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城山记教案(精品资料).doc
《小石城山记》语文公开课教案
《小石城山记》高二语文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及分析】1、知识目标:借助注解,能翻译浅易文言文。
2、能力目标:体悟作者屡遭贬谪、怀才不遇而渴望改变的情怀,以及身处逆境仍坚守人生理想认真、执着的人生态度。
3、情感目标:拓展思维,联系实际,把握作者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坚韧的性格。
【教学重点】1、积累文学常识,整理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
【教学难点】1、作者对“造物者”的讨论的理解。
2、把握作者情感态度价值观,体悟作者身处逆境仍坚守人生理想认真、执着的人生态度,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坚韧的性格。
【教学策略】诵读法、点拨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二课时,本课为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一、文本导入:第一课时已经疏通文意,品读了第一自然段写景部分。
从小石城山景之“奇”引发的“类智者所施设也”感叹,引出第二自然段的抒情议论文字。
本课重点赏析抒情议论部分。
二、文本品读:1、朗诵全文。
思考:第二自然段的抒情议论是围绕什么话题展开的?2、分层解读。
第一层:围绕“造物主的有无”;第二层:围绕“是二者,余未信之”。
3、设问解读。
第一层:①作者在本段中对造物者有无的怀疑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过程?②作者在文中并没有给出关于造物者有无的确切答案,也许作者的用意并不在于讨论造物者的有无。
那么,作者的用意何在呢?与柳宗元的身世遭遇和本文的写作背景相联系,什么样的事情才会让柳宗元这样有远大抱负的革新家感到身心疲惫,以致于要向造物者发出疑问?第二层:本段还有一个句子表明了作者的态度“是二者,余未信之”,作者为何这样说?作者不相信这两种说法,那么他相信什么呢?他心中最真实的想法是什么呢?4、文本小结。
文章以凝炼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小石城山的奇景,并借以抒发了作者被贬于荒远之地,不能施展才能和抱负的悲愤心情,同时寄托了作者的远大志向和身处逆境仍坚守人生理想,认真、执着的人生态度。
《小石城山记》教学设计
《小石城山记》教学设计《小石城山记》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积累文学常识,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能翻译文中重要的句子。
2、感受小石城山的特点。
3、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
4、感受言志载道的风格与物我相融的意境。
教学重点:1、积累文学常识,整理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
3、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
教学难点:1、古代被贬文人在作品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象征2、作者对“造物者”的讨论的理解。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设想:《小石城山记》是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之一,是他被贬永州时的游记。
作者在描写小石城山土堡、山石、山洞的同时,赞叹天地造化的神奇,更抒发了身世的感慨。
放情山水,寄托情志,借对山水的感慨来浇胸中的块垒是文章的一大特点。
文虽短小,但旨趣深远;既可陶冶性情,也能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教学中应该充分挖掘该文的特点。
这篇文章也是《唐宋散文选读》(语文选修2)的第一篇,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对指导学生进行选修课的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本设计采用“发现(discover)-探究(develop)-表达(describe)”(简称“3D”)的探究学习方式。
文言文教学,不论是必修还是选修,都应该注意文言词语的积累,文言句式的学习,加强文言课文的诵读和翻译,让学生具备文言文阅读的基本能力。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设置了词语积累、句子翻译、课文诵读的环节。
我们认为,选修课的教学毕竟不同于必修课的教学,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选修课更应当注意对课文内容进行拓展,联系学过的知识,开阔学生视野;在教学方法上,更应该重视采用探究学习的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在培养目标方面,选修课更应该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所以,我们将“夯实基础,注重拓展,突出探究,落实人文”作为选修课教学的`主要策略。
《小石城山记》教案
《小石城山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小石城山记》。
(2)理解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翻译并解释其中的含义。
(3)分析石城山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景观,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石城山的自然景观特点。
(2)学会对比分析,将《小石城山记》与其他山水游记进行对比,了解其独特之处。
(3)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石城山的美丽与神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引导学生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通过学习《小石城山记》,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理解《小石城山记》的内容,体会作者对石城山美景的描绘和赞美。
2. 分析石城山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景观特点,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三、教学难点:1. 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的理解与翻译。
2. 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石城山的美丽与神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小石城山记》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小石城山记》,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
(2)学生自学生僻词语和句式,查找相关资料,理解其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石城山的自然景观特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翻译并解释其含义。
(2)分析石城山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景观,介绍其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5. 想象与联想:(1)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石城山的美丽与神秘。
