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合集下载

马原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第一篇:马原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认识和实践第一部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客体(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能动反映论的特点;理论意义。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

第二部分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一)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第三部分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如何理解科学的实践观(概念定义;基本要素;基本特征)关于认识本质的若干种看法(唯物/唯心;能动/被动)(一)从实践到认识认识运动的辨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有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直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辨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是相互渗透,相互傲寒,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他们截然分开。

感性认是相理性认识是辨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国度,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①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具体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具体表现在:正确的理论对实践起促进作用,错误的理论对实践起阻碍作用。

2、认识的本质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

主要表现在它们在内容、形式和特点上各不相同。

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赖的。

具体表现在: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

掌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理论上是反对哲学史上唯理论和经验论的思想武器,在实际工作中是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思想武器。

4、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及其意义。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就是毛泽东从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的角度概括总结出的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掌握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这一规律要求我们坚持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第二,这一规律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5、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6、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是①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

具体表现在它们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的属性。

②绝对真理的相对真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

具体表现在:一方面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任何相对真理之中都包含有绝对真理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③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掌握真理的绝对性的相对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2.1 认识的来源与方法我们常常说要去认识世界,改变世界,那什么是认识?认识来自于哪里,又会把我们带向何方呢?古希腊的柏拉图认为,人的认识只是有变化的不真实的现实事物,不能认识永恒的、真实的理念。

真实的理念在我们出生前就有了,我们只是忘却了。

所以后天的感官只是为了帮助我们获得丢失的记忆罢了。

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同样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则认为,人的思维和心灵就像是一块空白的蜡板,本身不会产生知识,而是从外部世界中获取知识的。

与之相类似的是英国经验论者约翰·洛克,他认为人天生的心灵好比白板,知识不是来自于天赋,而是来自于经验。

他甚至还把经验细化为两类:一是感觉,是指外部世界来源的观念;二是反省,是指反思自身得出的观念。

与此相反的是法国的笛卡尔,尽管也承认外部感觉和理性直观都能得到知识观念,然而他认为,感官会欺骗人,理性不会。

而理性本身又是源自于人类的天赋,所以他认为真正的知识只能来自于人的天赋观念,是人先天就具有的。

之前列举的思想家们尽管对知识来源的认可不同,但至少都是认为一定程度的知识是能被掌握的,而不可知论者甚至否认了认识的可能性。

譬如休谟,他认为人们目前的知识都来自于感觉,但感觉却不知来于何方。

事实上,他认为人们的认识完全局限于自身。

但是休谟的这种不可知论,早已被实践和科学驳斥。

在中国,毛泽东对认识作了这样的论述:“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

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

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1”这基本反映了马克思主义者对于认识来源的态度。

以往的唯心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主体是精神、意识,认识的客体是精神、意识的对象化。

而以往旧的唯物主义哲学则认为认识的主体是人,认识的客体是物质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主体是人,“当我说人的认识时,我并不是对于其他星球上的居民——对于他们,我没有荣幸去认识——有什么侮辱之意,而只是因为动物也是能够认识的,虽然其认识并非至上性的。

