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6导体的电阻教案汇总
2.6_导体的电阻教案-czyz
第 4 页
四、巩固练习 1.下列关于电阻率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当温度极低时,超导材料的电阻率会突然减小到零 B.常用的导线是用电阻率较小的铝、铜材料做成的 C.材料的电阻率取决于导体的电阻、横截面积和长度 D.材料的电阻率随温度变化而变化 2.一粗细均匀的镍铬丝,截面直径为 d,电阻为 R。把它拉制成直径为 d /10 的均匀细丝后,它的电阻变为( ) A.R/1000 B.R/100 C.100R D.10000R 3.有长度相同,质量相同,材料不同的金属导线 A、B 各一根。已知 A 的 密度比 B 的大,A 的电阻率比 B 的小。则 A、B 两根导线的电阻为 ( ) A.RA>RB B.RA<RB C.RA= RB D.无法判断 4.关于导体和绝缘体的如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超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等于零 B.自由电子在导体中走向移动时仍受阻碍 C.绝缘体接在电路中仍有极微小电流通过 D.电阻值大的为绝缘体,电阻值小的为导体 5.甲导线长 L 截面直径为 d, 两端电压为 U.同样材料的乙导线长 2L, 截面直径为 2d,两端电压为 2U,则甲、乙两导线中电流之比为______。 6.有一根粗细均匀的电阻丝,当两端加上 2V 电压时通过其中的电流为 4A, 现将电阻丝均匀地拉长, 然后两端加上 1V 电压, 这时通过它的电流为 0. 5A。 由此可知,这根电阻丝已被均匀地拉长为原长的______倍。 7. 在一根长 l=5m, 横截面积 S=3.5× 10-4m2 的铜质导线两端加 2. 5×10-3V 电压。己知铜的电阻率ρ =1.75×10-8Ω ·m,则该导线中的电流多大?每秒通过 导线某一横截面的电子数为多少?
第 3 页
思考与讨论:
R 1和R2是材料相同、厚度相同、表面为正方形的 导体,但R2的尺寸比R1小很多.通过两导体的电流方向 如图所示.这两个导体的电阻有什么关系?你认为这种 关系对电路元件的微型化有什么意义?
2.6导体的电阻教案.doc
2. 6导体的电阻教案•、教材分析《导体的电阻》是人教版高中物理(新课程.选修3-1)第二章第六节的内容。
电阻跟导体的材料、横截面积、长度间的关系,初中已定性地讲过,这节课, 我们采用探究的方法,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得出电阻定律。
为了便于学生操作,将课本上的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让学生分为三个大组十二个小组,分别探究不同的方面,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得出结论,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导体电阻与决定因素的关系得出电阻定律,并总结表达式。
2、能叙述电阻率的意义,了解电阻率和温度的变化关系。
3、能利用电阻定律进行相关问题的分析与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1、会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并熟练使用滑动电阻器、电流表、电压表等常用电学实验器材,培养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能力2、通过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积极情感。
2、通过分组讨论、实验,培养团结协作精。
3、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思维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电阻定律的探究及得出电阻率2、电阻率的理解难点:电阻率的理解四、学情分析在知识层面,学生在初中已经定性学习了电阻跟导体的材料、横截面积、长度间的关系;在能力层面,学生对于控制变量法这种研究方法也很熟悉,并且高二的学生已经较强的实验设计的操作能力。
因此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探究实验,很容易分析总结出电阻定律。
这种探究式学习的方法能体现出学生自己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也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因此深受学生喜爱,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分析法、分组讨论法、归纳总结法六、教学用具电阻丝数根(电阻丝上标明不同的材料的名称)、电流表一"、电压表一"、电键、导线、电源、毫米刻度尺、电阻丝固定装置、螺旋测微器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幻灯片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情景引入通过复习回M引入新课1、怎样描述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电阻)3、导体的电阻由哪些因素决定?其定性关系是什么?(由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决定,同种材料制成的导体,长度越长,横截面积越小,电阻越大)同学们在初中已经知道了导体的电阻与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的定性关系,这节课让我们一起用实验定量地研究导体的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二)、实验探究1、探究目的:探究导体电阻与其决定因素的定量关系。
导体的电阻教学设计
《导体的电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深化对电阻的认识,了解导体的电阻规律,能用电阻的计算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2)理解电阻率的物理意义,并了解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导体电阻与材料、长度及横截面积的定量关系,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体验科学的探究过程。
(2)学习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发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的态度;(2)通过小组交流与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团队精神;(3)通过对相关科技问题的讨论学习,增强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意识,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
