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载与气本论哲学的日趋完善

合集下载

北京大学考研辅导班——北大哲学系考研真题(二)

北京大学考研辅导班——北大哲学系考研真题(二)

北大哲学系考研真题(二)北大哲学系考研系所考研系所简介北大哲学系考研系所始建于1912年,初名“哲学门”,1914年起正式招生,是中国最早的哲学系,标志着现代中国哲学学科的开端,迄今已培养近万名毕业生。

蔡元培、胡适、熊十力、汤用彤、梁漱溟、金岳霖、冯友兰、宗白华、朱光潜、张颐、陈康、贺麟、沈有鼎、郑昕、洪谦、熊伟、冯定、张岱年、任继愈、朱伯崑等学术大师先后在这里执教,培养了数代中国最优秀的哲学家,北大哲学系考研系所被誉为中国的“思想家摇篮”。

经过百年的积累与发展,北大哲学系考研系所学科齐全,涵盖哲学门类所有8个二级学科,并于1995年成立国内第一个宗教学系。

两系实行联体运作,合并招生,共同培养。

2002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外国哲学、中国哲学、美学等4个学科被确立为国家重点二级学科;2007年,北大哲学系考研系所被定为国家重点一级学科。

北大哲学系考研系所是教育部最早确认的国家文科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有哲学专业、宗教学专业、科技哲学与逻辑学方向等3个本科专业方向,现为一级学科硕、博士点,并有哲学博士后流动站。

北大哲学系考研系所拥有外国哲学研究所、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并有《儒藏》编纂中心、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心、儒学研究院、宗教文化研究院、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等十余家研究机构。

北大哲学系考研真题一.北大哲学系考研名词解释1.静因之道2.制民之产3.坐忘4.狂举5.罔直蒙酋冥6.见分相分7.人极8.德性所知9.淮南格物说10.四几二.北大哲学系考研简答题1.郭象的“独化论”2.僧肇的“物不迁论”3.张载的“太虚即气”的气本论思想4.朱陆之辩的核心思想三.北大哲学系考研论述题试比较罗钦顺、王廷相、方以智、王夫之的气论思想盛世清北—专注北京大学考研|保研|考博辅导。

中国哲学史 第十一章 气学的复兴

中国哲学史 第十一章 气学的复兴

第十一章气学的复兴气学兴起于北宋,但张载去世之后,弟子大都归于二程门下,后继乏人,故其学派实际上已经瓦解;加之从《伊洛渊源录》到《宋史•道学传》,都将张载之学并入到濂洛关闽的系统之中而以朱学为其集成,原有的学派特性趋于消失,张载气学只是作为朱熹理气论的一个组成部分被后人所认识。

这一情况到明代才有了改变。

刘基开始吸纳气学的因素,表现出与道学、心学等不同的特色。

至明代中叶,气学的独特价值日渐受到注重,并逐步成为与程朱、陆王之学相抗衡的力量。

在罗钦顺、王廷相等大批思想家的推动下,以气为本的思想流行起来,气学在经历了五百年的沉寂之后终得以复兴。

第一节罗钦顺从道学向气学的过渡罗钦顺(1465-1547),字允升,号整庵,泰和(今属江西)人。

罗钦顺与王守仁是同时代人,二人同朝为官,关系友善,自幼接受的也都是朱学系统的教育。

但罗钦顺不像王守仁那样曾经是朱学的坚定信仰者,他说自己年少时虽读圣贤书,但亦是“知有圣贤之训而已”,并没有有所深入。

起初引起他兴趣的是佛学,他潜心钻研,“为之精思达旦”,以为佛学所说“至奇精妙,天下之理莫或加焉”。

直到他38岁开始担任南京国子监司业时,才静下心来认真研读圣贤之书,潜玩久之,“始知前所见者,乃此心虚灵之妙,而非性之理也”①。

自此之后,以几十年之工夫反复研讨,终于确立起自己的学术。

而且,在“自信”对理学的心性理论有了真切体验的前提下,他认为已能够分辨宋以来流行的“朱陆之学”了②。

罗钦顺的主要著作是《困知记》。

一、理只是气之理理气关系问题自宋以来一直是理学的一个中心问题,朱熹建立在理本论基础上的理先气后又理气不离说成为了主导性的见解,这一见解的核心是理气二物说。

罗钦顺对此则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他说:盖通天地,亘古今,无非一气而已。

气本一也,而一动一静,一往一来,一阖一辟,一升一降,循环无已。

……千条万绪,纷纭胶轕而卒不可乱,有莫知其所以然而然,是即所谓理也。

初非别有一物,依于气而立;附于气以行也。

地域文化湖湘文化综合练习题多选题...

地域文化湖湘文化综合练习题多选题...

