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古典文献的版本..资料讲解
文献学复习资料
10.《文选》(P55):是南朝梁武帝长子萧统所编,收录了周代至六朝约800年间130为知名作家和少数佚名作者的作品700多篇,分为38类,大致为诗、赋、文三部分。是现存最早的一部文学总集,其重要意义在于编者有意识地将经、史、子、和“文”区别开来,是有意识的文学作品结集。
19.别集(P57):是相对于总集而言的,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
20.丛书(P60):是指搜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的理念和体例编校,冠以一个总集的书名,用同一的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又名“丛刊”、“丛编”“丛刻”、“类编”、“合刻”、“汇抄”、“汇刻”、“全书”等。
13.《困学纪闻》(P24):宋代学问大家王应麟所作,是一部学术考证笔记,涉及范围很广,包括天道、历数、地理、诸子、考史、评诗文和杂识。此书对后代尤其是清代的文献考据学影响很大,清代注明学者严若璩、全祖望、何焯、翁元圻等先后为此书做笺注。
14.《永乐大典》(P26):是明成祖永乐年间,解缙等人奉诏编纂的。全书体例是依照《洪武正韵》的韵母,“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将大量古书的有关资料整段、整篇,有的甚至是整部地抄入。共计22877卷,3.7亿字,只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类书,保存了非常丰富的明以前已经散亡的文献,但目前全世界残存的《永乐大典》仅占原书的4%。
22.政书(P64):是专门记载各种典章制度的工具书,比较有名的政书是“三通”。
23.干支(P65):中古国代用于纪日、纪年的。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按顺序组合为六十对,六十对一个轮回,即俗称“六十花甲子”。
中国古典文献 第三章
(四)译
译,就是翻译。把一种语言的文献转换成另一种语 言的文献。是一种独特的文献形成方式。 1.佛典翻译 佛典翻译始于东汉。东汉明帝时的 《四十二章经》是最早的佛经汉译本。
(四)译 2.学术翻译 主要是西方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书籍的汉译。 主要有三个时期: 一是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和我国学者的合作翻译。
格萨尔故事不断丰富,是个典型的“箭垛式”人物。 所以到底有多少部,谁也说不清楚。分章本比较连贯, 面貌较为原始。分部本则在分章本基础上,每部取一 章扩充而成。据统计,现在搜集、记录的《格萨尔》 藏文有二百万行,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 《格萨尔》17世纪传到蒙古族地区,演变为《格斯 尔》,这是两部同源分流的史诗。
江南制造局的中国译者:李善兰、华蘅芳、徐寿及徐建寅父子
。
徐寿像(清人绘)
3.文学翻译
林纾(1852-1924)近代文学家、翻译家。字琴南,号
畏庐,别署冷红生,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晚称蠡叟、践 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室名春觉斋、烟云楼等。
◆译作最多的是英国哈葛德,有《迦因小传》、《鬼山狼侠传》等20种;
布
文 献 的 形 成 与 流
第 三 章
中 文國 獻 古 學 典
一、文献的形成
文献的形成方式一般包括:著、述、编、译。
(一)著,亦称“作”、“造”、 “著作” 清代学者焦循对“作”下过明确定 义:“人未知而己先知,人未觉而己 先觉,因以所先知先觉者教人。俾人 皆知之觉之,而天下之知觉自我始, 是为作”(《雕菰集》卷七《述难 篇》)。
二.文献的流布
(一)讲唱 在文字产生之前,人类文明早已存在,人类的 历史由于无法用文字记载,只能靠口耳相传,这段 历史叫作传说历史或叫历史的传说阶段。其中神话 和长篇史诗较为常见。
第三章古典文献的目录简
该刊创刊于1951年 8月, 每月出版一期,全面介 绍当月的新书出版信息。 设有“书业观察”、 “特别推荐”、“新书 评介”、“书评文摘”、 “畅销书摘”、“精品 书廊”和“新书书目” 等栏目。
《全国总书目》以中国 版本图书馆征集的样本 为依据,收录当年中国 出版的公开发行和只限 国内发行的各种文字的 初版和改版图书(不包 括重印书),也收录中 小学、师范学校、业余 学校教学用书。它由分 类目录、专题目录和附 录 3部分组成。
学) 诸子略(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农 家、小说家) 诗赋略(屈原赋之属、陆赋之属、荀赋之属、杂赋、歌 诗) 兵书略(兵权谋、兵形谋、兵阴阳、兵技巧) 数术略(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 方技略(医经、经方、房中、神仙)
二、荀勖《中经新簿》——四分法
一曰甲部,纪六艺及小学等书; 二曰乙部,有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
鹖冠子三卷
按汉志鹖冠子楚人不显名氏居深山以鹖
羽为冠因自号焉Βιβλιοθήκη 书十五篇论三才变通 古今治乱之道唐柳宗元尝辩此书非古而 韩愈独称焉二人皆名儒未知孰是
《直斋书录解题》
作者南宋陈振孙 全书分53类,没有总序,只有少部分有
小序,每部书都有解题。 原书56卷,后亡佚,清从《永乐大典》 中辑佚出22卷。
录,原指刻木时发出的声音,引申为记 录、整理、次第、详细说明之意。
《公羊传》成公十年,“此何以书?录伯姬
也。”
目录在目录学中,目指一书的篇名或群 书的书名,录指叙录,即对一篇书或对 一部书的内容做的提要。两者合在一起, 就是目录。
目录学是指研究目录的产生、发展及功用的 一门学问,属于文献学的一个分支。 目录学又分为古典目录学和现代目录学。古 典目录学的时间断限是从西汉起到 20 世纪 初。现代目录学是以现代科学分类为基础的 图书分类法诞生为标志。
第三讲 古典文献版本
(二)古籍的外形结构
这包括书衣、书签、书 名页、书首、书根、书 脑、书脊等名称。
