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乡土小说资料
20年代乡土小说
海 海 里 了 。 花“ 荷 。 “ ” 将善 花 ” 我 长男 微 将 在子 笑 永 你, 道 不 的 : 爱
花 ,
—
出亭 水亭 妙玉 善立 , —
我 望立 那在 一池 朵岸 好,
海
街头
行到街头乃有汽车驰过, 乃有邮筒寂寞。 邮筒PO 乃记不起汽车的号码X, 乃有阿拉伯数字寂寞, 汽车寂寞, 大街寂寞, 人类寂寞。
1929年出版的《竹林
的故事》是他的第一 本小说集,属乡土文 学。其田园牧歌的风 味和意境在中国现代 小说史上别具一格, 他的小说也往往被称 为田园小说。
《竹林的故事》是废名的早期代表作品,
作者以清淡的笔墨,描绘了娴静淑雅的三 姑娘,作者写菜园,写竹林,写三姑娘, 总是一派牧歌似的青春气息。给五四退潮 的时候苦闷和感伤的文坛吹进了一股清新 的空气 。
‘我的三姐,就有这样忙,端午 中秋接不来,为得先人来了饭也 不吃!’ 那妇人的话也分明听到。 再没有别的声息:三姑娘的鞋 踏着沙土。我急于要走过竹林看 看,然而也暂时面对流水,让三 姑娘低头过去。‛
-------对故土的回忆、对美的爱怜、
对善的同情,对命运的哀伤与无奈, 又真正表现出了东方传统文化里含 蓄与敦厚的美。
废名的小说以“散文化”闻名,他将周作人 的文艺观念引至小说领域加以实践,融西方 现代小说技法和中国古典诗文笔调于一炉, 文辞简约幽深,兼具平淡朴讷和生辣奇僻之 美。这种独特的创作风格被誉为“废名风”, 对其后的沈从文等京派作家产生了一定影响, 甚至在40年代的汪曾祺身上,也可以找到 他的影子。
灯
“第二天清晨,汪二的爹爹,提了小酒壶,买 了一个油条,坐在茶馆里。 “给你老头道喜呀,老二安了家。”推车的 吴三说。 “道他妈的喜,俺不问他妈的这些屌事!” 汪二的爹爹愤然地说,“以前我叫汪二将这 小寡妇卖了,凑个生意本。他妈的,他不听, 居然他俩个弄起来了!” “也好。不然,老二到哪里安家去,这个年 头?”拎画眉笼的齐二爷庄重地说。 “好在肥水不落外人田。”好像摆花生摊的 小金从后面这样说。汪二的爹爹没有听见, 低着头还是默默地喝他的酒。”
“五·四”时期的乡土小说特点
“五·四”时期,我国的文学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新文学运动”的诞生和发展,使得我国的文学发展方向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一时期的乡土小说也发生了变化。
由于社会形态与文化背景的不同,“五·四”时期的乡土小说具有了新的人文关怀特征,这与作家自身对乡土的情怀有关,当然也与其内心存在的情感矛盾有关。
一、乡情与理性的情感矛盾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者们,面对着残酷的统治,传统的思想与封建的伦理纲常对社会底层人民的迫害至深。
所以,对于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者来说普遍存在着乡情与理性的矛盾。
一方面,要在理性意识的引导下,冷静地面对残酷的现实,借助自己的语言尝试唤醒麻木不仁的底层人民;另一方面,在创作时,却又难以舍弃自己对故乡的深情,对生长于这片土地的人们,也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
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五·四”时期的乡土文学作品,即使是在批判性最强烈的时候,作品的笔调也是在冷峻的批判中透露出一丝暖意,甚至是绵绵的惆怅。
事实上小说创作者的另一半情感仍旧眷恋着自己深爱的故土,这也使得当时的乡土文学作品大多让人感受到希望和向上的力量[1]。
这一时期面对的创作对象大多是我国广大的农民,以及这一阶层的人们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
这些传统思想随着民族文化的积累,以及社会形态的改变,形成了坚固的思想意识。
但小说作者在批判的同时,潜意识里也表达出了自己对农民的同情,以及似有似无的谅解。
其中,比较典型例如台静农、王鲁彦、废名等人。
这一时期的小说存在这一矛盾,与当时的乡土文学的局限性有关[2]。
可以说,“五·四”时期的思想解放并不彻底,许多人仍旧坚持传统的思想观念。
一方面,部分人民坚信在封建统治体制的引领下能够走出困境;另一方面,许多人并没有意识到社会形态变化的重要性,拒绝接受新的思想,和有可能成真的、新的社会形态。
二、个人主观情感浓烈这一时期的作品受到鲁迅的现实主义的行文风格较深,小说创作者的思路不断开阔,对创作方法的探索也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乡土文学概说
⑴何为“乡土小说”? 所谓“乡土小说” 所谓“乡土小说”是指一批寄居在北京和上海 等城市的作家描写故乡农村或乡镇生活, 等城市的作家描写故乡农村或乡镇生活,具有 较浓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隐现着乡愁的小说。 较浓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隐现着乡愁的小说。
“蹇先艾叙述过的贵州,裴文中关心的榆关,凡在北 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为用主观 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北京文学这以方面 来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因此也只见隐现 , 着乡愁。”。 ——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 · 小说二集导言》