地域文化湖湘文化综合练习题多选题部分1关于湖湘学术以下说法正确的有A湖湘学术思想是湖湘文化的灵魂是湖湘文化对中华文化贡献最为突出的部分B 中原文化中对于宇宙天道的探索热情崇巫习俗勇武爱国独立创新与兼收并蓄等特征对湖湘学术思想的形成与特质产生了深刻影响可以视为湖湘学术思想的文化基因C.楚文化中求索天道宇宙的传统对湖湘学术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从老子庄子屈原开始中经周敦颐胡宏张栻王夫之到近现代的湖湘思想家一直保持着探讨宇宙大本大原的传统与热情D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湖南学人以上下求索九死未悔的精神究天地本源思人生真谛探历史规律形成了具有地域特性传承有序的学术思想学者群体和知识传统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E 严格意义上的体系性的湖湘学术思想是从明代才开始形成的古老的湘楚文化是湖湘学术思想孕育的温床答案ACD2关于贬谪文人与湖湘文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湖南在历史上被称为蛮荒之地交通不便地瘠民贫清以前曾长期作为被逐官员的流放之地B被贬而流寓湖南的官员大多是人文学者他们来到湖湘大地一方面深受湘楚地域文化的影响用一种特殊的心情抒写探索宇宙天道与忠君爱国的篇章成就了他们在文化史上的地位C被贬而流寓湖南的官员带来了以儒家内圣外王之道为主要内容的中原文化成为湖湘文化学术思想的重要资源D历史上贬官和流寓湖湘学者中最著名的是屈原贾谊柳宗元刘禹锡等人答案BCD3关于屈原与湖湘文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有A在屈原为后世留下的大量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如《天问》《招魂》《离骚》《九歌》等都是在流放湖南时所作而且这些作品大多是屈原的代表作B屈原的《离骚》既可视为一首想象奇特气势恢弘的诗歌又可视为一篇探讨宇宙天道问题的哲学奇文这篇奇文一连串问了172个问题从追问宇宙的起源到诘问传统的天命观反映了屈原试图将人从天命神权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的一种尝试C屈原对宇宙天道天人关系人的主体精神的重视对湖湘学术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D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所谓内美是指希望通过坚持不懈的上下求索而提高政治地位并进而通过实现美政来拯救实已岌岌可危的楚国E从西汉起湖湘学术思想特别注重内圣外王的贯通这既有儒家思想的影响又有屈原等楚地思想家思想的浸润答案BDE4关于贾谊与湖湘文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贾谊是唐代初年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史记》中之所以将他与屈原合并立传是因为在司马迁看来贾谊与屈原有着相似的抱负才华和遭遇B屈原和贾谊和湖湘大地的思想文化有着重要的渊源关系故而湖南长沙被称为屈贾之乡C 贾谊注重历史经验的总结注重势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D贾谊热衷于对宇宙本体作形而上的思考他所言的道兼具了形上与形下的双重特点而且以道开其端落脚点却是儒家的不难看出贾谊思想中有融合儒道的努力这一特点对湖湘学术特质的形成很有影响答案BCD5下列描述正确的有A周敦颐的出现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革命性意义同时也标志着湖湘学术思想开始形成自己的传统和独特形态B柳宗元在刘禹锡天人不相预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天人交相胜还相用的思想这一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湖湘学者C刘禹锡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被贬为朗州司马在湖南生活了十年左右这期间他受柳宗元《天对》的启发完成了《天论》三篇D柳宗元根据屈原的《天问》专门作《天对》试图回答屈原对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各种疑问提出了宇宙是由运动着的元气构成的天人不相预等一系列重要的观点答案ACD6关于周敦颐的描述与评价正确的有A从《宋史》开始就肯定周敦颐是宋明理学的开创者到后来被推到道学宗主的地位与此同时作为学术成就卓越第一个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湖南人周敦颐也象征着具有独特形态的湖湘学术思想的兴起此后湖南一跃而为理学重镇被学者们称为理学之邦荆蛮邹鲁潇湘洙泗B周敦颐的著作不多今见有《太极图》《太极图说》《岳阳楼记》《通书》以及少许诗文篇幅都很小但影响极大C周敦颐的思想学说是融合儒释道的结晶但基调是道家周敦颐出入释老的目的是丰富和发展儒学的思想体系开拓儒学的新境界取得意识形态的主导权D周敦颐的出现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革命性意义同时也标志着湖湘学术思想开始形成自己的传统和独特形态答案AD7 周敦颐对儒学的开拓性贡献表现在A以太极立人极建立了一个太极阴阳化生人与万物的宇宙本体论模式B乾元立诚以诚论性的性命之学C提升了儒学的思辨水平为以后的宋明理学确定了论域而且确定了论题D 融合佛学和道教理论使儒学具有佛教色彩答案ABC8关于湖湘学派下列描述正确的有A湖湘学派是指南宋时期以胡安国胡宏父子和张栻为代表的在湖南地区产生和传承的一个主张体用合一内圣与外王并重的理学学派湖湘学派以其博洽通变的学者群体独具特色的学术主张鲜明的精神人格而广受关注B湖湘学派中学术成就最高并且完成了湖湘学派理论体系建构的是胡宏的学生张栻其主要著作有《知言》《五峰集》《皇王大纪》等C把湖湘学派发扬光大的是胡宏胡宏确立了湖湘学派的学术宗旨要求成就人材以传道济斯民使岳麓书院成为湖湘学派的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大本营成为全国理学思潮发展的重要基地D胡安国的重要学术著作《论语解》《孟子说》《南轩易说》丰富并发展了胡宏奠基的思想体系答案A9湖湘学派的学术旨趣与学术追求表现在A以性为宇宙本体提出了性本论的理学体系B以形而上与形而下为一体的存在论C坚持体用合一心性之学与经世致用结合内圣与外王并重的学风D具有偏向佛学融合佛学的倾向答案ABC10关于王夫之以下描述正确的有A王夫之早年为抗清救亡而颠沛流离中年以后隐居治学潜心著述留下了一百多种四百余卷八百多万字的著作他的学问博大精深广泛涉及哲学史学文学政治自然科学等多个方面B王夫之治学的初衷在于希望总结出明王朝灭亡的教训继而进入到全面系统批判总结中国思想文化传统他认为要总结教训匡正时弊最主要的是从根本上解决宋明以来思想文化界的崇无蹈虚倾向使被宋明理学玄虚化的形而上之道重新回归到具体的真实的现实世界中来由此可见王夫之思想的最大特点在崇实黜虚C 王夫之批判继承了张载的气本论的思想明确提出道器一体的宇宙本体论D 王夫之提出了人性日生日成的思想并以此来建构他的人性论思想体系王夫之认为人是一种自然存在人性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这一见解突破了传统的片面以人的社会道德属性或是片面以人的自然物质属性为人性的观点E 王夫之将人性视为与习相结合的建构过程把人的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统一起来这种统一不会自动发生必须依赖于主体的存诚功夫答案ABCDE1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 文化总是与特定的地理位置社会环境和时代条件相联系的B文化的核心内涵是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所发现创造的价值以及在发现创造价值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精神C 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在阻山隔水的环境中湖湘文化独辟蹊径得到了较充分的发展D.古代湖湘盛行巫风巫术民间存在泛神祭祀随着文化的演进其中体现农耕社会原始信仰和行为特征的傩文化今天已经消失了答案ABC2 以下哪些内容说明湖湘文化是一种有思想深度的文化A湖湘文化以深刻的思想观念和理论创见为灵魂为指引B周敦颐与胡安国胡宏父子以孔孟伦理道德为核心吸收佛道两家的思想养料和思辨方法与本土文化和新的时代因素相融合深入探索宇宙本体论人性论认识论和知行观等范畴阐发心性义理创立了理学C新中国成立前后一大批湘籍革命家军事家教育家文学艺术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和方法与深厚的国学根底相熔铸与生动的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学术文化和经世致用传统向更新更高层次发展创立并发表了很多富于远见卓识的重要思想以此指导和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D毛泽东为寻求救国救民之途博览中外经典躬身调查研究他在为《湘江评论》所写的《创刊宣言》中说在学术方面主张彻底研究不受一切传说和迷信的束缚要寻着什么是真理答案ABCD3 能够体现湖湘文化是一种经世济时的文化的事例有A湖湘学派的创始人胡安国以康济时艰作为治学宗旨B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常告诫后辈君子居下则排一方之难在上则息万物之嚣这就比传统文化中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更进了一步C被称为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魏源以强烈的经世精神写下了《筹漕篇》《筹鹾篇》《筹河篇》等一系列针对时政急务补阙救弊的策文D 民主革命先驱陈天华为祖国积弱积贫受人欺凌而痛彻心骨蹈海明志唤醒国魂答案ABC4能够体现湖湘文化是一种求变趋新的文化的事例有A王船山信守道随器变天地之化日新的理念自立宗主大胆提出六经责我开生面道莫盛于趋时B魏源说小变则小革大变则大革小革则小治大革则大治C 近现代多次社会变革湘人往往首举大旗首开风气砥柱中流引领潮流就是这种求变趋新湖湘文化的典型体现D章士钊在一篇文章中说湖南人有特性特性者为何曰好持其理之所自信而行心之所能安势之顺逆人之毁誉不遑顾也答案ABC5关于湖南的历史沿革以下说法正确的有A湖南省现行行政区域在周朝为荆州南境春秋战国时期湖南纳入楚国版图当系湖南行政区划制度萌芽可知湖南是最早实行行政区划制度的地区之一B秦朝湖南地区设置有黔中郡长沙郡西汉实行州郡县三级制与封国并行湖南境内设有武陵郡桂阳郡零陵郡和长沙国C三国时期湖南为蜀汉和东吴角逐之地曾经零陵武陵郡属蜀长沙桂阳郡属吴D唐太宗朝设道湖南分属山南东道江南西道黔中道和黔中道黔州都督府唐广德二年置湖南观察使湖南之名自此始答案ABCD6 