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及实现条件的分析

合集下载

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活 资料 中所得 到 的分 额 是 由他 们 的劳 动 时 间决 定 的。这 样 , 动时 间就会起 双重作 用 。劳 动时 间 的社 会 的有 计划 劳 的分 配 , 调节着 各种 劳动 职能 同各 种需 要 的适 当 比例 。另

中, 根据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分配方式 的不公平 , 提出了“ 按
实统一的分析方法 , 探讨 马克思按 劳分配理论在 中国的不断发展和 完善 , 并创造 性的把按 劳分 配的方 式与其他 分 配
方 式 相 结 合 , 而 丰 富 了马 克 思按 劳 分 配 理论 。 从 关 键 词 : 克 思 ; 劳 分 配 ; 劳 分 配 的 实现 形 式 马 按 按

的一部分 重 新 用 作 生 产 资 料 。这 一 部 分 依 旧是 社 会 的 。
而另一部分则作为生活资料由联合体成员消费 。因此 , 这

部分在 他们之 间进行 分 配 。我 们假 定 , 每个 生产 者 在生
法 国空想 社会 主 义者 圣 西 门在对 资 产 阶级 古 典 政 治
经济 学 的代 表 人 物 亚 当. 密 相 关 的 经 济 思 想 研 究 过 程 斯

马克思 按劳 分配理 论
消费 品的分 配应 以按 劳分 配为标 准 。 这 一思想 是马克 思在《 本论 》 一卷 对 未 来 社 会 的 资 第
按 劳分 配作 的初步 设 想 。马克 思 指 出 : 设 想 有 一 个 自由 “
( ) 克思按 劳分 配理论 的形 成 一 马 马克思按 劳分 配理 论 经 历 了长期 的发 展 过程 。在 1 9
料 公有制 所代 替 。在共产 主义 社会 实 现 以前 , 社会 对 个人
才分 配 ” 的思 想 。

《哥达纲领批判》中的按劳分配思想

《哥达纲领批判》中的按劳分配思想

浅析《哥达纲领批判》中的按劳分配思想【摘要】本文简要阐述了马克思著作《哥达纲领批判》中关于分配、教育、劳动机会等方面的“平等”观点,并结合实际进行简要分析,主要对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问题进行分析,强调调整、突出按劳分配原则的重要性。

【关键词】《哥达纲领批判》;“平等”;分配马克思在《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哥达纲领批判》等著作中多次提到“平等”一词,马克思的“平等”并不是“原始共产主义”的“削平”,而是取消阶级特权和阶级区别,“即社会强加和社会推行的人与人之间的专横区别,当这些被消除时,自然区别仍然存在。

” [1]但已达到社会主义的平等。

而实现这一平等的最合理有效的手段就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分配制度。

一、按劳分配原则马克思指出“生产者的权利是同他们提供的劳动成正比例的;平等就在于以同一尺度——劳动——来计量。

但是,一个人在体力或智力上胜过另一个人,因此在同一时间内提供较多的劳动,或者能够劳动较长的时间。

”这样不同的劳动者就会提供不同质i和不同量的劳动,“劳动者的不同等的个人天赋,从而有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权。

所以就它的内容来讲,它像一切权利一样是一种不平等的权利。

” [2]然而以劳动为计量单位本身较以其他要素为计量单位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已经显得合理和公平得多了。

马克思的按劳分配原则实现的前提是要有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比如需要建立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

要消除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参与分配的经济基础;消除商品经济;消除劳动和资本的对立。

还要实现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

另外,共产主义社会还要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产品经济,每个劳动者把他的劳动贡献给社会,在作了各项扣除之后,根据其劳动量的多少相应得到社会分配的个人消费品。

这种设想的前提是共产主义社会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之后产生,其生产力发展水平已超越资本主义社会。

而我国直接跳过了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率先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生产力发展方面与马克思的前提相去甚远。

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分析

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分析

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分析党的十五大提出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并把这两者的结合确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项基本制度。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要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呢?下面我们对其理论依据依次进行分析。

一按劳分配的理论依据分析1.两个基本定理定理1人的需要就是人的本性,并且是人的全部生命活动的动力。

证明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指出:“假如我们想知道什么东西对狗有用,我们就必须探究狗的本性。

这种本性本身是不能从‘效用原则’中虚构出来的。

如果我们想把这一原则适用到人身上来,想根据效用原则来评价人的一切行为、运动和关系等等,就首先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后要研究在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69页原注)就是说,什么东西对人有用不取决于事物本身的特性,而取决于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

马克思认为,人们之所以进行生产,是为了生活的需要:“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

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1~32页)。

1845~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从人的内在本质力量的角度说明人的本质。

他们在书中指出,人类社会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人们为了创造历史,必须能生活,但为了生活,首先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而人必须投身于生产满足需要的活动中去。

人的需要是人的历史活动的前提。

其次,作为现实的人必有其内在的规定性,这种内在规定性是由于他的需要及其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所产生的。

在现实世界中,人有许多需要,这些需要支配着他们的行为,决定了他们的本质,因此,“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14页)。

马克思指出,人直接是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生命力,是能动的;另一方面又是受动的,他的欲望与需要的对象是不依赖于他而存在的,“但这些对象是他需要的对象;是表现和确证他的本质力量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对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62~163页)。

