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二语习得文献综述

二语习得文献综述

Chapter ⅠIntroduction of Attention1.1 What is Attention?The word attention in dictionary is defined as the action of applying one’s mind to something or somebody or noticing something or somebody, a kind of particular care. As an important concept in psychology, attention refers to the cognitive process of selectively concentrating on one thing while deliberately ignore other things. Among the various cognitive process in human mind, attention is usually considered as the most important. A leading psychologist William James gave us a clear definition: “everyone knows what attention is. It is the taking possession by the mind in clear and vivid form, of one out of what seem several simultaneously possible objects or trains of thought…it implies withdraw from something in order to deal effectively with others.( William James. 1890)Today, rather than regarding attention as a filter on input most psychologists now conceptualize it as a mechanism of cognitive processing and more specifically another instance of construction:depending on what stimulus they wish to pay attention to, people select certain pieces of information from among those they receive and construct a perception from them.The first and most basic characteristic of the mind is that it can only focus effectively on one thing at a time and can only focus on the selected goal for a short period of time before it shifted to something else.Thus, the processing capacity is limited. But sometimes the amount of new information being attended to depend on how many cognitive processing resources is needed for each stimulus. If you are confronted with a demanding task,full attention is required to accomplish it .However, if you are doing habitual or automatic routine, you may split your attention to other activities.Therefore,it is safe to say that human cannot attend to two demanding tasks at the same time.Therefore, people should select information for processing according to priority.The second characteristic is that human mind is always occupied by a continual stream of thoughts and considerations without any rest. Therefore, focusing on one thing is realized by subjectively choosing a goal to attend to at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 not just by blocking out distractions.1.2 Vocabulary Knowledge and Vocabulary Acquisition ProcessNo doubt, foreign language vocabulary is viewed as a footstone factor in successful communication (Ellis 1994)and,to a great extent,in high-level reading ability and comprehension. A large number of the studies in SLA examine the role of context in vocabulary acquisition which takes place through reading or reading-associated tasks.Context plays a primordial role in this acquisition by supplying the necessary input and trigger.A plausible explanation of lexical acquisition is a theory about the active role of the learner in the process of vocabulary acquisition.Learners should be encouraged to make their own lexical associations when they are actively learning new vocabulary.The importance of vocabulary knowledge in L2 learning is supported by the schema-based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The learning theory based o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the role of cognitive processes suggests that the information from long-term memory can be used to enrich the learners’understanding or retention of the new ideas by providing related information or schemata into which the new ideas call be organized.An often quoted definition of learning is the process by which information is obtained,stored,retrieved and used.Learning in itself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what is being learned or from the process of learning.For the learning of L2 vocabulary, Brown(1993)has identified five steps:(a)having sources for encountering new words;(b)getting a clear image,either visual or auditory or both, of the forms of the new words;(c)learning the meaning of the words;(d)making a strong memory connection between the forms and the meanings of the words;(c)using the words.Accordingly, learning L2 vocabulary is,to some extent,related to these five steps,which,in a more or less degree,is associated with the attention mechanism in the cognitive process of L2 lexical acquisition. Lexical knowledge lies at the core of L2 vocabulary acquisition but as Laufer observe,“no clear and unequivocal consensus exists as to the nature of lexical knowledge”.According to Nation (2004) vocabulary learning process consists of three psychological conditions:noticing,retrieval and creative use.Noticing,the first process is induced by, forexample,the salience of the word,learners’attention to the word,learner’s interest and motivation,etc.Noticing involves decontextualization and negotiation.The second process,retrieval is the proper way to strengthen the memory and the creative or generative use makes evident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language user demonstrates his ability to use knowledge of linguistic rules for communication.Chapter ⅡAttention in Noticing HypothesisSchmidt raises his claim that noticing is the necessary and sufficient condition for the conversion of input into intake for learning (1994). Awareness of the form is a prerequisite for the learning of a form. In the light of Schmidt, noticing is in need of learner’s focal attention and awareness, and subliminal learning cannot explain SLA process. The noticing hypothesis further states that it is whatever features of the input relevant for the target system not just the input in a global sense that must be noticed. From the above theory, we can see that only by attention to specific aspects of the input can learners acquire these aspects of the input.According to Schmidt, by noticing is meant the subjective experience of the stimuli. It seems that noticing critically contains awareness, and Schmidt appears to include awareness with attention as central to noticing, Schmidt also expounds the role and the nature of noticing. In a restrict sense, noticing is isomorphic with Tomlin and Villa’s (1994) detection of selective attention, and to Robinson’s detection plus rehearsal in short term memory. Schmidt assumed that the objects of attention and noticing are elements of the surface structure of input language, rather than any abstract rules or principles of which such instances may be examples. Schmidt made relative claim that unattended stimuli remain in immediate short term memory for a very short time, and attention is the necessary and sufficient condition for stimuli to enter long term memory. In SLA, it is usually considered that attention selects the essential materials in input to be accessible for further central mental processing.Although consensus has arrived on the importance of attention, disagreement exists in the amount and types of attention. In Tomlin and Villa’s view (1994), attention contains three interrelated networks, namely, alertness, orientation, and detection, with alertness and orientation serving to make detection more likely, however, not ensuring detection or learning, and detection being the process by which particular examples are registered in memory and therefore can be made accessible to whatever the key processes are for learning (Tomlin & Villa, 1994).According to them, detection requires no awareness. Up to this point, further mention should be made of awareness under the framework of both SLA and cognitive science. Awareness refers to a particular state of mind in which an individual has undergone a specific subjective experience of some cognitive content or external stimulus.For the two opposing views of attention by Schmidt and Tomlin & Villa, Robinson has attempt to compromise their views. Noticing is defined as what is detected and then further activated following the allocation of attention resources from a central executive. (Robinson, 1995). Robinson argues that different tasks may result in different cognitive processing, and that different task demands may have an effect on attentional allocation, which consequently works on the quality of second language comprehension and production. Robinson argues that both Tomlin & Villa’s detection and Schmidt’s noticing require attention, and learning won’t occur without attention. Robinson persists that awareness is crucial to noticing, agreeing with Schmidt claim that there is no learning without awareness at the level of noticing.Schmidt and Robinson have conviction that awareness is necessary for learning. In terms of his strong version of noticing hypothesis, while there is evidence for subliminal perception, subliminal learning is impossible. Unattended stimuli enter short term memory. If they are not noticed and selected via attention, they are not likely to enter long term memory. Therefore, as claimed by Schmidt (1990), only conscious noticing causes intake, which is meant to be pertinent to the learning of all respects of language. Schmidt still argued that the amount of noticing is in proper proportion to that of learning in that whoever notices most means whoever pays attention most. What’s more, Schmidt claims that many factors such as task demands, frequency, ect. Noticing is not end of the learning process but the initial step in language building.Schmidt (1990) identifies three aspects of consciousness involved in language learning: awareness, intention and knowledge. The first sense, consciousness as awareness, embraces noticing. According to Schmidt (1995), "the noticing hypothesis states that what learners notice in input is what becomes intake for learning." Schmidt also states that a) whether a learner deliberately attends to a linguistic form in the input or it is noticed purely unintentionally, if it is noticed it becomes intake; and b) that noticing is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SLA. To help clarify Schmidt's hypothesis and the place of noticing in SLA the following model, proposed by Ellis, is useful.Ellis has based his model on current theories of SLA, where two main stages are seen to be involved in the process of input becoming implicit knowledge. The first stage, in which input becomes intake, involves learners noticing language features in the input, absorbing them intotheir short-term memories and comparing them to features produced as output. With regard to short-term memory, Kihlstrom (1984) suggests that 1) consciousness and short-term memory are essentially the same; 2) that for language items to be stored in long-term memory they must be processed in short-term memory; and 3) that items not processed into short-term memory or not further encoded into long-term memory from short-term memory will be lost. Schmidt therefore concludes, "If consciousness is indeed equivalent to the short term store, these amounts to a claim that storage without conscious awareness is impossible".The second stage is one in which intake is absorbed into the learner's interlanguage system and changes to this system only occur when language features become part of long-term memory.Chapter ⅢAtten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ProcessV ocabulary entails less complicated and abstract grammatical rules compared with syntax. Therefore, it seems there is no need for too great amount of focal attention and external efforts, for learners can assimilate the new words by directly memorizing them. However, many other facts refute the above statement. More often than not, students complain the difficulty of memorizing a large number of words in a due period of time, and sometimes, even the learned words can not keep in the memory for an expecting long time ready for retrieval. A more demanding problem is that even if the learners know the meanings of the words, they can not put them into proper use. All of the above problems show that vocabulary acquisition is not just an easy case of memory. It requires much more external controlled attention to every aspects of a new word, ranging from pronunciation, spelling to collocation and usage in a real context. A large number of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studies have been done to verify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methods and strategies to facilitate vocabulary learning. Laufer conclude that elaboration, the same concept as “processing depth”,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vocabulary acquisition. Their further argument is from William James’s (1890) notion that all improvement of the memory lies in the line of elaborating the associates. In other words, the more special attention learners pay to the form and semantic associates the deeper the words be processed and the more meaningful associates will be the previously existing knowledge in learners’ interlanguge system.ConclusionWe can say attention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vocabulary acquisition, for it is the prerequisite from input to intake and output. Besides, we can find that attention appears in the first place in the area of processing depth, for great elaboration for new words can help promot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input, and then for deeper processing in working memory which in turn enhances good memory for convenient retrieval. Without focal attention to certain items, all of the input will just stay in working memory for a short period of time and then fall into oblivion.References:[1] Brown ,C. Factors affecting the acquisition of vocabulary: frequency and saliency of words[A]. 1993[2] Ellis, R. (1994).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3] Kihlstrom, J. (1984). Conscious, subconscious, unconscious: A cognitive perspective. In K. Bowers & D. Meichenbaum (Eds.), The Unconscious Reconsidered . New York[4] Laufer, B.&K.Shmueli. Memorizing new words: Dose teaching have anything to do with it? RELC Journal.1997(1) /[5] Nation, I.S.P. Teaching and Learning Vocabulary [M]. New York; Newbury House. 2004[6] Robinson, P. (1995). Generalizability and automaticity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under implicit, incidental, enhanced, and instructed conditions.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9). [7] Schmidt, R. (1990). The role of consciousnes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pplied Linguistics (11). /[8] Schmidt, R. (1994). Awareness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3) /[9] Tomlin,R&V.Villa. Attention in Cognitive Science and SLA[J].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994 (16). [10] Williams,J.N.(1890).Learning without awareness./[11] 戴曼纯. 论第二语言词汇系的研究.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2)[12] 刘世理. 论语言认识中的中的注意机制. 四川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6.(4)[13] 王琦,杨文琴. 二语习得中的注意机制研究.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9 (46)。

