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种群的特征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种群的概念和种群的特征;2.能力目标:能够分析和描述种群的特征;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保护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介绍种群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种群的概念和特征,提高他们的科学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Step 1:导入(5分钟)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一些生物种群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种群的讨论和思考;2.引导学生思考:生物是如何组成一个个种群的?3.学生回答后,教师解释种群的概念。

Step 2:学习种群的特征(15分钟)1.指导学生查阅教材、参考书籍或互联网资源,了解种群的常见特征;2.学生小组讨论,整理出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的数量、种群的分布、种群的密度、种群的结构等;3.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教师做相关解释和补充。

Step 3:分析种群的特征(30分钟)1.老师播放一段关于其中一种动物种群的视频,或者展示一些相关图片,提问:a)这个种群的特征是什么?b)这个种群的数量、分布、密度、结构等特征如何呈现?c)是否存在种群的变化或演替?d)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特征?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在班级中进行分享和讨论;3.教师穿插讲解种群特征的相关概念和原理。

Step 4: 深入理解种群的特征(30分钟)1.教师组织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例如:游戏、实验、调查等,帮助学生更好理解种群的特征;2.游戏:可利用打地鼠游戏,通过增加或减少“鼠群”的数量,观察种群的密度和结构是如何变化的;3.实验:可以进行种群调查实验,例如在校园或小区里选择一种小型昆虫,对其进行种群数量统计,分析不同环境因素对种群特征的影响;4.调查:可以组织学生到户外进行一次野外考察,观察不同种群的特征,如鸟类、植物等。

Step 5:总结与评价(10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今天学习的内容,并梳理出种群的特征;2.学生自主完成一份小结或笔记,对种群的特征进行总结;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鼓励并指导学生加强自主学习和科学实践的能力。

教学设计17:4.1 种群的特征

教学设计17:4.1 种群的特征

种群的特征一、知识结构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种群密度和种群的几个基本特征;种群的特征之间的内在关系。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调查种群的密度的方法;分析种群其他特征对于种群密度的影响。

情感目标:能用种群特征去描述身边的种群,并能对种群的研究提出有建设性的看法;关注人口问题,认同计划生育国策、关注濒危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及措施。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重点]种群的特征。

[解决方法]⑴首先让学生列举具体的事例,展开讨论,说明种群的概念。

⑵种群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数量上的变化,教师结合生活、生产中的具体事例讲解。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解决方法]⑴教师首先讲清楚选择样方的原则:随机取样、样本数量足够大、取样过程没有主观偏见等;取样的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⑵完成探究活动。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方法探究法。

六、教具准备模拟材料,探究材料。

七、学生活动1、学生完成教材中探究活动的操作。

2、思考、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八、教学程序(一)明确目标(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问题探讨]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50个红色圆形和50个绿色三角形随机排列的图案纸,发放给学生,先不告知学生图形和三角形的具体数目,提问:估算一下数量是多少?学生回答之,教师总结:估算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在科学研究的许多领域中都要运用;估算存在着误差,运用科学方法进行估算可以缩小误差,最大限度地保证得到的结果符合客观事实。

怎样才能既简便又准确地获得统计数据呢?一、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学生阅读教材P60、62相关内容,设置下列问题:1、举例说明什么是种群?2、一个鱼塘中的全部鱼是一个种群吗?3、一片森林中全部的蛇是一个种群吗?4、什么是样方?5、如何确定样方?要选取几个样方?6、多取几个样方结果会不会准确些?7、为什么要研究种群密度?教师总结归纳:一个种群中有不同年龄的个体;一个种群中可能有外表不同的个体;种群是宏观、群体水平上研究生物的基本单位,种群不等于个体简单累加,种群内个体之间通过特定关系构成一个整体,表现出个体不具备的特征;个体生命有限,而种群一般不会因为个体的消失而消失;同一区域中往往生活着多个生物种群,不同的种群之间构成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群体;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具体形式;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种群的特征教案范文

