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斌《国际关系史》配套题库-专项练习三 论述题【圣才出品】
国际关系史答案
国际联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国际组织,宗旨是减少武器数目及平息国际纠纷。
但国联却不能有效阻止法西斯的侵略行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联合国所取代。
1918年1月8日,伍德罗·威尔逊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说,提出了结束战争、缔结和约、维护战后和平的《十四点纲领》,其中的第十四点便是呼吁成立一个国际联盟。
1920年1月10日,巴黎和会宣布《凡尔赛条约》正式生效,国际联盟宣告成立,其总部设在瑞士的日内瓦。
道威斯计划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协约国于1924年制定的德国赔款支付计划。
由于德国财力枯竭,加上战胜国争夺德国赔款的矛盾,德国按《凡尔赛和约》支付赔款问题成为20年代资本主义国际经济与政治中难以解决的纠纷。
1924年4月9日道威斯拟定一项解决赔款问题的计划,史称道威斯计划。
该计划企图用恢复德国经济的办法来保证德国偿付赔款。
1、李顿调查团报告书国际联盟在英法等大国操纵下采取了纵容态度,在中国代表的一再要求下,1931年12月10日,国联理事会终于通过决议,决定派遣一个国联调查团到远东实地调查“九一八”事变情况。
李顿调查团在中国东北活动了一个半月。
1932年9月4日调查团完成调查报告书,各委会签字。
10月2日《国联调查团报告书》在东京、南京和日内瓦同时发表。
报告书虽然肯定东北是中国领土一部分,主权属于中国,但是总体上是模糊是非、混淆黑白,充分暴露了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绥靖政策。
2、慕尼黑协定慕尼黑协定是1937年9月29日至30日英国、法国、纳粹德国、意大利四国首脑在慕尼黑会议上签订的条约。
英、法两国为避免战争爆发,牺牲捷克斯洛伐克利益,将苏台德区割让给纳粹德国。
《慕尼黑协定》的签订标志着英法绥靖政策的顶峰。
3、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1939年8月23日苏联与纳粹德国在莫斯科签订的一份秘密协议。
该条约划分了苏德双方在东欧地区的势力范围。
条约主要内容为:1.缔约双方保证不单独或联合其他国家彼此互相使用武力、侵犯或攻击行为。
刘德斌《国际关系史》课后习题(冷战的终结与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圣才出品】
第十章冷战的终结与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一、名词解释1.超越遏制战略答:“超越遏制”战略是指1989年乔治·布什入主白宫后,提出的越出遏制阶段进而为90年代制定的新政策。
其基本内容包括:①要求苏联调整与国际社会的关系,放弃勃列日涅夫主义,朝着开放的社会演进,回到世界秩序中来;②要求苏联保证支持东欧和中欧各国自决,拆除铁幕和推倒柏林墙,建立一个开放、统一和自由的欧洲;③要继续坚持以实力求和平的基本方针,坚持威慑战略和联盟战略,以保持在经济、外交和军事上的强大,以此作为推行超越遏制战略的基础。
超越遏制战略是遏制战略的继续和发展,二者的最终目的并没有什么不同。
但超越遏制的目标要比简单地遏制共产主义大得多,它不仅要在“铁幕”外面遏制苏联,而且要把斗争推进到“铁幕”里面去。
“超越遏制”并不是要放弃遏制,而是要在继续保持军事遏制的同时,对苏联发动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的攻势。
2.海湾战争答:海湾战争是指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于1991年1月17日凌晨发动的对伊拉克战争。
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凭借先进的武器装备,对伊进行连番轰炸。
伊军抵抗无效,请求停火。
28日,历时43天的海湾战争以多国部队的全胜而结束。
海湾战争是美国谋求全球霸权的区域演示,是在世界战略格局新旧交替之际爆发的一场大规模局部战争,对整个中东乃至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①伊拉克从此陷入遭受孤立和受制裁的困境,内源耗尽,外债累累,社会经济严重倒退。
这一仗彻底断送了伊拉克10年来称霸中东的梦想。
②美国通过这场战争不仅巩固了对沙特、科威特等主要石油大国的政治影响,而且实现了其在海湾地区的军事存在。
③战争加剧了阿拉伯世界的分裂,并使以伊拉克为首的阿拉伯激进派严重受挫,这正是美国求实不得的。
④苏联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力遭到了进一步削弱,自此之后,在中东已无稳定的阵地。
而美国则赢得了这场全球霸权主义与地区霸权主义较量的胜利,在中东地区演示出独一无二的超级大国的实力与地位。
刘德斌《国际关系史》课后习题(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圣才出品】
第四章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一、名词解释1.三皇同盟答:三皇同盟是指德、俄、奥三大国的关系。
三皇同盟分两个阶段:①1873年三皇同盟(第一次三皇同盟),该同盟的基石是俄奥保持合作关系。
三国除了在维持欧洲政治现状这一点上存有共识外,在其他方面的想法和打算基本上是同床异梦。
俾斯麦鼓励法国的目的为俄奥反对;俄国企图利用同盟保证其西部边界的安全,有利于同英国在中亚的争夺;奥匈打算借助德国加强在巴尔干地区的扩张。
由于三国目的各异,作为保守主义政治结构的三皇同盟只是当时欧洲大国关系互相牵制的一种反映而已,因而,这一同盟十分脆弱。
②1881年三皇同盟(第二次三皇同盟),三国从三皇同盟中获得了各种好处。
尽管三皇同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三国利益的重合与协调,但是,历史纠纷、现实利益和地缘安全等问题的存在并不能在一两次同盟中化为乌有,三皇同盟在其存在的短短六七年的岁月里一直伴随着深刻的分歧和猜疑。
2.《地中海协定》答:《地中海协定》是指对《第一次地中海协定》和《第二次地中海协定》的统称。
俾斯麦在对待俄国问题上,一方面拉拢俄国,防止法俄接近,另一方面则促使英、奥、意合作对付俄国。
