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ppt
西方文论课件
代表作:
1. 《萨特:一种风格的起源》) 2. 《马克思主义与形式》 3. 《政治无意识:作为社会象征行为的叙事》,
4. 《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詹姆逊的后现代理论
►
►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
詹姆逊认为:后现代主义并不是一种美学风格或美学现象二十涵盖了新 的历史时期的文化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广大领域的一个历史整体表征,是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一种历史必然。 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特征: 1.深度模式的削平 2.历史意识的消失 3.主题的零散化 4.距离感的消失
含义: 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又称“批判的社会理论”是西方马克思主意思潮中 影 响最大的一个流派。法兰克福学派的名称来源于德国莱茵河畔法兰克福城 的一个“社会研究所“ 学派代表人物及观点: 本杰明:a.创造性的推出艺术生产理论 b.现代艺术(现代人的神话或反讽的乌托邦) 阿多尔诺:a.艺术已进入它的没落时代,对“文化工业”的批判。 b.否定的艺术与艺术的否定:为现代主义艺术辩护 马尔库塞:a.艺术应当用永恒的审美品质来说明 b.艺术的根本职能是维护高扬和解放人的主体性 哈贝马斯:a.“交往合理化”的文化美学
谢谢观赏
•
意识形态及代表人物
路易斯· 阿尔都塞(Louis Althusser,1918—1990) 法国著名哲学家、“结构 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出生于阿尔及利亚首都附近的比曼德利小镇, 其父是一家银行的经理。1924—1930年在阿尔及尔上小学。1930—1936年 在法国马塞上中学。因德国法西斯入侵而应征入伍,随军驻守布列特尼半岛。 1940年被德军俘虏,关押在集中营,直到战争结束才获释。1945年重返高等 师范学校,在哲学家巴歇拉尔指导下研究哲学。194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留 校从教,并于同年加入法国共产党。1962年升为教授,1975年通过答辩,又 被庇卡底大学授予文学博士学位。发表的主要著作有《孟德斯鸠、卢棱、马 克思:政治和历史》、《保卫马克思》、《阅读〈资本论〉》、《列宁与哲 学》、《自我批评》等 阿尔都塞对意识形态的独特理解:他关于意识形态的理论包括意识形态表 象体系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这两方面。一方面,他认为意识形态具有独特逻 辑和独特结构的表象体系是人们体验自己与自己的生存条件的想象性关系, 是一种无意识的客观结构而且是社会的历史生活的一种基本结构。另一方面, 认为意识形态是一套有其具体的实践和机构的物质体系强调了意识形态的物 质性和实践性各种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就是意识形态物质性的表现它包括教 会学校家庭政治组织通讯交往及文化设施等阿尔都塞认为:1.任何意识形态 都是受阶级利益支配的,因而不是对真实世界的描绘和反映。2.意识形态是 科学的对象。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ppt课件
第三章 形式的转移
• 随着欧洲马克思主义越来越不把经济或政治结构 作为其理论上关注的中心问题,它的整个重心从 根本上转向了哲学。
•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的那一代马克思主义知识分 子,从来没有被结合进中欧或东欧的大学体制中 去,他们都在党校或工人义务学校任教。列宁曾 在龙寿姆党校向布尔什维克工人讲过学。
• 在人和自然之间并不存在最初的统一;相反,匮 乏这一绝对事实决定了自然一开始便是“人的否 定”,反过来又决定了历史是一种反自然。反对匮 乏的斗争产生了劳动分工,并由此产生阶级间的 斗争,因此人的自身变成了人的否定。
• 总结一下使西方马克思主义自成一体的那些特点。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资本主 义先进地区无产阶级革命失败的产物,它是在社 会主义理论和工人阶级实践之间愈益分离的情况 下发展起来的。原先因帝国主义孤立苏联而造成 的这两者之间的鸿沟,由于苏联和斯大林领导下 的共产国际的官僚主义化而从制度上扩大并固定 下来。
• 安德森认为,在马克思主义文化本身之中有一种 内在因素起决定作用,使这种转移发生得如此普 遍和如此剧烈。
• 马克思早期著作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只是在第二 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时期里,才在当代马克思主义 范围内感受到的。
改变原因
• 这种改变方向的历史原因,并不是简单地在于西 方群众革命实践的缺陷。而是在于先进的资本主 义国家堵塞了社会主义的任何进展,这在某些根 本方面决定了这些社会内部的整个文化结构。
