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城 教案课程
语文28《石头城》课件(语文版必修
高度评价
该作品在文学史上获得了高度评价, 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 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经典传承
随着时间的推移,《石头城》已经 成为文学经典,被广泛传承和引用, 对于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读者反馈与评价
深受喜爱
由于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 思想内涵,《石头城》深受广大
读者的喜爱和追捧。
主题思想
通过对石头城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 历史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探索。
主题思想分析
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描写和叙述,理解 作者通过石头城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探讨历史对现代人的影响以及人性的 复杂性和多样性。
艺术手法
艺术手法
采用了象征、对比、寓言等手法,使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感染力。
艺术手法分析
通过对课文中的具体描写和叙述进行深入分析,理解作者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及 其在作品中的作用,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
03
02
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的短文,描述其特色和 情感价值
04
口头作业
与家长讨论家乡的历史和文化,准备在课 堂上分享
05
06
搜集关于家乡的资料,为下节课做准备
THANKS
感谢观看
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重点解析
石头城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本课总结
作者通过文章传达的深层含义 课堂互动分析
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兴趣点
本课总结
01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度
02
改进建议
03
04
针对学生兴趣调整教布置
书面作业
01
分析一篇与《石头城》类似的描写城市的 文章,并写一篇读后感
人物塑造
探讨作者如何通过语言、动作和心理 描写来塑造立体的人物形象,以及这 些人物形象对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的 影响。
《石头城》教案(3篇)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石头城》的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掌握七言绝句的写作特点;学会分析诗句中的意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背诵、讨论、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重点1. 理解《石头城》的背景和意境;2. 掌握七言绝句的写作特点;3. 分析诗句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诗人通过景物描写抒发的情感;2. 分析诗句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南京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石头城》的背景。
2. 提问:同学们知道南京古称什么?它见证了哪些朝代的兴衰?(二)朗读全诗1. 学生自由朗读《石头城》,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
(三)解诗题1. 介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解释诗题“石头城”的含义。
(四)分析诗句1. 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如“山围故国”、“潮打空城”、“月达女墙”等。
2. 体会诗人通过景物描写抒发的情感。
(五)分组讨论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a. “石头城”在诗中象征着什么?b. 诗人通过描写景物,表达了对什么情感?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六)比较阅读1. 比较阅读《石头城》与《越中览古》,分析两首诗在写作手法、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异同。
2.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
(七)总结1. 总结《石头城》的主题思想,强调诗人的爱国情怀。
2.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五、课后作业1. 背诵《石头城》;2. 撰写一篇关于《石头城》的读后感。
六、板书设计石头城刘禹锡七言绝句背景:南京古称金陵,是六朝古都。
意象:1. 山围故国:象征南京的历史沉淀;2. 潮打空城:象征南京的衰落;3. 月达女墙:象征南京的沧桑。
情感:1. 怀古之情;2. 爱国之情。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诗句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石头城》的主题思想。
石头城教案
石头城教案石头城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石头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学习石头城的基本构造和建筑技巧;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和动手操作能力;4.提高学生的美术水平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1.让学生了解石头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指导学生学习石头城的基本构造和建筑技巧;三、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和动手操作能力;2.提高学生的美术水平和审美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1.将石头城的图片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让学生根据图片自由发挥,讲述自己心中的石头城。