在德国的推动下,1887年2月英意签订针对法国的《第一次地中海协定》,奥匈、西班牙先后加入。
《第一次地中海协定》英意约定两国维持地中海、亚得里亚海和黑海的现状;英国支持意大利的北非政策,意大利支持英国在埃及的政策;但英国可以在意大利和法国冲突时不给予意大利援助。
1887年12月,英奥签订针对俄国的《第二次地中海协定》,意大利随后参加。
该协定的主要内容是三国共同维持近东现状,保护黑海海峡,确认土耳其对保加利亚和小亚细亚的宗主权,共同抵制俄国势力在土耳其的扩展。
该协定具有明显针对俄国的性质。
3.《再保险条约》答:《再保险条约》是指1887年6月18日,德俄签订的条约。
俾斯麦在对待俄国问题上,一方面拉拢俄国,防止法俄接近,另一方面则促使英、奥、意合作对付俄国。
国际关系史-刘德斌课后习题
斯大林格勒战役 雅尔塔协定 布雷顿森林体系
思考题:
1、结合史实总结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的特点。
2、试比较维也纳体系与大陆联盟体系。
第五章 从多极均势到两极对抗
名词解释:
光辉孤立 美西战争 英布战争 日俄战争 波斯尼亚危机 意土战争 萨拉热窝事件
复习题:
1、试述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2、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复习题:
1、试析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2、日美同盟关系的强化及其影响
3、冷战后俄罗斯外交的演变
4、印度崛起的潜力与制约因素
思考题:
1、美国霸权与历史上的其他霸权国的异同
2、试述冷战后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及其原因
3、冷战后第三世界不断被边缘化的原因
简答题:
1简评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外交原则。
2试析大陆封锁制度失败的原因。
3试析克里米亚战争对欧洲国际关系格局的影响。
4简述德国统一的背景和过程。
5试析南北战争前后美国对外政策的变化。
思考题:
1比较维也纳体系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异同。
2全球性国际关系体系形成的动力与原因有那些?
复习题:
1.试述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过程。
2.试述联合国形成的过程及作用。
3.结合二战期间同盟国召开的大国首脑会议,试述同盟国对战后世界秩序的安排。
思考题:
1 结合两次世界大战,分析欧洲霸权体系衰落的原因。
2 试析雅尔塔体系与以往国际关系体系的异同。
第八章 冷战:两极对抗下的国际关系
4 试析古巴导弹危机发生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
人大在职研究生考试,国关史题库考试论述题答案。
国际关系史论述19 论述国际联盟的功能及重大缺陷。
|习题集P89-90(概述)国际联盟于1920年1月10日成立,是第一个世界性国际组织,是巴黎和会的产物。
主要机构有国联大会、行政院、秘书处和国际常设法院。
(宗旨、任务)国际联盟以保障国际和平与促进国际合作为宗旨。
盟约规定通过集体安全、裁军、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措施,以保障会员国的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并规定对违背者实行经济制裁。
两大任务:(1)维护世界和平,制止侵略行为;(2)关心和处理国际范围的卫生、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问题。
(积极作用)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国联倡导民主协商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顺应了世界发展的民主化和一体化趋势,并在客观上推动了这一趋势的发展。
2.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有所作为,但成效不大。
没有阻止或延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3.在促进和处理国际范围内的卫生、社会、经济和人道等问题方面,成效显著。
(缺陷)国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参加的政治性的国际组织,反映了20世纪的世界已经发展为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的现实,是史无前例的国际政治的重要发展。
但是:1.作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组成部分,在帝国主义强权政治存在的情况下,实际成为英法所操纵、美国所支持的维护它们在战后建立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外交工具。
2.它所规定的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实际使国联失去了对侵略行为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可能性,因此无法制止战争的发生。
3.它并不具有真正的普遍性和权威性,美国始终不是它的成员,苏联长期被拒之门外,法西斯国家日本、德国和意大利相继退出,不受约束,从而使集体安全有名无实。
4.国联的政治实践否定了它所标榜的基本宗旨,在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应有的贡献,反而在客观上主张了侵略,最后不可避免地沦为名存实亡。
1946年4月宣告解散。
20 论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习题集P 92-93 参看简答题21 论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的日美关系。
