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养生、防治及康复原则
康复与养生的结合
康复与养生的结合是现代健康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方向。
康复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帮助身体或心理上受损的人重新恢复到健康状态,而养生则是指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和养生方法,保持身体健康和延缓衰老的过程。
康复与养生的结合,既注重治疗和康复,也注重健康维护和预防,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一、康复与养生的共同点康复与养生虽然在目的和手段上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首先,它们都关注个体的健康问题,注重个体的全面健康状况。
其次,它们都需要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来帮助个体达到健康状态。
最后,它们都需要长期的坚持和维护,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进行。
二、康复与养生的结合原则康复与养生的结合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 个性化:因为每个人的身体和心理状况都不同,所以康复和养生的方案应该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来定制,以达到最佳效果。
2. 综合性:康复和养生的方案应该从多个维度出发,包括身体、心理、社会环境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调整和干预。
3. 预防性:康复和养生的结合应该注重预防,避免健康问题的进一步加重和发展。
4. 适度性:康复和养生的方案需要适度,不能过分或不足,以达到最佳效果。
三、康复与养生的结合实践康复和养生的结合可以在以下方面进行实践:1. 运动康复: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身体机能的恢复和增强,同时也有助于保持身体的健康。
例如,在康复期间的适宜运动和日常生活中的适度锻炼,都有益于康复和养生。
2. 营养康复:营养健康对于康复和养生都非常重要。
通过科学的营养计划和饮食调节,可以促进身体的恢复和维持身体的健康。
3. 心理康复: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是相互关联的。
通过心理干预和心理治疗,可以帮助个体减轻压力、缓解焦虑、调整情绪等,有益于康复和养生。
4. 中医康复:中医康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通过中药、针灸、按摩等手段,可以促进身体机能的恢复和调整。
中医康复结合养生方法,可以达到双重效果,对于康复和养生都有很好的帮助。
5. 社区康复:社区康复是以社区为基础,依托社区资源和服务,为居民提供康复和养生服务的一种方式。
中医养生康复的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康复的基本原则1.预防为主,扶正辟邪《素问》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中医养生始终强调“治未病”,这也是中医养生的最终目的。
疾病的发生有其特定的内外因素,病变虽复杂,但大部分疾病其病因可知、病势可测、病兆可察,只要加以适当合理的控制干预,是可以预防的。
大多数人误认为没有症状就是健康或小病拖延,或病后忽略保健,都是不可取的。
适时地体检、就医对您自己及家人、社会都是积极有益的。
2.动静互涵,形神合一动与静是事物相对的两种表现形式。
中医养生注重动静结合,形与神俱;动静适宜,形神共养;动以练形,静以养神。
养生是运动与静养的结合,中医养生注重倡导适宜的各种传统养生方法、体育锻炼之类的形体劳动,使气机顺畅、气血流通而百病不生。
适当的动不仅能锻炼肌肉、四肢等形体组织,可增强脾胃的健运功能,脾胃健旺,气血生化之源充足,便可健康长寿。
“静”包括精神上的清静和形体上的相对安静状态。
心神之静不提倡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而指精神专一、摒除杂念、心无妄用,以达到心境空明宁静的境界。
形宜静养,中医养生主张动与静适宜有度、劳逸结合,才能达到形神合一、增强体质的目的。
3.审因施养,三因制宜中医养生提倡养生要有针对性,应根据实际情况,找出适合个人的养生保健方法,不可一概而论。
人们可以主动采取适宜的方式,有针对性地施以调节手段,减少不良因素影响,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养生强调因时制宜。
人体的一切生理和心理活动都与外界阴阳消长转化息息相关。
中医学倡导“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起居有常,衣着适当,以适应四时气候等环境的变化。
个体应根据四时、月廓、昼夜的变化规律,调控自身精神活动、起居作息,利用最适合的时间和方法来锻炼身体,增强抗病能力。
养生强调因地制宜。
不同方位地域的地理环境不同,对人的生、长、壮、老及生理、病理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景色宜人、日照充足,有助于安定情绪,能改善和提高呼吸、内分泌及免疫系统功能。
中医养生康复学的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康复学的基本原则
1中医养生康复学的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康复学的基本原则是借助草药,结合禁忌、饮食调养、运动调理、心理疏导等方法,保持和恢复机体的健康,使人们实现身心健康而有效地提高生活质量,达到良好平衡。
中医养生康复学倡导守正、戒邪、调和三原则。
守正原则是指,应该遵循自然和尊重中医理论中的相关论述,保持道德行为的正义,本着仁爱的心理准则,回归本respite礼仪,增强养生意识,尊重生命等原则。
戒邪原则是指,让自己免于精神和生理上的恶劣影响,远离恶习和毒品。
调和原则是指,保持自然和社会秩序的平衡;在生活中奉行爱心、宽容和和谐;不以言语、行为伤害他人;修正缺陷,摆脱误区。
中医养生康复学从四面把持起来,有标准地调节自身的情绪、生活习惯和饮食;勤于体育锻炼和运动,使自己的身体健康;加强阅读,多看书、学习,增强知识修养;认真研究和学习中医养生理论,加深对养生观念的了解。
只有遵循了中医养生康复学的基本原则,才能保持和恢复机体的健康,达到良好的生活平衡,使整个人体始终能够达到健康而稳定的境界。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重点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重点一、绪论1、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
2、中医学论述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著《伤寒杂病论》。
3、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典籍《神农本草经》。
