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叠文演变研究

合集下载

浅谈《说文解字》中又部的重文

浅谈《说文解字》中又部的重文

浅谈《说文解字》中又部的重文作者:刘琴华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12期摘要: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化的字典。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称《说文》共收字9353字,其中重文1163字。

对重文的正确认识可以帮助我们明白汉字形体发展中的基本趋势,同时也有助于我们理解汉字形音义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说文解字;重文;形体[中图分类号]:H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2-0113-01一、前言重文即异体字,《说文》中,重文在书中主要是以或体、古文、奇字,俗体,籀文,通人说及秦石刻为标志出现的。

古文是指战国时期六国文字。

小篆是秦统一中国后系统化的文字,它基本上是在秦国文字的基础上稍加整理和规范而成的文字。

而秦国文化和周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或体就是同时代的异体字,是小篆的异体字,可以和小篆一样通行于社会中。

俗体是相对于政府颁布的官方文字而言,是一种市井文字,字形一般更简单,书写方便,后来很多成了正体字。

籀文是西周时期周宣王时代的文字。

奇字是王莽时期六书之一。

它是根据战国时代六国文字稍加改变而成的文字。

通人说是当时一些少有的懂古文字的名人的看法,他们认为某个字除了小篆的正体外还有另外的字形。

《说文》中的通人说是指贾逵,杜林,谭长等人的说法。

《说文》中,或体最多,古文次之,籀文第三,通人说和俗体数量不相上下,奇字和秦石刻最少。

本文试着以《说文》中又部的重文为例子对重文稍加分析。

之所以选择又部是因为它的重文收字比例较高,较有代表性,部中字28个,有16个重文,二、又部字中的重文1、厷,小篆字形,或体字形,即“肱”;古文字形,即“ ”。

厷“手肘”意。

古文字形的“”为象形字,像手肘之形。

随着汉字的线条画,书写越来越简洁,象形字要不退出历时舞台,要不变成记号文字。

小篆便以“”太古,故加“又”。

或体字形的“肱”是我们现在的通行字。

“厷”的小篆和或体就体现了汉字的发展过程,当汉字陷入表意还是表音的矛盾中,形声字的出现便很好地解决了这个矛盾。

《说文解字·心部》重文分析

《说文解字·心部》重文分析

”由义符
”将声符替换为“寒”
省声。衍,余母元部;寒,匣母元部;声母相似,韵母
相同,
可以替换使用。
[6]222

“惕,敬也,从心易声。”
正篆“ ”由义符
16
“心”和声符“易”构成,或体“
”将声符替换为
“狄”。易,余母锡部;狄,定母锡部;声母相似,韵母
相同,
可以换用。
[6]222
或从布声。”

“ 悑,惶也,从心甫声。
声符表音不仅弥补了表意文字难识读的缺点,还进
一步完善了汉字的造字法。为了保证重文的读音相
同或相近,多选择声母和韵母相近或相同的声符进
二、
《说文解字·心部》重文产生的方式
换有 (態)、(憜)、(悳)、 (
”由义符“言”和声符
“侃”构成。衍,余母元部;侃,溪母元部;声母相近,
[9]121

15
刘思维:
《说文解字·心部》重文分析
河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文字学。
第3期

,满也。 籀文省”
“愆,过也。
也。
[6]220

“愆,过也,从心衍声。”
正篆“ ”由义符
籀文”
“悁,忿
“心”和声符“衍”构成,籀文“
籀文”

或体是指与《说文》正篆同时存在的一种重文,
即相同字的不同形体,是重要的重文形式。清代王
筠曾在《说文释例》中提出:
外得于人,
内得于己也。从心,
从直。

正篆
“ ”
由义符
“心”

“直”
构成。正篆
“ ”
和古文
“ ”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句法观念研究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句法观念研究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句法观念研究马立春【摘要】清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常常从结构、语义、语用等语法角度对句法加以分析来解字释词,这些句法分析都有超越前人的新见解,从而显现段氏独到的语法观念。