刘德斌《国际关系史》(第2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刘德斌《国际关系史》(第2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刘德斌《国际关系史》(第2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内容简介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国际关系史》(第2版,刘德斌主编)是我国高校广泛采用的国际关系史权威教材之一。
为了帮助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刘德斌《国际关系史》的考生复习专业课,我们根据教材和名校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精心编写了题库,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部分为考研真题精选。
精选了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等名校近年的考研真题,并提供了详细的答案解析。
历年真题的答案及解析由高分考生根据本科目考研的参考教材和相关教师的授课讲义等精心编写而成,解题思路清晰、答案翔实,突出难度分析,对常考知识点进行了归纳整理。
第二部分为章节题库。
严格按照刘德斌《国际关系史》的章目编排,共分为12章,精选与各章内容配套的习题并进行解析,所选试题基本涵盖了每章的考点和难点,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显当前热点。
•试看部分内容•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一、名词解释•二、简答题•三、论述题•第二部分章节题库•第一编多元并存:前现代国际关系•第一章部落、城邦与微型国际体系•第二章帝国与区域性国际体系•第二编现代欧洲国际体系的缘起与演进•第三章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现代欧洲国际体系的兴起•第四章从维也纳体系到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现代欧洲国际体系的整合•第三编西方与非西方:欧洲殖民体系的扩张•第五章欧洲殖民与非洲大陆的转变•第六章美洲的殖民体系与独立运动•第七章亚洲帝国的崩溃与对西方挑战的回应•第四编全球性国际体系的形成与分化•第八章全球性国际体系的形成•第九章雅尔塔体系:美苏主导下的两极格局•第十章多元力量的兴起与冷战的终结•第五编全球化时代:裂变中的国际关系•第十一章全球化的冲击•第十二章权力转移与冷战后国际关系的重塑。
2020年北华大学628历史学综合考研精品资料
2020年北华大学628历史学综合考研精品资料说明:本套考研资料由本机构多位高分研究生潜心整理编写,2020年考研初试首选资料。
一、重点名校考研真题汇编1.重点名校考研真题汇编①重点名校:中国近代史考研真题汇编(暂无答案)②重点名校:国际关系史2010-2018年考研真题汇编(暂无答案)说明:本科目没有收集到历年考研真题,赠送重点名校考研真题汇编,因不同院校真题相似性极高,甚至部分考题完全相同,建议考生备考过程中认真研究其他院校的考研真题。
二、2020年北华大学628历史学综合考研资料2.王文泉《中国近代史》考研相关资料(1)王文泉《中国近代史》考研核心题库(含答案)①北华大学628历史学综合考研核心题库之王文泉《中国近代史》单项选择题精编。
②北华大学628历史学综合考研核心题库之王文泉《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精编。
③北华大学628历史学综合考研核心题库之王文泉《中国近代史》论述题精编。
说明:本题库涵盖了该考研科目常考题型及重点题型,根据历年考研大纲要求,结合考研真题进行的分类汇编并给出了详细答案,针对性强,是考研复习首选资料。
(2)王文泉《中国近代史》考研模拟题[仿真+强化+冲刺]①2020年北华大学628历史学综合之中国近代史考研专业课六套仿真模拟题。
说明:严格按照本科目最新专业课真题题型和难度出题,共六套全仿真模拟试题含答案解析。
②2020年北华大学628历史学综合之中国近代史考研强化六套模拟题及详细答案解析。
说明:专业课强化检测使用。
共六套强化模拟题,均含有详细答案解析,考研强化复习首选。
③2020年北华大学628历史学综合之中国近代史考研冲刺六套模拟题及详细答案解析。
说明:专业课冲刺检测使用。
共六套冲刺预测试题,均有详细答案解析,最后冲刺首选资料。
3.刘德斌《国际关系史》考研相关资料(1)刘德斌《国际关系史》[笔记+课件+提纲]①北华大学628历史学综合之刘德斌《国际关系史》考研复习笔记。
刘德斌《国际关系史》课后习题-第七章至第十一章【圣才出品】
第三编雅尔塔:美苏主导下的两极世界第七章雅尔塔体系的建立一、名词解释1.奇怪战争答:“奇怪战争”是指对在法德边境上,英法与德双方各自安守阵地长达七八个月之久这一事件的称呼。
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
但是,英法与德之间的战争主要发生在海上,而在欧洲大陆上,英法军队却躲在钢筋水泥构筑的工事后面,坐视波兰的灭亡。
德波战争爆发后,美、苏、意三国继续保持中立。
9月17日,苏联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秘密附属议定书的协定,派兵进驻了波兰的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地区。
2.东方战线答:“东方战线”是指1939年9月至1940年8月,苏联在保卫“西部边界安全”的口号下,通过扩大西部疆域而建立起来防御德国侵略的战线。
二战初期,苏联对外政策的根本目的是避免过早卷入战争,为本国赢得宝贵的备战时间。
东方战线的内容包括出兵波兰;以军事手段解决芬兰问题;加紧对波罗的海三国的控制;占领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以控制多瑙河的下游地区。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自身安全。
东方战线对于后来延缓德军对苏联腹地的进攻起到了一定的缓冲作用。
但是侵犯了一些小国的独立和主权,突出地反映了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并使西方国家认为苏联是德国事实上的盟友。
3.《大西洋宪章》答:《大西洋宪章》是指1941年8月9日至12日,美国总统罗斯福与英国首相丘吉尔为了协调战时关系,在大西洋一艘军舰上,双方就一致同意的原则发表的联合宣言。
《大西洋宪章》于9月24日得到苏联的赞同。