湖湘大地从古至今就被称为古道圣土屈贾之乡潇湘洙泗这是因为A所谓古道圣土是因为这里是炎帝舜帝传播中华道德古训培育中华伦理文明的主要地方B所谓屈贾之乡是因为这里是屈原贾谊忧国忧民的地方是他们心系天下万民求索国家前途之方的地方同时更是他们精神得以安顿人格臻于完善的地方C所谓潇湘洙泗是因为湖湘大地是光大儒家伦理精义传承孔孟儒家学脉的地方D湖湘文化是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文化是经多元文化相互影响而形成的答案ABC7 以王夫之为代表的早期湖湘启蒙思想对于近代湖湘文化的的影响深远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贺长龄魏源邓显鹤等人最先接受王夫之思想并极力宣传船山学说除邓显鹤刻《船山遗书》外贺长龄也在贵阳刻有船山著作B魏源还专门研究过王夫之的著作其《诗古徽》即附了船山的《诗广传》C以曾国藩曾国荃彭玉麟等为代表的理学经世派其学术思想同样受到王夫之的影响如曾国藩等理学经世思想就是来源于船山理学思潮中的儒家伦理内核内广外礼以及明体达用的学术思想D以谭嗣同唐才常等为代表的维新派也接受了船山学说的影响故而极端推崇王夫之谭嗣同甚至说五百年来学者真通天人之故者船山一人而已E辛亥革命的宣传家大多爱看《船山遗书》辛亥志士利用他的夷夏之辨的民族意识进行革命民国初年刘人熙等人在长沙设立船山学社创办《船山学报》鼓吹保护国粹答案ABCDE8关于湘军与湖湘文化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湘军的兴起出现在清朝咸丰年间这既是该时期重大的历史现象也是主要文化现象对湖南百年来的历史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B湘军的兴起乃是以曾国藩为中心的一批湖南洋务派士人为挽救封建末世中兴王朝实现经邦治国的宏愿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C湘军人物的这种经世致用的学术旨趣改革政治的经世之志正是嘉道之际以魏源陶澍贺长龄为代表的湖湘经世思想的自然延续也是他们开创的湖湘学风濡染的结果D湘军与湖湘文化又是相互联系和密不可分的湘军可以说是湖湘文化的产物湘军人物对湖湘文化传统的弘扬与光大堪称湖湘文化重要发展阶段E湘军深远的影响又成为弘扬湖湘文化的动力构成推动湖湘文化近代转型的内在机制答案ABCDE9 关于湖湘近代维新人士及活动以下说法正确的有A中日甲午战争后维新派逐步走上中国社会政治舞台湖湘维新派主要代表人物有谭嗣同唐才常等B与经世派洋务派相比湖南维新人士主张在更高的层次上和更广阔的范围内向西方学习在继续强调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的同时更多地关注西方的政治体制因此他们更加注重引进西方的学术思想谭嗣同的维新思想就是这种新思潮的典型代表C 由湖南维新人士谭嗣同熊希龄唐才常等创办和主持的时务学堂是湖南创办的第一所近代新式学堂标志着湖南的教育由旧式书院制庋转向新式学堂制度它对湖南近代教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也是湖南近代化教育的开端D湖南人郭嵩焘被清政府任命为第一任驻英法公使他利用出使英法的机会对西方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进行了深入的考察与研究大力传播西方文化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提倡向西方学习的先驱人物E湖南人曾国藩左宗棠率先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付诸社会实践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通过办军械所制造局翻译介绍西书派遣留学生等来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F维新人士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西方平等自由思想这种思想促使湖南维新人士对人的自身存在意义进行思考答案ABCDEF10在近代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中湖湘士人再一次充当了急先锋以下被认为是近代湖湘革命派人物的有A黄兴B蔡锷C陈天华D宋教仁E章士钊 F秋瑾答案ABCDE地域文化湖湘文化综合练习题判断题部分1关于文化的解释英国学者泰勒认为文化是个复合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风俗习惯和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一些其他的能力和习惯----对2关于文化我国大学问家胡适认为文化就是赋予生命以意义的事物-------错3文化总是与特定的地理位置社会环境和时代条件相联系的文化的核心内涵是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所发现创造的价值以及在发现创造价值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精神 ----对4在传世文献记载中古代湖南是蛮荒之地未开化不发达原住湘人被蔑称为荆蛮蛮虏而大量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揭示早在远古时期湖湘地区就有了较高的文明在诸多方面都能与中原文化争妍斗艳不少成就独步领先----对5 在传世文献记载中古代湖南是蛮荒之地未开化不发达原住湘人被蔑称为荆蛮蛮虏大量的考古发现和研究也揭示直到唐宋时期湖湘地区才有了较高的文明在诸多方面接近中原文化的发展水平----错6 长江流域文明同样是中华文明之源湖湘文化是长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和楚文化最为典型的代表----对7 古代湖湘特别盛行建立在想象与虚拟超自然力量之上的巫风巫术体现农耕社会原始信仰和行为特征的傩文化延续至今----对8 在长期威压重逼的生存环境中湖南人养成了剽疾顽悍任侠尚气的性格形成了疾恶如仇勇于反抗的民风----对9从屈原的《怀沙》到毛泽东的《中国应当向何处去》从王夫之深奥的太极探索到周敦颐博大精深的古典哲学体系都充满了求真的勇气与睿智----错10 湖湘四典《怀沙》《岳阳楼记》《桃花源记》《爱莲说》从世界与自我社会与人生向内与向外大我与小我执著与超脱等多个维度抒兼济之志述独善之怀充分体现了湖湘文化已经具有的深度和高度以及普世价值----对11周敦颐以强烈的经世精神写下了《筹漕篇》《筹鹾篇》《筹河篇》等一系列针对时政急务补阙救弊的策文--错12 魏源为了以夷制夷师夷长技以制夷他撰成《皇朝经世文编》一百二十卷他还博采自清以来切于事合于今的文章辑成《海国图志》---错13 从湖湘文化的基本倾向和主要施为看求变趋新是其重要精神特质和价值追求---对14 在特定的厉史地域条件下形成的湖湘文化既有独特优势和卓越品格同时也存在一些局限和不足---对15 湖南省居南部中央位于长江中游南面因大部分区域在洞庭湖以南所以称湖南又因湖南最大的河流湘江白西南向东北流贯全境简称湘---对16 湖南省现行行政区域在周朝为荆州南境春秋战国时期湖南纳入楚国版图当系湖南行政区划制度萌芽可知湖南是最早实行行政区划制度的地区之一---对17 周朝湖南地区设置有黔中郡长沙郡东汉实行州郡县三级制与封国并行湖南境内设有武陵郡桂阳郡零陵郡和长沙国---错18 秦朝实行州郡县三级制与封国并行湖南境内设有武陵郡桂阳郡零陵郡和长沙国---错19 西晋时湖南分属荆州广州和江州---错20东晋时湖南分属荆州湘州和江州---对21南朝宋齐和梁前期湖南分属湘州郢州和荆州陈朝时湖南分属荆州沅州湘州---对22 在清朝康熙三年置湖广按察使司湖广行省南北分治后湖南独立建省---对23 宋太宗朝设道湖南分属山南东道江南西道黔中道和黔中道黔州都督府宋广德二年置湖南观察使湖南之名自此始------错24 湖南地处祖国内陆自古交通闭塞交往不便被称之为四塞之省---对25 湖南东西南三面峰峦起伏南部为武陵雪峰山脉西部为五岭统称为南岭山脉东部为幕阜罗霄山脉山蛉相连地势高峻中部多为丘陵和盆地起伏和缓只有北部为洞庭湖平原地势低平---错26 魏源编成《皇朝经世文编》并在此书中明确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错27 东汉时期湖南耒阳人蔡伦改良造纸术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三国时期零陵人黄盖是蜀国后期的杰出政治家被诸葛亮誉为死节之臣社稷之器错28 18 61年曾国藩在安庆建第一家近代军丁厂内军械所稍后在上海创办江南机器制造局在江南机器制造局设立翻译馆引进国外人才1873年选拔第一批留学生出国他还促进了中国近代海军的建立堪称中国近代化和洋务运动的创始人------对29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探索宇宙万物演化的目的是为了证明儒家道德具有终极意义契合宇宙之道------对30 唐代三舍法即把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等学生通过考试可以逐舍上升湖南由此形成了潭州三学的升级体制所谓潭州三学即州学生月试后分高者可升人长沙湘西学院湘西学院生徒分高者可升人岳麓书院------错31 长沙岳麓书院因位于长沙城区南岳七十二峰之一的岳麓山下而得名是我国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古代书院书院始建于北宋开宝九年------对31 距今约6500年前湖南的新石器文化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大溪文化阶段大溪文化遗址在湖南最集中的地区是澧水中下游和洞庭湖西北边缘地带----对32 史前时期湖南主要是三苗南蛮人活动的区域盛行作为部族文化的苗蛮文化苗蛮文化是湖湘文化的土壤和根基 ----对33 楚文化是周代至春秋时期在长江流域兴起的一种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34 楚人不仅与湖南的原住民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物质文化同时也创造了新兴的封建制度文化和充满着神奇色彩的精神文化----对35 春秋战国时湖南的原住民大都信奉原始宗教呈现出多神崇拜的特点楚人的入湘带来了楚人的宗教信仰与神话传说湖南原住民的宗教与楚人带人的宗教神话相互影响融合构成了春秋战国时独具湖南特色的宗教与神话----对36 中原文化主要通过王朝的统治与教化贬官和流寓文人移民和战争等方面影响着湖湘文化的产生和形成----对37 宋代广德二年 764 中央在衡州设立湖南都团练守捉观察处置使简称湖南观察使这就是湖南之名的由来----错38.湖南的行政区域至唐代以后开始了相对稳定湖湘文化产生和形成有了较为稳定的区域环境----对39湖南行政区划的相对稳定不仅使中原文化的制度礼仪风俗习惯等直接影响着湖南的本土居民也为湖南本土的文化保留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等地域文。

