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中医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
![中医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https://img.taocdn.com/s3/m/44d7fdfe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48.png)
中医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反流性食管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是由胃以及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引起,内镜下可观察到食管黏膜的损伤。
临床上患者多表现为烧心、反酸、胸骨疼痛症状。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以及饮食习惯的改变导致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率逐年升高。
目前认为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与Barrett食管、食管腺癌密切相关,因此对于反流性食管炎的预防和治疗对预防Barrett食管、食管腺癌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对于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主要的方式为药物治疗和内镜手术治疗,质子泵抑制剂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首选药物,能明显缓解症状可在短期内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远期效果不理想。
同时有资料显示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会导致药物抵抗因此降低治疗效果,同时可增加发生胃癌的概率。
目前中医药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也具有良好的效果,并且可降低患者的复发率减少不良反应。
以下介绍中医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策略和实验总结。
1、辨证分型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断共识,将反流性食管炎辨证分型为6种证型,分别为:胆热犯胃证、脾虚湿热证、气郁痰阻证、中虚气逆证、肝胃郁热证、瘀血阻络证。
这六种类型仅仅是目前共识的内容,由于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症状多样不能完全概括,因此各医家需要灵活变通,精准辨证才能获得好的治疗效果。
章程等将60名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根据中医辨证分型为5种类型进行治疗:肝胃不和型,治疗以疏肝解郁、和胃降逆;肝胃郁热型,治疗以疏肝降热、和胃降逆;脾胃虚弱型,治疗以健脾益气、和胃降逆;寒热错杂型,治疗以辛开苦降、和胃降逆;胃阴不足型,治疗以养阴和胃、和胃降逆。
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美拉唑镁联合莫沙比利片等)。
治疗3个疗程后,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效率为70.00%,中药治疗效果明显高于西医常规治疗。
张福东将30名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为四种类型:肝胃不和型,采用黄连、醋柴胡、甘草、白术等进行治疗;脾胃虚弱型,采用广木香、乌贼骨、陈皮、白术、甘草、党参等进行治疗;脾胃湿热型,采用白蔻仁、厚朴、佩兰、半夏、甘草、竹叶等进行治疗;胃阴不足型,采用麦门冬、谷麦芽、甘草、半夏等进行治疗。
(word完整版)反流性食管炎中西医临床诊断治疗最佳方
![(word完整版)反流性食管炎中西医临床诊断治疗最佳方](https://img.taocdn.com/s3/m/64f6451819e8b8f67d1cb961.png)
反流性食管炎中西医临床诊断治疗最佳方反流性食管炎中西医临床诊断治疗最佳方反流性食管炎是因为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俗称“烧心病”,因为正常情况下胃酸只存在于胃中,当反流人食管时灼烧或刺激食管而产生“烧心感”。
常常发生于饭后,因为食管括约肌帐力减弱或胃内压力高于食管而引起。
胃内容物长期反复刺激食管黏膜,尤其是食臂下段黏膜而引起炎症,该病经常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或食道裂孔疝等病并存,但也可单独存在.根据症状不同,分别属于中医“吞酸”、“吐酸"、“噎证”、“胸痹"等病证。
反流性食管炎—概述反流性食道炎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是指多种因素引起下端食管与胃内容物长时间反复接触所产生的炎症性病变.中医称反流性食管炎为“食管瘅 ".胃食管反流原因,主要是因暂时性下端食管括约肌松弛和/或静息下端食管括约肌压力过低或缺如.一旦发生反流,而反流物又不能及时被清除,则造成食管过度酸化,随之粘膜受损。
