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
中药新药用于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试行)2022年1332
附件 2一、概述胃食管反流病( Gastroesophageal flux disease,GERD) 是以反流、烧心为典型症状的一类常见消化系统慢性疾病,常伴随胸痛、上腹烧灼感、上腹痛、上腹胀、嗳气等不典型症状, 及食管外症状, 如咽炎、咳嗽、哮喘和牙蚀症等。
食 管防御机制平衡遭到破坏及其反流物对食管黏膜的损伤是 胃食管反流病的主要发病机制,此外还包括食管下括约肌松弛、胃内容物暴露于食管、食管廓清能力障碍以及胃排空能力下降等因素; 而烟酒嗜好、偏嗜甜食、情绪不佳、体重指 数升高,都是引起胃食管反流病的风险因素。
该病分为非糜烂性反流病、反流性食管炎及 Barrett 食管三个临床类型。
非糜烂反流病是指存在与反流相关的不适症状, 但内镜下未见食管黏膜糜烂和 (或) 破损现象, 在具有胃食管反流 病相关症状的人群中,非糜烂反流病的患病率约为 50%~70%。
而一般人群中非糜烂反流病的患病率约为 11%~12%;经内镜检查具有相关症状的患者中非糜烂反流病约占37%~87%。
反流高敏感和功能性烧心临床上也表现为反酸、烧心,同时内 镜下无食管黏膜糜烂和(或) 破损,与非糜烂反流病临床表 现相同。
若存在异常酸暴露, 则诊断为非糜烂反流病; 若并 未存在异常酸暴露, 则要根据症状是否与反流相关进行分类, 若相关则为反流高敏感,若不相关则为功能性烧心。
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 是指对于双倍标准剂量质子泵抑制剂治疗 8 周后烧心和(或) 反流等症状无明显改善者。
其病因较为复 杂,有食管及胃肠动力障碍因素、有酸、弱酸、胆汁等反流、 及液体反流和气液混合反流等因素,还有精神心理的问题, 肠道菌群失调及脑肠互动紊乱的因素等。
我国古代中医书籍中就有与胃食管反流病症状类似的 记载,如在隋代《诸病源候论·呕哕病诸候·噫醋候》书中将“吞酸”称为“噫醋”,其云“噫醋者,由上焦有停痰,脾胃有宿冷,故不能消谷,谷不消则胀满而气逆,所以好噫而吞酸, 气息醋臭”。
胃食管反流病治疗共识意见
(三)Barrett 食管(BE)治疗
Barrett 食管(BE)治疗应用PPI : 尚无定论虽有文献报道PPI 能延缓BE 的进 程,尚无足够的循证依据证实其能逆转BE。 BE 伴有糜烂性食管炎及反流症状者,建议 采用大剂量PPI 治疗,并提倡长期维持治 疗
(四)控制夜间酸突破(NAB) (证 据分类: 据分类:Ⅱ类)
抑制胃酸分泌是目前治疗GERD 的主要措施, 包括两个阶段: 初始阶段 目的是尽快缓解症状,治愈食管炎 维持治疗阶段 巩固疗效、预防复发的重要措施,用最小的 剂量达到长期治愈的目的,治疗应个体化
(一)初始治疗
H2RA 仅适用于轻至中度GERD 治疗: H2RA(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 治疗反流性GERD 的食管炎愈合率为 50% ~60%,烧心症状缓解率为50%。 临床试验提示: H2RA 缓解轻至中度GERD 症状疗效优于 安慰剂,但症状缓解时间短,且4 ~6 周 后大部分患者出现药物耐受,长期疗效不 佳
内镜下食管炎洛杉矶分级
A级: 见黏膜破损,但直径<5mm; 见黏膜破损,但直径<5mm; B级:黏膜破损直径>5mm,但无融合; 级:黏膜破损直径>5mm,但无融合; C级:黏膜破损融合,但<食管周径的75%; 黏膜破损融合,但<食管周径的75%; D级:黏膜破损累及食管周径的75%以上。 黏膜破损累及食管周径的75%以上。
控制夜间酸突破(NAB)是GERD 治疗的 措施之一。 NAB指在每天早、晚餐前服用PPI 治疗的 情况下,夜间胃内pH < 4 持续时间大于1 h。控制NAB 是治疗GERD 的措施之一。 治疗方法包括调整PPI 用量、睡前加用 H2RA、应用血浆半衰期更长的PPI 等。
(五)PPI 治疗失败(证据分类:Ⅱ类) (证据分类:
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共识意见-治疗1
63例原为C/D级 新发现11例 (17.4%) Barrett食管
反流性食管炎糜烂可掩盖 Barrett 食管诊断, 尤其在重度(C/D级)反流性食管炎。
1. Hanna S, et al. Am J Gastroenterol. 2006;101:1416 2. Sharma VK. Gastroenterol Clin N Am. 2014;43(1):39-46. 3. Standards of Practice Committee, et al. Gastrointest Endosc. 2007;66(2):219-24.
