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养生 防治 康复 --中医学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养生防治康复
养生、防治、康复,包括养生、预防、治则以及康复等内容。养生是研究人类的生命规律以及各种保养身体的原则和方法。预防是采取各种防护措施,避免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治则是指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制定的对临床立法、处方、用药等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治疗原则。康复是指促进伤残、病残、慢性病、老年病、急性病缓解期等疾病恢复的理论及方法。虽然这四者在研究对象、基本理论、具体方法、适应范围等方面不完全相同,但都是为了维护人体的身心健康,达到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延年益寿的目的,因此都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养生
养生,又称道生、摄生、保生等,即保养生命。养生就是采取各种方法保养身体,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增进健康。中医养生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人类生命的发展规律,探索衰老的机理,寻找增强生命活力以及防病益寿方法的系统理论。
一、养生的重要意义
生命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人禀天地之气生,沐四时之气而成,生命过程是按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医养生学是从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出发,以正气为本,持之以恒地运用正确而科学的养生知识和方法调摄机体,提高身体素质,增强防病抗衰的能力,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一)增强体质
增强体质是养生的重要内容。体质是个体在生命过程中,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的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体质壮实者,气血阴阳充足,脏腑功能健全,正气充盛而抗御病邪的能力较强;体质虚弱者,气血阴阳不足,脏腑功能低下,正气亏虚而抗御病邪的能力较差。
体质的形成关系到先天和后天两个方面。先天因素取决于父母,父母的体质对后代的体质状况产生直接的影响,是体质形成的第一要素,并在人的一生中都将明显地或潜在地发挥作用。除了在遗传基础上形成的体质以外,母亲在妊娠期间调护是否适当,也将影响胎儿出生后的体质。倘若父母平时注意养生调摄,肾中精气阴阳比较充盛,母亲在怀胎期间,又能重视饮食、起居、心理、劳逸等方面的调养,则子女就能获得较强的生命力,体质也较强壮。
后天因素主要指人出生后饮食营养、生活起居、劳动锻炼等对体质的稳定、巩固或转变所产生的影响。虽然从一定意义上说体质是相对稳定的,一旦形成不易很快改变,但也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通过中医养生调摄的方法进行改善的。尤其是先天禀赋薄弱之人,若后天摄养得当及加强身体锻炼,可促使体质由弱变强,弥补先天之不足而获得长寿。张介宾曾说:“人之自生至老,凡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力,则补天之功,亦可居其强半”(《景岳全书·杂证谟·脾胃》)。如饮食充足而精良,饥饱适度不偏嗜;生活起居有规律,劳逸结合不妄作;经常锻炼行气血,动静有度不懈怠等,皆可积极主动地改善体质,使体质日益增强,促进人体的身心健康。
(二)预防疾病
疾病可以削弱人体的脏腑机能,耗散体内的精气,缩短人的寿命,对健康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由于人类生存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各种致病因素的侵袭,因此如何有效地预防疾病的发生,维护健康,也是养生的意义所在。
疾病的发生是因人体正气相对不足,邪气乘虚而入,破坏了体内的相对平衡状态。所以在未发生疾病之前,一方面应当保养正气,如做到精神愉快、饮食合理、起居有常、劳逸适度等,使正气日渐强盛,提高机体抵御病邪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要注意防止邪气侵袭,如“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素问·移精变气论》),切忌暴怒、大惊、忧愁过度,不吃不洁
净和腐烂有毒的食物,防范各种金刃伤、虫兽伤等。只要慎于摄生,扶正避邪,就能够最大限度地防止疾病的发生。正如朱震亨所言:“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是故已病而后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丹溪心法·不治已病治未病》)。
(三)延缓衰老
人的一生要经历生、长、壮、老等不同的生命过程,衰老是生命活动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但衰老之迟早、寿命之长短,并非人人相同,究其原因,多与养生有关。
衰老与人的寿命有着密切的关系。早衰会使寿命缩短,迟衰就有长寿的可能。各种生物都有相对稳定的自然寿命,早在《内经》中就认为人的寿命期限,即“天年”可达百年以上,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但在现实生活中,一般人的寿命仅有六七十岁,离自然寿限相差甚远。这种早衰现象,除了先天禀赋有差异以外,还包括社会因素、自然环境、精神刺激等对人体的不良影响。尽管如此,世上活到高龄乃至百岁的老人也并不鲜见,其关键就在于掌握了养生之道,调摄得当。元代医学家李鹏飞曾在《三元参赞延寿书·饮食》中指出:“我命在我不在天,全在人之调适。卿等亦当加意,毋自轻摄养也。”认为长寿与否,盖非天命而全在乎人力也。再纵观古今百岁老人长寿的奥秘,也不外乎是顺应自然界的气候变化,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情,注意饮食和生活起居,适当进行劳动和体育锻炼等。因此只要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持之以恒地注重自我养生保健,就可延缓衰老,保持健康,尽享其天年。
二、养生的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学有着丰富的实践基础,方法颇多,但其基本的原则,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顺应自然
人与自然界息息相通,人类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大自然是人类生命的源泉,而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无论是四时气候、昼夜晨昏的交替,还是日月运行、地理环境的演变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产生相应的生理或病理反应,所谓“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灵枢·岁露论》)。因此人类必须掌握和了解自然环境的特点,顺乎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来进行护养调摄,与天地阴阳保持协调平衡,使人体内外环境处于和谐的状态,这样才能有益于身心健康。
一年四季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变迁,万物随之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人体阴阳气血的运行也会有相应的改变。根据这一自然规律,中医养生学便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主张在万物蓬勃生长的春夏季节,要顺应阳气升发的趋势,夜卧早起,多进行户外活动,漫步于空气清新之处,舒展形体,使阳气更加充盛。秋冬季节,气候转凉至寒,风气劲疾,阴气收敛,必须注意防寒保暖,适当调整作息时间,早卧晚起,以避肃杀寒凉之气,使阴精潜藏于内,阳气不致妄泄。这种根据四时气候变化而保健调摄的方法,就是天人相应,顺乎自然养生原则的体现。
(二)形神兼养
形,指人体的脏腑身形;神,主要指人的精神活动。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形体物质是生命的基础,只有形体完备,才能产生正常的精神活动;精神活动是生命的主宰,只有精神调畅,才能促进脏腑的生理功能。无神则形无以主,无形则神无以附,形神合一,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人的生命活动。所以中医养生学非常重视形体和精神的整体调摄,提倡形神兼养,守神全形。
养形,主要是指摄养人体的内脏、肢体、五官九窍及精气血津液等。大凡调饮食、节劳逸、慎起居、避寒暑、勤锻炼等养生的方法,多属养形的重要内容。如调饮食,应做到谨和五味、粗细结合、荤素搭配、寒热适宜等;慎起居,要注意日常生活有规律,与四季相应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