1、书衣。即书的前后封衣,又称书皮、书面、护 封等。现在叫“封面”(古籍中的封面另有所指)。 书衣有布、纸两种,最常见的是用栗色毛边纸和青 色连史纸做成的书衣;布料、绵绫则多施于古籍善 本。明清内府图书常用黄绫作衣,以示尊贵。书衣 上一般题有书名,或直接写在封皮上,或贴一纸书 签。
2、古籍数量的估计:
1)历代出版书籍的数量。1946年,杨家骆教
授根据历代各种目录整理出我国古代出版的书
籍数量。
朝代
公元 出版书籍量 累计出版量
西汉及以前 ?-25 1033 1033
东汉
25-220 1100 2133
三国
220-280 1722 3255
晋
280-420 2438 5693
2、界行。字行之间的分界线。界行和栏线用黑色 或朱色,黑色栏线称乌丝栏,红色栏线叫朱丝栏。 主要见于唐以前写本。明清时期,专有印刷各种颜 色笺格的作坊,用不同颜色界栏笺纸抄写的古籍, 通常直接著录为红格、黑格、蓝格、绿格等等。
乌丝栏
卍字栏
3、行格。版面之内,用直线分成若干行,每行有 若干字,在鉴定和著录时,人们习惯以半页计算, 叫做“半页×行×字”,有的径称“×行×字”, 若每一行中有两排字(通常为大字的注解),叫做 “小字双行×行×字”,若双行字数与单行正文相 同,就不再注出。这种著录和说明方式,称为行格, 又称行款。
3)“版本”的含义变化。“版”、“本”二字合为一 词,当始于北宋,最初专指雕版印刷的印本书籍,以别 于写本。最早出现于宋太宗淳化(990-994)初年。 《宋史·李觉传》云:“淳化初,上以经书版本有田敏 辄删去者数字,命觉与孔维详定”。可见,版本一词的 本义是用雕刻好文字的木版印制而成的图书本子,与写 本、拓本等相区别。至雕版印刷通行后,一般称印本书 为“版”,写本书为“本”,叶德辉《书林清话》卷1 说:“雕版谓之版,藏本谓之本。藏本者,官私所藏未 雕之善本也。”近人吴则虞《版本通论》也说:“雕版 行,锓椠之木称‘版’,抚印之文称‘本’。”(《四 川图书馆学报》1978年12期)而版本也就成为印本书 与写本书的合称了。后来著录书目者在著录印本的同时, 也著录印本以外的各种形式的图书,于是版本的范围就 逐渐扩大,包括了雕版印刷通行前的简策、帛与纸的写 本和雕版印刷通行后的刻本,以及拓本、石印本、影印 本、活字版等形式的一切书籍。因此,现在我们所说的 版本,意为一书经过传写或印刷而形成的各种实物形态。
中国古典文献学知识点 (1)
导论两汉在儒家经典文献整理上出现过几次由官方主持的大型会议或活动,专门审定经义、校订经文。
第一次是西汉宣帝甘露三年,宣帝诏群儒在石渠阁论定五经同异,留下一部《石渠议奏》,后亡佚。
第二次是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在自虎观召开群儒大会,考论经义同异。
会议讨论的结果是产生一部《白虎议奏》,乂称《白虎通德论》,经班固撰集后,题作《白虎通义》。
第三次是东汉灵帝熹平四年,灵帝诏诸儒正定经书文字,校书宜和书法家蔡邕亲自书写于碑,使工锈刻,立于太学门外,供后儒晚学取正经文,史称“襄平石经”。
魏晋时期在古典文献的传播与发现上有两件大事值得关注。
一是魏正始三体石经的刊刻。
按古文、篆文、隶书三种字体刊刻儒家经典,故称为三体石经或三字石经。
二是汲冢竹书的发现。
流传至今的有《竹书纪年》《穆天子传》。
隋、唐两朝,唐太宗命国子祭酒孔颖达与诸儒共同撰写了《五经正义》,即《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
唐代的壁经和石经。
唐代的石经提议于大和元年,开雕于大和九年,雕成于开成二年,因此称为开成石经。
五代时在古典文献学史上最值得书写的大事是蜀石经与雕版印刷九经。
后唐长兴三年由国子监主持雕版印刷九经,是中国古典文献学史上的一件意义深远的大事。
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袁枢还首创记事本纪事本末体,成《通鉴纪事本末》。
有一些史料价值很高的著述体裁都是在宋代兴盛起来的,像年谱。
南宋郑樵《通志》《艺文略》《校睡略》。
王应麟最能体现王氏古典文献学考据才能的著作是《汉书文志考证》、《困学纪闻》。
元胡三省《资治通鉴注》,马端临《文献通考》。
明《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类书。
清代是继宋代之后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的又一高峰时期。
清代的古典文献学长于考据,并坚持把考据建立在扎实的小学基础之上。
因此,这种考据学又被称为汉学,与长于义理之学的宋学相对立。
又因为清代考据学作风朴实而被称为“朴学”。
清人的考据学家层出不穷,在整理和研究古典文献上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文献学第三章版本学
• 2.古籍版本学史。古籍版本学史实际上是 中国历代的版本研究史。中国历代的版本 学家们运用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观点和方法 研究各种版本和一些版本现象,考察这些 观点和方法的发展源流,对于继承和发扬 古代版本学家留下的丰富遗产,建立和完 善古籍版本学的学科体系,有着重要的意 义。
• 3.古籍版本现象。古籍版本现象就是有关 古代图书版本的各种客观存在。诸如一书 有各种不同版本的现实,一书各本在形式、 内容方面的特征和差异,图书版本的发生 发展历史,版本的制作、流传、著录情况, 版本的各种类型,版本的真伪、优劣、价 值大小等,都属于版本现象。对古代图书 的各种版本现象的研究,是版本学的重要 内容。
• 地方各级政府机构刻本主要有: • 地方官府刻本,如宋代的“公使库本”、 “茶盐司本”、“转运司本”、“计台司 本”、“提刑司本”、“安抚司本”,以 及各路、省、道、州、府、县官衙刻本等; • 地方官学刻本,如“府学本”、“郡庠 本”、“泮宫本”等; • “藩刻本”,即明代各地藩王府刻印的书, 如明唐藩翻刻《文选》,晋藩刻《唐文粹》 等;
• 写本:人们约定俗成,将唐以前的本子称为“写 本”,唐以后的本子称为“抄本”,如敦煌石窟 发现的《云谣集》即为写本。 人们又习称除 抄本和稿本以外以手写形式成书的本子为“写 本”,包括官府衙门的公文、奏折、帐簿、契约、 档案等官书和私人手写的函札、日记、谱牒等文 献,也包括宫廷写本如明初的《永乐大典》、清 乾隆时的《四库全书》以及现存历代实录、会要、 国史、玉牒、宝训等。这些写本文献比起那些经 过多次加工整理的抄本或印本文献,往往更为真 实、具体、生动。
一、版本释义