Barrett食管(BE)随访
• BE内镜随访尚有一定争议,缺乏随机对照研究证实 • 多项回顾性研究认为内镜随访优于依据症状随访
随访与非随访者食管腺癌5年生存率对比
Wang KK, et al. Am J Gastroenterol. 2008;103(3):788-97
Barrett食管随访
• 内镜复查的间隔时间应根据异型增生程度而定。 • 异型增生程度需经过病理专家确定。
Barrett食管发 病率和食管腺癌 发病率平行上升。 在食管癌中, 食管腺癌占多数 (约60-80%)
在食管癌中,食管 鳞癌占绝大多数(9599%)
1. Fang WL, et al. Ann Surg Oncol. 2009 Dec;16(12):3237-44. 2. Yee YK, et al. 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 2007 Dec;16(12):2637-40. 3. Huang Q, et al. J Dig Dis. 2011 Dec;12(6):420-7. 4. Lee HS, et al. Clin Endosc. 2014 Jan;47(1):15-22.
中医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
中医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反流性食管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是由胃以及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引起,内镜下可观察到食管黏膜的损伤。
临床上患者多表现为烧心、反酸、胸骨疼痛症状。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以及饮食习惯的改变导致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率逐年升高。
目前认为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与Barrett食管、食管腺癌密切相关,因此对于反流性食管炎的预防和治疗对预防Barrett食管、食管腺癌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对于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主要的方式为药物治疗和内镜手术治疗,质子泵抑制剂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首选药物,能明显缓解症状可在短期内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远期效果不理想。
同时有资料显示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会导致药物抵抗因此降低治疗效果,同时可增加发生胃癌的概率。
目前中医药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也具有良好的效果,并且可降低患者的复发率减少不良反应。
以下介绍中医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策略和实验总结。
1、辨证分型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断共识,将反流性食管炎辨证分型为6种证型,分别为:胆热犯胃证、脾虚湿热证、气郁痰阻证、中虚气逆证、肝胃郁热证、瘀血阻络证。
这六种类型仅仅是目前共识的内容,由于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症状多样不能完全概括,因此各医家需要灵活变通,精准辨证才能获得好的治疗效果。
章程等将60名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根据中医辨证分型为5种类型进行治疗:肝胃不和型,治疗以疏肝解郁、和胃降逆;肝胃郁热型,治疗以疏肝降热、和胃降逆;脾胃虚弱型,治疗以健脾益气、和胃降逆;寒热错杂型,治疗以辛开苦降、和胃降逆;胃阴不足型,治疗以养阴和胃、和胃降逆。
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美拉唑镁联合莫沙比利片等)。
治疗3个疗程后,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效率为70.00%,中药治疗效果明显高于西医常规治疗。
张福东将30名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为四种类型:肝胃不和型,采用黄连、醋柴胡、甘草、白术等进行治疗;脾胃虚弱型,采用广木香、乌贼骨、陈皮、白术、甘草、党参等进行治疗;脾胃湿热型,采用白蔻仁、厚朴、佩兰、半夏、甘草、竹叶等进行治疗;胃阴不足型,采用麦门冬、谷麦芽、甘草、半夏等进行治疗。
(word完整版)反流性食管炎中西医临床诊断治疗最佳方
反流性食管炎中西医临床诊断治疗最佳方反流性食管炎中西医临床诊断治疗最佳方反流性食管炎是因为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俗称“烧心病”,因为正常情况下胃酸只存在于胃中,当反流人食管时灼烧或刺激食管而产生“烧心感”。
常常发生于饭后,因为食管括约肌帐力减弱或胃内压力高于食管而引起。
胃内容物长期反复刺激食管黏膜,尤其是食臂下段黏膜而引起炎症,该病经常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或食道裂孔疝等病并存,但也可单独存在.根据症状不同,分别属于中医“吞酸”、“吐酸"、“噎证”、“胸痹"等病证。
反流性食管炎—概述反流性食道炎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是指多种因素引起下端食管与胃内容物长时间反复接触所产生的炎症性病变.中医称反流性食管炎为“食管瘅 ".胃食管反流原因,主要是因暂时性下端食管括约肌松弛和/或静息下端食管括约肌压力过低或缺如.一旦发生反流,而反流物又不能及时被清除,则造成食管过度酸化,随之粘膜受损。
这种损害既有胃酸与胃蛋白酶的作用,也有胆盐对食管鳞状上皮的作用。
临床上常有反胃、反酸、烧心、胸骨后灼热感和疼痛等症状.以40—60岁多见,欧美国家尤为常见。
