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ppt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异化表现: • 1、劳动者与劳动对象在所有权上发生分离。 • 2、随着分工的发展,劳动者只是作为机械化的一部分被 结合到某一机械系统里去,他发 现这个机械系统是现成 的、完全不依赖于他而运行,他不管愿意与否必须服从它 的规律。 • 3、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即商品与商 品之间的关系。
• 二、艺术发生论——巫术与劳动的统一
• 卢卡奇说:“只有揭示劳动是人类形成的手段,在这里才 使问题根本地转向现实。……对人的生活的产生、形成和 发展,只有在与劳动的发展、与人征服周围环境、与人通 过劳动对自身的改造三者的相互关系中才能理解。” • 1、劳动说 • a、审美主体是在劳动过程中历史地生成。 • b、艺术创造的抽象形式与劳动相关(最初中国诗乐舞三 位一体的形式) • c、劳动促进生产力,使人有闲暇进行艺术创造
文学观察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是人们在特定时间和地点所 发生的具体社会关系的产物。
• 二、形式与内容(意识形态性)
• 1、内容与形式是有机统一,内容具有决定作用,但形式 也有能动作用。 • 2、文学形式具有意识形态性,意识形态的变化也会在文 学形式的变化方面充分表现出来。 • 例如,法国戏剧形式从古典主义悲剧向言情喜剧的转变, 就是贵族的价值观向资本主义价值观的转变在戏剧形式的 一种反映。
《希望的原理》
该书完成于20世纪50年代 中期。
• 1、“希望”是人的最本质的内容 与形式,从人类的大量的“希望” 的表现中发现人类走向完善的 趋势。
• 2、“希望”这种激情是最富有人 性的,仅为人所独有,使人面 向未来尚未产生或尚未被意识 到的东西,面向自由的王国, • 3、人的本质结构是“希望”,人 是正在走向某种超越自己的人, 是开放的、尚未完成的,这种 开放性植根于“希望”,是人的 内在需要。
西方马克思主义
• 在20世纪,有别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的诞生, 人们称“西方马克思主义”。 • 理论背景: • 1、20世纪初,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后匈牙利、奥地利和 德国相继发生革命,但都以失败告终。 • 2、斯大林模式引起西方共产党人的不满。 •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迅速发展,机 内“后工业化”时期,引起了社会结构、阶级结构、意识形 态等方面深刻的变化,反思马克思主义的合理性。
• 5、文学艺术作为一种审美反映,是反映现实与超 现实的辩证统一。
• a、审美反映必定侵染着艺术家的主观成分,艺术家的审美 趣味、思想情感等主管因素不可避免地伴随着整个审美反 映过程,是主客观结合的反映,也就超越了现实。 • b、审美反映饱含着主观辩证法的原则,文学艺术通过有 意识地截取、选择而超越客观现实。也就是在对现实的反 映过程中,艺术家有意识地强调某些要素,同时也忽视了 某些要素。 • c、审美反映是一种拟人化的反映,以人为中心(人的情 感、人的实践)
• 布莱希特(1896—1956), 德国人,主要著作《夜半 鼓声》、《四川好人》、 《母亲》《高加索灰阑 记》,它的剧作受到表现 主义的影响颇大,与布洛 赫一起为表现主义辩护。
一、具有鲜明无产阶级倾向的理性主义 艺术观
• 布莱希特生活于德国大资产阶级走向法西斯主义、两次世 界大战的动荡的 的社会。法西斯政权极力宣扬神秘主义 和信仰主义,鼓吹反理性主义和享乐主义,敌视科学与理 性。为此,布莱希特提出了一种具有鲜明无产阶级革命倾 向的、以科学和理性为基础的艺术观。 • 1、他强调艺术必须与无产阶级共命运,具有鲜明的无产 阶级倾向。 • 任何时代处于上升阶段的阶级都是推动现实发展的现金力 量,与这个阶级合作的文学艺术就是进步的文学艺术。无 产阶级正处于上升阶段,所以其文学艺术也是进步的。
布洛赫乌托邦式的幻想艺术理论
• 布洛赫(1885—1977), 德国,犹太人,主要著作: 《乌托邦精神》、《希望 的原理》 • 1、以“希望”范畴为核心的 乌托邦哲学 • 2、以“幻想”为核心的艺术 理论
1、以“希望”范畴为核心的乌托邦哲学
• 《乌托邦精神》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 当时,他深感资本主义社会生活和文化市侩气与伪善性, 严重地压抑着人和人性,人们封闭于“此刻”的黑暗中,失 去了与世界抗争的力量。 • 他认为,资本主义从美学和人类学观点看已经丧失 存在 的价值和意义。
