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学案 第14课 Word版含解析
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负责研究一个国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角色和立场。
2.组织小组合作,让学生共同探讨战争对各个国家的影响,以及战后国际秩序的意义。
3.小组合作,让学生共同制作一份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国际秩序的报告或展示。
4.反思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反思战争对人类的影响,培养学生对和平的珍视,使学生在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升华。
5.教学策略:本节课运用了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策略,使得课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了解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包括凡尔赛体系和国际联盟。
3.能够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历史的影响,以及战后国际秩序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等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运用比较法、归纳法等方法,引导学生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过程、结果和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2.强调战争对人类的破坏性,培养学生对和平的珍视和热爱。
3.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学生的知识体系。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国际秩序的短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2.鼓励学生在作业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3.讲解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包括凡尔赛体系和国际联盟的形成及其意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学生分组讨论战争对各个国家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2.小组讨论战后的国际秩序对世界历史的影响,以及其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教案设计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教学目标1.唯物史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以及影响,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影响,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2.时空观念:通过史料和地图的分析,把第一次世界大战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去理解,更有利于带领学生感悟历史的魅力。
3.史料实证:通过图片和历史资料来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使学生做到论丛史出,提咼探究历史冋题的能力。
4.历史解释:引导学生合理运用教材史料和图片来分析问题,提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5.家国情怀:通过教学使学生感受战争带来的灾难和破坏,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和平的重要性,坚决地捍卫国家的和平与安宁。
教学重点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3.国际联盟。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评价一战后的国际秩序以及一战带给我们的影响。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导入新课同学们看图思考,为什么中国的劳工会出现在欧洲战场上,一战和中国存在着怎样的关系?中国为一战的胜利做出了怎样的历史贡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观察图片,结合教材思考。
通过形象的画面和文字让学生对一战有个清晰的认识。
根据材料一各国工业发展和殖民地发展的 情况,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学生a 回答: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随 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资 本主义大国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经 济的发展。
材料二漫画反映 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 初的世界形势,这一时 期德国外长皮洛夫在议 会上公开宣称:“德国 人向自己的一个邻国让出陆地,向另一个邻国 让出海洋,而给自己留下一钱不值的天空,这 样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我们也要给自己一 块光明之地、一块阳光下的地盘。
” 德国 外交国务大臣皮洛夫根据材料二德国外长的话,概括第一次世 讲授新课 献?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近一战,揭 开一战的历史。
通过三个篇章来讲解: 第一篇章: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材料一 下表是英、德、法、美的工业发学生 通过图文并认真阅读 史料,小组 讨论回答 茂,设计有探讨 价值的问题,了 解一战爆发的原 国家 -Mr央 德 法 美1870〜1913年工 业增长倍数1.3 4.6 1.9 8.11913年工业产量 居世界位次3 24 1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1 42 5展和殖民地占有情况:摘自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问题 因,激发学生自 主探究问题的能 力,培养学生学 习主动性和思考 问题积极性。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导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课题: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一.学习目标唯物史观: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揭示帝国主义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关系。
时空观念:梳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了解战后国际秩序调整了列强在欧洲、亚洲、太平洋的矛盾。
历史解释:通过分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国际联盟的基本史实,分析战后的国际秩序没有带来真正和平的原因,理解战后国际秩序下潜伏的危机。
史料实证:通过史料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帝国主义性质,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对战后世界的影响。
家国情怀:认识大战的极端残酷性对人类的影响,认识全人类反对战争、追求和平的愿望。