2.向学生介绍石头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石头城是中国独特的建筑形式。
(二)学习石头城的构造和建筑技巧:1.通过展示石头城的建筑图纸,让学生了解石头城的基本构造和建筑技巧。
2.指导学生观察石头城的形状、颜色、材质等特点,让学生发现石头城建筑的美和独特之处。
(三)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和动手操作能力:1.组织学生观察周围的建筑物,分析其结构和特点。
2.组织学生参观石头城,触摸石头城的石材,了解其材质和质感。
3.组织学生进行石头城的实地考察和模型制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提高学生的美术水平和审美能力:1.组织学生参与美术创作活动,让学生通过绘画、雕塑等表现方式,表达对石头城的理解和感受。
2.通过展示学生的作品,评价学生的美术水平和审美能力。
五、反思与总结:1.让学生对石头城的构造和建筑技巧有了一定的了解;2.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和动手操作能力;3.提高了学生的美术水平和审美能力。
六、教学资源:1.石头城的图片、建筑图纸、模型等;2.美术绘画、雕塑等材料。
七、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观察记录、实地考察报告、模型制作等方式,对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和动手操作能力进行评价;通过学生的美术作品评价,对学生的美术水平和审美能力进行评价。
《石头城》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石头城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石头城》故事情节和细节;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掌握课文中的重要句型和语法知识。
2.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石头城》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型;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
2. 教学难点:关注文学作品的细节和意义;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文本。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课时:了解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1. 导入新课: 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古代城市的建筑和特点,引出“石头城”的概念。
2. 呈现课文: 分发课文《石头城》,让学生自主阅读,并思考以下问题:a. 文章的开头是什么?b. 故事发生在哪个城市?c. 主人公是谁?d. 主人公有哪些特点和经历?e. 课文中使用了哪些形象的描写和修辞手法?3. 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分享读后感和对课文的理解。
第二课时:分析故事情节和细节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让学生回忆故事的开头和主要人物,并询问他们在小组讨论中得出的结论。
2. 分析故事情节: 引导学生将故事的情节分为几个部分,分别进行讨论并总结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3. 解读生词和短语: 提供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
4. 写作练习: 要求学生根据课文提供的情节和细节,进行写作练习,以展示他们对故事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第三课时:文学欣赏和扩展延伸1. 文学欣赏: 选取课文中的精彩片段,向学生朗读并讨论其中的意义和文学特点。
2. 模仿写作: 将选取的课文片段呈现给学生,并要求他们模仿其中的文体和表达方式进行写作。
3. 扩展延伸: 给学生提供相关的文学作品或资料,让他们进一步探索相关主题和文化背景。
四、教学评价与反思1. 课堂互动: 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
幼儿园探秘石头城教案
幼儿园探秘石头城教案
教学主题:探秘石头城
教学目标:
1. 能够通过观察、感知、表现等方式,对石头的性质进行初步认知。
2. 能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体验发现、探究石头的特点和魅力。
3. 能够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等多种方式交流自己对石头的感受和认知。
教学内容和安排:
一、热身活动(10分钟)
1. 合唱歌曲《小石头》
2. 通过游戏“猜石头”的形式了解石头的种类和特点。
二、探究实践(30分钟)
1. 带领孩子们在园内寻找石头,并观察、摸索、感知石头的特点。
2. 引导孩子们通过拍照、绘画等方式记录石头的形状、颜色、纹路等特征。
3. 让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尝试用石头搭建,探索出不同的形状和功能。
三、小组交流(20分钟)
1. 将孩子们分为小组,让他们就自己发现的石头特点和功能展开交流
和讨论。
2. 结合小组讨论和个人发现,帮助孩子们对石头的认知更加深入和全面。
四、展示表现(20分钟)
1. 让孩子们将自己的发现和体验通过说唱、绘画、模型展示等方式进
行展示表现。
2. 在孩子们的表现过程中,及时引导他们用适当的语言和动作表达自
己的想法与感受。
五、总结(10分钟)
1. 教师引领全体孩子们回顾今天的探究过程,总结石头的特点和魅力。
2. 反思自己在探究过程中的不足和展望下一步的学习。
教学评价:
1. 通过孩子们在探究中的表现和展示,了解他们对石头的认知和发现
程度。
2. 教师通过互动和观察,对孩子们在探究中的表现和思维方式进行评
价和指导。
《石头城》教案