反流性食管炎 -病因24小时食管pH监测发现,正常人群均有胃食管反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GER)现象,但无任何临床症状,故称为生理性GER其特点为:常发生在白天而夜间罕见;餐时或餐后反流较多;反流总时间<小时/24小时。
在下列情况下,生理性GER可转变为病理性GER甚至发展为反流性食管炎。
(一)食管胃连接处解剖和生理抗反流屏障的破坏食管胃连接处抗反流屏障亦称第一抗反流屏幕其中最重要的结构是食管下端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LES)。
LES是在食管与胃交界线之上3~5cm范围内的高压区。
该处静息压约为2.0~4。
0kPa(15~30mmHg)构成一个压力屏障,起着防止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的生理作用。
中国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意见
中国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意见一、本文概述《中国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意见》文章旨在汇总和解读我国胃食管反流病(GERD)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为我国的GERD防治工作提供科学、规范、实用的指导建议。
文章通过收集和分析国内外GERD的相关文献,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就GERD的诊断、治疗、预防和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提升我国GERD的诊治水平,减轻患者病痛,提高生活质量。
本文的编写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可操作性的原则,旨在为临床医生、研究人员和患者提供全面、准确、权威的GERD诊疗信息。
二、胃食管反流病的定义和分类定义: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口腔(包括喉部)或肺所致的症状和(或)并发症。
GERD是一种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存在酸或其他内容物如碱、消化酶、食物等反流。
胃酸反流导致的食管黏膜破损称为反流性食管炎(RE),部分GERD患者内镜下可无反流性食管炎表现,这类胃食管反流病称为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
反流性食管炎(RE):是指由于胃和(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食管黏膜的炎症、糜烂、溃疡和纤维化等病变,属于胃食管反流病的一种。
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是指由胃食管反流引起,但缺乏食管黏膜糜烂的临床和内镜证据。
NERD患者通常表现为典型的反流症状,如烧心、胸痛等,但内镜检查却未能发现食管黏膜的明显破损。
巴雷特食管(BE):是GERD的并发症之一,表现为食管下段的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取代。
BE患者发生食管腺癌的风险显著增加。
食管外症状:GERD也可引起食管外的症状,如咳嗽、哮喘、咽喉炎和牙蚀症等,这些症状可能与反流物刺激食管邻近组织有关。
胃食管反流病是一个复杂的临床问题,其定义和分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治疗这一疾病。
对于GERD的诊断和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以及相关的辅助检查,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三、胃食管反流病的流行病学和病因学胃食管反流病(GERD)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较高的发病率,尤其在西方国家,其患病率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2020年中国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出炉,12处更新一文掌握!
2020年中国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出炉,12处更新一文掌握!新鲜出炉,必须收藏!近日,2020版《中国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以下简称2020版共识)在最新一期《中华消化杂志》上重磅发布,本文第一时间总结更新亮点,供大家参考、学习,具体内容还请参照全文。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自《中国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2014)》发布后,近年来GERD的诊治方法有了新的进展。
在此背景下,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组织相关专家,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对指南的内容进行了更新。
12处更新划重点,你应该知道!2020版共识共计28条共识意见。
本次更新距离上次版本足足有6年之久(2014年),重点在诊断、治疗、并发症、难治性GERD等方面进行了更新[1,2]。
▎更新要点1:根据典型的烧心和反流症状可拟诊GERD,相关反流问卷可作为辅助诊断工具2020版共识中推荐,典型的烧心和反流症状可作为拟诊GERD的依据。
这主要归因于,临床中经常将具有烧心或反流症状的患者诊断为GERD。
但实际上烧心症状诊断GERD时的灵敏度仅为38%,特异度为89%。
此外,反流问卷在临床诊断中使用广泛,包括反流性疾病问卷(RDQ)和食管反流病问卷(GERDQ)等。
但研究显示,RDQ、GERDQ诊断GERD的灵敏度为60%左右,特异度为60%-72%之间。
因此,建议仅作为辅助诊断的工具。