_气_作为哲学概念如何可能

_气_作为哲学概念如何可能

“气”作为哲学概念如何可能曾振宇提 要 哲学与文化形态的歧异主要基于思想范畴的不同。

气是中国思想史主干范畴之一,气在甲骨文中已出现,至迟在西周晚期已升华为哲学概念。

王充气论标志着中国古典气论已臻于系统化阶段,气论彰显出的泛生命性、泛伦理性、经验性和前逻辑性四大哲学特质,实际上代表着中国古典哲学范畴的一般性质。

张载“一物两体”等哲学命题的出现,标志着古典气论哲学思辩性的空前增强。

严复运用西方逻辑学知识对中国古典气论进行了“全盘西化”的改造,古典气论中的四大哲学缺欠终于得到了具有哲学意义的超越。

但是,气一直未升华为西方哲学意义上的“纯粹概念”,气范畴从未获得“绝对的纯粹形式”。

“哲学概念在中国”普遍意义上的哲学概念在中国传统学术中寻找不到,“中国哲学概念”的正当性问题是一个值得学术界关注的哲学问题。

关键词 气 哲学概念 前逻辑性 经验性 泛生命性 泛伦理性自近代“西学”远播中土以来,“中国哲学”的正当性问题一直成为历代中国学人关注的敏感而又迫切的学术问题。

从胡适、冯友兰直至二十一世纪初的今天,关于这一问题的论辩仍在进行。

如果我们沿着这一致思路向继续思考下去,“中国哲学概念”的成立是否可能?何以可能?这将是摆在中国学人面前的又一道难题。

黑格尔说:“既然文化上的区别一般地基于思想范畴的区别,则哲学上的区别更是基于思想范畴的区别。

”①既然如此,“哲学概念在中国”普遍意义上的哲学概念如果在中国传统学术中不存在,那么,气、道、理、天、心等名词应作何种哲学评判?“中国哲学概念”的正当性何在?气是中国思想史主干范畴之一,并贯穿于中国古代与近代思想史始终。

甲骨文中已出现气字,至迟在西周晚期,气已衍变而为哲学基本概念。

《管子》中的“精气”近似于西方泰勒斯的“水”范畴,哲学始基范畴开始出现。

王充气论的问世,标志着气已蜕变为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世界本原,以气为基础的宇宙论已初具雏形。

本文在对气论发展演变的逻辑线索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致力于讨论一个哲学问题:气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哲学概念如何可能?广而论之,“中国哲学概念”正当性何在?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张载的哲学思想_张载政治思想理论

张载的哲学思想_张载政治思想理论

张载的哲学思想_张载政治思想理论张载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分为很多种,有哲学思想、教育思想还有政治思想等。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张载的哲学思想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张载的哲学思想张载哲学概括起来主要是五种思想理论,第一种是“太虚即气”的宇宙本体论。

张载作为新儒学的理学思想,弥补了原始儒家在本体论上的不足,建立了一个自己的本体论哲学。

张载在哲学上公开批判佛道,他的“气一元论”与佛老唯心理论相对立。

张载是哲学史上第一个提出“气”这个概念的人。

张载认为气是宇宙最高本体,太虚即“天”,就是宇宙空间。

第二种是“一物两体”的辩证法。

在张载看来,任何由气构成的事物都是矛盾对立的统一。

事物内部的的对立为“两”,内部的统一则为“一”。

用张载的原话说:“一物两体,气也;一故神,两故化,此天之所以参也。

”张载强调“两”和“一”的互相依存、联系,反对将两者分开来。

第三种是人性论,之前已经具体介绍过了。

第四种是道德论。

张载的道德论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道德修养必须“变化气质”、“通蔽开塞”;强调“躬行礼仪”的道德实践;过程应该划分为学者、贤人、圣人三个阶段。

第五种是“大同”理想和自由人格境界思想,这也是宋明理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集中体现。

张载政治思想理论张载是北宋关学学派的创始人,字子厚,1020年出生在凤翔郿县横渠镇,也就是今天的陕西眉县。

他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是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张载尊称为张子,封先贤,世称横渠先生,在奉祀孔庙西庑中排名第38位。

他的著名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被现代哲学家冯友兰称作为“横渠四句”,在历代流传。

《张载政治思想概论》的作者并不是张载,而是李焦。

这本书是2011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的图书。

在宋明新儒家学中,张载的学术独树一帜,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使后代对张载的政治思想有一些谛解。

这本《张载政治思想概论》就是通过文献的研究、历史的分析和史实的结合,还有比较研究的方法,从而对张载的政治思想展开了一系列系统并且深入的剖析。

论张载的理学纲领与气论定位

论张载的理学纲领与气论定位

论张载的理学纲领与气论定位张载(1020-1077)是北宋理学的代表人物,他是中国古代儒学的重要思想家、哲学家,也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哲学家之一。

他主张“心即理,性即道”,是中国儒家学派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在理学中,张载的理学纲领及其关于气的论述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中国哲学的发展与演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张载的理学纲领,首先要明确的是,他提出的理学主要包括关于天理与人心的观念。

天理即宇宙的法则,它是宇宙一切事物运行发展的基本原则;人心即人类内在天赋的道德心性,是人类行为的根源。

张载提出的“心即理,性即道”是他的理学核心观念,他认为人的内在道德性格与宇宙的天理是相通的,并且用以统一整个宇宙的存在。

他通过心性的理论,深刻地剖析了人与宇宙的内在联系,提出了他的关于宇宙与人性的哲学体系。

这一思想为后来的理学学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对于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张载的理学体系中,气的概念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张载对气的论述主要包括宇宙气与人身气两个层面。

宇宙气是宇宙中最基本的物质形态,它包括了一切事物的根本要素,是宇宙运行的动力源泉。

人身气则是人体内部的能量流动,它决定了人的生命活动与行为表现。

张载认为,宇宙气与人身气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人的走向、情感、感觉等都由人身气支配,而人身气又与宇宙气息息相关。

张载把人体气与宇宙气的关系纳入了他的整体体系中,这种体系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不仅为后来的儒学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哲学基础,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医学、思想等领域。

在理学纲领与气的论述中,张载不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也与自己同时代的儒家学者的观点进行了深入的对话与辩证。

他与程颐、程颢等儒家学者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辩论,形成了辩证的学术氛围,推动了儒学学术的进步与发展。

张载所提出的关于理学纲领与气的论述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来的理学学派,为中国哲学的发展与演进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张载的理学纲领与气的论述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通过对天理与人心的思考提出了“心即理,性即道”的理学核心观念,为后来的儒学思想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张载:气一元论

张载:气一元论

张载:气一元论宋代张载继承和发展了古代“气一元论”的唯物自然观,把“气”作为世界的实体。

他说:“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

”认为一切存在的东西都是气,整个世界都是由气构成。

(一)气是宇宙之本原张载认为儒家之天、道家之道,都是气,气是最高实体,“道”是气化的过程,太虚即所谓“天”,是指气散而未聚的原始状态。

他说:“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

”气本来是物质的气体状态,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气体状态就是物质的原始状态,于是气就成为表示物质实体的概念。

张载认为,空若无物的太虚,即天空,并不是空无所有,只是气散而未聚的本来状态。

(二)气概念释义在反对佛、老的虚无主义的同时,张载还对“气”的观念作了比较明确的解释,他说:所谓气,并非一定等到郁结蒸发出来,或凝聚起来,我们的眼睛能够感觉到,才算是气。