5.蹇先艾(1906- 1994)贵州遵义人。
1925年加入文学研究 年加入文学研究 会 ,1926年入北平大学 年入北平大学 法学院经济系。 法学院经济系。蹇的第 一个短篇集《朝雾》 一个短篇集《朝雾》 1927年由北新书局出版。 年由北新书局出版。 年由北新书局出版 其中的《水葬》 其中的《水葬》是其代 表作。 表作。
《菊英的出嫁》反映了浙东农村“冥婚”的风俗。菊英八岁时 夭亡,十年之后,菊英的母亲念念不忘女儿在阴间有孤独感 和成亲的必要。她跋山涉水,四处奔波,终于为女儿选中了 一个也死去十年的男孩,置办金银首饰、绫罗绸缎,划出陪 嫁的良田,雇佣浩大的仪仗队,按照最讲究的规矩给他们成 了“亲”。这种旧式慈母关心冥间女儿的生活幸福的原始信 仰,是极为荒唐可笑的。但作者却写得一板一眼,老老实实 写母亲的心事,写路头的仪仗,亦真亦幻,煞有介事,令人 扑溯迷离,不辨真假,最后写到仪仗队抬的不是红轿,而是 青轿,才使人恍然大悟,原来如此。作者以朴素的写实手法, 描写菊英娘思女、爱女、嫁女的过程,把现实与幻想融合在 一起,心理刻画细致入微,送亲场面描写极为细致,渲染极 为热烈,几乎使人忘记是一次“冥婚”。此外,作者把不可 救药的愚昧和令人沉思的母爱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反映了浙 东农村风习的愚昧落后,表达了沉痛的悲哀。
“五四”时期乡土小说中的浙东陋俗书写
“五四”时期乡土小说中的浙东陋俗书写发布时间:2021-12-07T07:22:47.312Z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12月中35期作者:王博[导读] 《赌徒吉顺》是许杰的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一个为了生计将妻子典当给别人的赌徒吉顺,《菊英的出嫁》是鲁彦的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一个为死去的女儿操办冥婚的菊英娘。
《赌徒吉顺》的作者许杰和《菊英的出嫁》的作者鲁彦都来自浙东,在同一风土人情的影响下却写出了题材迥异的作品,同时又都包含了对当地民俗典妻、冥婚的分析。
本文将通过浙东地域文化和陋俗的独特功能,结合作品文本分析这两个浙东陋俗的渊源和表现,论述“五四”时期乡土小说中的陋俗书写。
西安外事学院人文艺术学院王博摘要:《赌徒吉顺》是许杰的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一个为了生计将妻子典当给别人的赌徒吉顺,《菊英的出嫁》是鲁彦的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一个为死去的女儿操办冥婚的菊英娘。
《赌徒吉顺》的作者许杰和《菊英的出嫁》的作者鲁彦都来自浙东,在同一风土人情的影响下却写出了题材迥异的作品,同时又都包含了对当地民俗典妻、冥婚的分析。
本文将通过浙东地域文化和陋俗的独特功能,结合作品文本分析这两个浙东陋俗的渊源和表现,论述“五四”时期乡土小说中的陋俗书写。
关键词:五四时期;乡土小说;浙东陋俗引言许杰所著的《赌徒吉顺》以20世纪20年代的浙东农村为背景,用作者的所见所闻来展现“典妻”以及用粗豪之笔写彪悍倔强民风。
许杰在本书中描述了吉顺典妻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展现了被陋习和都市纸醉金迷所扭曲麻木的灵魂。
鲁彦所著的《菊英的出嫁》以20世纪20年代的浙东农村为背景,用作者的所见所闻来展现“冥婚”以及用冷俊凝视世态人情中的悲哀。
作者通过描写菊英的妈妈为她解决嫁妆问题过程中的艰难辛苦来展现劳动人民,进而对冥婚这一陋习进行刨析谴责。
“冥婚提醒了无知的人们对灵魂长存的古老信仰,让人在惊讶的同时又感觉荒谬至极”。
五四乡土小说资料
✶“五四乡土小说”是指在上个世纪20年代出现的小说流派。
它继承了五四时期的革新思想,继续对国民存在的劣根性进行抨击,同时也对五四时期文学的全盘西化进行反拨。
“五四乡土小说”开始于鲁迅的创作。
像他的《故乡》、《祝福》都属于乡土小说的代表作。
另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有台静农、王鲁彦、彭家煌、许杰、废名等。
这些作家在创作上或多或少的受到鲁迅的影响。
“五四乡土小说”的作家大都是学历很高的高级知识分子。
像鲁迅在日本留过学,废名师从周作人,曾任北大国文系教授,台静农曾任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
所以他们的小说是知识分子小说。
这些小说的作家们大都远离各自的乡土,而生活在像北京、上海等这样的城市里。
他们的小说植根于家乡,却又超越了家乡。
他们写家乡的人、事、物,却又不是写给家乡人看的。
他们只是借助家乡来表达对麻木的世人的不满、失望和批判以及抒发自己的理想与希望。
他们的小说语言流畅、精炼、自然,格调清新而略带忧伤。
:“五四乡土小说”的创作背景是十九世纪二十年代。
这个时期的中国还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深受本国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处于水深火热当中。