▎更新要点2:推荐将P-CAB作为治疗GERD的首选药物2020版共识推荐质子泵抑制剂(PPI)或钾离子竞争性酸阻滞剂(Potassium-competitive acid blockers,P-CABs)是治疗GERD 的首选药物,单剂量治疗无效可改用双倍剂量,一种抑酸剂无效可尝试换用另一种,疗程4~8周。
P-CAB缘何得到指南首选推荐?P-CAB创新价值钾离子竞争性酸阻滞剂(Potassium-competitive acid blockers,P-CABs)是一类具有独特抑酸机制的新型抑酸剂,其代表药物为伏诺拉生。
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西医治疗进展(一)
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西医治疗进展(一)【关键词】GERD抑酸Hp根治胃失和降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astroesophagealrefluxdisease,GERD)是由于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一组临床症状和食管的组织损害。
主要表现为烧心、反流、胸骨后疼痛三大症状。
酸(碱)反流导致的食管黏膜破损称为反流性食管炎(refluxesophagitis,RE)1]。
通过内镜观察食管黏膜是否有破损,可分为内镜阳性GERD(即RE)和内镜阴性GERD,后者又称非糜烂性反流病(nonerosiverefluxdiseaseNERD)。
内镜检查可以对RE进行确诊,并评价食管炎的程度、以及是否存在Barrett’s食管(BE)。
在新加坡举行的亚太地区消化疾病学术周讨论并通过的关于GERD的亚太共识中,认为胃镜是诊断NERD的金标准。
1/3的GERD病人有食管黏膜破损,可以通过常规内镜检出2]。
GERD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明确。
近年来,随着医学界对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的深入,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1西医药治疗抑酸治疗是该病的主导措施,一般分为初始治疗和维持治疗。
在初始治疗中,抑酸剂以质子泵抑制剂(PPI)为首选药物,奥美拉唑、雷贝拉唑及埃索美拉唑是最常用的质子泵抑制剂,既可迅速缓解症状,又可减轻反流物对食管黏膜的损伤,尤其适用于伴有糜烂性食管炎的患者,维持治疗是巩固疗效、预防复发的长期策略,也是达到长期控制症状、预防并发症及临床治愈的现实途径。
因为GERD是一种时发时愈的慢性疾病,一般初始治疗缓解,但停药半年后复发率可达80%左右,故通常均需要采取维持治疗。
可根据患者的病情,个性化的分割应用PPI 原剂量或减量进行间歇性或按需治疗3]。
如反酸、反食特别严重甚至呕吐者,应用促动力药物可迅速抑制症状,此类药物主要有甲氧氯普胺,为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可以使下食管括约肌压力升高,促进胃排空,但其可进入血脑屏障引起椎体外系反应。
胃食管反流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
胃食管反流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一、本文概述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胃酸或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食管黏膜炎症、糜烂、溃疡等病变。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习惯的改变,GERD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对GERD的诊疗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GERD逐渐受到关注。
中医药在调理人体气血、平衡阴阳、整体调节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而西医则在病因明确、病理生理机制清晰的基础上,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取得了显著疗效。
中西医结合诊疗GERD,能够充分发挥中西医各自的优势,提高临床疗效,减少药物副作用,促进患者康复。
本文旨在汇总和整理近年来GERD中西医结合诊疗的相关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结合国内外专家共识,提出一套科学、规范、实用的GERD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
本共识意见将为临床医生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促进GERD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水平不断提高,为广大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二、胃食管反流病的流行病学与病因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其流行病学特征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等。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结构的变化,GERD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
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GERD的发病率增长更为显著,这可能与饮食结构的西化、生活压力的增大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的普及有关。
在病因方面,GERD的发生主要与食管抗反流屏障的破坏、食管酸清除作用减弱、食管黏膜抗反流屏障功能的损害以及胃十二指肠功能失常等因素有关。
精神心理因素、年龄、性别、肥胖、吸烟、饮酒等因素也被认为与GERD的发生密切相关。
