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CT阅片

合集下载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解剖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解剖

1h CT
3h MRI T2WI
3h DWI
5d CT 弥散加权像诊断超早期脑梗死
星形细胞瘤囊变区 扩散呈低信号
DWI用于肿瘤鉴别诊断
脑脓肿扩散呈高信号
rCBV↓ 脑PWI示左侧基底节区中心梗塞形成
(局部血容量下降)
脑功能成像(BOLD—fMRI)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 )
皮质脊髓束走行
1 动眼神经 2 滑车神经 3 三叉神经眼支 4 三叉神经上颌支 5 展神经 6 颈内动脉 7 垂体 8 视交叉
海绵窦结构
脑膜解剖
脑有三层被膜:从外到里即硬脑膜、蛛网膜和软 脑膜
1 硬脑膜:分为两层,内层衬于颅骨表面,既骨 膜,外层深入大脑表面,形成大脑镰、小脑幕。 两层硬膜之间可形成静脉窦系统。硬脑膜与蛛网 膜之间为硬膜下腔
脑正常影像解剖
概论: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脑: 包括大脑(端脑) 、间脑、小脑、脑干、岛叶、
边缘系统 脑室池系统:侧脑室、三脑室、四脑室、诸
脑池 动脉系统:颈内动脉系统、椎基底动脉系统 静脉窦:上矢状窦、直窦、横窦、窦汇、乙
状窦、颈内静脉
一 大脑
大脑(端脑):额叶、顶叶、颞叶、枕叶 大脑半球由浅到深分为:皮质、髓质和基
小脑上蚓
小脑下蚓 小脑扁桃体
小脑扁桃体 小脑下蚓部
齿状核
小脑MRI表现
小脑上、中脚
小脑上脚
小脑中脚 小脑下脚
小脑上动脉
小脑前下动脉 小脑后下动脉
小脑上动脉
小脑血供
小脑前下动脉
小脑后下动脉
大脑后动脉
基底动脉 小脑前下动脉
小脑前上动脉
椎动脉
小脑血供
小脑血供
四 脑干

医学影像诊断学(影像)

医学影像诊断学(影像)

医学影像诊断学一、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地位1.课程性质:《医学影像诊断学》主要介绍人体各系统正常、基本病变的影像表现、疾病的影像表现、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等,是医学影像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专业课程。

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医学影像诊断能力。

2.课程地位:医学影像诊断学是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过程中机体的形态和功能变化的一门临床科学。

医学影像诊断学侧重从形态学角度研究疾病,阐明其大体形态学的影像变化,从而为认识和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为防治疾病,提供诊断与治疗依据。

因此,医学影像诊断学与基础医学中的解剖学、医学物理学、组织学、临床医学中的内科学、外科学等多门学科均有密切的联系,是临床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是联系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

(二)课程基本理念1.课程教学指导思想:本课程教学应以新医学模式、21世纪科技发展和社会健康需求对高等医学人才培养规格的新要求为依据,以全面体现和落实素质教育为目标,坚持“以学员为本”,实现教员主导与学员主体的有机统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本课程形象化教学特点,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程教学的基本原则:本课程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应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采用直观形象教学,使学员建立正确的影像学思维方法。

在实施教学中把握以下原则:一是精选、整合教学内容,注意学科发展的新技术、新理论,根据前沿发展技术进行内容修订。

二是充分发挥医学影像形象化教学特色,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观察影像资料,从基本病理改变到疾病诊断,逐步提高学员影像诊断能力。

三是增加学员报告书写机会,即时改正反馈,让学员达到学以致用。

(三)课程设计思路1.框架设计:《医学影像诊断学》在前期临床器官系统教学影像基础内容上对于影像专业学员开设的一门以培养学员影像诊断能力的一门课程,课程有理论课、见习课、专题研讨和自学等形式。

理论课按照呼吸、循环、消化、泌尿生殖、骨关节、中枢、头颈、乳腺内容共八个板块70学时进行讲授,另为培养学员自主学习和分析问题能力,从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拿出4个课时安排学员自修。

CT/MRI室集体阅片制度

CT/MRI室集体阅片制度

CT/MRI室集体阅片制度一、制度背景目前,CT(计算机断层扫描)和MRI(磁共振成像)在医学诊断中得到广泛应用,这两种影像技术可以提供全身各部位的高分辨率图像,帮助医生诊断疾病。

然而,由于医院常常面临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造成CT/MRI室积压过多的影像资料,导致诊断结果迟延,严重影响了医疗效率和患者体验。

