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荷塘月色-PPT课件
合集下载
《荷塘月色》ppt课件29张
议
合作探究:重点研读四、五、六自然段
第4段 第5段
1.修辞格往往是由此及彼的联想,请归纳文中第 四段所写景物,完成表格并思考其运用了何种修 辞,达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2.第五段描写的月光有什么特点?请找出相关句 子进行赏析。
第6段
3.第六段写的是荷塘四周的景色,具体写了哪些景 物?它们有怎样的特点?
不能见一些颜色
链接:通感
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 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 交错,彼此挪移转换,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 【例子】
➢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 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宗璞《紫藤萝瀑布》
➢ 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
自主学习
思
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内心的不宁静?请找出来。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 己,到了另一个世界。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 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 不理。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享受了
导
学
一曲《荷塘月色》成就了歌坛的凤凰传
习 目 标
奇,一篇《荷塘月色》成就了文坛的朱自清。 “流过了四季,荷花依然香”,自1927年诞
生以来,《荷塘月色》传诵了八十多个春秋
,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它所描绘的唯
美意境:淡淡的月光,溶溶的月色,田田的
荷叶,静静的荷塘,浸润着作者淡淡的忧愁
与喜悦,给人一种素雅朦胧之美。
著有《朱自清全集》,代表作品:长诗《毁灭》、诗集《踪 迹》、散文《背影》等。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4.2《荷塘月色》(共27张ppt)
2 .“ 寂 寞 ” 一 词 用 得 很 妙 , 试 赏 析 其 妙 处 。 ( 4 分 )
“寂寞”一词词既写出了小路的寂静,又透露了作者孤寂的心境。(2分)作者 不说自己内心寂寞,而说小路“寂寞”,这是移情于物的写法。(2分)
3 .“ 这 是 独 处 的 妙 处 , 我 且 受 用 这 无 边 的 荷 香 月 色 好 了 ” 这 句 话 在 文 中 有 什 么作用?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6分)
●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 中。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 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新文化运动的统一战线发生分化,仍然坚守文 化批判阵地的知识分子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寂寞和凄凉,于是纷纷从斗争的 “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
● 层解:第四部分(第7-10段),写作者触景生情,联想到六朝采莲的热闹和江南 采莲的情景,最终他的思绪又回到现实生活中来。
这篇散文以作者夜游荷塘的行踪为线索,从“带上门出去” 写起,到“推门进去”收尾。作者在夜游荷塘的过程中时而 缓步前行,时而伫立凝想,把荷塘、荷叶、荷花和月光以及 远远近近的树木、山色等陆续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仿佛跟 着作者一路去观赏、领略“这无边的荷香月色”。作者委 婉细腻地描写了荷塘月色的恬静朦胧,抒发了自己不满黑暗 现实、向往自由光明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一个正直的知识 分子在那个时代里彷徨苦闷的心情。
● 作为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朱自清虽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他 始终抚平不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憎恶,内心始终是抑郁的。他在作品 中流露出的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正是 当时他苦闷心境的写照。
● 朱自清名、字的由来原名:朱自华据说自清的父亲十分喜欢苏东坡,于是,朱 自清出生后,其父就从苏东坡的诗句“腹有诗书气自华”中取“自华”二字, 作为儿子的名字。
“寂寞”一词词既写出了小路的寂静,又透露了作者孤寂的心境。(2分)作者 不说自己内心寂寞,而说小路“寂寞”,这是移情于物的写法。(2分)
3 .“ 这 是 独 处 的 妙 处 , 我 且 受 用 这 无 边 的 荷 香 月 色 好 了 ” 这 句 话 在 文 中 有 什 么作用?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6分)
●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 中。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 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新文化运动的统一战线发生分化,仍然坚守文 化批判阵地的知识分子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寂寞和凄凉,于是纷纷从斗争的 “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
● 层解:第四部分(第7-10段),写作者触景生情,联想到六朝采莲的热闹和江南 采莲的情景,最终他的思绪又回到现实生活中来。
这篇散文以作者夜游荷塘的行踪为线索,从“带上门出去” 写起,到“推门进去”收尾。作者在夜游荷塘的过程中时而 缓步前行,时而伫立凝想,把荷塘、荷叶、荷花和月光以及 远远近近的树木、山色等陆续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仿佛跟 着作者一路去观赏、领略“这无边的荷香月色”。作者委 婉细腻地描写了荷塘月色的恬静朦胧,抒发了自己不满黑暗 现实、向往自由光明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一个正直的知识 分子在那个时代里彷徨苦闷的心情。
● 作为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朱自清虽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他 始终抚平不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憎恶,内心始终是抑郁的。他在作品 中流露出的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正是 当时他苦闷心境的写照。
● 朱自清名、字的由来原名:朱自华据说自清的父亲十分喜欢苏东坡,于是,朱 自清出生后,其父就从苏东坡的诗句“腹有诗书气自华”中取“自华”二字, 作为儿子的名字。
14.2《荷塘月色》课件(共2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背景资料
探究 作者内心“颇不宁静”的原因。
对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愤懑;对政 局和个人前途的忧虑。 作为一名小资产阶级自由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产生 的苦闷彷徨。 源于家庭生活的困苦和诸多矛盾(父亲、妻子、孩子)。
源于作者的思乡之情,因为结尾作者说“这令我到底惦着 江南了”。
知识链接
博喻: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
说明一个本体。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
势。博喻能将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内涵从不同
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出来,使之更加丰富,多Fra bibliotek层次。
