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对中国近代化的贡献应予肯定_李鸿章与近代中国经济学术讨论会_综述

合集下载

近代史论文:浅析李鸿章的历史功过

近代史论文:浅析李鸿章的历史功过

浅析李鸿章的历史功过摘要: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

“四十年来,中国之大事,无不与李鸿章有关系。

”对这样一个复杂人物的评价,在他盖棺后的近百年来“论犹未定”。

误国、卖国之罪不可否定,但也还有爱国进取之心。

他作为近代中国一位非常复杂的历史人物,在不同时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李鸿章虽然难以承载“英雄”桂冠,但为“时势所造”和影响“时势”进程则是不争的事实。

看待一个人应客观更立体,这个擅长外交的李中堂也绝不是一无是处。

如果我们抛弃故有的偏见,客观地考察他的生平,去阅读这位晚清重臣的一生,我想大家会发现一个与以往观点不同的李鸿章。

关键词:李鸿章、洋务运动、近代化、外交、忠臣正文:李鸿章所处的时代是中国遇到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海禁大开、强邻环绕的时代,是中华文明遇到西方文明挑战,中国开始重新认识自己,从封建专制国家向近代国家转型的时代。

中国第一支海军,第一批留学生,第一个煤矿,第一个驻外使领馆,第一条铁路,第一个电报,这些第一个无不刻着李鸿章的名字。

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这些内忧外患中到处都有李鸿章的影子。

李鸿章的个人命运是末代中国从衰落走向灭亡的见证,是中国逐渐被迫开放的写实,他是中国驶向世界的第一个舵手。

李鸿章是何许人?李鸿章字渐甫,号少荃,1823年(道光三年)生于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的一个官僚地主家庭。

1847年在科举的道路上爬上了进士的名位,开始跻身于封建统治者的行列。

从他步入仕途官阶之始,就正是西方列强肆志于东方,“西力东渐”的时代。

李鸿章活跃于政治舞台之日,正值晚清社会从传统向近代、从独立国家向半殖民地演化的过渡时代。

时代造就了李鸿章,而李鸿章也以自己的言行在绚丽多彩的时代画卷上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印记。

李鸿章人生旅途,跨越道、咸、同、光四朝,出将入相,“坐镇北洋,遥执朝政”,涉及晚清几乎所有重大历史事件。

他身为清朝“柱石重臣”,植根于封建主义而又倾向资本主义,忠实于传统营垒而又颇具改革精神,所言所行,往往新旧纷呈,中西杂糅,内则“开拓”与“因循”毕具,外则抗争与妥协并存,因而有时是顺乎时代潮流,有时又是阻挡历史车轮。

浅谈李鸿章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文档

浅谈李鸿章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文档

浅谈李鸿章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摘要:总的来说,李鸿章生错的了时代,处在新与旧的交际,也使他成为了一个矛盾,在世界享有巨大荣誉,与当时德国的禆斯麦,英国的格兰斯特并称为世界三杰,又有东方禆斯麦的美誉。

却在国内只有卖国贼的骂名,如果他生在更前点的朝代或更后点的现代一定都会是不错的改革家和外交家,但在那个时代,不得不说是他的悲哀,更是大清国的悲哀。

但他对中国近代化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关键词:中国李鸿章近代化说到近代化,就不得不提洋务运动,提到洋务运动,就不得不提李鸿章。

李鸿章,生于安徽合肥,一生可分为两部分,前半生辉煌无比,创建淮军,坐拥亚洲一流世界第九的北洋舰队,身兼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数职,可谓出将入相无出其右,被誉为中兴名臣。

但晚年却是甚是凄凉,背负各种卖国条约签订者的骂名,辱其为卖国贼。

但他对中国近代化的贡献不可磨灭。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我个人认为是有近代军队开始的,更细一步说就是在淮军在上海郊区操练西式军操开始的,而淮军恰恰是李鸿章一手创建,随后他带领的洋务运动更是大大的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军事方面,他创建了中国第一支新式陆军——淮军,并一举平息太平天国运动,扶大厦之讲倾,而这些将领也在日后在为走向共和的革命军中起主导作用,同时,他在著名奏折《筹议海防论》中提到,中国处于数千年未有之变局,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强敌,以超前的眼光看到大清有海无防的窘境,祸乱必从海上来,提议建立海军,并敏锐的提出中国沿用到现在的国防策略,防御之要点在两处,一在西北,而在海防。

随后朝廷采用建海军之议,李鸿章便亲自出访欧洲,学习考察,购置定远,镇远等重型战列舰,建立起亚洲一流的北洋水师,意一时腐朽的大清国好像又焕发了生机。

经济教育方面,李红华章在极力维持封建统治的前提下,做出了最大的努力实现现代化,创办亚洲最大的制造局,又建立起一系列的近代化工业,天津机器局,轮船招商局,开平矿物局等,为实现现代化而努力,虽然这些现代化企业无一例外的烙有封建体制的印记,但我觉得一个人的思想不可能突破整个社会,是什么时代就该做什么时代的事,李鸿章既是封建体制的受益人自然得维护封建统治,不可能提出要打到帝制的现代思想。