而像鲁迅等这样一批有识之士自然会为疗救愚昧的国民而奔走呼喊。
农村是受封建思想迫害最严重的地方,却也是最质朴的地方。
自然就成了作家们所愿叙述的地方。
“五四乡土小说”的作家大多是南方人,具有南方人特有的温柔缱绻之意。
因此他们小说的背景也是以南方水土为背景的,纸上洋溢着或清新、淡雅或萧肃、忧郁的水乡特色。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作家都是北方人,是深深扎根在黄土地的人。
他们的作品充满了黄土地的气息,或辽阔寂静,或干燥皴裂。
像是被榨干了水分。
这里的人无论男女豪爽大气、知错就改,具有别样的可爱。
“五四乡土小说”主要表现了处于半封建本殖民地社会的农民的生活和思想。
一方面作者们对农民的淳朴表示赞赏,另一方面更多是对封建思想压迫下农民的愚昧表示不满与失望。
文中提出希望,却并没有明确解决的办法。
二十世纪乡土文学的风范--“五四”乡土小说评析
种 新 认 识 。农 民 问 题 日益 为 人 们 所 重 视 。 《 青 年 》 9 8 新 1 1 年 第 四卷 第 3号 开 始 在 《 会 调 查 》 内 刊 载 关 于 农 民 问 社 栏 题 的情 况 介 绍 。 12 9 0年 创 刊 的 《 农 》把 “ 农 民 之 觉 醒 促
l 现 实 主 义 文 学 自身 发 展 的 需 要 、
《 报 》 《 说 月 报 》、 湘 江 评 论 》 《 悟 》 《 期 评 论 》、 晨 、小 《 、觉 、星 上 海 《 国 日报 》 刊 等 , 发 表 文 章 为 “ 工 神 圣 ” 造 民 副 都 劳 制
舆 论 。这 种 尊 重 劳 工 、 心 农 民 的文 化 思 潮 , 当 时 包 括 关 给
工 的 价 值 。 劳 工 神 圣 ! 表 达 了 中 国知 识 分 子 在 新 文 化 ”
思 潮 的 濡 染 下 ,对 处 在 社 会 最 底 层 的 人 — — 劳 动 者 的一
代 , 要 作 家有蹇 先艾 、 钦 文 、 键吾 、 锦 明 、 静农 、 主 许 李 黎 台 冯 文 炳 、 杰 、 鲁 彦 、 家 煌 、 漠 华 、 任 叔 等 , 些 作 许 王 彭 潘 王 这 家 大 都 出 身 于 农 村 或 乡 镇 , 北 京 、 海 求 学 , 者 为 生 在 上 或
影响 , 拓 了乡土 作家 的视野 , 进 了他们 写农村 、 农 开 促 写
民的创 作 。
面 , 种 向 壁 虚 构 的 文 风 和 概 念 化 的创 作 进 入 死 胡 同 。 那 但 是 , 实 主 义 文 学 又 不 能 抛 弃 自己 的 艺 术 原 则 , 变 为 主 现 蜕
“五四”乡土小说中的宗族描写与宗族文化批判
会 的进 步 。 二 十 世 纪 二 三 十年 代 中 国乡 土 小 说 展 示
出来 的 宗族 制 下 的各 种 民俗 类 型 , 括 起 来 大 概
约有 以下几 种 : 由血 缘 和地 缘 引 发 的为 解 决 民 间 纠纷 或 者 是 复仇 而进 行 的 宗 族 问 的械 斗 习 俗 , 如 许 杰 的《 雾 》 王 鲁 彦 的《 例 惨 、 岔路 》 以及
区的生存现状 , 描写中国农村的乡风民俗 , 是这一时期 乡土小说 的特征。宗族制度 和宗族 观念的描写是“ 四” 五 乡土 小说的重要特征 , 乡土小说家们通过对乡俗 的野蛮性 和破坏性 的描写和表现 , 峻地 批判 了封建宗族 制社会 , 严 体现 了现代 意识 的觉醒和追求人性 的解放 。 【 关键词 土小说 ; 民俗 ; 宗族制 ; 宗族观
在 鲁迅 的影 响 下产 生 。在鲁迅 之 后 , 以王 鲁彦 、 许杰 、 台静农 、 家煌 、 钦 文 等 为代 表 的 寄居 彭 许
的所 在 , 现 了现代 意识 的觉 醒 。 体 宗 族 是 一 种 以血 缘 关 系 为基 础 发 展 起 来 的亲缘集 团或社会 群 体组 织 。中国 的宗族 制度 产 生 于 氏族社 会 末期 ,西 周 时代 就 基 本 成 型 。
【 中图 分 类 号】A 5 【 献 标 识 码 1 【 C 9 文 A 文章 编 号]6 4 64 2 0 )4 0 4 — 5 17 — 0 X(0 9 0 — 0 9 0
中 国乡 土 小 说 大 约 自二 十世 纪 二 十 年 代
批 判 性 描 写 , 到 了 国 民 的病 根 , 示 了 问题 找 展
揭 示 国 民劣 根性 、 寻 出病 根 以引起 疗 救 ” 目 “ 的
中国现代文学史 第一个十年小说
《超人》1921年
冰 心
这里讲的爱和古代讲的尊卑长幼之爱是不同的,它是 指普遍的人性之爱。带有一种现代的特点。 这本小说其实很概念化,但当时能够引起大的反响,跟 其中表现那种人道之爱是有关系的。古代没有这样表现的方式。在 “五四”的落潮时期青年人都从普遍的救世变为有点悲观厌世,当 时很多青年人都迷恋世纪末的那种思潮,像何彬读的那种尼采、叔 本华等等,《超人》就借小说把握了当时青年人的脉搏。所以艺术 上本来很幼稚的小说,当时能够拥有广大的读者,产生很大的反响。 冰心这一时期小说特点:结构比较单一,不事铺张,而着力于 揭示人物的内心理路,或侧重抒发作者对生活的主观感受,这同注 重故事的传统小说相去较远,是冰心一出手就显露的“五四”性质。 语言非常清丽、婉约。文字略微带有一点文白夹杂,抒情的意味比 较浓,是所谓的学生腔,也是所谓的新文艺腔。形成了所谓的冰心 体。读冰心的时候有时候感觉读的是很清纯的童话,不是很现实, “五四”的青年、“五四”的读者需要这样的童话,需要冰心。
问题小说
4、特点:理性化。
