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临床路径表单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39风湿病科浊瘀痹(痛风性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

(完整word版)39风湿病科浊瘀痹(痛风性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

浊瘀痹(痛风性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2017 年版)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疗为痛风急性发生期的住院患者。

一、浊瘀痹(痛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疗:第一诊疗为浊瘀痹。

西医诊疗:第一诊疗为痛风(ICD-10 编码为 :M10.991 )。

(二)诊疗依照1.疾病诊疗(1)中医诊疗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疗疗效标准》(ZY/T001.1-94 )。

(2)西医诊疗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原发性痛风诊疗和治疗指南》(2011 版)。

2.证候诊疗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浊瘀痹(痛风)中医诊疗方案(2017 年版)”。

浊瘀痹(痛风)临床常有证候:湿热蕴结证寒湿痹阻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浊瘀痹(痛风)中医诊疗方案(2017 年版)”。

1.诊疗明确:第一诊疗为浊瘀痹(痛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 14 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疗必定吻合浊瘀痹(痛风)的患者。

2.疾病分期为急性发生期的患者。

3.继发性痛风患者,痛风间歇期、慢性期和肾脏病变期的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拥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别办理也不影响第一诊疗的临床路径流程推行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样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色。

注意证候的动向变化。

(七)住院检查项目1.必要的检查项目血尿酸、血沉、 C反应蛋白、受累关节 X 线片、关节超声、血老例、尿老例、便老例、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心电图、全胸片。

2. 可选择的检查项目:依照病情需要而定,如:双能CT、电解质、血粘稠度、类风湿因子(RF)、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抗核抗体(ANA)、抗可溶性抗原(ENA)抗体、抗角蛋白抗体(AKA)、抗核周因子抗体(APF)、抗环瓜氨酸抗体( CCP)、HLA-B27、24 小时尿尿酸、关节液培养等。

39 风湿病科 浊瘀痹(痛风性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

39 风湿病科  浊瘀痹(痛风性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

浊瘀痹(痛风性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痛风急性发作期的住院患者。

一、浊瘀痹(痛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浊瘀痹。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痛风(ICD-10编码为:M10.99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原发性痛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1版)。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浊瘀痹(痛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浊瘀痹(痛风)临床常见证候:湿热蕴结证寒湿痹阻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浊瘀痹(痛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浊瘀痹(痛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14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浊瘀痹(痛风)的患者。

2.疾病分期为急性发作期的患者。

3.继发性痛风患者,痛风间歇期、慢性期和肾脏病变期的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血尿酸、血沉、C反应蛋白、受累关节X线片、关节超声、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心电图、全胸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双能CT、电解质、血粘稠度、类风湿因子(RF)、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抗核抗体(ANA)、抗可溶性抗原(ENA)抗体、抗角蛋白抗体(AKA)、抗核周因子抗体(APF)、抗环瓜氨酸抗体(CCP)、HLA-B27、24小时尿尿酸、关节液培养等。

(八)治疗方法1.基础治疗2.辨证论治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湿热蕴结证: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完整版)内二科痛风临床路径(新)2016

(完整版)内二科痛风临床路径(新)2016

痹症(痛风)中医临床路径一、痹症(痛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痹症(痛风)(TCD编码为:BN Q0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痛风(ICD-10 编码为:M19.991)(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77 年美国风湿病学会的痛风分类标准。

2.疾病分期参照2004 年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分会颁布的《原发性痛风诊治指南》。

(1)急性期(2)间歇期(3)慢性期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痛风诊疗方案”。

痹症(痛风)临床常见证候:风寒湿痹证风湿热痹证寒热错杂证痰瘀痹阻证肝肾虚痹证气血虚痹症(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痛风诊疗方案”、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20-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痹症(痛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痹症(痛风)(TCD 编码:BNQ010、ICD-10 编码:M19.991)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血尿酸、血沉、C 反应蛋白(3)类风湿因子、抗“O”(4)肝功能、肾功能、血脂(5)心电图(6)胸部X线片、受累关节X线片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电解质、血粘稠度、ANA、ENA、AKA、APF、抗C CP 抗体、24 小时尿尿酸、HLA-B27 等。

(八)治疗方法1. 内科基础治疗:秋水仙碱、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促进尿酸排泄、碱化尿液等。

