉淀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学术思想、师生关系、学风建设等方面。
2.人文关怀:高校注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注重人文关怀与教育。
这种关怀体现在师生之间互动中,体现在教育方式方法上。
3.学术自由:高校是学术自由的场所,鼓励学术探索与创新。
高校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学术自由是一项重要的特点。
二、当前面临的困境与挑战1.新文化冲击:随着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新文化不断涌现,对传统文化带来冲击。
高校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新文化冲击的挑战。
2.快餐式教育:当前社会快节奏发展,快餐式教育理念逐渐盛行。
这种教育理念对高校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带来了困扰。
3.人才培养需求变化:随着社会需求变化,人才培养目标也发生了变革。
这对高校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三、有效进行传承与弘扬的方法与策略1.加强教育引导:加强对师生和社会公众对高校优秀传统文化特点和价值意义的教育引导,让大家深刻认识到其重要性。
2.优化教育环境:为高校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包括校园文化建设、师生关系的培养等方面。
3.培养师生关系:高校优秀传统文化中,师生关系是一个重要方面。
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4.加强学术建设:学术自由是高校优秀传统文化中重要特点之一。
加强学术建设,提供更多学术自由的空间与平台。
5.开展文化活动: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如讲座、展览、比赛等,让更多人了解和参与到高校优秀传统文化中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理念在高校育人功能上的实践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理念在高校育人功能上的实践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52e43f23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0b77845.png)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理念在高校育人功能上的实践路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精髓,是中国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化基因,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育人功能上的实践路径也在不断地被探索和拓展。
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高校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深厚文化底蕴,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神二、积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与体验除了理论知识的灌输外,高校还应该积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与体验,提供给学生更加直观和深入的学习方式。
通过中华传统文化体验课程、传统文化活动周等形式,引导学生亲身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
在活动中,学生可以学习古代的绘画、书法、剪纸等传统手工艺,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可以学习古代的音乐、舞蹈、武术等传统技艺,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身体力量;还可以参观古建筑、古典园林、古代遗址等,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韵味。
通过这些活动与体验,学生不仅能够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也能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综合素养,提升自身的审美情趣。
三、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与理念中华传统文化蕴含了丰富的智慧与理念,这些智慧与理念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高校在实践中应该借鉴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与理念,引导学生将这些智慧与理念融入到学习与生活中。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强调“仁”的观念,倡导“以礼治国”“以义理人”,积极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和社会责任感;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治”的理念,倡导顺应自然、不强求、随遇而安,引导学生学会调适心态、对待事物从容不迫;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佛家思想强调“舍则得”,倡导舍己利他、慈悲为怀,引导学生学会奉献与宽容。
通过借鉴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与理念,高校可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网络时代背景下齐鲁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路径研究
![网络时代背景下齐鲁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路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b779a67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2d.png)
网络时代背景下齐鲁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路径研究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平台。
在这个背景下,齐鲁高校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需要探索适合网络时代的传承路径,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齐鲁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齐鲁地区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拥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齐鲁高校作为地域文化的传承者,一直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齐鲁高校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受到了限制。
传统的课堂教学和校园活动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他们更愿意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和知识。
传统文化的传承路径和方式已经变得单一和陈旧。
传统文化传承的内容和形式也需要创新和更新。
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于其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表现形式,而过去的传承方式可能无法满足新时代学生的需求,需要更加贴近他们的喜好和习惯。
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和时代融合。
网络时代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应当在网络平台上进行,使其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
1. 创新传统文化的教学方法。
齐鲁高校可以结合网络科技的优势,采用多媒体手段,设计精彩的课程内容,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传统文化的教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
2. 创设传统文化的网络平台。
齐鲁高校可以建立专门的网络平台,专门用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传统文化的介绍、研究成果的发布、传统技艺的教学等,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传统文化的无处不在。
3. 整合传统文化资源。
齐鲁高校可以整合周边的传统文化资源,如博物馆、文化街区等,通过网络平台向学生进行推广,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4. 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齐鲁高校可以通过网络征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表达,鼓励他们通过网络平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和见解,激发他们参与传统文化传承的热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师范高校文化育人实践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师范高校文化育人实践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efffec16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6362815.png)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师范高校文化育人实践路径作者:王有景来源:《科学大众·智慧教育》2024年第06期文化育人的关键在于借力优秀“文化”,培育学生的文化气质,塑造学生美好的文化品格。
师范高校在落实文化育人实践中,更要将文化的师范性、人文性、实践性、创新性进行整合,让学生从思想上、意识上、行为上、生活上得到规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精神与文化特色,要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丰盈师范高校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强学生文化自信、自觉、自强意识,提升师范高校学生的人格品质。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高校文化育人的融合价值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其内涵的界定,表现为具有促进中华民族发展,维护中华民族属性的各类精神文化与价值观念的总和。