• 版,《说文解字》说:“判也,从片,反 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校正说: “片也,旧作判也,浅人所改,今正。” 朱骏声《说文解字通训定声》说:“判木 为片,名之为版。”这说是说,剖成片状 的木头称为“版”。因版多系木质,遂派 生出“板”字,并与“版”字互为通假。 所以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凡施于 宫室器用者,皆曰版。今字作板。”可见 “版”、“板”二字为古今字。
中国古典文献学第三章第一节,第二节
提要
版本
大小序
古书命名的方式
(1)以通称为书名——《诗经》
(2)摘取书中一二字为书名——《急就章》
明人临摹的《急就章》(片段)
(3)以姓名为书名——《孟子》
乾隆手书《孟子》
宋版朱熹《孟子集注》
(4)以朝代命名——新旧《唐书》
中华书局版
(5)以时间命名——《白氏长庆集》
《白氏长庆集》
《元氏长庆集》
《七略》之后,具有典范意义的目录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200卷。
﹁ 四 库 全 书 总 目 提 要 ﹂ 卷 一 首 页
《四库提要》是先秦至清初学术史的总结。
泛滥无归,终身无得。得门而入,事半功
倍。……今为诸君指一良师,将《四库全书 总目提要》读一过,即略知学术之门径矣。 ——清张之洞《輶轩语· 语学》
2、传录体提要——晋王检《七志》首创
《七志》亦不述作者之意,但于书名之下,每立一传。
——《隋书· 经籍志》
版
本
《遂初堂书目》
辑录体提要—《文献通考· 经籍考》
引用成文,广泛辑录相 关资料,如序跋、题记 以及历代叙录、注释、 列传,成为提要。
《九经三传沿革例》
大 小 序
《汉书· 艺文志· 总序》
第三章
文献目录与解题
第一节
何为“目录”
“目”:本义是指人的眼睛,以 “目”来表
示复数的事物,后引申为节目、条目、细目、 项目、名目之义。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
“录”:本义为刻木发出的声音。
许慎《说文解字》:“录:刻木录录也。” 引申为抄写,记录。
第三章古典文献的体式
第三章体式第一节作者古代文献,在汉代以前,一般不题撰人,要查考其作者,颇为艰难。
如《诗经》的作者似可从《诗序》中考知,然而对于《诗序》的作者,历来就众说纷纭,或孔子、或子夏、或卫宏、或国史等,其本身都很难确信,以此为凭,更难考知。
历代以来,诗篇中已考知作者的,也只有《节南山》、《巷伯》、《丞民》、《崧高》、《载驰》、《鸱鸮》、《无衣》、《常棣》、《抑》、《时迈》等若干篇而已。
迄今绝大多数诗篇的作者,仍然无法考知。
先秦诸子,题为某子,也所不是他本人亲手所著,实为其后人、弟子、宾客所撰定。
至于辑集成书,题为某子,更是后来的事。
通常是后人将某一学派著作汇集成书,取其代表人物的姓,冠以某子之称。
《史记·韩非传》说:著也 ”《史记·司马相如传》也说:! 有是 ”由此可见,战国时韩非、汉初时司马相如都未在作品上标着自己的名字。
汉魏文人著作,也不自题姓名。
如著名的《古诗十九首》就未标注姓名,作者是谁,历来说法不一。
南北朝梁代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说:“又《古诗》佳丽,或称枚叔(即西汉辞赋家枚乘之字),其《孤竹》一篇,则傅毅(东汉文学家)之词。
以采推之,两汉之作乎。
”他认为可能是枚乘的作品,其中《孤竹》篇是傅毅之作,不过也不敢断定,所以只能比较其文采,推断为两汉人所作。
南朝陈徐陵编《玉台新咏》,选录了《古诗十九首》中的作品,把《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等八首题为枚乘所作。
而南北朝梁代另一文学理论批评家钟嵘在《诗品》中,又把《去者日以疏》、《客从远方来》二首剔除出来,疑是曹植作品。
唐李善注《文选》,在篇题下加注说:也 ”对定为枚乘之作,提出了异议。
直到今天,人们还只能推断,大致是东汉无名氏所作,并非出于一时一人之作。
又如《胡笳十八拍》,也因其未标上作者姓名,而相传为东汉著名女诗人蔡琰(字文姬)所作,也曾被学者认定为伪作。
郭沫若经多方考证,反复辩说,先后写了六读蔡文姬《胡笳十八拍》的专门文章,断定为蔡琰所作,并非伪作。
第三章 古典文献的版本
文献的载体在讲版本这一章之前,我们首先了解与版本有关的一个问题,就是文献的载体。
那么什么叫做文献的载体?任何由书面语言所形成的文献必须依赖一定的物质材料才能被记录下来,记载文献的物质材料就叫做文献的载体。
从现存实物看,文献的载体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甲骨、青铜、石头、竹木、缣帛、纸张、电子等。
一、甲骨。
甲骨是龟甲和兽骨的合称。
具体地说,龟,指龟甲的腹板;骨,主要指牛的肩胛骨或胫骨,也有猪和羊的肩胛骨。
迄今为止,人们可以看到的最早的古代文献就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人称甲骨文。
甲骨文献的内容为殷商时期王室占卜的记录以及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故又称“卜辞”。
因其出土于殷墟(河南安阳西北小屯村),故又称“殷墟书契”、“殷墟卜辞”等。
由于甲骨文是对卜筮活动的记载,主要用来核实卜辞是否灵验,它还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书籍。
二、青铜。
青铜是铜和锡的合金,因为加了锡的成分,铸造出来的器物呈青灰色,所以称为青铜器。
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青铜器铭文,因古代青铜又称为金,所以青铜器铭文又叫金文,因钟和鼎为青铜礼器中的重器,铸刻的金文器具又以钟和鼎居多,故又称金文为“钟鼎文”、“钟鼎款识”,另外还有“铭文”、“铭辞”等名称。
商周时期的金文内容宏富,记载了很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反映了商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的方方面面。
虽然有些学者说,其在西周历史、文化上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尚书·周书》,但它也只是青铜器的附坠,虽有书籍的某些作用,但还不是正式的书籍。
三、石头。
除青铜铭文外,当时还流行石刻文字,陕西曾出土了春秋战国之际的10个石鼓,上面刻有600多个籀文。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四方巡行,有七处刻石(峄山、琅邪(langye)、芝罘、东观、碣石、会稽)。