• 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哲学家使用的语言是空前 复杂而难懂的,实际上他们全都极度闭塞,对邻 国的理论文化一无所知。
• 最后,马克思把历史变革的原因归结于生 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涉及结构的主体) 和控制社会形态和历史进程而互相竞争、 互相倾轧的主体力量。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评理论 PPT课件
2、对现代人遭遇到普遍的文化困境的思考
表现: 一是传统的经济、政治、权力、技术等不再表现为 直接的、赤裸裸的外在强制力而对特殊阶级和阶层 进行统治和压迫,而是通过技术理性整合成一种无 所不在的、渗透到一切生存领域中的、总体性的、 内在的操控和统治机制。
二是文化的统治所形成的物化和异化的生存样态在 某些方面不同于马克思所描写的被自己的劳动产品 所压迫和统治的传统劳动异化。
8
以卢卡奇和葛兰西为代表的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主 要对第一次世界界大战后欧洲无产阶级革命失败教 训的总结,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化批判,他们把主要 精力放在阶级的意识形态上,强调意识革命和争夺 文化或意识形态的领导权。
而第二次世界大站之后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则逐步 把批判的视野从阶级的意识形态转向全社会普遍的 文化境遇上。(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 化批判理论
1
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演变
1923年,柯尔施和卢卡奇分别出版了《马克思主义 和哲学》和《历史与阶级意识》,标志着西方马克 思主义的诞生。
1930年,在《<马克思主义和哲学>问题的现状—一 个反批判》中最早使用了“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一术 语。
证法的历险》的著
10
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文化层面上批判了现 代社会各种有影响的社会力量和文化力量。
意识形态批判(操纵意识)
技术理性批判
(单面社会和单面人)
文化批 判对象
大众文化批判
(批量生产、标准 化、非创造性)
性格结构与心理机制批判
(异化)
11
霍克海默的批判理论
12
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
1、用“非同一性”代替“同一性” 阿多诺明确指出,否定的辩证法“怀疑一切同一性”, 主张非同一性。他说:“辩证法就是对非同一性的一 贯认识”。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列宁 PPT课件
第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把文艺遗产放在一 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考察,指出它的历史意义 和局限进。列宁认为“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 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 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列宁正是把 托尔斯泰的学说和作品放在他所处的186l一1905年 这期间俄国社会历史范围之内考察评价的。肯定托 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反映了时代特点,反映 了俄国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动力,它的力 量和弱点,反映了宗法农民的情绪和要求、弱点和 缺陷。同时还指出时代使托尔斯泰学说具有空想的 性质和反动的一面。
2 无产阶级文学的党性原则
3 A 写作事业是无产阶级整个事业的一部 分
4 B 自由的写作是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 务
5 C 党的出版物必须接受党的监督
6 D 写作事业具有特殊性
2
列宁
斯大林
3
二 列宁论列夫·托尔斯泰
1 写作背景
2 A 关于列夫·托尔斯泰及其创作
3 B 俄国的历史上三次革命:1825年的贵 族资产阶级革命;1861年的农民资产阶级 革命;1905年无产阶级革命
民主主义的和社会主义的即使是不发达
的文化成分,因为每个民族都有被剥削
劳动群众”
13
“他们的生活条件必然会产生民主主义的社 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但是每个民族也都有 资产阶级的文化”
3 列宁关于“两种民族文化”学说的现实意 义:在对待古代和外国文学遗产的时候, 要反对复古主义的同时也要反对虚无主义 的倾向
12
三 列宁的“两种民族文化”的学说
四 《关于民族问题的批评意见》
