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发展中的不平衡发展战略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与协调发展策略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与协调发展策略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挑战。
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水平不平衡导致了资源分配不公、产业结构不合理以及人口流动带来的社会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协调发展策略。
本文将探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原因,并分析相关的协调发展策略。
1.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1.1 自然条件差异: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存在巨大差异。
例如,西部地区地势高原化,水资源短缺,而东部沿海地区有着良好的海岸资源。
这些自然条件的差异直接影响了不同地区经济的发展。
1.2 投资资源配置不均衡:由于历史原因和政策导向,部分地区获得了大量的投资资源,而另一些地区则相对匮乏。
这种不均衡的资源配置导致了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进而使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1.3 不合理的产业结构:部分地区过于依赖传统的资源型产业,缺乏多元化的产业结构。
与此同时,一些发达地区的高技术产业相对较少,导致了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悬殊。
2.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策略2.1 经济转型升级:通过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实现经济的转型。
政府可以通过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来吸引投资,培育新兴产业,并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
这样可以缩小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2.2 区域合作与合理划分:不同地区之间的合作与联动可以促进资源的流动和优化配置。
政府可以通过跨地区的合作项目,促进资源、人才和技术的交流,加强协调发展。
同时,合理划分行政区域,制定差别化政策,可以更好地解决不同地区的发展问题。
2.3 基础设施建设与交通网络优化: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提高交通网络的便捷性,可以促进各地区间的交流和合作。
这不仅有利于资源的流动和互通有无,还能带动区域内的经济发展。
2.4 促进人口流动与优质公共服务均衡分布:积极引导人口向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流动,推动资源和人口的均衡分布。
同时,加大对公共服务设施的投资,提高基础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使人们在各地区都能享受到公平和优质的服务。
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在哪里
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在哪里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内部不同地域之间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差异。
这种不平衡现象普遍存在于各个国家和地区,其表现形式有很多,如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均衡、人力资源的不匹配等。
本文将从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个角度来分析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首先,从经济角度来看,区域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结构的差异。
一些地区由于自然资源的禀赋、工业基础的积累或政府政策的扶持,经济增长迅速,而另一些地区则发展滞后。
例如,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由于接近国际贸易港口,得到了更多的投资和技术引进,经济发展较快,而中西部地区由于交通不便、市场较小等原因,经济增长较慢。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有很多。
一方面,可以通过优惠政策来吸引投资和企业落户落地。
例如,中国的自贸区和经济特区就给予了企业更多的税收优惠和准入便利,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技术进入。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例如,中国的“四纵四横”高速铁路网的建设,极大地提升了中西部地区的交通便利性,吸引了更多的投资和企业落户。
其次,从社会角度来看,区域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的差异。
一些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能够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而另一些地区则面临教育资源匮乏、医疗条件落后等问题。
例如,中国的一二三线城市之间,教育资源的差距巨大,优质教育资源更加集中在一线城市。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加大对教育、医疗等社会公共服务的投入。
一方面,可以通过增加财政投入来提高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公共服务质量。
例如,中国政府在中西部地区实施的“免费教育”和“健康中国”等计划,就旨在提升这些地区的社会福利水平。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推动人才流动和资源配置,实现社会公共服务的优质均衡。
例如,中国的高校毕业生流动率较低,政府可以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人才向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动,提升这些地区的教育水平和人才素质。
扭转区域发展不平衡,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从我们国家目前的现状看,二元结构还是一个非常突出的特征。为什么我们要把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这种状况,或者是这个特征概括为三个世界呢?怎么理解“三个世界”这个概念呢?“三个世界”是一个对各个区域,包括城乡、东中西、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贫穷落后地区一个形象的概括。所谓第一世界,就是沿海非常发达的、比较高等级的中心城市,这些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的建设水平,以及整个的生活方式,看似和发达国家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有的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发达国家。比如人们经常提到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甚至是一些中小城市都有很多高标准的星级酒店,有很好的基础设施,也有收入比较高的阶层,消费水平也很高,文化生活也非常丰富。我们把这些中心城市称为第一世界。上面所说的几个城市是代表我们国家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中心城市第一世界的主要几个城市。
那么我们简单地作一个对比,上海是最发达的地区,人均GDP将近8万元,贵州是最贫困的地区,人均GDP相当于1万元,省市之间的差距相差八倍。而且这个差距在这些年来基本上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虽然近几年还有所缩小,不到八倍,七倍多点,但是总体上这个水平差距还是很大的。
我们也可以把省际之间的差距分组再看看,分成通常所说的四大板块,东、中、西、东北,就是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人均GDP水平最高的是东部的省份,人均GDG平均达到了4万元以上。第二位的是东北地区,人均GDP将近3万元。第三位是中部地区,将近2万元。最后还是西部地区,最落后的,是18000元左右。
第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实现路径。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分析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分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国际间合作的加强,区域经济发展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要议题。