(2)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6. 小结与作业:(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布置作业:熟读并背诵《小石城山记》;写一篇关于石城山的想象作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课堂讲解和想象与联想等环节,让学生深入了解《小石城山记》的内容和石城山的自然景观特点。
《小石城山记》教案
《小石城山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小石城山记》。
(2)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景物特征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精彩语句。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小石城山记》。
(2)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
(3)分析课文中的精彩语句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的理解与运用。
(2)分析课文中的精彩语句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小石城山记》的作者、写作背景及文学价值。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僻字的读音和词义。
(2)学生通过工具书或合作探讨,解决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
(2)分析课文中的精彩语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4.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各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同学补充发言。
5. 朗读与背诵:(1)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
(2)学生集体背诵课文,加强记忆和表达能力。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小石城山记》。
2. 运用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写一段描绘自然景物的短文。
3.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作者情感表达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学生朗读、背诵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2)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度和发言质量。
2. 课后作业:(1)学生对课文生僻词语和句式的掌握程度。
小石城山记教案
小石城山记》教案
【教学目标】
1、感受小石城山的特点。
2、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
3、感受言志载道的风格与物我相融的意境。
【教学重点】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
【教学难点】感受言志载道的风格与物我相融的意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余秋雨先生曾经在《文化苦旅》中说:“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分可称之为‘贬官文化’。
随之而来,许多文化遗迹也就是贬官行迹。
贬官失了宠,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剧意识也就爬上了心头;贬到了外头,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只好与山水亲热。
这一来,文章有了,诗词也有了,而且往往写得不坏。
”
如果柳宗元不是被贬到永州,就不会有“永州八记”的问世。
柳宗元的被贬,实在是他个人的不幸,却是中国文学之大幸!。
《小石城山记》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小石城山记》教案(网友来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小石城山记》。
(2)理解《小石城山记》的文言文内容,掌握其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分析石城山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小石城山记》。
(2)学会欣赏文言文的韵律美,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运用地图、图片等资源,直观地了解石城山的地理位置和景观。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高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保护自然、珍惜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能够流畅地朗读和背诵《小石城山记》。
2. 理解文言文内容,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
3. 分析石城山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理解与应用。
2. 石城山相关历史文化的挖掘。
1. 导入新课:(1)展示石城山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
(2)简介石城山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小石城山记》,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石城山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小石城山记》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小石城山记》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详细解读石城山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编写关于石城山的对联。
(2)进行文言文阅读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小石城山记》。
2. 收集其他有关石城山的资料,进行深入研究。
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团队合作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3. 阅读理解评估:通过课堂练习和小测验,检测学生对《小石城山记》文言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小石城山记》七年级教案
教案:《小石城山记》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小石城山记》,了解小石城山的自然风景和历史文化;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提高学生的观察、思维和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记叙文的内容,抓住主要事件和关键词;
2.借助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三、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中的词语和句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四、教学准备:
1.教学资料:《小石城山记》课文;
2.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
3.图片和视频资料:小石城山的风景照片和历史文物图片。
五、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新课