%Duan Yucai discussed the Sytactic,Semantic and Pragmatic of the sentence in interpreting words on Shuo Wen Jie Zi Zhu.These are surmounting predecessors news opinons,and show Duan Yucai's grammar concept.【期刊名称】《江西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33)001【总页数】5页(P108-111,115)【关键词】《说文解字注》;句法;语义;语用【作者】马立春【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学院文学院,贵州贵阳550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46.3汉语语法学是从近代学者马建忠《马氏文通》开始建立起来的。

但语法分析在古代的训诂实践中一直没有停止过,训诂材料中的语法分析研究不时显见古代训诂家一定的语法观念。

清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以下简称《段注》)在解字释词中透露出段氏对句法问题的思考,就表现了他研究古代语言的句法观念。

纵观《段注》,其句法观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词语与词语的组合,可以构成一定的短语或句子,而有时会出现同构异义现象。

段氏释词时,注重句子结构的内部成分关系,经常通过句法结构的分析来辨明词义,表现其极强结构观念。

1.偏正结构(1)《说文》:“衃,凝血也。

”《段注》:衃血谓败恶凝聚之血。

(213)(2)《说文》:“鸳,击杀鸟也。

”《段注》:…击杀鸟者,谓能击杀之鸟。

自缴至鹃风皆击杀鸟也,故释鸳。

(152)(3)《说文》“莝,斩芻。

”段注:谓以铁斩断之芻。

(44)例中,“凝血”“击杀鸟”“斩芻”都是动词与名词的组合,很容易被看成是动宾结构。

《说文解字》六书之浅见

《说文解字》六书之浅见

《说文解字》六书之浅见《说文解字》六书造字法之浅见马文许慎是东汉时期伟大的文字学家,他编撰的《说文解字》是世界上第一部字典。

5月23日,文联组织我市作家、诗人、摄影家等文艺自愿者怀着敬仰的心情乘车前往参观位于漯河市召陵区的许慎文化园进行采风。

汽车刚刚在许慎文化园门口的六书广场停稳,映入眼帘的首先是六根亭亭玉立的石柱。

由于我的采写地点就是六书广场,因此就饶有兴趣的对石柱进行了认真地观看。

原来石柱上镌刻着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确立的六书造字法: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造字法的定义和字例,前两种代表着我国的四种造字方法,后两种代表用字方法。

六书彰显了许慎对汉字使用和发展研究做出的突出贡献。

在对《说文解字》的学习方面我还是个小学生,开始对何谓六书造字法可以说一窍不通。

回来后,我认真查看了有关资料,请教了有关专家。

对六书造字法才有了初步的印象,下面说一点我理解的皮毛知识和浮浅见解。

说得不准确的地方,请专家批评指正。

《说文解字》记载:仓颉是传说中黄帝的史官,汉字的创造者,他初造文字,是按照物类画出形体,所以叫做「文」。

随後古人又造出合体的会意字、形声字,以扩充文字的数量,這些文字就叫做「字」。

叫它为「字」,是说它來自「文」的孳生,使文字的数量增多。

把文字寫在竹简、絲帛上,叫做「书」。

「书」意味着写事像其事。

[文字]经历了「五帝」、「三王」的漫長岁月,有的改动了笔画:有的造了异体,所以在泰山封禪祭天的七十二代君主留下的石刻,字体各不相同。

直到许慎创造六书说,才有了最早的关于汉字构造的系统理论。

六书是许慎通过把汉字分析而归纳出来的系统,是解说汉字的结构和使用方法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古文字构成规则进行了概括和归纳,有了六书系统以后,以后人们再造新字时,都以该系统为依据。

六书广场石柱上镌刻的六书的内容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的含义。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给六书下的定义是:一曰象形,【《说文解字》把指事造字法放在第一位,我为了说明字的发展,把象形造字法挪在了第一位。

