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孝道与学校德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孝是中华传统美德之一,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人们一谈到孝道就认为是封建腐朽的东西,而持否定态度,孝道教育几乎被取消了。它从我们课本中消失了,从我们的日常行为规范中消失了。由于人们认识上的偏差,孝道教育从过分的宣扬到彻底消失,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传统的“孝道”美德正渐渐地被人遗忘,出现了严重的孝道缺失和道德危机。特别是我们80后,尤其是90后出生的学生,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在安闲舒适的环境中,很少受挫折,更不懂得感恩,加之学校平时也忽视了必要的孝道教育,因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道德缺失。学校是青少年德育的主阵地,德育是学校工作的重要部分。“百善孝为先”,“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人类最基本的伦理,被称为元道德,它是一切道德习惯最原始的来源,离开孝道谈道德都是缘木求鱼,舍本逐末。今天学校德育应该好好补上孝道教育这一课,要把孝道教育纳入到我们的德育体系中。
一、青少年孝道缺失
孝道所涉及的是子女对父母,晚辈对长辈的人伦关系处理问题。一般定义为以“事父母”为核心,推而广之,包括“兄友第恭,义行天下”,这是孝的延伸。乃至于包括“居处不庄,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不勇,非孝也。”甚至是“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孝的进一步泛化。可见,传统孝道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几乎包括了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一切伦理。对照孝道的内容,观察当今青少年的行为举止,很多已经严重背离了传统最基本的孝道,引发了一系列道德问题。
(一)家庭方面。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对于父母的孝敬是人情的自然回报。孝的本义就是指子女能善事父母,《说文解字》称:“孝,善事父母者也。”事亲内涵又是多层次的,具体包括“养亲,尊亲,无违”等方面。1.养亲:“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可见,在“善事父母”里,最基本的又是养亲,即赡养父母,这是做子女的起码义务。当今物质条件的改善,对于青少年来说无须养亲,相反的是,如今父母包办了孩子的一切,孩子几乎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可父母的包办,不但得不到孩子的理解和回报,反而产生了反作用。过惯了娇生惯养生活的独生子女,久而久之,导致他们根本不懂物力维艰,饭之不易,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严重依赖父母的习惯。空余时间,从不分担家务事,爱与富裕家庭攀比;没钱就要,要不到就闹,有的以离家出走、殴打来威胁,甚至还出现了弑母的惨剧。2.尊亲:所谓尊亲,即对父母的尊敬。如果说养亲是从物质上对
“今之孝者,父母的供养,那么尊亲则是从精神上对父母的孝敬,这也是人之为孝的明显标志。
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相对来说,精神的孝养显得更难得,更可贵。“养可能也,敬为难。”子夏问孝,孔子也说:“色难。”如何尊敬父母,曾子说过“孝子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要做到“孝子之有深爱也,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也就是子女对父母孝养要和颜悦色,让父母身心愉悦,使父母心情快乐,不违背父母的意愿。今天,不少孩子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父母最大限度地满足孩子各种愿望。可是,子女却很难理解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孩子对父母的话很难和颜悦色地言听计从,而是多有抵触,和父母顶嘴、较劲。很少有孩子主动向父母长辈请安,嘘寒问暖,关心父母健康,有的不但不听父母的谆谆教诲反而出现逆反心理。父母为此身心憔悴,却无计可施。3.无违:孝的另一重要表现就是“无违”,也就是顺亲,按照父母的意思办事,不可违背父母的意愿,更不能忤逆父母。“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谓畜。”畜即顺的意思。但并不是说不论对错,都无条件地听从父母,对父母的失误,要适当地“谏亲”,以防陷父母于不义,不“谏亲”也属不孝。不过,“谏亲”也要和声细气,不能斥责或讽刺。时下,不少学生自以为上了中学了,懂的东西比父母多了,便看不起父母,对父母所谓的“无知”,不是悉心劝谏,而是嗤之以鼻,不屑一顾。对于与父母
