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凤翔孙家南头周秦墓地考古取得重大收获
秦汉五畤原及五畤地望的考古学观察(论文资料)
秦汉五畤原及五畤地望的考古学观察孙宗贤(凤翔县博物馆陕西宝鸡721400)关键词:秦汉五畤原五畤地望调查提要:畤是秦汉时期用来祭祀天地和五帝的重要场所,祭畤成为当时国家的重大政治活动之一。
特别是秦人进入关中地区之后,所创立和完善的原始宗教活动—祭畤,是研究秦汉时期历史文化面貌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
对于实现“天下一统”,巩固国家政权和社会发展壮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关于五畤位置所在而成为学界探讨和凸显的一个焦点问题。
笔者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通过多年来的实地调查并结合新的考古发现,认为五畤中的鄜畤、吴阳上畤、吴阳下畤、北畤就在雍城近郊的五畤原上。
畤是秦汉诸公及先王专门用来祭祀天地和五帝的重要场所,古人认为祭祀是除军事之外的国之大事,‚乏祀而国衰,废祀而社稷亡‛,因此历来被帝王们极力推崇和效仿。
从春秋初期开始到西汉末期在雍地的祭畤活动先后延续长达700多年时间,这对于秦汉国家政权稳定、军事扩张以及发展壮大,都奠定了强大的思想基础。
许多重大活动和礼仪形式都要通过祭祀神灵来表现出来,它已成为研究秦汉时期历史文化面貌的一个重要方面。
目前,学界对于祭畤文化研究成果颇丰,但就其凸显的焦点问题五畤的所在位臵,各抒己见,莫衷一是。
因此,揭秘五畤的位臵所在,对于深入研究秦汉祭畤文化,确立雍城畤文化中心地位及文化遗产保护等相关问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虽然不少文献都有关于祭畤活动的点滴记载,但对研究和探寻秦汉五畤的地望,仍显得迷雾重重。
笔者通过多年来在凤翔及周边的实地踏查,试图从三畤原、五畤原的角度出发,寻觅五畤的所在,并取得了一些新的发现和初步认识,现陈述如下以就教于各位专家学者。
在探寻五畤的位臵之前,首先必须厘清这样五条思路:(1.)明确上古夏禹九州之雍州与春秋战国时期雍地的时段关系找五畤;(2.)按照秦人建畤的地理环境及构成条件找五畤;(3.)沿着秦国扩张范围和都邑迁徙路线找五畤;(4.)依托秦雍三畤原、汉雍五畤原找五畤;(5.)围绕文献记载中多次描述的‚郊雍‛、‚幸雍‛、‚宿雍‛找五畤。
周代封国考古的新发现——陕西澄城刘家洼春秋墓地发掘取得重要收获
周代封国考古的新发现——陕西澄城刘家洼春秋墓地发掘取得重要收获刘家洼墓地位于陕西澄城县王庄镇刘家洼村西的鲁家河(洛河支流长宁河上游)东岸塬边,邻沟而居,北距黄龙山约10公里。
这里处在沟通关中乃至中原与北方的洛河通道之上,宗周与晋地交通来往要道之一,秦晋春秋争锋之地,位置关键而重要。
该墓地是去年底因为被盗而发现的,西北隔鲁家河约2公里处为九沟西周墓地。
根据追缴文物判断,刘家洼墓地是一处等级较高的春秋墓地。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今年2月以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市、县相关单位联合组成考古队,对墓地进行了全面勘探与抢救性发掘;同时对墓地所在的鲁家河流域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古调查,取得了丰富收获。
▲ 发掘现场俯瞰发现与收获首要的是,确认了带两条墓道的高等级贵族大墓。
经钻探,确认刘家洼的墓地范围南北长约110米,东西宽约70米,总面积约7700平方米。
共有墓葬56座、车马坑2座、马坑1座。
最为引人瞩目是,发现了2座带两条墓道的“中”字型大墓(编号M1与M2)。
南北向,东西并排分布。
其中M1南北总长64米,长方形墓室,南北口长11米、东西宽10米、深度约12米;斜坡状墓道均宽8米,南墓道长32米,为主墓道。
M2与M1平面形制相同,南北总长相若,墓室深度相等;但墓室规模略小,南北口长10米、宽8米,墓道宽也仅及M1墓道的一半,约4米左右。
两座大墓特别是M1,规模宏大,墓室大小仅次于同时期、同形制的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的秦公大墓M2与M3,而比曲沃晋侯墓M93、韩城梁带村芮公墓M27大得多,也比洛阳发现的被认为可能是周平王墓的“亚”字型大墓大。
据此推断,大墓墓主人身份亦当为诸侯国国君级别,地位不亚于大国诸侯。
其余墓葬皆为南北向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与大墓墓向一致。
墓口面积10平方米以上的墓有21座,其中5座墓口面积超过了20平方米。
根据以往考古发现可知,这些墓葬的主人身份相当于卿大夫或士一级的贵族。
▲ 墓葬俯瞰两座大墓居于墓地中部偏东的地势高亢之处,西北方各有一座长方形车马坑。
周祖陵社会实践报告
周祖陵,位于我国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是周朝的始祖——周文王的陵墓。
为了深入了解周祖陵的历史文化价值,增强自身的文化素养,我于2021年暑期期间,前往周祖陵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
以下是我对此次社会实践的总结和报告。
二、实践背景周祖陵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它见证了周朝的兴衰历程,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周祖陵的历史文化,提高民众的文化素养,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此次社会实践旨在通过对周祖陵的实地考察,深入了解其历史文化价值,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有益借鉴。
三、实践过程1.前期准备在出发前,我通过网络、图书馆等途径查阅了周祖陵的相关资料,了解了周祖陵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文化内涵等。
同时,我还与当地文化部门取得了联系,了解了周祖陵的保护现状和旅游开发情况。
2.实地考察(1)周祖陵景区概况周祖陵景区占地面积约50平方公里,包括周文王陵、周武王陵、周公庙等景点。
