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自动推理
《人工智能及其应用》(蔡自兴)课后习题答案第3章
第三章搜索推理技术3-1什么是图搜索过程?其中,重排OPEN表意味着什么,重排的原则是什么?图搜索的一般过程如下:(1) 建立一个搜索图G(初始只含有起始节点S),把S放到未扩展节点表中(OPEN表)中。
(2) 建立一个已扩展节点表(CLOSED表),其初始为空表。
(3) LOOP:若OPEN表是空表,则失败退出。
(4) 选择OPEN表上的第一个节点,把它从OPEN表移出并放进CLOSED表中。
称此节点为节点n,它是CLOSED表中节点的编号(5) 若n为一目标节点,则有解并成功退出。
此解是追踪图G中沿着指针从n到S这条路径而得到的(指针将在第7步中设置)(6) 扩展节点n,生成不是n的祖先的那些后继节点的集合M。
将M添入图G中。
(7) 对那些未曾在G中出现过的(既未曾在OPEN表上或CLOSED表上出现过的)M成员设置一个通向n的指针,并将它们加进OPEN表。
对已经在OPEN或CLOSED表上的每个M成员,确定是否需要更改通到n的指针方向。
对已在CLOSED表上的每个M成员,确定是否需要更改图G中通向它的每个后裔节点的指针方向。
(8) 按某一任意方式或按某个探试值,重排OPEN表。
(9) GO LOOP。
重排OPEN表意味着,在第(6)步中,将优先扩展哪个节点,不同的排序标准对应着不同的搜索策略。
重排的原则当视具体需求而定,不同的原则对应着不同的搜索策略,如果想尽快地找到一个解,则应当将最有可能达到目标节点的那些节点排在OPEN表的前面部分,如果想找到代价最小的解,则应当按代价从小到大的顺序重排OPEN表。
3-2 试举例比较各种搜索方法的效率。
宽度优先搜索(1) 把起始节点放到OPEN表中(如果该起始节点为一目标节点,则求得一个解答)。
(2) 如果OPEN是个空表,则没有解,失败退出;否则继续。
(3) 把第一个节点(节点n)从OPEN表移出,并把它放入CLOSED扩展节点表中。
(4) 扩展节点n。
《人工智能概论》课程笔记
《人工智能概论》课程笔记第一章人工智能概述1.1 人工智能的概念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是指使计算机具有智能行为的技术。
智能行为包括视觉、听觉、语言、学习、推理等多种能力。
人工智能的研究目标是让计算机能够模拟人类智能的某些方面,从而实现自主感知、自主决策和自主行动。
人工智能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包括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知识表示与推理等。
1.2 人工智能的产生与发展人工智能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 年代。
1950 年,Alan Turing 发表了著名的论文《计算机器与智能》,提出了“图灵测试”来衡量计算机是否具有智能。
1956 年,在达特茅斯会议上,John McCarthy 等人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这个术语,并确立了人工智能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人工智能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1)推理期(1956-1969):主要研究基于逻辑的符号操作和自动推理。
代表性成果包括逻辑推理、专家系统等。
(2)知识期(1970-1980):研究重点转向知识表示和知识工程,出现了专家系统。
代表性成果包括产生式系统、框架等。
(3)机器学习期(1980-1990):机器学习成为人工智能的重要分支,研究如何让计算机从数据中学习。
代表性成果包括决策树、神经网络等。
(4)深度学习期(2006-至今):深度学习技术的出现,推动了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的发展。
代表性成果包括卷积神经网络、循环神经网络等。
1.3 人工智能的三大学派人工智能的研究可以分为三大学派:(1)符号主义学派:认为智能行为的基础是符号操作和逻辑推理。
符号主义学派的研究方法包括逻辑推理、知识表示、专家系统等。
(2)连接主义学派:认为智能行为的基础是神经网络和机器学习。
连接主义学派的研究方法包括人工神经网络、深度学习、强化学习等。
(3)行为主义学派:认为智能行为的基础是感知和行动。
行为主义学派的研究方法包括遗传算法、蚁群算法、粒子群算法等。
人工智能 第3章(确定性推理3-与或树搜索)
包括基于距离的启发式函数、基于成本的启发式函数、基于规则的启发式函数等。
节点排序和选择策略
节点排序的目的和意义
节点排序是为了在扩展节点时,按照一定的顺序选择下一个要扩展的节点,以优化搜索过程。
常用节点排序策略
包括最佳优先搜索、广度优先搜索、深度优先搜索等。最佳优先搜索根据启发式函数的值来选择最优节点; 广度优先搜索按照节点的层次顺序进行扩展;深度优先搜索则尽可能深地扩展节点。
盲目搜索方法比较与选择
• 宽度优先搜索、深度优先搜索和迭代加深搜索都是盲目搜索方法,它们在不同的场景下有不同的应用。 • 宽度优先搜索适用于问题空间较大、解存在于较浅层次的情况,因为它可以逐层遍历整个问题空间,找到最短
路径。 • 深度优先搜索适用于问题空间较小、解存在于较深层次的情况,因为它可以尽可能深地搜索树的分支,找到更
启发式信息获取途径
01
02
03
问题自身的特性
通过分析问题的性质、结 构、约束条件等,提取出 对搜索过程有指导意义的 启发式信息。
领域知识
利用领域内的经验、规则、 常识等,为搜索过程提供 有价值的启发式信息。
搜索过程中的信息
在搜索过程中,通过评估 当前状态、已搜索路径、 未搜索路径等,动态地获 取启发式信息。
04 与或树搜索优化技术
剪枝策略
01
剪枝的定义和目的
剪枝是在搜索过程中,通过某些评估标准,提前终止对某些无意义或低
效的节点的扩展,以减少搜索空间,提高搜索效率。
02 03
常用剪枝策略
包括限界剪枝、启发式剪枝、概率剪枝等。限界剪枝通过设置上下界来 限制搜索范围;启发式剪枝利用启发式函数来评估节点的重要性;概率 剪枝则根据节点的概率分布来进行剪枝。
如何实现自动推理
二、脑力劳动能机械化吗?