《说文解字》象形字初探

《说文解字》象形字初探

《说文解字》象形字初探提运繁【摘要】《说文解字》自成书以来备受文字学家的推崇。

对其研究也涉及各个方面。

本文对其中象形字从构形、取象、说解方式三方面入手进行探讨。

构形方面,象形字分为全体象形、部分象形、连体象形。

取象方面,分属天文地理类、动物类、人体类、植物类、人工物类等。

说解方式则有“象形”、“象某某之形”、“象某某”、“从某,象某某”、“从某,象某形”、“从某,象形”六种。

在整个汉字构形体系中,象形字是其它类型汉字构形的基础。

%Shuo Wen Jie Zi has been immensely rewarded and respected by philologists since its publication. The researches on this book involve various aspects. The current thesis attempts to probe into pictographic characters from the angles of formation, image-taking,and ways of explain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rm,pictographic characters are categorized into entire picto-graphs,partial pictographs and conjoined pictographs. On the aspect of image-taking,they respectively belong to type of as-tronomy and geography,animal,human body,plant,artificial objects and so forth. Besides,there are six ways of explaining pictographiccharacters,namely,“Pictograph”,“Like the shapeof…”,“Like…”,“Like…according to…”,“Like the shape of…according to…”and“Pictograph,according to…”. Pictographic characters serve asthe basis of forming of other sorts of Chinese characters in the whole system of Hanzi formation.【期刊名称】《枣庄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00)001【总页数】5页(P96-100)【关键词】《说文解字》;象形字;分类【作者】提运繁【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贵州贵阳 5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2汉字是表意文字。

《说文解字》二体叠文说略

《说文解字》二体叠文说略
程序。 一般 用来 指 如下 的概念 : 分散 , 复数 。 复 。 常 的行 重 惯 为 。 积 的延 展 。 体 增加 了 的强 度 。 持续 性 。 【 这 句话 虽然 是 ”J 针对语 法而 言 。 对分 析 叠 文 的表 意 功 能 也 是 很 精 当 的。 但 二体 叠文 的表 意功 能主要 体现在 以下方 面 :
审美 追求 。
( ) 部件 的排 列位 置来看 . 一 从 二体 叠文 可分两 种
1 左右 相并 。 由两 个相 同部 件一 左 一 右并列 。例 如 : 、
< 束部 > “ , :棘 小枣 丛生 者 。 并 束。 < 从 ” 岫部 > “ 二 山也 。 : 岫。 ” < 珏部> “ 。 玉相 合 为 一珏 。 许 慎 对这 类 字 主 要 以“ :珏 二 ” 从


二 体 叠 文 的 组 合 方 式
二 体叠 文的部 件组 合不 是随 意而 为 。 其组 织形 式合 乎

定 的美学 规则 。 并 或 相重 。 意 无 意地 透 露 出 先人 的 相 有
二 、 体 叠 文 的 表 意 功 能 二
二体 叠文 是叠 文 中 结构 最 单 纯 的类 型 。和 其他 类 型 合体 字 一样 。 意义 并非是 两个部 件 意义 的简 单 相加 。 萨 其 丕尔 说 :重叠 , “ 或者 说 根本 成 分 的 全部 或 一 部 分 重 复 , 它 的流行 是最 自然 不过 的。这 种 不 说 自明 的象 征 性 的 语 法
合方 式 在二 体叠 文 中都 得 到 了体 现 。这 种 结 构 体 制蕴 含 的对称 美 和构造 美折 射 出先 人的 创造 力和 想象力 。
式 . 是表 意途径 . 有其 独 到 之 处 。检 阅关 乎 < 还 均 说文 > 的

对《说文解字》部首中“品”字形汉字的探讨

对《说文解字》部首中“品”字形汉字的探讨

对《说文解字》部首中“品”字形汉字的探讨作者:刘俊俊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26期摘要:《说文解字》(文中以下简称《说文》)这本书是东汉许慎的代表作,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书,堪称是文字学的奠基之作。