二战期间,法西斯国家猖狂,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同舟共济,组成联盟。
《大西洋宪章》的主要内容包括:①两国“不追求领土和其他方面的扩张”,“凡未经有关民族自由意志所同意的领土改变,两国不愿其实现”;②“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其政府形式的权利,各民族中的主权和自治权有横遭剥夺者,两国将努力设法予以恢复”;③“保证一切国家在平等基础上进行贸易并获得原料,一切国家在经济方面进行经济合作;④赞同摧毁纳粹暴政后可以重建和平,使各国都能在其疆土之内安居乐业,人类可以不受阻碍地横渡公海大洋;⑤在永久的普遍安全制。
北大、人大国关院考研-刘德斌《国际关系史》笔记及课后习题答案
2014年各高校政治学&国际关系&外交学考研专业课基础班视频课程+近五年真题、笔记等全套资料+公共课阅卷人一对一指导=1680~3000元7月1日前报名,8折优惠!2014年北大国关院考研攻略北大国关院考研-《国际关系史》笔记及课后习题答案刘德斌目录国际关系史导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讲学科·理论·叙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国际关系史的学科定位:新兴的、跨学科的一门学问....... 错误!未定义书签。
2、理论的开放意识:国际体系、国际格局、国家间关系....... 错误!未定义书签。
3、叙事的整体观念:对宏大叙事的批判与多元论方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讲大国外交思想·欧洲经验·全球视野................................... 错误!未定义书签。
1、英国与均势外交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法国与欧陆霸权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德国与东西方政策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刘德斌《国际关系史》课后习题(维也纳体系)【圣才出品】
第三章维也纳体系一、名词解释1.《提尔西特条约》答:《提尔西特和约》是指法俄于1807年7月7日签订的条约。
两国结成同盟,俄国牺牲盟友普鲁士换取自己的利益,英国的反法政策反而使自己最大限度地孤立了。
拿破仑打败第三次反法联盟后,于1806年7月建立莱茵联盟,欧洲列强更感受到法国的过分强大实力对自身安全的威胁。
随着拿破仑对德意志野心的显露,普鲁士向英俄寻求保护。
1806年10月结成第四次反法同盟,之后普法交战,法军大败普军,拿破仑乘胜进逼俄国。
7月9日,普鲁士也和法国签订了屈辱的《提尔西特和约》接受了领土变更和赔款的惩罚条件。
《提尔西特和约》的缔结宣告了第四次反法同盟的瓦解。
2.《肖蒙条约》和《第一次巴黎和约》答:(1)《肖蒙条约》《肖蒙条约》是指反法同盟各国于1814年3月9日签订的,规定了对法作战的条件和对欧洲未来疆界与政权的安排的条约。
拿破仑远征俄国失败,1813年结成第六次反法同盟,拿破仑帝国迅速崩溃,如何处理战败的法国成了争论的焦点,拿破仑又拒绝接受“法兰克福提议”;为了最终打败拿破仑,在英国提议下,反法同盟各国就战后欧洲安排问题进行了会谈和协商。
该条约缓和了同盟各国内部的分歧与矛盾,加强和巩固了同盟对法作战的团结,同时也反映出列强恢复欧洲旧秩序的企图。
它的基本原则后来在维也纳会议上得到了贯彻和确认。
(2)《第一次巴黎和约》《第一次巴黎和约》是指1814年3月20日,反法同盟攻入巴黎,波旁王朝复辟,5月30日,同盟国与波旁王朝签订的一个法、奥、俄、英、普的和平条约。
这是维也纳会议前的一个重要条约。
在条约中,同盟各国的目的是让欧洲回到拿破仑以前的状态,而没有对之采取报复和惩罚的措施,没有割地和赔款,甚至拿破仑从欧洲各国掠去的艺术品仍被保留在巴黎。
该条约标志着拿破仑帝国称霸欧洲的计划失败,但并不意味着法国的失败。
竭尽全力打败拿破仑的大陆各国也和法国一样衰弱,只有英国和俄国没有遭到严重削弱,它们逐渐掌握了欧洲的主导权。
国际关系史复习题
《国际关系史》复习参考题一、名词解释部分1.“30年战争”——发生于1618—1648年欧洲的大战,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镇压捷克新教徒是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掷出窗外事件”是战争爆发的导火线。
30年战争是欧洲封建时代向资本主义时代跨进,中世纪国际关系向近代国际关系交替时期在欧洲发生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战争,是在神权受到削弱的条件下,欧洲世俗专制政权之间争夺权力与财富的集中体现。
“30年战争”的结果,破除了中世纪以来形成的以罗马教皇为中心的神权政治体制,确立了主权平等和独立的民族国家所组成的国际社会,从而在欧洲形成了一个相对均势的政治格局。
2.《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指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而签定的一系列和约。
1648年10月24日签定的西荷和约,正式确认了威斯特伐利亚这一系列和约,并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在欧洲大陆形成了一个力量相对均衡的政治格局,建立了近代国际关系的第一个相对成熟的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该和约创立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确定了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国家主权、国家领土与国家独立等原则,对近代国际法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3.北方大战(北方战争)——1700—1721年俄国为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和霸权而与瑞典发生了战争。
战争的结果是俄国取胜,1721年俄国与瑞典签订了《尼斯塔特和约》。
根据和约,俄国获得波罗的海沿岸领土,打通了波罗的海出海口。
北方大战后俄国国力大振,一跃而成为当时的欧洲强国,奠定了以后称霸欧洲和世界的基础。