其中,周文王陵是周祖陵的核心景点,也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
(2)周祖陵历史文化价值周祖陵是周朝的始祖陵,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首先,周祖陵见证了周朝的兴衰历程,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重要见证。
其次,周祖陵的建筑风格独特,体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技艺。
最后,周祖陵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如周朝的礼仪制度、祭祀文化等。
(3)周祖陵保护现状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周祖陵的保护工作。
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文物修复、加强安全管理等措施,周祖陵的保护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周祖陵仍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如部分文物受损、环境恶化等。
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我对周祖陵的历史文化价值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以下是我对此次实践的一些总结:(1)周祖陵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2)周祖陵的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需进一步加强。
(3)加强周祖陵的文化传承,有助于提高民众的文化素养,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十大考古发现
陕西宝鸡石鼓山商周墓地发掘单位: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宝鸡市考古研究所宝鸡市渭滨区博物馆领队:王占奎石鼓山墓地位于宝鸡市区正南的渭河南岸台地上,是2012年6月石鼓山村民建房时偶然发现的。
之后,省、市、区三级考古文博单位即组成联合考古队,在详细调查与全面钻探的基础上,连续两年进行发掘,共清理墓葬15座,出土了各类文物共计230余件(组)。
其中,多达92件的青铜礼器与26组铭文及族徽符号,特别引人瞩目。
这不仅是中国古代青铜文化又一次精彩的亮相,也堪称陕西乃至全国商周考古的一次重要发现。
钻探表明,墓地南北长约800米,东西约300米。
根据墓葬聚散程度,整个墓地可划分为北区和西南区,呈现“大稀疏、小聚集”的分布态势。
墓葬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圹,按规模大小,可分为中型和小型两类:小型墓墓室面积不足3平方米,两区各有5座;中型墓墓室面积13平米以上,共3座且仅见于北区,大体呈西北——东南一线分布,依次为M3、M4、M9。
另外,北区还有形制、规模不明者2座。
墓向分南北向和东西向,多数墓室口小底大,墓底多有熟土“二层台”,个别为生土二层台;中型墓还有数量不等的壁龛。
木质葬具,或一棺、或一椁一棺、或一椁两棺。
葬式可辨者均为仰身直肢,墓主头朝地势较高的方位,即朝向台地中脊。
小型墓大多于头端二层台上随葬一、两件陶器,或单鬲、单罐、或1鬲1罐,少见青铜器。
随葬陶鬲以高领袋足鬲为主。
而本次发掘备受关注的两座中型墓(M3、M4),随葬品种类丰富,数量多,尤以铜礼器为最,多出于壁龛内。
其中,M3有6个壁龛,5个内出土青铜礼器14类31件,计有鼎、簋、卣各6件,禁、斗各2件,甗、彝、罍、壶、尊、觯、盉、爵、盘各1件;M4壁龛8个,出土青铜礼器11类50件,包括簋16、鼎15、罍、甗各4,壶、簠、盂、牺尊各2,甑、尊、盘各1件。
两墓北壁西端壁龛各出1件高领袋足鬲。
另,M3二层台及椁室顶部随葬有兵器、车马器及其它小件遗物。
棺内均随葬有少量玉器。
咸阳_周王陵_为战国秦陵补证
周王陵 不 合周制, 非 周王 陵 。与西汉 帝陵相比, 周王陵 虽有覆斗形的封土, 但其体 积小、高 度不足, 排列亦不合常规, 应非 西汉帝 陵; 其 亚 字形墓葬形制又排除了一般汉墓的 可能性; 探索、变化、定型发展过程中的战国秦王 陵成为相对而言最为合理的答案。
3. 外藏坑 周王陵 共发现外藏坑 27座, 其中内陵园发现有 9 座, 外陵园 18 座。其平面 形制呈长条形、曲尺形等, 长度 3. 7- 117. 7米不 等, 宽 2. 4~ 12米, 深一般 8米左右。其位置、排
周王陵 有内、外两重陵 园。外陵 园由墙 垣和外围沟两部分组成。园墙四面各有一门阙 遗址。内陵园由墙垣和围沟组成。陵园在两陵 墓道正对处分别设有门阙。
内陵园将南、北二陵界围其中, 两陵位于一 条南北轴线之 上。南陵 封土外形 为 覆斗状 , 墓葬形制为 亞 字形。北陵南距南陵 145. 8米。 封土外形亦为覆斗形, 墓葬形制为 亞 字形。
考古与文物 2011年第 1期
53
咸阳 周王陵 为战国秦陵补证
焦南峰 杨武站 曹 龙 王 东
(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陕西 西安市 710054)
关键词: 周王陵 最新考古资料 战国秦说补证 K EY W ORDS: Imperia lM auso leum o f Zhou Dynasty N ew archaeo log ica l data A dd itiona l rem arks to the W arring Sta tes v iewpo int AB STRACT: By com b ining the latest archaeo log ica l exploration data, this article is try ing to argue that the so ca lled Zhouwang L ing ( the Im pe rialM auso leum of Zhou D ynasty) is actually the M auso leum o f Q in K ings dur ing the W arring Sta tes Pe riod. M ost probab ly, they are Y ong L ing of D ao wuw ang o f Q in.
