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17《古诗三首》教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中小学资料】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17 古诗三首(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中小学资料】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17 古诗三首(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17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宜”等7个生字,正确书写“断、楚”等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抹、磨”。

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是体会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断、楚”等5个生字,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词义句意,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3.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理解诗意,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4.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2024秋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17课古诗三首说课稿新人教版

2024秋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17课古诗三首说课稿新人教版
2024秋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17课古诗三首说课稿新人教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2024秋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17课古诗三首说课稿新人教版
教材分析
《2024秋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17课古诗三首》选自新人教版,本课所选古诗均为经典之作,既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美,又富含深刻的人文内涵。第一首《山行》描绘了壮美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第二首《夜书所见》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在秋夜读书时的所见所感,富有生活气息;第三首《望洞庭》以洞庭湖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本课古诗内容丰富,语言优美,旨在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美、意境美,联系实际生活,深入理解诗意,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创作展示: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创作成果(如仿写古诗、绘画等)进行展示,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组织学生进行互评、自评,促进学生的相互学习。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古诗三首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设计预习问题,如“诗中描绘了哪些景象?”和“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古诗内容做好准备。
核心素养目标
本课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核心素养:提升文学鉴赏能力,增强文化自信,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思维品质。通过学习古诗三首,学生能深入体会古典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与自豪;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创作灵感,提高表达与交流能力;锻炼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将诗词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2022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17课 古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

2022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17课 古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 Aspose Pty Ltd.第六单元单元教学总览【教材分析】1.单元主题:本单元围绕“祖国河山”这一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古诗三首安排了《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望洞庭》三首古诗,描写了祖国山水的美景,表现了祖国河山的美丽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富饶的西沙群岛》介绍了位于我国南海的西沙群岛美丽的景色和富饶的物产,表达了对祖国海江的热爱与赞美之情;《海滨小城》主要描写了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对海滨小城的热爱之情;《美丽的小兴安岭》以季节变换的顺序,介绍了我国东北的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本单元课文旨在引领学生领略祖国各地的美丽风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篇章页上呈现了诗歌形式的人文导语“祖国,我爱你。

我爱你每一寸土地,我爱你壮美的山河。

”饱含着对祖国无限的赞美与深厚的感情,配合表现祖国壮美景色的插图,能引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

2.单元重点:(1)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中的泡泡语“我发现这段话是围绕一句话来写的”提示学生关注关键语句,了解总分的构段形式。

《海滨小城》的课后题引导学生从段落中找出关键语句,启发学生根据关键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重点讨论、梳理关键语句在段落中的位置及关键语句的作用,鼓励学生在习作的时候也学着这样写;“词句段运用”安排了围绕一个句子说一段话的练习,引导学生在运用中了解关键语句的位置和作用。

(2)学习书面表达,体会运用关键语句。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习作的时候,试着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围绕一个意思写”。

这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这一阅读方法在习作中的运用,形成了“由读到写”的语文教学中的大循环。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7课古诗三首《望洞庭》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7课古诗三首《望洞庭》教案教学设计

《望洞庭》教案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会背诵古诗。

2、读懂古诗,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对洞庭湖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准备】1、学生课前通过上网、翻阅书籍,了解洞庭湖的相关知识。

2、课件。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你们去过洞庭湖吗?你们了解洞庭湖吗?谁能介绍介绍。

2、今天,我们和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一同去洞庭湖看看。

二、读通古诗1、生自由练读古诗。

2、录音范读古诗。

3、指名读古诗,要求学生读出节奏:223。

三、读懂古诗1、生借助相关资料,通过小组合作说说古诗的意思。

2、分组汇报古诗的意思。

四、品读古诗1、指名读古诗,说说古诗描绘了哪些景物?2、学生汇报,课件逐一展示。

3、设问:⑴为什么会把没有风的湖面比作没有磨过的铜镜?⑵为什么把洞庭湖的山水比作白银盘里的一青螺?4、生借助课件展示的情境作答。

5、从古诗中,你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

五、会读古诗1、这首诗,你认为应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2、试读古诗。

3、指读点评。

4、背诵古诗。

六、课外拓展1、链接刘禹锡的其他古诗。

2、让学生自由读读背背。

七、课堂小结【教后记】本节课,我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古诗教学中,课堂中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认为成功之处地于:1、课前上网搜集资料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超出了文中所能提供的知识内容,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录音范读为学生提供规范的朗读,便于学生模仿。

