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肥料学
土壤肥料学陆欣知识点总结
土壤肥料学陆欣知识点总结一、土壤肥料的基本概念1.土壤肥料的概念及作用土壤肥料是指用来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肥力结构、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物质。
肥料的作用主要包括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改善土壤结构、调节土壤酸碱度、促进植物生长和增强植物的抗病抗逆能力等。
2.土壤肥料的分类根据不同的来源、化学性质和作用方式,土壤肥料可以分为有机肥、无机肥和微量元素肥等。
有机肥包括农家肥、腐熟的动植物残体、腐熟的粪便等;无机肥包括化肥、矿物质肥料等;微量元素肥则是指对植物的需求量很少的钼、锌、铜、锰等微量元素。
3.土壤肥料的成分土壤肥料的主要成分包括氮、磷、钾等主要营养元素,以及钙、镁、硫等次要营养元素和微量元素。
这些营养元素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必需元素,各种元素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4.土壤肥料的利用效率土壤肥料的利用效率是指植物吸收和利用肥料中养分的程度。
它受土壤属性、气候、施肥水平和种植作物等因素的影响。
提高土壤肥料的利用效率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途径。
二、土壤肥料的施用原则1.合理施肥原则合理施肥是指根据土壤养分状况、作物生长需要和施肥技术要求,科学施用肥料,以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农业环境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其中包括弥补土壤养分缺乏、根据作物需求施用适量肥料、按照作物生长期施肥。
2.施肥量和施肥时间的原则施肥量和施肥时间的确定需要根据土壤类型、作物种类和生长期、气候、水分状况等进行科学调控。
合理的施肥时间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肥料利用率,促进作物生长发育。
3.施肥技术原则施肥技术原则包括采用精细施肥技术、微生物施肥技术和植物养分供给技术等。
这些技术可以提高肥料利用效率,降低施肥量,减轻对环境的压力。
三、土壤肥料的施用方法1.基础施肥和追肥基础施肥是指在播种或移栽前,将所需的肥料施入土壤中,供植物初期生长和开花结果所需的养分。
追肥则是在作物生长过程中,根据作物生长需要进行的施肥。
2.滴灌肥料滴灌肥料是通过滴灌技术,将肥料溶液直接输送到植物根系附近,以满足作物吸收养分的需要。
土壤肥料学完整课件
• 同时具有N、P、K三种养分或 至少有两种养分标明量的肥料
• 含三要素中的两种称作二元复 混肥料
• 含三要素中的三种称作三元复 混肥料
养分含量表示方法: 肥料分析式:每吨肥料所含主要养分含 量的百分率。按N—P2O—K2O的顺序, 用数字分别表示含量的一种方法。
如: 18-46-0 N 18% P2O 46%
1 硫酸铵
2 硝酸铵 △
3 碳酸氢铵 × △
4 尿素 □ △ ×
5 氯化铵 □ △ × □
6 过磷酸钙 □ △ □ □ □
7 钙镁磷肥 △ △ × □ × ×
8 磷矿粉 □ △ × □ □ △ □
9 硫酸钾 □ △ × □ □ □ □ □
10 氯化钾 □ △ × □ □ □ □ □ □
11 磷 铵 □ △ × □ □ □ × × □ □
优点 养分种类多,理化性状好
贮运省费,施用省工
缺点 复混肥料养分比例固定 难以满足不同施肥技术的要求
混合肥料的生产
• 配方设计 • 肥料混合的原则 • 投料量的计算 • 成粒方法
配方设计理论依据:养分平衡法
F=
NC—NS
Rf
NC —— 目标产量所需养分 NS —— 土壤提供的养分 Rf —— 肥料利用率
12 硝酸磷肥 △ △ × △ △ △ × △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硫 酸 铵
硝 酸 铵
碳 酸 氢 铵
尿 素
氯 化 铵
过 磷 酸 钙
钙 镁 磷 肥
磷 矿 粉
硫 酸 钾
氯 化 钾
磷 铵
硝 酸 磷 肥
□—可以混合 △—可以暂时混合但不宜久置 ×—不可混合
土壤肥料学知识点
土壤肥料学知识点一、土壤的基本概念和组成土壤,是我们脚下那看似平凡却又至关重要的存在。
它就像是地球的皮肤,为植物提供了扎根的基础,为生命的延续默默贡献着力量。
土壤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相物质组成。
固体部分包括矿物质、有机质和土壤生物。
矿物质是土壤的“骨架”,主要由岩石风化而来,它们决定了土壤的质地和孔隙度。
有机质则是土壤的“灵魂”,来源于动植物残体的分解,为土壤提供了肥力和保水保肥的能力。
土壤中的液体就是土壤溶液,它包含了各种溶解的养分,是植物根系吸收营养的重要来源。
而气体部分,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它们的含量和比例对土壤中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活动有着重要影响。
二、土壤质地与结构土壤质地指的是土壤中不同大小颗粒的相对含量。
常见的土壤质地类型有砂土、壤土和黏土。
砂土颗粒较大,孔隙度大,通气性好,但保水保肥能力差;黏土颗粒细小,孔隙度小,通气性差,但保水保肥能力强;壤土则介于两者之间,兼具了砂土和黏土的优点,是较为理想的土壤质地。
土壤结构则是指土壤颗粒的排列组合方式。
良好的土壤结构,如团粒结构,能够增加土壤的孔隙度,提高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水性,有利于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养分的吸收。
三、土壤的化学性质土壤的酸碱度(pH 值)是一个重要的化学指标。
大多数植物在 pH值为 60 75 的范围内生长良好,但也有一些植物适应了酸性或碱性的土壤环境。
土壤过酸或过碱都会影响土壤养分的有效性和植物的生长发育。
土壤中的养分元素,如氮、磷、钾、钙、镁、硫等,对植物的生长起着关键作用。
氮是植物生长所需的大量元素之一,它参与植物的蛋白质合成;磷有助于植物的花芽分化和根系发育;钾能增强植物的抗逆性和果实品质。
