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加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数学《连加连减》解决问题教学反思(2篇)

数学《连加连减》解决问题教学反思(2篇)

数学《连加连减》解决问题教学反思《连加连减》教学目标是初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

下面,就《连加连减》教学过程设计,谈谈我的体会和思考。

本节课体现了以下几个教学特点:1、创设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

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创设恰当的课堂情境,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由发展的阵地。

本堂课我创设了小明去爷爷家喂小鸡的情境。

学生们比较感兴趣,能很快地投入到学习的状态。

2、动态感知,静态领会。

为了让学生通过体验事情的发生过程,来明白算式的含义,我把书上的2道例题变成一个运动的过程,通过跑来2只小鸡,又跑来1只小鸡,让学生感受“添上、再添上”,通过小鸡吃饱了,跑走2只,又跑走2只,让学生感受到“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

通过喂小鸡这一课件以动态的形式呈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事情发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在看懂图意的基础上,列出算式。

再用课件动态展示喂完小鸡后的情景,将连加连减这两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像动画片一样娓娓道来,展示了知识的连续性,又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一新授环节处理的得心应手,学生一目了然很自然的就列出连加、连减的算式。

播放完课件后,我让学生自己动手,用他们喜欢的符号,在白纸上画出连加算式的含义,让学生静态领会连加的意义。

3、体现算法多样化。

我在教学做一做的两道题目时,学生就出现了几种不同的算式方法:一种是先算左边和中间的小棒,再加上右边的小棒;另一种是先算出中间和右边的小棒,再加左边的小棒;还有一种是先算左边和右边的小棒,再加中间的小棒。

在解决这道题时,允许学生用不同的算式来解决问题,充分尊重了学生,提倡算法多样化,给学生更多展示自己的思维的机会。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解决问题》教学反思1本单元安排了三个例题,分别是用加减法、小括号的算式,乘加(乘减)来解决相关问题。

其中上学期,学生已经接触过用加减法,乘加乘减来解决问题。

需要说明地是,应该让学生明确是多少步计算,并体会用更多的方法解决问题(如加乘等)。

教学时,需要让学生通过读、说、思,明确题目的数量关系,清楚题目的问题;并让学生在交流、汇报中体会不同解法的`奥妙之处,让学生充分地认识不同的解法。

但教学中发现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很多学生在找数量关系上,存在极大的障碍,对数量关系模糊,找不到已知与未知之间的联系,从而无法正确的列出式;其次,学生在解答问题时,比较偏向简单的方法,如表现在不善于应用小括号,就采用分步式进行解答;另外,不少学生存在计算错误多,没有正确写单位与作答等问题。

所以应该加强差生的辅导工作,强化小括号的练习,多要求采用列竖式计算的方法提高正确率。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2在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材安排了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刚接触有余数的除法,本身就有些困难,再加上还要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可谓是难上加难。

例5学习的是用“进一法”解决问题,这种题目对学生来说难度不是很大,学生很容易理解还剩余的2个人也要坐船,如果这两个人坐到其他船上,人数就多了,不符合最多坐4人,所以这2个人要再坐一条船,要用5+1=6(条)。

我带领学生用了一节课的时间认识了进一法,用做了相应的练习,学生掌握比较好。

第二节课,我们又学习了“去尾法”,这种题目也不难理解,剩余的钱不够买一个面包了,所以只能买3个,还剩余1元钱。

我给学生强调了统一的格式,要先认真读题,正确列除法算式并正确解答,然后根据题意判断用“进一法”还是“去尾法”,最后写上简单的'答。

学生对于这两种题型能熟练正确的区分,只是个别学生加单位名称时经常写错,他们还是不理解题意。

例6是解决有规律的排列问题,学生刚开始接触这种题目有点难度,做了两道题以后,他们就已经很熟练了。

一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教学反思正文第一篇:一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教学反思万科城市花园小学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加法)”教学反思解决问题一直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刚接触解决问题,对题目的题型、格式要求,理解有相当大的难度。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能看懂图意,知道图上大括线和问号的用意,能从图中看清题目告诉我们什么,要求什么,能掌握此类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数学知识同日常生活是紧密联系的。