3、课件的使用,使学生对古诗中描绘的景物有了直观而形象的了解,更能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课文中两个比喻所用的精妙之处。

4、课件链接了刘禹锡其他的诗,让学生对刘禹锡有了更全面地了解,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望洞庭》教案2教材来源:《望洞庭》。

教材分析:《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转任途中经洞庭时所作。

全诗由面到点,点面结合。

从月夜遥望这一角度观察,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描绘了秋天月夜的洞庭美景,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024秋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教案新人教版

2024秋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投影仪、教学黑板、教学卡片、学生作业本、文具等。
2.课程平台: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材、教学PPT、相关古诗音频和视频材料等。
3.信息化资源:古诗文本、图片、音频和视频素材库等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学习本节课的三首古诗时,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生僻字和难理解的词语,这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解释和引导。此外,学生可能对诗中的意象和情感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讨论来加深理解。同时,如何引导学生将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形成自己的审美体验,也是一个挑战。
2024秋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教案新人教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本节课为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第17课《古诗三首》。本章节内容主要包括三首古诗《山行》、《枫桥夜泊》和《长相思》的学习。这三首诗分别描绘了秋天的山景、夜晚的江边景象以及离别的思念之情。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能够理解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并能够熟练朗读和背诵。同时,本节课还会引导学生学习古诗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要求学生课后自主阅读《中国古代诗歌鉴赏》中的一首诗歌,并撰写阅读心得,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和思考能力。
鼓励学生研究自己喜欢的古代诗人,了解其生平和创作,以小组形式进行分享,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引导学生关注古代诗歌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如歌词、电影电视剧引用等,思考古代诗歌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和创新思维。
-霜叶红于二月花
《枫桥夜泊》: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说课稿新人教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说课稿新人教版
突破策略:
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图片、音乐等资源,营造一个富有感染力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多样化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运用朗读、讨论、描绘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个性化引导,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古诗三首》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包括:
1. 语言理解与运用:通过学习《望天门山》,使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掌握诗歌的语言特点,运用诗歌中的表达方式进行简单的创作。
2. 审美与鉴赏: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通过想象和描绘,感受诗歌中所展现的自然景观的美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3.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学习本节课,将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同时提高朗读、感悟和表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并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目标:
1. 能够正确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 能够通过想象和描绘,感受诗歌中所展现的自然景观的美丽。
④ 诗歌朗读与感悟
1. 朗读技巧: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感受诗歌的美感
2. 感悟方法:通过想象和描绘,感受诗歌中所展现的自然景观的美丽,体会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
⑤ 诗歌创作练习
1. 创作主题:以自然景观为题材,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
2. 创作要求:运用生动的语言,形象地描绘自然景观,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
4. 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将教室布置成适合学习的环境,如设置分组讨论区,以便学生在小组讨论时能够舒适地进行交流和讨论。此外,可以根据需要布置一些与诗歌主题相关的装饰,如悬挂自然景观的图片或画作,以营造出有利于学习和感受诗歌氛围的教室环境。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第3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第3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17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等7个生字,正确书写“断、楚”等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抹、磨”。

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是体会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三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本课“庭、未”等4个生字,会写“镜、未”等6个生字,认识多音字“磨”,继续进行自主识字练习。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学习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课后反思】成功之处: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1.展开想象,体会意境。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适当引导,借助多种方式激发学生根据诗句展开想象,用丰富的想象使诗句描绘的美景如在眼前。

为下面的品读古诗、理解作者的表达方法打下了基础。

2.品读诗句,欣赏美景。

通过学生自读诗句,结合注释,欣赏画面初步理解诗意。

然后师生交流,共同品读,感悟。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深入探究,课件展示图片及教师语言渲染帮助学生理解,引导学生想象、体会。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层层探究,在层层探究中赏美、悟美。