重难点重点:探究电阻定律的定量关系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
难点:如何设计合理可行的实验方案是本节课的难点。
学情分析本节教材内容以探究决定电阻的因素为载体,提供了实验探究和理论探究两种方案,充分体现了探究式学习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中既要研究电阻与其影响因素的定量关系,更重要的是突出探究过程,教学容量较大。
这就要求教师在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同时,又要考虑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与方法,保证教学效率。
对于这样一对矛盾,可采取实验探究重方法,理论探究重思维,课堂教学重过程。
教学中先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猜想影响电阻的可能因素;然后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和分组合作交流实验方案;最后师生共同交流归纳结论来突出教学的重点;其次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建立物理模型化解学生进行理论分析的难点;通过引导学生复习电阻串并联知识及控制变量法,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知识分解实验探究的难点。
教法本节课采用“导、探”式教学方法。
“导”:即教师通过设置情境和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探究方案,发挥主导作用;“探”:即学生自主探究。
教学手段实物投影仪、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学生电源、电键、导线若干、合金导线、日光灯灯丝、欧姆表、酒精灯、热敏、光敏电阻、手电筒等教学设计练习另一半不变,其电阻是原来的多少倍?2.阅读课本第60页“思考与讨论”中的内容,运用已学的知识,进行逻辑推理,找到电阻R1与R2的关系,并思考一下这种关系对电路元件的微型化,以及电路的高度集成化有何意义?在学生思考完成的基础上,评析这两个习题。
《导体的电阻》教学设计
《导体的电阻》教学设计一、课程安排:1. 导体的电阻简介:在本课时,学生将会学习导体的电阻性质及其影响因素,以便更好地理解电网中的电流。
2. 学习电流、电压及其关系:本课时学生将学习Ohm定律、Kirchhoff定律等,来研究各个电路中电流、电压及其关系。
3. 实验计算导体电阻:学生通过实验可以计算导体的电阻,然后计算出电阻的值,来验证其性质的一致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 导体的电阻性质;(2) Ohm定律、Kirchhoff定律及其应用;(3) 通过实验计算出的导体电阻的值的一致性。
2. 教学难点:(1)Ohm定律和Kirchhoff定律的理解;(2) 如何用实际实验计算出导体电阻的值。
三、教学媒体:本课时所需教学媒体包括:1. 教学课件:用以向学生介绍导体电阻有关知识及关系;2. 幻灯片:用来说明关于导体电阻的内容;3. 电路实验箱:学生进行实验时要使用的仪器和器件;4. 各种各样的电源电压表:用来计算导体电阻的值。
四、教学方法:1. 教师领读:教师用文字及图片来向学生传达导体电阻的相关知识;2. 学生自学:教师让学生自行阅读课件,使学生拓展自己的知识;3. 讨论角色互动:由教师教导学生小组讨论,以提高学生思维学习能力;4. 实验活动:教师利用现场实验,使学生熟悉导体电阻的计算流程及实验技术。
五、教学评价:1. 课堂测验:课程结束时,教师给学生进行课堂测验,检查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2. 操作能力测评:课程结束时,通过实验测评学生在实验操作上的能力,检测学生实验技能的掌握程度;3. 书面评价:教师可要求学生提交书面评价,以反映学生对本课程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6导体的电阻教案
厘米,固定卡爪长5.2厘米、宽0.9厘米、厚0.5厘米。固定尺上端有 鱼形柄,长13厘米,中间开一导槽,槽内置一能旋转调节的导销,循 着导槽左右移动。在活动尺和活动卡爪间接一环形拉手,便于系绳或 抓握。两个爪相并时,固定尺与活动尺等长。使用时,将左手握住鱼 形柄,右手牵动环形拉手,左右拉动,以测工件。用此量具既可测器 物的直径,又可测其深度以及长、宽、厚,均较直尺方便和精确。惜 因年代久远,其固定尺和活动尺上的计量刻度和纪年铭文,已锈蚀难 以辨认。
螺旋副原理对尺架上两测量面间分隔螺旋测微器组成部分图解 图上A为测杆,它的活动部分加工成螺距为0.5mm的螺杆,当它在固 定套管B的螺套中转动一周时,螺杆将前进或后退0.5毫米,螺套周边 有50个分格。大于0.5毫米的部分由主尺上直接读出,不足0.5毫米的 部分由活动套管周边的刻线去测量。所以用螺旋测微器测量长度时, 读数也分为两步,即(1)从活动套管的前沿在固定套管的位置,读 出主尺数(注意0.5毫米的短线是否露出)。(2)从固定套管上的横 线所对活动套管上的分格数,读出不到一圈的小数,二者相加就是测 量值。 螺旋测微器的尾端有一装置D,拧动D可使测杆移动,当测杆和被 测物相接后的压力达到某一数值时,棘轮将滑动并有咔咔的响声,活 动套管不再转动,测杆也停止前进,这时就可以读数了。 不夹被测物而使测杆和小砧E相接时,活动套管上的零线应当刚 好和固定套管上的横线对齐。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使用不当,初始 状态多少和上述要求不符,即有一个不等于零的读数。所以,在测量 时要先看有无零误差,如果有,则须在最后的读数上去掉零误差的数 值。
4.实际测量时,对同一长度应多测几次,取其平均值来减少偶然误 差 二:螺旋测微器 螺旋测微器又称千分尺(micrometer)、螺旋测微仪、分厘卡,是比游 标卡尺更精密的测量长度的工具,用它测长度可以准确到0.01mm,测量 范围为几个厘米。它的一部分加工成螺距为0.5mm的螺纹,当它在固定 套管B的螺套中转动时,将前进或后退,活动套管C和螺杆连成一体,其 周边等分成50个分格。螺杆转动的整圈数由固定套管上间隔0.5mm的刻 线去测量,不足一圈的部分由活动套管周边的刻线去测量。
《导体的电阻》教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第二章恒定电流第6节导体的电阻教案《导体的电阻》教案课标要求:通过实验,探究决定导线电阻的因素,知道导体电阻的决定式。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电阻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知道电阻定律及其表达式。
2、了解电阻率的概念、物理意义、单位及其与温度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决定导体电阻因素的实验探究过程,体验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的思维方法。
2、通过对决定导体电阻因素的实验探究和理论分析,体会实验探究和逻辑推理两种研究方法的作用。