1 写作背景:20世纪初即第一次世界大战 前夜,欧洲战云密布,俄国革命转入低 潮,在文化战线上许多资产阶级学者鼓 吹建立“统一的民族文化”,其实质是 资产阶级的骗局,具有欺骗性和反动性, 列宁写作此文正是要批判这种观点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PPT课件
b,他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文化工业不仅 成为整个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一个组成部 分,同时还履行着现代资产阶级意识形态 的职能。对消费者来说,大众文化妨碍了 人们自主作出评判和与意识地决策的个体 的发展。如电视节目的主题几乎一律是反 极权主义的,这种表面的、公开的信息系 统使观众相信这个制度的自由性,而在同 时却用来指导受众接受隐藏的极权主义的 寓意,接受这个制度的客观性、合法化。
入理智之年。 (2)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大都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 • 双重幻灭”的境遇促使他们选择马克思主义 • 一重幻灭:对资本主义本身的幻灭。两次世界大
战的恶果带来了思考 • 二重幻灭:对苏联的幻灭。
6
• 西马发展的三个阶段 • (1)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阶段:20世纪
20-30年代,在社会主义国家和西方资本主 义国家的共产党内产生了一些与前苏联和 共产国际的“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有着很 大思想分歧的观点、理论和思潮。西方马 克思主义趋于形成。卢卡契、葛兰西、布 莱希特等是其代表人物。
24
马尔库塞对艺术的认识
• 艺术的特质 • 他认为艺术这个词不能用单纯的语言技巧来说
明,也不能用单纯的意识形态来说明,而应当 用永恒的审美品质来说明(也就是用美学的标 准)。他认为美学的标准就是审美形式的标准 (例如红楼梦之所以是艺术就是作者将现实的 社会内容转化成了审美形式。而这个审美形式 不仅指语言更重要的是指整个艺术作品。这样 整部艺术作品是以现实为基础,又是这个现实 的“对立物”。
28
• 他承认大众文化使文化享受退化为了文化 消费;大众文化的“商品偶像的风格”表 明了文化为集权服务的性质。但是他进一 步强调大众文化的价值评价主要取决于大 众传媒作为交往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而不仅仅是市场规律。
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 课件
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教学前言基本内容:述评国外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背景和发展历程、主要流派及思想家、基本思想、主要特点和社会意义等教学安排:首先总体上分析,以便有一宏观了解;继此,从历史阶段、重要性等角度选择部分思想流派和思想家进行具体深入的研讨。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观看录像、原著阅读、课程论文写作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40%(出勤、讨论、作业),期末占60%学习的有利条件和困难有利条件:西哲、马哲的学习基础及相关思维能力的训练困难:文化传统不同:与西方哲学(现代西哲)密切所处时代上的差异:社会环境的差异(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知识面有限: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文学、科社、社会学、宗教、历史等众多学科和领域概论背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背景和发展线索社会背景:理论背景:近代西方哲学等思想的困境从笛卡尔到黑格尔的整个近代哲学等思想有鲜明的特征:将主客二分法,主体性原则,理性主义,思辨性和抽象性(往将现实历史的实践关系颠倒为形而上学的理论关系,企图以纯粹理论路子来解决思想的客观性和真理问题)马克思主义与现代西方思潮是盟友,共同进行了终结和消解近代形而上学世界观和思维方式;有理论内容、形态和特征上共同点他们认为二者有原则性区别,马对近代西方哲学的批判和超越更坚决和彻底,所以也超越了现代西方哲学等思想。
现代西哲学都打着“拒斥形而上学“的旗帜,拒绝近代西方哲学的主体主义、理性主义,它们不再纠缠于形而上学的思辨,而企以各种形式回归人的现实生活世界。
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都如此,关注人的生活世界。
但现代西哲并没实现哲学的革命性变革,没有超越形而上学,只是以被肢解了形而上学残片反映现实生活世界,在这种已破碎的形而上学视域中,古典时代的理性蜕化为赤裸的非理性,主体性原则从人的思想和理论层次置换到人的生命和体验层次。
它们将人的生命体验,或先验化和存在论化,或将理性精神知性化和抽象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问题不在于要不要主体性原则和理性精神,而在于如何真正恢复人之为人的本质特征。
