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思想史

合集下载

《中国社会思想史》知识点汇总

《中国社会思想史》知识点汇总

一.秦汉时期社会思想的变化和特征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辉煌时代。

在这个时代,中国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思想体系,这些思想尤其是儒、道、法等笼罩了中国社会几千年,在神秘的氛围中产生了清醒的理性主义,使中国思想史告别了混沌、混乱。

先秦思想家的思想,表现出的最大特点是:思想多元性,每个人的思想面貌和内容各不相同,同一学派也很少陈陈相因的迹象,表现出独特的创见。

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统一的要求,社会结构也发生相应的变化,遂使那种“蜂出而作,隔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弛说,联合诸侯”的诸子学,丧失了客观发展的环境和社会条件。

一、社会思想呈现出融合交汇的特点:1.有关宇宙、社会、人类的知识,真正地互相综合成一个大体系:在诸子时代,“道术将为天下裂”,各自确认与坚守的立场与视角往往各执一偏,仿佛有一把开启各自房间的钥匙,却没有通用于各个房门的万能钥匙,不足于应付日新月异的历史变化与瞬息万变的社会需要。

2.这时期的社会思想构成了中国文化的背景秦朝统一后所依据的不是哪一个学派的思想,而是一个庞大复杂的而又系统的知识体系,构成了中国文化的背景,融合了包括人文、社会思想与兵法、数术、方技等实用技术在内的巨大的知识网络。

3.在综合和兼容中重新整合和解释中国文化在此时的突破,不是有我有你的改变,不是“取而代之”的否定,而是一种“百川汇流”似的综合和兼容,并在综合和兼容中重新进行整合和解释。

关于这一时期的思想趋势,早在30年代,姚舜钦认为,秦汉时期的哲学是“混成的”,是“翻陈出新”和“互相融通”的。

汉学家葛瑞汉(A.C.Graham)认为,秦汉之际的思想有“折衷主义”趋向。

的确,汉初的黄老学派也好,儒家学说也好,他们分别与刑名法术、养生神仙、兵法阴阳、数术方技,各有互相通融的现象,特别是黄老之学。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黄老之学的评语就明确地说明这一问题,“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

中国社会思想史

中国社会思想史

三、各家综述 1.日本学者中同意把社会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思想或



民主主义思想理解的:波多野鼎、小泉信三、米田 庄太郎、平材初之辅、岛中雄三、汤川和夫等。 2.较多的注重社会间的思想,如:波格达斯(高岛 善哉)波多野鼎、程逸樵、钟兆麟。 3.注意社会生活思想,如波格达斯、高岛善哉、加 田哲二、本田喜代治、孙本文、王守礼、龙冠海等。 4.有人注重社会行动,如高岛善哉、徐逸樵、钟兆 麟等; 5.注重社会理想(乌托邦)的有施存统和郭真等。
第四节 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方法
一、指导性方法
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唯物史观。
1.历史的看法 2.阶级的看法
3.逻辑的看法
二、技术性方法 1.国别法 2.阶段法 3.学派法:如,儒、道、佛三大思想流派。 4.人物法(思想家) 5.著作法(如《淮南子》、《太平经》。
三、礼治思想的原则 礼乐的核心思想——即宗法文化:“亲亲”、“尊尊” 1.亲亲 亲其所亲,要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社会规范乱了,家 礼乱,国必乱。它是一种孝道,是宗族共同体凝聚的需求, 巩固宗法秩序的功能。 2.尊尊 尊其所尊,上下有序,安分守己, 反映了社会的政治稳定,缓和社会冲突。

四、礼与刑
西周礼治主要用于统治阶级内部,“礼不下庶人”。对于被
统治阶级主要用于强制性的控制手段,“刑不上大夫”。但 也不是滥用刑罚,他们也注意“保民”对维护统治秩序的重 要。
巫觋主要通过强制的方式,就是通过“巫”
施咒语制服自然界的小鬼小神。 祭祀主要是通过讨好、顺应自然力,使其为 人类服务,是一种比较柔和的、理性的方式, 标志着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
第二节 古代神话中反映的社会思想

中国社会思想史讲义

中国社会思想史讲义

中国社会思想史讲义一、社会思想的基本内涵1、含义社会思想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模式的观念、构想或理论。

2、解析(1)社会思想来源于社会生产与生活实践。

(2)“社会”是具体的我们生活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我们不断作出自我选择,但无时无刻不受各种社会力量的影响。

(3)社会生活主要是群体生活,群体生活则面临如何构建、运行与管理的问题。

在运行过程中会出现障碍性问题,则需要相应解决方案乃至理想的社会模式。

二、社会思想史的定义与范围定义:中国社会思想史就是研究历代中国人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模式的观念、构想或理论的内在历史过程及其特点与规律的社会学基础理论学科。

研究范围:官方、士林、民间;大传统、小传统。

三、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意义中国社会思想史是社会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中国古代社会思想构成为中国社会学的重要源头之一;中国社会思想史构成为中国社会学的一个基本特色;研究中国社会思想史是社会学中国化的必要渠道;学习中国社会思想史是提升学习者素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先秦社会思想.中国历史上首次大的民族混合与文化融合;王官之学逐步下移,私学由此产生.九家十派产生;“道术将为天下裂”。