这种损害既有胃酸与胃蛋白酶的作用,也有胆盐对食管鳞状上皮的作用。
临床上常有反胃、反酸、烧心、胸骨后灼热感和疼痛等症状.以40—60岁多见,欧美国家尤为常见。
反流性食管炎 -病因24小时食管pH监测发现,正常人群均有胃食管反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GER)现象,但无任何临床症状,故称为生理性GER其特点为:常发生在白天而夜间罕见;餐时或餐后反流较多;反流总时间<小时/24小时。
在下列情况下,生理性GER可转变为病理性GER甚至发展为反流性食管炎。
(一)食管胃连接处解剖和生理抗反流屏障的破坏食管胃连接处抗反流屏障亦称第一抗反流屏幕其中最重要的结构是食管下端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LES)。
LES是在食管与胃交界线之上3~5cm范围内的高压区。
该处静息压约为2.0~4。
0kPa(15~30mmHg)构成一个压力屏障,起着防止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的生理作用。
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辨证论治](https://img.taocdn.com/s3/m/4ad30905a8114431b90dd8fa.png)
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辨证论治【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辨证论治】本病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内引起的食管黏膜炎症。
本病可单独存在,也可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或食道癌等病并存,主要表现为泛酸、胸骨后及胃脘部烧灼不适感或灼痛、吞咽不利等。
本病属中医“胃痛”,“反胃”等范畴,中医治疗,一般分为以下5型。
1.肝气犯胃型:临床表现:泛酸、胸骨后及胃脘部烧灼不适,胀满作痛,脘痛连胁,嗳气频繁,吞咽不利,大便不畅,每因情志因素而疼痛发作,舌苔薄白,脉弦。
治则:疏肝理气。
主方:逍遥散加减。
常用药:柴胡、当归、白术、茯苓、梅花、月季花、枳壳、佛手、郁金各10克,白芍30克,甘草5克。
中成药:气滞胃痛颗粒,每次10克,每日2次,开水冲饮;柴胡疏肝丸,每次9克,每日2次口服。
2.肝胃郁热型:临床表现:胸骨后及胃脘部烧灼不适,疼痛,痛势急迫,烦燥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治则:泄热和胃。
主方:丹栀逍遥散加减。
常用药:丹皮、山栀子、黄连、黄芩、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栀子、郁金各10克,甘草5克。
中成药:左金丸,每次9克,每日2次口服;三九胃泰颗粒,每次1袋,每日2次口服,温开水冲服;丹栀逍遥丸,每次9克,每日2次口服。
3.瘀血停滞型:临床表现:胸骨后及胃脘部烧灼不适、疼痛,痛有定处而拒按,痛为针刺或刀割,舌质紫暗,脉涩。
治则: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主方:桃红四物汤加减。
常用药:桃仁、柴胡、当归、川芎、白芍、生地、三七、元胡、蒲黄、枳壳各10克,红花、甘草各5克。
中成药:云南白药胶囊,每次2粒,每日3次口服;三七片,每次3粒,每日3次口服;元胡止痛片,每次5粒,每日3次口服;中华跌打丸,每次1丸,每日2次口服。
4.脾胃虚寒型:临床表现:胸骨后及胃脘部烧灼不适,疼痛隐隐,吐清水,喜暖喜按,纳食减少,神疲乏力,甚者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质淡,脉软弱。
治则:温中健脾。
主方:理中汤加减。
常用药:党参、白术、陈皮、茯苓、法夏、黄芪各10克,炙甘草、干姜、小茴香、丁香、吴茱萸各5克。
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药研究概况
![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药研究概况](https://img.taocdn.com/s3/m/92d28364a45177232e60a202.png)
为会议 重要课题 。 虽然西药对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效果较好 , 但 者总有效率 的差异不大 ( P <O . 0 5 ) , 无 统计学意义 。但 治疗组防 其副作 用较 多 , 例如长期地服用西药会干扰可 F e z + 的吸收 , 或引 止复发的效果明显好 于对 照( P <O . 0 5 ) , 有统计学意义。而陈氏 起 肾功能损 害等。而中医 、 中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 , 不但疗 效突 将 1 0 2例反流性食 管炎辨证分 型为 : ( 1 ) 肝郁 胃热型采用丹栀逍 出, 而且副作用少 。 现对反流性食管炎 的中医药研究情况进行简 遥散 ; ( 2 ) 胃阴亏虚型采 用沙参麦冬汤加减 ; ( 3 ) 气滞血瘀型采用 要 的综 述 , 以促进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治疗 。具体 内容如下 。 1 中医对反流性食管炎病 因、 病机 的认识
中医学 中并无 反流性食管 炎及 胃食管反 流病这一 名词 , 根