4、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
5、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 2)辨证论治二、阴阳五行1,、阴阳: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概括,既可以标识自然界相互关联而又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的属性,又可以标识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2、阴阳的特性: 1)相关性 2)普遍性 3)相对性 4)属性的规定性3、阴阳的相互关系: 1)对立制约 2)互根互用 3)消长平衡 4)相互转化4、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2)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3)解释人体的病理变化①、阴阳偏盛: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②、阴阳偏衰:阴虚则热,阳虚则寒。
③、阴阳互损④、阴阳转化4)指导疾病的诊断5)知道疾病的防治6)归纳药物的性能5、五行:对木、火、土、金、水五类事物属性的概括。
6、五行的特性: 1)木曰曲直:指树木具有能曲能直的生长特性。
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其属性可归纳为“木”。
2) 火曰炎上: “炎”,有焚烧、灼热之意;“上”,即向上。
“炎上”指火在燃烧时具有发光放热、蒸腾上升之象。
引申为凡是具有温热、向上、升腾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其属性可归纳为“火”。
3)土爰稼穑:4)金曰从革:5)水曰润下:7、五行的生克关系:1) 相生: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五行的递资生的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2)相克: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关系。
五行的间递相制约的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3)相乘:相克太过,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制约或克制,其顺序和方向与相克一致。
4)相侮:反向制约,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制约或克制,又叫“反克”,或者“反侮”,其顺序和方向与相克相反。
8中医基础理论养生治则 [兼容模式]
项目八养生、防治及康复原则【目的要求】1.了解养生原则、康复原则2.掌握预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3.掌握治则、治病求本的概念,以及正治反治、治标治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和三因制宜等治疗原则任务一养生原则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保生等,即保养生命之义。
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类的生命活动规律,探索增加生命活力、预防疾病的方法和衰老的机理,以及延缓衰老、延年益寿的原则及方法等系统理论的一门科学。
一、养生学的意义(一)增强全质(二)预防疾病(三)延缓衰老一、养生的基本原则(一)顺应自然1.依靠自然2.适应四时变化(二)形神共养1.静以养神2.动以养形(三)调养脾胃1.饮食调节2.药物调节3.精神调节4.针灸调节(四)保精护肾1.节制房事,不妄作劳2.食疗、导引、按摩补肾。
任务二预防原则一.预防为主的意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二.预防的基本原则(一)提高正气,增强抗邪能力1.重视调摄精神2.注意饮食卫生3.加强身体锻炼4.人工预防免疫(二)避其邪气,防止病邪侵害1.避其邪气2.药物预防任务三治疗原则一、治则的概念(一)治则的含义治疗疾病时所以必须遵守的基本法则。
(二)治法的含义在一定治则指导下制定的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例:扶正──益气、补血、滋阴、温阳祛邪──发汗、泻下、清热、祛痰(三)治则与治法的关系治则是从总的方面规定和概括治疗规律,它反映的是解决矛盾的普遍性,而治法是从属于治则,是针对具体病情治疗方法,它反映的是解决矛盾的特殊性。
两者均以辨证作为前提和基础。
二基本原则(一)扶正与祛邪1.扶正──指扶助机体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的一种治疗原则。
主要适用于虚证。
例:气虚——益气血虚——养血“虚证”——虚则补之阴虚——滋阴阳虚——温阳2.祛邪——指祛除邪气,排除或消弱病邪侵袭和损害的一种治疗原则。
主要适用于实证。
例:“实证”—实则泻之表实——发汗里实热——清热里实寒——散寒食积──消食导滞血瘀——化瘀3.扶正与祛邪相兼抉正祛邪合并使用,适用于虚实夹杂证。
养生、防治及康复原则-中医基础理论-
目录
第一节 养生原则 第二节 预防原则 第三节 治疗原则 第四节 康复原则 第五节 健康促进
重点与难点
重点:
• 养生、防治、康复的原则
难点:
• 中医治疗观 • 中医学基本治则
概述
养生:研究人类的生命发展规律和各种保养身体的原则及方法 预防:采取各种防护措施和手段,避免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治则: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制定的对临床处方、用药等具有
二、健康促进与养生
(一)养生文化源远流长 • 中医养生以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为目的 • 包括食养、药养、按摩、气功、武术等丰富的养生技术 • 涉及到现代科学中的预防医学、心理医学、医学保健、 社会医学等多学科
二、健康促进与养生
(二)养生是健康的基础
• 养生要因人制宜,因体施保,因人施养,人体要根据不同体 质状态,进行个性化保健
• 中医的“药食同源”,对防病、健康促进活动、维持人的生 命有着重要作用
• 保持气血通畅、胃肠通利,勤于动体动脑,淡泊心境,饮食 清淡,则是具体的养生操作
• 中医养生重在养性,即强调精神修养。《内经》曰“恬淡虚 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二、健康促进与养生
(三)健康促进与养生
• 领悟养生文化,把养生方法溶化在日常生活,养生保健思想 扎根于生活,所学养生知识贯彻到日常生活。如节制饮食、 节欲保精、睡眠适度、形劳而不倦等
(三)正治与反治
2.反治: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即所 采用的方药性质,与疾病表现出的假象性质相同。适 用于疾病的症状与本质不一致甚至相反的病证
(1)寒因寒用:即用寒性药物治疗假寒症状的病证。适用于真热假 寒证 (2)热因热用:即用热性药物治疗假热症状的病证。适用于真寒假 热证 (3)塞因塞用:指用补益的药物治疗因虚而闭塞不通的真虚假实证 (4)通因通用:指用具有通利作用的药物治疗具有通泻症状的实证