重点:能看懂并正确表达图意,知道大括线和问号的含义。

难点:提高学生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复习旧知:观察图中,并说说图中告知我们什么,“左边有3个苹果,右边有4个苹果。

”再让学生列式计算。

导入新课:在教学过程中,先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图里有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图的意思。

在学生观察、汇报的过程中让学生从图中得知:左边有4只兔子,右边有2只兔子。

根据这两个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但在讲解时发现学生不明白什么是问题。

经过举例后学生提出“一共有几只兔子?” 出示“一共有几只兔子?”引出“大括线”,讲解大括线时只告诉学生大括线表示合起来,应告知学生“合起来”就是“一共”的意思。

接着讲解大括线下的“?只”就是让我们求出一共有几只兔子。

也就是把左边的4只兔子和右边的2只兔子合起来。

1 / 2万科城市花园小学讲解“大括线“与“?只”时应板书在黑板中,再让学生列算式。

接着引出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要求一共有几只,要把两部分合起来,该怎样计算。

学生汇报并板书:4+2=6(只),提出“为什么要用加法计算?列出算式后引导学生检查解答是否正确,学生检查用的方法是左边有4只右边有2只合起来有6只,所以解答正确。

应重点引导学生数数的方法。

从左往右数1、2、3、4、5、6解答正确。

接着口答:一共有6只。

练习巩固:完成课本第46页的“做一做”,学生能看懂图意,知道图上大括线和问号的用意,能从图中看清题目告诉我们什么,要求什么,并能列出算式检查,但没有让学生口答。

《加法》教学反思 (2)

《加法》教学反思 (2)

《加法》教学反思
加法是数学中最基础的运算之一,也是孩子们在学习数学时最早接触的运算之一。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忽视了加法教学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对加法的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本文将对加法教学进行反思,探讨如何更好地教授加法,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

一、加法教学的重要性
1.1 加法是数学的基础
1.2 加法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必备技能
1.3 加法教学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至关重要
二、加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趣味性
2.2 缺乏实际应用
2.3 缺乏个性化教学
三、改进加法教学的方法
3.1 利用教具和游戏增加趣味性
3.2 结合实际问题进行教学
3.3 采用个性化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教学设计
四、加法教学的评估方式
4.1 定期进行测试和测验
4.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
4.3 与学生和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
五、加法教学的未来发展
5.1 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在线教学平台和教育APP
5.2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5.3 加强学校与家庭的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
总结来说,加法教学是数学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我们需要重视加法教学,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学效果的评估,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能力。

希翼通过本文的反思,能够引起更多教育工作者对加法教学的重视和关注,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加法教学反思(实用3篇)

加法教学反思(实用3篇)

加法教学反思(实用3篇)1.加法教学反思第1篇加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是学生学习加法运算的的起始课,本节课的训练重点是通过熟悉的情境观察,语言的交流表达,游戏中的操作演示等活动,使学生体验并初步感知加法的意义,经历把两部分合在一起抽象为加法运算的过程。

从中掌握:认识“+”号,会读加法计算,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

体会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做到了以下几方面: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加法含义。

本节课的开始,我通过小丑主题图让学生观察,说说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学着运用数学语言表达发现的数学信息。

创设了“把3个红气球和一个绿气球放在一起”这样一个情境。

,使学生初步感知,“合起来”就是“加起来”的意思,就要用加法计算的算理,使学生对加法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自主探索。

在自主探索中自主探索让学生充分体验加法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并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实践,多种感官并用,学习的过程化静为动、化难为易,思维水平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

让学生动手操作,摆一摆,合一合,说一说,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自己的探索中领悟到加法的意义,记忆更加深刻,说一说这个环节,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通过数学学习,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是新课标中特别强调的。

加法的初步认识对现在的一年级小学生来说很简单,但要用数学的语言把图意说清楚说明白,并用列式计算的形式呈现出来,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

这时就需要教师用规范的语言深化他们对加法的认知,使他们加深了对加法的意义的理解,又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为今后学习应用题打下了基础。