因此,为加快影像结果的出具速度,提高医疗效率,我们制定了CT/MRI室集体阅片制度。

二、制度内容1.集体阅片时间安排:每天下午2点至4点为集体阅片时间,CT/MRI 室将暂停正常工作,所有医生将参与阅片。

2.阅片人员组成:每个科室按比例派出医生参与阅片工作,确保所有病例得到专业医生的解读。

参与阅片的医生应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对各种病变进行准确的判断和诊断。

3.阅片方式:所有影像资料将上传至电子阅片系统中,医生可以在计算机上进行观察和分析。

医生可以利用系统提供的工具进行标记、测量、突出显示等操作,方便对疾病进行评估。

5.阅片结果汇总:集体阅片结束后,负责人将各科室的阅片结果进行汇总整理,并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和紧急程度进行排序。

汇总结果将提交给医务处负责人,并于第二天上午提供给各科室的患者。

三、制度效果1.加快影像结果出具速度:通过集体阅片制度,可以充分利用医生的集体智慧和经验,提高了影像结果的出具速度。

患者不再需要等待太久才能得到诊断结果,减少了焦虑和不确定感。

2.提高医疗效率:集体阅片制度可以有效地减少CT/MRI室的积压,提高了医疗效率。

通过及时出具结果,医生可以更快地制定治疗方案,提高了治疗效果。

3.提高诊断准确性:集体阅片可以让不同科室的医生相互交流和学习,互相纠正错误。

增加了多学科的互动和合作,提高了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和综合性。

四、制度遵守与执行1.所有参与阅片工作的医生都需要严格遵守医院的相关规章制度和职业道德准则。

保证所有工作都在法律和道德的框架内进行。

2.各科室在参与阅片前需要对医生进行必要的培训和专业知识更新,确保医生具备正确的诊断能力和技术。

中枢神经系统CT和MR鉴别诊断

中枢神经系统CT和MR鉴别诊断

《中枢神经系统CT和MR鉴别诊断》这本书的精彩摘录展现了作者对中枢神经系 统影像学诊断的深刻理解和丰富经验。这些摘录不仅涵盖了CT和MRI两种影像 学检查方法的比较和分析,还重点介绍了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影像学鉴别诊断 方法和技巧。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应用影像学检查方法 来评估和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患者,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这一部分是本书的重点之一,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CT和MRI图像对各种中枢神 经系统括了脊髓疾病的鉴别诊断。
在展望部分,编者讨论了CT和MRI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的未来发展趋势, 包括新的成像技术、图像解析方法和疾病的早期诊断等。
摘录四: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像学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其 他检查结果。例如,在诊断脑炎时,我们需要结合患者的发热、头痛、恶心、 呕吐等症状以及脑电图、脑脊液检查等检查结果来进行诊断。同样,在诊断颅 内占位性病变时,我们也需要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其他检查结果来确定最 合适的手术方案和治疗方案。
摘录五: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像学诊断中,鉴别诊断是至关重要的。由于中枢 神经系统的病变种类繁多,不同病变的影像学表现也各不相同。因此,我们需 要对各种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影像学表现进行深入了解和掌握。例如,在鉴别 诊断脑炎和脑梗死时,我们需要了解两者的影像学表现和发病机制,并根据患 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结果来确定最合适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这本书的另一个重要主题是鉴别诊断。作者通过介绍各种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让我了解了如何通过CT和MRI的图像来鉴别不同的疾病。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非 常宝贵的学习经验,因为我终于能够理解以前觉得难以捉摸的诊断过程。
《中枢神经系统CT和MR鉴别诊断》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新的启示和思考。它 不仅增加了我对医学影像学的理解,也提升了我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的认 知。这本书的阅读经历无疑是我医学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我强烈推 荐这本书给所有对医学感兴趣的人,尤其是那些希望提升自己在中枢神经系统 疾病诊断方面技能的人。

《影像学阅片技巧与鉴别诊断》札记

《影像学阅片技巧与鉴别诊断》札记

配电盘内电流(容量)计算一、动力盘1.单个开关之电流如何计算?(1)低压线路保护最常见的保护组件为铸壳型断路器MCCB (Molded Case CircuitBreaker)当线路发生故障时,可以迅速跳脱(脱扣),将故障线路立即遮断,由系统中隔离。