养生康复的原则
通过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有助于身 体的康复和心理平衡。
运动康复
通过适当的运动锻炼,可以促进身体功能 的恢复,提高运动能力。
针灸推拿
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可以调和气血、疏通 经络,促进身体功能的恢复。
养生与康复的相互作用
相互促进
养生和康复相互促进,通过合理的 养生方法可以辅助康复治疗。
相互补充
适等方面。
老年人养生
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养生康 复应以延缓衰老、增强免疫力 为主,注重饮食调节、运动锻
炼和心理调适等方面。
02
养生的主要方法
饮食养生
饮食平衡
定时定量
保持饮食的平衡和多样性,摄取足够的蛋白 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 以提供身体所需的能量和养分。
养成定时定量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 有助于维持身体健康。
促进康复
通过合理的养生方法,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提高机体抵抗力。
在疾病康复期,合理的养生方法可以辅助治 疗,加快身体的恢复。
提高生活质量
传承文化
通过养生康复,可以改善生活质量,提高身 体健康水平。
养生康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应传承和发扬。
康复中的养生应用
饮食调理
在康复期间,通过合理的饮食搭配,保证 营养均衡,促进身体恢复。
养生和康复相互补充,在康复过程 中可以通过养生方法来提高康复效 果。
相互融合
养生和康复可以相互融合,使康复 治疗更加全面、综合。
相互作用
养生和康复相互作用,共同促进患 者的身心健康。
05
日常养生康复建议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规律作息
定时排便
保持每天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合理安排工作 、学习和娱乐时间。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标准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标准所属系部中医系适用专业中医学、针灸推拿课程编码04020210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分 6 学时84开课时间第一学年度第一学期编写执笔人李静、董小君等审定负责人王农银编写日期2011年9月20日审定日期2011年9月25日第一部分课程性质及任务《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是由中医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按照中医学的逻辑体系组织而构建的理论体系。
它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为科学方法论,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理论核心,并融合了历代著名医家真知灼见的一门课程。
本课程包括了认识论和方法论两部分内容。
认识论方面主要是以阴阳五行、整体观念等哲学思想以及藏象学说等为代表的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病理变化的认识;方法论主要是以辨证论治、养生防病为核心的临床思维方法,遣方用药法则等。
本课程体现了古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有机融合,是中医院校各专业学生学习中医药学其他各门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所必修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这种中医基础知识的奠定作用将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深造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灵魂,课程中所阐述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基本规律对临床实践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功底对学生以后参加临床医疗实践活动,培养正确的思维方法,提高临床辩证水平以及开拓创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部分课程培养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医基本理论知识,为学习中医其他各科奠定坚实的基础,并对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进行初步训练。
课程要求学生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认识古代的哲学理论——阴阳五行学说,掌握人体脏腑、精气血津液、经络的生理功能,以及疾病的病因与发病、病机、防治原则等,初步了解人体脏腑的主要病理表现。
二、技能目标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用验案来对照理论,结合理论进行辨析讨论,让学生亲身感受临床诊疗经过,培养学生的临床兴趣,使得理论与临床应用有机结合,并直观形象地把握理论,能初步运用中医理论来辨析疾病的病因、病机、治疗原则。
简述中医养生康复学的基本原则
简述中医养生康复学的基本原则1 中医养生康复学基本原则中医养生康复学是以中医药学理论为根本,利用各种养生康复方法整体促进身体机能和生理功能调节,达到科学促进健康,预防疾病的综合法学。
它具有宣扬养生、疑病早治、防病抗病的预防性和西方的病治辅助性的特点,从而具有实用性和科学性。
中国传统养生康复学有多种形式,从古至今,古代常用按摩、艾灸、心理和体育活动等,以促进机体健康。
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养生康复形式,如冥想、瑜伽、自我按摩等,用以改善身体和心理的健康。
无论哪种养生康复方式,都体现了中医传统养生理念的相关原则。
基于中医养生之道,中医养生康复学的基本原则有六点,即“天时、地利、人和、法则、思想、实践”:(1)天时,指人们通过观察和感悟,充分利用天时地利,科学运用节令饮食、时空文化、保护环境等以增强身体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2)地利,指依靠自然资源,利用食物、饮食治疗、动物及植物的疗效,以及中医针灸、按摩和其他健康保健形式,来调节身体机能,从而达到养生康复。
(3)民和,即主张以服务于人民、发挥尊重而非欺凌力量,以保护人民权利、健康和利益为社会价值观的道德准则。
(4)法则,即利用中医养生学理论,即“阴阳肝脾理论”,指导促进身心健康,抵御疾病。