二语习得的研究综述

二语习得的研究综述

exposed to numerous stimuli in their environment. The response they give to
such stimuli will be reinforced if successful, that is if some desired outcome
practice makes perfect; in other words, learning would
take place by imitating and repeating the same
structures time after time. Second, teachers needed to
30+
The Recent History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Research
Chomskyan Revolution
以转换 – 生成语法著称的乔式语言结构理论。1957年 因他的《句法结构》的发表而使语言学研究革命化。 到 60年代中期,Chomsky开始强调语言对研究人类心 灵所起的关键作用。他认为语言学应视为认知心理学 的一个分支,这一观点主要在《语言与心理》中作了 论证。正是他思想的这一方面广泛吸引了语言学以外 的学者,特别是在哲学界和心理学界。
35
The Recent History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Research
Behaviorism in Linguistics
In the behaviorist view, language leaning is seen like any other kind of
In the 1950s and early 1960s, theorizing about language learning was still very much an adjunct to the practical business of language teaching. However, the idea that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s had to be justified in terms of and underlying learning theory was well established. At that time the general learning theory dominant in mainstream psychology was behaviorism.

近十年国内二语词汇习得分析研究综述

近十年国内二语词汇习得分析研究综述

近十年国内二语词汇习得分析研究综述近十年来,国内对二语词汇习得进行了广泛的分析和研究。

这些研究主要关注二语习得者的词汇习得过程、影响因素及相应的教学策略。

本文将对国内近十年的二语词汇习得研究进行综述,总结相关研究的主要发现和趋势。

一、二语词汇习得的过程近十年的研究表明,二语词汇习得是一个渐进的、复杂的过程。

在早期习得阶段,习得者主要通过与母语相似或相关的词汇进行联想和猜测。

随着习得者的语言能力的提高,他们开始运用各种词汇学习策略,如上下文推测、词义推测和词根词缀分析等。

他们也会遇到一些困难,如词汇记忆的限制、语言环境的限制以及词汇知识的不完善等。

国内研究发现,影响二语词汇习得的因素主要包括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母语背景和词汇学习策略。

个体差异包括年龄、学习动机和习得能力等。

年龄越小,习得语言的速度越快。

学习动机和习得能力同样也会影响词汇习得的效果。

母语背景对习得者的词汇习得也有较大的影响。

中英双语背景的学习者在习得英语词汇时通常具有一定的优势。

研究还发现,合适的教学策略可以有效地促进二语词汇的习得。

对于初级水平的学习者,教师可以采用各种形式的词汇游戏和故事阅读等活动来增强学习的兴趣。

对于高级水平的学习者,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运用各种词汇学习策略,如上下文推测、词义推测和词根词缀分析等。

教师还可以从听、说、读、写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教学,提高学生的词汇习得效果。

尽管近十年的国内二语词汇习得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研究的范围仍然相对狭窄,缺乏对不同年龄、不同水平和不同背景的学习者的研究。

研究方法相对简单,主要依赖于问卷调查和实验室实验,缺乏自然语言环境中的观察和分析。

研究结果的应用性有待提高,很多研究仅仅停留在描述和分析阶段,缺乏对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

(完整版)二语习得文献综述

(完整版)二语习得文献综述

二语习得的母语迁徙研究前言:二语习得的母语迁徙现象既属于语言学范围,亦属于心理学范围。

第二语言习得,简称为二语习得,平常指母语习得今后的任何其余语言学习。

“母语迁徙”指的是,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即母语的使用习惯会直接影响第二语言的习得,并对其起到踊跃促使或悲观搅乱的作用。

跟着经济的全世界化,学习第二语言,这里主要指的是英语,已经是一股不可以阻截的潮流。

可是,在学习第二语言中,人们或多或少的遇到母语的影响,致使不理想的结果。

“中式英语”现象的出现正是因为母语迁徙的负效应的影响,英语学习者因为遇到自己母语知识系统的影响,在潜意识中把母语的知识系统移植到英语应用上。

对于二语习得中母语迁徙的研究,为第二语言学习者供给了新思路;有益于国内英语讲课的发展,启迪教师帮助学生战胜母语迁徙的搅乱,促使迁徙,进而提升外语讲课的奏效。

1.二语习得母语迁徙研究的方面在有关文件中,大部分专家学者都是从语言迁徙的理论,母语迁徙的表现形式,母语迁徙对二语习得的影响表现以及二语习得母语迁徙现象对教与学的启迪这四个方面张开阐述二语习得的母语迁徙,下边就从这几个方面张开阐述1.1 母语迁徙的研究历理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月,行为主义控制语言学习以及语言讲课;二十世纪六十年月Lado 专家为主义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比较分析假说。

20 世纪 60年关到70年月初,乔姆斯基广泛语法看法,过渡语 ( inter —language ,也称中介语 ) 理论、错误会析 ( error analysis ,也称偏误会析 ) 流行。

在比较分析研究中张开了大批实证研究,此中相当一部分研究结果的确证了然 Lado 等人的理论可是,也有一些实证研究指出了“距离 = 难度”理论所不可以解说的现象,发现学习者常常是在母语与目的语表面上相像的地方更简单出错误等,同时比较分析对于学习者错误的展望能力也遇到了思疑。

1970 年月末、 1980 年月初,标志理论被引入母语迁徙现象研究领域。

二语词汇习得文献综述

二语词汇习得文献综述

二语词汇习得文献综述二语词汇习得研究文献综述摘要:词汇习得在语言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

近些年来,国内外对词汇习得的研究呈现上升趋势,其主要内容涉及对词汇知识的内涵、词汇习得的过程以及词汇学习的方法和策略等。

本文旨在对词汇习得研究加以综述,并在提出这些研究的结果如何为学生二语词汇学习提供指导。

关键词:二语词汇知识理论,二语词汇习得发展过程,二语词汇学习策略引言:词汇在二语学习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它直接影响学习者学习水平的提高。

一方面,它影响着二语学习者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应用能力;另一方面,词汇的学习并非易事,是制约学习者水平提高的瓶颈。

但在国内,语法的重要性曾一度盖过词汇,课堂教学以语法教学为主,词汇则被放在一个最次要的位置。

在最近30年里,二语词汇习得的研究收到了高度的关注,这也表明了人们提高了对二语词汇重要性的认识。

在二语词汇习得领域的研究里,对词汇知识的内涵、词汇习得的过程以及词汇学习的方法和策略的研究较多,也比较有实际的指导作用。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研究者通常是从指导教学的目的出发来做研究的,因此研究的成果主要是为教师和教学服务的。

而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在词汇学习中才占有主导地位,词汇习得的研究应当更多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为学习者学习提供建议。

当然,换一个角度利用这些研究成果,学习者也能从中受益。

一、词汇知识理论框架在学习词汇之前,我们必须知道词汇包含哪几个方面的知识内涵,才能明确词汇学习的目标并完整地掌握一个词。

当今对词汇知识框架的讨论始于1976 年Richards 在TESOL Quarterly 上发表的题为“The role of vocabulary teaching”一文。

Richards(1976)首先提出,掌握一个词,需要掌握不同方面的词汇知识。

到目前为止,被研究者普遍接受、被认为是最完美的词汇知识框架是由Nation(1990)提出的。

他认为,如果外语学习者在词汇使用方面要达到本族语者的程度,就应该掌握如下8个方面的词汇知识,即: (1) 词的口语形式;(2) 词的书写形式;(3) 词的语法行为;(4) 词的搭配形式;(5) 词的使用频率;(6) 该词所应用的文体;(7) 词的意义;(8) 词的语义联想网络。

近十年国内二语词汇习得分析研究综述

近十年国内二语词汇习得分析研究综述

近十年国内二语词汇习得分析研究综述近十年来,国内二语词汇习得研究一直备受学者们关注。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和国际交流的增加,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而词汇习得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学术界的热门话题。

本文将对近十年来国内二语词汇习得研究的相关成果进行综述,从不同角度全面分析国内二语词汇习得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旨在为该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全面的参考资料。

一、研究方法在近十年来的研究中,国内学者们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来探讨二语词汇习得。

实验研究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方法。

实验研究可以通过实际操作来观察被试者的词汇习得情况,为研究者提供客观可靠的数据。

问卷调查和访谈调研也是较为常见的研究方法,通过收集被试者的观点和看法,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在词汇习得方面的态度和行为。