(一)内涵解析从文化形式及内容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对中国历代伟大思想、精神、价值取向的提炼与融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兼容性、多样形态。
具体而言,一是“天人合一”思想。
从人与天的关系视角,道家倡导“天地与我并生”的观点,讲究人的行为要顺应天道自然,要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从对人的尊重,再到对自然的尊重,突出人与自然双主体责任。
二是“以民为本”思想。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民本思想的精华在于亲民、顺民,倡导“民为贵”的民本观念。
如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以及新中国倡导“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赋予了人民的主体地位。
三是“自强不息”思想。
《易经》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自强是优秀的品格,反映了中华民族所具有的积极向上的奋进精神。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具有百折不挠的自强精神。
同时从民族自强延伸到民族自尊、自信,构成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顽强意志。
四是“和合”精神。
“和合”的本义为和谐、和平、和睦、和善。
立足现代,“和合”精神具有广泛的内涵和外延,以“和合”为中心,强调人与人之间要保持和谐,人与社会要强调和谐,“和合”成为推进社会发展的基本精神。
(二)融合价值“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文化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路径探析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路径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da731f1c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e2.png)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2021年第2期(总第206期)边疆经济与文化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No.2.2021General.No.206收稿日期:2020-12-03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规划课题(GBC1317218);2019年度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SJGY20190731);2020年齐齐哈尔大学党建研究课题(QQHRUDJ2020-26);齐齐哈尔大学教育科研项目(YB201832)作者简介:孟庆阳(1981—),男,江苏赣榆人,副教授,博士,从事古代文学研究。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作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材,只有历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道德品质修养,才能更好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聪明才智。
面对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须解决的课题。
一、与时俱进,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载体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面对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新时代大学生,他们的思想、知识、观念等的接受方式更加灵活和多样,与传统社会相对封闭单一的接受方式有了极大的区别。
我们应该紧随学生的实际发展状况,更新观念,与时俱进,站在时代的前列,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为新时代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积极引导学生将理想和信念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征程中。
(一)适应大学生对新媒介的实际需求网络、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微信、微博、头条号平台、喜马拉雅FM 、抖音短视频等新的传播媒介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必备。
我们应该抓住时机,主动而为,更好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逻辑和现实路径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逻辑和现实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3137dd6c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06.png)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逻辑和现实路径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责任和使命。
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我们有责任去学习、理解和传承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它在当今社会中焕发出新的光芒。
本文旨在探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逻辑和现实路径。
一、理论逻辑1.1 价值观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它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准则,这些价值观念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和社会仍然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
比如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忠诚诚信等传统美德,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强调的。
通过传承和弘扬这些优秀的传统价值观,可以提升人们的道德修养,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1.2 社会稳定的基石中华文化素以其包容、和谐而闻名,这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秩序和民族团结的重视。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
在当今社会,面对各种挑战和冲突,传统文化所提倡的和谐与稳定思想,更加凸显其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1.3 形成民族认同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中国民族的文化根基。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增强人们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有利于形成全民族的价值共识和向心力,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
1.4 塑造民族特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传承和弘扬这一文化,可以为国家塑造独特的软实力和民族特色提供坚实基础。
当前,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愈发激烈。
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
通过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国家在全球文化传播中更好地塑造形象、增强影响力。
1.5 培养民族自信当今世界,各种文明相互交流、融合,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日益频繁。
中华民族在国际上展现自信的态度,推广中华传统文化,有助于树立国际形象。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全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文化自信背景下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路径分析
![文化自信背景下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路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a034727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3f.png)
文化自信背景下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路径分析随着中国文化自信的提升,高职院校开始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高职院校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重要的使命。
本文将围绕文化自信背景下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路径进行分析,探讨如何有效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1. 重要性当前,随着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和提倡,文化自信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国家的软实力,对于提升国家形象、增强国家凝聚力、培养国家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高职院校作为承载国家未来发展希望的重要机构,有责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和骄傲感,引导学生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 现状分析目前,国内高职院校中虽然普遍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但由于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学生接受程度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挑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中的传播和弘扬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方面,目前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不够系统和全面,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有限;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科教学融合度不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接受程度较低,传统文化在校园中的影响力有待提升。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路径分析1. 课程设置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应该在专业技术教育的基础上,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设置。