不足之处:1.学生的倾听和回答问题习惯还需要加强培养。

虽然开学到现在,我很注重培养学生的倾听和回答习惯,但在本节课还是出现同学在老师没说完或同学没回答完时,就急匆匆地把答案说出来。

三位数加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三位数加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三位数加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在反思三位数加法解决问题教学的过程中,我深入思考了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效果以及教学目标三个方面,从而对教学内容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在教学方法上,我意识到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虽然能够系统传授知识,但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和实际操作,我发现学生们对三位数加法的理解更加深入,解决问题能力也有所提高。

这种教学方法的改变,使我认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主动探究。

在学生学习效果方面,我发现学生在掌握三位数加法的基本技能后,仍需在解决问题方面下功夫。

有些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往往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针对这一问题,我在教学中加入了更多实际情境的练习,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如何运用三位数加法。

这样的教学调整,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心。

在教学目标方面,我认识到三位数加法解决问题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计算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够在掌握三位数加法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

通过这次教学反思,我深刻体会到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激发学生潜能、培养他们综合素质的过程。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尝试创新教学方法,关注学生学习效果,努力实现教学目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我也将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为更好地服务学生、服务社会做好准备。

在这样的思考中,我对三位数加法解决问题教学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也为今后的教学实践奠定了基础。

用加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用加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用加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对于已经入学近两个月的一年级小朋友而言,对7以内的加减法计算已经不存在问题,在课的开始我以学生闯关的方式出示五道数学计算,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涨,对于自己能解决的问题也是乐此不疲。

第二环节当孩子们的思绪乘着开心乐园专列到达大森林看到小动物时,孩子依然很开心,随机我提出一个孩子从未听过的数学课堂语言,那就是你看到这幅图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吗?孩子听完一头雾水,第一个孩子以很自信的姿态举手站起来回答说:“我看到了兔子们在采蘑菇,又来了两只兔子”。

显然这不是我想要的结果,我随机又追加补充说:“能用上我们学习的数字和方位词在来描述一下吗”?第二个孩子站起来说:“原来有五个兔子,又来了两只兔子”,显然好很多但是还是没达到我的目的,第三个很有数学天分的孩子站起来回答说:“左边有五只兔子,右边有两只兔子,他们合起来是7只”,此时我找到了我想要的那两句话,孩子呢也想到了本节课的结果,但是我清楚的发现,从我问问题到现在,大多数孩子对我问的问题不清楚,更别提明白了,对于一年级孩子我忽略了解剖问题,没从孩子的实际年龄出发,提出问题偏于高段化,课后认真思考后我重新调整思路设计了问题,在练习课中重新应用。

(例如:顺着老师的左手看你看到了什么?孩子准确的表达出数量和方位,最后把这两部分分别说一说看到了什么?孩子便清楚的说出左边有几只,右边有几只、、、、、、,这就是数学信息。

)很快等到了我预期的效果。

对于本节课6和7用加法解决问题,难点在于让孩子理清大括号和问号放在一起的含义要搞清楚,进而列算式解答,列算式解答只是理清题意之后的一个结果,掌握方法才是关键。

当孩子对数学信息这个词还处在模糊的阶段,这时我虽然以很儿化的语言表述我们今天还请来了两个符号宝宝,看他们来了,很快他们出现在了图的下方,让孩子自己思考这两个符号宝宝放在这是什么含义,这时班里的孩子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合起来有7只兔子”。

显然孩子是对这个突如其来的陌生符号没有一点自己的理解,见此状况我说:“咋们听听小精灵是如何介绍他们的”,孩子听完语音介绍仍然自行表达不出大括号以及问号的含义,课后进行自我反思以及教研议课活动,让我在练习课对此有了新的处理方式,(例如:刚才同学们看到了左边有5只企鹅,右边有两只企鹅,我用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符号将两边的企鹅放到了一起,谁来说说大括号有什么作用?生1:合起来,生2:一共,师:我这还有一个符号?它是用来提问题的表示多少的意思,谁来把大括号和问号连起来说说是什么意思?生:一共是多少?结合这道题谁能再说得更仔细一些呢?左边有、、、、、、)面对一年级孩子该有的具体引导以及应有的板书要及时书写,一带而过的教学内容方式切不可再出现,课堂是孩子的课堂,但课堂也必须是让孩子会听能懂的课堂,问题不细化就像一嘴吃不了一个大胖子是一个道理,一年级的数学课堂设计问题一定是将难点分解,结合本班学情问题环环相扣而为之的。