3、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提高科学分析、提炼实验结果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历实验探究等学习活动,发展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未知的激情。
2、经历实验探究与理论推导两个过程,体会物理规律的严密性。
3、通过介绍不同材料的电阻率及相关应用,增强学生将物理知识与社会、科学技术相联系的意识。
4、通过小组交流与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团队精神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电阻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电阻率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
2、教学难点:实验方案的设计及实验数据的处理。
三、教学用具自制电阻定律示教板及相关器材,日光灯灯丝,酒精灯,电池组,电键,导线,多媒体。
四、教学流程【新课引入】开门见山,由问题进入新课。
师:同学们这节课将由我和大家一起学习第6节导体的电阻。
首先请同学们迅速浏览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本节课我们的评价方式是………,希望同学们有精彩的表现。
首先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根据电阻的定义式IU R ,导体的电阻R 与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U 成正比,跟导体中的电流I 成反比,这种说法对吗?”生:“不对”师: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初中我们有一个定性的结论: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和材料有关。
而且还有一个半定量的结论:长度越长电阻越大,横截面积越大电阻越小。
【新课教学】师:本节课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探究导体电阻与决定因素间的定量关系”探究的办法有两种:理论探究和实验探究首先看理论探究,根据预习哪个小组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电阻R 与长度L 的关系?(机会一次)(在预习学案中已经有专门的铺垫、要求和训练)生:………师补充:(条件)师:第二次机会:电阻R 与横截面积S 的关系生:………师:理论探究的结果是:………,数学表达式:………理论探究的结果能否经得住实验的考验呢?我们来进行实验探究。
导体的电阻教案
导体的电阻教案导体的电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导体的电阻是电流通过导体时所阻碍的程度;2. 掌握导体的电阻大小与导体材料、导体的形状、导体的长度和导体的截面积有关的关系;3. 能够通过实验验证导体电阻的大小和相关因素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 导体的电阻的概念和特点;2. 掌握导体电阻与导体材料、导体形状、导体长度和导体截面积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1. 导体电阻与导体材料、导体形状、导体长度和导体截面积的关系的理解;2. 通过实验验证导体电阻的大小和相关因素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 提问:电子在空气中怎样运动?2. 引出问题:导体和非导体的区别是什么?第二步:概念解释1. 导体:能够传导电流的物质。
2. 非导体:不能传导电流的物质。
第三步:导体的电阻1. 电阻的概念:导体阻碍电流通过的程度。
2. 导体的电阻决定了电流的大小,单位是欧姆(Ω)。
第四步:影响导体电阻的因素1. 导体材料的不同:不同材料的电阻不同,例如金属的电阻比木材小。
2. 导体形状的不同:形状不同也会影响电阻,例如细长导线的电阻比粗短导线大。
3. 导体长度的不同:导体长度越长,电阻越大。
4. 导体截面积的不同:导体截面积越大,电阻越小。
第五步:实验验证1. 实验设计:使用相同材料的导线,更改导线的长度和截面积,测量电阻的大小。
2. 实验步骤:a) 连接电路,连接电源、导线和电流表;b) 使用相同材料的导线,长度不同的导线;c) 测量电流大小,记录数据;d) 使用相同材料的导线,截面积不同的导线;e) 测量电流大小,记录数据;f) 分别计算出电阻的大小;g) 思考、分析实验结果。
第六步:总结1. 回答导体的电阻与导体材料、导体形状、导体长度和导体截面积的关系;2. 归纳实验结果并总结规律;3. 思考:为什么金属是良好的导体?五、板书设计:导体的电阻1. 电阻的概念和特点- 电阻是导体阻碍电流通过的程度;- 单位是欧姆(Ω)。
导体的电阻教案
导体的电阻教案关键信息项1、教学目标理解导体电阻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掌握电阻定律的表达式及应用。
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教学重难点重点:电阻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电阻与导体长度、横截面积和材料的关系。
3、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4、教学资源实验器材多媒体课件11 教学目标阐述11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准确阐述导体电阻的定义,理解电阻是反映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物理量。
熟练掌握电阻的单位及换算关系,如欧姆(Ω)、千欧(kΩ)和兆欧(MΩ)之间的转换。
深入理解电阻定律,即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长度成正比,与导体的横截面积成反比,还与导体的材料有关,其数学表达式为 R =ρL/S(其中 R 表示电阻,L 表示导体长度,S 表示导体横截面积,ρ 为材料的电阻率)。
11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设计实验方案,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总结,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和严谨性。
12 教学重难点分析121 教学重点电阻定律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学生需要深入理解电阻定律的表达式,明确电阻与长度、横截面积和材料之间的定量关系。
通过实验探究和理论推导,让学生掌握电阻定律的应用,能够解决与电阻相关的实际问题。
122 教学难点实验探究电阻与导体长度、横截面积和材料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难点。
在实验设计和操作过程中,学生需要考虑诸多因素,如控制变量、测量误差等。
同时,对于电阻率这一概念的理解也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材料的导电性能与电阻率的关系。
