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干外形、延髓内部结构(研究生)(王晓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殊躯体感觉核 前庭N核 蜗N核
NEXT
一般躯体运动核
核团名 称
核团 位置
传出Nf支配
动眼N核
中脑上 丘水平
加入动眼N,支配 眼上、下、内直 肌、上睑提肌、 下斜肌
滑车N核
中脑下 丘水平
组成滑车N, 支配眼上斜肌
展N核
面N丘 组成展N, 深面 支配眼外直肌
舌下N核
舌下N三 角深面
组成舌下N,支配 同侧舌内、外肌
下橄榄核传出纤维主要投射到小脑,称橄榄小脑束。纤维 经橄榄核门穿出,越过内侧丘系,再穿对侧的下橄榄核,纤维 折向背侧进入小脑下脚。
下橄榄主核内侧部纤维交叉,止于小脑蚓部。 橄榄内侧副核纤维交叉,止于小脑蚓部(旧小脑)。 下橄榄主核外侧部纤维交叉,小脑半球(新小脑)。
橄榄小脑纤维是以攀缘纤维终止于小脑皮质的蒲肯野细胞 的树突,一个下橄榄核细胞与15~17个浦肯野细胞树突发生联 系,给予有力的兴奋性影响于小脑皮质,对小脑行使其正常的 姿势与运动整合具有重要作用。
脊髓橄榄束 前庭脊髓束
在锥体交叉部,支配上肢活动的纤维在锥体内 靠内侧,先交叉,在上方;
支配下肢活动的纤维在锥体内靠外侧,后交叉, 在下方。
交叉性上下肢瘫痪
二、薄束核和楔束核与内侧丘系交叉
薄束核和楔束核 分别位于薄束结节和 楔束结节内,接受薄 束和楔束的冲动。两 核发出纤维称内弓状 纤维,绕中央灰质的 外侧缘向前,在中央 管的腹侧交叉,称内 侧丘系交叉。交叉后 的纤维在锥体的背侧 上行,称内侧丘系。
延髓背侧面观:
闭合部:后正中沟、
后外侧沟、后中间沟、薄 束结节、楔束结节、灰小 结节(又称三叉结节,楔束结 节外侧纵长的低嵴)、小脑下 脚(又称绳状体,为薄束结节和 楔束结节上方的束状隆起)。
开放部:形成第四脑
室的下部。
二、脑桥外形
脑桥分为基底部和被盖部。基底 部发生较晚,在哺乳类发达,在人类 更发达。
延 髓
经舌咽N、面 N
孤束核
内 传入的味觉纤

界 经迷走N、舌 沟 咽N传入的一 外 般内脏感觉纤 侧维
迷走N
面N 舌咽N
一般躯体感觉核-三叉N感觉核
核团名称
传入Nf来源、性质
三叉N 中脑核
头面部咀嚼肌的本体觉纤维
三叉N 感觉根
三叉N 头面部的触、压觉纤维 脑桥核 三叉N中脑核的纤维
面N
三叉N 脊束核
中脑内的非脑神经核
名 形态 称
功能
纤维联系
上 丘
灰、白 质相间 的板层 结构
视觉反 射中枢
传出f交叉成 被盖背侧交叉 →顶盖脊髓束
下 丘 核
中央核 和周围 的薄层 白质
听觉传 导通路 中继站
听觉反 射中枢
外侧丘系→ 下丘核→ 内侧膝状体
传出f→上丘 →顶盖脊髓束
下丘核
下丘 上丘
中脑横切面(经上丘) 中脑横切面(经下丘)
(四)小脑下脚 (绳状体)
是延髓到小脑的一个复合 纤维束,含数系纤维。
1、橄榄小脑束: 2、楔小脑束:发自楔外核,f在延髓背侧上行,形成后外弓状 纤维,
头面部的痛、温觉纤维 面N、舌咽N、迷走N的 一般躯体感觉纤维
舌咽N 迷走N
特殊躯体感觉核
核团名称 前庭N核