荷花
例如: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
知识链接
通感,也称移觉,感觉的转移,是描写事物时,将人们的各种
抓情语,明情感
找出能体现作者感情的语句,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过程。
1.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不宁静) 2.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寻宁静) 3.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
一世界里。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得宁静) 4.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
作业布置
• 课外阅读朱自清《哪里走》和《浆声灯影里的秦 淮河》。
fàn
zhuì shāo xì hān
梵婀玲 点缀 树梢 空隙 酣眠
2、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
第一部分(第1—3段) 写“观荷缘起”(情) 第二部分(第4—6段) 写“荷塘月色”(景) 第三部分(第7—8段) 写“月下遐思”(情)
第
课 文
三 章
解
读
1、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
《荷塘月色》ppt课件25张
散文的鉴赏技巧
1.读散文要识得“文眼” 2.读散文要抓住线索,
3.注意散文的表现手法,
4.注意展开联想,领会文章的神韵。 5.品味散文的语言。
听读课文
要求: ①找出表明游踪的词语 ②划出直接表明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 ③归纳作者的感情变化过程
思考探究
1.本文写了作者的一次月下散步的经历,作者为什么深更 半夜的时候去月下散步呢?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情)
课文中有哪些主要描写景色的语段?
第4段: 月色下的荷塘 第5段: 荷塘上的月色 第6段: 荷塘四周的景色
小煤屑路——幽僻、寂寞 荷塘四面树木——无月光的晚上阴森森的 荷叶——繁密,出水高,亭亭玉立 荷花——姿态各异,尽显秀色 荷香——随风飘荡,不绝如缕 荷波——疾如闪电
月光——清幽,如流水 青雾——薄如轻纱 树影——奇形异状、如画如乐 树缝灯光——没精打采 蛙叫蝉鸣——最为热闹
3、为什么认为“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明确:宁静只是片刻,热闹的蝉声与蛙声让作者想起江南
采莲的热闹,让作者走出宁静,回到家中,是谓触景生情。
4、作者为什么会“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呢?
明确:“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梦境般的荷塘岸边没有得到 排遣,就想靠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怀念来解脱。
——心里颇不宁静
文眼
是文中画龙点睛,揭示全篇主旨的关键性的语句。
表现了作者内心某种难以释怀的“不宁静的”情感, 交代游荷塘的原因,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思考探究
2.朱自清为什么心里不宁静呢? ——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
夜观荷塘的缘由 荷塘月色 采莲旧俗
• 月下荷塘: • 荷塘月色: • 荷塘四周:
时代背景:
所以在文章的一开始便有了一句:
14.2《荷塘月色》 课件(共3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月光。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 月亮的夜晚。
闰(rùn )
蓊蓊(wěng wěng)郁郁
弥( mí)望 点缀(zhuì)
袅娜(niǎo nuó)
霎(shà )时 脉脉(mò)
酣(hān)眠
峭楞楞(qiào léng léng)
倩(qiàn)影
梵(fàn)婀( ē)玲
妖童媛(yuàn)女
鹢( yì)首徐回
景
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于是作者写下了这篇
文章。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
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
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 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 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朱 自 清
朱自清在散文《春》中写道:“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 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 白的像雪。”
朱 自 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
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
作
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
④写荷波由近及远,用比喻、拟人。以“闪电”为喻,突出“波痕”的光泽与动态美。
“荷波”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 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
风致了。
艺术表现手法积累: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 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就是移觉。例:
闰(rùn )
蓊蓊(wěng wěng)郁郁
弥( mí)望 点缀(zhuì)
袅娜(niǎo nuó)
霎(shà )时 脉脉(mò)
酣(hān)眠
峭楞楞(qiào léng léng)
倩(qiàn)影
梵(fàn)婀( ē)玲
妖童媛(yuàn)女
鹢( yì)首徐回
景
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于是作者写下了这篇
文章。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
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
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 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 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朱 自 清
朱自清在散文《春》中写道:“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 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 白的像雪。”
朱 自 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
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
作
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
④写荷波由近及远,用比喻、拟人。以“闪电”为喻,突出“波痕”的光泽与动态美。
“荷波”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 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
风致了。
艺术表现手法积累: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 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就是移觉。例:
14.2《荷塘月色》课件(共4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
忽草
陷剔
忽透
现
分 析 ·荷塘美景
即用一连串的喻体,从不同 博 的角度,多方面描绘、说明
同 一 个本体,对本体极力铺
排渲染,突出其不同特点。
如如
刚碧 出天粒
浴 里粒
的 的的
美 星明
。星 珠
o
分 析 ·荷塘美景
用形象的语言,把一种感 官的感觉移用到另外一种 感官上。又称“移觉”。
分析 ·荷塘美景
暂得宁静
观荷塘
整体感知
作者为何“心里颇不宁静”?