13 教学方法选择131 讲授法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讲解导体电阻的基本概念、电阻定律的表达式和相关知识点,使学生对新知识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导体的电阻教案
导体的电阻教案教案标题:导体的电阻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导体的电阻是如何产生的。
2. 理解导体的电阻与导体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之间的关系。
3. 能够计算简单电路中导体的电阻。
教案步骤:引入(5分钟):1. 引发学生对导体电阻的兴趣,例如通过一个简单的问题或实例,如:当我们使用电线连接电灯时,为什么电灯会发光?2. 引导学生思考:电流通过导体时,导体内会发生什么?讲解导体的电阻(15分钟):1. 介绍导体的电阻是指导体对电流流动的阻碍程度。
简单来说,电阻越大,电流流动越困难。
2. 解释电阻的产生原因:电流通过导体时,电子会与导体内的原子或分子发生碰撞,从而导致电阻产生。
3. 引导学生思考: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对电阻有何影响?导体电阻的相关公式(10分钟):1. 介绍欧姆定律:U = I × R,其中U代表电压,I代表电流,R代表电阻。
2. 解释电阻与导体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之间的关系:- 材料:不同材料的导体具有不同的电阻特性,例如铜导体的电阻较小,而铁导体的电阻较大。
- 长度:导体的长度越长,电阻越大。
- 横截面积:导体的横截面积越大,电阻越小。
3. 提供相关公式和示例,让学生进行计算和实践。
实验演示(15分钟):1. 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演示来验证电阻与导体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之间的关系。
2. 准备不同材料、不同长度和不同横截面积的导线,并连接到电源和电流表上。
3. 测量不同导线上的电流和电压,计算电阻。
4. 分析实验结果,让学生总结电阻与导体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之间的关系。
小结与评估(5分钟):1. 总结导体的电阻及其与导体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之间的关系。
2. 提问学生几个与导体电阻相关的问题,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进一步研究导体电阻的相关实验,探究其他因素对电阻的影响。
2. 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际应用中,如何降低电路中的电阻?教学资源:1. 导线、电源、电流表等实验设备。
导体的电阻 说课稿 教案
导体的电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电阻决定式的内容,理解电阻率的物理意义.(2)能根据实验要求及器材,设计实验方案,正确连接电路,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3)学会根据探究目标整理和分析数据,得出相应的结论.●过程与方法(1)通过科学探究的环节,体验实验探究过程,理解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2)强化对探究过程的评价意识,养成对探究过程形成书面报告的习惯.(3)培养学生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和探究活动中主动合作、交流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认识到探究活动是研究物理规律的科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2)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追求最佳方案的研究态度.(3)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以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进行物理学习和研究.(4)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能主动对自己和他人的研究进行客观的评价.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究电阻决定因素的定量关系.●难点:设计合理可行的实验方案.教学方法本节将采用“导、探”式教学方法.导:即教师通过设置情景和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探究方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探:即学生自主探究.教学准备1.“220 V100 W”和“220 V25 W”的两个白炽灯泡.2.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套:可供课件播放、实物投影.3.学生分组实验器材: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电池组、开关、导线若干、锰铜合金导线、镍铬合金导线、电压传感器、电流传感器、电阻丝示教板等.教学设计(设计者:李长城)教学过程设计从各小组结论中大致知道该如何去探究R接着从提供的器材出发,结合刚才的设计思路,实验室只能提供一根长的电阻丝,没有两根长短不一的教师与学生一起连接电路,先让E、F分别接A、a,测得一组数据(U,I)记入下表.然后把a、b用短导线连接,F分别接A、B,得一组数据(U,I).再把A、B用一实验探究和逻辑推理相辅相成,是科学研究中的两种重结论整合: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1:2.6 导体的电阻
6 导体的电阻教材分析本节课要学的内容导体的电阻指的是导体的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其核心是导体的电阻与材料、长度、导体的横截面积的关系,理解它关键就是要通过实验,利用控制变量法找出电阻与它们的定量的关系。
学生已经学过部分电路的欧姆定律,本节课的内容导体的电阻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
由于它还与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有密切的联系,所以在本学科有重要的地位,并有重要的作用,是本学科的核心内容。
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导体电阻与材料、长度、导体的横截面积的关系。
教学目标(1)掌握电阻定律就是指理解电阻定律的推导过程并能利用电阻定律进行相关计算。
