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_古典文献的版本
中医文献学考试复习资料-个人版
《中医文献学》期末考试资料中医文献学概论一、文献的概念:1.最早是指文章典籍及博学的贤人(言论)→《论语·八佾》记载了孔子的话:“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文:典籍也,献:贤也。
[朱熹注]2.元朝开始转变为文章典籍→马端临,《文献通考》:“凡叙事,谓之文;凡论事,谓之献。
”3.权威的定义(国家标准局)→文献: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4.文献含有的三大元素:知识、载体、记录手段。
二、中医文献1.概念:知识范畴属于中医学领域的文献。
2.类别:1)抄刻文献: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写本、抄本等2)印刷文献:唐以后雕版、活字印刷的线装书籍。
三、中医文献学1.概念:中医文献学是探究中医文献的学术源流,探究整理、研究、利用中医文献的方法及其理论的一门学问(新)。
中医文献学是研究中医文献的学术源流,讨论整理和利用中医文献的方法及其理论的一门学问。
(旧)2.研究对象和内容:以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和训诂学为主要手段。
以中医古典文献为主要对象兼及现代中医文献。
︱殷商——1840年(观点一)︱1911年(观点二,普遍观点)↓1919年(观点三)以殷商为上限,以1911年为下限,期间所有中医文献。
3.中医古典文献的数量薛清录,《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1980年前中医药图书达12124种古典文献→一万种4.研究的方式:1)善本影印善本:文物、艺术、学术价值较高,雕刻、印刷质量较好的版本。
2)标点、校勘、注释本3)类书: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按照一定的方法加以编排,以便于应用的工具书。
4)丛书:编集各种单独著作而冠以总名。
历代中医文献概况(重点,问答题)一、先秦至两汉1.先秦时期的医学典籍已经具有相当的繁荣程度1973年,马王堆三号汉墓,15种古医籍(医学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阴阳十一脉灸经》乙本、《脉法》《阴阳脉死候》《五十二病方》《却谷食气》《导引图》《养生方》《杂疗方》《胎产书》《十问》《天下至道谈》《合阴阳方》《杂禁方》2.首次由政府组织进行了大规模的医籍整理汉成帝命侍医李柱国校方技3.四大经典的问世标志着理论体系的完善二、晋唐时期1.医学分科逐渐向基础理论和各科临床拓展1)基础理论华佗《中藏经》,王叔和《脉经》,巢元方《诸病源候论》2)各科临床针灸《针灸甲乙经》,外科:龚庆轩《刘涓子鬼遗方》,儿科《颅囟经》,妇科:昝殷《产宝》,伤科: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2.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搜集整理经验方书的高潮1)官方:隋文帝敕撰的《四海类聚方》2600卷;隋炀帝敕撰《四海类聚单要方》300卷2)民间: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王焘《外台秘要》3.皇帝敕令编修了多种堪称标准典范的医书《诸病源候论》、《黄帝内经太素》、《新修本草》4.本草学得到空前的发展《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雷公炮灸论》三、两宋金元时期1.医籍的校勘整理和医书的编写蔚然成风1)朝廷组织:A、校正医书:宋仁宗嘉佑2年(1057)~宋神宗熙宁2年(1069)十部医著:《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金匮玉函经》,《脉经》《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
中国古典文献学
古典文献学复习资料2013汉文3班石河子大学中文系导论第一节“文献”与“古典文献学”文献的定义:“文献”最早见于《论语·八侑》,以郑玄、朱熹为代表将“文献”一词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指的是书面材料,即文章和典籍;另一部分指口头材料,即贤人所讲述的材料。
“文献的概念后来发生了变化,从指典籍和贤才的并列结构转向典籍的偏义结构,今天把“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文献学”的概念最早见于1920年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最早名其书者的是1930年郑鹤春、郑鹤声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文献学概要》古典文献学一般指广义的校雠学,即有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所开创的。
“文献学”: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的专门学科。
在我国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指传统意义上的文献学(或称古典文献学),一指现代文献学。
我国古时从事文献整理和研究的学者被称为校雠学家。
传统文献学正是在综合校雠、目录、版本诸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指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
———赵国璋、潘树广《文献学词典》古典文献:指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白话文兴起以前的文献,基本上是以文言文和繁体字书写的文献。
第二节古典文献学的知识范围与功用王欣夫把目录、版本、校勘视为“文献学的三位一体”。
目录:指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篇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文献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和检索等文献资料的工具。
目录学:研究目录学得形成与发展,探讨目录工作的一般规律的专门学问。