蜗N核
核团位置
菱形窝的 前庭区深面
菱形窝的 听结节深面
组成
前庭上核 前庭下核 前庭内侧核 前庭外侧核
蜗腹侧核 蜗背侧核
传入Nf来 前庭N传入的 蜗N传入的 源、性质 平衡觉纤维 听觉纤维
(2)非脑神经核
小脑上脚(结合臂):构成第四 脑室底外上界;
前髓帆、前髓帆系带(左、右下 丘之间有一皱襞,连于前髓帆)、滑 车神经;
丘系三角:由小脑上脚、下丘臂 和中脑外侧沟(大脑脚外面一纵行的 浅沟)围成的三角,内有外侧丘系 的纤维通过。
三、第四脑室:为菱形的室腔,在延髓、脑桥和小脑之间。在第
四脑室底中份,室腔侧向拓展且伸向腹侧形成第四脑外侧隐窝。
脑神经的纤维成分与核团
脑N有7种Nf成分→脑干有7种脑N核团→排列成6个功能柱
一般躯体感觉f
感觉 纤维
特பைடு நூலகம்躯体感觉f 一般内脏感觉f 特殊内脏感觉f
运动 纤维
一般躯体运动f 一般内脏运动f 特殊内脏运动f
脑神经的纤维成分与核团
脑N有7种Nf成分→脑干有7种脑N核团→排列成6个功能柱
一般躯体运动核 特殊内脏运动核 一般内脏运动核 一般内脏感觉核 特殊内脏感觉核 一般躯体感觉核 特殊躯体感觉核
前庭区:前庭区、听结节(前庭区外侧角的隆起,内含窝背侧核)。
脑干的分部
延髓
脑桥
中脑

锥体
基底部
大脑脚底
以斜方体为界
以黑质前缘为界
后 被盖部
被盖部
被盖部
以中央灰质后缘为界
顶盖
脑 干 内 部 结 构 特 点
中央管开放形成菱形窝; 延髓下部和中脑的中央管仍保持闭合 状态; 各种性质的N核团由脊髓内的腹背排 列变成内外排列。 脊髓中位于灰质周围的白质移到脑干 的腹侧; 由于上、下行f束在脑干内交叉及N根 f的穿行,使灰质被切割成许多独立的 灰质核团(N核); 灰白质之间出现大量的网状结构。
室底中部有横行纤维,自后正中沟横行或斜行向外侧隐窝,主要延 入小脑,称第四脑室髓纹,将第四脑室分为上、下两半。
室底中线上有纵行的正中沟,分室底为左、右两半。每半被界沟分 为内侧区(内侧隆起)、外侧区(前庭区)。
内侧隆起:
髓纹上方:面神经丘、上凹(在 面N丘外侧的界沟内)、蓝斑(在上 凹的上方)。
髓纹下方:舌下N三角、迷走N三 角(灰翼)、最后区(迷走N三角与 菱形窝下外侧界之间的小舌状区)、 分隔索(迷走N三角下缘室管膜增厚 形成的小嵴,分隔迷走N三角与最后 区)、下凹(在迷走N三角的尖部)、 笔尖(菱形窝的下份向下尖削形如笔 尖,又称写翮)。
第四脑室脉络丛呈倒 置的“W”形排列。两 纵列向下,末端会合, 经正中孔突入小脑延髓 池。横列外侧端在第四 脑室外侧隐窝处,经外 侧孔突入蛛网膜下隙。
第四脑室顶有三个孔: 正中孔和外侧孔。正中 孔在下端中线;外侧孔 在第四脑室外侧隐窝处。
第四脑室底:
境界:
外上界:小脑上脚; 外下界:薄束结节、楔束 结节、小脑下脚; 两侧角:外侧隐窝(此窝 绕小脑下脚向腹侧)。
(1)脑神经核
脑神经核的分类及名称
类别
脑神经核名称
一般躯体运动核
动眼N核 滑车N核 展N核 舌下N核
特殊内脏运动核
三叉N运动核 面N核 疑核 副N核
一般内脏运动核 动眼N副核 上泌涎核 (副交感核) 下泌涎核 迷走N背核
一般内脏感觉核
孤束核下部
特殊内脏感觉核
孤束核头端