(2)理解电阻率就是指知道电阻率的物理意义及其材料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教材教法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实验探究导体的电阻与材料、长度、导体的横截面积的关系,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没有控制变量。
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控制变量。
教学过程一、实验探究:、1、探究目的:探究导体电阻和哪些因素有关,及定量关系式。
2、科学猜想:引导学生由生活中的现象猜想,归纳学生猜想:(1)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可以改变它的电阻。
(2)同是220V的灯泡,灯丝越粗用起来越亮。
(3)电线常用铜丝而不用铁丝。
得出结论:导体的电阻可能和长度、横截面积、材料等有关。
3、实验准备:引导学生思考:要想得到电阻同三个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
那么你得首先能测出各个量的数值。
(1)电阻的测定:利用伏安法测电阻。
学生画出实验电路图。
(2)长度的测量:刻度尺。
(3)横截面积的测量:绕制多匝线圈,用刻度尺测量。
4、研究方法:那如何把研究多个物理量之间关系的复杂问题变简单写?我们在以前学习中碰到过类似的情况吗?思考并讨论:类似研究牛顿第二定律:a于F和m之间的关系。
控制两个量不变,研究R与第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分组讨论: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这样一来,这个问题就等于分别研究电阻与长度、电阻与横截面积、电阻与材料之间的关系了,比如说:(1)、研究电阻和长度的关系时,就选用横截面积和材料相同的导体(2)、研究电阻和横截面积的关系,就选用材料和长度相同的导体(3)、研究电阻与材料的关系是,就选用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的导体5、进行实验:为有效控制时间,学生分成三大组,每一组只研究一个关系。
高中物理教案导体的电阻
高中物理教案导体的电阻
教学目标:
1. 了解导体的电阻的定义和作用
2. 掌握导体的电阻与长度、截面积、材料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3. 能够运用欧姆定律计算导体的电阻
4. 能够进行实验测量导体的电阻
教学重点:
1. 导体的电阻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导体的电阻与长度、截面积、材料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3. 欧姆定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
1. 如何进行实验测量导体的电阻
2. 如何计算导体的电阻
教学准备:
1. 实验仪器:导线、电流表、电压表、电阻箱等
2. 实验材料:导体样品、电阻计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或者示意图引出导体的电阻的概念,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讲授导体的电阻(15分钟)
1. 讲解导体的电阻的定义及其与长度、截面积、材料等因素的关系
2. 介绍欧姆定律的内容和应用
三、实验测量导体的电阻(20分钟)
1. 设计实验步骤,让学生自行组装实验仪器,并测量导体的电阻
2. 指导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并计算导体的电阻值
四、总结和拓展(10分钟)
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引导学生思考导体的电阻与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做一些拓展性的讨论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的知识,拓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反馈:
通过作业批改和课堂讨论等方式,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巩固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水平。
《导体的电阻》教案
《导体的电阻》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电阻的概念,知道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2)理解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有关,能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电阻大小与这些因素的关系。
(3)知道电阻的单位及其换算,了解常见电阻值。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经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等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2)通过了解电阻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电阻概念的建立。
(2)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2、教学难点(1)理解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2)运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用电器,如电灯、电扇、电视机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用电器在工作时电流的大小是否相同。
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不同的用电器在相同的电压下通过的电流大小不同?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导体的电阻。
2、新课教学(1)电阻的概念首先,给学生展示一段长度、横截面积相同,但材料不同的导体,分别接入电路中,观察电流表的示数。
让学生发现,对于相同的电压,通过不同导体的电流不同。
接着,向学生讲解电阻的概念: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叫做电阻。
电阻越大,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通过的电流就越小。
然后,介绍电阻的符号是“R”,单位是欧姆,简称欧,符号是“Ω”。
常用的电阻单位还有千欧(kΩ)和兆欧(MΩ),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 kΩ =1000 Ω,1 MΩ =1000 kΩ。
