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养生 防治 康复 --中医学基础

合集下载

基础第10-11章(50题)

基础第10-11章(50题)

1.五脏中属水的是()。

A.肺B. 肾C.肝D.心E.脾【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第十章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第一节概述。

五行学说中五脏:肝心脾肺肾,对应五行:木火土金水。

故肾属水,选B。

2.下列不属于问诊的内容是()。

A.饮食B.经期C.舌象D.头身E.二便【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第十章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第一节概述。

问诊:是获取病情资料的主要途径。

其内容常概括为十问歌,即: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C 选项为望诊的内容。

3.下列哪项不是中医“气”的特点()。

A.气的生成源于先天和后天B.气有气化和营养的作用C.气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的作用D.气机失调可表现为气郁、气虚、气陷、气滞【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第十章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第一节概述。

气的生成源于三个方面:一为先天精气,二是后天水谷之气,三是自然界清气。

既源于先天,又源于后天;气有气化和营养的作用;气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的作用;气的运动形式为:升降出入,故“气机失调”其表现形式有气滞、气郁、气逆、气陷、气脱、气闭等。

气虚仅仅是气不足,不涉及升降出入的失调,故 D 描述错误。

4.在四诊中“闻诊”内容不包括()。

A.咳嗽的声音C.语音的强弱B.排泄物的气味D.面部的色泽【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第十章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第一节概述。

中医闻诊中包括耳闻和鼻嗅,咳嗽的声音和语音强弱属于耳闻,排泄物的气味属于鼻嗅。

面部的色泽属于望诊内容。

5.按中医经络学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经脉有确定的循行路径,而络脉无处不在B.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C.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D.十二经脉包括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和足三阳经E.经脉较浅,络脉较深【答案】E【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第十章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第一节概述。

中医学基础---第十章 养生 防治 康复

中医学基础---第十章 养生 防治 康复

第十章养生防治康复养生、防治、康复,包括养生、预防、治则以及康复等内容。

养生是研究人类的生命规律以及各种保养身体的原则和方法。

预防是采取各种防护措施,避免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治则是指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制定的对临床立法、处方、用药等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治疗原则。

康复是指促进伤残、病残、慢性病、老年病、急性病缓解期等疾病恢复的理论及方法。

虽然这四者在研究对象、基本理论、具体方法、适应范围等方面不完全相同,但都是为了维护人体的身心健康,达到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延年益寿的目的,因此都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养生养生,又称道生、摄生、保生等,即保养生命。

养生就是采取各种方法保养身体,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增进健康。

中医养生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人类生命的发展规律,探索衰老的机理,寻找增强生命活力以及防病益寿方法的系统理论。

一、养生的重要意义生命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人禀天地之气生,沐四时之气而成,生命过程是按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过程。

中医养生学是从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出发,以正气为本,持之以恒地运用正确而科学的养生知识和方法调摄机体,提高身体素质,增强防病抗衰的能力,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一)增强体质增强体质是养生的重要内容。

体质是个体在生命过程中,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的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

体质壮实者,气血阴阳充足,脏腑功能健全,正气充盛而抗御病邪的能力较强;体质虚弱者,气血阴阳不足,脏腑功能低下,正气亏虚而抗御病邪的能力较差。

体质的形成关系到先天和后天两个方面。

先天因素取决于父母,父母的体质对后代的体质状况产生直接的影响,是体质形成的第一要素,并在人的一生中都将明显地或潜在地发挥作用。

除了在遗传基础上形成的体质以外,母亲在妊娠期间调护是否适当,也将影响胎儿出生后的体质。

倘若父母平时注意养生调摄,肾中精气阴阳比较充盛,母亲在怀胎期间,又能重视饮食、起居、心理、劳逸等方面的调养,则子女就能获得较强的生命力,体质也较强壮。

养生、防治及康复原则ppt课件

养生、防治及康复原则ppt课件

气血双调
气血双补—益气与养血并用。 行气活血—以行气为主,佐以活血。 益气摄血—以益气健脾为主,佐以
收敛止血。
精品课件
(六)调理脏腑
调理脏腑阴阳气血——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以恢 复脏腑
气血阴阳平衡。
调理 顺应脏腑的生理特性——须顺应脏腑的生理特性而处方

脏腑
药。
脏腑
协调脏腑之间的关系——应从整体出发,注意调整各
而异;持之以恒)。 三、调养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胃
强则强,胃弱则弱。调养方法有饮食调节(寒热适中,饥饱有 度,营养全面,清洁卫生),药物调节,精神调节,针灸按摩
等。 四、保精护肾:肾藏精气,为生命之本,为健康长寿
之根本。方法有节欲养精以益肾,药物补益肾之阴阳精气,食 疗补肾、导引补肾等。
精品课件
第二节 预防原则
治法——是在治疗原则指导下,针对具体的病证拟定的直接 而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精品课件
二、中医治疗观
(一) 治病必求于本 本——病机——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是对证的病
因、病性、病位、病势及邪正消长等内容的归纳综
治病求本——是指在治疗疾病时必须抓住证的本质,
并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
治病求本的核心——在复杂的病理变化中,善于透过
养生、防治及康复原 则
精品课件
第一节 养生原则
养生的概念:又称摄生、道生、保生等,即保养生命之意。 养生的意义:
一、增强体质:体质形成主要决定于先天和后天因素,
先天不足,可通过后天摄养和身体锻炼,以促使体质由弱变 强。
二、预防疾病:“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养生可以保
养正气,提高机体抵御病邪的能力。
它是通过医者的言、行、情、志等影响病者的认知、 情感和行为,以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 《素问·宝命全形论》:“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 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大小。” 治神方法——移精变气,劝说开导,解惑释疑、心理暗 示,情志相胜,导引吐纳等。 《灵枢·师说》:“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 以其便,开之以其苦。”