●父子 矛 盾
由于朱先生和父亲的家庭之间有很大的矛 盾,所以心里颇不宁静。
●夫妻矛盾
他和妻子吵了架,心里很烦闷。想去荷塘 散散心,回味以前和妻子爱情的甜蜜。
●政治 原 因 作为文人的朱自清,他对革命没有深刻的 了解。但总是关心处于内忧外患中的国人。
朱
自
滑 寻宽耳中圣地,获得目下净土
乘凉 蒲蒲郁郁 独处 袅娜 要时 脉脉 梵婀玲
chéng
wěng
chǔ niǎo nuó shà mò fàn ē
先学检
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取 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 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不与黑暗 势力同流合污,便取《楚辞》中“宁廉洁 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字改名“朱 自清”,字“佩弦”。祖籍浙江绍兴。
情感:暂忘忧愁得喜悦 (淡淡的喜悦)
特点:幽美宁静
本段表面上没有写月色,但处处都有月色。
鉴
赏
月
光
和 影
影
上 的 月
分析 ·塘上月色
可否用“照”替代“泻”,用“漂”替代“浮”?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 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 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4.2《荷塘月色》(共42张ppt)
清华大学的知识分子吴晗等人看透了美国的险恶用心,组织清华学 者一起在一份宣言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坚决拒绝美国的“援助”的面 粉。当时,朱自清正患严重的胃病,身体瘦弱,经常呕吐,急需补充营
相关事迹
养。拒领救济粉会让朱自清和八个孩子生活更加困难。可是为了维护中 国的尊严,他坚决拒绝“赏赐”。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的签名之举是 正确的。我不应逃避自己的责任。”
1.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作者处于苦闷彷徨 中。 2.诗人顾念家中妻儿,又忧心国家政局,二者难以两全。 3.诗人身处异乡北平,处于政治风暴中心,他惦念故乡江南, 那个自古可以偏安苟活、适宜避世之所。 4.日美对文人的拉拢,例如 “救济粮”。
合作探讨
月下荷塘的美景使作者获得了片刻宁静,但蝉声和蛙声又 打破了他内心的宁静,作者的思绪由理想回到现实,似乎可以 收尾,为什么还要写一段描写古人采莲和记起《西洲曲》情景 的文字?
文章委婉细腻地描写了荷塘月色的恬静朦胧,抒发了作者 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光明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一个正直 的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里彷徨苦闷的心情。
(4)“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既是因回 忆而勾起了乡思,也含蓄地揭示了“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
描写古人采莲和记起《西洲曲》情景的文字深切而又微妙地反映了作者 想摆脱这种不宁静而又摆脱不掉的万分苦恼的心情。
小结:借景抒情
这篇散文以“我”夜游荷塘的行踪为线索,从“带上门出 去”写起,到“推门进去”收尾。在夜游荷塘的过程中,作者 时而缓步前行,时而停立凝想,一路上把荷塘周围环境、荷塘、 荷叶和荷花、月光以及远远近近的树木、山色陆续呈现在读者 面前,读者仿佛跟着他一路去观赏、领略“这无边的荷香月 色”。
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3):夜赏缘起 第二部分(4-6):漫步荷塘 第三部分(7-10):联想回到现实
相关事迹
养。拒领救济粉会让朱自清和八个孩子生活更加困难。可是为了维护中 国的尊严,他坚决拒绝“赏赐”。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的签名之举是 正确的。我不应逃避自己的责任。”
1.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作者处于苦闷彷徨 中。 2.诗人顾念家中妻儿,又忧心国家政局,二者难以两全。 3.诗人身处异乡北平,处于政治风暴中心,他惦念故乡江南, 那个自古可以偏安苟活、适宜避世之所。 4.日美对文人的拉拢,例如 “救济粮”。
合作探讨
月下荷塘的美景使作者获得了片刻宁静,但蝉声和蛙声又 打破了他内心的宁静,作者的思绪由理想回到现实,似乎可以 收尾,为什么还要写一段描写古人采莲和记起《西洲曲》情景 的文字?