第一节老子三、“无为而治”的治国策略背景:大道的自然秩序对人类社会具有绝对的支配权,人类只能顺应而不能违背,在上者“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1、“以百姓心为心”;“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统治者“去甚、去奢、去泰。

”2、弃智以制欲,挥斥社会规范;“圣人为腹不为目”;“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3、“上德无为而无以为”(有本作“无不为”)“治大国,若烹小鲜”;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四、“不敢为先”的处世模式1、柔弱谦下的交往原则与世俗相反的知雄守雌观点;“老聃贵柔”;人生处世的“三宝”;对我们现代生活的意义.2、“功成身退”的保身原则“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中国社会思想史重点总结

中国社会思想史重点总结

中国社会思想史重点总结中国社会思想史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是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的中国思想,同时也受到外来思想的影响。

以下是中国社会思想史的重点总结: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体系之一。

它强调教化和秩序,提倡孝悌忠信等伦理道德规范,并推崇儒家经典如《论语》、《孟子》等。

儒家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教育和社会文化。

2.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以道家经典《道德经》为基础,强调“道”和“无为”等观念。

道家思想强调个体自身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对中国哲学和个人修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法家思想:法家思想以《韩非子》为代表,注重法律和行政的重要性,推崇严明的法治和统一的国家政权。

法家思想在中国的历史上对国家的治理和法律制度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4. 墨家思想:墨家思想以《墨子》为代表,提倡兼爱和无为而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虽然墨家学派在儒家的竞争中逐渐式微,但其强调和平、公平和博爱的理念,对中国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5. 名家思想:名家思想主要出现在战国时期,以言论自由和尖锐辩论为特点,代表性人物有荀子、韩非等。

名家思想对于激发智慧、提升个人修养和推动社会变革起到了重要作用。

6. 佛教思想:佛教于东汉时期传入中国,成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思想注重个人精神修养和超脱尘世的观念,强调慈悲和空性。

在中国古代社会思想史上,佛教思想影响广泛,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 宋明理学: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学派,强调心性、理性和知行合一。

代表性人物有朱熹、王阳明等。

宋明理学对于中国思想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中国社会的政治、教育和人文主义具有深远的影响。

8. 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思想史受到了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如自由主义、民主主义和科学、人权等概念。

这些西方思想在中国社会产生了新的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总之,中国社会思想史是丰富多样的,各个思想学派相互交织、互相影响,共同构建了中国独特的思想体系。

中国社会思想史

中国社会思想史
中国社会思想史
第一讲:绪论
• 教学计划安排及几点要求
• 学习中国社会思想史的意义
• 参考书
• 什么是社会思想史
• 中国社会思想史
• 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
教学计划安排及几点要求
• 教学计划
• 几点要求
学习中国社会思想史的意义
• 作为社会学学生,系统学习学科知识。我们所学的知识 都可以说是社会学史知识,但社会学还有史前史。 • 中国的传统文化。兴起了文化热,作为学社会学的,不 应只听史学界,哲学界的,还应该有自己的东西,用社 会的角度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其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中国
决之西方则西流”。“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
人性论 :荀子的性恶论
» (1)对性的定义:人的生理本能。“人生而有欲”“饥而欲食, 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性 者,天之就也”。
» (2)性与伪的区别:“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不可学,
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分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 伪。”“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
化思想史,社会思想史以及哲学史,思想史是思想家思想的历史。 社会思想史:是人类群体生活在思想家头脑中的反映、折射。社会学
产生之前思想家曾经思考、论述过的与当代社会学有关的问题都是社
会思想史的内容。
什么是社会思想史:社会思想史的内容
前人的论述:
社会问题说(孙志文) 社会生活


社会行动
商谈讨作买卖.
» 无论士农工商,子弟则同处相应的社会环境中“少而习焉,其心 安焉,不见异物之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
不劳而能。”其目的是避免社会流动,保持稳定。

中国社会思想史讲义

中国社会思想史讲义

中国社会思想史讲义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悠久的社会思想史,涵盖了众多思想家们的智慧与见解。

本文将从古代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到近现代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等方面,介绍中国社会思想史的演变和重要思想家的观点。

一、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一种思想体系,核心价值观是孔子的仁、义、礼、智和忠恕。

他们强调家庭道德伦理和君主与臣民之间的关系。

孔子主张“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提出了“中庸之道”。

孟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了天性善良的观点,主张“养浩然之气”,并强调了君主应该为民众谋福利的理念。

二、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家强调“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追求内在的自我和谐。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他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和“名可名,非常名”的观点。

庄子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他以幽默而深刻的寓言形式,表达了个人的解脱和内心的自由。

三、法家思想法家思想起源于战国时期,以法律与行政管理为核心,强调严格的法制和权威统治,提倡法制社会的建立。

李斯和韩非是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主张强力的国家中央集权和严酷的法律制度。

四、墨家思想墨家思想注重实践和实用主义,他们关注社会的公平和人民的幸福。

墨子是墨家思想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尚同等观点,他提出了“以德服人”的理念,反对战争和暴力。