凡有刚柔、动静的,可以说广大、深远的现象都是气,一切现象都是气。

张载认为,气无形而有象,气的基本特点就是有运动、有静止、有广度、有深度。

它把运动变化和占有空间,作为实体的主要规定性,从而同一般的气体区别开来。

这样,就有力地批判了佛、老的虚无主义,捍卫了实体的物质性。

(三)气是运动永恒变化的他说:“气块然太虚。

升降飞扬未尝止息。

”气运动变化的原因是因为气的内部含有正反两方面,阳和阴。

这统一的气叫做“太和”。

张载认为,“太和”的气中就含有运动变化的本性。

他说:“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絪缊相荡、胜负屈伸之始。

”这是说,“太和”作为阴阳二气的统一体,其中都含有正反两方面的相互作用,正面的阳气浮、升、动,反面的阴气沉、降、静,这两方面相互作用就是气的本性,于是就发生了相互渗透、相互推荡、此胜彼负、或屈或伸的变化。

(四)气的生成万物的过程气聚结则成万物,气散开则化为太虚。

他说:“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

”“本体”指本来的状态,即气没有变成具体事物时的状态。

论张载的理学纲领与气论定位

论张载的理学纲领与气论定位

论张载的理学纲领与气论定位张载是中国明代著名的理学家,他的理学纲领及其对气论的定位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理学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重要的一派,而气论则是理学中的核心理论之一。

下面我们将分析张载的理学纲领以及他对气论的定位。

张载的理学纲领主要包括心学、格物致知和致良知三个方面。

心学是张载理学的核心,其主要观点是“性即是心”。

“性”是指宇宙万物本性,同时也是人的本性。

“心”则是人的心灵活动的总称。

张载认为,人的心和性是一体的,是不可分割的。

要实现人的性命和谐,就必须要求人的心和性保持一致。

这一观点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后世中国哲学的重要内容。

格物致知是张载对于知识获取的一种方法。

他主张要通过观察周围世界的事物,去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只有通过实践和观察,才能从中得出知识,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后世的重视和借鉴。

致良知是张载理学的最高境界。

他认为,人的心灵应该追求至善至美,通过不断的修身养性,使得自己的心灵达到一种完美的状态。

而实现这一完美状态的方法就是通过格物致知来认识世界,并且将这些知识转化为修身养性的具体行动。

这三个方面构成了张载理学的纲领。

张载对气论的定位也是他理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气论是中国古代思想中的一种重要理论,它主要指出世界万物都是由气所组成的,并且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转化。

张载在承袭气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张载认为,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贯穿宇宙的基本要素。

他主张以气论万物,以气解释宇宙万物的形成和变化。

他还提出了“气质”和“气象”两个概念。

“气质”是指物体固有的气的本质,而“气象”则是指气在不同条件下所呈现出的表现形式。

在张载看来,“理”也是一种特殊的气。

他认为,万物的运动和变化都是通过气的作用来实现的。

人的思考、动植物的生长、天地万物的变化都是通过气的作用来实现的。

通过对气的认识,可以了解世界万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达到致知的目的。

张载还提出了“气、质、力、形”的理论。

元气论和气本论

元气论和气本论

元气论和气本论一、定义1.元气论:元气论是一种古代哲学思想,认为“元气”是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由元气所构成,以元气为世界本原的学说。

2.气本论:气本论是强调“气”为宇宙万物的本原,以及宇宙万物运动变化都依赖于“气”的变化的哲学理论。

二、历史背景1.元气论:元气论起源于先秦时期,代表人物有战国末期的杨朱、北宋的张载等。

其发展与古代的自然科学、医学等密切相关。

2.气本论:气本论的发展主要是在明清时期,代表人物有明代的王阳明、清代的戴震等。

这一理论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深入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

三、哲学思想1.元气论:元气论强调元气的自然属性,以及其在宇宙生成和运动变化中的决定作用。

它认为元气是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由元气所构成,以元气为世界本原。

2.气本论:气本论强调气的本体地位,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气所构成,且气的运动变化是宇宙万物运动变化的本原。

它特别强调人的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四、代表人物1.元气论:代表人物有战国末期的杨朱、北宋的张载等。

杨朱认为万物由元气组成,张载则提出了“太虚即气”的观点。

2.气本论:代表人物有明代的王阳明、清代的戴震等。

王阳明强调心即理,知行合一,戴震则主张“气化即道”。

五、现代应用1.元气论:现代医学运用元气论指导医学实践,认为人的生命活动依赖于元气的推动和激发。

同时,元气论也影响了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2.气本论:现代环境科学和生态学借鉴气本论思想,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此外,气本论也在企业管理、心理学等领域得到了应用。

六、意义与价值1.元气论:元气论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体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对现代医学、自然科学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它也为我们理解和研究古代自然科学、医学等提供了重要线索。

2.气本论:气本论深化了对宇宙本原的认识,为现代环境科学、生态科学提供了哲学指导。

此外,它对现代企业管理、心理学等领域也有启示作用。

中哲史试题-论述

中哲史试题-论述

试题答案中国哲学史试题答案要点三、论述题1、略述“天人合一”思想源流春秋时期,“人”的地位有所提高,“天”的地位有所下降。

《左传》季梁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神。

”史嚣曰:“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国将亡,听于神。

神,聪明正而壹者也,依人而行。

”孔子宣扬“为仁由己”,“人能弘道”,“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己”,充分肯定可以通过主观努力来改变现实。

但他同时又主张“知命”,主张不完全否定天命,承认天命的存在而又不完全宿命。

战国时期,孟子从人性的角度来论述天人关系,归本于天而又立足于人,把天道、人道统一起来,对天人关系做出了天人合一的回答。

荀子在《天论》中强调天与人、自然与人事是两个不同领域。

一方面,他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自然界的变化有它自己的规律,不以人间的治乱、人们的好恶为转移。

“天”就是行星、日月、四时、阴阳、风雨、寒暑、万物等自然变化的现象。

自然界的变化没有意志,也不受人的意志支配,天不因有人怕冷就取消了冬季,也不因为人怕跑路就缩小了面积。

这种把“天”视为客观的物质自然界,并从自然界的变化来论证其客观规律的“天人相分论”,第一次从理论上把人与神,自然与社会区分开来,说明他把唯物主义发展到新的理论高度。

另一方面,他认为“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常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

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上暗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

”人间治乱完全取决于人,“不可以怨天”。

在明天人之分的基础上,人应该努力发挥自己的主观努力,“制天命而用之”。

对于天,人既不应盲目崇拜,消极服从,也不应越俎代庖,与天争职,而应该积极做好自己分内的人事,参与天地宇宙的变化。

“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

荀子的这些思想,是这一时期对天人关系认识的高峰。

此外,春秋战国时期道家也曾直接探讨天道,并且从天道引出人道的概念。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第四章 张载的气学

第四章 张载的气学

(二)太虚即气
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 皆气也 。 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 客形尔。 气有阴阳,推行有渐为化,合一不测为神。
二、“一物两体”的辨证观
作用。“天性,乾坤 阴阳也。二端,故有感;本一,故能合。” “若阴阳之气,则循环迭至,聚散相荡,升降 相求,氤氲相揉,盖相兼相制,欲一之而不能, 此其所以屈伸无方,运行不息,莫或使之。”
(三)两种知识。1、见闻之知――感性认识: “见闻之知,乃物交而知,非德性所知。2、德性 之知――以理性为基础超经验的知识:“德性所知, 不萌于见闻。”特点有三:第一,不依靠感性认识; 第二,德性所知,就是关于天道的认识,即天德良 知;第三,这种认识不依靠感觉经验,主要依靠道 德修养。“穷神知化,与天为一,岂有我所能勉哉? 乃德盛而自致尔。”第四,虽然不依见闻,但还是 依托于外在世界的认识。“合内外于耳目之外,则 其知也过人远矣。”
(三)泛爱
1、人们能够认识自己的本性是与一切与物相同的, 就会泛爱一切人与物。“性者万物一源也,非有我之得 私也。惟大人为能尽其道。是故立必具立,知必周知, 爱必兼爱,成不独成。”就是说人只要认识到自己的本 性与他人相同,便能够超越自己的有限状态而进入一种 “视天下无一物非我”的人生境界。 2、这种境界,张 载在《西铭》中概括为“民胞物与”的人生境界。《西 铭》: 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 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也,物吾 与也。大君者,吾父母宗子也;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 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富贵 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存, 吾顺事;没,吾宁也。(《正蒙· 乾称》)
三、唯理论的认识论
“心所以万殊者,感外物为不一也。”

