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组织理论---哈佛学派
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组织理论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解释和分析企业行为以及市场结构的理论框架。
它研究了企业在不同市场形态下有哪些不同的行为特点和竞争策略,并从经济学的角度提供了对企业行为的解释和预测。
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与经济学的一般发展相伴随,但它的重点在于研究企业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及其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产业组织理论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卡尔顿学派和哈佛学派,他们提出了对市场竞争的更加细致的分析,打破了传统经济学对完全竞争市场的过分理想化假设,并为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产业组织理论主要关注企业行为和市场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行为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市场结构、企业规模、技术进步、政府政策等。
产业组织理论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和经济模型的建立,揭示了企业的行为和竞争策略与市场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产业组织理论中,最为经典的是市场结构理论和竞争行为理论。
市场结构理论主要研究市场中企业的数量和规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典型的市场结构包括完全垄断、垄断竞争、寡占和完全竞争等。
竞争行为理论则研究企业在不同市场结构下的行为策略,如价格、输出和市场进入等。
这两个方面相互影响,构成了产业组织理论的核心内容。
在市场结构理论中,垄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垄断市场是指只有一个或几个企业控制整个市场的情况。
垄断企业通常能够通过控制市场供给、操纵价格和限制市场进入等方式来获得额外的利润。
垄断市场的形成往往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如技术垄断、自然垄断、政府管制等。
而在垄断市场中,企业行为和竞争策略也呈现出一些特殊性,如价格歧视、重复垄断等。
与垄断相对应的是完全竞争市场。
完全竞争市场是指有大量小型企业存在,每个企业对市场价格都是价格接受者,无法对价格进行操纵。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企业只能通过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来获取利润。
此外,还有寡头垄断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等其他市场形态,每种市场形态都具有其独特的企业行为和竞争策略。
第三章--SCP分析范式ppt课件
--
•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 进入壁垒的研究重点也从分析 消费者的需求偏好和生产技术特点等外生因素转向分 析在位企业为了减少未来的竞争,通过自己的策略性 行为影响市场结构而形成的内生性壁垒。
• 使用经验研究,缺乏明确的理论依据; • 对大企业的成长与产业集中趋势的解释缺
乏说服力; • 单向的逻辑决定关系与统计结果之间不能
完全对应;
--
二、芝加哥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
• 芝加哥学派产生的背景
1、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一些优势产业 的国际竞争力下降; 2、对大企业的反垄断调查和诉讼结果导 致公众的置疑, 3、“哈佛学派”的理论缺陷
. SCP分析框架的基本范式
--
政府政策
反垄断规制 市场准入 税收和补贴
投资激励 就业激励
宏观经济政策
--
基本环境
消费者需求 需求弹性 需求增长率
生产 技术条件 替代性 原材料 季节性 规模经济 范围经济
结构
集中度 差别化 进入壁垒 成本 垂直结合
行为
价格 广告 R&D 工厂投资 产品选择 串谋 兼并与收购
的人才; • (5) 进入企业在筹集进入资金时可能需要支付更高的
资金成本 。
--
• 3、必要资本量壁垒
• 必要资本量是指新企业进入市场必须投 入的资本量。生产过程的资本密集程度 越高,必要资本量越大,新企业筹措资 金越困难,其资本费用就比在位企业高。
• 新企业融资成本高的原因:
金融市场的不完全性 信息不对称 风险
R&D
--
现代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
一、引言产业组织理论是研究市场经济中企业行为和组织制度的学科,旨在分析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产业组织理论逐渐成为经济学研究的热点。
本文将从现代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主要流派、核心模型和实证研究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基本概念1. 市场结构:指市场中企业的数量、规模、产品差异化程度、进入壁垒等因素所构成的市场竞争态势。