西方马克思主义PPT课件
第一章
第一节 卢卡奇
思想发展的历程
1、前马克思主义时期(1885—1918年)
简而言之,这个阶段是卢卡奇从文艺美学的研究走向 哲学、走向马克思主义的过程。
1910年,《现代戏剧发展史》;
1910年,完成《心灵与形式》,1911年德文版出版;
1916年,完成《小说理论》的写作;
1918年11月下旬,匈牙利共产党成立,卢卡奇在12月就加 入了匈牙利共产党。从此以后,共产主义信仰成为了他必 生的追求。
3、1976年,佩里·安德森在《西方马克思主 义》中进一步扩大了“西方马克思主义”这 一概念的所指范围。
2
导论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形成
和发展的社会人文环境
1、无产阶级革命的失败引起了人们对革命的主观前提、对马克思主义理 论本身的反思;
2、1932年,德文版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正式发表,带来了对马 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热潮;
三部分中,西方马克思主义重视的是后者,而且他们还从哲学的角度 来理解和阐释前两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他们不再认为它是概括、 总结了自然社会和精神领域的最一般规律的理论体系,而是明确地提 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社会、历史理论,而之所以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是因为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不在于它的一个个理论上的总结,或是完 备的理论体系,而在于其辩证法。
3、20-30年代,法西斯主义的兴盛迫使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们去追问法西 斯主义的根源,促成了弗罗伊德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相互渗透;
4、50年代,苏共二十大召开,引起了对马克思主义进行重新解释的潮流; 5、现代科技的发展引发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启蒙以来的科学技术的反思; 6、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长足发展,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门提出了关于发
问题:卢卡奇为何会从对文艺理论的研究走向哲学, 并最终走向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课件)
意识形态批判
强调意识形态在维护资本主义统治中的作用, 主张揭露和批判意识形态的虚伪性。
社会批判
关注社会不公和压迫现象,呼吁进行社会变革。
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
结构主义方法
运用结构主义方法分析社会现象,强调社会结构 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阶级斗争
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主张通过阶级 斗争推动社会进步。
03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观点
CHAPTER
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
存在先于本质
认为人的存在先于本质,人必须通过自己的选择和行动来定义自 己。
自由与责任
强调人的自由和责任,认为人应该对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责。
反对理性主义
批判理性主义,认为理性无法完全解释人的存在和意义。
法兰克福学派
批判理论
提出批判理论,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全面的批 判。
• 科技革命: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科技革命正在深刻改变着当代资 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科技革命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 ,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社会分化与不平等: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也面临 着社会分化与不平等加剧的挑战。贫富差距、城乡差距、教育差距等问题日益 严重,导致社会不公和不平等现象日益突出。