一般躯体感觉核
三叉N感觉核 (三叉N中脑核、 三叉N脑桥核、 三叉N脊束核)
核团名称
核团 位置
传出Nf支配
动眼N 副核
动眼N核 背内侧
加入动眼N,在睫状N节 内换元后,支配睫状肌、 瞳孔括约肌
上泌涎核
脑桥 最下端
加入面N,至翼腭N节、 下颌下N节换元后,支配 泪腺、下颌下腺、舌下 腺、及口鼻粘膜腺
下泌涎核
延髓 上端
加入舌咽N,至耳N节换 元后,支配腮腺的分泌
迷走N 背核
迷走N三 角深面
下泌涎核
延髓 上端
加入舌咽N,至耳N节换 元后,支配腮腺的分泌
迷走N 背核
迷走N三 角深面
加入迷走N,在器官旁、 内节换元后,支配平滑 肌、心肌及腺体的分泌
一般内脏、特殊内脏感觉核-孤束核
核团 分类
特殊 内脏 感觉核
一般 内脏 感觉核
核团 名称
孤束核 上端 (味觉 核)
孤束核 下端
核 团 传入Nf 位 来源、性质 置
面N核
疑核
副N核
核团 位置
传出Nf支配
脑桥 中部
构成三叉N运动根, 支配咀嚼肌、二腹肌前腹、 下颌舌骨肌等
脑桥 构成面N运动根, 下部 支配面部表情肌
延髓内
加入舌咽N、迷走N,支配 咽喉部、食管上段骨骼肌
延髓部→脑根→迷走N→支配咽喉肌 脊髓部→脊髓根→支配胸锁乳突肌、 斜方肌
特殊内脏运动核
核团 名称
内侧纵束 脊髓小脑前束 脊髓丘脑束 网状结构 内侧丘系
(二)下橄榄核传入纤维
在下橄榄核外面包有有髓纤维,较厚,称橄榄套;内含来自皮质、 红核、中脑被盖和中脑水管周围的中央灰质等处下降的纤维。
1、皮质橄榄束:额、顶、颞、枕叶→下橄榄主核的腹侧。 2、被盖中央束:是一个复合束,发自红核、中脑被盖和中脑水
第四脑室顶:自上(吻侧)而下(尾侧)为:前髓帆和小脑
上脚、后髓帆和第四脑室脉组织;顶的尖端称顶隐窝。
第四脑室脉组织向下 附着于第四脑室底下半 边缘,撕去第四脑室脉 组织,残留在脑室边缘 的附着缘,称第四脑室 带。两边的第四脑室带 在第四脑室下角处形成 的薄片称闩,位于左右 薄束结节之间,作为延 髓开放部与闭合部的界 标。
脑干
潍坊医学院 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王晓萃
脑干外形
一、延髓外形 延髓腹侧面观:
延髓分上段的开放部和下 段的闭合部。
前正中裂、上端为盲孔, 下端为锥体交叉;锥体、橄 榄、前外侧沟、Ⅻ、前外弓状 纤维、橄榄后沟、Ⅸ、Ⅹ、Ⅺ
发自弓状核,自前正中裂穿出, 绕锥体和橄榄表面行向后,进入 同侧和对侧的小脑下脚。
又称施瓦尔贝(Schwalbe)氏孔, 位于脑桥边缘下的凹陷,由延髓 的前裂隙终末而成。
腹侧面观:基底部、基底动脉沟、小
脑中脚(脑桥臂)、桥延体(在小脑 中脚外侧下部的隆起,由脑桥核聚集 形成)、Ⅴ(运动根和感觉根)
延髓脑桥沟→Ⅵ、Ⅶ(在面神经 和前庭蜗神经之间有中间神经)、Ⅷ, 脑桥小脑三角。
背侧面观:脑桥背面构成第四
脑室底上部。 脑桥前端狭细,为与中脑的移行
部,称菱脑峡(包括小脑上脚、前 髓帆和丘系三角)
三叉N 运动核
面N核
疑核
副N核
核团 位置
传出Nf支配
脑桥 中部
构成三叉N运动根, 支配咀嚼肌、二腹肌前腹、 下颌舌骨肌等
脑桥 构成面N运动根, 下部 支配面部表情肌
延髓内
