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下名词解释跟大题(整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源器官:起源相同、构造和部位相似而形态和功能不同的器官

同功器官:在功能上相同,有时形状也相似,但其来源与基本结构均不同。

犁鼻器:是在鼻腔前面的一对盲囊,开口于口腔顶壁,的一种化学感受器

次生腭:羊膜动物所共有,由前颌骨、上颌骨、腭骨腭突和翼骨愈合而成,位于脑颅底的口腔顶壁,把口腔和鼻腔隔开,使内鼻孔后移到咽,咽成了呼吸和消化的交叉口。

再生齿:所谓再生齿,是指齿有乳牙和恒牙之分,乳齿脱落后长出恒齿。应该指出的是,现生的几乎所有哺乳动物都是再生齿。

无蜕膜胎盘:哺乳类动物胎盘的一种类型。胚胎的尿囊和绒毛膜与母体子宫内膜结合不紧密,胎儿出生时就像手与手套的关系一样易于脱离,不使子宫壁大出血。无蜕膜胎盘一般包括散布状胎盘和叶状胎盘。

蜕膜胎盘:哺乳类动物胎盘的一种类型。胚胎的尿囊和绒毛膜与母体子宫内膜结为一体,因而胎儿产生时需将子宫壁内膜一起撕下产出,造成大量流血。蜕膜胎盘一般包括环状胎盘和盘状胎盘,人的胎盘即为一种盘状胎盘。

双重呼吸:由于鸟肺结构特殊及有气囊,吸气和呼气时都能进行气体交换。

逆行变态:动物经变态后身体结构变得更为简单的变态形式。

双凹型椎体:鱼类脊柱的椎体前后接触面内凹,脊柱的灵活性高。

异凹型椎体:鸟类颈椎椎体之间的关节面呈马鞍形,称鞍状椎体或异凹型椎体,这种类型的椎体使椎骨间活动性极大。

双平型椎体:哺乳类脊柱椎体前后面平坦,有椎间盘,支持能力和灵活性都好。

单循环:鱼类心脏一心房一心室,血液在全身循环一周经心脏一次,循环效率低。

不完全的双循环:两栖爬行类心脏二心房一心室,血液在全身循环一周经心脏二次,但动、静脉血未完全分开。

完全的双循环:鸟类和哺乳类的心脏二心房二心室,血液在全身循环一周经心脏二次,动、静脉血完全分开,血液循环效率高。

植物性神经系统:支配内脏、腺体和平滑肌的传出神经,包括交感和副交感神经,两者往往共同作用于同一器官,功能相互拮抗。

同型齿:两栖类等动物的牙齿形态功能未出现分化,无咀嚼功能。

异型齿:哺乳类牙齿的形态和功能出现了分化,有咀嚼功能,这样的牙

齿为异型齿。

脂肪体:蛙蟾类生殖腺前方的一对黄色指状物,是供给生殖腺发育所需营养的结构。

胼胝体:哺乳类左右两大脑半球通过许多横行的神经纤维相互联络,神经纤维所构成的通路称为胼胝体。

口咽式呼吸:通过口咽腔底部的上下动作完成呼吸过程,口咽腔粘膜也有气体交换功能。

胸腹式呼吸:通过胸廓的运动和胸腹部肌肉的收缩完成呼吸运动。

颞窝:爬行动物头骨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是头骨两侧眼眶后的颞部硬骨的孔洞,是咬肌附着的部位,有利于加强动物摄食和消化功能。

开放式骨盆:鸟类腰带左右坐骨耻骨在腹中线处不连接,向侧后方伸展。与产大型硬壳卵有关。

封闭式骨盆:哺乳类腰带的左右坐骨和耻骨在腹中线处联合。

双重调节:鸟类具有调节眼球晶状体的凸度和晶状体与角膜间距离的睫状肌,还有变换角膜凸度的角膜调节肌,鸟类的视觉调节为“双重调节”。膈肌:哺乳动物所特有,构成分隔胸腔和腹腔的横隔,隔肌的收缩能改变胸腔的容积,是呼吸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能和腹肌一起参与对腹部的压缩,利于排便等。