因为当时问题的尖锐性是第一位的,相应便减少了对小说形象化的要求,造成许多 “问题小说”比较概念化,存在着文笔空疏、人物成为作者某种“主义”的传声筒等弊病。 注重思想的探求、讨论,甚至哲学层面的讨论。这些作品具有一定的思想性,但是多数作品 都是概念化的,都是很粗糙的,很少像鲁迅的小说那样,虽然也探讨问题,但是对问题的探 讨是通过作家的个人的体验,用形象和独特的形式表现出来。当时问题小说普遍达不到这种 效果。都是比较肤浅。从问题入手构思一个故事,目的就是表现对问题的看法。急于解决问 题。艺术性是比较差的。但是这样一些水平不是很好的小说,概念化的小说当时的影响非常 大,是因为它触及了当年轻人关心的问题。这样的小说在中国古代从来没有过。古代小说都 比较注重教化而不是提出问题。可见一个作品的流行它是有多种原因的,艺术性高或者低不 是小说流行不流行的唯一的原因,有时候一些非文学的因素也可能促使一些作品的流行。现 代社会中也是,畅销书不见得有多高的质量,它是由多种原因促成的。当然现在又加上一个 商业化的炒作,有时候一些不怎么样的小说作品也可能会流行起来。
浅谈五四乡土小说
`浅谈五四乡土小说11汉语言文学(非师) 38号郑秋凤摘要:五四乡土小说出现于上个世纪20年代,乡土小说作家们很多受鲁迅的影响,大都师承了鲁迅小说的批判国民性特点,这批五四小说作家们那种对故乡的爱恨交织,对乡村文化的“弃父”与眷恋,乡情乡愁与理性国民批判的纠结,表现着“国民性批判”这一闪耀着现代意识光芒的主题。
关键词:弃父;国民性批判;故乡情结;爱恨交织一、五四乡土小说创作倾向及意图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村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但是中国的农业经济在外来经济侵略的影响下,已经濒临破产,广大农村和农民处于水深火热当中。
以鲁迅为代表的“五四”小说作家们对封建文化和乡村陋习进行了深刻描写。
就中国现代乡土小说而言,鲁迅在乡土小说模式开创过程中的意义是重大的。
鲁迅的作品表现出浓厚的“弃父”倾向,以及对老中国儿女国民劣根性的理性批判,对后期乡土小说的影响仍是及其深远的。
鲁迅在《摩罗诗力说》[1]中提出了“国民性”的概念,“那种改造农业社会国民劣根性的使命感迫使他从一个更高的哲学文化层次上来审视他笔下的芸芸众生。
用冷峻尖刻的解剖刀去杀戮那一个个腐朽的魂灵。
从而剥开封建文化那层迷人的面纱”。
[2]的确,鲁迅对国民劣根性的理性思考与冷峻批判深深地影响了“五四”一代乡土小说作家。
曾经被热烈向往的“父亲”,很快成为人们不满甚至唾弃的对象。
在“民主、科学”两大旗号的鼓动下,人们纷纷要求弃父,西方现代思想获得前所未有的精神支持。
郑振铎提出了“血和泪的文学”这一口号,他说:“我们现在需要血的文学和泪的文学似乎要比“雍容尔雅”“吟风啸月”的作品甚些吧:“雍容尔雅”“吟风啸月”的作品,诚然有时候以天然美来来安慰我们被扰的灵魂和苦闷的心神。
然而在此到处是荆棘,是悲惨,是枪声炮影的世界,我们的被扰乱的灵魂与苦闷的心神,恐非他们所能安慰得了的。
”[3]二、五四乡土小说作家的“故乡情结”“五四”乡土小说作家群大都是被生活驱逐到异地的流寓者,鲁迅称之为“侨寓文学的作者”。
“五·四”时期的乡土小说特点
2016年09月下半月刊“五·四”时期,我国的文学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新文学运动”的诞生和发展,使得我国的文学发展方向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一时期的乡土小说也发生了变化。
由于社会形态与文化背景的不同,“五·四”时期的乡土小说具有了新的人文关怀特征,这与作家自身对乡土的情怀有关,当然也与其内心存在的情感矛盾有关。
一、乡情与理性的情感矛盾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者们,面对着残酷的统治,传统的思想与封建的伦理纲常对社会底层人民的迫害至深。
所以,对于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者来说普遍存在着乡情与理性的矛盾。
一方面,要在理性意识的引导下,冷静地面对残酷的现实,借助自己的语言尝试唤醒麻木不仁的底层人民;另一方面,在创作时,却又难以舍弃自己对故乡的深情,对生长于这片土地的人们,也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
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五·四”时期的乡土文学作品,即使是在批判性最强烈的时候,作品的笔调也是在冷峻的批判中透露出一丝暖意,甚至是绵绵的惆怅。
事实上小说创作者的另一半情感仍旧眷恋着自己深爱的故土,这也使得当时的乡土文学作品大多让人感受到希望和向上的力量[1]。
这一时期面对的创作对象大多是我国广大的农民,以及这一阶层的人们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
这些传统思想随着民族文化的积累,以及社会形态的改变,形成了坚固的思想意识。
但小说作者在批判的同时,潜意识里也表达出了自己对农民的同情,以及似有似无的谅解。
其中,比较典型例如台静农、王鲁彦、废名等人。
这一时期的小说存在这一矛盾,与当时的乡土文学的局限性有关[2]。
可以说,“五·四”时期的思想解放并不彻底,许多人仍旧坚持传统的思想观念。
一方面,部分人民坚信在封建统治体制的引领下能够走出困境;另一方面,许多人并没有意识到社会形态变化的重要性,拒绝接受新的思想,和有可能成真的、新的社会形态。
二、个人主观情感浓烈这一时期的作品受到鲁迅的现实主义的行文风格较深,小说创作者的思路不断开阔,对创作方法的探索也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五四时期的小说