高中历史 2022-2023学年江苏省无锡市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
2022-2023学年江苏省无锡市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一、选择题A.商代王权和神权相结合B.商代农业生产方式C.商代社会迷信色彩浓厚D.商王践行民本思想1.在甲骨文中有商王向上天祈祷丰收的记录,“王大令众人曰协田!其受年。
”这则材料可以论证( )A.文明精粹,铁制工具广泛使用B.诸侯争霸,诸侯国数目减少C.礼崩乐坏,卿大夫专权夺利D.文化繁盛,甲骨文已相当成熟2.如图为侯马盟书中的一片。
侯马盟书是春秋晚期晋国世卿赵鞅同卿大夫间举行盟誓时用毛笔写在玉片上的约信文书,既包括加强宗族内部团结以打击敌对势力的内容,也有其他卿大夫宣誓效忠赵氏的誓约等。
该盟书反映东周时期的政治现象是( )A.秦国变法效果显著B.秦朝百姓不堪重负C.秦国国君权力集中D.秦人民风纯朴剽悍3.陕西凤翔发现的秦君陵寝规模巨大,1号陵园即达20万平方米,是已发现的先秦墓葬中最大的。
据此可以推断( )A.分封制的实行B.郡县制的推行C.科举制的创立D.行省制度的创立4.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写到:“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
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像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
”“划时代的突破”指的是( )A.汉代推崇法家思想B.皇帝权威不断加强C.中枢机构已经异变D.西汉政治腐朽黑暗5.汉武帝时期,曾经走马灯一样地换了13任丞相,其中除一人在汉武帝托孤时留任外,其他12位丞相被免职的有7人,有5人因犯罪自杀或被下狱治罪。
被免职的7个人中也有2个人是非正常死亡。
该历史现象说明( )A.顽固的忠君意识B.昂扬的进取精神C.烈强的功利思想D.浓厚的宗法观念6.司马迁立下“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志向,写出不朽名著——《史记》;霍去病抱着“匈奴末灭,无以为家”的斗志,转战万里,屡立战功;张骞凭借“凿空”的勇气,历经坎坷,开辟中西交通。
他们都体现了( )7.据谭其骧先生估计,从4世纪初期到5世纪中叶约160年间,北方平均每8个人中就有1个人南迁,南方平均每6个人中就有一个来自北方。
秦陶文瓦当论著要目
秦陶文、瓦当论著要目(首发)王伟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截止2009年底)一、专著罗振玉:《秦汉瓦当文字》石印本1914年。
顾廷龙《古陶文孴录》,国立北平研究院1936年。
陈直:《关中秦汉陶录》,天津古籍出版社1953年(中华书局2006年新版)。
金祥恒:《陶文编》,台北艺文书馆1964年。
陕西省博物馆:《秦汉瓦当》,文物出版社1964年。
罗振玉、程敦:《秦汉瓦当文字》,齐鲁书社1981年。
王延林、徐谷甫《古陶字汇》,上海书店1984年。
西安市文管会:《秦汉瓦当》,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
陕西省考古所秦汉室:《新编秦汉瓦当图录》,三秦出版社1986年。
《中原文物》编辑部:《秦汉瓦当》,《中原文物》特刊之八1987年。
袁仲一:《秦代陶文》,三秦出版社1987年。
钱君匋:《瓦当汇编》,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
徐锡台:《周秦汉瓦当•周秦瓦当概述》文物出版社1988年。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始皇陵秦俑坑考古发掘队:《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一号坑发掘报告(1974~1984)》,文物出版社1988年。
高明:《古陶文汇编》,中华书局1990年。
袁仲一:《秦始皇陵兵马俑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
高明、葛英会《古陶文字征》,中华书局1991。
程学华、董虎利《秦陵徭役刑徒墓》,陕西旅游出版社1992年刘正成主编:《中国书法全集·9·秦汉金文陶文》,荣宝斋出版1992年王镛主编:《中国书法全集九•秦汉金文陶文卷》,荣宝斋1992年。
袁仲一、刘钰:《秦文字类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刘秋兰:《秦代陶文研究》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硕士论文1994年[日]伊藤滋:《秦汉瓦当文》,东京金羊社1995年。
韩天衡:《古瓦当文编》,上海世界图书出版社1996年。
周進集藏,周绍良整理,李零分类考释:《新编全本季木藏陶》,中华书局1998年。
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塔兒坡秦墓》,三秦出版社1998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陇县店子秦墓》,三秦出版社1998年傅嘉仪:《历代印陶封泥印风》,重庆出版社1999年。
陕西宝鸡太公庙秦公大墓考古调查勘探简报