例如,肥胖患者由于腹腔压力增高,可使食管下括约肌(LES)张力降低,从而增加GERD的风险。
吸烟和饮酒则可通过刺激食管黏膜,加重食管炎症,促进GERD 的发生和发展。
《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多学科诊疗共识2022(二)》要点
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多学科诊疗共识2022(二)》要点九、治疗共识意见49:GERD应采用阶梯式阶段化的治疗方式。
治疗方法包括生活饮食调理、心理治疗、西药治疗、中医药、胃镜下治疗、腔镜抗反流手术治疗。
这些方法层次明显,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构成了目前相对完整的抗反流治疗体系。
[专家意见:A+(80.0%),A{ 14.5%),A-(5.5%); 消化科认可度:91%,外科认可度:97%,呼吸和耳鼻喉科认可度:96%,儿科认可度:100%,中医科认可度:93%]共识意见50:生活调理和疾病的科普教育是GERD预防和治疗的基础,无论采取何种治疗方法,生活调理应贯穿始终。
[专家意见::A+(96.4%), A (1.8%), A-(1.8%);消化科认可度:99%,外科认可度:98%,呼吸和耳鼻喉科认可度:100%]共识意见51: 药物治疗是GERD的一线疗法。
联合用药的疗效通常优于单一用药。
[专家意见:A+(70.9%), A (20.0%), A-(5.5%), D(1.8%), D + (1.8%);消化科认可度:83%,外科认可度:97%,呼吸和耳员喉科认可度:98%]共识意见52: PPI和P-CAB是治疗GERD的首选药物,可缓解大部分GERO患者的症状和并发症。
[专家意见:A+(78.2%), A (16.4%), A(3.6%),弃权(1.8%);消化科认可度:98%,外科认可度:91%,呼吸和耳鼻喉科认可度:94%]共识意见53: P-CAB作为—种新型抑酸剂,可与PPI相互替代,并相互填补治疗的某些不足。
[专家意见A+(74.5%)I{ 14.5%),A-(7.3%), 弃权(3.6%);消化科认可度:93%,外科认可度:97%,呼吸和耳鼻喉科认可度:96%]共识意见54:P-CAB在GERD治疗方面的应用已经得到了日本、韩国和中国等亚洲国家GERD相关指南的推荐。
近10年来食管反流病的中医名方临床研究
近10年来食管反流病的中医名方临床研究摘要胃食管反流病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之一,严重影响患者健康和生活质量,大量研究显示中医药在此有明显的优势。
故笔者从近10年的中医名方临床研究成果进行回顾综述,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食管反流病辨证论治名方综述胃食管反流病(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 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之一。
据全球疾病负担(GBD)数据显示,1990—2017年全球GERD全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增加了18.1%,残疾生存人年(YLDs)增加67.1%。
因此,及时识别 GERD 并为患者提供科学的症状管理指导至关重要。
GERD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口腔(包括喉部)或肺所致的胃灼热、反酸、胸痛等不适症状和 /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
严重者可导致食管黏膜的病理性损害而致反流性食管炎、癌前病变乃至恶性肿瘤【1】。
西医治疗有限,大量研究显示中医在此有明显的优势。
近年来中医药在GERD的临床诊治研究方面有很多成果,尤其经方、古方研究有药简价廉,配伍严谨,功效卓著,历史悠久等优点,故本文整理GERD的相关文献做以综述分析。
GERD中医属“ 胸痛” 、“ 胃院痛” 、“ 反胃” 、“ 反酸” 、“食管瘅”、“噎膈”、“呕吐”等范畴。
1.病因病机《素问》的观点认为 , GERD发病和火、热具有密切的相关性 , 认为火和热是导致吐酸发生的重要原因。
《诸病源候论》的观点认为 , 脾胃虚弱是导致消化功能受到影响的重要原因。
张景岳在《杂证谟》上基本阐明了本病的发生与饮食劳倦、内伤七情(还有外感)等因素有关【2】。
《病因脉治》中指出胸痹胸痛病因源自饮食不节、痰凝血滞,并强调血瘀的重要作用【3】。
总结古籍与现代医家论述,对GERD “本虚标实”的病机认识基本可达成共识,本病病位在食管和胃,与肝、胆、脾、肺密切相关,火、热、湿、痰、郁、瘀等病理因素,导致脏腑失调 , 导致气郁、血癖、胃热等症状的发生。
2014 年中国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意见
2014 年中国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意见2015-04-06 17:20来源:中华消化杂志作者:陈旻湖字体大小-|+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发病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
2006 年和2007 年我国发布了GERD 的诊治指南,对指导GERD 的临床诊治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在GERD 的临床实践与研究中,国内外学者针对本领域出现的热点问题,如难治性GERD、PPI 与抗血小板药物的相互作用等进行了相应的临床研究,并获取了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数据。
因此,有必要根据最新的研究进展对本病的诊治指南进行更新。
本次共识意见的制订由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组织我国本领域的有关专家组成共识意见专家委员会,并采用国际通用的Delphi 程序。
首先由工作小组搜索Medline,Embase,Cochrane 和万方中文期刊数据库等,制订共识意见的草案,随后由专家委员会进行多轮讨论并投票,直至达成共识。