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是存在的,这给各个地区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并探讨其中的原因和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不平衡现象的表现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增长速度不均衡。
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差异明显,有的地区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而有的地区则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
2. 资源配置不平衡。
不同地区的资源分布差异较大,一些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而另一些地区则资源匮乏。
这导致资源配置不均衡,一些地区过度依赖某种资源,而另一些地区则无法充分利用自身资源。
3. 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
一些地区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如交通、信息技术等,这限制了这些地区的发展潜力。
4. 社会服务水平不均衡。
教育、医疗等社会服务设施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分布不均衡,有的地区面临教育资源短缺和医疗服务不足的问题。
二、不平衡现象的原因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主要原因包括:1. 地理环境因素。
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地区的发展潜力和资源分布。
2. 政策因素。
一些地区拥有更好的政策扶持和适宜的投资环境,吸引了大量资源和资金流入,从而加速了经济发展。
3. 经济结构差异。
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存在差异,一些地区侧重于传统产业,而另一些地区则更加注重创新与科技。
4. 历史遗留问题。
历史发展中的不平衡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延续至今,并深深影响着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三、解决不平衡的对策和措施为了解决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政策引导。
制定差别化的政策,给予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更多的扶持和优惠政策,引导资源向这些地区倾斜。
2. 增加基础设施投资。
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提高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促进经济发展的均衡性。
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一直是一个全球性的挑战。
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水平差距不断扩大,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问题。
本文将通过分析具体操作方法和循序推理论点来探讨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并给出实践导向的结论。
首先,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需要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
政府应该采取差异化发展的政策,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和需求,制定针对性的政策方案。
例如,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可以提供税收减免、优惠贷款等扶持政策,吸引外资和技术投入,推动经济发展。
而对于发达地区,可以加大环境保护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力度,提高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其次,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协调也是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关键。
各地区之间应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制定发展规划和政策,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
例如,可以建立跨地区的产业园区,吸引各类企业和人才集聚,推动经济发展。
同时,要加强区域间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和通信的便捷性,降低地区间的交易成本,促进资源的流动和优化配置。
此外,教育和人才培养也是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要手段。
政府应加大投入,改善教育资源的分配,提高教育的质量和覆盖率。
此外,要注重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通过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和培训机会,可以提高地区的人力资本水平,推动经济发展,减少区域间的发展差距。
最后,要加强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政府应建立健全的统计监测体系,及时收集、分析和发布相关数据,全面了解地区发展的差距和问题。
同时,要加强政策的评估和调整,及时发现政策的缺陷和不足之处,并采取相应的修正措施,确保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综上所述,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需要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协调,注重教育和人才培养,以及加强监测和评估。
只有通过综合施策,才能实现区域发展的均衡和可持续发展。
在实践中,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都应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区域发展的均衡和协调。
区域协调发展如何破解发展不平衡
区域协调发展如何破解发展不平衡在当今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焦点。
区域之间在经济、社会、资源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不仅影响着整体的发展效率和质量,也关系到社会的公平与稳定。
那么,如何通过区域协调发展来破解这一难题呢?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发展不平衡。
发展不平衡体现在多个方面,比如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有的地区经济繁荣,产业发达,人民生活富裕;而有的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产业基础薄弱,就业机会少,居民收入低。
此外,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的供给在不同区域也存在显著差异。
这种不平衡并非短期内形成的,而是受到历史、地理、政策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造成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
历史因素方面,一些地区在过去就有着较好的经济基础和产业布局,而另一些地区则起步较晚。
地理条件也起着重要作用,沿海地区往往具有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等优势,便于开展对外贸易和吸引投资;而内陆地区在交通、资源等方面可能相对处于劣势。
政策倾斜在一定时期内也加剧了不平衡,为了推动特定区域的快速发展,国家可能会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
区域协调发展是破解发展不平衡的关键策略。
这需要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通过建立跨区域的合作机制,不同地区可以共享发展经验、技术和资源。
例如,发达地区可以向欠发达地区输出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帮助其提升发展能力;欠发达地区则可以为发达地区提供土地、劳动力等资源,实现互利共赢。
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