马克思原著中关于分配的综述

马克思原著中关于分配的综述

马克思原著中关于“分配”的简述一、分配的本质分配的本质主要体现在它和生产的关系上,首先先要明确一切生产都离不开所有制问题,“如果说在任何财产形式都不存在的地方,就谈不到任何生产,因此也就谈不到任何社会,那么,这是同义反复。

”(P153)而把“无所有”作为私有制生产条件也是错误的,“什么也不占有的占有,是自相矛盾。

”(P153)但是把私有制看成生产的一般条件,或者说私有制古已有之,这也是错误的,“一切生产都是个人在一定社会形式中并借这种社会形式而进行的对自然的占有。

在这个意义上,说财产(占有)是生产的一个条件,那是同义反复。

但是,可笑的是从这里一步就跳到财产的一定形式,如私有财产。

”(P153)原始社会没有私有制,但同样存在生产。

一是生产的结构决定分配的结果,二是生产条件的分配属于生产本身并决定产品的分配。

两者是相互联系的,生产决定分配。

“总应该从一开始就清楚地看到:无论在不同社会阶段上分配方式如何不同,总是可以像在生产中那样提出一些共同的规定来,可以把一切历史差别混合或融化在一般人类规律之中。

”(P152)1、生产的结构决定分配的结果“分配的结构完全取决于生产的结构,分配本身就是生产的产物,不仅就对象说是如此,而且就形式说也是如此。

就对象说,能分配的只是生产的成果,就形式说,参与生产的一定形式决定分配的特定形式,决定参与分配的形式。

”(P158-P159)而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发生产和分配割裂开,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他们不是把分配同成产的社会性联系起来,而是同生产的自然要素联系起来,认为土地产生地租、劳动产生工资、资本产生利息和利润。

这种做法使生产和分配成为不同的、好不相关的两个环节。

马克思指出,首先,“利息和利润作为分配的形式,是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为前提的。

”(P158)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不变资本,不会为资本带来任何利润和利息,作为成产要素的可变资本才会带来剩余价值,从而转化为利息和利润。

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发展摘要:分配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重要内容。

文章主要对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产生、发展及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时期的发展研究为主线,具体运用历史与现实统一的分析方法,探讨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在中国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并创造性的把按劳分配的方式与其他分配方式相结合,从而丰富了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

关键词:马克思;按劳分配;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一、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一)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的形成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

在19世纪50年代末,马克思阐述了按劳分配的分配方式的方法论原则和按劳分配的思想,这时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已初步形成。

1.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的思想来源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在对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相关的经济思想研究过程中,根据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分配方式的不公平,提出了“按才分配”的思想。

傅立叶的“按劳动、资本、才能比例分配”的思想认为每个人的劳动收入的多少应以他的劳动数量为基础,并提出劳动报酬应以劳动种类为标准,他的这种思想相对圣西门“按才能分配”的思想是一种较大进步。

欧文的“按劳动时间计酬”的思想设想在公社里每个人都要“各尽所能”地劳动,而公社“对于劳动和知识,一般是按照所耗费的时间给酬的。

”[1](P.380)欧文的这一思想在他的学生勃雷那里得到了完善。

勃雷并明确的提出了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的观点。

欧洲杰出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创立了按劳分配理论,虽然有自己的历史局限性,但都推动了按劳分配理论的向前发展。

这些分配理论为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提供了思想材料。

马克思在批判地吸收空想社会主义者思想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按劳分配理论。

2.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的形成过程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发展、灭亡的规律,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必然会被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所代替。

在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以前,社会对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应以按劳分配为标准。

论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社会按劳分配理论

论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社会按劳分配理论
论 马 克思 的社会 主义社 会 按 劳分 配理论
陈 险 峰 渤 海 大 学 政 法 学 院 1 0 0 1 0 2
【 文章摘要】
马克 思在 《 达纲 领 批 判 》 和 《 哥 资
会 产 力 发 展 水 平 和 生 产 关 系 的 本 质 生 产 力 水 平 发 展 已 能 够 满 足 全 体 社 会 成 员生 存 和 发 展 的 基 本 需 要 , 却 没 有 发 但 展到 能够实现 按需 分配 的水平 。
义社 会 实 行 个 人 消 费 品 按 劳 分 配 的 思 想 是在 他 16 7年 出 版 的 《 本 论 第 1 8 资 卷
马 克 思 认 为 , 以 , 产 资料 私 有 制 在 丰
展 , 他 们 的 生 产 力 也 增 长 起 来 , 而 集 体 料的 占有上取 得 了 等 的权 利 ,似还不 t 财 富 的 一・ 源 泉 都 充 分 涌 流 之 后 ,~ 切 可 能 消 除 一 切 旧 社 会 的 痕 迹 , 旧 的 t= f 会 只 有 在 那 个 时 候 , … …社 会 才 能 在 自 分 1 体 系 依 然 存 在 。 由 于 生 力 水 半 的 二 的旗 帜上 写上 : 各尽所 能 ,按需 分 ! 限制 ,生产 还 够 发达 ,劳动 力 的素质 ” J Ⅱ _克思 第一 次较 为清 晰地 对 产 主 还 不 够 让 他 仃 自 由 的 流 动 , 劳 动 的 差 别
本论》中, 细论述 了按劳 分配的含 义、 详
分 配原 则 、 分 配方 式 和社 会 主 义社 会 实 行 按 劳分 配 的必 然性 。按 劳 分 配理 论 对 指 导 我 国社会 主 义建 设 具 有 重要 的理 论
和 实 践意 义 。
个 人的劳 动萤 。 这 个理论包括 以下 几 ” 产主义 低级 阶段个 人消费 品分 配关 系的 点 : 第一 ,可 分 配 的 收 入 应 当 是 社 会 总 本 喷 特 点 , 按 劳 分 配 的 原 则 构 成 r按 劳 产 品 扣 除 q 产 赘 料 消 耗 、 扩 大 再 生 产 的 |