动物区系:动物区系是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而在现代生态条件下存在的许多动物类型的总体,是在历史因素和生态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反刍:反刍动物的吃草时不经细嚼迅速吃进大量草料,在休息时将胃中粗糙的食物逆呕到口中细嚼再咽下的过程。

头索动物:动物的脊索不但终生保留,而且延伸到背神经管的前方。

鳃笼:支持呼吸器官鳃囊的一部分,由4条纵走软骨条连接而成,末端构成保护心脏的围心软骨。鳃囊:七鳃鳗等动物的球形呼吸器官,囊的背腹及侧壁都长有来源于内胚层的鳃丝,构成呼吸器官的主体。五部脑:脊椎动物的脑由端脑、间脑、中脑、后脑和延脑五个部分组成。

发电器官:某些鱼类的肌肉特化形成的具发电能力的结构,与鱼的御敌避害,攻击捕食,探向测位及求偶等活动有关。

韦伯氏器:鲤科鱼类消化道前端发出的小型骨四对,联系鳔和内耳,能将鳔所感受的振动抟给内耳。

侧线器官:鱼类身体两侧陷在皮肤内的感受器,能感知水流、水压及水中的低频振动。

性逆转:黄鳝由小到大一直为雌性,在产过卵后变为雄性的现象。

洄游:有些鱼类在一定时期,依一定的路线,成群结队地向一定的繁殖场、越冬场或肥育场作周期性的迁游。

两栖动物:幼体必需生活在水口,成体可以生活在水中,也可到陆地生活的动物类群。

五指趾)型附肢:陆生脊椎动物附肢各部分能作相对运动,具五指(趾),适应陆地生活。

潘氏孔:鳄类等爬行类中的高等类群心室中隔膜发达,仅基部有一孔,即潘氏孔。

红外线感受器:现代爬行类中蝰科和蝮亚科蛇类所特有的非常灵敏的热能感受器,能感受周围辐射热能极微弱的变化,特别是对红外线极为敏感。

羊膜卵:完成陆上繁殖的重要结构,羊膜动物所产卵在胚胎发育中出现羊膜。

愈合荐骨:鸟类由部分胸椎、腰椎、荐椎和尾椎愈合而成。

迁徙:是鸟类对改变着的环境条件的一种积极的适应本能,是每年在繁殖区和越冬区之间的周期性迁飞。

留鸟:长年留居某地,没有迁徙习性的鸟类。候鸟:有迁徙习性的鸟类。早成雏:雏鸟刚孵出时已长羽毛,眼已睁开,能站立,羽毛干后就能随亲鸟觅食。

晚成雏:雏鸟刚孵出时羽毛很少,眼未睁开,不能站立和独立生活,需由亲鸟喂养一段时间才能独立生活。跗间关节:鸟类退化的跗骨一排与胫骨愈合,称胫跗骨,一排与跖骨相愈合,称跗跖骨,两者之间有关节相连,这种简化成单一的(胫跗骨及跗跖骨)骨块关节以及这两块骨骼的延长,能增加起飞和降落时的弹性。裂齿:哺乳纲食肉目上颌最后1枚前臼齿和下颌第1枚臼齿的齿突呈剪刀样相交,特化为裂齿(食肉齿)。肺泡:哺乳纲肺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进入肺的小支气管的末端膨大的泡状结构。

肾单位:是肾脏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

胎盘:胎盘是哺乳类特有的结构,是由胎儿部分(绒毛膜、尿囊)和母体部分(子宫壁内膜)组成的,胎盘中胎儿和母体的毛细血管非常丰富,但它们的血液并未相混,只是双方的血管紧密相贴,通过生理渗透来完成两者之间的物质交换。

种群:是占有一定地域的一群同种个体的自然组合。群落:一定地区内所栖息的各种生物种群的自然组合。

生态系统:群落连同其所生活的环境所构成的能量、物质的转化和循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