【重点】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的背景和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
【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的背景和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
二.课型及课时安排新授课,一课时三.自学自导1.阅读第14课,梳理本课所讲的知识点。
2.用双色笔重点圈划一战的背景、重要战役以及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3.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出一战的历程及结果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阅读课本内容,回答下列问题,试一试,你能行!1.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发展到帝国主义的时间?主要原因是?2.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表现有哪一些?3.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有哪一些?4.一战的实质是?5.一战有几条重要的战线?分别有哪些著名的战役?6.一战结束后建立了什么样的国际秩序?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吉鸿昌 17.国际联盟的性质、宗旨、原则是什么?8.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是什么?(二)反馈落实(3分钟):通过本节课的预习,你还有哪些疑惑的地方,可以小组讨论?(三)梳理教材中的重点知识(10分钟):(四)例题导引(5分钟):阅读课本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你能得出什么样的历史启示?(五)迁移训练(10分钟):如何评价第一次世界大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概括)(六.当堂检测)(9分钟)(请大家用5分钟的时间独立完成,2分钟的时间与同桌讨论你的疑惑,2分钟的时间我们进行整体解答与总结)1.某年7月出版的《申报》刊载《太平洋会议与中国》一文,称“舆情因美国邀中国与会,大为兴奋”;北京学生代表同期发表《希望国人注意太平洋会议》通电,指出“中国前途一线之生机,或系之于是;中国末路最后之打击,或亦在于是”。
(新)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说课稿
(新)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的第七单元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是世界史的现代内容。
本单元的重点包括:两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及影响。
本单元包括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第16课《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它们之间大的逻辑关系是:第14课与第15、16课是历史因果关系。
本单元的学习目的是通过学习,了解两次世界大战引起的国际秩序的重要变化;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理解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民族民主运动对国际秩序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下面我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内容要求:1.22 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通过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理解 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
二、教材分析本课立意在于通过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代背景和过程,深入分析一战的原因,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及人们对战争观念的改变。
本课有三个子目:“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这三个子目之间的逻辑关系在一定意义上讲是历史因果关系,即先讲一战爆发的原因,再讲一战的过程,然后讲战后新秩序。
第一个子目和第三个子目是重点。
三、教学目标1.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过程。
2.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及人们对战争观念的改变。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和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2.难点: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五、学情分析:由于本课教学涉及内容及时空广泛,教材内容因篇幅限制叙述较为简略。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导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学习目标】1,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引起的国际秩序的重要变化。
2.感悟大战的极端残酷性及其对人类的影响,树立维护世界和平的担当与责任意识,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
【重点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的背景及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
知识梳理1.一战背景/原因:政治: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
帝国主义特征: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形成垄断组织,进行资本输出和瓜分世界经济/根本: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军事:三国协约(英法俄)与三国同盟(德意奥)两大军事集团形成。
意识形态/思想:军国主义、极端民族主义使两大军事集团斗争全球化直接/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刺杀奥匈帝国大公斐迪南)2.战争的必然性:1.资本主义强烈的扩张性和掠夺性,为生存发展必然要把非资本主义地区卷入世界经济的漩涡2.帝国主义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3.一战爆发:1914.7.27,德国支持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4.一战性质: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战争。
