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

合集下载

种群的基本特征

种群的基本特征

准备
确定调 查对象
确定样方
①点状取样法
点状取样法中常用的为五点取样法,如图A,当调查的总体为非长条形时, 可用此法取样。在总体中按梅花形取5个样方,每个样方的长和宽要求一致。这 种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个体分布比较均匀的情况。
②等距取样法
当调查的总体为长条形时,可用等距取样法,如图B,先将调查总体分成若 干等份,由抽样比率决定距离或间隔,然后按这一相等的距离或间隔抽取样方的 方法,叫做等距取样法。例如,长条形的总体为100 m长,如果要等距抽取10样 方,那么抽样的比率为1/10,抽样距离为10 m,然后可再按需要在每10 m的前
2.均匀分布
种群的个体是等距分布,或个体间保持一定的 均匀的间距。均匀分布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种群 内个体之间的竞争。例如,森林中植物为竞争阳光 (树冠)和土壤中营养(根际),沙漠中植物为竞 争水分都能导致均匀分布。虫害或种内竞争发生时 也可造成种群个体的均匀分布。地形或土壤物理性 状呈均匀分布等客观因素或人为的作用,都能导致 种群的均匀分布。均匀分布在自然种群中极其罕见, 而人工栽培的种群(如农田、人工林),由于人为 保持其株距和行距一定则常呈均匀分布。
第一节 种群的基本特征
种群:在一定时间和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叫种群。
注意:
① 一定的自然区域 ② 同种生物 ③ 全部个体
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量。
eg:养鱼池中每立方米的水体中非洲鲫鱼的数量, 每平方千米农田面积内黑线姬鼠的数量等。
种群密度很高 种群密度较高 种群密度一般
1 m内进行取样,样方大小要求一致。
准备
确定调 查对象
确定样方
计 数
计算种 群密度
②12 ④11

种群和群落-文ppt课件

种群和群落-文ppt课件

第2节 种群的数量变化
1s=20min
y=2n
一、建构种群增长的模式
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
数学形式。 如:曲线图、数学方程式
一般步骤 ①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 ②做出合理假设; ③根据实验数据,用数学形式表达; ④检验或修正。
y=2n
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自然界的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状态下种群数 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 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 型。
裸岩阶段
地衣阶段
苔藓阶段
特别 森林阶段
灌木阶段
草本植物阶段
提醒
种群演替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
通常是“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
讨论:
1.为什么先在裸岩上定居的是地衣而不是苔藓或草本植物? 2.地衣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什么条件?为什么苔藓能够取代地衣? 3.在森林阶段,群落中还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吗?
A.种内互助 B.种内斗争 C.互利共生 D.竞争
四、群落的
1、垂直结构:是指群落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
植物:光照、温度 决定因素
动物:食物、空间/栖息地
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
2、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不同生物分布于不
同地段,呈镶嵌分布的现象。
决定因素:地形的变化、光照的强度、土壤 的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等环境因素影响。
2、狼以兔为食,兔以草为食。捕食
种 群

➢下列生物的关系是共生还是寄生?
体 数
1、蚂蝗吸食动物血液 寄生
2、白蚁与它肠内的鞭毛虫 共生
时间
竞争
3、菟丝子与大豆 寄生 4、噬菌体和细菌 寄生 5、鸟与羽虱 寄生