两者都强调事物发展的内在矛盾,但黑格尔辩证法将矛盾视为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而马 克思主义辩证法则将矛盾视为客观存在的物质力量。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
01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
盾运动推动社会历史发展。
02
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
西方马克思主义课件
第一讲国外马克思主义序言一、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不同路径1、国外马克思主义政党根据时代特征和本国实际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理论与实际的研究与创新;西方发达国家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与实际研究与创新;还有不少发展中国家。
2、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这里面包括从现代西方哲学来补充马克思主义和批判马克思主义;也有从现代西方哲学回到马克思主义。
3、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文本的研究。
二、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主要流派1、分析马克思主义:英国科亨(G·A·Cohen)运用分析哲学的方法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和马克思主义理论。
2、生态马克思主义:从资本主义主要是现代工业文明与生态危机的内在逻辑来批判资本主义,主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理论来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主要人物是法国的高兹。
3、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同情妇女的有关观点来抨击资本主义的压迫,认为妇女的真正解放只有实现马克思主义。
4、乌托邦马克思主义:认为乌托邦比苏联模式更接近社会主义。
5、后马克思主义:以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和批判解释学来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解读并得出新的理论。
代表人物詹姆逊、德里达。
6、市场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认为公有制与市场有机结合能同时达到公平与效率,并以此实现社会主义。
7、还有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实证马克思主义、世界体系的马克思主义。
三、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问题域:1、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如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等。
2、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性问题:马克思主义对当前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发展的现实意义。
3、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研究。
4、马克思主义与现代工业文明、经济全球化问题的关系。
5、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境遇和发展,特别是与现当代西方、东方思想的关系。
四、我们研究的方法和意义1、树立问题意识,立足于中国的实际情况,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上)课件
对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过度解读与评价
解读过度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对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解读往往过于强调其反叛和颠覆性,忽视了其 中的创新和实验性。
评价过高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对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评价过高,将其视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彻底颠 覆和超越,忽视了其中的问题和缺陷。
PART 05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未 来发展
跨学科研究的可能性