加大对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投资,打破区域之间的物理隔阂,能够促进人员、物资和信息的快速流动。
比如,建设高效的铁路、公路网络,能够缩短地区之间的时空距离,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同时,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让不同地区能够在同一平台上开展经济活动,缩小数字鸿沟。
产业协同发展是实现区域协调的核心环节。
根据各地区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合理规划产业布局,避免同质化竞争。
区域协调发展如何破解发展不平衡
区域协调发展如何破解发展不平衡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凸显,成为了制约整体发展的重要因素。
如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破解发展不平衡的难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
区域发展不平衡,体现在多个方面。
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最为直观的表现。
一些地区经济繁荣,产业发达,基础设施完备,人民生活水平较高;而另一些地区则经济相对落后,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薄弱,居民收入水平较低。
这种差异不仅影响了人民的生活质量,也制约了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的分布不均也是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重要体现。
在发达地区,优质的教育和医疗资源丰富,人们能够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和医疗条件;而在欠发达地区,这些资源相对匮乏,导致人们在获取知识和保障健康方面面临更多困难。
造成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历史因素是其中之一。
一些地区在历史上就是经济文化中心,有着良好的发展基础和传统,而另一些地区则发展起点较低。
地理区位的差异也不可忽视。
沿海地区往往具有交通便利、对外开放程度高等优势,更容易吸引投资和发展外向型经济;而内陆地区在交通、市场等方面相对处于劣势。
政策倾斜也是导致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一个因素。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了推动某些地区的快速发展,国家可能会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区域之间的差距。
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破解发展不平衡的难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举措。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
对于欠发达地区,加大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其发展条件。
比如,修建高速公路、铁路,提升地区之间的互联互通;加强电力、水利等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保障。
推动产业转移和升级是重要途径。
引导发达地区的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就业。
同时,鼓励欠发达地区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培育特色产业,实现产业升级。
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至关重要。
加大对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特别是向欠发达地区倾斜,提高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水平。
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城乡发展不平衡及其解决策略
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城乡发展不平衡及其解决策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差异是不可避免的现象。
城乡发展不平衡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本文将探讨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以及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原因1.经济结构差异:城市和农村在经济结构上存在明显差异。
城市更加注重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而农村则以农业为主导。
这导致了城市经济迅速发展,而农村经济相对滞后。
2.基础设施差异:城市的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包括交通、通信、水电等方面。
而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交通不便、通信落后,限制了其经济发展。
3.人才流失:由于城市发展机会和生活条件更好,许多优秀的人才流向了城市,导致农村地区的人才匮乏。
这进一步加剧了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二、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策略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将更多的投资用于农村地区的交通、通信和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
同时,建设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推动电子商务和创新创业在农村地区的发展。
2.促进产业转移: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鼓励部分工业产能向农村地区转移,推动农村地区的工业化进程。
同时,要注重农村地区的特色产业发展,提高其在经济中的地位和竞争力。
3.培养人才:加大对农村人才的培养力度,引导优秀人才回归农村地区,为农村地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同时,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技能的培训,提高其就业竞争力和收入水平。
4.实施财政政策:通过财政政策的调整,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村财政收入和支出水平,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同时,减轻农村地区的税收负担,鼓励农村企业的发展。
5.加强城乡交流与合作:通过加强城乡交流与合作,促进城市与农村地区的互利共赢。
城市可以借助农村地区的资源和特色产业发展,同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农村地区可以通过与城市的合作,提高农产品的销售和附加值。
总之,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参与,采取多样化的措施和策略。
如何应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
如何应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凸显。
随着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加速和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逐渐趋于饱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如何应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制定区域发展规划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首先要制定科学的区域发展规划,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引导和规划。
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必须遵循科学的经济发展规律,合理配置各类资源,优化区域经济结构,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均衡化。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要缩小各地区之间的差距,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在特定地区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有针对性地引进投资,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三、加强教育和科技创新教育和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应加强对教育和科技创新的投入,培育和引进高端人才,提升该地区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四、鼓励企业投资各地区应该鼓励民营企业、外商投资等积极参与当地经济建设。