启膈散加减。 治理 6周后 , 痊愈 3 0例 , 显效 2 8例 , 有效 3 5例 , 无
效 9例 , 总有效率达 9 1 . 9 %。其 中肝 胃郁热组有效率达 1 0 0 %。
2 . 3 专 方 治 疗 姚 峰㈣以 四逆 越左 丸 加 味 治 疗 反 流 性 食 管 炎
则肝木 自甚 , 故为酸也” 。 指 出反酸与肝木有关 。 《 杂病 源流犀烛》 治疗 。治疗时间均为 4周 , 结果治疗 组的总有效率 ( 9 2 %) 明显好
日“ 吞酸者 。 郁滞 日久 , 伏 于脾 胃间 , 不 能 自出 , 又咽不下。 倘 肌表 于对照组( 7 5 %) , 两组 的差异显著( P < O . 0 5 ) , 有统计学 意义 。
3 2例 ) 和治疗组( 5 0例 ) 。对照组给 蠕 动将 食物送至 胃中 , 传 化物而不藏 , 通 降为顺 , 故 应属于 “ 胃” 管炎病人随机分成 和对照组(
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治疗
![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603b6633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565a452.png)
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治疗
1.治疗原则以畅达气机为要,依病情分别施以疏肝泄热、和胃降逆、理气化痰、活血祛瘀、健脾化湿等治法;兼见虚证者,辨明气血阴阳,补而不滞。
轻度胃食管反流炎,可单纯用中医治疗,以辨证口服汤剂为主;中、重度反流性食管炎及难治性反流性食管炎建议中西医结合治疗。
2.辨证论治
(1)热证
证候:吞酸时作,嗳腐气秽,胃脘闷胀,两胁胀满,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咽干口渴,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清泄肝火,和胃降逆。
方药:左金丸加味。
加减:反酸多,加煅瓦楞子、乌贼骨、浙贝母;胃灼热重,加珍珠母、玉竹;口苦呕恶重,加焦栀子、香附、龙胆草;津伤口干,加北沙参、麦冬、石斛;胃脘灼痛甚,加煅瓦楞子、乌贼骨。
中成药:左金丸,口服,每次3~6g,每日2次。
(2)寒证
证候:吐酸时作,嗳气酸腐,胸脘胀闷,喜唾涎沫,饮食喜热,四肢不温,大便溏泻,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
治法:温中散寒,和胃制酸。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味。
加减:寒重,胸脘胀痛,加吴茱萸、肉桂、乌药;寒凝食滞,脘闷嗳腐甚者,加莱菔子、槟榔;寒凝气滞,脘腹痞满,加枳壳、厚朴;嗳气频,加白豆蔻;大便溏薄,加赤石脂、山药。
中成药:香砂六君丸,每次6~9g,每日2~3次。
反流性食管炎的辩证与治疗
![反流性食管炎的辩证与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0221d9df964bcf84b8d57b36.png)
反流性食管炎的辩证与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食管粘膜的炎症,甚则发生糜烂、溃疡和纤维化等严重病变,属胃食管反流病。
其临床主要表现为烧心、反酸、嗳气、胸骨后灼痛,可窜及后背及胁肋等处,有时酷似心绞痛,部分患者可伴见咽部不适,有异物感,进而出现吞咽障碍、吞咽疼痛等症。
本病属中医学“吐酸”、“嘈杂”、“痞满”、“胃脘痛”、“胸痹”、“噎膈”、“梅核气”等病证范围,当今中医称之为“食管瘅”。
由于本病为常见病、多发病,易复发,且病变日久或治疗失当可发生严重并发症,常危及生命,因而如何有效防治本病,引起国内外中西医界的高度重视。
近年来,笔者在临床上采用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诊治本病,收到了较为显著的疗效,现探讨如下。
1 病因病机食管为饮食通道,属胃范围,为传化物而不藏,以通降为顺,《难经集注》称其为“胃之系”。
所以,凡是能引起胃病的病因同样也可导致食管病变。
其病位虽在食管,但与肝胆脾胃肺关系密切。
究其病因有三:一为情志不遂,使肝胆失于疏泄,横逆犯胃,或郁久化热,热灼胃阴,使胃失润降,损伤食管;二因饮食不节,过食辛辣热烫之物和醇酒厚味等,使食道干涩,食管损伤;三因先天禀腻不足,或劳倦内伤,或久病伤脾等,使脾胃虚弱,运化失司,痰湿内生,上贮于肺,肺失清肃,痰气交阻。
以上诸因均可致肝胃不和,脾胃损伤,气机阻滞,脾胃升降功能失调,胃中浊气上逆,痰、气、热(火)、瘀等交结于食管及胃腑,而引起反流性食管炎一系列病症。
本病的病机除与脾胃气机升降失调有关外,与肝肺升降对整个机体的气机调节亦有密切关系。
中医气机升降理论认为,“肝升肺降”是气机升降的关键,“脾升胃降”是气机升降的枢纽,因而气机升降失调是本病的主要病机。
所以,在临证中,一定要在辨明病位的同时,也要辨明气机之失调,才能正确地进行辨证治疗,从而取得颇为显著的效果。
2 辩证分型与治疗笔者临证中,常将本病分为虚实两类。
临床上以实证多见,久病则出现由实转虚,因虚致实,虚实互见,表现为本虚标实和虚实夹杂的复杂病变。
不同类型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证素特点及分析
![不同类型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证素特点及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ee7122a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8c.png)
