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鉴别中常用的方法(研究材料)

合集下载

三种常用的中药制剂鉴别方法(一)

三种常用的中药制剂鉴别方法(一)

三种常用的中药制剂鉴别方法(一)三种常用的中药制剂鉴别方法引言中药制剂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和预防疾病的过程中,为了确保药物的质量和安全性,需要对中药制剂进行鉴别,以保证其真实性和有效性。

本文将介绍三种常用的中药制剂鉴别方法,包括显微镜鉴别、化学成分鉴定和荧光光谱鉴别。

1. 显微镜鉴别•使用显微镜观察中药制剂的形态特征和组织结构,通过比对参考标本来确定其品种和真实性。

•主要应用于对草本中药的鉴别,通过观察叶片的形态、表皮细胞的形状和排列方式,以及叶脉和毛发的特征,来确定中药的种类。

2. 化学成分鉴定•利用色谱技术、质谱技术等分析方法,对中药制剂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根据中药的成分特征和指纹图谱,可以判断中药的真实性和质量。

•这种方法适用于各种形态的中药制剂,包括粉剂、丸剂、片剂等。

通过对中药的主要成分进行分析,可以确保中药制剂的标准化和一致性。

3. 荧光光谱鉴别•荧光光谱是一种利用荧光性质来鉴别物质的方法,通过荧光光谱仪分析中药制剂的荧光特征,来判断其真实性和质量。

•中药制剂中的化合物具有特定的激发和发射波长,通过测定药物在不同波长下的荧光强度和荧光峰的位置,可以鉴别出中药的成分。

•这种方法适用于药物的溶液和固体样品,可以快速、准确地鉴别大批量的中药制剂。

结论以上介绍了三种常用的中药制剂鉴别方法,包括显微镜鉴别、化学成分鉴定和荧光光谱鉴别。

这些方法可以根据中药制剂的形态、化学成分和荧光特征,来判断其真实性和质量。

在临床应用中,正确鉴别中药制剂的方法至关重要,可以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和疗效。

中药鉴别中常用的方法

中药鉴别中常用的方法

1.中药鉴别中常用的方法是什么?为什么?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中药鉴别最常用的“四大鉴定”。

1.基原鉴定,即中药的原植(动)物鉴定,是应用生物分类学鉴定中药的生物学来源,确定其正确的学名,这是中药鉴定工作的基础。

2.性状鉴定,性状鉴定就是应用看、摸、闻、尝等方法,对中药的性状,包括形状、大小、色泽、表面、质地、断面、气味等特征进行观察,作为鉴别的依据,它是我国中医药工作者长期的丰富经验的总结,具有简单、快速、直观的特点,性状鉴别主要是观察完整的药材及饮片。

3.,显微鉴定,生药的显微鉴定主要是利用显微观察植(动)物生药内部的细胞、组织结构及细胞内含物,描述显微特征,制定显微鉴别的依据以鉴定真品、类似品或用品的一种方法。

通常应用于单凭性状不易识别的生药,性状相似不易区别的多来源生药、破碎生药、粉末生药,以及用粉末、生药制成的丸散片丹等,中药成分制剂的鉴定。

显微鉴定是一种专门技术,需要有植物解剖、植物显微化学的基本知识和显微切片的制作技术,显微鉴定也是鉴定中成药丸散片丹和制定品质标准的科学方法之一,对保证中成药的质量,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4.理化鉴定,是利用中药所含化学成分的某些物理性质或化学反应对中药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一般应用于含不同化学成分、性状相似而又无明显显微鉴定特征的药材。

常用的现代中药鉴别方法:由于物理、化学、生物学和计算机的加速发展使仪器分析的手段不断更新,紫外、红外、气相、高效液相、核磁共振、扫描电子显微镜、计算机图象处理分析、各种电泳、同功酶分析法、分子生物学技术、X射线衍射技术、差热分析技术、聚类分析法等均被吸收到中药鉴别的方法中来,大大的丰富了中药鉴别方法,形成了以“四大鉴别”法为基础,以理化分析为重点,逐步适应中药现代化并利于中药走向世界的一套更为科学、完善、先进的中药鉴别体系。

1.色谱法。

色谱法是20世纪初产生,于60年代开始用于中药分析,经逐步完善最后列入1977年中国药典,并在以后各版药典的中药和成方制剂中的应用比例迅速上升,成为中药鉴别的最主要的方法之一。

中药大黄鉴别实验报告(3篇)

中药大黄鉴别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大黄的性状特征和化学成分。

2. 掌握大黄的鉴别方法,提高中药鉴定能力。

3.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二、实验原理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为蓼科植物,其干燥根及根茎入药,具有泻下攻积、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活血化瘀等功效。