《20以内的进位加法—解决问题》同课异构教学反思

《20以内的进位加法—解决问题》同课异构教学反思

《20以内的进位加法—解决问题》同课异构教学反思课题:20以内的进位加法—解决问题(例5)。

与同年级的另外两位数学老师进行了同课异构,通过同课异构暴露自己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的问题,向其她老师学习她们在教学上的亮点,这是一项对于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大有裨益的教研活动。

此次活动反思如下: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目标设定笼统不够清晰,没有具体细化到本节课例五所指向的感受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体会从不同的角度寻找信息在解决问题时的异同。

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不够一致。

教学目标的制定一定要基于课程标准进行。

教学目标的科学制定思路清晰的开展一节课的前提条件。

如果目的地都模糊不清晰,如何到达所谓的终点;同理,没有科学的教学目标,何谈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能够顺利到达知识的彼岸。

作为一名新教师,对教材的内容安排的设计意图,教材的重、难点把握往往存在不清晰之处,一定要充分用好教师教学参考用书。

(二)课题导入:参考教师用书,设计了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为了增强趣味性,设计了彩球对对碰闯关游戏进行复习巩固导入。

甚至自以为这个环节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因为这个环节课件展示并没有充满挑战性,而是很缓慢地展示,学生没有强烈的快速反应欲望,课堂上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效果并不显著。

同样采用复习导入的荆老师采用传统的计算卡片,学生随意抽取卡片,迅速计算反而达到了更好的调动学生兴趣的课堂效果。

但X老师的课堂导入环节展示了两幅图片,从不同角度观察图片,看到的结果也是不同的,更能很好地契合这节课从不同的角度提取信息,采取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教学目标。

同时,X老师提出希望学生能够拥有像鹰一样的眼睛,整节课学生都积极寻找都可以从哪些不同的角度提取信息,极大的调动了学生认真思考的积极性,这是本节课很大的一个亮点。

(三)教学过程1.教学思路不够清晰,教师用语不够简洁,没有给学生充分参与课堂的机会,未能体现学生主体性地位。

大学课程一直学习理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加法教学反思(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加法教学反思(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加法教学反思(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加法教学反思第【1】篇〗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结合具体情景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掌握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口算;经历探索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的过程,通过算法多样化,初步学会有个性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解决问题的喜悦,喜欢数学。

为了顺利地突破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中我主要关注了以下几点:1、抓住知识“生长点”,巧设复习过关题,激发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

本节课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第二课时,是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用“凑十法”来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所以上课伊始我首先以“游戏”和“抢答”的'形式设计了三类练习题,对刚学过的“9加几”进行了回顾复习,通过复习为下面学习新知做好了知识铺垫,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帮助学生树立起了学习的信心,保证了学生能以最佳的学习状态投入到后面的学习中。

2、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机会。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在新授过程中,我设计从学生熟悉的校园运动会入手,利用教材中学生领取饮料的场景,通过这样的设计安排,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然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找出了两个主要问题(两组一共要多少瓶果汁;两组一共要多少瓶水);接下来我引导学生先寻找第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法,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学习,学生很轻松地列出了算式。

但在探索用多种方法计算得数时,学生只探索出了一种计算方法“凑十法”,给人的感觉学生的思维想象太狭窄,可能这与第一节课“9加几”的教学时,强化了“凑十法”有关系。

在顺利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我把第二个问题完全放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独立解决。

《解决问题加减两步应用题》教学反思5则范文

《解决问题加减两步应用题》教学反思5则范文

《解决问题加减两步应用题》教学反思5则范文第一篇:《解决问题加减两步应用题》教学反思《解决问题加减两步应用题》教学反思首先课的开始,通过“公园游玩”的话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数学的问题与生活实际更加贴近,让学生在上课之前对本课堂充满了兴趣。

然后小组讨论在主题图中能发现什么并在组内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级交流解决问题方法。

然后让把学生把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1)22+13=35(人)(2)22-6=16(人)35-6=29(人)16+13=29(人)观察比较两种方法的联系,先独立回答,有困难的可以在小组内互相解决,因为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深处独立自己解决问题,教师起引领作用。