文章委婉细腻地描写了荷塘月色的恬静朦胧,抒发了作者 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光明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一个正直 的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里彷徨苦闷的心情。
(4)“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既是因回 忆而勾起了乡思,也含蓄地揭示了“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
描写古人采莲和记起《西洲曲》情景的文字深切而又微妙地反映了作者 想摆脱这种不宁静而又摆脱不掉的万分苦恼的心情。
小结:借景抒情
这篇散文以“我”夜游荷塘的行踪为线索,从“带上门出 去”写起,到“推门进去”收尾。在夜游荷塘的过程中,作者 时而缓步前行,时而停立凝想,一路上把荷塘周围环境、荷塘、 荷叶和荷花、月光以及远远近近的树木、山色陆续呈现在读者 面前,读者仿佛跟着他一路去观赏、领略“这无边的荷香月 色”。
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3):夜赏缘起 第二部分(4-6):漫步荷塘 第三部分(7-10):联想回到现实
14.2《荷塘月色》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共24张ppt)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 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 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神往、羡慕、思念
为何不宁静?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之后, 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
整体把握,划分层次(每个层次用4-6字概括)
一(1—3) 观荷缘起(情)
二(4—6) 荷塘月色(景)
三(7—10) 月下遐思(情)
本文是按照什么线索展开的?
明线:作者的行踪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线:作者的心情
作者行踪
家
小煤屑路
荷塘
家
小煤屑路
家中 你读出了哪些信息?
根本原因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
寻 找 宁 静
自相矛盾?
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追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
求 自
自由随性
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
由
无拘无束
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
喜欢独处
独享美景
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找出相对行踪里直接描写作者心理感受的句子,并用 1-2个词语概括出作者心情。
朱自清
作者简介
朱自清
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
原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 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 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 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 字 “ 佩 弦 ” , 出自《韩非子.观行》:“董安 于 之 性缓,故佩弦以自急”意为弓弦常紧张,性缓者佩之 以自警。 中国近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神往、羡慕、思念
为何不宁静?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之后, 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
整体把握,划分层次(每个层次用4-6字概括)
一(1—3) 观荷缘起(情)
二(4—6) 荷塘月色(景)
三(7—10) 月下遐思(情)
本文是按照什么线索展开的?
明线:作者的行踪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线:作者的心情
作者行踪
家
小煤屑路
荷塘
家
小煤屑路
家中 你读出了哪些信息?
根本原因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
寻 找 宁 静
自相矛盾?
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追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
求 自
自由随性
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
由
无拘无束
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
喜欢独处
独享美景
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找出相对行踪里直接描写作者心理感受的句子,并用 1-2个词语概括出作者心情。
朱自清
作者简介
朱自清
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
原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 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 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 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 字 “ 佩 弦 ” , 出自《韩非子.观行》:“董安 于 之 性缓,故佩弦以自急”意为弓弦常紧张,性缓者佩之 以自警。 中国近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荷塘月色》课件(共23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荷塘月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是我们在初中时学过周敦颐的《爱莲说》。
文体知识—了解“散文”
散文线索的分类:
散文文体知识
事物形象、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感情变化、人物活动、事理
(荷花)零星点缀(拟人、比喻)多姿
(荷香)缕缕清香(通感)淡雅、宁静
(荷波)如闪电、肩并肩(比喻、拟人)快速、生机
(流水)看不见的 脉脉(想象) 虚写
静
动
喜悦
幽雅宁静
赏析第五段—塘上月色
1.作者用了哪些动词描绘月光形象,试举例分析。
②浮——写出了深夜水汽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的情状,描绘雾的轻盈飘逸之态。
知人论世——人物轶事
时代背景
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旧时代正在崩溃,新时局尚未到来。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但颓丧和骚动使得他们惶然,看不到前进的方向。 作者在此想躲开恼人的现实,求得短暂的安宁。可是现实并不允许他去实现自己的这么一丁点儿的愿望。
运用拟人手法,写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营造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赏析第四段—月下荷塘
月下荷塘
(荷叶)田田、亭亭;舞女的裙(叠词、比喻)密度和层次感 高而圆的姿态、动态美
重重、阴阴、隐隐约约
主旨归纳