劳动=体力劳动+脑力劳动;
17世纪以来,工业革命 使人们逐渐实现了体力劳 动的机械化,大大地促进 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脑力劳动的机械化是人类的追求,梦想 脑力劳动的彻底机械化是不可能,但 部义深远!
希尔伯特的构想
Hilbert在《几何基础》中提出了从公理化走向 机械化的数学构想。Hilbert计划将数学知识纳入严 格的公理体系中,并着力在公理化基础上寻找机械 化的方法判定命题是否成立。Hilbert同时指出,定 理的判定问题应当是分类解决的,解决方法要同时 强调简单性和严格性。 在 Hilbert 的名著《几何基础》一书中就提供了 一条可以对一类几何命题进行机械化判定的定理 — 当然,在那个时代,不仅 Hilbert 本人,整个数学 界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与自动推理
数学机械化
吴文俊:所谓机械化,无非是刻板化和 规格化。 数学问题的机械化,就要求在运算或证明 过程中,每前进一步之后,都有一个确定 的、必须选择的下一步,这样沿着一条有 规律的、刻板的道路,一直达到结论。
自动推理
机械化算法的计算机实现。
对某一个思维问题(脑力劳动)要设计机械化算法;算 法是构造化的,能转化为计算机指令;计算机能接受 并能按设计逻辑处理这些指令,推理出结论.
王浩:迈向数学机械化
1959 年,王浩设计了一个程序,用计算机证 明了 Russell 、 Whitehead 的巨著《数学 原理》中的几百条有关命题逻辑的定理,仅 用了 9 分钟。王浩工作的意义在于宣告了用 计算机进行定理证明的可能性。 在1960年的《IBM研究与发展年报》(IBM Journal)上,王浩发表了《迈向数学机械化》 (Toward Mechanical Mathematics)的文 章。“数学机械化”一词即出自此处。
第三章 谓词逻辑与归结原理
以正向推理所得结果作为假设进 行反向推理
退出
是 还需要正向推理吗?
否
2014-4-9
18
华北电力大学
概述-推理的控制策略
搜索策略
推理时,要反复用到知识库中的规则,而知识库中 的规则又很多,这样就存在着如何在知识库中寻找 可用规则的问题 为有效控制规则的选取,可以采用各种搜索策略 常用搜索策略:
归结推理方法在人工智能推理方法中有着很重 要的历史地位,是机器定理证明的主要方法
2014-4-9
25
华北电力大学
归结法的特点
归结法是一阶逻辑中,至今为止的最有效的半可 判定的算法。也是最适合计算机进行推理的逻辑 演算方法 半可判定 一阶逻辑中任意恒真公式,使用归结原理,总 可以在有限步内给以判定(证明其为永真式) 当不知道该公式是否为恒真时,使用归结原理 不能得到任何结论
(5) 上下文限制
上下文限制就是把产生式规则按它们所描述的上下文分组,在某种 上下文条件下,只能从与其相对应的那组规则中选择可应用的规则
2014-4-9
22
华北电力大学
概述-推理的控制策略
推理的控制策略
3.冲突解决策略
(6) 按匹配度排序
在不精确匹配中,为了确定两个知识模式是否可以进行匹配,需要 计算这两个模式的相似程度,当其相似度达到某个预先规定的值时,就 认为它们是可匹配的。若有几条规则均可匹配成功,则可根据它们的匹 配度来决定哪一个产生式规则可优先被应用
如专家系统、智能机器人、模式识别、自然语言理解等
推理
按照某种策略从已有事实和知识推出结论的过程。 推理是由程序实现的,
称为推理机
医疗诊断专家系统
• 知识库中存储经验及医学常识 • 数据库中存放病人的症状、化验结果等初始事实 • 利用知识库中的知识及一定的控制策略,为病人诊治疾病、开出医疗处方就 是推理过程
人工智能中的自动逻辑推理
人工智能中的自动逻辑推理作者:刘惠王尧来源:《装备维修技术》2020年第08期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在人工智能中运用的逻辑推理方法通常是不能实现自动推理的。
在进行自动逻辑推理设置的时候应该结合当下人工智能的发展情况,采用适合其发展的方式进行自动逻辑推理的设置。
本文主要针对人工智能的自动逻辑推理,从人工智能的推理方式以及模式、人工智能冲突消除的策略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人工智能;自动逻辑推理引言:随着科技的进步发展,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在多个行业都有非常好的应用,特别是在服务行业的应用最为突出。
在使用人工智能的过程中,要对其进行一定的逻辑推理程序设定,传统的推理方式不能满足人工智能的需求,所以在进行人工智能逻辑推理的时候,应该根据人工智能的实际应用需求,对其进行合理的设计,使其能够更好的完成自动逻辑推理。
一、人工智能的逻辑推理方式以及模式推理主要是运用一种策略根据现实所发生的状况,进行下一步的发展推理,而人工智能当中的逻辑推理过程中主要是依靠程序所完成的。
人工智能当中的逻辑推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进行程序设计的时候应该将其结合实际进行分析,使其在工作使用过程中能够更好的进行推理分析。