(目录学在学术研究中的最大功用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版本:指同一种文献在编辑、传抄、刊刻、装订、传播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形态的文本。
版本学:研究各种文献的版本源流,比较其优劣异同,鉴别各种版本的真伪高下德尔专门学问。
校勘:改正文献在形成和流传过程中因各种原因而出现的字句篇章上的错误,使之尽可能地恢复或接近文献的原来面目。
校勘学:研究和总结校勘工作的一般性方法和规律的专门学问。
古典文献学复习题及答案(名词解释和问答)
古典文献学复习题及答案(名词解释和问答)古典文献学复参考题仅为名词、问答两种,不含填空、断句标点、文献翻译等)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后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资料。
今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
第二章古典文献的载体甲骨文:甲,龟甲;骨,兽骨。
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古典文献与系统文字。
因其最初出土于殷墟,又称“殷墟书契”或“殷墟卜辞”。
其内容为殷商时代王室占卜的相关记事。
由金石收藏家XXX偶然发现,后XXX选择其收集甲骨中字迹完好者印成《铁云藏龟》,成为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
甲骨四堂:XXX、XXX、XXX、XXX四位研究甲骨文学者的合称。
XXX,XXX观堂,XXX,XXX笔名鼎堂,王子展教授评价早期甲骨学家时提出“甲骨四堂,XXX”,后为学界广泛接受。
金石:金,指青铜器。
铸于青铜器上的文字即金文,与石刻文字合称金石文字。
金文,又称铭文、铭辞、钟鼎文。
石刻文字极为丰富,主要分为三种:碣、碑、摩崖。
金石研究至宋代形成专门之学“金石学”。
有XXX《考古图》,XXX《集古录》,XXX《金石录》等。
熹平石经:著名石刻笔墨。
汉灵帝熹平四年(175)XXX 受命用隶书把《周易》、《尚书》等七部经籍写在石版上,立于首都太学门外,作为经籍的标准本颁行天下。
史称熹平石经、一字石经。
正始石经:曹魏正始年间用古文、篆书、隶书三种字体,刻了《尚书》、《春秋》两部书,称为正始石经,又称三体石经。
简牍:竹简木牍合称简牍,古代的一种文献载体。
将竹剖开单支竹片为“简”,连缀后为“策(册)”,多以帛或丝连缀。
简牍呈现于殷商,主要使用于战国至汉、晋期间。
东晋以后,基本为纸张取代。
汗青:制作竹简的工艺。
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蛀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XXX:XXX末年拆毁XXX旧宅发现的一批逃避秦火的古文经典竹简书。
包括《尚书》、《礼记》、《论语》和《孝经》等,史称“孔壁书”。
第三章古典文献的目录简
该刊创刊于1951年 8月, 每月出版一期,全面介 绍当月的新书出版信息。 设有“书业观察”、 “特别推荐”、“新书 评介”、“书评文摘”、 “畅销书摘”、“精品 书廊”和“新书书目” 等栏目。
《全国总书目》以中国 版本图书馆征集的样本 为依据,收录当年中国 出版的公开发行和只限 国内发行的各种文字的 初版和改版图书(不包 括重印书),也收录中 小学、师范学校、业余 学校教学用书。它由分 类目录、专题目录和附 录 3部分组成。
学) 诸子略(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农 家、小说家) 诗赋略(屈原赋之属、陆赋之属、荀赋之属、杂赋、歌 诗) 兵书略(兵权谋、兵形谋、兵阴阳、兵技巧) 数术略(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 方技略(医经、经方、房中、神仙)
二、荀勖《中经新簿》——四分法
一曰甲部,纪六艺及小学等书; 二曰乙部,有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
鹖冠子三卷
按汉志鹖冠子楚人不显名氏居深山以鹖
羽为冠因自号焉Βιβλιοθήκη 书十五篇论三才变通 古今治乱之道唐柳宗元尝辩此书非古而 韩愈独称焉二人皆名儒未知孰是
《直斋书录解题》
作者南宋陈振孙 全书分53类,没有总序,只有少部分有
小序,每部书都有解题。 原书56卷,后亡佚,清从《永乐大典》 中辑佚出22卷。
录,原指刻木时发出的声音,引申为记 录、整理、次第、详细说明之意。
《公羊传》成公十年,“此何以书?录伯姬
也。”
目录在目录学中,目指一书的篇名或群 书的书名,录指叙录,即对一篇书或对 一部书的内容做的提要。两者合在一起, 就是目录。
目录学是指研究目录的产生、发展及功用的 一门学问,属于文献学的一个分支。 目录学又分为古典目录学和现代目录学。古 典目录学的时间断限是从西汉起到 20 世纪 初。现代目录学是以现代科学分类为基础的 图书分类法诞生为标志。
中国古典文献学知识点 (1)
导论两汉在儒家经典文献整理上出现过几次由官方主持的大型会议或活动,专门审定经义、校订经文。
第一次是西汉宣帝甘露三年,宣帝诏群儒在石渠阁论定五经同异,留下一部《石渠议奏》,后亡佚。
第二次是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在自虎观召开群儒大会,考论经义同异。
会议讨论的结果是产生一部《白虎议奏》,乂称《白虎通德论》,经班固撰集后,题作《白虎通义》。
第三次是东汉灵帝熹平四年,灵帝诏诸儒正定经书文字,校书宜和书法家蔡邕亲自书写于碑,使工锈刻,立于太学门外,供后儒晚学取正经文,史称“襄平石经”。
魏晋时期在古典文献的传播与发现上有两件大事值得关注。
一是魏正始三体石经的刊刻。
按古文、篆文、隶书三种字体刊刻儒家经典,故称为三体石经或三字石经。
二是汲冢竹书的发现。
流传至今的有《竹书纪年》《穆天子传》。
隋、唐两朝,唐太宗命国子祭酒孔颖达与诸儒共同撰写了《五经正义》,即《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
唐代的壁经和石经。
唐代的石经提议于大和元年,开雕于大和九年,雕成于开成二年,因此称为开成石经。
五代时在古典文献学史上最值得书写的大事是蜀石经与雕版印刷九经。
后唐长兴三年由国子监主持雕版印刷九经,是中国古典文献学史上的一件意义深远的大事。
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袁枢还首创记事本纪事本末体,成《通鉴纪事本末》。
有一些史料价值很高的著述体裁都是在宋代兴盛起来的,像年谱。
南宋郑樵《通志》《艺文略》《校睡略》。
王应麟最能体现王氏古典文献学考据才能的著作是《汉书文志考证》、《困学纪闻》。
元胡三省《资治通鉴注》,马端临《文献通考》。
明《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类书。