种群的特征教案范文

种群的特征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了解种群的定义和概念;2.掌握种群数量、种群密度、种群分布、种群结构等种群的基本特征;3.理解种群特征与种群动态演变的关系,并能分析种群特征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种群的定义和概念;2.种群数量的衡量指标;3.种群密度的计算和影响因素;4.种群分布的类型和特点;5.种群结构的类型和作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理解种群数量的衡量指标及其计算方法;2.掌握种群密度与生态因素的关系;3.理解种群分布的类型及其影响因素;4.了解种群结构的类型及其作用。

四、教学方法1.讲授与示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2.探究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3.讨论与互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过程1.导入(15分钟)通过图片或视频引入话题,向学生展示不同种类的动物或植物,让学生思考:什么是种群?种群有哪些特征?2.概念解释与案例分析(20分钟)教师对种群的定义和概念进行解释,并通过实例分析种群数量的衡量指标、种群密度的计算及其影响因素。

教师还可利用具体的案例展示种群数量与种群密度的关系。

3.讨论与总结(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种群分布的类型及其影响因素,并总结各类型种群分布的特点。

同样地,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种群结构的类型及其作用,并总结不同种群结构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4.任务实践(30分钟)学生分组完成一项实践任务,例如调查其中一具体种群的数量、密度、分布类型和结构类型,并对其进行数据分析与综合评价。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动植物种群进行调查,并通过户外实地调查或网络等方式获取相关数据。

5.结果呈现与展示(15分钟)学生向全班展示自己的调查结果,并结合数据和图表进行说明与解释。

通过学生的呈现与展示,让其他同学对不同种群特征的分析和评价进行讨论,并引导他们针对种群特征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行思考与总结。

六、教学延伸1.通过参观动物园、植物园等实地考察,进一步了解不同种群特征的差异和相互关系;2.组织学生参与相关的科学研究项目,进一步加深对种群特征与生态系统关系的认识。

种群的特征教案

种群的特征教案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一、课题:种群的特征二、教学内容及目的:(一)教学目标:列举种群的特征,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二)德育目标:能用种群特征去描述身边的种群,并能对种群的研究提出有建设性的看法;关注人口问题,认同计划生育国策、关注濒危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及措施。

(三)发展目标:尝试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利用种群的特征来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种群的特征。

2、难点:样方法的选择和确定。

四、授课类型:文化课五、授课方式或方法:讲授法、直观教学法、讨论法六、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课:教师提出问题:什么是物种?学生回答: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二)引入新课:1、课件展示:蚂蚁一起找食物、狼追羊、豹追鹿等图片。

总结:通过学生的讨论,教师引出种群的概念。

2、分析一下是不是一个种群:A、一片草地上的全部蛇B、某集市上卖的全部的同种白菜C、某村子中全部青年男女D、一个池塘里的全部鲤鱼学生讨论回答:都不是。

A不是一种;B不是自然区域;C一定区域内全部个体。

老师总结:种群概念的要点:①一定自然区域内②同种生物构成③全部个体3、当从群体水平来看,种群是个体的简单累加吗?个体的特征能代表种群的特征吗?(课件展示:个体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对一个种群来说,会不会因为个体的消失而消失呢?)讨论总结:种群的不同个体组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不是个体的简单累加,这时种群就表现出个体不具有的特征。

任何生物都不能单独生活,他的生存既会受到同种生物的影响,又会受到异种生物的影响。

到底种群有哪些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用样方法重新估算蒲公英的数量估算的。

注解:图中圆球为某个样方中的要测量个体数问题:该样方中要测量的个体数目是多少? 用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时,要注意一下几点: ① 样方的大小:样方的大小应该根据所调查对象的大小和分布情况而定。

种群的特征教案设计

种群的特征教案设计

《种群的特征》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必修三第三章第一节内容,本节课围绕种群这一关键词重点介绍了种群的几个基本特征及之间的内在联系,着重介绍了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和种群年龄结构的三种类型,本节内容是学习“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模型”的基础,也是学习“生物群落的演替”的基础;同时也是前面学习生物个体知识的迁移。