论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化建设

论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化建设

论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化建设摘要:对于李鸿章的功过评价是长期以来人们争论的话题,自李鸿章去世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数十年间,人们对他的评价毁多誉少。

建国后,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晚清洋务运动遭到严厉批判,史学界对李鸿章的评价成全盘否定趋势,但随着人们思想的觉醒,李鸿章对于中国近代化建设的积极影响才逐渐显现出来,这也是他在从政生涯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关键词:洋务运动近代化评价时间似乎要倒回到1901年的11月7日,李鸿章就死在这个冬日,正是德宗光绪27年,也是辛丑条约签订的那一年。

李鸿章到了盖棺定论的时候,清政府的大厦还在继续的倒下去。

李鸿章以一文职人员,投身军旅,曾在多个地方担任总督,主管清廷外交与军事长达二十余年之久,还曾代表清廷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于此同时,他还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培养人才,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

史学家还往往将其与曾国藩、左宗棠并列,称之为“同光新政”开创者,是晚清洋务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

李鸿章去世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数十年间,人们对他的评价毁多誉少,中法之战不战而败,甲午一战水师倾覆,《马关条约》赔款两亿两白银,《辛丑条约》赔款四亿五千万两白银,丧权辱国,使中华民族蒙受奇耻大辱,千古罪责加于一身,他也曾挣扎过,但条约如果他不签还有别人来签,战争如果他不打也有别人来打,这也许是李鸿章个人的悲剧,但是,在那个“天子圣明”“只有臣错无主错”的封建时代,李鸿章成为替罪羊之说也就不攻自破了。

但是,他所具有的胆识,才干,维新意识,对外国的科学技术和国内的经济活动的极大兴趣,又重塑了他这一位为中国近代化建设拉开序幕的开拓者。

从事近代化建设是李鸿章政治生涯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开创中国近代军事工业李鸿章出身科举,是封建士大夫,所以他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必不能超出他的局限,但在当时的官僚中他也算是开明之士。

他清楚地看到了一个统治中国二百多年的封建王朝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最突出的弱点——技术,此时,中国的技术早已远远落后于西方,正是因为这点,兴办洋务开始在李鸿章的思想中萌生。

论李鸿章对近代中国影响

论李鸿章对近代中国影响

论李鸿章对近代中国影响摘要:李鸿章是晚清中国政坛上少有的较为开明的封建官僚之一,他忠诚于封建王朝和对封建传统文化的维护,但他在建设指导思想和用人举措上也有不可克服的缺点。

纵观历史,李鸿章一生所做的事情涉及到经济、军事、文化和外交的方方面面,这些事在不同程度上对当时处于大转型时期的中国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其中外交活动是李鸿章后期政治生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恰如其分地评价李鸿章的外交生涯,是评判李鸿章一生功过的一把钥匙。

关键词:李鸿章外交忠诚外须和戎洋务运动所谓历史,是无数的必然和偶然的集合体.有时候它就像一个一阵狂风,把一群人物像是一打枯叶一样置于自己的浩瀚洪流中,其实看他们身不由己的翻滚沉浮,都是身不由己. 然而脱开了历史课本去看李中堂大人的一生,他又是一个应该如何去定义的人物呢?一、李鸿章是晚清中国政坛上少有的较为开明的封建官僚之一,他忠诚于封建王朝和对封建传统文化的维护,但他在建设指导思想和用人举措上也有不可克服的缺点。

作为中国由封建社会末期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时代的过渡性人物,李鸿章是晚清中国政坛上少有的较为开明的封建官僚之一。

由于他手中所具有的权力和所处的地位,使其与同时代的慈禧、赫德三个人交织构成了左右晚清政局上满汉中外各项决策的关键性人物。

因此可以说,李鸿章活跃于政治舞台之日,正值晚清从传统向近代、从独立国家向半殖民地演化之时,适逢其会的李中堂大人也就成了“崛起于新旧两界线之中心的过渡时代”的过渡性人物。

他的人生旅途,涉及晚清几乎所有重大历史事件。

身为清朝“柱石重臣”,他的思想根植于封建主义而又倾向于资本主义,忠实于传统营垒而又颇具改革精神,所言所行,往往新旧纷呈、中西杂揉,对内则“开拓”与“因循”并具,对外则抗争与妥协皆存,因而有时是顺乎时代潮流的弄潮儿,有时又是阻挡历史车轮的螳螂臂。

李鸿章生长在一个典型的耕读家庭,其经济状况、政治地位、文化素质诸多因素,无一不在他身上留下深刻的印记。

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化

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化

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化对史学界对李鸿章的个人评价的问题,学者们意见不一。

有人持基本否定的态度认为其实投降派、卖国贼,这一观点文革时期比较流行;还有人对李鸿章的评价持基本肯定的态度,这一观点在外国学者中流行。

阐发自己的观点:虽有过但肯定李鸿章对中国近代化的贡献,李鸿章催生了中国的近代化。

一、中国近代化历程概括和介绍近代化的含义和内容。

一般说来近代化是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

中国的近代化是由于外国侵略者的入侵而产生的。

它引起中国的社会生产力、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及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等方面的变化。