考古与文物2021年第1期3陕西宝鸡太公庙秦公大墓考古调查勘探简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宝鸡市考古研究所 宝鸡市陈仓区博物馆关键词:宝鸡,平阳,都邑聚落,秦公大墓摘要:比照秦“九都八迁”的东迁路线及其文化内涵,位于陕西宝鸡太公庙一带的秦公大墓,“乐器坑”出土 的秦公镈、钟,以及相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址聚落、国人墓葬等文化因素,都与秦第五“都城”一平阳关系密切。
简报拟对此次大遗址考古工作中新发现的秦公大墓及其相关设施予以介绍。
KEYWORDS: Baoji, Pingyang, Capital settlement, Mausoleum of Qin Duke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so-called 'jiu du ba qian' (nine locations and eight migrations) migration path of Qin-state capital cities mentioned in traditional texts,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the following discoveries made during an archaeological survey should be all related to the fifth capital of the Qin state (namely Pingyang): the mausoleum of Qin Duke at Taigongmiao in Baoji, the ‘sacrificial pits' yielding the Qingong bo bell and Qingong Zhong bell, as well as variouscultural elements represented by the capital towns and resident cemeteries dating to between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dWarring States period. This preliminary report presents the latest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on the mausoleum of Qin Duke and related funeral facilities.太公庙村位于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虢镇以东5公里处,渭河以北二级台地上。
凤翔秦公陵园第二次钻探简报
作者: 韩伟;焦南峰;田亚岐;王保平
作者机构: 陕西省雍城考古队;陕西省雍城考古队
出版物刊名: 文物
页码: 55-65页
主题词: 陵园;钻探;中字形大墓;平面图;村民小组;墓葬;第二次;总面积;凤翔;堆积层
摘要: <正> 对凤翔秦公陵园的首次钻探与试掘成果,已经作过详细报道(见《文物》1983年第7期)。
自1985年10月至1986年2月,我们再次对秦都雍城秦陵区进行了钻探与试掘。
两次共探出大墓43座,探明了10座陵园有规整的隍壕,3座陵园的隍壕已发现线索,尚未全部摸清。
但可以肯定每座陵园均有壕沟作为防御设施。
第二次工作的主要收获,除对第一次简报中已公布的各类大墓进行复核外,又新探出了中字形大墓4座,甲字形、刀形和。
秦公大墓发掘记
秦公大墓发掘记作者:暂无来源:《科学之友》 2014年第8期一场历时10年的考古大发掘,一座遭遇过200多次盗掘的大墓,一场屠戮186人的残忍仪式,大墓的主人到底是谁?深达24 m的地下行宫究竟隐藏着什么?解开谜题的钥匙究竟藏在何处?掩藏在地下的秘密对我们又有什么启示?就让我们一同追随考古队员的脚步,在泥土与碎片中揭开这个残暴墓主人的真实面目。
(来源|cctv探索发现栏目)荒地起疑半个世纪前,在离陕西宝鸡市凤翔县南指挥村不远有一块奇怪的土地,这里一年四季无论雨水多寡,庄稼生长得都不好,生活在附近的人们对此已习以为常,没人想去深究其因。
1976年,南指挥村村民靳思治来到这块荒地,他想挖一些土来修补家中的墙院,但是铁铲挥处的黄土里出现了一些奇怪的土块,它们的颜色和形状与周围的黄土明显不同,有黄有红还夹杂着一些碎石,并且非常坚硬。
靳思治回忆说:“挖土时铲子都铲弯了,别的土地铲1 cm地皮就挖开了,这片地起码要铲5~6 cm才能挖开。
”对这块奇怪的土地早已司空见惯了的靳思治,在取土感到异常时,突然想起这几天县里来的一支考古队。
他们整天在附近钻探、分辨土质,这个发现说不定会对他们的工作有所帮助,靳思治随后便将情况告诉了考古队,也就因为这个契机,一座巨大的地下遗迹才得以进入今人的视野。
20世纪70年代之前,人们对秦始皇和秦朝的了解大多局限于史料记载。
1974年兵马俑的发现,突然使人们有了更多的资源,去勾勒这个王朝大致的轮廓,也在三秦大地上掀起了一轮秦代考古的热潮。
这个庞大的帝国从何而来?他们的祖先的遗存又在哪里?带着这些疑问,距兵马俑发现一年之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的考古队来到了宝鸡市凤翔县,在风翔山一带晓行夜宿,足迹几乎踏遍了这座关中著名山脉的角角落落,苦苦寻找着那个强大的王朝——秦帝国先祖的足迹。
惊人发现凤翔县古称雍城,自公元前677年秦都东迁至此,雍城作为秦都的时间长达294年,包括秦帝国的3个皇帝在内,秦国历史上共有33位国君,而其中有19位就葬在这里。
凤翔雍城14号秦公陵园墓主蠡测