因此要求学生学会从群体与个体两个水平理解生物,达到深入理解“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道理。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已经接触到了生态学方面的知识,在种群和群落等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而且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有关计划生育、物种保护等内容,迫切地想了解进一步的知识,想用专业的科学的知识来解决有关问题,可以此为切入点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教学资源与策略充分利用教材及自己搜集的图片资料将学生引入教学情境,每一小节都有问题引领,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通过教师的适时引导,让问题链条逐步形成,层层深入,综合提升了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对于本节的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让学生先自主探究,然后教师引导分析讨论出现的问题,一块总结出样方的注意事项。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 )列举种群的特征(2)掌握种群密度的“标志重捕法”调查方法(3)利用种群特征来分析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有关概念,培养学生提高形成概念和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能力(2)通过学习种群的特征及其相互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研究标志重捕法,学会用数学方法解决生物问题,培养学科知识相互渗透的观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种群概念,使学生树立发展观、统一整体观,认同事物的发展性和多面性。

(2)通过学习种群密度、性别特征,使学生认同进行计划生育的生物学和社会意义。

五、教学重点:1、种群的特征。

种群的特征是研究种群的基本参数,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迁出,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

种群的特征教案设计

种群的特征教案设计

种群的特征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种群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 使学生掌握种群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 培养学生运用种群特征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种群的概念、种群数量特征及其计算。

2. 教学难点: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特征分析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种群特征。

2. 使用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3. 利用图表和数据,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种群数量特征。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种群的特征相关图片、图表和数据。

2. 教学案例:选取相关实际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3. 教学工具:白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实际案例,引发学生对种群特征的思考,如:“什么是种群?种群有哪些基本特征?”2. 新课导入:介绍种群的概念,引导学生掌握种群的基本特征。

3. 种群数量特征:讲解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种群数量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5.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特征分析实际问题。

6.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提出课后思考题,拓展学生知识运用能力。

7.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种群特征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9. 教学反馈:收集学生作业和课堂表现,了解学生掌握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10. 教学评价:根据学生作业、课堂表现和课后反馈,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六、教学延伸与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种群特征在生态学、生物学和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2. 探讨种群动态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3. 分析人类活动对种群特征的影响,如城市化、生态环境破坏等。

种群的特征-完整版公开课教学设计

种群的特征-完整版公开课教学设计
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能力。
强化对图表信息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以及用多中方式表达知识的能力。
4.性别比例
讲述:种群的性别比例是指具有生殖能力的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种群的性别比例可分为三种类型:雄多于雌;雌雄相当;雌多于雄。
设疑:你能就三种性别比例类型举例吗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有何影响
介绍有关应用:生产上常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思考讨论,回答问题,注意方法。
回答:1从种群自身特征来考虑: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死亡率。
2从不同环境同一物种种群个体间的交流来看:迁入迁出。
3从种间关系和无机因素考虑:如共生、竞争、捕食、水分、食物、温度等等也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学以致用,提炼迁移,形成体系。
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
六、教学评价
第1节种群的特征
一、设计理念:
新课程改革倡导探究行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本节课就是以让学生亲历模拟实验及建立模型等探究活动来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为设计理念。
二、教材分析:
《种群的特征》这节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内容,是学生在前面刚学了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层次来分析生命系统的特征。依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要求:“列举种群的特征”,因此确定本节课的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人口教育。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生物的兴趣。
3.年龄组成
设疑:什么是种群的年龄组成包括几种类型图形如何分别有那些特点你能设计一个表格来反映吗研究意义如何
巡视,指导学生,特别是画图表,纠错,点评。
带着问题阅读、思考、讨论,画图表,归纳总结,回答问题。

王晓华种群的特征教案

王晓华种群的特征教案

王晓华种群的特征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种群和种群密度的概念,列举种群的特征。

2、掌握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方法。

3、学会观察自然界生物,了解生物种群的各种特征,养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种群的特征。

【难点】
种群的特征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复习导入,提问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都有哪些?(逐个计数、样方法、标志重捕法。