投票意见的推荐等级分为6 级:A+ 为非常同意,A 为同意但有少许保留意见,A- 为同意但有较多保留意见,D- 为不同意但有较多保留意见,D 为不同意但有少许保留意见,D+ 为完全不同意。
相应证据等级分为4 级:高质量为进一步研究也不可能改变该疗效评估结果的可信度;中等质量为进一步研究很可能影响该疗效评估结果的可信度,且可能改变该评估结果;低质量为进一步研究极有可能影响该疗效评估结果的可信度,且该评估结果很可能改变;极低质量为任何疗效评估结果都很不确定。
本次共识意见共分为症状、诊断、治疗、难治性GERD、GERD 的合并症和食管外症状六大部分共30 项。
以下对各部分的共识意见进行分项阐述。
症状1. 烧心和反流是GERD 最常见的典型症状(推荐级别A+ 占93.33%,A 占6.67%;证据等级为高质量)。
根据我国2006 年GERD 共识意见,烧心定义为胸骨后烧灼感,反流指胃内容物向咽部或口腔方向流动的感觉。
2014《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共识意见》内容要点
2014《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共识意见》内容要点中国医学论坛报2014-07-09发表评论分享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临床常见病,其在我国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5%~10%。
自2007年我国发布GERD治疗共识意见至今的7年时间内,GERD诊疗有了长足的发展,亦有很多高质量临床研究问世。
为推动GERD规范化诊疗的普及、提高临床医生的GERD 诊疗水平,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发起的2014年《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共识意见》(以下简称:共识意见)。
GERD的症状与诊断GERD的症状症状是诊断GERD的重要依据。
共识意见指出:GERD的典型症状是烧心和反流;不典型症状包括胸痛、上腹痛、上腹烧灼感、嗳气等。
其中胸痛患者在进行反流评估前需先排除心脏的因素。
此外,GERD可伴随食管外症状,包括咳嗽、咽喉症状、哮喘以及牙蚀症等。
GERD的诊断质子泵抑制剂(PPI)试验、食管反流监测及内镜检查是常用的GERD 诊断手段。
共识意见指出,PPI试验简便有效,可作为GERD酸反流的诊断试验。
对于有烧心、反流症状的患者且内镜检查阴性疑似GERD患者,可给予标准剂量PPI bid,治疗1~2周,如症状减轻50%以上,则可判断为PPI试验阳性,并确诊为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
食管反流监测是GERD的有效检查方法,未使用PPI的患者可选择单纯pH监测,若正在使用PPI治疗则需加阻抗监测以检测非酸反流。
值得注意的是,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共识意见对内镜检查的推荐更为积极,建议具有反流症状的患者在初诊时即行内镜检查。
对于内镜检查正常的患者,在其检查过程中不推荐常规进行食管活检。
此外,共识意见认为食管测压可了解食管动力状态,可用于术前评估,但不能作为GERD的诊断手段。
GERD的治疗改善生活方式共识意见指出:减肥、戒烟、抬高床头等生活方式的改善对减轻GERD 症状可能有效。
PPI治疗截至目前,PPI仍然是治疗GERD的最有效药物。
在安慰剂对照的研究中证实PPI对缓解GERD症状和愈合反流性食管炎均有很好疗效。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
内容摘要
4、功能检查:包括食管酸度检测、食管压力测定等,这些检查可以帮助了解 食管的功能状态,为诊断提供依据。
内容摘要
三、治疗方案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内镜治疗和手术 治疗三种方法。
1、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胃食管反流病的主要治疗手段,包括抑制胃酸分泌 的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和H2受体拮抗剂)和促进食管和胃排空的药物(如多潘 立酮、莫沙必利等)。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专家共 识意见
01 引言
03 现状
目录
02 背景 04 问题阐述
05 解决方案
07 参考内容
目录
06 结论引言来自引言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胃内容物逆流至食管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并发症。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该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成为临床上的常见 病和多发病。中医诊疗作为我国独特的医疗手段,在GERD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疗 效和优势。本次演示将就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进行阐述和探讨。
结论
结论
综上所述,中医诊疗在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发展潜力。 专家们一致认为,建立统一的辨证分型标准、深入开展中药药理研究、规范中西 医结合治疗是解决当前中医诊疗GERD面临问题的关键。同时,需要加强中医治疗 的长期随访和预后评估,不断完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疗效和生活质量。未来 研究方向应着重于制定严格的科研设计和临床试验方案,为中医诊疗GERD的疗效 和安全性提供更加可靠的证据。
引言