人教版教学课件必修3第4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课件

人教版教学课件必修3第4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课件

②计算公式:
种群数量=标记个体数 X 重捕个体数/重捕标记数 ③举例:先捕获39只鼠并标记,一段时间后,再重捕 34只,其中一标记的为15只,那么根据公式,该地 段原有总鼠数为39 X 34/15=88只
④使用范围:动物
例1、某同学在牛首山调查珍稀蝶类——中华 虎凤蝶幼虫的种群密度,得出5个样方(样方面积 为1hm2)的种群数量分别为4、6、8、8、9只。 那么,该同学给怎样计算该种蝶幼虫的种群密度 (单位:只/hm2)?
5、农业生产上常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 雄性个体,使之不能与雌虫个体交尾,致使害虫的种 群密度( A ) A.明显下降 B.明显上升 C.保持稳定 D.越来越大
34
6、在一块草原上有8户牧民,每户牧民各养了一群羊, 其中有6户养的是绵羊,有2户养的是山羊,这块草原 上的8群羊是( ) C A.六个种群 B.一个种群 C.两个种群 D.八个种群
11
N=(4+6+8+8+9)/5=7只/hm2
例2、在调查一块方圆2hm2的农田中田鼠的数量 时,放臵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42只,将捕获 的田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点再 放臵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38只,其中有上次 标记的个体12只。则该农田中田鼠的种群数量大概 有多少只?
28
种群数量变化是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种群
密度是种群的重要特征。
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以及
迁人和迁出等都可以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是决定种群数
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
29
种群各特征之间的关系
种群数量
迁入率
直接影响 预测方向 直接影响
31

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一节种群的特征第二节种群的数量变化

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一节种群的特征第二节种群的数量变化

必修三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第二节 种群的数量变化一、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概念: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同一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如: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鲤鱼就是一个种群)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最基本特征)出生率:单位时间里新出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称为迁入率或迁出率。

年龄组成: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

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样方法——常用调查植物五点取样法:适用于总体为正方形;等距取样法:适用于总体为长方形时2)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动物例:对某地麻雀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了50只麻雀,把这些麻雀腿上套上标记环后放掉,数日后又捕获了40只,其中有标记环的10只,那么该地大约有麻雀200只N :50=40:10 N =200只2、种群的数量变动及数字模型(S ”型曲线tt条件:食物、空间充裕、无敌害等理想条件“J”型曲线特点:种群数量连续增长,无K值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

实例:20世纪30年代,美国岛屿上环颈雉的增长模型假设: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X倍建立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为:N t=N0X t特点:种群数量连续增长原因:因生活条件有限而使种内斗争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S”型曲线数量的增加特点:不能连续增长,达最大值(K值)后停止增长,有的在K值左右保持相对稳定概念:种群经过一段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实例:在0.5mL培养液中放入5个大草履虫,然后每隔24h统计一次大草履虫的数量,大草履虫的数量在第二天和第三天增长较快,第五天以后基本维持在375个左右。

种群的特征知识点

种群的特征知识点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1节种群的特征一.种群的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

种群密度(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死亡率二.种群特征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1.种群密度(1)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它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测量方法:............方法步骤:1.选取样方:原则:随机选取,不能加入人为主观因素样方大小:一般1m2五点取样:适用于非长方形区域等距取样:适用于长方形区域2.统计各个样方内的个体数,计算其密度。

(位于样方边缘的个体的计数:计左上边及其夹角。

)3.计算出各样方的平均值,代表整个种群密度标志重捕法:应用对象:运动能力强的动物........方法步骤:1.第一次捕获,标记后释放2.第二次捕获,计捕获数及其中带标记的个体数N1=N2/N0→(种群总数=第一次捕获量*第二次捕获量/重捕标记个体数)(N:总数, N1:第一次捕获量, N2:第二次捕获量, N0:第二次捕获的标记个体数)2.出生率和死亡率(1)概念:单位时间内(如一年)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2)意义: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

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大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不变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小(3)影响因素: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3.迁入率和迁出率(1)概念: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数的比率。

(2)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因素。

迁入率>迁出率→种群密度增大迁入率=迁出率→种群密度不变迁入率<迁出率→种群密度减小4.年龄组成(1)概念: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占种群总数的比例.一般分为幼年(尚无生殖能力)、成年(具有生殖能力)和老年(丧失生殖能力)三个阶段。

(2)类型:增长型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大稳定型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不变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小(3)意义:可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5.性别比例:(1)概念:种群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2)类型:雌雄相当型,如高等哺乳动物,人类等雌多于雄型,多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海豹等雌少雄多型,如白蚁种群(3)意义:性别比例失调不利于种群繁衍,雌>雄,有利于生殖。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 选择性必修二 第1章第1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 知识点总结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 选择性必修二 第1章第1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 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生物与环境第一章种群及其动态第1节种群的数量特征知识点总结1、种群: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形成的集合。

