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虚拟企业理论研究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虚拟企业理论研究综述
本文从组织与技术等多个层面考察了西方代表性的虚拟企业理论研究课题,并对虚拟企业进一步研究作了分析与评述。
关键词:虚拟企业核心能力虚拟技术
20世纪20年代,美国工程师福特开创了世界第一条汽车流水生产线,采用“少品种大规模”、“金字塔型多层次垂直”的生产组织方式,奠定了美国二战后制造业独霸全球的基础。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统一市场的形成,制造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产品需求朝着多元化发展,促使生产规模从“少品种大批量”朝着“多品种变批量”方向发展,企业竞争要素也从成本、规模与质量转向时间与速度的竞争。制造企业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必须改变原有的组织和生产模式,迅速响应市场需求,适应不断改变且不可预见的市场环境。20世纪80年代后,日本凭借丰田汽车公司开创的精益生产制造模式在制造业领域赢得了强有力的竞争优势,从而超越了美国在制造业方面的霸主地位。为重新夺回美国制造业的世界领先地位,美国政府把制造业发展战略目标瞄向21世纪。美国国会于1986年要求美国国防部拟定一份发展制造技术的长期规划以提高美国企业的全球竞争力。在国防部的资助下,由美国海军制造技术办公室和里海大学的艾柯卡研究所主持,以美国13家大公司为主,组织了100多家大学和咨询公司,在分析美国工业界400多篇优秀报告,经过长时间的调查和研究,向美国国会提交《21世纪制造企业研究:一个工业主导的观点》的报告。该报告中首次创造性地提出了以“虚拟企业”(Virtual Enterprise)为基础的敏捷制造组织模式,这标志着虚拟企业概念的诞生。
国外研究虚拟企业的组织、先驱与成果
(一)相关研究组织
国外研究虚拟企业理论的专门组织目前主要有两个:美国的“敏捷性论坛” (Agility Forums)和英国的“欧洲敏捷性论坛” (Europe Agility Forum)。两者相比,前者研究较早,研究实力更强。Agility Forums由《21世纪制造企业研究》项目组于1994年演变而成,主要从事敏捷虚拟企业理论研究、传播以及虚拟化商务实践的战略咨询。Europe Agility Forum是由英国的战略咨询家Paul·T·Kidd 于1995年在Cheshire成立的研究敏捷企业的虚拟组织,主要追踪研究此领域的国际动向,为产业界的敏捷化工程提供思想、方法和工具。
(二)先驱与成果
国外虚拟企业理论研究领域的主要先驱有:虚拟企业创始人Kenneth·Preiss、Steven·L·Goldman、Roger·N·Nagel;美国战略咨询家Rick·Dove以及英国战略咨询家Paul·Kidd等。
1.Kenneth·Preiss、Steven·L·Goldman和Roger·N·Nagel。三人均为美国里海大学教授,是《21世纪制造企业研究》报告的负责人,敏捷制造与虚拟企业理论的创始人,美国Agility Forum组织的高级研究人员。三人合作代表性专著有1994年的《敏捷竞争者与虚拟企业:使顾客满意的战略》和1997年的《以合作求竞争》等。主要成果:首创敏捷制造与虚拟企业概念;提出虚拟企业追求速度效应是以合作求竞争方式;提出虚拟企业敏捷竞争维度模型等。
2.Rick·Dove。Rick·Dove是虚拟企业敏捷性思想的奠基人之一。目前是美国“敏捷性论坛”的战略分析主任。主要成果:参与提出了敏捷虚拟企业概念框架;提出了敏捷性评价的TCRS评价体系。即用时间(Time)、成本(Cost)、健壮性(Robustness)、自适应范围(Scope of change)来综合评价敏捷性;提出了虚拟企业设计的可重构(Reconfigurable)、可重用(Reusable)、可扩充(Scalable)的RRS原则等。
3.Paul·Kidd。Paul·Kidd 是“欧洲敏捷性论坛”的创始人,虚拟企业、敏捷制造、下一代企业理论方面的领先专家,代表性专著《敏捷制造:锻造新边界》。主要成果:发展了敏捷性理论,在Rick Dove敏捷性TCRS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将变化的频率(Frequency)纳入评价体系;较早地、较为系统地构建出虚拟企业制造理论体系等等。