本节课中尤其在这个环节中小组合作比较合适,而且效果也很好,学生评价的内容也比较丰富,与此同时也进行自己独立思考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第二篇:《乘加减、除加减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练习二十三的第2、9、11、12、13题。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运用乘加(或减),除减(或加)两步计算解问题。

2、借助习题中的事例进行环保教育,增强学生保护益鸟益虫、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解答问题方法,为学生选择简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一、复习计算203+6 88-153 722-100603+50 993-25 29+54要求:①观察算式,说一说运算顺序。

②计算结果,鼓励学生用口算。

二、探究新知1、导入谈话。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需要我们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

今天,老师这里又有一个数学问题,你们可以帮助老师来解决吗?想想看吗?2、乘法和加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课本第101页的第2题)(1)出示题目:看图观察,把学生带人生活情境。

(2)提示问题。

可同时接待多少位客人?(3)收集信息:①圆桌有7张,方桌有6张;②每张方桌可以坐4人,每张圆桌可以坐4人。

20以内进位加法解决问题

20以内进位加法解决问题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用20以内的进位加法解决问题》说课稿及教学反思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用20以内的进位加法解决问题》,下面我就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个方面来阐述。

一、说课标一年级上册的课程目标可以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1、知识与技能方面: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采取的方法不同,列式不同,解决同一问题。

2、数学思考方面:发展数感和空间观念。

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能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想3、问题解决方面: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4、情感态度方面:有好奇心,能参与数学活动,在他人帮助下,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成功,能尝试克服困难。

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尝试对别人的想法提出建议二、教材分析知识目标:通过有趣的具体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活动中领会观察的角度不同,列式不同,解决方法相同,都是求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能力目标: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

情感目标:在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趣味和快乐,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根据教材的特点,我采用以学生活动为主导取向的活动建构式的教学方式,学生通过一系列既联系生活实际又具有实践性的活动建构新知,让数学学习真正成为师生互动交流的一个过程展示。

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喜好新鲜事物,有很强的求知欲。

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

同时,我还注意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给学生自评、互评的机会,把评价的权力留给学生。

三、说教材1.教材提供了开放的问题情境——运动场中拉拉队表演图。

图中队员按前后位置看,可分为前排和后排,从性别分,又分为男同学和女同学。

这样学生在面对同一幅图画时。

《6、7的加减法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

《6、7的加减法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

《6、7的加减法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6、7的加减法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教材在6、7的加减法后,第一次出现理解决问题的内容,并介绍了大括号和问号。

教材第一次出现了这种形式的内容,是一种在情境图中反映的数学问题,有利于学生数学与生活相结合,在生活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会一般性策略所要经历的步骤: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检验、口答,这也是教材修订后的局部,让孩子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现把这节课反思如下:1、表达数学知识本质特征教材中的解决问题是一幅幅生动活泼的情境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络,但难免有一些非数学因素的存在,例如例题中小兔子采蘑菇的事件、小兔的颜色等都有可能干扰学生,在3班试讲时,就有孩子很关注这些方面,为了帮助学生顺利找到数学信息,理解数学问题,我采用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相结合的方法,在动态中经历简化题目的思维过程,我先让学生用数学目光看图,获取数学信息,过滤非数学因素,再介绍大括号和问号,并根据情境图理解其意义,从而提炼出问题,并用手势边比边说,这样,就使图中的数学问题完好而深入,也使学生在学解决问题时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2、重视数学学习经历的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经历的获得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有些学生在以后的解决问题的学习时,会遇到困难,主要原因就是缺少经历,所以,在这节课中,我注意适时引导,让学生经历、积累学习经历。

例如在本课中,学生学习图意后,让学生用图形或符号画直观图的形式将图意呈现出来,能有效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深度理解,使学生积累理解题意的好经历。

3、培养学生学习方法解决问题是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不仅仅是获得问题的详细答案,在学习过程中,还要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帮助学生建构数学模型。

在这节课中,一年级的学生是第一次解决问题,教材中给了三个根本步骤:图里有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并借助做动作、画图理解题意,检验引导学生有序,练习体验策略的.多样性,逐步建立用加法解决问题的模型。