第十章 养生.防治.康复

第十章  养生.防治.康复

第十章养生.防治.康复一、填充题:1.养生的重要意义有、、。

2. 养生的基本原则有、、、。

3.中医的主要治则有、、、、。

4.正治与反治都是针对疾病的而治的,同属于的范畴。

5.《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逆者,从者。

”6.扶正适用于或的病症。

7.正治法包括、、、。

8.反治法包括、、、。

9.调整阴阳中“损其有余”主要是针对阴阳的病理状态;“补其不足”主要是针对阴阳的病理状态。

10.三因制宜包括、、。

11.中医常用的康复方法有、、、、、、。

12.需要使用康复法的病人主要包括、、、。

二、选择题:1. 中医养生学认为探索衰老机制的中心环节是:()A 肾中精气盛衰B 心肺功能状态C 肝肾功能状态D 肺脾功能状态2.下列哪项不是中医饮食养生所倡导的:()A 药膳保健B 饮食有节C 不宜偏嗜五味D 高营养饮食3.“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原则属于:()A 标本同治B 扶正祛邪C 既病防变D 调整阴阳4.中医治病的主导思想是:()A 扶正祛邪B 调理气血C 治病求本D 三因制宜5.“用热远热,用寒远寒”属于:()A因时制宜 B 因地制宜 C 因人制宜 D 因病制宜6.疾病标本,反映了疾病的:()A 虚与实B 重与轻C 表与里D 本质与现象7. 通因通用适用于下列哪种病证:()A 脾虚泄泻 B肾虚泄泻 C气虚泄泻 D食积泄泻8.寒者热之,虚者补之属于:()A 正治B 反治C 从治D 以上均不是9. 属于从治法的是:()A 虚者补之 B寒者热之 C 塞因塞用 D用寒远10.“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指:()A 阴中求阳B 阳病之阴 C阳中求阴 D阴病治阳11.“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指:()A 阴中求阳B 阳病之阴 C阳中求阴 D阴病治阳三、名词解释:1.养生2.治则3.损其有余4.塞因塞用5.热者寒之6.用热远热7.因地制宜 8.因时制宜9.正治 10.反治四、问答题:1.何谓“治未病”?试述治未病的主要内容。

2.试述扶正与祛邪治则的相互关系及临床运用。

答案:第十章:练习题库-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

答案:第十章:练习题库-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

第十章:练习题库-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1.(单选)正确答案:B。

题干中提到的“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恐伤肾、思伤脾”是指影响健康的心理、情绪因素。

2.(单选)正确答案:C。

中医认为:血液具有濡养作用,滋润和濡养各脏腑组织,以利其发挥生理功能。

同时,血液是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概而言之,血液有濡养和化神两方面生理功能3.(单选)正确答案:D。

元气:指,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全身机体及各脏器功能健康状态的、综合的生理指标。

元气也可以说就是:人体生命力的综合指标,元气是生命之本。

4.(单选)正确答案:D。

土味甘、水味咸、金味辛、木味酸、火味苦5.(单选)正确答案:A。

土味甘、水味咸、金味辛、木味酸、火味苦6.(单选)正确答案:A。

气的作用包括:⑴推动作用。

推动和激发人体生长、发育和各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促进气、血、津液的生成、运行和输布。

⑵温煦作用。

恒定人体体温,维持各脏腑组织正常的功能活动,促进血、津的运行等方面。

⑶防御作用。

一方面表现为对外邪的抵御能力,另一方面体现为病后的康复能力。

⑷固摄作用。

即对体内液态物质的固摄以防止其无故流失的作用.⑸气化作用。

气化,系指通过气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变化,具体体现为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

⑹营养作用。

即对全身脏腑组织的供养作用,为其提供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7.(单选)正确答案:C。