清代是继宋代之后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的又一高峰时期。
清代的古典文献学长于考据,并坚持把考据建立在扎实的小学基础之上。
因此,这种考据学又被称为汉学,与长于义理之学的宋学相对立。
又因为清代考据学作风朴实而被称为“朴学”。
清人的考据学家层出不穷,在整理和研究古典文献上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古典文献学 复习资料
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5*4 简答2*10 标点翻译20 修改判断20 文学辨伪20 校勘(字词、历史、重要依据)201 .文献”定义文指文章;献指贤(贤才),谓博学多闻、娴熟掌故之人,约相当于今日之谓“活字典”。
(文章、典策)文献”由“典籍与贤才”到专指“典籍” 。
(贤才、秉礼之贤大夫)现代定义:“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后专指具有价值或与某学科相关的图书文物资料。
今为记录知识的各种载体的统称,即以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如竹帛、纸张、胶片、磁带、磁盘、光盘等)。
”2 “古典文献学”定义古典文献学: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
文献学是以文献和文献的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利用和保存文献资料。
版本、目录、校雠(校勘)等为传统文献学的主要部分。
3 “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趋向其研究对象包括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等。
1980s以来,古典文献学出现一些新的趋向,分支文献学和专科文献学受到重视,如文学文献学、文学批评文献学、文献目录学等。
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古典文献。
古典文献,一般指“五四”运动以前用雕版、活字和手抄的古籍文献,同时包括文书、卷册、碑铭、拓本等。
凡是近代铅印出版物以外的文字材料,均属古典文献的范畴以内。
4 古典文献学的知识范围古典文献学的主要范围:目录、版本与校勘古典文献学的其他内容:辨伪、辑佚、标点、注译、检索等5 古典文献学的意义大而言之,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国家历史政治文化之重大意义。
小而言之,对个人了解历史文化,从事学术研究,文献学均为基础必备之知识。
6 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1)先秦两汉古典文献学的主要成就①孔子及其弟子(子夏等)文献整理之功②秦及楚汉之交对文献的破坏③西汉对文献的恢复与整理(刘向、刘歆父子等)④司马迁特殊的文献整理贡献⑤后汉郑玄等大儒的文献整理⑥熹平(173-178)石经:最早之官定儒家经本(2)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五代古典文献学的主要成果①魏晋南北朝文献破坏与整理(破坏:西晋灭亡;萧梁灭亡。
文献学第三章版本学
• 2.古籍版本学史。古籍版本学史实际上是 中国历代的版本研究史。中国历代的版本 学家们运用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观点和方法 研究各种版本和一些版本现象,考察这些 观点和方法的发展源流,对于继承和发扬 古代版本学家留下的丰富遗产,建立和完 善古籍版本学的学科体系,有着重要的意 义。
• 3.古籍版本现象。古籍版本现象就是有关 古代图书版本的各种客观存在。诸如一书 有各种不同版本的现实,一书各本在形式、 内容方面的特征和差异,图书版本的发生 发展历史,版本的制作、流传、著录情况, 版本的各种类型,版本的真伪、优劣、价 值大小等,都属于版本现象。对古代图书 的各种版本现象的研究,是版本学的重要 内容。
• 地方各级政府机构刻本主要有: • 地方官府刻本,如宋代的“公使库本”、 “茶盐司本”、“转运司本”、“计台司 本”、“提刑司本”、“安抚司本”,以 及各路、省、道、州、府、县官衙刻本等; • 地方官学刻本,如“府学本”、“郡庠 本”、“泮宫本”等; • “藩刻本”,即明代各地藩王府刻印的书, 如明唐藩翻刻《文选》,晋藩刻《唐文粹》 等;
• 写本:人们约定俗成,将唐以前的本子称为“写 本”,唐以后的本子称为“抄本”,如敦煌石窟 发现的《云谣集》即为写本。 人们又习称除 抄本和稿本以外以手写形式成书的本子为“写 本”,包括官府衙门的公文、奏折、帐簿、契约、 档案等官书和私人手写的函札、日记、谱牒等文 献,也包括宫廷写本如明初的《永乐大典》、清 乾隆时的《四库全书》以及现存历代实录、会要、 国史、玉牒、宝训等。这些写本文献比起那些经 过多次加工整理的抄本或印本文献,往往更为真 实、具体、生动。
一、版本释义
• 版,《说文解字》说:“判也,从片,反 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校正说: “片也,旧作判也,浅人所改,今正。” 朱骏声《说文解字通训定声》说:“判木 为片,名之为版。”这说是说,剖成片状 的木头称为“版”。因版多系木质,遂派 生出“板”字,并与“版”字互为通假。 所以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凡施于 宫室器用者,皆曰版。今字作板。”可见 “版”、“板”二字为古今字。
03古典文献的目录
3、类序的种类。
类序:目录中介绍某一类图书学术流变、 特点、得失的说明性文字。大类之序为 “大序”或“总序”,小类之序为“小 序”。
《四库全书总目·凡例》:“四部之首, 各冠以总序,撮述其源流正变,以挈纲领。 四十三类之首,亦各冠以小序,详述其分 并改隶,以析条目。”
4、丛书目录 《四库全书总目》、 《四部丛刊书录》、 《四部备要书目提要》
《中国丛书综录》,由上海图书馆编写, 中华书局出版,最为完备,便于检索。
第四节 目录的治学功用
1、了解历代文献状况与学术盛衰。 2、“辨彰学术,考镜源流”,对学习研究古
典文献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3、保存关于文献方面大量的原始资料,要整
(4)集部: 一、楚辞;二、别集; 三、总集;四、诗文评; 五、词曲。
四部中,子部相对庞杂,凡难以归入其 他三部者,全部归入子部。
第三节 古代目录书的类别
1、官修目录
即“朝廷官簿”,为朝廷主持对国家藏 书进行校理后所编的国家图书目录。基本 代表各时期国家藏书水平。
历代官修目录