1840年的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资本主义。

(一)经济工业化洋务运动产生了一大批近代军事工业,之后扩大到民用工业。

近代技术和机器渐次取代手工劳动和手工工具。

说明我国在工业领域已经出现了工业化。

(二)政治近代化要求民主和人民政治参与的呼声越来越高,洪仁玕的《资政新篇》,要求发展资本主义,提出了初步的民主法制思想。

甲午战争之后民众集会、请愿、组织政团及政党层出不穷,甚至参选和竞选时有发生。

便显出从未有过的热情。

(三)思想近代化洋务运动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革命派主张民主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李鸿章正处于社会大转型时期,并在这一阶段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二、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一)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李鸿章兴办了当时最大的兵工厂---江南制造总局,介绍江南制造总局极其作用。

他又创办了第一个民用工业-----上海轮船招商局,介绍上海轮船招商局极其作用。

之后说明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给近代中国带来了机器大生产。

(二)创办近代海军李鸿章创办北洋海军,介绍北洋海军,说明这一活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御侮,延缓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历史进程,使我国国防向近代化迈出了一大步。

(三)人才教育李鸿章创办同文学馆、天津水师学堂、天津电报学堂等新式学堂,培养了大批人才;在江南制造总局创办了翻译馆,培养翻译人才,与世界接轨;鼓励派遣留学生,培养出大批人才。

对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历史地位

对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历史地位

对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历史地位,学术界一直争论较大。

有的同志认为,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进行垂死挣扎的自救运动,也是他们勾结外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变中国为半殖民地的卖国运动(刘晓光《洋务运动不该肯定》,《辽宁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第6期)。

有的同志则持不同意见,认为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的改革运动,“是一个具有进步性的运动”,“在客观上导致了资本主义幼芽的出土”(李时岳、胡滨《论洋务运动》,《人民日报》1981年3月12日;徐泰来《也评洋务运动》,《历史研究》1980年第6期)。

孔令仁指出:就洋务运动的本质倾向来说,它是反封建、反侵略的,是进步的;洋务运动功大于过,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革新运动(《中国近代史上存在着两种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文史哲》1983年第3期)。

戚其章以是否促进生产力发展为衡量标准,认为洋务运动为中国社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近代企业,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因而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进步运动(《评价洋务运动必须以社会实践为标准》,《天津社会科学》1982年第1期)。

孙占元则提出一种折衷看法,认为洋务运动既是地主阶级开明派掀起的一次自救运动,同时也是一次“求强”“求富”的变革运动;它对内镇压以自救,是反动的,而对外御侮以自强,又是进步的(《论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新政》,《东岳论丛》1988年第6期)。

基于以上不同认识,学术界对于洋务运动历史地位的看法也存在很大分歧。

一种观点认为,洋务运动巩固了旧的封建统治,是一条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反动路线,不代表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方向,不可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同日而语(黄逸峰、姜铎《如何评价洋务运动》,《红旗》1984年第7期)。

另一种观点与此截然不同,认为洋务运动应该纳入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近代中国历史前进的基本脉络(李时岳《从洋务、维新到资产阶级革命》,《历史研究》1980年第1期)。

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同志倾向于对洋务运动作基本肯定的评价。

对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历史地位

对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历史地位

对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历史地位,学术界一直争论较大。

有的同志认为,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进行垂死挣扎的自救运动,也是他们勾结外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变中国为半殖民地的卖国运动(刘晓光《洋务运动不该肯定》,《辽宁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第6期)。

有的同志则持不同意见,认为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的改革运动,“是一个具有进步性的运动”,“在客观上导致了资本主义幼芽的出土”(李时岳、胡滨《论洋务运动》,《人民日报》1981年3月12日;徐泰来《也评洋务运动》,《历史研究》1980年第6期)。

孔令仁指出:就洋务运动的本质倾向来说,它是反封建、反侵略的,是进步的;洋务运动功大于过,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革新运动(《中国近代史上存在着两种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文史哲》1983年第3期)。

戚其章以是否促进生产力发展为衡量标准,认为洋务运动为中国社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近代企业,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因而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进步运动(《评价洋务运动必须以社会实践为标准》,《天津社会科学》1982年第1期)。

孙占元则提出一种折衷看法,认为洋务运动既是地主阶级开明派掀起的一次自救运动,同时也是一次“求强”“求富”的变革运动;它对内镇压以自救,是反动的,而对外御侮以自强,又是进步的(《论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新政》,《东岳论丛》1988年第6期)。

基于以上不同认识,学术界对于洋务运动历史地位的看法也存在很大分歧。

一种观点认为,洋务运动巩固了旧的封建统治,是一条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反动路线,不代表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方向,不可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同日而语(黄逸峰、姜铎《如何评价洋务运动》,《红旗》1984年第7期)。

另一种观点与此截然不同,认为洋务运动应该纳入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近代中国历史前进的基本脉络(李时岳《从洋务、维新到资产阶级革命》,《历史研究》1980年第1期)。

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同志倾向于对洋务运动作基本肯定的评价。

对李鸿章的研究综述

对李鸿章的研究综述

对李鸿章的研究综述摘要:作为淮军创始人和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的晚清重臣李鸿章,以其风云变幻的一生成为晚清时期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他是晚清政坛上活动时间最长、任事最多、影响最大的一个核心人物。