2、乡土小说(乡土文学):
(1)形成: (2)乡土文学的界定: (3)乡土文学的创作:
3、人生写实小说的总体特征:
王鲁彦
第三章 “五四”时期的 小说
二、浪漫抒情小说:
1、前期创造社 2、浅草—沉钟社 3、弥洒社
弥洒社创办人之一胡山源
第三章 “五四”时期的 小说
第二节 叶绍钧 许地山 冰 心
一、叶绍钧:为人生派的代表作家
1、创作特征:
(1)、表现小知识分子小市民的“灰色人生 (软弱、自私、空虚、苟且、麻木)。
2、冷静客观的现实主义、手法。 3、平实而富有表现力,自然而纯正的语言。
第三章 “五四”时期的 小说
2、《潘先生在难中》解读
(1)故事: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
(2)人物:性格缺陷与人格缺陷
(3)艺术: 艺术构架富有戏剧性,荒诞性(战事并未发生,虚惊一场),具有讽刺
【Hale Waihona Puke 育类精品资料】宿州学院中文系
现代文学精品课程教学课件
第三章 “五四”时期的小 说
编辑制作:宿州学院中文系
第一节
第三章 “五四”时期的 小说
20年代小说概述
一、人生写实小说:(文学研究会、未名社、语丝社)
1、问题小说: (1)形成:
(2)形成原因: (3)文研会的推进: (4)特点:
第三章 “五四”时期的 小说
的效果;结局回味深长(身受其害而虚言粉饰),深透的鞭挞。
第三章 “五四”时期的 小说 二、许地山的创作:
1、许地山生平:
许地山(1893~1941年)名赞堃,号地山,笔名落华生。 是中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 在梵文、宗教方面亦有研究硕果。
五四时期的小说
第三章 “五四”时期的 小说
二、郁达夫的创作:
1、郁达夫的人生: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
1934年的郁达夫 1934
郁达夫的矛盾:责任 / 自由 国家 / 个人 斗士(进取心) / 隐士(名士气)
郁达夫的最后一张照片
第三章 “五四”时期的 小说
2、《沉沦》(1921)
宿州学院中文系
现代文学精品课程教学课件
第三章 “五四”时期的小 说
编辑制作:宿州学院中文系
第三章 “五四”时期的 小说
第一节 20年代小说概述
一、人生写实小说:(文学研究会、未名社、语丝社)
1、问题小说: (1)形成:
(2)形成原因: (3)文研会的推进: (4)特点:
第三章 “五四”时期的 小说
冰心(1900—1999),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 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原籍福建长乐,1900年 10月5日生于福州。 2、冰心小说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第三章 “五四”时期的 小说
第三节 郁达夫
一、浪漫抒情小说: 内容上:早期创造社强调表现自我,注重内 心的刻划和主观情绪的自我抒发,具有火山爆发 般的激情,也有感伤、颓废的色彩。 形式上:自叙小说和寄托小说 艺术上:不注重故事情节,重抒情、重氛围的营造
再
见
(1)、创作背景: (2)、人物: (3)、关于“性”描写:
在东京帝大时的 郁达夫(1920)
(4)、艺术:
①“自叙传”色彩,“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②抒情小说
第三章 “五四”时期的 小说
本章结语:整体上看,20年代小说创 作比较活跃,但大家不多,长篇巨著很少。 就创作个体而言,鲁迅一枝独秀,叶绍钧、 郁达夫成就较大;就创作流派而言,主要 有人生派写实小说和浪漫抒情小说。
20年代乡土小说
许钦文,(18971984),原名许绳 尧,字士仁,浙江天 台人,与鲁迅先生过 从甚密,自称是先生 的“私淑弟子”。 一个热情、有风格的 作家。大刀阔斧,以 气势胜,是他基本的 风格
《鼻涕阿二》既控诉了非人社会的 鼻涕阿二》 冷漠与偏见对主人公的欺压, 冷漠与偏见对主人公的欺压,也揭 示了主人公心灵深处的劣根性。 示了主人公心灵深处的劣根性。其 对社会的批判系基于对人性的批判, 对社会的批判系基于对人性的批判, 因而具有深厚的力度。 因而具有深厚的力度。 《疯妇》描绘的是一出家庭悲剧。 疯妇》描绘的是一出家庭悲剧。
乡土小说的影响及流变
乡土小说是在近代民主主义和现实主义两种 思潮的作用下得以兴盛的。 思潮的作用下得以兴盛的 。 故二十年代只是 中国乡土小说形成的时期。 中国乡土小说形成的时期。 至三十年代, 至三十年代 , 中国乡土小说已表现出明显不 同的创作倾向——“京派小说”返归自然的生 京派小说” 同的创作倾向 京派小说 命体验和“ 田园诗”风格的张扬; 命体验和 “ 田园诗 ” 风格的张扬 ; “ 社会剖 析派小说” 析派小说 ” 对农村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的首 重等,其成就也多集中于中、长篇而非短篇。 重等 , 其成就也多集中于中 、 长篇而非短篇 。
寓居于京沪大都市的游子,目击现代 文明与宗法农村的差异,在鲁迅"改 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下,带着对童 年和故乡的回忆,用隐含着乡愁的 笔触,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 移在纸上",显示了鲜明的地方色彩, 从总体上呈现出比较自觉而可贵的 民族化的追求,开创了现代文学史 上堪称一大创作潮流的风气。