哲学与社会学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可以与哲学和社会学进行交叉研 究,探讨文学与社会结构、意识形态的关系。
文化研究
结合文化研究的方法,深入挖掘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文 化意义和价值观念。
心理学与文学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作家的创作动机和作品人物的心 理活动,揭示文学作品的深层心理结构。
对全球化时代的适应与调整
定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一种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潮,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强 调马克思主义与资本主义社会的结合,并对传统马克思主义进行批判和修正。
特点
西方马克思主义注重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强调意识形态、文化和心理层面 的分析,同时也关注工人阶级和其他社会群体的主体性和解放问题。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
文学作品来揭示社会的深层结构和动态。
促进跨学科研究
03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促进了文学、文化和社会学之间的跨学科
研究,推动了社会科学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PART 04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局 限性
过于强调阶级意识与政治立场
阶级意识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过于强调阶级意识,认为文学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忽视了文学的其他价值和功能。
1 2 3
20世纪初欧洲社会政治背景 一战后欧洲社会动荡不安,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 运动高涨,马克思主义在欧洲的影响力逐渐扩大。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现实主义文论PPT
•
于是,在七月革命的强烈反响之中, 在黑格尔哲学和歌德的诗歌——它被理解 为一种反教会的力量——的激励下,把海 涅和伯尔内当作榜样,把乔治·桑和拉蔼 尔看作缪司女神,一群年轻作家崛然而起; 他们不久就被标上了“青年德意志”的名 字。他们要把文学和生活交融在一起。他 们要求清除掉在宗教和道德中居主宰地位 的陈规旧习,要求两性间的结合和离异有 更为自由的形式,要求一种新的泛神论的 宗教。 • ——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的主流》 (第六分册青年德意志)第447页
席勒(1759-1805)
莎士比亚(1564~1616)
• 拉萨尔(Ferdinand Lassalle, 1825~1864) • 德国早期工人运动活动家,全德工人 联合会创始人。接受黑格尔的哲学体 系。1859年出版了历史剧《弗兰 茨·冯·济金根》。
• 《弗兰茨·冯·济金根》剧情: • 骑士济金根怀抱改造帝国、统一 国家的雄心大志。起初,他寄希望于 皇帝查理五世,希望在皇帝领导之下 实现民族统一的大业。可是,皇帝的 所作所为令他失望,于是他决定夺取 皇冠,依靠自己去实现理想。为此目 的他采取了迂回的策略,那就是,先 攻打一个帝国选侯,然后再去摘取皇 冠。可是,在攻打那个帝国选侯时, 他受到诸侯的联合围攻,终于兵败身 死。 • 《济金根》是一出历史悲剧。
马 克 思 与 燕 妮
马克思与燕妮在 孩子时就一直是 朋友。燕妮比马 克思大4岁。马 克思写了三本诗 集送给燕妮分别 是《爱之书》 (第一部)、 《爱之书》第二 部和《歌之书》。
•
马克思由于他具有特别敏锐和睿智 的头脑,从他与同时代人的接触中获得 了很多的启发。他采纳了鲍威尔的尖锐 的,甚至是可怕的宗教批判,把它当作 自己分析政治学-经济学等等的样板; 他接受了费尔巴哈对黑格尔哲学的系统 的改造,否认黑格尔思想是至高无上的, 而以一种彻底的人本主义为出发点;施 蒂纳是所有青年黑格尔分子中最具有否 定精神的一个,他使马克思不得不超越 费尔巴哈有点静止的人本主义;最后, 赫斯是德国共产主义思想的第一个宣传 者,他首先把激进思想应用在经济学方 面。 • ——戴维·麦克莱伦《青年黑格尔派与 马克思》第171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异化表现: • 1、劳动者与劳动对象在所有权上发生分离。 • 2、随着分工的发展,劳动者只是作为机械化的一部分被 结合到某一机械系统里去,他发 现这个机械系统是现成 的、完全不依赖于他而运行,他不管愿意与否必须服从它 的规律。 • 3、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即商品与商 品之间的关系。