(2)开关与断路器,一般常被混用,但开关指一般操作启闭之用,断路器则指具故障时跳脱能力者。

(3)奥姆定律:I(A)=E(V)/R(Ω)求功率1ψp(w)=E(V)×I(A) ×COSθ3ψp(w)= 3E(V) ×I(A) ×COSθ求电流1ψI(A)= 1ψkva/E(V)3ψI(A)=3ψkva/3×E(V)]2.功率因子如何取值?电热设备(COSθ)之取值?电热设备有哪些代表设备?(1)交流系统上电感性负载(电动机、变压器、日光灯及电焊机等)其负载电流可分成二部份,一为有效电流,用以产生电力(与电压相同),二为无效电流或称激磁电流(落后电压90°),因此负载之电力可分为有效电力与无效电力。

(2)一般纯电阻负载功因为1.0,电感性负载则视其性质而有不同(0.5~1.0之间),此类负载造成系统功因低下,才需要在靠近负载的地方加装电容器,供给超前的无效电力,做为补偿。

一般设备功因COSθ概述如下:●纯电阻性设备PF =1.0●高功因日光灯PF≧0.9●一般日光灯P F≦0.5●中小型三相电动机PF≒0.8●大型三相电动机PF≒0.9●计算机信息设备PF≒0.5~0.8(3)功率因子计算公式:COSθ=KW/KV ACKV AR=Q1-Q2=KV AR1-KV AR2=P(tanθ1-tanθ2)3. 配电盘总电流如何计算?配电盘内容总容量=设备容量之和?(1) 将各分路负载电流加总即可,然须注意单相及三相电流不可直接相加,必须先将单相电流换算为三相时之电流再予相加。

(2) 配电盘总开关之大小,依分路中最大负载之1.5倍,再加上其余负载之和来选定。

CT/MRI室集体阅片制度

CT/MRI室集体阅片制度

CT/MRI室集体阅片制度一、制度目的CT/MRI室集体阅片制度的目的在于提高影像科室医师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促进临床诊断能力的提升,确保患者得到准确、及时的诊断结果。

通过集体阅片,医师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经验、学习先进的诊断技术,促进科室人员之间的合作和团队精神。

二、执行范围该制度适用于CT/MRI室的所有医师,包括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

所有医师在进行诊断过程中应按照该制度的规定进行集体阅片。

三、集体阅片时间CT/MRI室每周至少安排一次集体阅片会议,每次会议不少于1小时。

会议时间应由科室主任根据医师的工作安排提前确定,并通知所有参会医师。

四、阅片内容1.每次会议由一名医师主持,负责安排阅片的顺序和内容。

2.阅片内容包括各个医师在工作中遇到的疑难病例、典型病例以及新技术应用情况等。

3.阅片过程中,医师应侧重于分析影像特点、发现病变、提出诊断意见,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五、集体阅片流程1.会议开始前,主持人应提前确定阅片内容,将相关资料发送给所有参会医师。

2.会议开始时,主持人简要介绍阅片内容,并根据安排顺序逐个展示病例影像。

3.参会医师应认真观察影像,提出自己的诊断意见,并与其他医师进行讨论。

4.集体讨论结束后,主持人总结讨论结果,提出诊断建议,并记录在会议记录中。

5.阅片会议结束后,主持人可以将会议记录发送给所有参会医师,作为学习参考。

六、集体阅片效果评估1.每次阅片会议后,科室主任可以就医师们的表现进行评估,包括诊断准确性、病例分析能力、交流能力等。

2.科室主任可以根据评估结果对医师进行指导和辅导,帮助医师不断提高诊断水平。

七、集体阅片制度的好处1.促进医师之间的交流和学习,提高诊断准确性和病例分析能力。

2.建立科室内部的合作机制,促进团队精神的形成。

3.提高医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医疗质量,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服务。