种群密度大小受什么影响?为什么地球上有的生物种群数量越来越少,甚至濒临灭绝,而有的生物如蝗虫,即使人类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来消灭它,但其种群数量依旧还是有增无减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

教学设计3:4.1种群的特征

教学设计3:4.1种群的特征

种群的特征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种群的特征,我准备从教学设计的意图、教学设计的流程、板书设计、课后反思四个方面来加以介绍。

一、教学设计的意图1、理解种群的概念2、怎样估算种群的密度3、种群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及意义4、种群的空间特征二、教学设计的流程1、对种群概念的理解,可以通过让学生列举具体的事例,展开讨论来说明种群的概念。

例如,一个村庄的居民可以看作是一个种群,一个鱼塘中全部的鲤鱼属于一个种群,等等。

种群这一概念,从字面上看并不难理解,但在让学生区别具体事例是否属于种群时,学生往往会出现混淆。

因此,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认识和理解种群概念。

例如:——一个种群中有不同年龄的个体——一个种群中可能有外表不同的个体2、如何讲解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先介绍“抽样调查”的方法,教材中介绍了估算最常用的方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我们应结合“问题探讨”中学生在估算中所运用的方法,进一步让学生讨论讨论:(1)什么是“样方”?(2)如何确定“样方”?(3)要选取几个“样方”?(4)多取几个“样方”结果会不会更准确些?结合这些问题的讨论,教师介绍常用的样方法:五点取样方和等距取样法。

对许多动物而言,由于他们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不宜用样方法来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而常用标志重捕法,再结合学科交叉里的几个例子让学生掌握标志重捕法的计算方法。

类型种群构成特点发展趋势增长型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K]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稳定型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保持稳定衰退型老年个体很多,幼年个体很少种群密度会0越来越小大多数种群都倾向于使雌雄性别比例大约保持1:1,可以列举一些事例,说明自然界这种现象存在的普遍性(包括人类)。

老师可以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让学生联系性别的决定来讨论这一问题。

教师可就上述特征间相互关系作一小结,如图4-1。

图4-1 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3、种群的空间特征是选学内容。

种群中个体在空间分布的情况往往是多种多样的,例如有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等。

种群的特征公开课学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种群的特征公开课学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种群的特征公开课学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种群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模型分析种群特征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种群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 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

3. 种群空间分布的特征。

4. 种群遗传特征的演变。

5. 种群生态学应用实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种群的基本特征、数量变化规律、空间分布特征。

2. 教学难点:种群数量变化数学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种群特征。

2. 利用数学模型分析种群数量变化规律。

3.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种群特征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种群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种群的基本特征:讲解种群的数量、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基本特征。

3. 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引入数学模型,分析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

4. 种群空间分布特征:讲解种群的空间分布类型及特点。

5. 种群遗传特征的演变:介绍种群遗传特征的演变过程。

6. 种群生态学应用实例: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种群生态学应用。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9.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及内容。

10. 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课堂表现等方面,评价学生对种群特征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1. 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种群特征的相关概念和实例。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参与讨论,提高课堂互动性。

3. 设置疑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4. 利用网络资源,了解国内外种群研究的前沿动态。

七、教学实践与探究: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种群,调查其数量、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特征。

2. 学生根据调查数据,分析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制作PPT进行汇报。

种群的特征公开课教案

种群的特征公开课教案

种群的特征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种群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 掌握种群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 理解种群的空间特征,包括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

4. 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运用种群特征解释生物学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种群的基本特征、数量特征及其空间特征。

2. 教学难点: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运用种群特征分析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种群的特征。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种群特征在实际生物学现象中的应用。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件:种群的特征相关图片、图表和实例。

2. 教学材料:种群特征的相关阅读材料。

3. 小组讨论题目:分析实际问题,运用种群特征进行解释。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1 提问:什么是种群?1.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2. 种群的基本特征(10分钟)2.1 介绍种群的基本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2.2 举例说明种群基本特征在实际生物学现象中的应用。

3. 种群数量特征(15分钟)3.1 介绍种群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2 分析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4. 种群的空间特征(10分钟)4.1 介绍种群的空间特征,包括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