不同意见的,更是蛮横地坚持自己的想法,很少与父母坦诚交流,企图以自己的“特权”来威逼父母让步,接受自己的观点。
(二)学校方面。
孝的感情是可以迁移的,通常在家孝顺的孩子,在学校必然表现为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顺可移于长”,“治可移于官”。子曰:“其为人也孝第,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当然,我们今天强调孝道,并不是为了防止“犯上作乱”,只是为了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当代著名作家冰心曾积极主张要教会孩子如何关心父母、爱护父母。一个孩子,如果连养育自己的父母都不关心、不照顾、不尊敬、不爱戴,怎么能去爱他人、爱集体、爱祖国呢?眼下,不少独生子女养成了强烈的唯我独尊的自私心理,我行我素,品行恶劣,纪律松懈,学习懒散,根本不知道尊敬师长,不把老师放在眼里,不把老师的话放在心上,或与老师对抗,或辱骂、挖苦、讽刺老师,缺乏感激他人的心理,缺乏孝敬长者之心。在对待集体事物上,部分青少年对集体的事情不关心,很少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缺乏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耀感。他们对事不努力,对物不爱惜,对人不热情。与传统“孝”紧密相关的是“悌”,所谓“悌”,就是兄弟姐妹,延伸至同辈、同学、同事之间,要相互爱护,相互关照。做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在学校表现就是要团结同学,友好相处,互帮互助。当今,独生子女居多,他们享受的都是父母长辈无私的爱,很少懂得去主动关心别人。因而,在处理与同学的关系上,不少孩子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比较严重,缺少必要的宽容心和忍让度,一遇到小的矛盾,不是自我批评、相互体谅,而是指责别人,甚至搬来家长或朋友,导致小事化大,小矛盾酿成大问题。
(三)社会方面。
传统孝文化不是简单局限于对父母的孝敬,而是由亲及疏、由内及外、由近及远,逐步向外推广,从爱父母、爱长辈、爱家庭的情感扩展到爱他人、爱集体、爱祖国的“泛爱”。“子云:‘睦于父母之党,可谓孝矣’,故君子因睦以合族。”“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之幼以及人之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可见,推己及人,博施于众,义行天下,是孝道的最高境界。当今社会一个严重的现象,便是社会公德的缺失,不少人变得麻木、冷漠,缺乏同情心和良心。表现在青少年身上便是不关心学校发展,不关心社区的人与事,不关心国家大事;不是敬老爱幼,同情弱势群体,而是欺老凌幼,欺软怕硬;乐以助人、大公无私、拾金不昧、见义勇为、爱护公物的少了,不遵守公共道德和公共秩序却多了,有的甚至出现仇视社会或与世隔绝的扭曲心理。以上是青少年孝道缺失三个方面的重要表现,这已经不是个别问题,而是普遍问题。我们的孝道教育不是多了,而是少了;不是不要,而是急需要。很多家长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学校也只抓教学,而忽视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忽视对孩子传统美德的熏陶,导致青少年道德存在严重缺失。也有不少人认为孝道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问题,和学校教育无关,这也是错误的。且不说学校的德育本来就应包括孝道教育,学校的孝道教育可以做到家庭孝道教育不能做到的地方,起到家庭教育做不到的效果。
二、青少年孝道的培养
传统孝文化为我们进行孝教育,提供了丰富资源,我们要善于发掘,继承其积极合理因素,并加以改造创新,以完善我们的德育体系。我们的孝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只写在书本上,除了必要的理论说教,更应该付诸行动,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平凡的小事中亲自去实践,要把孝心变为学生自觉地行动,让孝心伴着孩子一路成长。
(一)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突出孝教育,提高学生的孝意识。
可以利用学校的墙壁、楼道、橱窗、黑板、文化长廊等地方,大力宣传孝知识。可以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