国内学者们还进行了语料库分析和眼动追踪研究等方法的尝试,以期从不同层面全面了解二语词汇习得的规律和特点。

二、词汇习得的影响因素国内学者们在近十年的研究中发现,二语词汇习得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学习者个体因素对于词汇习得具有重要影响。

学习者的年龄、性别、学习策略以及母语背景等都会对词汇习得产生影响。

学习环境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学习者在词汇习得过程中所处的环境、所接触到的输入以及学习资源的丰富程度都会对词汇习得产生影响。

词汇学习策略的选择与运用也对词汇习得起到重要作用。

三、词汇习得的研究热点在近年来的研究中,国内学者们对二语词汇习得的研究焦点逐渐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词汇教学策略的研究成为一个热点。

学者们探讨了不同的词汇教学策略对词汇习得的影响,以及如何设计有效的词汇教学方案。

语境对词汇习得的影响也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学者们通过实验研究和语料库分析,发现了语境对于词汇习得的促进作用,并着重探讨了如何创设合适的语境来促进学习者的词汇习得。

词汇教学技术的研究也备受关注。

学者们尝试利用技术手段来促进词汇习得,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电子词典和手机应用等来进行词汇教学,以期提高学习者的词汇习得效果。

(完整版)国外著名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综述

(完整版)国外著名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综述

国外著名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综述.人类在普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及认知心理语言学领域认识的深入。

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20年来,中国对英语习得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我国心理语言学家、认知心理语言学家(桂诗春、王初明等)在这一领域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但就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进行综述及较为详细介绍的文章还不多见。

本文旨在通过对国外三家极有影响的第二语言理论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使我们对国外同行在这一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有进一步的了解,有助于我国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

1克拉申的“监察模式”(Monitor model)克拉申的“监察模式”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曾引起外语教育界广泛关注和讨论。

该理论由S.克拉申在70年代后期发表的一系列论文中(Krashen1977a,1977b,1978a,1978b)论述,并在他撰写的几本专著中得到充实和发展(Krashen1981,1982,1985)。

在“监察模式”理论中,克拉申提出著名的五个假设:习得—学习假设,监察假设,自然顺序假设,输入假设及情感过滤假设。

1.1习得———学习假设(Acg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克拉申认为,成人第二语言习得者用两种不同的方式获得语言能力。

一是习得,即一种“与小孩习得母语过程相同的下意识过程”(1985,1);二是学习,即“一种有意识的学习语言的过程”(1985,1)。

“习得”来源于自然交际环境中有意义的交流。

谈话者注重的是表达意思,而非语法规则正确与否,对语言表达中的一些错误并不有意识纠正。

与此相反,在语言学习中,发现错误并纠正错误是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

克拉申认为区分语言习得与语言学习的尺码是学习者对语言规则运用的有意识程度,而不是语言环境。

例如,在自然语言环境中,学习可以通过向熟人或朋友询问语法规则来获取语言知识。

同样,在非自然语言环境的教室里,当学生注意力集中在对话、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交际活动中时,语言便被习得。

二语习得 文献综述 作业样本

二语习得  文献综述 作业样本

英师11101班201100495姓名:关于年龄因素与二语习得研究的文献综述姓名:摘要:年龄问题是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一个热点话题,其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语言学习有无一个敏感期(sensitive period)或临界期(critical period,有人译做关键期)的问题上。

通过对近20年来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论文的分析,大概可将这些研究分为两类,一是翻译和评介外国理论,二是探讨年龄差异与外语教学。

关键词:年龄因素,二语习得,文献,综述。

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是一个相对比较年轻的一个领域。

但是,在过去的四、五十年间该领域的各项研究已有了一个长足的发展与进步。

年龄问题是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一个热点话题,其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语言学习有无一个敏感期(sensitive period)或临界期(critical period,有人译做关键期)的问题上。

(王初明,2001)我国学者除了翻译介绍国外理论以外,还主要探讨了所谓临界期或关键期对于外语教学的启示等问题,这方面已有大量文章问世。

下面,笔者将对近20年来关于二语习得年龄问题的论文作一综述,疏漏不当之处,敬请指教。

一、翻译、评介国外理论的论著国外有关二语习得年龄研究的理论成果大多围绕着所谓的关键假说(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或译临界期假说)展开的。

这一理论最初的构想来自Lennenberg(1967),后来围绕此理论形成支持派和反对派。

我国学者对国外理论的引进主要集中在对支持派和反对派观点的介绍和评述上。

戴曼纯介绍了C .Snow和M. Hoefnagel-hohle(1978)有关关键期假说的相关试验及研究,以及一些学者有关“敏感期”假设的实验研究(戴曼纯,1994)。

王初明就国外语言习得临界期的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了大致介绍(王初明,2001)。

王立非和李瑛就美国二语习得专家David Birdsong在1999年出版的《第二语言习得与关键期假设》(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the 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一书作了评介(王立非、李瑛,2002)。

二语习得过程理论国内外研究综述

二语习得过程理论国内外研究综述

二语习得过程理论国内外研究综述摘要:本文采用历时文献分析法,以上世纪80年代Krashen提出的“输入假说”为起点,从语言输入、吸收、输出三个角度,对有关二语习得过程的国内外研究进行梳理和述评,最后指出这些理论成果的发展对我国的外语教学所具有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二语习得;输入;吸收;输出引言第二语言习得过程是指“在自然和指导的情况下通过有意识学习或无意识吸收掌握母语以外的一门语言的过程”(Ellis,1985)。

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输入、吸收与输出是三个最为关键的环节。

“输入”是指在语言学习中,学习者能接收到的并能作为学习对象的语言,输入的形式包括听和读;“吸收”是指被内化并纳入中介语系统的输入部分,从根本上讲,只有被吸收的输入才会对二语习得起作用;“输出”是指学习者在经过输入吸收后产出的语言与信息,输出的形式包括说和写。

随着认知心理学、应用语言学和信息加工理论的发展与渗透,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剖析输入、吸收与输出。

本文将以Krashen“输入假说”为基点,从输入、吸收与输出的角度,对二语习得过程理论的发展过程进行述评,最后阐述其对我国的外语教学具有的启示意义。

一、二语习得过程的研究视角1.输入理论及其发展述评上世纪80年代初,美国南加州大学教授Krashen在他的“监控模式”(the Monitor Model)中首次使用了“可理解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这一概念,并将可理解输入假说,即“i+1理论”,作为其“监控模式”的核心内容。

根据Krashen (1982)的定义,如果学习者现有的语言水平是i,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应该是i+1。

i与i+1的缺口或距离,是通过交际过程中的语言结构的调整,以及语言环境所提供的信息和学习者以往的经验来弥补的。

Krashen(1985)进一步指出,最佳的语言输入应具备四个特征:可理解的,有趣且关联的,非语法程序安排的和足够量的。

2.吸收理论及其发展述评Corder(1967)首先将语言输入(input)与吸收(intake)区分开来,他认为输入是学习者可及的,课堂上呈现给学生的语言输入形式不一定能保证语言的吸收,即使是可理解输入也是如此。

近十年国内二语词汇习得分析研究综述

近十年国内二语词汇习得分析研究综述

近十年国内二语词汇习得分析研究综述近十年来,我国二语习得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研究者们对于二语词汇习得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

本文将对近十年来国内二语词汇习得的研究进行综述,希望能够为该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国内二语词汇习得研究的发展现状近年来,国内二语词汇习得研究的热度逐渐上升,学者们纷纷涉足到这一领域。

他们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深入分析了二语学习者的词汇习得过程,探讨了影响二语词汇习得的各种因素,为推动我国二语词汇习得研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 二语词汇习得的认知过程研究在国内二语词汇习得的研究中,认知过程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

研究者们通过实验和调查,深入探讨了二语学习者在习得词汇过程中的认知活动和策略运用。

他们发现,二语学习者在习得词汇的过程中往往会运用各种认知策略,比如联想、记忆等,这些认知策略对词汇习得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 二语词汇习得的影响因素分析3. 二语词汇习得的教学策略探索除了对二语词汇习得的实证研究,国内研究者们还探索了各种二语词汇教学策略。

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策略,比如图像教学、语境教学等,可以有效地促进二语学习者的词汇习得。

这些教学策略的提出和实践,为二语词汇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尽管国内二语词汇习得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部分研究者对于二语词汇习得的理论探讨较少,更多地关注于实证研究;一些研究缺乏跨学科的交叉视野,缺乏对于相关领域研究成果的综合借鉴。

未来,国内二语词汇习得研究仍然需要不断探索和前行。

需要深入探讨二语词汇习得的相关理论和机制,建立更为完善的理论框架;需要加强各学科之间的交叉合作,借鉴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推动我国二语词汇习得研究实现跨学科、跨领域的深度发展。

近十年来,国内二语词汇习得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然存在不足之处。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学者投入到该领域的研究中,推动国内二语词汇习得研究不断向前发展。

二语词汇习得研究综述

二语词汇习得研究综述

二语词汇习得研究综述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致力于学习一门外语,而学习一门外语的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要学习外语的词汇了。

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们对二语词汇习得研究活跃,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本文对近10年来二语词汇习得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系统的综述。

首先,本文针对二语词汇习得的基本理论,研究了记忆、语义等认知机制,以及发展中的语言默示理论等。

其中,就记忆理论而言,有关学习者的认知负荷等方面也有了许多研究。

同时,就语义方面而言,也研究了有针对性的选择词汇的机制,以及如何用最少的信息记住更多的词汇等。

另外,还有诸多研究针对不同语言背景下,词汇学习的特点等问题,以及如何有效地帮助学习者习得更多的词汇等。

此外,本文也对二语习得中的情境因素也作了相应的研究,比如说语境,话语活动,以及情境模拟等因素如何影响学习者及时识别词汇。

本文也讨论了这些情境因素如何帮助学习者更有效地学习词汇,以及如何有效的使用它们,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然而,此外本文也指出,在当前的二语词汇习得研究中,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如何准确评估学习者学习过程中逐步提高的词汇量等,这些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此外,如何把外语词汇习得的理论应用到教材设计中,以及如何更合理的设计语言教学的实际课程,也是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