不同类型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证素特点及分析摘要: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因其临床表现多样化,治疗方法复杂,且中医与西医观点存在差异,使得该病的中医治疗尚未得到广泛关注。
本文从中医理论出发,结合不同类型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表现,分析其中医证素特点,提出相应的辨证论治方法。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素;辨证论治一、背景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是指胃内容物逆流至食管或以上部位引起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慢性疾病。
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反酸、胸痛、咳嗽等症状,严重者还可能导致食管炎、食管溃疡、食管癌等并发症。
目前,西医常规治疗方法包括负荷试验、内窥镜检查、药物治疗等,但该病的治疗方法复杂,且存在很多不良反应,其根本原因还需进一步探讨。
另一方面,中医在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方面已有一定的经验,但由于中医与西医关于该病的认识存在差异,且临床表现多样化,因此中医在治疗该病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
二、中医证素特点及辨证论治1、肝胃不和型肝胃不和型是胃食管反流病的常见类型之一,其临床表现为口苦、口干、嗳气、腹胀、恶心等症状。
中医认为该类型多由肝气郁结、气滞化火引起,其治疗方法主要是疏肝解郁、降火化滞。
常用的方剂有柴胡导滞汤、龙胆泻肝汤等。
2、食积型食积型是胃食管反流病的另一种常见类型。
其临床表现为反酸、嗳气、饱胀、消化不良等症状。
中医认为该类型多由脾胃虚弱、消化功能减退引起,其治疗方法主要是健脾和胃、化积消食。
常用的方剂有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等。
3、湿热型湿热型是胃食管反流病较常见的类型之一,其临床表现为口苦、口臭、口渴、腹胀、恶心等症状。
中医认为该类型多由饮食不当、劳累过度等因素导致湿热内蕴,其治疗方法主要是清热利湿、健脾化湿。
常用的方剂有龙胆泻肝汤、三仁汤等。
4、气虚型气虚型是胃食管反流病少见但易误诊的类型。
其临床表现为反酸、胸闷、气短、倦怠等症状。
中医辨证治疗反流性食管炎30例
![中医辨证治疗反流性食管炎30例](https://img.taocdn.com/s3/m/2b0fce26453610661ed9f433.png)
o srain n o aaie rsac .Re ut t ame tef ay sg ic nl etr ta o t lgo p P <0 0 ) b ev t sa d cmp rt ee rh o v s ls r t n f c c inf a t b te h n c nr ru s( e i i y o . 1 .Co cu in n lso
Tr am e fr fu s p g tsb y r me difr n ito fta to a e t nto e x e o ha ii y s nd o fe e ta in o r diin lChi s dii ln c lc r tv fe to ini c n . l ne e me cne ci ia u a ie ef c fsg f a t i Ke r y wo ds:e u s p gi s;te td b a to lChi s e i ie r f x e o ha t l i r a e y Tr diina ne e M d cn
功 能不 全 , 胃液 中的盐 酸 、 胃蛋 白酶 或 十二指 肠 内容 物 反 流入 食 管 , 起食 管黏 膜 发生 充血 水肿 , 至糜 烂 等 引 甚 炎性 改 变 的疾 病 。 临 床 表 现 以胸 骨 后 或 剑 突 下 烧 灼 感, 烧灼 样 疼痛 , 咽 困难 , 吞 泛酸 或呕 吐 为主 。近 年来 , 笔者 发 挥 中医 的优 势 , 证 治疗 反流 性食 管炎 , 与西 辨 并
芩 , 党参 2 g 生姜 8 , 茱萸 l g 以益气 温 中散寒 。 加 0, g吴 O,
口中烦 渴 , 大便 干结 者加 天花 粉 1 g 芦 根 2 g 生 大 黄 2, 0,
中医治疗反流性食道炎
![中医治疗反流性食道炎](https://img.taocdn.com/s3/m/9346483c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0c.png)
中医治疗反流性食道炎反流性食道炎是因食道与胃连接部防反流组织障碍引起的胃或肠内食物反流入食管,从而引起食管炎症的病变。
反流性食道炎属于中医“胸痛”、“反酸”、“胃脘痛”等证的范畴。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情志不畅、饮食失调、劳累过度而发。
中医对于反流性食道炎通常采取辨证施治的方法:肝郁气滞型常因情志不畅,肝失疏泄,气机升降失调而引起。
症见胸骨后痛或烧灼感,每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胃脘及两胁胀痛、呃逆、嗳气、反酸、纳呆等。