(5)思想,指在养生康复过程中,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坚持良好的价值观,控制情绪,以促进身心的健康。
(6)实践,则是指该学科的核心,在实践方法上要合理变化“补益气血”、“和胃止痛”、“养生保健”、“运动抗病”等中医养生理论的内容,合理安排时间,科学施行养生活动以及注重调适,以全面调整身体机体功能和生理功能。
由此可见,中医养生康复学以调节身心为核心,强调全面调节身心,通过合理安排节令、饮食,加强心理和体育活动,预防病变,调节自然生理,运用中医养生学理论调节病治辅助,以达到健康目的。
中医养生康复学 重点整理(1) (1)
中医养生康复学重点整理(1) (1)养生:依照人类生命进展的规律,在整个生命过程,综合协调多种可以保养躯体、防备疾病、延缓衰老的手段或办法,以达到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目的的一种自觉的保健活动。
康复:是指关于伤病、残疾者综合地、协调地应用各种措施,尽最大也许以减轻病残的妨碍,最大限度地恢复其身心功能及日子与工作能力,使其重返社会。
中医康复:是指采纳精神调节、合理饮食、体育锻炼、针灸推拿、服用药物以及沐浴、娱乐等各种措施,对先天或后天各种因素造成的机体功能衰退或障碍举行恢复,以提高或改善病残者的生命质量。
1、康复的要素(挑选+简答)(1)康复的对象(2)康复的领域(3)康复的措施(4)康复的目的(5)康复的提供(1)康复的对象:要紧是残疾病人、慢性病人和老年病人。
(2)康复的领域:包括“医学康复”或称“医疗康复”(利用医疗手段促进康复),“教育康复”(经过特别教育和培训以促进康复),“职业康复”(恢复就业能力,取得就业机遇),“社会康复”(在社会的层次上采取与社会日子有关的措施,促使残疾人重返社会)。
实现以上四个领域的康复也算是“全面康复”。
(3)康复的措施:一切实用的措施。
包括所有能消落或减轻身心功能障碍的措施,以及其他有利于教育康复、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的措施,别但使用医学科学的技术,而且也使用社会学、心理学、工程学等方面的技术和办法(4)康复的目的:全面康复、重返社会。
实现全面康复,着重在提高日子素养,恢复独立日子、学习和工作的能力,能在家庭和社会上过故意义的日子,重返社会。
(5)康复的提供:提供康复医疗、训练和服务的别仅有专业的康复工作者,而且也包括社区的力量、残疾人及其家属也参与康复工作的打算和实施。
康复别仅是训练残疾、残障患者,提高其功能,以习惯环境;还需要环境和社会作为一具整体来参与,以利于他们重返社会。
要求残疾、患者本人,其家庭及所在社会均参与康复服务打算的制定和实施。
2、康复的对象(挑选)(1)部分急性伤病患者(2)各类残疾者(3)部分慢性病患者(4)年老体弱者康复是要紧对象:残疾病人3、康复的基本观点(填空)整体康复观——“天人相应”、“形神合一”功能康复观——加强或恢复脏腑功能组织功能,加强或恢复日子自理能力以及功能补偿。
中医防治原则与治疗方法
中医防治原则与治疗方法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秉持着独特的防治原则和治疗方法,以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为主要特点。
中医注重预防,提倡保持身体的平衡和谐,以达到防病的目的。
下面将详细介绍中医的防治原则和治疗方法。
一、中医的防治原则1.调整阴阳平衡:中医认为阴阳是构成宇宙万物的两种相互对立而又相互转化的力量,人体也是由阴阳相互调和的。
当人体阴阳失调时,会导致各种疾病的产生。
因此,中医强调调整阴阳平衡,使得人体内外的阴阳相互协调,以维持健康的状态。
2.调畅气血:中医认为气和血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
气的运行和血的循环顺畅,有益于身体的健康。
而气和血的不畅通则会引发各种疾病。
因此,中医注重通过调节气血的运行,保持身体的正常功能。
3.强调整体观念: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生命体系,各个组成部分相互影响、相互调节。
中医强调人体的整体观念,即把人体看作一个有机整体,而不是单独的病灶。
整体观念的应用有助于综合考虑各个系统的相互关系,从而更好地进行防治。
4.强调个体化治疗:中医认为每个人的身体状况都是独特的,不同的人对于同一疾病可能会有不同的反应和症状。
因此,中医强调个体化治疗,即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这种针对个体的治疗方法能够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增强治疗效果。
二、中医的治疗方法1.中药治疗:中医重视中草药的运用,通过制作各种药方,调理人体的阴阳、气血,达到治疗病症的目的。
中药治疗的特点是药物配伍灵活、疗效持久,对慢性病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同时,中药还具有较少的副作用和广泛的适应症,适合人们长期使用。
2.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刺激经络穴位,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改善气血运行。
针灸具有调节免疫功能、镇痛、祛湿等功效。
常见的针灸疗法有体针、耳针、手针等,根据具体症状和病情选择适当的针灸方法。
3.推拿按摩疗法:推拿按摩是通过手的压力、摩擦和揉捏等手法,刺激人体经络和腧穴,调整气血的运行,以促进疾病的康复。
简述中医养生康复学的基本原则
简述中医养生康复学的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康复学的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康复学是研究和实践中医养生学理论,以健脾养胃,补益气血,调整气血,健肾壮阳,清淤祛湿,宣肺化痰,活血止痛,温润肌肤,清心安神,疏导气血,调节脏腑,活血化瘀,清热润肠,清火健脾,益气健肾,滋阴补肾,强健体质,抵御疾病,改善生活等理念,综合运用药物、饮食、运动、保健、心理等多种方法进行防治和治疗,以提高人体健康水平为宗旨。
中医养生康复学的基本原则包括:
一、调节脏腑,治标治本,把握养生的重点。
中医认为,健康的身体需要脏腑的和谐,因此,要把握调节脏腑的重要性,以治标治本,使身体回归健康。
二、治病不可过度,养生要慎重。
中医认为,治病不可过度,避免过度的治疗对身体的损害,而且要注意养生的节制,避免不必要的损害。
三、日常保养要注意。
日常保养是中医养生康复学的重要内容,日常保养要注意休息、饮食、运动、心理等方面,以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四、以自然为本,积极防治。
科学养生要以自然为本,不断地进行自我调节,积极预防各种疾病,以增强身体抵抗力,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中医养生康复学是一门涵盖理论、实践、自然、心理和身体等多方面的学科,按照上述原则,可以健康有效地改善身体健康水平,促进身体的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养生康复的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康复的基本原则中医养生康复的基本原则中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它既可以用来治病,也可以用来养生康复。