1.通过展示小石城山的美丽风景照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询问学生对小石城山的了解和想法,激发学生对这座山的探索和了解的欲望;
3.介绍课文《小石城山记》的背景和内容,告诉学生今天要学习关于小石城山的一篇文章。
第二步,阅读课文。
《小石城山记》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小石城山记》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小石城山记》的内容。
2. 掌握文中的重要字词和句式结构。
3. 了解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4.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掌握和理解。
2.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运用。
3. 文章主题思想的探讨。
教学难点:1. 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
2. 文言文句式的辨析。
3. 文章深层含义的把握。
二、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结构,解答学生疑问。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中的具体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4. 欣赏法: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小石城山记》。
2. 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资料。
3. 相关参考书籍和教学资源。
4. 多媒体教学设备。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5分钟)1. 简介作者欧阳修及其写作背景。
2. 引导学生预习课文,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二、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课文第一段,分析石之奇的特点。
2. 讲解课文第二段,理解作者对石之美的赞美。
3. 讲解课文第三段,把握作者对石之贵的阐述。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翻译课文中的重要句子。
2. 分析并模仿文中句式结构。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强调课文背诵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
2.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课文第四段,理解作者对石之价的论述。
2. 讲解课文第五段,把握作者对石之灵的描绘。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翻译课文中的重要句子。
2. 分析并模仿文中句式结构。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强调课文背诵的重要性。
《小石城山记》教案
《小石城山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小石城山记》全文;(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精美的描绘和深刻的哲理;(3)能够掌握并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通过对比阅读,了解《小石城山记》的艺术特色;(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欣赏能力;(2)培养学生敢于面对困难,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品质;(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小石城山记》全文;(2)分析并欣赏文中的描绘和哲理;(3)掌握并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文中生僻词语的解释;(2)文中深奥的哲理的理解;(3)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柳宗元及其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要求学生做好笔记,标记出生僻词语和不懂的地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生僻词语和难点问题;(2)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启发,深入理解课文。
4. 课堂讲解:(1)讲解生僻词语和难点问题;(2)分析课文结构,梳理文章思路;(3)详细讲解文中的描绘和哲理。
5. 欣赏与实践:(1)让学生欣赏文中的精美描绘和深刻哲理;(2)进行写作练习,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小石城山记》;2. 总结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并尝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课文中所体现的哲理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学习心得和感悟,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小石城山记》教案
《小石城山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柳宗元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理解《小石城山记》的创作背景。
2、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句式,准确翻译文中的句子。
3、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4、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和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重点词句的翻译。
(2)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1)体会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理解文中所蕴含的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无奈。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文章的韵律和节奏,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2、讲解法:对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式和文学常识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中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手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赏析法:引导学生赏析文中的写景段落,感受作者笔下小石城山的独特之美。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小石城山的图片或视频)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一座神秘而美丽的山——小石城山。
这座山在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笔下被描绘得栩栩如生,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如何描绘的吧!2、作者及背景介绍(1)作者简介柳宗元(773 年-819 年),字子厚,河东(今山西运城)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因参与王叔文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