五、佛教思想佛教起源于印度,传入中国后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尊敬。

佛教教导人们超越苦难与欲望,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三论宗、涅槃宗、华严宗等是佛教在中国的主要宗派。

六、近现代马克思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是近现代中国社会思想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人民、中国梦等概念,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

中国社会思想史

中国社会思想史

中国社会思想史简答(6);材料(1):是否同意,如何评论;论述(2)4、5、6、7重点第四章“法先王”以重建社会秩序的孔孟儒家社会思想第一节孔子的社会思想孔子的命运: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子改制考》——打倒孔家店——批林批孔——儒学与东亚崛起——尊孔祭孔思考:如何看待孔子形象的变迁?一、孔子简介1、身世:孔子(Confucius,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祖先是宋国宗室,后逃难到鲁国。

幼年丧父,家道中落。

孔子自称“吾少也贱”。

职业:年轻时曾做过管理仓库和看牛羊的小吏;中年在鲁国做过三个月的司寇,因不得志而去职讲学。

晚年专心从事教育和古典文化的整理、研究工作,卒年73岁。

2、地位: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其思想以《论语》为代表。

二、“礼治”与“正名”思想1.“礼治”思想(1)“礼”的重要性礼:政治原则,社会制度,社会规。

礼崩乐坏,克己复礼。

(2)“礼治”政治“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3)“无讼”追求子曰:“听讼,吾犹人也。

必也使无讼乎!”《论语·颜渊》费孝通:无讼——“一个负责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

”“维持礼俗的理想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的良心。

所以这种秩序注重修身,注重克己。

”(4)以礼树人颜渊回忆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论语·子罕》孔子教子“不学礼,无以立”。

《论语·季氏》“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论语·泰伯》2.“正名”思想何为“正名”:“正”谓正定,“名”谓名分。

明确社会分工,规定社会角色。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子路》正名的要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

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

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思想史:真正构成思想史对象或素材的不是人类的一切思想和情感,而是那些以理论形态以及叫系统化呈现的学说和思想。

社会思想:就是人们对于实际存在的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的反映,是人们对社会结构模式和社会运行模式的认识或设想所形成的观念和理论。

社会思想史:是以社会组织与社会制度作为研究和认识对象的思想理论发展史。

他从整体上、结构上、组织与制度上去考察社会,从历史和发展的方面去把握人类社会和人类的社会生活,并使这种考察从一般的经验层次提升到论与学说的抽象层次。

中国社会思想史:应是在中国这个地域范围内土生土长的思想文化、生活方式、生存规则、政治模式、经济状态经过了整合,有一定存在能力和一定群众基础,并顺应人民和自然的需求,自然而然地进行进一步的同化和异化的过程,便是中国社会思想史。

一、商人的社会政治意识1 “余一人”的专制王权意识:王权专制意识,须听从王命,动用刑罚,对臣民拥有杀生大权,但是商王对国家也负有责任。

后世影响:构成中国传统政治思维的基本理念之一。

2 敬德与重民思想的萌芽:“德”已经包含了政治与道德的内涵,重民思想的萌芽。

后世影响:成为西周京德保民思想的渊源。

二、西周的宗法社会与宗法文化1 宗法社会:“宗”是指宗族,“法”是指规则,规范。

“宗法”是宗族内部的规范体系,所奉宗主的继替规则。

2 宗法文化:“亲亲”“尊尊”,是一种孝道,是宗族共同体凝聚的需求,巩固宗法秩序的功能。

后世影响:政权的巩固,社会的安定,宗法意思浸入中华文化血脉之中,确立了中国社会基本性质。

三、周公的社会思想(儒家思想主要渊源)1 天命观:“惟命不于常”,周公的天命观与传统天命观有区别,上天的意志、命令是可以改变的,不会永远无条件垂青于一朝一姓,承天受命于人间行为联系起来,不是上天转移天命,而是自己失德失去上天的眷顾。

上天的意志与人间行为的道德相关,道德伦理内涵。

后世影响:是孔孟天命观,宋明理学天理观之滥觞。

中国社会思想史

中国社会思想史

1、理一分殊:理一分殊是中国宋明理学讲一理与万物关系的重要命题。

源于唐代华严宗和禅宗。

宋明理学家采纳了华严宗、禅宗的上述思想,提出了“理一分殊”的命题。

朱熹从本体论角度指出,总合天地万物的理,只是一个理,分开来,每个事物都各自有一个理。

同一本体显现为形形色色的事物,千差万殊的事物的本质又同一。

2、月印万川:朱熹借用佛教“月印万川”说,强调“本只是一个太极,而万物各有秉受,又自各全县一太极尔。

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则随处可见,不可谓月已分也。

”这样,朱熹便将个别与一般绝对对立起来,朱熹想以此论证理是无所不在,看的见,摸的着的。

3、格物致知:【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朱熹承认接触事物(格物)是获得知识(致知)的方法,但又认为心被人欲所蒙蔽,所以知识不够完备。