73考古与文物 2020年第5期凤翔雍城14号秦公陵园墓主蠡测*王 元1 田亚岐2(1.南京大学历史学院;2.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关键词:雍城,14号秦公陵园,墓主摘要:雍城14号秦公陵园是雍城初期秦国国君的公墓地。
本文主要从城的位置与年代寻找突破点,结合秦人自平阳迁都雍城的历史背景和“集中公墓制”的分析,提出秦人在初居瓦窑头一带的都城“体验”期,是把雍城14号秦公陵园作为平阳陵区的新选址来看待,陵园墓主应为秦德公、秦宣公和秦成公。
KEYWORDS: Yongcheng, Mausoleum No. 14 of Qin Dukes, Tomb occupantABSTRACT: The mausoleum No. 14 of Qin Dukes is evident that the entire mausoleum was constructed by Qin people in the early Yongcheng period of the Qin state. While direct evidence is missing, the research of tomb occupants of mausoleum No. 14 in Yongcheng is still possible through the location and chronology of the capital city. This is based on several principles established in previous studies regarding the location of cemeteries, such as ‘the separation of mausoleums from other cemeteries’ and ‘relocation of cemeteries alongside the capital’ during the Qin State. This paper first identif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usoleum and the large palaces at the Wayaotou site during the phase one occupation at Yongcheng. Second, based on the fact that there is only one tomb of Qin duke buried in Pingyang, and the occupant of that tomb was likely to be the Duke Wu of Qin, we argue that the Qin people first settled in Wayaotou belonged to the ‘experimental’ explorers in the capital city. By combining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Qin people moving from Pingyang to Yongcheng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centralized mausoleum system’,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mausoleum No. 14 in Yongcheng was a new location after the mausoleum in Pingyang. Therefore, the tomb occupants of mausoleum No. 14 in Yongcheng should include the Duke De of Qin, Duke Xuan of Qin, and Duke Cheng of Qin.雍城14号秦公陵园位于陕西省凤翔县城东南4公里处的郭店镇三岔村。
秦始皇祖坟被盗
秦始皇祖坟被盗————————————————————————————————作者:————————————————————————————————日期:秦始皇祖坟被盗案2011-10-28 17:28:44| 分类:追踪|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墓地被盗现场随着9名主要犯罪嫌疑人被抓捕到案,今年6月发生在陕西省凤翔的秦公六号大墓被盗案告破。
记者调查发现,盗墓分子形成出人的、出钱的与出技术、出货的等地下产业链。
此案中,主要犯罪嫌疑人对秦墓的了解程度可与专业考古人员媲美。
陵区安保落后,无任何技术防护设施。
宝鸡先秦陵园博物馆外景20米盗洞直达“黄肠题凑”今年6月,巡护人员发现秦公六号陵园出现异样,没有封土的大墓上显现的盗洞已黑不见底,周围散落的是些新出的黄土和青膏泥。
宝鸡先秦陵园博物馆馆长景宏伟立即赶到现场,把情况向文物、公安等部门逐一汇报,警方遂成立专案组着手调查。
秦公六号陵园中兆沟外侧的一个车马坑凤翔县公安局经侦大队大队长马俊成说,接到报案说发现秦公六号墓区有个盗洞,直径有40多厘米,深度有20米左右。
公安人员立即赶到现场,后来文物人员也前来查看情况,初步判定为具有一定文物知识人员组成的团伙作案。
这个凹槽内就是秦公一号大墓的车马坑,因为技术和资金等原因,该车马坑开掘时间尚未确定。
从案发现场照片看到,这座盗洞隐蔽性很高,其时小麦刚刚泛黄,盗洞深邃幽长而且几近笔直,洞壁十分平滑,盗洞周边没有留下任何遗留物。