在永州期间,他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包括著名的《永州八记》,《小石城山记》就是其中之一。
(2)创作背景柳宗元被贬永州后,常常寄情于山水之间,以排遣心中的郁闷。
他在游览小石城山时,被其奇特的景观所吸引,同时也联想到自己的遭遇,于是写下了这篇文章。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划分节奏。
(3)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4、疏通文意,积累字词(1)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疏通文意,圈画出不懂的字词和句子。
小石城山记教案教学设计
小石城山记教案教学设计小石城山记教案教学设计小石城山记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学常识,整理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感悟古人遣词造句之美,想象作家笔下山水之美,进而陶冶情操。
3、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
二、教学重点1、积累文学常识,整理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
三、教学难点作者对“造物者”的讨论的理解。
四、教学课型讲读课课时2课时五、教学过程1、导入回忆所学过的柳宗元的文章2、复习有关柳宗元的文学常识柳宗元,字子厚(773--819年),河东(今永济县)人,世称柳河东,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政治改革家。
著有《河东先生集》。
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柳宗元重视文章的内容,主张文以明道。
3、齐读课文,要学生注意正音和句子的停顿及语气。
4、学生自读课文,疏通大义,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齐读课文,力争不读破句子,并体会作者的情怀。
5、师生共同分析课文第一段。
(1)点出需要注意的`字词读音垠(yín)睥睨(pìnì)梁?(lì)疏数(shuò)偃(y?n)仰(2)指名结合注释,试着翻译课文;(3)教师纠正、归纳、总结;注意:实词:径:一直。
逾:越过。
睥睨:城墙上的小墙,亦称女墙。
梁?:栋梁。
益奇而坚格外地显得奇特而坚实;其疏数偃仰:它们或疏或密,或俯或仰,虚词:“以”的用法“投以小石”(4)提问:①此文与《小石潭记》都属于“永州八记”,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这段文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答案:写了小石城山的奇特景物。
(大意正确即可。
)②.文中所写的洞穴很深,你是如何看出来的?请用原文回答。
答案: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见。
(这是对课文中重点描写的理解,我们要注意作者的描写特点,并能进行分析。
)③.此段文字的详略是如何安排的?答案:第一条路写得简略,第二条路写得详细。
④.举例说明这段文章所运用的表达方式。
《小石城山记》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小石城山记》教案2. 教学目标:理解《小石城山记》的主要内容和作者观点。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和词汇。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
3.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掌握文言文的词汇和语法结构。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4. 教学难点:理解文言文中的特殊词汇和句式结构。
分析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和批评能力。
二、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和词汇。
2. 阅读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3. 讨论法: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三、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介绍作者和背景,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作者简介:介绍作者欧阳修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课文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词汇讲解:讲解文言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2. 第二课时: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结构分析:讲解文章的结构和段落层次。
论证方法:分析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3. 第三课时:讲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语法结构。
句式讲解:讲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结构。
语法分析:分析文言文中的语法特点和用法。
练习巩固:学生进行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4. 第四课时: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
文学鉴赏: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思维分析: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意图。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5. 第五课时:总结和拓展。
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拓展阅读:推荐相关的文言文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写作作业,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提问回答。
2. 阅读理解: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 作业完成:检查学生对作业的完成情况和写作质量。
4.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合作能力。
《小石城山记》教学设计优秀2篇
《小石城山记》教学设计优秀2篇《小石城山记》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文意,感受小石城山的特点。
2、能力目标:感受言志载道的风格与物我相融的意境。
3、情感目标: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
教学重点、难点:1 jiaoxuela 、重点: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
2、难点:感受言志载道的风格与物我相融的意境。
学情分析:1、高二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再加上有工具书的帮助,因此已具备了自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学生已经积累了一部分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对文言实词的活用现象、常见的文言句式等古汉语基础知识有一定的认识。