作者通过委婉细腻地描写荷塘在月色下的景象,抒发了自己不满黑暗的社会现实、向往光明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里彷徨苦闷的复杂心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是我们在初中时学过周敦颐的《爱莲说》。
文体知识—了解“散文”
散文线索的分类:
散文文体知识
事物形象、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感情变化、人物活动、事理
(荷花)零星点缀(拟人、比喻)多姿
(荷香)缕缕清香(通感)淡雅、宁静
(荷波)如闪电、肩并肩(比喻、拟人)快速、生机
(流水)看不见的 脉脉(想象) 虚写
静
动
喜悦
幽雅宁静
赏析第五段—塘上月色
1.作者用了哪些动词描绘月光形象,试举例分析。
②浮——写出了深夜水汽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的情状,描绘雾的轻盈飘逸之态。
知人论世——人物轶事
时代背景
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旧时代正在崩溃,新时局尚未到来。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但颓丧和骚动使得他们惶然,看不到前进的方向。 作者在此想躲开恼人的现实,求得短暂的安宁。可是现实并不允许他去实现自己的这么一丁点儿的愿望。
运用拟人手法,写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营造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赏析第四段—月下荷塘
月下荷塘
(荷叶)田田、亭亭;舞女的裙(叠词、比喻)密度和层次感 高而圆的姿态、动态美
重重、阴阴、隐隐约约
主旨归纳
作者通过委婉细腻地描写荷塘在月色下的景象,抒发了自己不满黑暗的社会现实、向往光明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里彷徨苦闷的复杂心理。
《荷塘月色》(51张PPT)
塘周景色图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阴阴的 乍看像烟雾般
清幽 热闹
杨柳
树梢
远山
树缝
灯光
树上
蝉声
水里
蛙声
由远及近、由静及动
文章的画面美
树
本文的语言清新自然、生动凝练,请完成下列表格,赏析本文的语言之美。
2.析“语言之美”
原文美句
手法
效果
叠词
博喻
通感
动词
文章的语言美——叠词美
第4段:月下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荷塘上月色的朦胧美妙
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第7-9段:由荷塘的景色联想到江南采莲时的流风余韵,热闹喧哗的场景与此时幽静荷塘形成对比。
第10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迎接他的仍是一片寂静。
再读课文,梳理段落大意
自读全文,思考:
2、本文作者的行踪路线是什么?
家
小路
荷塘
( )( )
月光月影
如流水 静静地泻薄薄的青雾浮起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灌木的黑影 杨柳的倩影
光和影的和谐像名曲
虽是满月,却有一层淡淡的云
朦胧优雅
塘上月色图
文章的画面美
实
虚
实
虚
赏析第六段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情感归结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阴阴的 乍看像烟雾般
清幽 热闹
杨柳
树梢
远山
树缝
灯光
树上
蝉声
水里
蛙声
由远及近、由静及动
文章的画面美
树
本文的语言清新自然、生动凝练,请完成下列表格,赏析本文的语言之美。
2.析“语言之美”
原文美句
手法
效果
叠词
博喻
通感
动词
文章的语言美——叠词美
第4段:月下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荷塘上月色的朦胧美妙
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第7-9段:由荷塘的景色联想到江南采莲时的流风余韵,热闹喧哗的场景与此时幽静荷塘形成对比。
第10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迎接他的仍是一片寂静。
再读课文,梳理段落大意
自读全文,思考:
2、本文作者的行踪路线是什么?
家
小路
荷塘
( )( )
月光月影
如流水 静静地泻薄薄的青雾浮起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灌木的黑影 杨柳的倩影
光和影的和谐像名曲
虽是满月,却有一层淡淡的云
朦胧优雅
塘上月色图
文章的画面美
实
虚
实
虚
赏析第六段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情感归结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课件:第1课《荷塘月色》课件(共23张PPT)
l 彷徨苦闷却无不满
《荷塘月色》的主题是:表现了二十年代末,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朱 自清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而产生的彷徨、苦闷的思想感情。
他对当时的社会缺乏深刻的认识,想去认识却不能认清形成的矛盾。二 三十年代的知识分子都曾在的长夜中摸索过,探求过,苦闷过,即使鲁迅 这样伟大的作家也一度彷徨而不知路在何方。因此,朱自清先生的苦闷是 有代表性的,我们不能因为他对国民党抱有空想而批评他,也不能因他没 有参加无产阶级队伍而认为他缺乏勇气,那就不是历史唯物主义了。当然, 我们也没有必要硬说朱自清对蒋介石不满才写《荷塘月色》的,有人说本 文表现了作者向往光明,追求进步,则更是牵强附会了。
1 。给下列字注音
蓊蓊 弥望 琐屑
点缀 斑驳 脉脉
踱步 渺茫 独处
课堂练习
袅娜 顿时 倩影 和谐 参差 煤屑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义
幽辟 蓊蓊郁郁 袅娜 凝碧 风致 倩影
艳歌 弥望
脉脉 田田 参差 丰姿
消受 敛裾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
叶子出水很高 层层的叶子中间
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好像远处高 楼渺茫的歌声似的。
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 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凑着的名曲。
这两句是两种感觉的相通,即使用了“通感” 的修辞方法。
1
清(
香
嗅 觉
)
答案:
相通
歌 声
( 听 觉
)
时断时续,隐隐约约
光(
2
影
视 觉
)
相通 和谐
名(
曲
听 觉
)
通感:
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给人的感受 时,根据生活的逻辑,把听觉、视觉、 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沟通起来,凭借 各种感觉的相通,互相映照,互相补 充,从而具体表达感受,以增强语言 艺术感染力的修辞方法。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4.2《荷塘月色》(共23张ppt)
第5段:荷面描写
动静结合
荷塘上的月光 正侧结合
雾:薄、轻柔
叶子和花:白皙、朦胧 比喻 比喻
影:参差、和谐 通感
侧面描写
炼字品味美
月光 泻 写出了月辉照耀,一览无余的景象,化静为 动,有动感美。
青雾 浮 写出了雾的轻飘柔美,有状态美。 洗 写出了月色下叶花的洁白而鲜艳,有色彩美。
嗅觉
拟人
流水:脉脉
听觉
以无写有
博喻
使用多个喻体修饰同一个描写对象的写法称为博喻。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宋•贺铸•《青玉案》
博喻中的多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对本体进行全方位修饰, 而非同一角度的多次重复。
通感