八、集体阅片制度的要求1.医师应严格按照会议安排参加集体阅片,不得擅自缺席。

颅脑正常MRI表现阅片

颅脑正常MRI表现阅片

中脑上部层面
中脑前方为一对大脑脚,脚间池分开左右大脑脚;视束在视交叉后与大脑脚前散开; 导水管穿过中脑;背侧是中脑顶盖(四叠体板),四叠体板从背侧看为两排突起, 上面一对为上丘,下面一对为下丘;中脑前方为脚间池,两侧为环池,后方为四叠 体池。
1-额叶,2-颞叶,3-大脑脚 , 4-下丘,5-枕叶 , 6-外侧裂,7-视交叉 ,8-视 束,9-环池 ,10-四叠体池
侧脑室中部层面
此层面见侧脑室的额角、三角部;基底节的组成与CT相应层面相似,但 结构显示更清晰;外侧裂前是额叶,包括额上回、额中回、额下回,外 侧裂后是颞叶,包括颞上回、颞中回、颞下回,再后是枕叶,前纵裂两 侧是额上回和扣带回,后纵裂两侧是枕叶。 1-额叶, 2-尾状核头部,3-内囊前肢, 4-内囊膝部,5-豆状核, 6-内囊后肢,7-外 囊 , 8-岛叶,9-脑, 10-颞叶,11-枕叶 , 12-前纵裂,13-侧脑室额角 ,14-透明 隔,15-外侧裂 , 16-三脑室,17侧脑室三角部,18-大脑内静脉
颅脑正常MRI表现阅片
颅脑的应用解剖
(一)颅骨:颅顶骨和颅底骨 (二)脑:大脑、间脑、小脑、中脑、脑桥、 和延髓 (三)脑的被膜:硬脑膜、蛛网膜、软脑膜 (四)脑室系统:侧脑室、第三脑室、第四脑 室 (五)脑的血管:脑动脉系统、脑静脉
延髓层面
脑干从下到上分别是延髓、桥脑和中脑,通过小脑下脚(绳状体)、 小脑中脚(桥臂)、和小脑上脚(结合臂)与小脑相连。延髓的前 部为椎体束和橄榄核,前方是椎动脉。 1-延髓,2-小脑半球,3-枕大池 ,4-鼻甲,5-鼻中隔,6-上颌 窦,7-鼻咽顶后壁,8-枕骨髁突,9-斜坡,10-乳突,11-椎动脉
侧脑室上部层面
半球的外侧面从前到后是额叶、中央前回、中央后回、缘上回与顶下小叶 的角回,内侧从前到后是额上回、扣带回、胼胝体、扣带回峡、顶叶的楔 前回、顶枕裂、枕叶的楔回;尾状核体部和尾部紧贴侧 4-胼胝体膝部,5-尾状核体部, 6-侧脑室体部,7 -胼胝体压部

头颅CT及MRI读片技巧

头颅CT及MRI读片技巧
小脑蚓:为小脑中间狭窄的部分 小脑扁桃体:位于蚓垂两旁、延脑背侧面,
靠近枕骨大孔
十、脑室系统
侧脑室:双侧额角(前角)、体部、三角区(房部)、 枕角(后角)及颞角(下角)
第Ⅲ脑室:位于两侧丘脑和下丘脑之间,为一狭窄的 空腔,经室间孔与侧脑室相通,经导水管与第Ⅳ脑室 相通。室间孔位于前连合上方几毫米处。第Ⅲ脑室前 壁为前连合和终板,底为下丘脑和丘脑下部组成(矢 状面可见视交叉上隐窝和漏斗隐窝),顶为中间帆, 后壁为后连合及松果体隐窝
基底节
尾状核 丘脑
内囊
外囊
豆状核
尾状核
三、胼胝体
胼胝体:连接两侧大脑半球的巨大白质联 合,构成侧脑室体部和额角的顶
由前向后分为四部分:前下细薄的嘴部、前面 弯曲的膝部、较长且平直的体部和后端膨大的 压部。嘴部向下延伸与终板相连
胼胝体辐射:经过胼胝体的纤维束呈扇形向两 侧半球投射
胼胝体膝部
大脑镰:为硬脑膜返折形成,前窄后宽,内有 上、下矢状窦,后方与小脑幕相延续
大脑前动脉:由前向后走行于纵裂内
中央沟
将额叶和顶叶分开。是大脑凸面最深的一 条脑沟
前方:额叶中央前回——运动皮层 后方:顶叶中央后回——感觉皮层 额叶前下方(由内向外):直回、内侧眶回、
外侧眶回 额叶外侧面(由上而下):额上回、额中回、
通过松果体柄连于第Ⅲ脑室顶的后部,柄分为上脚和下脚, 中间夹着松果体隐窝。上脚连于缰连合,下脚连于后连合, 其内均含有神经纤维
5%的正常人松果体为囊性
上方与大脑大静脉相邻,前下方为四叠体板及中脑导 水管
被膜及来自被膜并深入腺体的小隔内均有丰富的微血管→正 常松果体增强明显
松果体
六、垂体
正常垂体前叶为均匀等信号,其上缘平直或略凹 陷,正常垂体的最大高度根据不同的人群有不同 的标准,称之为“6(儿童), 8(男性、绝经后女性), 10(年轻女性), 12(妊娠、哺乳女性)”(mm)原则