马克思主义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非知识性因素:情感和意志因素
(3)实践主体的基本形态 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人类主体
LOGO
100 | | | | | (因文续2你免您兑请相Q您发8由下马使50t12na8本Q共输可费换布百于3关的马 载o08ea7克用库费空次7有入安并评p04w能文K券文评思下度间克 正下_0aR1)装下论档君一喜主载确档论h86e1新载一 >载思价o2s48义券的欢浪而>推*m5p38已年格下 验感基 下主微产edo荐较财证谢本 载dna博生有阅义富高码支原人的值!持,理人财近读,,建概网富可给议论万会微兑将文您换信由档第使本员:评百..用.个度下图,星文载吧库特书立!以权一下,省定载还2方4式会元转交不!版权断人收罗精两大品类搜热免试门试资费3源帮免内助费畅容读 双手奉上,请及时续费哦!
越的自觉性和能动性,只把实践理解为单纯的
生物活动,一种趋利避害、自爱自保的行为,
如费尔巴哈。
LOGO
二、中国传统的知行观
1、知行观的由来
在中国哲学中,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总是被 表述为知与行的关系,知行是中国古代哲学中 的重要范畴,所谓“知行观”一直贯穿于中国 哲学史的始终。在《左传》和《尚书》里就已 经讨论过,“非知之艰,将在行之”(《左传·昭 公十年》),“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尚 书·说命中》)都是从知行的难易来分析二者的 关系。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 的提纲》中阐明了科学的 实践观。 (Theses On Feuerbach )
LOGO
*
1、马克思认为,人的活动本身应该理解为对象性活动。 即实践是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识、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 化为客观现实的活动,实践创造出属人的客观对象世界, 这是实践区别于自然物质形态和动物本能活动的特殊本质。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主观条件:人们要受到自己知识水平、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限制。 客观条件: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客观事物本身的发展及其本质暴露也有一个过程。
人们对滴滴涕的认识和使用
工业发展及其对自然的影响
认识运动总过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毛泽东Βιβλιοθήκη 认识 实践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01
02
03
实践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第一次飞跃
从实践到认识
第二次飞跃
从认识到实践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所以对于认识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动永远不会最终完成。
添加标题
01
02
03
04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完成第一次飞跃的基本条件
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要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他找到什么了? 人们也只有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接地同对象相接触,才能使对象的各种现象反映到头脑中来,形成一定的直接经验,并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 阿基米德 我找到了!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第2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第2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真理的相对性:人们在一定条 件下对具体客观过程及其发展 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
A、承认世界上尚有未被认识的事 物, 就必须承认真理的相对性 B、承认我们的认识尚有待于深化, 就必须承认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
(1)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A、相对包含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 任何相对真理之中都包含绝对真理的 颗粒 B、相对是绝对的一个成分,绝对真理通 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 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其次,人们的价值选择又不完全是 主观任意的,它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和制约,主要包括功利、情感、道德、 审美等主观性因素和社会历史条件等客 观性因素,所以人的价值选择既是多样 的,又是统一的,是多样性与统一性的 内在统一。
价值实现——价值是在主客体的 相互作用中生存的,是作为过程 而存在的,它要通过价值的实现 才得以完成,使潜在的价值变为 现实的价值。
辩析: 1、真理就是客观规律本身。 2、真理具有阶级性。 3、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4、真理是有用的,有用即是真理。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观的辩证法
真理的绝对性
A、任何真理都是包含在认识中的客观内 容,不能被推翻,这一点是无条件的, 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必须承认真理的 绝对性
B、人类按认识的本性是可认识无限发展 的世界的,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 限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无条件的, 承认世界的可知性就必须承认真理的 绝对性
主体
认识者,即社会的人。具有不断发展的 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包括个人、集体 和社会
客体 认识对象,即进入主体活动范围并与主
体发生作用的事物,包括自然、社会、 精神客体
主体和客体: 对象性的相互规定的关系
(1)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践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活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P64)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 相互作用的过程。(实践活动中的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 和认识活动的人。实践活动中的客体是指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 观事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的主要环节: 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际地作用于实践客体,通过一定的 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
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
真 理 的 检 验 标 准
件性。
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
值尺度的制约,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
一。(P80)
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 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
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认 识 是 主 体 对 客 体 的 能 动 反 映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P68)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继承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合理前提的
同时,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 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 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作为能动的反映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
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
价值评价的功能(P84) 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着激励、制约和 导向作用。 价值评价是推动着实践不断实现价值的 精神驱动力量。 价值评价作为实践的主体尺度是实践活 动发展的规范因素。 价值评价作为实践活动的目标是实践活 动发展的导向因素。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检验真理标准问题
权威标准
实用标准
真理原来是人造的, 是人造出来供人用的,是 因为它们大有用处,所以 才给它们以真理的美名。
孔子
亚里斯多德
胡适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真理的本性
• 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实践是检验真 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的特点
• 直接现实性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确定性:唯一性;最终一定能检验。
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非理性因素(情感、意志、幻想、 直觉、顿悟等)对认识具有激发和调控 作用。
要通向那些定律, 并没有逻辑的道路,只有 那种对经验的共鸣的理解 为依据的直觉,才能 得到这些定律。
第二次飞跃:从理论到实践 ——看是否得到预期的成功 ——意义更伟大
第一,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血的教训
1900年,生理学家肖特克和朗特斯脱发 现了人的血型由于红细胞所含“抗原”不同, 可以分成 A 、 B 、 O 三种类型。只有血型相应, 输血才会安全。 1910年,科学家强斯基和莫斯又发现了
AB 型血型。后来,陆续又发现 MN 、 P 、 RH 等 血型,总共已有10多种血型。从此,输血就 更安全可靠了。经过2000多年的探索,牺牲 了无数人的生命,人类终于弄清了血液这种 神秘的东西,进入了输血的自由王国。
真理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关系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具有 绝对 性的 真理
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
辩证转化
具有 相对 性的 真理
真理与谬误
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相符合、相一致。相符 合、相一致就是真理。谬误就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认识。
正确反映 主体 客体 歪曲反映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认识的本质和辩证发展过程。

