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导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负责研究一个国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角色和立场。
2.组织小组合作,让学生共同探讨战争对各个国家的影响,以及战后国际秩序的意义。
3.小组合作,让学生共同制作一份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国际秩序的报告或展示。
4.反思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反思战争对人类的影响,培养学生对和平的珍视,使学生在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升华。
5.教学策略:本节课运用了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策略,使得课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了解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包括凡尔赛体系和国际联盟。
3.能够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历史的影响,以及战后国际秩序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等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运用比较法、归纳法等方法,引导学生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过程、结果和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2.强调战争对人类的破坏性,培养学生对和平的珍视和热爱。
3.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学生的知识体系。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国际秩序的短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2.鼓励学生在作业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3.讲解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包括凡尔赛体系和国际联盟的形成及其意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学生分组讨论战争对各个国家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2.小组讨论战后的国际秩序对世界历史的影响,以及其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 14 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教学设计教学分析1、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理解 20 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2、教学重难点重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和战后国际秩序的变动3、教学目标(1) 以记事年表的方式补充教材缺少的一战前后的基本史实和历史现象,学生通过联系这些史实和现象,为分析一战原因提供必要材料。
(2)学生通过阅读史料,回到教材内容,学习用已有的知识来解释新的历史情境中的问题。
(3) 呈现一战原因的不同观点材料,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学生理性认识影响历史解释的差异性。
(4) 呈现战后签订的条约中的主要条款,学生理解战后新秩序的变动所带来的影响。
(5) 通过一战的原因、进程、影响的宏观探讨,学生认识战争的危害,感悟人类命运休戚相关。
4、学习建议(1)请完成学案的任务一第(1)问、任务二、专题探究三第(2)问的预习工作,最好能写出自己的答案。
(2)在预习中,请翻阅本单元前面所学的内容,感悟单元间、课与课间的联系。
5、梳理和补充教材缺少的一战前重要史实与历史现象,以助于学习所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重要史实与历史现象 (1860-1914)教学过程导入:略过程:专题探究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1)小标题:________________材料 1:由于近百年来从英国开始而后来或多或少蔓延到世界各大国的近代工业制度,因社会的变化而引起种种复杂的政治经济问题,如人口过剩、粮食供应、国外市场与原料、占领殖民地、资本积累与国外投资等种种问题。
最后,新闻报刊对于造成世界大战所产生的的影响,是较比一般人所设想的更为重要。
有数十年之久,它经常煽动着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敌视的暗流,每每叫嚣和歪曲使争端起源的和平解决增加困难,甚至不可能……这些因素可以恰当地分为五个标题:(甲)秘密同盟的体系;(乙)军国主义;(丙) 民族主义;(丁)经济帝国主义; (戊) 新闻宣传。
……在所谓使这次大战“不可避免”的主要利害冲突之中,巴尔干问题是比较最难求得和平解决的问题。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教案设计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教学目标1.唯物史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以及影响,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影响,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2.时空观念:通过史料和地图的分析,把第一次世界大战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去理解,更有利于带领学生感悟历史的魅力。
3.史料实证:通过图片和历史资料来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使学生做到论丛史出,提咼探究历史冋题的能力。
4.历史解释:引导学生合理运用教材史料和图片来分析问题,提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5.家国情怀:通过教学使学生感受战争带来的灾难和破坏,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和平的重要性,坚决地捍卫国家的和平与安宁。
教学重点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3.国际联盟。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评价一战后的国际秩序以及一战带给我们的影响。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导入新课同学们看图思考,为什么中国的劳工会出现在欧洲战场上,一战和中国存在着怎样的关系?中国为一战的胜利做出了怎样的历史贡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观察图片,结合教材思考。
通过形象的画面和文字让学生对一战有个清晰的认识。
根据材料一各国工业发展和殖民地发展的 情况,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学生a 回答: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随 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资 本主义大国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经 济的发展。
材料二漫画反映 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 初的世界形势,这一时 期德国外长皮洛夫在议 会上公开宣称:“德国 人向自己的一个邻国让出陆地,向另一个邻国 让出海洋,而给自己留下一钱不值的天空,这 样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我们也要给自己一 块光明之地、一块阳光下的地盘。