又叫“移觉”。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将 人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 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 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式。
荷塘 月色
朱自清
贰
肆
目
录
壹
整
叁
总
体
结
知 人
把 握
深 入
巩 固
论
研
世
读
一
回
朱自清,著名诗人、作家、教授、
民主战士。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 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 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 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 灰心,保持清白,不与坏人同流合污, 便取《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 清”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 字“佩弦”。籍贯浙江绍兴,生于江苏 海宁。
第4段:月色下的荷塘
①写了什么景物? ②作者从什么感官角度出发去感受这些景物的? ③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④运用了什么手法?
14.2《荷塘月色》课件 (共47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
七、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
1、背诵第四、五自然段; 2、写篇读后感放在周记本上,不少于500字。
写了树色、远山、灯光、蝉声、蛙声。 写景的立足点是写树,描绘了淡月下树木 繁多蓊郁,树色阴暗迷蒙的特点。
原文探究
五、文本研读
朗读《采莲赋》《西洲曲》 思考:作者回家的路上,想到江南采莲的情景有什么 作用?
关于采莲的热闹、嬉戏的情景,进一 步反衬此时此地“荷塘月色”的“静”。 荷塘的美景引动作者内心的乡思,青年男 女美好的情思引发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 往之情。
荷 塘 月 色
描写荷花的诗句:
课前回顾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池》 宋·杨万里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纳凉》 宋·秦观
描写月色的诗句:
课前回顾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唐·李白
朗照:朗,明亮。明察,明鉴的意思。
文章结构: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观景前: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心
境:“颇不宁静”)(欲排烦恼,寻找宁静)
第二部分(2—3 自然段)去荷塘: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行 在小路时的感受。(小径漫步,表达感受) ——淡淡的哀愁
第三部分(4—6自然段)观荷塘:荷塘美丽的景色。/塘中的月色。 /荷塘 四周的景物。 (观景绘景,抒发情感)——淡淡的喜悦。
三、故事背景
三、故事背景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1925年暑假后,北京清 华学校加办大学部,成立国文系,俞平伯推荐朱自清为该 校教授。8月,朱自清来到北京清华大学任教,此时的他单 独而来,住在清华园的古月堂,家眷仍然留居白马湖。10 月20日,朱自清在《语丝》第48期中发表诗作《我的南 方》,表达对南方的怀念。“我的南方,我的南方,那儿 是山乡水乡!那儿是醉乡梦乡!五年来的彷徨,羽毛般地 飞扬!”此时距离他北大毕业,正好五年。1927年1月,朱 自清接着北来,住在清华园西院,从此定居北京。该年7月 创作了散文《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ppt课件27张
第14课荷塘月色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 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 么一去不复返呢? ——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 又藏在何 处呢? 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
——《匆匆》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 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 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写荷波,运用了拟人手法,写荷叶在微风吹动下,形成凝碧的波痕, 写出微风吹过处, 荷叶荷花颤动的情景,既有视觉形象,“叶子与 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 又有听觉形象, 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写出了荷塘富有生气的风 姿,营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写荷韵,作者把想象和所见相结合,“脉脉”本来是指默默地用眼 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的样子,这里用来写流水无声,池塘里的水在 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致”想象那叶子 底下的流水“脉脉”有情,言有尽而意无穷。 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 营造了恬静、雅致的氛围。
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本文写了朱自清一次怎样的经历? 月下散步。 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 因为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作者的行踪。 在文中找出体现作者行踪的词。 家—小路—荷塘—家。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总结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第2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行走在小路时的感受。 第4段:月下荷塘的美丽景色。 第5段:荷塘上的月色。 第6段:荷塘四周的环境。 第7—9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10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走到家中。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 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 么一去不复返呢? ——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 又藏在何 处呢? 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