大黄主要含有蒽醌类化合物,如大黄酸、大黄素等。

本实验通过观察大黄的性状特征和进行化学鉴定,以区分大黄的真伪。

三、实验材料1. 实验药品:大黄药材(正品、伪品)、乙醇、硫酸、硝酸、氢氧化钠、硫酸钡、氯化钡等。

2. 实验仪器:显微镜、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酸度计、电热恒温水浴锅、研钵、烧杯、滴定管、试管等。

四、实验方法1. 性状观察(1)正品大黄:呈圆柱形、扁圆柱形或不规则块状,长3~10cm,直径1~3cm。

表面黄棕色或棕褐色,有纵皱纹及横裂纹,外皮脱落处呈暗棕色。

质坚实,断面黄棕色或黄绿色,颗粒性。

气清香,味苦而微涩。

(2)伪品大黄:外观与正品大黄相似,但颜色较浅,质地较松软。

气味、味道与正品大黄有所区别。

2. 化学鉴定(1)紫外光谱法:取大黄粉末0.1g,加乙醇5ml,超声提取10min,过滤。

取滤液,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测定其在最大吸收波长处的吸光度。

(2)薄层色谱法:取大黄粉末0.1g,加乙醇5ml,超声提取10min,过滤。

取滤液作为样品溶液。

以大黄酸对照品为对照,进行薄层色谱分析。

(3)重氮化-偶合反应:取大黄粉末0.1g,加乙醇5ml,超声提取10min,过滤。

取滤液,加入硫酸和硝酸,进行重氮化反应,再加入氢氧化钠和硫酸钡,观察沉淀的形成。

五、实验结果1. 性状观察:正品大黄呈圆柱形、扁圆柱形或不规则块状,表面黄棕色或棕褐色,有纵皱纹及横裂纹,外皮脱落处呈暗棕色。

质坚实,断面黄棕色或黄绿色,颗粒性。

气清香,味苦而微涩。

伪品大黄外观与正品大黄相似,但颜色较浅,质地较松软。

气味、味道与正品大黄有所区别。

中药的鉴别方法有

中药的鉴别方法有

中药的鉴别方法有
1. 观察外形特征:包括药材色泽、外观习性、大小形状等。

2. 嗅闻气味:鉴别中草药的气味是鉴别中药的重要方法,因为中草药的气味是每味草药独具特色的表现。

3. 看草药切面:通过观察草药切面的棕黄色或白色的木质素字样、黄色或绿色的精油细胞或花粉管等形状和位置上的差异,可以鉴别不同类别和种类的草药。

4. 观察草药表面的特殊结构:如果实、叶面、草本植物的毛发、盖片和表皮等结构的特征。

5. 化学方法:根据化学性质和药材含有的有效成分的数量和类型等,使用化学试剂进行药材检验,以确定其成分和污染情况。

6. 光学显微镜检查:采用显微镜,识别草药的细胞结构、纹理和化学成分等。

7. 球渗法测定药材含水量:通过渗透法测定药材的含水量,进而判断药材的质量和适宜保存条件。

简述中药鉴定的常用方法

简述中药鉴定的常用方法

简述中药鉴定的常用方法
中药鉴定的常用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 宏观鉴定:通过观察中药的形态特征、色泽、气味、口感等外部特征,判断中药是否符合正品的标准。

2. 显微鉴定:通过显微镜观察中药的细胞结构、组织特征等微观特征,判断中药的真伪和品质。

3. 化学鉴定:通过对中药进行化学分析,如色谱、质谱等技术手段,检测其中的有效成分和有害物质,判断中药的质量和安全性。

4. 生物学鉴定:通过对中药进行生物学实验,如对动物的实验、细胞培养等,评估其药效和毒副作用。

5. 色谱鉴定:利用色谱技术对中药中的成分进行分离和检测,如薄层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确定中药的组成和含量。

6. 毒性鉴定:对中药进行毒性实验,评估其对机体的毒副作用和安全性。

以上是中药鉴定中常用的方法,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可以对中药进行全面的鉴定,确保中药的质量和安全性。

中药鉴定新技术新方法及其应用

中药鉴定新技术新方法及其应用

中药鉴定新技术新方法及其应用中药鉴定一直是中医药领域的关键问题之一。

传统的中药鉴定主要依靠经验和观察,这种方法存在主观性和不确定性,容易导致判断错误,限制了中药质量的保障。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中药鉴定新技术和新方法不断涌现,为中药质量保障提供了更加准确和可靠的手段。