2. 企业行为:指企业在市场结构下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采取的行动,包括价格、产量、产品创新、广告、市场扩张等。
3. 市场绩效:指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对消费者、社会福利、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影响。
4. 产业组织:指企业在特定市场结构下的组织形式,包括垄断、寡头垄断、垄断竞争和完全竞争等。
三、主要流派1. 哈佛学派:强调市场结构对企业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影响,认为市场结构是决定企业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关键因素。
2. 芝加哥学派:主张市场力量和效率优先,认为市场结构对企业和市场绩效的影响有限。
3. 新奥地利学派:强调市场的不完全性和企业行为的自发性,认为市场结构和企业行为是相互作用的。
4. 可竞争理论:认为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存在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强调市场动态性和适应性。
5. 新产业组织理论:关注新兴产业和市场结构的变化,强调技术创新、产业生命周期等因素对产业组织的影响。
6. 后SCP理论:认为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是动态的,强调不确定性、竞争和创新等因素。
四、核心模型1. SCP模型:结构-行为-绩效模型,由哈佛学派提出,认为市场结构决定企业行为,企业行为决定市场绩效。
2. 空间经济学模型:关注地理空间对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影响。
3. 动态博弈模型:研究企业在市场结构下的竞争策略和合作行为。
4. 网络模型:关注企业间合作关系和网络结构对市场绩效的影响。
五、实证研究1. 市场集中度:通过计算市场份额、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等指标来衡量市场结构。
第二章 产业组织理论
第二章 理论演变
HHI指数的优势:
1. HHI包含了所有企业规模信息,能够较准确地 反映出集中度的差别; 2. 由于“平方和”计算为“放大性”,HHI对规 模最大的前几个企业的市场份额变化反映特别 敏感,因此,HHI指数能够真实地反应市场中 企业之间规模上的差异。 3. 该指数不仅能反映市场内大企业的市场份额, 而且能反映大企业之外的市场结构,因此,能
第二章 理论演变
市场份额占比
A
B 0
洛伦茨曲线
企业累积数
第二章 理论演变
基尼系数:0~1变动 =0:洛伦兹曲线与均等分布线重合,即所有企业规模完全相等 ~1:企业规模分布越来越不均等
附注: 国际上普遍把基尼系数作为衡量收入分配差 异程度的指标。一般标准为:基尼系数在 0.2以下表示高度平均,0.2-0.3表示相对平 均,0.3-0.4表示分配相对合理,0.4-0.5表 示差距偏大,0.5以上表示差距悬殊,0.4 被作为一般警戒线。
第二章 理论演变
概念的提出——进入壁垒 (Barriers to Entry)
——进入一个行业的障碍、“门槛”。 ——是阻止外部企业进入,并与原有企 业进行竞争的各种障碍因素。
第二章 理论演变
贝恩定义的进入壁垒
——一个产业中原有企业相对于潜在进入企业的优势。 ——这些优势体现在原有企业可以持续地使价格高于竞 争水平之上而又不会吸引新的企业加入该产业。 • 原有企业相对于潜在进入企业的优势,就是新企业进 入特定产业(或市场)所面临的一系列障碍(经济、 技术、法律、行政制度)
第二章 理论演变
2、市场绩效衡量的综合指标
• (1)资源配置效率 • 一般用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和社会总剩余三 个概念来全面分析和评价社会资源配置的优劣状 况。贝恩认为,可用产业的长期利润率是否趋向 平均化来测量资源配置是否有效率。 • (2)产业的规模结构效率 • 从产业内规模经济效益实现程度的角度来考察资 源的利用状态。 • 产业的规模结构效率的衡量途径
产业组织理论起源与发展
产业组织理论起源与发展与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关联理论等领域已经有较长研究历史不同,产业组织理论是产业经济学各领域中定型较晚的部分。
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以贝恩1959年出版的《产业组织》一书为标志,迄今只有四十余年的历史。
然而,从其产生和形成的渊源来看,最早萌芽于马歇尔的“生产要素理论”,奠基于张伯伦等人的“垄断竞争理论”,最终体系形成于贝恩等人的系统研究。
一、产业组织理论的理论渊源1、产业组织理论的萌芽。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在其1890年问世的名著《经济学原理》一书中,论及生产要素时,在萨伊的劳动、资本和土地“生产三要素”学说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第四生产要素,即“组织”。
马歇尔的经济理论隐含了产业组织理论的萌芽,其具体体现不仅在于他最先提出了包括“组织”在内的首次四要素论和十分接近于“产业组织”的“工业组织”概念,而且还体现在其经济理论第一次触及了现代产业组织理论所关注的一些基本问题。
首先,马歇尔的经济理论触及了垄断问题,并发现了被后人称之为“马歇尔冲突”的规模经济和垄断的弊病之间的矛盾,即企业追求规模经济的结果是垄断的发展,垄断反过来又会阻碍价格机制,扼杀自由竞争,使经济活动失去活力,破坏资源的合理分配。