治疗取疏肝理气、和胃降逆法,方选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6g,白芍15g,乌贼骨15g,郁金、元胡、制香附、苏梗、半夏、枳壳各10g,甘草5g。
肝郁化热型症见胸骨后痛或烧灼样疼痛、反酸、嗳气、性情急躁易怒、胁肋隐痛、头面燥热、口干口苦、多饮、大便干结、舌红。
可采用疏肝清热、和胃降逆治法,方选丹栀逍遥散加减:丹皮、栀子、大黄、花粉、白芍各10g,柴胡6g,生地、栝楼各20g,石决明30g,竹茹6g。
脾虚气滞型症见剑突下或胸骨后隐隐烧灼、胃脘胀满、嗳气则舒、纳呆、反酸或泛吐清水、大便不调等。
治疗用健脾理气、温胃降逆的丁香柿蒂散加减:丁香3g,柿蒂20g,白术、元胡、生姜各10g,党参、茯苓、苏梗各15g,半夏12g。
气虚血瘀型症见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神疲乏力、面色无华、气短懒言、形体消瘦、舌淡暗、舌边有瘀点、脉沉涩。
以益气养阴、化瘀散结为治法,方选启膈散加减:丹参、茯苓、太子参各20g,浙贝母15g,荷叶、蒂各15g,当归、郁金各12g,三七粉3g(冲服),桃仁10g,元胡10g。
脾虚胃热型症见剑突下灼热、胃脘隐痛胀闷、纳呆、反酸、欲吐清水、嗳气等。
以健脾益气、清胃降逆为治法,方选半夏泻心汤加减:党参、半夏、黄芩、元胡、大枣各10g,干姜、黄连、炙甘草各5g,乌贼骨20g,茯苓15g。
对于较严重的反流性食道炎,可以配合西药进行治疗。
经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无效者,可以考虑探条或气囊进行食管扩张术或手术抗反流。
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治疗
![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0f82c32aaaea998fcc220e63.png)
中医辨证论治反流性食管炎
![中医辨证论治反流性食管炎](https://img.taocdn.com/s3/m/263ab5ce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a9.png)
传统医学传统中医辨证论治反流性食管炎□江西省南昌市洪都中医院主任医师 王 豪反流性食管炎是胃食管反流病的一种类型,指过多的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胃灼热感、反酸、吞咽困难等症状,胃镜下可表现为食管黏膜的糜烂及溃疡。
男女均可发病,以40~60岁最为常见。
临床以嘈杂反酸甚至进食不畅等为主要表现,抑酸治疗是本病的主要治疗措施,一般可治愈,但复发率高。
病因有4个反流性食管炎属于中医“吐酸”“噎膈”“反胃”“食管瘅”“嘈杂”等范畴。
中医认为,反流性食管炎主要是因脾胃升降功能失常,肝气犯胃,胃气上逆等原因所致。
具体有以下几方面:饮食所伤 饮食不节,多食辛辣燥热之品,津伤血燥,以致食管干涩,食物难入;或因过食生冷油腻不洁食物,停滞不化,伤及胃腑,以致胃失和降;或因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水谷不化,痰阻留饮,积于中脘,以致痰饮上逆而致本病。
情志失调 七情所伤,思虑不解,郁怒难伸,以致影响肝脾两脏功能。
郁怒伤肝,肝失疏泄,气机阻滞,横逆犯胃,肝胃不和,以致胃气上逆而发生本病;忧思伤脾,脾伤则气结,气结则津液不得输布,凝聚成痰,痰浊内聚,酿而成酸或痰气交阻,逆而不降,则饮食难进。
感受外邪由于感受风寒暑湿火热之邪或秽浊之气侵犯脏腑,胃失和降,水谷随气逆向上而发生本病。
如感受风寒,寒邪易耗中阳,中阳受伤,寒滞客于脾胃,而成本证;或因热结脾胃,津亏血燥,纳化失调,致食入而反出。
脾胃虚弱禀赋不足,或劳倦内伤,脾胃受损,食少运迟。
若阴亏液涸,则食管干涩,饮食难以下咽;若脾胃失其温煦,运化无力,则痰淤互结,阻于食管,发生本病。
辨治分5型综上所述,本病病位以食管、胃、肝、脾为主,病变以胃失和降、肝气郁结、痰浊郁阻等为多。
中医辨证施治可分以下几种——肝胃郁热证主症:嗳气反酸,上腹部或胸骨后有灼热感或烧灼样疼痛,心烦易怒,口干苦臭,大便干结,严重时呕吐,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宜疏肝清热。
方药:左金丸加减。
黄连6克,吴茱萸2克,牡丹皮、黄芩、浙贝母各15克,白花蛇舌草、瓦楞子(先煎)各30克,栀子10克,白芍12克。
胃食管反流治疗中医方子
![胃食管反流治疗中医方子](https://img.taocdn.com/s3/m/16c7e381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a351b12.png)
胃食管反流治疗中医方子胃食管反流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中医治疗此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中医认为,胃食管反流多因脾胃虚弱、肝气郁结、痰湿内阻等原因导致。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的方子:1. 健脾和胃方:- 材料:党参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甘草6克,陈皮6克。
- 用法:将上述药材加水煎煮,取汁服用,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2. 疏肝理气方:- 材料:柴胡10克,郁金10克,白芍10克,川芎10克,枳壳10克。