4.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0年—1748年,因為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绝嗣,欧洲两大阵营为争夺奥地利王位,并在奥地利攫取取利益而引发的战争,它于1740—1748年以中欧为主要战场展开,当中包括了第一次西里西亚战爭和第二次西里西亚战爭。
1740年12月,普鲁士派兵占领了西里西亚。
接着,巴伐利亚、萨克森和西班牙也向奥地利发动了进攻,奥地利战败,于1745年12月与奥地利签订了《德雷斯登和约》,以及1748年1月18日签订的《亚琛和约》,和约确认了玛丽亚·特蕾西亚的王位继承权,普鲁士如愿已尝地得到了西里西亚,正式加入欧洲强国行列。
刘德斌《国际关系史》专项题库-专项练习一至专项练习三【圣才出品】
第三部分专项题库专项练习一概念题1.富尔顿演说(铁幕演说)(国际关系学院2014年研)答:富尔顿演说,又称为铁幕演说,是指英国首相丘吉尔访美时在美国富尔顿发表的反苏、反共演说。
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在美国总统杜鲁门陪同下抵达密苏里州的富尔顿,在杜鲁门的母校——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
丘吉尔在演说中公开攻击苏联“扩张”,宣称“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苏联对“铁幕”以东的中欧、东欧国家进行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
对苏联的扩张,不能采取“绥靖政策”。
演说主张英、美结成同盟,英语民族联合起来,制止苏联的“侵略”。
“富尔顿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为杜鲁门主义的公开出笼作了舆论准备。
2.布拉格之春答:“布拉格之春”是指1968年捷共第一书记杜布切克提出的行动纲领以及据此在捷克斯洛伐克所掀起的改革。
改革的目标是要摆脱苏联一手操纵的《华沙条约》和经互会的控制,走出斯大林僵化制度的误区,从捷克的国情出发,建设捷克型社会主义。
苏联则把它斥为“反革命”,“威胁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利益”,欲置于死地。
1968年8月20日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捷克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改革被武力镇压,“布拉格之春”夭折。
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不仅是违反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一切原则,而且是“无视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埋下了社会主义阵营最终解散的隐患。
3.经济互助委员会答: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是指二战后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加强经济合作,应对美国马歇尔计划的一个经济互助组织。
1949年1月5日至8日,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和捷克斯洛伐克的6国代表在莫斯科举行经济会议。
1月25日发表了有关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的公报。
公报指出了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的必要性及其宗旨、活动原则。
经济互助委员会的建立奠定了社会主义国家广泛的多边经济合作的基础,扩大了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经济技术交流,促进各成员国经济的发展。
刘德斌《国际关系史》课后习题(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圣才出品】
第二章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一、名词解释1.掷出窗外事件答:“掷出窗外事件”是指1618年5月23日,布拉格发生了起义,起义的新教徒冲入王宫,把斐迪南派遣的两名钦差从20多米高的窗户扔出这一事件。
“掷出窗外事件”发生的背景是:波西米亚于1526年起就处于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之下,长期以来就具有强烈的民族独立倾向和反教会传统。
在1419年“胡斯战争”后,在16世纪末的宗教改革运动中波西米亚倾向于新教,并迫使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于1609年签署“大诏书”,给捷克新教徒以信仰自由权。
但斐迪南任捷克国王后,违背“大诏书”,大肆推行反宗教改革运动,下令禁止布拉格新教徒的宗教活动,迫害新教徒,拆毁新教教堂。
“掷出窗外事件”是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线。
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决心再次纠集“十字军”,以武力征服波西米亚。
2.三十年战争(中山大学2013年研;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2年研)答:三十年战争是指欧洲在这个大变革时代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战争。
它的导火线是1618年5月23日的“掷出窗外事件”。
三十年战争一般被分为四个阶段:波西米亚阶段、丹麦阶段、瑞典阶段、瑞典—法国阶段。