四、土壤肥力与改良土壤肥力是土壤能够持续供应植物生长所需养分和水分的能力。
提高土壤肥力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合理施肥、轮作、深耕、种植绿肥等。
合理施肥要根据土壤的肥力状况和作物的需求,选择合适的肥料种类和施肥量。
轮作可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土壤肥料学
土壤肥料学
土壤肥料学是研究土壤肥料的学科,它涉及土壤的肥力学功能,其任务是在土
壤的资源利用及农业环境保护方面,提供科学的肥料管理路径。
在深入研究土壤肥力学功能机理过程中,主要聚焦于利用肥料管理,以实现土壤有效氮素。
在研究过程中,土壤肥料学将充分考虑土壤中施肥物质的有效性、土壤-作物系统结构和运移、土壤外加负荷及其作用等。
通过研究土壤肥力学功能,有助于制定合理、可行的肥料应用技术,以提高可持续高产的农作物、抑制污染的发生及蔓延。
土壤肥料学的研究将紧密结合农业生产实践,以满足生物产量及质量要求,进
一步优化施肥结构及施用率。
有效施肥需充分考虑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不仅要把握植物营养物质的适度吸收,而且还要考虑土壤容重、有机质积存及微生物活性,以及土壤的结构和力学性质等。
以可持续使用和保护土壤的目的来考虑施用肥料,它不仅能改善土壤物质循环和调节土壤环境条件,还能改善植物根系的生理生化功能,促使植物营养养分的有效吸收和利用,最终达到良好的作物生长发育和高质高产的目的。
土壤肥料学PPT课件
阐述植物根系对营养元素的吸收过程以及营养元素在植物体内的转运和分配机制。
植物必需营养元素
了解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元素,如氮、磷、钾等大量元素和钙、镁、硫等中量元素以及铁、锰、锌等微量元素。
植物营养与施肥
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提出合理的施肥原则,如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平衡施用等。
农业废弃物的种类和来源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途径和技术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意义和作用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农业发展方式。其内涵包括生态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和社会可持续性三个方面。
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和措施
种植防护林、草被植物等,增加地表覆盖,防止风蚀和水蚀。
生物措施
农业措施
法律措施
01
02
04
03
制定和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水土保持工作。
修建梯田、水平沟等工程设施,减少水土流失。
改坡地为梯田,等高种植,合理轮作和耕作等。
侵蚀土壤治理措施
增施有机肥
大量施用农家肥、绿肥等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
合理施用化肥
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作物需求,科学施用化肥。
深耕深松
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增加土壤通气性和保水能力。
种植绿肥和牧草
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氮素含量,改善土壤结构。
低产田培肥措施
06
CHAPTER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策略
化肥过量使用导致土壤污染
01
长期过量使用化肥会导致土壤板结、酸化、盐渍化等问题,严重影响土壤质量和农作物生长。
土壤肥料学知识点及答案
第一章土壤:陆地表面由矿物、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且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肥料:能够直接供给植物生长的必需的营养元素的物料。
了解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土壤的三相组成:固相(固体土粒,包括矿物质和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和可溶性物质、气相(土壤空气。
土壤肥力:在植物生活的全过程中,土壤具有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根据肥力产生的原因,可以将土壤肥力分为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
四因素:空气、温度、养分、水分。
第二章土壤矿物质:岩石风化形成的矿物颗粒。
风化:岩石、矿物在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发生崩解和分解的过程。
有物理、化学、生物风化。
矿物:自然产生于地壳中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和内部构造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土壤矿物质的来源。
原生矿物:在风化过程中没有改变化学组成而遗留在土壤中的一类矿物。
次生矿物:原生矿物风化和成土作用下,新形成的矿物。
岩石:一种或数种矿物的集合体。
岩浆岩:由岩浆冷凝而成。
没有层次和化石,包括侵入石和喷出岩。
沉积岩:由各种先成的岩石经风化、搬运、沉积、重新固积而成或由生物遗体堆积而成的岩石。
有层次性和生物化石。
变质岩:在高温高压下岩石中的矿物质发生重新结晶或结晶定向排列而形成的岩石。
坚硬、呈片状组织。
土壤粒级:将土粒分为石粒、砂粒、粉砂粒和粘粒四级。
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粒级土粒含量(质量百分率的组合。