2、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关系图解:①种群密度②出生率和死亡率③迁入率和迁出率④年龄结构⑤性别比例3、种群的空间特征:(1)定义: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2)分为:集群分布、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

一、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1、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2、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呈正相关。

3、种群密度的常见调查方法:(1)逐个计数法:适用于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数量较少的种群。

①黑光灯诱捕法:适用于有趋光性的昆虫。

(2)估算法②样方法③标记重捕法④抽样检测法:适用于藻类、酵母菌等体积较小的生物(11页)⑤其他方法:详见生物科技进展(见文末)。

4、样方法:是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1)操作程序(定义):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统计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算值。

(2)适用于双子叶植物、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昆虫卵、蚜虫、跳蝻等。

(3)具体操作要求见后面探究实践。

5、标记重捕法:(1)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2)操作程序(定义):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算种群密度。

(3)计算公式:●思考:算出的个体总数是否就是种群密度?不是(4)标记重捕法是一种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因此存在误差:①某些因素的存在会让得到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偏大。

如:●动物在被捕获一次后,被重捕机会会降低。

●动物具有很强活动性,有时会引起标记物脱落。

●标记个体易被天敌捕食。

●在被标记个体稀少处捕获。

②些因素的存在会让得到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偏小。

第一节 种群数量特征.ppt

第一节 种群数量特征.ppt
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 物种群密度,还能用样方法吗?
⑵标志重捕法
概念:
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 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 捕,根据重捕的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 计种群密度
操作过程
第2次
第1次
注意事项: A、标志不能过分醒目 B、标志物和标志方法对动物没有伤害 C、标志符号必须能够维持一定的时间
B.标记符号必须能够维持一定的时间 C.标记符号过分醒目可能增加刺猬被捕获 的概率 D.该种群的密度大约是400只/km2
2、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 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1983年,我国平均每10万人中出生1862个孩子, 我国该年人口出生率是_____1__.8__6__2__%_ 死亡率: 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在黄山猴谷,一猴群有200只,一年后有2只死亡,猴 的死亡率为___1_%_______
出生率 > 死亡率 出生率 = 死亡率 出生率 < 死亡率
种群密度增加 种群密度相对稳定 种群密度减少
意义: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和 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3、迁入率和迁出率
概念: 在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 )的个体, 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迁入率 > 迁出率 迁入率 = 迁出率 迁入率 < 迁出率
练一练
某同学在一草地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取了5个样方 (样方面积为1m2),5个样方的种群数量分别为4、6、 8、8、9株。那么该草地的蒲公英种群密度为多少? (单位:株/公顷,1公顷=10000m2)
种群密度=(4+6+8+8+9)/5=7株/m2 =70000株/公顷

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特征

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特征

一、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种群密度: 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种群的个体数量 种群密度= 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
种群密度很高
种群密度较高
种群密度一般
问题探讨
怎样统计这块草地中蒲公英的数量?
10m
10m
一、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在调查范围较小时,我们可以逐个计数。但是, 当调查范围较大、种群数量较大时,逐个计数非常 困难。需要采取估算的方法,确定种群密度。 (一)样方法 样方1 N1 样方2 N2 样方3 N3 样方4 N4 …… …… 样方n Nn
评价反馈
4、据预测,我国人口数量在2050年将达到最 高值,做出这一预测 的依据是( A ) A.不同年龄组成的比例 B.现有人口数量密度 C.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 D.人口性别比例
评价反馈
5、在对某农田中的田鼠的种群密度调查时, 第一次捕获并作标记20只,一个月后捕获 田鼠20只,其中有标记的田鼠8只,则该农 田中田鼠的数量约为( D ) A.28只 B.400只 C.160只 D.50只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4)意义: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 最直接原因。
三、迁入率和迁出率
迁入率(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或 迁出 )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练一练:近几十年来,我国东部沿海 城市人口密度急剧增长,造成这一现 象的主要原因是( C ) A、年龄组成呈增长型 B、性别比例适当 C、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D、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 影响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N: n1 = n2 :m
例2、在调查一块方圆1hm2的农田中 田鼠的数量时,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 间捕获了42只,将捕获的田鼠经标记后在 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 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38只,其中有上 次标记的个体12只。则该农田中田鼠的种 群数量大概有多少只?