纵观李鸿章一生,功业甚多,但他蜚声中外却主要表现在洋务和外交方面。

因此,本文将从其人物个性、洋务运动以及外交方面来研究李鸿章。

关键词:李鸿章;个性;洋务运动;外交;外交和戎;以夷制夷引言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李鸿章的出现不是偶然的。

他是腐朽没落的晚清王朝的社会时代产物,是中国官僚体制下的一个集大成者,是近代官场的一个标本。

在国际政治风云变幻的19世纪后期,李鸿章作为晚清第一重臣影响着中国的内政外交。

在晚清历史上,中国机械制造,近代的采煤、铁路、轮船运输等工业,采矿和交通运输等都与李鸿章的推动、支持有关。

他对洋务运动的推动作用是无可取代的。

而在近代外交上,李鸿章作为清朝的外交重臣,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人物个性分析人们对李鸿章的评价始终褒贬不一,有的人给他戴上“东方俾斯麦”“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桂冠,而有的则斥责之曰“乱世之奸雄”“晚清屈辱外交的代表”。

进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史料的出现,人们对李鸿章的评价也日趋多样化,对其的个性分析也越来越全面。

薛婷曾对李鸿章的个性进行了分析。

她认为李鸿章的个性具有其自身的矛盾性。

这种矛盾性主要表现在“腐朽与开明的矛盾以及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矛盾。

”1而这种矛盾性正是晚清社会在李鸿章身上的形塑。

“他相貌堂堂,满腹经纶,思维敏捷,巧言辞令。

既傲慢清高又忠诚仗义,既阴险狡诈又锋芒毕露,既争强好胜又忍耐宽容,既冷酷蛮横又温情脉脉。

建海军,造炮舰,开矿山,通火车等。

暗沉沉的大清帝国涌进来的每一缕新鲜空气都与李鸿章这个名字紧紧相连。

但《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中国近代历史上最为悲伤、沉痛、屈辱的记忆又同李鸿章这个名字紧紧相连。

”李鸿章作为清王朝的忠臣,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自幼受到严格的封建传统教育,从而成长为纲常名教的信徒。

论李鸿章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论李鸿章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论李鸿章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西哲有恒言曰:时势造英雄。

我认为,李鸿章当得起“英雄”二字。

他穷其一生为清廷的发展做出努力,太平天国和捻军败在他手上,洋务运动在他的领导下蓬勃发展;同样的,他也会犯错误,甲午中日战争的全军覆没到各种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对于这样一个在历史上褒贬不一,毁誉参半的人物,梁启超曾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摘自《李鸿章传》)而我并非想为其正名,亦无意诽谤,只想从相对客观、公正的角度,以时间发展为线索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太平天国淮军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海战戊戌变法不平等条约一、太平天国被后世史学家和百姓骂成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其实是对李鸿章不公平的,对太平天国也是太过抬举了。

近代以来社会各界对太平天国的不同评价各式各样,如胡适认为“太平天国之乱”使中国几十年不曾恢复元气,是应该谴责的,孙中山也说,“五十年前的太平天国及时为民族革命的代表,带也只是民族革命,革命应仍不免专制,此等革命不算成功”(摘自《民生主义与社会革命》)。

而太平天国所宣扬的生而平等在定都天京之后就变了样子,失去了原有的代表农民阶级的农民革命的实质,内讧四起,骄傲自满,封建地主阶级的腐朽思想愈来愈多的侵蚀到革命队伍里,大兴土木建筑王宫,养尊处优,生活奢靡,其充其量不过是使封建制度换了姓氏而已。

而李鸿章在此次推翻太平天国的运动中不过是作为曾国藩的幕僚助其作战,即使是后来创建淮军,也只是其推手而已,所以即使没有李鸿章太平天国也会走向末路。

但是,不同的是,这次运动的推翻在李鸿章身上显示出来的效应可以说是巨大的。

他不仅借曾国藩之势,得曾国藩之助创立了属于自己的李家军——淮军。

而且深切体会到了“洋枪洋炮”的威力。

所以,他精选军官担任不同职务,任用其能并以西式武器装备部队,坚持新法练兵以改进淮军的战斗力。

由此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化军队就在李鸿章手下诞生了。

他意识到了这个世界是由不同力量的竞争者所组成,西方在武器和技术方面都以大大超越中国,所以在军事上,他开始采用西化管理并装备了西式器械,对于中国军事近代化有重要意义,中国军事近代史开始了。

论李鸿章对近代中国影响

论李鸿章对近代中国影响

论李鸿章对近代中国影响摘要:李鸿章是晚清中国政坛上少有的较为开明的封建官僚之一,他忠诚于封建王朝和对封建传统文化的维护,但他在建设指导思想和用人举措上也有不可克服的缺点。

纵观历史,李鸿章一生所做的事情涉及到经济、军事、文化和外交的方方面面,这些事在不同程度上对当时处于大转型时期的中国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其中外交活动是李鸿章后期政治生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恰如其分地评价李鸿章的外交生涯,是评判李鸿章一生功过的一把钥匙。

