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赏析中的一个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灏id兰竺堡苎鱼塑
万 方数据
先斑”.连“塞上长城”的“自许”也显得空邈而不切实 际.更不用说是自比挥师北伐的诸葛亮了。 陆游抗战的热诚从来没有消逝过.对当权的投降 派的揭露也从来不曾停止过:
诸公尚守和亲策,志士虚捐少壮年。(《感愤》)
庙谋尚出王导下,顾用金陵为北门。(《感事》之二) 不忘夷吾出江左,新亭对泣更无人。(《追感往事》) 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夜读范致能 揽辔录……》) 与上列诗句直斥衮衮“诸公”有别,《书愤》一篇则间接 秋晚雁来空自感,夜阑酒尽不胜悲。 渭滨星云逾千载。一表何人继出师! 尾联意思十分清楚:千载而下之今日。像诸葛武侯那样 的一心报国者已后继无人了。“一表何人继出师”其实 正是“千载谁堪伯仲间”的同义语。区别仅在前者说得 更为明确罢了。 所以,终陆游一生,以诸葛亮“自勉”。抑或有之,诗 曲折.通过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暗中谴责主和派。“世 事艰”就艰在朝中主和派当权。自己虽有作“塞上长城” 的报国之志,却投闲置散,横遭压抑,不受重用。“千载 谁堪伯仲间?”陆游抚今追昔,用一则典故婉转地写下 了对政坛人物的客观评论。 诗歌的这一内容在诗题中有明确交待。《书愤》所 抒之“愤”,涵盖两个时段:昔时和今朝。“塞上长城空白 许”,一个“空”字,热泪满襟,明言往昔人生失意的无穷 感喟。“千载谁堪伯仲间”,一个“谁”字,明知故问,坦陈 当代世无英雄的可悲现实。其中最主要的,还是对文恬 武嬉的主和派的绵绵不绝之“愤”。辅弼重臣多庸碌苟 安之辈,竞无一人能像诸葛亮那样倡言北伐恢复中原, 诗人的现实之“愤”,正集中表现于《书愤》之末二句。诗 人以酣畅淋漓之笔猛力抨击死气沉沉的现实政治.如 此解释,方可使《书愤》之“愤”落到实处。 综上.可知“自勉”“自况”之说不过是赏析者臆想 的产物。用这种说法诠释陆游《书愤》尾联,甚为不妥。 于北山先生“指斥当局,蔑视强敌”(《陆游年谱》)之八 字短评当为不易之论。 上认同的稳定义项.于是新的语义 搭配就随之形成并固定下来。 “盘点”新词义的衍生还具有弥 补相关词语表意欠缺的作用。汉语 中本来有许多与“盘点”上述各种意 义类似的词语,但是比较起来,它们 的意义似乎都不如“盘点”表义宽 泛、新奇和活泼。同时,“盘点”本身 具有专科词汇的特点,其语义泛化 之后.既保留了它专科词汇的语义 特征,又具有了可用于各种领域的 普通词语的意义特性,这样正好满 足了人们求新求变的心理,因而获 得了令人惊叹的表达效果。
《书愤》
黉析中韶一卞同遂
江苏南通市第三中学
陆游《书愤》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 仲间。”《教师教学用书》鉴赏如下: 这是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 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 中原之志。 类似说法.在不少赏析文章中也可读到。如影响较 大的上海辞书版《宋诗鉴赏辞典》: 但老骥伏枥.陆游的壮心不死,他仍渴望效法诸葛 亮的“鞠躬尽瘁”.干一番与伊、吕相伯仲的报国大业。 文学作品的鉴赏,一条重要的原则是论世知人。 《书愤》是一首著名的爱国诗歌,倘称陆游于诗中以矢 志北伐的诸葛亮“自勉”“自况”,须探究一下这种“自 勉”“自况”的主客观条件是否存在。 从创作背景看。据于北山《陆游年谱》,《书愤》作于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初,时陆游蛰居山阴落职 赋闲。这一年。陆游六十二岁。自淳熙七年(1180)被劾 居乡后.陆游离开政治中心已五年之久。作此诗前,陆 游有诗记其精神及身体状况: 志士凄凉闲处老,名花旁落雨中看。(《病起》)
!唑堡苎垒塑睡黧骥
万 方数据
《书愤》赏析中的一个问题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陆精康 江苏南通市第三中学 语文建设 LANGUAGE PLANNING 2004(6)