第4章_第一节_种群的特征

第4章_第一节_种群的特征

③调查方法:样方法、标志重捕法
1 1
种群密度
种群的个体数量 种群密度
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
种群密度很高
种群密度较高
种群密度一般
特点:
① 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差异很大。 例:在我国某地的草原上,大象、狮子、土狼和斑 马的种群密度个不相同。
② 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也有差异。
例:一片农田中的东亚飞蝗,在夏天种群密度较高,在秋 末天气较冷时则降低。
D.由于微甘菊人侵,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
(2007江苏生物) 海洋渔业生产中,合理使用网眼尺寸较大的 网具进行捕捞,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下列不正确的解释 是( D ) A.更多幼小的个体逃脱,得到生长和繁殖的机会 B.减少捕捞强度,保持足够的种群基数 C.维持良好的年龄结构,有利于种群数量的恢复 D.改变性别比例,提高种群出生率
种群密度 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
1 2
3
4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二、种群的特征
1
种群密度
§定义: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是种群最基 本的数量特征。 §表示方法: ①小范围的水生生物——单位体积 ②大范围及陆生生物——单位面积 §特点或作用: ①不同物种,种群密度不同 ②同一物种,种群密度可变
常用的取样方法:
调查总体为非长条形时
五点取样法
调查总体为长条形时
等距取样法
举例:
怎样估算这块草地 中蒲公英的数量? 若研究对象是某公 园内的广玉兰呢? 若要调查某一池塘中 鲫鱼的种群密度呢?
10m
10m
标志重捕法:在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
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处,一段时间后再重捕, 根据重捕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 来估计种群密度。 ※使用范围:动物

第一章 第一节 第1课时 种群的特征 --高中生物苏教版2019 选择性必修2

第一章 第一节 第1课时 种群的特征 --高中生物苏教版2019 选择性必修2

1.出生率和死亡率 (1)概念
①出生率:指某一个种群在单位时间内产生的新个体数占个体总数的比
率。代表了这个种群产生新个体的能力。
②死亡率:指某一个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占个体总数的比率。
(2)与种群密度的关系 出生 率―― +→ 种群密度 ←—―― 死亡 率
(3)研究的意义: 决定 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解析 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段 的个体数占整个种群个体总数的百分比, 只知道出生率不能判断种群的年龄结构, A项错误; 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渔网孔眼大小以保护幼鱼,捕捞后,该水域剩 余的鱼主要为幼年个体,年龄结构可能为图中①所示的增长型,B项正确; 农业生产上利用性引诱剂来干扰害虫交尾的措施,会使种群的出生率下降, 有可能使该种害虫的年龄结构为图中③所示的衰退型,C项正确; 在某一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各生物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各 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结构可能为图中②所示的稳定型,D项正确。
种群密度变 种群特征 出生率与死亡率
化趋势 幼年个体数 _大__于__成年、 出生率 > 死亡率 _增__大__ 老年个体数
类型 增长 型
各年龄段个体数比 出生率 ≈ 死亡率 _稳__定__
例_相__当__
稳定 型
幼年个体数 小于成 出生率 < 死亡率 _减__小__
年、老年个体数
衰退 型
(4)意义:可预测种群 数量 的变化趋势。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解析 种群不是同种个体的简单相加,而是这些个体在一定区域内能进 行基因的自由交流,A错误;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如果动物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 小,这样的动物的种群密度调查可用样方法,C正确; 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如果种群数量大, 但种群生活的面积或空间也大,其种群密度不一定大,D正确。