《乌托邦精神》
• 1、该书并未提供一个乌托邦 蓝图,而是对乌托邦精神在当 代的可行性做出来论证。
• 2、强调认识乌托邦的主体, 是“尚未”实现的可能性的焦点。 • “尚未”是指现在尚不存在或仅 仅部分存在而在未来可能存在 或者完整存在的东西。
百度文库
• 3、人与世界均处于永远向未 来敞开的“尚未“完成的过程中, 人的本质不是生活在过去和现 在,而是生活早未来。
二、以“幻想”为核心的艺术理论
• 布洛赫的艺术理论是建立在他的乌托邦哲学也就是幻想哲 学的基础之上。“乌托邦”和“希望”体现了他对人的本质和 对人类社会的超前把握和幻想精神。 • 1、布洛赫将文学艺术的本质同幻想、同对世界审美的“超 前显现”联系起来。 • a、艺术能在“历史——存在”层面展现人类自我而的秘密, 也就是你人类的至善。 • b、艺术是以象征方式,隐约地显示人的内在世界在实现 自身本质的过程中对未来非异化的追求和渴望。 • c、艺术能揭示被隐匿的、尚未展现的意义,面向未来, 具有预测力 • 艺术是对世界、人的内心的未来发展的可能性超前显现, 是一种能揭示本质的幻想
•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之间共性: • 1、主张把文学作品放在社会历史、文化的大背景中加以 理解,反对把文学作品与社会历史割裂开来。 • 2、注意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中审视文学的 意识形态性质,高度重视文学艺术的社会功能。
• 异化 (aIienation):哲学和社会学的概念。它所反映的实质 内容,不同历史时期的学者有不同的解释。从马克思主义 观点看,异化作为社会现象同阶级一起产生,是人的物质 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 一种社会现象。 • 在异化活动中,人的能动性丧失了,遭到异己的物质力量 或精神力量的奴役,从而使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 片面发展,甚至畸形发展。
• 1、提出了一种“社会批判 理论”作为分析资本主义社 会、批判其异化和反人性 的武器。 • 2、该学派理论家广泛汲 取了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 理论、存在主义、弗洛伊 德精神分析学,企图调和 并综合这些理论,形成以 现代人道主义为核心的、 尖锐批判现代资本主义的 “社会批判理论”
• 3、艺术主张各不相同, 但在批判现代社会否定人 性、强调现代艺术具有反 抗社会、拯救人性、解放 人类的这个特殊只能上却 都基本一致,体现了鲜明 的反异化的社会批判色彩
伊格尔顿的新马克思主义文论
• 英国,伊格尔顿(1943— ),《文学原理引论》、 《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 评》、《批评的功能:从 “观察家”到“后结构主义”》 • 1、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质 • 2、形式与内容 • 3、艺术生产理论
• 一、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质
1、伊格尔顿认为,文学理论还是文学批评不论显得多么公 允,从根本上说它们永远具有强烈的政治性。 2、一切艺术都产生于某种关于世界的意识形态的观念。 3、文学是意识形态的生产,是具有强烈的政治性。 a、文学作为意识形态,是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形成 的。 b、文学艺术又以其特殊的方式与维护、再生社会权利密切 联系。
• 2、他与非理性主义思潮向抗,提出以科学和理性为基础 的新的艺术观。 • 科学与理性总是与上升阶级相伴而生,无产阶级要推动历 史的前进必然要高扬着科学与理性,以实现解释世界、改 造世界的伟大目标。艺术家只有用马克思科学思想才能更 深刻地认识复杂的世界。 • 3、布莱希特突出提出了艺术的教育功能。 • 艺术家必须用艺术的手段去描画世界图像和人类共同生活 模型,让观众明白他们的社会环境,从而能从理智上和情 感上去主宰它,以起到艺术的教育功能。
法兰克福学派