《石头城》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石头城》的基本内容和主题;(2)能够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文学特点;(3)能够分析并欣赏课文中的精彩语句和段落。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2)培养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3)引导学生关注和珍惜家乡的传统文化和自然景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石头城》的基本内容和主题;2. 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文学特点;3. 课文中的精彩语句和段落的分析和欣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石头城》的基本内容和主题,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文学特点。
2.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精彩语句和段落的分析和欣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课文《石头城》的背景和作者;2. 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的写作手法和文学特点;4. 重点讲解:讲解课文中的精彩语句和段落,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石头城》,巩固学习内容;2. 写一篇关于家乡的短文,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3. 选择一篇文学作品,分析其写作手法和文学特点,准备下一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的表达;3. 作品分析:评价学生对文学作品写作手法和文学特点的分析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七、教学策略1. 激发兴趣:通过引入有趣的文学作品和实例,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2. 引导思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课文中的主题和写作手法;3. 鼓励表达: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4. 多样化活动: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5. 反馈与鼓励: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完整版)石头城教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石头城》教课方案【教课目的】1.赏识诗歌,领会作者借景抒怀的手法;2.体悟诗人对往昔的感触之情和对当权的警觉之意;3.识记怀古咏史诗的鉴赏技巧。
【教课要点】领会借景抒怀的手法【教课难点】感觉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在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教课用时】0.5 课时【教课过程】一、导入:1.发问:你们知道中国有哪一些古都吗?要点词:九大古都:西安、南京、北京、洛阳、开封、杭州、安阳、郑州、大同西安:古称长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最早、历时最久的城市。
先后有13 个王朝在这里建都,位居中国古代众多古都之首。
西安与罗马、雅典、开罗并称为“世界四大古都” 。
南京:历史上曾被叫做建康、建业、金陵。
历史上有六个王朝在此建都,故南京又叫“六朝古都”。
北京:古称燕京,幽州。
五朝古都。
洛阳:武则天。
开封:又叫东京。
北宋赵匡胤。
杭州:南宋。
安阳:上古三皇五帝时代,颛顼、帝喾两位帝王在安阳境内建都。
殷商期间为商都殷墟。
郑州:据史籍记录,中华民族鼻祖黄帝为“有熊氏”生于轩辕之丘,部分学者以为轩辕之丘指此刻郑州境内。
夏朝曾建都于阳城,也在郑州境内。
大同:金沙岸(今属朔州界)是杨家将血浴疆场的故址。
商丘:商代开国之都。
2.导入:今日我们我就来学习一首与南京这一个“六朝古都”有关的诗歌。
二、朗诵: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三、有关知识介绍:【石头城】石头城,就是此刻的南京城,又叫“金陵城” 。
它依山傍水,枕长江,后傍钟岭,壮丽陡峭地点重要。
相传诸葛亮观看了这里的地势以后,评论它“钟山龙盘,石头虎踞,帝王之宅也。
”战国时,楚国人称南京为“金陵”这是南京为金陵的最早得名;三国时,东吴孙权定都南京,在南京西郊石头山上修筑城郭、宫殿,并更名为“石头城”;东晋时,石头城续为国都;六朝时,宋、齐、梁、陈亦接踵在此定都,金陵故又有“六朝古都”之称;经六朝繁华,唐初高祖武德元年( 626),唐定都长安,石头城荒弃。
因为建都于这里的朝代,花天酒地,追欢逐乐,存在的时间极短。
《石头城》教案
《石头城》教案《石头城》教案[教学要点]1、学习《石头城》,体味寓情于景的手法。
2、学习《锦瑟》,鉴赏其哀怨的基调、迷离的意境、清丽的语言。
3、学习《书愤》,体会诗人岁月蹉跎、壮志未酬而又重新立誓报国的双重情感。
[教学过程]一、引导学生自读《石头城》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解题刘禹锡(772~842),中唐时代优秀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现在河南洛阳)人。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参加王叔新集团,谋夺宦官兵权,失败后被贬为朗州(现在湖南常德)司马。
元和十年(815),被召至京,游玄都观,写诗讽刺新权贵,复出为连州(现在广东连县一带)刺史。
长庆元年调任夔州刺史,三年后再调为和州(现在安徽和县)刺史,在任两年复罢去,与白居易相会于扬州。
路经金陵时,漫游这六朝古都。
诗人目睹金陵的残破,联想到敬宗沉溺声色,游乐无度,国事日非,感慨万千,于是吊古伤今,写了《金陵五题》,《石头城》是这组诗的第一首。
3、学生思考:“石头城”本是六朝古都,山川形胜之地,现在诗人眼里又是一种怎样的情形呢?明确:今日的“石头城”已失去昔日的繁华,代之以一种荒凉的景象。
群山依旧围绕着这座故都,可惜已是座“空城”。
潮水拍打着城郭,仿佛也觉到它的荒凉,碰到冰凉的石壁,又带着寒心的叹息默默退去。
4、学生思考:面对着眼前的衰景,诗人并没有说出其造成的原因,而是去描写从淮水东边升起的月亮,这有什么深刻含义?明确:在这里,诗人将月亮看做是历史的见证人。
诗人称它为“旧时月”,正是初唐诗人张若虚说的“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意思。
因它照见过六朝腐朽的封建统治者在秦淮河游乐的情形,照见过当年的豪华生活,也目睹了这些朝代的迅速灭亡,教案《《石头城》教案》。