还有就是后来的石经、墓志、碑文都属于石刻文字。
著名的石经有汉代的熹平石经和三国魏的正始石经。
石刻文字显然是供人阅读的,这已经可以算是正式的书籍了。
当然,与后世书籍制度联系更为紧密的,还是简册和版牍。
古典文献学第三章 古典文献简史
二、東漢 現在來談東漢的經學家和思想家政治家的著作 。 恒譚 , 字君山 , 沛國 相 ( 今安徽濉溪縣 ) 人 。 爲郎 。 王莽當政時任掌樂大夫 。 光武帝時 爲議郎給事中 , 貶六安郡丞 , 卒於道 。 著 《 新論 》。 該書已散佚 。 恒譚作品 現存 《 形神 》、《 陳時政疏 》、《 論讖記疏 》 等 。 恒譚指 斥時弊 , 反對讖緯 , 光武帝言其 “ 非聖非法 ” 。
16
二、皇帝實錄 所修實錄有 《 滿洲實錄 》、《 太祖實錄 》 、《 太宗實錄 》、《 世祖實錄 》、《 聖祖實錄 》、《 世宗實錄 》、《 高宗實錄 》、《 仁宗實 錄 》、《 宣宗實錄 》、《 文宗實錄 》、《 穆宗 實錄 》、《 德宗實錄 》 等 。 實錄雖一般以一位 皇帝命名 , 而所記實爲一個時代的國家大事 , 具 有重要的文獻價值 。
17
三、經學與思想意識文獻 官修經學書很多 , 如 《 易經通注 》、《 易 經解義 》、《 日 講書經解義 》、《 書經傳說匯 纂 》、《 詩經傳說匯 纂 》、《 詩義折中 》、《 日 講春秋解義 》、《 春秋直解 》、《 周 禮義疏 》、《 儀禮義疏 》、《 禮記義疏 》、《 日 講禮 記解義 》、《 孝經集注 》 和 《 日 講四書解義 》、《 性理精義 》。
14
第七節
近古 ( 二 ): 清
清朝是滿族建立的國家 , 又處於封建社會末 期 , 政治體制有著太多 的弊病 。 而生產力相對 強大 , 經濟比以前更發達 , 文化比以前更繁榮 。 隨著王朝統治者的日 益腐朽 , 無力抵抗帝國主 義列強的滲透和侵略 , 國家滑進半封建半殖民地 的深淵 。 愛國的志士仁人 , 維新與革命 , 奮力 拯救自 己的國家與民族 。 反帝反封建的鬥爭風起 雲湧 。
古典文献学知识点整理
古典文献学知识点整理古典文献学是一门研究古代文献的学问,它涵盖了诸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以下为您整理了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希望能帮助您对这门学科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古典文献的载体1、甲骨甲骨是殷商时期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
其内容多为占卜记事,对于研究殷商时期的社会、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2、金石金指青铜器,上面的铭文称为金文;石主要指石碑,刻有文字的石碑称为石刻。
金石文献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3、简牍竹简和木牍是古代常用的书写材料,用笔墨书写。
其使用时间跨度长,对于研究先秦至汉代的历史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4、缣帛缣帛是丝织品,质地柔软,便于书写和携带,但成本较高,未能广泛使用。
纸张的发明和推广极大地促进了文献的传播和保存。
从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开始,纸张逐渐成为主要的文献载体。
二、古典文献的形制1、卷轴装将纸张粘连成长幅,以木棒等为轴,从尾向前卷起存放。
这种装帧形式在唐代以前较为常见。
2、经折装将长幅纸张折叠成册,形如折扇。
这种形式便于翻阅,多用于佛经的装帧。
3、旋风装将书页按照一定顺序粘贴在一张底纸上,翻阅时书页如旋风般展开。
4、蝴蝶装将书页对折,以中缝为准,将有文字的一面向里对折,再将各页中缝对齐,用糨糊粘连书脊,最后以硬纸包裹作封面。
这种装帧形式使书页展开如蝴蝶展翅。
5、包背装与蝴蝶装类似,但书页的文字面向外对折,装订时将书背用糨糊粘连,再用硬纸包裹书背。
是我国古代书籍装帧的最后一种形式,用线将书页装订成册,经久耐用,美观大方。
三、古典文献的版本1、善本指具有较高文物价值、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版本。
通常包括年代较早、刻印精美、内容完整准确、传承有序等特点的版本。
2、稿本作者的原稿,分为初稿、修改稿等。
3、抄本以手写方式复制的版本。
4、刻本通过雕刻木板印刷而成的版本,又分为官刻、家刻、坊刻等。
5、活字本使用活字排版印刷的版本,如泥活字、木活字、铜活字等。
6、影印本通过照相技术复制的版本。
历史文献学3(文献的传抄方式)讲解
从这些时代性的演进过程中,我们发现 文献的物质载体形式的演变有一种趋势 特征。
1、那就是从坚硬、厚重走向柔软、轻 薄;
2、从缓慢、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重走向迅速、轻便;
3、从固定、有形走向多变、无形。
越古老的载体越经久耐用,但所储存的 信息量越小;越现代的载体,越短暂易 损,但所储存的信息量越大。
古典文献通过传抄而流传,文献 的载体形式的变化是与其传抄方 式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的。从物理、 工具和技术的角度看,从古至今 的传抄方式大致可以概括为四个
第三章、文献的传抄方式
任何文献之所以称为文献,必须经过传抄 才能流传。人类最初的文献传抄是口头方式,
即口耳相传,也就是“献”的本义。一般由
贤人承担文献口头传播的职责。例如早期的 神话文献,都是贤人以传说的方式流传下来 的。继传说之后,由于文字的发明,才有书 面的传抄,传抄制度的形成有赖于文字符号 与书写工具的演进,从口头传说到书面传抄 经过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1、雕版印刷文献 雕版印刷文献,简称雕版文献或雕
版书,它以纸为载体,运用雕版技 术印刷而成的书。中国雕版印刷史: 起于唐初; 成熟于五代; 繁荣于宋; 极于明至清中叶; 迄清末而衰,历时一千余年。
2、雕版印刷术的起源与发明时间
雕版起源于石刻捶拓与图章捺印。我
国雕版印刷术起于何时,学术界有多种 说法。最早的说法谓起于汉代,晚者认 为起于五代。从现存文献可以考知,雕
抄本文献按字面理解是指抄写的 文献,简称抄本,又称写本,习惯
上唐以前称写本,唐以后称抄本。