——《匆匆》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 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 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写荷波,运用了拟人手法,写荷叶在微风吹动下,形成凝碧的波痕, 写出微风吹过处, 荷叶荷花颤动的情景,既有视觉形象,“叶子与 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 又有听觉形象, 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写出了荷塘富有生气的风 姿,营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写荷韵,作者把想象和所见相结合,“脉脉”本来是指默默地用眼 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的样子,这里用来写流水无声,池塘里的水在 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致”想象那叶子 底下的流水“脉脉”有情,言有尽而意无穷。 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 营造了恬静、雅致的氛围。
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本文写了朱自清一次怎样的经历? 月下散步。 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 因为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作者的行踪。 在文中找出体现作者行踪的词。 家—小路—荷塘—家。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总结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第2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行走在小路时的感受。 第4段:月下荷塘的美丽景色。 第5段:荷塘上的月色。 第6段:荷塘四周的环境。 第7—9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10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走到家中。
14.2《荷塘月色》课件(共2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③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 名曲。
明确:这是总写月光和月影。 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由视觉向听觉转移。月光与树影是宁静的,用 “名曲”来形容,将读者带入一种幻境,光与影的白黑色块,仿佛变成了 活泼的、跳跃的音符。这是化静为动的写法,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第6段,荷周美景,按什么顺序写的? 运用了哪些手法?作者情感有无变化?
荷塘月色
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 佩弦,号秋实。中国近代散文家、诗人、 学者、民主战士。
1916年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为了勉 励自己在学校保持清白,不与坏人同流合 污,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 乎”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 1925年担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题目解说:
思考探究
《西洲曲》本是用来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作者 却借用来表达什么感情?
借用青年男女的相思之情来表达思乡之情——“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也表达了自己对眼前的寂寞、毫无生机社会环境的不满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最后一句话“——这样想着,……,妻已睡熟好久了。”是否多余?
不多余。 1、照应开头,文章构成圆形结构。 2、以静写动,以环境的静来反衬作者内心的不宁静。 3、突出主旨,作者在月下荷塘的所见、所感、所思恍若一梦,但现实依旧, 愁不得解,突出文章“淡淡的哀愁”这一主旋律。
现实之后,还是“心里颇不宁静”。因此,这句话在篇首
如一锤定音,
。
5、提问:作者的心里为何“颇不宁静?”
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 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知识 分子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但颓丧 和骚动使得他们惶惶然,看不到前进的方向。
《荷塘月色》ppt课件36张
失宁静 失宁静 失宁静
知识积累
线索
概念 指事情可寻的端绪,路径,或贯穿于整篇文章的思路,脉络等。 根据内容分类: ①以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为线索; ②以时间顺序为线索;
分类 ③以空间变换作线索; ④以具体的事物或人物为线索; ⑤以思想(情感)变化为线索。 根据出现方式:明线、暗线
第2段写了什么景?有何特点?
思考探究
《西洲曲》本是用来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作者 却借用来表达什么感情?
借用青年男女的相思之情来表达思乡之情——“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也表达了自己对眼前的寂寞、毫无生机环境的不满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蓊蓊(wěng)郁郁
峭楞楞(qiào léng léng)
梵婀玲(fàn) 弥望(mí) 斑驳(bó )
初读课文,概括大意
第1段 第2段 第3段 第4段 第5段 第6段
第7-10段
月夜前往荷塘的缘由。 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月色下的荷塘。 荷塘上的月色。 荷塘四周的景物。 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小路上的景色: 小路(幽僻、寂寞) 树 (蓊翁郁郁) 月光(淡淡的)
“寂寞”一词移情于物,作者不直接 说自己内心寂寞,而说小路“寂寞”
--环境的寂寥,烘托抑郁心境
--浓重的夜晚气氛
--与作者的感情相合,心中淡淡的哀愁
小径漫步,勾勒荷塘轮廓,烘托心境
第3段写了什么内容?“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 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好了”一句有什么作用?
怀着这种孤独苦闷的心情,他写下了《荷塘月色》这篇散文。
字词积累
酣(hān)眠
煤屑(xiè)
幽僻(pì)
踱(duó)步
脉脉(mò)
霎(sh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 自 清
.
1
教学目标: 1. 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 文章的主旨
2. 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 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 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
.
2
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 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桨声 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是他散文 中的名篇。他的散文贮满诗意,文风清新、朴实、 纯正。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 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 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 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 《采莲赋》里说得好:
.