在本质问题上,有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二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唯物主义哲学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应。

唯心主义哲学点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做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内心反省”的结果,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

虽然它们的说法和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本质上并没有差别,都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度,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

不能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否则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反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的错误。

4、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具有客观性,凡是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也是客观的。

5、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真理的绝对性就是任何真理都必然饱含着相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

真理的相对性就是据优先股地形的真理,之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具有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 物感觉、思 反映论 想 认识论
唯心主义先 感觉、思想 先验论 物 验论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 回答

(二)辨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
的不同回答
辨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主体
主体
实践
客体
客体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
不不 临登 深高 溪山 ︐︐ 不不 知知 地天 之之 厚高 也也 ︒︔
荀 子
“你要有知 识,你就得参加 变革现实的实践。 你要知道梨子的 味道,你就得变 革梨子,亲口尝 一尝。”
• 勾股定理 • 天花与牛痘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正确看待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 •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强调实践是认识的 来源的同时,认为间接经验也是我们获取 知识的主要途径。 •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源”和“流”的 关系。 从归根到底或最终源泉的意义上,一切知 识都来源于实践,来源于直接经验。
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认识主体 认识的主体、客体和中介
(1)自然性:认识主体是有血有肉的自然物。
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认识主体 认识的主体、客体和中介
(1)自然性:认识主体是有血有肉的自然物。
(2)社会性:认识主体是社会的存在物。
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认识主体 认识的主体、客体和中介
(1)自然性:认识主体是有血有肉的自然物。
自然客体
社会客体
精神客体
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认识中介 认识的主体、客体和中介
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 运用、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度和方法。
认识 主体
认识 中介

第2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PPT课件

第2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PPT课件

第一,认识是关于客观世 界的主观映象。
第二,认识能够提供客观 世界的正确映象。
.
26
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机械的反映论)
机械反映 论的严重
缺陷
一,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不了解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二,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离开了 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
.
27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能动、革命的反映论)
孟轲认为“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 而知者,其良知也。” 他说:“仁、义、礼、智,非 由外我也,我固有之也”。
.
22
休谟的“不可知论”
英国哲学家大卫 · 休谟认为,感觉是我们唯一 知道的东西,他同时认为没有理由断定感觉是对外 界物质对象的反映。他说:人心中从来没有什么别 的东西,只有感觉,而且人心也不能经验到这些感 觉与物象之间的联系。因此,外界物是否存在?外 界物又是怎样的?这些问题我们都是不知道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继承了旧唯物主义反 映论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
首先,它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 认为主体 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 上才产生了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其次,它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 认为认识是一 个由不知到知、由片面到全面、由浅入深的充满矛 盾的能动反映过程。
.
19
亚里士多德的“蜡块说”
古希腊最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感 官就像蜡块,外物在蜡块上印下的痕迹就是感觉, 它是以是否同外界物相符合为标准的。亚里士多德 虽然认为感官有认识能力,但这只是潜在的感觉, 只有当现实的感觉对象作用于感官时,才可能产生 现实的感觉。因此,人的认识过程中是被动的。
.
.
24
唯心主义认识论(先验论)