抄本文献有广狭二义:
广义是就版本分类而言,指除印本 以外的一切文献;
狭义是就文献载体而言,专指以纸 为载体的抄写文献。
古 籍 记 载 西 汉 已 将 纸 用 于 书写,但至今所得实物最 早是东汉时期的,唐以前 古抄本,自本世纪以来, 陆续有所发现,多为公文、 私人信件、账簿等原始材 料,典籍少见。
古典文献学资料
第一章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名词解释清吴之振,吕留良,吴自枚《宋诗钞》练习题2(1)书目、索引书目:刘向、刘歆《别录》、《七略》;索引:《杜诗引得》(2)字典、词典字典:《说文解字》、《尔雅》;词典:《辞海》(3)类书、政书1.类书——《皇览》,魏文帝曹丕时编的最早的类书;唐代:《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百氏六帖》;宋代:《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明代:《永乐大典》;清代:《古今图书集成》2.政书——“三通”:唐人杜佑《通典》、宋人郑樵《通志》1.甲骨文集合:甲骨文合集(P42):1959年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综合各家之书所编的一部大型的甲骨文献图书,共13册,该书选存了文句完整或比较完整,以及文句虽有残缺但内容较为少见的甲骨41956片,为人们研究甲骨文提供了可靠的文献依据。
3.熹平石经:从东汉末年熹平四年开始,皇帝命大学者蔡邕用隶书书写,将周易,尚书等儒家经典刻在石碑上,立于洛阳太学门外,供后儒晚学矫正经书文字,取得了轰动性的阅读效果。
4.正始三体石经:魏正始中,按古文,篆文,隶书三种文字刊刻儒家经典,故称三体石经或三字石经。
5.总集是汇集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
6.别集:是相对总集而言,它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
7.丛书:丛书(P60):是指搜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的理念和体例编校,冠以一个总集的书名,用同一的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
8.类书是我国古代分类式的资料汇编性的工具书。
9.政书是专门记载各种典章制度的工具书。
10.干支: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练习题1总集的种类:(1)通代的有选择的编集多种体裁作品的总集,如萧统《文选》、《古文辞类纂》;(2)断代的有选择的编集多种体裁作品的总集,如宋姚铉编集的《唐文粹》;(3)通代的不加选择的专门编集一种体裁全部作品的总集,清严可均编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4)断代的不加选择的专门编集一种体裁全部作品的总集,清董诰《全唐文》。
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古典文献学》教学大纲
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教学大纲2014年9月《中国古典文献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编号:010131009总学时:36适用对象: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一、教学目的与任务1.教学目的:《中国古典文献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专业基础课,涵盖了中国古代文献整理、编辑、出版、利用、研究的各方面基本功,通过开设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有利于学生整体文化素养的提高,并对学生今后从事中国文化的传播、文献的编辑出版、古籍的整理利用等工作提供一定的基础,同时也为培养古代文献、古代文学、古代汉语等领域教学及整理研究人才奠定基础。
2.教学任务:通过该课程的讲述,首先,要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古典文献的性质、范畴、基本构成及其对当今学术研究的重要意义;其次,要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我国古典文献研究的基本情况,文献学研究的基本领域与有关的基础知识。
再次,要使学生掌握整理研究古代文献的根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明确当今整理研究古代文献的历史使命,为从事古代文献整理研究工作和古代文学、古代汉语、中国文化研究、教学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二、教学基本要求本着培养兴趣,夯实基础,学以致用的教学指导思想,对古典文献学的内容进行梳理,选择最为基础、最为实用的内容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的入门内容。
第一,在教学的过程中,将重点讲授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基本知识,包括中国古代文献的载体、编纂体例、目录、版本、校勘、注释、辑佚、辨伪等,使学生了解中国历史古籍的整理、编撰、研究常识,掌握中国古代文献的发展源流与整理方法。
第二,对中国历史上的不同类型文献及代表性作品获得初步了解与印象,提高对古典文献的查找、阅读、整理、开发与利用的兴趣,奠定从事语言文学与中华文化教育、传播与研究工作必备的文化素养与业务素质。
第三,通过文献学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思想和文化素养,提升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加强综合人文审美素质,为中华民族新文化的现代化发展和国际传播做出应有的贡献。
古典文献学知识点整理
古典文献学知识点整理古典文献学是一门研究古代文献的学问,它涵盖了从文献的产生、流传、整理到利用的全过程。