综上所述,本文对近10年来二语词汇习得研究的最新成果,以
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系统的综述。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词汇学习的过程,以及相关学习策略,从而更好地帮助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取得长进。

二语习得中学习动机的文献综述

二语习得中学习动机的文献综述

二语习得中学习动机的文献综述第二语言习得中学习动机的文献综述做为一项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动机在第二语言习得领域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而研究关于学习动机的文献也衍生出多个分支。

本文对第二语言习得中学习动机的文献做出一个全面总结。

许多学者将学习动机分为有静态及动态两种类型,两者有着不同的本质特征。

静态动机一般是人们内在的精神力量,例如学习积极性,学习能力等。

而动态动机与其所处的环境,以及影响学习成果的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文化社会环境,社会网络与学习资源等因素。

根据以上分类,文献中对第二语言习得中学习动机的研究可以分为静态动机的研究、动态动机的研究以及前者和后者的结合。

关于学习动机的研究,涉及到静态动机的最传统的研究便是对学习者的个人特质的探究,例如学习能力、学习积极性等。

像上述因素受到母语环境的影响较小,较为固定,一致性具有较高的规律性。

而相比之下,动态动机更关乎学习者所处的文化社会环境,其特征与环境变化息息相关,加之多变性较高,其研究考虑的因素要比静态动机数量过多多。

文献研究的手段也从观察和洞察到心理测量等多样化。

另一方面,学习动机的研究也受到影响,与学习者的文化资源有相应的联系。

比如,教师对学习者文化信仰的认知会对学习动机产生显著影响。

同时,学习者社会网络中的资源和学习资源也会影响学习动机。

这些因素对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能力有重大影响,因此也是需要关注的焦点。

综上所述,第二语言习得中学习动机的文献研究大致可以概括为静态动机的研究、动态动机的研究以及其交互研究。

在此,需要着眼于学习者所处的文化社会环境和相关资源,分析和诠释其影响习得学习动机的因素,以期获得更深入的认知。

2021回顾综述二语习得研究方法范文2

2021回顾综述二语习得研究方法范文2

2021回顾综述二语习得研究方法范文 1.引言 二语习得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大概形成于20 世纪 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二语习得研究属于多学科交叉研究,研究者从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角度研究学习者在掌握母语之后如何学习另一套新语言体系(戴炜栋 2008).随着二语习得研究的深入发展,其研究方法也呈现出跨学科、多样化特点,而不同研究方法产生了不同研究结果,致使各研究之间的可验证性、可对照性削弱.由此,回顾综述二语习得研究方法对于推进二语习得研究更加科学、有效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研究现状 为客观准确地描述国内外"二语习得研究方法"的研究现状,我们采用以下步骤分别检索中文和外文期刊数据库:(1)通过试查相关专业数据库确定中英文检索词及其扩展同义词和近义词:第二语言/二语/语言/外语/英语(secondlanguage or language or foreign language orEnglish)、习得 / 学习(acquisition or learning)、研究方法( research method).(2) 厘清专业术语之间的逻辑关系,编制检索式:不同检索词用"* "或"and"连接,同义词和近义词用"+ "或"or"连接.(3)为保证检索的查准率和查全率,根据检索结果反复调整检索式,得到最切合本研究文献检索的中英文检索式:(第二语言+ 二语 + 语言 + 外语 + 英语)* (习得 + 学习)*(研究方法)(second language or language or foreign language or English ) and (acquisition orlearning) and (research method*) (外文数据库中"* "指截词符,在此检索式中"* "表示可检索含词干"method"的所有词). 在综合类外文期刊数据库EBSCOhost 中我们以题名为字段对 1984 -2013 年的数据进行高级检索,共得到源自国外知名外语学术期刊的 12 篇二语习得研究方法论文.在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相同方式进行检索,共得到 25 篇相关论文,其中 10 篇来自外语类核心期刊.由此可见,国内外二语习得研究领域关于研究方法的论述较受重视却并不多见.对 37 篇学术论文题名、关键词和摘要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约 65% 的论文是关于二语习得研究某一方面的研究方法,如习得顺序、词汇习得、普遍语法框架下的二语习得等的研究方法,约 35%的论文较全面地概述了二语习得的研究方法,这表明全面综述二语习得研究方法的论文更为少见.此外,这类论文中引用率指数最高的《二语习得研究方法 35 年:回顾与思考》(文秋芳,王立非 2004)一文是概述社会科学研究普适的量化、质化等研究方法,且发表至今已过去十余年.有鉴于此,结合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二语习得研究状况,基于其本身的研究特点和研究焦点对主要研究方法进行梳理总结,无疑有助于我国二语习得研究者从中获得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参考借鉴. 3.研究方法综述框架 在综述二语习得研究方法的论文中,不同学者对二语习得研究方法提出了不同归类方法.Ellis和 Barkhuizen(2005) 将学习者语言样本分为非语言使用样本、学习者口头或书面语言样本和学习者关于自己学习情况的报告,并依此介绍语言样本的收集和分析方法.Litosseliti(2010)将二语习得研究分为观察、实验和准实验研究.Mackey 和Gass(2012)认为二语习得研究框架可主要分为基于语言学的、基于心理学的和基于社会学的框架.吴旭东(2002)根据研究目的将二语习得研究分为探索性、描述性和解释性三类.文秋芳、王立非(2004)根据研究方法将二语习得研究分为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总体来看,上述学者大致采用两种思路对二语习得研究方法进行分类:(1)社会科学研究的普适分类,即分为定量、定性和混合研究方法;(2)结合二语习得研究本身的特点,根据研究对象和研究视角进行方法归类. 本文采用第二个研究思路,基于二语习得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特点,从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社会文化、认知等视角梳理国内外二语习得研究方法.同时,学习者语言样本分析研究一直是描述二语习得过程、解释二语习得特征及启示二语教学实践的重要途径,对二语习得研究至关重要,因此本文把学习者语言准确性、复杂性、流利性的测量方法和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作为补充研究视角. 4.各研究视角下的二语习得研究方法 4.1 基于语言学的研究视角 语言学研究视角下的二语习得研究主要关注语言表征,着重分析语言形式.这类研究多以普遍语法为理论框架,以描述和解释二语学习者的语言系统为目的,以目标语者的语言使用为外部参照标准,认为二语习得由规则主导,并尝试回答学习者的语言能力是否受到或在多大程度上受到普遍语法的支配等问题. 基于语言学理论视角的研究者通常将二语习得视为二语语法习得,因此语法判断(gram-maticaljudgment test)的研究方法成为这类研究的主要数据获取手段.国外研究者纷纷运用语法判断来验证二语习得中是否存在普遍语法(如 Ellis 2009;Kweon & Bley-Vroman 2011),国内也有研究者运用语法判断来探究普遍语法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如刘艾娟,戴曼纯 2009;倪锦诚 2012).这类研究主要运用提示应答(prompted responses)和提示产出(prompted production)方法收集数据,聚焦某些特定语法知识,针对二语学习者特定语法结构的习得情况进行调查探讨. 就我国二语习得研究的实际状况而言,研究者可根据各自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的语言水平采用合适的研究设计.研究单个语法形式习得时采用单句语法判断便能满足研究需要,研究学习者对某些语法形式的应用能力时则应结合特定语境设计相关测试任务.对低水平二语学习者一般采用可接受性判断(acceptabilityjudgments)、对错判断(true-value judgments)和句子配对(sentence matching)等任务复杂度较低的提示应答形式,对高水平二语学习者则可采用诱导模仿(elicited imitation)、结构式诱导(structured elicitation)、句子组合(sentence combi-ning)、图画描述(picture description)和故事讲述(storytelling)等任务复杂度相对较高的提示产出形式. 普遍语法在研究方法方面为二语习得研究提供了一套可证伪的假设,将其置于解释性的理论框架之下(Larsen-Freeman& Long 2009),但是以普遍语法为理论框架的研究属于理论先于研究的范式,研究结果只能证明习得结果的外在语言形式.语法判断的研究方法源于测量被试母语的隐性语法知识以推断其语言能力,而我国英语学习者的语法知识主要通过课堂显性教学获得,凭诱导数据推测所得的语言能力往往不能准确反映学习者的实际语言水平,因此这类研究方法通常存在外部效度不高的缺陷.其次,语言学研究视角下的二语习得研究多以目标语者的语言使用为外部参照标准,因此容易出现所谓的"比较谬误"(comparative fallacy). 最后,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研究大多采用静态描述方法,即很多研究只是采集一个时间点上学习者的语言样本,甚至有些历时研究也只是分别在几个时间点上进行语料收集,并没有建立语类之间的联系,因此也就很难描述语言习得的过程. 4.2 基于心理语言学的研究视角 心理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研究主要关注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发挥实际作用的加工机制及影响这些机制的因素.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二语的加工表征、加工机制、加工技能、加工策略、个体差异等因素对加工的影响. 基于心理语言学的二语习得研究在采集学习者二语加工表征的数据时通常关注自然情境下学习者语言产出中的犹豫、停顿、自我修正等现象,在犹豫、停顿的时长及位置与二语系统是否出现故障及故障的位置之间建立关联,从中推测加工是自动化加工(automaticprocessing)还是控制性加工(controlled processing)、加工了语言的哪些方面、哪些方面存在加工困难等问题的答案.自我修正是指学习者意识到所产出话语中存在语法、词汇、内容等方面的问题而尝试改正的行为.反应时(reaction time)也常常被用作二语加工的测量指标.心理语言学家一般认为,句子反应时越长表明所需的加工"能量"越大,判断不合法语句的反应时比判断合法语句更长. 二语加工机制研究始终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二语学习者两种语言的概念、词汇、句法等表征是共享还是独立的,即激活一种语言的词汇、句法是否会激活另一种语言的对应部分,二语学习者对两种语言的加工处理是否是交互进行的.对二语加工机制的研究主要借助启动实验(priming).实验设计是呈现启动项和目标项,以某种方式诱导受试对目标项做出反应,当目标项受到启动项影响时即产生启动. 研究者探讨二语加工技能和策略等问题时通常采用词汇联想(wordassociation)的任务设计以分析学习者的语义网络,比较其二语和母语心理词典结构.Wilks 和Meara(2002)设计的词汇联想任务是通过计算机呈现某词语,诱导受试联想其他词语,并通过分析其联想到的词语,比较一语和二语的词汇网络密度(lexical network density). 在探究个体差异对加工的影响时研究者较多采用自控速度阅读、眼动(eyemovement)等在线研究方法准确、科学地记录二语学习者的加工速度和成果.此外,研究者还会采用心理学研究常用的实验方法,如句子解读(sentence interpretation)、词汇判断(lexical decision)、跨模态启动(cross-modal priming,如视觉和听觉模态的启动)、动窗(moving window,屏幕上每次只显示一个词,下一个词出现时前一个词自动消失)、由词和背景色彩构成的斯特鲁普测试(StroopTest)等. 心理学实验研究方法的优势在于把时间作为测量二语加工产出的维度之一,能够较好地区分加工过程中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运用,因为显性知识运用需要时间.