邪正盛衰实性病机:实是指邪气亢盛,是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

8.(单选)正确答案:D。

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

9.(单选)正确答案:A。

西瓜,性大凉,能清胃火。

《滇南本草》说它能“治一切热症”,素有“天生白虎汤”之称。

《中药大辞典》中指出:“中寒者忌服。

”故寒性胃痛之人切勿食之。

梨 ,性凉水果,脾胃虚寒疼痛者,切忌多食。

10.(单选)正确答案:D。

南瓜、红薯易产气,不适宜肝气犯胃型胃痛者。

11.(单选)正确答案:C。

手小指是手太阳小肠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的位置12.(单选)正确答案:A。

第十章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练习含答案

第十章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练习含答案

第十章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第十章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练习练习(-) (-)单选题单选题1.1.下面哪项不属于足三阳经下面哪项不属于足三阳经下面哪项不属于足三阳经 ( ) ( )A.A.膀胱经膀胱经膀胱经 B B 胃经胃经 C. C.小肠经小肠经小肠经 D D 胆经胆经2.2.关于六腑下列哪项是对的关于六腑下列哪项是对的关于六腑下列哪项是对的 ( ) ( )A.A.肺、胃、大肠、小肠、膀胱、胆囊肺、胃、大肠、小肠、膀胱、胆囊肺、胃、大肠、小肠、膀胱、胆囊 B B 大肠、小肠、胃、脾、膀胱、胆囊大肠、小肠、胃、脾、膀胱、胆囊C 大肠、小肠、胃、脾、膀胱、三焦大肠、小肠、胃、脾、膀胱、三焦D D 胃、大肠、小肠、膀胱、胆囊、三焦胃、大肠、小肠、膀胱、胆囊、三焦3.3.下列哪项不是中医养生所说的五劳所伤下列哪项不是中医养生所说的五劳所伤下列哪项不是中医养生所说的五劳所伤 ( ) ( )A.A.久卧伤气久卧伤气久卧伤气 B B 久立伤血久立伤血 C C 久坐伤肉久坐伤肉 D D 久行伤筋久行伤筋4.4.有关形神合一不正确的是有关形神合一不正确的是有关形神合一不正确的是( (A 因神以形为物质基础因神以形为物质基础,,故应先养形故应先养形B B 守神全形守神全形C C 保形全神保形全神D D 形神共养形神共养5.5.中医理论的最大特点是中医理论的最大特点是中医理论的最大特点是 ( ) ( ) A.A.辨证论治辨证论治辨证论治 B B 整体观和恒动观整体观和恒动观C 应从整体的角度来对待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应从整体的角度来对待疾病的预防与治疗D 治疗疾病主要是纠正阴阳失衡治疗疾病主要是纠正阴阳失衡6.6.下列哪项不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主要辩证方下列哪项不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主要辩证方下列哪项不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主要辩证方法 ( ) A.A.脏腑辨证脏腑辨证脏腑辨证 B B 八纲辨证C.C.六经辨证六经辨证六经辨证 D D 四诊合参四诊合参7.7.下面哪项不属于阳经下面哪项不属于阳经下面哪项不属于阳经 ( ) ( )A.A.三焦经三焦经三焦经 B B 肾经肾经 C C 小肠经小肠经 D D 胆经胆经8.8.下列哪项不是起居作息养生方法所指的内下列哪项不是起居作息养生方法所指的内下列哪项不是起居作息养生方法所指的内容 ( ) A.A.和谐自然和谐自然和谐自然 B B 起居有常起居有常 C C 经络养生经络养生 D D 劳逸适度劳逸适度9.9.舌诊黄苔一般主舌诊黄苔一般主舌诊黄苔一般主 ( ) ( )A.A.寒证寒证寒证 B B 热证热证 C C 痰饮痰饮 D. D.湿证湿证湿证 10.10.早衰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早衰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早衰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 ) ( )A.A.肾气不足肾气不足肾气不足 B B 后天失养后天失养 C. C.七情太过七情太过七情太过 D D 正气虚衰正气虚衰11.11.下列哪项不是保健灸法的作用下列哪项不是保健灸法的作用下列哪项不是保健灸法的作用 ( ) ( )A.A.养脏腑养脏腑养脏腑 B B 降虚火降虚火 C. C.和气血和气血D 通经络通经络12.12.中医认为下列何脏是后天之本〔中医认为下列何脏是后天之本〔中医认为下列何脏是后天之本〔) ) A.A.肾肾 B.心 C 肺 D 脾 13.13.下列哪项治则体现了中医学的预防思想下列哪项治则体现了中医学的预防思想下列哪项治则体现了中医学的预防思想 ( ) ( )A.A.治病求本治病求本治病求本 B B 治未病治未病 C C 扶正祛邪扶正祛邪 D. D.调整阴阳调整阴阳调整阴阳 14.14.下列哪项不是道家代表性的健身功法下列哪项不是道家代表性的健身功法下列哪项不是道家代表性的健身功法 ( ) ( )A 五禽戏五禽戏B B 胎息经胎息经 C. C.八段锦八段锦八段锦 D D 易筋经易筋经15.15.下列哪项不是针刺保健的应用下列哪项不是针刺保健的应用下列哪项不是针刺保健的应用 ( ) ( )A.A.治面瘫治面瘫治面瘫 B B 调虚实调虚实 C C 和阴阳和阴阳 D. D.通经络通经络通经络 16.16.中医基础理论不包括哪项中医基础理论不包括哪项中医基础理论不包括哪项 ( ) ( )A 辨证论治学说辨证论治学说B B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C C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D D 中医病因学说中医病因学说多选题多选题1.1.