关键词:李鸿章外交忠诚外须和戎洋务运动所谓历史,是无数的必然和偶然的集合体.有时候它就像一个一阵狂风,把一群人物像是一打枯叶一样置于自己的浩瀚洪流中,其实看他们身不由己的翻滚沉浮,都是身不由己. 然而脱开了历史课本去看李中堂大人的一生,他又是一个应该如何去定义的人物呢?一、李鸿章是晚清中国政坛上少有的较为开明的封建官僚之一,他忠诚于封建王朝和对封建传统文化的维护,但他在建设指导思想和用人举措上也有不可克服的缺点。

作为中国由封建社会末期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时代的过渡性人物,李鸿章是晚清中国政坛上少有的较为开明的封建官僚之一。

由于他手中所具有的权力和所处的地位,使其与同时代的慈禧、赫德三个人交织构成了左右晚清政局上满汉中外各项决策的关键性人物。

因此可以说,李鸿章活跃于政治舞台之日,正值晚清从传统向近代、从独立国家向半殖民地演化之时,适逢其会的李中堂大人也就成了“崛起于新旧两界线之中心的过渡时代”的过渡性人物。

他的人生旅途,涉及晚清几乎所有重大历史事件。

身为清朝“柱石重臣”,他的思想根植于封建主义而又倾向于资本主义,忠实于传统营垒而又颇具改革精神,所言所行,往往新旧纷呈、中西杂揉,对内则“开拓”与“因循”并具,对外则抗争与妥协皆存,因而有时是顺乎时代潮流的弄潮儿,有时又是阻挡历史车轮的螳螂臂。

李鸿章生长在一个典型的耕读家庭,其经济状况、政治地位、文化素质诸多因素,无一不在他身上留下深刻的印记。

李鸿章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李鸿章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李鸿章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晚清重臣李鸿章,他少年科举,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兴办洋务运动,签订了多个不平等条约,最后哀荣。

纵横驰骋晚清政坛半个多世纪的李鸿章,被梁启超评价“是为时势所造之英雄,非造时势之英雄”。

他在仕途几十年间涉及了晚清几乎所有重大历史事件,促进近代化的事迹显示了他创新的血液,执意中国苟且于侵略者手中是他阶级本质的表现,而封疆时期反对收复新疆的过激则是他不可逃脱的罪责。

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李鸿章创新过,李鸿章妥协过,他是中国过渡时代的过渡人物,他的特征存在于中国历史过渡的特征。

作为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是中国近代化的开路先锋,也因对外来侵略者的妥协退让而使中国丧失主权和领土。

综述,李鸿章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正负都是有的,而这些,谁也不能称出个孰轻孰重。

只是,功过焉能相抵,遭遇是是非非的老人,他不过是被历史玩弄于鼓掌间的棋子罢了。

梁启超是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

幼年时从师学习,“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7岁中举。

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宣传家。

戊戌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

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有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渐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

从戊戍变法前一两年开始,梁启超与夏曾佑、谭嗣同等便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并试作新诗,但此时的新诗只不过是“挦扯新名词以表自异”的作品。

逃亡日本后,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夏威夷游记》中继续推广“诗界革命”,批判了以往那种诗中运用新名词以表新意的做法,提出“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的进步诗歌理论,对中国近代诗歌的发展起了指导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梁启超还是一位学者,他的《清代学术概论》在清代学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孙中山孙中山,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

李鸿章对中国的军事、经济、外交的有益探索

李鸿章对中国的军事、经济、外交的有益探索

李鸿章对中国的军事、经济、外交的有益探索一、舆论漩涡中的李鸿章“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举天下人而恶之,斯可谓非常之奸雄矣乎? 举天下人而誉之,斯可谓非常之豪杰矣乎?”[1]现如今对于李鸿章的评价可谓是褒贬不一。

有些人认为李鸿章卖国求荣,是“人人得而诛之”的卖国贼; 然而另一部分人说他是中国近代化的先驱,是“东方的俾斯麦”。

这截然相反的评价也正好折射出李鸿章功过各半的人生。

对于李鸿章的评价问题从来就没有终止过,粗略地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为改革开放前,此时期主要为一边倒地批判李鸿章为“历史的罪人”“卖国贼”,对李鸿章的一生主要是全盘否定为主,主要是由于这一时期人们刚从苦难的历史中走出来,对于这场灾难短期内难以释怀,民族主义情绪让人们对其更加仇视,后来文革时期历学问题遭到数十年的抑制,对于李鸿章的问题被搁置了一段时间。

第二个时期为改革开放之后,对李鸿章的评价问题再次活跃起来,这时期大多数人开始适用马克思的历史观对待人物的评价,能够充分地考虑李鸿章所处的历史背景来考察其历史活动,因此给出了一些较为客观的评价,在指出问题的同时,充分肯定了他对于清末的历史功绩。

在近代中国充满屈辱的历史中,列强的入侵最大限度地刺激了中国人民,这让原本对身份模糊的中国人民牢牢地凝聚在一起,但是国人对于和洋人交往频繁的人仍然是嗤之以鼻,严重的便会被称为“卖国贼”。

由于清末李鸿章被重用,加之中国国际环境复杂,李鸿章在国际舞台上的活动颇多。

无论军事、经济、外交等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而李鸿章却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