加入舌咽N、迷走N,支配 咽喉部、食管上段骨骼肌
延髓部→脑根→迷走N→支配咽喉肌 脊髓部→脊髓根→支配胸锁乳突肌、 斜方肌
一般内脏运动核-副交感核
加入迷走N,在器官旁、 内节换元后,支配平滑 肌、心肌及腺体的分泌
一般内脏运动核-副交感核
核团名称
核团 位置
传出Nf支配
动眼N 副核
动眼N核 背内侧
加入动眼N,在睫状N节 内换元后,支配睫状肌、 瞳孔括约肌
上泌涎核
脑桥 最下端
加入面N,至翼腭N节、 下颌下N节换元后,支配 泪腺、下颌下腺、舌下 腺、及口鼻粘膜腺
内侧丘系在延髓内位于中线两侧,锥体 背侧,下橄榄核的内侧,顶盖脊髓束腹侧 上行,经脑桥、中脑→腹后外侧核。
内侧丘系的定位:发自薄束核的纤维先 交叉,交叉后在内侧丘系腹侧上行;发自 楔束核的纤维后交叉,交叉后在内侧丘系 背侧上行。在上行中,腹侧逐渐外移,由 腹、背关系转为外、内关系。
楔外核:在楔束核背外侧,细胞形态类 似胸核,接受楔束传来的上肢和颈部后根 的传入f,发出f形成楔小脑束,经同侧小 脑下脚→小脑,不参与内侧丘系的组成。 作为脊髓小脑后束的补充,把上肢和颈部 的肌梭、腱器官的冲动和皮肤的深感觉传 入小脑。
一般躯体运动核
核团名 称
核团 位置
传出Nf支配
动眼N核
中脑上 丘水平
加入动眼N,支配 眼上、下、内直 肌及上睑提肌
滑车N核
中脑下 丘水平
组成滑车N, 支配眼上斜肌
展N核
面N丘 组成展N, 深面 支配眼外直肌
舌下N核
舌下N三 角深面
组成舌下N,支配 同侧舌内、外肌
特殊内脏运动核
核团 名称
三叉N 运动核
三、下橄榄核及小脑下脚
(一)下橄榄核
下橄榄核是延髓开 放部的最显著结构。 随着动物的进化逐渐 发展,在人类高度发 展。
分为下橄榄主核、 橄榄内侧副核、橄榄 背核。
前庭N核
楔束副核 孤束核 舌下N核 三叉N脊束核
疑核 顶盖脊髓束
背侧副核 下橄榄核
内侧副核
迷走N背核 舌下N
椎体束
孤束 小脑下脚 三叉N脊束
管周围灰质的纤维组成。 红核橄榄束:发自红核→下橄榄主核背侧。 水管橄榄束:中脑水管周围灰质及邻近区域→下橄榄背侧核
和内侧副核。 3、脊髓橄榄束:后角和中间带的神经细胞→在脊髓前索上升→
纤维交叉→下橄榄背核和内侧核的特定区域。 4、小脑橄榄束:齿状核、栓状核、球状核→对侧下橄榄核。
(三)下橄榄核传出纤维
进入对侧侧索下降形成皮质脊 中央灰质
髓侧束;25%的f不交叉进入
脊髓前索,形成皮质脊髓前束; 锥体交叉 有少数始终不交叉的f走向背
外侧,取浅表前外侧位进入脊
髓,称皮质脊髓前外侧束
副N核
(Barne束),此为始终不交 叉的f,主要支配躯干肌。
薄束
楔束 三叉N脊束核 三叉N脊束
锥体 前角
锥体交叉 脊髓丘脑束 脊髓小脑前束
延髓的内部结构
1、出现锥体交叉; 2、薄束核、楔束核的出现与内侧丘系交叉; 3、下橄榄核的出现与小脑下脚的形成; 4、中央管向后开放形成第四脑脑室底; 5、第Ⅸ-Ⅻ对脑神经根及其核的出现与排列; 6、网状结构的发展。
一、锥体交叉
薄束核 楔束核
皮质脊髓束在延髓下端有 75%的f在中央管的腹侧交叉, 三叉N脊束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