- 用法:将药材煎煮,取汁服用,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3. 化痰降逆方:- 材料:半夏10克,陈皮10克,茯苓10克,甘草6克,生姜3片。
- 用法:将药材加水煎煮,取汁服用,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4. 温中散寒方:- 材料:干姜10克,白术10克,肉桂6克,附子6克。
- 用法:将药材煎煮,取汁服用,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5. 清热化湿方:- 材料:黄连6克,黄芩10克,黄柏10克,栀子10克,滑石15克。
- 用法:将药材煎煮,取汁服用,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6. 养阴润燥方:- 材料:玉竹10克,麦冬10克,沙参10克,生地黄10克,石斛10克。
- 用法:将药材煎煮,取汁服用,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在使用以上中医方子时,患者应根据自己的体质和病情,选择适合的方剂,并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调整。
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避免过度劳累、饮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等,也是治疗胃食管反流的重要环节。
此外,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相关疾病,也是预防和控制胃食管反流的关键。
牛兴东辨证论治返流性食管炎经验
![牛兴东辨证论治返流性食管炎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724ec99edd88d0d233d46ab5.png)
位 冲服 , 便干 燥者 加 黄芩 、 黄 。牛老 师强 调对 火 、 的辨 证 , 代谢 。当饮 食 不 节 ( )寒 温 不适 或 过 食 辛 辣烟 酒 时则 损 伤 脾 大 大 气 洁 、 同 时要重视 以胃镜 的望 诊 , 用好 护膜 药 即乌 贼骨 、 贝 、 大 自及 、 三 胃 , 致脾 胃升 降失 司 , 气不 升 , 而 脾 胃气 不 降 , 出现 了反 流 物损 伤
为泛酸、 嗳气 、 心 、 杂 的病 理机 制为 肝 胃不 和 , 郁 化热 为 管镜 提示 : 管 黏膜 内镜 下正 常 。浅表 性 胃炎 ( 度 )H 烧 嘈 肝 食 轻 , P阴性 。 酸, 胃气 上 逆 , 于咽 喉 胸膈 , 阻 而生 诸 证 , 宜 疏肝 理 气 、 胃降 3 脾虚 气滞 型 治 和 逆, 主方 以柴胡 疏 肝散 合旋 复 代赫汤 , 金 丸加 减 。若胸 胁 痛甚 左 牛 老 师认 为 , 居 中焦 , 旋 四周 , 升降 之枢 纽 , 过 脾气 脾 斡 足 通
七粉 的服用 和服 法 。
食 管 的 临 床证 候 , 现 为 烧 心 、 酸 、 表 反 嗳气 、 胃脘 胀 满 、 痛 、 隐 纳 差 、 溏、 便 乏力 、 苔 薄 白或 腻舌 质 淡有 齿痕 脉沉 细 , 法 为健 脾 舌 治
反 流性食 管炎 ( E 是 指 胃或肠 内容 物反 流入 食 管 , 长期 、 酸为 主左 以疏 肝清 热 ,主 方选 用 左金 丸合 化 肝 煎旋 复代 赫 汤加 R) 经
反复 的刺激 而引起食 管与 食管外损 害 的综合 征 。缶 I床表 现以 胃脘 减 , 黄 连 苦寒 降 泄 , 折 其 肝 火 上炎 之 势 , 佐吴 萸 辛 通 降逆 f 用 直 少 部灼 热 、 泛酸 、 骨后 烧灼样 疼 痛 为主 , 有 暖气 、 间平 卧 时 开郁 结 。 胸 或伴 夜 配化 肝 煎旋 复 代赫 汤 清肝 泄 热 , 胃降逆 , 乌贼 骨 、 和 再用 呛咳、 咽部不适 等症状 。 多数患 者可 与 胃炎 或十 二指肠球 炎 、 十二 大贝 、 白及 制酸 护膜 。对 肝 郁 胃热 型用 之 可获 良效 。 指肠 溃疡 等病并 存 。若 反流 长期 存在 食 管最 终 将形 成 瘢痕 和狭 病 例 2徐 某某 , ,4 ,0 7 1 月 2 、 女 3 岁 20 年 O 2日初 诊 。 窄 , 可导致 Br t食管 、 癌等严 重并 发症 , 可 归属 中 甚至 ae rt 食管 本病 主诉 : 心反 酸 1 伴有 胸脘 灼 痛 。 院查 胃镜 提示 为 反流 烧 年 本 医的 “ 酸 、 吞 嘈杂 ”“ 嗝”“ 、噎 、胃脘 痛” “ 痹 ” 、胸 等范畴 。中华 中医药 性 食 管炎 I , 表性 胃炎 伴 糜烂 , P 一 。食 管 内镜 见下 段 黏 级 浅 H () 学会脾 胃病 分会 副主任 委员 , 4批全 国老 中 医药 专家 学术经 验 膜 成 条索 状充 血 、 肿 。胃体 及 胃窦 黏膜 散在 出血 。就诊 时每 天 第 水 继承指 导老 师 , 内蒙 古 自治 区名 中医 , 内蒙古 中蒙 医 医 院牛兴 东 上 午烧 心 、 酸 、 反 胸脘 灼 痛 , 口干 口苦欲 饮水 , 食一 般 大便 偏 干 纳 主任 医师从 事脾 胃病 4 余 年 ,治 疗 R O E积 累了丰富 的临床经 验 , 2 3日 1 , ~ 次 小便 偏 黄 , 寐可 。 苔 薄黄舌 质偏 红 脉滑 , 证属 肝 舌 辨 取 得满 意疗 效 , 笔者 有 幸随 师学 习 , 受益 匪 浅 , 总结 如下 。 现 郁 胃热 、 胃失 和降 。 法疏 肝 和 胃 , 热 降逆 。 方 : 紫胡 1g 治 清 处 醋 2、
李鲜教授辨证论治泛酸经验
![李鲜教授辨证论治泛酸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37338e50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1e.png)