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及实现条件的分析

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及实现条件的分析

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及实现条件的分析作者:周彬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8期周彬(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西安 710064)摘要:马克思对未来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设想,是以一系列假设条件为前提的。

而在我国社会主义实践中,并没有完全被贯彻和落实马克思所设想的按劳分配原则,这是因为我国当前尚不具备马克思所设想的一系列前提条件。

正确认识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与我国社会主义现实存在的差距,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对于继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劳动中图分类号:F12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8-0071-03马克思所设想的按劳分配原则是具有一系列的假设条件的。

马克思认为,在未来社会,在一个“自由人联合体”内,生产资料属于联合起来的劳动者集体所有,同时商品交换与货币流通已经消失,个人劳动具有直接社会性,只有在这时,才能实现按劳分配原则。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推进,我国业已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并非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否定,而是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对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一、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的科学内涵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在这部著作中,不仅批判了拉萨尔派的机会主义错误,也科学系统地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所要遵循的分配原则。

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个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1]。

马克思这一经典论述说明,在经济上,社会主义社会已经消灭了可能产生剥削的一切根源,消灭了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生产资料归社会全体成员共同享有;在阶级关系上,资本家阶级已经被消灭,劳动者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每个劳动者之间都是平等互助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及价值

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及价值

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及价值
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主要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社会下的分配问题的理论观点
和原则。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下的分配应该遵循公平、合理、按劳分配的
原则。

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主义社会是按照每个人的劳动贡献来分配社会财富的。

按劳分
配的核心思想是“谁劳动谁得益”,即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工作量和质量来获得相应的
报酬。

这种分配方式既体现了对每个人劳动价值的尊重,也激励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
创造性。

在按劳分配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还提出了“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分配原则。


意味着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根据每个人的实际需要,分配社会资源和福利,实现社会各
个成员的整体福利最大化,并逐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

马克思主义认为,分配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关系和权力关系的问题。

马克思
主义强调要消除剥削和不平等现象,建立社会公平正义的分配机制,实现人民对物质
和精神文化生活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实现。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社会
的价值取向应该是以人为中心,关注人的自由、平等和幸福。

马克思主义主张通过社
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人的自由解放、物质富裕和精神文化上的全面发展。

总结来说,马克思主义的分配理论主要强调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原则,以及消除剥削
和不平等现象,实现人民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实现的价值观。

周新城:马克思主义关于分配问题的基本原理

周新城:马克思主义关于分配问题的基本原理

周新城:马克思主义关于分配问题的基本原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关系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分配问题的基本原理当前,人们对分配问题议论纷纷。

这种议论,有两个层面。

一个是实际工作层面,即揭示社会上分配不公的种种现象,提出解决办法;另一个是理论层面的,即从理论上探讨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体国情的合理的分配制度,进而为实际工作提供依据和遵循。

从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后一层面的探讨,更为重要些。

为了从理论上研究分配问题,我们必须认真读一下《哥达纲领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等著作,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分配问题的基本原理。

当前我国理论界在分配问题的理论研究方面,出现了一种就分配谈分配,离开生产、交换、消费,孤立地研究分配的倾向。

尤其是离开所有制来研究分配问题,更是普遍现象。

这种倾向,历史上曾经出现过。

马克思在1875年《哥达纲领批判》中就批评说:“庸俗的社会主义仿效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一部分民主派又仿效庸俗社会主义)把分配看成并解释成一种不依赖于生产方式的东西,从而把社会主义描写为主要围绕着分配兜圈子。

” 他批评说这是“开倒车”行为,因为他早在1857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里就分析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相互关系,指出生产决定分配,而交换、消费对分配也有着重大影响,因而必须联系生产、交换、消费来研究分配问题。

这种“真实的关系早已弄清楚了”。

应该看到,分配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任何物质生产都是在社会中进行的,都是社会生产。

“一切生产都是个人在一定社会形式中并借这种社会形式而进行的对自然的占有。

”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经常喜欢把单个的个人作为研究的出发点,然而像鲁滨逊那一类的故事,只是文学家的想象,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实物形态的产品运动只是人们经济关系的物质承担者。