回忆故乡,回 忆重组来描写 故乡农村(乡 镇)生活,带 有浓重乡土气 息和地方色彩 的小说。
大约形成于二十年代中期, 大约形成于二十年代中期,成员以文学研究 会作家为主,也包括语丝社 未名社的一部 语丝社、 会作家为主,也包括语丝社、未名社的一部 分青年作家,主要代表有许杰、许钦文、 分青年作家,主要代表有许杰、许钦文、鲁 彦、彭家煌、台静农、蹇先艾等 彭家煌、台静农、 作品多发表在北京的《晨报副刊》 作品多发表在北京的《晨报副刊》、《语 未名》和上海的《小说月报》 丝》、《未名》和上海的《小说月报》等报 刊
乡土小说
第三节:王鲁彦、废名等人的乡土小说创作"问题小说"风潮过去之后,很多作家都转向写实,成为五四人生派的代表作家。
考察这变化的痕迹可以引举叶圣陶(叶绍均)为例。
一、叶圣陶的人生派写实小说商务印书馆1923年出版的叶圣陶小说集《隔膜》叶绍均(1894--1988),字圣陶,江苏苏州人。
中学毕业后,长期从事小学、中学、大学的教师工作和杂志编辑工作。
"五四"时期开始致力于新小说的创作,1919年加入"新潮社",成为"问题小说"作家,1921年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倡导"为人生"的艺术。
创作以短篇小说为主,结集为《隔膜》(1922)《火灾》(1923)、《线下》(1925)《城中》(1926)、《未厌集》(1928)、1928年有比较著名的长篇《倪焕之》问世,在读者中产生较大影响。
此外,还有童话集《古代英雄的石像》、《稻草人》对我国童话事业的发展贡献巨大。
散文集《脚步集》等。
思想内容:早期:以问题小说起步,可分两类1、表现对下层人民的人道主义同情。
他的《穷愁》等文言小说显示出他关心下层的苦难生活,主题严肃。
《这也是一个人?》(后改名《一生》)外,还有《低能儿》等作品,也有"爱"与"美"的倾向。
似乎大自然和艺术之美都具有洗涤人心、催人觉醒的决定性力量。
2、描写封建宗法制度下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隔膜",呼唤"爱"与"美"的回归。
《隔膜》、《苦菜》、《一个朋友》等。
《隔膜》一篇正面展开了人的精神上的相互隔绝,却又不得不虚伪地、无聊地互相敷衍的痛苦;《苦菜》则表现知识分子与农民之间的隔膜,知识分子认为饶有趣味的种菜的喜悦,农民却只感到沉重劳作无以维持生计的"苦";《一个朋友》里夫妻之间也仅存所谓"共同生活",而缺乏思想、感情上的沟通。
20年代乡土小说
蹇先艾(1906-1994),贵州 遵义人 ——用 平静文字叙述 愤懑压抑, 《水葬》“对我 们展示了‘老 远的贵州‘乡 间习俗的冷酷, 和出于这冷酷 中的母性之爱 的伟大”,(鲁
《在贵州道上》以冷静的笔调刻划了贵州山 道的险峻、山民生活的困苦及其蒙昧的精神 状态 旧贵州这片贫困而苦难的土地,和在这片土 地上生活着、挣扎着的人们。在他笔下涌现 出的众多人物,挑夫、马夫、滑竿匠、盐巴 客、乞丐、草药贩子、家庭主妇、失业青年、 农妇、小职员、女艺人、教员……对于他们 的痛苦生活与不幸遭际,作家不仅作了忠实 的记录和典型的反映,建构了作家独特的贵 州乡土的艺术世界,对他笔下的人物,更寄 予了深切的同情,表现出作家的良知及其人 道的关怀
大约形成于二十年代中期,成员以文学研究 会作家为主,也包括语丝社、未名社的一部 分青年作家,主要代表有许杰、许钦文、鲁 彦、彭家煌、台静农、蹇先艾等
作品多发表在北京的《晨报副刊》、《语 丝》、《未名》和上海的《小说月报》等报 刊
寓居于京沪大都市的游子,目击现代 文明与宗法农村的差异,在鲁迅"改 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下,带着对童 年和故乡的回忆,用隐含着乡愁的 笔触,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 移在纸上",显示了鲜明的地方色彩, 从总体上呈现出比较自觉而可贵的 民族化的追求,开创了现代文学史 上堪称一大创作潮流的风气。
影 人 , , 深十 是 炉是是是是是 思海是是星有若夜 二 冬 火炉灯月日家 想是天花之身高一 夜 是火,,,, 是夜上,空外山支 月 的 墙, 一的的是是之流灯 十 声 上 个镜梦鱼鸟海水, 九 音 的 美子,,林。, 夜 。 树 , ,
孔
人类 人类的残忍 正如人类的面
乡土小说知识
• 贾平凹“商州情结”
• 莫言《红高粱》《高粱酒》
• 高晓声、汪曾祺、刘绍棠、陈忠实、 苏童等。
——鲁迅
二、三十年代乡土小说
沈从文——湘西地域小说
二、三十年代乡土小说
——返归自然
沈从文——湘西地域小说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 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 形式”。 ——沈从文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三、四十年代乡土小说 ——改良人生
“山药蛋派”赵树理
《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
当代乡土小说的发展
单元概览
• 1、以鲁迅为代表的“”五四乡土小 说” • 2、以沈从文为代表的“三十年代乡 土小说” • 3、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四十年代乡 土小说”
一、 “五四”乡土小说 ——批判蒙昧
鲁迅: 《故乡》《祝福》《阿Q正传》等
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 没有一些活气。 ——《故乡》