(一)逻辑推理的方式逻辑推理当中推理方式分为很多种,其中演绎推理在推理方式当中处于最为基本的推理方式,其在进行推理的过程中主要是根据当下所需从简单的推理逐步向着复杂特殊的方向发展,使其能够有效的达到所需的目标,为其工作开展提供良好的逻辑程序设计。
归纳推理主要是从个体推理不断向着一般发展,在进行设计的时候相关人员一定要注意其特点,避免与演绎推理程序相混淆,影响程序的正常工作。
默认推理主要是在知识不完全的情况下,进行一种假设推理的过程中,根据假设的条件对已经存在的一些知识信息进行一定的推理分析,最终得到理想的结果。
推理的方式分为很多种,还有确定性、不确定性等相关的推理方式,在进行人工智能逻辑推理程序设计的时候相应的工作人员应该结合人工智能的需求进行相应的设计,使其在工作过程中能够更好的完成推理,达到工作的需求。
第三章 模糊认知图
第三章模糊认知图3.1认知图因果知识通常涉及许多相互作用的事物及其关系,由于缺乏有力的分析工具,因此,对这类知识的处理显得比较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其它技术包括定性推理技术就被应用到因果知识的处理中。
认知图就是这种定性推理技术的一种。
认知图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它是一种计算智能,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软计算工具来支持基于先验知识的自适应行为。
对它的研究涉及到模糊数学、模糊推理、不确定性理论及神经网络等诸多学科。
认知图的显著特点就是可利用系统的先验知识、并对复杂系统的子系统具有简单的可加性,能表示出用树结构、Bayes网络及Markov模型等很难表示的具有反馈的动态因果系统。
在认知图中很容易鸟瞰系统中各事物间如何相互作用,每个事物与那些事物具有因果关系。
认知图通常由概念(concept)与概念间的关系(relations of concepts)组成。
概念(用节点表示)可以表示系统的动作、原因、结果、目的、感情、倾向及趋势等,它反映系统的属性、性能与品质。
概念间的关系表示概念间的因果关系(用带箭头的弧表示,箭头的方向表示因果联系的方向)。
3.2认知图的发展简史认知图首先由Tloman于1948年在 Cognitive Maps in Rats and Men一文中提出的,其最初目的是想为心理学建立一个模型,此后认知图便被应用到其他方向和领域中。
人们把认知图描述为有向图,认为认知图是由一些弧连接起来节点的集合,但不同的学者对弧与节点赋予不同的含义。
1955年Kelly依据个人构造理论(Personal construct theory)提出了认知图,概念间的关系是三值的,即利用“+”、“-"表示概念间不同方向因果关系的影响效果,“O”表示概念间不具有因果关系。
1976年Axelord在 structure of Decision –The Cognitive Maps of Political Elites 中提出的认知图比Kelly的更接近于动态系统。
人工智能教程习题及答案第3章习题参考解答
第三章确定性推理方法习题参考解答3.1 练习题3.1 什么是命题?请写出3个真值为T 及真值为F 的命题。
3.2 什么是谓词?什么是谓词个体及个体域?函数与谓词的区别是什么?3.3 谓词逻辑和命题逻辑的关系如何?有何异同?3.4 什么是谓词的项?什么是谓词的阶?请写出谓词的一般形式。
3.5 什么是谓词公式?什么是谓词公式的解释?设D= {1,2} ,试给出谓词公式( x)( y)(P(x,y) Q(x,y))的所有解释,并且对每一种解释指出该谓词公式的真值。
3.6对下列谓词公式分别指出哪些是约束变元?哪些是自由变元?并指出各量词的辖域。
(1)( x)(P(x, y) ( y)(Q(x, y) R(x, y)))(2)( z)( y)(P(z, y) Q(z, x)) R(u, v)(3)( x)(~ P( x, f (x )) ( z)(Q(x,z) ~ R(x,z)))(4)( z)(( y)(( t)(P(z, t) Q(y, t)) R(z, y))(5)( z)( y)(P(z, y) ( z)(( y)(P(z, y) Q(z, y) ( z)Q(z, y))))什么是谓词公式的永真性、永假性、可满足性、等价性及永真蕴含?3.7什么是置换?什么是合一?什么是最一般的合一?3.8判断以下公式对是否可合一;若可合一,则求出最一般的合一:3.9(1)P(a,b) ,P(x, y)(2)P(f(z),b) ,P(y, x)(3)P(f(x), y) ,P(y, f(a))(4)P(f(y), y,x) ,P(x, f(a), f(b))(5)P(x, y) ,P(y, x)什么是范式?请写出前束型范式与SKOLEM 范式的形式。
3.10什么是子句?什么是子句集?请写出求谓词公式子句集的步骤。