一、 DNA 条形码技术DNA 条形码技术是一种快速、准确鉴定植物物种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利用特定基因序列的差异性为不同的植物物种打上独特的“条形码”。

中药材是植物的不同器官组织,其 DNA 序列不同,可以通过 DNA 条形码技术进行区分。

DNA 条形码技术具有快速、准确、可靠、高通量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药用植物鉴定、种质资源管理、药品质量控制等方面。

中国药典2015年版规定了一些植物药材的 DNA 条形码鉴定方法,包括麻黄、柴胡、青黛等。

还有公司研发出基于 DNA 条形码技术的中药快检仪,可以实现对中药材的快速鉴定。

二、高通量测序技术高通量测序技术是一种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对 DNA 或 RNA 序列进行直接、快速且准确的分析。

这种技术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海量序列数据的产生和分析,为中药材的鉴定提供了更全面、更快速、更准确的手段。

近年来,有研究者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一些常见中药材进行了基因组测序和比较。

中医中药研究所在2018年对当归进行了基因组测序,解析了其基因组结构和功能,为当归的遗传改良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同样,对于一些难以鉴别的中药材,如三七、川芎、地榆等,高通量测序技术也被应用于种质鉴定和品种保护。

三、毒理学鉴定技术中药毒理学鉴定技术是一种用于中药毒性评价的科学技术,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评估中药的安全性。

这种技术可以为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保障,避免药物毒副作用的发生。

中药毒理学鉴定技术包括细胞毒性评价、小动物毒性实验、基因毒性评价等多种方法。

细胞毒性评价和小动物毒性实验是常用的中药毒理学鉴定方法,可以评估中药对于细胞和动物的毒性反应,并且可以为中药药品的临床适用提供一定的安全保证。

从中药大黄的鉴别谈薄层色谱法实验教学

从中药大黄的鉴别谈薄层色谱法实验教学

从中药大黄的鉴别谈薄层色谱法实验教学薄层色谱法(Thin-layer chromatography,TLC)是一种常用的分离分析技术,广泛应用于中药鉴别。

大黄(Rhei Radix et Rhizoma)作为中药常用材料之一,其药材的质量鉴别对于临床应用和药物研究非常重要。

以下是关于使用薄层色谱法进行大黄鉴别的实验教学步骤:1. 实验材料准备:准备大黄样品、硅胶G薄层色谱板、样品溶剂(如甲醇和丙酮)、溶液移动相(如正己烷和乙酸乙酯等)、色谱柱。

2. 准备样品溶液:将适量的大黄样品粉碎并加入适量的样品溶剂中,充分溶解后过滤,得到样品溶液。

3. 准备色谱板:在硅胶G薄层色谱板上使用铅笔或草图笔绘制出样品斑点的起始线和迁移线。

4. 样品斑点作用和展开:在样品起始线上滴加准备好的大黄样品溶液,用微量注射器尽量滴加相同数量的液滴。

等待样品斑点完全干燥后,将色谱板置于色谱柱中,将色谱柱底部与合适的溶液移动相接触,使之达到液面。

5. 进行薄层色谱实验:待液相上升至迁移线上部分时取出。

6. 显示色谱结果:待色谱板空气干燥后,可以使用紫外线灯照射或其他方法进行可视化,观察色谱斑点的形成情况和颜色变化。

7. 分析和解释色谱图:根据大黄样品的薄层色谱图,观察和比较不同样品之间的色谱斑点形状、颜色和迁移距离差异,从而进行鉴别分析。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中药大黄的鉴别实验,除了薄层色谱法外,还可以结合其他分析技术如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气相色谱法(GC)进行综合鉴别分析,以提高鉴别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通过教学实验的方式,学生可以亲自操作和观察整个鉴别过程,提高他们的实验技能和鉴别分析能力,加深对中药大黄的认识和理解。