“马歇尔冲突”所提出的竞争的活力和规模经济之间的关系,正是现代产业组织理论所关注的核心问题。
其次,马歇尔的经济理论触及了产品差别、生产条件差异和广告费用不同等造成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垄断因素问题。
尽管马歇尔所触及的产业组织的基本问题,只是散见于其庞大的经济学体系中,而且均未做出专题研究或明确的分析,但他的这些工作对后来者从事产业组织的研究具有极富价值的启迪,因而他被西方学者称为产业组织理论的先驱。
2、产业组织理论的奠基。
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取代了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运行的影响体现得十分深刻,尤其是20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大危机,使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正统经济理论与现实的矛盾日益显现。
产业组织理论渊源 主要流派及新发展
2、研究方法:哈佛学派以案例研究为主,而芝加哥学派更注重理论和实证 研究相结合。新制度经济学则更多地使用制度分析方法。
3、近期进展:行为实验、数据收集和分析以及理论创新等方面都在各个流 派中得到了应用和发展。但是,不同流派的研究侧重点和方法有所不同。
谢谢观看
3、创新与企业家精神: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创新和企业家 精神在产业组织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企业家通过创新和判断力来推动企业的发 展和市场的变革,成为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4、模块化生产:模块化生产是一种将产品或服务分解为若干个可独立设计 和生产的模块,从而方便企业灵活地配置资源和调整生产模式。模块化生产模式 的出现对传统的垂直一体化生产模式提出了挑战,也对产业组织理论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1、行为实验
近年来,行为实验在产业组织理论研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行为实验通过模 拟市场环境和企业行为,探讨市场竞争和合作行为的内在机制。例如,有学者利 用行为实验研究了企业的合作策略和竞争策略选择,以及市场结构对竞争行为的 影响等。
2、数据收集和分析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收集和分析在产业组织理论研究中的应用越来 越广泛。例如,有学者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了企业之间的竞争合作关系、市场结 构以及产业演化等问题。此外,数据挖掘和可视化技术也成为了产业组织理论研 究中常用的工具。
3、奥地利学派:以米塞斯和哈耶克为代表,该学派强调企业的企业家精神 和市场竞争的动态过程。他们认为企业家的创新和判断力是企业成功的关键,而 市场竞争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机制。
四、产业组织理论的新发展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技术的快速发展,产业组织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以下是近年来产业组织理论的一些新发展:
3、理论创新
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一、20世纪30年代以前《国富论》(Adam Smith);马歇尔冲突(Marshall);《垄断竞争理论》(Chamberlin);《不完全竞争经济学》(Robbison)二、20世纪30年代——70年代1938年:梅森(E·S·Mason)在哈佛大学建立了一个产业组织研究小组,对市场竞争过程组织结构、竞争行为、竞争结果进行研究;1939年:Mason提出了产业组织理论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向,同年出版了《大企业的生产价格政策》一书和一批关于产业集中度的资料;1940年:克拉克(J·M·Clark)发表了《论有效竞争的概念》对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和体系的建立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提出了有效竞争的基本概念和标准。
三、70年代后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不断发展和完善;哈佛学派不断受到批评和挑战;代表主流学派即哈佛学派研究SCP范式继续前行的产业组织理论;代表人物有考林、沃特森等;以芝加哥学派为首的其它非主流产业组织理论,代表人物有斯蒂格勒、德穆塞茨等。
产业组织理论只要学派及其理论内容1、哈佛学派的主要理论Harvard School1、SCP范式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 Paradigm“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主要以进入壁垒、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等指标来衡量。
哈佛学派建立了完整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在分析方法上重视实证分析、重视市场结构的作用。