风湿科-痛风性关节炎

风湿科-痛风性关节炎

痛风性关节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痛风性关节炎(ICD-10:M10.0)二、诊断依据:根据《内科学第六版》(叶任高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病史:反复发作的急性关节炎、痛风石沉积、关节畸形;2.体格检查:以下肢关节受累为主,局部明显红肿热痛、功能障碍,可见痛风结节;3.实验室检查:血尿酸升高,炎症指标明显升高;关节穿刺液可见尿酸盐结晶;4.X线检查可见骨边缘穿凿样透亮缺损。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根据《内科学第六版》(叶任高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急性关节炎;2.慢性关节炎及痛风石形成;3.慢性关节炎合并肾损害(包括痛风肾病和尿酸性尿路结石);4.合并代谢综合征。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7–9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痛风性关节炎(ICD-10:M10.0)疾病编码;2.反复发作的急性关节炎、痛风石沉积、特征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或合并有间质性肾炎、肾功能不全和尿酸结石形成。

六、必须的检查项目:1.血细胞分析、凝血四项、尿液分析+尿沉渣分析、大便常规+OB;2.血型鉴定;免疫常规;3.急诊生化5项;4.住院生化常规;5.免疫功能;6.自身抗体检查:ANA、ENA、RF、AKA、CCP、HLA-B27;7.炎症指标:ESR、CRP;8.24小时尿尿酸排泄定量;9.腹部B超(双肾、输尿管);10.心电图、胸片和患关节X线片,必要时做关节MRI检查。

七、选择用药:1.首选秋水仙碱;2.可联合应用口服及外用消炎止痛药物(NSAIDs);3.必要时短期使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4.加用胃粘膜保护剂或使用制酸药;5.合并肾功能不全时加用护肾排毒药物;6.急性期缓解后加用降尿酸药物;7.碱化尿液;8.合并症治疗;9.饮食指导与心理治疗、关节功能康复理疗等治疗相结合。

八、出院标准:1.关节痛消失,关节肿缓解或明显改善;2.体温正常;3.关节功能明显好转;4.无药物副作用:如肝功能或血液系统损害等。

痛风病(痛风性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

痛风病(痛风性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

痛风病(痛风性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
痛风病(痛风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痛风急性发作期的住院患者。

适用对象包括中医诊断为痛风病和西医诊断为痛风性关节炎的患者。

诊断依据包括疾病诊断和证候诊断,参照相应的标准。

治疗方案的选择需参照XXX印发的“痛风病(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标准住院日应≤14天。

进入路径标准的患者需要满足急性发作期的痛风病(痛风性关节炎)的第一诊断,且不能有继发性痛风、痛风间歇期、慢性期和肾脏病变期,同时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也可以进入本路径。

中医证候学观察需要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并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入院检查项目包括必需的检查项目和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

治疗方法包括基础治疗和辨证论治,其中基础治疗包括卧床休息、低嘌呤饮食、饮足够的水、碱化尿液、避免受凉、劳累、外伤等措施。

辨证论治需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等治疗方法。

痛风(急性发作型)临床护理路径表单

痛风(急性发作型)临床护理路径表单

痛风(急性发作型)临床护理路径表单背景痛风是一种由尿酸代谢异常引起的疾病,在急性发作时会出现关节疼痛、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等症状。

作为护理工作者,我们需要提供适当的临床护理和照顾,以帮助病人缓解疼痛,减少病情恶化。

目的本文档的目的是为痛风患者急性发作时的临床护理提供指导,以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护理和治疗,并促进他们的康复。

患者评估与监测1. 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包括患者的疼痛程度、发作频率、病史以及症状的持续时间等。

记录得出的信息,以备后续参考。

2. 检查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以及血压等生命体征,并记录下来,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3. 根据患者的主观感受和病情表现,评估疼痛程度和影响,使用标准化的疼痛评估工具。

4. 进行关节触诊,注意痛风患者典型的关节疼痛、红肿和功能障碍等症状。

急性发作期护理措施1. 提供疼痛缓解:根据疼痛评估结果,合理应用药物治疗,如非类固醇抗炎药(NSAIDs)、可待因和布洛芬等。

并监测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

2. 减轻炎症:如有关节红肿和热痛,可采用冷敷物理疗法,如冰袋或冷湿敷布。

注意适当保护患者的皮肤,避免低温烫伤。

3. 促进排尿:通过大量饮水,促进尿酸在尿液中的排泄。

饮水量的适宜程度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4. 保持关节功能:指导患者进行适量的活动,以保持关节功能的灵活性和可用性。

避免过激活动,以免加重疼痛和关节受损。

5. 提供健康教育:向患者和家属介绍痛风的相关知识,以增强其对疾病的认识,并提供相关生活方式的建议,如饮食控制、适量运动和戒烟等。

随访与康复1. 随访患者:根据患者病情的变化,持续观察和记录相关症状和体征,随时调整护理措施和治疗方案。

2. 康复指导:提供康复计划和指导,包括饮食建议、药物治疗和定期复查等。

帮助患者理解病情和治疗的重要性,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康复活动,提高生活质量。