” 德国 外交国务大臣皮洛夫根据材料二德国外长的话,概括第一次世 讲授新课 献?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近一战,揭 开一战的历史。
通过三个篇章来讲解: 第一篇章: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材料一 下表是英、德、法、美的工业发学生 通过图文并认真阅读 史料,小组 讨论回答 茂,设计有探讨 价值的问题,了 解一战爆发的原 国家 -Mr央 德 法 美1870〜1913年工 业增长倍数1.3 4.6 1.9 8.11913年工业产量 居世界位次3 24 1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1 42 5展和殖民地占有情况:摘自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问题 因,激发学生自 主探究问题的能 力,培养学生学 习主动性和思考 问题积极性。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教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认识一战引起的国际秩序的重要变化。
二、教学目标:1、运用唯物史观及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理论,了解并分析一战爆发的背景,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历史图片、视频等提出问题,识记一战期间著名战役概况,提高学生分析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内容,分析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内容,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4、理解一战对世界秩序的影响,认识全人类反对战争、追求和平的愿望。
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一战爆发的背景2、教学难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和评价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情境导入展示音乐人薛之谦的图片和相关短视频设问:假如有一台时光穿越机,让薛之谦穿越到这个世界的1914年,他“世界和平”的愿望能否实现?(生:不能。
一战的存在让社会动荡、混乱、残酷)。
教师过渡:这样一次残酷的世界大战为什么会爆发?又具有什么影响?二、新课讲授:(一)易燃易爆的欧洲:一战爆发的原因展示欧洲局部地图,学生自主学习并回答地图中ABCDEF字母所对应的国家,结合书本82页第二自然段的内容找到这些欧洲国家之间存在的矛盾。
思考:哪些国家存在同盟的可能性?得出: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协约国——英、法、德;同盟国——德、意、奥设问:两大军事集团竞相扩军备战,制定战争计划,国际局势日益紧张。
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些国家到底在争夺什么?生:殖民地和世界市场师:为什么要争夺?(生:略)师: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后,垄断组织出现,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再加上生产的进一步集中,导致其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列强必须要对外扩扎、抢占市场来发展自身,在抢夺世界市场和争夺世界霸权的过程中,矛盾不可调和的时候就会引发战争。
高中历史部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教案: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1、背景
(1)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
(2)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导致它们的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师】这一时期有几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分别是什么?
2、两大军事集团
背景
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两大军事集团
性质
第一次世界大战 欧洲的三条战线
与战后国际秩序 第一次世界大战 经过
结果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国际联盟
④奥匈帝国与俄国的矛盾集中在巴尔干半岛,使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欧洲“火药桶”。
学生根据课本回答:
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
三国协约:英国、法国、俄国组成。
学生回答:这场战争是双方综合国力的较量,延绵过长的战线和阵地战的战争方式,使双方都难以有效突破对方的防线,迅速取胜极为困难。
学生思考并在课本中寻找答案: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双方均投入巨大兵力,伤亡惨重。
【师】这就是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我们来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这一部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要求同学们重点记忆,这也是今天学习的难点,希望大家认真理解并掌握。有不懂的课下咨询老师。
作业
布置
把同步练习做完,并记忆书中勾画的知识点
板 书 设 计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通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学习,了解战争对国家及世界秩序的影响。有利于提醒人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教学
重难点
教学重点:1.巴尔干火药桶、萨拉热窝事件
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过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导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20世纪上半叶,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及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对世界秩序形成冲击,影响了世界格局。
(1)两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告终。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939-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胜利结束。
战胜国建立了雅尔塔体系,形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新秩序,联合国是这个国际秩序的代表。
(2)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
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列宁和斯大林的领导下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重大成就。
(3)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地区的民族民主运动创造了条件。