只要通过格物的功夫去掉人欲,对于天地万物之理就无所不知了。

朱熹“格物”思想中的“物”,是指事物,指天下万事万物。

朱熹“致知”思想中的“知”,是知识的意思,是指包括知识的知和道德的识两部分。

朱熹的格物致知的途径包括直接地“接物”穷理,亦即身体力行去研究事物的规律,或间接地从书本上读书穷理,获取前人的经验和知识。

王阳明思想的“格物”之物指心之物,所谓“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在王学的体系里,一切物质化的东西都内化于心了,格物便是格心,是去恶归善,去人欲存天理。

王阳明认为“知”就是“良知”,即人的良心。

在王阳明的格物致知思想里,格物即是致良知,两者完全是一回事。

知行合一,是王学思想的基石。

4、花之悟(王阳明):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上面这句名言出自《传习录》。

据说一次王阳明与朋友同游南镇,友人指着岩中花树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中国社会思想史

中国社会思想史

中国社会思想史简答:1.孔子复礼周礼是西周统治者制定的政治经济制度和道德规范礼节。

孔子认为只有全面恢复西周时的这种“礼”,才能使社会重新获得一种秩序,对于统治者来说,“礼”应是治理社会的主要统治手段,对于个人来说,“礼”应是个人行为的基本规范,但孔子的“复礼”,不是恢复周礼的仪文形式,更主要的是恢复周礼的精神实质。

2.仁和礼关系在孔子思想中,仁是礼的内在实质、本质,礼是仁的外在纹饰修饰,二者是相互体现,相互依托的关系,也就是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但当仁和礼二者只能选其一的时候,孔子还是看重仁3.“仁”社会学内涵孔子认为“仁”是人在社会做人的基本道理,它的主要内容是:一种发端于对亲近之人的爱人的真实情感,但这种情感不止于亲近的人,他还一层层推及全社会所有的人。

4.孟子“仁政王道”内容:推恩;保民、民本;井田制仁政就是王道,王道相对与霸道就是以德行仁之道,行仁政的理由:1.行仁政是得天下的根本,因为行仁政可以得民心,可以仁者无敌;2.仁义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3.人民若久苦于暴政而期盼仁政仁政具体内容:仁政的基本方式是推恩;中心思想是以民为本;物质条件是井田制5.荀子明分使群荀子认为,人要生存,要战胜自然,必须能群,人要能群,必须明分,分首先是职业的分工,其次分也是社会角色的分别,包括等级的差别人伦关系的差别。

明分就是社会中每个人的名分明确,从而各安本分,达到定分6.有治人不治法有可以治理好国家的人,没有单独就治理好国家的法,因为法是有限的,必须由君子在实际情况中恰当执行,而且没有君子仅有法人们也会努力钻空子,有君子不使用法,大部分人也会安分守己,所以君子是本法是末。

7.道法自然“道”是万物的本源,是万物效法的对象,它的重要属性是:道是自然而然的,并且不强制万物,顺仞万物的自然而然,因为道是万物的本源,所以万物和人也应效仿道的自然而然,也应顺仞它物和他人的自然而然8.无为无不为“无为”是治理社会过程中的不干涉与不扰民,无论动机是善意还是恶意,都要无为,无不为是无谓的目的和效果,是一种天下大治的状态,无为而无不为是说,通过无为可以实现无不为,无为在老子这里,是一种合乎道的治天下的方法,不是绝对的无为。

中国社会思想史

中国社会思想史

1.周公天命观:周公的天命观在吸收殷人信仰观念的同时提出新内容,周公提出“惟命不于常”意味着上天的意志和命令是可以改变的,天命不再永恒的被赐予,由此衍生出的天命惟德和天意民情,它预设了上天的意志与人间行为道德性质密切相关,认为天命系之于民情,违逆民意即是失德,这有可能失去天命,这一切赋予周初天命观道德伦理内涵。

2.敬德:周公认为要保有天命就要敬明其德,这个德包括个人的品德和政治上的德政,后者又主要包含慎罚和保民。

3.慎罚:是周公敬德思想的一大主题,也是德政的基本内容之一,主张行使刑罚要合意合宜,不以个人喜怒之心用刑,刑罚适中,不乱罚无罪,不滥杀无辜。

4.保民:是敬德敬天在实践中的体现,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关爱百姓,对人民疾苦和老弱孤幼给予特殊关注和相应的保障。

5.西周宗法文化:1 宗法社会:“宗”是指宗族,“法”是指规则,规范。

“宗法”是宗族内部的规范体系,所奉宗主的继替规则。

2 宗法文化:“亲亲”“尊尊”,是一种孝道,是宗族共同体凝聚的需求,巩固宗法秩序的功能。

后世影响:政权的巩固,社会的安定,宗法意思浸入中华文化血脉之中,确立了中国社会基本性质。

6.宗法制天子以嫡长子继承制世代相传,其他诸子则转为诸侯;诸侯也是嫡长子继承制,其别子另封;别子也是嫡长子继承制。

以此类推。

这种社会组织系统称为宗法制。

宗法制度是西周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特点。

7.仁与礼的关系:礼的形式离不开仁的精神,仁是质而礼是文,礼体现出仁的精神,仁是礼的内在基础与灵魂,礼是仁的外在体现与依托,二者互为表里,相得益彰。

(书本版)在孔子看来,“礼”是行为规范,是外在的;“仁”则是道德要求,是内在的。

(2分)但二者又有密切关系:严格地遵守“礼”,也就是仁。

遵守礼的行为,体现在心理上,即其内心体验,就是仁;仁的道德体现在行为上,就是“复礼”、守礼。

(3分)“仁”和“礼”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没有内心的仁,礼将失去意义;但仅有内心的仁,没有恰当的表达方式,则仁也不能落实。