• 伊格尔顿把文学艺术看成商品。 • 伊格尔顿认为,文学艺术之所以为商品,首先因为它是人 工产品;作家是创作者,同时也是出版公司的雇佣劳动者。 • 文学艺术也是社会生产。(是与经济基础关系最为简介的 社会生产) • 作者 —— 作品 —— 读者 • 生产 —— 商品 —— 消费者 • (改变艺术形式、艺术家和欣赏者的关系、艺术家之间关 系) • 洞察力资本主义社会中文学艺术作品的商品化特征。
布洛赫乌托邦式的幻想艺术理论
• 布洛赫(1885—1977), 德国,犹太人,主要著作: 《乌托邦精神》、《希望 的原理》 • 1、以“希望”范畴为核心的 乌托邦哲学 • 2、以“幻想”为核心的艺术 理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以“希望”范畴为核心的乌托邦哲学
• 《乌托邦精神》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 当时,他深感资本主义社会生活和文化市侩气与伪善性, 严重地压抑着人和人性,人们封闭于“此刻”的黑暗中,失 去了与世界抗争的力量。 • 他认为,资本主义从美学和人类学观点看已经丧失 存在 的价值和意义。
《希望的原理》
该书完成于20世纪50年代 中期。
• 1、“希望”是人的最本质的内容 与形式,从人类的大量的“希望” 的表现中发现人类走向完善的 趋势。
• 2、“希望”这种激情是最富有人 性的,仅为人所独有,使人面 向未来尚未产生或尚未被意识 到的东西,面向自由的王国, • 3、人的本质结构是“希望”,人 是正在走向某种超越自己的人, 是开放的、尚未完成的,这种 开放性植根于“希望”,是人的 内在需要。
• • • •
文学形式是这三种要素的统一体: 1、它部分地由一种“相对独立的”文学形式的历史所形成。 2、它是某种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结构的结晶, 3、它体现了一系列作家和读者之间特殊关系
• 作家对文学形式的选择并不是完全自由的,一方面受到意 识形态的制约,一方面受到文学形式的构成因素的影响。
• 三、艺术生产论
• 2、他与非理性主义思潮向抗,提出以科学和理性为基础 的新的艺术观。 • 科学与理性总是与上升阶级相伴而生,无产阶级要推动历 史的前进必然要高扬着科学与理性,以实现解释世界、改 造世界的伟大目标。艺术家只有用马克思科学思想才能更 深刻地认识复杂的世界。 • 3、布莱希特突出提出了艺术的教育功能。 • 艺术家必须用艺术的手段去描画世界图像和人类共同生活 模型,让观众明白他们的社会环境,从而能从理智上和情 感上去主宰它,以起到艺术的教育功能。
• 卢卡奇的“总体性”
• 1、总体之于部分的完全至高无上的地位。 • 2、总体是具体的,是社会和历史各种要素的辩证统一体,不论是生 产过程,还是社会进程的各个要素都只有放在社会历史总体性关联之 中才有意义。 • 3、我们可以通过对社会发展过程中具体发展显示出的特殊的定在性 去把握、认识总体。 • 4、总体性原则是对物化的扬弃。 • 卢卡奇强调总体性与人的主体性的本质关联,强调总体性所具有的主 客体统一的本质规定性。人不是作为片面的抽象的孤立的纯粹的物 (客体)而存在,而是作为历史的主客体的统一体而存在,丧失了这 种统一性,仅仅作为客体而存在时,那就丧失总体性,就是物化 • 在卢卡奇那里,总体性是历史的总体,是客体与主体的统一;具体的 总体,是直接性与中介性的统一;辩证的总体,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革命的总体,是过程与目标的统一。
•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之间共性: • 1、主张把文学作品放在社会历史、文化的大背景中加以 理解,反对把文学作品与社会历史割裂开来。 • 2、注意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中审视文学的 意识形态性质,高度重视文学艺术的社会功能。
• 异化 (aIienation):哲学和社会学的概念。它所反映的实质 内容,不同历史时期的学者有不同的解释。从马克思主义 观点看,异化作为社会现象同阶级一起产生,是人的物质 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 一种社会现象。 • 在异化活动中,人的能动性丧失了,遭到异己的物质力量 或精神力量的奴役,从而使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 片面发展,甚至畸形发展。
伊格尔顿的新马克思主义文论
• 英国,伊格尔顿(1943— ),《文学原理引论》、 《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 评》、《批评的功能:从 “观察家”到“后结构主义”》 • 1、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质 • 2、形式与内容 • 3、艺术生产理论
• 一、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质
1、伊格尔顿认为,文学理论还是文学批评不论显得多么公 允,从根本上说它们永远具有强烈的政治性。 2、一切艺术都产生于某种关于世界的意识形态的观念。 3、文学是意识形态的生产,是具有强烈的政治性。 a、文学作为意识形态,是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形成 的。 b、文学艺术又以其特殊的方式与维护、再生社会权利密切 联系。
法兰克福学派