不足之处:在教学中过分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古诗的语言文字和听过语言文字所体现出来的意境,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而忽略了结合语文教学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联系社会,进而对学生进行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教育。

备课素材【教材分析】《望天门山》这首诗是李白第一次经过天门山时所作,通过描绘长江流经天门山时的壮观景象及内心体验,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第17课 古诗三首 教案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第17课 古诗三首 教案

17 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准备课文内容相关的补充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断、楚、至、孤、帆”5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望天门山》,背诵并默写。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初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小学课件资源教学过程Ⅰ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墨客从心底发出感叹——(课件出示单元篇章页)生读:祖国,我爱你。

我爱你每一寸土地,我爱你壮美的山河。

1.诵读古诗,欣赏美景。

师:诗人们也喜欢用他们的妙笔描绘祖国的河山,让我们一起读诗,欣赏古诗中的美景吧!课件出示下列诗句,引导感受诗句描绘的祖国山河之美。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引入新课。

师:诗句中蕴含着诗人对美好河山的热爱,想象着画面诵读诗句,这样美景就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想象着画面,跟随三位诗人欣赏他们笔下的壮美山河。

(板书课题:古诗三首)【设计意图】通过对篇章页的朗读,了解本单元的主题,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初步了解,使学习具有一定的整体性。

3.现在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诗。

(板书诗题:望天门山,齐读诗题)Ⅱ学习《望天门山》,感悟磅礴之美1.了解诗人,读懂诗题。

(1)唐玄宗开元十三年,李白第一次离开自己的家乡四川,他乘船顺着长江东下,被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所震撼,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诗——《望天门山》。

借助资料了解李白。

(2)齐读诗题,读准字音,读出韵味,借助注释初步了解天门山。

(3)从诗题中,你读懂了什么?方法引导:抓住关键字,理解诗题的意思。

干什么——望:看;地点——天门山、长江上;谁——李白,乘船顺着长江东下。

2023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教案新人教版

2023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教案新人教版
2. 教学软件辅助:运用教学软件,进行课堂游戏、互动问答等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例如,教师可以使用教学软件进行古诗接龙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和记忆古诗。
3. 线上教学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材料和拓展内容。例如,教师可以推荐一些与古诗相关的网站或APP,让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和欣赏更多的古诗。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古诗三首》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喜欢阅读古诗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诗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二年级的一些古诗,对古诗的基本格式和韵律有所了解。本节课的内容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让学生能够理解更复杂的诗歌意境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语言素养:通过学习三首古诗,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使其能够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的美,丰富其语言表达能力。
内容逻辑关系
①古诗基本概念:介绍古诗的定义、分类、韵律特点等,让学生对古诗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②三首古诗的内容理解:《山行》、《赠汪伦》、《望天门山》三首诗的文字内容、意境、主题和表达方式。通过深入分析每首诗,让学生理解古诗的表达技巧和情感表达。
③古诗的韵律和修辞手法:讲解古诗的韵律结构,包括平水韵、律诗的平仄规则等,并引导学生识别古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教案新人教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教案新人教版
4.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包括对诗句的理解、运用和创造性表达的能力。
5.教师评价与反馈:针对学生的表现和成果,教师应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指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提供改进建议,以促进意境。
②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创作背景。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教案新人教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
2.教学年级和班级:三年级1班
3.授课时间:2022年10月12日
4.教学时数:1课时(45分钟)
核心素养目标
1.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古诗三首》课题,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教学评价与反馈
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准确性,以及他们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
2.小组讨论成果展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程度、交流能力和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以及他们展示的成果的质量和创意性。
3.随堂测试:通过随堂测试评估学生对《古诗三首》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包括对诗句的意义、修辞手法和朗读技巧的运用。
5.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课前预习和课后拓展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能够自主阅读资料,思考问题,并主动寻求答案。他们学会了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17 古诗三首(第3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17 古诗三首(第3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17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等7个生字,正确书写“断、楚”等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抹、磨”。