中医气机是指中医气机是指中医气机是指 ( ) ( ) A 由运动产生的各种变化由运动产生的各种变化 B B 气的运动气的运动 C. C.气的升降出入气的升降出入气的升降出入 D D 生长壮老已生长壮老已 E E 生长化收藏生长化收藏2.2.中医近代病因学中的病因包括中医近代病因学中的病因包括中医近代病因学中的病因包括 ( ) ( )A.A.外感外感外感 B B 外伤外伤 C C 内伤内伤 D D 继发继发 E E 胎传胎传3.3.甘味食物有下列作用甘味食物有下列作用甘味食物有下列作用 ( ) ( )A 缓急缓急B B 和中和中C C 补益补益D D 润养润养E E 收敛收敛4.4.下面哪几项属于手三阴经下面哪几项属于手三阴经下面哪几项属于手三阴经 ( ) ( )A.A.心包经心包经心包经 B B 肺经肺经 C C 大肠经大肠经 D D 胆经胆经 E E 肾经肾经6.6.食物对脏腑的营养作用有所侧重食物对脏腑的营养作用有所侧重食物对脏腑的营养作用有所侧重,,是指是指 ( ) ( )A 酸先入肝酸先入肝B B 甘先入心甘先入心C C 苦先入脾苦先入脾D D 辛先入肺辛先入肺E E 咸先入肾咸先入肾7.7.辛味有下列作用辛味有下列作用辛味有下列作用( (A.A.发散发散发散 B B 行气行气 C C 行血行血 D D 润养润养 E E 补益补益8.8.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包括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包括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包括 ( ) ( ) A 起居作息养生起居作息养生 B B 协调脏腑协调脏腑 C. C.节欲葆精节欲葆精节欲葆精 D D 辨证论治辨证论治 E E 调息养气调息养气8.8.中医养生的理论主要有中医养生的理论主要有中医养生的理论主要有 ( ) ( )A.A.天人相应天人相应天人相应 B B 形神合一形神合一 C C 正气为本正气为本 D D 动静互涵动静互涵 E E 持之以恒持之以恒9.9.药物养生的应用原则包括药物养生的应用原则包括药物养生的应用原则包括 ( ) ( )A 辨证进补辨证进补B B 不盲目进补不盲目进补 C. C.补勿过偏补勿过偏补勿过偏 D D 盛者宜泻盛者宜泻 E E 泻不伤正泻不伤正10.10.常用的中医养生的方法包括以下常用的中医养生的方法包括以下常用的中医养生的方法包括以下 ( ) ( )A.A.辨证论治辨证论治辨证论治 B B 药养药养 C C 针灸针灸 D D 按摩按摩 E E 食养食养11.11.下列哪些食物属于温热类下列哪些食物属于温热类下列哪些食物属于温热类 ( ) ( )A 赤小豆赤小豆B B 狗肉狗肉C C 桂圆桂圆D D 韭菜韭菜E E 莲子莲子12.12.下列哪些食物属于平性类下列哪些食物属于平性类下列哪些食物属于平性类 ( ) ( )A.A.猪肉猪肉猪肉 B B 鸡蛋鸡蛋 C. C.蜂蜜蜂蜜蜂蜜 D D 香蕉香蕉 E E 鲫鱼鲫鱼13.13.酸味食物有下列作用酸味食物有下列作用酸味食物有下列作用 ( ) ( )A.A.收敛收敛收敛 B B 固涩固涩 C C 柔润柔润 D D 缓急缓急 E E 软坚软坚14.14.饮食养生的要点包括饮食养生的要点包括饮食养生的要点包括 ( ) ( )A.A.注意饮食禁忌注意饮食禁忌注意饮食禁忌 B B 和五味和五味 C. C.有节制有节制有节制 D D 注意饮食卫生注意饮食卫生 E E 因人因时制宜因人因时制宜练习练习((二) 单选题单选题1.1.关于五脏下列哪项是对的关于五脏下列哪项是对的关于五脏下列哪项是对的 ( ) ( )A 脑、心、肺、脾、肾脑、心、肺、脾、肾B B 心、肺、脾、肾、肝心、肺、脾、肾、肝 C. C.心、肺、胃、肾、肝心、肺、胃、肾、肝心、肺、胃、肾、肝 D D 心、脑、肺、胃、肾心、脑、肺、胃、肾2.2.中医养生整体观的出发点是中医养生整体观的出发点是中医养生整体观的出发点是 ( ) ( )A.A.平衡协调平衡协调平衡协调 B B 保持生命活动的动静互涵保持生命活动的动静互涵 C.“天人相应”和“形神合一” D 通过自养自疗通过自养自疗3.3.中医“气”与疾病的关系哪项是错误的中医“气”与疾病的关系哪项是错误的中医“气”与疾病的关系哪项是错误的 ( ) ( )A.A.气可养人气可养人气可养人,,亦可伤人亦可伤人 B B 人体生病是因为感受邪气人体生病是因为感受邪气C 气机失调可以导致疾病气机失调可以导致疾病D D 气机失调可表现为气虚气机失调可表现为气虚4.4.下面哪项不属于阴经下面哪项不属于阴经下面哪项不属于阴经 ( ) ( )A.A.心经心经心经 B B 肺经肺经 C. C.肾经肾经肾经 D D 胆经胆经5.5.中医“治未病”的主要内容不包括中医“治未病”的主要内容不包括中医“治未病”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 ) ( ) A.A.调整行为调整行为调整行为 B B 未病先防未病先防 C C 既病防变既病防变 D D 愈后防复愈后防复6.6.中医基础理论不包括哪项中医基础理论不包括哪项中医基础理论不包括哪项 ( ) ( )A 精气学说精气学说B B 气血精津学说气血精津学说C C 整体学说整体学说D D 藏象学说藏象学说7.7.中医诊察疾病最重要的方法是中医诊察疾病最重要的方法是中医诊察疾病最重要的方法是 ( ) ( )A.A.四诊合参四诊合参四诊合参 B B 望诊望诊 C C 闻诊闻诊 D D 切诊切诊8.8.下列哪项不是中医“气”的特点是下列哪项不是中医“气”的特点是下列哪项不是中医“气”的特点是 ( ) ( )A.A.气的生成源于先天和后天气的生成源于先天和后天气的生成源于先天和后天 B B 气有气化和营养的作用气有气化和营养的作用C 气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的作用气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的作用D D 气机失调可表现为气郁、气虚、气陷、气气机失调可表现为气郁、气虚、气陷、气 滞等滞等 多选题多选题1.1.苦味有下列作用苦味有下列作用苦味有下列作用 ( ) ( )。