Market Structure→Market Conduct→Market performance●Market concentration;●Product differentiation●Barriers to entry✓Business goals✓Business strategy✓Competitive practice✧Efficiency✧Profitability✧Technical progress哈佛学派的政策主张:1、主张维护企业间的竞争活力,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以最大限度的满足市场需求和推动技术进步。
哈佛学派、芝加哥学派竞争理论的比较与分析
哈佛学派、芝加哥学派竞争理论的比较与分析(一)哈佛学派的竞争理论哈佛学派是指自20世纪30-60年代,由一批哈佛大学的学者形成的比较完整的产业组织理论。
其观点最早起源于1938年,梅森在哈佛大学对市场竞争过程中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及其市场结果进行的经验研究。
50年代,贝恩等人继续从事该领域的研究,并在1959年出版了第一部系统论述产业组织理论的教科书——《产业组织》,成为产业组织的集大成者。
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以新古典学派的价格理论为基础,以实证研究为主要手段,把产业分解为特定的市场,按结构、行业、绩效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构造了“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分析框架,简称SCP框架。
其中,市场结构是指一个市场的组织结构特征,主要衡量标志有:(1)市场集中度,可以通过市场上的买者或卖者的数量和大企业所占比例表达出来;(2)产品差别化,是指同一市场不同企业生产同类商品在质量、款式、性能等方面的差异性;(3)新企业的进入壁垒,是指阻止新竞争者进入市场的因素或障碍。
市场行为是指企业在根据市场供求条件并考虑与其他企业关系的基础上,为取得竞争优势所采取的各种决策行为,它包括价格策略、产品策略、排挤对手等。
市场绩效则是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获得的最终成果的总和,反映了市场运行的效率,包括利润率水平、技术进步、充分就业等。
哈佛学派的竞争理论重点体现在市场结构对市场绩效的影响上,如贝恩认为,竞争是结构问题,判断一个行业是否具有竞争性,不能只看市场行为或市场绩效,而应看该行业市场结构是否高度集中,是否实际上由一个或数个寡头所控制,此外还要看进入该行业的壁垒是否很高,以至扼制新厂商进入该行业。
由于该学派强调市场结构对市场绩效的决定性作用,因此又被称为“结构主义学派”。
其主要观点包括:(1)在一个部门内过高的生产集中程度会导致糟糕的市场结果,但规模效益显著的部门除外;适度集中的寡头市场和带有某些原子市场的市场结构,可以实现按照竞争要求所期望的市场结果;因此,具有决定性的结构的边界不是位于原子市场和寡头市场之间,而是位于较高集中度的寡头市场和适度集中的寡头市场以及某些原子式结构的市场之间。
第6章 产业组织理论流派
第六章产业组织理论流派二至五章讨论了产业结构问题。
包括产业结构的演化规律、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高技术产业发展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以及产业关联问题。
本章至第八章讨论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组织理论(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是产业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产业是生产相同产品或具有替代关系产品的企业的集合。
研究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竞争与垄断的关系,探讨产业组织状况及其变动对产业内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从而为维持合理的市场秩序和经济效率提供理论依据和对策途径。
本章简要介绍几个主要的产业组织理论流派的形成及其基本观点。
一、哈佛学派的结构主义理论框架1.哈佛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产业组织的哈佛学派产生于1938年。
主要代表人物有:哈佛大学的梅森(E.Means)、克拉克(J.M.Clark)、贝恩(Z.Bain)、谢勒(F.M.Scherer)等。
1938年梅森(E.Means)建立了产业组织研究小组,开始对市场竞争过程的组织结构、竞争行为方式和市场竞争结果进行实验性研究。
1939年,梅森出版了《大企业的生产价格政策》一书,提出了产业组织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向。
1940年,克拉克(J.M.Clark)发表《论有效竞争的概念》一文,对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和体系的建立产生了重大影响。
1959年,梅森的弟子贝恩(Z.Bain)出版了第一部系统论述产业组织理论的教科书《产业组织》,为个别产业的具体分析和实证研究提出了理论基础和研究路径,尤其是对产业集中度、产品差别化、进入壁垒、规模经济性的有关研究,以及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关系的分析,在世界学术界产生了深刻影响。