(完整word版)中国社会思想史重点知识

(完整word版)中国社会思想史重点知识

1.社会思想的定义:社会思想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秩序的构建,管理及理想社会模式的观念、构想或理论。

中国社会思想史:就是研究历代中国人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秩序的构建、管理及理想社会模式的观点、构想或理论发生、发展和继承或斗争的内在历史过程及其特点与规律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2.社会思想史技术性方法:区域法、阶段法、学派法、阶层法、群体法、人物法、著作法、观念法、民族法、比较法。

3.从夏商到西周时期的社会思想的特点:从夏商到西周时期,社会思想的趋势是从重视神事向重视人间事物的方向发展。

其思想文化由氏族社会后期的以巫术文化占主导的,发展到为殷商时期的以祭祀文化占主导,再发展到西周时期的以礼乐文化为主导。

这种社会思想发展为趋向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社会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4.叔孙豹的“三不朽”论:A:叔孙豹与“三不朽”论:叔孙豹为春秋时鲁国大夫,据《左传》记载,鲁大夫回答范宣子问什么是死而不朽时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为不朽。

B:三不朽的意义:a:展现了中国人的一种人生观和社会价值观,即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对社会对他人的贡献。

b:完全摆脱了“天”或“天命”对人生价值的影响,代表春秋时中国社会思想转向和发展趋势,至晚到春秋时期,中国社会思想的社会本位和伦理本位之特色已形成。

C:体现出一种人文历史观。

5.孔子论“仁”:“仁”和“礼”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他所说的“礼”不但是一种政治原则,一种仪文,而且也是一种社会制度,一种社会规范。

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

“克己复礼为仁”,这是他对仁的高度概括,所谓仁,就是克制自己,使礼治得以实行。

我们认为孔子的仁就是社会制定的人与人的关系与每个人主动服从礼,主动按社会规范处理好人与人关系等行为的有机的总和。

仁是孔子提倡的社会规范的核心。

孔子所谓的克己也是一种人的心理素质修养,是要把礼的规范内化于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中的过程。

中国社会思想史

中国社会思想史

第一章1 对社会思想的界定社会思想是关于社会的实体、结构、结成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运行规则和理想模式的思想定义:广义:历史上所有人们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思维史;狭义:历史上有文字记载并流传下来的思想家们对这些问题的思维史。

宏观;:对社会生活诸方面的思考、思维史;微观:对社会生活某一方面、某一具体问题的思考、思维史。

宏观与微观皆有广狭二义2 学习中国社会思想史的意义。

扩展和提升对社会学理论的理解;是建立中国式社会学的前提3 社会思想史。

社会学说史社会思想专门史的关系。

1包容与被包容:社会思想史应包涵社会学学说史,社会学学说史被包涵于社会思想史之中2研究的问题的专门性:社会思想史应全面吸收现代社会学学说理论4 周公是怎样论证周灭商天命转移的合法性。

什么理论。

天命并非永恒不变的,而是会变化的即“天命转移”;受天命的根据在于“德”,君主的德性则体现于民情民意,知民情民意就是知天命,顺民情民意就是顺天意,就是有德5 敬德与保民的内容。

个人德性和政治德政,“敬德”即敬慎于德,通过实行德政,祈求上天延长自己王朝的统治命运,“敬德”的目标是“保民”,而得民心;民对维持国运的决定性作用,所以重民,内容是:不图享受,为民表率。

体察民情。

慎罚宽刑。

天定王,王定民,民定天。

首先是要敬德,敬德(手段)才能保民(目的),保民才能永命(目标)。

6 易书诗的思想易:人文精神(人的能动性),“天人合一”的古典社会结构模式思想萌芽(自然——人的自然形态(男女)——人的社会形态(夫妇、父子、君臣、上下)——人和社会的理论形态(礼))。

书:“以德配天”“敬天保民”,更具人文精神,整体来说是强调人事诗:承认天命的力量,但十分强调圣明统治者对天命的理解、配合,从而获得人事的成功,重视人努力和能动性的作用第二章孔子7 德化政治(道德感化来感化民众,使民众归服,社会安定,维护统治)任何有利于社会秩序安定的活动(大多带有道德性),都是变相的政治活动。

中国社会思想史pdf

中国社会思想史pdf

中国社会思想史pdf一、中国古代社会思想史1.古典思想:古典思想主要包括四书五经的道家、儒家学说、法家学说和后世称之为“易经思想”的深厚思想积淀。

从生活服务上来说,四书五经将政治、法律、经济、社会、宗教等方面的知识纳入一体,完美地展示了当时的整体文化及哲学思想理念,是当时辩证立法的理论基础。

2. 秦汉思想:秦汉思想是从秦朝到汉代的思想流派,表现出了秦汉时期社会思想变革的特征,是西汉学者为了适应新生秩序思考和创立的思想主流,对演变中国历史上宗教和政治思想有重大影响。