3、由于文言文距今年代较远,且高二文言文学习难度相对较高,所以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还不够浓厚,只求掌握文言知识点,对文章内容则不太关注。
教材分析: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鋂潭记》、《钴鋂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
《小石城山记》是最后一篇。
作者借描绘小石城山的形状、布局和奇异的景色,议论造物者的有无,同时倾吐了自己横遭贬谪、壮志难酬的悲愤。
粤教版教材把本文置于选修二《唐宋散文选读》的第一课,让学生品读山水游记鼻祖柳宗元的作品,体会文中的人文情怀与志向的表白,以及物我相融的意境与言志载道的风格。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说到唐宋山水游记,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峰就是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它们写于柳宗元参加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到永州的十年之间。
我们曾学过《小石潭记》,是写水的,那我们今天来看《永州八记》中的最后一篇《小石城山记》,看作者是如何写山的。
二、诵读感知,理清层次。
生齐读课文,思考: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山水游记,全文由两个段落构成,这两个段落各主要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明确:第一部分,记叙和描写,描绘小石城山的景致;第二部分,议论与抒发作者面对景物时的联想和情感。
《小石城山记》教案
《小石城山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小石城山记》。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了解并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分析和讨论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书写对联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小石城山记》。
2. 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分析并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朗读和背诵。
2. 文中生僻词语的解释和理解。
3. 对文章深层含义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小石潭记》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对《小石城山记》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和停顿。
(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内容,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
4.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答疑。
5. 实践操作:(1)让学生书写对联,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6.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小石城山记》。
2. 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书写一篇小作文。
3. 深入思考文章的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读后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课堂纪律等方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包括对联书写、小作文和读后感等,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测试评估:定期进行小测验,测试学生对《小石城山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效果,根据学生的反馈和作业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小石城山记教案
1.在作者笔下很美的小石城山,为什么会遭遇 无人赏识的境况呢? A.是由小石城山所处的偏僻荒凉的地理位置 决定的。 你看,要到小石城山,需要从西山道口一 直向北,越过黄茅岭下去,再稍稍向北,又 折向东;在不过四十丈的地方,还有地层断 裂,且被一条河水分开,并有积聚的山石横 截在路端。
B.这人要有非常好奇、迫切探峻的心理。否则有谁 愿意到这里来呢?有谁想到这里来呢? C.柳宗元自己仕途坎坷的经历与这座无人赏识的小山 有相似处。 他有着与小石城山相似的境遇,他从唐朝的都城 长安走来,眼睛一亮,发现了荒野僻郊的小石城山, 发现了它非同寻常的美。只有柳宗元能发现它,也只 有在柳宗元的眼中它才会放射出美丽的光彩,而且成 为声名播世的美山。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 这里),愈 ( 越发 )以为诚( 确实 )有。又怪其不为( 创造 ) 美景 )中州( 中原地带 ),而( 却 它 ) 之( )列是( 偏远之地 经历 )千百年不得一售 展示 夷狄( ),更( 通“技” 这 本来 ( )其( )伎( ),是( )固 它的 白费力气而没有用处 神灵 ( )劳而无用( ),神者 (或许 )傥( 应该 )不宜( )如是,则其?果无乎? 有的人 用来 或( )曰:以( 那些 )慰夫( )贤而辱于此 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 ,而( )独为是物 却 奇妙景致 ( ),故楚之南少( )人而多( )石。 是二者( ),余未信之。居之地。 处于逆境之中的柳宗元开始了他一生中创作的 辉煌时期。他写诗抒发自己的孤寂苦闷之情。 “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 这些作品,既有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遭遇和 怨愤;也有作者幽静心境的描写,表现在极度 苦闷中转而追求精神的寄托。《小石城山记》 是《永州八记》中的最后一篇。
1表并列,并 2土断而川分 2表顺承,不翻译 3无土壤而生嘉树 3 表转折,但是 美箭 4表并列,并且 4益奇而坚 5是固劳而无用 5表转折,可是 6不为伟人,而独 6表转折,但是、却
《小石城山记》教案
教案1、小石城山记柳宗元教学目标:1、知识与价值观:掌握重点的文言词语与特殊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鉴赏文章,学生感受言志载道的风格与物我相融的意境。
3、情感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屡遭贬谪、怀才不遇而渴望改变的情怀。
教学重点:1、掌握重点的文言词语与特殊句式。
2、体会作者屡遭贬谪、怀才不遇而渴望改变的情怀。
教学难点:感受言志载道的风格与物我相融的意境。
教学课时:2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二、了解柳宗元及其作品回顾:1、柳宗元:一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享年不到50岁。
因为他是河东人,终于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唐宋八大家之一。
2、作品:柳宗元最著名的山水游记,是在永州作的《永州八记》,即《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3、出示“八记”原址的图片幻灯片。
三、了解写作背景柳宗元自贞元二十一年(805)起,在永州谪居十年。
一代文豪,十年楚客。
处于逆境之中的柳宗元开始了他一生中创作的辉煌时期。
除了写出了许多抒发自己孤寂苦闷之情的诗歌(如《江雪》等)外,还写出了《三戒》、《捕蛇者说》等寓言、散文和史传文学作品,揭露社会的黑暗,反映人民的疾苦。