4.2 举例说明种群空间特征在实际生物学现象中的应用。

5. 实例分析与小组讨论(10分钟)5.1 呈现实例,让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运用种群特征进行解释。

5.2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6. 总结与评价(5分钟)6.1 总结种群的特征,强调重点内容。

6.2 评价学生学习效果,提出改进措施。

六、教学延伸6.1 引入生态学中的其他概念,如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种群的关系。

种群的特征教案

种群的特征教案

种群的特征教案种群的特征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种群的概念和特征;2. 掌握种群数量、种群密度、种群分布等种群特征的计算方法;3. 能够通过图表分析和解释种群特征的变化及其原因。

二、教学内容:1. 种群的概念和特征a. 种群的定义:指在一定时期内,同一物种个体在一定地点集合而形成的总体;b.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种群密度、种群分布等。

2. 种群数量a. 种群数量的含义:指某一时刻的种群总体个体数量;b. 种群数量的计算方法:计数法、样方法、捕获-标记-释放法等。

3. 种群密度a. 种群密度的含义: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的种群个体数量;b. 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总体个体数量除以总体面积或总体体积。

4. 种群分布a. 种群分布的含义:指个体在空间上的分散程度和分布形式;b. 种群分布的类型:随机分布、聚集分布和均匀分布;c. 种群分布的影响因素:生境条件、生活方式、繁殖方式等。

三、教学方法:1. 导入新知:通过图片展示不同物种的种群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2. 信息呈现:通过讲解和讨论,介绍种群的概念和特征;3. 计算演示:通过实际案例和计算演示,教授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和应用图表,讨论种群分布的类型及其影响因素;5. 总结归纳:通过课堂小结和思考问题,梳理种群特征的主要内容。

四、教学手段:1. 多媒体展示:使用电子白板或投影仪呈现图片、图表和演示计算过程;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合作能力;3. 案例分析:选择适当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通过图表分析和解释种群特征的变化及其原因;4. 思维导图:引导学生使用思维导图整理和总结种群特征的主要内容;5. 提问互动:通过提问和回答问题,增强学生的参与和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通过展示不同物种的种群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a. 播放一段视频或展示一组图片,显示不同物种的种群分布图;b.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物种的种群是如何在空间上分布的?它们的数量多少?密度大还是小?2. 信息呈现:通过讲解和讨论,介绍种群的概念和特征:a. 讲解种群的定义和特征;b. 引导学生思考和提问:种群的数量和密度如何计算?种群的分布有哪些类型?3. 计算演示:通过实际案例和计算演示,教授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a. 准备一个物种的实际案例,例如某水域中的鱼类种群;b. 指导学生使用计数法或样方法计算种群数量;c. 指导学生计算种群密度:总体个体数量除以总体面积或总体体积。

种群的特征公开课学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种群的特征公开课学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种群的特征公开课学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种群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 使学生掌握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 培养学生运用种群特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种群的基本概念、数量特征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计算方法。

三、教学准备:1. 课件:种群的特征相关图片、图表和实例。

2. 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生物种群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种群的兴趣,进而引入新课。

2. 种群的基本概念:讲解种群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种群的概念及重要性。

3. 种群的数量特征:讲解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通过实例和图表,使学生了解这些特征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4. 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分析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理解各特征之间的相互影响。

5. 课堂互动:分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种群特征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6. 总结: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种群特征的重要性。

7.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内容:1. 讲解种群的空间特征,包括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

2. 通过实例和图表,使学生了解种群空间特征的观察和分析方法。

七、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例,理解种群空间特征。

2. 运用图表分析法,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种群空间特征的变化规律。

八、教学步骤: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主题。

2. 种群的空间特征:讲解种群的空间特征,包括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

3. 实例分析:展示相关实例,让学生观察并分析种群空间特征。

种群的特征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种群的特征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种群的特征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种群的特征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使学生知道种群是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层次。