检查后发现,盗洞两米以下是用炸药炸出,作案工具与作案手法都比较专业,已经炸到构成主墓室的棺椁——黄肠题凑。
秦公六号墓车马坑(资料图)盗墓分子形成地下产业链经过反复多次勘察、化验,专案组确认盗墓贼采用的是地下挤压式爆破。
其方法是,确定墓室之后,用洛阳铲等工具打出直径约10厘米的深洞,直达黄肠题凑。
然后向洞内填充炸药至地面两米多,再用电池激活雷管进行爆破。
因为爆炸距地面尚有段距离,爆炸声非常小,难以惊动周围。
秦公一号大墓调查报告
秦公一号大墓调查报告题目;秦公一号大墓内容来源;1 采访看守人2 看宣传单3 实地考察报告内容;秦公一号大墓位于陕西省凤翔县南指挥镇,是中国已经发掘的最大的帝王陵群。
该墓的主人是秦穆公四世孙,秦始皇十四代先祖秦景公。
该墓原来是一片荒地,一天一个农民在这里取土,发现这里的土质异常,他马上向文物主管部门进行了汇报。
考古人员一经考察,发现这是一个秦代墓葬群。
经过考古人员十几年的挖掘,终于使这座几千年前的陵墓展现在世人面前。
可惜的是,它经过汉唐二代的盗挖,大型的秦鼎是看不到了,但仍发掘出了二百多件珍贵文物,其间出土的石磬是镇国之宝,在当时只有天子才可以享用。
秦景公还用了当时最高级的木质外棺"黄肠题凑"。
另外,还发现了最早的木质墓碑。
在车马坑,发现了大型的战车以及将秦景公外棺和内棺放入墓室的陵车。
这些在考古发掘史上是相当罕见的。
现在的秦公一号大墓已经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
最近听说考古学家又发现了祭祀坑,如果祭祀坑没有被盗,肯定会发掘出编钟等各种珍贵文物。
附件 : 1 秦公一号大墓游览图 2 秦公一号大墓鸟瞰图3 秦公一号大墓侧室文物照片报告人;杨一晗XX年11月21日题目;秦公一号大墓内容来源;1 采访看守人2 看宣传单3 实地考察报告内容;秦公一号大墓位于陕西省凤翔县南指挥镇,是中国已经发掘的最大的帝王陵群。
该墓的主人是秦穆公四世孙,秦始皇十四代先祖秦景公。
该墓原来是一片荒地,一天一个农民在这里取土,发现这里的土质异常,他马上向文物主管部门进行了汇报。
考古人员一经考察,发现这是一个秦代墓葬群。
经过考古人员十几年的挖掘,终于使这座几千年前的陵墓展现在世人面前。
可惜的是,它经过汉唐二代的盗挖,大型的秦鼎是看不到了,但仍发掘出了二百多件珍贵文物,其间出土的石磬是镇国之宝,在当时只有天子才可以享用。
秦景公还用了当时最高级的木质外棺"黄肠题凑"。
另外,还发现了最早的木质墓碑。
凤翔西关新区西周墓葬考古发掘简报
作者: 无[1,2,3]
作者机构: [1]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2]宝鸡市考古研究所 [3]凤翔县博物馆
出版物刊名: 文博
页码: 3-9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2期
主题词: 凤翔 考古发掘 西周晚期 墓葬
摘要:古代的凤翔曾是周公采邑,此次在这里发掘出的10座西周墓葬,其年代约为西周晚期,这是继凤翔南指挥西村、孙家南头周基之后在该区域又发掘出的一批西周时期的重要文化遗存,它为进一步研究该地区周人墓葬分布、埋葬习俗、以及先周至西周的文化源流,尤其对于探索周秦文化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宝鸡凤翔县特大发现:废弃农田出土古墓,直接挖出3000件珍贵文物
宝鸡凤翔县特大发现:废弃农田出土古墓,直接挖出3000件珍
贵文物
在我国的历史上,因为人们有着事死如事生这样的观念,所以遗留下来非常多的古墓,这些古墓如今成为了考古工作人员研究历史的重要证据。
而我国的西安地区就时常会有古墓出土。
而今天为大家介绍的这座古墓是秦公一号大墓,据当时的考古纪录,这座古墓中一共出土了大约3500多件的文物,可以说非常罕见。
而他的发现更是颇为利器。
那是在宝鸡地区的凤翔县之中,在其南边
5
公里左右的一个地方,这里有一处荒地,庄稼也不好长,所以平日里根本就没有人来,这也成为了周边人们工人的废地。
而当时我国的文物部门在做普查的时候,刚好路过了凤翔县,在一次吃饭的时候,听到旁边的老人们谈伦起了这件事情,考古专家们就觉得这件事情有些蹊跷,于是就记录了下来,随后找了一位导游就去考察了一番,经过勘察之后,他们果然在这里发现了一座庞大的古墓。
并且经过国家的批准之后,他们立刻进行了挖掘。
经过数月时间的清理挖掘,他们发现这座古牧地额规模非常庞大,就单论东西走向,就有
12
公里,南北宽
3
公里,而且是一个古代的陵园,所以猜测墓主的身份不一般。
随着文物的出土越来越多,专家们边得知了这里正是秦公陵园,
而最大的墓葬也就是秦公一号大墓。
虽然这座陵园已经遭遇了历代的盗墓贼多次洗礼,但是还是出土了将近
多件的珍贵文物。
这对考古专家们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收获,而且在这件事情过后,专家们还对周边的许多村庄发布了消息,凡是有些诡异的事情,上报回来都会有奖励,因为谁也说不定无意中就会发现古墓、。
周原遗址出土的圆柱形角器初考
周原遗址出土的圆柱形角器初考
刘亮
【期刊名称】《考古与文物》
【年(卷),期】1999(000)005
【总页数】6页(P56-61)
【作者】刘亮
【作者单位】陕西凤翔县博物馆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
【相关文献】
1.周原遗址与(鱼)国墓地出土玉器的特色比较与思考 [J], 杨岐黄
2.陕西周原遗址新出土的青铜器 [J], 白晓银
3.周原遗址出土"丹叔番"盂 [J], 张恩贤;魏兴兴
4.陕西周原遗址出土西周原始瓷工艺特征的初步研究 [J], 周羿辰;凌雪;魏女;种建荣