其中,中医养生康复注重保持健康和预防疾病,具有重视整体、个性化、自然疗法、辨证施治等特点。
本文将介绍中医养生康复的基本原则,希望能对大家了解和运用中医进行养生和康复有所帮助。
一、整体观念中医的整体观念认为人体内外、上下左右、形体功能、精神情感等都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中医认为人的身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从整体上考虑健康问题,即观察人的身体、情绪、环境等方面,综合分析病因、病机、病证,进行整体调节修复。
二、个性化治疗中医个性化治疗是指根据不同的人体体质、年龄、性别、季节、地域、职业、生活习惯等因素考虑,对每个人进行个性化的治疗。
这种治疗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切实管控人体的状况和健康水平。
比如,同样是感冒发热,中医在诊断的时候会依据患者发病的时间、症状的程度、体质的不同等情况对症下药,因人而异,不同方案针对不同情况。
三、自然疗法在中医养生康复中,还强调自然疗法,即利用自然界的物质和力量来调理身体。
这些自然方法可以包括中草药使用、膳食调理、穴位按摩、气功锻炼、茶水等等,可以避免人造的副作用,能够达到回归自然、保健康的目的。
四、辨证施治中医的辨证施治是根据患者的症状、体质性征和病因病机等信息,运用辩证思维,尽可能地准确理解疾病状况,进行对症施治。
这种治疗方式是产生在对患者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排序标签化地对症下药。
因此,中医辨证施治方法具有“针对性强、疗效显著”的特点。
五、养生与预防中医强调养生与预防疾病。
养生指的是在具有一定健康水平的基础上,通过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保健措施来优化身体状态和提高身体素质;预防疾病强调预防忽视疾病的早期预警和治疗,早期发现并科学处理患病可能性的状态,避免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保持身体的健康现状。
综上所述,中医养生康复的基本原则包括整体观念、个性化治疗、自然疗法、辨证施治、养生与预防。
养生要做加减法 11多与11少
多醋少盐
食盐过多的人易患高血压、脑中风、肾病等。每天适量喝点醋,对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的人很有益处。
关于情绪
多笑少怒
怒则伤身,容易造成大脑神经紊乱,思绪混乱,情绪不佳,打乱人体平衡。怒能引发毒素在体内积累,使人减寿。
多眠少愁
忧愁和烦恼改变不了任何事情,而且还会影响人体调节系统的平衡。缺少睡眠将影响人体的。
关于饮食
多菜少肉
食肉过多,会导致血脂、血黏度升高,体重超标等。而蔬菜不但味美可口,还能软化血管,增强毛细血管弹性,清热解毒,抗衰老。
多嚼少食
咀嚼不但能帮助消化,还可使人的患病率大大降低,有助健康。少食指适当增加饮食次数,减少每次的食量,这样可减少肠胃负担。
关于口味
免疫功能,使人容易受到疾病的侵扰。通常睡眠时间以每天8小时为宜。
多动少停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有助于调节人体平衡,增强免疫力。而懒惰则易引起思维迟钝、机体素质下降,易患心理疾病。
以上介绍了有关养生保健需要知道的11多和11少,总的说来,大家就是要注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同时还要适当的进行运动,尽量做到少吃药。
关于生活习惯
Hale Waihona Puke 多浴少衣 适当减少衣服,让机体逐渐适应环境,可增强皮下毛细血管的收缩和扩张功能,提高防病抗病的能力。沐浴可使肌肤受到适当的按摩,血液通畅,消除疲劳,提神醒脑。
关于锻炼
多练少药
一个人身体健康,首先要靠自我保健,不能只靠医生开药方。不但要锻炼身体,更重要的是养成乐观处事、心理开朗的健康人生观。
多茶少烟
茶是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样饮品,很多人都有喝茶的习惯,茶对人体的益处很多,可生津止渴,消除疲劳,清肝明目,还能防癌,抗衰老,延年益寿等。而吸烟能使多种组织和器官产生生理和生物化学变化,使血氧量下降,血压增高,免疫功能降低,导致各种疾病的产生。
中医养生康复技术的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康复技术的基本原则1. 认识中医养生说到中医养生,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有点神秘,觉得这个“中医”就是个老头儿拿着扇子在那儿摇摇晃晃。
不过,别小看这门学问,其实它可有不少门道呢。
中医养生讲究的是“天人合一”,就是要和自然和谐相处。
这就像我们和小伙伴打游戏,要有默契,才能玩得开心。
不然,老是被打倒,那多丢人啊!1.1 阴阳平衡阴阳可不是那些搞音乐的DJ,而是中医的核心思想。
简单来说,阴阳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像白天和黑夜、热和冷。
咱们的身体也是如此,阴阳失衡了,就容易生病。
想象一下,冬天的时候吃冰淇淋,那可真是跟自找麻烦没两样!所以,养生就是要让阴阳找回平衡,这样身体才能健康。
1.2 五行理论说到五行,大家可能会想到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
中医把这些元素和我们的身体紧密联系在一起。
就像我们吃的每一种食物,都是这个五行的反映。
比如,春天多吃点绿色的蔬菜,能帮你肝脏“清清肝火”;夏天多喝水,心脏才能舒服点。
你要是把五行搞懂了,养生就跟玩拼图一样简单。
2. 养生的生活方式想要在养生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日常生活中可不能掉以轻心哦。
生活方式的改变,往往能让你一夜之间成为养生达人。
下面咱们就聊聊一些简单又实用的养生小妙招。
2.1 饮食调养饮食上,咱们可不能随便来,要讲究“适时、适量、适性”。
这就好比你去朋友家聚会,别贪吃,先看看人家桌上有什么,再决定吃啥。
多吃点五谷杂粮,水果蔬菜,少吃油炸和甜食,绝对能让你的身体感谢你。
记住,吃得健康,生活才不会“翻车”!2.2 适度运动运动也是养生的重要环节。
你可以选择太极、瑜伽,或者晨跑、散步,都是不错的选择。
运动的时候别太拼,适度就好,别让自己累得像个“拖拉机”。
再说了,运动也得讲究方法,先热身再开始,才能让身体更灵活。
你想想,秋冬季节,不少人都爱窝在沙发上,这可真不是养生的“良方”。
3. 心态调整养生可不仅仅是吃好喝好,还得有个好心态。
心态好,万事都好,俗话说“心宽体胖”,真不是没有道理。
中医理论~9_养生_防治_康复