3.113.12谓词公式与它的子句集等值吗?在什么情况下它们才会等价?3.13 把下列谓词公式分别化为相应的子句集:(1)( z)( y)(P(z, y) Q(z, y))(2)( x)( y)(P(x, y) Q(x, y))(3)( x)( y)(P(x, y) (Q(x, y) R(x, y)))(4)( x)( y)( z)(P(x, y) Q(x, y) R(x, z))(5)( x)( y)( z)( u)( v)( w)(P(x, y,z,u,v,w) (Q(x, y, z,u, v, w) ~R(x, z, w)))3.14 判断下列子句集中哪些是不可满足的:(1)S {~ P Q,~ Q,P,~ P}(2)S {P Q,~ P Q,P ~ Q,~ P ~ Q}(3)S {P(y) Q(y), ~ P(f(x)) R(a)}(4)S {~ P(x) Q(x), ~ P(y) R(y), P(a),S(a),~ S(z) ~ R(z)}(5)S {~ P(x) ~ Q(y) ~ L(x, y), P(a), ~ R(z) L(a, z), R(b), Q(b)}(6)S {~ P(x) Q(f(x), a), ~ P(h(y)) Q(f(h(y)), a) ~ P(z)}(7)S {P(x) Q(x) R(x),~ P(y) R(y),~Q(a),~ R(b)}(8)S {P(x) Q(x),~ Q(y) R(y), ~ P(z) Q(z),~ R(u)}3.15 为什么要引入Herbrand 理论?什么是H 域?如何求子句集的H 域?3.16 什么是原子集?如何求子句集的原子集?3.17 什么是H 域解释?如何用域D 上的一个解释I 构造H 域上的解释I *呢?3.18 假设子句集S={P(z) ∨Q(z),R(f(t))} ,S 中不出现个体常量符号。
离散数学 第3章 基于归结原理的推理证明
7
3.1.1.2 斯柯林(Skolem)标准范式
定义 3.1.2 从前束范式中消去全部存在量词所得到的公式即为 Skolem 标准范式。 例如,如果用 Skolem 函数 f(x)代替前束形范式 x (y)(z)( P( x) F ( y, z) Q( y, z)) 中 的 y 即得到 Skolem 标准范式: ( x) ( z)(P(x)∧F(f(x), z)∧Q(f(x), z)) Skolem 标准型的一般形式是
(x1 )(x2 )...(xn )M ( x1, x2 ,...,xn )
其中,M(x1,x2,…,xn)是一个合取范式,称为 Skolem 标准型的母式。
8
将谓词公式 G 化为 Skolem 标准型的步骤如下: (1)消去谓词公式 G 中的蕴涵(→)和双条件符号() ,以A∨B 代替 A→B,以(A∧ B)∨(A∧B)替换 AB。 (2)减少否定符号()的辖域,使否定符号“”最多只作用到一个谓词上。 (3)重新命名变元名,使所有的变元的名字均不同,并且自由变元及约束变元亦不同。 (4)消去存在量词。这里分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存在量词不出现在全称量词的辖域内,此 时,只要用一个新的个体常量替换该存在量词约束的变元,就可以消去存在量词;另一种情况 是,存在量词位于一个或多个全称量词的辖域内,这时需要用一个 Skolem 函数替换存在量词 而将其消去。
15
例 3.2.1 求子句集 S={T(x)∨Q(z),R(f(y))}的 H 域。 解 此例中没有个体常量,任意指定一个常量 a 作为个体常量;只有一个函数 f(y),有: H0={a} H1={a,f(a)} H2={a,(a),f(f(a))} …… H∞={a,f(a),f(f(a)),f(f(f(a))),…}
人工智能第3章参考答案
第3章确定性推理部分参考答案判断下列公式是否为可合一,若可合一,则求出其最一般合一。
(1) P(a, b), P(x, y)(2) P(f(x), b), P(y, z)(3) P(f(x), y), P(y, f(b))(4) P(f(y), y, x), P(x, f(a), f(b))(5) P(x, y), P(y, x)解:(1) 可合一,其最一般和一为:σ={a/x, b/y}。
(2) 可合一,其最一般和一为:σ={y/f(x), b/z}。
(3) 可合一,其最一般和一为:σ={ f(b)/y, b/x}。
(4) 不可合一。
(5) 可合一,其最一般和一为:σ={ y/x}。
把下列谓词公式化成子句集:(1)(∀x)(∀y)(P(x, y)∧Q(x, y))(2)(∀x)(∀y)(P(x, y)→Q(x, y))(3)(∀x)(∃y)(P(x, y)∨(Q(x, y)→R(x, y)))(4)(∀x) (∀y) (∃z)(P(x, y)→Q(x, y)∨R(x, z))解:(1) 由于(∀x)(∀y)(P(x, y)∧Q(x, y))已经是Skolem标准型,且P(x, y)∧Q(x, y)已经是合取范式,所以可直接消去全称量词、合取词,得{ P(x, y), Q(x, y)}再进行变元换名得子句集:S={ P(x, y), Q(u, v)}(2) 对谓词公式(∀x)(∀y)(P(x, y)→Q(x, y)),先消去连接词“→”得:(∀x)(∀y)(P(x, y)∨Q(x, y))此公式已为Skolem标准型。
再消去全称量词得子句集:S={P(x, y)∨Q(x, y)}(3) 对谓词公式(∀x)(∃y)(P(x, y)∨(Q(x, y)→R(x, y))),先消去连接词“→”得:(∀x)(∃y)(P(x, y)∨(Q(x, y)∨R(x, y)))此公式已为前束范式。
再消去存在量词,即用Skolem函数f(x)替换y得:(∀x)(P(x, f(x))∨Q(x, f(x))∨R(x, f(x)))此公式已为Skolem标准型。