#马原笔记#第二章 第二节

#马原笔记#第二章 第二节

#马原笔记#第二章第二节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第二节真理与价值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一) 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本身是主观的客观:普遍有效的)经典真理观(看天):反映论、可知论、符合论(一元性)非经典真理观:共识论(集体知觉)马克思主义: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所谓正确反映,是指真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认识对客体本质和规律的符合、一致和接近。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与旧唯物主义真理观的“符合论”的区别:它认为真理与客观事物之间的符合关系,是建立在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基础上,是通过人的能动的反映活动而实现的,并且必然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而拓展和深化。

真理的客观性表现在:(以下答案不够完整,应从“客观是普遍有效”来解释) 1. 指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即真理作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本身也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2. 指真理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即真理之所以是真理,并不是因为某位天才人物决断,而是实践检验的结果,而实践本身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二)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p77-78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即具有确定不疑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

(具有可怀疑性)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1. 相互依存。

相互依存,是说人们对于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每一个正确认识,都是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的认识,因而必然是相对的和有局限的;但是,在这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它又是对客观对象的正确反映,因而它又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 相互包含。

相互包含,一是说,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真理性的相对性之中。

任何真理所包含的客观内容都只能使人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把握到的,都只是对客观世界及其事物的一定范围、一定程度的正确反映。

二是说,真理的相对性必然包含并表现着真理的绝对性。

第2章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全)

第2章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全)

实践客体的特点
客观性 对象性(进入主体的活动领域,是改造的对象) 社会历史性
愚公移山
飞船上“天”
人类登“天”
实践客体的形式
天然客体和人工客体 自然客体和社会客体 物质客体和精神客体
自然客体 社会客体
精神客体
(3)实践中介
实践中介是指把实践主体和实践客 体联系和沟通起来的各种工具、手段以 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1)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 验和发展。
亚里斯多德:不 同重量的物体下 落速度不同。
伽利略:不同重 量的物体下落速 度相同。
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 目的。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1、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 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实践 主体
实践 中介
实践 客体
实践中介的类型
A.物质工具
实践中介的类型 B.观念工具
实践中介的类型
C.语言符号工具
世界语言 民族语言 柴门霍夫
D.各种程序和规则
3.实践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1)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关系 (2)认识关系——反映和被反映关系 (3)价值关系——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 (4)审美关系——主体从客体得到美感的关系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实践、认识 、再实践、再认识, 这种形式,循环往复 以至无穷,而实践和 认识之每循环的内容 ,都比较地进到了高 一级的程度。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爱因斯坦:光既 有粒子性,又有 波动性。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从实践到认识
1、感性认识及其形式 2、理性认识及其形式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主体
实践
客体
客体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


认识的本质就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 动反映。 这种规定突出了以下特点: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反映论, 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反映论, 是辩证的能动的反映论。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实践
第一次飞跃
认识
第二次飞跃
实践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人类登上月球的 第一步,1969年
练习
认识的客体到底指的是什么,如:人的主观 精神,人的作品等是不是属于认识的客体。 有这么一道题:认识的客体是指() a、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 b、客观世界中的一切事物 c、已进入认识领域但尚未进入实践领域的事 物 d、进入实践领域并和主体发生关系的客观事 物
答案:B
鲸不是鱼类动物
鸟是长羽毛的动物 鸭子长羽毛
鸭子是鸟类动物
理性认识的特点
间接性
水果


理性认识的特点
男人
抽象
劳动 语言 思维 意识
社会关 系总和
抽 象 性
女人


多种具 体的人
友人
男人 女人 张三 李四
众人
舍象
理性认识的特点 一是间接性,即它不是人们在 接触事物中直接产生,而是在感 性认识基础上,经过头脑思维才 产生的对事物的间接反映。
表象
2、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 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 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三种 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
F=GM1M2/R2
我怎么看不见万有引力
理性认识的形式: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认识与实践第二节真理与价值第三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第二节真理与价值第二节真理与价值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一)真理及其客观性23、真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4、真理的一元性(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1、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相对性a2+b2=c2a2+b2≠c2确定性、无条件性绝对性近似性、有条件性相对性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真理与谬误1件的局限的。