而今夜呢?你看它又逐渐移到城上短墙上来,可这已经是一座空城了。
诗人含无尽慨叹于其中。
5、学生讨论:诗歌句句写景,但又句句生情,结合历史,说说此诗的主题。
明确:刘禹锡写这首诗时,唐帝国已日趋衰败,朝廷里大臣相互排挤,出现了“牛李党争”,宦官专权依然如故;地方上藩镇割据势力又有所抬头。
刘禹锡《石头城》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刘禹锡《石头城》教案一、教案概述《石头城》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所作的一篇散文,描述了一座废弃的城市的景象。
本教案旨在通过对《石头城》的教学,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石头城》的理解能力,把握文本的基本语言风格和主题思想;2.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3.激发学生对唐代文学的兴趣,促进学生对历史文化的认识;4.通过对《石头城》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1. 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一些与城市有关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城市的认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预习(10分钟)要求学生在课前阅读《石头城》,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3. 文本解读(2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对文本进行逐一解读,包括:a) 文章的基本背景和作者简介;b) 文章的结构和语言风格;c) 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4. 课文分析与讨论(30分钟)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对课文的讨论,包括:a) 对文中形象描写的理解和感受;b) 对文中所表现的城市景象的解读;c) 对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表达的理解与思考。
5. 课文赏析(2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剖析《石头城》中所蕴含的哲理和情感,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6. 拓展延伸(20分钟)结合《石头城》的主题和作者的背景,引导学生思考与之相关的话题,如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并鼓励学生展开独立的思考和写作。
四、教学评估与作业1. 课堂小组讨论表现评价(20分):包括学生的积极参与、表达思想的清晰与准确、与小组成员的合作等。
2. 个人写作作业(30分):要求学生根据对《石头城》的理解和思考,撰写一篇短文,表达对文中景象和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3. 思维导图作业(20分):要求学生根据对《石头城》的理解,绘制思维导图,展示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石头城刘禹锡教案
石头城刘禹锡教案教案标题:《石头城刘禹锡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刘禹锡的《石头城》一诗,了解唐代文学的特点和刘禹锡的创作风格。
2. 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石头城》一诗的意义和主题。
2. 掌握刘禹锡的创作风格和诗歌表达技巧。
3. 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和批判能力。
教学难点:1. 分析和解读《石头城》一诗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2. 让学生能够运用刘禹锡的创作技巧进行写作。
教学准备:1. 课文《石头城》的复印件。
2. PowerPoint或者黑板等教学工具。
3. 学生的课前阅读作业。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师生互动: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起上一节课所学的唐代文学特点和刘禹锡的作品。
2. 引入课题:简要介绍《石头城》一诗的背景和主题,并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阅读与理解(15分钟)1. 学生朗读诗歌:让学生轮流朗读《石头城》一诗,帮助他们熟悉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解读诗歌:通过解读诗歌的字面意义和隐喻意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探讨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并展示他们的发现。
三、创作与表达(20分钟)1. 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以《石头城》为题目,写一篇自己的诗歌作品,要求包含刘禹锡的创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2. 指导写作:给学生提供一些写作的指导,例如如何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等。
3. 学生展示:让学生轮流朗读自己的作品,并互相评价和提出改进意见。
四、总结与评价(10分钟)1. 总结课堂内容:帮助学生回顾和总结今天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2. 评价学习效果: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评价学生对于《石头城》的理解和创作能力。
五、课后作业(5分钟)1. 要求学生完成课后阅读作业,阅读其他刘禹锡的作品,并写一篇读后感。
2. 提醒学生下节课继续讨论和分享自己的读后感。
《石头城》教案
《石头城》教案共1学时1教学目标1、读一读,背一背;2、体会借景抒情得手法;3、体悟诗人对往昔得感慨之情与对当权得警醒之意。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体会借景抒情得手法;教学难点:对意象特征得体味;4教学过程刘禹锡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得抒情主题,不就是爱,不就是死,而就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余秋雨一、咏史怀古诗咏史诗就就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或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得诗歌。