对于喜欢历史文化、从事学术研究或者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人来说,了解古典文献学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就为大家整理一些古典文献学的重要知识点。
一、古典文献的载体在古代,文献的载体多种多样。
最早的文献载体可以追溯到甲骨,古人将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用于占卜和记事。
随后出现了青铜器,上面的铭文被称为金文,往往记载着重大的事件或祭祀等活动。
竹简和木牍在春秋战国时期被广泛使用,将文字写在狭长的竹片或木片上,用绳子串联起来。
帛书则是写在丝织品上的文献,相对昂贵,但质地柔软便于书写。
到了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纸张逐渐成为主要的文献载体,极大地促进了文献的传播和保存。
二、古典文献的类型1、总集是汇集多人作品的文献,如《诗经》《楚辞》等。
2、别集是个人作品的结集,如李白的《李太白集》、杜甫的《杜工部集》。
3、丛书把多种书籍汇集在一起,冠以总名,如《四库全书》。
4、类书是辑录各种书中的材料,按门类或韵部编排,以供查检和引用,如《艺文类聚》《太平御览》。
三、古典文献的版本版本学是古典文献学的重要分支。
版本指的是一部书经过传抄、刻印等所形成的各种不同的本子。
1、善本通常是指具有较高学术价值、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版本,如精校精刻本、名家批校本等。
2、稿本作者的手稿,具有很高的原始性和权威性。
3、抄本手写的副本,有传抄本和影抄本之分。
4、刻本雕版印刷的本子,又分为官刻本、家刻本和坊刻本。
四、古典文献的校勘校勘是对古籍进行整理和研究的重要手段,目的是纠正文献在流传过程中产生的错误。
校勘的方法主要有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和理校法。
对校法是将一部书的不同版本进行对比;本校法是以本书前后内容互证,判断是非;他校法是用其他相关书籍来校勘;理校法是根据逻辑推理来判断正误。
五、古典文献的目录目录是按照一定的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及其叙录,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文献的存佚、内容和流传情况。
历史文献学之古籍版本 历史文献学教学课件
▪ 2、古籍的版本与善本
▪ 版本是一个出现在宋代的用语,最初就是指书籍 靠雕版印刷制作的本子,以后范围扩展,包括我 们上面已经提到刻本、活字本、套印本、插图本、 批校本、抄本、搞本等,即古籍的各种本子。而 善本在最初也有特定涵义,是指经过复制很少错 讹的本子。而后来,涵义也发生了变异,原来的 涵义虽然仍然存在仍在使用,但更多的是指少见 的具有文物价值的本子,如年代久远的宋本、元 本,以后这后一涵义的用法在不断扩大,如明刻 本中的前期刻本、中期刻本早已成为善本。
▪ 往往会用布和纸板做个套子把书装起加以 保护,这叫函套。有时在提到一部古籍时, 会说有一函或几函,就是指这样的函套有 几个。
▪ 3、版式 ▪ 雕版印刷,同我们熟悉的铅字排印以及北大方正、WPS、WORD
电脑排版不同,是用整块木板制作印书的书版,从唐代发明,一直沿 用到近代,长达一千几百年。所印出的书页,有一套固定的术语,也 是版本鉴定中常常使用的。 ▪ 书版印到纸上,所占的区域就是版面。版面以外的空白,上边叫天头, 下边叫地脚,左、右都叫边。如果天头、地脚和左右边都比较宽大就 叫书品宽大,否则叫书品窄小。 ▪ 周边一圈叫版框,也叫边栏。如是单线就叫单栏,在粗线内侧有的有 一条细线,叫双边,有四周单边、左右双边和四周双边三种。 ▪ 中间一行叫版心,是版面上变化最多、花样最多的地方。在蝴蝶装时 代,书页往里对折,而到包背装以后,书页往外对折,这里变成书口, 所以也叫书口。有白口、黑口之分,黑口又分为大黑口(阔黑口)和 细黑口(线口)。
▪ 版式在版刻中也是比较富于变化的,各个时期都 有变化,而且不同的刻书系统也往往有各自的特 点,只要把握住版式的变化特点,对于鉴定版本, 也是很有帮助的一个标尺。
▪ 中国是纸的故乡。古代造纸技术,历朝历代不断 发展进步,所以各个时期的纸张也是各有特点, 作为鉴定版本的依据也有相当大的作用。
《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
古典文献名词解释复习第二章古典文献的目录1、目录:目录是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篇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资料的工具。
(P71)2、目录学:目录学是研究目录的形成和发展,探讨目录工作一般规律的专门学术,它是目录实践活动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P76)3、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略)4、叙录:叙录(或称书录解题、提要等)列于书名之后,是用以揭示图书的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书的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
叙录是古代目录书中最重要的结构成分,是古代目录学具有学术性和指示读书治学作用的具体表现之一。
(P80)5、六分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法,创始于《七略》。
《七略》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
其中辑略是综述学术源流的绪论,因此实际上只有“六略”六类。
六分法反映了当时学术和图书状况的实际。
(P84)6、四分法:指关于典籍文献的四部分类法。
起源于魏晋之际,初步成熟于东晋时期。
唐初修《隋书经籍志》,继承前代,正式确立经、史、子、集名称,概括各类书籍性质内容。
7、官修目录:即所谓“朝廷官簿”,一称官修目录,是封建社会由朝廷主持对国家藏书进行校理后所编的国家图书目录。
自从西汉末年成、哀之时,刘向、刘歆父子等人编成的《七略》开始,几乎每个朝代都由政府组织人力编修过这类目录,其中清乾隆时修撰的《四库全书总目》,是这类目录书中最突出的代表作。
(P90)8、史志目录:即所谓“史家著录”,是指由史家编入史籍的目录。