政治经济学不是工艺学,它的研究对象不是产品运动本身,而是产品运动背后隐藏着的人们的经济关系。

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

因此,劳动者的按劳分配收入往往包含由产品利润较高所获得的收入,风险 收入,机会收入等,特别是在市场发育不健全,市场机制不完善,企业还不 能充分展开公平竞争的情况下,非劳动收入的因素助会更多一些.同理,在 相反的条件下,因销售不畅,积压,过度竞争,供过于求等,致使产品的销 售价格远远低于价值,那么劳动者的按劳分配所获得的收入要比付出的劳动 量少得多. (3)按劳分配要通过市场实现.在现实社会主义中,按劳分配是通过产品货 币关系进行的,价值规律对按劳分配的实现必然要发生作用,因而产品都有 要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出售.因此企业经济效益的不同,自然会 影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此外,商品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劳动者首先拿 到的是货币工资,然后再用它去买自已所需要的消费品.这就出现了名义工 资和实际工资的问题.劳动者究竟通过按劳分配能得到多少消费品,这些消 费品能否体现他所付出的劳动量,不仅要看名义工资额的大小,还要看市场 的价格状况.无论是价格上涨或下跌,都会影响劳动者的实际收入,影响按 分配原则的贯彻. (4)分配与消费相分离,为消费基金转化为积累基金提供了可能.在马克思 设想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分配与消费是完全结合的,分配多少就消 费多少.在现实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分配与消费是经常分离的,不仅 在空间上可以分离,在数量上也可以分离.人们完全可以将暂时不用的货币 收入存入银行或购买股票和债券,或进行各种形式的投资等以获取生产要素 收入,为将来更好地消费寻找机会和可能,同进也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马克思关于按劳分配的理论
一,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的思想渊源 空想社会主义者特别是19 世纪初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阐述了各 自关于未来社会分配的思想,这些思想为马克思创立按劳分配理论提供 了丰富的思想材料,是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的思想渊源,为创立科学的 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理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前提.空想社会主义可以划 分为三个时期: (一) ,16 - 17 世纪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分配思想 托马斯莫尔(代表作《乌托邦》)和托马斯康帕内拉(代表作《太 阳城》)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其思想主要表达了按需分配的理论 思想. (二)18 世纪空想平均共产主义者的分配思想 18 世纪是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通常称为空想平均空产 主义.这个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摩莱里,马布利和巴贝夫.其表达 的是平均主义的分配思想. (三) 19 世纪初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者的分配思想 19 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继承了16 - 17 世纪空想社会主义和18 世纪 空想平均主义的思想传统,吸取了18 世纪法国启蒙学者的理论形式,把 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了高峰 .

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与我国当前的按劳分配

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与我国当前的按劳分配

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1期经济发展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与我国当前的按劳分配黄国庆(四川大学政治学院, 四川成都 610064) 提 要:按劳分配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社会的消费品分配方式,但是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所具备的特点、实施的条件和采取的具体实现形式等方面与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存在诸多差异,本文拟对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结合我国现今的按劳分配关系进行理论上的深思。

关键词:按劳分配;社会主义;异同中图分类号:F01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42(2008)01—38—03 收稿日期:2007-06-14作者简介:黄国庆(1982-),男,四川大学政治学院06级硕士研究生。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关于按劳分配理论的内涵作了具体论述,其内容是:(1)按劳分配在生产力高度的基础上,由国家代表所有成员在全社会范围内,以劳动为尺度,实行统一分配;(2)劳动产品不是商品,个人的劳动直接地作为社会总劳动的构成部分存在着;(3)社会总产品在作了“六项扣除”之后,剩下的生活消费品在劳动者个人之间分配;(4)在各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的社会,只有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才能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5)按劳分配的实质是否定一切形式的不劳而获,只承认劳动者才有分配的权利。

而在我国,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就是劳动者的消费资料按照个人提供的劳动量分配,其实质或叫原则就是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使劳动者的劳动收入和劳动付出相对等。

马克思所设想的未来社会主义模式的分配理论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有着许多相同之处: (1)按劳分配的本质是一致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按劳分配同马克思构想的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按劳分配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即以劳动者提供劳动的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是消灭了剥削的,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消费品分配模式。

(2)按劳分配都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

《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的分配理论探析

《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的分配理论探析

219《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的分配理论探析作者简介:石杰胜,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

《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的分配理论探析石杰胜(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4)摘要: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不但猛烈地批判了拉萨尔的“劳动决定论”和“分配决定论”。

对于“铁的工资规律”这一错误思想,他同样进行了批判。

马克思的分配理论,通过对拉萨尔错误观点的批判得以建构。

马克思设想,在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在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实行按需分配。

他的分配理论,即使经过一百多年时间的洗礼,在当今的时代已然具有重大的价值。

这种价值主要体现在:既有利于我们厘清当今中国所实行的分配制度的理论来源,也有利于我们把握共产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

马克思的分配理论启示我们,在制订和执行分配制度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公平性与合理性。

关键词:哥达纲领批判 共产主义 按劳分配 按需分配中图分类号:F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3-0219-03在19世纪60—70年代,德国工人运动的队伍,由原来的统一分化成两大派别。

即由威廉•李卜克内西和倍倍尔领导的爱森纳赫派,和拉萨尔领导的拉萨尔派。

由于当时国际工人运动遭到各国政府的破坏,这两大派别的力量都受到了严重的削弱。

在19世纪70年代中期,两派决定合并。

但是令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拉萨尔趁机把自己的大量机会主义的错误观点,加进合并纲领的草案当中。