(2)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提出问题: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让学生进行猜想。
学生可能会提出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等因素有关。
导体的电阻高中物理教案
导体的电阻高中物理教案
主题:导体的电阻
教学目标:
1. 理解导体的电阻是什么,以及它的作用;
2. 掌握计算导体电阻的方法;
3. 理解导体电阻与导体长度、横截面积及温度的关系。
教学内容:
1. 电阻的概念及单位;
2. 导体电阻的计算公式:R = ρ * l / A;
3. 电阻与导体长度、横截面积及温度的关系;
4. 导体电阻的应用。
教学步骤:
1. 导入(5分钟):通过举例引入导体电阻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电阻的作用及重要性。
2. 讲解(15分钟):介绍导体电阻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影响因素,并通过示例进行演示。
3. 练习(15分钟):让学生进行导体电阻计算练习,帮助他们掌握计算方法及应用技巧。
4. 实验(20分钟):进行导体电阻实验,观察导体长度、横截面积及温度对电阻的影响,让学生亲自体验并总结规律。
5. 总结(5分钟):归纳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对导体电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激
发他们对物理的兴趣。
课后作业:
1. 思考导体电阻与导线截面积的关系;
2. 计算一根铜导线的电阻,已知铜的电阻率为1.7×10^-8Ω·m,导线长度为2m,截面积为0.5mm²。
拓展延伸:
1. 了解超导体的特性及应用;
2. 探究导体电阻对电路的影响,例如串联、并联电路中的电阻计算。
通过以上教案设计,学生可以在学习中了解导体的电阻及其影响因素,掌握电阻的计算方法,并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导体的电阻》参考教案
导体的电阻【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电阻的大小跟那些因素有关,知道电阻定律。
2.了解电阻率的物理意义以及与温度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导体电阻的决定因素,培养学生利用实验抽象概括出物理规律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体会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电阻定律的内容及其运用。
【教学难点】电阻率的物理意义。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高压输电线为什么做得这么粗?导体中产生电流的条件是什么?既然导体两端有电压,导体中才有电流,那么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有什么关系呢?实验探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电压的关系1.连接电路:2.数据处理:方法(1)直接观察(2)图像法结论:对同一导体,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I=kU3.确定常数k:教师提问:(1)为什么说常数k反映了导体本身的性质?(2)常数k反映了导体的什么性质?(3)用常数k反映了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方便吗?(4)怎样改进才能方便地反映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学生回答:略【过渡】引出电阻这个物理量。
二、新课教学(一)电阻1.引入目的:反映了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的大小。
2.度量方式:R=UI强调:比值法。
测量式。
R与U、I无关。
3.决定因素:导体本身的性质决定。
4.矢量标量:标量5.单位换算:Ω(SI)1Ω=1V/A1MΩ=103kΩ=106Ω6.测量方法:伏安法等。
7.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I跟导体两端的电压U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R成反比。
I=U R(二)影响导体电阻的因素教师:电阻就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那么同学们想导体的电阻和哪些因素有关呢?你为什么觉得和这些因素有关呢?学生:和导体长度,横截面积,材料,温度有关。
教师:为什么你猜测和这些因素有关呢?教师:初中阶段我们定性的知道导体的电阻和这些因素有关,并且知道L越大,R越大;S越大R越小。
①长度(其他因素一定,长度变长,电阻变大)②横截面积(其他因素一定,面积变大,电阻变大)③材料(其他因素一定,材料不同,电阻一般不同)④温度今天咱们就来定量的研究导体和这些因素的关系。
整理高中物理 26 导体的电阻教案 新人教版
《第六节导体的电阻》导学案整理表姓名:职业工种:申请级别:受理机构:填报日期:A4打印/ 修订/ 内容可编辑《第六节导体的电阻》导学案一.知识准备:1.电阻是描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物理量。
电阻的定义式。
2.影响导体电阻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一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有关,要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需要用到的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___。
4.测量导体电阻的方法:_____________。
二.影响导体电阻的因素(一)实验探究1.实验目的:探究导体的电阻R与导体的长度l、横截面积S、材料之间的定量关系.(2)实验方法:________ ______。
(3)实验方案:a.b.c.优化方案:(电路设计图:)(4)实验数据处理分析L (mm )S (mm 2)材料R 1 L=500S=0.113镍鉻 R 2 2L=1000 S=0.113 镍鉻 R 3 L=500 2S=0.226 镍鉻 R 4L=500S=0.113锰铜处于最大阻值状态。
2.注意不要把电压表正负极接反了。
1.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
(二)理论论证(逻辑推理)(1)有材料、横截面积相同而长度不同的两段导体,较短的长度为R ∝L L ,电阻为R ,较长的长度是nL 。
根据 可知较长导体的电阻应为nR ,试用已有知识加以证明。
R ∝1S (2)有材料、长度相同而横截面积不同的两段导体,较粗的横截面积是较细的n 倍,根据 可知电阻应为较细的1/n, 试用已有的知识加以证明。
R1.电阻定律1.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达式:3.电阻率:(1)意义:反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物理量。