第十章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

第十章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
22.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学的学科分支,它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中医的养生保健(),运用中医的(),实现预防疾病、()人体健康的一门学科。
A思想、方法、保障
B思想原则、方法、保障
C思想原则、方法度】一般
【分数】1.0
【解析】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学的学科分支,它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中医的养生保健思想和原则,运用中医的方法手段,实现预防疾病、保障和促进人体健康的一门学科。
9.中医养生整体观的出发点是()
A平衡协调
B保持生命活动的动静互涵
C“天人相应”和“形神合一”
D通过自养自疗
【答案】C
【难度】一般
【分数】1.0
【解析】中医养生理论,以“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为出发点,去认识人体生命活动及其与自然、社会的关系
10.下列哪项不是针刺保健的应用()
A治面瘫
B调虚实
8.中医认为下列何脏是后天之本()
A肾
B心
C肺
D脾
【答案】D
【难度】一般
【分数】1.0
【解析】脾为后天之本,人出生后,作为独立的个体而生存,主要靠脾供给营养。脾对人体的营养作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个是脾主运化,运化水谷精微。水谷精微经过脾的转输,上输于肺,贯注于心脉,输布全身,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筋骨皮毛。二是充养肾精,肾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主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肾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来源于父母,后天之精来源于脾胃,先天之精必得后天之精的充养,才能充盛。三是脾胃气血生化之源。脾运化的水谷精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由于脾在人的生命活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故称脾胃后天之本。
A脑、心、肺、脾、肾
B心、肺、脾、肾、肝

中医基础理论――养生、防治和康复

中医基础理论――养生、防治和康复

中医基础理论――养生、防治和康复一、选择题(一)A1型题1.“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遵循养生基本原则中的()A.延缓衰老B.顺应自然C.预防疾病D.形神兼养E.动静结合【答案】B【解析】人体阴阳气血的运行与四时气候的变化密切相关,故“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顺应自然,根据四时气候的变化而进行的养生方法。

2.下列除哪项外,均属养形的养生方法()A.调理饮食B.起卧有时C.节制房事D.修德养性E.劳逸结合【答案】D【解析】修德养性属于调神的方法。

3.调神必须以下列哪项为首务()A.健脑B.补脾C.养心D.调肝E.益肾【答案】C【解析】由于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故调神必须以养心为首务。

4.养生的基本原则中,重在调养的内脏是()A.心肾B.心脾C.肝肾D.肝心E.肾脾【答案】E【解析】由于肾为先天之本,是生命活动的根基;脾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故养生保健,调养脏腑,应以脾肾为先。

5.“治未病”是指()A.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B.外避病邪和既病防变C.未病先防和早期诊治D.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E.调养正气和控制病传【答案】D【解析】治未病是中医学的预防思想,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方面内容。

6.下列除哪项外,均为调养正气的方法()A.加强锻炼B.外避病邪C.起居有常D.调摄精神E.饮食有节【答案】B【解析】外避病邪是防止邪气侵害的方法,不属调养正气的范畴。

7.“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治法属于()A.控制疾病传变B.提高抗邪能力C.避免病邪侵入D.早期诊断治疗E.防止疾病发生【答案】A【解析】由于肝病容易传脾,故治肝时,预先配合健脾和胃之法,使脾气旺盛不受邪,以控制和防止疾病的传变。

8.中医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则是()A.调整阴阳B.治病求本C.标本先后D.调理脏腑E.扶正祛邪【答案】B【解析】中医治则理论体系中最高层次的治疗原则就是“治病求本”,其他治则都是治病求本的具体体现。

9.下列属于从治法的是()A.实则泻之B.标本兼治C.热因热用D.阳病治阴E.用寒远寒【答案】C【解析】热因热用,是指用温热性质的方药治疗具有假热现象的病证,属反治法,也即从治法。

中医基础理论 养生、防治及康复原则 PPT

中医基础理论 养生、防治及康复原则  PPT

(三)正治与反治
1、正治: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原则,即采纳与 证候性质相反的方药进行治疗。适用于疾病的本质与现 象相一致的病证
(1)寒者热之:指寒性病证表现寒象,用温热性质的方药治疗 (2)热者寒之:指热性病证表现热象,用寒凉性质的方药治疗 (3)虚则补之:指虚损病证表现虚候,用补益扶正的方药治疗 (4)实则泻之:指邪实病证表现实象,用攻邪泻实的方药治疗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讲:“是故圣人不治已 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 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 亦晚乎!”
二、预防的基本原则
(一)提高正气,增强抗邪能力 1、重视调摄精神 2、注意饮食起居 3、加强身体锻炼 4、人工预防免疫
二、预防的基本原则
(二)避其邪气,防止病邪侵害 1、避其邪气 2、药物预防
扶正与祛邪相兼:主要适用于正气已虚、邪气仍实的虚实夹杂 证。如以正虚为主者,应以扶正为主兼顾祛邪;以邪实偏重者, 则以祛邪为主兼以扶正。或先扶正后祛邪,或先祛邪后扶正, 或攻补兼施
“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
(二)治标与治本
• 从正气与邪气来讲,正气为本,邪气为标 • 从病因与症状来讲,病因为本,症状为标 • 从先病与后病来讲,先病为本,后病为标 • 从新病与旧病来讲,旧病为本,新病为标 • 从病变部位来讲,脏腑为本,肌表为标 • 一般来讲,“本”代表疾病过程中占重要地位与起主要作用的方
(一)扶正与祛邪
扶正:就是扶助机体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的一种治疗 原则,主要适用于以正虚为主要矛盾的病证。如气虚者益气, 血虚者补血,阴虚者滋阴,阳虚者温阳等
祛邪:即祛除邪气,排除或削弱病邪侵袭与损害的一种治疗原 则,主要适用于邪气盛、正气未衰、以邪实为主要矛盾的病证 。临床可依照具体病证,选用发汗、攻下、清热、散寒、消导 、祛湿、涌吐、化瘀等法