乘法、加法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

乘法、加法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

乘法、加法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标题:乘法与加法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在数学教学中,乘法和加法是基础且重要的运算方法。

它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以下是我对乘法与加法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旨在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两种运算方法。

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乘法和加法的运算规律。

2.培养学生运用乘法和加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二、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乘法和加法的应用。

2.采用分组合作法,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3.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发现乘法和加法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反思1.注重基础知识讲解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乘法和加法的基本概念掌握不牢。

因此,我加强了基础知识讲解,让学生理解乘法和加法的本质,提高他们的运算能力。

2.创设生活情境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乘法和加法,有助于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讲解乘法时,可以设置购物场景,让学生计算购买多件商品的总价;在讲解加法时,可以设置统计人数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加法的应用。

3.强调算法优化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解决问题时,算法选择不当,导致计算过程繁琐、容易出错。

因此,我强调了算法优化,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算法解决问题。

例如,在解决乘法问题时,可以采用分配律、结合律等方法简化计算过程;在解决加法问题时,可以采用分组、排序等方法提高计算速度。

4.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乘法和加法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现这种联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乘法可以看作是加法的简便运算,通过乘法可以快速解决多个相同加数的和。

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乘法和加法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如面积、体积计算等。

5.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要加强基础知识讲解,提高他们的运算能力;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要适当提高难度,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教学反思本次教学内容为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主要围绕加法运算的结合律和交换律展开。

反思如下:首先,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得很清晰明确,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加法的结合律和交换律,能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

而教学手段采用了丰富多样的形式,包括课堂讲解、小组讨论、游戏互动等,使得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都能够积极参与,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生的参与和互动。

通过小组讨论和游戏互动等形式,让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和交流,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在教学中,我也注重了学生的启发式提问,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并理解知识,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但是,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课堂时间安排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导致部分内容讲解不够充分。

在教学中,我应该更合理地安排课堂时间,确保每个环节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展开。

其次,在教学中,我也发现了部分学生对于加法运算定律的掌握不够扎实,可能是因为我在教学中对于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巩固不够,这也是我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的地方。

总的来说,本次教学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我会认真总结本次教学的经验和教训,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力求在以后的教学中做得更好。

同时,我也会加强个别学生的辅导和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为他们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会更加注重课堂时间的合理安排和内容的充分讲解。

我会提前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准备和整理,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够有充分的时间展开。

同时,我也会更加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希望能够通过更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会更加注重对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巩固。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是建立在学生对加法运算的基本理解基础之上的,所以我会抽出一些时间进行基础知识的复习,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掌握加法运算的基本规则。

《用6和7的加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用6和7的加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用6和7的加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会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口头表达能力。

我把“大括号”和“?”表示的意思及正确分析情境图的题意,并列出正确的算式解答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一年级的孩子,刚从幼儿园升入小学,基础知识薄弱,也没有形成常规的听课习惯。

解决问题是刚刚接触的,掌握起来难度较大。

以下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反思:1、首先,我在课的开始复习了6、7的加法口算,为接下来的列式计算做好计算的铺垫。

2、运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如,在观察图里有什么时,我用课件把左右两边的兔子分开出示,让学生懂得表达左边和右边各有多少只兔子;在理解大括号的意思时加上手势动作,让孩子明白大括号就是合起来的意思;在练习看图列式计算时,我让孩子们先观察再边说边用动作表示。

3、在授课过程种,我着重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判断能力,同时还适时渗透要乐于助人的美德。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1、教师的引导语有时没有引到点子上。

2、各环节的时间分配方面没有控制好。

3.教师的手势可以更准确一点,如左边有几只兔子,可用手指来展示。

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一批玉米种子,发芽粒数与没有发芽粒数的比是4:1,这批种子的发芽率是()A.20% B.75% C.25% D.80%2.把一个圆柱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削去部分的体积与圆锥体积的比是()A.1:2 B.2:1 C.1:3 D.3:13.下列图案中,对称轴条数最多的是()。

A.B.C.D.4.下图中的正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体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

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3倍。

B.圆柱的体积比正方体的体积小一些。

C.圆锥的体积是正方体体积的。

D.以上说法都不对。

5.下面各题中的两个量成正比例关系的是()。

A.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B.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它的底和高C.长方形的长一定,它的宽和周长D.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6.一个圆柱的上下底面是()的圆。