积极鼓励各地各行业内部企业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
五、推进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推进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逐步建立对地方财政的均衡支持机制,鼓励各地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优化资源配置,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均衡化。
六、完善城镇化规划城镇化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要通过完善城镇化规划,加强城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扶持,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提升城市化水平,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七、加强政策引导政策引导是促进各地区间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要通过精准政策,促进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根据各地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政策措施,切实提升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
总之,要想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首先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创新理念,制定科学的区域发展规划。
在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和科技创新、企业投资、财政转移支付、城镇化规划、政策引导等方面采取务实精准的措施,积极促进各地区间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长远稳健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策略探析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策略探析【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政策开始从注重公平转向注重效率,在东部沿海地区基础好、投资效益高的情况下,实行了向东部倾斜的区域经济政策,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全面高涨和新的经济增长源的形成。
然而,与之相伴随的区域差距的日益显现,这违背了我国和谐发展战略。
本文对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策略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区域经济不平衡策略分析一、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负面影响1、强化了“双重错位”的区域格局。
我国资源的地区分布很不均衡,东部资源贫乏而中西部资源相对丰富,再加上多年来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的三大地带形成了垂直型的分工格局:资源开发型产业大都集中在中西部地区,而资源加工型产业基本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
这种“双重错位”格局,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
改革开放后,我国生产力布局重心大规模向东倾斜,加剧了不平衡的矛盾。
比如80年代以来,煤炭运输量占据了铁路新增运输量的一半以上,平均运距也上升了40%,这样“六五”新建的几条铁路几乎都以缓解煤炭运输紧张为目的,但由于东部地区煤炭产量急剧下降,而需求量却不断增加,西煤东运的紧张状况始终没有得到缓解。
2、致使区域产业结构趋同。
80年代以来,我国区域产业结构进入了剧烈的变动期,这种结构变化推动了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但由于财政、投资、价格机制没有理顺,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引导不力,各地区在地方利益的驱动下盲目追求高技术、高附加价值、高收入弹性和综合发展,重复建设,重复引进。
中西部地区在这个过程中,为了尽快改变越来越落后的状况,没有认真考虑自己的特色、立足于比较优势,而是一哄而起,致使小规模、低水平的结构趋同,抑制了各地区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的发挥。
产业结构趋同化问题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突出问题:一是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造成低技术生产能力过剩、高技术含量产品的生产能力又十分不足;二是由于地方利益竞争的强化,为保护地方经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贸易与要素流动的壁垒,不仅扭曲了资源配置,降低了生产效率,而且不利于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整体竞争能力;三是阻碍了地区优势的发挥,加剧了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最终导致国民经济整体效益持续下降。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对策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对策一、引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指各个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存在明显差距,表现为一些地区经济增长迅速,而另一些地区则相对滞后。
这种不平衡对于全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和挑战。
本文将分析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促进各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
二、原因分析1.历史因素历史上,我国各地区受到政治、文化、经济发展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了地区发展的差距。
例如,沿海地区由于交通便利、资源丰富以及外资的引入,发展迅速,而内陆地区则受限于交通条件和资源禀赋,经济增长相对较慢。
2.资源因素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不同,也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些地区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矿产资源和农业资源,更便于发展。
而另一些地区则资源匮乏,发展受到限制。
3.产业结构我国地区间产业结构的差异也是不平衡发展的重要原因。
沿海地区以制造业和出口为主,比较具有竞争优势;而内陆地区的发展则更多依靠农业和基本工业,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
4.政策因素不同地方的政策环境和政策优惠亦导致了经济发展不均衡的情况。
一些地方通过引进外资、减免税收等政策吸引了大量资源和资本,而其他地方则由于政策限制受到了制约。
三、对策建议1.制定差异化的发展战略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条件和特点,制定差异化的发展战略。
对于资源丰富的地区,应加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发展相关产业;而对于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则应优化产业结构,采取技术创新等方式提高竞争力。
2.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各地区的基础条件。
完善交通网络、电力供应和通信设施,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3.创新驱动发展通过创新驱动的发展方式,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发展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提高地区的产业竞争力和经济增长潜力。
4.加强政策协调与整合建立跨地区间的政策协调机制,加强政策整合和配合,确保各地区享有公平的发展机会和政策支持。
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差异如何解决地区间发展不平衡问题