新版《健康管理师》第十章 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考点

新版《健康管理师》第十章 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考点

一级预防 二级预防 三级预防
◆ 中医的基础理论
(1)阴阳学说:阴阳最初是指日光的相背,向日光为阳,背日光为阴。后面逐渐演变为对宇宙中 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为属性的概括。是推动事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根源。阴阳之中存在各 种交互作用,包括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转化。
(2)五行学说:五行最初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后逐渐上升为哲学的理性概念。 现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其交互作用包括:相生、相克、制化、相乘相侮、 母子相及。
◆ 气血津液中气的生成源于三个方面:
(1)先天精气,来自于父母,脏腑定位于肾。(因此,肾为先天之本)
(2)后天水谷之气,乃消化吸收之物质。脏腑定位于脾胃。(脾为后天之本)
(3)自然界清气,由呼吸而入,脏腑定位在肺。
◆ 病因
定义
具体病因
来自自然界,引发外感 (1)六淫:风、寒、暑、湿、燥、火
外感病因
疾病的致病因素
(3)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的学说。 (4)经络学说: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 内外的通道。 (5)气血津液: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血是运行于 脉中,循环流注于全身,具有营养和滋润作用的红色液体,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
支,循行于较浅部位。
(2)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
(3)络脉包括:别络、浮络、孙络。
(4)经络系统在生理、病理和防治疾病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包括:联系作用(联系脏腑,沟通
表里上下)、感应作用、濡养作用和调节作用。
◆ 经脉
分类
定义
包括

中医学基础第10讲 - 养生与防治

中医学基础第10讲 - 养生与防治

第十章 养生与防治
第一节 养生
养生: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
预防医学
采取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
健康、延年益寿措施而进行的一
养生
种健身益寿活动。
康复医学
临床医学
一、养生的概念
第十章 养生与防治
养:保养、 调养、培养、 补养、护养
生:生命、 生存、生长
第十章 养生与防治
一、养生的概念
中医常见的养生方法: 1.饮食药物养生; 2.精神调摄保健; 3.针灸、按摩、推拿等; 4.运动养生等。
病机
邪气亢盛,正气未衰 正气虚衰,邪气已退 邪气久留,损伤正气 正气虚衰,邪气留着 邪气亢盛,阻滞气血 正气虚衰,作用减退
第十章 养生与防治
证候
治法
实证 虚证 实中夹虚证 虚中夹实证
真实假虚证 真虚假实证
实则泻之 虚则补之 祛邪兼扶正 扶正兼祛邪 先祛邪后扶正 先扶正后祛邪 通因通用 塞因塞用
第十章 养生与防治
第十章 养生与防治
治则与治法的区别:
1、治则是治疗疾病时指导治法的总原则,具有原则性和 普遍性意义; 2、治法则是从属于一定治则的治疗大法、治疗方法及治 疗措施,其针对性及可操作性较强,较为具体而灵活。
第十章 养生与防治
治则与治法的区别: 例如:扶正祛邪是治则,而益气、养血、滋阴、
扶,发汗、清热、活血、吐下等治法这一治则的 具体体现。
正治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其本质相一致的病证。
第十章 养生与防治
一、正治与反治:“逆者正治,从者反治” (二)反治:是指顺从病证的外在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原
则。由于采用的方药性质与病证中假象的性质相同,故又称为 “从治”。
反治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其本质不完全吻合的病证。但 究其实质,用药虽然是顺从病证的假象,却是逆反病证的本质, 故仍然是针对疾病的本质而进行的治疗。

中医学基础(张登本)笫十章养生防治康复

中医学基础(张登本)笫十章养生防治康复
塞因塞用-用补益药物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证的一种治则。适 用于因虚而闭阻的真虚假实证。
通因通用-用通利的药物治疗具有通泄症状的实证的一种治则。适用 于有通泄症状的真实假虚证。
2021/3/28
A
3
(二)标本先后
急则治其标 缓则治其本 标本并重则标本并治
(三)扶正祛邪
扶正适用于虚证。 祛邪适用于实证。 祛邪与扶正并用,适用于虚实挟杂证
2021/3/28
A
5
1、正治法:疾病临床表现和其本质相一致的情况下应用的治 法。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
2、反治法:疾病临床表现和其本质不一致的情况下应用的治 法。
2021/3/28
A
2
寒因寒用-用寒性药物治疗具有假寒征象的病证的一种治则。适用于 阳盛格阴的真热假寒证。
热因热用-用热性药物治疗具有假热征象的病证的一种治则。适用于 阴盛格阳的真寒假热证。
一、预防
第十五~十七章 预防治则康复
未情志 加强锻练 生活起居有度劳逸有度 药物预防及人工免疫
防止邪气侵入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讲究卫生改善环境
既病防变
早期诊治 先安未受邪之地
2021/3/28
A
1
二、治则
(一)正治和反治
正治和反治是针对疾病的临床表现和本质之间的关系而设 的治疗原则。
(四)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2021/3/28
A
4
三、康复
(一)康复的基本原则∶ 形神共养:养形重在养精血保胃气,养神重在调神爱神 调养脏腑气血阴阳:调养气血,调 养阴阳,协调脏腑
(二)康复常用的方法∶药物,针灸,推拿,气 功,体育,娱乐,泉水,泥疗,砂疗
(三)康复医疗适应范围∶残疾者,老年病,慢 性病,急性热病瘥后诸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养生防治康复养生、防治、康复,包括养生、预防、治则以及康复等内容。