《说文》对于从事文字学研究的人来说,重要性自然是毋庸置疑的。

《说文》总共有五百四十个部首,整本书按照这些部首去编排。

因此,在读这本书之前,弄懂这些部首又是基础和前提。

在五百四十部首之中,有一些特殊类型的字引起了笔者的兴趣,诸如“品、羴、晶、焱、毳、蟲”等此类由三个相同的字叠形而构造的新字,对于此种类型的字,笔者把它们命名为“品”字形汉字。

本文将运用文字学的相关知识,对五百四十部首中所有的“品”字形汉字进行分类探讨,希望能够加深人们对此类汉字的认识和把握。

关键词:《说文》部首;“品”字形汉字;分类作者简介:刘俊俊,女,汉族,安徽阜阳人,安徽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主要从事文字学方面的研究。

学号F12201039。

[中图分类号]: H0-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6--02一、引言笔者在摘要中提到,把诸如“品、羴、晶、焱、毳、蟲”等此类汉字命名为“品”字形汉字是有理据的。

因为笔者探讨的范围仅限于《说文》五百四十部首,对除此之外的此类汉字未曾涉及。

在五百四十部首中,此类三角形的叠形汉字的第一个字就是“品”字,而且这个字一直沿用至今。

同时,“品”字又是比较简单的,用它作此种类型的代表字,不仅形象,又让人容易理解。

所以,笔者把此类汉字命名为“品”字形汉字。

在《说文》五百四十部首中,笔者统计了一下“品”字形汉字的个数共有十五个,按照它们在《说文》部首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分别是:品、羴、雥、晶、毳、麤、焱、惢、灥、鱻、蟲、垚、劦、厽、孨。

对于此类汉字,以往也有人讨论过,但大都是从现代汉字的层面去考虑。

现在笔者试图运用文字学理论,系统地对此类汉字作深入分析,以求追本溯源,弄清楚它们的造字理据、结构、意义以及发展演变等诸多问题。

唐宋本《说文解字》与《玉篇》变异

唐宋本《说文解字》与《玉篇》变异

唐宋本《说文解字》与《玉篇》变异2023-11-12•引言•《说文解字》与《玉篇》的成书背景•《说文解字》与《玉篇》的文字变异•《说文解字》与《玉篇》的编纂变异•《说文解字》与《玉篇》变异的原因•结论与展望01引言研究背景与意义汉字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传承了数千年,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唐宋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文化、科技、艺术发展的重要阶段,汉字在这一时期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唐宋本《说文解字》和《玉篇》作为当时两部重要的字书,对于研究汉字的变异和演变具有很高的价值。

通过对唐宋本《说文解字》和《玉篇》中汉字的变异研究,可以深入了解汉字在唐宋时期的演变规律、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为汉字文化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

同时,对于汉字的演变和传承也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有助于推动汉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研究目的与方法研究目的研究方法02《说文解字》与《玉篇》的成书背景《说文解字》的成书背景当时的学术环境《说文解字》的创作过程许慎的学术背景《玉篇》的成书背景顾野王的家学渊源当时的学术环境《玉篇》的创作过程《说文解字》的流传《玉篇》的流传两部字典的影响两部字典的流传及影响03《说文解字》与《玉篇》的文字变异简化文字形体的变异异体增加部首语音演变方音差异文字读音的变异引申义发展新增义项文字意义的变异04《说文解字》与《玉篇》的编纂变异编纂体例的变异《说文解字》和《玉篇》在编纂体例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说文解字》以部首为纲,将汉字按照部首分类编排,而《玉篇》则是以音序为纲,将汉字按照音序编排。

