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兵射击法则的原理和发展历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炮兵射击法则的原理和发展历程

(2008-11-24 13:43:52)

概述

首先给大家简单说明一下,我们在看电视过程中有关炮兵的镜头,一般都是在炮阵地,里面通常是一个有线兵和无线兵戴着耳塞在阵地旁边口述“……表尺××,向左(右)×—××,×炮1发,装填!”然后副连长下达装填口令,阵地炮班长计算好单修后就可以向炮手下达口令了(一般副连长下口令的时候各炮手已经将送弹送药筒任务完成,瞄准手等待班长单修计算过后的最后口令),中间过程不再赘述,咱说观察所的,而观察所最重要的就是指挥射击,这就涉及到下面要介绍的射击法则。

在滑膛炮时代,火炮为前装式,装填费时,射速慢、射程近、射击精度低,还不能取代冷冰器在军队武器中的主导地位,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了一战。而一战时,战前各国的陆军都对炮兵的建设,尤其是重炮的建设情况重视不足,法军装备野战火炮4000余门,大多为75-77毫米的轻型火炮,105-155毫米的重型火炮只有300门;俄军野战火炮7000余门,但重炮仅有200余门。德军的炮兵实力最强,拥有野战火炮9000 余门,其中重型加农炮的数量也还不足火炮总数的1.5%。战争的大部分时间里仍是以直瞄射击为主。到了一战后期,随着苏军及其他各国对间瞄射击的广泛应用,炮兵的指挥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即采用了观察所和炮阵地分离,由观察所指挥阵地进行射击的方式(日俄战争期间(1904—1905年)

于1904年2月9日至1905年1月2日所发生的一场战役。俄军据险固守,日军先后发起了三次进攻,付出惨重代价均未能取得预定目标。日军攻战了制高点203高地,建立了炮兵观察所,指挥炮兵以准确的火力,击毁仍然停泊在旅顺港内的俄海军太平洋分舰队的残余舰只。俄军的士气一落千丈,最终迫使俄军投降)。

1918年8月的亚眠战役中有这样一段,英国远征军司令部海洛根据当面德军情况和马恩河反攻的成功经验制定了详尽的战役实施方案:“不进行预先炮火准备,以1/3 火炮直接进行徐进弹幕射击,其余火炮对敌步兵、炮兵阵地、指挥所实施压制,同时坦克引导步兵冲击……”结果德军亚眠战役惨败。从此段可以看出当时对炮兵火力的运用已经具备了现代战争炮兵作战的基本形式。

历史讲了很多,现在进入正题呵呵。射击法则主要包括简易法、精密法、成果法、优补法和弹测法(现基本已淘汰)。

射击准备的概念,火炮在射击开始前要做好侦察、测地、气象、技术、弹道等准备。最开始的火炮进行射击,由于火炮本身制造工艺、各种观测器材以及气象条件的限制,这些准备条件往往是不能达到效力射要求的,因此在压制目标前需要进行试射。这就涉及到了我要介绍的简易法决定目标开始诸元,即简易法。

简易法射击

即在简易连测的基础上,根据不完整或不精确的弹道、气象资料决定射击开始诸元的方法。它主要包括单观偏差法、夹差法、交会观察射击等,通常利用地图决定测地诸元,一般在营、连范围内实施。测地准备都是一样的,即根据侦察兵的简易连测结果或利用地图与现地对照,定目标于图上,并根据基准射向坐标方位角,分别画出观、炮的基准射向线;发现目标后可根据观目方向和观目距离,结合地图与现地对照,定目标于图上。在地图上查出目标高程,量出目标测地诸元。

下面就可以开始第一个方法单观偏差法了(简称偏差法)。偏差法试射通常由单炮行单发射,根据1发精确测定的确实结果,精确修正后即可结束试射;若观察不确实或修正不精确时,修正后再发射1发,再次修正后结束试射。试射结束后即可转为效力射对目标进行压制。下面我们以偏差法结束试射后,集火射向行效力射为例。

图一:G代表观察所,P代表阵地,M代表目标中心位置,Z代表试射炸点。当G观察到Z后,侦察兵迅速测出观察基准点(注意,一般为目标右沿/左沿,此例为右沿)后,G 将Z往左修正到目标中心点M,即那根绿箭头加它左边的红箭头(红箭头为G观察到的目标正面宽度的一半),将两个数值相加起来(带方向,即正负号)乘上距离公算偏差值(P 到M的距离上射弹距离公算偏差,查射表可得)后即得到炮阵地基准炮所要转动的方向,其他各炮加上单修后即可对目标构成集火射向。由于本人编辑图形水平有限,大家将就看一下,能明白就行。