西汉刘向《七略》,国家图书目录之始。 魏《中经》,郑默撰,佚。 西晋《中经新簿》,荀勖撰,佚。 东晋《元帝四部书目》,李充撰。 隋《开皇四年四部目录》,牛弘撰,佚。 唐《开元群书四部录》,殷践猷撰,佚。 宋《崇文总目》,王尧臣撰,佚。 明《文渊阁书目》,杨士奇撰。 明《永乐大典目录》,解缙等撰。 清《四库全书总目》,纪昀等撰。
理古籍、考订作家,必须充分利用目录版 本。
利用目录学考辨古籍六种方法: 一曰以著录之有无断古书之真伪; 二曰用目录书考古书篇目之分合; 三曰以目录书著录之部次定古书之性质; 四曰因目录访求阙佚; 五曰以目录考亡佚之书; 六曰以目录书所载姓名卷数考古书之真伪。 ——余嘉锡《目录学发微》
辽宁大学2020研究生招生考试考试大纲——831中国古代文学与现当代文学
辽宁大学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科目代码:831 科目名称:中国古代文学与现当代文学满分:150分中国古代文学部分考试大纲(75分)【古代文学部分】一、考试的总体要求中国文学史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脉络、重要作家及流派等相关知识以及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能力,要求学生掌握运用文学史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要求学生具备条理明晰、逻辑清楚地表述自身思想的能力。
二、考试的内容(一)各种文学文体的发展演进1.诗词等韵文文体2.各体散文3.小说戏曲等俗文学文体(二)从先秦到近代各历史时期的文学风貌1.各历史时期的文学创作思潮2.各历史时期文学在内容与艺术等方面的独特表现3.社会历史文化与文学发展的关系(三)重要作家、文学团体和文学流派1.重要作家的生平、思想及创作特色2.重要文学团体的产生时代、成员、文学主张及创作特色3.重要文学流派的形成、主张、影响及流变(四)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1.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2.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3.叙事文学作品故事题材、人物形象等因素的演变(五)文学思想与批评1.重要作家、理论家的文学思想与主张2.重要的文论著述3. 重要文学理论观点的评析【文献学部分】一、考试的总体要求文献学主要是考查古典文献学的基本常识及识读、辨析、理解古书的基本能力。
要求学生掌握运用文献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要求学生具备条理明晰、逻辑清楚地表述自身思想的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古籍整理工作。
二、考试的内容(一)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1.古典文献的各种载体与时代2.古典文献的类型及含意(二)古典文献的目录1.相关的概念和术语2.目录学发展简史3.历代重要目录(三)古典文献的版本1.相关的概念和术语2.版本的不同类型与特征3.版本的辨识(四)古典文献的校勘1.相关的概念和术语2.基本原则和方法(五)辨伪与辑佚1.相关的概念和术语2.基本原则和方法(六)古典文献的整理1.古典文献的标点2.古典文献的注释(七)综合应用1.对指定古籍版面的辨识2.识读并其内容3.按要求对其进行整理中国现当代文学部分考试大纲(75分)要求:通过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众多文学现象、文学思潮、文学论争等的把握,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整体脉络,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趋势,能够灵活运用当代文学理论观点和审美眼光评价分析各类文学现象,初步具备独立从事相关科学研究的能力。
第三章 古典文献的版本
文献的载体在讲版本这一章之前,我们首先了解与版本有关的一个问题,就是文献的载体。
那么什么叫做文献的载体?任何由书面语言所形成的文献必须依赖一定的物质材料才能被记录下来,记载文献的物质材料就叫做文献的载体。
从现存实物看,文献的载体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甲骨、青铜、石头、竹木、缣帛、纸张、电子等。
一、甲骨。
甲骨是龟甲和兽骨的合称。
具体地说,龟,指龟甲的腹板;骨,主要指牛的肩胛骨或胫骨,也有猪和羊的肩胛骨。
迄今为止,人们可以看到的最早的古代文献就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人称甲骨文。
甲骨文献的内容为殷商时期王室占卜的记录以及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故又称“卜辞”。
因其出土于殷墟(河南安阳西北小屯村),故又称“殷墟书契”、“殷墟卜辞”等。
由于甲骨文是对卜筮活动的记载,主要用来核实卜辞是否灵验,它还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书籍。
二、青铜。
青铜是铜和锡的合金,因为加了锡的成分,铸造出来的器物呈青灰色,所以称为青铜器。
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青铜器铭文,因古代青铜又称为金,所以青铜器铭文又叫金文,因钟和鼎为青铜礼器中的重器,铸刻的金文器具又以钟和鼎居多,故又称金文为“钟鼎文”、“钟鼎款识”,另外还有“铭文”、“铭辞”等名称。
商周时期的金文内容宏富,记载了很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反映了商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的方方面面。
虽然有些学者说,其在西周历史、文化上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尚书·周书》,但它也只是青铜器的附坠,虽有书籍的某些作用,但还不是正式的书籍。
三、石头。
除青铜铭文外,当时还流行石刻文字,陕西曾出土了春秋战国之际的10个石鼓,上面刻有600多个籀文。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四方巡行,有七处刻石(峄山、琅邪(langye)、芝罘、东观、碣石、会稽)。
还有就是后来的石经、墓志、碑文都属于石刻文字。
著名的石经有汉代的熹平石经和三国魏的正始石经。
石刻文字显然是供人阅读的,这已经可以算是正式的书籍了。
当然,与后世书籍制度联系更为紧密的,还是简册和版牍。
7 第三章 古典文献的版本 海边老狗
第三章 古典文献的版本
第一节 版本的源流及名称 译文:
第三章 古典文献的版本