在战争结束后,亚非拉地区掀起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
虽然它们大多未能取得最终胜利,但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产生了重要影响,加速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目标导航课程标准素养解读核心概念通过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理解战后国际秩序的变动。
唯物史观: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国际形势,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主要原因。
时空观念: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重大战役,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基本特点。
历史理解:结合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及影响,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变动。
帝国主义以工代战巴黎和会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门户开放国际联盟时空坐标知识点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学生用书(第73-74页)]帝国主义原因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和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政策列强竞相奉行殖民扩张、建立庞大帝国的帝国主义政策影响掀起了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
亚洲诸国很快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非洲被瓜分殆尽。
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世界大战的酝酿背景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导致它们的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教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课堂教学设计表
1.各国经济政治开展不平衡:
通过箭头示意图解释阶段一个
1.2.重要表现为世界殖民体系形成
2.展现两张表格,引导同学自
己去发觉一战前政治经济特点
一、第一次世界3.用如图示意图展现第一子目的核心内容:
冲突激化、两大事集团形成以及一战爆发
的导火索
4.展现各个主要国家一战前的主要冲
突
4.
1.展现一战前德国必胜的决心,于之
二、一战的进程
1.
后战斗进程的漫长形成比照
2.通过让同学观看视频,再用地图和
表格梳理总结一战的进程问题
3.通过图片展现主要战役以及中国华工的重要作用2.
结合书本和视频整理
3.
图片与文字
4.
4.展现一战后触目惊心的图片,引发
同学思索
索,看待影响的
三、战后国际秩
1.先问问题,调动同学思维
呈现凡尔赛条约的主要内容,结合德
国民众抗议的图片,显示苛刻的条约
所埋下的隐患
2.接着出示其他条约内容,通过图片展现半明半殖民地与战胜国之间冲突以及介绍国际联盟
3.介绍国际联盟宗旨、原那么
4.
4.通过书上历史纵横的材料分析国联
委任统治的实质
5.华盛顿体系通过两个条约内容讲解
战胜国之间的冲突
6.总结之前所讲内容,得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特征为强权政治
7.通过表格、图片和图表呈现一战对国际秩序的影响
1.通过两张图片比照得出:人们观念的转变。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国际秩序 教学设计 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教学设计课标分析课程内容标准:通过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
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主题为“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下分“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四课,主要介绍20世纪上半期世界历史的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相继进行两次世界大战,其后构建的国际秩序对世界历史的走向产生了重大影响;其间发生的俄国十月革命有着伟大的世界历史意义,亚非拉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成为瓦解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决定力量。
本课在单元中具有重要地位,一战是帝国主义列强之间尖锐矛盾的一次集中爆发,战争带来的巨大压力促使无产阶级革命与民族独立运动的不断开展,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矛盾重重,与二战的爆发密不可分,人类进入从战争走向战争的怪圈。
本课下分三个子目。
第一目为“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立足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帝国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介绍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与战争的帝国主义性质;第二目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简要介绍了一战的历史进程,突出战争的极端残酷性;第三目为“一战后的国际秩序”,讲授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及其内容,指明其历史进步性与局限性。
其中第一、第三目为本课重难点,三子目遵循历史逻辑,介绍了一战的背景、战争过程与战后国际秩序。
学情分析:本课类型为新授课,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学生人数约50人。
在经历初中阶段的学习之后,学生对一战爆发的历史背景、一战的历史进程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都有了基本的认识,同时对一战的残酷性有一定了解。
上述知识背景为本课教学活动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不仅如此,现阶段的学生具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与旺盛的探索欲,愿意积极配合教师的引导进行知识学习,这也为本课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导学案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课标要求】1.了解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必然性。
2.掌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3.了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认识20世纪初期国际秩序的变动。
【学习目标】1.了解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2.掌握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发展的基本线索,从时空上定位战争的进程和战线的分布。
3.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和影响,充分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4.掌握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的过程、基本内容,分析其给世界格局带来的影响。