3. 南北朝思想:公元420年—589年,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哲学思想文化非常辉煌的时期。

南北朝思想主要体现在儒家思想、道教思想、释教思想、佛教思想等。

在东汉结束后,以宋朝、唐朝、晋朝、南朝等味占江南的新朝代实现了从秦汉以来独立的政治秩序的演变。

此时期的思想流派也因此而极为发展,而且影响甚久。

二、中国中古思想史1. 隋唐思想:隋唐思想是指公元581— 907年道家、儒家、佛宗、思想等传入或出现或演变的思想流派,是一种把道家思想、儒家思想、佛教思想及萌生和发展的其它思想统称的总称。

在隋唐时期,以实用主旨为着眼点的思想活动,逐渐形成了一般性的社会思想。

思想家如韩愈、柳宗元,建立了以列子经、史籍为探讨依据的政令思想。

2. 宋元思想:宋元思想是指宋朝和元朝时期思想观念的总称,是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思想学派,它包括宋朝和元朝思想、文学、国学、宗教思想等多种学科。

思想家比如苗发、苏轼、王安石、张溥、郑光祖等,他们的思想为后世的思想家提供了宝贵的思想素材和学术借鉴。

3. 清代思想:清代面临着重大的文化变迁,思想变化十分瞩目。

从经世近用到提倡知行合一,追求和谐与伦理,推崇自然界中无私的道德原则,构建起一套整体的社会宗教思想体系。

思想家如姚纲、郑和、僧宽、黄宗羲等,他们以和谐智慧去分析和解决社会实际,在理论上有深刻的影响力。

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

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

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第一章一:什么是中国社会思想史社会思想史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模式社会观念,构思或理论,属理论社会学的范畴。

1,社会思想来源于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

(对定义的理解)2,“社会生活”:是人类的共同生活,旨在具体的社会(社区),人们为什么要进行共同生活,这种共同生活靠什么维系,以及人们应当如何对待共同生活等。

3,“社会问题”人们在具体共同生活中所产生的多共同生活或社会进步发生障碍的问题。

4,“社会模式”只具体社会生活的结构模式。

中国社会思想史就是研究历代中国人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模式的观点,构思或理论发生,发展的内在历史过程及其特点与规律的社会学分针学科。

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对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之历史发展的估价,可以从1949年划线,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20世纪后半叶的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祖国大陆的研究,二是,港台及海外学者的研究。

后者的研究大体可分为两支。

其一为系统的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其二为关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的专题研究。

社会思想史的上限:有记载之日起;下限:辛亥革命和孙中山思想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方法其研究方法分为两个层次:指导性方法和技术性方法指导性:运用马克思注意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具体有:要历史地看问题;要阶级的看问题;要逻辑的看问题对于中国社会思想史,要进行质料的搜集归纳,分析和研究,尚需一套技术性的方案。

技术性的方法有:国别法,阶段法:学派法;人物法;著作法。

三,学习,研究中国社会思想史的意义中国社会思想史是社会学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之一,只有具备理论知识并熟练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才能对具体问题进行科学而深入的研究。

要研究现实的中国社会,就需要研究和了解传统中国的社会思想,从中吸取有用的东西和思想材料,为现实服务。

第二章夏商、西周时期的社会思想一,夏商时期的社会思想从夏商到西周时期社会思想的趋势是从重视神事想重视人间事物的方向发展。

中国社会学思想史第二章 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历史、现状及相

中国社会学思想史第二章  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历史、现状及相

第二节 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中 的相关问题
一、相关理论性问题
其一,如何摆脱中国社会学的依附地位问题。 其二,如何开掘中国社会自身的特点问题。 其三,如何看待“早熟〞的中国社会思想之现代意
义问题。 其四,如何看待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在“文化自觉
〞中的地位问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其五,如何立足于中国社会,反思中国社会学之风
气问题。
二、相关操作性问题
第一,社会思想史与其它学科的思想专史的 关系问题。
第二,社会思想的广义与狭义问题。 第三,中国社会思想史课程的下限问题。 第四,思想家的时序性与思想内容关联性问
题。
第一节 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历 史与现状
一、1949年以前的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
对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之历史开展史 的估价,可从1949年划线,分为前后两阶 段。
二、 近半个世纪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状况
1949年建立新中国不久,于1952年12月, 进行了大规模的院校调整,此次调整,全 国各大学的社会学系中,只剩下两所大学 的社会学系仍得幸存,到1953年进一步调整 高等院校时,连这两家社会学系也不复存 在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社会思想史第一章:绪论一:社会思想的概念:人们在生产生活的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模式等的观念、构想或理论。

中国社会思想史则是研究历代中国人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模式等的观念、构想或理论,是社会学的分支科学。

(社会的构成因素:人口、地理环境、生产方式、文化、社会结构。

社会结构又包括横向的社会结构,包括家庭(构成社会的最基本单位),民族,社区,群体;还有纵向社会机构,即阶级进行统治的机器—国家。

社会控制,社会化,社会变迁理论在社会学有重要地位。

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模式)二: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