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

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
一、知识回放
生物圈
生态系统
生 命 系 统 的 层 次
群落 种群
个体
系统 器官 组织 细胞
种 群: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全部 个体的总和。 要 点: 1、一定的空间:这个空间内的同种生物与 外界的个体隔离。 2、一种生物的全部个体,个体之间相互联 系。
二、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4、意义: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数量及密度改变的直接表现。种 群的内部和外界因素影响都以改变出生率和死亡率来体现。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影响种群密度的根本原因。
四、迁入率和迁出率
1、概念:在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 )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 总数的比率。 2、类型: 迁入率 > 迁出率 种群密度增加 迁入率 = 迁出率 种群密度相对稳定 迁入率 < 迁出率 种群密度降低 3、意义:迁入率和迁出率在研究城市人口变化中具有重要意义 迁入率和迁出率也决定了种群密度的大小。
五、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1、年龄组成概念: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所占比例。 2、年龄的三个阶段:幼年(尚无生殖能力)、成年(有生殖能力)、 老年(丧失生殖能力)
五、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3、思考与讨论: ①图中A 、B、C三种年龄组成的种群,哪种类型的种群数量 会越来越大?哪种类型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小?哪种类型的种群数 量会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为什么? A/这是由于种群中年轻个体越多,一般来说出生率会越高,死 亡率会越低。C/B ②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一定能保持稳 定吗?年龄组成为衰退型的种群呢? 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决定年龄组成,还受到食物、天敌、 气候等因素的影响,种群数量还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
二、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第四章 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

第四章 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

阅读课本P61页思考以下问题: 1、调查步骤? 2、取样时应当遵循怎样的原则? 3、样方面积应当怎样设置? 4、样方的数量应当怎样决定?
步骤: 确定调查对象 :选择常见的某种双子叶植物
取样 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要求做到:随机取样
计数 计数每个样方内所调查种群的数量
求平均值 求各样方密度的平均值
例3.在调查一块1hm2的农田中田鼠的数量时,放置100 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42只,将捕获的田鼠经标记 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 的捕鼠笼,捕获了38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2只。 则:(1)该农田中田鼠的大概有多少只?
(2)该农田中田鼠的种群密度为多少?
(1)N总=(42×38)/12=133只
种群密度=(4+6+8+8+9)/5=7株/m2
=70000株/公顷
如何调查一个岛上绵羊的种群密度?
标志重捕法:
①含义:捕获一部份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经 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 个体数占总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②计算公式: 种群数量=标记个体数 ×重捕个体数/重捕标记数 ③使用范围: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取所有样方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种群密度 估计值。
【巩固1】 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的叙述,合理的是
( )。
答案 C
A.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抽样调
查的对象
B.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高等动物的
种群密度
C.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D.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例1.某同学拟一个面积为100m2草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 植物的种群密度,设计了四个调查方案,其中最可行 的是
常用的取样方法:

《种群的特征》

《种群的特征》


(3)特点: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在相同的环境 条件下差异很大;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也不是固定 不变的。
2.出生率和死亡率
(1)概念: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 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2)表达方式:通常以a%表示
(3)举例说明:例如1983年我国平均每10万人口出生 1862个孩子,该年度人口出生率为1.862% (4)意义: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数量及密度改变的直 接表现。种群的内部和外界因素影响都以改变出生率和死 亡率来体现。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5.性别比例
(1)概念: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所占的比例
(2)类型:(一般分三种类型)
①雌雄相当型:特点 是雌性和雄性个体数 目大体相等。 这种类型多见于高等 动物。
②雌多雄少型:特点是雌性个体显著多于雄性个体。
这种类型常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
如:养殖场的鸡、鸭
③雌少雄多型:特点是雄性个体明显多于雌性个体。 这种类型较为罕见。如家白蚁、蜜蜂等营社会性生活 的动物。
讨论2、为什么要强调随机取样?
为了确保所选择的样方具有代表性,不受主观因 素的影响,使通过样方统计的结果(估算值)能更接 近真实的情况。
讨论3、样方的多少会影响调查结果吗? 样方的数量太少,其统计结果的误差可能就较大; 一般而言,样方越多,其统计结果越接近真实情况。 但是,样方数量太多,整体取样花费的时间、精力就 越多。从统计学上看,一定数量的样方即可以保证统 计结果的真实性。
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 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 均值作为该种群的 种群密度估计值 ②使用范围:多用于植物,另外调查某种昆虫卵的
密度,作物植株上的蚜虫密度,跳蝻的密度(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种群
第一节种群的特征
一、教材分析
《种群》是学生在前面学了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层次来分析生命系统的特征。