(塞尔维亚和比利时:为独立而战的民族解放战争战线第一阶段1914年第二阶段1915—1916年第三阶段1917—1918年西线英法vs德决定性战场⑴1914年德军进攻法国;⑴9月马恩河战役,德军失败德军“速决战”破产⑴1916年,凡尔登战役(绞肉机)和索姆河战役(地狱),双方均伤亡惨重⑴1916年,英德日德兰海战,德国未能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德军开展无限制潜艇战战略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⑴1917年,美国和中国参加协约国作战;⑴1918年11月11日德、奥(匈)投降东:德奥vs俄德奥军队在东线和南线取胜俄国在十月革命后,于1918年退出战争南:奥vs俄、塞战局演变总体态势德军失败,标志“速决战”破产战争处于胶着状态,德奥未能摆脱东西两线作战的困境;战略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同盟国走向失败6.一战的影响:(1).给世界人民带来经济和生命上的巨大损失(2).西欧遭受沉重打击经济:遭受重创,生产力远低于战前且难以恢复;政治:欧洲中心的世界格局被打破;精神:乐观主义的幻灭和危机感产生(3).美日迅速崛起: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国际中心从伦敦转移到纽约日本:经济在大战中取得长足发展引发革命和独立浪潮,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意识觉醒、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俄:1917十月革命;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解体,波兰、捷克等民族国家诞生,亚非拉掀起民族独立的浪潮7.一战后的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背景:一战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战胜国需要宰割战败国并协调矛盾巴黎和会:《凡尔赛条约》时间:1919年1月—6月地点:法国巴黎凡赛宫内容:德国及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委任统治);波兰复国性质:战胜国对德国的具有掠夺性和强制性的和约影响:暂时缓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有利于资本主义相对稳定的发展;对德国的宰割种下了德国民族复仇的种子8.华盛顿会议:《九国公约》《五国条约》目的:重新确立帝国主义统治亚太的新秩序实质:以“门户开放”的名义,使帝国主义共同宰割中国。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优秀教学案例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包括欧洲列强的矛盾和战争爆发的导火索。
2.掌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役和战争的影响,如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等。
3.理解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包括凡尔赛体系和华盛顿会议的内容和影响。
4.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战争与和平的关系,提出维护世界和平的建议。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播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纪录片,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战争的残酷,引发学生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
2.教师通过展示战争时期的照片、信件等资料,让学生感受战争对人民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3.教师创设战争场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亲身体验战争中的角色,增强学生对战争与和平的理解。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高中历史必修课程,涉及人教统 Nhomakorabea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本案例旨在通过深入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过程和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使学生了解世界历史的演进,认识战争与和平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国际视野。
2.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收获,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提升的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思考能力和价值观的培养,给予积极的反馈和指导。
本节课的教学策略通过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和反思与评价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合作精神以及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深入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国际秩序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认识和平的珍贵,关注世界和平与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高中历史部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教案: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1、背景
(1)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
(2)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导致它们的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师】这一时期有几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分别是什么?
2、两大军事集团
背景
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两大军事集团
性质
第一次世界大战 欧洲的三条战线
与战后国际秩序 第一次世界大战 经过
结果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国际联盟
④奥匈帝国与俄国的矛盾集中在巴尔干半岛,使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欧洲“火药桶”。
学生根据课本回答:
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
三国协约:英国、法国、俄国组成。
学生回答:这场战争是双方综合国力的较量,延绵过长的战线和阵地战的战争方式,使双方都难以有效突破对方的防线,迅速取胜极为困难。
学生思考并在课本中寻找答案: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双方均投入巨大兵力,伤亡惨重。
【师】这就是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我们来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这一部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要求同学们重点记忆,这也是今天学习的难点,希望大家认真理解并掌握。有不懂的课下咨询老师。
作业
布置
把同步练习做完,并记忆书中勾画的知识点
板 书 设 计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通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学习,了解战争对国家及世界秩序的影响。有利于提醒人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教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1.巴尔干火药桶、萨拉热窝事件
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过
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优秀教学案例高一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敬畏之情,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和人文关怀。