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差异如何解决地区间发展不平衡问题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是常见的现象。
这些差异可能包括人口结构、资源分布、产业结构、经济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差异。
这种地区差异导致了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即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较为迅速,而其他地区的经济相对滞后。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和发展战略。
首先,通过制定优惠政策来吸引外资和鼓励内部投资是解决地区差异的一种常见方法。
政府可以给予经济相对滞后的地区一定的税收减免、资金扶持以及土地使用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以吸引企业投资和落户。
同时,还可以加大对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交通、通信、供水等方面的基础设施水平,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
其次,促进地区间的均衡发展还需要实施产业转移和优化布局战略。
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存在差异,一些地区的产业相对发达,而其他地区的产业发展较为滞后。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可以引导和支持企业将产业转移到相对滞后的地区,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来促进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
此外,加强教育和人力资源的开发也是解决地区差异的关键。
经济发展需要人才的支撑,而不同地区的人力资源状况也存在差异。
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提高教育水平,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为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
同时,推动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也是解决区域差异的重要手段。
通过建立创新中心和科研基地,吸引科研成果的转移和落地,促进科技创新的跨地区合作,可以推动地区间的经济协同发展。
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加大力度打击盗版和假冒伪劣产品,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环境,有利于促进创新和知识产业的发展,进一步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
最后,加强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是促进地区差异解决的重要途径。
政府可以积极推动不同地区之间的合作项目,鼓励地区间的经济交流与互动。
通过区域性一体化的措施,促进资源的共享、技术的交流和合作,可以实现地区间的互补发展,推动全国范围内的经济均衡发展。
平衡与不平衡: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选择
–
–
经济空间上的某种推动型企业作为增长极 法国另一学者J.希德维尔将经济增长极概念隐引入地理空间, 即地理空间上产生积聚的城镇。
1、“增长极” (growth pole) -----在一国经济发展 过程中,由于某些主导产业(部门),以及具有创新 能力的企业家 在某个地区集聚,从而形成 K、T、以 及高素质 Lr 高度集中,拥有规模经济效益、自身发 展迅速、并对周围地区产生强大辐射(带动)作用的 经济活动中心。
–
“回波效应”(backwashed effect)
在相当长时期内,“回波效应”发生持久影响
3、 “回波效应” 与 “区域二元结构” —— 先进地区较高工资率和资本回报率 ,不断 吸引落后地区的劳动和资本,在“循环累积因 果关系” 作用下,形成先进地区进一步发展, 落后地区日益衰败的“区域二元经济结构” 格局,即存在马太效应。
4、政策含义: 要实现一国经济发展,应让少数地区优
先发展,然后, 由其产生的 “扩散效应“,带 动
其它地区的发展。
5、应用实例
– –
“两个大局”设想(西部大开发战略) 我国现存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区三大增 长极的格局。 泛珠三角经济区(辐射) “成都——德阳——绵阳”区域分布中德阳的发展
平衡与不平衡: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选 择
试讲人:xxx
一、区域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的涵义
平衡增长——所谓平衡增长,是指在整个国民经济各 地区、各部门同步进行大规模投资,通过各地区、各 部门之间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全面发展,来彻底摆 脱贫困落后面貌,实现经济发展. 不平衡增长—— 所谓不平衡增长是指由于LDCs地 区面临各种资源匮乏和短缺,生产要素只能在产业 和地区间择优配置, 通过辐射效应,带动整个区域经 济的发展. 不平衡增长规律在产业发展中体现为生产要素的配 置向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倾斜 。
区域发展中的不平衡发展战略
区域发展中的不平衡发展战略<摘要>区域发展战略的理论模式形式多样,就其类型来说,大体上可分为经济发展战略模式和空间发展战略模式两大类,它们又是互相交叉和相互关联的。
本文就和大家探讨一下空间发展战略模式中的不平衡发展战略及其在我国社会主义区域经济建设中的运用。
关键词:区域发展战略不平衡发展战略区域经济战略这个词本是军事上的用语。
它泛指带全局性和长远性的重大谋划。
它具有全局性,综合性,层次性的特征。
而区域发展战略是战略中的一种,是指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做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抉择和谋划。
它的核心是解决区域在一定时期的基本发展目标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对推动区域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区域发展战略的理论模式形式多样,就其类型来说,大体上可分为经济发展战略模式和空间发展战略模式两大类,它们又是互相交叉和相互关联的。
本文就和大家探讨一下空间发展战略模式中的不平衡发展战略。
1.不平衡发展战略及其存在的必然性不平衡发展战略是指由于各地区发展同一产业或者同一产业投入产出效果不尽相同,在国家所掌握的资源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保证国民经济较快增长,国家必须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采取重点开发的方式,并在资源分配和财政投入上对重点产业进行倾斜的一种空间发展战略模式。
不平衡发展战略的思想基础是:平衡是有条件的,相对和暂时的状态。
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客观的,绝对的。
没有高差的地方的水是静止的,没有活力的,而有高差地方的水是汹涌澎湃的,充满活力的。
区域的经济发展要想有活力,就必须存在着发展的不平衡,区域不平衡发展有其存在的必然性。
由于人类社会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帝王将相为了追求享乐,一般都将精力和财力投往都城以及能为国家创造积累财富的地方,再加上当时世界动荡不安,战火绵绵,对于那些边远地区发展的投入少之又少。
而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帝国主义殖民政策的剥削,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依附关系束缚了落后地区的发展。
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与中国经济协调发展的策略
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与中国经济协调发展的策略近年来,中国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挑战之一。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日益加大,导致资源分配不均、市场竞争不正常等一系列问题。
为了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中国需要制定适当的策略和措施。
本文将探讨中国在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上采取的策略,并进行分析和评估。
一、发展战略的转变为了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开始向更加注重协调发展的方向转变。
过去,中国的发展战略主要侧重于高速增长和产业扩张,忽视了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