宋代理学有哪些派别

宋代理学有哪些派别

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

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

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

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一一心学。

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

朱熹一,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祖籍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

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

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

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关学关学,是萌芽于北宋庆历之际的儒家学者申颜、侯可,至张载而正式创立的一个理学学派。

关学是儒学重要学派,因其实际创始人张载先生是关中人,故称“关学”。

又因张载世称“横渠先生”,因此又有“横渠之学”的说法。

所谓“关学”即关中(函谷关以西、大散关以东,古代称关中)之学,是从地域角度而言的,无论是张载之前的申颜、侯可,还是张载之后的吕大钧兄弟、李复、范育、游师雄、种师道以及金元明清时期的杨奂、杨恭懿祖孙三代、吕柟、冯从吾、李二曲、李因笃、李雪木、刘古愚等,都是关中人,故其理学又称为“关学”。

朱熹 中国南宋时期理学家

朱熹 中国南宋时期理学家

朱熹中国南宋时期理学家朱熹(祖籍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下面是南宋理学家朱熹历史简介。

年少求学宋朝建炎四年(年)农历九月十五日,朱熹出生于尤溪县城水南郑义斋馆舍(今南溪书院),乳名沈郞。

朱熹长大时右眼角短存有七颗黑痣,排序例如北斗宋朝绍兴五年(年),五岁时,朱熹条载小学,能够记住《孝经》,在书额题字恕:“若不如此,便不成人。

”六岁时,朱熹与群儿游玩,以指画八卦于郑氏馆舍前沙洲上。

向父亲问日、问天。

绍兴七年(年),朱松闫婧宇进都,前往都之前,他把妻子祝氏和朱熹送至建州浦城寓居。

绍兴十三年(年),朱松病逝于建瓯,临终前把朱熹托付给崇安(今武夷山市)五夫好友刘子羽(朱熹义父),又写信请五夫的刘子翚(屏山)、刘勉之(白水)、胡宪(籍溪)等三位学养深厚的朋友代为教育朱熹。

刘子羽视朱熹如己出,在其舍傍筑室安置朱熹一家,名曰紫阳楼。

绍兴十七年(年),朱熹18岁,新建州乡试中考上贡生。

绍兴十八年(年)春,刘勉之将自己的女儿刘清四许配给朱熹。

同年三月朱熹进都科举,中王佐榜第五甲第九十名,科东俄勅获赐同进士早年。

初入仕途绍兴二十一年(年),朱熹再次进都铨试中等,授左迪功郎、泉州同安县主簿。

绍兴二十三年(年)夏,朱熹前往同安途中,受学于延平李侗。

秋七月,朱熹至同安。

以其“敦礼义、薄风俗、劾吏诬、恤民隐”的治县之法管理县事,排遣同安、晋江两县械斗,整顿县学、捐建“教思堂”,在文庙大成殿捐建“经史阁”,主张免征经总银圆。

绍兴二十七年(年),朱熹任满罢归。

绍兴二十八年(年),朱熹已意识到“妄佛求仙之世风,凋敝民气,耗散国力,有碍国家中兴”,打算重新踏上求师之路,决心拜李侗为师,因得承袭二程“洛学”的正统,奠定了朱熹以后学说的基础。

题写的“鸢飞鱼跃”四字匾额。

朱熹归属于自同安,不谋仕进,主要展开教育和论著活动。

【关学文研】走近关学(十三)

【关学文研】走近关学(十三)

【关学文研】走近关学(十三)1那么,传扬了八百多年的“关学”的精神实质是什什么呢?有人说,关学的精神就是《中庸》所说的“极高明而道中庸”,它集中体现在张载的《西铭》和“横渠四句”中——《西铭》是北宋道学最重要的文献,代表了道学最高的精神追求。

而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则开显了儒家的广阔胸怀,即为世界确立文化价值、为人民确保生活幸福、传承文明创造的成果、开辟永久和平的社会愿景。

《西铭》是哲学的、伦理的;四句更是社会的、价值的,二者有不同侧重。

四句突出了道学的价值理想,《西铭》指引出道学的宇宙意识,而张载的思想整体是把高天和厚土结合一起,顶天立地、天人合一,故横渠四句和横渠《西铭》是关学对宋明儒学主流精神与核心价值的主要贡献。

四句的意义在宋代还不甚突出,但在明代以后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其影响直至当代中国,塑造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志向和心胸。

在这个意义上说,横渠四句和横渠《西铭》构成了关学对中国文化发展的突出贡献。

《西铭》把古代的仁孝思想大大延伸,把孔孟的孝亲、仁民、爱物、事天一体贯通,发展了“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的思想,扩大了仁爱的范围;《西铭》把孝亲、仁民、爱物、忠君都看作对天地父母、对天地大家行其大孝,从而大大提高了对道德行为的觉解,使人们从天地宇宙的角度理解个人的道德义务和穷达死生。

《西铭》是以万物一气的思想为其基础的,后来张载弟子吕大临提出“凡厥有生,均气同体”和“物我兼体”,发挥了张载“视天下无一物非我”的万物一体境界。

物我兼体即物我一体、万物一体,这些主张与二程洛学的“仁者与物同体”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相比起来,二程的“仁者与物同体”境界固然突出了博爱精神,但联系人伦日用不直接;而《西铭》境界高远,却联系着人伦日用,从更高的层次去理解人伦日用,体不离用。

这也应是为什么朱子对二程的同体一体说有所不满,但对《西铭》则无间言的理由。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关学的精神就是《中庸》所说的“极高明而道中庸”,既追求博大高明的价值境界,又密切联系人伦生活的日用实践。

1儒家篇之2张载气本论

1儒家篇之2张载气本论

本讲概述一、气本论:¡°由太虚有无之名¡±二、气化论:¡°由气化有道之名¡±三、人性论:¡°合虚与气有性之名¡±四、心识论:¡°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北宋理学概观范仲淹庆历新政与宋初三先生(胡瑗、孙复、石介)熙宁变法与熙(宁)(元)丰哲学思潮濂学:周敦颐象数学:邵雍关学:张载新学:王安石洛学:程颢、程颐蜀学:苏洵、苏轼、苏辙涑水学:司马光张载(1020—1077)字子厚,陕西人。

官至¡°同知太常礼院¡±。

少年时喜欢研究军事。

21岁见到范仲淹,范劝他读《中庸》:“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 读了《中庸》和佛教、道教的书,感到不满足,又回到儒家的经典。

他和二程是亲戚,以后专研究儒家经典,自成一家。

因他家住凤翔郿县横渠镇,所以当时的人称他为横渠先生。

张载和他的弟子多是关中人,其学为“关学”(见《宋史·道学传》)。

张载四句一、气本论:¡°由太虚有无之名¡±1、气本论:虚空即气世界统一于气:太虚====气之散¡°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

¡±¡ª¡ª《乾称》“所谓气也者,非待其蒸郁凝聚,接于目而后知之。

苟健顺、动止、浩然、湛然之得言,皆可名之象尔。

然则象非若非气,指何为象?”2、气本论:万物即气世界统一于气:万物====气之聚太虚是气散而未聚的本然状态,万物则是气凝聚的暂时客形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释于水。