马克思对此感到十分不满,他愤慨地说道:“我的义务也不容许我哪怕用外交式的沉默来承认一个我认为极其糟糕的、会使党精神堕落的纲领。

”[1]426于是,马克思在实在无法容忍的情形下,毅然决定对纲领中错误的观点进行批判。

以上便是马克思写就《哥达纲领批判》的背景。

一、马克思对拉萨尔错误思想的几点批判1.对拉萨尔“劳动决定论”的批判拉萨尔认为,“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泉源。

”[1]428他认为,劳动决定一切,创造一切。

对分配理论和按劳分配的一些认识_读_哥达纲领批判_有感

对分配理论和按劳分配的一些认识_读_哥达纲领批判_有感

现代商业MODERN BUSINESS166按劳分配原则是马克思阐述的共产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在《哥达纲领批判》 一书中, 马克思第一次提出了这一原则, 并对这一原则作出了全面的, 系统的、详尽的论述, 对当时国际工人运动起了积极的作用, 随着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发展,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对这一原则也曾有过不同的理解, 实践上还出现了许多失误。

当前, 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仍然要坚持按劳分配原则。

但是, 今天的社会主义现实经济条件与马克思所构想的实行这一原则的社会经济条件有很大不同, 因而对按劳分配原则不能作教条主义的理解和套用, 应当对它进行再认识。

一、马克思分配理论的内涵马克思的分配理论是在批判《哥达纲领》关于分配问题的错误根源、实质及其危害性的基础之上加以阐述的。

首先,马克思严厉批驳拉萨尔主张的“劳动所得”应当 “不折不扣”地分配给社会一切成员的错误观点时提出了社会总产品的分配原理,无论在什么社会,“不折不扣”的说法是完全不切实际的,社会总产品在分配之前只可能是“有折有扣”的,即应当扣除用来补偿消费掉的生产资料、扩大再生产的基金和后备基金等经济上的必要部分;除此之外还要扣除国家管理费用、社会福利事业费用、社会保险费用等。

其次,批判拉萨尔的“公平分配 劳动所得”,提出了共产主义两个阶段的分配原则。

指出,共产主义是一个发展着的社 会形态,它的形成和发展是根据一定的客观规律的。

共产主义社会在其发展过程中要经历两个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通常称为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

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两个阶段不但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发展程度不同,而且分配方式也明显存在差别。

首先马克思论述了共产主义的第一个阶段的基本特征:“它不是在它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恰好相反,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

马克思的按劳分配与我国当前按劳分配制度之比较研究

马克思的按劳分配与我国当前按劳分配制度之比较研究

马克思的按劳分配与我国当前按劳分配制度之比较研究按劳分配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社会的消费品分配方式,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重要内容。

改革开放后,我国依据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进一步构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制度,二者既存在共同点又存在差异。

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一方面有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与理解按劳分配理论,另一方面推进当前我国分配理论更趋科学性和理性。

标签:社会主义;按劳分配;比较马克思按劳分配思想的形成是一个发展过程,正像任何新理论形成一样,必须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马克思也是从空想社会主义者提供的有关分配思想(圣西门“按才分配”的思想,傅立叶的“按劳动、资本、才能比例分配”的思想,欧文的“按劳动时间计酬”的思想)出发来对社会产品分配思想进行研究的,并随着对政治经济学以及共产主义两个阶段学说的进一步研究,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按劳分配思想体系。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从共产主义这个目标出发,对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按需分配理论的原理给予肯定。

50代起,逐渐形成政治经济学科学体系。

如1857年,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导言中首次阐述了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关系,指出分配最终是由生产决定的。

60年代的《资本论》中,马克思首次提出一个用公共生产资料进行劳动的自由人联合体,但没有肯定按劳分配是未来社会中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原则。

直到70年代,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科学的、系统的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按劳分配思想。

1978年,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在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

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分配理论。

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从马克思的逻辑来看

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从马克思的逻辑来看

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作者:周为民陆宁根据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分配原则、基本分配制度。

随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改革目标的确立,特别是随着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变化,按生产要素分配的要求已经合乎逻辑地被提了出来。

现在的认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是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分配制度。

在社会主义分配理论上,明确肯定按要素分配无疑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但由于基本的主张是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结合,因而很自然地提出了一个问题:怎样从理论上正确、充分地阐明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迄今为止,虽已对这个问题作了不少讨论,但一个明显的不足是,长期以来在按劳分配理论上的一些模糊含混之处并未得到澄清,以至理论分析基础薄弱,因而难以对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问题作出透彻的、逻辑一贯的说明。

有鉴于此,本文试图按照马克思的经济分析传统,从对按劳分配的理论解释开始,逻辑地说明从按劳分配到按要素分配的问题。

一、马克思的方法:本质规定与现象形式马克思在经济分析中的研究方法是从具体到抽象,从具体的经济现象出发去探求现象背后的“本质关系”,从具体的经济运行过程入手去把握过程中的“内在规律”。