5.周原遗址西周墓葬出土芦苇编织物的材料鉴定及用途研究 [J], 周逸航; 王恺; 孙庆伟; 胡东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掘出的一批春秋秦墓葬为寻找秦都邑“汧渭之会”的确切地点提供新线索●发现了进一步研究秦墓屈肢葬以及铜、陶器物分期对应关系的重要依据本报讯为配合陕西东岭ISP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从去年10月—今年8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与宝鸡市考古工作队联合组队在凤翔县城西南15公里处的孙家南头村对一处约70万平方米范围的大型周秦墓地进行了发掘,并取得重大收获。
墓地处在孙家南头村西的汧河东岸一级台地上,在墓地东约300米的高台上就是著名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蕲年宫”秦汉建筑遗址。
本次共发掘出周、秦时期的墓葬137座,陪葬车马坑或马坑4座,发掘了350平方米与墓地有关联的先周至西周时期的人类生活聚居遗址,另外还发掘了汉代以后各历史时期的墓葬46座。
所有周秦墓葬的形制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圹墓,其中先周至西周时期的均为小型墓葬,墓圹窄长,墓室较浅,大多数墓有腰坑,葬具为单棺或个别是一棺一椁,墓主全部是仰身直肢葬式,随葬陶器或小件;而占整个墓地约2/3的秦墓墓圹普遍较为宽敞,墓室较深,个别墓葬有腰坑。
小型秦墓数量居多,葬具一般为单棺或无葬具,墓主均为屈肢葬,只随葬陶器或小件,不随葬铜器;中型秦墓数量较少,葬具为一棺一椁或多重棺椁结构,墓圹壁设龛,龛内殉人,殉人均为屈肢葬,而墓主人多为直肢葬,仅个别为屈肢葬。
墓室头箱内放置随葬器物,有数量较多的成套铜礼器,亦有陶器和其他小件,在墓的东南侧有车马坑或马坑陪葬。
M26系墓地发掘的唯一一座先周时期的墓葬,为南北向。
墓口长2.4、宽0.74、深2.2米。
墓壁自墓口以下渐向内收,使墓室口大底小,墓底有腰坑。
墓室葬具为一木棺,已朽。
墓室底部有人骨架一具,仰身直肢葬式。
头向北,面向东。
该墓仅出土一件陶质高领袋足鬲。
西周时期的墓葬共计36座,均为南北向。
M156墓壁竖直,四角为圆弧状,葬具为一椁一棺。
棺内有人骨架一具,仰身直肢葬式,头向北。
墓底棺下东北部有一长椭圆形腰坑,坑内有动物碎骨。
随葬品多放置在棺外椁内的北端东部,出土随葬品有铜觯1件、陶罐1件、陶尊1件、陶鬲1件、石饰3件、蛤蜊2件。
秦墓葬数量最多,根据随葬器物、墓内殉人和陪葬车坑或马坑的情况,可将其分成4个等级。
M191系形制最大,等级最高的一座。
该墓墓口长8、宽5、墓深11.5米。
葬具为木质的二椁一棺。
棺内人骨架腐朽呈粉状,依据骨粉迹象可判定是直肢葬式,头向西。
面向、性别、年龄等均不祥。
棺底部有一腰坑。
外椁与内棺西端的空当处为放置随葬品的头箱,箱内南侧有一堆马牲骨骼。
另外在椁外北侧还发现一条呈挣扎状的殉狗骨架。
在墓壁四周距墓底2米高处,有南北墓壁各2个、东西墓壁各1个共6个壁龛,每个壁龛中各有一个屈肢葬的殉人。
该墓随葬器物数量较多,以铜礼器为主,有铜鼎6件,铜簋4件,铜壶2件,铜盘、铜 、铜盂各1件。
随葬陶器只有5件陶罐。
另外,发现墓主人还佩带短铁剑和一些小玉饰。
从这座墓随葬铜鼎和铜簋的数量组合来看,与古代礼制中大夫级使用五鼎四簋的定制略有差异,多一个鼎,此类情况过去在其他东周墓葬中也曾有发现,可能是春秋时期由于整个社会对礼制管束的松散,西周以来严格的礼乐制度受到冲击,表现在墓葬随葬品方面则往往是不同于传统固定的礼器搭配格式。
由于没有发现铜器铭文,因而无法判别墓主的具体身份,初步推测这座墓葬应该是春秋时期秦国的大夫级贵族成员之墓。
在该墓葬的右前方还有一个长方形的车马陪葬坑。
坑长12、宽5.8米。
坑内以3组木车真马陪葬。
第一组二马一车,第二组和第三组分别为四马一车,车马装饰非常华丽。
3组车下方各有长方形竖穴坑,坑内殉人,均为屈肢葬式。
还发掘出一座与M191墓葬等级相近的墓葬M126,出土有成套的五鼎四簋铜礼器。
该墓的陪葬车马坑为六马二车,前车为2马栓拉,后车则为4马栓拉。
M160是低于上述两墓等级的贵族墓葬。
墓底部一周有生土二层台。
有2具殉人,均为屈肢葬式。
葬具为二椁一棺。
随葬品多放置在此头箱中。
墓主为直肢葬式,头向西。
出土随葬品铜鼎3件、铜簋1件、铜铃5件、铜管1件、漆器10件、喇叭口罐6件、陶罐4件、陶鬲3件、陶豆2件、陶盂1件、石圭16件、石饰1件、玉片1件、玉璧1件、铅鱼1件、石锛1件、石玦2件、蚌扣5枚。
在该墓右前方发现陪葬车马坑,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坑底偏西放置木车一辆,车辕指向东,西端靠近坑壁呈堆状放置牲骨。
车辆、牲骨布局较整齐。
车子下方有一殉葬坑,坑内殉葬一人,屈肢葬式。
随葬铜礼器墓中等级较低的墓葬有3座。
属于低等级的秦墓只出陶器,不出铜器。
上述墓葬中除先周和西周墓外,从出土的铜、陶礼器,陶质实用器的组合、形制和纹饰,以及与宝鸡福临堡、户县宋村、陇县边家庄等墓地出土同类器物比较后认为,孙家南头墓地秦墓的上限年代为春秋早期晚段到春秋中期,其下限年代当在春秋末期,说明该墓地曾有过一定时期的延续。
孙家南头墓地是继陇县边家庄、店子墓地之后在汧河流域又一次较大规模的考古发现,为进一步研究周秦文化的关系,尤其是早期秦文化的布局、区域特征、分期、葬式和秦都邑的迁徙路径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该墓地的发现并发掘,为寻找秦早期都邑之一即“汧渭之会”提供了线索。