养生是研究人类的生命规律以及各种保养身体的原则和方法。

预防是采取各种防护措施,避免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治则是指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制定的对临床立法、处方、用药等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治疗原则。

康复是指促进伤残、病残、慢性病、老年病、急性病缓解期等疾病恢复的理论及方法。

虽然这四者在研究对象、基本理论、具体方法、适应范围等方面不完全相同,但都是为了维护人体的身心健康,达到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延年益寿的目的,因此都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养生养生,又称道生、摄生、保生等,即保养生命。

养生就是采取各种方法保养身体,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增进健康。

中医养生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人类生命的发展规律,探索衰老的机理,寻找增强生命活力以及防病益寿方法的系统理论。

一、养生的重要意义生命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人禀天地之气生,沐四时之气而成,生命过程是按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过程。

中医养生学是从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出发,以正气为本,持之以恒地运用正确而科学的养生知识和方法调摄机体,提高身体素质,增强防病抗衰的能力,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一)增强体质增强体质是养生的重要内容。

体质是个体在生命过程中,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的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

体质壮实者,气血阴阳充足,脏腑功能健全,正气充盛而抗御病邪的能力较强;体质虚弱者,气血阴阳不足,脏腑功能低下,正气亏虚而抗御病邪的能力较差。

体质的形成关系到先天和后天两个方面。

先天因素取决于父母,父母的体质对后代的体质状况产生直接的影响,是体质形成的第一要素,并在人的一生中都将明显地或潜在地发挥作用。

除了在遗传基础上形成的体质以外,母亲在妊娠期间调护是否适当,也将影响胎儿出生后的体质。

倘若父母平时注意养生调摄,肾中精气阴阳比较充盛,母亲在怀胎期间,又能重视饮食、起居、心理、劳逸等方面的调养,则子女就能获得较强的生命力,体质也较强壮。

后天因素主要指人出生后饮食营养、生活起居、劳动锻炼等对体质的稳定、巩固或转变所产生的影响。

虽然从一定意义上说体质是相对稳定的,一旦形成不易很快改变,但也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通过中医养生调摄的方法进行改善的。

尤其是先天禀赋薄弱之人,若后天摄养得当及加强身体锻炼,可促使体质由弱变强,弥补先天之不足而获得长寿。

张介宾曾说:“人之自生至老,凡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力,则补天之功,亦可居其强半”(《景岳全书·杂证谟·脾胃》)。

如饮食充足而精良,饥饱适度不偏嗜;生活起居有规律,劳逸结合不妄作;经常锻炼行气血,动静有度不懈怠等,皆可积极主动地改善体质,使体质日益增强,促进人体的身心健康。

(二)预防疾病疾病可以削弱人体的脏腑机能,耗散体内的精气,缩短人的寿命,对健康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

由于人类生存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各种致病因素的侵袭,因此如何有效地预防疾病的发生,维护健康,也是养生的意义所在。

疾病的发生是因人体正气相对不足,邪气乘虚而入,破坏了体内的相对平衡状态。

所以在未发生疾病之前,一方面应当保养正气,如做到精神愉快、饮食合理、起居有常、劳逸适度等,使正气日渐强盛,提高机体抵御病邪的能力。

另一方面也要注意防止邪气侵袭,如“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素问·移精变气论》),切忌暴怒、大惊、忧愁过度,不吃不洁净和腐烂有毒的食物,防范各种金刃伤、虫兽伤等。

只要慎于摄生,扶正避邪,就能够最大限度地防止疾病的发生。

正如朱震亨所言:“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是故已病而后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丹溪心法·不治已病治未病》)。

(三)延缓衰老人的一生要经历生、长、壮、老等不同的生命过程,衰老是生命活动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但衰老之迟早、寿命之长短,并非人人相同,究其原因,多与养生有关。

衰老与人的寿命有着密切的关系。

早衰会使寿命缩短,迟衰就有长寿的可能。

各种生物都有相对稳定的自然寿命,早在《内经》中就认为人的寿命期限,即“天年”可达百年以上,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

”但在现实生活中,一般人的寿命仅有六七十岁,离自然寿限相差甚远。

这种早衰现象,除了先天禀赋有差异以外,还包括社会因素、自然环境、精神刺激等对人体的不良影响。

尽管如此,世上活到高龄乃至百岁的老人也并不鲜见,其关键就在于掌握了养生之道,调摄得当。

元代医学家李鹏飞曾在《三元参赞延寿书·饮食》中指出:“我命在我不在天,全在人之调适。

卿等亦当加意,毋自轻摄养也。

”认为长寿与否,盖非天命而全在乎人力也。

再纵观古今百岁老人长寿的奥秘,也不外乎是顺应自然界的气候变化,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情,注意饮食和生活起居,适当进行劳动和体育锻炼等。

因此只要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持之以恒地注重自我养生保健,就可延缓衰老,保持健康,尽享其天年。