换句话说,研究通过控制反应时间,间接使被试在有时间压力的情况下无法依靠显性知识进行加工,由此对其二语自动化加工能力做出评价,使二语加工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可视化".但是,因心理学实验研究方法抽象的理论基础及不太常见的实验设备,大多数教师研究者很难将其运用于实际研究. 4.3 基于社会文化理论的研究视角 基于社会文化理论的二语习得研究主要关注社会文化在语言习得中的调节作用,研究任务类型和对话者的性别、身份、地位等社会语境因素对二语产出的影响,强调语言习得发展的复杂多变性,更关注人与社会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社会文化理论为研究学习者的语言提供了全方位视角,使学习者与社会融为一体,使语言知识学习和语言使用密不可分. 社会文化视角下的二语习得理论主要包括Vygotsky 等创建的社会文化理论(SocioculturalTheory)、Bakhtin 的对话理论 ( Dialogic Theory)、Lave 和Wenger 的情景学习理论 ( SituatedLearning Theory).社会文化理论认为,学习者与教师或学伴的互动合作对话引导语言学习,最终使语言形式和功能内化,学习者达到自我调控(self-regulation)的状态.调节理论(MediationTheory)、活动理论(Activity Theory)、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和支架理论等是社会文化视角下的二语习得研究运用较多的理论. 这一视角下的研究者认为纯数据统计中的平均值可能会掩盖个体变异性,因此更推崇定性研究的方法,通过日记、对话、个人叙述、个案研究等方法研究语言习得的发展.Bailey(1990)详细描述了日记研究的五个步骤.Schumann(1998)对学习者日记的研究发现,"日记本身也可能成为辅助语言学习的工具",日记中关于焦虑等情感问题的详细描述表明个人情感因素可能促进或阻碍二语学习.由此可见,通过日记可详细了解学习者对学习过程的反思,学习者在日记中自然流露的对不同社会语境的态度和情感也可作为研究社会和个体变量的证据. 对话研究是从会话参与者的视角按话轮逐一分析学习者在会话过程中如何使用和学习语言,其目的在于发现有助于二语习得的会话特征.对话研究可采用角色扮演(roleplay)、话语完成测验(discourse completion test)、录像回放解读(video playback for interpretation)和配对变语(matched guise)等方法. 个人叙述可采用即时或延后的内省、刺激回忆、有声思维、自我评估等方法.诱导叙述可借助访谈、无声电影(silentfilms)、最少对白电影短片(film strips with minimal sound)等开展. 个案研究源于社会科学领域,是一种通过观察、访谈、历史数据和档案材料搜寻等途径收集数据,并运用可靠技术分析数据以得出具有普遍性结论的研究方法.个案研究可以是单一个案研究也可以是多重个案研究,可以是描述型个案、解释型个案研究也可以是探索型个案研究.个案研究的实施步骤是:(1)选取个案,选取时要坚持关键性、独特性和启示性原则;(2)收集材料,材料可来源于文献、档案、访谈、直接观察、参与性观察、实物、网络资源等;(3)分析,分析技术包括描述性分析(叙事法)、类别构建(通过不断比较的方法构建证据)、理论建构(分析多重个案的独特"层级",包括"个案内"分析和"跨个案"分析).个案分析除了开展人工分析外,还可运用某些质性分析软件(如NVivo).个案研究具有情境真实性、深入性、全面性、灵活性等优点,但同时也存在主观性、难于普适和推广的局限. 社会文化视角下的二语习得研究大多采用不操纵环境、不干预受试的主位(emic)原则. 研究出发点是在语言习得的真实环境下对学习者进行全面观察和描写,重视社会文化因素与语言习得之间的关系;研究目的是发现关键变量(keyvariables)及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从多角度分析第二语言习得与发展的规律;研究成果推动了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教学实践的有效互动.但是,这类研究也存在耗时长、对研究对象的配合要求高等实际困难,材料收集时社会语境的特定性及阐释阶段研究者主观性强等因素也给验证性研究带来了不便.我国二语教师研究者已经开始关注并尝试初步运用课堂话语分析、教学日志、访谈等质化研究方法,但因时间跨度大等原因尚未大量采用人种志法、纵向个案研究等方法. 4.4 基于认知的研究视角 认知视角下的二语习得研究主要关注学习者的语言认知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探讨学习者的语言输入输出、语言学习能力和策略运用能力等问题. 语言能力是人类认知能力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语言习得过程具有人类一般认知过程的特点,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可用的认知资源、认知能力成为认知视角下二语习得研究关注的焦点. 这类研究常用的测试有学习能力测试、工作记忆测试、语言学习策略量表测试等. 语言学习能力测试为预测学习者未来语言学习成效而设计,其中最常用的测量工具包括Carroll和 Sapon(2002)研制的现代语言学能测试( Modern Language Aptitude Test)、Grigorenko等(2000)设计的外语习得创新认知能力测试(Cognitive Ability for Novelty in Acquisition of Lan-guage as Applied to Foreign Language Test)、Pimsleur(1966) 研制的皮姆斯勒语言学能量表(Pimsleur Language Aptitude Battery)等. 记忆分为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和工作记忆.工作记忆涉及信息储存能力和加工处理能力,与二语习得的加工和产出最为相关.二语习得研究中运用的记忆理论主要有工作记忆的能力论、注意性控制论、激活论等.最常用的记忆测量手段包括计数广度任务(countingspan task)、运算广度任务(operation span task)、阅读广度任务(reading span task)和句子广度任务(sen-tence span task).计数广度任务的要求最低,适合对学龄儿童或语言水平较低非本族语者的测试.测试步骤是先向受试呈现图形,要求受试数出图形的数量并对总数进行记忆.完成系列试题后,受试按试题顺序依次回忆所出现的图形数.运算广度任务是先给受试一道数学算式,让其判断是否正确,随后给出一个单词,再给出几道数学判断题之后要求受试回想之前看到的单词.阅读广度任务是先呈现 2 -6 个句子,让受试判断句子的真实性、可接受性、语法或语义的正确性,然后要求受试回忆每个句子的最后一个词或字母. 二语学习策略研究大多采用Oxford(1990)的二语学习策略理论模式和相应的策略量表(Strategy Inventory for Language Learning).认知视角下测量学习者学能、记忆、策略等个体因素的二语习得研究方法的优势在于能够突显组间趋势,从宏观层面刻画语言发展过程,但是将语言认知这一复杂现象分割成单个参数分别加以研究,忽视多重因素的交互影响,往往无法捕捉认知过程的动态变化.此外,这些量表是否能直接运用于我国二语习得研究还有待进一步验证.比如,徐爽(2008)证实 Oxford 的二语学习策略理论模式与其研究对象(高校非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的数据拟合,而于元芳、刘永兵(2009)研究中的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 Oxford 策略量表中的六分法不适合参与调查的我国大学英语学习群体.总之,我国二语研究者应结合本土学习者的具体情况设计科学合理的测量量表,同时综合、动态考量各种认知因素对二语发展的影响,并进行本土化的二语习得理论构建. 4.5 对学习者语言准确性、复杂性、流利性的测量 从语言准确性、复杂性和流利性三方面分析学习者语言有助于更全面、更平衡地得到关于学习者语言的信息(Ellis& Barkhuizen 2005),具体包括口语和书面语信息.准确性一般指语言产出接近目标语语言规则的程度(Skehan & Foster 1999).不同研究者对准确性提出了不同测量标准:Foster 和 Skehan(1996)运用无错误句的百分比测量准确性;Wigglesworth(1997)将准确性规定为语言形式与目标语的接近程度,分别使用必需场合诱导得到的目标语产出的正确率和错误的自我改正率;Mehnert(1998)使用每100 个单词的错误率为测量指标;Foster 等(2000)认为准确性还涉及语法层次.刘国忠和秦晓晴(2010)总结指出二语写作准确性的测量工具主要包括整体性测量(holistic scales)、无错误 T 单位总数(number oferror free T-units)和错误总数(number of errors). 流利性指语言产出的流畅性、连贯性和语言可接受性.Lennon(1990)把口语流利性分为广义(口语水平的总称)和狭义(语速和流畅程度)流利性,并列出了12 项可量化指标.Towell等(1996)采用语速、发音时间比、发音速度、停顿间的平均无间断语流长度等时间性指标测量口语流利性.此外,也有研究者使用内容指标和语言指标对口语流利性进行测定,如张文忠和吴旭东(2001)采用所述必要事件与全部必要事件之比考察围绕特定话题展开的信息内容的连贯性及语言的可接受性.在书面语流利性研究方面,Latif(2009)把写作流利性测量指标分为成果指标和过程指标,前者主要包括频数测量、比率测量和总体量表测量;后者是基于写作过程的测量,涉及语段长度、语块和处理负荷等指标,并使用录像、有声思维、眼动跟踪或击键记录(keystroke logging)等方法收集写作过程中的相关数据. 复杂性研究一般涵盖词汇和句法两个层面.测量词汇复杂性的维度主要包括词汇复杂度(lexicalsophistication)、词汇变化性(lexical variation)、词汇密度(lexical density)和词汇独特性(lexical originality)等.句法复杂性的量化对象主要包括产出单位的长度、从句嵌入量和结构类型的范围等(Ortega 2003),常用测量指标包括:(1)T 单位长度(T-unit length)和子句长度(clause length);(2)T 单位复杂性比率(T-unit complexity ratio)和从属句比率(dependent clauseratio). 对学习者语言准确性、流利性和复杂性的测量是收集学习者语言水平数据的有效途径,但是研究者应始终关注测量的信度和效度.在研究中国学习者二语习得时,研究者首先应对中国学习者语言准确性、流利性和复杂性进行本土化的概念界定,从多角度采用多维度、多层面评估方法.其次,研究者应从操作层面关注自然语境下社会文化因素对交际的影响,并注重语言交际能力评估. 4.6 对学习者语言的语料库分析运用语料库分析 学习者语言主要有基于语料库(corpus-basedapproach)和语料库驱动(corpus-driven approach)两种方法(Mackey & Gass 2012),前者利用语料验证假设,后者量化分析收集的语料.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又可分为计算机辅助的错误分析和中介语对比分析,这些方法能够为研究母语迁移、中介语过度概化、中介语发展路径、输入偏见(input bias)、语域影响(genre/register influence)等问题提供语料证据. 语料库研究方法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应用非常广泛,既可用于检验和发展二语习得理论的基础研究,又可用于指导教学的二语习得应用研究.在二语习得研究中应用语料库的优势在于能够借助丰富的真实使用的语言材料,并且能够运用科学便捷的分析技术,如自动词性赋码器(如Brill,CLAWS7)、语法标注器(如 POSTagger)、词目归并器(如 Lemma)、检索软件(如WordSmith,AntConc)、统计分析软件(如 SPSS)等,获得客观量化的研究数据.需要指出的是,我国二语习得研究者在运用语料库研究方法时,应充分考虑所选用的中国学习者语料库与目标语参照库的语料在库容量和语料来源上的可比性,自建语料库时还应充分考虑语料的代表性、时间性和有效性等问题. 5.国内二语习得研究方法应用现状及发展方向 基于不同研究视角和问题对国际二语习得研究方法的回顾梳理不仅有助于掌握国际二语习得研究发展的总体状况,也有助于揭示我国二语习得研究现状,进一步推动国内二语习得研究发展.由此,我们总结了我国二语习得研究方法的应用现状,并相应提出了研究方法的发展建议. (1)二语习得定量研究占多数,定性研究逐渐增加,有机结合两者的研究欠缺(尹丽雯2011).从研究方法的角度来看,定性和定量研究都有其不完善之处,这表明各种研究方法本身没有对错优劣之分,也不专属于某一研究领域.在今后二语习得研究中,研究者可根据具体研究问题和研究对象灵活恰当选择和组合运用不同研究方法,开展多方验证以推进二语习得研究科学化发展. (2)不少二语习得研究设计都缺少试测(pilotstudy)环节.从上文对不同研究视角下研究方法的分析可以看出,语言样本的采集计划和工具难免会有疏漏之处.为严谨起见,研究者在开始正式研究之前,可通过小规模试测考察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和恰当性,并进行相应调整和修改,以便顺利开展客观、科学的研究. (3)复制性二语习得研究尚不多见.二语习得研究通常会因研究方法和研究条件的不同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致使对某些研究问题的探讨无法形成定论.当然,这与二语习得研究问题本身的复杂性有关,但也不能排除研究方法等因素.由此,在二语研究领域进行重复性验证对寻求令人信服、普遍认同的答案非常必要.。