李鲜教授辨证论治泛酸经验泛酸,又称反流性食管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
其主要症状为胃肠道反流,导致胃酸和食物倒流至食管,引起疼痛和不适。
根据中医的辨证论治理论,泛酸的病因病机复杂,可以通过辨证施治,采用中医独特的治疗方法,达到疾病缓解和康复的目的。
本文将从中医辨证论治的角度,探讨泛酸的中医临床经验和治疗方法。
中医辨证论治泛酸的临床经验主要包括辨证施治、食疗调理和中药治疗。
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泛酸的重要方法,通过辨证施治可以找出疾病的病因病机,从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食疗调理是中医治疗泛酸的特色之一,通过饮食调理可以减轻症状,促进疾病的康复。
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泛酸的主要手段,中药具有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泛酸的治疗中。
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泛酸可以分为肝郁气滞型、痰湿阻滞型和脾胃虚弱型。
肝郁气滞型的泛酸多见于情绪不畅、性情急躁的患者,常伴有情绪不适和胁胀感。
治疗时可选用柴胡、丹参、白芍等具有疏肝解郁、活血化瘀的药物。
痰湿阻滞型的泛酸多见于饮食不节、脂肪摄入过多的患者,常伴有腹胀、嗳气和口苦等症状。
治疗时可选用半夏、陈皮、山楂等具有燥湿化痰、行气化滞的药物。
脾胃虚弱型的泛酸多见于饮食不规律、劳累过度的患者,常伴有食欲不振、腹胀泛酸和乏力等症状。
治疗时可选用人参、白术、茯苓等具有健脾益气、和胃止呕的药物。
在食疗调理方面,中医建议泛酸患者饮食应清淡易消化,少食多餐,忌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油腻和烟酒,多食谷类、蔬菜和水果。
泛酸患者应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疲劳,保持充足的睡眠,按时作息,不要过度劳累。
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泛酸的重要手段,常用的中药有柴胡、丹参、白芍、半夏、陈皮、山楂、人参、白术、茯苓等。
在临床实践中,常采用复方制剂,如柴胡疏肝散、香砂养胃丸等。
这些中药具有疏肝解郁、燥湿化痰、健脾益气、和胃止呕等作用,可以有效缓解泛酸的症状,促进疾病的康复。
除了辨证施治、食疗调理和中药治疗,中医还可以采用针灸疗法、推拿按摩和气功调理等方法进行治疗。
中医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经验与方法
![中医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经验与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f68c8bf2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2a.png)
中医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经验与方法反流性食管炎是因胃内容物反流走入食管而引起的食管黏膜炎症。
其临床特点为剑突下烧灼感、灼痛、吞咽困难、泛酸或呕吐等。
本病可由感染、化学刺激物、物理损伤引起,亦可继发于食管憩室、肿瘤及贲门失弛缓症等病变。
其发病主要由于食管下端括约肌功能障碍、反流食物对食管黏膜的损害和食管对反流食物清除能力下降所致。
本病属于中医学“胃脘痛”、“吞酸”等范畴。
辨治方药本病多因长期饮食不节,或脾胃久病,致郁热内蕴,肝气上逆,胃之通降受阻而发病。
临床表现以肝胃不和、气郁化火,或脾虚胃热、升降失调为多见。
1.属肝胃不和、气郁化火者,证见烧心,胸骨后或剑突下疼痛,泛酸,嗳气,口苦或干,或胁肋胀痛,或胸脘痞闷,或大便秘结,或小便短赤,舌苔薄黄,脉弦或滑数。
治宜疏肝和胃、理气清火,可辨证选用越鞠丸合四逆散加减治之。
基本方Ⅰ:炒苍术、炒香附、川芎、枳实、炒山栀、神曲各10克,芍药、蒲公英、乌贼骨各15克,柴胡、甘草各6克。
日服1剂,水煎分2次服。
临床辨证加减:胁肋胀痛者,加郁金;痛甚者,加元胡、川楝子;嗳气频,选加旋覆花、代赭石;呕吐者,加法半夏;口腻乏味者,选加白蔻仁、石菖蒲、砂仁;腹胀甚者,选加炒厚朴、槟榔;大便秘结者,选加全瓜蒌(打)、大黄。
2.属脾虚胃热,升降失调者,证见烧心,胃脘隐痛,胃中胀闷或嘈杂,泛酸,嗳气或呕逆,食欲差,大便溏滞不爽,或肠鸣腹泻,舌质淡红,苔黄腻。
治宜健脾清胃,升清降浊,以半夏泻心汤加减治之。
基本方Ⅱ:法半夏、黄芩、党参各10克,黄连、干姜各6克,蒲公英30克,炒吴茱萸3克,炙甘草5克。
日服1剂,水煎分2次服。
临床辨证加减:肠鸣腹泻剧者,加葛根、炒白术、茯苓;腹痛剧者,加白芍、木香;烦渴而舌红少津者,去半夏,选加竹茹、芦根、天花粉、石斛等;泛酸剧者,选加乌贼骨、煅瓦楞子;嗳气频,或呕逆甚者,选加代赭石、旋覆花、刀豆子、柿蒂等;口腻乏味者,选加白蔻仁、砂仁、藿香等;腹胀甚者,选加枳壳、厚朴、青皮等。
中医医案——反流性食管炎
![中医医案——反流性食管炎](https://img.taocdn.com/s3/m/42c550ee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ee.png)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小陷胸汤加味治愈胃院痛病案:安某,女,50岁。