怀古诗则就是由作者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
二、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中唐著名诗人,洛阳人。
曾与柳宗元参加革新政治得王叔文集团,谋夺宦官兵权,失败后被贬为朗州(现在湖南常德)司马。
历任连州、夔州、与州刺史。
晚年有“诗豪”之称。
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诗风沉着稳练,风调自然,格律精切。
其仿民歌得《竹枝词》对后世影响很大。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中唐文学家、哲学家。
唐顺宗永贞元年,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谋夺宦官兵权,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
元与十年,复出为连州刺史,长庆元年调任夔州刺史。
三年后再调为与州刺史,在任两年复罢去,与白居易相会于扬州。
课文导读1、这首诗重写景还就是重叙事?2、诗中描写了何景?景物有何特点?(写了什么?)3、诗人为何写这样得景?抒发了诗人怎样得思想感情?(为什么写?)4、全诗在写作上有何特色?(怎么写得?)问题鉴赏1、石头城本就是六朝古都,山川形胜之地,现在在诗人眼中又就是一种怎样得情形?昔日得繁华不再,代之以一种荒凉得景象。
这首诗一开始就写空城四周得景色。
您瞧,城得东、南、西三面依旧绵亘着高低起伏得群山,它那虎踞龙盘得姿态并未改变;北面得江潮依旧拍打着城根,而后带着寂寞得心情退回,那声音仿佛在叹惜着昔日得繁华已经化为乌有。
美点赏析1.本诗怎样在写景中寄寓感情?2.白居易在读了刘禹锡得《石头城》后曾赞美道:“我知后之诗人无复措词矣。
《石头城》教案范文
《石头城》教案范文教案标题:《石头城》中的主题与人性探讨教案目标:1.了解小说《石头城》的背景、作者及主要情节。
2.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和人性探讨。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熟悉小说《石头城》的情节和人物。
2.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和人性问题。
3.运用文学批评理论进行阅读和分析。
教学难点:1.理解小说中的主题并对其进行深入思考。
2.分析小说中的人性问题并进行适当的讨论。
教学准备:1.制作课堂展示材料。
2.准备《石头城》的电子版或纸质小说给学生阅读。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将小说《石头城》的封面或相关图片展示给学生,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然后向学生询问是否有人了解过这本小说。
Step 2:背景介绍(10分钟)Step 3:阅读和讨论(20分钟)教师分发小说给学生,要求他们阅读章节并思考以下问题:1.小说中的主题是什么?为什么?2.小说中的人性问题有哪些?为什么?3.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给你的印象是什么?Step 4: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回答上述问题。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引导他们深入讨论小说中的主题和人性问题。
Step 5:文学批评分析(2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不同的文学批评理论,如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
请学生选择一个理论,并分析小说中的情节、人物和主题。
教师可以给予一些指导,确保学生能够运用理论分析小说。
Step 6:总结和展示(15分钟)学生将自己的分析结果和观点整理成报告或PPT,并在班级中展示。
请学生从不同角度评价小说,并与同学进行讨论和互动。
Step 7: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石头城》的观后感或读后感,并引用文学批评理论加以分析。
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自由阅读其他名著并运用类似的分析方法进行探讨。
2.组织一次文学座谈会,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见解。
教学评价:1.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讨论质量。
高中语文教案石头城必修三
《石头城》教案教学目标要求:1、品味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2、学会分析诗歌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1、了解创作背景,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掌握诗歌的诵读。
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通过意象分析,体味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教学方法:1、让学生带着情感反复诵读诗歌,感知诗歌的音韵与感情的基调。
2、与学生共同探讨诗歌内容,结合诗歌,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与艺术特征3、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尽可能地让学生与诗人在一定的程度上产生共鸣,体味人文的情怀。
教学过程:导入:李白《把酒问月》中有一句诗“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这两句诗说的是,月是永恒的,而人事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幻莫测,道出了对人生,对宇宙的思索与感概,一种物是人非之感。
在我们的成长当中,想必你也体会过这么一种感觉,例如再次回到你曾离别很久的地方,看到眼前的景物,但找不到昔日的人影,昔日的风采,不禁会有很多的感叹。
下面我们将要学习一首表达着这种感概与情怀的诗——《石头城》。
1、关于作者:“诗豪”刘禹锡。