第一节 版本的源流及名称 1,版本的定义与现代版本的概念。 ,版本的定义与现代版本的概念。 2,了解版本的重要性。 ,了解版本的重要性。 重视版本是我国学术的优秀传统之一。 重视版本是我国学术的优秀传统之一。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不同版本在内容和 形式上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读书能获得好的版本,意义十分重大。 形式上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读书能获得好的版本,意义十分重大。张之 书目答问》 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 洞《书目答问》曰:“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精 注本,事倍功半。 四部丛刊》编辑者则称: 版本之学,为考据之先河。 注本,事倍功半。”《四部丛刊》编辑者则称:“版本之学,为考据之先河。 一字千金,于经史尤关紧要。兹编所采录者,皆再三考证,择善而从。 一字千金,于经史尤关紧要。兹编所采录者,皆再三考证,择善而从。…… 若仅以时代先后论之,则不免于盲人道黑白矣。兹编于此类,颇用苦心, 若仅以时代先后论之,则不免于盲人道黑白矣。兹编于此类,颇用苦心,非 泛泛侈言存古也。 以精益求精的态度选择版本,是出版高质量文献的保证, 泛泛侈言存古也。”以精益求精的态度选择版本,是出版高质量文献的保证, 也是文史研究者高质量研究的基础。 也是文史研究者高质量研究的基础。 而现代意义的版本很大程度上又与知识产权相联系。现代法律制度规定, 而现代意义的版本很大程度上又与知识产权相联系。现代法律制度规定,著 作者享有著作权,出版者享有版权。而无论著作权还是版权, 作者享有著作权,出版者享有版权。而无论著作权还是版权,其物质形态都 是某一版本。我们选择某一版本,也就形成了与著作人及版权人的法律关系。 是某一版本。我们选择某一版本,也就形成了与著作人及版权人的法律关系。 因此,重视版本的选择和使用,应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思想意识。 因此,重视版本的选择和使用,应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思想意识。好的版本 为读者和研究者提供正确的信息,也为他们提供了学习、研究的便利。 为读者和研究者提供正确的信息,也为他们提供了学习、研究的便利。
古典文献学资料
第一章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名词解释清吴之振,吕留良,吴自枚《宋诗钞》练习题2(1)书目、索引书目:刘向、刘歆《别录》、《七略》;索引:《杜诗引得》(2)字典、词典字典:《说文解字》、《尔雅》;词典:《辞海》(3)类书、政书1.类书——《皇览》,魏文帝曹丕时编的最早的类书;唐代:《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百氏六帖》;宋代:《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明代:《永乐大典》;清代:《古今图书集成》2.政书——“三通”:唐人杜佑《通典》、宋人郑樵《通志》1.甲骨文集合:甲骨文合集(P42):1959年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综合各家之书所编的一部大型的甲骨文献图书,共13册,该书选存了文句完整或比较完整,以及文句虽有残缺但内容较为少见的甲骨41956片,为人们研究甲骨文提供了可靠的文献依据。
3.熹平石经:从东汉末年熹平四年开始,皇帝命大学者蔡邕用隶书书写,将周易,尚书等儒家经典刻在石碑上,立于洛阳太学门外,供后儒晚学矫正经书文字,取得了轰动性的阅读效果。
4.正始三体石经:魏正始中,按古文,篆文,隶书三种文字刊刻儒家经典,故称三体石经或三字石经。
5.总集是汇集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
6.别集:是相对总集而言,它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
7.丛书:丛书(P60):是指搜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的理念和体例编校,冠以一个总集的书名,用同一的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
8.类书是我国古代分类式的资料汇编性的工具书。
9.政书是专门记载各种典章制度的工具书。
10.干支: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练习题1总集的种类:(1)通代的有选择的编集多种体裁作品的总集,如萧统《文选》、《古文辞类纂》;(2)断代的有选择的编集多种体裁作品的总集,如宋姚铉编集的《唐文粹》;(3)通代的不加选择的专门编集一种体裁全部作品的总集,清严可均编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4)断代的不加选择的专门编集一种体裁全部作品的总集,清董诰《全唐文》。
《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
古典文献名词解释复习第二章古典文献的目录1、目录:目录是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篇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资料的工具。
(P71)2、目录学:目录学是研究目录的形成和发展,探讨目录工作一般规律的专门学术,它是目录实践活动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P76)3、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略)4、叙录:叙录(或称书录解题、提要等)列于书名之后,是用以揭示图书的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书的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
叙录是古代目录书中最重要的结构成分,是古代目录学具有学术性和指示读书治学作用的具体表现之一。
(P80)5、六分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法,创始于《七略》。
《七略》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
其中辑略是综述学术源流的绪论,因此实际上只有“六略”六类。
六分法反映了当时学术和图书状况的实际。
(P84)6、四分法:指关于典籍文献的四部分类法。