可以在学校课程体系中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程,并将其融入到各个专业的教学中,使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的接触和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学校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推出一些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项目,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感受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2. 师资力量高职院校需要提升师资力量,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专业师资队伍。
学校可以通过邀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家、学者来进行讲座、授课或开展研讨活动,搭建一个传统文化交流平台,提高师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了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e761403a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8e8ed77.png)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路径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的国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思想、价值观和精神追求。
然而,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面临着重大挑战。
为了保护、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和路径。
首先,教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路径。
教育是国家的根本大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学校课程中,是实现传承的基本途径。
学生在学校中学习中国古代文化、经典著作和传统艺术,可以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对文化遗产的尊重之情。
此外,应该在课外教育中设立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如书法、传统音乐、戏曲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通过教育的方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人心,保证传统文化代代相传。
其次,传媒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具有重要作用。
传媒是信息传递的桥梁,利用传媒平台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将文化知识传播到全社会。
各种传统文化节目、电视剧和电影等媒体作品,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和价值观,激发公众的兴趣和热爱。
此外,应该鼓励传媒机构开展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度报道和研究,通过专题报道和纪录片等形式,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度。
传媒的广泛参与,能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信息传递到大众之中。
第三,政府的支持和引导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保障。
政府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立法保护,加大对传统文化研究和教育的经费投入。
此外,建立健全传统文化研究机构和人才培养体系,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政府还应该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传统文化传承,鼓励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来。
政府的支持和引导,能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坚实的基础。
最后,社会的共同努力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保障。
全社会都应该共同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
学者、专家和文化爱好者应该积极开展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宣传工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新时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研究
![新时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d32c71c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c9.png)
新时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研究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项并不容易的任务。
在当前社会变革迅速、文化多元的背景下,如何找到适合新时代的路径,以更有力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应该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社会生活。
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可以相互融合的。
我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如文化节庆活动、教育课程设置等,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社会生活中。
可以在学校举办寿字书法比赛、中国象棋比赛等活动,让年轻一代更接触传统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可以在教育课程中加入相关的传统文化教育,向学生介绍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传统礼仪等。
通过这些努力,使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参与。
我们应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
只有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才能更好地将其传承下去。
政府可以加大对传统文化研究的支持力度,鼓励学者们开展深入的研究工作,并将研究成果广泛传播。
还可以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来,通过开设讲座、培训班等形式,向公众传授传统文化知识和技艺。
也可以通过组织传统文化的展览、演出等活动,向广大人民群众普及传统文化的知识,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我们应充分利用新技术手段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当前,新技术手段如互联网、智能手机等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新技术手段,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可以通过建设传统文化的网站、发布传统文化的视频、开展传统文化的线上教育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
还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等平台,将传统文化知识和传统文化的魅力传播给更多人。
通过利用这些新技术手段,可以突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应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传统文化弘扬中来。
弘扬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一项政府或学者的任务,更应当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开展传统文化传承活动;也可以探索建立传统文化志愿者机制,鼓励有志于传承传统文化的人们参与其中。
网络时代背景下齐鲁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路径研究
![网络时代背景下齐鲁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路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68179ac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4.png)
网络时代背景下齐鲁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路径研究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网络时代。
在这个时代之下,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变得尤为重要。
齐鲁地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其高校应该承担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