土壤质地的分类:砂土类(“热性土”、透水性强、通气性好、热容量较小、保肥性差、松散易耕、“发小苗不发老苗”粘土类(“冷性土”、保水力强、通气性差、热容量较大、养分较丰富、宜耕期短、“发老苗不发小苗”。
壤土类(通气透水性良好、保水保肥、耕性较好、宜耕期较长、“四砂六泥”、“三砂七泥”、“既发小苗又发老苗”土壤有机质:除了矿物质外的固相土壤。
泛指土壤中来源于生命的物质。
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化合物。
农业土壤有机质的重要来源:每年施用的有机肥料和每年作物的残茬和根系以及根系分泌物。
土壤肥料学
2. 肥料的三要素植物对氮、磷、钾的需求量较大,而土壤中含有的、能被植物吸收的有效量较少;同时以根茬归还给土壤的各种养分中氮磷钾是归还比例最小的元素,一般不足10%。
因此,氮磷钾元素需要以肥料的形式补充给土壤,通常把氮磷钾称为肥料的三要素,而把氮磷钾肥称为三要素肥料。
1、质流定义:由于植物的蒸腾作用,根系吸水消耗根表土壤水分,引起土体中的水分携带养分离子由土体向根表迁移的过程。
特点:质流方式迁移养分的距离较长,是土壤养分向根表移动、特别是土体中长距离养分迁移的主要方式。
NO3-、Ca2+、Mg2+、SO42-、Cl-等养分离子主要是以质流方式向根表迁移。
影响因素:受作物蒸腾量和土壤溶液的养分浓度的影响。
一般,作物蒸腾量大、土壤溶液的养分浓度高,养分以质流的方式迁移的量就大。
根质流、扩散和截获供应玉米养分情况养分每公顷9500公斤玉米产量所需要的养分(kg/hm2)供应量(kg/hm2)质流扩散截获N 190 150 38 2P 40 2 37 1K 195 35 156 4Ca 40 150 0 60Mg 45 100 0 15S 22 65 0 12、扩散定义:由于根系吸收养分,使根表附近的养分与土体养分存在养分离子的浓度差而引起土壤养分离子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迁移。
特点:养分离子迁移的距离较短。
阴离子扩散较快(磷酸根除外);阳离子扩散较慢(阳离子易被土壤胶体吸附)。
50%以上的磷钾离子以扩散方式到达根表影响因素;离子的种类、土壤养分离子浓度、土壤含水量、根系活性等因素影响养分扩散。
3、截获定义:根系在土壤中伸长、并与土壤紧密接触,使根系释放的H+和HCO3-与土壤胶体的阴阳离子直接交换而到达根表而被吸收。
特点:一般根系表面积仅为土体中的1-3%,所以靠截获吸收的养分仅占总养分吸收量的0.2-10%。
氮占7%、磷24%、钾7%。
钙和镁通过截获吸收的较多。
影响因素:截获量的多少取决于根系的阳离子代换量。
《土壤肥料学》重点复习要点
一、名词解释土壤:是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的,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肥料:凡能直接供给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养分、改善土壤性状以提高植物产量和品质的物质。
复混肥料:含有N、P、K三要素中的任何两个或两个以上要素的肥料。
枸溶性磷肥(弱酸溶性磷肥):不溶于水,能溶于2%的柠檬酸或中性柠檬酸铵溶液的磷肥,如钙镁磷肥、钢渣磷肥。
能被土壤中的酸和作物根系分泌的酸逐渐溶解为作物吸收,肥效慢。
土壤吸附:指土壤吸收保持气态、液态和固态养分物质的能力,即分子和离子或原子在固相表面富集的过程。
分为交换性吸附、专性吸附、负吸附。
土壤容重:自然状态下单位容积(包括孔隙)中干燥土粒质量与标准状况下同体积水的质量比,单位是g/cm3。
土壤肥力:土壤供给和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肥、气、热等生活因素的能力。
又分为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潜在肥力和有效肥力。
有效肥力:可被植物利用并通过土壤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性状表现出来的肥力。
潜在肥力: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土壤中没有被直接反映出来的肥力。
一定生产条件下可转化为有效肥力。
土壤保肥性:指土壤吸持和保存植物养分的能力,其大小受土壤对植物养分的多种作用:分子吸附、化学固定、离子交换的影响。
土壤供肥性:土壤在植物整个生育期内为其持续不断提供有效养分的能力,与土壤养分强度因素和容量因素关系密切。
土壤生产力:土壤产出农产品的能力,由土壤本身肥力属性和发挥肥力的外部条件共同决定。
土壤腐殖质:是在微生物作用下,在土壤中重新合成的,结构比较复杂的,性质比较稳定的,疏松多孔的一类高分子混合物的聚合物。
腐殖化系数:每克有机物(干重)施入土壤后,所能分解转化成腐殖质的克数(干重)。
C/N:有机物中C总量与N总量的比。
不仅影响有机残体分解速度,还影响土壤有效氮的供应,通常以25:1较为合适。
根圈(根际):泛指植物根系及其影响所及的范围。
根圈微生物与植物的关系更加密切。
根/土比值(R/S):即根圈土壤微生物与邻近的非根圈土壤微生物数量之比。
土壤肥料学名词解释
土壤肥料学名词解释土壤肥料学是研究土壤与肥料之间相互作用以及如何利用肥料提高土壤肥力的学科。
它涉及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生物性质以及与肥料的关系。
下面是一些土壤肥料学中常见名词的解释。
1. 土壤:土壤是由骨架材料(矿物质)和孔隙(水分和空气)组成的地壳表层。
土壤中还有生物群落(微生物、植物和动物)和有机质。
2. 肥料:肥料是供给植物所需营养元素的物质。
它可以分为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两大类。
有机肥料由动植物残体分解形成,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营养元素。
无机肥料是通过工业生产得到的,提供一定类型和比例的营养元素。
3. 营养元素:营养元素是植物生长和发育所需的化学物质。
常见的营养元素包括氮、磷、钾、钙、镁、硫、铁、锌、铜、锰等。
这些元素参与植物的生理代谢,并对植物的生长和产量产生影响。
4. 肥料的配方:肥料的配方是指根据作物对营养元素的需求和土壤的肥力情况,确定适合的肥料种类和比例。
通过合理配方,能够提供作物所需的养分,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5. 肥料的施用方式:肥料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施用到土壤中,包括表面施肥、沟施肥、穴施肥、叶面喷施等。