中医康复保健养生·防治·康复一、选择题型题(一)A11.“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遵循养生基本原则中的()A延缓衰老 B 顺应自然 C 预防疾病 D 形神兼养 E 动静结合2.下列除哪项外,均属养形的养生方法()A 调理饮食B 起卧有时C 节制房事D 修德养性E 劳逸结合3.调神必须以下列哪项为首务()A 健脑B 补脾C 养心D 调肝E 益肾4.养生的基本原则中,重在调养的内脏是()A 心肾B 心脾C 肝肾D 肝心E 肾脾5.“治未病”是指()A 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B 外避病邪和既病防变C 未病先防和早期诊治D 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E 调养正气和控制病传6.下列除哪项外,均为调养正气的方法()A 加强锻炼B 外避病邪C 起居有常D 调摄精神E 饮食有节7.“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治法属于()A 控制疾病传变B 提高抗邪能力C 避免病邪侵入D 早期诊断治疗E 防止疾病发生8.中医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则是()A 调整阴阳B 治病求本C 标本先后D 调理脏腑E 扶正祛邪9.下列属于从治法的是()A 实则泻之B 标本兼治C 热因热用D 阳病治阴E 用寒远寒10.以下适宜于“塞因塞用”治法的病症是()A 食积腹泻B 血瘀崩漏C 气滞腹胀D 脾虚泄泻E 阴虚便秘11.康复医疗中的养形方法是重在()A 调整阴阳B 补益精血C 疏通气血D 调理脏腑E 扶正祛邪12.在内外结合的康复疗法中,对于病在脏腑者,应给予()A 内治B 外治C 内治为主,配合外治D 外治为主,配合内治E 内治与外治并重13.康复病人的临床表现大多属()A 实证B 虚实错杂证C 虚证或实中夹虚证D 虚中夹实证E 虚证或虚中夹实证14.利用环境因素来促进疾病康复的方法称为()A 运动康复B 自疗康复C 怡情康复D 自然康复E 治疗康复15.泉水疗法属于()A 自然康复B 治疗康复C 药物康复D 运动康复E 怡情康复型题(二)A21.病人出现大量腹水、呼吸喘促、大小便不利等急重症状,应采用下列哪种治则()A 虚则补之B 标本兼治C 通因通用D 急则治标E 缓则治本2.病人出现四肢厥冷、下利清谷、脉微欲绝以及身热不恶寒、口渴面赤、脉大等症,应采用的治法是()A 热者寒之B 急则治标C 热因热用D 通因通用E 实则泻之3.病人渴喜冷饮、烦躁不安、便干尿黄、舌红苔黄,同时又见四肢厥冷、脉沉等症,应采用的治法是()A 虚则补之B 急则治标C 塞因塞用D 寒者热之E 寒因寒用型题(三)B1A 扶正B 祛邪C 扶正与祛邪兼用D 先祛邪后扶正E 先扶正后祛邪1.瘀血所致的崩漏,若正气尚能耐攻,治疗时可()2.虫积日久,正虚较甚者,治疗时应()A 表热证B 虚热证C 假热证D 里热证E 实热证3.阳中求阴的治法用于治疗()4.热因热用的治法用于治疗()A 虚寒证慎用寒凉药B 冬季慎用寒凉药C 假寒证慎用寒凉药D 北方慎用寒凉药E 阳虚体质者慎用寒凉药5.属于因人制宜的是()6.属于因时制宜的是()(四)X 型题1.与衰老之迟早相关的因素有()A 自然环境 B先天禀赋 C 精神刺激 D 饮食起居 E 社会因素2.养生的基本原则,大体归纳为()A 顺应自然B 动静结合C 延缓衰老D 形神兼养E 调养脾肾3.既病防变主要包括()A 早期诊断B 控制病传C 早期治疗D 加强锻炼E 调养脾肾4.中医学的治疗原则有()A 标本先后B 因人、因时、因地制宜C 正治反治 D扶正祛邪 E 调整阴阳5.下列属于逆治法的是()A 寒因寒用B 虚则补之C 热者寒之D 通因通用E 实则泻之6.康复的基本原则包括()A 内外结合B 药食结合C 针推结合D 形神结合E 自然康复与治疗康复结合二、词语解释1.治未病2.治病求本3.正治4.反治5.寒因寒用6.塞因塞用7.通因通用8.因人制宜三、填空题1.养生的重要意义,主要包括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及()三方面。
第九章 养生、防治、康复原则
目的要求
• 掌握养生、防治、康复的基本原则。 • 了解养生、预防、治则、康复的概念、意义,治
则与治法的关系。
2
第七章 发病原理
概念: 养生:研究人类生命规律和保养身体、延年
益寿的原则和方法。 预防:是指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
生与发展。 治则: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制定的临证立法、
处方、用药的总则。
时,必须从局部联系整体。 例: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27
第三节 治则
28
第三节 治则
治则:治疗疾病的法则 以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基本精神为指导
治则 长期临床实践的总结 可指导临床立法、处方用药
治则与治法的关系: 治则——用以指导治疗方法的总则(具有概
括性、指导性) 治法——是治则的具体化,从属于治则(具
第一节 养生
二、养生的基本原则 (四)保精护肾 五脏之中,主藏精,主生殖,故保精重在保养肾精
(生殖之精)。 中医养生学强调节欲以保精,节制房事,保持精气充
盛,有利于身心健康。 保养肾精之法甚多,除节欲保精外,尚有导引补肾、
按摩益肾、食疗补肾等
18
第一节 养生
二、养生的基本原则 (四)保精护肾 五脏之中,主藏精,主生殖,故保精重在保养肾精
二、养生的基本原则 (一)顺应自然
人生于天地之间,人的生命 活动要要遵循自然界的规律, 应主动采取各种措施,以适应 自然界的变化。
这就是“天人相应”的思想。
10
第一节 养生 二、养生的基本原则 (一)顺应自然
一年四季具有春暖、夏热、秋凉、冬寒的气 候变化,大地植物呈现出春生、夏长、秋收、冬 藏的现象。人体也应该像植物一样顺应自然规律。
12
第一节 养生
养生康复的原则
养生康复的原则xx年xx月xx日•概念和意义•原则和方法•实践和应用•案例和效果目录01概念和意义1 2 3养生康复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如中医、西医、心理、营养、运动等,以达到全面、系统地维护和促进健康的目的。
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养生康复基于个体的健康状态,通过评估个体的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制定个性化的养生康复方案。
基于健康状态养生康复强调整体观念,注重身心并重,以全面改善健康状况为目标。
强调整体观念通过养生康复,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提高机体的抵抗力,降低患病风险。
预防疾病发生生病后,养生康复可以帮助机体恢复到最佳的功能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促进机体恢复正确的养生康复方法可以延长人的寿命,使人更好地享受生活。
延长寿命通过养生康复,可以改善机体功能,提高生命质量,使人们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都达到最佳状态。
提高生命质量03健康管理的意义健康管理可以帮助个体制定全面的健康计划,预防疾病的发生,改善机体功能,提高生命质量。
养生康复与健康管理01养生康复是健康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管理涵盖了养生康复、健康咨询、健康促进等方面,其中养生康复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02养生康复与健康管理的关系养生康复与健康管理密切相关,通过评估个体的健康状况,为其制定相应的养生康复计划,帮助其实现健康管理目标。
02原则和方法对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了解个体的健康状况。
全面评估定期进行健康评估,以便及时发现健康问题并制定相应的养生康复计划。
定期评估通过自我观察,及时发现身体不适或心理问题,及时就医。