《说文解字》注重对汉字本义的解释,而《玉篇》则更注重对汉字音义的解释。

《说文解字》和《玉篇》在字典内容上也存在差异。

《说文解字》收录的汉字数量较少,但每个汉字都提供了详细的本义解释和引申途径,同时还有大量的例句和插图。

《玉篇》收录的汉字数量较多,但每个汉字的解释相对简略,主要注重音义和构词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文解字》叠文演变研究
《说文解字》叠文演变研究
《说文解字》是我国历史上一部非常重要的字典,也是世界上最早
的一部针对象形文字的字典。

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汉字信息,反映了汉字
的演变历史、字义、音韵、偏旁、笔画等方面的知识。

叠文是《说文解字》中一个重要的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叠文在《说文解字》中的出
现次数不断增多,呈现出一定的演变趋势和规律。

本篇论文将从《说文
解字》叠文的定义、出现原因、演变规律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叠文的定义
叠文是指在一个文字中,出现了多笔同形、同音、同义的部件。


些部件可能是结构相似的同形字、或者是相同或相近的音形同义字。

《说文解字》中的叠文主要体现在形、音、义三个方面。

在形方面,叠文指的是相同或相近的偏旁部件,通常具有相同的结
构和造型。

例如,像“木”、“林”、“森”这类字就具有同样的结构,都属于“木”类,可以被视为是一种叠文。

在音方面,叠文通常指的是同音字或者是谐音字。

例如,“孟”和“望”属于谐音字,它们在《说文解字》中拥有相同的解释。

在义方面,叠文指的是具有相同或相近含义的字。

例如,“强”和“勇”具有相近的意思,它们可以被视为是一种叠文。

二、叠文的出现原因
1.语言习惯与语素复合
叠文的出现与语言习惯与语素复合有关。

汉字起初是单纯的表意文字,文字中每一笔代表一个含义,随着时间的发展,语言习惯逐渐形成,一些字的语音变化和语素复合逐渐统一,产生了相同或相近的形态。

叠文的形成就是反映了这一历史过程。

2.字形演变
叠文的出现还与字形演变有关。

比如,一个字符的初始结构可能是
由多个形似的部分组合而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部分逐渐合并或分化,形成了相同或相似的形态。

这些部分之后可能又重新合并,形成多
笔同形的叠文。

3.认字者的习惯和借形造字
叠文也与认字者的习惯以及借形造字有关。

有些字本来是不同字形,但在某些地区、某些历史时期,认字者习惯了将它们写成同一形态,形
成了叠文。

另外,由于各种原因,人们在创造字时常常进行借形造字,
也会产生叠文。

三、叠文的演变规律
《说文解字》中的叠文,其演变规律有以下几方面:
1.新叠文从旧叠文演化而来
在《说文解字》中,新的叠文往往是由旧的叠文演化而来的。

例如,“林”字是由“木”字重叠而成的。

2.某一部首的出现会增加叠文的出现次数
一部首往往代表着某一类字的意义或音韵,当这个部首的使用频率
增加时,它所包含的叠文也会增加。

例如,“口”、“马”、“又”等
部首在《说文解字》中出现的很多,领域涵盖范围广,它们所包含的叠
文也非常多。

3.叠文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使用不同
不同历史时期,由于各种原因,叠文的出现次数和使用范围也会有
所不同。

例如,在唐代诗词中,叠文大量出现,成为了一种文学特色,
但是到明清时期,叠文的使用已经逐渐减少,成为一种流行趋势。

4.叠文的使用和文化背景息息相关
叠文的使用频率和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在古代,一些文字的出现与它们所描绘的事物、宗教、文化信仰等息息相关。

例如,《说文解字》中的“城”字,由于与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农业生产以及城市建设等有关,所以在古代非常常见。

结语
叠文作为《说文解字》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反映了汉字演变的历史和文化,掌握了叠文的规律和性质,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理解汉字的来龙去脉。

同时,在使用汉字的过程中,充分了解叠文也可以减少汉字的输入错误,提高写字速度和精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