种群是生态学的开篇章节,是生态学各层次中最重要的一个层次,是物种的具体存在单位、繁殖单位和进化单位。

本章知识内容包括种群的概念和种群的特征;种群的增长方式;种群的数量波动及其调节。

本章教学上的重点是种群数量的变化,种群的特征为种群数量的变化打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部分内容学生在生活中有接触,但没有引起足够注意,也没有理论知识为支撑,教师可从周围环境中的实例入手,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举例说出种群的概念。

②列举种群的特征,简述出生率、年龄结构、种群分布型等特征。

③说出调查种群密度的标志重捕法。

④识别种群的分布型。

⑤辨别种群的存活曲线。

2.能力目标:①初步学会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种群其他特征对于种群密度的影响。

②通过问题的设计训练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①通过对种群年龄结构、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特征的学习,能用种群特征去描述身边的种群,关注我国的人口状况和生物资源状况,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四、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种群的特征。

2.教学难点:种群的存活曲线。

3.教学策略:通过种群的视频或图片或文本资料,引出种群的概念和种群密度,并让学生列举具体的事例说明种群的概念或用习题检测。

教师在突破种群密度相关知识点以后,可以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过程来完成其他三个种群特征。

当然事先可以给学生
呈现这样的探究的思路:
通过具体生物现象与事例的列举、问题的设计用
比较法进行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性比率、种
群分布型和种群的存活曲线等特征的教学。

通过分析
与讨论,理解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
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影响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和性比率
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

本节内容最后老师不能忘记回归课本,通过设问:对于蝗灾,采取相应措施时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可提示学生蝗虫的分布有季节性、区域性)引出种群空间特征的三种形式和种群的存活曲线。

本部分的有些内容侧重于阐述生态学的原理和规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教学中要把握好深广度。

比如,对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可结合实例进行分析,对抽样统计(样方法是其中的一种)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避免单纯讲述概念。

五、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预习并完成学案。

2.教师准备:预习学案、多媒体课件、评价练习。

六、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师生教与学活动设计教学意图
2.出生率
和死亡率
3.年龄结

4.性比率
标志重捕法
【例3】一个学生估算一块木头下面鼠妇的种群数量(假定在24h内,鼠
妇无死亡,没有受伤害,无迁入与迁出,并且在此区域内是均匀分布的)。

她捉了40只鼠妇,将它们标记后放回,并与该种群中的其他个体混合在
一起。

24h后,她又捉了40只鼠妇,在新捉的鼠妇中,只有16只是有标
记的。

学生列出:种群数量/首次捕获数(标志)=重捕数/重捕中标志数
学生结论:
该鼠妇种群数量:100
资料3:专家预测未来人口数量发展趋势:
瑞典将基本不变;德国将减少;中国还得持续增长几十年,直到2052年
人口
达到15.39亿的时候才会停止增长。

【设问】专家们预测人口密度的依据是什么?有哪些因素影响种群密度?
经过学生讨论交流,得出部分结论: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有出生率和死亡
率、年龄结构、性比率等。

学生可能不会想到种群的分布型和种群的存活
曲线。

【设问】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如何影响种群密度呢?有几种可能?
a.出生率 = 死亡率种群密度相对稳定
b.出生率 < 死亡率种群密度变小
c.出生率 > 死亡率种群密度加大
【例4】算一算:亭村2006年1月1日共有1000人,到2006年12月30
日为止,共出生30人,死亡15人,求该村人口2005年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讲述】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就是种群的自然增长率。