(2)单位:_______。
达标练习1.关于导体的电阻及电阻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1.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叫导体的电阻,因此,导体有电流通过时才具有电阻B.由R=U/I可知,导体的电阻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中的电流成反比C.将一根导线一分为二,则半根导线的电阻和电阻率都是原来的二分之一D.以上说法均不对2.一根粗细均匀的电阻丝截成长度相等的三段,再将它们并联起来,测得阻值为3 Ω,则此电阻丝原来的阻值为( )A.9 ΩB.8 ΩC.27 ΩD.3 Ω3.一根阻值为R的均匀电阻丝,长为L,横截面积为S,设温度不变,在下列哪些情况下其电阻值仍为R( )1.当L不变、S增大一倍时2.当S不变、L增大一倍时3.当L和S都缩为原来的1/2D.当L和横截面的半径都增大一倍时4、关于公式R=U/I和公式R=ρl/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两式对一切情况都适用;B、R=U/I仅适用于金属导体,R=ρl/S适用于任何导体;C、导体的电阻R与U成正比,与I成反比;D、导体的电阻在温度一定时与导体长度成正比,与导体的横截面积成反比。
导体的电阻教案
导体的电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导体的电阻的含义和作用;掌握导体电阻的计算方法。
2. 能力目标:学会利用欧姆定律计算导体电阻;能够解决与导体电阻相关的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实验和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导体电阻的计算方法。
2. 欧姆定律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
1. 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实验装置和材料。
2. 实验装置和材料准备:电源、导线、电阻丝、跳线、电流表、电压表。
四、教学过程:
1. 导师引入(5分钟)
导师向学生介绍导体的电阻概念和作用。
2. 导师讲解(10分钟)
导师讲解导体电阻的计算方法和欧姆定律的应用,切实地示范实验过程。
3. 学生理解(10分钟)
学生对导体电阻的计算方法和欧姆定律的应用进行理解和积极讨论。
4. 实验操作(20分钟)
学生根据导师的指导,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相关数据。
5. 实验分析(15分钟)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6. 拓展延伸(10分钟)
导师进一步拓展讲解导体电阻的相关知识和实际应用。
7. 学生概括(5分钟)
学生概括导体电阻的计算方法和欧姆定律的应用。
五、教学反思:
导师根据学生的实验结果和分析情况,对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给予学生进一步指导和鼓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6导体的电阻教案
2.6导体的电阻教案
一、教材分析
二、《导体的电阻》是人教版高中物理(新课程.选修3-1)第二章第六节的内容。
电阻跟导体的材料、横截面积、长度间的关系,初中已定性地讲过,这节课,我们采用探究的方法,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得出电阻定律。
为了便于学生操作,将课本上的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让学生分为三个大组十二个小组,分别探究不同的方面,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得出结论,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
四、教学目标
五、(一)、知识与技能:
六、1、通过实验探究导体电阻与决定因素的关系得出电阻定律,并总结表达式。
七、2、能叙述电阻率的意义,了解电阻率和温度的变化关系。
八、3、能利用电阻定律进行相关问题的分析与计算。
九、(二)、过程与方法:
十、1、会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并熟练使用滑动电阻器、电流表、电压表等常用电学实验器材,培养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能力
十一、2、通过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十二、(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十三、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积极情感。
十四、2、通过分组讨论、实验,培养团结协作精。
十五、3、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思维品质。
十六、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电阻定律的探究及得出电阻率
2、2、电阻率的理解
3、难点:
电阻率的理解
四、学情分析
在知识层面,学生在初中已经定性学习了电阻跟导体的材料、横截面积、长度间的关系;在能力层面,学生对于控制变量法这种研究方法也很熟悉,并且高二的学生已经较强的实验设计的操作能力。
因此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探究实验,很容易分析总结出电阻定律。
这种探究式学习的方法能体现出学生自己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也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因此深受学生喜爱,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分析法、分组讨论法、归纳总结法
六、教学用具
电阻丝数根(电阻丝上标明不同的材料的名称)、电流表一个、电压表一个、电键、导线、电源、毫米刻度尺、电阻丝固定装置、螺旋测微器
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幻灯片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通过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1、怎样描述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电阻)
3、导体的电阻由哪些因素决定?其定性关系是什么?(由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决定,同种材料制成的导体,长度越长,横截面积越小,电阻越大)