——《正蒙·太和篇》“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

” ——《正蒙·太和篇》所谓“客形”,既指作为认识对象具体事物具有客观性,也指作为一切事物具有变化性。

理学中的“气学”的开创者,“关学”的代表人物张载

理学中的“气学”的开创者,“关学”的代表人物张载

理学中的“气学”的开创者,“关学”的代表人物张载张载(1020——1077),唯物主义哲学家,字子厚,原籍河南开封,陕西长安凤翔府郿县横渠人,人称横渠先生,是程颢、程颐的表叔。

张载开创关学,二程是洛学,王安石是新学,苏轼是蜀学。

大家所熟悉的横渠四句,但与《张子语录》有几个字不同。

原句是:为天地立志,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还有一首《芭蕉》诗也很著名,他把佛教意象的芭蕉写成儒家生生不息的象征。

芭蕉心尽展新枝,新卷新心暗以随。

愿学新心养新德,旋随新叶起新知。

张载祖父仕真宗朝,父亲仕仁宗朝,他属干部子弟。

张载少孤自立,无所不学,喜欢谈军事,十八岁上书陕西招讨副使范仲淹,讨论边防问题。

范仲淹却劝他读《中庸》,张载读了《中庸》,认为不够,就去阅读佛教、道家的书籍,也无所得。

他研究天文和医学,最后又回到儒家经典上。

他用力研究《易经》,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

嘉佑初年,张载来开封,准备明年的科考。

他很自信,坐在老虎皮上讲《易经》,听众很多。

刚好程颢、程颐也来京师,就去拜访表叔,他们聊了一阵子,张载意识到自己太自信了,二程比他还厉害,于是第二天撤去虎皮,就跟听众说,你们去跟二程学。

仁宗嘉佑二年(1057),张载进士及第。

1057年的科举考试是科举史上非常著名的一次,考官是欧阳修,进士及第的人非常多,出名的有二苏、曾巩、程颢、张载等。

张载最初任祁州司法参军,迁丹州云岩县令,又迁著作佐郎。

英宗末年,签署渭州军事判官公事,协助渭州军帅蔡挺筹划边防事。

熙宁二年冬,御史中丞吕公著推荐张载入朝,神宗接见了他。

张载谢天子说:“我外官赴召,不知新政所安,愿观察旬月。

”王安石也接见了他,王安石说:“新政的改革,怕的是不能任事的人,为什么要求助于你呢?”张载说:“朝廷将大有为,天下之士愿意追随。

若与人为善,谁敢不尽责!”两人言语不合。

张载任崇文院校书,不久辞职,回家乡讲学。

他终日危坐一室,左右都是书,俯而读,仰而思,有所得就马上记起来,有时半夜起来,点着蜡烛去翻书。

地域文化(湖湘文化)综合练习题(多选题部分)

地域文化(湖湘文化)综合练习题(多选题部分)

地域文化(湖湘文化)综合练习题(多选题部分)1.关于湖湘学术,以下说法正确的有A、.湖湘学术思想是湖湘文化的灵魂,是湖湘文化对中华文化贡献最为突出的部分。

B、. 中原文化中对于宇宙天道的探索热情、崇巫习俗、勇武爱国、独立创新与兼收并蓄等特征,对湖湘学术思想的形成与特质产生了深刻影响,可以视为湖湘学术思想的文化基因。

C、.楚文化中求索天道宇宙的传统对湖湘学术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从老子、庄子、屈原开始,中经周敦颐、胡宏、张栻、王夫之,到近现代的湖湘思想家一直保持着探讨宇宙大本大原的传统与热情。

D、.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湖南学人以上下求索、九死未悔的精神,究天地本源,思人生真谛,探历史规律,形成了具有地域特性、传承有序的学术思想、学者群体和知识传统,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

E、. 严格意义上的、体系性的湖湘学术思想是从明代才开始形成的。

古老的湘楚文化,是湖湘学术思想孕育的温床。

答案:A、C、D、2.关于贬谪文人与湖湘文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湖南在历史上被称为蛮荒之地,交通不便,地瘠民贫,清以前曾长期作为被逐官员的流放之地。

B、被贬而流寓湖南的官员,大多是人文学者。

他们来到湖湘大地,一方面深受湘楚地域文化的影响,用一种特殊的心情抒写探索宇宙天道与忠君爱国的篇章,成就了他们在文化史上的地位。

C、被贬而流寓湖南的官员带来了以儒家内圣外王之道为主要内容的中原文化,成为湖湘文化学术思想的重要资源。

D、历史上贬官和流寓湖湘学者中最著名的是屈原、贾谊、柳宗元、刘禹锡等人。

答案:B、C、D、3.关于屈原与湖湘文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有:A、在屈原为后世留下的大量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如《天问》、《招魂》、《离骚》、《九歌》等都是在流放湖南时所作。

而且这些作品大多是屈原的代表作。

B、屈原的《离骚》既可视为一首想象奇特、气势恢弘的诗歌,又可视为一篇探讨宇宙天道问题的哲学奇文。

这篇奇文一连串问了172个问题,从追问宇宙的起源到诘问传统的天命观,反映了屈原试图将人从天命神权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的一种尝试。