《加法》教学反思范文

《加法》教学反思范文

加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本的运算之一,也是孩子们在学习数学时必须攻克的难关。

因此,加法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本篇文章将通过对自身在教学加法中的反思,总结出最优秀的教学方法与技巧。

一、教学思路在教学加法的过程中,我注意到孩子们普遍存在理解困难、计算慢、失误率高等问题。

因此,我的教学思路需要解决如下几个难点:孩子们需要充分理解加法概念并建立加法意识。

在学习加法前,我通过例题和实物模型,让孩子们逐渐理解什么是加法及其运算规则。

此外,我通过生活常识和情景模拟,让孩子们感受到加法的实际运用。

例如:“如果你吃了一个苹果,再吃了一个香蕉,你一共吃了几个水果呢?”这样的问题,能够增强孩子们对加法的实际认知,从而理解加法概念。

接着,我注重加法的基本技能建立。

对于孩子们而言,掌握了加法的计算规则,只是解决问题的基础。

因此,我更注重孩子们基本能力的建立。

在这方面,我主要采用口算和算术练习两种方式。

口算是通过多次反复的练习,让孩子们逐渐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度。

算术练习则是通过让孩子们做许多练习题,加强孩子们对于知识点的掌握,巩固计算技能。

我关注计算过程中失误率高的问题。

在孩子们的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计算错误的情况。

为了避免这个问题,我会让孩子们学习如何检查计算结果。

例如:同时检查计算的过程、检查计算结果与与题目要求是否一致等方面。

二、优秀教学方法总结教学加法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经过多次的尝试和实践,我总结出一些最优秀的教学方法与技巧,具体如下:1.生活情境法生活情境法是将加法的运用引入到孩子们的生活中,加强孩子们对加法概念的直观认知。

例如:从日常中的口语和情境中出发,把孩子自己身临其境的场景编成算式,让孩子通过角色扮演来体验,这样能更好地巩固孩子对加法的认识。

2.操作模型法孩子们具有一定的操作能力,能够通过实物模型或图形模型的方式,帮助孩子们更加清晰的理解加法概念。

例如:使用珠算,让孩子们通过操作珠子,逐渐掌握加法,从而提高口算的能力。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人教版二年级上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人教版二年级上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
教学反思
“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是低年级简单应用题教学中的难点,是在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关键是要让学生理解较大数是由和较小数相同的部分,和比较小数多的部分合起来的。

要求较大的数就把两个部分加起来。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精心指导学生观察、操作、讨论、说理,让学生自己探索规律。

我们班在画图解决问题是给同学们自主探究的时间不够充足,观察题意并说出题意没有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二年级加减法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二年级加减法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二年级加减法实际问题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在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中,加减法实际问题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能够运用加减法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加法实际问题例如:小明有3个苹果,妈妈又给他2个,小明现在有多少个苹果?这是一个简单的加法实际问题,通过实物演示或者画图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把原来有的和又得到的合起来就是现在有的,用加法计算,即3 + 2 = 5(个)。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原来有3个苹果,又得到2个)和问题(现在有多少个苹果),找到数量关系:原来的数量+增加的数量 = 现在的数量。

2. 减法实际问题例如:树上有5只鸟,飞走了2只,树上还剩多少只鸟?这是一个减法实际问题,同样可以用实物演示或者画图来帮助学生理解,从总数里去掉飞走的部分就是剩下的部分,用减法计算,即5 2 = 3(只)。

对于这类问题,要让学生明确已知条件(树上原来有5只鸟,飞走了2只)和问题(树上还剩多少只鸟),数量关系为:总数减少的数量 = 剩下的数量。

三、教学方法1. 直观教学法在教学加减法实际问题时,直观教学法是非常有效的。

例如,使用小棒、计数器、实物等教具。

在讲解加法时,如3+2,可以让学生先拿出3根小棒,再拿出2根小棒,然后把它们合在一起数,一共是5根小棒。

这样通过直观的操作,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加法的意义。

在减法教学中,如5 2,可以在黑板上画出5个圆,然后划掉2个圆,让学生数一数剩下几个圆,从而理解减法是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