李鸿章的很多行为被认为是误国误民: 洋务运动的失败、对于军事的控制、外交的节节失利,都被人们视为用心不良,李鸿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巩固自身的权力。

赵尔巺也评价其“惟才气自喜,好以利禄驱众,志节之士多不乐为用,缓急莫恃,卒致败误。

”[2]甚至邓小平 1982 年会见英国首相散切尔时曾谈到: “如果中国在 1997 年,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48年后还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就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 ”[3]李鸿章所极力提倡的洋务运动,也是人们不断诟病的目标,人们认为尽管李鸿章为中国带来了近代化,但是后来的一切都证明,这只不过是一场劳民伤财的运动,它经不起任何的检验。

近代中国职业教育的兴起与中国近代化

近代中国职业教育的兴起与中国近代化

近代中国职业教育的兴起与中国近代化
王哲
【期刊名称】《职教通讯》
【年(卷),期】2008(023)003
【摘要】近代中国的职业教育肇始于洋务运动的兴起,发轫于培养翻译人才的外语学堂,伴随着近代中国制造业的起步,为培养专门人才的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学堂应运而生.近代中国职业教育的创办是中国社会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的产物,而又对中国社会转型给予巨大的促进和推动,加速了中国经济、国防、思想文化和教育近代化的进程,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页数】5页(P10-14)
【作者】王哲
【作者单位】江苏技术师范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江苏,常州,213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710
【相关文献】
1.论帝国主义入侵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对《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思考》的补充[J], 李伟迪
2.近代中国职业教育的兴起与中国近代化 [J], 王哲
3.近代中国职业教育兴起发展原因探析简 [J], 刘新华;
4.“近代中国与中国近代化”青年史学讨论会在苏州大学召开 [J], 苏史
5.李鸿章对中国近代化的贡献应予肯定——“李鸿章与近代中国经济学术讨论会”综述 [J], 王彦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议近代史人物李鸿章的论文

浅议近代史人物李鸿章的论文

浅议近代史人物李鸿章的论文《论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摘要: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被迫与列强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李鸿章是清朝重臣,看到清朝的落后,他希望通过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努力发展国家经济、改革教育和培养人才,以及弱国外交政策以实现洋务运动。

但无可否认的是其思想有其缺陷和不足之处。

然而这并不妨碍李鸿章洋务思想对中国近现代化所起的推动作用,其中部分经典理论对现当今社会的发展仍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李鸿章;洋务思想;现代化;借鉴一、李鸿章洋务思想所形成的时代背景清朝初期社会和经济比较发达,经历过“康乾盛世”的阶段,然而从乾隆末期开始,社会的经济政治日趋落后。

社会阶级矛盾日益加剧,生产力水平不断下降,政治腐败,社会的风气每况愈下。

当西方爆发工业革命的时候,清王朝开始“闭关锁国”的政策,逐渐与世界脱轨。

二、李鸿章洋务思想其基本内容(一)军事自强购置海外枪只弹炮、造器练兵、筹备海防等等是其军事自强思想的主要表现。

李鸿章认为:“国家百用可省,独练兵设备万不可省”。

这之后,他着手筹办西方枪炮,开办军事工业,其中包括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和天津机器局。

这些军事工业一定意义上促进了我国军事近代化的发展。

从19世纪70年代起,他开始积极筹备海防,并开办近代海军[1]。

出发点则是防御国外侵略势力。

他的军事自强思想还表现在革新军制方面。

他了解到旗兵、绿营军的朽败、武器的落伍,深感到实行变革刻不容缓。

但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变革的举措大多没有得到落实。

(二)经济自强“求强”是李鸿章洋务思想的主题思想,其实现的主要方法就是军事强盛,他以为国力强盛、军队强大是实现经济方面的自强与富有是的条件和根本。

自19世纪60年代以来,机械炼铁、交通运输、纺织产业等民用企业都是其陆续成立的。

他在这期间成立的民用企业分别是:一是轮船招商局;二是开平矿务局;三是上海机器织布局;四是天津电报总局。

我们可以看出,他成立许多的民用企业,粗略一看貌似是以帮助解决军事方面的资本、燃料、拓展兵饷等矛盾为出发点,然而从细细挖掘和思考,更显露了其经济主张,他最后的目标是社会经济可以富裕,财政可以丰盈。

略论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进步作用

略论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进步作用

略论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进步作用作者:唐克周来源:《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2011年第09期李鸿章“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在晚清政坛上驰骋半个世纪。

梁启超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他是中国封建官僚主义与西方思潮撞击下一个悲哀的产物,却在中国经济、军事、教育和外交近代化道路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近代史上罕见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和改革家。

一、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化他堪称洋务运动的旗帜。

与同朝官员相比,他不仅对中外形势和中国出路的认识较为深刻,而且举办洋务数量之多、成效之大无人能望其项背。

他清醒认识到中国处于“数千年未有之变局”,遇到“数千年未有之强敌”,清国“厝火积薪,可危实甚”,正是对清政府“无事则嗤外国之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则惊于外国之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的愚昧痛心疾首,因而主张“识时务者当知所变计耳”以求富强,使中国封建体制发生裂痕并催生了资本主义,在传统向近代转轨道路上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