自我观察健康评估制定明确的养生康复目标,如改善睡眠、控制体重、减少烟酒等。
养生规划目标明确采用科学的养生方法,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等。
方法科学根据个人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养生康复方案,以达到最佳效果。
个体化方案心理疏导针对心理问题,进行心理疏导,缓解压力,改善情绪。
专业指导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养生康复,确保安全有效。
中医基础理论――养生、防治和康复
中医基础理论――养生、防治和康复一、选择题(一)A1型题1.“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遵循养生基本原则中的()A.延缓衰老B.顺应自然C.预防疾病D.形神兼养E.动静结合【答案】B【解析】人体阴阳气血的运行与四时气候的变化密切相关,故“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顺应自然,根据四时气候的变化而进行的养生方法。
2.下列除哪项外,均属养形的养生方法()A.调理饮食B.起卧有时C.节制房事D.修德养性E.劳逸结合【答案】D【解析】修德养性属于调神的方法。
3.调神必须以下列哪项为首务()A.健脑B.补脾C.养心D.调肝E.益肾【答案】C【解析】由于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故调神必须以养心为首务。
4.养生的基本原则中,重在调养的内脏是()A.心肾B.心脾C.肝肾D.肝心E.肾脾【答案】E【解析】由于肾为先天之本,是生命活动的根基;脾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故养生保健,调养脏腑,应以脾肾为先。
5.“治未病”是指()A.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B.外避病邪和既病防变C.未病先防和早期诊治D.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E.调养正气和控制病传【答案】D【解析】治未病是中医学的预防思想,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方面内容。
6.下列除哪项外,均为调养正气的方法()A.加强锻炼B.外避病邪C.起居有常D.调摄精神E.饮食有节【答案】B【解析】外避病邪是防止邪气侵害的方法,不属调养正气的范畴。
7.“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治法属于()A.控制疾病传变B.提高抗邪能力C.避免病邪侵入D.早期诊断治疗E.防止疾病发生【答案】A【解析】由于肝病容易传脾,故治肝时,预先配合健脾和胃之法,使脾气旺盛不受邪,以控制和防止疾病的传变。
8.中医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则是()A.调整阴阳B.治病求本C.标本先后D.调理脏腑E.扶正祛邪【答案】B【解析】中医治则理论体系中最高层次的治疗原则就是“治病求本”,其他治则都是治病求本的具体体现。
9.下列属于从治法的是()A.实则泻之B.标本兼治C.热因热用D.阳病治阴E.用寒远寒【答案】C【解析】热因热用,是指用温热性质的方药治疗具有假热现象的病证,属反治法,也即从治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
调整阴阳
实热证—热者寒之,治寒以热,采用寒凉方药以 清泄阳热。因阳胜则阴病,故应兼以益阴。 损其有余实寒证—寒者热之,治热以寒,采用温热方药 以温散阴寒。因阴胜则阳病,故应兼以扶阳。 调整 阴阳 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用于阴虚阳 偏亢的虚热证 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用于阳虚阴 盛的虚寒证 补其不足 阴中求阳—适用于肾阳虚证,治疗时于温补方药 中加入适量滋补肾阴之药。 阳中求阴—适用于肾阴虚证,治疗时于滋补肾阴 方药中加入适量的温补肾阴之品。 阴阳双补—治疗时补阴与补阳同时并用。适用于 阴阳两虚证。
第二节 预防原则
一、预防为主的意义
预防,是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内经》:“治未病。”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 成而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 锥,不亦晚乎。” “预防为主”,是我国卫生工作四方针之一。
二、预防的基本原则
(一)提高正气,增强抗邪能力
(四) 以平为期
• 各脏腑组织功能协调一致 气机升降出入的动态平衡 气血津液运行与代谢畅达调和 经气运行通利条达 体与外界环境和谐适应 阴阳偏盛偏衰 脏腑失调 气血不和 升降失序 经气不利 与外界环境不相适应
健康——阴阳平衡
疾病——阴阳失调
以平为期——针对各种偏差加以调整——使阴阳失 调重趋于平衡。
西医治疗思路——消除病因,消除病灶,直接对抗, 补充替代。 中医治疗思路——从整体观念出发,通过药物、针 灸、推拿等方法来调动、发挥机体“阴阳自和”的自 我调节机制,以期恢复阴平阳秘、内外和谐的生态平 衡。
三、基本治则
(一)扶正与祛邪
邪正之间的盛衰,决定疾病的虚实变化,又决定着疾病 的进 退。因此治疗疾病要扶助正气,祛除邪气,改变正邪恶双方力量 的对比,使疾病向痊愈方向转化。
1.扶正 即扶助机体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的一种治疗原
则,主要适用于以正虚为主要矛盾的病证。如气虚者补气,血虚 者补血。
2.祛邪 即祛除邪气,排除或消弱病邪侵袭和损害的一种治疗原则。
主要适用于邪气盛、正气未衰、以实为主要矛盾的病证。如攻下、 发汗、清热、散寒、消导、涌吐、化瘀等。 具体应用时要分清主次,或扶正兼以祛邪,或祛邪兼以扶正,或 先祛邪后扶正,或先扶正后祛邪,做到“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 正”。
治病求本——是指在治疗疾病时必须抓住证的本质,
并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
治病求本的核心——在复杂的病理变化中,善于透过
现象看本质,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并以有效的治疗 解决疾病的主要矛盾。
(二) 不治已病治未病
健康未病态——机体尚未产生病理信息的健康人。 潜病未病态——机体内已有潜在的病理信息,但尚未有
1.重视调摄精神:保持愉快舒畅的良好心情,减少不良的精神剌激 和过度的情绪波动。 2.注意饮食起居: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逸有度,生活保持一定的 规律性。 3.加强体育锻炼:适可有度,因人而异,持之以恒。“五禽戏”、 “太极拳”、“气功”、“易筋经”、“八段绵”等。 4.人工预防免疫:接种疫苗、菌苗、类毒素等,使人产生免疫。
养生可延缓衰老的进程,尽享其天年。
养生的基本原则
一、顺应自然:天人相应。人与自然息息相通,人的生命活动