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幼好学,博览古今,20岁中进士,授监察御史等职。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谋夺宦官兵权,失败后贬为朗州(湖南常德)司马。
九年后,元和十年(815年)被召进京,游玄都观,因作诗《戏赠看花诸君子》讽刺权贵,再度被贬,先后任连州广东连县一带)、苏州等地刺史。
长庆元年调任夔州刺史,三年后再调和县(安徽和县一带)刺史,在任两年复罢去。
晚年,因足疾回洛阳,常与白居易饮酒酬唱,因宰相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郎等职,世称“刘宾客”。
2、了解诗歌的背景:唐长庆元年,刘禹锡调任夔州刺史。
三年后再调和州(安徽和县一带)刺史,途中与白居易相会于扬州,途经金陵时,漫游了这座六朝古都。
诗人登临时,只见空城犹在、物是人非,六朝豪奢繁荣荡然无存。
时值李唐国运衰微,力图中兴,目睹金陵残破衰败的景象,联想到唐敬宗沉溺声色、游乐无度、国事日非,感慨万千,于是吊古伤今,写下了《金陵五题》,《石头城》是这组诗歌的第一首。
石头城的教案
石头城的教案教案标题:石头城的教案教案目标:通过学习石头城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学科知识水平和综合素养。
教学对象:初中生教学时间:3个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课时:石头城的历史与文化1. 导入(5分钟):-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石头城的壮丽景色,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 引导学生谈论他们对石头城的了解和想法。
2. 知识讲解(15分钟):- 介绍石头城的历史背景、建造目的和文化特点。
- 解释石头城的命名原因和与中国古代城市的异同点。
3. 学习活动(20分钟):- 分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自由讨论石头城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并准备简短的发言。
-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其他组员提问和补充。
4. 拓展活动(15分钟):- 观看相关纪录片或读取相关文章,了解更多关于石头城的信息。
- 学生自主撰写一篇关于石头城的短文,包括历史、文化和自己的观点。
第二课时:石头城的地理与科学1. 复习(5分钟):- 学生回答一些与上节课内容相关的问题,巩固对石头城的历史和文化了解。
2. 知识讲解(15分钟):- 介绍石头城的地理位置、地质特点和科学价值。
- 解释石头城形成的原因和与其他地质奇观的异同点。
3. 学习活动(20分钟):- 观察实验:学生观察不同种类的石头,了解它们的特点和用途。
-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探究石头的特性和用途。
4. 拓展活动(15分钟):- 学生自主选择一个与石头相关的科学主题,如地质学、建筑学等,进行深入研究,并准备简短的报告。
第三课时:石头城的艺术与设计1. 复习(5分钟):- 学生回答一些与上节课内容相关的问题,巩固对石头城的地理和科学了解。
2. 知识讲解(15分钟):- 介绍石头城的建筑风格、艺术特点和设计原则。
- 解释石头城的建筑材料选择和建造技术。
3. 学习活动(20分钟):- 观察实践:学生观察不同类型的建筑物,分析其使用的石材和设计特点。
石头城教案
石头城教案
教案:石头城
教案概述:
本教案适用于幼儿园中小班的艺术活动课程。
通过教授石头城主题的内容,学生将学习到用石头构建建筑物的基本概念和技巧,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目标:
1. 学习认识和描述石头城的特点和形式。
2. 掌握构建石头城的基本技巧。
3.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造力。
教学准备:
1. 石头城的图片或模型。
2. 不同大小和形状的石块。
3. 适量的胶水。
4. 布置好的工作区域。
教学过程:
引导:
1. 向学生展示石头城的图片或模型,并引导他们描述石头城的特点和形式。
讨论:
2. 引导学生思考,石头城是如何建造的。
3. 鼓励学生与同伴分享自己的想法。
实践:
4.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提供一些石块和胶水。
5. 让学生用石块建造小型石头城。
他们可以使用胶水将石块固定在一起。
分享:
6. 让每个小组分享他们建造的石头城,并提醒他们分享他们是如何合作和创造的。
总结:
7. 引导学生总结今天学到的内容,强调石头城的特点和建造技巧。
拓展活动:
- 学生可以继续扩展他们的石头城,加入更多的细节和特色建筑。
- 学生可以用绘画或手工艺品的形式表达自己对石头城的理解。
评估:
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度、合作行为和创造力。
石头城 教案
石头城教案教案标题:石头城教案目标:1. 了解石头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2. 探索石头城的地理位置和建筑特色。
3. 学习石头城的保护与传承。
教案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看一段介绍石头城的视频或展示石头城的图片。
2. 提问:你们对石头城有什么了解?你们知道石头城的历史和地理位置吗?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石头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包括其建造的年代、用途等。
2. 探讨石头城的地理位置,包括其在城市规划中的重要性和地理优势。
3. 分享石头城的建筑特色,如石头的材质、建筑风格等。
三、小组活动(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石头城的建筑特色进行深入研究。
2. 让学生利用图书馆或互联网资源,收集关于所选建筑特色的资料,并进行整理。
3. 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介绍他们所选的建筑特色,并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
四、讨论与展示(15分钟)1.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探讨石头城的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石头城的文化遗产。
3. 邀请学生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与全班分享。
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总结石头城的历史背景、地理位置和建筑特色。