7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鹢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 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 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C、蓊郁(wĕng茂盛)厄梦(è可怕的)恩泽(zè恩惠)
D、袅娜(liăo luó柔美的样子)风致(zhì美的姿态)倏地(shù极快的)
二、找出构词方式完全相同的一组: B
A、参差、袅娜、蕴藏
B、恬静、摇撼、稀疏
C、弥望、绝望、苦涩
D、风姿、轻纱、渺茫
三、指出下面修辞手法有所不同的一句: C
A、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
3
一切景语皆情语
.
4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 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 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 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 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 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 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 的。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 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 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 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 ,像闪电般,霎时传 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的挨着,这便宛然有了 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 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乐曲
(通感)
从色彩美→ 幻觉美→ 语言美→ 形态美
刚与柔的对照 (线条的美节奏的美)
.
13
.
14
荷 画 面 是 —美丽的 美 塘 月 气 氛 是 —宁静的 静 色 格 调 是 —雅致的 雅
.
15
一、下列音、形、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A、弥望(mí 充满)倩影(qiàn美丽)风姿(zī姿态)
B、温馨(xīng芳香)宛然(wān仿佛)惊诧(chà惊奇)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 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 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 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 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 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 但热闹的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脉络:心里颇不宁静------觉得是个自由的人 -------我什么也没有 -
---想起采莲的事
分析思想感情:
对黑暗现实不满 -----寻求超脱----- 回到现实-- 对美好追求的寄托 不肯同流合
反映淡淡的哀愁
得到淡淡的喜悦
.
仍是淡淡的哀愁
11
折曲 折曲
田
羞袅
田
涩娜
荷塘上的月色
光:月光(泻)青雾(浮)叶和花(洗) 影:参差、斑驳、弯弯、稀疏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 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 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 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
6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 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 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 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 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 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 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1927年7月北京清华园
.
8
明线
游踪
暗线
情感
.
9
整体感知
找到文眼,理清感情脉络,理解 文章主旨
文眼:就是文中画龙点睛,揭示全篇旨趣的关
键语句。文眼有时出现在篇首,那后必有照应; 出现在篇末,那前必有伏笔;出现在篇中,那 必前有伏笔,后有照应。文眼一般在议论抒情 的语句中。
.
10
整体感知:
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B、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C、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 梵娥玲上奏着的名曲。 16
.
17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 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 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 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 5
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 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 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
1
教学目标: 1. 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 文章的主旨
2. 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 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 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
.
2
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 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桨声 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是他散文 中的名篇。他的散文贮满诗意,文风清新、朴实、 纯正。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 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 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 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 《采莲赋》里说得好:
.
7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鹢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 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 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C、蓊郁(wĕng茂盛)厄梦(è可怕的)恩泽(zè恩惠)
D、袅娜(liăo luó柔美的样子)风致(zhì美的姿态)倏地(shù极快的)
二、找出构词方式完全相同的一组: B
A、参差、袅娜、蕴藏
B、恬静、摇撼、稀疏
C、弥望、绝望、苦涩
D、风姿、轻纱、渺茫
三、指出下面修辞手法有所不同的一句: C
A、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
3
一切景语皆情语
.
4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 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 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 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 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 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 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 的。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 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 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 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 ,像闪电般,霎时传 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的挨着,这便宛然有了 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 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乐曲
(通感)
从色彩美→ 幻觉美→ 语言美→ 形态美
刚与柔的对照 (线条的美节奏的美)
.
13
.
14
荷 画 面 是 —美丽的 美 塘 月 气 氛 是 —宁静的 静 色 格 调 是 —雅致的 雅
.
15
一、下列音、形、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A、弥望(mí 充满)倩影(qiàn美丽)风姿(zī姿态)
B、温馨(xīng芳香)宛然(wān仿佛)惊诧(chà惊奇)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 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 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 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 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 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 但热闹的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脉络:心里颇不宁静------觉得是个自由的人 -------我什么也没有 -
---想起采莲的事
分析思想感情:
对黑暗现实不满 -----寻求超脱----- 回到现实-- 对美好追求的寄托 不肯同流合
反映淡淡的哀愁
得到淡淡的喜悦
.
仍是淡淡的哀愁
11
折曲 折曲
田
羞袅
田
涩娜
荷塘上的月色
光:月光(泻)青雾(浮)叶和花(洗) 影:参差、斑驳、弯弯、稀疏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 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 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 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
6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 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 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 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 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 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 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1927年7月北京清华园
.
8
明线
游踪
暗线
情感
.
9
整体感知
找到文眼,理清感情脉络,理解 文章主旨
文眼:就是文中画龙点睛,揭示全篇旨趣的关
键语句。文眼有时出现在篇首,那后必有照应; 出现在篇末,那前必有伏笔;出现在篇中,那 必前有伏笔,后有照应。文眼一般在议论抒情 的语句中。
.
10
整体感知:
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B、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C、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 梵娥玲上奏着的名曲。 16
.
17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 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 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 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 5
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 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 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