引言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一种常见的心身疾病,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 口腔、肺部等多种部位,引起不适症状和并发症的疾病。该病在全球范围内的发 病率不断上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本次演示旨在提供一份关 于胃食管反流病中西医结合诊疗的共识意见,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一、本文概述《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是一篇旨在总结、提炼和规范化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方法的专家共识文章。
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症状多样,包括胸痛、反酸、烧心等,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在消化系统疾病领域的广泛应用和深入研究,中医诊疗方法在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中逐渐展现出独特的优势和效果。
本文在广泛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多位中医专家的临床经验和研究成果,对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治疗原则和常用中药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共识。
旨在为广大中医临床工作者提供一份全面、系统、实用的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指南,以推动中医在该领域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发展。
也为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可选择的治疗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地缓解病痛、提高生活质量。
二、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病机胃食管反流病(GERD)在中医理论中,其病因病机涉及多个脏腑的功能失调以及气血津液的代谢紊乱。
病因上,多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累过度、年老体衰等因素密切相关。
病机则主要涉及肝胃不和、脾胃湿热、脾胃虚弱、胃阴不足等方面。
饮食不节:长期饮食不规律,或过食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损伤脾胃,导致脾胃升降失调,胃气上逆,发生胃食管反流。
情志失调:情志不畅,忧思恼怒,导致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气机上逆,发生胃食管反流。
劳累过度:长期劳累过度,耗伤气血,脾胃虚弱,运化失职,升降失调,胃气上逆,发生胃食管反流。
年老体衰:年老体弱,或久病不愈,导致脾胃虚弱,运化无力,升降失调,胃气上逆,发生胃食管反流。
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病机以脾胃功能失调为核心,涉及肝、胆、肾等多个脏腑的功能异常。
因此,中医治疗GERD时,需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状况,以调和脏腑功能、恢复气血津液平衡为目标,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以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三、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辨证分型胃食管反流病在中医理论中并无直接对应的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如胸骨后灼热感、疼痛、反酸、嗳气等症状,可将其归属于“吐酸”“嘈杂”“胸痛”“胃痞”等范畴。
消化内科胃食管反流病疾病中医诊疗思维
消化内科胃食管反流病疾病中医诊疗思维一、概述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
如酸(碱)反流导致的食管黏膜破损称为反流性食管炎(RE)。
常见症状有胸骨后疼痛或烧灼感、反酸、胃灼热、恶心、呕吐、咽下困难,甚至吐血等。
本病经常和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或食管裂孔疝等病并存,但也可单独存在。
广义上讲,凡能引起胃食管反流的情况,如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妊娠呕吐,以及任何原因引起的呕吐,或长期放置胃管、三腔管等,均可导致胃食管反流,引起继发性反流性食管炎。
长期反复不愈的食管炎可致食管瘢痕形成、食管狭窄,或裂孔疝、慢性局限性穿透性溃疡,甚至发生癌变。
2006年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共识意见中提出GERD可分为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糜烂性食管炎(EE)和Barrett 食管(BE)三种类型,也可称为GERD相关疾病。
有人认为GERD的三种类型相对独立,相互之间不转化或很少转化,但有些学者则认为这三者之间可能有一定相关性。
①NERD系指存在反流相关的不适症状,但内镜下未见BE和食管黏膜破损。
②EE系指内镜下可见食管远段黏膜破损。
③BE系指食管远段的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所取代。
在GERD的三种疾病形式中,NERD最为常见,EE可合并食管狭窄、溃疡和消化道出血,BE有可能发展为食管腺癌。
这三种疾病形式之间相互关联和进展的关系需作进一步研究。
蒙特利尔共识意见对GERD进行了分类,将GERD的表现分为食管综合征和食管外综合征,食管外综合征再分为明确相关和可能相关。
食管综合征包括以下两种。
①症状综合征:典型反流综合征,反流性胸痛综合征;②伴食管破损的综合征:反流性食管炎,反流性食管狭窄,Barrett食管,食管腺癌。
食管外综合征包括以下两种。