本文将对齐鲁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进行研究。
在网络时代,齐鲁地区的高校面临着一系列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挑战。
一方面,网络时代的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许多学生更愿意接触现代的娱乐和文化产品,而对传统文化缺乏兴趣。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时间变得宝贵,学生们很难花大量的时间来学习传统文化。
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极大的困难。
1. 教育体系改革齐鲁高校应该从根本上改革教育体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学校的课程体系中。
学校可以设置专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让学生在课堂上系统地学习中华文化的精髓。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中文系、国学院等专业,培养一批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深厚兴趣的学生,将传统文化的研究进行深入。
2. 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之一。
齐鲁高校可以通过策划各种传统文化活动,如书法比赛、诗词大会、传统民族文化节等活动,让学生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学校可以建立传统文化的展览馆,让学生们通过展览了解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 师资队伍建设高校的师资队伍直接关系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成效。
齐鲁高校应该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引进。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传统文化研讨会、讲座等形式,提高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学校可以引进国内外知名的传统文化专家,让学生们能够接触到更多的传统文化资源。
三、齐鲁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成效通过以上路径的研究和实践,齐鲁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成效是显著的。
一方面,学生们的传统文化意识得到了提高,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更加全面深入,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理念与方法探究
![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理念与方法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395c0b1b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20.png)
教育传播一、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文化是智慧群族的一切群族社会现象与群族内在精神称华夏文化、华夏文明,是中华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是中华文明的软实力,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教育的根本。
中华传统文化是以老子、孔子为代表的道儒文化为主体,融合了诸子百家的文化精髓,相互包容和融通的和谐体系。
[1]所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的源泉。
具体而言,概括为以下的几个方面精神价值:1.法自然、倡人道,尊重生命2.重民本、求大同,重义轻利3.崇仁义、讲仁爱,恪守诚信4.重道德、讲人格,修身养性5.讲中庸,尚和合,辩证统一文化对于国民的影响是一代又一代,代代传承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2]二、高职院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短板和问题在教育功利化愈演愈烈的时代,传统文化教育与知识、职业技能教育必然在资源、课时和保障条件方面争夺激烈,因此,往往必须让步于被认为“更加重要”的专业教育。
特别是在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产教融合、订单式教育、现代学徒制教育大潮下,传统文化教育已难以守住一方阵地。
(一)领导层的重视程度不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一般表述为:“具有某某知识、掌握某某技能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功利性较强。
与之相对的文化积淀、人文情怀、眼界心胸却成为看不见摸不着的无用之物,可要可不要。
在一部分的高职院校领导层面看来,只要能在三年的时间里,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某个工作岗位技能需求的“熟手”就达到了基本培养目标。
而“实施难、时间长、见效慢”的传统文化教育不值得投入太多的关注,因此,几乎所有的教学资源都向专业教育倾斜,传统文化教育基本丧失立足之地。
长此以往,它造成的学生知识面狭窄、社会责任感缺失、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终将逐步暴露出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3c8ff80a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a6.png)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教育体系:学校教育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将传统文化纳入课程设置,开设相关的课程,如语文、历史、文学等,学生可以学习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核心价值观。
此外,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社团组织也能提供学生更多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
2. 家庭教育:家庭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础。
父母可以通过家庭环境和日常生活的引导,教育孩子尊重传统价值观、习惯和礼仪,并且鼓励他们学习古代经典文化著作、参与传统节日庆祝活动等,从而培养孩子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3. 社会机构和组织:文化机构、博物馆、图书馆等社会机构承担着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职责。
举办展览、讲座、演出等活动,推广传统文化,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
此外,一些文化团体和学术研究机构也致力于传承和研究传统文化,通过学术交流和研究成果的传播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
4. 媒体与互联网:传媒和互联网的发展为传承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手段。
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以及网络、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内容和形式传播传统文化,吸引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
5. 文化活动与传统节日: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传统节日庆祝活动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以及书法展览、传统音乐演出、戏曲表演等文化活动,都能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传统文化的传承力量。
通过教育体系、家庭教育、社会机构和组织、媒体与互联网、文化活动与传统节日等多个方面的努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使更多的人了解、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的实践研究【2024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的实践研究【2024版】](https://img.taocdn.com/s3/m/d480816c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87.png)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的实践研究1. 引言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的重要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准则、审美情趣和文化传统。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文化认同感和传统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的智慧结晶,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对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积极意义。
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自信,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表达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化素养也有重要作用。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其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
1.2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尤其是在学校教育领域。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瑰宝,它蕴含着丰富的思想、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对于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学习环境下,学校教育更多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却显得不足。
因此,研究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