最为出色的是他寓居愚溪五年中所写“清莹秀澈,锵鸣金石”的“永州八记”。
本文便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最后一篇。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先听录音朗读,后分段齐读。
明确:掌握以下生字词读音。
垠(yín)睥睨(pì nì)梁欐(lì)疏数(cù)偃(yǎn)仰傥(tǎng)五、抓重点文言词语,疏通第一自然段文意。
1、掌握重点词语:北、下、其、而、睥睨、梁欐之形、洞然等。
2、掌握特殊句式:①窥之正黑,投[以小石]——状语后置句②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定语后置句3、翻译重点句子:①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
《小石城山记》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小石城山记》。
(2)理解《小石城山记》的文言文内容,把握其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3)分析石城的地理环境、建筑特点以及石城山的历史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小石城山记》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学会欣赏古代散文的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美好生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小石城山记》。
(2)理解《小石城山记》的文言文内容,把握其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2. 教学难点:(1)分析石城的地理环境、建筑特点以及石城山的历史背景。
(2)学会欣赏古代散文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小石城山记》的作者、背景及文章特点。
(2)学生齐读《小石城山记》,感受文章韵味。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小石城山记》,疏通文意,理解词语。
(2)教师检查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解答疑难问题。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石城的地理环境、建筑特点及历史背景。
4. 欣赏与借鉴:(1)学生分析《小石城山记》的写作技巧,如寓情于景、动静结合等。
(2)学生结合自身写作实践,借鉴文章的写作技巧。
5.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小石城山记》。
3. 结合《小石城山记》的写作技巧,修改自己的作文。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及学习态度。
3.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评估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环节的表现,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
4. 写作能力:通过课后作文修改,评估学生对《小石城山记》写作技巧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石城的地理环境、建筑特点及历史背景。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小石城山记》为例,讲解古代散文的写作技巧。
小石城山记教案
小石城山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小石城山记》全文;(2)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3)理解作者对小石城山的描绘和赞美之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作特点;(2)学会欣赏自然景观,提高审美能力;(3)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升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增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2)学会用心去感受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追求真善美。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小石城山记》;2. 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3.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作特点。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2. 欣赏自然景观,提高审美能力;3.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升写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欣赏和描绘自然景观。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小石城山记》,理解文意,掌握字词句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作特点,交流对文中关键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讲解,重点解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描绘自然景观的方法。
5. 欣赏与实践:组织学生欣赏相关的自然景观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运用文中所学的方法进行描绘和赞美。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小石城山记》;2. 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描绘一幅自然景观,分享到班级群;3. 写一篇以“我眼中的小石城山”为主题的作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作文评价: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从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给出具体指导意见。
《小石城山记》教学设计
《小石城山记》教学设计
《小石城山记》教学设计1
一、教学内容分析
〔一〕教材简析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意境构造与表现技巧上很有特色。
对景物的描绘不仅能肖其貌且能传其神,常结合自己的遭遇寓情于景,别具味外之味。
形成了柳氏山水游记“凄神寒骨〞之美的特色。
教学《小石城山记》既要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又要帮助学生体会柳宗元游记散文的凄美特色,体会其意境美、艺术美。
〔二〕本课在全书中的地位
本课为选修2第一课,为第一个单元“唐宋记游散文〞的切入点,学好本课,
为“唐宋记游散文〞的学习阅读作了一个良好的示范。
二、教学目标
1.读懂文意,理解小石城山景观的特点。
品悟融情于景、言志载道的艺术风格。
2.利用“激趣导学互动评价〞教学环节,运用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进行教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的散文写法。
四、教学过程
1.师生一起大声朗读《小石城山记》全文,老师随时正音。
可能会错读的字:垠〔yín〕睥睨〔pìnì〕疏数〔cù〕偃〔yn〕仰傥〔tng〕
师生再次一起朗读《小石城山记》全文,比拟前后效果。
2.学生再读第一段,思考问题。
①请读第一句,说说“有积石横当其垠〞中的“横〞字能否改成“立〞,为什么?