中枢神经系统的CT诊断

中枢神经系统的CT诊断

(ACoA) 前交通动脉
ICA(颈内动脉) PCoA(后交通动脉)
椎动脉
ACA 大脑 前动 MCA 脉 PCA大 脑后动脉
基底动脉
颞骨鳞部
额骨眶突 额蝶缝
蝶骨大翼 蝶鳞缝
颧骨眶突
蝶骨小翼
非疾病的異常
1.颅缝
2.年老的 CT
3.小孩的 CT
4.Calcification 鈣化
平扫:左额顶部圆形低密度影,其外后方可见一圆形高 密度结节,左侧脑室受压,中线右移。
+C:瘤结节均匀强化,周围无明显水肿。(Ⅱ级)
T1WI:左颞叶囊性占位性病变,均匀低信号。
T2WI:高信号,周围清度水肿。(Ⅱ级星形细 胞瘤)
平扫:右颞叶等低混杂密度,边界欠清晰。
+C:花圈状强化,周围中度水肿。(Ⅲ级星形 细胞瘤)
栓塞性腦中風與其他
頸動脈的栓塞
動靜脈畸形之腦出血
Temporal lobal hematoma
Parietal lobar hematoma
腦內動脈瘤
腦瘤與栓塞性中風的差別
(1)神经胶质细胞瘤
精选ppt
98
神经胶质细胞瘤
包括:Ⅰ.星形细胞瘤。Ⅱ.少突胶质细胞瘤。 Ⅲ.室管膜瘤。 星形细胞瘤Ⅰ、Ⅱ级(低分级星形细胞 瘤),Ⅲ级(间变性星形细胞瘤),Ⅳ级 (胶质母细胞瘤)。
MRI:T1、T2内可见不规则低信号,为钙 化所至。
右侧额叶与 顶叶交界处 类圆形低密 度影,其内 有不规则钙 化。
T1WI:大部分低信号。 T2WI:大部分高信号,钙化部分为低信号。 钙化在T1、T2均为低信号。
室管膜瘤
多见小儿及青少年,70%来自四脑室,可 种植转移,常位于脑室周围及脑实质内, 实性或囊性。 CT表现:菜花状等或混杂密度,可有钙化, 可发生脑积水,室管膜下转移时可见局灶 性密度增高块影。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大,邻近脑质受压,实质区强化明显. MR表现:长T1长T2信号,病侧听神经增粗.
18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常见病变
一.脑肿瘤 5.生殖细胞瘤
松果体区最常见肿瘤。其次为第三脑室后部,鞍上垂体柄区,也可发生于第四脑室和额 、颞叶深部。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男性多见。对放疗敏感。易种植性播散。
CT表现:分叶状略高或混杂密度,常有钙化. MR表现:分叶状长T1长T2信号,界清,强化明显.对放疗敏感.

追求至善凭技术开拓市场,凭管理增 创效益 ,凭服 务树立 形象。2020年11月12日星期 四上午3时16分 8秒03:16:0820.11.12

严格把控质量关,让生产更加有保障 。2020年11月 上午3时 16分20.11.1203:16November 12, 2020

作业标准记得牢,驾轻就熟除烦恼。2020年11月12日星期 四3时16分8秒03:16:0912 November 2020
度出血灶。
23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常见病变 二脑血管病
3.动脉瘤
好发于脑底动脉环及附近分支,是SAH的常见原因。
24
25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诊断
常见病变 二脑血管病
4.血管畸形
AVM、静脉畸形、毛细血管畸形、大脑大静脉畸形和海绵状血管 瘤。其中AVM最常见。由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团和引流静脉构 成。

加强自身建设,增强个人的休养。2020年11月12日 上午3时 16分20.11.1220.11.12

追求卓越,让自己更好,向上而生。2020年11月12日星期 四上午3时16分 9秒03:16:0920.11.12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03:16:0803:16:0803:1611/12/2020 3:16:08 AM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MRI基本阅片技能byimagingdoctor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MRI基本阅片技能byimagingdoctor
脑肿瘤

胶质瘤

转移瘤

DWI低信号
囊肿

蛛网膜囊肿

DWI的作用-1


DWI应用:2(超急性脑梗塞),头 晕伴喝水呛咳发病后即可扫描



2天后复查


•结论:对怀 疑脑血管病 的患者要注 意弥散的观 察

DWI的应用-3


• 脑出血MRI表现: 超急性期脑出血的MRI表现T2WI T1WI

增强扫描常用序列
T1WI 冠状位 矢状位 横轴位 FLAIR (脑膜病变)