传统文化的内涵丰富多样,包括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等多种传统思想体系。
这些传统文化不仅体现了古代智慧和人文精神,还承载着丰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将这些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提升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因此,本研究将深入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的实践路径,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内涵、学校教育应用、课程设计实践、案例分析和实践效果评估等方面展开研究,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和实际应用,为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研究
作者:成积春刘慧
来源:《内蒙古教育·科研版》2018年第03期
摘要:新时代大学生是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支重要力量,如何有效地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成为高校必须要重视的问题。
高校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应统筹课堂教学、校园文化与社会实践“三大课堂”,建立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并在此基础上与时俱进,创新路径,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进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路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8)03B-0021-03
高校是精英人才的汇聚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工作中,高校肩负着重要责任,应主动承担起文化育人使命,积极开辟多种路径,有效传播文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神深入大学生心中,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力量。
本文拟就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问题作粗浅探讨。
一、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统筹“三大课堂”,创新传承路径
协调统一“三大课堂”,就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知识内化培育功能,通过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让学生过好“认知关”。
课外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功能,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提高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让学生过好“认可关”。
再者要发挥社会实践的强化引领功能,在社会实践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的引领作用,使大学生真正做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第一课堂——于课堂教学中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14年3月,教育部下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
课堂教学是高校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上好“第一课堂”,需要科学设置课程,精选教学内容,加强师资力量,改进教学方式,完善教学评价。
1.科学设置课程,精选教学内容。
高校应不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和教材体系,在传统文化专门课程设置上既要有选修课,也要开设诸如《中国传统文化理论》《传统文化通论》《中华传统文化选读》等必修课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设为必修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学习的重视程度,从而,使大学生能够切实地去学习这些文化课程,通过对系统
知识的学习,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
除了弥补课程设置上的不足,高校还应组织专家学者编写课程教材,精选教学内容,使得传统文化课程趋向专业化、科学化和规范化。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核心,因此,要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之中,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的同时,还要融入责任教育,培养学生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意识。
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同时也是人格培育的过程,对大学生的文化教育应该致力于人格的提升,这不仅是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永恒主题,也是大学生个人的高尚追求。
此外,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渠道,各大高校应努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会贯通。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一般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在课堂中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觉悟,引导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来学习传统文化,进而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高校应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文化教育的主导力量,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离不开优秀教师的培育与指导,因而,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必要和迫切的。
高校要积极引进从事传统文化教育的专门人才,定期开展与传统文化有关的培训活动,以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和知识水平。
教师不仅要具备教的能力,善于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保证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富有成效,还要具备学的能力,在平时能够自觉、主动、积极的坚持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还要学思结合,不断地更新思想、开阔视野。
3.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理想的大学课堂应是充满活力的课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如果仅仅靠教师单纯的讲授,很难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使学生在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过程中,真正地将优秀传统文化入心入脑。
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人物,事件,名言名句,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采用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开动脑筋,开阔思维,进而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熟练应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展示意蕴深远的中国画与书法艺术,播放戏曲,展示建筑、园林、雕塑的相关图片,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更好的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完善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变单一的评价为多元的评价。
目前,许多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多为终结性评价,即期末考试,评价体系过于单一化,不能真正检验学生传统文化的学习效果。
高校要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过程评价,对学生的综合评价要贯穿于传统文化教育的全过程。
除了期末考试,还可以通过课堂辩论,知识竞赛,才艺展示等课堂活动综合考量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第二课堂——于校园文化中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
高校应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发挥好其在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将传统文化教育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实现知行合一。
1.高校应充分利用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积极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定期组织学生出游,参观当地纪念馆、博物馆、档案馆、历史文化古迹遗址、爱国主义教育图片展等,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余,切身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高校还可以定期举办传统文化专题报告会,邀请相关专家在理论上深入讲解,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
与此同时,高校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关于传统文化教育的影片,如《圣贤教育,改变命运》并让学生及时撰写观影感受。
通过影视的直观功能,让优秀传统精神根植于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