1970年,谢勒(F.M.Scherer)出版了《产业市场结构和经济绩效》一书,进一步揭示了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总结了有关市场行为特别是价格形成、广告活动、研究开发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弥补了贝恩《产业组织》一书中对市场行为论述的不足,将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向前推进了一步。
产业组织理论的哈佛学派_董维刚
产业组织理论的哈佛学派董维刚(东北财经大学 研究生部,辽宁 大连116025) 摘 要:产业组织理论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用以分析、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涉及经济运行问题的新兴的应用经济理论。
哈佛学派作为产业组织理论发展史中最早形成的流派,其产生及发展都对产业组织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拟对哈佛学派的学派形成、理论体系等问题的历史研究做一综述。
关键词:产业组织理论;哈佛学派;SCP 范式收稿日期:2004-12-19作者简介:董维刚(1980-),男,山东烟台人,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F0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59(2005)02-0019-04 产业组织理论作为近年来经济学最活跃、成果最丰富的领域之一,有着久远的理论渊源,但其理论体系的形成却是20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哈佛学派的形成而逐渐确立的。
本文以哈佛学派为对象,研究其产生、发展,理论体系,政策主张等相关问题。
一、哈佛学派的形成和发展“产业组织”的名称以及对其最初研究的推动来自20世纪30年代后期的哈佛大学。
一批学者在对市场竞争过程中的结构、行为、绩效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组织理论。
(一)理论起源哈佛学派的理论观点最早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
张伯伦(E .H .Chamberlin )和梅森(E .S .Mason )首先在哈佛大学开设了产业组织课程。
1938年,梅森建立了一个包括贝恩(J .S .Bain )、凯森(C .Kaysen )、麦克尔(J .W .Mckie )、麦克海姆(J .Markham )和艾得曼(M .Addman )在内的产业组织研究小组。
该组织以深入的个案研究为手段,分析若干行业的市场结构,开始对市场竞争过程的组织结构、竞争行为方式和市场竞争结果进行经验性研究。
在继承张伯伦等人的垄断竞争理论的基础上,梅森提出了产业组织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向,并于1939年出版了《大企业的生产价格政策》一书。
产业组织理论复习整理
第一章导论产业组织的定义产业组织指的是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市场关系。
主要包括:交易关系、行为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和利益关系。
对产业组织的研究主要是以竞争和垄断及规模经济的关系和矛盾为基本线索的。
产业经济学的发展历程1。
哈佛学派 2. 新产业经济学(芝加哥学派)哈佛学派重点代表人物:张伯伦、梅森、贝恩、谢林著作:《垄断竞争理论》、《经济集中和垄断问题》、《产业组织》、《产业市场结构和绩效》研究重点:产业集中、进入壁垒等与垄断相关的产业问题重要特征:在分析框架中突出市场结构、在研究方法上偏重实证研究。
理论框架:SCP分析范式 = S结构—C行为—P绩效⏹结构(structure):厂商之间市场关系的表现和形式,包括买方之间、卖方之间、买卖双方之间以及市场内已有的买卖双方与正在进入或可能进入市场的买卖双方之间在交易、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的竞争关系。
⏹行为(conduct):厂商在市场上为谋取更多利润和更高的市场份额而采取的战略性行为或行动,即厂商作出决策的行为和如何实施决策的行为。
⏹绩效(performance):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下,通过一定的厂商行为使某一产业在价格、产量、成本、利润、产品质量、品种以及技术进步等方面达到的状态,即厂商的经营是否增加厂社会的经济福利,是否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第二章微观经济学需求价格弹性公式:边际收益函数:总收益函数:TR(y)=p(y)y边际收益函数:MR(y)=dTR(y)/dy边际收益:消费者剩余定义:消费者剩余衡量了消费者在市场上购买一种商品后他的福利(利益)在总体上得到改善的程度。
单个消费者剩余就是某一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数额与消费者实际支付的数额之间的差额。
将购买某种商品的所有消费者的消费者剩余相加,就得到了消费者剩余总额。
计算公式:总剩余与福利最大化1、市场均衡:市场均衡就是市场上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状态,也称为市场出清状态2、总剩余与福利最大化3、消费者剩余和生产剩余的运用:a。
哈佛学派形成
哈佛学派形成。
哈佛学派理论体系是34世纪94年代以后在美国以哈佛大学为中心形成的。