脑膜病变观察


如何利用磁共振诊断病变
1、发现病变 2、解剖定位 3、分析特殊序列表现,判断病程以及病变
性质 4、必要时加用功能成像技术进一步诊断 5、结合临床病史

T1WI表现为高信号
脂肪(脂肪瘤 皮样囊肿 畸胎瘤) 蛋白(胶样囊肿 颅咽管瘤 RATHKE囊肿

慢性脑炎并软化灶形成

硬膜下积液

蛛网膜囊肿

转移瘤周围水肿

胆脂瘤

胶质瘤

低级别胶质瘤

T1WI等信号
神经纤维瘤 错构瘤 脑膜瘤 软组织肿瘤 中枢神经细胞瘤 DNT 神经节细胞瘤 结节硬化 关节软骨、骨皮质、韧带

错构瘤


脑膜瘤


中枢神经细胞瘤

recovery 或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 TIR2D (STIR 脂肪抑制:包括T1脂肪抑制 和T2脂肪抑制)(short time inversion recovery)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颅脑的影像解剖及正常表现
颅脑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 颅脑疾病诊断 (一)脑肿瘤 (二)脑血管疾病(脑出血、脑梗死、动脉 瘤、动静脉畸形等) (三)脑外伤
正常颅脑横断面解剖CT表现


检查方法:扫描线为听眦 线,即外眦与外耳也上缘 的连线。常用11个标准 层面结构。 1、颅底层面 中线部可 见鸡冠、筛窦、斜坡, 后方为枕骨大孔,内为 延髓。筛窦两侧为眼眶, 眼球向后为视神经、

二 出血:颅内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脑实质或固有腔 隙.血液进入脑实质并于局部积蓄者称脑实质血肿; 血液还可破入硬膜外腔,硬膜下腔,分别称为硬膜外 血肿和硬膜下血肿;血液进如蛛网膜下腔时,由于可 沿蛛网膜下腔弥散,不形成血肿,称为蛛网膜下腔 出血.不论发生与何种部位,新鲜血肿在CT上典 型表现为高密度(60-80HU),随血肿吸收 密度逐步降低;在MRI上随病期不同信号强 度.蛛网膜下腔出血则随出血量的不同,表现可 从"正常"至血样密度与信号特征.

第六层仍可见侧脑室前角,中间为透明隔,后连穹 窿柱,侧壁为尾状核头部,向外侧为内囊前肢,向 后为内囊膝部,再向后为内囊后肢。内囊后肢的内 侧为丘脑。双侧丘脑间为第三脑室,内囊外侧依次 为苍白球,屏状核、壳核和外囊、岛叶、侧裂及岛 盖。后方为颞叶,侧脑室三角区亦可显示,其后方 为枕叶,双枕叶间为四叠体池,池内可见松果体。

八 钙化与骨化 钙化系指脑组织中非生理性的钙盐沉着,骨化指脑 组织或相关颅内结构的异常成骨.颅内结构的钙化远 较身体的其他部位多件,可见于各种炎症,寄生虫,血 管性疾病,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及肿瘤.与其他部位 肿瘤不同,脑肿瘤中,即使恶性程度很高,也可以见到 钙化.某些肿瘤还可以表现为生理性钙化异常增多. 颅内病变中,发生骨化的病变不多,偶见于畸肿瘤.
病例3
2、垂体腺瘤

垂体瘤占颅内肿瘤的10%左右,发生于成年人, 分为有分泌激素和无分泌激素功能两类。前者 包括分泌生长激素的嗜酸细胞腺瘤、分泌促肾 上腺皮质激素的嗜碱细胞瘤和分泌催乳素的催 乳激素腺瘤,后者为嫌色细胞瘤。
垂体腺瘤属脑外肿瘤,包膜完整,与周围组织 分界清楚,可向上突破鞍膈及鞍上池。较大的 肿瘤因缺血或出血而发生中心坏死事囊变。偶 可钙化。 临床表现有压迫症状,如视力障碍,垂体功能 低下,阳痿、头痛等。内分泌亢进症状:泌乳 素腺瘤出现闭经、泌乳、生长激素腺瘤出现肢 端肥大、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出现库欣综合 征。
3、颅咽管瘤

颅咽管瘤占颅内肿瘤的2~8%,多见于儿童, 20岁前发病的接近半数,肿瘤位于鞍上,好发 于鞍上,好发于鞍上视交叉、垂体柄或灰结节 附近,也可位于鞍内。
临床与病理:胚胎剩余学说认为是颅咽管在退 化过程中的残留上皮细胞,化生学说认为颅咽 管瘤是由垂体腺细胞的鳞状细胞化生而来。可 沿鼻咽后壁、蝶窦、鞍内、鞍上到第三脑室前 部发生,以鞍上多见。可为球形或不规则形, 大多数为囊性或部分囊性。囊壁光滑,厚薄不 等,可有钙化,囊内可为单房或多房。 临床表现为儿童发育障碍,颅压增高为主,成 人以视力视野障碍,精神异常及垂体功能低下 为主。
眶上裂。两侧中颅窝底部可见由外侧向内排列 的破 裂孔、圆孔,后方可见颈静孔(骨窗)
第二层面显示颞叶底面及小脑下半部、脑干 (延髓)层面。 在图像中可见蝶骨翼及颞骨岩部所分隔的中颅 窝及后颅 窝。中间可见蝶窦,其两侧可见颞叶 极部,后颅窝内稍前方可见延髓,后方为小脑 半球。