它包括历代“正史”中的或有些正史中原来没有而由后人补修的“艺文志”(或称“经籍志”),有些朝代的“国史经籍志”,某些政书、专史中的目录书等。
(P92—97)9、补史志:正史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所缺甚多,后来学者尤其是清代学者纷纷补撰与补注,王重民先生在其《普通目录学》中称已“造成了一个小小的目录学的流派”。
7 第三章 古典文献的版本 海边老狗
第三章 古典文献的版本
第二节 版本的类别
第三章 古典文献的版本
第二节 版本的类别 1,写本的性质与种类。 写本亦称手写本,即成书以手写形式流传的本子,为印刷术发明
以前书籍的主要版本形式。唐以前的纸书均为手写本。印刷术发 明后以至明清时期,手写本仍然存在。一是刻本面世之前,几乎 所有书籍均有写本之阶段,二是有些大型类书或需求量极少的书 籍,不便刻印而只能以写本形式流传(如明《永乐大典》、清 《四库全书》)。 写本因其性质与作用又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是手稿本。作者亲笔所写,多增删修改,一般有署名和序跋, 最能体现作品原貌,反映作者的创作过程。 二是稿本。非作者亲笔所写,但经过作者校改,一般有作者印鉴。 又称清稿本,也能体现作品原貌。 三是抄本。未经作者过目,更无作者笔迹。或从稿本过录,价值 仅次于稿本;或为传抄,其价值当视具体情况而定。一些难得珍 本正赖抄本得以流传。时代自唐抄本至清抄本均有。时代难以确 定者统称为旧抄本。
第一节 版本的源流及名称
原文:1 版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 经,已后典籍,皆为版本。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 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 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腊和纸灰之类冒之。
翻译:用刻板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采用它。 五代时才开始印刷五经,以后的各种图书都是雕板印刷 本。庆历年间,有位平民毕升,又创造了活板。它的方 法是用胶泥刻成字,字薄得像铜钱的边缘,每个字制成 一个字模,用火来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它的 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这一灰东西覆盖它。
第三章 古典文献的版本
第一节 版本的源流及名称
1,版本的定义与现代版本的概念。 版本,严格意义是版刻(雕版)印书出现以后为区别刻本和写本
《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
古典文献名词解释复习第二章古典文献的目录1、目录:目录是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篇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资料的工具。
(P71)2、目录学:目录学是研究目录的形成和发展,探讨目录工作一般规律的专门学术,它是目录实践活动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P76)3、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略)4、叙录:叙录(或称书录解题、提要等)列于书名之后,是用以揭示图书的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书的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
叙录是古代目录书中最重要的结构成分,是古代目录学具有学术性和指示读书治学作用的具体表现之一。
(P80)5、六分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法,创始于《七略》。
《七略》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
其中辑略是综述学术源流的绪论,因此实际上只有“六略”六类。
六分法反映了当时学术和图书状况的实际。
(P84)6、四分法:指关于典籍文献的四部分类法。
起源于魏晋之际,初步成熟于东晋时期。
唐初修《隋书经籍志》,继承前代,正式确立经、史、子、集名称,概括各类书籍性质内容。
7、官修目录:即所谓“朝廷官簿”,一称官修目录,是封建社会由朝廷主持对国家藏书进行校理后所编的国家图书目录。
自从西汉末年成、哀之时,刘向、刘歆父子等人编成的《七略》开始,几乎每个朝代都由政府组织人力编修过这类目录,其中清乾隆时修撰的《四库全书总目》,是这类目录书中最突出的代表作。
(P90)8、史志目录:即所谓“史家著录”,是指由史家编入史籍的目录。
它包括历代“正史”中的或有些正史中原来没有而由后人补修的“艺文志”(或称“经籍志”),有些朝代的“国史经籍志”,某些政书、专史中的目录书等。
(P92—97)9、补史志:正史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所缺甚多,后来学者尤其是清代学者纷纷补撰与补注,王重民先生在其《普通目录学》中称已“造成了一个小小的目录学的流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冯宿《禁版印时宪书奏》云:“准敕,禁断 印历日版。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历日 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 满天下,有乖敬授之道。”
第一节 版本学的名称及功用
宋代以后,雕版印刷事业日益兴盛,版或板作为供印书 用的版片的含义更加明显。宋王应麟:“自太祖平定四 方,天下之书悉归藏室。太宗、真宗访求遗逸,小则赏 以金帛,大则授之以官。又经书未有板者,悉令刊刻, 由是大备,起秘阁贮之禁中。”
第一节 版本学的名称及功用
因为本即指书,所以书本二字往往连用。《颜氏家训·书 证篇》云:
《后汉书》:酷吏樊晔为天水郡守,凉州为之歌曰: “宁儿见乳虎穴,不入晔城寺。”而江南书本,“穴” 皆误作“六”,学士因循,迷而不寐。夫虎豹穴居,事 之较者,所以班超云:不探虎穴,安得虎子。宁当论起 六七乎?