不同的施肥方式会影响养分的利用率和运移情况。
6. 肥料的速效性和缓释性:肥料的速效性指施用后能够被植物迅速吸收利用的能力。
速效肥料通常含有高浓度的可溶性养分。
缓释肥料是指在一段时间内逐渐释放养分,持续供给植物生长所需。
7. 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中养分含量和提供养分给植物的能力。
高肥力的土壤能够提供丰富的养分、适当的pH值、良好的水分保持能力以及适当的通气性。
8. 土壤改良剂:土壤改良剂是改良土壤质地、改进土壤结构以及提高土壤肥力的物质。
常见的土壤改良剂包括有机质、石灰、石粉、腐殖酸等。
9. 施肥量:施肥量是指每单位面积施用的肥料质量或重量。
合理的施肥量能够满足作物对养分的需求,不浪费养分也不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10. 肥料效应:肥料效应是指施用肥料后对作物生长和产量产生的影响。
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教案
土壤肥料学(土壤学部分)教案第一章:土壤概述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土壤的定义、组成和特性。
2. 掌握土壤的主要功能和作用。
3. 了解土壤的分类和分布。
二、教学内容1. 土壤的定义和组成:土壤的概念、土壤的组成要素(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生物)。
2. 土壤的特性:土壤的吸附性、保水性、通气性、渗透性和稳定性。
3. 土壤的功能和作用:土壤的支持植物生长、土壤的过滤和净化功能、土壤的微生物作用。
4. 土壤的分类和分布:土壤的分类体系、不同类型的土壤及其分布。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土壤的定义、组成、特性和功能。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土壤实例,加深学生对土壤特性和功能的理解。
3. 小组讨论法:讨论土壤分类和分布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合作能力。
四、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土壤定义、组成和特性的理解。
2. 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对土壤分类和分布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第二章:土壤形成与发育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土壤形成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 掌握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和影响。
3. 了解土壤发育的不同阶段和特点。
二、教学内容1. 土壤形成的基本原理: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2. 土壤发育的因素:母质、气候、生物、时间和地形。
3. 土壤发育的阶段:原生土壤、次生土壤和成熟土壤。
4. 土壤发育的特点:土壤层次性、土壤质地变异和土壤剖面结构。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土壤形成的基本原理和土壤发育的因素。
2.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进行土壤剖面观察,加深对土壤发育阶段和特点的理解。
3. 小组讨论法:讨论土壤发育的不同阶段和特点,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合作能力。
四、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土壤形成原理和土壤发育因素的理解。
2. 土壤剖面观察报告:评估学生在实地考察中对土壤发育阶段和特点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第三章:土壤物理性质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其对土壤功能的影响。
2. 掌握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土壤孔隙度和土壤湿度等概念。
土壤肥料学
学习引导1、熟记土壤及土壤肥力的概念。
1、土壤及土壤肥力的概念;2、土壤及肥料的作用。
1、土壤及土壤肥力的概念。
(一)土壤与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1.土壤是农业的基础农业生产包括植物生产(种植业)和动物生产(畜牧业)两大部分。
土壤是植物生产的基地,也是动物生产的基地,因而是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
2.土壤是农业生产三大环节的根本农业生产包括植物生产、动物生产和土地利用管理三大环节,三大环节的基础在于有良好的土壤,否则,植物生产会降低,动物生产无保证,土壤愈种愈瘦。
农业生产中必须重视对土壤的投人。
3.土壤是农业生产技术设计与实施的基本依据农业生产技术可概括为土、肥、水、种、密、保、工、管,土是各项技术设计与实施的基础。
农业生产最根本的原则是因地制宜,在一个地区,种植、耕作、排灌植物病虫发生规律和耕作机具的选择都与土壤有关,较大区域的农业区划和规划,更应在土壤调查和土壤区划基础上进行。
4.肥料是农业增产的物质基础农谚“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说明了肥料在粮食生产中的地位。
世界银行的报告认为,全世界平均40%的粮食增产来自增施肥料。
肥料用量的增加和施肥技术的改进,对于提高农业生产起了很大作用。
(二)土壤是一种再生自然资源土壤作为资源,在农业生产上发挥其资源作用是不应有时间限制的,只要用养合理,肥力就不断提高,创造的物质就不断增多。
(三)土壤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