他主张“中国欲自强……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用其人”,于是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近代军工企业——上海洋枪三局;主张“欲自强必先裕饷……莫如振商务”,“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而国本乃可益固”;督办创立了招商局轮船公司,并称“此举为收回中国利权所见”。

由于他主持和参与,洋务派创建了中国第一家兵工厂、煤矿、纺织厂、铁路、军校、海军,派遣第一批留学生。

他创造了太多第一,大大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洋务运动是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开放,而他则是近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二、李鸿章与不平等条约他参与了近代很多条约的签订,但是将这些条约中出卖国家、民族利益的罪责推到他身上是不尊重史实的,他毕竟不是主角而只是统治者手中的一枚棋子。

况且那时除了他还有谁同外国人周旋?我们不妨以《马关条约》为例来看:甲午战争就像以他的直隶和北洋水师的力量与日本举国作战。

李鸿章—近代化

李鸿章—近代化

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化摘要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

“四十年来,中国之大事,无不与李鸿章有关系。

”【1】说起晚清权臣李鸿章,人们总是会想到“卖国贼”、“千古罪人”这样的评价。

但是,当我们平心静气、理性来思考李鸿章所处时代大厦将倾的尴尬境地的时候,我们发现,李鸿章无法也不能承担晚清对外交往失败的悲剧后果。

也许是由于邓小平在香港回归问题上曾对撒切尔夫人说过“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2】中国人对李鸿章的评价更倾向于是卖国贼,误国贼,把他的功绩都抹去了,留下的只是他去签了一个又一个的丧权辱国的条约。

其实,李鸿章是晚清中国官僚集团中较为清醒和理性地对待“千古未有之变局”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是对中国军事工业近代化、海防近代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关键字李鸿章卖国贼工业近代化海防近代化李鸿章(1823—1901),本名铜章,字渐甫,号少荃,出身与士人家庭,他少年聪慧,攻读经史,打下扎实的学问功底,青年时就有了遍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之宏愿,尤其是他早年师从曾国藩,并两度入曾幕,为曾所赏识和提携,又受曾指派招募和编练淮军,由此奠定了他早期纵横晚清政坛的基础。

在太平军起义时,他就显示出自己在军事和行政方面的实际才干,但是当他于1862年到上海出任江苏巡抚,领导同太平军作战时,他平生第一次面对西方武力和侵略的威胁。

他非凡的务实品性,以及有不平常的机会深刻了解西方武器和西方军事人才,使他在对西方作出反应中处于一种无可匹敌的地位。

他是一个杰出的官员,他能够提请朝廷注意革新和改革的建议。

从1862年开始30多年中,他成为中国自强的首要倡导者,自强政策要求以采用西方技术为主,发展中国武力和财力,以便能够应付西方侵略。

由于他担任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期间(1870—1895)的作为,他时常被同时代的作家看成是“中国的伊藤博文”,甚至是“东方的卑斯麦”——这不仅由于他在清朝外交中的作用,而且还由于他通过军事建设和工业化,追求国家的强盛,他的所作所为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留下了一道深深的印痕。

我所了解的李鸿章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我所了解的李鸿章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我所了解的李鸿章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李鸿章极力主张兴办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他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几个重要的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他坚决反对左宗棠收复新疆,差使中国失去了西北的大面积领土。

他是一名有功有过,在近代史上被纵说纷纭、褒贬不一的清廷官员。

今日我站在公正客观的立场上分析他对于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晚清重臣李鸿章,他少年科举,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兴办洋务运动,签订了多个不平等条约,最后哀荣。

从李鸿章开始做官,几十年来,中国的大事,都与李鸿章有关系。

”对这样一个复杂人物的评价,在他死后几百多年也未停止争论。

有人说他有卖国求荣之罪的,也有人说他有爱国进取之心,是非功过留待后人评论不过是过世云烟罢,我也只是仅仅根据其人其事对近代史的影响谈些个人看法,毕竟在近代史上他的名字将永垂不朽,将赞扬和批评放置一边,根据历史先后顺序,我拣选了一些重要事件,且发表我的简介。

一、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被后人唾骂成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其实这不是对李鸿章的误解,也是对太平天国的错误认识。

事实上,太平天国自从定都南京之后,就失去了原先的代表农民阶级的本质,内讧四起,骄傲自满,封建地主阶级的思想开始侵蚀到革命队伍内部。

其次,当时的李鸿章并非镇压太平天国的主角,作为书生出谋划策,他仅仅是个配角罢了。

由此可见,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不过只是顺应历史发展,作为农民政权本身具有局限性的太平天国始终都会失败,而李鸿章便成为了恰好终其末路的人而已。

二、反对收复新疆此时,俄国占据着伊犁,英国也虎视眈眈,意图瓜分西北。

160万平方公里的新疆,在大清地图上形如虚设,新疆从大清的“实际版图”上已经消失。

他却向慈禧奏言:“新疆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土地瘠薄,人烟稀少。

乾隆年间平定新疆,倾全国之力,徒然收数千里旷地,增加千百万开支,实在得不偿失。

依臣看,新疆不复,与肢体之元气无伤,收回伊犁,更是不如不收回为好。

”他用“海防”重于“塞防”的理由反对收复新疆之举,并听之任之,只求不伤元气,这是他对祖国河山的冷漠。

李鸿章主要史料综述与未来研究展望

李鸿章主要史料综述与未来研究展望

李鸿章主要史料综述与未来研究展望摘要:李鸿章是晚清政坛上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