第三章演绎推理
第三章演绎推理自动定理证明是人工智能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是早期取得较大成果的研究课题之一,在发展人工智能方法上起过重大作用。
1956,美国,Newell, Simon, Shaw编制逻辑理论机:The Logic Theory Machine 简称LT. 证明了《数学原理》(罗素)第二章中38个定理, 改进后证明了全部52个定理。
是对人的思维活动进行研究的重大成果,是人工智能研究的真正开端。
在此之后,发展了一些机械化推理算法,很成功地用到人工智能系统中。
第一节鲁滨逊归结原理一、命题逻辑中归结推理1.归结:消去子句中互补对的过程:子句:任何文字的析取式C称为子句,C=P∨Q∨7R={P,Q,7R}如:C1=LVC1`={L,C1`}C2=7LVC2`={7L,C2`}可以证明C12=C1`VC2`={C1`,C2`}是C1,C2的逻辑结论:即:C1∧C2⇒C12证明:C1=LVC1`=77C1`VL=7C1`→LC2=7LVC2`=L→C2`所以7C1`→C2`=77C1`VC2`=C1`VC2`实际上是P→Q, Q → P⇒P→R的应用即前提成立⇒结论成立,也即结论不成立⇒前提不成立S子句集:其中有C1,C2归结式S`子句集:C12代替C1,C2则:S`不可满足⇒S不可满足2.归结推理步骤要证A⇒B成立(或证A→B重言、永真),只要证A∧7B不可满足(永假)①化A∧7B为合取范式C1∧C2∧……∧Cm②子句集S={C1,C2,…, Cm}③归结规则用于S,归结式入S中.④重复③,直到S中出现空子句。
证明:SVR是P∨Q , P →R,Q→S的逻辑结论。
(P∨Q) ∧(P →R) ∧(Q→S) ∧7(S∨R)=(P∨Q)∧(7P∨R) ∧(7Q∨S) ∧7S∧7R所以S={P∨Q,7P∨R,7Q∨S,7S,7R}(1)P∨Q(2)7P∨R(3)7Q∨S(4)7S(5)7R(6)Q∨R (1)(2) 归结(7)7Q (3)(4) 归结(8)Q (5)(6) 归结(9)F (7)(8) 归结命题逻辑中不可满足的子句集S,使用归结原理,总能在有限步内得到一个空子句⇒归结原理是完备的。
人工智能导论 第3章 确定性推理方法(导论) [兼容模式]
①足球运动员的身体都是强壮的;
(大前提)
②高波是一名足球运动员;
(小前提)
③所以,高波的身体是强壮的。 (结 论)
9
3.1.2推理方式及其分类
1.演绎推理、归纳推理、默认推理 (2)归纳推理(inductive reasoning):个别一一般
完全归纳推理(必然性推理) 不完全归纳推理(非必然性推理)
■逆向推理需要解决的问题: ♦如何判断一个假设是否是证据?
___ ♦当导出假设的知识有多条时,如何确定先选哪一条? ♦ 一条知识的运用条件一般都有多个,当其中的一个经 验证成立后,如何自动地换为对另一个的验证?
♦ ......
选择初 -_逆向推理:目的性强,利于向用户提供解释,但 始目标时具有盲目性,比正向推理复杂。
22
3.1.3推理的方向
3.混合推理
.正向推理:盲目、效率低。
■逆向推理:若提出的假设目标不符合实际,会降低效
率C
■正反向混合推理:
1 ( ) 先正向后逆向:先进行正向推理,帮助选择某个目标,
即从已知事实演绎出部分结果,然后再用逆向推理证实该目标
2 或提高其可信度;
( ) 先逆向后正向:先假设一个目标进行逆向推理,然后
■实现正向推理需要解决的问题: .确定索知识库。 .冲突消解策略。
■正向推理简单,易实现,但目的性不强,效率低。
19
3.1.3推理的方向
2.逆向推理
.逆向推理(目标驱动推理):以某个假设目标作为出 发点。 -基本思想:
选定一个假设目标。 寻找支持该假设的证据,若所需的证据都能找到,则 原假设成立;若无论如何都找不到所需要的证据,说明 原假设不成立的;为此需要另作新的假设。 ■主要优点:不必使用与目标无关的知识,目的性强, 同时它还有利于向用户提供解释。
智能控制技术-第三章
一个简单的求中间隶属度值的求取。
在模糊控制系统中,变量的量化给出了控 制器计算的简化和控制值的平滑之间的一 个折衷,为了消除大的误差,在量化级之 间的一些插值运算是必要的。
一个简单的方法是引入一个权系数w(.):对 于一个连续的测量值可以通过相邻两个离 散值的加权运算得到模糊度的值。
模糊控制器结构指的是输入输出变 量、模糊化算法、模糊推理规则和精确 化计算方法。
控制器的设计第一步首先确定控制器的输 入输出变量。
1、控制器输入输出变量
主要讲单输入-单输出模糊控制结构。
单输入-单输出模糊控制结构指的是系 统控制量只有一个,系统输出量只有一个。
单输入-单输出模糊控制结构又分一维模糊 控制器、二维模糊控制器和多维模糊控制 器。
m
vik i
v0
i1 m
ki
i1
ki视情况而定。如果,那么加权平均法就变为重 心法。
面积重心法对于不同的隶属度函数形状会
有不同的推理输出结果。最大隶属度函数 法对隶属度函数的形状要求不高。
第二节 模糊控制系统设计
一、模糊控制器的结构设计 在设计模糊控制器前,首先根据被
控对象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模糊控制器的 结构。
设被控对象用以下三个控制规律描述:
