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蕴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话语蕴藉?请举例说明。

话语蕴藉的概念,“蕴”原意是积聚、收藏,引申而为含义深奥;“藉”原意是草垫,有依托之意,引申而为含蓄。这样,“蕴藉”在用于品评人物时,多指人物品行的宽容和赋予涵养。而在文学艺术领域,它是特指汉语文学作品中那种意义含蓄有余、蓄积深厚的状况。

一、话语蕴藉言约义丰,含蓄凝练

任何一种语言,从客观上说它的词汇和句式是有限的,而人类的精神世界却是丰富复杂和充满流变的,文学作品的话语蕴藉特征体现在把无限的意味隐含在有限的话语中,使读者从有限中体会无限,达到文学艺术言说有限而意蕴无限的境界。《红楼梦》第34回宝玉被贾政毒打后,林黛玉来看望的情景:“心中虽有万句言词,但只抽抽噎噎地说了句你从此可都改了罢!”,可说是以少胜多,欲说还休。在各种文学体裁中,诗歌的语言是最为凝练含蓄的,以概括的艺术形象,精炼的文学词语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诗歌语言具有跳跃性,以断续表现连贯,以局部表现整体,给读者驰骋想象留下了开阔的空间。

二、话语蕴藉含混模糊,朦胧多义

“含混”是文学话语使用中的歧义、复义或多义等现象,它体现了文学话语的蕴藉特征,在表面单义而确定的话语中,蕴蓄着多重而不确定的意义,令读者回味无穷。由含混而产生了文学艺术特有的模糊朦胧的美感效果。《蒹葭》是《诗经》中历来备受赞赏的一首诗,全诗流溢着诗人对“伊人”这一意象飘忽不定、引人遐想。有人认为这是一首恋情诗,“伊人”指意中人;有人认为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指隐居的贤人。正是文学话语的含混模糊,使得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有多种理解可能,让这首诗涵容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三、话语蕴藉象征暗示,依云深刻

文学话语作为描写、表现的符号体系,常常通过语言学用语的背离,采用隐喻、暗示等象征形式来反映世界,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艺术家某种深邃的思想。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艺术家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会使艺术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含义。英国诗人艾略特的长诗《荒原》中多次出现过“”火“石头”“水”等意象,而“火”并非现实客观的“火”,而是既指情欲之火又是炼狱的圣火;“水”既是死亡灾难的水,情欲的祸水,又是生命之水,荒原复苏的甘露;“岩石”既是宗教避难所的象征,又是缺乏生命的枯萎之地,全诗象征起伏,暗含丰富意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