第三层面可见额叶底面、直回、 前床突、鞍背、中颅窝可见颞叶。


脑梗死 局部脑组织因血供不足或中断而硬气的神经脑细胞死亡 为脑梗死.
脑水肿和脑肿胀 液体于脑神经细胞间隙积蓄时称脑水肿;液体于神经细 胞内积蓄时称脑肿胀.二者常同时发生.典型的脑水肿边界 不清.沿白质纤维束呈指印样分布.CT上呈低密; 脑 水肿和脑肿胀均具有相应的占位效应,二者同时发生是在影 像学上不易区别.二者均继发于其他病理学状况存在,影象 学检查中还可以见到原发或伴发病变的特征.




炎性改变 脑组织受感染时发生的充血,水肿,渗出,吞噬细胞包 饶与肉芽组织增殖等过程为炎性改变,
六 髓鞘脱失 不 同原因造成的神经髓鞘崩解,溶解和脱失过程 称为髓鞘脱失.影象学上髓鞘脱失改变主要见于脑室 周围的白质,呈不规则的,大小不等的片状改变,边界 不清.CT上呈低密度

七 脑萎缩 神经细胞树木减少及相应的脑容量减低为脑萎缩.脑萎缩 可以是生理性的,也可继发与多种疾病;可以以皮质萎缩为主, 影象学上表现为脑沟增宽;也可以以髓质萎缩为主,影象学上 表现为脑室增大,但两种情况多同时存在;可以是弥漫性全脑 萎缩,也可以是局部脑萎缩,如颞叶萎缩,脑干萎缩,小脑萎缩. 影象学上,主要显示脑萎缩的间接征象---脑沟增宽,脑室增大, 严重的萎缩可见弥漫的或局部的脑组织皱缩.由于个体变异 大,迄今尚无法从影象学上做出脑萎缩的定量性判断,即无法 明确规定萎缩程度的标准.影象学上也不能只凭脑萎缩的表 现推测病因.
(三)异常颅脑CT影像
2、增强扫描
均匀性强化:见于脑膜瘤、转移瘤及脑动
脉瘤等; 非均匀性强化:见于胶质瘤、血管畸形等; 环形强化:见于脑脓肿、胶质瘤、转移瘤 等; 无强化:见于囊肿、水肿等。
脑膜瘤
二、CT诊断
异常颅脑CT影像
3、脑结构改变
占位效应:由颅内占位病变及周围水肿所
致,局部脑沟、脑池及脑室受压变窄或闭 塞,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 脑萎缩:脑皮质萎缩显示脑沟和脑裂增宽, 脑髓质萎缩显示脑室扩大; 脑积水:交通性脑积水脑室系统普遍扩大, 脑池增宽;梗阻性脑积水梗阻上方脑室扩 大,脑池无增宽。
蛛网膜粒,居于脑外,与硬脑膜粘连;好发于矢状窦 旁、脑凸面、蝶骨嵴、嗅沟、桥小脑角、大脑镰或小 脑幕,肿瘤包膜完整多由脑膜动脉供血、血运丰富。 CT平扫:肿块呈等或略高密度,与硬脑膜相连, 清楚光滑,周围水肿轻,有明显均匀性强化,侵犯颅 板时骨质增生或破坏。
脑膜瘤病例2 平扫

结果:手术结果:常规开颅,见肿瘤呈圆形,与大脑镰相连,质 硬,界清,有包膜,骨内板见反应性增生, 手术病理:成纤维细胞型脑膜瘤,中心见坏死.