宋代雕版印书盛行,“版本”二字从北宋以来便被用来 专指雕版所印之书。
叶德辉《书林清话》:“雕板为之板,藏本谓之本。藏 本者,官私所藏,未雕之善本也。自雕板盛行,于是板 本二字合为一名。”
第一节 版本学的名称及功用
叶梦得《梦溪笔谈》:五代时冯道始奏请官镂六经版印 行。国朝淳化中,复以《史记》,前后《汉》付有司摹 印。自是书籍刊镂者益多,士大夫不复以藏书为意。学 者易于得书,其诵读亦因灭裂。然版本初不是正,不无 讹误。世既一以版本为正,而藏本日亡,其讹谬者遂不 可正,甚可惜也。
第一节 版本学的名称及功用
2、了解版本的重要性。 重视版本是我国学术的优秀传统之一。由于种种原因造
一般认为版本研究之学在西汉已经诞生,魏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是其向上发展时期,宋时正式确立为一门独 立的学科,元明持续发展,清代则达到鼎盛。但版本学 的正式定名却迟至清末。叶德辉在《书林清话》卷一 《版本之名》中指出:
近人言藏书者,分目录、板本两种学派……私家之藏, 自宋尤袤遂初堂、明毛晋汲古阁及康雍乾嘉以来各藏书 家,龂龂于宋元本旧抄,是为版本之学。
作为版本学的专有名词,版本是指同一部书在编辑、传 抄、刻版、排版、装订乃至流通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形 态的本子。
王欣夫《古文献学要略》:“所谓版本,并不限于雕版 印刷的书籍,而实际上也包括没有雕版印刷以前的写本 和以后的钞本、稿本在内。”
第一节 版本学的名称及功用
版本学现象出现得很早。有了成行的书籍,应该说便有 了版本;对版本与版本之间的歧义现象加以留意、比较、 推断,这就是一种萌芽状态的版本研究之学。
《汉书·贾邹枚路传》云:“路温舒……为山邑丞,坐法 免,复为郡吏。”师古曰:“山邑不知其处,今流俗书 本云常山石邑丞,后人妄加‘石’字耳。”皆其证。
第一节 版本学的名称及功用
随着印刷术的发达,本与书本的含义逐渐同于版本。如 南宋岳珂撰《相台书塾刊正九经三转沿革例》专设“书 本”一例,列举了唐石刻本、晋天福铜板本、京师大字 旧本、绍兴初监本等二十三本。
狭义的古籍版本学,其研究对象是汉代以后才出现的纸 质图书,而广义的古籍版本学还包括先秦的简策图书等。
第一节 版本学的名称及功用
随着书籍文献的发展,版本的内涵也在不断变化。它囊 括了以雕版印刷为主体,同时包括雕版之前的写本和之 后的抄本、活字本、手稿本、批校本、影印本等各种类 别,也包括新式印刷的各种书本。现在,录音带、录像 带、光盘等电子音像制品,也是一种广义的书籍,同样 有版本问题。
显然这里的“本”也指据以校写的原本。 在通常的情况下,本指书。 《颜氏家训·书证篇》:“《汉书》:‘田肯贺上。’江
南本皆作‘宵’字。沛国刘显博览经籍,偏精班《汉》, 梁代谓之汉圣。显子臻不坠家业,读班史呼为田肯。梁 元帝尝问之,答曰:‘此无义可求,但臣家旧本以雌黄 改‘宵’字为‘肯’。元帝无以难之。吾至江北,见本 为肯。”
第三章-古典文献的版本..
第一节 版本学的名称及功用
方、板作为书板者,以其百名一下,书之于方, 若今之祝板。不假连编之策,一板书尽,故言‘方,板 也’”。
直到唐代还用方板记事,如李贺《感讽五首》之一云: “越妇未织作,吴蚕始蠕蠕。县官骑马来,狞色虬紫须。 怀中一方板,板上数行书。”
第一节 版本学的名称及功用
同简相比,方版容纳的字数要多一些。《春秋序》云: “大事书之于册,小事简牍而已。”孔颖达疏曰:“简 之所容,一行字耳。牍乃方版,版广于简,可以并容数 行。凡为书字,有多有少。一行可尽者,书之于简;数 行尽者,书之于方;方所不容者,乃书于策。”
第一节 版本学的名称及功用
第一节 版本学的名称及功用
顾廷龙《版本学与图书馆》中补充道:“版本学的内容 实在是相当丰富的,如关于图书版本的发生和发展,各 个本子的异同优劣,制版和印刷的技术,版本的鉴别, 装订的演变,以及研究版本学的历史等等,英爱可以成 为一门专门的科学。”
所谓的古籍版本学,就是研究有关估计版本的学问,它 的研究对象是各种形式尤其是以刻本、写本为重点的古 书版本,是一门研究古籍版本源流演变及其鉴定规律的 学科。
(天保)七年(五五六年),诏令校定群书……逊乃议 曰:“按汉中垒校尉刘向受诏校书,每一书竟,表上, 辄云臣向书、长水校尉臣参书,太史公、太长博士书, 中外书合若干本以相比较,然后杀青。”
这里的“本”指用来校书的原本。
第一节 版本学的名称及功用
《隋书·经籍志》总序:“隋开皇三年,秘书监牛弘,表 情分遣使人搜访异本。每书一卷,赏绢一匹,校写既定, 本即归主。”
第一节 版本学的名称及功用
因为板雕好后,在印刷时需要上墨,所以又称墨板。 宋朱翌:“雕印文字,唐以前无之。唐末,益州始有墨
板。后唐方镂九经,悉收人间所有经史,以镂板为正。” 宋《国史艺文志》指出:“唐末益州始有墨板,多术数、
字学小书。”
第一节 版本学的名称及功用
木的原义为树根。
许慎《说文解字》:“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 引申其义,则据以校书的书的原本也可称本。《北齐 书·樊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