张载的道德哲学浅析——从太虚、神、气三者的关系看张载哲学对价值的安顿

张载的道德哲学浅析——从太虚、神、气三者的关系看张载哲学对价值的安顿

张载的道德哲学浅析——从太虚、神、气三者的关系看张载
哲学对价值的安顿
罗久
【期刊名称】《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25)002
【摘要】寻求人生价值的安顿是张载哲学的一个主题.通过对张载哲学中太虚、神、气这三个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讨论,张载对价值作安顿的思想线索是:"太虚"虽只是"气",但其品格乃乾健不息,至诚无妄,故能使万物生生不息.但人秉气有偏,故圣人
须与天下人同忧,即所谓"天人交相胜".
【总页数】5页(P31-34,39)
【作者】罗久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上海,20043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44.4
【相关文献】
1.气论与工夫:张载哲学的根基与实践——读陈政扬博士《张载思想的哲学诠释》[J], 史莉琴;肖发荣
2.再论张载哲学中"太虚"与"气"的关系 [J], 王海成
3.太虚与气——张载太虚本体论思想管窥 [J], 刘晨;周桂英
4.张载"太虚即气"哲学思想研究 [J], 管春花
5.张载“气本论”对儒家价值的安顿 [J], 张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性,乾坤、阴阳也。二端故有感,本一故能合。天地生万物,所受虽不同,皆无须臾之不感。(《正蒙·乾称》)
太虚者,气之体。气有阴阳,屈伸相感之无穷,故神之应也无穷;其散无数,故神之应也无数。虽无穷,其实湛然;虽无数,其实一而已。阴阳之气,散则万殊,人莫知其一也;合则混然,人不见其殊也。形聚为物,形溃反原。(同上)
? 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合虚与气,有性之名;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正蒙·太和》)
在张载的《正蒙》里有不少关于“性”的解释;不过,他并不是孤立来谈“性”的问题:
? 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正蒙·乾称》)
? 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自注:舍气,有象否?非象,有意否?)(《正蒙·乾称》)
所谓气也者,非待其蒸郁凝聚,接于目而后知之;苟健、顺、动、止、浩然、湛然之得言,皆可名之象尔。然则象若非气,指何为象?(《正蒙·神化》)
* 张载不仅把可摹写的一切看作是“有”和“象”,看作是“气”,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他提出“虚空即气”、“太虚即气”的命题。他说:
* 此外,张载还把“虚空即气”、“太虚即气”的观点运用于自然科学研究。比如,在天文学的宇宙结构研究中,他说:
地纯阴凝聚于中,天浮阳运旋于外,此天地之常体也。恒星不动,纯系乎天,与浮阳运旋而不穷者也。日月五星逆天而行,并包乎地者也。地在气中,虽顺天左旋,其所系辰象随之,稍迟则反移徙而右尔,间有缓速不齐者,七政之性殊也。(《正蒙·参两》)
* 二、“由气化有道之名”的太和理念
张载在提出“太虚无形,气之本体”的同时,进一步阐述了“气化”的过程。他说:
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循是出入,是皆不得已而然也。(《正蒙·太和》)
气坱然太虚,升降飞扬,未尝止息,《易》
张载认为一般人的见闻可能成为知性、知天的桎梏,他说:
世人之心,止于闻见之狭。圣人尽性,不以见闻桎梏心,其视天下无一物非我,孟子谓尽心则知性知天以此。(《正蒙·大心》)
* 那么,如何才能达到“德性所知”呢?张载说:
? 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能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正蒙·乾称》)
?
气之为物,散入无形,适得吾体;聚为有象,不失吾常。(《正蒙·太和》)
气聚则离明得施而有形,气不聚则离明不得施而无形。方其聚也,安得不谓之客?方其散也,安得遽谓之无?(同上)
张载提出的“太虚即气”命题,解决了哲学上的“有无”之辩。他说:
若谓虚能生气,则虚无穷,气有限,体用殊绝,入老氏“有生于无”自然之论,不识所谓有无混一之常。若谓万象为太虚中所见之物,则物与虚不相资,形自形,性自性,形性、天人不相待而有,陷于浮屠以山河大地为见病之说。此道不明,正由懵者略知体虚空为性,不知本天道为用,反以人见之小因缘天地。(《正蒙·太和》)
* 张载(1020—1077)
字子厚,祖籍大梁(今河南开封),生于长安(今陕西西安),后侨寓于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因其在横渠镇讲学,学者称为横渠先生;其弟子多为关中人,故其学派被称为“关学”。
* 一、“太虚即气”的本原构成论
* 事物发生与组合问题上的认识,张载最受人关注的是关于“气”的思想。张载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气构成的,他说:
* 所谓“ 絪缊”,庄生所谓“生物以息相吹”、“野马”者与!此虚实动静之机,阴阳刚柔之始。浮而上者阳之清,降而下者阴之浊,其感通聚结,为风雨,为雪霜,万品之流行,山川之融结,糟粕煨烬,无非教也。(同上)
* 游气纷扰,合而成质者,生人、物之万殊;其阴、阳两端循环不已者,立天地之大义。(同上)
* 张载不仅论及“气化”,而且还把“气化”过程看作就是“道”。他说:
? 太和所谓道。……不如野马、絪缊,不足谓之太和。(《正蒙·太和》)就像野马尘土飞扬一样是不断地聚散变化的。他还说:
?
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正蒙·太和》)
有无虚实通为一物者,性也;不能为一,非尽性也。(同上)
性者,万物之一源,非有我之得私也。(《正蒙·诚明》)
天性在人,正犹水性之在冰,凝释虽异,为物一也。(同上)
在张载看来,人的本性是“天地之性”;由于个体禀赋不同而使“气质之性”有差别。他说:
* 第二章
张载与气本论哲学的日趋完善
* 张载为学,志在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近思录拾遗》),可谓高远;“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简编,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中夜起坐,取烛以书。其志道精思,未始须臾息,亦未尝须臾忘也”(《宋史·张载传》),可谓尽力。主要的哲学著作有:《正蒙》、《横渠易说》、《经学理窟》和《张子语录》等,后人编为《张子全书》。
? 感亦须待有物,有物则有感,无物则何所感!(《张子语录》上)
若以闻见为心,则止是感得所闻见。亦有不闻不见自然静生感者,亦缘自昔闻见,无有勿事空感者。(同上)
闻见不足以尽物,然又须要他。耳目不得则是木石,要他便合得内外之道,若不闻不见又何验?(同上)
? 有无一,内外和(自注:庸圣同),此人心之所自来也。”(《正蒙·乾称》)
张载还明确提出“心统性情”的命题。他说:
心统性情者也。有形则有体,有性则有情。发于性则见于情,发于情则见于色,以类而应也。(《性理拾遗》)
* 四、“见闻之知”与“德性所知”
张载把人的认知方式分为两类:一是“见闻之知”,二是“德性所知”。就“见闻之知”而言,张载说:
湛一,气之本;攻取,气之欲。口腹于饮食,鼻舌于臭味,皆攻取之性也。知德者属厌而已,不以嗜欲累其心,不以小害大,未丧本焉尔。(《正蒙·诚明》)
人之刚柔、缓急、有才与不才,气之偏也。天本参和不偏,养其气,反之本而不偏,则尽性而天矣。(同上)
*
张载主张通过学习以变化气质。他说:
须知自诚明与自明诚者有异。自诚明者,先尽性以至于穷理也,谓先自其性理会来,以至穷理;自明诚者,先穷理以至于尽性也,谓先从学问理会,以推达于天性也。
* 张载提出尽性与穷理相互结合的方法,从而知性知天。张载说:
言尽物且未说到穷理,但恐以闻见为心,则不足以尽心。……以穷理为尽物,则是亦但据闻见上推类,却闻见安能尽物!今所言尽物,盖欲尽心耳。(《张子语录》下)
造化所成,无一物相肖者,以是知万物虽多,其实一物;无非阴阳者,以是知天地变化,二端而已。(同上)
张载看到了“气化”动因就在于气本身的“一物两体”,“气化”就是气之阴阳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张载称之为“感”。他说:
? 气本之虚则湛一无形,感而生则聚而有象。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正蒙·太和》)
人谓己有知,由耳目有受也;人之有受,由内外之合也。(《正蒙·大心》)
到耳目闻见的局限,他说:
? 今盈天地之间者皆物也,如只据己之闻见,所接几何,安能尽天下之物?所以欲尽其心也。(《张子语录》下)
天之明莫大于日,故有目接之,不知其几万里之高也;天之声莫大于雷霆,故有耳属之,莫知其几万里之远也;天之不御莫大于太虚,故必知廓之,莫究其极也。人病其以耳目见闻累其心而不务尽其心。(《正蒙·大心》)
天所性者通极于道,气之昏明不足以蔽之;天所命者通极于性,遇之吉凶不足以戕之;不免乎蔽之戕之者,未之学也。(《正蒙·诚明》)
性犹有气之恶者为病,气又有习以害之,此所以要鞭辟至于齐,强学以胜其气习。(《张子语录》下)
关于心,张载认为,心是总括“性”与“知觉”而得的名称。他说:
知虚空即气,则有无、隐显、神化、性命通一无二,顾聚散、出入、形不形,能推本所从来,则深于《易》者也。(《正蒙·太和》)
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释于水,知太虚即气,则无无。………诸子浅妄,有有无之分,非穷理之学也。(同上)
* 至于无形之太虚与有形之物的差别,张载说:
* 【复习与练习】
1.张载是如何用“虚空即气”的观点将有形与无形统一起来的?
2.张载的“一物两体”指的是什么?
3.张载是如何讲“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
4.张载是如何把“德性所知”与“见闻之知”割裂开来的?
* 【参考读物】
1《张载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
2.陈俊民:《张载哲学思想及关学学派》,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3.程宜山:《张载哲学的系统分析》,上海学林出版社1989年版。
4.龚 杰:《张载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 为了揭示“知”的本质,张载把“德性所知”与“见闻之知”做了区别。他说:
闻见之善者,谓之学则可,谓之道则不可。(《经学理窟·义理》)
诚明所知乃天德良知,非闻见小知而已。(《正蒙·诚明》)
见闻之知,乃物交而知,非德性所知;德性所知,不萌于见闻。(《正蒙·大心》)
* 至于“气化”的动因,张载认为:
? 一物两体,气也。一故神(自注:两在故不测),两故化(自注:推行于一)。此天之所以参也。(《正蒙·参两》)
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正蒙·太和》)
* 万事万物的变化,都是由于阴阳的相互作用,但最终又都统而为“一”。他说:
阴阳者,天之气也(自注:亦可谓道)。……生成复帱,天之道也(自注:亦可谓理)。……损益盈虚,天之理也(自注:亦可谓道)。(《张子语录》中)
* 三、“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 正如其他许多儒家学者一样,张载也很重视心性问题的探讨。张载的心性论是从其天道观推演而来的。他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