中药川芎有效成分鉴别的实验材料

中药川芎有效成分鉴别的实验材料
0.2ml与10ml浓硫酸的混合溶液。如遇吗啡显橙色至紫色,可待因显红色至黄棕色。
4)浓硫酸如遇乌头碱显紫色、小檗碱显绿色,阿托品不显色。
(5)浓硝酸如遇小檗碱显棕红色,秋水仙碱蓝色,咖啡碱不显色。生物碱的显色反应原理尚不太明了,一般认为是氧化反应、脱水反应、缩合反应或氧化、脱水与缩合的共同反应。
连续回流提取法:
弥补了回流提取法中溶剂消耗量大,操作繁杂的不足,实验室常用索氏提取器来完成本法操作。但此法时间较长。
水蒸气蒸馏法:
适用于具有挥发性的,能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且难溶或不溶于水的成分的提取。
升华法:
固体物质在受热时不经过熔融直接转化为蒸气,蒸气遇冷后又凝结成固体的现象叫做升华。中药中有一些成分具有升华的性质,能利用升华法直接从中药中提取出来。
将提取法归类,由溶剂提取法和非溶剂提取法。
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
常用分离方法:
溶剂法、沉淀法、结晶法、色谱分离法
(一)溶剂法
1.酸碱溶剂法:
混合物中各组分的酸碱性不同进行分离
(1)酸溶:
有机碱性成分可与无机酸成盐而溶于水。
(2)碱溶:
具有羧基,用碳酸氢钠;具有酚羟基,用氢氧化钠;具有内酯或内酰胺结构的成分可被皂化而溶于水。使用注意:
(1)硅胶:
吸附作用是由于颗粒表面有很多硅醇基,它可以和许多化合物形成氢键而具有一定的吸附作用,极性大小分离,广泛,大多数成分的分离,微酸性、不宜分离碱性物质。用硅胶加粘合剂处理方法如下:
薄层类别
硅胶G
硅胶CMC-Na
硅胶CMC-Na
氧化铝G
氧化铝-硅胶G
(1:2)
硅胶-淀粉
硅藻土G吸附剂(g):
用水量(ml)
2.分配薄层色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中药鉴别中常用的方法是什么?为什么?
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中药鉴别最常用的“四大鉴定”。

1.基原鉴定,即中药的原植(动)物鉴定,是应用生物分类学鉴定中药的生物学来源,确定其正确的学名,这是中药鉴定工作的基础。

2.性状鉴定,性状鉴定就是应用看、摸、闻、尝等方法,对中药的性状,包括形状、大小、色泽、表面、质地、断面、气味等特征进行观察,作为鉴别的依据,它是我国中医药工作者长期的丰富经验的总结,具有简单、快速、直观的特点,性状鉴别主要是观察完整的药材及饮片。

3.,显微鉴定,生药的显微鉴定主要是利用显微观察植(动)物生药内部的细胞、组织结构及细胞内含物,描述显微特征,制定显微鉴别的依据以鉴定真品、类似品或用品的一种方法。

通常应用于单凭性状不易识别的生药,性状相似不易区别的多来源生药、破碎生药、粉末生药,以及用粉末、生药制成的丸散片丹等,中药成分制剂的鉴定。

显微鉴定是一种专门技术,需要有植物解剖、植物显微化学的基本知识和显微切片的制作技术,显微鉴定也是鉴定中成药丸散片丹和制定品质标准的科学方法之一,对保证中成药的质量,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4.理化鉴定,是利用中药所含化学成分的某些物理性质或化学反应对中药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一般应用于含不同化学成分、性状相似而又无明显显微鉴定特征的药材。

常用的现代中药鉴别方法:
由于物理、化学、生物学和计算机的加速发展使仪器分析的手段不断更新,紫外、红外、气相、高效液相、核磁共振、扫描电子显微镜、计算机图象处理分析、各种电泳、同功酶分析法、分子生物学技术、X射线衍射技术、差热分析技术、聚类分析法等均被吸收到中药鉴别的方法中来,大大的丰富了中药鉴别方法,形成了以“四大鉴别”法为基础,以理化分析为重点,逐步适应中药现代化并利于中药走向世界的一套更为科学、完善、先进的中药鉴别体系。

1.色谱法。

色谱法是20世纪初产生,于60年代开始用于中药分析,经逐步完善最后列入1977年中国药典,并在以后各版药典的中药和成方制剂中的应用比例迅速上升,成为中药鉴别的最主要的方法之一。

其理论基础是上述的层析法,根据色谱法的分离
方法可为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柱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

(1)薄层色谱法(TLC)。

薄层色谱法用于生药主要成分的定量测定,具有用量少, 方法简便,适用范围广,重现性好等特点,除可将薄层上主要成分斑点刮取,经溶剂洗脱后进行测定外,也可在薄层柱上直接测定含量。

当前应用较多的是薄层扫描法(TLCS),由于不必洗脱等操作,因而方便快速,测量灵敏度高。

(2)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HPLC法由于具有分离效能高,分析速度快等优点, 近期已广为普及用于中药的定量分析,在中药的定性鉴别中亦能发挥很好的作用。

(3)气相色谱法(GC)。

气相色谱法的流动相为气体,称为载气,通常多用氮气,具有高效、高选择性、高灵敏度、用量少、分析速度快等优点。

对于一些具有挥发性成分的中药鉴别能发挥独特的优点。

如将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GC/MC),将经气相分离的成分直接输入质谱仪进行定性鉴别,这样不但可知道不同中药中挥发性成分的差别,而且可知道两者相同或相差的成分名称。