而他进行理论阐释的方法则是从抽象到具体,他从特定的理论前提开始,提出高度抽象了的关于事物本质规定的基本范畴,然后在基本范畴的逻辑展开之中,一步步阐述事物的抽象本质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在什么样的关系中,通过什么样的具体形式,转化、表现为一系列现象形态的东西;阐述经济运行过程的内在规律通过什么样的条件和方式表现出来并发生作用。

由此,马克思把那些现象形态的东西如价格、工资、利润等等称作是它们的本质即价值、劳动力价值、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或“掩蔽形式”。

他认为,庸俗经济学只是在现象上兜圈子,不能从这些“掩蔽形式”中揭示经济关系的本质,这是由庸俗经济学的辩护性质决定的。

浅析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分配思想

浅析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分配思想

浅析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分配思想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对拉萨尔错误的分配思想进行了批判,同时对该问题作出经典的论述,呈现出科学的思想。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著作的解读和分析,重点研究了马克思在该著作中的分配思想。

标签:分配;相对;公平很多学者研究《哥达纲领批判》(以下简称《批判》),主要研究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两方面。

写作背景是对这篇著作内容进行系统研究的起点。

在内容方面,过去对本著作中有关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研究较多,近年来,对本著作中的马克思有关分配理论的研究日见增多。

一、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分配思想的主要内容《批判》包含有马克思经典的分配思想。

德国的爱森纳赫派和拉萨尔派在合并之前制定了一个充满拉萨尔主义错误思想的纲领草案,对于刚成长起来的德国工人是个灾难。

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写下了《批判》,对他们错误的观点进行批判,主要内容集中体现在:(一)关于生产决定分配拉萨尔机会主义无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在拉萨尔看来,资本主义制度是优越的,遗憾的是分配方式不那么公平。

如果改变现有的分配形式,实现他所谓的公平的分配就好了。

《哥达纲领》提出:“劳动的解放要求把劳动资料提高为社会的公共财产,要求集体调节总劳动并公平分配劳动所得。

”〔1〕马克思指出这是个含糊不清的表述,“提高”包含有这样的含义,就是不变更资本主义的制度,通过和平方式实现全社会占有生产资料的目的。

这也就是拉萨尔所宣传的依靠资产阶级的帮助实现社会主义,把私有制提高为公有制,这是主张“和平过渡”,是典型的机会主义。

而“变为”则是利用革命的方式,实现劳动人民占有生产资料的目的,这就要求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将生产资料从资本家手中夺取出来,实现正真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拉萨尔的说法,暴露出在当时既有的经济关系下实现所谓的公平分配的实质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

分配是被生产资料所有制所决定的。

马克思曾指出:“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

论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论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进 马克 思 按 劳 分 配 理 论 的 与 时 俱 进 , 得 马 克 思 的 按 劳 分 配 使
社会相反 , 即商品经济消失 , 没有商品生产 和商品交换 , 是
产品经济形式。而 我 国现阶段 实行 的按 劳分 配是市 场经 济 条件下遵循价值规律 的按劳分 配 , 了公 有制 经济 以外 , 除 还 存在着个体经济 、 私营经济 、 外资经济 、 混合所 有制经济 等多
马克思 的按劳分配的社会 经济条 件是 “ 在一 个集体 的 、 以共
同 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 的社会里 ” 即生产 资料实 现了单 一 , 的社 会共 同 占有 制 ;生产者 自己并不交换 自己的产品 , 费 “ 耗
其一 , 按劳分配 的社会经济条 件不同 。马克思设想 的社 会主义社会 , 是实行 产 品直接生 产和直 接分 配的 产品经济 。
分配 , 而是要分别对企业联合劳动和职工个 人劳 动作 两层 次 பைடு நூலகம்估 量。此外 , 在我 国社 会 主义市 场经济 条件 下 , 劳分 配 按 的实现必须借 助于商品货 币的形式 。
锅 饭 ” 职 工 吃 企 业 “ 锅 饭 ” 严 重 影 响 了 劳 动 者 的 积 极 性 , 大 ,
和创造性 , 响了社 会生产 力的 发展。改革 开放 以后 , 我 影 从 国经济体制改 革 的实 际 出发 , 对按 劳 分配进 行 了有 效地 探 索, 推进 了马克思 的按劳分 配思想 。我国的社会主义 实践与
[ 关键词 ]
马克思; 按劳分配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文献标识 码]A [ 文章编号 ]10 -4 5 (0 2 0 —0 6 —0 08. 0 3 2 1 )8 02 3 . . . - 不表现为它们 所具有 的某种物的属性 , 因为这是和资本 主义

简谈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思想以及现实意义

简谈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思想以及现实意义

简谈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思想以及现实意义【摘要】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思想源自于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强调社会资源应按劳动贡献分配。

在现实中,这种思想在许多国家得到应用,但也遇到实现困境。

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思想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可为社会发展提供启示。

在实践中,应重视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思想的实践意义,并提出建议以指导未来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思想的发展方向是建立更加公平和合理的社会分配制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通过探讨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和应用价值,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关键词】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思想、起源、重要性、原则、现实应用、困境、现实意义、社会发展、启示、实践意义、建议、发展方向。