789年梅森教授在哈佛大学成立了一个产业组织研究小组开始对市场竞争过程中的组织结构、竞争行为和竞争结果进行经验性研究。
788年梅森的学生贝恩出版了第一部系统论述产业组织理论的教科书《产业组织》标志着哈佛学派的正式形成。
沿着梅森和贝恩的研究思路一批经济学家通过实证的截面分析方法进一步揭示了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考察了微观和宏观条件对市场竞争的影响出版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这些卓有成效的研究将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3:主要观点和政策主张。
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以新古典学派的价格理论为基础以实证研究为主要手段构造了一个既有系统逻辑体系又能深入具体环节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分析框架并对市场关系各方进行实际测量从而规范了产业组织的理论体系为产业的具体分析和经验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研究路径。
在哈佛学派的5/E分析框架中产业组织理论由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三个基本部分和政府的产业组织政策组成。
其基本的分析思路是结构、行为和绩效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即市场结构决定企业行为企业行为决定市场运行的经济绩效。
贝恩根据对美国制造业产业集中度和利润率之间关系的调查研究认为“如果存在着集中的市场结构厂商就有可能成功地限制产出把价格提高到正常收益以上的水平”。
在哈佛学派看来在具有寡占或垄断市场结构的产业中由于存在少数企业间的共谋、协调行为削弱了市场的竞争性其结果往往是生产者剥夺消费者的剩余破坏了资源的配置效率。
这就是“集中度———利润率”假说。
哈佛学派强调垄断的市场结构会产生垄断的市场行为进而导致不良的市场绩效特别是资源配置的非效率。
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哈佛学派认为最重要的是通过公共政策来调整和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有效的产业组织政策首先应着眼于形成和维护竞争的市场结构并对经济生活中的垄断和寡占市场结构采取强制性分割管制政策。
产业经济学-哈佛学派
哈佛学派一、哈佛学派概述西方产业经济学主要有三个学派:哈佛学派、芝加哥学派和新奥地利学派。
哈佛学派(Harvard School)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产业经济学的主流学派。
哈佛大学的梅森(E. Mason)教授和其弟子贝恩(J. Bain)是哈佛学派的代表人物。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一段期间,哈佛大学的梅森,发展了传统的市场结构—企业行为—经济成果(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简称SCP模式)的模式,使之成为产业经济学内容的框架。
他认为,产业经济学或称产业组织理论,既要靠实践经验的研究和经济制度的研究,又须要有一个理论上的分析框架,即结构—行为—成果这个框架。
他特别强调市场结构和其他客观的市场条件的重要性,把它作为认识市场上的企业行为的关键。
因此,他着重研究市场结构,以此作为产业经济分析的统一基础。
1959年,贝恩所著的第一部系统阐述产业组织理论的教科书《产业组织》出版,标志着哈佛学派正式形成。
哈佛学派的后来学者中最著名的是贝恩,他继续强调市场结构的重要性。
特别是他研究了市场经济中新企业进入一个产业时遇到的障碍,取得了重要成果。
这个“进入障碍”和市场集中性、产品差别性三者,是市场结构的关键要素。
二、哈佛学派的主要学术观点哈佛学派重视产业经济的实践经验,着重研究市场结构;此外,还强调垄断力量与一定的市场结构相联结的重要性,把它作为产业经济分析中的普遍性问题。
哈佛学派以实证的截面分析方法推导出企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存在一种单向的因果联系:集中度的高低决定了企业的市场行为方式,而后者又决定了企业市场绩效的好坏。
这便是产业组织理论特有的“结构―行为―绩效”(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简称SCP)分析范式。
按照这一范式,行业集中度高的企业总是倾向于提高价格、设置障碍,以便谋取垄断利润,阻碍技术进步,造成资源的非效率配置;要想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公共政策来调整和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限制垄断力量的发展,保持市场适度竞争。
产业组织分析理论——SCP理论
产业组织分析理论——SCP理论SCP理论是20世纪30年代哈佛大学学者创立的产业组织分析的理论。
最初由哈佛大学教授梅森首先提出。
作为正统的产业组织理论,哈佛学派以新古典学派的价格理论为基础,以实证研究为手段,按结构,行为,绩效对产业进行分析,构架了系统化的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的分析框架。