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 意思是在揭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五四”小说相关资料(含小说及小说史研究)
“五四”时期小说文献综述在浩浩汤汤的辛亥革命之下,中国爱国人士掀起了一场影响至今的五四运动。
反反复复的思想斗争,是“立国”还是“立人”,困扰着他们。
在晚晴“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的洪流中,五四时期的文学正不断缩短与世界文学的差距。
本文就走进五四十年。
其中,我认为这个时期的关键词是民主进步,自我觉醒。
对于五四时期的划分,学者们意见不一。
钱穆的《国史大纲》,从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等现代思想文化运动进行讨论,在《国史大纲》中,钱穆对五四时期的时间划分,主要是以政治、文化和社会方面的事件和变化为依据。
具体来说,钱穆认为五四时期的划分始于1919年的五四运动发生之前,而到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后,五四运动时期基本结束。
其中包括了以下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辛亥革命(1911年):标志着中国封建帝制的结束和新政治的开端。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西方列强的战争导致全球经济、政治和文化格局的变化,也在中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五四运动(1919年):青年学生发起的抗议活动,对中国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民主义运动(1924年):孙中山领导的政治运动,推动中国政治制度和体制的改革。
国共合作(1924年):国共两党开始合作,推动了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
北伐战争(1926年):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联合发动的反对北洋政府的革命战争。
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1927年):标志着中国政治局势的基本稳定和国家政权的重建。
可以看出,钱穆的时间划分主要以政治、文化、社会和经济方面的事件和变化为依据,这也是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情况和历史特点。
而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对五四时期的时间划分依据,与钱穆有所不同。
他认为五四时期从1915年开始,直到1927年北伐时期结束。
在费孝通的看法中,五四时期中最早的主要事件是中国《新青年》杂志的创办,这是促进中国文化变革和意识形态革命的里程碑事件。
而五四运动是在这个基础上爆发,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浅谈五四乡土小说
`浅谈五四乡土小说11汉语言文学(非师) 38号郑秋凤摘要:五四乡土小说出现于上个世纪20年代,乡土小说作家们很多受鲁迅的影响,大都师承了鲁迅小说的批判国民性特点,这批五四小说作家们那种对故乡的爱恨交织,对乡村文化的“弃父”与眷恋,乡情乡愁与理性国民批判的纠结,表现着“国民性批判”这一闪耀着现代意识光芒的主题。
关键词:弃父;国民性批判;故乡情结;爱恨交织一、五四乡土小说创作倾向及意图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村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但是中国的农业经济在外来经济侵略的影响下,已经濒临破产,广大农村和农民处于水深火热当中。
以鲁迅为代表的“五四”小说作家们对封建文化和乡村陋习进行了深刻描写。
就中国现代乡土小说而言,鲁迅在乡土小说模式开创过程中的意义是重大的。
鲁迅的作品表现出浓厚的“弃父”倾向,以及对老中国儿女国民劣根性的理性批判,对后期乡土小说的影响仍是及其深远的。
鲁迅在《摩罗诗力说》[1]中提出了“国民性”的概念,“那种改造农业社会国民劣根性的使命感迫使他从一个更高的哲学文化层次上来审视他笔下的芸芸众生。
用冷峻尖刻的解剖刀去杀戮那一个个腐朽的魂灵。
从而剥开封建文化那层迷人的面纱”。
[2]的确,鲁迅对国民劣根性的理性思考与冷峻批判深深地影响了“五四”一代乡土小说作家。
曾经被热烈向往的“父亲”,很快成为人们不满甚至唾弃的对象。
在“民主、科学”两大旗号的鼓动下,人们纷纷要求弃父,西方现代思想获得前所未有的精神支持。
郑振铎提出了“血和泪的文学”这一口号,他说:“我们现在需要血的文学和泪的文学似乎要比“雍容尔雅”“吟风啸月”的作品甚些吧:“雍容尔雅”“吟风啸月”的作品,诚然有时候以天然美来来安慰我们被扰的灵魂和苦闷的心神。
然而在此到处是荆棘,是悲惨,是枪声炮影的世界,我们的被扰乱的灵魂与苦闷的心神,恐非他们所能安慰得了的。
”[3]二、五四乡土小说作家的“故乡情结”“五四”乡土小说作家群大都是被生活驱逐到异地的流寓者,鲁迅称之为“侨寓文学的作者”。
乡土小说