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思想的起源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思想认为,社会生产的成果应当按照每个人的劳动贡献来进行分配,即实行劳动价值论。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分配机制是不公平的,劳动者的劳动所得远远低于他们所创造的价值,而资本家则通过剥削劳动者获取暴利。

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思想的起源在于对资本主义制度不公平分配的批判,以及对未来社会主义制度公平分配的憧憬。

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思想的核心理念是消除剥削,建立劳动者共有生产资料和共同享有生产成果的社会制度,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在当代社会,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为我们探讨社会公平与正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1.2 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思想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思想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思想强调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下实现劳动价值的分配原则,这有利于消除个人私有财产导致的不平等现象,促进社会公平公正。

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思想注重实现按需分配的原则,即按照不同个体的实际需要来分配社会资源,使每个人都能够获得满足生活需求的机会,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及实现条件的分析作者:周彬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08期摘要:马克思对未来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设想,是以一系列假设条件为前提的。

而在我国社会主义实践中,并没有完全被贯彻和落实马克思所设想的按劳分配原则,这是因为我国当前尚不具备马克思所设想的一系列前提条件。

正确认识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与我国社会主义现实存在的差距,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对于继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劳动中图分类号:F1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8-0071-03马克思所设想的按劳分配原则是具有一系列的假设条件的。

马克思认为,在未来社会,在一个“自由人联合体”内,生产资料属于联合起来的劳动者集体所有,同时商品交换与货币流通已经消失,个人劳动具有直接社会性,只有在这时,才能实现按劳分配原则。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推进,我国业已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并非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否定,而是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对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一、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的科学内涵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在这部著作中,不仅批判了拉萨尔派的机会主义错误,也科学系统地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所要遵循的分配原则。

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个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1]。

马克思这一经典论述说明,在经济上,社会主义社会已经消灭了可能产生剥削的一切根源,消灭了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生产资料归社会全体成员共同享有;在阶级关系上,资本家阶级已经被消灭,劳动者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每个劳动者之间都是平等互助的关系。

但是还要看到,这只是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与未来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相比,仍然存在许多缺陷。

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就决定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不能采取按需分配的原则,只能采取按劳分配原则。

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在经济上是必要的扣除后,社会中的每一个劳动者从社会领回一张纸的凭证,这张凭证可以证明他为社会提供了多少劳动,根据这张凭证,劳动者可以从社会领取一份与他们实际耗费劳动量相同的消费资料,“他以一种形式给与社会的劳动量,又以另一种形式领回来”[1]。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中就阐述社会主义社会按劳分配原则,他认为,劳动者通过这些纸的凭证可以证明他为社会做出了多少贡献,以此来领取等量的报酬,但是“这些凭证不是货币,它们是不流通的”[2]。

从马克思的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出,这种以“纸的凭证”、“证书”、“劳动券”作为按劳分配实现形式的设想,是以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的消失为前提的。

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按劳分配所通行的原则是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原则。

就它的等价交换而言,按劳分配所遵循的等量劳动相交换原则与调节商品交换的原则是一致的;就按劳分配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等价交换而言,内容和形式都改变了。

从内容上来说,等价交换反映的是资本家与雇佣劳动者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对立关系,而按劳分配则反映的是社会与劳动者之间公平平等的关系;从形式上来说,等价交换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在市场上进行的产品的交换,商品买卖双方都要求商品价值的平等,而按劳分配则是凭借“纸的凭证”进行的直接的消费资料的分配,社会和劳动者都要求劳动交换的平等。

虽然按劳分配与商品等价交换都遵循权利平等的原则,但是马克思认为,在按劳分配中,实际做法和原则之间相互矛盾的关系已经不存在了。

因为等价物的交换只存在于平均数中,并不是存在于每个个别场合,而按劳分配在每个场合都是存在的。

虽然按劳分配原则相比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等价交换有种种进步,但是这种体现在按劳分配原则中的平等权利并不是真正的平等,依照资产阶级法权的原则来说它仍然属于资产阶级的权利,仍然被禁锢在资产阶级的范畴中。

平等,就应该以同一尺度来衡量每个劳动者实际的付出,但对于那些具有不同劳动能力的劳动者的个人劳动来说则是不平等的。

社会主义社会不承认阶级之间的任何差别,但是在按劳分配原则中,却把每个劳动者不同等的劳动能力默认成一种具有天然特权的能力,“所以就它的内容来讲,它像一切权利一样是一种不平等的权利”[1]。

每个劳动者劳动能力的强弱,劳动效率的高低,是否结婚,子女的多少,都直接影响着最终分配给劳动者个人消费资料的多少,因此也就会产生对每个劳动者来说实际上的不平等。

这些弊病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就要由按劳分配转变为按需分配,以此来真正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而这种转变是要有一系列条件的。

首先,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极大提高,生产资料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每个社会成员都得到了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奴役人的社会分工已经消失,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也已经消失,每个社会成员都能自由地进行社会劳动。

其次,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劳动尚且是劳动者谋生的手段,而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劳动的功能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谋生,更重要的是,它已成为人类生活的第一需要。

最后,随着共产主义社会的不断发展,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升,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得到充分发挥,集体财富的所有源泉都得到了充分的挖掘。