然而,这种战略不仅导致了资源的浪费,还加剧了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开始推行以协调发展为中心的战略。
这意味着不同地区的发展要根据其所具备的资源禀赋和优势产业来确定,避免过度竞争和资源的浪费。
例如,中西部地区被鼓励发展制造业和农业,而沿海地区则应继续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
通过调整发展战略,中国试图实现区域之间的均衡发展,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除了调整发展战略,中国还致力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促进区域发展的平衡。
基础设施的不足是导致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
通过改善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的条件,不仅可以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和合作,还可以提高整体经济的效率和竞争力。
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
例如,高速公路、高铁等交通设施的建设大大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有效地促进了资源的流动和协作。
此外,中国还加大了在互联网和数字经济领域的投资,使得信息和技术的传播更加迅速和便捷。
通过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将能够进一步缩小区域发展的差距,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促进人力资源的流动和转移除了改善基础设施,促进人力资源的流动和转移也是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要策略之一。
由于中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人才资源的分布也存在着差距。
因此,通过促进人力资源的流动和转移,可以帮助不发达地区获取更多的人才支持,提高其发展的竞争力。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对策
标题: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对策区域经济的发展一直以来都是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推动下,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现象也愈发显著。
这一问题的出现不仅仅涉及经济发展的均衡性问题,还涉及到社会公平、资源分配、政策制定等多个层面。
本文将就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的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二是同一地区内部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
发达地区凭借其地理位置、政策支持、人才聚集等优势,往往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和资源,从而加速其经济发展。
而欠发达地区由于各种原因,如基础设施落后、人才匮乏、政策支持不足等,往往难以吸引到足够的投资和资源,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同一地区内部,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也是显而易见的。
城市凭借其便利的交通、丰富的资源、先进的技术等优势,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经济发展迅速。
而农村则由于缺乏这些优势,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甚至出现了停滞。
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造成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政策支持的不平衡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原因。
政策往往倾向于发达地区,这使得欠发达地区在政策上处于劣势,难以吸引到足够的投资和资源。
其次,人才流动也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原因。
人才聚集在发达地区,使得欠发达地区的人才资源相对匮乏,这也进一步加剧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此外,自然条件、地理位置、产业结构等因素也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对策面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制定相应的对策。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政策引导,优化资源配置。
政府应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政策倾斜,鼓励更多的投资和资源流向欠发达地区。
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提高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其次,我们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研究与对策分析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研究与对策分析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甚至一个地区的发展的核心。
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发展四起,但是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还是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也就是所谓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本文将就这个问题进行研究与对策分析。
一、区域经济不平衡的表现1.1 不同地区经济总量差距不平衡的首要表现就是不同地区经济总量的差距。
例如,中国的发达城市比如北京、上海、广州等,GDP总量巨大,产业链条完整,对经济发展的引领能力强;然而一些欠发达地区,却始终落后,人均收入不能与发达城市相提并论。
1.2 产业结构不平衡另外,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也有所不同。
例如,中国的一些地方,因为自身区域特点和资源禀赋独特,发展出了特色优势产业。
但这些地区的特色产业仅仅是这个地区的龙头产业,发展出了这个产业链,缺乏多元化的产业支撑。
1.3 地区内部发展不平衡有的地区内部同样存在经济不平衡的现象。
例如,中国的一些城市,城中村与CBD相邻,形成了强烈的城中村-城中心区差距,城中村发达城市的方向性差距使得收入分配不均,产生了共同富裕与越来越严重的城市贫困。
或者是一些地区发展不平衡,以致从开发经济时至今,依旧无法追上“一超多强”的赛道。
二、区域经济不平衡产生的原因2.1 历史原因历史的本质是不可逆的,一些地方的经济今天之所以和其他地方不同,也许就是因为历史的因素对此地经济的影响。
例如,港口城市因其地理位置独特,自然形成优势,长期的积累使其成为了全球具有竞争力的国际港口。
2.2 地理位置差异不同地方的区位因素不同,有的地方港口发达,有的地方沙漠地带多,有的地区靠着沿海,有的地区则要面临高强度的垄断竞争。
各地区所处环境不同,也决定了一些地区在经济发展上的不平衡。
2.3 政策扶持的不足不同地区的政策扶持水平也不同。
中央政府对于经济发展的关注程度、对于产业的扶持和对于政策的调整还不够及时,使得这个地区在经济发展上始终处于落后状态。
与此同时,一些地方政府并没有为后来发展的产业和企业提供足够的扶持,对于细节不够关注,使得产业发展出现了停滞。
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一些地区经济蓬勃发展,而另一些地区却长期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这给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表现1. 经济水平差异: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较好,GDP增速快速,产业结构先进,而另一些地区则面临产业转型困难,经济增长乏力,人民生活水平较低。
2. 资源分配不均:经济发展中,资源的不平衡分配也是导致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些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而另一些地区则相对匮乏。
3. 城乡差距: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发展差距也是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重要体现。
城市经济高度发达,基础设施配套完善,而农村地区则缺乏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