关系从句二语习得的文献综述

关系从句二语习得的文献综述

关系从句二语习得的文献综述关系从句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因其独特的句法结构以及在语法理论中的重要作用,一直是语言学者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本文对国内外近三十年来的研究关系从句习得的文献进行了回顾,分别从理论研究和习得研究两方面进行总结,评论了已有研究并指出其中不足,以期更为全面地理解和认识关系从句习得问题。

标签:关系从句二语习得语序研究语言学理论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描述大脑中语言系统的内部规律,并试图对这些规律作出普遍性的总结和解释,让我们了解人类语言的共性和类型差别。

许多语言类型学家认为,跨语言的类型学共性可应用于二语习得研究。

例如,Comrie (1981)曾建议,在研究二语习得时运用类型学共性,以探究二语习得过程能否印证这些共性。

Hawkins(1987)认为,蕴涵共性可以从语言产出、理解和替代等方面以量化方式预测习得顺序,这些语言共性不仅可以在实践中证伪,还有可能阐释语言习得的过程和本质。

Greenberg(1991:37)认为,现代语言类型学“已能够以典型的蕴涵式概括形式研究出具体成果,这些成果迄今已在为二语习得研究提供研究假设方面发挥着主要作用”。

研究二语习得不仅可以找出一语和二语之间的共同点,还可以发掘两种语言之间的不同并探究其根本原因,当然,二语习得研究还可以让我们看到学习者二语的发展情况以及一语对于二语习得的影响。

最近30年来,关系从句习得的课题在语言学研究中受到广泛的关注。

这些研究大部分将焦点集中在对母语是英语的儿童如何理解英语关系从句的调查和研究方面,并提出了相关的结论和假设。

但有关母语是汉语的学习者习得英语关系从句的研究却相当薄弱。

本文归纳总结了国内外近年来对于关系从句二语习得的研究,并试图找出研究中的不足之处,以便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一、关系从句定义角度不同,语言学家对于关系从句有着不同的定义。

例如,Hartman & Stork (1972)在《语言和语言学词典》中指出“关系从句是由一个关系代词或者关系副词引导的从属分句”。

关于二语习得中输入、输出与互动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二语习得中输入、输出与互动研究的文献综述

科技视界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0总体概述输入、输出与互动的研究作为二语习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国内外学者的注意,徐海铭(2009)在对《二语习得理论》这本书进行介绍时,特别提到了二语习得中的输入、互动和输出在二语习得中的重要作用和对语言教学的重要意义。

1国内研究综述肖英(2002)在《近十年国外第二语言习得中输入与输出研究述评》一文中回顾了近十年来国外有关输入与输出的一些重要的理论性和实证性的研究成果,并作了评价,得出的结论是:Krashen 的可理解输入假设与Swain 的可理解输出假设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证实。

文章指出,预先调整的输入、互动型调整的输入和互动型调整的输出都有利于第二语习得,而所谓一种学习形式绝对好于另一种形式的说法是没有道理的。

戴炜栋(2006)在《语码输入、语码吸收和语码输出研究新进展》中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应用语言学家克拉申提出的语码输入假说包括语码类型、语码吸收等概念,在外语教育界引起巨大震动,认为克拉申是当今学界有关语码质量、语码输入如何变成吸收、语码输出的始作俑者。

然而作者认为,该假说相当粗糙,许多说法尤其是关于普遍语法与二语习得的关系的诸多论断,纯粹是主观臆断。

20世纪90年代樊伯顿提出的语码加工理论借鉴了认知心理学和语言学的许多理论,描述了语码加工的具体过程,对克拉申的理论做了实质性修正。

作者认为语码加工理论不仅综合了以往的研究成果,而且建立在大量的实证研究基础之上,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该理论在我国外语教育领域的应用前景有待我国语境下进行的实证研究作进一步验证。

在文章《影响互动性交际中意义磋商的主要因素》中,马冬梅(2004)从语言学习认知法、外语学习心理角度出发,就意义磋商过程考察了影响意义磋商的主要因素。

这些主要因素有:交际背景知识、交际者之间的关系、交际策略、交际任务类型、自信心、性格特征和学习动机等。

近十年国内二语词汇习得分析研究综述

近十年国内二语词汇习得分析研究综述

近十年国内二语词汇习得分析研究综述1. 引言1.1 研究背景二语词汇习得一直是第二语言习得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随着全球化的推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学习第二语言,二语词汇习得的研究也变得愈发重要。

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也日益活跃起来,近几年来涌现了许多优秀的学者和论文。

二语词汇习得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语词汇习得的研究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更好地理解二语词汇习得的规律并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对近十年国内二语词汇习得研究进行综述,对于深入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以及指导未来的研究方向具有积极的意义。