而非生物环境又包括大气、土壤、水和岩石,可见土壤是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之一,土壤具备植物的着生条件,和供应植物水分、养分的能力,是生物同环境间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活跃场所,是生态系统的门户,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土壤肥力的概念土壤是在自然因素的作用下由岩石逐步演变而成的,并被覆于地球陆地表面成为一个疏松层,简而言之,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作物并能获得收获的疏松表层,其本质是土壤肥力。
土壤肥料学
土壤肥料学1. 引言土壤肥料学是研究土壤和肥料的科学,旨在优化农作物生长和增加农作物产量。
了解土壤的特性以及如何选择和使用合适的肥料对于农业生产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土壤肥料学的基本概念、土壤特性和肥料的选择和应用。
2. 土壤的基本特性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本媒介,它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微生物等组成。
了解土壤的基本特性对于合理管理土壤肥力至关重要。
2.1 土壤质地土壤的质地是指土壤中矿粒的比例和大小。
根据矿粒的大小,土壤可以分为粘性土、壤土和砂土。
土壤质地对于保水性、透气性和保肥性都有很大的影响。
2.2 土壤pH值土壤的pH值是指土壤的酸碱性程度。
不同的农作物对土壤pH值有不同的要求。
大多数作物适宜生长在中性土壤(pH值在6.0到7.5之间)。
需要根据具体作物的要求来调节土壤的pH值,以提供最适宜的生长环境。
2.3 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中养分的丰富程度。
土壤中的主要养分包括氮、磷、钾等。
了解土壤中各种养分的含量和比例对于选择合适的肥料和施肥方法非常重要。
3. 肥料的种类和选用肥料是用于补充土壤中养分的物质。
根据肥料的来源和成分,可以将肥料分为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
3.1 有机肥料有机肥料是由动物粪便、植物残渣、厨余废物等有机物质制成的肥料。
有机肥料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营养元素,并且能够改善土壤结构和保持土壤水分。
有机肥料的使用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对化学肥料的依赖。
3.2 无机肥料无机肥料主要是指化学合成的肥料,它们通常含有高浓度的氮、磷、钾等元素。
无机肥料可以根据所含养分的比例来选择。
不同的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对养分的需求也有所差异,因此选择合适的无机肥料很重要。
3.3 肥料的施用方式肥料的施用方式有很多种,包括根部施肥、叶面喷肥和水培等。
根据作物的需求和土壤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施肥方式可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和作物的产量。
4. 肥料的管理和使用技巧正确的肥料管理和使用技巧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和保护环境都非常重要。
《土壤肥料学完整(1)》课件
土壤的组成和特征
土壤由固体颗粒、液相和气相组成。固体颗粒主要包括矿物颗粒、有机质颗粒和微生物颗粒。土壤的特征包括质地、 结构、色泽、水分含量、通气性等。
土壤中的养分循环
土壤中的养分循环是指养分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氧化、还原、迁移和转化过程。养分循环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至关重要,决定了土壤肥力的维持和提高。
不同类型的土壤肥料
不同类型的土壤肥料包括有机肥料、无机肥料、微生物肥料和生物有机肥料。 它们具有不同的营养成分组成和施用方法,可根据农作物的需求进行选择和 调整。
土壤改良技术
土壤改良技术包括有机质添加、矿物质施用、酸碱度调节和水分管理等措施。这些技术可以改善土壤的结构、保持 土壤肥力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土壤肥料的应用方法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土壤肥料的应用方法包括基施、追施、叶面喷施和滴灌等。合理的施肥方法能够提高养分利用率,减少肥料浪费, 并确保农作物的健康生长。
土壤肥料学的发展趋势
土壤肥料学的发展趋势包括研究土壤健康、营养管理技术、精准施肥以及绿 色肥料的应用等。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环境意识的提高,土壤肥料学将继续适 应农业发展的需求。
《土壤肥料学完整(1)》 PPT课件
通过《土壤肥料学完整(1)》PPT课件,我们将探索土壤肥料学的定义、土壤的 组成和特征、土壤中的养分循环、不同类型的土壤肥料、土壤改良技术、土 壤肥料的应用方法以及土壤肥料学的发展趋势。
土壤肥料学的定义
土壤肥料学是研究土壤和肥料的性质、组成、相互关系及其对农作物生长发 育的影响的科学。它的研究范围包括土壤分类、土壤形成、土壤肥力评价、 土壤肥料的供应与管理等方面。
土壤肥料学专业知识
对气圈:影响大气圈旳化学构成,水分与热量平衡; 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甲烷、硫化氢、氧化 亚氮等,对全球大气变化有明显影响。
对水圈:影响降水在陆地和水体旳重新分配,影响 元素旳表面地球化学行为、水分平衡、分异、转 化及水圈旳化学构成。
对岩石圈:具有一定旳保护作用,降低其遭受多种 外营力破坏;与岩石圈进行互为互换与地质循环。
东南季风:不但影响东南沿海,而且可升入内陆。
西南季风:受青藏高原阻碍,对内陆影响大减,但
也可延伸到长江中下游一带。
降水量分布:南部沿海地带约1500-2023㎜,长江 流域1000㎜,淮河-秦岭一线约750㎜,黄河上 游、甘肃南部、华北平原约500-900㎜西北内陆 250㎜下列。山地多于平原,迎风坡面多于背风 坡面。