【重点难点】1.重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2.难点:战后国际关系的变动【名词解释】1.马恩河战役:1914年9月,法、德在西线进行的马恩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第一次大规模战略决战,持续8夭,双方参战人数150多万,以法英联军取得胜利而结束。
这次战役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第一个转折点,标志着以施里芬计划为代表的德军速决战的破产。
德国必须面对它最不愿面对的东西两线作战的现实,而协约国希望早日取胜的打算也已落空。
此后战争转入旷日持久的阵地战,战争处于胶着状态。
2.凡尔登战役:1916年2-12月在西线进行的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时间最长的消耗战,交战双方都投入了巨大兵力,法军全部70个师中有66个师先后在这里参加战斗,德军投入了46个师。
双方参战兵力约200万人,伤亡70多万人,因此这次战役又被称为“绞肉机”“屠场”。
在这场消耗战中,德国没有实现一举迫使法国投降的战略计划,反而因损失巨大而士气低落。
这次战役是笫-次世界大战的又一个转折点。
3.索姆河战役:为了减轻凡尔登的压力,法英联军于1916年6月发动了索姆河战役。
新式武器坦克首次被英军用于实战。
索姆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一次消耗战,在持续4个月的战斗中,伤亡人数大约为:英军42万,法军34万,德军53万。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一战中英军的坦克
一战中的飞机
一战中德国的潜艇 (5)科技: 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德军的远程大炮 配戴防毒面具的英军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凡尔赛体系的主要内容: 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 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 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
(1)《九国公约》的内容: 第一条 除中国外缔约各国协定: 1.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暨领土与行政之完整。 2.给予中国完全无碍之机会,以发展并维持一有力巩固之政府。 3.施用各国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 4.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营谋特别权利,而减少友邦人民之权利,并不得奖许有害友邦安全之举动。
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资本主义列强瓜分世界图(1914)
(1)主要原因: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 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它们奉行殖民扩张政策,掀起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
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英法德美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比重
1913—1914年列强经济实力及其占有殖民地情况
思考:如何理解以下几种关于凡尔赛体系的观点: 观点一:有人认为:“凡尔赛体系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世界性的国际和平体系。” 观点二:列宁曾说:“靠凡尔赛体系来维系的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 观点三:在1919年的《凡尔赛和约》签订后,英法联军统帅福煦将军说:“这不是 和平,这是二十年的休战”。
⑴凡尔赛体系是建立在对战败国的掠夺基础之上的,没有消除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 的矛盾,尤其是德国对战胜国强加的和约以及随之而来的掠夺强烈不满,许多人怀有 摆脱和约束缚的复仇情绪。这就必然导致战败国与战胜国的矛盾加剧。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1)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导学--助学”学练稿模式是我校的一大特色。
每一节课设置相应的学练稿指导教学,让学生提前阅读教材完成学练稿中的“自主探究”部分,之后教师通过学练稿的反馈可以提前备学生,在上课讲课时能够有重点的讲解,学生们也可以有方向的听课。
再设置课件配合教学,课件上主要以史料、图片等形式对于教材进行补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讲授完新课后设置“合作探究”,让学生们对于本课知识点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探究,对于教材内容更进一步的掌握和深化。
教学背景分析(一)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从本单元开始,人类进入20世纪的历史,也就是世界现代史。
本课与第五单元和第六单元内容紧密相联,符合通史的思维逻辑,遵循历史思维,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经过和影响三个角度,教学重点、难点均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的背景及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
在讲解完一战的基本史实后,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性,树立爱好和平的价值观念。
并且分析战后的国际秩序了解其局限性,将其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建立有机联系,为本单元后续教学作必要准备。
(二)学生情况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在初中已经讲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简单处理,适当布置自主学习任务,培养学生归纳整理能力,提升学生时空意识。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和战后国际秩序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适当的补充图文资料和文献史料,创设新的情境,引发学生理性思考,加深学生认识,并指导学生做出正确的历史解释。
教学目标1.唯物史观:通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背景的分析,理解经济决定政治等唯物史观。
2.时空观念:在讲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过,作战过程中的三条战线时,通过地图的展示、地图间的对比,构架特定的时空框架,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3.史料实证、历史解释:通过阅读史料、分析史料完成每段史料配有的相应问题,培养学生历史思维。
4.家国情怀:通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学习,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性,树立爱好和平的价值观。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导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学习目标】1.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引起的国际秩序的重要变化。