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是体会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三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本课“庭、未”等4个生字,会写“镜、未”等6个生字,认识多音字“磨”,继续进行自主识字练习。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学习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写下了蒙蒙的湖【板书设计】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课后反思】成功之处: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1.展开想象,体会意境。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适当引导,借助多种方式激发学生根据诗句展开想象,用丰富的想象使诗句描绘的美景如在眼前。

为下面的品读古诗、理解作者的表达方法打下了基础。

2.品读诗句,欣赏美景。

通过学生自读诗句,结合注释,欣赏画面初步理解诗意。

然后师生交流,共同品读,感悟。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深入探究,课件展示图片及教师语言渲染帮助学生理解,引导学生想象、体会。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层层探究,在层层探究中赏美、悟美。

不足之处:在教学中过分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古诗的语言文字和听过语言文字所体现出来的意境,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而忽略了结合语文教学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联系社会,进而对学生进行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教育。

备课素材【教材分析】《望天门山》这首诗是李白第一次经过天门山时所作,通过描绘长江流经天门山时的壮观景象及内心体验,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教案新人教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教案新人教版

17.古诗三首【教学内容】教科书P74~75内容。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反复诵读古诗,品词析句、在想象意境中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对诗句意境的领悟。

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简介作者1.问大家一个问题,喜欢旅游吗?到过哪些地方?去过天门山吗?2.介绍天门山:天门,顾名思义就是天上的门,可见天门山——很高,很雄伟,很险峻。

让学生读注释,并看插图。

同时读注释,理解“楚江”。

3.唐朝大诗人李白曾游览过天门山,并写了《望天门山》。

介绍作者: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诗篇,他的诗歌色彩瑰丽,大胆想象,他被称为“诗仙”。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1.学生自由诵读全诗,指名读,齐读。

2.边读边思考诗的大意,画出不懂的字词。

3.交流讨论,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天门山中间断裂如门,使大江得以通过。

碧水东流到此,回旋着向北流去。

两岸边的青山,相对着不断送出来,一叶孤帆从天边驶来。

)三、诵读全诗,感受诗情(一)学习一、二两句:1.“断”字想象:在很久以前,身高万仞的山神手持一柄大斧,用力向天门山一劈,顿时山石崩飞,一座大山被劈出一条裂缝。

而汹涌的长江水由西向东奔腾而至,一下子将裂缝冲大,形成了现在所看到的景象。

巨灵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箭射东海。

——李白《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2.由“开”字想象:汹涌的江水原先被天门山阻挡,现在天门一开,就像万马奔腾一样,一起喷涌而出。

小结:这一句看是写山,实际上是借山势写出了浩荡东流的楚江勇往直前,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指名读,齐读第一句。

)3.由“回”字联想:读到这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水狠狠地、猛烈地撞击岩石,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小结:滔滔碧水在李白看来,尽管能够将大山冲开,但是它却不得不在天门山脚下放慢了脚步,被迫回旋,在山脚下发出了震天的响声,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7课古诗三首《饮湖上初晴雨后》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7课古诗三首《饮湖上初晴雨后》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1教学目标1、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理解古诗的内容。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中所描绘的意境。

3、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学重点:品味诗句,背诵诗句。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过程一、引一引1、今天老师要带去游览西湖。

(边介绍边出示课件,带领学生领略西湖的美丽风光)西湖美吗?从你们专注的眼神,惊异的表情,老师已经感受到了。

面对西湖的山光水色,我们只感到语言的贫乏,可古时候的诗人们,却能用寥寥数语勾勒出西湖的美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最有名的一篇------《饮湖上初晴后雨》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回忆学习这首古诗的方法。

课件出示:知诗人---读诗句----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背诗篇4、那么,这节课我们利用这种学习方法,再来学习一首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出示学习目标1、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理解古诗的内容。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中所描绘的意境。