试射第二种方法—经典的夹叉法,对越自卫反击战里用的很多,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夹叉法是在当只有一个观察所可以利用,且不能测定炸点距离偏差量时使用。该法只要能判定炸点的远、近符号即可实施,组织简单,不需要测距器材和交会观察所的保障,但所用弹药和时间一般比偏差法多。

夹叉法试射,是根据炸点的远、近符号确定距离偏差量的,其方法是依据概率论的知识建立的。发射前,由于决定诸元有误差,散步中心究竟通过什么位置是不知道的。当发射一发,获得炸点符号后(即近、远弹),虽然我们不知道炸点对目标偏差量的具体数值,或者说不知道散步中心的具体位置,但从理论上可以知道散布中心存在有一定的范围,据此算出散布中心的平均位置在什么地方,即计算出散布中心对目标距离偏差量的数学期望值(平均值),并以此作为该发炸点的距离偏差量。理论不讲多了,进入正题。

当用手工作业时,距离偏差量一般按下述规定的数值(理论计算结果的归整值)确定(视炮的不同相应有变化):

1、当获得第一个炸点符号时,小间隔取(观炮夹角小于4—00或大于26—00)取200m;大间隔(观炮夹角4—00~~26—00)取100m;采用炮目线法观察炸点时取200米。当距离公算偏差大于40米时,均增大一倍(如130J)。

上述规定的数值通常称为夹叉阔度,根据简易法决定诸元精度求得。根据当时决定诸元方法的精度、散布特征值、观炮夹角或炸点偏差大小可适当增减。

2、当获得与前一次相反的炸点符号时,简称为夹叉目标,通常应以现地夹叉目标的两发炸点构成的距离判定尺判定炸点的距离偏差量;当不能判定时,取前一次距离偏差量的

1/2,简称折半夹叉。3、当未能夹叉目标时,通常仍取前一次的距离偏差量。

小间隔射击时,将上述确定的距离偏差量改变符号,直接作为距离修正量;大间隔射击手工作业时,应根据方向、距离偏差量图解决定炸点修正量。

其试射要领也通常用单炮行单发射,当测得方向偏差量但难以判定远近弹时,导炸点于观目线。当获得炸点的远、近符号时,按有关规定修正后继续发射,若获得下述情况之一,修正后即可结束试射:能根据两次发射的炸点构成的判定尺较精确判定距离偏差时;已经夹叉目标,且夹叉阔度不大于规定值时。

若继续发射后,炸点仍未能夹叉目标或夹叉阔度大于规定值且不能判定距离偏差量时,修正后继续试射,直至满足上述结束试射的条件为止。试射中得到靠近弹、命中弹时,取原表尺结束试射。

夹叉法试射过程中,当条件有利能较精确测定炸点距离偏差量时,应及时转为偏差法试射。如炸点较靠近目标,能较精确目测判定时。同样,不能精确测定距离偏差量的偏差法,可改行夹叉法试射。

交会观察射击,应具备的条件是必须开设交会观察所,交会角通常不应小于1-00。交会观察所应尽量开设在炮目线两侧,如在炮目线同一侧时,应使两观的平均观炮夹角不大于4-00。交会角可在地图上量取,也可根据公式计算。距离修正量、方向修正量和炸目高差修正量的求法均涉及到公式,在此不再赘述。试射特点和偏差法差不多,即1发试射转效力射或两发试射后转效力射,视具体情况而定。效力射修正时,通常利用一个观察所(主观)进行观察与修正;条件允许时,也可继续利用交会观察所决定炸点修正量。该方法特别要注意明确指出观察基准点,以使两观根据同一观察基准测定方向偏差量。同时指挥员应亲自观察炸点,判定每发炸点的远近符号,以便必要时能迅速地改为夹叉法试射。

精密法射击

讲完了简易法再说精密法,大家可能看意思就明白了,肯定是比简易法好的方法,准确的说是可以直接行效力射。

精密法和简易法概念正好相对,是指在较精确的测地诸元基础上,根据完整的弹道条件和适时的气象通报计算射击条件修正量,决定射击开始诸元的方法。

该法应具备的条件是1.炮阵地坐标根据精密连测或简易连测决定;2.有完整、精确的技术准备和弹道准备,其中特别要有比较可靠的初速偏差量的资料;3.有适时可靠的炮兵气象通报;4.按规定方法和条件决定目标坐标。

精密法诸元精度较高(Ed=0.8~1%D,Ef=0-03~0-04),是直接决定效力射开始诸元的基本方法;能隐蔽我军作战意图,保持火力的突然性,不足是:需要一定的专业分队保障,组织工作较为复杂,准备时间较长。

精密法作业的基本思路是按一定的要领在目标区域内确定数个计算点,予先计算出各个计算点修正量,然后利用计算点修正量通过一定的方法求取目标修正量,求取目标的射击开始诸元。

精密法的作业步骤是

(一)确定计算距离、计算方向、装药号数

1 、确定射击正面、射击纵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