他既是农民革命的参加者,又是农民生活的描述者,这种身份预 伏着潜在的危机:即当农村革命运动及政策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 及农民利益时,作家的革命生活与作家自身就和谐、统一,即政 治倾向性与真实性就统一,而当它们出现偏差时,其作品就会出 现矛盾与危机。
新时期汪曾祺、钟阿城等承接了这一叙事传统。
3、30年代,作为文学研究会的倡导者,茅盾的 乡土叙事显然是“为人生”派的现实主义小说。
《子夜》的历史性的巨大内容、宏伟的结构、客观的 叙述、时代的典型形象等,都是建立在他的精细观察 和运用一定的社会科学思想对社会生活的分析之上的, 这类成为左翼文学公认的主流小说被称为社会剖析小 说。
沈从文笔下的乡村世界有别于现代文明的健全、协调,是对童年记忆的 记述,有意强调叙事的抒情色彩。湘西底层人们宁静自足的生活,醇厚 的人情美、人性美,坚韧、正直,朴素的民族性格,美丽和谐的自然风 光,作家勾勒出了一块人类童年期的湘西神土。
《边城》是有牧歌色彩与情味的乡土小说,与五四形成的表现压迫剥削、 愚昧落后,挖掘民族精神创伤的文学传统明显不同。他用“梦”与“真” 构成的文学图景,同文本外的现实丑陋相比照,让人们去认识“这个民 族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小说具有诗体乡土故事特征,女性柔美 如水,男性雄强进取。这类以平淡的叙述方式、自然清新的话语描述乡 村的普通人生的散文化小说,提醒人们看到生命的各种状态,人生的各 个层面,体味到生命的空灵和诗意,感悟到生命的成熟、恬淡、达观, 以及那淡淡生命宿命的美的忧伤。
因此鲁迅重在揭露农民精神上的创伤,以唤起人们的觉醒,而赵 树理则主要表现农民在政治、经济翻身过程中思想上的翻身—— 农民精神、心理状态的变化,人的地位及家庭内部关系(婆媳、 婚姻、长幼)的变化,来显示农民改造的长期性与艰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四乡土小说”是指在上个世纪20年代出现的小说流派。
它继承了五四时期的革新思想,继续对国民存在的劣根性进行抨击,同时也对五四时期文学的全盘西化进行反拨。
“五四乡土小说”开始于鲁迅的创作。
像他的《故乡》、《祝福》都属于乡土小说的代表作。
另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有台静农、王鲁彦、彭家煌、许杰、废名等。
这些作家在创作上或多或少的受到鲁迅的影响。
“五四乡土小说”的作家大都是学历很高的高级知识分子。
像鲁迅在日本留过学,废名师从周作人,曾任北大国文系教授,台静农曾任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
所以他们的小说是知识分子小说。
这些小说的作家们大都远离各自的乡土,而生活在像北京、上海等这样的城市里。
他们的小说植根于家乡,却又超越了家乡。
他们写家乡的人、事、物,却又不是写给家乡人看的。
他们只是借助家乡来表达对麻木的世人的不满、失望和批判以及抒发自己的理想与希望。
他们的小说语言流畅、精炼、自然,格调清新而略带忧伤。
:“五四乡土小说”的创作背景是十九世纪二十年代。
这个时期的中国还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深受本国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处于水深火热当中。
而像鲁迅等这样一批有识之士自然会为疗救愚昧的国民而奔走呼喊。
农村是受封建思想迫害最严重的地方,却也是最质朴的地方。
自然就成了作家们所愿叙述的地方。
“五四乡土小说”的作家大多是南方人,具有南方人特有的温柔缱绻之意。
因此他们小说的背景也是以南方水土为背景的,纸上洋溢着或清新、淡雅或萧肃、忧郁的水乡特色。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作家都是北方人,是深深扎根在黄土地的人。
他们的作品充满了黄土地的气息,或辽阔寂静,或干燥皴裂。
像是被榨干了水分。
这里的人无论男女豪爽大气、知错就改,具有别样的可爱。
“五四乡土小说”主要表现了处于半封建本殖民地社会的农民的生活和思想。
一方面作者们对农民的淳朴表示赞赏,另一方面更多是对封建思想压迫下农民的愚昧表示不满与失望。
文中提出希望,却并没有明确解决的办法。
王鲁彦《菊英的出嫁》写的是封建社会落后的冥婚陋习。
文中一方面对农民真挚的情感表示同情,另一方面也是对落后的习俗的批判。
废名的《浣衣母》以散漫、轻柔的笔调写李妈、驼背姑娘,人物质朴、真诚、善良、可爱,可也能看出在农村作为女人区别于男人的命运的不公平和悲剧性,表现了作者对妇女的同情和怜惜。
“五四乡土小说”里的农民大都为南方水乡的农民。
他们质朴、纯真、温柔、含蓄。
而且更多的是表现这些人在思想上的落后性和受封建势力的压迫,进而联系到整个中国民众。
“五四乡土小说”多以南方水乡为背景,里面体现的地方、语言和行为都具有浓重的南方特色。
像鲁迅笔下的乌篷船、凫水少年,废名笔下的重瓦屋、堤坝、渡河、撑船人、石塔、绿竹红花等。
另外像唱山歌也是南方独具特色的文化表现。
乡土小说形成的文学史背景:
✶一是“五四”小说艺术发展的内在规律与读者心理的进步,希望看到更为广阔的、非概念化的真实的社会人生,
✶二是“五四”运动退潮之后,作家与读者面对现实的浓烈的苦闷情绪,带来浓郁的乡愁,
✶三是周作人等理论家的提倡。
✶乡土小说的基本特色:
✶回忆、乡愁、
✶风土、写实。
✶乡土小说使新文学小说的题材转向社会民众,手法转向写实,描写转向以人物为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