2.感悟大战的极端残酷性及其对人类的影响,树立维护世界和平的担当与责任意识,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
【重点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的背景及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
知识梳理知识点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1.帝国主义(1)原因: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
(2)表现:奉行殖民扩张、建立庞大帝国的帝国主义政策,掀起了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
2.大战的酝酿(1)矛盾激化: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出现了英德矛盾、法德矛盾、德俄矛盾、奥匈帝国与俄国的矛盾等。
(2)军事对峙。
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同盟国”,英国、法国、俄国组成“协约国”。
3.一战的爆发(1)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及夫人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枪杀。
(2)全面爆发:1914年7月28日,德国支持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
此后,德、俄、法、英相继参战。
(3)性质: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
知识点二第一次世界大战1.三条战线:英法军队与德军对阵西线,德奥联军与俄军在东线厮杀,奥军与俄军及塞尔维亚军队在南线争斗。
西线是决定性战场。
2.战争进程(1)马恩河战役:1914年,德军进攻法国,9月,双方在马恩河激战,德军失败,标志其“速决战”破产。
(2)日本参战:1914年,日本占领了德国在中国山东半岛的租借地,第二年便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要求,企图灭亡中国。
(3)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1916年,西线相继发生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双方伤亡惨重。
(4)日德兰海战:1916年,英德在日德兰海域进行海战,德国未能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
(5)后期战况:1917年,美国和中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于1918年退出了战争。
(6)大战结束:1918年11月11日,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一)情景创设
1.通过展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战争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战争的残酷。
2.以历史人物、事件为线索,创设具体的历史情境,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一战的过程及其影响。
3.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一战时期的战场、和会现场等,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历史事件。
4.设计一些互动环节,如模拟和会、辩论赛等,让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5.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本案例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种评价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问题导向
1.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组织课堂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结合现实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后思考,培养他们的历史联系现实的能力。
2.教师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补充和讲解,帮助学生形成对一战和战后国际秩序的全面认识。
3.通过举例、引述等方式,强调一战的历史教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一道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一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短文,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2.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进行批改,给予反馈,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 “小组合作”提高学生合作能力: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他们相互交流、分享观点,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设置小组任务,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责任感。同时,教师在小组合作过程中进行巡视指导,及时发现问题,给予学生个性化的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一.学习目标
唯物史观: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揭示帝国主义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关系。
时空观念:梳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了解战后国际秩序调整了列强在欧洲、亚洲、太平洋的矛盾。
历史解释:通过分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国际联盟的基本史实,分析战后的国际秩序没有带来真正和平的原因,理解战后国际秩序下潜伏的危机。
史料实证:通过史料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帝国主义性质,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对战后世界的影响。
家国情怀:认识大战的极端残酷性对人类的影响,认识全人类反对战争、追求和平的愿望。
【重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的背景和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
【难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的背景和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
二.课型及课时安排
新授课,一课时
三.自学自导
1.阅读第14课,梳理本课所讲的知识点。
2.用双色笔重点圈划一战的背景、重要战役以及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
3.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出一战的历程及结果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阅读课本内容,回答下列问题,试一试,你能行!