1.2 研究意义二语词汇习得一直是第二语言习得领域中备受关注的研究课题。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增加,二语习得者对于词汇的掌握变得愈发重要。

研究二语词汇习得的意义日益凸显。

二语词汇习得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语言习得的规律和过程。

通过深入研究二语词汇的习得,可以揭示出不同语言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存在的共性和差异性,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语言习得的机制。

对于教学实践来说,二语词汇习得研究的成果可以为语言教学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通过了解二语词汇习得的规律和影响因素,我们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法和策略,帮助学习者更快地掌握词汇,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二语词汇习得研究的深入可以促进语言习得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通过对二语词汇习得的研究,可以推动语言习得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语言学习研究领域带来新的思路和突破。

研究国内二语词汇习得的意义重大且迫切,对于推动语言习得研究的发展和提升语言教学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二语词汇习得概述二语词汇习得是指学习者在掌握母语基础上学习第二语言时,获取和掌握目标语言的词汇知识的过程。

在二语习得过程中,词汇习得一直是学习者和研究者关注的重点之一。

二语词汇习得的概述包括了词汇习得的定义、研究对象、发展历程等内容。

近十年国内二语词汇习得分析研究综述

近十年国内二语词汇习得分析研究综述

近十年国内二语词汇习得分析研究综述近十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人们对于二语习得的关注逐渐增加。

国内学者们也开始着力研究二语词汇习得,希望能够为二语教学和学习提供更科学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对近十年来国内二语词汇习得的研究进行综述,分析其研究现状、主要方法和成果,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一、研究现状近年来,国内二语词汇习得的研究呈现出四个主要特点。

研究热点转向多样化。

过去,国内二语词汇习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词汇教学方法、影响词汇习得的因素等方面。

而近年来,国内学者开始从认知心理学、语言心理学、语料库语言学等多个角度对二语词汇习得进行研究,关注的问题也更加细化和深入。

研究方法趋向多元化。

传统的问卷调查、实验研究等方法在研究二语词汇习得方面已经比较成熟,但在近年来,国内学者开始尝试应用眼动追踪技术、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手段来研究二语词汇习得的过程和机制,为二语词汇习得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研究成果丰硕。

近年来,国内学者在二语词汇习得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涉及词汇习得的认知过程、影响习得的因素、教学方法等方面,这些成果丰富了国内对于二语词汇习得的理论认识,为二语教学实践提供了一定的指导。

学术交流日益活跃。

近年来,随着国际学术交流的加强,国内学者不仅关注国内二语词汇习得的研究,也开始关注国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学术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这有助于国内二语词汇习得研究的国际化和专业化发展。

二、研究方法近十年来,国内学者在二语词汇习得的研究中,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研究方法:实验研究、问卷调查、语料库分析、眼动追踪技术、大数据分析等。

实验研究是国内二语词汇习得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

通过实验,研究者可以控制实验条件,确定变量,从而研究二语者在不同条件下的词汇习得过程和机制。

实验研究不仅能够检验理论假设,还能够挖掘新的影响因素,是国内二语词汇习得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问卷调查是另一种常见的研究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研究者可以了解二语者对于词汇习得的认识、态度和实际习得情况,为二语词汇习得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数据素材。

国内儿童二语习得研究综述

国内儿童二语习得研究综述
4.讨 论 与 启 示 现 阶段 .国 内外专 家 学者 对 儿 童 二语 习得 的研 究都 比较 关 注 ,但 从研 究 的 深度 和广 度 上 来 说 ,国 外 比 国 内要 更 深 入 ,也 更 细致 。毕 竟 ,国 内的儿 童 二语 习得 主 要还 是 以 英 语 习得 为主 。 国 内有关 儿 童 英语 教 育 研 究 的兴起 ,一 是 为 了顺 应 国 外研 究 的 热潮 .二是 适 应 我 国 经 济社 会 建 设 的 需要 。 在 改革 开 放 的 背景 下 ,国家 与 外 界 沟 通 的欲 望 和 需 求 强 烈 。英 语 作 为世 界 语 言 ,成 为 中 国二语 习得 的 首选 。三 是 应 试教 育 的影 响 。英 语作 为 学 生从 小 学到 大 学 的 一个 必 考 科 目,必 须 学好 英 语 以应 对 各 种 考 试 。在 诸 多 因素 的共 同影 响 下 ,国 内对 儿 童 英语 习得 的研 究逐 渐 发展 起 来 。 5.结 语 本 文对 2001-2017年 间 国 内儿 童 二 语 习得 的研 究进 行 综述 分 析 ,表 明 :国 内 的 外语 研 究 已取 得 部 分 成 就 ,但 从 理论 和 实践 上还 有待 进 一 步 的深入 。 为促 进 国 内未 来 的儿 童 二语 习得 研 究 ,提 高 二语 学 习的能 力和 水 平 ,我们 需 要拓 展研 究视 角 .开 展 具有 科 学 性 、创 新 性 和 针对 性 的研 究 ,为 其创 造 良好 的条 件 。本 研 究也 存在 不足 之 处 ,仅 分 析 了儿 童 二语 研 究 总体趋 势 的 变化 情况 ,未 对 每篇 文 章进 行 深 入分 析 。未 来可 以就 其 中 的某 一个 热 点进行 深 层次 的研 究 。
2010—2012年 间 对 儿 童 二 语 习 得 的 研 究 达 到 最 高 峰 ,仍 是 从 如何 教 儿 童 学 二 语 ,年 龄 和 环 境 因素 ,母 语 影 响 等 方 面 论述 :

第二语言词汇附带习得文献综述

第二语言词汇附带习得文献综述

- 192-校园英语 / 语言文化研究第二语言词汇附带习得文献综述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朱晗雪【摘要】第二语言词汇附带习得的研究已经成为了现代研究的热点,相关的理论基础也逐渐走向成熟,现代学者开始进行了综述性论述的研究工作,将已有的文献进行总结和归纳,从而发现内在的联系和统一性,目前已经出现了一部分对第二语言词汇附带习得方面的研究综述,基本集中于分析已有的研究普遍存在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第二语言词汇附带习得的了解,阅读了相关的文献,发现已有的理论基本集中于分别讨论听、说、读、写四个层面对词汇附带习得的影响,证明了这四个方面是词汇习得的重要的影响因素,所以本文对这四个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对该问题研究形成了系统的框架,有利于对词汇附带习得问题的进一步探索,使现代的语言教学受到启发。

【关键词】第二语言 词汇附带习得 文献综述引言几年来,对于词汇附带习得的研究逐渐增多,提出的相关理论也基本成熟,所以学者开始转向对该问题的综述研究。

如李红和田秋香两人对词汇附带习得的定义、相关的实证研究以及研究中应该注意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全面的综述,进一步证明了第二语言词汇附带习得的重要性,丰富了在该方面的研究,对二语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易红波和穆凤英在进行文献综述时,主要从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进行了回顾和分析,剖析了各项研究中普遍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提出了对未来的展望,该学者能够系统地研究了词汇附带习得问题,根据已有的研究,不仅仅进行了仔细地分析,而且能够充分地发现研究中存在的缺陷,为今后的研究发展创造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针对第二语言词汇附带习得的研究综述基本上都是按照传统的学术研究逻辑进行的,本文的综述内容不同于以往的思路,主要是通过对学习语言需要掌握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对词汇附带习得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因为这些方面是语言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学习任务,所以必然会对词汇附带习得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对这四个方面的研究为现代的教学提供了主要研究的思路,促进语言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二语习得研究文献综述

二语习得研究文献综述

中国二语习得研究文献综述摘要:二语习得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交叉学科已有30年的历史。

本文通过对国内二语习得研究的综述和评析,进而指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研究趋势关键词:二语习得;综述;研究趋势引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一般认为S.P.Corder 在1967年发表的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以及Selinker1972年发表的Interlanguage两篇文章是这个领域的开端。

三十多年来,全球范围内的二语习得研究蓬勃发展。

中国的二语习得研究起步较晚,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

自1984年,鲁健骥将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错误”和“中介语”的概念引入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到现在有20多年的历史。

二语习得涉及语言学、语言教学、神经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诸多学科。

正如Ellis(1994)在评价二语习得研究的发展时所指出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已经成为涉及领域非常广泛的学科。

与此同时,这门学科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一个界限非常模糊的研究领域。

”文秋芳、王立非(2004)指出,二语习得主要涉及三大领域:中介语研究;学习者内部因素研究;学习者外部因素研究。

二.中国二语习得研究中国的二语习得研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80年代的汉语习得研究80年代初,汉语习得研究还没引起足够的重视。

研究集中用于错误分析,基本上是建立在学习者的错误与目的语之间对比的基础上,这种基于结果的错误分析难以系统考察学习者的习得过程,难以解释学习者汉语偏误产生的复杂原因。

如鲁健骥(1984)、王初明(1989)等。

(二)90年代的汉语习得研究90年代的汉语习得研究引起了对外汉语界的高度重视。

这个时期,汉语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偏误分析、中介语研究、习得过程研究。

随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理论的不断引进以及汉语习得研究的发展,90年代的汉语习得过程研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即基于汉语本身特点的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语习得的母语迁移研究引言:二语习得的母语迁移现象既属于语言学范畴,亦属于心理学范畴。

第二语言习得,简称为二语习得,通常指母语习得之后的任何其他语言学习。

“母语迁移”指的是,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即母语的使用习惯会直接影响第二语言的习得,并对其起到积极促进或消极干扰的作用。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学习第二语言,这里主要指的是英语,已经是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