2、使学生理解种群的特征。

3、使学生理解种群数量的变化以及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能力目标:1、通过复习种群的概念,引导学生分析种群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全面地、联系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探究种群数量变化的“J”型和“S”型曲线,学会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生物学问题以及建立数学模型的观念。

3、在引导学生凭借概念对具体的生物学现象作出判断和推理的过程中,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情感目标:1、通过对种群动态规律的研究,使学生懂得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环保意识。

2、通过对种群特征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自觉宣传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3、通过学习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的变化,对学生进行适应性、整体性等生命科学观点教育。

教材分析:1、回顾种群从“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出发,生物不仅以个体为单位面对环境,还会以各种群体为单位面对环境,来引入课题:种群。

2、种群特征种群的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是种群的基本特征。

结合具体物种的种群和同学一起探讨,一起分析各项特征与种群数量的内在关系。

既有利于学生对种群特征的理解,且使学生认识到对种群特征的调查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3、种群数量的变化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是指种群数量的增长,种群数量增的“J”型和“S”型曲线代表了种群在不同条件下的增长规律。

教材中“J”、型曲线代表的是在理想条件下的种群增长;“S”型曲线代表的是在有限环境中的种群增长,这种有限的环境的特征是:种群的最大容纳量为一个K值。

根据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在环境有限的情况下,种群的增长曲线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推导出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4、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与引言相呼应,在理解种群增长曲线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在渔业和害虫防治的意义。

种群的特征公开课学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种群的特征公开课学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种群的特征公开课学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种群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 让学生掌握种群数量特征的计算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种群特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种群的概念及其分类2. 种群的数量特征(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3. 种群数量特征的计算方法4. 种群特征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种群数量的计算方法2. 种群特征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种群的概念、分类和数量特征。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种群特征解决问题。

3.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种群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种群的概念、分类和数量特征,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

3. 计算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种群数量特征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种群特征解决问题。

5.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各自的解题心得。

6.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种群概念和数量特征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布置针对性的练习题,评估学生对种群数量特征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3.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包括分析思路、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提供种群特征相关知识的教材,供学生学习和参考。

2. 案例资料:收集与种群特征相关的实际案例,用于课堂分析和讨论。

3. 多媒体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种群特征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课堂趣味性。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讲解种群的概念、分类和数量特征。

2. 第3-4课时:讲解种群数量特征的计算方法,并进行案例分析。

3. 第5-6课时:进行课堂讨论,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合作课堂”小组合作教学横岗高级中学赵盼盼(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种群密度的概念;(2)分析种群密度的几种调查方法;(3)概述影响种群密度的几个重要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尝试进行某种群密度的调查,能对生活中的各类种群进行描述,并利用种群的各项特征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关注我国目前濒危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关注我国目前的人口问题,对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有一定的了解。

(二)教学内容1.教材分析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稳态与环境》(必修三)第四章“种群的特征”一节,主要从“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和“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这两个方面对种群的特征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本节内容在教材的编排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是前三章有关生物个体知识的延续,也是以后学习群落、生态系统及人类与环境等知识的基础。

本节教学中应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探究型教学思想,可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描绘样方、设计模拟实验、画脉络图等活动来学习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本节课的重点:种群的特征。

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2.学生分析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学生的已有经验是学生获得新知识的基础。

因此,教育教学中,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知识,而是要把儿童的现有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在必修1和必修2生物的学习,已经对种群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有关种群的概念已经掌握。

而且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已经掌握了有关性别决定、计划生育、数学上比例的知识等内容,可以用来分析和解释本节种群特征内容中的有关问题及用来进行标志重捕法的有关计算;同时利用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有关计划生育,性别比例失调等内容,迫切地想用专业的科学知识进一步探究的心理,可以此为切入点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小组合作学习是对建构主义的最好诠释,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良好工具。

本节课需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探究活动、资料分析等问题,很明显,培养他们的小组合作学习习惯对本节课的学习是有帮助的。

(三)教学过程1.教学思路设计本教学设计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注重生物课堂与生活的联系;二是关注学生已有知识和认知特点;三是关注教材,围绕“种群的特征”组织相关知识的教学;四是引导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学习。