2.光谱法,选择某一波段波长,以此通过中药的粉末或提取液,测定中药对这一波段波长的吸收并记录其吸收光谱,此为光谱鉴定中药的原理。

(1)紫外光谱(UV)鉴定法,该法是根据中药所含成分的不饱和程度有差异,因而导致其紫外吸收曲线的形态、峰位、峰强度亦异而以此达到鉴别的目的紫外光谱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因此,可用来检查中药制剂的纯度和杂质的限量,是控制中药制剂质量的重要手段,利用杂质的特征吸收,可以很灵敏的检测出微量杂质(10-5
g)的存在或控制主成分的纯度。

多溶剂紫外光谱法:在使用紫外光谱鉴定中药时发现,一些亲缘关系较近的药材,由于成分相差不大,用通常的紫外光谱难以达到鉴别的目的,则可采用多溶剂紫外吸收,通过综合比较其图谱的差异,亦可获得较好的鉴别效果。

(2)红外光谱法(IR)。

红外光谱属于分子吸收光谱,在中药鉴别中具有制样简单, 实验快和图谱具有指纹性等优点,故应用较广。

(3)荧光光谱法(FP),中药所含的某些成分在紫外光照射下吸收一定波长的能量后,又发射出比吸收光的波长更长的光即荧光,用荧光分析仪记录在特定波长照射下各中药相同溶剂的提取液发射的荧光光谱,并比较其区别,也可达到中药
鉴别的目的荧光法和薄层法相结合,即将中药提取液先经薄层展开,再将薄层板置于365nm或 254nm波长荧光下观察,比较其斑点荧光的颜色和展开距离或将薄层板
置于薄层扫描仪内,用适当的激发和发射波长进行扫描,可以得到各中药的荧光扫描图用于鉴别,这类方法对于一些含有能发射荧光成分的药材尤为适用。

(4)核磁共振法(NMR),类似于红外和紫外光谱,是另一种形式的吸收光谱,在波长为10~100m的无线电频率区域的电磁波照射分子,可引起分子中某种核的能级跃迁,使原子核从低能态跃迁到高能态,此即核磁共振。

由于中药中的组分太复杂,通常选用某一溶剂的特征提取物进行分析,获得该中药的HNMR指纹图。

(5)质谱法(MS)。

质谱是按照带电粒子(即离子)的质量对电荷的比值大小依次排列形成的谱图,当中药提取液分子在质谱仪的离子源中以某种方式电离后,所形成的正离子在高压电场作用下加速飞行,此时含有不同质量的离子束,经过质量分析,按质量与电荷比值的大小顺序依次排列,然后采用照相方式或电学方式记录,即可得到质谱图。

不同中药提取液所含成分不同,所得质谱图显示的分子离子基峰及进一步的裂解碎片峰亦不一致,可资鉴别。

本法准确、灵敏,对提取液中主要成分的含量要求较高,实验费用亦较大,能否作为常用检测方法尚待继续探索。

3.差热分析法(DTA)。

研究样品及参比物在相同环境下等速加温时,两者的温度与时间或与加热温度的变化关系,分析的结果用热谱图表示。

比较两者热图谱的差异,以达到鉴别中药的目的,该法样品用量少,只需数毫克或数十毫克,故对贵重药材尤为适宜, 此外对于同属不同种间的中药鉴别也有很大帮助。

4.随机扩增DNA法(RAPD)。

不同种的生物甚至同种不同居群的植物,其DNA序列无法不相同,这为用DNA分析技术鉴定中药提供了可能。

5.扫描电镜技术(SEM)。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的高分辨率,观察立体感强,样品制作简单的特点,对细小药材及叶类药材进行鉴别
6.电泳法.依据中药中的一些带电荷的成分如有机酸、蛋白质、多肽、氨基酸、生物碱和酶等,在一定程度的电场中,在相同时间内,因各中药所含成分的电荷性质(正电和负电),电荷量和分子量等不同,造成各成分的泳动方向,速度和距离等也不同,结合谱带条数和染色结果不同,从而达到鉴别中药的目的。

按电泳操作中支持物的不同,可分为纸电泳,聚丙烯酞胺硅胶电泳,醋酸纤维薄膜电泳等,其中聚丙烯酰胺法在中药鉴别中应用较多,该法所需试验设备简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

电泳法对含多肽和蛋白质类成分有差异的中药鉴别有较突出的优势,然而本法较易受实验条件的影响,故必须严格把握实验条件的一致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