二、养生的基本原则中医养生学有着丰富的实践基础,方法颇多,但其基本的原则,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顺应自然人与自然界息息相通,人类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大自然是人类生命的源泉,而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无论是四时气候、昼夜晨昏的交替,还是日月运行、地理环境的演变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产生相应的生理或病理反应,所谓“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灵枢·岁露论》)。

因此人类必须掌握和了解自然环境的特点,顺乎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来进行护养调摄,与天地阴阳保持协调平衡,使人体内外环境处于和谐的状态,这样才能有益于身心健康。

一年四季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变迁,万物随之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人体阴阳气血的运行也会有相应的改变。

根据这一自然规律,中医养生学便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主张在万物蓬勃生长的春夏季节,要顺应阳气升发的趋势,夜卧早起,多进行户外活动,漫步于空气清新之处,舒展形体,使阳气更加充盛。

秋冬季节,气候转凉至寒,风气劲疾,阴气收敛,必须注意防寒保暖,适当调整作息时间,早卧晚起,以避肃杀寒凉之气,使阴精潜藏于内,阳气不致妄泄。

这种根据四时气候变化而保健调摄的方法,就是天人相应,顺乎自然养生原则的体现。

(二)形神兼养形,指人体的脏腑身形;神,主要指人的精神活动。

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

形体物质是生命的基础,只有形体完备,才能产生正常的精神活动;精神活动是生命的主宰,只有精神调畅,才能促进脏腑的生理功能。

无神则形无以主,无形则神无以附,形神合一,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人的生命活动。

所以中医养生学非常重视形体和精神的整体调摄,提倡形神兼养,守神全形。

养形,主要是指摄养人体的内脏、肢体、五官九窍及精气血津液等。

大凡调饮食、节劳逸、慎起居、避寒暑、勤锻炼等养生的方法,多属养形的重要内容。

如调饮食,应做到谨和五味、粗细结合、荤素搭配、寒热适宜等;慎起居,要注意日常生活有规律,与四季相应而起卧有时,节制房事而保养肾精等。

调神,主要指调摄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

由于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故调神又必须要以养心为首务。

调神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要求人们思想上保持安定清净的状态,不贪欲妄想,不为私念而耗神伤正,同时做到精神愉快,心情舒畅,尽量减少不良的精神刺激和过度的情绪波动。

另外也可通过练气功而意守人静,以神御气;或通过绘画、书法、音乐、下棋、旅游等有意义的活动,来陶冶情操,修性怡神。

(三)动静结合动与静,是自然界物质运动的两种形式,有动才有静,动中包含着静,静中蕴伏着动。

如形属阴主静,是人体的物质基础,营养的来源;气属阳主动,是人体的生理功能,动力的源泉。

又如五脏藏而不泻,主静;六腑泻而不藏,主动。

只有动静结合,刚柔相济,才能保持人体阴阳、气血、脏腑等生理活动的协调平衡,人体才能充满旺盛的生命力。

因此养生既提倡“养身莫善于动”,又强调“养静为摄生之首务”的原则。

动,包括劳动和运动。

“生命在于运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运动可以增强人的体质,促进气机通畅,气血调和,经络通达,九窍和利,提高抗御病邪的能力。

运动养生的方法有多种,如散步、打拳、舞蹈、游泳、按摩、气功等,可根据不同的年龄、体质、季节、环境等选择适合于自身状况的运动项目。

不过运动养生也要从实际出发,避免过度疲劳和进行过量的运动,否则对身体有害无益,尤其是中老年人更应注意。

此即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养性》中所告诫的“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

静,主要指保持精神上的清静,还包括形体活动的相对安静状态。

心神为一身之统领,任诸物而理万机,具有易动难静的特点,故清静养神十分重要。

只有心静方能神凝,神凝方能心定,如此神藏而不妄耗。

倘若心神过于躁动,神不内守,就可扰乱脏腑,耗伤精血,招致疾病的发生。

另外,还须注意劳逸结合,不妄作劳,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要适度而不宜太过,并保持充足的睡眠,通过静养来消除疲劳,恢复旺盛的精力。

再如气功中的静功,也是通过一定的体态姿势、特定的呼吸方法及意念活动,在“入静”的状态下,提高情绪的稳定性,控制自己的心境、感情,进行内部的自我锻炼和调节,从而起到对机体的“调整”、“修复”和“重建”作用。

(四)调养脾肾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水火之宅,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是元气、阴精的生发之源,生命活动的调节中心。

肾中精气阴阳的盛衰,与人的生长发育以及衰老过程有着直接的关系。

肾气充足,则精神健旺,身体健康,寿命延长;肾气衰少,则精神疲惫,体弱多病,寿命短夭。

正如明·虞抟《医学正传·医学或问》所说:“肾元盛则寿延,肾元衰则寿天。

”气血是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以营养。

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饮食中的精微物质必须依靠脾的吸收和转输,才能化生为气血,营养于周身,维持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

人体生命活动的根基是肾,生命活动的重要保障是脾。

养生保健,调摄脏腑,应以脾肾为先,既要顾护肾脏,又要调理脾胃,使精髓足以强中,水谷充以御外,各脏腑功能强健,精气血津液充足,从而达到健康长寿之目的。

第二节预防预防是指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预防工作对于维护人类身心健康,促进民族繁衍昌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医学历来非常重视预防,早在《内经》中就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强调了“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性。

所谓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方面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