本文链接:/Periodical_ywjs200406022.aspx
佳人空谷从来事,莫恨桃花笑背时。(《梅花已
过……》) 虽说“终忆祁连古战场”(《新年》)为志士本色,但当年 在南郑前线“铁马秋风”建功立业的一腔豪情,应该说 是烟消云散了。佳人空谷志士不遇,杜门谢客一醉消 愁。如此心态。如此境况,陆游离诸葛亮的勋业无论如 何是很远的。 自视如此。朝廷又是如何看待陆游的呢?这一年, 陆游新蒙起复.除朝请大夫、知严州。陆游至临安觐见
病起清赢不自持,年光即上鬓边丝。(《山居戏题》)
在可以确证与《书愤》作于同时的诗作中,陆游坦陈其 “背时”“杜门”之心态处境: 扫榻欲招贫与语,杜门聊以醉为乡。(《新年》)
此前,诗人有一段在四川的从军经历,夜读《出师表》,
激起报效国家的壮志豪情,以诸葛亮“自勉”之情的确 有过。然而,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也看不出诗中的“自 况”意味。诗人在擘画进军关中的抗战派四川宣抚史王 炎幕府,度过一段在大散关前线的烽火岁月,更有可能 成为“当代诸葛亮”的.应该是职位较陆游高得多的这 位封疆大吏。“出师一表通今古”,诗人运用这一意象, 正是道出了对当权者的一种希望,尽管王炎的北伐后 来成为泡影。 《书愤》作后又过十年,庆元二年(1196),陆游作 《七十二岁吟》,诗中再一次运用《出师表》这一意象: 七十人言自古稀,我今过二未全衰。 读书似走名场日,许国如骑战马时。
归纳.并进行客观而有条理的思考 和整理。甚至深入事物表象的背后 进行本质的探索、分析与研究。 当然.这个动词性隐喻的背后 还隐含着这样一个预设:事物或者 事件的“多方面性”跟货物的数量具 有某种相似性。因此,表示“多方面 性”特征的事物或者事件均可与“盘 点”搭配,并最终通过人的心理认知 机制的联想和推导过程得到认同和 理解。这种新的语义联想虽然在一 定程度上打乱了词语原来的语义配 置关系。但新的言语搭配经过长期 的运用。自会渐渐产生出人们心理
人却未曾以诸葛亮“自况”过。“千载谁堪伯仲间?”——
“千百年来谁可与诸葛亮相比?”答案应当已包含在这 反问之中:绝不是“舍我其谁”。只能是“世无英雄”!三 十年中,诗人三次运用《出师表》这一意象,“一表何人 继出师”这一结论。是从现实的屈辱政治中得出的。 从诗歌内容看。杜甫《咏怀古迹》(其五):“伯仲之 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陆游《读杜诗》:“常憎晚 辈言诗史,《清庙》《生民》伯仲间。”凡言伯仲,当指相去 不远.可资比照。千载而下,谁堪与诸葛亮相比?这样的 人物应当是身居中枢要津之当权派。“塞上长城空自 许”.年轻时。陆游自比自况的对象是南朝宋文帝之大 将檀道济,但那也是遥远的过去了。而今。“镜中衰鬓已 (上接第44页) 义冲突所形成的结果。虽然“盘点” 搭配的对象起初一般是具体的、有 数量的物品。但随着“盘点”搭配对 象的逐渐增多。“盘点”与其所带的 宾语在语义上的矛盾逐渐消解、调 和,进而走向融合,这样通过多次反 复使用,最终实现了“盘点”语义的 扩张。即:“点数”动作的目的先是总 结、评点事物外在的具体可数的数 量或收获,接着延伸到对事物的外 在形制或内在功能的介绍、解说,而 对事物的介绍、评价和总结离不开 对事物的现实状况的调查、统计和
陆精康
宋孝宗之时。皇帝对这位一生大声疾呼抗金的志士的 训谕是:“严陵,山水圣地,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 (《宋史》本传)皇帝眼中,“一生报国有万死”的忧国之 士。其实不过是咏风弄月浅吟低唱的一介文人。 落职赋闲毫无实权的一位贬官,皇帝定位“赋咏自 适”的一介文士,欲以诸葛亮“自况”,岂不有自作多情 之位、权力、威望,否则,便难免贻人以笑柄。从 淳熙十三年陆游的境遇看.与诸葛亮有一丝一毫的可 沟联相通之处吗?称陆游以诸葛亮“自况”,不是表彰诗 人的爱国之心.倒是将其置于大言不惭的尴尬境地了。 从意象运用看。“拈风想象梁甫吟,尚忆幡然答三 顾。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陆游《游诸葛 武侯书台》)陆游一生景仰北伐曹魏的诸葛亮,《出师 表》遂成为陆游诗中的常用意象。淳熙三年(1 176),陆 游五十二岁,作《病起抒怀》,诗云: 病骨支离沙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