3、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三、自我探究,感知古诗的内容。

1、请同学们参考出示的学习方法,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跟小伙伴一起学古诗。

2、遇到有困难的地方请做好记号,还要准备派代表发言。

3、给学生充分时间自学。

四、吟诵品读,深入感悟1、知诗人:(1)请两个小组各派一名代表,汇报自己小组了解到的诗人资料。

比一比哪个组说的更详细,资料更有价值。

(2)课件出示: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唐宋八大家”之一。

擅长行书、楷书,能画竹和枯木怪石。

2、读诗句:(1)苏轼的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也是很有名的。

要读好诗,首先要把生字给读对,请两位同学来辨认这两个字:“亦”、“妆”。

把音读准,再说说自己怎么记住它的。

“亦”:yi整体认读音节,独体字,笔顺是先中间,后两边。

“妆”:后鼻音ang要读准音,左右结构,部首是“女字旁”。

(经典)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17 古诗三首(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经典)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17 古诗三首(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17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宜”等7个生字,正确书写“断、楚”等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抹、磨”。

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是体会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断、楚”等5个生字,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词义句意,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3.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理解诗意,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4.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1.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和生字词、古诗的课件。

2.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以前我们学过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大家还能背出来吗?齐背《望庐山瀑布》。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李白的《望天门山》。

二、简介天门山和作者。

(课件展示)
三、教师范读古诗,画出停顿。

(课件展示)
四、学生自学古诗。

(课件展示)
1.老师提出自学要求:读准生字,通过查找资料,互相讨论,了解诗歌的大意。

2.诗题:望天门山。

望:观看,欣赏。

望天门山:欣赏天门山的美丽景色。

3.学生通过诵读、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

然后把全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4.让学生通过自由诵读,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到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五、交流反馈。

(课件展示)
1.这首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诗人为这些山川景物抹上了怎样的色彩?
2.如果你看到这沿江的风景,会用怎样的词语或语句来描述看到的景象?
六、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望天门山》。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山险水涌山出帆来热爱祖国山河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了解题意。

1.指名学生背诵《望天门山》,导入新课。

2.解题《饮湖上初晴后雨》及诗人简介。

(课件展示)
二、初读,检查预习。

(课件展示)
1.学生自主汇报预习时朗读古诗的情况。

2.认识生字“亦”“宜”等。

3.理解“湖、潋滟、空蒙”的词意。

三、品读、感悟诗境。

(课件展示)
1.让学生再读这首诗,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2.引导朗读交流,读中感悟。

抓住“晴方好”“雨亦奇”“总相宜”引导学生体会西湖之美。

(1)谁能来描述一下晴天的西湖是怎样的景象?(水光潋滟)
(2)雨天的西湖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山色空蒙)
(3)学生诵读第一、二行诗,理解诗意。

(4)引导学生想象诗人坐在游船上,欣赏到晴日、雨中西湖的不同景象,不禁联想到了古代有名的美女西施。

西施无论是淡妆还是浓妆,都是很漂亮的,而西湖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都有独特的美。

所以在诗人的眼里,西湖和西施一样美。

诗人的这个比喻得到了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称。

(5)让我们一起再次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吧。

四、学习古诗《望洞庭》。

1.结合前两首古诗的学习方法,学生自学古诗。

(课件展示)
(1)出示自学要求:读准生字,通过查找资料、结合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2)让学生通过自由诵读,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到的景象在小组内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2.交流反馈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及诗歌朗读情况。

(2)交流诗意。

(3)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指导有感情地诵读。

五、拓展延情。

像这样描写祖国山河的古诗,你还知道哪些?学生交流朗诵。

(课件展示)
六、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并默写《望天门山》。

2.用自己的话说说每首诗的意思。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教学时,要让学生理解并体会三首诗的共同点:都通过写看到的景象,抒发诗人对祖国山河、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即借景抒情。

另外,要让学生充分体会诗人的丰富想象,巧用比喻。

如《望天门山》一诗中,诗人展开大胆的联想,仿佛是由于长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其成为东西两座山,展现了长江水的恢宏壮观。

《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中,诗人展开丰富的联想,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写出了西湖的美妙无比。

《望洞庭》将月下的洞庭湖比作未打磨的铜镜和白银盘;将湖中的君山比作一枚青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洞庭湖美丽的夜景。

课后习题答案
第2题:(1)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江面上一叶孤舟像从日边驶来。

(2)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满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的铜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