2.引导学生认识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痛苦,树立和平、发展的观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爱生命、珍惜和平的情感,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设置疑问、创设情境等方式,引发学生思考。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我将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通过播放纪录片、展示历史图片等方式,再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战争的残酷。这种情境创设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问题导向: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从战争起因、过程、结果等方面,全面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2.视频导入:播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纪录片片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战争的残酷,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3.历史情境模拟:让学生扮演战争亲历者,通过角色扮演,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1.战争起因:详细讲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包括民族主义、帝国主义、军备竞赛等因素,让学生了解战争的背景。
2.理解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包括凡尔赛体系和华盛顿会议等内容。
3.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战争与和平、国家利益与人类命运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阅资料、观看纪录片等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运用比较法、归纳法等方法,引导学生分析一战前后国际格局的变化。
3.组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优秀教学案例高一下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3.小组合作: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合作意识。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使学生在合作中提高了学习效果。
3.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题目,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战后国际秩序对世界历史发展有何影响?”等,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2.教师在讨论过程中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以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视频等形式,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历史事件的真实场景,如凡尔赛和约、华盛顿会议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的发生。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的本质,激发学生的思考。
4.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举例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对现代世界的影响,使学生感受到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2.教师提出问题,如“你们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有什么了解?”、“你们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等,引导学生思考并导入新课。
3.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二)讲授新知
1.教师通过对教材的讲解,引导学生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2.教师结合历史资料和实例,讲解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包括凡尔赛体系和华盛顿体系的形成。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同时,我也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确保教学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导学案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课标要求】1.了解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必然性。
2.掌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3.了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认识20世纪初期国际秩序的变动。
【学习目标】1.了解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2.掌握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发展的基本线索,从时空上定位战争的进程和战线的分布。
3.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和影响,充分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4.掌握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的过程、基本内容,分析其给世界格局带来的影响。
【重点难点】1.重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2.难点:战后国际关系的变动【名词解释】1.马恩河战役:1914年9月,法、德在西线进行的马恩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第一次大规模战略决战,持续8夭,双方参战人数150多万,以法英联军取得胜利而结束。
这次战役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第一个转折点,标志着以施里芬计划为代表的德军速决战的破产。
德国必须面对它最不愿面对的东西两线作战的现实,而协约国希望早日取胜的打算也已落空。
此后战争转入旷日持久的阵地战,战争处于胶着状态。
2.凡尔登战役:1916年2-12月在西线进行的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时间最长的消耗战,交战双方都投入了巨大兵力,法军全部70个师中有66个师先后在这里参加战斗,德军投入了46个师。
双方参战兵力约200万人,伤亡70多万人,因此这次战役又被称为“绞肉机”“屠场”。
在这场消耗战中,德国没有实现一举迫使法国投降的战略计划,反而因损失巨大而士气低落。
这次战役是笫-次世界大战的又一个转折点。
3.索姆河战役:为了减轻凡尔登的压力,法英联军于1916年6月发动了索姆河战役。
新式武器坦克首次被英军用于实战。
索姆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一次消耗战,在持续4个月的战斗中,伤亡人数大约为:英军42万,法军34万,德军53万。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学案 第14课 Word版含答案