三十年的战争使交战双方消耗巨大,在神圣罗马帝国方面显得更为突出,帝国皇帝斐迪南三世被迫求和,得到了法国和瑞典的同意,战争结束,召开威斯特伐利亚会议,各参战国开始和谈,并于1648年10月24日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建立起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三十年战争在国际关系发展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是欧洲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经过“三十年战争”的洗礼,四分五裂的欧洲通过国际会议与和约的方式,肯定了国家的主权原则和新教与天主教的平等权利,形成了历史上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3.七年战争答:“七年战争”是指1756~1763英法双方持续了七年的战争。
这场战争分为欧陆战场和海外殖民地战场两条战线。
战争初期法奥联盟占优势,但由于俄国与普鲁士单独议和,法国最终战败。
刘德斌《国际关系史》课后习题详解(9-11章)【圣才出品】
第九章缓和:由两极到多元化时期的国际关系一、名词解释1.尼克松主义答:“尼克松主义”即“共同承担责任”,是指在美国国际地位衰落的情况下为挽救美国霸权地位所作的一种必要的战略调整,是一种面对现实而将意识形态排挤到次要地位的作法。
尼克松入主白宫之时,美国正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
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以及由此引发和加重的一系列问题使美国的综合实力明显下降。
在这种情况之下,尼克松政府为了更好地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而不得不实行战略收缩。
“尼克松主义”在这种情况下出台。
尼克松主义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美国政府不得不作出的具有战略收缩性质的选择。
尼克松、基辛格顺应国际形势的发展而制定实施的均势战略,改变了战后杜鲁门和艾奇逊僵硬的遏制政策。
美国力量的衰落和尼克松主义的出现为苏联提供了缓和的外部条件。
2.勃列日涅夫主义答:“勃列日涅夫主义”是指60年代末,勃列日涅夫发表的一系列宣扬苏联扩张主义的宣言和声明。
其主要内容包括:①“有限主权论”,即“社会主义国家的共同利益,高于各国的个别利益”,保卫社会主义共同利益是“最高主权”,苏联进而有权决定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命运。
苏联把这一理论应用到对第三世界的侵略中;②“国际专政论”,要求东欧各国不折不扣地接受苏联的指挥;③“国际分工论”,即旨在通过经济职能划分,把东欧各国死死地拴在苏联身上;④“大国特殊责任论”,苏联领导人通过“大国特殊责任论”宣扬苏联的世界大国地位,并由此认为苏联“对外活动负有特殊责任”,对任何地区都不能漠不关心。
在勃列日涅夫主义的指导下,苏联常常干涉别国内政。
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是一个典型事件。
此外,苏联在东欧增加驻军,并控制了东欧国家军队的指挥权。
3.里根主义答:“里根主义”是指1981年,里根入主白宫后,面对苏联在全世界扩张的严重挑战,里根政府制定的美国争取在20世纪末或21世纪初重新支配世界的“里根战略”的政治核心。
“里根主义”的基本思想包括:认为世界上所有矛盾都可以归结为美苏两家或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关系考研刘德斌《国际关系史》终极笔记
国际关系史刘德斌第十一讲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根据新的力量对比建立了旨在调整彼此关系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但这一体系从建立之初便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和矛盾:苏维埃俄国因意识形态上的原因被排除在外;美国在国内孤立主义的喧嚣声中退出凡尔赛会议的在种种安排;对德国的惩罚深埋下强烈的复仇心理;已经觉醒的亚非拉人民开始不断冲击西方列强的殖民体系。
所有这一切都使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面临种种危机。
1.巴黎和会与凡尔赛体系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如何建立世界新秩序成为列强亟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通过巴黎和会(Paris Peace Conference)与华盛顿会议(Washington Conference)建立起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无力解决德国问题与裁军(disarmament)问题,加上美国退出凡尔赛体系,使得该体系从一开始便充满了矛盾与不稳定。
1919年1月18日,27个战胜国的代表云集法国巴黎,召开关于结束战争、安排世界新秩序的和平会议。
由于美国及亚洲国家的出席,使这次会议超出了欧洲范围,成为历史上第一次具有世界规模的缔结和约的会议。
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和法国总理乔治·克里孟梭(George Clemenceau)这“三巨头”决定着一切重大问题。
列强之间矛盾重重,充满了怀疑和猜忌,德国的疆界和战争赔款问题,殖民地委任统治问题,阜姆问题和中国山东问题成为巴黎和会上争论最为激烈的问题。
三个多月的争吵使参加和会的诸国感到疲惫不堪,它们均感到再拖下去会弊多利少。
此时欧洲革命的不断发展更迫使它们达成协议,以空出手来镇压革命。
1919年6月28日,德国代表不得不在协约国强加给它的苛刻的《协约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简称《凡尔赛和约》(the Treaty of Versailles)上签字。
这一和约与此后战胜国陆续与奥匈、保加利亚、土耳其等签订的条约一起构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凡尔赛条约体系,是协约国建立战后秩序的基石。
刘德斌《国际关系史》课后习题(从多极均势到两极对抗)【圣才出品】
第五章从多极均势到两极对抗一、名词解释1.“门户开放”政策答:“门户开放”政策是指美国国务卿海约翰两次向各国政府提交的针对中国“门户开放”照会。
1899年9月至12月,美国国务卿海约翰训令驻英、俄、德、法、日、意六国的美国大使向驻在国政府递交了针对中国的“门户开放”照会,要求六国政府发表声明,承认三个原则。