2.教学方法教给学生“生活化”的生物学知识,不仅告诉学生要学以致用,更让学生明白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将指导我们更好的生活。

“众人拾柴火焰高”,让学生体验团队的力量。

通过小组分工与合作,共同解决某一科学问题,体验成功的感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设计简洁明朗的板书,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网络的构建。

3.教学工具PowerPoint课件;自制教学用具4.教学过程(1)复习旧知,巧搭桥梁,引导学生明确种群的概念及其要点。

上课伊始,先让学生回忆第一节高中生物学课,由于大家对此的记忆比较清晰,会立即想到当时所学的知识,其中有些学生会提到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等内容。

教师趁机提问:生命系统有着怎样的结构层次?在学生进行回答时,教师引导学生必修三教材的前三章是从个体这个层次来学习的,第四章及以后的学习将要从比个体更高一点的结构层次进行学习,由此引出种群的概念。

由于学生对种群的概念已有一定的了解,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显示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判断:下列环境中的生物,构成一个种群的是( )A.一个果园里的5棵苹果树B.红花湖中所有的鱼C.一个蜂窝里全部的雄蜂D.一块农田里的所有东亚飞蝗由于学生对种群概念没有深人的了解,对这个选择题的答案是比较模糊的,大多会在A,C,D三个选项之间犹豫不决。

此时教师可以故作神秘地指出:等学习完种群的概念及其要点之后,这个题目的答案就会很清晰了。

然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种群的概念,并让一个学生指出概念当中的关键词。

再回到这个选择题时,学生会清晰地判断出正确答案为D。

教师继而追问学生,如果你是广东省深圳市人口统计局的分管领导,你会最先关注这个人口种群的哪些方面?……引出种群数量与种群密度的概念。

设计意图:对于一些学生有所了解但没有掌握的教学内容,设计一些让学生悬而未决的问题对内容进行导人,激起学生求知欲以及对这堂课的兴趣,吸引学生产生对该问题进一步深人探究的愿望。

(2)图文并茂,探求新知,引导学生掌握样方法的操作应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均匀分布少量五角形和圆形的图片,并假设这是一个2m2的草地,其中五角形表示蒲公英,圆形代表其他杂草,让学生计算该草地上蒲公英的密度(学生对五角形进行逐个计数,并得出计算结果)。

接着教师展示一片长满蒲公英的草地,上面有很多数不清的蒲公英,让学生对这块草地上蒲公英的种群密度进行估算(由于草地上的蒲公英数目太多并且分布不均匀,学生无法通过直接计数的方法去进行估算,因此就会思考一些其他的方法)。

在学生思考的同时,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印有大量五角形和圆形(五角形表示蒲公英;圆形代表其他杂草)随机分布的图案纸发给学生,每人一份,让学生思考对蒲公英的数量进行估算的方法。

然后教师走到学生中间去,请部分学生展示自己的图案纸,向其他同学描述自己的操作步骤。

学生的图案纸上有些画满了各种形状且不同数量的样方,有些还将图案纸进行多次对折,并取其中的几个小块进行计数。

教师对学生的发散思维给予肯定与表扬,并根据回答结果,进一步提出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如在取样时应当遵循怎样的原则?样方的数量应当怎样决定?样方面积应当怎样设置?常用的调查方法有哪些?如果被调查的对象落在样方的边界上又应当作何处理?样方法又有怎样的适用范围?趁学生对各项提问进入激烈的讨论之中,再进行点拨与答疑,帮助学生对样方法的各项注意事项进行深入地挖掘。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行绘图作画,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自觉养成善于动脑、勤于动手的习惯。