目录1.1 简介2.2 SCP范式3.3 SCP模型分析框架简介SCP理论是哈佛大学学者创立的产业组织分析的理论.作为正统的产业组织理论,哈佛学派以新古典学派的价格理论为基础,以实证研究为手段,按结构,行为,绩效对产业进行分析,构架了系统化的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的分析框架(简称SCP分析框架).(苏东水.2000)该理论对于研究产业内部市场结构,主体市场行为及整个产业的市场绩效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是产业经济学中分析产业组织的正统理论.在SCP框架中着重突出市场结构的作用,认为市场结构是决定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因素.分析程序是市场结构决定企业在市场中的行为,企业市场行为又决定经济绩效.因此,改善市场绩效的方式就是通过产业政策调整市场结构。
SCP范式现代产业经济学的“结构—行为—绩效”分析范式(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简称SCP范式。
这一范式认为产业结构决定了产业内的竞争状态,并决定了企业的行为及其战略,从而最终决定企业的绩效。
乔.贝恩(Bain,1958)在吸收和继承马歇尔的完全竞争理论、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和克拉克的有效竞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SCP 分析范式。
该范式成为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分析企业竞争行为和市场效率的主要工具。
他认为,新古典经济理论的完全竞争模型缺乏现实性,企业之间不是完全同质的,存在规模差异和产品差别化。
产业内不同企业的规模差异将导致垄断。
哈佛学派与芝加哥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比较
哈佛学派与芝加哥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比较哈佛学派与芝加哥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比较首先,两者坚持的理论观点不一样。
哈佛学派所依据的是微观经济理论中的新古典学派的价格理论,是将完全竞争和垄断作为两极,将现实的市场置于中间进行分析的,因而这一分析将市场中企业数量的多寡作为相对效率的改善程度的判定基础,认为随着企业数的增加和完全竞争状态的接近,经济基本上就能实现较为理想的资源配置效率。
但是芝加哥学派在理论上继承了奈特(F.Knight)以来芝加哥传统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和社会达尔文主义,信奉自由市场经济中竞争机制的作用,相信市场力量的自我调节能力,认为市场竞争过程是市场力量自由发挥作用的过程,是一个适者生存,劣者淘汰,即所谓“生存检验”的过程。
第二,两者的分析工具不一样。
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直接受到克拉克有效竞争理论的影响,他们的主要分析工具是SCP范式,即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
哈佛学派认为在市场竞争过程中,一定的市场结构决定一定的市场行为,而一定的市场行为又决定一定的市场绩效,它们之间是一种单向决定的关系。
在这三者中,市场结构是居于支配地位的,有什么样的市场结构就会有什么样的市场行为,有什么样的市场行为就有什么样的市场绩效。
因此,政府的反垄断政策应该关注市场的基本结构,防止出现过于集中的寡占市场或垄断市场。
而芝加哥学派却认为市场绩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不同的企业效率形成不同的市场结构。
正是由于一些企业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取得更高的生产效率,所以它们才能获得高额利润,并进而促进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市场集中度的提高,形成以大企业和高集中为特征的市场结构。
他们断言,高集中市场中的大企业必然具有高效率,而产生这种高效率主要在于大规模生产的规模经济性、先进的技术和生产设备、优越的产品质量和完善的企业组织和管理等因素。
从这一立场出发,芝加哥学派对哈佛学派的SCP 分析框架进行了猛烈抨击,认为与其说存在着市场结构决定市场行为进而决定市场绩效这样的因果关系,倒不如应该说是市场绩效或市场行为决定了市场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4值[1](%)
85≤C4 75<C4≤85 50≤C4<75 35≤C4<50 30≤C4<35
C4<30
C8值(%)
— 或85≤C8 75≤C8<85 45≤C8<75 或40≤C8<45 或C8<40
12
第四章 市 场
❖植草益的分类方法
市场结构
粗分
细分
C8值(%)
产业规模状况(亿日元)
❖ 决定市场结构的因素: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 程度和进入壁垒的高低。
❖ 市场集中度指标:CRn、集中曲线和赫菲德尔— 希曼指数。
❖ 产品差异化程度:广告密度(广告费/销售额)。 ❖ 进入壁垒的原因:规模经济性、进入时的最低必
要资本量、产品差别化和绝对费用等。
2
❖ 市场行为:企业在充分考虑市场的供求条件和与 其他企业的关系的基础上,所采取的各种决策行 为。
3
❖ 产业组织政策 促进竞争政策:适用于大多数竞争性产业
政府直接规制政策:适用于自然垄断产业
❖ 这种SCP分析框架所依据的微观经济理论,是将完全竞 争和垄断作为两极,将现实的市场置于中间进行分析的 自马歇尔以来的新古典学派的价格理论。因而这一分析 将市场中企业数量的多寡作为相对效率的改善程度的判 定标准,认为随着企业数的增加,完全竞争状况的接近 基本就能实现较为理想的资源配置效率。由于哈佛学派 将市场结构作为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重点,因此信奉哈 佛学派理论的人通常也被称为“结构主义者”。