• 法兰克福学派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最重要、影响最大一 个学派。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因为其主要成员均 为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成员而得名。 • 后被纳粹希特勒迫害而先后迁往日内瓦和美国,其理论影 响也日渐扩大。 • 战后,其成员回到德国,在法兰克福大学恢复研究所,培 养出第二代、第三代理论家,其发展在60年达到鼎盛时期, 70年日渐衰落。
• 2、布洛赫认为,艺术幻想实质是对白日梦的改造。 • 幻想和梦幻贯穿着走向美好未来的“希望”,是符合自然和 历史发展趋势的。 • 通过艺术改造、超越现实,走向完满未来的乌托邦精神。 • 3、布洛赫的音乐理论。 • 幻想性是音乐的主要特征,能使音乐具有指向未来、解释 趋势、造就新人的作用。
布莱希特以理性为本的戏剧理论
• 2、巫术说 • 卢卡奇认为,文学艺术的历史生成还借助于巫术的中介作 用。在无数活动中包含着尚未分化、以后会成为独立艺术 态度的萌芽。 • a、巫术模仿现实,与艺术对现实的艺术反映之间具有的 共同原理,揭示了审美活动产生、发展长期不可分割地隐 藏在巫术之中。同时,巫术与艺术的分化是客观的,是缓 慢的充满矛盾过程实现的。 • b、激发思想情感,原始人企图通过巫术操演征服自然, 而巫术操演在客观上操演者激发得如醉如狂。
卢卡奇的现实主义文论
• 卢卡奇(1885— 1971),匈牙利人, 《历史与阶级意识》 (西方马克思主义诞生 的标志)、《心灵与形 式》
• 1、艺术本质论——审美反映论 • 2、艺术发生——劳动与巫术统一论 • 3、艺术功能论——激发情感与认识世界统 一论
• 一、艺术本质论
• 1、卢卡奇强调,社会存在第一性原则,把人的心理看成 是第二性的,并随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坚持唯物论的 反映论,认为任何反映都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结合。 • 2、卢卡奇特别强调社会、人类和理论体系的整体性原则。 • 3、文学艺术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扥,作为意识形态是对 现实的一种能动性反映 • 4、艺术作品以人的世界为对象,是人的最高意识的表现, 其目的在于满足人的需要。
二、以“幻想”为核心的艺术理论
• 布洛赫的艺术理论是建立在他的乌托邦哲学也就是幻想哲 学的基础之上。“乌托邦”和“希望”体现了他对人的本质和 对人类社会的超前把握和幻想精神。 • 1、布洛赫将文学艺术的本质同幻想、同对世界审美的“超 前显现”联系起来。 • a、艺术能在“历史——存在”层面展现人类自我而的秘密, 也就是你人类的至善。 • b、艺术是以象征方式,隐约地显示人的内在世界在实现 自身本质的过程中对未来非异化的追求和渴望。 • c、艺术能揭示被隐匿的、尚未展现的意义,面向未来, 具有预测力 • 艺术是对世界、人的内心的未来发展的可能性超前显现, 是一种能揭示本质的幻想
• 三、艺术功能——激发情感与认识世界相统一
• 1、艺术家通过艺术形象,唤起情感,这种情感激发作用 使人体验到人的整体性,并从中获得新经验用于生活,努 力是人变成整体的人。(反资本主义异化) • 2、艺术通过情感激发作用和认识作用,使读者获得快感 和直接的共鸣,洞察生活的联系,扩大眼界,深化对世界 和对人自身的认识。
• 布莱希特(1896—1956), 德国人,主要著作《夜半 鼓声》、《四川好人》、 《母亲》《高加索灰阑 记》,它的剧作受到表现 主义的影响颇大,与布洛 赫一起为表现主义辩护。
一、具有鲜明无产阶级倾向的理性主义 艺术观
• 布莱希特生活于德国大资产阶级走向法西斯主义、两次世 界大战的动荡的 的社会。法西斯政权极力宣扬神秘主义 和信仰主义,鼓吹反理性主义和享乐主义,敌视科学与理 性。为此,布莱希特提出了一种具有鲜明无产阶级革命倾 向的、以科学和理性为基础的艺术观。 • 1、他强调艺术必须与无产阶级共命运,具有鲜明的无产 阶级倾向。 • 任何时代处于上升阶段的阶级都是推动现实发展的现金力 量,与这个阶级合作的文学艺术就是进步的文学艺术。无 产阶级正处于上升阶段,所以其文学艺术也是进步的。
• 二、艺术发生论——巫术与劳动的统一
• 卢卡奇说:“只有揭示劳动是人类形成的手段,在这里才 使问题根本地转向现实。……对人的生活的产生、形成和 发展,只有在与劳动的发展、与人征服周围环境、与人通 过劳动对自身的改造三者的相互关系中才能理解。” • 1、劳动说 • a、审美主体是在劳动过程中历史地生成。 • b、艺术创造的抽象形式与劳动相关(最初中国诗乐舞三 位一体的形式) • c、劳动促进生产力,使人有闲暇进行艺术创造
• 1、提出了一种“社会批判 理论”作为分析资本主义社 会、批判其异化和反人性 的武器。 • 2、该学派理论家广泛汲 取了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 理论、存在主义、弗洛伊 德精神分析学,企图调和 并综合这些理论,形成以 现代人道主义为核心的、 尖锐批判现代资本主义的 “社会批判理论”
• 3、艺术主张各不相同, 但在批判现代社会否定人 性、强调现代艺术具有反 抗社会、拯救人性、解放 人类的这个特殊只能上却 都基本一致,体现了鲜明 的反异化的社会批判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