起源于魏晋之际,初步成熟于东晋时期。
唐初修《隋书经籍志》,继承前代,正式确立经、史、子、集名称,概括各类书籍性质内容。
7、官修目录:即所谓“朝廷官簿”,一称官修目录,是封建社会由朝廷主持对国家藏书进行校理后所编的国家图书目录。
自从西汉末年成、哀之时,刘向、刘歆父子等人编成的《七略》开始,几乎每个朝代都由政府组织人力编修过这类目录,其中清乾隆时修撰的《四库全书总目》,是这类目录书中最突出的代表作。
(P90)8、史志目录:即所谓“史家著录”,是指由史家编入史籍的目录。
它包括历代“正史”中的或有些正史中原来没有而由后人补修的“艺文志”(或称“经籍志”),有些朝代的“国史经籍志”,某些政书、专史中的目录书等。
(P92—97)9、补史志:正史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所缺甚多,后来学者尤其是清代学者纷纷补撰与补注,王重民先生在其《普通目录学》中称已“造成了一个小小的目录学的流派”。
第2-4章_古典文献的目录、版本和校勘
• 韦宵爱:古典文献学的目录 • 韦馨:古典文献学的版本 • 覃小红:古典文献学的校勘
• 3. 折叠体式 • 折叠体式可分为梵夹装和经折装两种。
• 4. 册页体式
• (1)蝴蝶装
• 简称蝶装。装订方法是将每一页有字的一面向里对折,然 后把折缝粘连在一张大纸(底纸)的中央,最后将大纸过 来就成为前后封皮了。这种装订形式大约始于五代,盛行 于宋代,已非常接近现代书籍的装订形式了。
• (2)包背装
目录学是研究目录的形成和发展,探讨目录 工作一般规律的专门学术,它是目录实践活动的 理论概括和总结。
• 目录学的兴起与发展:
先秦(萌芽)→西汉(正式兴起)→魏晋南 北朝时期(继续发展)→唐、宋两代(蓬勃发达) →元代(发展缓慢)→明、清两朝(繁盛时期)
第二节 古代目录的基本结构
• 书名:包括书的名称、篇卷数,作者姓名、 附录等内容,反映图书的外貌特征。
• 4、辽、金、元刻本 • 元代刻书可与宋代媲美,宋元本并称 • 刻书内容——农书较多 • 刻书单位——元代学校刻书比较发达
• 5.明刻本
• 明代有经厂刻书、国子监刻书、藩府刻书、家刻、 坊刻。
• 刻书单位——藩刻本、家刻本较精,经厂本、书 帕本、坊本名声不佳。
• 刻书时间——前期:嘉靖以前多善本,质量较高。 后期:嘉靖以后,特别是万历以后,私意删改书 籍的现象比较严重。
• 叶梦得也说: 五代时冯道始奏请官镂六经版印行。 国朝淳化中,复以《史记》、前后《汉》付有司 摹印。自是书籍刊镂者益多,士大夫不复以藏书 为意。学者易于得书,其诵读亦因灭裂。然版本 初不是正,不无讹误。世既一以版本为正,而藏 本日亡,其讹谬者遂不可正,甚可惜也。(《石 林燕语》卷8)
古典文献学研究中的版本问题应如何处理
古典文献学研究中的版本问题应如何处理在古典文献学的研究领域中,版本问题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它不仅关系到我们对古代文献的准确理解和传承,还影响着相关学术研究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那么,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妥善处理这一关键问题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古典文献的版本。
简单来说,版本就是指一部文献在流传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不同的本子。
这些本子可能由于时间、地域、抄写者、刻印者等因素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比如,同一部古籍可能会有宋刻本、元刻本、明刻本等,甚至还有不同的抄本。
这些不同的版本在内容、文字、编排等方面都可能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
要处理好版本问题,第一步就是要广泛收集各种版本。
这需要我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通过图书馆、博物馆、私人收藏等渠道,尽可能多地获取同一文献的不同版本。
只有在拥有了较为丰富的版本资源之后,我们才能够进行深入的比较和研究。
在收集版本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对其来源和流传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和考证,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版本的历史背景和价值。
接下来,就是对收集到的版本进行细致的比对和校勘。
这是一项极为繁琐但又十分关键的工作。
通过逐字逐句的比对,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包括文字的异同、章节的增减、注释的变化等等。
在进行校勘时,我们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
比如,要优先选择时代较早、保存较为完整、权威性较高的版本作为底本,然后以其他版本作为参校本。
对于存在差异的地方,要仔细分析其原因,判断是由于抄写错误、刻印失误还是作者的修改等因素造成的。
在比对和校勘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运用各种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比如,要具备扎实的古代汉语功底,能够准确理解和解读古代文献中的文字和语句;要熟悉古代的避讳制度、音韵学、文字学等知识,以便更好地判断版本中的文字变化;要掌握一定的版本鉴定方法,能够分辨出不同版本的真伪和优劣。
除了对版本进行文字上的比对和校勘,我们还需要对版本的装帧、版式、字体等方面进行研究。
《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
古典文献名词解释复习第二章古典文献的目录1、目录:目录是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篇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资料的工具。
(P71)2、目录学:目录学是研究目录的形成和发展,探讨目录工作一般规律的专门学术,它是目录实践活动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P76)3、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略)4、叙录:叙录(或称书录解题、提要等)列于书名之后,是用以揭示图书的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书的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