2. 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中的情境来引出加减法实际问题。

比如在讲加法时,可以创设购物的情境:小红去商店买文具,铅笔3元一支,橡皮2元一块,小红买一支铅笔和一块橡皮一共要花多少钱?这样的情境贴近学生生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容易理解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法。

对于减法情境,可以是:小明有5元钱,买了一本2元的本子,还剩多少钱?通过这样的情境,学生能更好地体会减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加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反思:
在设计和执教这一课的过程当中,我认为做到以下几点是非常关键的。

一、在情境中自主获取信息
本节课创设了生动活泼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观察、发现、收集数学信息。

由于学生观察的角度不同,会得出不同的信息。

因此在交流信息时,通过自由说、同桌互说,以及全班交流,促使学生进行全面有序的观察,使多数学生在情境中收集到解决同一个问题的不同的数学信息,
二、在体验中自主发现策略
一年级的学生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大多数学都在我们提出问题之前直接说出问题的结果了。

为了让学生体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学习例题时,我指出要想好好招待这些小客人就一定要知道一共有几只兔子这个问题,并引导学生用算式来解决问题。

在基础练习中,开始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看到的情况自己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发现的信息进行分析,从中筛选提炼有用的信息。

在拓展练习中,才真正放手,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

在整个过程中,我真切地体会到教师在课堂上掌握好扶放程度的重要性。

三、在交流中重视培养习惯
让一年级的学生呈现解决问题的结果是很容易的,但要让他们把想法表述出来还是比较难的,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让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先树立好榜样,光有一个人会说还远远不够,在说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其他学生学会认真倾听,倾听之后还要及时模仿,这不仅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每种方法,并能在表述算法的过程中体会不同算式说表示的不同意义。

这一切,教师的引导性评价很重要,要使会说的学生获得被欣赏的愉悦心理体验,使会听的学生感受到会倾听的好处,使会说的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结合多位老师的点评,以及自己的思考,我觉得这课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不能走出情境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是最大的遗憾
如果说这节课的情境创设是成功的,那么走出情境解决实际问题就是失败的。

我上课之前是有考虑过这个问题,但是最终我还是没有想出解决的办法。

我想,如果我在整节课中,多奖励学生一些花朵,然后让这些花朵,分别贴在黑板
的两侧,如左侧7朵,右侧4朵,其中黄花是6朵,红花是5朵。

在最后的总结之后,让学生帮我计算一共奖出了多少朵花,是不是算走出了情境,解决实际问题了呢?
二、练习题的设计和反馈处理有待改进
在“停车场”的那道题,有人会问为什么车子都用红色的,我的考虑是这样的:按方位和颜色来计算已经在例题里出现过了,所以这道题,我就不再按颜色来分,而是按车子的种类分。

关于8-4=4(辆)这个选项,我自己也有疑惑,因为学生基本上可以马上排除它,我一直在想:如果把第一个选项改成12-4=8(辆)或者是12-6=6(辆)会更好一点?因为之前学生在学习一图四式之后,就养成了看到一条算式想到其他三条算式,在探寻“一共有几只兔子”这个问题时,学生确实写出了15-7=8(只)和15-8=7(只)等算式,而且有些小朋友在和同桌交流的过程当中还很自豪地说自己不仅想到了加法还想到了减法,不过在反馈时,那些学生也没有提出减法的算式。

所以我想,是该把减法放在探究新知环节中评价,还是在这个基础练习里,就可以利用12-4=12(辆)或12-6=6(辆)这两条算式做到加法和减法的比较呢?
在“猴子园”里,我意图是让学生体会当条件不足时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但如何让学生明白我的意图呢?我选择了放手让学生说,我以为他们会猜,最后再由我总结:“树上到底有几只猴子,我也不知道,那么我们都不知道这树后面有几只猴子,那这个问题能解决吗?”可是我的学生似乎很自信,有的认为就是1只,有的认为就是2只,有的认为就是3只,造成这样的结果可能有两个原因:其一,也许他们确实在猜,但是不会表达;其二,也许是我的语言误导了他们,因为我说:“一共有多少只猴子呢?谁能最快用算式表示出来?”所以他们无论如何都要想出一条算式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