规律1: 如果Yn=PM 且Un=PM 那么Yn+1=PB; 规律2: 如果Yn=PS 且Un=NS 那么Yn+1=ZE; 规律3: 如果Yn=NS 且Un=PS 那么Yn+1=ZE; 规律4: 如果Yn=NM 且Un=NM 那么Yn+1=NB; 其中Y是输出,U是控制,n是离散时间。
例如:两个输出变量A、B下的一个模糊空 间划分示意图。
离散数学第三章习题详细答案
3.9解:符号化:p:a是奇数. q:a是偶数. r:a能被2整除前提:(p→¬r),(q→r)结论:(q→¬p)证明:确。
方法2(等值演算法)(p→¬r)∧(q→r)→(q→¬p)⇔(¬p∨¬r)∧(¬q∨r) →(¬q∨¬p)⇔(p∧r) ∨(q∧¬r) ∨¬q∨¬p⇔((p∧r) ∨¬p)∨((q∧¬r) ∨¬q)⇔(r∨¬p) ∨(¬r∨¬q)⇔¬p∨(r∨¬r) ∨¬q⇔ 1即证得该式为重言式,则原结论正确。
方法3(主析取范式法)(p→¬r)∧(q→r)→(q→¬p)⇔(¬p∨¬r)∧(¬q∨r) →(¬q∨¬p)⇔(p∧r) ∨(q∧¬r) ∨¬q∨¬p⇔m0+ m1+ m2+ m3+ m4+ m5+ m6+ m7可知该式为重言式,则结论推理正确。
3.10. 解:符号化:p:a是负数. q:b是负数. r:a、b之积为负前提:r→(p∧¬q) ∨(¬p∧q)结论:¬r→(¬p∧¬q)方法1(真值法)证明:不正确。
方法2(主析取范式法)证明:(r→(p∧¬q) ∨(¬p∧q))→(¬r→(¬p∧¬q))⇔¬ (¬r∨(p∧¬q) ∨(¬p∧q))∨(r∨(¬p∧¬q))⇔r∨(¬p∧¬q)⇔m0+m2+m4+m6+m7只含5个极小项,课件原始不是重言式,因此推理不正确3.11.填充下面推理证明中没有写出的推理规则。
AI自动推理
基于这种不确定的推理规则进行推理,形成的结论 也是不确定的,这种推理称为不确定推理。 (在专家系 统中主要使用的方法)。
按推理过程中推出的结论是否单调增加,或说推出 的结论是否越来越接近最终目标来划分,推理又可分 为单调推理与非单调推理。
不确定推理包括概率推理、模糊推理和贝叶斯推理等。 ➢对不确定性知识的处理主要是将其确定化,其表示的关 键是如何对其不确定性进行量化,量化目的就是把不确 定性转化为确定性。
已知事实 确定性推理:(证据)
确定知识
某种策略
结论
不确定证据 不确定性推理:
不确定知识
某种策略 不确定结论
(不确定程度)
形式化方法:在推理一级扩展确定性方法。 逻辑方法:是非数值方法,采用多值逻辑、非单调逻辑 来处理不确定性。
1.7.2.1 推理的概念与类型
1.7.2.2 确定性推理
正向、反向与混合演绎推理
1.7.2.3 不确定性推理
1.7.2.1 推理的概念与类型 推理是人类求解问题的主要思维方法。AI的自动推 理就是按照某种策略从已有事实和知识推出结论的过程。 推理是由程序实现的,称为推理机。 利用知识进行自动推理是知识利用的基础,是AI的 核心内容之一。各种人工智能应用领域如专家系统、智 能机器人、模式识别、自然语言理解等都是利用知识进 行推理,求解问题的智能系统。
MB:信任增长度,它表示因与前提条件E匹配的证 据的出现,使结论H为真的信任增长度.
MD:不信任增长度,它表示因与前提条件E匹配的 证据的出现,对结论H的不信任增长度.
2018/10/23
人工智能自动推理(PPT 212页)
2019/12/20
23
自然演绎推理的优缺点
优点: 定理证明过程自然,容易理解,而且它拥有丰富的 推理规则,推理过程灵活,便于在它的推理规则中 嵌入领域启发式知识。
缺点: 容易产生组合爆炸,推理过程中得到的中间结论
一般呈指数形式递增。
2019/12/20
24
归结演绎推理★
人的问题求解行为更像是一个解答识别过程而非解答搜索过程
第4章 自动推理
2019/12/20
1
4.1 引 言
2019/12/20
2
什么是推理
推理就是按某种策略由已知判断推出另一判断 的思维过程
已知判断:包括已掌握的与求解问题有关的知 识及关于问题的已知事实 推理的结论:由已知判断推出新判断
推理由程序程序实现,称为推理机
2019/12/20
⑦ 按规则的次序排序 该策略是以知识库中预先存入规则的排列顺序作 为知识排序的依据,排在前面的规则具有较高的 优先级。
2019/12/20
17
4.3 自然演绎推理
2019/12/20
18
自然演绎推理的基本概念
定义:自然演绎推理是指从一组已知的事实出发, 直接运用命题逻辑或谓词逻辑中的推理规则推出结 论的过程。
9
推理的控制策略
① 正向推理 正向推理是从初始状态出发,使用规则,
到达目标状态。又称为数据驱动推理、前向 链推理、模式制导推理及前件推理。 ② 逆向推理
逆向推理是以某个假设目标为出发点的 一种推理,又称为目标驱动推理、逆向链推 理、目标制导推理及后件推理
2019/12/20
10
正、逆向推理比较
项 目 正向推理
2019/12/20
920090-人工智能导论(第4版)-第3章 确定性推理方法(导论)
3.1.1 推理的定义
已知事实
推理: ( 证 据 ) 某 种 策 略
知识
结论
数据库 知识库
专家
推理机
病人
医疗专家系统
知识 专家的经验、医学常识
初始 证据
病人的症状、化验结果
证据
中间结论
7
3.1 推理的基本概念
3.1.1 推理的定义 3.1.2 推理方式及其分类 3.1.3 推理的方向 3.1.4 冲突消解策略
2
第3章 确确定定性性推推理理方方法法
知识 知识 推理
智 能 ?!