②请读二、三两句,说说“窥之正黑〞中的“窥〞字是什么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小石城山记教案汉语言文学纪式为2007101344【教学目的】:1、积累文学常识,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感悟文章遣词造句之美,品味作家笔下的山水之美,进而陶冶情操;3、体会作者被贬后游历山水触景生情时的感慨。
【教学重点难点】:1、积累文学常识,整理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能翻译浅易文言文。
2、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
【教学方法】:品读法、讲授法【教学教具】:多媒体【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在上课之前,首先我想考考大家以前的文学积累掌握得怎样。
大家知道“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包括哪八大作家呢?(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欧阳修、曾巩)(展示八位作家的头像)那么,对于其中的柳宗元,大家知道多少呢?我们以前曾学过他的哪些作品呢?(《始得西山宴游记》、《捕蛇者说》、《江雪》)……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散文——《小石城山记》。
二、作者简介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
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著有《河东先生集》,在散文上与韩愈并称为“韩柳”。
他积极参加了王叔文等人的“永贞革新”运动,革命失败后,柳宗元等八位改革人士被贬到边远地区当司马。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司马事件”。
司马为编外闲职,实为流放之别名。
柳宗元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因此,后人又将他称为“柳柳州”或“柳河东。
”唐代的永州,僻远荒凉,素为谪官贬居之地,处于逆境中的柳宗元开始了他一生中创作的辉煌时期。
他写诗抒发自己的孤寂苦闷之情,如《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他还写出了《三戒》、《捕蛇者说》、《童区寄传》等寓言、散文和史传文学作品,揭露社会的黑暗,反映人民的疾苦。
最为出色的是他寓居愚溪五年中所写“清莹秀澈,锵鸣金石”的《永州八记》。
这八记有《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母潭记》、《钴母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同时展示“永州八记”的图片)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中,山水诗始于谢灵运,山水游记的散文应该说始于柳宗元。
三、整体感知全文1、听录音,注意重点字词的读音。
逾【yú】垠【yín】睥睨【pì nì】梁欐【lì】堡坞【wù】疏数【cù】偃仰【yǎn】更【gēng】伎【jì】2、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根据学生的实际朗读情况简单地作出评价)3、分析第一自然段(1)逐句翻译并点出重点字、词、句子。
①北,向北走。
(名词用作动词)②逾:越过③下,向下走。
(名词用作动词)④西:向西。
(名词用作状语)⑤出:延伸。
⑥少(shāo):通“稍”,稍微。
⑦不过:不超过。
⑧当:通“挡”,挡住。
⑨睥睨:通“埤堄”,城墙上的女墙。
⑩投以小石:状语后置,正常语句为“以小石投”。
⑪环:盘旋攀登。
(名词用作动词)上:登上。
(名词用作动词)⑫疏数(cù):密集。
(2)请大家再齐声朗读第一自然段,然后我们来回顾一下作者的游踪路线:(3)作者在这一段中主要是描写小石城山的自然景观,那么作者主要是抓住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我们可以用哪个字来概括?明确:奇。
(4)小石城山的“奇”表现在那些方面?①山上的积石自然为城堡状;②城门内深邃,有水,幽静,且高旷。
③山上无土壤却生嘉树和美竹。
第一段参考译文:从西山道口一直向北,越过黄茅岭,有两条路:其中一条路向西伸延,沿路寻求没有发现美景;另一条稍稍向北又折向东,在不超过四十丈的地方,道路中断,被一条河水分开,有积聚的山石横截在路端。
石山的上方形成了女墙和栋梁的形状;它的旁边,耸出一座天然的城堡,中间有像城门似的一个洞穴,往里看去一片浓黑,将小石子投进去,从很深的地方传出咚咚水声.那声音十分响亮,过了很久才消逝。
盘旋攀登可以登上山顶,站在山顶能眺望到很远的地方。
山石上没有土壤,却生长着美好的树木和竹子,长的十分奇特而且坚实;山石的分布疏密有致,有卧有立,恰似有才智的人精心布置的。
第二课时一、复习旧课全班齐读课文,我们一起来回顾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表现在那些方面?明确:1、主要写了小石城山的自然景观。
2、奇。
3、(1)山上的积石自然为城堡状;(2)城门内深邃,有水,幽静,且高旷;(3)山上无土壤却生嘉树和美竹。
然而,这些美景有没有人来欣赏呢?没有。