同学们在初中已经知道了导体的电阻与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的定性关系,这节课让我们一起用实验定量地研究导体的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
(二)、实验探究
1、探究目的:探究导体电阻与其决定因素的定量关系。
2、探究内容:电阻与长度、横截面积和材料的定量关系。
3、探究方法:
[提问]:我们要想研究电阻与几个因素的定量关系,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是什么(控制变量法)
4、实验方案设计:
(1)相同材料,S一定,改变L,测R,寻求R随L变化规律
(2)相同材料,L一定,改变S,测R,寻求R随S变化规律
(3)不同材料,L和S均相同,测R,判断材料对R的影响
[提问]:用安培表和伏特表测量电阻的实验方法叫做什么?(伏安法测电阻)请画出实验电路图。
[提问]:电流表为什么外接?(电阻丝阻值很小)
[提问]: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控制电路中的电流)
5、实验器材简介:
待测电阻丝有镍铬丝两根、铁丝两根,这四根电阻丝长度、横截面积相同,固定在面板上,接线柱在每根电阻丝的两侧。
(引导学生思考:要想得到电阻同三个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
那么你得首先能测出各个量的数值)
[提问]:请大家思考,如何在实验中改变电阻丝的长度?(将两根电阻丝串联[提问]:请大家思考,如何在实验中改变电阻丝的横截面积?(将两根电阻丝并联)
[提问]:用什么测量电阻丝的长度?(刻度尺)
[提问]:用什么测量电阻丝的横截面积?(螺旋测微器)
(三)、实验过程
分组实验:学生分成三大组,12小组,为有效控制时间,每一组只研究一个关系,其中4组研究电阻和长度的关系,4组研究电阻和横截面积的关系,4组研究电阻和材料的关系。
按照电路图,学生连接电路,将数据纪录在学案上,并进行分析、总结。
(教师巡视,并对学生在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订正和指导)
1、实验确定电阻与长度定量关系材料:铁丝
实验方法:取同种材料铁丝两根,粗细相同,长度相同。
将铁丝分别固定在电阻固定器上。
将两根铁丝串联即可改变电阻丝长度。
注意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将数据填入表格。
结论:电阻与导体长度成正比
2、实验确定电阻与横截面积的定量关系材料:镍铬丝
实验方法:取同种材料镍铬丝两根,粗细相同,长度相同。
将镍铬丝分别固定在电阻固定器上。
将两根镍铬丝并联即可改变电阻丝长度。
注意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将数据填入表格。
结论:电阻与横截面积成反比
3、实验确定电阻与材料种类是否有关
实验方法:取铁丝和镍铬丝各一根,粗细相同,长度相同。
将电阻丝分别固定在电阻固定器上。
研究在横截面积和长度相同的情况下,两根电阻丝阻值是否相同。
注意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将数据填入表格。
结论:电阻丝阻值与材料有关
(四)、规律总结
每组成员派代表进行实验数据的分析、总结,从而得出电阻定律的内容。
1、电阻定律内容:导体的电阻与它的长度成正比,与它的横截面积成反比。
写成数学表达式为: R=KL/S
分析比例常数的意义。
在实验中发现,即使L、S都相同,若材料不同,则电阻也不同,可见比例常数和材料有关。
可见,对同一材料来说,比例常数相同。
它是反映材料本身性质的物理量,我们把它定义为电阻率,并用一个专门的字母ρ表示。
2、电阻定律公式:R= ρL/s
分析:当L、S一定时,ρ越大,R越大,即导电性能越差;反之,导电性能越好。
所以,电阻率是反映导电性能好坏的物理量
3、电阻率ρ的理解
(1)反映了材料导电性能的好坏
提问:对某一材料来说,ρ的数值等于多少?我们可以怎样来测量?
教师总结:由R=ρL/s可得,ρ=RS/L,可以得出某材料的电阻率在数值上就等于用该材料制成的长为1米、横截面积为1平方米的导体的电阻
(2)单位:欧姆/米(Ω/m)
附:几种导体材料在20℃时的电阻率
锰铜合金:85%铜,3%镍,12%锰。
镍铜合金:54%铜,46%镍。
.
镍铬合金:67.5%镍,15%铬,16%铁,1.5%锰。
学生思考:一白炽灯泡铭牌显示“220V,100W”字样,由计算得出灯泡灯丝电阻R=484Ω,该阻值是工作时的电阻值还是不工作时的电阻值,两者一样吗?为什么?
4、课堂小结
以小组为单位,学生间相互讨论、交流,再由小组为代表进行课堂小结。
全班范围进行相互讨论、交流。
小组1:这节课,通过实验探究推导电阻定律,研究的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小组2:这节课的学习过程是这样的:先复习电阻的有关知识→再用实验探究法推导电阻定律→建立电阻定律→学习电阻率的概念
小组3:通过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认识知识来自于实践
(五)、课后思考与作业
1、课本58页思考与讨论
2、课后题第2、4题
3、完成学案
4、查阅有关超导的资料
九、板书设计
一、实验探究:
1、探究目的:探究导体电阻与其决定因素的定量关系。
2、探究内容:电阻与长度、横截面积和材料的定量关系。
3、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4、实验方案设计:
5、实验准备:
6、进行实验:
7、结论汇报:
二、理论探究:
1、分析导体电阻与它的长度的关系:
2、研究导体电阻与它的横截面积的关系:
三、电阻定律:
1、电阻定律内容:导体的电阻与它的长度成正比,与它的横截面积成反比。
2、公式:R= ρL/s
3、电阻率ρ
(1)反映了材料导电性能的好坏
(2)单位:Ω/m
十、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法推导电阻定律。
积极地创设条件,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完成实验,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通过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的实验思路,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改教材上的实验演示为学生分组实验;所有学生进行充分地交流、讨论,从而学生也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
同时要关注学生知识基础和基本技能。
本节课用实验探究法推导电阻定律,因此先复习电阻的有关知识。
而这一点在课堂上也充分体现出来,为下面的实验探究做好铺垫。
而概念的建立,我是采用设计阶梯性的提问,引导学生逐步建立的。
我想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将传统教学与利用网络环境探究学习结合起来,强调学生的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一样重要,体现素质教育的特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优秀品质,学生各方面也能得到更充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