2. 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研究成果,并给予肯定和建议。
教案延伸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建筑,如城堡、古老的教堂等,以增加对石头城的保护与传承的认识。
2. 鼓励学生进行绘画或手工制作,以展示他们对石头城的理解和想法。
3. 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活动,如义务清理石头城周边的垃圾,宣传石头城的保护意识。
教案评估:1. 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
2. 学生对石头城历史、地理和建筑特色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石头城保护与传承的观点和建议的质量。
石头城-语文版第二册教案
石头城-语文版第二册教案课程背景《石头城》是一本反映乡村生活、民间故事和社会风俗的小说。
本教案是以《石头城-语文版》第二册为基础,针对该书的第一至第十五章进行教学设计,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1.掌握石头城中出现的汉字、词语、成语、俗语的含义和用法;2.理解石头城中人物与事件的内在关联,提高学生的心理分析能力;3.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够独立思考、分析文章。
教学重点1.了解《石头城》中的基本情节及各人物;2.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及意图;3.经典句型和修辞方法的分析应用。
教学难点1.通过语文运用,分析小说中的情节及人物性格;2.理解作者对乡土文化和民俗风情的描写及展示。
教学过程第一课•教学内容:《石头城》第一章《大学士》;•教学目标: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了解乡土文化,掌握生字词;•教学重点:掌握词语搭配和读者的文化背景;•教学难点:分析文本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第二课•教学内容:《石头城》第二章《八大锤》;•教学目标: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了解乡土文化,掌握生字词;•教学重点:掌握词语搭配和读者的文化背景;•教学难点:分析文本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第三课•教学内容:《石头城》第三章《洪波涌》;•教学目标: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了解乡土文化,掌握生字词;•教学重点:掌握词语搭配和读者的文化背景;•教学难点:分析文本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第四课•教学内容:《石头城》第四章《狗娃子》;•教学目标: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了解乡土文化,掌握生字词;•教学重点:掌握词语搭配和读者的文化背景;•教学难点:分析文本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第五课•教学内容:《石头城》第五章《谁为了谁》;•教学目标: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了解乡土文化,掌握生字词;•教学重点:掌握词语搭配和读者的文化背景;•教学难点:分析文本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第六课•教学内容:《石头城》第六章《巫山神女》;•教学目标: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了解乡土文化,掌握生字词;•教学重点:掌握词语搭配和读者的文化背景;•教学难点:分析文本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石头城教学设计
石头城教学设计第1篇:《石头城》教案《石头城》教案共1学时1教学目标1、读一读,背一背;2、体会借景抒情的手法;3、体悟诗人对往昔的感慨之情和对当权的警醒之意。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体会借景抒情的手法; 教学难点:对意象特征的体味; 4教学过程刘禹锡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余秋雨一、咏史怀古诗咏史诗就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或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
怀古诗则是由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理想。
二、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中唐著名诗人,洛阳人。
曾和柳宗元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谋夺宦官兵权,失败后被贬为朗州(现在湖南常德)司马。
历任连州、夔州、和州刺史。
晚年有“诗豪”之称。
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诗风沉着稳练,风调自然,格律精切。
其仿民歌的《竹枝词》对后世影响很大。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中唐文学家、哲学家。
唐顺宗永贞元年,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谋夺宦官兵权,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
元和十年,复出为连州刺史,长庆元年调任夔州刺史。
三年后再调为和州刺史,在任两年复罢去,与白居易相会于扬州。
课文导读1、这首诗重写景还是重叙事?2、诗中描写了何景?景物有何特点?(写了什么?)3、诗人为何写这样的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写?)4、全诗在写作上有何特色?(怎么写的?)问题鉴赏1、石头城本是六朝古都,山川形胜之地,现在在诗人眼中又是一种怎样的情形?昔日的繁华不再,代之以一种荒凉的景象。
这首诗一开始就写空城四周的景色。
你看,城的东、南、西三面依旧绵亘着高低起伏的群山,它那虎踞龙盘的姿态并未改变;北面的江潮依旧拍打着城根,而后带着寂寞的心情退回,那声音仿佛在叹惜着昔日的繁华已经化为乌有。
美点赏析1.本诗怎样在写景中寄寓感情?2.白居易在读了刘禹锡的《石头城》后曾赞美道:“我知后之诗人无复措词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头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欣赏诗歌,体会作者借景抒情的手法;