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学案答案【知识梳理】一、一战爆发的背景1.必然性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经济政治不平衡【材料探究】依据材料1,结合教材P84第2段,总结材料中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其影响。
现象:①经济实力与殖民地占有出现倒挂现象。
②政治民主化程度不一致,一些国家封建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浓厚。
影响: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激化,要求重新分割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
【整理归纳】依据教材P84第2段,梳理一战前欧洲各国的矛盾表现。
欧洲和世界最主要普法战争北非欧洲大陆霸权和北非殖民地巴尔干半岛巴尔干地区火药桶同盟国协约国【材料探究】根据材料2、3,概括推动一战爆发的思想原因。
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思潮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萨拉热窝事件二、一战的进程(一)性质: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二)三条战线英法军队与德军决定性俄军与德奥军队俄军及塞尔维亚军队与奥军(三)三个阶段法国马恩河“速决战”日本中国山东半岛“二十一条”意大利东西两线作战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美国中国十月革命同盟国【材料探究】依据材料4,概括美国对欧洲战争的态度发生的变化,分析导致前后态度变化的原因,并分析美国参战带来的影响。
态度:由“中立”政策到直接参战。
原因:①“中立”是为了在保障美国本土安全的同时,大发战争横财;②最终在有利的时机参战既可轻易获胜、捞取战利品,又有利于夺取世界霸权。
影响:①美国参战,影响了许多其他“中立”国家;②在军事上、财政上对协约国直接援助,加速了同盟国的失败。
【材料探究】依据材料5,分析中国北洋政府决定参加一战的原因以及带来的影响。
原因:一战爆发,日本加紧侵略中国。
从维护国家主权角度出发,中国做出派劳工参加一战的决定。
形式:派出华工,“以工代兵”。
影响:中国劳工的参战缓解了协约国人力资源危机,为协约国胜利做出贡献;有助于国家收回主权,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优秀教学案例
4.小组合作:本案例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历史问题,使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深入理解历史,提高合作意识。
5.教学策略:教师在本案例中运用了多种教学策略,如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这些策略不仅使课堂内容丰富多样,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旨在让学生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过程、结果以及其对战后国际秩序的影响。通过分析战争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痛苦,树立和平、发展的观念。
10.人性化教学:教师在本案例中始终以人性化的语言与学生交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使得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了学习效果。
8.教学目标明确:本案例的教学目标明确,涵盖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部分。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全面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为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9.教学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评价,通过反思与评价环节,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我认知能力。这有助于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调整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二)讲授新知
在导入新课后,我会开始讲授新课。首先,我会详细讲解第一次世பைடு நூலகம்大战的起因,包括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接着,我会讲述战争的进程,包括主要战役的爆发、发展和结局。在讲解过程中,我会结合教材中的地图、图片等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战争的发展。此外,我还会重点介绍战争中的重要历史人物,如威尔逊、列宁等,以及他们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导学案 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学习目标1.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原因2.结合地图和史料,识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及日德兰海战的概况基础梳理必备知识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1.背景(1)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
它们掀起了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
亚洲诸国很快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非洲被瓜分殆尽。
(2)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导致它们的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德国把英国视为“日益衰落的国家”,开始寻求在欧洲乃至世界的领导地位,英德矛盾英德矛盾逐渐激化法国与德国因阿尔萨斯—洛林等领土争端积怨已久,对北非殖民地的争夺剑拔法德矛盾弩张普法战争后于1871年割让给德国德俄矛盾德国与俄国因不断的贸易摩擦而关系恶化奥匈帝国与俄国的矛盾集中在巴尔干半岛,使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欧洲“火药奥俄矛盾桶”(3)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同盟国”,英国、法国、俄国组成“协约国”。
它们竞相扩军备战,制定战争计划,制造政治危机和局部军事冲突,国际局势日益紧张。
(4)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及夫人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枪杀,7月28日,德国支持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
此后,德、俄、法、英相继参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2.性质:是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
归纳总结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和实质必备知识二、第一次世界大战1.过程(1)第一阶段:1914年,德国进攻法国,主张“速决战”,马恩河战役中德国失败,“速决战”计划破产;日本对德国宣战,占领了德国在中国山东半岛的租借地。