叙录是古代目录书中最重要的结构成分,是古代目录学具有学术性和指示读书治学作用的具体表现之一。
(P80)5、六分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法,创始于《七略》。
《七略》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
其中辑略是综述学术源流的绪论,因此实际上只有“六略”六类。
六分法反映了当时学术和图书状况的实际。
(P84)6、四分法:指关于典籍文献的四部分类法。
起源于魏晋之际,初步成熟于东晋时期。
唐初修《隋书经籍志》,继承前代,正式确立经、史、子、集名称,概括各类书籍性质内容。
7、官修目录:即所谓“朝廷官簿”,一称官修目录,是封建社会由朝廷主持对国家藏书进行校理后所编的国家图书目录。
自从西汉末年成、哀之时,刘向、刘歆父子等人编成的《七略》开始,几乎每个朝代都由政府组织人力编修过这类目录,其中清乾隆时修撰的《四库全书总目》,是这类目录书中最突出的代表作。
(P90)8、史志目录:即所谓“史家著录”,是指由史家编入史籍的目录。
它包括历代“正史”中的或有些正史中原来没有而由后人补修的“艺文志”(或称“经籍志”),有些朝代的“国史经籍志”,某些政书、专史中的目录书等。
(P92—97)9、补史志:正史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所缺甚多,后来学者尤其是清代学者纷纷补撰与补注,王重民先生在其《普通目录学》中称已“造成了一个小小的目录学的流派”。
03第三章 古典文献的校勘
• 如今本《墨子· 鲁问》:“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 成而飞之,三日不下。” • 在唐代《初学记· 果木部》、《白氏六帖》九十五 引此作“公输子削竹木因为鹊,鹊成而飞之,三 日不下”,则今本脱一“鹊”字。
• 如《文心雕龙· 隐秀》一篇脱去一页,后人予以增 补,已非原貌。黄侃称:“此纸亡于元时,则宋 时尚得见之。惜少征引者。唯张戒《岁寒堂诗话》 引刘勰云:‘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 此真《隐秀》篇之文,今本既云出于宋椠,何以 遗此二言?然则赝迹至斯愈显,不待考索文理而 亦知之矣。” • 古代脱文甚至有脱卷的情况,如《汉志》著录 《太史公百三十篇》,注曰:“十篇有录无书。” 可见东汉之时《史记》已有十篇(亦即十卷)亡 佚。
• (1)字形致误 • 由于汉字形体几经演变,篆、隶、章草、行、楷 以及印刷字体,又由于便于抄写而产生大量俗字、 简字以及重文省略、缺字空围等符号,造成各种 字形致误的类型。 • 如,江南本《汉书· 田延年传》:“今县官出三千 万自之,何哉?” • 王念孙认为“自”当为“匃”。《广雅》:“匃, 与也。”《汉纪》“出三千万钱与之”,可为旁证。 因隶书“匃”作“匄”,字形与“自”相似,因 此讹为“自” 。
• 又如,《荀子· 议兵》:“明道而分钧之。” • 清卢文弨说,《史记》、《韩诗外传》引该文作 “均分”,“钧”、“均”相通,当依《史记》、 《韩诗外传》乙转。 • 句倒之例,如《老子》第十四章:“迎之不见其 首,随之不见其后。”周祖谟指出:“汉代帛书 《老子》乙本作:‘随之而不见其后,迎之而不 见其首。’”
• 校勘过程中,不仅要注意文字方面的问题,而且 要注意史实问题,即著述本身记载的正确与否。 也就是说,校勘的范围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 字正误、衍脱、倒置、错简等的审核,以示版本 之真;一是对内容和有关记载是否真实可靠的审 核,以求史实之真。当然,这两个求真要以前者 为主,这是最基础的工作,也是校勘的重点所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宋本 • 宋代是我国雕版印刷事业的昌隆时代。 • 刻书单位——官刻、家刻、坊刻三大系统鼎足而 立。 • 刻书内容——官刻偏重经史,也刻律书、医书等。 私刻本遍及四部而偏重子集 • 宋本在版式、字体、装帧、避讳等方面都有特点
• 人们特别重视宋本的原因: (1)刻印时间早,比较接近书的原貌。 (2)经过认真的校勘 (3)刊印精美,足为后世刻书模范 (4)具有历史文物价值
• (2)包背装
• 这装订形式约始于南宋,盛行于元代。装订方法是:将书 页无字的一面朝里对折,有字的一面朝外,然后把与折缝 相对的边缘粘连在一张厚纸上,最后将厚纸向内折好。
• (3)线装
• 一般认为线装书始于宋代。通行于明中叶,至清代而大盛。 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大部分古籍都是清人印刷装订,或前代 印刷,清人重新装订的。因此,多为线装书。因而有人甚 至以“线装书”代指古籍。它是我国古代书籍装订形式中 最进步的一种。其实,它只是对包背装的改进。
• • • •
4、辽、金、元本 元代刻书可与宋代媲美,宋元本并称 刻书内容——农书较多 刻书单位——元代学校刻书比较发达
• 5.明本 • 明代有经厂刻书、国子监刻书、藩府刻书、家刻、 坊刻。 • 刻书单位——藩刻本、家刻本较精,经厂本、书 帕本、坊本名声不佳。 • 刻书时间——前期:嘉靖以前多善本,质量较高。 后期:嘉靖以后,特别是万历以后,私意删改书 籍的现象比较严重。
• 1.“版”或“板”,本指木板、木片,又称“方”, 同单简相比,方版容纳的字数更多。 • 如《礼记· 聘礼》说:“百名以上书于策,不及百 名书于方。” • 雕版印书法通行以后,“版、板”的含义逐渐演 变为经雕刻后供印书用的版片。如唐冯宿《禁版 印时宪书奏》:“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 历日鬻于市。”(《全唐文》卷624) • 到宋代,其含义就更加明显。
(四)按形式区分
• 1.以版式(尺寸规格)区分 • 巾箱本——版式较小,便于携带的本子。 • 两节版本——书版分为上下两栏的印本。或上图 下文,或下栏为正文,上栏为注解或批语,多为 民间通俗读物。 • 三节版本——书版分为上中下三栏的印本。和两 节版本相似。
• 2.以字体区分
• 大字本——纸幅宽大,版式疏朗,行款小于半页10行、行 20字 • 中字本——框高 20 厘米左右,广 13 、 14厘米,每半页 11、 12行,行20字左右。 • 小字本——版框不一定比中字本小,每半页13行以上,行 23、24字以上,行紧字密。
• 3.以颜色区分
• 朱墨本——用朱墨二色套印பைடு நூலகம்成的本子,用不同颜色分几 次印刷的书称套印本。 • 朱印本——用红色刷印的本子
• 蓝印本——用蓝色刷印的本子。
(五)按刻印情况区分
• 祖本——原刻本,同书异本之中的最早刻本 • 翻刻本——重刻本,严格按照原刻本的内容、行款、版 式重新付刻的本子。 • 影刻本——覆刻本,按照原刻本逐页影摹刻印而成的本 子。 • 修补本——用经过修补的书版刷印的书。用屡经修补的 书版印的书称递修本。 • 邋遢本——用模糊不清的书版印的书。大花脸本指墨色 深浅不一,字体大小不同,印得又模糊不清。 • 百衲本——配本,用不同的版本凑成的一部书或一套丛 书。