总结痛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急性发作时临床护理至关重要。

通过评估患者的病情、提供合理的护理措施和指导,我们可以有效减轻病人的疼痛、减缓病情发展,并最终实现病情的好转与康复。

痛风症(痛风性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

痛风症(痛风性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

痛风症(痛风性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痛风症(痛风性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1. 痛风症概述痛风症,也称作痛风性关节炎,是一种以高尿酸血症引发的关节炎疾病。

它常表现为关节疼痛、红肿和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临床路径在治疗痛风症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下面将介绍中医的治疗方案。

2. 中医临床路径治疗痛风症的策略中医临床路径治疗痛风症主要采取以下策略:1. 首要原则:清热祛湿、活血化瘀。

中医认为,痛风症的发生与湿热之邪阻滞、瘀血凝滞有关。

因此,治疗痛风症的首要原则是清热祛湿、活血化瘀,以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

2. 药物治疗:中医常选用草药制剂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罂粟壳、秦艽、桃仁等,这些草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通络的功效,可有效缓解痛风症状。

3. 饮食疗法:中医强调调整饮食惯对治疗痛风症非常重要。

患者应避免高嘌呤食物,如内脏、海鲜、啤酒等,同时适量增加水果、蔬菜和粗粮的摄入,以帮助清除体内的尿酸。

4. 调整生活方式:中医推崇合理锻炼和休息,养成良好的生活惯。

患者应适度运动,注意保暖,避免过度疲劳,以提高免疫力和缓解症状。

5. 针灸疗法:中医认为,痛风症与体内气血循环不畅有关,因此可以采用针灸疗法来疏通经络,调整气血循环,改善病情。

3. 总结中医临床路径在治疗痛风症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

通过清热祛湿、活血化瘀,草药治疗,饮食调理,生活方式调整和针灸疗法等手段,可以缓解痛风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然而,治疗过程中应注意个体差异和不良反应,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请注意,本文档中的内容仅供参考,并不具备法律效力。

病人在接受中医临床路径治疗前,应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

浊瘀痹(痛风性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5

浊瘀痹(痛风性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5

浊瘀痹(痛风性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痛风急性发作期的住院患者。

一、浊瘀痹(痛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浊瘀痹。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痛风(ICD-10编码为:M10.99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原发性痛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1版)。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浊瘀痹(痛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浊瘀痹(痛风)临床常见证候:湿热蕴结证寒湿痹阻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浊瘀痹(痛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浊瘀痹(痛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14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浊瘀痹(痛风)的患者。

2.疾病分期为急性发作期的患者。

3.继发性痛风患者,痛风间歇期、慢性期和肾脏病变期的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血尿酸、血沉、C反应蛋白、受累关节X线片、关节超声、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心电图、全胸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双能CT、电解质、血粘稠度、类风湿因子(RF)、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抗核抗体(ANA)、抗可溶性抗原(ENA)抗体、抗角蛋白抗体(AKA)、抗核周因子抗体(APF)、抗环瓜氨酸抗体(CCP)、HLA-B27、24小时尿尿酸、关节液培养等。

(八)治疗方法1.基础治疗2.辨证论治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湿热蕴结证: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内分泌科)痛风临床护理路径表单

(内分泌科)痛风临床护理路径表单

□肾脏病变□缺氧
6.3□氧疗
6.4□高尿酸血症治疗
6.5□心电监护
7. □健康教育指导
8.有无变异:□有□无
9.□其他:
住院第5~9天 年月日
1.级别护理: □特级护理□一级护理 □二级护理□三级护理 2.基础护理: □晨间午间、晚间护理 3.饮食: □普通饮食□治疗饮食 □试验饮食□其他: 4.专科观察与护理: 4.1□生命体征监测 4.2观察: □发热□关节疼痛□痛风石 □肾脏病变□缺氧 4.3□氧疗 4.4□高尿酸血症治疗 4.5□心电监护 5.□健康教育指导 6.有无变开:□有□无 7.□其他:
签名:
评价: □完成 □部分完成签名:
评价:□完成 □部分完成 □未完成
签名:
住院第10天(出院日) 年月日
1.级别护理: □特级护理□一级护理 □二级护理□三级护理 2.基础护理: □晨间,午间,晚间护理 3.饮食: □普通饮食□治疗饮食 □试验饮食□其他: 4.出院指导: □用药指导及饮食指导 □嘱患者定期复查 □告知电话回访 □协助办理出院 5.□其他:
评价: □完成 □部分完成 □未完成
(内分泌科)痛风临床护理路径表单
患者:
姓名:
性别:
年龄:
床号:
住院号:
住院第 1 天 年 月日
1.□建立住院病历 2.完成入院评估: □基本情况□压疮□跌倒 □管道□疼痛 □生活自理能力 3.身份识别: □戴腕带□床头卡 4.入院宣教: □人员□环境□安全 □管理制度 5.级别护理: □特级护理□一级护理 □二级护理□三级护理 6.□基础护理 7.饮食: □普通饮食□治疗饮食 □试验饮食□其他: 8.标本采集: □血标本□痰标本 □大小便标本 9.辅助检查: □X线片□心电图B超 □CT□磁共振□其他: 10.专科观察与护理: 10.1观察: □发热□关节疼痛□痛风石 □肾脏病变□缺氧 10.2□氧疗 10.3□高尿酸血症治疗 10.4□心电监护 11.□健康教育指导 12.有无变异:□有□无 13□其他;

