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富有生命力”的心育课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打造“富有生命力”的心育课堂
【摘要】本文笔者试图从心理辅导活动课主题的选择——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氛围的营造——创建良好的辅导关系,活动的设计——注重内在的实用价值,经验的分享——关注学生的实践习得等方面来阐述如何确保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有效性,使心理辅导活动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富有生命力”的心育课堂。
【关键词】心理辅导活动;有效性;生命力;心育课堂
当前,心理辅导活动课已成为学校普及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和有效载体。但许多老师在心理辅导活动设计与课堂操作过程中出现了诸多的认识误区,致使心理辅导活动课形同虚设、徒劳无效,那么,怎样才能保证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有效性,让心理辅导活动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富有生命力”的心育课堂呢?笔者以近几年来的省、市、县级心理辅导活动公开课为主要载体进行实践研究与探索。
1主题的选择——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
首先,心理辅导活动课主题的选择非常重要。因此,心理辅导课必须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必须要有针对性。
1.1着眼学生的热门问题来选择主题。
强调从不同年龄段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心理需求出发,着眼于学生
的发展,思考哪些问题是学生普遍的急需解决的?像这样一些问题往往就是你要找的课题,而也只有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找到他们渴望解决的问题,才能拨动孩子们的心弦,引起共鸣。如针对寄宿制的学生,由于他们离开了自己熟悉而又温暖的家,长时间见不到父母的音容笑貌,想家的心情就会更加迫切。教师选择《想家的时候》这个主题,学生就很感兴趣,教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学会排解想家时的消极情绪及帮助他们融入集体生活,享受集体生活的快乐与温暖,就取得很好的辅导效果。
1.2依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来确定主题。
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是不可能完全一样。因此,在确定主题的时候,教师要根据辅导的级段或班级进行相关的调查问卷。例如,亲子关系问题,是亲子之间沟通的问题,是亲子之间爱的缺失?主要是家长问题,还是孩子的问题?矛盾的主要方面有在哪里?都要进行细致的调查研究,不同年龄段,同一个问题,主题的确定就相距甚远。
比如就关于这个亲子的问题:小学低段主题为《爸爸妈妈在爱我》,小学中段为《爱的天平》,小学高段为《当父母唠叨的时候》,初中可确定为《跃动的亲情》,高中可为《跨越代沟》,因此有时同样一个主题,在另一个班是不可复制的,即使是同一个年级也是如此。我们教师要灵活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不同情况来确定主题。
2氛围的营造——创建良好的辅导关系
创建良好的辅导关系是上好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前提条件。罗杰斯非常强调“心理气氛”的建立。因此,通过创建良好的辅导关系,来营造真诚、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来保证辅导活动课课堂的有效性,走进学生的心灵。
2.1改变角色,打开学生的心扉。
首先教师改变自己的课堂角色,教师是学生心灵表白的倾听者、自我探讨的促进者,而不是评论者或劝告者。教师对学生必须真诚、接纳、尊重、理解,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也只有在这种民主和相互尊重、信任的氛围里,学生才能敞开心扉,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和困惑。
比如,在《我不怕》的心理辅导课上,当一位学生谈到自己很怕跟陌生的老师交流,此时这位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表示同感,而后鼓励该生跟现场听课老师进行问候,在老师真诚的同感与鼓励下,学生战胜了自己,勇敢地跟陌生老师交流,博得了同学们与在座的听课老师热烈的掌声。
2.2自我表露、激发学生的情感。
其次,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教师善于运用自我表露等心理辅导技巧,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非常重要的。比如,在《跃动的亲情》辅导活动课上,在“爱的涟漪”这个环节,老师问:听了刘墉的这个故事,让你想起你和父母的哪些事情?能具体描述你当时的情景吗?刚
开始,学生不敢表露自己和父母之间的故事。这时,老师就自我表露,说起自己小时候上初中时,跟父母之间感动的故事。此时,老师适当的自我表露,起着“一石激起千尺浪”的作用。
这下,引起学生们的同感,一个个频频点头:我也有!我也是!
由于每个孩子都有着跟父母之间感动或印象深刻的事情,就不再拘谨了,有的学生说自己上学时候,每次父母为自己准备衣物,望着父母离去的背影悄悄落泪;有的说自己曾离家出走一天一夜,让父母担心,后悔不已;有的说有时不理解父母,觉得自己十分的不懂事……
教师的自我表露、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给学生一种移情性的理解,引起学生的情感上的共鸣,创设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将爱的情感植入学生的心灵。
3活动的设计——注重内在的实用价值
活动的设计,这是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否具有效的关键所在。因此,活动的设计应注重内在的实用价值,让学生在体验中进行自我的探索,让活动真正植入学生的心灵深处,让心育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3.1活动的过程,应围绕目标。
首先活动过程中每个环节的设计都要围绕目标和内容展开,逐层深人,把学生关心及其生活周围的事例作为活动素材,以充实课堂、活跃课堂,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热情。如在《当父母唠叨的时
候》课中,课伊始,设计了“妈妈的唠叨——小明的烦恼”这个小品,比较真实的再现了孩子面对父母唠叨而不知如何面对的烦恼,引出课题,而后紧紧围绕“如何积极应对父母的唠叨”这个目标展开,为活动的深入奠定基础。其次是各项活动环节之间衔接紧密、过渡自然、容量合理。时间分配适宜,切忌为了环节的完整而设计一些与目标、内容无关的活动。再次是活动过程的组织与监控适时、有序、有效。这样的活动对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能够使他们始终处于积极向上、乐于接纳的最佳情绪状态。
3.2活动的形式,应丰富多样。
心理辅导活动课活动的形式一般提倡用创设问题情境、小组讨论、游戏、角色扮演、小调查、小测验等各种活动辅助辅导,在辅导活动中教师要结合实际尽量采用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会,去感悟,唤起学生内心深处存在的一些心理体验,增强其心理感受,以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如:心理短剧以一种角色扮演的艺术的形式来表现内心的冲突和情绪波动,它有趣、简单易行,让学生容易接受。在表演中,学生扮演某一特定的角色,模仿现实生活情境,体验、宣泄和释放各种情感,在交流与反思中,消除学生的心理困惑,达到认知协调。如在《换个位置坐一坐》课中编排心理短剧“篮球风波”,让学生通过换位感受,感悟到从自己的感受出发去体会他人的感受,会使人遇事冷静,选择出最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