错误的可能性,而且具备种种条件使这种可能变成现实。

2、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的前导,批判谬误可以发现真理。

要修正错误,在同谬误的斗争中发展真理。

(三)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三)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门捷列夫预言了类硼、类铝、类硅、类锆4个新元素的存在,预言经过实践得到证实。

(三)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1)确定性:(2)不确定性:真理的检验也有一个发展过程,是相对的、不确定UFO外星人茫茫宇宙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和不可知论;坚持实践标准相对性,有利于防止思想僵化。

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理论创新,坚持与时俱进,并且不断解决实践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体认为是有用、有意义的,即有价值的。

2、价值的特点最后,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是客观的。

2、价值的特点(2)(((二)价值评价及其特点2、价值评价的特点(2)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联系知识性益为转移,具有客观的确定性,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

用于客体,对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进行评判。

它根据主体的利益和价值需求来评判客体,则总是带有浓厚的情感和意志色彩,是一种主观性很强的认识,带有很强的个体差异性和相对性。

(3)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三)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3、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四)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辩证统一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辩证统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教学目的和要求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掌握实践、认识、真理、价值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

教学要点科学的实践观能动的反映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价值、价值评价和价值观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论与思想路线必然和自由关键词反映论实践认识真理价值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毛泽东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开篇设问并自答,“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

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

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这个问答开门见山,言简意赅,虽寥寥数语,却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阐明了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即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是关于人的认识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科学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第一节认识与实践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科学的实践观马克思、恩格斯以前的中外哲学都早已使用过实践的概念,并对这一概念作过很多论述。

如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实践被称为“践行”、“实行”或“行”,这里所说的“行”,虽然与“知”相对应,但主要是指道德伦理行为。

在西方哲学史上,一些思想家对实践的论述也有不少合理的因素。

但所有这些哲学都没有形成科学的实践观,都不理解实践的真正本质,不懂得实践在人类认识和整个社会生活中的决定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了哲学史上关于实践概念的合理因索,正确阐明了实践的本质及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个“包含若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献”中,阐明了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强调哲学的重要使命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人们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客观过程。

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要素,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实践的基本结构。

在实践活动中,实践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亊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担负着设定实践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

实践主体的能力包括自然能力和精神能力,精神能力又包括知识性因素和非知识性因素。

其中知识性因素是首要的能力,既包括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也包括对经验知识的掌握,非知识性因素主要指情感和意志因素。

实践主体有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人类主体三种基本形态。

实践客体是指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实践客体与客观存在的事物不完全等同,客观事物只有在被纳入主体实践活动的范围之内,为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并与主体相互作用时才成为现实的实践客体。

实践客体也有不同的类型:从是否为实践所创造的角度看,可划分为天然客体与人工客体;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两个领域相区分的角度看,可划分为自然客体和社会客体;从物质性和精神性相区分的角度看,可划分为物质性客体和精神性客体,等等。

实践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实践的中介系统可分为两个子系统:一是作为人的肢体延长、感官延伸、体能放大的物质性工具系统,二是作为人的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语言符号工具系统。

正是依靠这些中介系统,实践的主休和客体才能够相互作用。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包括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其中实践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与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首先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主体认识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

所谓认识过程,就是人们在改造客观对象的实践中能动地反映对象的过程。

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和改造,说到底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获得一定的价值。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这是因为:构成实践活动的诸要素,即实践的主体、客体和手段,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的水平、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此外,实践能够引起客观世界的某种变化,可以把人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给人们提供现实的成果。

实践的这一特征,把它同人的主观认识活动区别开来。

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能动性。

与动物本能的、被动的适应性活动不同,人的活动总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在人的实践活动结朿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作为目的在实践者头脑中以观念的形式存在着,这个目的决定着实践者的行为。

