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养生、防治及康复原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医治疗思路——消除病因,消除病灶,直接对抗, 补充替代。 中医治疗思路——从整体观念出发,通过药物、针 灸、推拿等方法来调动、发挥机体“阴阳自和”的自 我调节机制,以期恢复阴平阳秘、内外和谐的生态平 衡。
三、基本治则
(一)扶正与祛邪
邪正之间的盛衰,决定疾病的虚实变化,又决定着疾病 的进 退。因此治疗疾病要扶助正气,祛除邪气,改变正邪恶双方力量 的对比,使疾病向痊愈方向转化。
(三)正治与反治
《素问·至真要大论》“逆者正治,从者反治。” 正治与反治,是指所用药物性质的寒热、补泻效用与疾病的 本质、现象之间的逆从关系而言。在一般情况下,疾病的现象和 本质是一致的,但有时也会出现疾病的表象与本质完全相反。针 对疾病的表象(包括假象)而言,有正治和反治的区别。 即采用与证候性质相反的方药进行治疗,适应于疾病的本质与现 象相一致的病证。 1.寒者热之:指寒性病证表现寒象,用温热性质的方药来治疗。 2.热者寒之:指热性病证表现热象,用寒凉性质的方药来治疗。 3.虚则补之:指虚损病证表现虚象,用补益扶正的方药来治疗。 4.实则泻之:指邪实病证表现实象,用攻邪泻实的方药来治疗。
(四) 以平为期
• 各脏腑组织功能协调一致 气机升降出入的动态平衡 气血津液运行与代谢畅达调和 经气运行通利条达 体与外界环境和谐适应 阴阳偏盛偏衰 脏腑失调 气血不和 升降失序 经气不利 与外界环境不相适应
健康——阴阳平衡
疾病——阴阳失调
以平为期——针对各种偏差加以调整——使阴阳失 调重趋于平衡。
治病求本——是指在治疗疾病时必须抓住证的本质,
并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
治病求本的核心——在复杂的病理变化中,善于透过
现象看本质,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并以有效的治疗 解决疾病的主要矛盾。
(二) 不治已病治未病
健康未病态——机体尚未产生病理信息的健康人。 潜病未病态——机体内已有潜在的病理信息,但尚未有
(二)避其邪气,防止病邪侵害
1.避其邪气:“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避其毒气”。 2.药物预防:用中草药预防传染病。
第三节 治疗原则
一、治则的概念
一、治则的含义
治则,也称治疗原则,是治疗疾病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它 是在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制定的治疗方法的 总则,对临床治疗立法、处方、用药等。具有普通指导意义。
养生、防治及康复原则
第一节 养生原则
养生的概念:又称摄生、道生、保生等,即保养生命之意。 养生的意义: 一、增强体质:体质形成主要决定于先天和后天因素,
先天不足,可通过后天摄养和身体锻炼,以促使体质由弱变 强。
二、预防疾病:“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养生可以保养
正气,提高机体抵御病邪的能力。
三、延缓衰老:《内经》:“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
(五)调理气血
补气—用于气虚证。以调理脾胃为重点。 调血 调理气机——顺应脏腑气机的升降规律。 调理气杨紊乱的病理状态。 补血—用于补血证。以调理脾胃为重点。 调理血行—活血化瘀,清热凉血,止血。 调血 气血双补—益气与养血并用。 气血双调 行气活血—以行气为主,佐以活血。 益气摄血—以益气健脾为主,佐以 收敛止血。
1.扶正 即扶助机体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的一种治疗原
则,主要适用于以正虚为主要矛盾的病证。如气虚者补气,血虚 者补血。
2.祛邪 即祛除邪气,排除或消弱病邪侵袭和损害的一种治疗原则。
主要适用于邪气盛、正气未衰、以实为主要矛盾的病证。如攻下、 发汗、清热、散寒、消导、涌吐、化瘀等。 具体应用时要分清主次,或扶正兼以祛邪,或祛邪兼以扶正,或 先祛邪后扶正,或先扶正后祛邪,做到“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 正”。
3.扶正与祛邪相兼 主要用于正气已虚、邪气仍实的虚实夹杂证。
(二)治标与治本
本——本质,代表疾病过程中占重要地位和起主要作用的方面。 标——现象,代表疾病过程中居次要地位和起次要作用的方面。 正气为本,病因为本,先病为本,旧病为本,脏腑为本。 邪气为标,症状为标,后病为标,新病为标,肌表为标。 1.急则治其标 是在标病甚急,若不先治其标,就会危及生命或影 响对本病治疗时所采取的一种治疗原则。属于应急性治则,治标 之后,仍要从本治疗 。 2.缓则治其本 指在病情不急的情况下,抓住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 的一个原则。治本是治病的根本方法,本质解决标病随之消失。 3.标本兼治 是指在标病与本病并重时采用的一种治疗原则。单治 本病而不顾其标病,或单治标病而不治其本病,均不能适应该病 证治疗要求时,就必须标本同治。
1.重视调摄精神:保持愉快舒畅的良好心情,减少不良的精神剌激 和过度的情绪波动。 2.注意饮食起居: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逸有度,生活保持一定的 规律性。 3.加强体育锻炼:适可有度,因人而异,持之以恒。“五禽戏”、 “太极拳”、“气功”、“易筋经”、“八段绵”等。 4.人工预防免疫:接种疫苗、菌苗、类毒素等,使人产生免疫。
养生可延缓衰老的进程,尽享其天年。
养生的基本原则
一、顺应自然:天人相应。人与自然息息相通,人的生命活动