(2)第二阶段:1915—1916年,德奥军队在东线和南线取胜;1916年,西线相继发生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双方均投入巨大兵力,伤亡惨重;英德在日德兰海域进行海战,德国未能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学案 第14课 Word版无答案
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单元时空定位】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课程标准】通过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
【历史概念】1.帝国主义: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
它们竞相奉行殖民扩张,建立庞大的帝国,企图瓜分世界。
帝国主义即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也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级和最后阶段。
帝国主义的本质是垄断。
2.国际秩序:是指在一定世界格局基础上形成的国际行为规则和相应的保障机制,通常包括国际规则、国际协议、国际惯例和国际组织等。
【知识梳理】一、一战爆发的背景1.必然性(1)世界形势: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随着_________和_______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发展到_______阶段,掀起了新的_______的狂潮。
(2)矛盾激化:帝国主义各国_______发展_______,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矛盾不断激化。
【材料探究】材料1依据材料1,结合教材P84第2段,总结材料中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其影响。
【整理归纳】相扩军备战,国际局势日益紧张。
(4)【材料探究】材料2 德皇威廉二世说:“火药是干的,剑是磨过的,目标明确,力量集中,悲观者已经被赶走,我为我武装的人民干一杯。
”“当(会议桌上)发生争论时,德国总是在开口前把一支左轮手枪摆在桌面上”。
材料3 在20世纪初的欧洲,“每个国家突然之间有了要使自己强大的感情,但都忘记了别的国家也会有同样的情绪;每个国家都想得到更多的财富,每个国家都想从别国得到点什么。
”根据材料2、3,概括推动一战爆发的思想原因。
(5)导火线:_______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2.可能性①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②可能条件: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单元时空定位】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课程标准】通过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
【历史概念】1.帝国主义: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
它们竞相奉行殖民扩张,建立庞大的帝国,企图瓜分世界。
帝国主义即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也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级和最后阶段。
帝国主义的本质是垄断。
2.国际秩序:是指在一定世界格局基础上形成的国际行为规则和相应的保障机制,通常包括国际规则、国际协议、国际惯例和国际组织等。
【知识梳理】一、一战爆发的背景1.必然性(1)世界形势: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掀起了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
(2)矛盾激化: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矛盾不断激化。
【材料探究】材料1依据材料1,结合教材P84第2段,总结材料中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其影响。
现象:①经济实力与殖民地占有出现倒挂现象。
②政治民主化程度不一致,一些国家封建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浓厚。
影响: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激化,要求重新分割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
【整理归纳】(3)两大集团形成:20世纪初,欧洲形成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同盟国和协约国。
两大军事集团竞相扩军备战,国际局势日益紧张。
(4)【材料探究】材料2 德皇威廉二世说:“火药是干的,剑是磨过的,目标明确,力量集中,悲观者已经被赶走,我为我武装的人民干一杯。
”“当(会议桌上)发生争论时,德国总是在开口前把一支左轮手枪摆在桌面上”。
材料3 在20世纪初的欧洲,“每个国家突然之间有了要使自己强大的感情,但都忘记了别的国家也会有同样的情绪;每个国家都想得到更多的财富,每个国家都想从别国得到点什么。
” 根据材料2、3,概括推动一战爆发的思想原因。
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思潮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5)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2.可能性①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②可能条件: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③现实条件: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二、一战的进程(一)性质: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的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
(三)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1914年 (1)德国进攻法国,在马恩河战役中德国失败,“速决战”计划破产;(2)日本对德国宣战,占领了德国在中国山东半岛的租借地。
2.第二阶段:1915-1916年3. 第二阶段:1917-1918年(1)1917年,美国和中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
(2)1918年,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后退出战争,11月11日,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材料探究】材料4 大战开始时,美国宣布中立。
……美国利用“中立”地位同交战各国大做生意,仅向协约国就提供了约200亿美元的物资和贷款。
……当时交战双方都已筋疲力尽,为参与战后分赃和争夺霸权,此时参战正是好时机。
于是便利用德国无限制潜艇战攻击了美国商船为理由,在维护公海航行自由的旗帜下,于2月3日宣布对德断交,4月6日对德宣战。
——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依据材料4,概括美国对欧洲战争的态度发生的变化,分析导致前后态度变化的原因,并分析美国参战带来的影响。
态度:由“中立”政策到直接参战。
原因:①“中立”是为了在保障美国本土安全的同时,大发战争横财;②最终在有利的时机参战既可轻易获胜、捞取战利品,又有利于夺取世界霸权。
影响:①美国参战,影响了许多其他“中立”国家;②在军事上、财政上对协约国直接援助,加速了同盟国的失败。
【材料探究】材料5 一战爆发后,西方列强在华均势被打破,中国的命运被控制在日本手里。
一些先进中国人决心利用一战,奋力一搏,北洋政府高官梁士诒就在1915年提出了“以工代兵”的外交策略。
……从1916年开始,中国为英法提供了14万精壮华工,从事军工生产、物资运输、修筑战壕等工作。
1917年8月,中国正式向德奥宣战。
之后,中国不仅宣布废除与德奥签订的条约、收复其在华租界、终止支付庚子赔款,而且取消了德奥的治外法权。