1.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发展到帝国主义的时间?主要原因是?
2.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表现有哪一些?
3.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有哪一些?
4.一战的实质是?
5.一战有几条重要的战线?分别有哪些著名的战役?
6.一战结束后建立了什么样的国际秩序?
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吉鸿昌 1
7.国际联盟的性质、宗旨、原则是什么?
8.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是什么?
(二)反馈落实(3分钟):通过本节课的预习,你还有哪些疑惑的地方,可以小组讨论?
(三)梳理教材中的重点知识(10分钟):
(四)例题导引(5分钟):
阅读课本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你能得出什么样的历史启示?
(五)迁移训练(10分钟):
如何评价第一次世界大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概括)
(六.当堂检测)(9分钟)(请大家用5分钟的时间独立完成,2分钟的时间与同桌讨论你的疑惑,2分钟的时间我们进行整体解答与总结)
1.某年7月出版的《申报》刊载《太平洋会议与中国》一文,称“舆情因美国邀中国与会,大为兴奋”;北京学生代表同期发表《希望国人注意太平洋会议》通电,指出“中国前途一线之生机,或系之于是;中国末路最后之打击,或亦在于是”。
据此,当时国内舆论关注的问题之一是
A.收回日本侵占的山东主权B.中国在巴黎和会的权益
C.争取国际社会支持中国抗战D.中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
2.华工傅省三在《华工周报》“华工在法与祖国的损益”征文中写道:“(一战)自己不知不觉地就生出一番爱国爱家的心来……现在(巴黎)和平会竟不准我国有发言权……。
”这表明
A.巴黎和会无视中国权益B.华工爱国意识增强
C.华工放弃对列强的幻想D.华工思乡之情热切
3.德国的商贩和英国的行商……在地球上每个角落里都有彼此竞争。
法德因领土争端积怨已久,德俄贸易摩擦不断,巴尔干地区俨然成为欧洲“火药桶”。
这反映出
A.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企图
B.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C.巴尔干地区民族主义情绪高涨
D.贸易争端是欧洲矛盾的唯一焦点
4.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多时一天造成几万名士兵伤亡,而且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是
A.马恩河战役B.凡尔登战役
C.索姆河战役D.日德兰海战
5.有学者指出,20世纪20年代巴黎公约的发起人使用的“宣布战争为非法”的术语意味着存在一种普世的未成文的法律,违反这一法律而进行的战争被宣布是一种犯罪。
这里的发起人主要是指( )
A.法国和德国
B.法国和美国
C.苏联和德国
D.英国和法国
6.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积极申诉收回胶州湾和胶济铁路的要求,并多方论证其应归还中国的观点。
英、美、法等国代表认为“所请理由极为充分”。
这一外交
努力( )
A.表达了维护国家主权的要求
B.改变了弱国外交形象
C.得到了与会代表的全力支持
D.成功解决了山东问题
7.下图反映了同一地点(法国的凡尔赛宫)不同时间发生的两个历史事件:一个反映了德意志帝国的诞生,一个反映了德国战败后任人处置,一样的地点,不一样的心
情和场景。
基于历史的角度,两幅图片所示现象反映的主题最恰当的是( )
A.大国的衰落
B.邪恶的终结
C.分赃的场所
D.战争的积怨
8.《凡尔赛条约》中,最能反映巴黎和会性质的内容是( )
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吉鸿昌 3
A.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转给日本
B.对德国的军备严格限制
C.莱茵河西岸由协约国军队占领15年
D.限制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
9.一位参加和会的代表说:“我们初来巴黎时,对即将建立新秩序满怀信心;离开时,则已觉悟,新秩序不过是比旧秩序更加纠缠不清。
”他所说的“新秩序”指( ) A.维也纳体系 B.凡尔赛体系 C.华盛顿体系 D.雅尔塔体系
10.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列强在操纵国际联盟问题上的争夺实质上反映了( )
A.美国要求建立一个公平正义的世界秩序B.英法坚决反对美国实现全球霸权的企图
C.美国具有攫取世界霸权的野心 D.英法与美国之间具有不可调和的矛盾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14年秋,正当一个又一个欧洲国家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大屠杀之际,英国外交大臣格雷伯爵评论道:“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