①明确相关的:反流性咳嗽综合征,反流性喉炎综合征,反流性哮喘综合征,反流性牙侵蚀综合征;②可能相关的:咽炎,鼻窦炎,特发性肺纤维化,复发性中耳炎。
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共识意见(全文)
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共识意见(全文)1 定义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系指胃内容物反流人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
2 GERD的分类及其定义GERD可分为非糜烂性反流病(non.erosive reflux disease,NERD)、糜烂性食管炎(erosive esophagitis,EE)和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三种类型,也可称为GERD相关疾病。
Fass 等同认为GERD的三种类型相对独立。
相互之间不转化或很少转化,但有些学者则认为这三者之间可能有一定相关性。
NERD系指存在反流相关的不适症状,但内镜下未见BE和食管黏膜破损。
EE系指内镜下可见食管远段黏膜破损。
1994年洛杉矶会议提出了明确的EE分级标准.根据内镜下食管病变的严重程度分为A—D级同。
BE系指食管远段的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所取代。
在GERD 的三种疾病形式中,NERD最为常见,EE可合并食管狭窄、溃疡和消化道出血,BE有可能发展为食管腺癌。
这三种疾病形式之间相互关联和进展的关系需作进一步研究。
3 反流症状群与反流相关的症状称为反流症状群。
典型和常见的反流症状为烧心和反流,其他少见或不典型的相关症状包括以下一种或多种,如上腹痛、胸痛、嗳气、腹胀、上腹不适、咽部异物感、吞咽痛、吞咽困难等,此外还有食管外症状,如慢性咳嗽、咽喉炎、哮喘等。
烧心系指胸骨后烧灼感。
反流系指胃内容物向咽部或口腔方向流动的感觉。
反流相关症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明显负面影响时称为不适症状。
如没有产生负面影响,则不作为GERD的诊断依据。
一周中≥2 d有轻度症状或一周中≥1 d有中、重度症状即可认为是不适症状。
在临床实践中。
是否作为不适症状应由患者自己决定。
4 患病率GERD是常见疾病。
全球不同地区患病率亦不相同。
西欧和北美GERD 症状的患病率(至少每周一次烧心和(或)反流)为10%~2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胃食管反流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指的是胃酸和消化酶经常倒流到食管中引起的症状和并发症。
该病在临床中多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胸痛、烧心、呕吐、嗳气等症状。
近年来,随着中西医结合诊疗的发展,对于该病的诊疗也越来越重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
本文将探讨胃食管反流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较为复杂,既有生理因素,也有病理因素。
其中,最主要的病因是下食管括约肌失衡,使得胃酸及消化酶往食管内反流,从而引起胃食管反流病。
另外,食管和胃之间存在许多守门员,包括HI腺、食管腺、下食管括约肌等,这些守门员一旦失去平衡,就可能引起病理性反流。
在病理机制方面,高食管括约肌压力、身体位于水平或向前倾斜、胃中酸性负荷增加等因素都能引起反流。
此外,胃食管反流病也与饮食习惯、心理因素、遗传因素等有关。
因此,在胃食管反流病的诊疗中,需进行全面系统的病因分析,确保诊疗的准确性和针对性。
二、西医诊断及治疗
1. 西医诊断
(1)临床表现:症状常常表现为反复发作的上腹痛、烧心、胸骨后不适感、呕吐、嗳气等。
(2)实验室检查:包括24小时食管pH监测、Barium swallow 摄影、内窥镜检查等。
(3)西医分级:轻度、中度、重度。
2. 西医治疗
(1)干预饮食:对于胃食管反流病的患者,应尽量避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不吸烟、饮酒,少吃高脂肪食物等。
(2)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
制酸剂等,以减轻反流症状。
(3)手术治疗:对于病情严重请咨询专业医生,考虑手术治疗。
三、中医诊断及治疗
1. 中医诊断
胃食管反流病在中医中属于失和胃气的范畴,并通常与疝气、饮
食不节、心烦易怒等因素有关。
2. 中医治疗
(1)针灸治疗:适合于一些轻度的病人。
通过针刺穴位,调整
胃肠功能、平衡气血,以达到缓解症状的效果。
(2)中医药治疗:通过中药调理气血、调和胃肠功能,缓解症状,常用的中药有还阳胃痛丸、平胃舒之类的药物。
(3)中西医结合治疗:相对于单纯的西医治疗来说,采用中西
医结合治疗可以提高治疗的成功率,缓解症状,避免复发。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
胃食管反流病中,中西医结合治疗有着更多的优势,具体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1. 针对病因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全面、系统地分析病因,其中西医治疗侧重
于病理及相关机制,中医治疗侧重于整体病理和本质机制,通过两种
诊疗方式的综合,达到针对病因的治疗效果。
2. 强调整体性治疗:
中西医结合强调整体性治疗,包括调整饮食、调整作息、心理疏
导等,为病人制定长期的生活养生计划。
3. 加重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仅需要进行治疗,还需要加强对病人的自我保
健指导,包括扩大相关知识面,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总的来说,中西医结合治疗在胃食管反流病的诊疗中具有不可替
代的作用。
其治疗方式成熟、疗效确切,在临床中有着很高的成功率
和广泛的应用。
因此,病人在选择诊疗方式时,可以和医生进行沟通,选择最合适的诊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