初诊:1983年6月20日。
主诉及病史:近40天来,胸骨后及胃脘部胀痛,胸骨后有灼热感,吞咽时有梗噎感,伴嗳气、恶心、泛酸,时呕吐出食物,纳食差,大便秘结。
进寒冷食物时疼痛加剧,周身疲乏无力,经用中西药治疗无明显效果。
诊查:现面色无华。
舌质淡红、舌苔薄黄,脉弦滑略数,经钡餐透视检查诊为可复性食管裂孔疝,反流性食管炎。
辨证:肝胃不和,痰热互结。
治法:宽胸理气,涤痰开结。
以小陷胸汤加味。
处方:炒川连5g 清半夏5g 全瓜蒌20g 厚朴花5g 制香附10g 砂仁壳5g 紫丹参10g 台乌药10g 大刀豆10g二诊:服上方药1剂,即觉胸骨后烧灼感减轻,进食也较前顺利,效不更方,加重剂量。
处方:川连10g 清半夏10g 全瓜蒌30g 厚朴花10g 制香附10g 砂仁壳6g 紫丹参10g 台乌药10g 大刀豆12g 3剂三诊:胸骨后烧灼感已明显好转,进食亦顺利,上腹胀痛及嗳气、泛酸等症均明显减轻。
原方去大刀豆,7剂。
四诊:诸症均已消失,一般情况好,再服上方药3剂。
1个月后作上消化道钡餐透视检查:已正常。
按语此例胃脘胀痛,并有胸骨后食管灼热疼痛,舌苔黄,脉滑略数,显系内有郁热。
小陷胸汤为清热化痰消结之方,又加理气活血等品,使气降热清而痰消,故诸症均除,钡餐检查也证实病变已消失。
本医案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1集,P7,何世英医案。
何世英,1912年生。
天津市人。
主任中医师。
1936年毕业于华北国医学院,为施今墨先生高足,行医50余年。
曾任天津市中医学会会长,中华医学会天津分会副会长,天津经济开发区国际医学培训中心主任,天津市科协常务委员,天津市医药局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市卫生局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天津中医》杂志主编,天津市中医医院总顾问等职。
学术上一贯主张传统中医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继承与发展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辨证论治】本病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内引起的食管黏膜炎症。
本病可单独存在,也可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或食道癌等病并存,主要表现为泛酸、胸骨后及胃脘部烧灼不适感或灼痛、吞咽不利等。
本病属中医“胃痛”,“反胃”等范畴,中医治疗,一般分为以下5型。
1.肝气犯胃型:
临床表现:泛酸、胸骨后及胃脘部烧灼不适,胀满作痛,脘痛连胁,嗳气频繁,吞咽不利,大便不畅,每因情志因素而疼痛发作,舌苔薄白,脉弦。
治则:疏肝理气。
主方:逍遥散加减。
常用药:柴胡、当归、白术、茯苓、梅花、月季花、枳壳、佛手、郁金各10克,白芍30克,甘草5克。
中成药:气滞胃痛颗粒,每次10克,每日2次,开水冲饮;柴胡疏肝丸,每次9克,每日2次口服。
2.肝胃郁热型:
临床表现:胸骨后及胃脘部烧灼不适,疼痛,痛势急迫,烦燥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治则:泄热和胃。
主方:丹栀逍遥散加减。
常用药:丹皮、山栀子、黄连、黄芩、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栀子、郁金各10克,甘草5克。
中成药:左金丸,每次9克,每日2次口服;三九胃泰颗粒,每次1袋,每日2次口服,温开水冲服;丹栀逍遥丸,每次9克,每日2次口服。
3.瘀血停滞型:
临床表现:胸骨后及胃脘部烧灼不适、疼痛,痛有定处而拒按,痛为针刺或刀割,舌质紫暗,脉涩。
治则: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主方:桃红四物汤加减。
常用药:桃仁、柴胡、当归、川芎、白芍、生地、三七、元胡、蒲黄、枳壳各10克,红花、甘草各5克。
中成药:云南白药胶囊,每次2粒,每日3次口服;三七片,每次3粒,每日3次口服;元胡止痛片,每次5粒,每日3次口服;中华跌打丸,每次1丸,每日2次口服。
4.脾胃虚寒型:
临床表现:胸骨后及胃脘部烧灼不适,疼痛隐隐,吐清水,喜暖喜按,纳食减少,神疲乏力,甚者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质淡,脉软弱。
治则:温中健脾。
主方:理中汤加减。
常用药:党参、白术、陈皮、茯苓、法夏、黄芪各10克,炙甘草、干姜、小茴香、丁香、吴茱萸各5克。
中成药:附子理中丸,每次10丸,每日3次口服;小建中颗粒,每次1袋,每日2次口服,温开水冲饮;温胃舒,每
次10克,每日2次,温开水冲饮。
5.脾胃阴虚型:
临床表现:胸骨后及胃脘部烧灼不适,疼痛隐隐,口干咽燥,或口渴,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脉多弦细。
治则:养阴益胃。
主方:沙参麦门冬汤加减。
常用药:沙参、麦冬、天花粉、玉竹、桑叶、扁豆、黄精、石斛、天冬、郁金各10克,甘草、竹叶各5克。
中成药:参麦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口服;生脉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2次口服;养胃舒颗粒,每次1~2袋,每日2次口服,开水冲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