• 法兰克福学派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最重要、影响最大一 个学派。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因为其主要成员均 为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成员而得名。 • 后被纳粹希特勒迫害而先后迁往日内瓦和美国,其理论影 响也日渐扩大。 • 战后,其成员回到德国,在法兰克福大学恢复研究所,培 养出第二代、第三代理论家,其发展在60年达到鼎盛时期, 70年日渐衰落。
• 2、巫术说 • 卢卡奇认为,文学艺术的历史生成还借助于巫术的中介作 用。在无数活动中包含着尚未分化、以后会成为独立艺术 态度的萌芽。 • a、巫术模仿现实,与艺术对现实的艺术反映之间具有的 共同原理,揭示了审美活动产生、发展长期不可分割地隐 藏在巫术之中。同时,巫术与艺术的分化是客观的,是缓 慢的充满矛盾过程实现的。 • b、激发思想情感,原始人企图通过巫术操演征服自然, 而巫术操演在客观上操演者激发得如醉如狂。
卢卡奇的现实主义文论
• 卢卡奇(1885— 1971),匈牙利人, 《历史与阶级意识》 (西方马克思主义诞生 的标志)、《心灵与形 式》
• 1、艺术本质论——审美反映论 • 2、艺术发生——劳动与巫术统一论 • 3、艺术功能论——激发情感与认识世界统 一论
• 一、艺术本质论
• 1、卢卡奇强调,社会存在第一性原则,把人的心理看成 是第二性的,并随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坚持唯物论的 反映论,认为任何反映都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结合。 • 2、卢卡奇特别强调社会、人类和理论体系的整体性原则。 • 3、文学艺术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扥,作为意识形态是对 现实的一种能动性反映 • 4、艺术作品以人的世界为对象,是人的最高意识的表现, 其目的在于满足人的需要。
• • • •
文学形式是这三种要素的统一体: 1、它部分地由一种“相对独立的”文学形式的历史所形成。 2、它是某种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结构的结晶, 3、它体现了一系列作家和读者之间特殊关系
• 作家对文学形式的选择并不是完全自由的,一方面受到意 识形态的制约,一方面受到文学形式的构成因素的影响。
• 三、艺术生产论
• 卢卡奇的“总体性”
• 1、总体之于部分的完全至高无上的地位。 • 2、总体是具体的,是社会和历史各种要素的辩证统一体,不论是生 产过程,还是社会进程的各个要素都只有放在社会历史总体性关联之 中才有意义。 • 3、我们可以通过对社会发展过程中具体发展显示出的特殊的定在性 去把握、认识总体。 • 4、总体性原则是对物化的扬弃。 • 卢卡奇强调总体性与人的主体性的本质关联,强调总体性所具有的主 客体统一的本质规定性。人不是作为片面的抽象的孤立的纯粹的物 (客体)而存在,而是作为历史的主客体的统一体而存在,丧失了这 种统一性,仅仅作为客体而存在时,那就丧失总体性,就是物化 • 在卢卡奇那里,总体性是历史的总体,是客体与主体的统一;具体的 总体,是直接性与中介性的统一;辩证的总体,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革命的总体,是过程与目标的统一。
• 2、布洛赫认为,艺术幻想实质是对白日梦的改造。 • 幻想和梦幻贯穿着走向美好未来的“希望”,是符合自然和 历史发展趋势的。 • 通过艺术改造、超越现实,走向完满未来的乌托邦精神。 • 3、布洛赫的音乐理论。 • 幻想性是音乐的主要特征,能使音乐具有指向未来、解释 趋势、造就新人的作用。
布莱希特以理性为本的戏剧理论
• 伊格尔顿把文学艺术看成商品。 • 伊格尔顿认为,文学艺术之所以为商品,首先因为它是人 工产品;作家是创作者,同时也是出版公司的雇佣劳动者。 • 文学艺术也是社会生产。(是与经济基础关系最为简介的 社会生产) • 作者 —— 作品 —— 读者 • 生产 —— 商品 —— 消费者 • (改变艺术形式、艺术家和欣赏者的关系、艺术家之间关 系) • 洞察力资本主义社会中文学艺术作品的商品化特征。
• 三、艺术功能——激发情感与认识世界相统一
• 1、艺术家通过艺术形象,唤起情感,这种情感激发作用 使人体验到人的整体性,并从中获得新经验用于生活,努 力是人变成整体的人。(反资本主义异化) • 2、艺术通过情感激发作用和认识作用,使读者获得快感 和直接的共鸣,洞察生活的联系,扩大眼界,深化对世界 和对人自身的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