秦人自西而东逐渐迁徙过程中,其九处都邑曾经八迁,即西垂、秦邑、汧邑、汧渭之会、平阳、雍城、泾阳、栎阳和咸阳。
目前对定都雍城之前的几处都邑还不清楚,尤以“汧渭之会”确切地点为讨论焦点,纷争较大。
文献记载,从秦文公四年(公元前763)到“汧渭之会”起,止秦宪公二年(前714)徙居平阳,秦曾以“汧渭之会”作为其都邑共48年。
孙家南头墓地规模大,数量多,且有高等级墓葬在其中,判断它不可能是秦的某个宗族墓地,而应该隶属于某个都邑,否则无法解释它的存在。
再从地望、年代上看,它正好与“汧渭之会”较为吻合。
过去在该墓地附近还发现过一处秦早期建筑城址,那么这座城是否对应于该墓地,或者说该墓地的发现至少为进一步确定这座城就是“汧渭之会”提供了重要依据。
另据《史记·秦本纪》记载:“三年,文公以兵七百人东猎,四年,至汧渭之会,曰…昔周邑我先秦赢于此,后卒获为诸侯。
‟乃卜居之”。
按文公所说,过去这里曾是周邑,为其先祖之地,那么本次所发掘出的先周与西周墓葬和遗址是否与文献记载对应,若果真如此,它将会对周秦文化的相互关系问题探讨有重要意义。
就该墓地的秦墓葬而言,铜器墓的形制、随葬器物的组合、殉人的多少,以及陪葬车马坑的大小等,都基本符合春秋秦墓的一般规律。
而陶器墓却在随葬器物的组合及搭配关系上与其他地区发掘的大多数秦墓比较后缺乏一定的规律性,如有的墓葬中同出几件某类陶礼器或实用器,却不出本该组合中出现的其他类别器物,表现出这里具有的区域性墓葬特征。
屈肢葬式作为一种突出和较为普遍的葬仪常见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关中秦墓。
随着对秦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关于秦墓屈肢葬的渊源及其意义也作为一个重要课题进行探讨。
目前已出现认识上截然不同的几种观点。
就孙家南头墓地的秦墓来说,所有不出铜器的墓葬和出铜器墓葬中的殉人都是屈肢葬式,个别还是卷屈特甚的屈肢葬,而铜器墓葬的主人大多却是直肢葬。
因此这座墓地秦墓中不同葬式的规律性发现,无疑为相关的研究增添了新的参考资料。
M160是低于上述两墓等级的贵族墓葬。
墓底部一周有生土二层台。
有2具殉人,均为屈肢葬式。
葬具为二椁一棺。
随葬品多放置在此头箱中。
墓主为直肢葬式,头向西。
出土随葬品铜鼎3件、铜簋1件、铜铃5件、铜管1件、漆器10件、喇叭口罐6件、陶罐4件、陶鬲3件、陶豆2件、陶盂1件、石圭16件、石饰1件、玉片1件、玉璧1件、铅鱼1件、石锛1件、石玦2件、蚌扣5枚。
在该墓右前方发现陪葬车马坑,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坑底偏西放置木车一辆,车辕指向东,西端靠近坑壁呈堆状放置牲骨。
车辆、牲骨布局较整齐。
车子下方有一殉葬坑,坑内殉葬一人,屈肢葬式。
随葬铜礼器墓中等级较低的墓葬有3座。
属于低等级的秦墓只出陶器,不出铜器。
上述墓葬中除先周和西周墓外,从出土的铜、陶礼器,陶质实用器的组合、形制和纹饰,以及与宝鸡福临堡、户县宋村、陇县边家庄等墓地出土同类器物比较后认为,孙家南头墓地秦墓的上限年代为春秋早期晚段到春秋中期,其下限年代当在春秋末期,说明该墓地曾有过一定时期的延续。
孙家南头墓地是继陇县边家庄、店子墓地之后在汧河流域又一次较大规模的考古发现,为进一步研究周秦文化的关系,尤其是早期秦文化的布局、区域特征、分期、葬式和秦都邑的迁徙路径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该墓地的发现并发掘,为寻找秦早期都邑之一即“汧渭之会”提供了线索。
秦人自西而东逐渐迁徙过程中,其九处都邑曾经八迁,即西垂、秦邑、汧邑、汧渭之会、平阳、雍城、泾阳、栎阳和咸阳。
目前对定都雍城之前的几处都邑还不清楚,尤以“汧渭之会”确切地点为讨论焦点,纷争较大。
文献记载,从秦文公四年(公元前763)到“汧渭之会”起,止秦宪公二年(前714)徙居平阳,秦曾以“汧渭之会”作为其都邑共48年。
孙家南头墓地规模大,数量多,且有高等级墓葬在其中,判断它不可能是秦的某个宗族墓地,而应该隶属于某个都邑,否则无法解释它的存在。
再从地望、年代上看,它正好与“汧渭之会”较为吻合。
过去在该墓地附近还发现过一处秦早期建筑城址,那么这座城是否对应于该墓地,或者说该墓地的发现至少为进一步确定这座城就是“汧渭之会”提供了重要依据。
另据《史记·秦本纪》记载:“三年,文公以兵七百人东猎,四年,至汧渭之会,曰…昔周邑我先秦赢于此,后卒获为诸侯。
‟乃卜居之”。
按文公所说,过去这里曾是周邑,为其先祖之地,那么本次所发掘出的先周与西周墓葬和遗址是否与文献记载对应,若果真如此,它将会对周秦文化的相互关系问题探讨有重要意义。
就该墓地的秦墓葬而言,铜器墓的形制、随葬器物的组合、殉人的多少,以及陪葬车马坑的大小等,都基本符合春秋秦墓的一般规律。
而陶器墓却在随葬器物的组合及搭配关系上与其他地区发掘的大多数秦墓比较后缺乏一定的规律性,如有的墓葬中同出几件某类陶礼器或实用器,却不出本该组合中出现的其他类别器物,表现出这里具有的区域性墓葬特征。
屈肢葬式作为一种突出和较为普遍的葬仪常见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关中秦墓。
随着对秦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关于秦墓屈肢葬的渊源及其意义也作为一个重要课题进行探讨。
目前已出现认识上截然不同的几种观点。
就孙家南头墓地的秦墓来说,所有不出铜器的墓葬和出铜器墓葬中的殉人都是屈肢葬式,个别还是卷屈特甚的屈肢葬,而铜器墓葬的主人大多却是直肢葬。
因此这座墓地秦墓中不同葬式的规律性发现,无疑为相关的研究增添了新的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