热量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北亚热带、中 亚热带、南亚热带、热带。
干燥度
东南沿海湿润区:
半湿润区:从伏牛山、太行山、燕山、至大兴安岭 一线两侧。
第二节 土壤水分 土壤水分类型和性质 吸湿水: 膜状水: 毛管水: 重力水: 新鲜土、风干土、烘干土、凋萎系数、田间持水 量、土壤氧化还原性
土壤含水量旳表达措施 质量含水量: 容积含水量: 相对含水量: 水层厚度: 土壤水分能态 土水势: 基质势: 压力势: 重力势:
土壤水吸力: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土壤水分情况与作物生长:P39表2-16
第四节 土壤空气 土壤空气构成:P40表2-17 土壤通气性 扩散: 互换: 土壤通气情况与作物生长 种子萌发: 根系生长: 水肥吸收:
第五节 土壤热量 土壤热量起源与平衡 太阳辐射能: 生物热: 地热: 土壤热量平衡:
Q=E-Q1-Q2-Q3 土壤热特征 热容量: 导热率: 导温率:及土壤导热系数或热扩散率。
《土壤肥料学》课程笔记
《土壤肥料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与土壤的物质组成一、土壤肥料学绪论1. 土壤肥料学的定义土壤肥料学是研究土壤与植物营养、土壤肥力、肥料及其作用机理和施用技术的学科。
它涉及土壤学、植物营养学、肥料学和环境科学等多个领域。
2. 土壤肥料学的研究内容(1)土壤的组成、性质和分类;(2)土壤肥力的形成、评价和提升;(3)植物对营养元素的需求、吸收、运输和利用;(4)肥料的种类、特性、效果和施用技术;(5)土壤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3. 土壤肥料学的研究方法(1)实验室分析:化学分析、物理测量、微生物学检测等;(2)田间试验:肥料试验、土壤改良试验、作物栽培试验等;(3)模型模拟:土壤过程模拟、作物生长模拟等。
4. 土壤肥料学的重要性(1)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2)促进作物生长,提高农产品品质;(3)保护土壤环境,防止土壤退化;(4)指导合理施肥,减少环境污染。
二、土壤矿物质-上1. 土壤矿物质的来源土壤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母岩的风化产物,包括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2. 原生矿物(1)定义:未经化学变化的母岩矿物;(2)种类:石英、长石、云母、角闪石、辉石等;(3)特性:稳定性高,化学成分变化小。
3. 次生矿物(1)定义:原生矿物经化学风化形成的矿物;(2)种类:高岭石、蒙脱石、伊利石、绿泥石等;(3)特性:稳定性较低,化学成分和结构多样。
三、土壤矿物质-下1. 土壤矿物质的粒径分布(1)砂粒:粒径大于0.05mm,影响土壤的通透性和保水性;(2)粉粒:粒径介于0.002mm至0.05mm,对土壤肥力有重要影响;(3)粘粒:粒径小于0.002mm,对土壤的保水和养分保持能力至关重要。
2. 土壤矿物质的化学成分(1)硅酸盐矿物:最常见的土壤矿物,含有SiO2、Al2O3、Fe2O3等;(2)碳酸盐矿物:如方解石、白云石,影响土壤的pH值和肥力;(3)氧化物矿物:如氧化铁、氧化铝,影响土壤的颜色和性质。
土壤肥料学完整课件
计划产量养分需求总量
计划产量指标 100
×
形成100kg经济产 量所需养分数量
土壤供肥量
无肥料区作物产量 100
×
形成100kg经济产 量所需养分量
指植物吸收来自所施肥料的 养分占所施肥料养分总量的百分 率。
有两种测定方法:
示踪法和差值法
计划施 肥用量
=
计划产量所 需养分总量
肥料的养 分含量
第一章 植物营养与施肥的基本原理(3学时) 第二章 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及化学氮肥(3学时) 第三章 土壤与植物磷素营养及化学磷肥(2学时) 第四章 土壤与植物钾素营养及化学钾肥(1学时) 第五章 土壤与植物的中、微量元素营养与 微量元素肥料(1学时) 第六章 复混肥料(1学时) 第七章 有机肥料(1学时)
最小养分律(木桶理论):
植物产量受土壤中某一相对 含量最小的有效性因子制约的规 律。
报酬递减律:
在其它生产条件相对稳定的前提下, 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单位肥料的作物增 产量却呈递减的趋势。
施肥技术包 括三个环节
施肥量确定 施肥时间 施肥方法
施肥量确 定依据:
植物计划产量的养分需求总量 土壤供肥量 肥料利用率
63.8
穗粒数
0.14 2.3 17.1
籽粒数/g.m2
0.03 1.0 14.0
1.溶液的组成
不同溶液组成叶片吸收速度不同 KCl>KNO3 >KH2PO4 尿素>其它N肥
2.溶液浓度及pH
在不引起伤害的前提下养分进入叶 片的速度和数量随浓度升高而升高
大量元素 0.2~2%
微量元素 0.01~0.2%
微 量 元 素 的 有 效 性
5
6
土壤肥料学
土壤是指覆盖于地球露地表面,具有肥力特征的,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物质层。
土壤基本组成:矿物质、有机质、土壤生物、土壤水分、土壤空气。
土壤肥力:土壤在某处程度上能同时不断地供给和调节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肥料:凡能直接供给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须养分、改善土壤性状以提高植物产量和品质的物质统称为肥料。
农业化学派,德国李比希;土壤发生学派:俄国道库恰耶夫矿物是一类天然产生于地壳中且具有一定的化学组成、物理特性和内部构造的化合物或单质。
原生矿物:直接来自火成岩或变质岩的矿物。
次生矿物:原生矿物经物理、化学风化作用,组成和性质发生化学变化,形成的新矿物称次生矿物。
岩石:是一种或几种矿物组合而成的自然集合体。
岩石类型: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岩浆岩是地球内部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的岩石。
沉积岩是由地壳表面早期形成的岩石经风化、搬运、沉积、压实、胶结硬化而形成的岩石。