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路径分析报告

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路径分析报告

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路径分析报告摘要:本报告旨在通过对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路径分析,探讨该疾病的特点、诊断、治疗及护理等方面的相关内容。

通过对医疗机构的实际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可以更好地指导医护人员提供个性化、综合性的护理服务,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1. 引言痛风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特征是由尿酸代谢紊乱引起的高尿酸血症,进而导致关节炎和石蜡样结晶沉积的关节炎。

该疾病常见于中年以上男性,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关节疼痛、红肿、活动受限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2. 临床表现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典型症状是突发性、剧烈的关节疼痛,常见于大脚趾关节,但也可能累及脚踝、膝盖等其他关节,且受到刺激可导致疼痛加剧。

炎症引起的关节红肿、活动受限也是常见的表现。

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尿酸性肾结石、尿酸性肾病等并发症。

3. 诊断要点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对疑似痛风性关节炎的患者,应该进行尿酸水平检测,以确定其是否患有高尿酸血症。

此外,关节穿刺检查可以帮助确定关节腔液中是否存在尿酸结晶。

4. 治疗方法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主要包括急性发作期的止痛治疗和长期的降尿酸治疗。

急性关节炎发作时,可采用非甾体抗炎药、可的松等药物来缓解疼痛和炎症反应。

对于长期治疗,主要是通过控制食物摄入、促进尿酸排泄等措施降低尿酸水平。

5. 护理干预对于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护理干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控制疼痛,改善患者的活动受限状况;提供健康教育,告知患者关于病情、饮食等的知识,帮助患者控制疾病;注重心理护理,减轻患者的焦虑和压力。

6. 临床路径分析通过对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临床路径的分析,可以发现在整个诊疗过程中,包括急诊科、内科、放射科、康复科等多个科室的合作非常重要。

合理安排患者的诊疗流程,提高协同工作的效率,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就医体验和治疗效果。

结论:痛风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且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疾病。

痛风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

痛风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

痛风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
简介
痛风关节炎,也称为痛风性关节炎,是一种由尿酸晶体沉积引
起的疾病。

中医对于痛风关节炎的治疗具有丰富的经验,并采用一
套独特的临床路径。

中医临床路径
1. 诊断:中医通过仔细的问诊和观察来确定痛风关节炎的诊断。

主要症状包括关节红肿、疼痛、发热等。

同时,中医还会结合舌诊、脉诊等方法进行综合判断。

2. 清热祛湿:中医认为痛风关节炎主要是由于湿热互结引起的,因此在治疗过程中,会采用清热祛湿的方法。

常用的中药包括连翘、茅芒等,可以有效缓解疼痛和红肿。

3. 疏风活络:中医认为风湿是痛风关节炎的发病机制之一,因
此在治疗过程中,会采用疏风活络的方法。

常用的中药包括白芷、
川芎等,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关节疼痛。

4. 调理脾肾:中医认为脾肾失调是痛风关节炎的内在原因之一,因此在治疗过程中,会通过调理脾肾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常用的中
药包括党参、山药等,可以增强体质,减少尿酸产生。

5. 饮食调理:中医强调饮食在痛风关节炎的治疗中的重要性。

建议患者避免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等,多食用低嘌呤食物,如蔬菜、水果等。

合理的饮食有助于控制尿酸水平,缓解症状。

结论
中医在治疗痛风关节炎方面具有独特的临床路径,包括诊断、
清热祛湿、疏风活络、调理脾肾和饮食调理等。

中医的综合治疗方
法可以有效缓解痛风关节炎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实际
治疗中,患者应当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同时注意饮食和生活方式
的调整,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