自然演绎 推理
经典逻辑推理 (确定性推理)
推
理
不确定性推理
归结演绎 推理
与 /或 形 演绎推理
3
第3章 确定性推理方法
3.1 推理的基本概念 3.2 自然演绎推理 3.3 谓词公式化为子句集的方法 3.4 鲁宾逊归结原理 3.5 归结反演 3.6 应用归结反演求解问题
22
3.1.3 推理的方向
3. 混合推理
正向推理: 盲目、效率低。 ▪ 逆向推理: 若提出的假设目标不符合实际,会降低效率。 ▪ 正反向混合推理: (1)先正向后逆向:先进行正向推理,帮助选择某个目标,
即从已知事实演绎出部分结果,然后再用逆向推理证实该目标 或提高其可信度;
(2)先逆向后正向:先假设一个目标进行逆向推理,然后再
36
第3章 确定性推理方法
3.1 推理的基本概念 3.2 自然演绎推理 3.3 谓词公式化为子句集的方法 3.4 鲁宾逊归结原理 3.5 归结反演 3.6 应用归结反演求解问题
归 结 演 绎 推 理
37
归结演绎推理
反证法: P Q ,当且仅当 P Q F , 即 Q为 P 的逻辑结论,当且仅当 P Q 是不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拒式假言推理: P→Q, ¬Q , => ¬ P。如果P→Q为真,但Q不成立, 则P也不成立。
– 例如:如果x是金属,则x可以导电; 木头不导电; 木头不是金属
1
• 人工智能可以看作是对人类智能现象的模拟。人的智能,具有 抽象、总结、记忆知识的能力。在第二章中,我们介绍的知识 表示方法,就是对人类智能这种能力的模拟。关于知识表示方 法的研究贯穿了AI研究历史,可以说是AI研究的基础。
• 但是,仅让计算机具有表示和存储知识的能力是远远不够的, 要想模拟智能现象,还需要研究如何让计算机使用知识,即让 计算机学会“思考”。
• 那,什么是思考呢?或者说,人类智能思考表现出来是什么样 子的呢?
3
推理与人工智能
对此,学者们普遍认为逻辑和推理是智能思维的一种 重要表现形式,研究如何使计算机能够进行“逻辑思维”, 就成为人工智能研究的重点之一。
在达特茅斯会议上,西蒙和纽厄尔带来的“逻辑理论家” 程序,可以自动证明《数学原理》重的几十个定理。此后定 理证明成为人工智能的重要分支,引领了符号主义和逻辑智 能的发展。
– 大前提:运动员的身体都很强壮; – 小前提:小张是一个云党员; – 结论: 小张的身体很强壮。
6
推理的方向
• 除了推理类型,在完成一个证明时,我么还要考虑推理的方向。即,正向推理、 反向推理。
• 正向推理:从已知的事实命题出发,采用逻辑推理规则,与知识库中的知识匹 配,产生新的事实,直至结论出现在事实集中。常用的逻辑推理规则包括:
– 如数学定理证明,通常都是确定性证明。
– 不确定性:反之,推理用到的知识和证据存在不确定,此时推出 的结论也是不确定的,通常是成立的可能性。
– 如天气预报中的“明天降水概率”,就是个不确定的推理结论。
11
如何将推理自动化?
• 我们从几个维度来考察了人类智能推理的特征。
– 推理的归纳和演绎; – 推理的正向和逆向; – 推理的确定和不确定。
18
归结原理用于自动推理
• 归结原理如何用于自动推理呢?答案是,用反证法。为了解释这个 过程,我们先看几条前提假设。
– (1)证明一个命题 P 成立,等价于证明其逆命题 ¬P 不成立。 – (2)一个已知为真的事实集,其内部不包含矛盾。 – (3)如果将一个命题加入事实集,并且导致事实集出现矛盾,则原命题不
25
归结推理的自动化问题
• 至此我们初步建立起用归结原理实现定理证明的完整框架,包括:
– 用标准谓词子句形式建立知识库 – 用反证法,从待证目标开展推理 – 用归结原理,尝试寻找知识库中的□
• 但这个过程还不是自动化的。还缺少一个环节:
– 如何在知识库选择正文字、负文字进行消解。 – 目前由人工来选择,且不同的选择方式,会导致推理效率存在差异。 – 如果有某种方法可以自动化文字选择过程,则整个证明就可以自动化了。
因此,在本章中,我们沿着自动推理的研究脉络,依次 来介绍确定性推理、不确定性推理的典型方法。
4
什么是推理?
• 首先呢,我们既然讲推理,就先定义一下推理。所谓推理,就是从 初始证据出发,按照某种策略,不断运用知识库中已有的知识,逐 步匹配,直到推出结论的过程。
• 根据第二章介绍的内容,我们不难发现,所谓“初始证据”,就是 “事实集”,而知识库则是使用一阶谓词或者产生式等方式表示的 知识。因此,自动推理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在以上条件下,以什 么养的推理策略来将推理过程自动化。
– (2)¬ dog(X)∨animal(X) – (3) ¬animal(Y)∨die(Y) – 应用归结原理,得到¬dog(X)∨die(Y),这是一条新知识, – 我们再以¬dog(X)∨die(Y)作为已知事实,寻找能够与该式子构成归结的子句。 – 我们从事实库中找到dog(fido)。 – 再次归结,得到die(fido)。
成立。
– (4)最常见的矛盾形式,是 :P ∧ ¬P =>□ 一旦事实集中出现空符号□,
则认为事实集中存在矛盾。
19
归结原理用于自动推理
• 有了上面几条假设,我们可以设想,从目标的待证命题出发: – 将待证命题 P 取逆命题, – 将逆命题 ¬P 作为“事实”加入已知为真的事实集中, – 如果我们在这样的事实集中推导出 □,则该事实集存在矛盾, – 则证明逆命题 ¬P不成立,命题P成立
26
标准谓词语句的问题
• 我们再来看一下标准谓词子句,如: a∨¬b∨c∨¬d
– a、b、c、d是这条语句的4个文字,选择任何一个进行归结,都 是合法的。
– 这是一个标准化后的句子,在标准化过程中,蕴含符号被抛弃, 因此看不出来推理顺序,只能认为选择任何一个文字进行归结, “贡献”相同
• 我们在第二章介绍过动物识别的问题,我们以此为例来介绍一下。
8
例3.1 动物识别问题的反向推理
• 这个例子中,首先由专家根据掌 握的知识建立关于虎、豹、斑马、 长颈鹿、鸵鸟等动物的分类规则, 形成产生式。然后根据一定的事 实,求解动物的分类。
• 比如,我们建立如下的规则知识 产生式。
• 其中包括了14条关于动物分类的 规则,这些规则均以产生式形式 存放,形成规则库。
13
如何将推理自动化?