第七层面为两侧脑室体部,之间为透明隔,双侧脑 室外侧壁为尾状核头及体部,向外为颞叶,仍可见 内囊后肢及其内侧丘脑。两丘脑间可见类“八”字 型的条索,为双大脑内静脉。侧脑室前部之前为胼 胝体膝部,后方为胼胝体压部,再向前为大脑纵裂, 正后部分为直窦及大脑镰。纵裂两侧前为额叶。后 方为枕叶。


二、CT诊断
(三)异常颅脑CT影像
1、平扫密度改变
高密度:高于脑质密度,见于出血、钙化和富
血管性肿瘤; 等密度:与脑质密度相同,见于某些肿瘤及血 管性病变等; 低密度:低于脑质密度, 见于炎症、梗死、 水肿、囊肿、脓肿及某些肿瘤等; 混合密度病灶:上述各种密度病灶混合存在。
二、CT诊断
第五层面主要显示双侧侧脑室前 角、部分基底节区及大脑各叶。

双侧脑室前角间为胼胝体膝的稍下方及前连合 及穹窿柱。侧壁为尾状核头部,外后侧为基底 节区的底部,双侧侧裂池。前方为额叶,第三 脑室亦可见。三室双侧为丘脑稍下部,后方中 脑脑脚与丘脑连接之部位,小脑蚓部被“Y”字 型的小脑幕及大脑镰分隔为幕上、下。小脑蚓 部前方为叠体池。枕叶部分可见。
4、听视经瘤

听神经瘤占颅内肿瘤的8~10%,是成人最常见 的后颅窝肿瘤,好发于成人,10岁以下少见, 听神经瘤由桥延沟至内耳门长约1CM,称近侧 段,在内耳道内长约1CM,称远侧段,听神经 瘤3/4发生远侧段,1/4生于近侧。
听神经瘤多起源于听神经的前庭的神经鞘(施 万细胞),大多数为神经鞘瘤。肿瘤呈圆形或 椭圆形,有完整的包膜,血运丰富,早期位于 内耳内,以后发展长入桥小脑角。肿瘤长大可 退变或脂肪变,亦可形成囊肿。可有内耳道扩 大,可有占位,可产生阻塞性脑积水。 临床主要为桥脑小脑角综合征,即病侧听神经、 面神经和三叉神经受损以及小脑症状。肿瘤占 位及压迫第四脑室形成颅高压。
第八层面为顶部层面,中间部分为胼胝体,其后方 为后纵裂,于后1/3处可见顶枕沟,于半球表面可见 中央沟,可见额叶、顶叶、枕叶,双侧室旁为白质 纤维放射冠。

第九层面侧脑室体部消失,大脑镰位于中线部可见 中央沟,位于大脑半球的前1/4及3/4交界处,可见 额顶叶,枕叶基本消失,此层灰白质界限清晰,白 质为半卵圆中心。



Hale Waihona Puke 垂体微腺瘤的CT表现 1、高度增加,正常(男〈7MM,女〈9MM)。 2、垂体内密度改变:快速注射对比剂后肿瘤 为低密度灶,延迟扫描为等或高密度。(因垂 体无血脑屏障,注射对比剂后,进得快、去得 快,而肿瘤的血供不如垂体丰富,进得慢、去 得也慢)。 3、垂体上缘膨隆。 4、垂体柄偏移。
二、CT诊断
异常颅脑CT影像
4、颅骨骨质改变: 颅骨病变:如 骨折 炎症 肿瘤等;
颅内病变:蝶鞍、内耳道扩大。
四、颅脑疾病诊断
(一)脑肿瘤:
1、脑膜瘤(meningioma):
脑膜瘤是最常见的轴外肿瘤,仅次于胶质瘤,多发生于中年人,绝大 数良性,可生长于中枢经系统脑实质外的任何部位。 起源于
5、鞍底骨质改变:冠扫鞍低骨质变薄,凹陷 或侵蚀。 6、血管丛征:动态CT扫描,垂体腺瘤使垂 体内血管床受压、移位,称血管丛征。 7、治疗效果:溴隐停治疗肿瘤可缩小,CT 值可升高。 垂体大腺瘤:肿瘤呈圆形,也可呈分叶状或不 规则形,冠扫呈哑铃状,平扫为等密度、略高 密度、低密度或囊变。可向上压迫室间孔,向 旁压迫海绵窦,向后压迫脑干,向下突入蝶窦。 增强扫描大多数有强化,CT值增加12~3 4HU,多数均匀,坏死液化可不强化。

垂体微腺瘤需与以下病变鉴别: ①垂体囊肿:增强扫描病灶不强化,在CT或 MRI的动态增强扫描呈低密度(或低信号),而延迟 扫描病灶强化,则可排除囊肿。 ②正常垂体:10%的垂体功能正常可出现局限 性低密度灶,其中一些为中间部的解剖变异,没有内 分泌症状的垂体低密度直径在5mm以下者诊断垂体微 腺瘤应谨慎;CT发现直径小于3mm的低密度区,还 应注意排除伪影。在同一层面采用高分辨重复扫描或 平扫与动态增强相结合,有助于肯定病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