”他的评论的确很有道理,而且其正确的程度比他当时所能预见的还大得多。
第一次世界大战注定要使格雷伯爵所熟悉的整个欧洲变成废墟。
它毁灭了数世纪之久的哈布斯堡、霍亨索伦、罗曼诺夫和奥斯曼等王朝。
——《全球通史》材料二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从兴高采烈的群众和开拔的士兵高唱《马赛曲》《在故乡》或《蒂珀雷里》等歌曲开始的。
交战双方的军列上都用粉笔写着“圣诞节回家”的题词。
所有的民族都满怀信心地期待着一场短暂而又胜利的战争……到这时,欧洲各民族进入了历史上最具毁灭性、最残酷的战争的第四个年头……厌战和失败主义情绪不仅在战壕中出现,而且也在两大阵营的平民百姓当中出现。
——《全球通史》请回答:
(1)材料一中格雷的评论“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是什么意思?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带来的影响。
(2)材料二表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期和后期交战双方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材料一、二,谈谈你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认识。
参考答案
1.A
2.B
3.A
4.C
5.B
据材料“巴黎公约的发起人使用的‘宣布战争为非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出于保证自身安全的目的,联合美国在1928年与德、日、意等15个国家签署《非战公约》,故选B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德矛盾不可调和,排除A项;20世纪30年代,苏德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英法同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建立的三国军事集团,与材料时间表述不相符,排除D项。
6.A
通过题干可知,在巴黎和会上,中方代表“积极申诉收回胶州湾和胶济铁路的要求”,并且“多方论证其应归还中国”,这反映出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积极要求,故选A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在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的弱国外交形象并没有改变,并且其维护国家主权的要求也没有实现,排除B项;题干只是提及了“英、美、法等国代表认为‘所请理由极为充分’”,并没有说中国的要求得到了与会代表的全力支持,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巴黎和会上,把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即没有成功解决山东问题,排除D项。
7.D
两幅图片反映的事件都发生在法国的凡尔赛宫,前者是威廉一世宣告德意志帝国诞生,后者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商讨处置战败的德国。
“基于历史的角度”
来看,这反映了法德两国的战争积怨,故D项正确。
8.A
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国家的分赃会议,故A项正确。
9.B
根据材料“初来巴黎”可知是巴黎和会,它建立了凡尔赛体系,故B项正确。
维也纳体系是19世纪初拿破仑帝国崩溃后,以英、俄、奥、普为首的战胜国通过维也纳会议在欧洲大陆上建立的新均势体系,故A项错误。
华盛顿体系是在一战后,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建立起的帝国主义列强控制下的国际关系格局,故C项错误。
雅尔塔体系是二战后建立的,故D项错误。
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吉鸿昌 5
10.B
美国提出成立“国际联盟”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控制“国际联盟”进而控制世界,但在巴黎和会上遭到英法的联手阻击,目的未能达到,最终没有参加国联。
所以一战后,列强在操纵国际联盟问题上的争夺实质上反映了英法坚决反对美国实现全球霸权的企图,故A项错误,B项正确;C、D两项表述正确,但不属于列强在操纵国际联盟问题上争夺的实质,排除。
11.(1)含义:欧洲文明正在衰落。
影响:大战使欧洲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欧洲在世界上的政治地位被削弱;摧垮四大帝国,欧洲政治格局发生重大调整。
(2)变化:从兴高采烈、渴望胜利到普遍厌战、失败主义情绪严重。
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交战双方的士兵和群众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阻碍了社会进步,而且影响了人们生活,也给人们心理造成巨大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