一方面,他是中国近代化的先行者,曾因极力推动洋务而为时人所赞;另一方面,又因代表清政府与列强签订诸多不平等条约而广受诟病。

他的宦海生涯伴随着大清帝国末期的风云变幻而跌宕起伏,因此,研究李鸿章生平大事记对了解近代中国历史无疑有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关于李鸿章的史料虽数量不菲、查阅较易,但纷繁复杂、疏于条理。

本文旨在对研究李鸿章的主要史料进行论述总结,同时对将来的研究趋势及方法提出若干思考,以期能为更好的研究李鸿章提供一些有益的经验与指导。

关键词:李鸿章;史料综述;研究趋势;发展动向李鸿章,字少荃,安徽合肥人氏。

他及第入仕道光,掌兵发迹咸丰,显赫衰落同光。

一生见证并参与了大清帝国后期的主要政治活动。

纵观李鸿章的一生,他既因领导推动了洋务运动,加快了中国的近代化,而被时人称之为“中国近代化之父”;又因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签订的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而被后人冠以“卖国贼”的称谓。

梁任公曾有云曰:“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①李鸿章一生的复杂起落,恰好折射出了晚清帝国在近代化历程中的艰难前行。

史料是史学的基础,也是揭开客观历史的证据要素。

因此,为历史还原一个真实的李鸿章,就不得不依靠与李鸿章有关的诸多史料进行研究。

目前有关李鸿章的史料很多,总结起来可以分为以下主要三类:官方档案类、文集传记类、外人记述类。

一、档案类史料李鸿章一生的活动与清政府的内政外交息息相关,所以查阅有关清政府的相关档案成为研究李鸿章生平的重要史料。

位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第一历史档案馆是查阅李鸿章史料的首选之地。

第一历史档案馆收藏明清档案共一千多万件,分为74个全宗。

②而清朝档案就有73个全宗,其中涉及到与李鸿章相关的重要档案史料汇编有:《清实录》、《东华录》《筹办夷务始末》等。

《清实录》是清代重要的编年体史料,共4433卷。

因多涉及到朝廷机密和帝王隐私,编就后并不公开发表,而是常年高束宫阁,只有国史馆的大臣修史时方可查阅。

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化-(2)

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化-(2)

李鸿章是晚清政治、军事、外交的核心人物,他以封疆大员的身份辅政四十余年,对近代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

然而,自建国以来,由于受政治局势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对李鸿章普遍持有偏见,遭到国人的谴责和抨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的日益解放和现代化的进行,对李鸿章的认识和评价才日益深入与客观,尤其是其在近代化方面的贡献。

1988年进行的关于李鸿章专题讨论,充分肯定了他对中国近代化的重要贡献。

学者们以不同的角度和思维方式来分析李鸿章对中国近代化的贡献,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教育文化等多方面。

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总结出李鸿章对中国近代化的贡献。

一、研究中国近代化与洋务运动周新桥的《晚清两次改革与中国近代化历史进程》(郴州师专学报1998年第1期)中所讲的晚清两次改革,其中第一次讲的是洋务运动,文章称它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包括经济近代化的第一步,国防近代化的第一步和中国文化教育近代化的第一步。

系统说明了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王延寿的《中国近代化的起点---洋务运动》(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12月第29卷第2期)从洋务运动为中国经济逐渐近代化创造了条件、近代企业的建立及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影响到中国社会的变革、洋务运动的兴起为中国军事的近代化创造了条件、开创近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先河等方面来着重研究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点,并从侧面反映李鸿章在近代化中的作用。

陈其泰的《关于中国近代历史进程基本线索的理论》(江海学刊2008年5月)该文章中论述到了中国近代化的问题,把中国洋务运动的开展说成是中国初步触及到近代化,并列举了一系列军事工业,如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接手并改革的天津机械制造局等。

虽是官办,但新式机器经过这种方式进入了中国。

说明了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二、李鸿章与洋务运动安利生的《近代洋务运动的先驱者李鸿章》(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1月)中把李鸿章说成是在历经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中,举办洋务事业时间最长、经营项目最多、花费心血也最多的重要历史人物。

李鸿章与近代中国经济讨论会综述

李鸿章与近代中国经济讨论会综述

作者: 佘年
出版物刊名: 学术界
页码: 88-93页
主题词: 李鸿章;中国近代史;军事近代化;官督商办;洋务派;直隶总督;外国资本主义;学术讨论会;历史评价;洋务思想
摘要: <正> 李鸿章,合肥籍清廷要员,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总揆清廷内政、外交、军事大权二十余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引人瞩目的人物。

近日,由安徽省社科院历史所暨省历史学会等数家科研学术机构发起的“李鸿章与近代中国经济?”学术讨论会,在其桑梓之地安徽合肥召开。

全国十多个省市的五十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围绕李鸿章与近代中国经济、李鸿章的家世及淮系集团的兴衰,和李鸿章的历史评价等问题,在经济、文化、军事和人物综合研究等史学领域内,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