变质岩:原来存在的岩石在新的地壳变动或岩浆活动产生的高温、高压下,使岩石的矿物重新结晶,重新排列,改变其结构、构造和化学成分,而形成的新岩石,称变质岩。
风化作用:地球最表层的岩石在空气、水、温度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变化的过程。
风化作用的类型: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成土母质的类型:残积物、壤积物、坡积物、洪积物、冲积物、湖积物、海积物、风积物、黄土状沉积物、冰碛物。
粒级(粒组):土粒大小不同,性质也随之而异。
可按照土粒粒径的大小及其性质分成若干粒级(或粗细)。
矿物质土粒的机械组成:粗细不同的土粒在土壤中占有的不同的比例,这种大小不同土粒的比例组合,叫矿物质土粒的机械组成。
土壤质地:根据机械组成的一定范围划分的土壤类型叫土壤质地。
土壤质地分类:砂土、壤土、粘土。
不同质地土壤的肥力特征:砂质土:粒间孔隙大,毛管作用弱,透水性强而保水性弱,水气易扩散,易干不易涝:大孔隙多,通气性好,一般不会累积还原物质;水少气多,温度容易上升,称为热性有利于早春作物播种;养分含量少,保肥力弱,肥效快,肥劲猛,但不持久,易造成作物后期脱肥早衰;松散易耕,耕作质量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有益元素
非必需营养元素中一些特定的元素, 对特定植物的生长发育有益, 或为某些种类植物所 必需,这些元素为有益元素。如:硅(Si) 、钠(Na) 、钴(Co) 、硒(Se) 、镍(Ni) 。 硅———水稻和禾本科植物必需的;钴———豆科植物必需;钠———藜科植物生长所 P K Ca Mg S
截获 2 1 4 60 15 1
2、扩散 定义:由于根系吸收养分,使根表附近的养分与土体养分存在养分离子的浓度差而引起 土壤养分离子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迁移。 特点:养分离子迁移的距离较短。阴离子扩散较快(磷酸根除外);阳离子扩散较慢(阳离 子易被土壤胶体吸附)。50%以上的磷钾离子以扩散方式到达根表 影响因素;离子的种类、土壤养分离子浓度、土壤含水量、根系活性等因素影响养分扩 散。 3、截获 定义:根系在土壤中伸长、并与土壤紧密接触,使根系释放的 H+和 HCO3-与土壤胶体 的阴阳离子直接交换而到达根表而被吸收。 特点:一般根系表面积仅为土体中的 1-3%,所以靠截获吸收的养分仅占总养分吸收量 的 0.2-10%。氮占 7%、磷 24%、钾 7%。钙和镁通过截获吸收的较多。 影响因素:截获量的多少取决于根系的阳离子代换量。 以上三种迁移方式使养分离子向根表富集被植物吸收。其中,磷以扩散为主;氮钙镁以 质流为主, 钙镁也可通过截获方式被吸收。 钾在浓度高时以质流为主, 低浓度时以扩散为主。 铜锌锰铁主要是扩散;硼质流和扩散各一半;钼含量低时(﹤0.004mg/kg)以扩散为主,含量 高时(﹥0.004mg/kg)以质流为主。 二) 、被动吸收 被动吸收: 是离子顺电化学势梯度进行的扩散运动。这一过程不需要能量,也没有选择 性,养分离子由浓度高和电位高的根际土壤扩散到根系。
2
土壤肥料学—肥料学部分
叶优良
第二章
植物营养与施肥原则
学 时:3 主要内容:植物的营养成分,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外界条件,养分平衡 及其相互关系,植物的营养特性,合理施肥的原则。 本章重点: 植物必须的营养元素,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及影响养分吸收的因素,养分间的平 衡和植物吸收养分的关键时期,合理施肥的原则。牢固掌握必需元素、大量元 素、微量元素、有益元素、植物营养临界期、营养最大效率期、主动吸收和被 动吸收等基本概念。 教学方法:课堂教学
1
土壤肥料学—肥料学部分
叶优良
各种肥料的成分及其性质;肥料施入土壤中的变化、被吸收的形态;肥料的合理使用 3、计量施肥与施肥技术 (1)根据作物的养分平衡原理,土壤的肥力水平或者其肥料的效应函数,计算预计产 量的施肥量 (2)肥料的施用方法和有效施肥技术 (二) 、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总结科学施肥、积肥经验。科学解决存在的问题,指导生产。 2、试验研究: 生物试验:田间试验:小区进行 培养试验:网室、温室培养,砂培或者水培 化学试验:常规分析土壤肥料中的 N、P、K 化学速测与营养诊断 15 32 生物物理试验:利用 N、 P 等同位素示踪肥料,研究肥料的吸收利用规律 思考题 1、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2、肥料是如何分类的? 3、施肥的方法和时间有哪些? 4、肥料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主要参考书 王其贞 主编.1993.肥料学.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孙 曦主编. 1987. 植物营养与施肥. 农业出版社, 北京 金继运 刘荣乐等译. 1999. 土壤肥力与肥料.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主编. 1994. 中国肥料.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上海 《植物营养学》上、下册,陆景陵 胡霭堂主编,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4。 《植物营养原理》史瑞和等遍著,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养分离子通过质流、扩散或截获首先进入根细胞的自由空间,或称外层空间。
自由空间 : 是指根部某些组织或细胞允许外部溶液中离子自由扩散进入的区域。内皮层 凯氏带是溶质迁移至中柱的真正障碍。内皮层以外的自由空间包括表皮、皮 层薄壁细胞的细胞壁、中胶层和细胞间隙;内皮层以内的自由空间包括中柱 各部分的细胞壁、细胞间隙和导管。在内外两个自由空间之间,离子和水分
第一节 植物营养成分