三:学习中国社会思想史的意义:1提高学习者个人文化素质2有利于总结出中国社会发展的的自身特点3有利于为新时期人类共存共荣提供有世界意义的思路4有利于更好地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5有利于破除中国社会学一味照搬西方之弊,在学术上推陈出新。

第一讲:孔子的社会思想一:复礼与正名社会背景:春秋是中国历史上的社会转型时期,出现价值失范,认同危机。

“礼崩乐坏”,“天下无道”。

1复礼(1)何谓礼?礼是以等级为中心的社会秩序、社会结构、以及人们的行为准则的基本规范。

复礼,即恢复西周时期的等级制度和礼仪规范。

(2)礼的作用?1是实行社会整合与社会控制的重要手段,维持社会秩序的措施2礼是人与人之间的基本行为规范,维持一切社会关系的准则。

3礼是调节人际关系,达到社会和谐的手段4礼就其实质而言,是表达情感的最重要形式,是满足情感需要的重要保证。

2正名(1)正名含义:确定名分,明确个人在社会中身份、地位、等级,然后确定与此相适应的权利、享受物质等方面的待遇(2)正名的具体要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二:仁1仁的社会学内涵(1)仁即做人的道理,能尽人道即是仁。

人是人的处世立身之道,是人在社会关系中的基本准则。

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成仁,人离不开社会这一共领域。

(2)仁体现在人际关系中最基本要求是爱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此观之,推己及人是仁的观念的重要内容。

(3)孔儒奖爱有差等,由近及远,由亲及疏。

墨者讲爱无差等。

2孔子仁和礼的关系(1)孔子从周礼阐发出仁的精神,同时又将这种新精神灌注于礼的旧形式之中。

孔子重礼,单纯的外在性的礼意义不大。

(2)礼的形式离不开仁的精神,仁为质而礼为文,无质的文只是虚文。

(3)孔子认为,人唯有具有仁的精神,才会自觉守礼。

(4)礼必须体现仁的精神,与之相应,表现仁的最高形式莫过于礼。

礼可以化民成俗,从而培养人们对仁的自觉。

总之,仁是礼的内在基础灵魂,礼是仁的表现与依托,二者互为表里,相得益彰。

三:为政以德的社会管理思想1养民与教民肯定了人对于物质利益追求的合理性(1)养民第一,孔子主张富民,即藏富于民第二,孔子主张反对贫富分化,,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

第三,孔子主张发展生产,“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生产时增加财富的源泉。

(商人不增加财富,但是它刺激生产,扩大再生产)第四,孔子主张节用而爱人,反对苛政,主张使民以时,提出过犹不及,“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

第五,孔子主张救助社会弱者,主张博施济众,宣扬四海之内皆兄弟,孔子认为一个理想社会,应重点照顾老人儿童,“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孔子倡孝,体现了对老人社会福利的重视,“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诚”。

(2)教民第一,在人们富裕之后,还必须教之。

第二,教化的手段之一是要统治者以身作则。

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第三,要重视道德教化,要以德诲人,教化不但在于培养贤人与君子,同时还要能使广大人民都能达到“有耻且格”的境界。

2德与刑(1)行政手段与法律手段只能起到补充教化的作用,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存在的问题。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有耻且格。

”(2)德化而非刑杀,是仁者的具体表现,若不以仁义礼乐教化人民而让其放任自流,在其犯法违禁之后以刑杀之,是非人道的。

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

题目:何谓正名?正名意义何在?试述孔子“仁”的社会学内涵,并简述二者之间的关系。

试述孔子“为政以德”的社会管理思想内涵及其在中国社会思想史中的意义?第二讲:孟子的社会思想一:性善论(一)人性善1孟子认为,人虽然具有自然属性,与动物有许多共同的特性,但人毕竟不同于动物,人具有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识。

2人与生俱来具有一种原始的善良之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3人类具有普遍的善性,表现在“仁、义、礼、智”四个方面,这是人最基本的社会属性。

总之,人的善性是先天存在的,甚至是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有了这一天然的善性,人的道德行为就有坚实的内在根据,人类社会也就有可能臻于完善。

(二)人何以有恶1善根虽未人性本来具有,但却有赖于人们的保持与培养,一个人能否有善行,取决于他是否能养其本心找回丢失的良心。

2社会环境对人性善的实现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如果一个人身边都是善人,所做的都是善行,就会受到善的感染而激发起他他本然的善性,反之,择优相反的结果。

二:以仁政为中心的社会整合方案(一)仁政与王道从性善的观点出发,孟子要求统治者推恩,即将仁爱之心通过制度推而广之,即仁政,以仁政治理天下的方式为王道。

推行仁政之由第一:推行仁政是平治天下的根本所在,行仁则得天下,失仁则失天下,以仁德服人可以使人心悦诚服,得民心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行仁政,行仁政是取得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第二,仁义为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是一切社会秩序的保证。

用仁义规范人们的的行为,就能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第四,人民苦于虐政而期盼仁义,连年战争,横征暴敛,使人民生活困苦,他们希望统治者行仁政。