国外虚拟企业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
虚拟企业的概念和理论产生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了,西方学者从多个视角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从虚拟企业内涵、组织运行层面与虚拟企业技术层面:
(一)虚拟企业内涵与组织运行界定
关于虚拟企业的内涵与组织运行的界定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述,目前对虚拟企业组织运作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维度:
1.从组织形式界定。即侧重从虚拟企业运行的组织形式对虚拟企业进行界定、研究。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最多,是当前经典、主流的概念。1991年,虚拟企业理论创始人Kenneth Preiss、StevenL. Goldman与Roger N·Nagel在《21世纪
制造企业研究:一个工业主导的观点》的报告中认为虚拟企业的含义很简单,仅是作为一种企业系统化革新手段加以阐述,并指出一旦产品或项目寿命周期结束,则虚拟企业成员自动解散或重新开始新一轮动态组合过程。1993年,约翰·伯恩(John A. Byrne)将虚拟企业描述成企业伙伴间的联盟关系,是一些相互独立的企业(如供应商、客户、甚至竞争者)通过信息技术连接的暂时联盟,这些企业在诸如设计、制造、分销等领域分别为该联盟贡献出自己的核心能力,以实现技能共享和成本分担,其目的在于建立起某种特定产品或服务的世界一流竞争能力,把握快速变化的市场机遇,它既没有办公中心也没有组织结构图,可能还无层级、无垂直一体化组织。
1996年,虚拟企业另一个奠基人Rick Dove对虚拟企业组织运行是这样解释的:虚拟企业是一个由机遇驱动、临时性的、从适当资源中挑选出来的“工程小组”,它随着机遇产生或发现而产生,随机遇的逝去而消亡,它可能是大公司的不同部门之间的合作构成(但是这种合作是以共同利益和相互信任为基础,而不是靠上级行政意识构成的),甚至也可能由不同国家的不同公司联合而成的。1997年Picot将虚拟企业定义为由问题和能力导向的功能模块、企业单元或车间组成的企业。虚拟企业的组织结构应该遵循一些获得成功的原则和必要条件,原则之一是基于流程的组合。Picot这种宏处理过程可以分解为相互关联的子过程,以完成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不同功能。简而言之,虚拟企业构架是沿价值链方向集成了必要的功能模块的组织形式,可以在几个层次上实现该模块化过程,如功能视图、过程视图、信息视图、组织视图等。
2000年,David Walters识别和比较了传统组织和新兴的虚拟组织的特点,认为当前知识管理、技术管理和学习型组织等新的管理方法、理念的迅速发展,使得许多组织忽略了成功所需要的基本分析。沃特斯试图在过去的工业结构中找出虚拟组织的基础,认为需要保留一个管理的责任以保证跟踪一个精确的方法以识别和评估虚拟结构。2002年,Omar Khalil等认为虚拟组织正在发展成为追求竞争优势和响应电子商务需要的新的组织范式,并把虚拟组织的管理称作元管理,元管理基本的活动包括分析和追踪需求、定位需求的满足和调节最佳的准则三个方面。文中指出IT的形式和管理虚拟组织的必不可少的基础,并提出了一个描述IT在元管理对应的三个职责水平中的能动作用的分析框架。
2.从核心能力角度界定。侧重于发挥虚拟企业联盟核心能力角度来界定虚拟企业。1996年,Tulluri S和Baker R C把虚拟企业定义为:虚拟企业是一些相互独立的商业过程或企业的暂时联合,这些企业在诸如设计、制造、分销等领域分别为该企业联盟贡献出自己的核心能力。1999年,Chuntchian Ferranti认为传统的大公司建立虚拟企业联盟,将一些关键业务外包,以降低成本,从而集中他们的核心能力,获得更高利润。
3.从产出结果界定。即侧重从虚拟企业运行的最终结果对虚拟企业进行描述、界定。1992年,Willan H·Davidow与Michael S·Malone合著的《The virtual Corporation》一书中,认为虚拟企业是指具备生产虚拟产品的,经过彻底改造的企业。而虚拟产品是相对传统产品而言的,“生产及运输等合成为效益原则,费时短,且可以同时在许多地点提供顾客多样化的选择;给一般人的印象是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