• 可见,计算机如果要实现自动推理,最可行的方法就是采用反向、 演绎的方法。
• 其中,我们后续的几个小节,也沿着这个思路,分别介绍:
– 利用一阶谓词知识表示形式,实现确定性推理的方法(3.2节) – 利用产生式知识表示,实现不确定性推理的方法(3.3节)
• 以及最后,我们介绍基于规则推理的专家系统及其应用。
THEN
– 共有3个条件,其中黑斑r19 、黄褐色r20 满足,而食肉动物不满 足。
– 则向前推进一步,令新的假设为“食肉动物”,继续推理。 – 直至所有证据事实都满足。
10
推理的确定性
• 推理的第三个特征,也是最复杂的,是推理的确定性。
– 确定性推理:推理时,所有知识和证据都是确定非真即假的,没 有第三种情况;则此时推理结论也是确定结论,非真即假。
– 每条知识之间均为合取关系 – 每条知识内部的若干文字均为析取式 • 这种格式,被称为“标准谓词子句”格式。
• 显然,要求专家在设计知识时按照标准格式很难。因此在1973,Chang & Lee 提出一个变换序列,可以将任意形式的一阶谓词语句等价化简为“析取式的合 取”,即标准谓词字句。
•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参阅相关材料来了解这一过程。我们不再详细介绍。
16
归结原理的概念
• 首先我们先来介绍一下归结原理,也称为“消解原理”。 可以用一个谓词公式来描述: (P∨Q) ∧ (¬P∨R) => Q∨R
•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式子。
17
负文字¬ P
(P∨Q) ∧ (¬P∨R) => Q∨R
正文字P
结果中P被消解
析取式
析取式
析取式的合取式
推导符号左边是析取式的合取式。 在这两个析取式中,恰有一组互为否定的文字“P”。 在右边的析取式中,P没了,或者说,被“归结掉 了”。——这就是归结的核心思想。
• 我们将已知条件表示为一阶谓词,并且将其中的蕴含符转换,得到知识库:
21
例3.2 归结原理证明三段论
• 要证明的结论为die(fido)。 • 我们将其取反,得到¬die(fido),也加入到已知条件中。 • 此时,知识库中已知条件有:
22
例3.2 归结原理证明三段论
• 在其中寻找能够满足归结原理的事实。
• 如何推导出□呢?这里利用了归结原理。 – 归结原理是在一个事实集中导出矛盾的最快方式,每归结一步,事实集都 在简化而不是变复杂。这就有利于□的推导。 – 另外,归结原理的目标单一,只要在事实集中推导出□,问题就解决,而 与具体证明问题无关,因此是一个通用方法。
20
例3.2 归结原理证明三段论
• 我们以经典三段论为例子: – “Fido是狗”, – “所有狗都是动物”, – “所有动物都会死”, – 求证“Fido会死”。
• 正向推理,每前进一步总能得到“新的知识”。如果我们要证明的知识恰好被 推出,则证明完成。
7
推理的方向
• 与正向推理相反的,就是反向推理。反向推理以某个假设目标作为出发点,来 展开推理。
• 其基本思路是:首先选定一个假设目标,然后寻找使该目标成立的证据事实, 如果所需的证据事实都能找到,则目标成立。否则,向前推进一步,将当前所 需的证据事实作为新的假设,继续推理。
• 此时,在事实集中,同时存在¬die(fido) 与die(fido) ,两者归结后得到□ , 从而构成矛盾。因此,我们第一步将¬die(fido)加入事实集是不对的,因此命题 得证。
23
例3.2 归结原理证明三段论
• 这个过程也可以用下面的图来表示
24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阶谓词的标准化问题
• 以上就是归结原理实现定理证明的思路和过程。 • 看上去很不错,但我们不难发现,这种推理基于的是一阶谓词知识表示形式。 • 且知识库中的所有知识的形式有限制:
9
例3.1 动物识别问题的反向推理 r15:有毛
r16:有利齿
• 然后我们给出当前的已知事实: • 我们尝试用逆向推理:
r17:有爪 r18:眼睛前视 r19:黑斑
– 首先假设“该动物为豹”,
r20:黄褐色
– 该假设成立所需要的证据由r6给出:
– r6: IF 食肉动物 AND 黑斑 AND 黄褐色 豹
14
反向演绎与归结原理
根据上一小节中我们对人类推理特点做出的分析,要想用 计算机模拟人类的推理过程,最可行的方案就是采用反向演绎 的推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