然而,在学习第二语言中,人们或多或少的受到母语的影响,导致不理想的结果。

“中式英语”现象的出现正是由于母语迁移的负效应的影响,英语学习者由于受到本身母语知识体系的影响,在潜意识中把母语的知识体系移植到英语应用上。

对于二语习得中母语迁移的研究,为第二语言学习者提供了新思路;有利于国内英语教学的发展,启发教师帮助学生克服母语迁移的干扰,促进迁移,从而提高外语教学的成效。

1.二语习得母语迁移研究的方面在相关文献中,大部分专家学者都是从语言迁移的理论,母语迁移的表现形式,母语迁移对二语习得的影响表现以及二语习得母语迁移现象对教与学的启示这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二语习得的母语迁移,下面就从这几个方面展开论述1.1母语迁移的研究历理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行为主义控制语言学习以及语言教学;二十世纪六十年代Lado在行为主义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对比分析假说。

20 世纪 60 年末到 70 年代初,乔姆斯基普遍语法观点,过渡语( inter—language,也称中介语) 理论、错误分析( error analysis,也称偏误分析) 兴起。

在对比分析研究中展开了大量实证研究,其中相当一部分研究结果确实证实了Lado 等人的理论但是,也有一些实证研究指出了“距离 = 难度”理论所不能解释的现象,发现学习者往往是在母语与目的语表面上相似的地方更容易犯错误等,同时对比分析对于学习者错误的预测能力也受到了质疑。

1970 年代末、1980 年代初,标记理论被引入母语迁移现象研究领域。

1990 年代以来,基于语言共性,一系列新的母语迁移理论涌现出来,如最小树假说,弱迁移假说,全迁移假说,整体损伤说等,但总的说来,研究者都不再将普遍语法和母语迁移视作对立,而是在接受普遍语法在二语习得过程中起到某种制约作用的前提下,希望在普遍语法框架内解释母语迁移在中介语初始状态中的作用。

他们深入研究母语向目的语迁移的内容、比重和方式等,其中一部分侧重于母语迁移在语音词汇习得,句法和写作等方面的影响。

近年来,不少学者开始使用语料库作为研究工具对母语迁移进行研究。

有些学者认为与对比分析假设相比较,语言标记性理论对于解释母语迁移现象及第二语言习得者面临的学习困难有较明显优势。

有些学中认为对比分析理论仍然是研究二语习得的语言迁移的主要理论,提出不应该因为理论所存在的某些缺陷而否认。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对比分析假设、语言标记性理论和普遍语法理论在二语习得的语言迁移研究中占主流。

总的来说,人们对母语作用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不再把母语迁移当作二语学习困难和中介语错误的唯一根源,或者根本否认母语影响的存在,而是视迁移过程为受语言结构的标记性、学习者的心理类型和中介语发展的自身规律等因素制约的二语习得过程之一。

1.2母语迁移的主要表现形式母语迁移的表现形式多样,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分别有五种,正迁移,负迁移,回避,过度使用和语言习得时间的不同。

然而,学者们的研究大多只专注于正迁移和负迁移,忽略了其他几种方式的研究。

不可否认,不同语言中存在着相同的地方,也就是语言间的共性,但是它们又因为自身的特殊性而与其他语言不相同,而语言间的共性和每种语言的特殊性造成了二语习得的正迁移和负迁移。

习者因为母语和目的语的差异而试图避免使用某些语言结构或者是过度使用一些简单结构,这就是母语迁移的回避和过度使用两种表现形似。

然而,很多研究都是专注于母语迁移的正迁移而负迁移,而在回避,过度使用和语言习得时间不同方面的研究比较少。

关于语言习得时间的不同,研究领域中更存在着矛盾。

语言学家普遍认为儿童习得各自母语的时间大致相同,但母语与第二语言习得存在很大差异,成人习得第二语言所需的时间相差很大。

然而,有学者认为小孩能够短时间内轻易地掌握语言,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片面的。

凯丽比努认为小孩在掌握语言的过程所付出的努力与时间并不少于成人,而是被研究者忽略了而已,在1-3岁每天都不断地接受语言知识的情况下,小孩三岁才能呀呀呓语,说出不完整的话语,而成人用三年的时间学习第二语的话,即成人学习者用三年的时间,常住在目的语家庭里,并且由目的语家庭的成员天天跟他交流,(就像对待小孩样)我们敢保证他的听说能力绝对比3岁的孩子强。

1. 3母语迁移影响表现关于母语迁移对二语习得的影响,综合所有文献,影响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思维方式这四个方面。

大部分的研究都主要集中在语音、语法与文化上,对于思维方式的研究较少。

在语音方面,大多数学者都认为中英之间的音素结构和音节体系,韵律特征的差异影响二语习得,但也有学者指出发声的部位以及语流的变音的差异会影响二语习得。

在语法方面,学者们普遍都从综合语和分析语,形合和意合的差异着手,比较少从物称和人称,动态和静态的差异着手。

词汇对二语习得的影响,普遍地,学者们都把它归纳到文化差异不同而造成的。

英汉两族人民虽生活于同一星球,但由于他们所处的地位置不同,两种语言的形成有着各自不同的社会、历史、经济、文化等原因,从而也导致两种语言词汇含义的差异。

除有些科技术语和少量的基本词汇在两种语言中含义相当外,其它词汇的含义在两种语言中均或多或少存在差异,即使是最基本的概念意义,也未必完全一致。

母语文化对二语习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交际场合上,主要表现在问候、致谢、称赞、约会、禁忌等方面。

“禁忌”(taboo),“隐私”(privacy)的概念对于中学生来说非常难掌握。

中国学生也许一点也没意识到:随便问外籍教师的年龄、收入,体重或者一件东西的价钱,都是对他的“隐私”的侵犯。

中国人眼中有些习以为常的事情,在西方人眼中是“隐私”,应当回避,否则就是失礼,不能为英美人所接受。

在思维方式方面,在学英语的过程中,中国学生往往通过母语的中介作用(心译活动)来进行思维。

他们在用英语时习惯要先在脑子里进行一道翻译程序,这样在听说英语时,往往跟不上正常语速:在读和写的时候,英语的使用也会受到干扰。

例如:在写英文句子时,由于学生思维过程多以汉语进行,结果他们用的是英语词汇,依照的是英语语法规则,写出来的却是汉语式的英语句子。

在思维方式的研究,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也是立足于中介理论,转变思维方式无疑会提高第二语言学习的效率。

1.4母语迁移对二语教与学的启示因为语言的可迁移性,在教与学上,学者们都一致认为我们可以利用语言的可迁移性,促进教与学。

大部分学者是从克服负迁移,利用正迁移的角度展开。

克服负迁移:利用对比分析进行教学,归纳总结两种语言间的异同点;强化用英语模式进行思考;面对并宽容因为母语迁移而在第二语言学习上产生的错误;创造第二语言学习的氛围;导入文化教学利用正迁移:发挥母语的桥梁作用;运用母语知识来通过目标语进行交流。

同时有学者(凯利比努)认为,学习第二语言应该好好利用在我们大脑里的母语语言模式架,这对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它能帮助学习者建立新的目的语语言模式架。

从上可知,目前对母语迁移对二语教与学的研究主要建立在语言迁移的负效应能的基础上,并且缺少试验证明。

2.二语习得的母语迁移研究小结关于二语习得的母语迁移研究的相关理论,成果,可由下表总结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论;对比分析假说;应用理论普遍语法观点;过渡语( inter—language,也称中介语) 理论;错误分析( error analysis,也称偏误分析);标记理论;语言共性理论正迁移;负迁移;回避;过度使用;语言习语言迁移的表现形式得时间母语迁移对二语习得的影语音,语法,词汇,文化,思维方式响表现形式二语习得的母语迁移对二找到两种语言的契合点,促进正迁移,克服语教与学启示负迁移;对比分析两种语言差异;创造二语学习氛围;进行文化教学;利用母语的语言模式架来构建目标语的语言模式架;转变思维模式,向目标语思维模式看齐;正确对待因为母语迁移而造成的错误 3.二语习得的母语迁移研究结论二语习得的母语迁移研究理论从未停止,并且活跃于当今教育研究领域。

寻找理论支撑点,划分语言迁移的类型,分析出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并进一步指出语言迁移对二语习得教与学的启示,这四个部分已经成为了研究的必要展开部分。

在此研究领域上,关于语言习得的时间这部分存在这较大的差异,在二语习得回避、过度使用以及在语言习得时间上的研究较少,并且主要停留在理论层面,缺少实证。

但是,随着半世纪以来国内外的研究,并且基于语料库的研究,二语习得的母语迁移的研究在外语的教与学上确实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人们在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也相应地做出了调整。

4、参考文献: [1] 许菊.母语迁移的认知理据[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25(1):159-162. [2] 刘畅,程邦雄. 母语迁移研究:回望与思考[J].江汉大学学报,2012,11(6):96-101.[3] 赵书博,满屹. 二语习得中的母语迁移[J].现代交际,2011(2):26-27. [4] 鄂恒博. 母语迁移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及教学策略[J].北方文学,2012(2):168-169. [5] 周丽芳. 克服干扰促进迁移——母语迁移现象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9,20(5):21-24. [6] 刘玉萍. 二语习得中的母语迁移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11(3):150-151. [7] 白凤欣. 论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母语迁移及其对英语学习的影响[J].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23(2):70-71. [8] 凯丽比努. 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母语迁移[J].兰州学刊,2009(8):165-168. [9] 刁纪田. 浅析母语迁移在英语学习中的正负效用[J]. 山西大学学报,2001,24(1):73-76. [10] 寮菲. 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迁移现象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1997(4):82-88 [11]苏留华,母语迁移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4):44-5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