• 二、古书版式术语简介
• 1.单页版式 • 版面 版框 书耳 界行 版心(版口、书口) 鱼尾 象鼻 • 2.成册线装书 • 书皮(书衣) 书签 书脑 书脊(书背)书口 书首(书头) 书根
单页版式
书耳
版记
成册线装书装桢结构图
第三节
版本的类型
• 我国古籍,都是以抄写本和刻印本两种形式流传 于世的。由于写刻的时代不一,地域有异,写刻 者有别,以及写刻方式的差别,因而便产生了各 种不同的版本类型。
• 2.私刻本
• 家刻本——私人所刻,包括个人、家族和家塾刻本。自宋 以来,私家刻书历代皆有。到了明清两代,更有了以收藏、 校订、刻印书籍著名的个人和家族。如明末毛晋的汲古阁, 清代卢文弨的抱经堂,鲍廷博的知不足斋,纳兰性德的通 志堂,顾嗣立的秀野草堂,黄丕烈的士礼居等,都刻印了 不少图书,并以其独特的风格成为我国古籍版本中的独立 品种。 • 坊刻本——书商所刻,由书坊主人主持其事,其目的主要 是为了赢利
(六)按流通情况区分
• 通行本——俗本,流布较广,容易得到的本子。 • 残本——不完整的书。火灾后幸存的残本称焦尾 本。 • 善本——学术参考价值较高的本子。 • 珍本——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 表性而又流传甚少的书。 • 孤本——世间仅存的书。
• 写本需要说明的三种情况
• 其一,宋时亦主要靠传抄,故统称写本,其中,唐人抄 写的书通常称“唐写本”,又因多为“卷子装”,如手 卷之状,故又名“唐卷子本”。唐宋以后手写传抄的书 籍统称抄本; • 其二,一书传抄出自名家之手,无论时代早晚,概称写 本; • 其三,凡抄写的宗教经典,也统称写经,而不是抄经。
•
•
随后,印刷术的发达,“本”的含义逐渐等同于 “版”。南宋岳珂《相台书塾刊正九经三传沿革 例· 书本》列举“唐石经本”、“晋天福铜板 本”、“京师大字旧本”、“绍兴初监本”等二 十三种。 3.“版(板)本”,北宋以来便被专指雕版所印 之书。
• 北宋沈括说:“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 冯瀛王(道)始印《五经》,已后书籍,皆为板 本。”(《梦溪笔谈》卷18) • 叶梦得也说: 五代时冯道始奏请官镂六经版印行。 国朝淳化中,复以《史记》、前后《汉》付有司 摹印。自是书籍刊镂者益多,士大夫不复以藏书 为意。学者易于得书,其诵读亦因灭裂。然版本 初不是正,不无讹误。世既一以版本为正,而藏 本日亡,其讹谬者遂不可正,甚可惜也。(《石 林燕语》卷8)
• 宋王应麟说:“又经书未有版者,悉令刊刻。” (《玉海》卷52) • 因为书版雕刻好后,在印刷时需上墨,所以又称 “墨板”。 • 《猗觉寮杂记》卷6载:“雕印文字,唐以前无 之。唐末,益州始有墨板。后唐方镂九经,悉收 人间所有经史,以镂板为正。” • 宋《国史艺文志》也指出:“唐末益州始有墨板, 多术数、字学小书。”(王应麟《困学纪闻》卷 8《经说》引)
• 1.简策体式——竹、木简的编简; • 2.卷轴体式——缣帛和纸书的卷子装,以及纸书 向册页过渡的旋风装: • 3.折叠体式——梵夹装和经折装; • 4.册页体式——蝴蝶装、包背装和线装等。
• 1.简策体式 • 每根竹、木简如同现代书 的每页纸一样,是组成一 部书的基本单位。一部书 的多根竹、木简,需用纽 绳加以编连,即编简成册, 亦称“简策”。 • 编简,在战国至西汉时期 最为流行,到东汉、魏、 晋时,仍是书籍的主要体 式。
• 活字本——分为泥活字、木活字、铜活字、铅活字、锡 活字等。
活字制版
武英殿銅活字版印刷品
• 石印本——用石材制版印刷的书本。 • 珂罗版印本——多属于影印本。 • 批校本、题跋本——写本或印本,经过读书人批注、校勘 或加写题跋,就成为批校、题跋本。名家批校、题跋本一 向受藏书家重视。
石印
珂罗版
第二章 古典文献的版本
• 参考文献:
• 1.叶德辉著:《书林清话》,岳麓书社1999年版 • 2.毛春翔著:《古书版本常谈》,上海人民出版 社1977年版 • 3.程千帆、徐有富著:《校雠广义之版本编》, 齐鲁书社1998年版
第一节 版本及版本学
• 一、“版”、“本”、“版本”的源流及 其定义
• 2.“本”( 、 ),原义指树根。《说文解 字》:“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因卷轴 装的书籍轴头在外,书轴又称“书根”。 • 清叶德辉说:“今人称书下边曰书根,乃知本者, 因根而计数之词。”后来,“本”就具有“书” 之义,逐渐演变为校书时一部书的不同抄本。 • 如《北齐书· 樊逊传》,樊逊说:“按汉中垒校尉 刘向受诏校书,每一书竟,表上,辄云‘臣向 书’、‘长水校尉臣参书’、‘太史公、太常博 士书’、‘中外书’,合若干本以相比较,然后 杀青。”
(二)按地域区分
• 浙本——浙江地区的刻本 ,浙本中又有杭州本、 越州本、婺州本、严州本、衢州本等。 • 蜀本——又叫川本,即四川刻本。蜀本又有成都 本、眉山本等。 • 建本——又叫闽本,即福建刻本。建本之中又有 建阳本、麻沙本、泉州本等。 • 平水本——平水即今山西临汾,又称平阳,金、 元北方刻书中心 。
(二)刊刻本
按时代划分
• 1.唐本 • 唐代是我国雕版印刷的初创时期。 • 刻书内容——唐雕印本以佛经最多,历书、字书、 韵书、占梦、相宅等民间常用杂书次之。 • 刻书单位——坊刻最多,其次家刻。
• 2.五代本 • 刻书内容——在大量刻印宗教、杂书的同时,开 始刻印经书、类书、诗文集等。 • 刻书单位——官刻和家刻发展很快。国子监刻书、 封建士大夫私家刻书
(三)按刻书单位区分 • 1.官刻本
• 监本:各朝国子监刻印的书称“监本”。 • 经厂本:明、代为刻印诸经,司礼监专设刻印了许多其他 图书。 • 内府本:明、清两代宫廷内部刻印的书称“内府本”。 • 殿本:清武英殿刻印的书,简称“殿本”或“殿版”。 • 聚珍本:即木活字本。乾隆皇帝命金简制木活字印书,因 嫌“活”字不雅,赐名“聚珍”。 • 局版:清同治、光绪年间各地成立书局,如江苏书局、淮 南书局、湖北崇文书局等,他们所刻印的书,简称“局本” 或“局版”。
• 所以现代学者王欣夫先生认为: • “所谓版本,并不限于雕版印刷的书籍,而实际 上包括没有雕版印刷以前的写本和以后的钞本、 稿本在内。”(《古文献学要略· 版本的起源和发 展》) • 综上所说,版本的定义是指同一部书在编辑、传 抄、刻板、排版、装订以及流通过程中所产生的 各种形态的本子。
• 二、版本学
• 从刻书地区看——各地水平不平衡 • 胡应麟:“天下印书,以杭为上,蜀次之,闽最 下。” • 明本的缺点——校勘不精,脱漏甚多;随意窜改 古书;多序;作伪较多。
• 6.清本 • 宫廷武英殿聚珍版(木活字)、清代后期的官书 局刻本、家刻本较精,盖过了坊刻本。 • 刻书时间——前期比较发达,尤其是康、雍、乾 三朝刻书最多。 • 刻书地区——北京和江浙地区刻书最多。 • 刻本内容——丛书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