通过步步设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3)实验模拟,寓教于乐,引导学生了解标志重捕法的应用讲述了样方法的适用范围后,教师用幻灯片展示海洋中游动的鱼以及草原上奔跑的鹿,让学生思考:对于这些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生物进行密度调查,应该采用怎样的方法? 教师将全班学生分为9组,每组6人,各组分发大、小2个烧杯,并提出问题:2个烧杯里面装的都是黄豆,其中小烧杯里面的黄豆是事先从大烧杯里面取出且用红墨水染过色的黄豆,已知染成红色的黄豆为30颗,根据所提供的器材与数据,如何知道烧杯中黄豆的总数目?(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先将两种颜色的黄豆混匀,然后随机从烧杯里抓出一小把黄豆,并分别对黄色和红色的黄豆进行分别计数,并据此模拟实验总结出计算黄豆总数目的公式。

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估算自然界中的种群,如池塘中的鲤鱼和草原上的鹿群的数目?(学生对总结出来的公式学以致用,进行知识迁移,提出先捕捉一部分调查对象进行标记,并放回大自然中,过一段时间之后进行捕捉,并对已标记的和未被标记的调查对象进行分别计数)教师趁机对应用标志重捕法在实际操作中的一些注意事项进行补充,同时强调只有多次进行实验取其平均值方能得到更加接近真实值的数据。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对知识与方法进行探索与总结,并参与到活动中,激发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养成团队合作意识,在小组的氛围中对所学知识进行探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分析典例,知识拓展,分析种群密度估算的其他方法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主要是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但也有一些其他方法。

例如,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可采用灯光诱捕法:通过多媒体展示黑光灯的基本构造,让学生分组讨论诱捕法的实际操作步骤;对于丛生或蔓生的单子叶植物,一般采用计算其分枝密度的方法;对于一些体积微小的微生物常用血细胞计数法与平板菌落计数法等。

设计意图:对课堂知识进行拓展,有利于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并体会到所学生物学知识的有限性及生物学知识领域的无限性,培养独立思考、独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5)知识迁移,发散思维,分析影响种群密度的各项因素在学生对种群数量与种群密度的概念有了一些具体的认识后,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进行思考:有哪些因素能影响种群数量与种群密度?(学生会很自然地想起关于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与迁出率这几种因素)教师根据学生思维发散情况适当地给予讲解与延伸,并让学生思考影响种群密度的另外两种因素:性别比例与年龄组成。

此外,也可讲解关于我国目前濒危动植物的状况,我国目前的人口增长趋势,我国计划生育的相关政策等,让学生了解其重要性与必要性。

设计意图:联系我国实际,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

(6)梳理知识,建构脉络,探究影响种群密度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在课堂接近尾声时,教师让学生合上教材与笔记,将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梳理并画出知识脉络图。

设计意图:在课堂上及时反馈重点,让教师了解学生学习与记忆的难点,使新学知识得到迁移应用,让学生体验成就感。

5.作业与小结6.板书设计(四)教学评价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及时反馈,即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的目的不仅在于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更重要的是在于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生物教学中的问题,为改进教学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并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本教学设计中,课前分发学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依据学案完成相关的课前作业。

通过这种课前安置性评价,教师可评估学生的预习情况和知识水平,预测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进而教师可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攻克之。

在课堂上,教师能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分析。

如,在学生思考样方法的操作时,得出的结论往往具有跳跃性,或者逻辑性不强,教师该立即组织学生讨论,这样的结果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为什么呢?又如,在模拟实验了解标志重捕法的应用时,有的学生偏偏会“天马行空”的提出一个问题,此时教师应该怎么处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肯定学生的积极性之后,应具有、公正的评价学生的问题,甚至可以和同学们一起讨论这这个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中,加分制度对于提高各小组的积极性有积极意义。

但是,每个回答问题的同学该加多少分合适呢?展示的同学呢?小组呢?也就是如何进行有效评价。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也制定了较详细的加分规则,具体到回答一个问题、提出一个问题、上台展示、回答问题的有效性等等,各加多少分,这对于建构更加完善的小组合作,激励每一位同学积极投入课堂具有重要意义。

课堂基础题检测和课后作业的布置,评价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以改进自己的教学。

(五)教学反思各色种群虽存在于我们身边,但我们却总是疏于了解,学生也是这样。

如何让学生顺利、自然的接受种群的概念,并进入“种群的特征”的学习,是我在课前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