对此马克思曾经有过一个生动的比喻,说蜜蜂建造的蜂房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它在本质上只是一种本能活动,即使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髙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所以实践是人的自觉能动的活动。

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从一开始就是社会地进行的,任何人的活动都不能离开与社会的联系。

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总是社会的人,即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

实践的社会性决定了它的历史性,因为实践的内容、性质、范围、水平都是受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制约的,都是随着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因而实践又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实践。

人类的社会生活色彩斑斓,实践活动形式丰當多样。

毛泽东指出,“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

随着人与世界关系的发展,特别是随着社会分工的进步,人类实践的具体形式越来越多样化。

从内容上看,实践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即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

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扱基本的实践活动,它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满足人们物质生活资料和生产劳动资料的需要,同时生产和再生产社会的基本经济关系,由此决定着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

社会政治实践是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表现为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和政治活动。

人们在物质生产基础上,形成了复杂的社会政治关系。

与物质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相适应,社会政治实践的方式也是历史地变化的。

在阶级社会中,社会政治实践主要采取阶级斗争的形式。

科学文化实践是创造精神文化产品的实践活动。

科学文化实践有各种不同的形式,最重要的形式有科学、艺术、教疗等。

精神文化的生产不是一个纯粹的意识过程。

人类的任何实践形式无疑都离不开意识活动,但一种活动能否称为实践活动,关键是看它是否超出了纯粹的意识活动,是否改变了除实践主体的意识状态之外的其他存在物的状态。

科学文化实践也是如此,教师的教学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亊例。

以上三种实践类型既各具不同的社会功能,又密切联系在一起,其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在物质生产实践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受物质生产实践的制约并对其发生能动的反作用。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当代人类实践出现了新的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的发展特点,实践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而深入。

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当代社会开始产生一种新的实践形式,即虚拟实践。

虚拟实践是伴随信息化和网络化发展而产生的,其实质是主体和客体之间通过数字化中介系统在虚拟空间进行的双向对象化的活动,主要活跃于网络世界,具有交互性、开放性、间接性等特点。

虚拟实践的出现,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多样的自由空间,极大地提升了人的活动的自主性、创造性,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也带来许多新的问题。

必须看到,虚拟实践是社会物质实践的派生形式,只具有相对独立性,我们应当给予高度关注,加以合理引导。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这样一些人,问他们的思想、意见、政策、方法、计划、结论、滔滔不绝的演说、大块的文章是从哪里得来的,他们往往回答不出来。

为什么回答不出来呢?从思想方法上看,就是缺乏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常识,不懂得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准确把握对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

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

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

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他人则仍为直接经验。

就知识的总体说来,无论何种知识都不能离开直接经验。

但是人不能事事都靠直接经验,“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事实上多数知识都来自于间接经验。

因此,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努力学习,潜心实践,“一勤天下无难事”。

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从实践起步。

”问渠哪得淸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实践是认识的“源头活水”。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推动人类的思想进步和理论创新。

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正是古代水利工程、建筑、航海、战争等的需要,催生了古代的天文学、数学、力学等自然科学。

此外,人们认识发展的可能性及其实现的必要条件如经验资料、实验仪器和工具等,也是实践提供的。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实践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人们正是在实践的推动下,不断打破认识上的旧框框,突破头脑中的旧思想,引起认识上的新飞跃,从而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前进。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人们通过实践获得某种认识,不是“猎奇”,也不是某种“雅兴”,不是为科学而科学、为认识而认识,其最终目的还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以满足人们某种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自然科学研究的不断创新,目的是推动技术的更大发展,创造更丰富的物质财富,给人类带来更多的福扯。

社会科学研究的不断创新,目的是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建设社会的精神文明,创造更高质量的精神财富,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真理不是自封的。

“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

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毛泽东的这一论断表明,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总之,人的认识从实践中产生,服务于实践,随实践发展,并接受实践的检验。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其真理性的标准,实践决定认识。

所谓实践第一,理由就在这里。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观的能动反映认识是什么?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