1 植物生长发育必需的营养元素 1)确定必需营养元素的三条标准: 必要性:缺少这种元素植物就不能完成其生命周期 不可替代性:缺少这种元素,植物会出现特有的症状,而其它元素均不能代替其作用, 只有补充这种元素后症状才会减轻或消失。 直接性:这种元素是直接参与植物的新陈代谢,对植物起直接的营养作用,而不是改 善环境的间接作用。 目前国内外公认的高等植物所必需的营养元素有 16 种。它们是碳、氢、氧、氮、磷、 钾、钙、镁、硫、铁、硼、锰、铜、锌、鉬、氯。 表1 元素 大量营养元素 微量营养元素 碳(C) 氢(H) 氧(O) 氮(N) 磷(P) 钾(K) 钙(Ca) 镁(MG) 硫(S) 铁(Fe) 锰(Mn) 锌(Zn) 铜(Cu) 钼(Mo) 硼(B) 氯(Cl) 植物可利用的必需营养元素形态、来源和含量 主要来源 空气 空气 水 土壤 土壤 土壤 土壤 土壤 土壤 土壤 土壤 土壤 土壤 土壤 土壤 土壤 干物质中含量(%) 百分率% 45 45 6 1.5 1.0 0.5 0.2 0.2 0.1 0.01 0.01 0.005 0.002 0.002 0.0006 0.00001 µg/g 150000 450000 60000 15000 10000 5000 2000 2000 1000 100 100 50 20 20 6 0.1
植物主要通过根部吸收养分,也可以通过叶部吸收。无论是根部或是叶部吸收,养分都 要通过原生质膜。
原生质膜是包围在原生质体表面的一层具有选择性的透性膜,它和其它生物膜一样,在 养分吸收上有以下 5 个特点:
(1)在膜上存在不同的酶系统,所以各细胞器执行着不同的代谢功能 (2)膜是由脂类物质、蛋白质和水分子共同组成的,所以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一些 脂溶性化合物也能透过。 (3)膜中层的类脂(磷脂)是双分子层,起着细胞膜透性的屏障作用,离子态养料吸 收后不易向细胞外扩散。 (4)在膜上的类脂是一层有序的流体,称为液晶态。类脂处于液晶时,离子和小分 子可以自由通过,处于凝胶状态时不能通过。 (5)膜上有各种蛋白质和酶,某些透过酶是养分离子或分子透过膜的载体。
3
土壤肥料学—肥料学部分
叶优良
微量营养元素含量一般在 0.1%以下,包括 Fe、B、Mn、Cu、Zn、Mo、Cl 等 7 种。 3)必需营养元素的来源 碳(C)和氧(H)来自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氢(H)和氧(O)来自水 其它的必需营养元素几乎全部是来自土壤。 (见表) 由此可见,土壤不仅是植物生长的介质,而且也是植物 所需矿质养分的主要供给者。
5
土壤肥料学—肥料学部分
叶优良
均不能自由扩散。 由于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果胶酸,解离后带负电荷,进入的阳离子多而阴离子少。因而 根自由空间中离子存在形态至少有两种: 其一是可以自由扩散出入的离子, 其二是受细胞壁 上多种电荷束缚的离子。前者主要处在根细胞的大孔隙即“水分自由空间” (WFS) ,后者则 处在“杜南自由空间” (DFS) 。 在自由空间离子不断扩散, 紧靠着细胞膜的离子以交换吸附方式吸附在细胞膜上。 细胞 膜多以蛋白质和磷脂为主,带负电荷,由此吸附近来的阳离子除了交换外,不容易扩散,多 集中在杜南空间, 阴离子集中在水分空间。 由此可见, 根部自由空间有较强的贮存养分能力。 进入杜南空间的养分离子通过与细胞膜上的阳离子交换, 养分可以进入细胞膜内, 但必须是 顺浓度差进入,这种方式称杜南扩散。 被动吸收的另一种方式就是离子交换,包括(1)根系与土壤溶液之间的离子交换; (2) 根系表面与黏粒表面间的离子交换。 (三) 、主动吸收 定义:植物细胞逆浓度梯度(化学势或电化学势) 、需能量的离子选择性吸收过程。 关于主动吸收有两种假说:载体学说和离子泵-ATP 酶 1、载体学说 当离子跨膜运输时,离子首先要结合在膜蛋白(即载体)上,着一结合过程与底物和酶 结合的原理相同。 S + E 底物 酶 S (外)+ C 离子 载体 ES 底物 SC 离子—载体 E + P 酶 产物 C + S(内) 载体 离子
土壤肥料学—肥料学部分
叶优良
第一章
绪论
学 时:1 主要内容: 主要介绍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肥料学的发展概况和肥料学的研究内容与研 究方法。 本章重点: 肥料的概念,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肥料的分类和施用。 教学方法:课堂教学
一、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一) 、基本概念 肥料:是指直接或间接供给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养分,改良土壤性状,以提高作物的 产量和品质的物质。 (二) 、肥料的分类 依据不同的目的,肥料可分为不同类型: 1、按肥料来源分 有机肥(农家肥): 农民自己积制的和农业废弃物等。 化肥(无机肥) : 经过一定的工艺流程制造的,在市场上出售的肥料,如 CO(NH2)2、 NH4HCO3、过磷酸钙等。 生物肥料:含有益微生物的菌剂,主要作用在于促进所接种的微生物的繁殖、调整 作物与微生物相互间的关系,利用后者的活动或代谢产物,改善作物营 养状况或抑制病害,从而获得增产。 绿肥: 绿肥是翻埋入土做肥料的栽培野生植物绿色体。 2、按肥料的作用 直接肥料: 施用肥料能直接供应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如氮、磷、钾肥和微肥。 间接肥料: 施用肥料能改善外界环境条件,特别是作物生长的土壤条件促进作物 的生长,如 CaSO4. 2H2O、 CaO。 3、按营养成分 单质肥料:仅含有一种营养元素。 复合肥料: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主要营养元素。 完全肥料:含有作物生长所必需的所有营养元素。 (三) 、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1、提高产量 2、改善品质 3、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 二、肥料学的发展概况 (一) 、我国施用肥料的简史 (二) 、西欧化肥工业的兴建与世界化肥的生产和施用 (三) 、我国近代肥料生产与施用的概况 三、肥料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内容 1、植物营养与施肥原理 植物体的组成成分,植物正常生长发育需要的养育元素的种类,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及 影响植物养分吸收的环境条件,介绍矿质营养学说、最小养分律等施肥原理 2、肥料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