2.体悟诗人对往昔的感慨之情和对当权的警醒之意;
3.识记怀古咏史诗的鉴赏技巧。
【教学重点】
体会借景抒情的手法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在诗中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用时】
0.5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提问:你们知道中国有哪一些古都吗?
关键词:九大古都:西安、南京、北京、洛阳、开封、杭州、安阳、郑州、大同
西安:古称长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最早、历时最久的城市。
先后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位居中国古代众多古都之首。
西安与罗马、雅典、开罗并称为“世界四大古都”。
南京:历史上曾被叫做建康、建业、金陵。
历史上有六个王朝在此建都,故南京又叫“六朝古都”。
北京:古称燕京,幽州。
五朝古都。
洛阳:武则天。
开封:又叫东京。
北宋赵匡胤。
杭州:南宋。
安阳:上古三皇五帝时代,颛顼、帝喾两位帝王在安阳境内建都。
殷商时期为商都殷墟。
郑州:据史籍记载,中华民族始祖黄帝为“有熊氏”生于轩辕之丘,部分学者认为轩辕之丘指现在郑州境内。
夏代曾建都于阳城,也在郑州境内。
大同:金沙滩(今属朔州界)是杨家将血浴沙场的故址。
商丘:商朝开国之都。
2.导入:今天我们我就来学习一首与南京这一个“六朝古都”有关的诗歌。
二、朗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相关知识介绍:
【石头城】
石头城,就是现在的南京城,又叫“金陵城”。
它依山傍水,枕长江,后傍钟岭,壮丽险峻位置重要。
相传诸葛亮观看了这里的地势之后,评价它“钟山龙盘,石头虎踞,帝王之宅也。
”
战国时,楚国人称南京为“金陵”这是南京为金陵的最早得名;
三国时,东吴孙权定都南京,在南京西郊石头山上修建城郭、宫殿,并更名为“石头城”;东晋时,石头城续为国都;
六朝时,宋、齐、梁、陈亦相继在此定都,金陵故又有“六朝古都”之称;
经六朝繁荣,唐初高祖武德元年(626),唐定都长安,石头城废弃。
由于建都于这里的朝代,醉生梦死,追欢逐乐,存在的时间极短。
在它们悲恨相续的史实中包含极深的历史教训,所以金陵怀古后来几乎成了咏史诗中的一个专题。
尤其在国运衰微之际,更成为关心政治的诗人常取的题材。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唐代中期诗人,字梦得,晚年自号“庐山人”,因为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
与柳宗元并称“刘柳”。
与白居易同称“刘白”。
世称“诗豪”。
【背景介绍】
唐长庆元年,刘禹锡调任和州刺史,作了《金陵五题》组诗,以连章的方式歌咏了五处古迹,总结历史教训,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四、诗文解读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山围故国周遭在”,首句写山。
“山围故国”,“故国”即旧城,就是石头城,城外有山耸立江边,围绕如垣墙,所以说“山围故国”。
周遭,环绕的意思。
这句说:围绕在石头城四周的山依然如旧。
“潮打空城寂寞回”,这句写水。
“潮打空城”,石头城西北有长江流过,江潮拍打石墙,但是,城已荒废,成了古迹,所以说“潮打空城”。
这句意思是说:潮水拍打着“空城”,虽有巨响,却显得分外凄凉,便又寂寞地退去了。
这两句写出了石头城的地理位置。
我们要注意后面这一句里面一个具有感情色彩的词“寂寞”。
潮水会寂寞吗?其实在这里寂寞的是人。
表面写潮,实为写人,想当初,这里曾经过六代豪奢,曾经是那么的繁华富贵。
而如今山川依旧,金陵城昔日的繁华却难觅踪影。
城空空,心空空,潮寂寞,人寂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淮水东边旧时月”,“旧时月”,诗人特意标明“旧时”,是包含深意的。
淮水,即秦淮河,横贯石头城,是六朝时代王公贵族们醉生梦死的游乐场所。
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里面就有写到了这种状态。
这里曾经是彻夜笙歌、纸醉金迷、欢乐无尽的不夜城,那临照过六朝豪华之都的“旧时月”即是见证。
然而曾几何时,富贵风流,转眼成空。
如今只有那“旧时月”仍然从秦淮河东边升起,来照着这座“空城””,在夜深的时候,“还过女墙来”,只是石头城已经不是六朝时候的石头城了。
五、整体感悟
1.朗读诗文
2.提问:通过我们刚才的讲解还有朗读,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一首诗它的画面感是比较强的。
我们现在闭上想一下,作者在这里面所描绘的画面是怎样的?各个画面之间的转化又是怎样?
首先采取一个航拍的形式,先从空中拍出这一个石头城被山围绕着的情境,然后,镜头越拉越近,到最后呢,整个画面都是石头城了。
这是第一个画面是吧。
为了体现它的一个“故”字,我们是不是还要将石头城里面衰颓的景象大致地拍一下呢?嗯,然后我的镜头就在石头城里面像巡逻一样了。
到了西北处,我再给这个潮打空城的画面做一个特写。
那接下来呢,我就会采用快进的手法,迅速地将白天到黑夜的变化过程浓缩。
这个时候我们的主角“月”出来了,它慢慢地移动,在荒凉的城里洒下了一层清辉。
最后,画面定格。
从老师前面的描述中,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一首诗的四句话都是写景的。
但是我们昨天已经知道了,“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是为了要寄托感情用的。
那在这里作者是要表达什么样的感情呢?
我们来补充一些背景知识:
刘禹锡写这首诗时,唐帝国已日趋衰败,朝廷里大臣相互排挤,出现了“牛李党争”,宦官专权依然如故;地方上藩镇割据势力又有所抬头。
目睹金陵残破衰败的景象,联想到唐皇室沉溺声色、游乐无度、国事日非,感慨万千,于是吊古伤今。
作者是希望能够通过写一个已经没落、过气的石头城的现状,借六朝的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的感叹。
同时也有这样的意味,警醒当时的统治者,不要重蹈六朝的覆辙。
这一种怀古伤今的诗歌,我们就把他称为是咏史诗。
尽管触点在古,但实际上表现了对现实的强烈关注。
总结:诗人借描写石头城萧条荒凉的景象,伤悼石头城六朝繁荣的消逝,表达了作者江山依旧、国事日非、繁荣易逝、好景无存的慨叹,抒发了作者对满目疮痍、国运衰微的愁闷之情。
关于这类咏史诗,我们要注意几点:
(1)特别要注意分析典故。
要弄清史实,作者“怀”什么“古”;“金陵”
(2)要体会意图,作者为什么怀古;
(3)要领悟感情,作者在怀古中表达了什么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