只有这三个条件同时具备,才能实现真正公平平等的按需分配。

二、马克思所设想的实现按劳分配原则的条件马克思所设想的按劳分配原则,其实现是有一系列前提条件的,概括来说就是,要存在一个“自由人联合体”。

在这个联合体内,生产资料完全公有,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已经消失,个人劳动具有直接社会性。

而在我国,马克思的这些假设前提尚不完全具备,因此马克思所设想的按劳分配在我国尚无法完全实现。

1.“自由人联合体”在《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曾设想过在未来社会中存在着这样一个“自由人联合体”,在这个联合体内,生产资料完全公有,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自觉地把他们许多个人劳动力当作一个社会劳动力来使用”[3]。

也就是说,未来社会的自由人联合体内每个劳动者对自己的个人劳动具有所有权,同时每个劳动者的个人劳动都可以直接转化为社会劳动。

对于联合体内社会总产品的分配,马克思在这里的论述与《哥达纲领批判》中的论述具有理论上的一致性。

对社会总产品首先要进行经济上必要的扣除,以保证社会扩大再生产的顺利进行,而剩下的那一部分总产品才是用来在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分配的。

对于在社会成员之间分配份额的多少,马克思认为这是由每个劳动者的个人劳动时间所决定的。

这进一步说明马克思所设想的未来社会的按劳分配中个人劳动直接就是社会劳动,每个劳动者的个人劳动时间决定着他们可获得的分配份额。

从马克思对未来社会“自由人联合体”内实行的按劳分配原则的设想可以看出,按劳分配是在生产资料归全体劳动者所有,劳动力归劳动者个人所有的前提条件下,通过社会对产品资料在全体劳动者之间进行分配,劳动时间是衡量分配份额的尺度,个人劳动具有直接社会性,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换算简单易行。

只有达到以上条件,社会才能真正实现按劳分配。

2.社会主义生产条件所有制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在批判“分配决定论”时认为,生产条件的分配决定了消费资料的分配,而生产条件的所有制又决定了生产条件的分配。

事实上,无论何种社会形态,生产资料和劳动者永远是影响生产活动的两个决定性因素,因此这里所说的生产条件包括生产资料,也包括劳动力,所以生产条件的分配就包括生产资料的分配和劳动力的分配。

决定分配方式,构成生产方式基础的,就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和劳动力的所有制关系。

关于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马克思认为,只有在一个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集体社会中,才能够真正实现按劳分配。

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生产资料归资本家私人所有,因此决定了工人创造的社会财富只能被资本家所占有,劳动者处于被剥削的地位。

而当社会主义社会消灭了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真正实现生产资料归集体和全部劳动者所有,才能实行有利于劳动者的分配方式。

可见,马克思所设想的按劳分配原则的第一个前提条件就是生产资料公有制。

生产资料公有制作为一种有利于劳动者的原则,其实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平均分配、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

事实上,生产资料公有制只能说明必须实行有利于劳动者的分配原则,这只是在公有制条件下可能实现的分配原则的必然性和共性,而不能说明实现的分配原则的必要性和特性。

这就有必要对劳动力的所有制关系进行考察。

生产资料公有制与劳动力个人所有制相结合构成了社会主义的生产条件,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结合方式,才决定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承认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力归劳动者个人占有。

一个劳动者在体力或脑力上比他人更具优势,那么在单位时间内他所能提供的劳动量就较多。

这就说明不同的劳动者在劳动能力方面存在着许多差别。

这时,对于那些具有不同劳动能力的劳动者来说,原本平等的权利变得不平等了。

社会主义社会不承认阶级之间的任何差别,但是它把诸如“不同等的个人天赋”或者“不同等的工作能力”,默认为一种“天然特权”,这也就承认了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力个人所有制。

生产资料公有制所要说明的是,在生产资料面前人人平等,社会承认每个劳动者在生产中的主人翁地位,绝不容许任何人在生产资料的占有和使用方面享有特权;而劳动力个人所有制所要说明的则是,属于劳动者个人所有的劳动能力,决定了他为社会提供的劳动也归劳动者个人所有,社会以每个劳动者为社会所提供的劳动量为尺度,对个人消费品进行分配,这就是按劳分配。

所以,马克思所设想的按劳分配原则的假设前提包括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劳动力个人所有制。

3.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已经消失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生产劳动与资本主义社会不同,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劳动者不交换自己的产品,而凝结在产品中的个人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这些产品的价值,而是以社会总劳动的组成部分存在着,个人劳动不用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转变为社会劳动,这就说明在社会主义社会是不存在商品交换关系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体现商品价值的劳动,在社会主义社会不再表现为价值,而是以劳动时间来衡量,所以,社会主义社会中每个劳动者的生产劳动不再需要经过商品交换与货币流通来转化为社会劳动,而是具有直接的社会性。

马克思设想,在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是劳动者“从社会领得一张凭证,证明他提供了多少劳动,他根据这张凭证从社会储存中领得一份耗费同等劳动量的消费资料”[1],这是在商品货币关系已经消失的条件下进行的。

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者受雇于资本家,只能获得少量的货币报酬。

在消灭了一切可能产生剥削的前提下,让劳动者当家作主,实行一切有利于劳动者的原则,按劳分配就是最佳的实现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