哈佛学派的SCP分析框架
因果关系
市场结构 (Structure)
市场行为 (Conduct)
市场绩效 (Performance)
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公 共政策(产业组织政策)来调整和直接改善不合理的 市场结构。
1
❖ 市场结构:对市场内竞争程度及价格形成等产生 战略性影响的市场组织的特征。
10
第四章 市 场
4.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 垄断竞争是一种比较接近现实经济状况的市场结构,它
介于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之间,且偏向完全竞争。它的主 要特点是:(1)产业集中度较低。 (2)产品有差别。 (3)进入 和退出壁垒较低。
11
第四章 市 场
❖贝恩的市场结构分类
集中度 市场结构 寡占Ⅰ型 寡占Ⅱ型 寡占Ⅲ型 寡占Ⅳ型 寡占Ⅴ型
❖ 包括:价格策略、产品与广告策略、研究开发、 排挤竞争对手的行为、卡特尔、暗中默契行为。
❖ 市场绩效:在一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条件下 市场运行的最终经济效果。
❖ 评价标准:产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和利润率水平、 与规模经济和过剩生产能力相关的生产相对效率、 销售费用的规模、技术进步状况与X非效率、价格 的伸缩性及产品的质量水准、款式、变换频度和 多样性等。
9
第四章 市 场
2.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
完全垄断即只有一个买者或卖者的市场 。其市场结 构的特点是:(1)产业的绝对集中度为100% 。(2)没有 替代产品 。(3)进入壁垒非常高。
3.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
寡头垄断市场是指少数大企业控制着产业市场大部 分产品的供给,它们具有较高的市场份额。这是一种 介于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之间、以垄断因素为主同时 又具有竞争因素的市场结构。它的主要特点是:(1)产 业集中度高。 (2)产品基本同质或差别较大。 (3)进入 和退出壁垒较高。
4
❖“集中度—利润率”假说:在具有寡占或垄断市场 结构的产业中,由于存在着少数企业间的共谋、协 调行为以及通过市场进入壁垒限制竞争的行为,削 弱了市场的竞争性,其结果往往是产生超额利润, 破坏资源配置效率。 ❖因此主张必须对这些产业采取企业分割、禁止兼 并等直接作用于市场结构的公共政策,以恢复和维 护有效竞争的市场秩序。
业的有关数值X(可以是产值、产量、销售额、销
售量、职工人数、资产总额等)占整个市场或行业
的份额。计算公式为:
n
N
CRn Xi / Xi
i1
i1
15
第四章 市 场
衡量指标:(2)洛伦兹曲线(Lorenz curve)。洛伦兹曲线是一种相对
大规模
小规模
寡占型 竞争型
极高寡占型
70<C8
高、中寡占 型
低集中竞争 型
40<C8<70 20<C8<40
分散竞争型ຫໍສະໝຸດ C8<20年生产额> 200
年生产额> 200
年生产额> 200
年生产额> 200
年生产额< 200
年生产额< 200
年生产额< 200
年生产额< 200
13
第四章 市 场
二、决定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
8
第四章 市 场
(二)市场结构的基本类型 ❖ 四种基本类型的市场结构:
罗宾逊夫人在《不完全竞争经济学》中将市场 结构分为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垄断竞 争四种基本类型。
1.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完全竞争也称为“纯粹竞争”,也就是说市场上不 存在任何垄断因素。这种市场结构的特点是:(1)产业 集中度很低。 (2)产品同一性很高。 (3)不存在任何进 入与退出的壁垒。 (4)完备信息。
❖市场集中度 ❖产品差别化 ❖进入和退出壁垒 ❖市场需求的价格弹性 ❖市场需求的增长率 ❖短期成本结构。
14
第四章 市 场
❖市场集中度
涵义:市场集中度是用于表示在特定产业或市场中,卖者或买
者具有怎样的相对的规模结构的指标。
衡量指标:(1)行业集中度(Concentration ratio)。
行业集中度是最常用、最简单易行的绝对集中度 的衡量指标。它是指行业内规模最大的前几位企
5
❖哈佛学派重要特征:在分析框架中突出市场结 构、在研究方法上偏重实证研究。
❖ 结构主义的反垄断政策从80年 代逐渐失去了主导地位:一是 因为反垄断政策被认作是削弱 美国产业竞争力的原因,二是 大型反托拉斯案件带来了巨额 的诉讼费用和大量时间消耗, 三是产业组织的芝加哥学派在 理论上对结构主义的哈佛学派
展开了有力的批判。
6
市场
一 市场结构 二 市场行为 三 市场绩效 四 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
7
第一节 市 场 结 构
一、市场结构的含义和基本类型 (一)市场结构的含义
产业市场结构是指企业市场关系的特征和形式。 主要有以下几种市场关系: 1.卖方(企业)之间的关系; 2.买方(企业或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3.买卖双方的关系; 4.市场内现有的买方、卖方与正在进入或可能进入 该市场的买方、卖方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