因为华工的到来英法在大战危机关头免去了人力资源匮乏的后顾之忧。
因为华工的存在,中国外交官才能够在巴黎和会上义正词严地要求国际社会还中国以公道,并最终帮助中国政府以平等的身份走向世界。
——摘编自徐国琦《“危”“机”与“苦”“力”:一战华工的故事》依据材料5,分析中国北洋政府决定参加一战的原因以及带来的影响。
原因:一战爆发,日本加紧侵略中国。
从维护国家主权角度出发,中国做出派劳工参加一战的决定。
形式:派出华工,“以工代兵”。
影响:中国劳工的参战缓解了协约国人力资源危机,为协约国胜利做出贡献;有助于国家收回主权,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三、一战的影响①灾难: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②国际格局: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美、日等国崛起。
(可选择讲述欧洲相对衰落的表现:经济衰退,工业出现倒退,失去大量海外投资,对世界经济控制力减弱;奥匈帝国、沙皇俄国、奥斯曼帝国、德意志帝国四大帝国崩溃;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控制减弱)(美国崛起原因:本土远离战火;参战前大发战争横财,参战后大捞战利品)(日本崛起原因:利用欧美无暇东顾之际,在亚太地区扩展势力;接受了协约国大量军需订货)③民族主义: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冲击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④社会主义:促进了社会主义思潮和运动的发展。
⑤和平主义: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思潮和运动日益高涨。
⑥科技进步: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⑦妇女地位: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妇女地位。
四、一战后的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体系建立(1)主要会议:1919年和1921-1922年分别召开巴黎和会(确立了欧洲、西亚、北非的秩序)与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列强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秩序)。
(2)缔结条约:以《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
(3)性质:一战后,帝国主义战胜国在惩罚战败国和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的基础上,建立的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2.主要内容内容评价①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
体现了巴黎和会的分赃属性;引起德国民族复仇情绪,埋下新的世界大战的隐患。
②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独立。
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族自决的原则,欧洲出现了一些新国家。
(可带领学生观察课本P88地图中的领土变迁)③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
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军备竞赛。
④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诸多特权。
⑤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平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结束了一战期间日本独占中国的局面,使中国再次成为列强共同宰割的对象;客观上维护了中国的领土完整。
(讲授时可适当点拨学生:第①②点是巴黎和会/凡尔赛体系的内容,第③④⑤点是华盛顿会议/华盛顿体系的内容)(可适当补充:1922年华盛顿会议召开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利,美国希望通过新的国际会议维护利益,尤其是强化在亚太地区的利益)3.国际联盟的成立(1)建立:威尔逊“十四点原则”提出。
1920年国联成立,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
(2)性质、宗旨、原则:“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
宗旨是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
实行“全体一致”原则。
(3)构成:1919年23个后增加到42个,英法操纵,苏俄和战败国被排除在外,美国未加入。
(可选择给学生讲述美国提出建立却未加入的原因。
提出原因:一战后美国经济实力增长,企图依靠国联争夺世界霸权。
未加入原因:由于英法抵制,美国企图通过国联攫取世界霸权的计划失败;美国国内存在着强大的孤立主义势力,反对美国卷入美洲以外的事务。
)【材料探究】阅读课本P89“学思之窗”,并回答问题:如何认识国联的委任统治制度?委任统治制度是帝国主义战胜国对战败国殖民地进行的一次再分割,是列强慑于民族解放斗争的声势,对殖民体系进行的一种改造。
这种制度比原来的殖民统治有所进步,但没有改变殖民统治的实质。
【材料探究】材料6依据材料6,并结合课本P89第1段,评价国联的作用。
积极作用:①反映世界人民的愿望,在恢复战后经济和维护世界和平中起到一定作用;②开创了国际合作的形式,顺应了世界整体发展的趋势,为后来的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提供了经验教训。
局限性:①实质成为英法维护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②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在制裁侵略、保卫和平方面没有真正发挥应有作用,未能制止二战的爆发。
(“全体一致”原则,使其失去了对侵略行为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可能性;苏俄和战败国被排除在外,美国受孤立主义影响未加入,使国联丧失了坚定的支持力量;在30年代对日本、德国的侵略扩张采取绥靖政策)4.评价(1)积极作用①在帝国主义国家间达成了一定妥协,暂时缓解了帝国主义间的矛盾,短时间内维护了世界和平;②使资本主义发展进入相对平稳时期,推动了一战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③确认了民族自决原则,欧洲出现了一些新兴国家,推动了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④通过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方式得到发展。
(2)局限性①建立在宰割战败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基础之上的,体现强权政治特征;②具有不稳定性、脆弱性,隐藏多种矛盾,不能带来真正的和平,反而孕育着新的大战。
☆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存在矛盾。
(战后德国民族复仇主义蔓延,为法西斯上台和二战爆发埋下祸根)☆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之间存在矛盾。
(资本主义国家仇视苏俄武装干涉十月革命,长期对立。
)☆战胜国之间存在矛盾。
(分赃不均;英美矛盾、英法矛盾、美日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之间存在矛盾。
(牺牲弱小民族利益,民族独立运动高涨如埃及、朝、印、土、中国。
)【思维导图】【知识拓展】1.凡尔赛体系与华盛顿体系的详细知识(了解)▲凡尔赛体系(1)背景:巴黎和会(2)内容:①德国及其各盟国应当承担战争罪责。
②重划德国、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和土耳其的疆界;阿尔萨斯、洛林重归法国,军事占领莱茵兰并设立非军事区,但泽为自由市;规定德奥永远不得合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