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1. 政策引导不当:一些地方政府在制定经济发展政策时,未充分考虑到区域之间的差异,片面推动某些地区的发展,导致区域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
2. 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技术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一些地区在科技创新方面投入不足,导致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3. 资金投入不均衡:一些地区政府未能将投资资金平衡地分配到各个地区,导致资源的集中流向少数地区,而其他地区则面临资金短缺的困境。
三、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对策1. 制定差别化政策:政府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差别化政策,推动滞后地区的发展,有选择性地支持其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
2. 加强技术创新支持:政府应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提高科研经费投入,鼓励科技企业在滞后地区设立研发中心,促进技术创新在全国范围的均衡发展。
3.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政府应加大对滞后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提高农村地区的交通、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水平,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4. 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政府应推动不同区域间的协同发展,通过加强交流合作,共享发展成果,实现整体经济实力的提升。
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近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但也面临着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一些地区经济繁荣,人口富裕,而大部分地区却发展滞后,人民生活水平较低。
为了破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制定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促进区域发展的均衡与协调。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基础设施的不完善。
一些发达地区具备了良好的交通、通信和能源等基础设施条件,而一些欠发达地区则存在交通不便、电力供应不稳定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在落后地区修建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等交通设施,改善人民出行条件。
同时,加强对农村的电力、自来水、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
二、激发区域经济发展活力要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就需要激发各地区经济发展的活力。
一些地区资源丰富,产业发达,而一些地区则因为资源匮乏或者产业结构单一而发展滞后。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鼓励各地区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
对于资源匮乏地区,可以发展环保产业、旅游业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为当地经济注入新的动力。
同时,对于产业结构单一地区,可以加大创新驱动力度,培育新兴产业,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三、加强教育与人力资源培养区域发展不平衡还与教育和人力资源培养不足有关。
一些地区教育资源匮乏,影响了人才的培养和吸引。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加强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
在欠发达地区增加学校数量,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教学条件。
同时,鼓励优秀教师到边远地区任教,提高当地教育质量。
此外,还要鼓励人才流动,吸引优秀人才到欠发达地区工作和创业,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四、促进区域间合作与交流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需要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
各地区可以加强资源共享,通过产业转移、企业合作等形式互利共赢。
同时,加强区域间的经验交流,借鉴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推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
此外,还可以加强政府间的政策协调,制定一揽子的区域协调发展政策,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发展中的不平衡发展战略<摘要>区域的理论模式形式多样,就其类型来说,大体上可分为发展战略模式和空间发展战略模式两大类,它们又是互相交叉和相互关联的。
本文就和大家探讨一下空间发展战略模式中的不平衡发展战略及其在我国主义区域经济建设中的运用。
关键词:区域发展战略不平衡发展战略区域经济战略这个词本是军事上的用语。
它泛指带全局性和长远性的重大谋划。
它具有全局性,综合性,层次性的特征。
而区域发展战略是战略中的一种,是指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做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抉择和谋划。
它的核心是解决区域在一定时期的基本发展目标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对推动区域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区域发展战略的理论模式形式多样,就其类型来说,大体上可分为经济发展战略模式和空间发展战略模式两大类,它们又是互相交叉和相互关联的。
本文就和大家探讨一下空间发展战略模式中的不平衡发展战略。
1.不平衡发展战略及其存在的必然性不平衡发展战略是指由于各地区发展同一产业或者同一产业投入产出效果不尽相同,在国家所掌握的资源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保证国民经济较快增长,国家必须集中有限的、物力和财力,采取重点开发的方式,并在资源分配和投入上对重点产业进行倾斜的一种空间发展战略模式。
不平衡发展战略的思想基础是:平衡是有条件的,相对和暂时的状态。
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客观的,绝对的。
没有高差的地方的水是静止的,没有活力的,而有高差地方的水是汹涌澎湃的,充满活力的。
区域的经济发展要想有活力,就必须存在着发展的不平衡,区域不平衡发展有其存在的必然性。
由于人类社会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帝王将相为了追求享乐,一般都将精力和财力投往都城以及能为国家创造积累财富的地方,再加上当时世界动荡不安,战火绵绵,对于那些边远地区发展的投入少之又少。
而在社会,由于帝国主义殖民政策的剥削,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依附关系束缚了落后地区的发展。
这都导致了区域间生产力布局极不平衡,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十分悬殊,从而为区域的不平衡发展奠定了基础,埋下了伏笔。
经济发展条件的地区差异世界上各地区的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十分明显。
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资金和人才等往往会被吸引到区域条件较好的地方,因为在那些地区的发展潜力大,资金投入的回报率高。
而这些地方往往就成为该区域的增长极,它的发展速度会比周边地区快,由于它的迅速发展,对资金、资源和人才的需求会增大,这就会将周边地区的资金、资源和人才等进一步吸引过来,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核心-边缘理论。
在这个过程中,增长极周边地区的发展就会受到增长极的抑制,从而导致了核心地区和边缘地区的不平衡发展。
以1985年我国各城市全民所有制企业的实际平均税率为例,浙江省平均为%,相当于江西平均(%)的倍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平均(%)的倍。
上海市平均资金利税率为%,长江三角洲铁路沿线的其他城市多在30%--40%之间,而苏北的徐州、连云港和浙南的温州、椒江等市却只有10%--20%。