该照会是以承认和维护列强在华的势力范围和既得权益为前提的,美国要求的是在几乎被列强瓜分殆尽的中国境内享有与列强相同贸易地位。
各国均先后给予美国不同程度的答复。
1900年7月3日,海约翰再一次向各国提交照会,主张保持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维护各国在中国公正平等的贸易原则。
“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标志着美国随着自身实力的增强而提出的独立的对华政策,在不再追随英国对华政策的同时,该政策体现了美国积极向远东渗透和扩张势力的战略意图。
该政策得到了列强不同程度的认可,是因为当时谁都无法独占中国,打破它们在华势力相对均衡的局面。
美国通过“门户开放”政策获取了巨大利益,并声称该政策阻止了中国被瓜分的危机。
但实际上,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并没有通告这次外交活动的对象中国,也没有向中国作出解释。
这种做法是对中国主权严重而粗暴的侵犯。
2.“大棒政策”答:“大棒政策”是指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又称老罗斯福,1901~1909年在任)为了排斥其他各强国对拉美的染指,达到独霸美洲的目的提出的政策。
他在多次演讲中提到干涉拉美各国内政的“大棒政策”的依据,对“门罗主义”做了新的发挥和解释。
“大棒政策”的实质是美国依仗其日益增强的军事经济实力,向拉美实行武力威胁和战争讹诈的外交政策。
老罗斯福对“门罗主义”的引申再后来被称为“老罗斯福主义”。
“大棒政策”提出后,美国开始把它付诸实践:古巴、巴拿马、多米尼亚,美加关于阿拉斯加边界问题的讨论、1905年法德之间的摩洛哥纠纷。
3.“金元外交”答:“金元外交”是指威廉·塔夫脱总统执政时期(1909~1913年)为了排斥其他各强国对拉美的染指,达到独霸美洲的目的提出并实行的,旨在鼓励金融资本向海外投资以实现海外扩张的对外政策,即“以金元代替枪弹”的外交政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项练习三 论述题1.德国联盟体系的完成及其影响。
[南京大学2014年研]答:德国联盟体系是指建立以德国为中心的大陆联盟体系,孤立和打击法国,避免法、俄两国夹击德国,巩固和保障德国在欧洲大陆业已取得的霸权地位。
具体的外交战略可以概括为在均势外交原则指导下的联奥、拉俄、亲英、反法。
(1)德国联盟体系的建立及调整①德俄关系和1879年德奥同盟a.近东危机和1878年柏林会议使欧洲国际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俄奥关系因近东危机而破裂,德俄关系则因柏林会议使俄国的利益受损而恶化。
至此,维系普法战争后欧洲政治秩序的三皇同盟已是分崩离析。
b.基于德俄关系不断恶化的现实和建立以德国为中心的欧洲结盟体系的考虑,德国开始走上正式结盟的道路。
1879年10月7日,德奥两国在维也纳签订了《德奥同盟条约》。
②1881年德、俄、奥三皇同盟a.德俄关系恶化和1879年德奥同盟并没有使俾斯麦放弃俄国,他依然试图恢复三皇同盟。
因为三皇同盟是俾斯麦组建大陆同盟体系关键的一环,从某种意义上说,三皇同盟是大陆同盟体系的支架。
b.1881年6月18日,俾斯麦与俄奥两国大使在柏林签订了《三皇同盟条约》。
另外,三国又签订了一份附加的议定书,史称第二次三皇同盟。
③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a.1882年5月20日,德、奥、意三国在维也纳签订了同盟条约。
b.德奥意三国同盟形成后,俾斯麦又通过1883年针对俄国的德奥罗同盟,把罗马尼亚划入奥匈帝国的势力范围。
至此,在柏林会议后的5年时间内,俾斯麦通过德奥同盟、三皇同盟、三国同盟以及德奥罗同盟、奥塞同盟,建立起一个以德国为核心包括德、奥、俄、罗、塞等国在内的密如蛛网、复杂异常的结盟体系,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初步形成。
④对大陆联盟体系的调整a.巩固三国同盟,加强同意大利的联系。
1887年2月20日,《三国同盟续约》在柏林签订。
b.在德国的推动下,1887年2月12日,英意签订针对法国的《第一次地中海协定》,奥匈、西班牙也先后加入;1887年12月12日,英奥签订《第二次地中海协定》,意大利随后也照会参加。
c.俄国和德国单独签订《再保险条约》。
1879年的德奥同盟保证了奥匈在德法战争中保持中立,而1887年德俄条约又保证了俄国的中立,德国获得了双保险。
至此,通过《三国同盟续约》、两次《地中海协定》和《再保险条约》,俾斯麦基本上完成了对大陆联盟体系的调整。
俾斯麦的大陆同盟体系最终形成。
(2)德国联盟体系的影响①在德国统一后的20年间,俾斯麦凭借联盟体系尽可能维持了德国在欧洲大陆的核心地位,俾斯麦通过构建同盟网络,加强了对欧洲国际政治的控制。
这个阶段的欧洲国际关系格局总体上相对稳定,欧洲在40余年间没有发生任何大规模的战争。
然而,俾斯麦看似环环相扣的联盟体系仍然有其脆弱性,过于复杂的体系无法维系,因为它忽略了欧洲列强之间的主要矛盾和国家间关系的变化,无法调和欧洲列强的利益冲突。
俾斯麦竭尽所能构建以德国为核心的欧洲均势格局,但欧洲国际政治中的基本矛盾如法德矛盾、奥俄矛盾等都没有解决。
②一旦俄国与德国关系恶化,俄国的首要选择就是与法国结盟,俾斯麦的安全体系将欧洲传统强国法国排除在外,注定了该体系不可能稳定。
同期一直秉持均势政策的“离岸平衡手”英国奉行孤立政策,不愿与任何大国结盟,缺少英国的合作,俾斯麦的安全体系不可避免地存在不确定性。
此外,联盟体系很大程度上受到俾斯麦个人的影响。
作为一个战略家和外交大师,俾斯麦凭借高超的外交手段在欧洲各国间纵横捭阖,但是当他离职后,他所构建的联盟体系便无法继续维持下去。
2.试论述俄奥矛盾的根源、1871年~1914年俄奥关系的演变历史以及俄奥矛盾对于德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北京大学2015年研]答:俄奥矛盾由来已久,具体的表现是在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上。
这对矛盾的不断发展和德国外交政策的转变,对于一战的爆发和结局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俄奥矛盾的根源①俄奥在巴尔干半岛矛盾的原因之一在于其重要的地理位置。
巴尔干半岛位于欧洲东南部,欧、亚、非三洲交汇处,战略地位险要,是欧洲列强争夺的焦点,而争夺最激烈的就是俄国和奥匈帝国。
20世纪初,巴尔干地区不断出现严重的政治危机、军事危机和局部战争,成为列强争夺霸权最敏感的地区。