要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所以养生必须适应自然界的变化。 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二、形神共养:既要注意形体 的保养,又要注意精神的调摄。静以养神(清静养神,修性怡 神,气功练神);动以养形(适可有度,形劳而不倦;因人而 异;持之以恒)。 三、调养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胃强则 强,胃弱则弱。调养方法有饮食调节(寒热适中,饥饱有度, 营养全面,清洁卫生),药物调节,精神调节,针灸按摩等。 四、保精护肾:肾藏精气,为生命之本,为健康长寿之根本。 方法有节欲养精以益肾,药物补益肾之阴阳精气,食疗补肾、 导引补肾等。
有病早治
:早期发现
前病未病态
传变未病态
早期治疗 既病防变: 护正于未伤
祛邪于未传
(三) 治病先治神
神——精神、情志、心理。 治神——采用精神疗法(又叫情志疗法、心理疗法)。 它是通过医者的言、行、情、志等影响病者的认知、 情感和行为,以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 《素问· 宝命全形论》:“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 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大小。” 治神方法——移精变气,劝说开导,解惑释疑、心理暗 示,情志相胜,导引吐纳等。 《灵枢· 师说》:“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 以其便,开之以其苦。”
正治——又称“逆治”,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原则,
反治
反治——又称“从治”,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 所采用的方药性质与疾病表现出的假象性质相同。适用于疾病 的症状与本质不一致甚至相反的病证。 寒因寒用:即用寒性药物治疗假寒症状的病证。适用于真热假 寒证。从表面看是以寒治寒,但从病因病机看仍属于以寒治热。 热因热用:即用热性药物治疗假热症状的病证。适用于真寒假 热证。从表面看是以热治寒,但从病因病机看仍属于以热治寒。 塞因塞用:指用补益的药物治疗因虚而闭塞不通的真虚假实证。 通因通用:指用具有通利作用的药物治疗具有通泻症状的实证。 正治与反治,虽在方法上有逆从不同,但究其实质,都是在 治病求本思想的指导下,针对疾病的真相和本质而治的法则。
调理 气血
(六)调理脏腑
调理脏腑阴阳气血——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以恢复脏腑
气血阴阳平衡。
调理 顺应脏腑的生理特性——须顺应脏腑的生理特性而处方用 脏腑 药。
协调脏腑之间的关系——应从整体出发,注意调整各脏腑 之间的关系。
(七)三因制宜
因时制宜——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 原则。如“用寒远寒,用热远热。”
三因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特点是来考虑治 制宜
疗用药的原则。 因人制宜——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 来指导治疗用药的原则。
第二节 预防原则
一、预防为主的意义
预防,是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内经》:Leabharlann Baidu治未病。”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 成而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 锥,不亦晚乎。” “预防为主”,是我国卫生工作四方针之一。
二、预防的基本原则
(一)提高正气,增强抗邪能力
二、治则与治法的关系
治则——是从整体上把握治疗疾病的规律。如扶正、祛邪等, “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治法——是在治疗原则指导下,针对具体的病证拟定的直接 而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二、中医治疗观
(一) 治病必求于本 本——病机——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是对证的病
因、病性、病位、病势及邪正消长等内容的归纳综
任何临床表现的状态,病理信息尚未到“显化”程度。
未病
前病未病态——机体的病理信息已有所显露,但在临上
尚不能诊断其病证类型,疾病处于早期阶段,刚刚 呈现少数先兆症状。
传变未病态——某一脏腑已有病,根据传变规律及脏腑
相关法则,将要影响到其它脏腑发病而尚未发病状态。
健康未病态——未病先防——养生保健 潜病未病态 治未病
(四)
调整阴阳
实热证—热者寒之,治寒以热,采用寒凉方药以 清泄阳热。因阳胜则阴病,故应兼以益阴。 损其有余实寒证—寒者热之,治热以寒,采用温热方药 以温散阴寒。因阴胜则阳病,故应兼以扶阳。 调整 阴阳 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用于阴虚阳 偏亢的虚热证 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用于阳虚阴 盛的虚寒证 补其不足 阴中求阳—适用于肾阳虚证,治疗时于温补方药 中加入适量滋补肾阴之药。 阳中求阴—适用于肾阴虚证,治疗时于滋补肾阴 方药中加入适量的温补肾阴之品。 阴阳双补—治疗时补阴与补阳同时并用。适用于 阴阳两虚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