要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所以养生必须适应自然界的变化。 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二、形神共养:既要注意形体 的保养,又要注意精神的调摄。静以养神(清静养神,修性怡 神,气功练神);动以养形(适可有度,形劳而不倦;因人而 异;持之以恒)。 三、调养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胃强则 强,胃弱则弱。调养方法有饮食调节(寒热适中,饥饱有度, 营养全面,清洁卫生),药物调节,精神调节,针灸按摩等。 四、保精护肾:肾藏精气,为生命之本,为健康长寿之根本。 方法有节欲养精以益肾,药物补益肾之阴阳精气,食疗补肾、 导引补肾等。
(二)避其邪气,防止病邪侵害
1.避其邪气:“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避其毒气”。 2.药物预防:用中草药预防传染病。
第三节 治疗原则
一、治则的概念
一、治则的含义
治则,也称治疗原则,是治疗疾病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它 是在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制定的治疗方法的 总则,对临床治疗立法、处方、用药等。具有普通指导意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五)调理气血
补气—用于气虚证。以调理脾胃为重点。 调血 调理气机——顺应脏腑气机的升降规律。 调理气杨紊乱的病理状态。 补血—用于补血证。以调理脾胃为重点。 调理血行—活血化瘀,清热凉血,止血。 调血 气血双补—益气与养血并用。 气血双调 行气活血—以行气为主,佐以活血。 益气摄血—以益气健脾为主,佐以 收敛止血。
二、治则与治法的关系
治则——是从整体上把握治疗疾病的规律。如扶正、祛邪等, “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治法——是在治疗原则指导下,针对具体的病证拟定的直接 而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二、中医治疗观
(一) 治病必求于本 本——病机——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是对证的病
因、病性、病位、病势及邪正消长等内容的归纳综
任何临床表现的状态,病理信息尚未到“显化”程度。
未病
前病未病态——机体的病理信息已有所显露,但在临上
尚不能诊断其病证类型,疾病处于早期阶段,刚刚 呈现少数先兆症状。
传变未病态——某一脏腑已有病,根据传变规律及脏腑
相关法则,将要影响到其它脏腑发病而尚未发病状态。
健康未病态——未病先防——养生保健 潜病未病态 治未病
有病早治
:早期发现
前病未病态
传变未病态
早期治疗 既病防变: 护正于未伤
祛邪于未传
(三) 治病先治神
神——精神、情志、心理。 治神——采用精神疗法(又叫情志疗法、心理疗法)。 它是通过医者的言、行、情、志等影响病者的认知、 情感和行为,以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 《素问· 宝命全形论》:“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 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大小。” 治神方法——移精变气,劝说开导,解惑释疑、心理暗 示,情志相胜,导引吐纳等。 《灵枢· 师说》:“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 以其便,开之以其苦。”
调理 气血
(六)调理脏腑
调理脏腑阴阳气血——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以恢复脏腑
气血阴阳平衡。
调理 顺应脏腑的生理特性——须顺应脏腑的生理特性而处方用 脏腑 药。
协调脏腑之间的关系——应从整体出发,注意调整各脏腑 之间的关系。
(七)三因制宜
因时制宜——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 原则。如“用寒远寒,用热远热。”
正治——又称“逆治”,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原则,
反治
反治——又称“从治”,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 所采用的方药性质与疾病表现出的假象性质相同。适用于疾病 的症状与本质不一致甚至相反的病证。 寒因寒用:即用寒性药物治疗假寒症状的病证。适用于真热假 寒证。从表面看是以寒治寒,但从病因病机看仍属于以寒治热。 热因热用:即用热性药物治疗假热症状的病证。适用于真寒假 热证。从表面看是以热治寒,但从病因病机看仍属于以热治寒。 塞因塞用:指用补益的药物治疗因虚而闭塞不通的真虚假实证。 通因通用:指用具有通利作用的药物治疗具有通泻症状的实证。 正治与反治,虽在方法上有逆从不同,但究其实质,都是在 治病求本思想的指导下,针对疾病的真相和本质而治的法则。
(三)正治与反治
《素问·至真要大论》“逆者正治,从者反治。” 正治与反治,是指所用药物性质的寒热、补泻效用与疾病的 本质、现象之间的逆从关系而言。在一般情况下,疾病的现象和 本质是一致的,但有时也会出现疾病的表象与本质完全相反。针 对疾病的表象(包括假象)而言,有正治和反治的区别。 即采用与证候性质相反的方药进行治疗,适应于疾病的本质与现 象相一致的病证。 1.寒者热之:指寒性病证表现寒象,用温热性质的方药来治疗。 2.热者寒之:指热性病证表现热象,用寒凉性质的方药来治疗。 3.虚则补之:指虚损病证表现虚象,用补益扶正的方药来治疗。 4.实则泻之:指邪实病证表现实象,用攻邪泻实的方药来治疗。
3.扶正与祛邪相兼 主要用于正气已虚、邪气仍实的虚实夹杂证。
(二)治标与治本
本——本质,代表疾病过程中占重要地位和起主要作用的方面。 标——现象,代表疾病过程中居次要地位和起次要作用的方面。 正气为本,病因为本,先病为本,旧病为本,脏腑为本。 邪气为标,症状为标,后病为标,新病为标,肌表为标。 1.急则治其标 是在标病甚急,若不先治其标,就会危及生命或影 响对本病治疗时所采取的一种治疗原则。属于应急性治则,治标 之后,仍要从本治疗 。 2.缓则治其本 指在病情不急的情况下,抓住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 的一个原则。治本是治病的根本方法,本质解决标病随之消失。 3.标本兼治 是指在标病与本病并重时采用的一种治疗原则。单治 本病而不顾其标病,或单治标病而不治其本病,均不能适应该病 证治疗要求时,就必须标本同治。
三因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特点是来考虑治 制宜
疗用药的原则。 因人制宜——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 来指导治疗用药的原则。
养生、防治及康复原则
第一节 养生原则
养生的概念:又称摄生、道生、保生等,即保养生命之意。 养生的意义: 一、增强体质:体质形成主要决定于先天和后天因素,
先天不足,可通过后天摄养和身体锻炼,以促使体质由弱变 强。
二、预防疾病:“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养生可以保养
正气,提高机体抵御病邪的能力。
三、延缓衰老:《内经》:“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