(二)推恩于保民1推恩之术:推恩之术即推行仁政的方法,主要方法是推己及人。

2保民保民原因:民贵君轻。

在孟子看来政权的基础是人民,在天子、诸侯,大夫和人民四者之间,人民是最重要的。

孟子十分重视民众在国家中的地位与作用。

孟子通过对历代统治者的覆亡经验教训的总结,提出民贵君轻的观点。

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再三强调,君主要保民而王,为民父母,与民同乐,一切轻民害民的行为皆被他斥为率兽食人。

如何保民:行仁政仁政的主要内容第一,顺民,即一切以民情民意为本,无论选贤,还是决狱,都要听取百姓意见,与民同乐。

第二,安民,使老百姓安居乐业,如省刑法、止战争等。

第三,养民,指让百姓有土地,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农业生产、减轻赋税,让他们过上富裕的生活。

第四,教民,指对老百姓进行教化,孟子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是争取民心的重要手段,他认为教育可以使人明白做人的道理,明白人兽之别,从而逐步完善自己的人格。

(三)制民之产1制民之产,孟子主张给民众足够的维护其生活的恒产,恒产主要指土地与田宅,所谓制,就是制定制度,制民之产就是通过制度使百姓获得一定数量的田地,以解决百姓衣食。

在孟子看来,给民众提供恒产,是取得其支持的前提条件。

恒产数量:五亩之宅。

对于恒产的解决方法,孟子不主张让农民自行开垦土地,而主张由国家制民之产,,即国家把给予每一农户五亩之宅,百亩之田作为一种制度规定下来。

如何使百姓得到土地,孟子认为应从“正经界“开始,行井田制,他认为井田制是解决土地问题的理想方式,在孟子设计的井田制中,每家所拥有的土地都是百亩。

没有土地上的贫富对立,家家可以丰衣足食。

2富民思想第一、不违农时第二、减轻赋税,孟子讲其轻徭薄赋思想概括为一个原则,取民于有制。

即将国家的赋税、徭役必有一个限度,孟子认为十一税对于人民的经济承受能力比较合理。

第三、发展商业,孟子主张政府采取对商人的优惠措施发展商业。

(四)关怀社会弱者孟子主张尤其是鳏、寡、孤、独等穷若困苦之人的救济。

孟子认为,对穷弱者进行救助,除了以国君为代表的国家政权组织,孟子在描述井田制时强调,“乡田同井,出入相反,守望想入,疾病相扶,则百姓亲睦”。

三:社会分工与社会变迁思想(一)“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社会分工思想1孟子承认社会分工的必要性、必然性,他认为各行业、各部门若能各司其职,并用生产产品相互交换,这对双方都有利,这样才能使社会秩序得以正常的运行与维持。

劳心劳力是社会分工的需要是正常的。

2孟子为劳心活动辩护,肯定社会政治经济活动或管理性劳动的社会价值,肯定学术文化活动的意义。

在中国社会思想发展史上,孟子第一个从生产力的发展与产品交换的角度论证了劳心者与劳力者社会分工的必要性,这个观点,对后世影响深远。

孟子认为,社会分工有其必要性和必然性。

(一)一治一乱的社会变迁理论在社会发展史的历史进程中,太平盛世与乱世相隔。

第三章,第39页2、3题2论述性善论的基本内涵及其意义?3论述孟子仁政社会思想的基本内涵?第三讲:荀子的社会思想一:人性恶与人的社会化(一)人性恶1“性”指人与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人的自然属性:饥饿而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趋利避害等。

2善与恶凡能维护社会组织维维持社会秩序者为善,破坏社会秩序者为恶。

3人性恶如果人们任其本性无节制的自由发展,则必然导致社会纷争与混乱,从而破坏社会秩序与社会组织,因而可以说:人性本恶。

(二)化性起伪1化性起伪即将人的生物属性,改造成具有礼义的社会属性,这也是一个人社会化的过程。

2化性起伪的具体方法①礼义的学习与道德的积累②环境的影响和熏陶二明分使群的社会组织理论(一)群与分“群”是指人类必须过的一种集体的社会的生活,离开人群人不能独立存在,“人生不能无群”,群的观念在荀子的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荀子是第一个揭示人群这一基本属性的社会思想家,此为荀子对中国社会思想的一大贡献,以至于后来把“群学”作为社会学的代名词。

(二)明分使群(三)对人群进行社会角色的定位与职业分工,使每个人在社会中有固定的地位,这就是分。

1职业的分工职业分工的理由,首先社会发展,人们的生活已经满足一种简单的的需要,只有多种技能,多样工作,才能满足人们日趋多样的社会需求。

其次,个人力量有限,在一个需求多样的社会里,光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满足社会的总体需要,只有社会成员各自发挥其专长,,相互依赖,才能持正常生活。

2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分工在各种社会分工中,荀子认为最重要的社会分工是社会管理者与被理者之间的区别,这种区别不仅仅简单的体现为一种职业的分工,更重要的体现了社会角色的区别,一种等级的差别,荀子主张不同等级,地位不同,享受政治待遇不同,只有承认这种等级的合理性,才能各守本分,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

1论述关于孟旬人性异同2隆礼重法内涵3明分使群的内涵第四讲:墨子与墨家学派的社会思想冯友兰评价儒、墨不同点时说:“孔子为古文化的守护者,辩护它是合理的、正当的,墨子则为它的批判者,孔子是文雅的君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