【设问】不同种类的生物出生率相同吗?能否举例说说?
哪些因素可影响出生率、死亡率?
【例5】年龄结构: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所占比例。

一般分为生殖前期、
生殖期和生殖后期三个阶段。

比较A、B、C三种种群密度发展趋势:
引出年龄结构的三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讨论】
性比率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种群的密度,你能说出一些既不造成环境污
染,又能防治农业害虫的方法?
学生讨论后教师介绍性引诱剂诱杀斜纹夜蛾的原理。

资料4:2003年,巴西有一座耗资230万美元的苍蝇工厂正式投入生产。

这个工厂每周能生产5000万到6000万只雄性苍蝇。

这些苍蝇经过“钴”
射线照射后失去了生育能力。

将其放入苍蝇成灾的地区。

这些苍蝇就会和
雌苍蝇交配后,就将失去生殖能力的精子射入雌苍蝇的体内。

雄性苍蝇能
交配多次,而雌苍蝇只能交配一次,之后就一命呜呼了。

由此大大降低了
苍蝇的种群密度。

这事件说明性比率是通过什么途径来影响种群密度?
学生结论:性比率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的密度。

让学生理解标
志重捕法并能
在实际中运用。

以生活或科学
资料显示能激
发学生解题的
欲望。

培养学生归纳、
总结能力。

小结环节
5.种群分布型
6.种群的存活曲线
总结环节完善学案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当学生完成以上内容后,必然会提出迁入和迁出率与种群密度什么
关系?这时教师确到好处的作出点拔:“迁入率和迁出率对一些种群(活
动能力强)的密度也起决定性作用,如一座现代化的城市人口数量变化”。

【例6】我国政府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目的是为了控制人口的
增长,从种群特征看,这捉措施是直接调节了种群的()
A.性比率B.年龄结构C.种群密度D.出生率
【讨论】
对于蝗灾,采取相应措施时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可提示学生:蝗虫的分布有季节性、区域性。

引出种群的另外两个特征:种群分布型和种群存活曲线。

学生举例种群分布型的3种类型。

导致种群分布型不同的可能原因有哪些?
学生观察种群的存活曲线图,质疑。

然后教师
【设问】:
凸形曲线有什么特点?请举例。

人为什么接近于凸形?
要防治此三种存活曲线对应的害虫种群,在时机选择上有何不同?
分析教材P71简答题第1题。

通过对问题的分析使学生明白各种种群特征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有联
系的;并且种群数量不仅受多种种群特征影响,而且受环境中各种因素影
响。

种群特性总是与环境相适应。

学生总结本课时的内容。

对初步预习的学案再补充完善,交流。

那么在这些综合因素的影响下种群数量会怎样变化呢?这就是我们下一
节的内容。

进行国情教育
引出种群空间
特征的三种形
式,同时为群落
分布打下伏
笔。

通过联系生活
实际,配以图
形,并设计问
题,层层深入,
以帮助学生把
陌生的知识与
熟悉的生活实
际联系起来。

七、板书设计
八、反馈练习
1.有一位学者正在研究某种鸟的季节性迁徙行为,他研究的对象从生态学水平看属于
(A)生态系统(B)群落(C)个体
(D)种群
2.下属于种群范畴的是
(A)一座山上所有的马尾松(B)一块草地上所有的昆虫
(C)一个池塘内所有的鱼类(D)一个公园内所有的树木
3.在种群的下列特征中,对种群的数量的变动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种群密度(B)年龄组成(C)性别比例(D) 出生率和死亡率
4.人口变化规律是制定人口政策的重要依据。

下列措施不能有效控制人口增长率的是
(A)严格控制人口的出生率 (B)尽可能保证人口年龄组成的合理性
(C)适当提高育龄妇女生第一胎的平均年龄(D)提高女性在人口中的比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