同样是以开发煤炭资源为主的煤炭城市,大同市的平均资金利税率(%)相当于淮北市(%)和淮南市(%)的4--5倍。
由此可见,要使我国有限的财力和物力在空间安排上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就必须选择经济技术基础较好或区位优势较突出的地区进行重点开发,实行不平衡发展战略。
经济增长潜力的地区差异由于各地区的条件不同,资源的丰富程度和组合不同,各地的产业结构和经营水平也不同,因此各地经济增长潜力不同,从而引起了的不同。
投资环境好的地方,资金投入产出率高,产业布局就会发展较为完善,从而该地区就业率就会高,而同时就业机会高,对人才需求量大。
反之,投资环境差的地方,其就业率就低,就业机会低,人才往往被吸引到投资环境好,经济增长潜力大的地区,使得经济增长潜力小的地区的发展受到约束。
在同样的政策、同样的投入条件下,由于增长潜力的大小不同,地区经济增长也会产生差异,导致区域产生不平衡发展。
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的促成作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越有可能从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中获益,使其在地区竞争中处于更有利的地位,各种产业分布有向经济发达地区集中的趋势,而这些企业的集中,又会导致那些为它们服务及它们为之服务的前导及后导型产业也向这些地区集聚。
这一切的结果是使该地区的数量大量增加,这又为大量的服务行业向该地区集中创造了条件。
这样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出现乘数效应增长,导致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经济差距的进一步扩大,使地区的发展不平衡越加严重。
以当今的大城市的发展可以说明这点。
大城市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聚集效益。
由于大城市的诸多优势,如悠久的经济发展史,完善的经济结构,成熟的与雄厚的技术力量,使他们的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比中小城市体现的更加显着,而且随着规模的扩大而递增,这样导致各种要素向大城市聚集,城市越大,这种聚集能量越大。
正因为如此,美国纽约拥有了全美最大工业企业1000家的116家,占%;日本东京拥有全国最大工业企业1500家中的794家,占%。
2.不平衡发展战略的终极循环--更高层次的共同富裕的不平衡发展那么在不平衡发展中,会不会使地区差距不断扩大,地区间关系越来越严重呢?对此,学术界有两种见解:不平衡发展可以达到平衡发展的目的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在不平衡发展中,平衡的力量会发生作用,使地区发展不平衡趋向平衡,其主要动力是: (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劳动力与技术的自由流动,将导致区域发展趋于均衡。
(2)经济扩散作用,推动地区平衡(3)区域开发过程的交替变化,促进地区平衡发展(4)区际间产业的转移和结构的调整,推动地区平衡发展不平衡发展会造成恶性循环,贫富更加悬殊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种具有超稳定性的经济现象,在通常情况下,一般不易改变。
纳克斯在研究地区平衡发展问题时曾提出过发展中国家存在一种贫困恶性循环现象。
一是落后地区资本贫乏,造成低水平的供给,又造成低水平的需求,在需求方面对投资缺乏引诱力,在供给方面又由于资本不足,缺乏增长的动力;二是需求方面的循环和供给方面的循环是同时发生作用的。
以上两种观点都是有其道理,值得借鉴。
然而不平衡发展,产生的后果是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经济都会得到发展,但不会趋于平衡状态也不会产生贫富更加悬殊,而应该是经历短暂的平衡状态,又出现了不平衡发展,但这种不平衡发展不再是低层次的贫与富的不平衡发展,而应该是更高层次的共同富裕的不平衡发展。
不平衡发展战略的终极循环--更高层次的共同富裕的不平衡发展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区位条件好的地方经济发展会较之区位条件差的地方更为迅速,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差距会进一步拉大,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平衡的力量会发生作用,发达地区的发展会带动不发达地区的发展。
同时,不发达地区为了摆脱困境会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与发达地区竞争,这就会形成一种合力使得两者不会将差距进一步拉大。
从大市场供求来看,不发达地区是发达地区的市场,同时发达地区也是不发达地区的市场。
由于“回旋镖”效应,一些发达地区的优势产业会逐渐丧失优势,向不发达地区转移。
发达地区为了保持其经济发展只有不断创新其新产品,而这些产品价格一般随着科技含量的增多,价格偏高,这些产品要想有市场(不发达地区),就必须建立在不发达地区能消费的起的条件上,这就要求两个地区的差异不能太大,否则只会导致发达地区发展受到阻碍,这就使得发达地区要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同时带动不发达地区发展。
而发达地区同时又是不发达地区的,在发达地区生产的产品是发达地区没有比较优势但又必须需要的。
所以两者在发展过程中的关系是相辅相承,息息相关的,不可能会出现差距越拉越大的恶性循环。
发达地区是一种创新经济,不发达地区是一种模仿经济。
创新经济是非常艰难的,发达地区为了保持其经济发展的领先优势,就要不断投入大量资金开发新产品,而创新产品优势随着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起步会逐渐削弱;模仿经济是充满活力的,随着不发达地区的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其接受新科技的速度会越来越快,经济发展也会随之越来越快,这就会导致地区间的经济差距逐渐缩小,最终达到平衡,而这种平衡是一种共同富裕的平衡。
但是,这种平衡是一种暂时的平衡。
因为发达地区在艰难的创新中,会导致元气大伤,创新能力失去优势而一般产品的生产优势也随之丧失。
而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却是生机勃勃的,它们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进行着资金的积累。
同时,它们也在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这就可能会产生原来的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而出现区域发展的新的不平衡发展,一种高度共同富裕的不平衡发展。
3.不平衡在我国主义区域经济建设中的运用建国后,50年代初,我国便提出了有计划的均衡地在全国布置的方针。
力求促使全国经济生产水平均衡发展。
然而,实践结果表明,平衡发展与经济效益是很难统一的。
我们知道平衡发展,必然要对不发达地区的,而一个国家的资金是固定的,这就势必要减少对发达地区的投资。
根据核心-边缘理论,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由于区域条件的差异,资金,人才等一般都会注入那些区域条件好的地方,国为那些地方的投入产出大,经济回报高。
而建国初的中国正处于战后经济复苏,区域发展起步阶段,为了片面的追求区域的平衡发展,而将大量的资金投入那些基础薄弱,投资差的地区,结果经济效益较为低下,而发达地区的投资必然减少,又束缚了发达地区的发展速度,影响了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根据乘数效应,对一个地区投入资金,是会得到倍数的收益的。
而发达地区的系数高于不发达地区的系数。
所以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平均速度降低了,使全国和区域系统的整体效益,受到了影响。
平衡发展与经济效益的尖锐矛盾,不得不使人们重新思考平衡发展目标的合理性,并引起对平衡布局原则的批判,转而追随地区间不平衡发展的战略。
一九七九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邓小平同志提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号召,我国开始实行不平衡发展战略。
国家对广东省特别是深圳特区进行大规模投资建设,使之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增长极,广东省的经济得以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以显着的提高。
实现了邓小平同志“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设想”。
同时,广东省经济的腾飞也为振兴不发达地区的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川,江西,湖南,安徽,广西等地的民工涌进广东。
他们不仅解决了广东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而且为家乡的经济建设积累了大量资金。
1992年贵州省输入广东省的民工达60多万人,他们仅通过汇款方式就寄回现金5亿多元,接近1991年贵州省乡镇企业所创6亿元利税总额,超过该省一年亿元的倍(南方日报,1994-01-03)。
随之后来,我国趁着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将第二个经济增长极选在了上海,浦东的开发同样为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