同时,这里民族成份复杂,宗教多样。
自古以来,这里就是欧洲的火药桶。
②俄奥在巴尔干半岛矛盾另外一点就表现为民族矛盾。
多年来,俄国打着大斯拉夫主义的旗号,向巴尔干半岛上的南方斯拉夫人居住地区进行扩展,地处中欧的君合国奥匈帝国也在向巴尔干半岛西北部扩张,又怕在自己统治下的南方斯拉夫人脱离奥匈帝国的统治而独立。
(2)1871~1914年俄奥关系的演变历史①三皇同盟时期的盟友。
1872年9月,在俾斯麦的安排下,奥匈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与德皇威廉一世会晤于柏林。
其中俄奥两国会谈的结果是,双方同意致力于维护现状,协同解决东南欧的冲突和纠纷。
这次会晤并未签订任何协定,但三皇会晤迈出了德俄奥三国亲善的第一步。
1873年三皇同盟的真正建筑师是俄奥两国首相哥尔查科夫和安德拉西,因此三皇同盟的基石是俄奥保持合作关系。
②近东危机时期的矛盾。
1875年7月,因不满奥斯曼帝国封建专制的政治压迫、宗教歧视和经济盘剥,在奥斯曼帝国西北部的黑塞哥维那和波斯尼亚两省爆发了基督教徒起义。
在巴尔干有着特殊利益的沙皇俄国和奥匈帝国对事态的发展抱有截然不同的态度。
俄国赞成巴尔干的斯拉夫人获得独立,以达到它近东政策的主要目标,即废除1856年《巴黎和约》的限制、控制君士坦丁堡和确立有利于俄国的海峡体制。
奥匈对巴尔干地区的政策是在维持现状的同时,通过经济文化的渗透和侵略来攫取自身的利益,认为兼并巴尔干领土只是在奥斯曼帝国崩溃瓦解时才有必要。
俄国为了拆散英奥联合,希望争取到奥匈的支持,但奥匈的答复令俄国大失所望,俄奥亲善至此完结。
俄奥之间的谈判没有结果,俄奥分歧只能到柏林会议上解决了,俄奥之间的矛盾使三皇同盟动摇了。
③矛盾尖锐对立。
日俄战争与俄国1905年革命削弱了俄国的力量。
奥匈帝国利用俄国出现的颓势,加紧向巴尔干地区扩张。
1878年《柏林条约》规定奥匈帝国暂管土耳其的波黑两省。
塞尔维亚在1903年靠政变上台的新王朝完全依靠俄国,寄希望于俄国助其建立一个以塞尔维亚为主体的大南斯拉夫国家,波黑两省也将是其组成部分。
俄国也不想让奥匈独霸巴尔干,主张维持该地区现状。
这样,波斯尼亚成为多重矛盾的焦点。
波斯尼亚危机产生了十分严重的后果。
这次危机使俄国与德奥的关系恶化到无法缓和的地步,俄奥关系彻底破裂。
(3)俄奥矛盾对于德国外交政策的影响①近东危机和1878年柏林会议使欧洲国际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俄奥关系因近东危机而破裂,德俄关系则因柏林会议使俄国的利益受损而恶化。
至此,维系普法战争后欧洲政治秩序的三皇同盟已是分崩离析了。
基于德俄关系不断恶化的现实和建立以德国为中心的欧洲结盟体系的考虑,俾斯麦领导的德国开始走上正式结盟的道路。
在近东危机和柏林会议期间,德国没有站在支持俄国的立场上,使俄国被迫同意修改《圣斯特法诺条约》,俄国向巴尔干扩张的目标被遏制,而且也损害了它的大国地位和荣誉,加上两国在经济领域内的摩擦和国内舆论互相诋毁愈演愈烈,以及德奥亲善姿态的刺激,德俄关系迅速恶化。
②为了应付德俄关系危机和保证德国在中欧的安全利益,以及维护德国的欧洲大国地位,俾斯麦认为首要的选择是密切与奥匈帝国的关系,以达到对抗俄国和反对法国的目的。
德奥结盟看起来势在必行,然而,德国皇帝威廉一世的极力反对使德奥结盟骤起波澜。
俾斯麦面对德皇的反对态度,一面向威廉一世解释德奥结盟的重要意义,一面疏通德皇的近臣屡次进言并施加压力。
1879年10月7日,两国在维也纳签订了《德奥同盟条约》。
③德奥同盟是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和有机组成部分,但同盟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德俄关系的改善。
特别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德奥同盟越来越成为德国对外政策的支柱与核心。
德奥同盟客观上促成了俄法同盟的形成并为欧洲两大对立集团的形成打下了重要基础。
3.论述德国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几次重大事件。
[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近现代历史上,德国先后两次从分裂走向统一。
第一次是俾斯麦所领导的普鲁士以铁血的武力方式。
第二次就是二战结束后,德国被分裂成了联邦德国(西德)和民主德国(东德)。
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冷战的结束,东欧剧变,两德和平统一。
(1)第一次:俾斯麦所领导的普鲁士以铁血的武力方式进行统一。
德意志统一,在政治和行政层面上正式整合为单一国家,发生于1871年1月18日法国的凡尔赛宫镜厅。
时值普法战争结束且法国战败之际,德意志各邦国的皇室在凡尔赛宫聚集一堂,宣布德意志帝国成立,并加冕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为德意志的皇帝。
德国统一过程中具有三次重要的战争:①1864年普奥对丹麦的战争1864年,普鲁士联合奥地利向丹麦发动战争。
1863年11月,丹麦王国违反1852年的伦敦议定书,将石勒苏益格一荷尔斯泰因和罗恩堡并入丹麦,引起当地日耳曼居民反抗。
普鲁士和奥地利乘机向丹麦发动战争。
丹麦战败,放弃对两地的权利。
这是普鲁士通过王朝战争统一德国的第一步。
这次战争中,普鲁士首次动用整顿过的军队,并充分显示实力。
不过,奥地利忽略普军力量,在18个月后付出代价。
1865年8月14日,普鲁士与奥地利签署加斯泰因条约,分别管理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
奥普两国对于公国的管理和未来地位,不久后就有龃龉。
俾斯麦就以此为由,在两年后策划普奥战争。
②1866年普奥战争1862年,奥托·冯·俾斯麦被任命为普鲁士王国首相。
他马上策划统一运动,务求由普鲁士统一小德意志。
凭着普丹战争的胜利,俾斯麦唤起德意志人的民族意识。
普鲁士以有权共同占有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为借口,诱使奥地利向普鲁士宣战。
奥地利与巴伐利亚、汉诺威、萨克森等一些德意志邦国合作,以捍卫德意志邦联的名义,挑战普鲁士。
普军接连在萨多瓦和柯尼希格雷茨大败奥军。
战败的奥地利解散德意志邦联。
次年成立以普鲁士为首的北德意志邦联,并通过联邦宪法,为实现德意志统一准备了条件。
在德意志统一运动中,此战是第二次独立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