第一段主要是写景,作者只是简简单单地描写这些美丽的景物吗?第二段是不是又接着描写小石城山上的景色色,我们一起接着看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二、分析第二自然段1、逐句翻译并点出重点字、词、句子。
①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之:放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成分。
②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
省略句:“之”后应加“于”。
③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
售:欣赏。
伎,通“技”,美景。
④神者傥不宜如是。
傥,或许。
是,这样。
⑤则其果无乎?其,难道。
⑥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被动句:辱,被贬。
⑦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
为,造就。
2、请同学们再次齐读第二自然段。
3、在作者眼中到底有没有“造物者”呢?明确:没有,从“神者傥不宜如是”一句,以及对“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这两种观点的不相信看出作者不相信有造物者。
4、第二段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以及渴求摆脱现状以施展才能的心态。
第二段参考译文:哦!我怀疑有没有创造万物的上帝已经很久了,到了这里便越发地以为确实是有了。
又奇怪上帝不在中原地区创造这样的美景,而将它放在偏僻的荒远之地,经历了千百年而不能向人们展示它的美妙景致,这实在是劳而无功啊。
造物者或许不应该这样做吧,那么难道确实没有上帝吗?有人说:“这是上帝用来安慰那些贤德却被贬谪到这里的人的人。
”有人说:“小石城山这里山川的灵气不能造就伟大的人物,却唯独造就了这些奇妙景致,因此永州一带人才少,山石却很多。
”这两种说法,我都是不相信的。
三、小结全文1、全文两段各写了什么内容?这两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第一段以记叙、描写为主,重在写景。
分两层来写:先是指明小石城山的方位,然后描写小石城山的奇貌。
第二段以议论、抒情为主,重在说理。
是作者由自然景观带来的联想和思索。
这种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的手法开创了唐宋游记散文即事入理、物我相融的风气,成为后代作家学习的典范。
2、合作探究:分析本文的象征写法。
(1)小石城山上的幽景奇石象征着什么?明确:象征柳宗元峻洁孤高的人格。
(2)小石城山被冷落象征着什么?明确:象征柳宗元遭贬不遇的处境。
3、重点难点探究:(1)“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一句,你认为作者是否在影射自己?明确:作者在这里是借题发挥,在影射自己。
作者表面上是在为小石城山叫屈,但实际上他是借着质疑神灵的安排,既为奇石大抱不平,也为自己被贬斥荒远已长达八年的苦闷忧愁而鸣不平。
作者正是这样借物自比以抒泄失意痛苦的心情。
(2)“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一句,其气之灵表现何在?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情?明确:其气之灵表现在三处:一是土堡的形状;二是山洞的深窈;三是山石分布疏密有致。
山石虽美,却不受人亲近、赏识,作者以物喻人、借奇石比自己,含蓄、形象地引发了身世之感,沉痛而无奈。
四、小结复习1、虚词“而”的用法(1)逾黄茅岭而下表顺承(2)其一少北而东表顺承(3)土断而川分表顺承(4)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表转折(5)益奇而坚表并列2、通假字(1)其一少北而东(“少”通“稍”,稍微)(2)有积石横当其垠(“当”通“挡”,挡住)(3)其上为睥睨(“睥睨”通“埤堄”,城墙上的女墙)(4)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伎”通“技”,美景)3、词类活用(1)逾黄茅岭而下(名词用作动词,向下走)(2)环之可上(名词用作动词,盘旋攀登,登上)(3)其一西出(名词用作状语,向西)4、一词多义:之(1)寻之无所得(代词,西路)(2)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结构助词,的)(3)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成分)(4)是二者,余未信之(代词,它们)5、古今义(1)土断而川分古义:道路今义:泥土(2)其上为睥睨古义:城墙上的女墙。
今义:眼睛斜着看,表示傲视或厌恶。
(3)不过四十丈古义:不超过今义:只是6、特殊句式(1)投以小石(状语后置,“以小石投”)(2)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
(省略句,“之”后省略“于”)(3)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被动句,辱,表被动,被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