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礼仪学复习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提升能力 第 1 页 (共 27 页) 知识改变命运
第一章 现代礼仪学的研究对象一、单选1、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中的“礼”的含义是广义泛指西周社会的礼 。
2、孔子说”殷因夏礼”,其中有“礼”指的是狭义,指社会制度或典章制度。
3、“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然后行》”《礼记·中庸》中的“礼仪”意为礼的纲目。
4、“礼仪卒度,笑语卒获”《诗经·小雅·楚茨》中的“礼仪”意为古之祭祀之仪式 。
5、我国古代的三纲五常中五常,除仁、义、智外,还有礼与信。
6、我国儒家经典著作中《周礼》是专用谈政治制度的书。
7、《礼仪》中的概念为礼节仪式。
8、“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礼应理解为礼物、献礼。
9、礼仪学这门学科最重要的基本概念是礼仪。
二、多选1、礼仪学有关理论的探讨包含有研究对象、礼仪的历史、礼仪的性质、礼仪构成要素、礼仪规律、社会主义礼仪的基本原则 。
2、我国古代“礼”概论基本含义有典章制度、礼节仪式、道德规范。
3、在书中“仪”的概念为法度 准则;容貌 风度;典范 表率理学;形式 仪式 ;礼物。
三、填空题
1、三纲指_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_。
2、三礼是指《周礼》《仪礼》《礼记》等三部讲述儒家经典著作。
3、礼是礼仪学这门学科的核心概念,礼仪是这门学科重要的基本概念。
礼仪的概念是以礼的概念为前提条件的。
4、“礼仪”一词,早在《 诗经 》和《 礼记 》中就已经出现了
5、英语表示礼仪的单词是“ETIQTTE ”它泛指_人际交往通行证_。
6、礼仪学研究对象或研究内容包括理论探讨和实际应用两个方面。
7、礼仪学的研究研和运用,只有贯彻贯彻理论结合实际的原则,才能取得理想的效应和丰硕的成果。
8、现代礼仪学的核心概念是礼的概念,其它基本概念还有礼、仪以及礼貌、礼节等。
9、在“仪表堂堂”中,“礼”的概念为容貌和风度。
10、在现代“礼仪小姐”、“礼仪先生”称谓中,仪的定义为典范和表率。
11、礼仪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伴随着人类社会一起产生并民展起来的。
四、名词解释
1、礼:指特定的民族、人群或国家基于客观历史传统而形成的,以确立、维护社会等级秩序为核心内容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典章制度、行为方式。
2、礼仪:则是在社会生活中的约定俗成的,符合礼的要求、维护礼的精神,指导、协调人际关系的行为方式和活动形式的总和。
礼仪的具体体现和表现形式有:礼节、礼貌、仪表、器物、服饰、标志、象征等。
3、礼仪学:是研究礼仪的性质、构成、规律和基本原则以及一般性的礼仪规范的一门科学
4、社会等级:通常是指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中一定的社会集团,这些集团的成员依据国家的成文不或不成文法规定而享有某种特权。
五、简答题1、分辩礼貌、礼节与礼仪。
答:礼貌是指语言动作(还包括表情)谦虚恭敬的表现,如有礼貌、讲礼貌。
礼节是指表示尊敬、祝颂、哀悼之类的各种惯用形式。
礼仪则是在社会生活中的约定俗成的,符合礼的要求、维护礼的精神,指导、协调人际关系的行为方式和活动形式的总和。
礼仪的具体体现和表现形式有:礼节、礼貌、仪表、器物、服饰、
学习提升能力 第 2 页 (共 27 页) 知识改变命运
标志、象征等。
2、简述等级与阶级的关系。
答:社会等级和阶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阶级表现为等级。
比如奴隶社会的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可以说是两个不同的阶级;但等级不一定表现为阶级,如我国封建社会不同的官员等级并不是不同的阶级。
3、简述礼仪的内涵与外延。
答:礼仪”的内含是:指礼仪是社会活动和人际交往的规范、准则、方式,或形式或程序,是在社会交往过程中约定俗成的结果,具有指导和协调人际关系的作用。
9、“礼仪”的外延是:指礼仪包括礼节、礼貌、仪表、仪式、器物、服饰、标志、象征。
第二章 礼仪的起源与发展一、单选1、有关原始氏族的“司礼”的陈述,正确的是负责主持节日、庆典等仪式。
2、原始社会的礼仪中最突出的是各种崇拜的礼仪3、《礼记》所载孔子所描绘的“大同世界”指的是原始社会。
4、禘祭是指古代帝王追祭始祖之先的一种宗庙祭祀礼仪。
5、我国古代的“吉礼”是指祭祀的典礼。
6、曾接见英国公使马尔戛尔尼,要求其行三跪九叩礼的清朝皇帝是乾隆 。
7、资本主义礼仪的显著特征是既文明又不文明。
8、原始社会形态在中国解体于公元前二千年左右的夏代。
9、在母系氏族的原始社会中,母舅代表着家族的纪律、权威及执行权利的原则。
10、礼仪在原始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可从司仪的显赫地位得到证明。
11、舞蹈是美洲土著的一种敬神仪式,也是各种宗教庆典中的一项节目。
12、原始社会礼仪的全民意向特征是十分鲜明的。
13、《商书•盘庚中篇》中“秦畜汝众,汝当作我畜民”中的“众”,“汝”特指奴隶。
14、校阅、出师、气师、致师属于古代五礼中的军礼。
二、多选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的意识,决定于生活条件、社会关系、社会存在。
2、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指出人类原始社会经历的两大阶段是蒙昧社会、野蛮社会。
3、原始社会礼仪中崇拜礼仪有图腾崇拜、自然崇拜、英雄崇拜、神灵崇拜。
4、易洛魁人自然崇拜观念的有大神、恶神、雷神赫诺、风神盖奥、三姊妹神。
5、属于古代“五礼”的有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6、属于嘉礼的有冠礼、婚礼、投壶礼、射礼、立储。
7、奴隶社会礼仪的特征是尊君观点、强制与不平等 、妇女地位下降三、填空1、礼仪起源于人类社会。
2、关于礼及礼仪的起源,我国古代的荀子有所谓的“圣王” 的理论。
3、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摩尔根在其著作《 古代社会 》中,描述了北美印弟安人易洛魁部落的大量原始礼仪。
4、奴隶社会的礼仪体现和维护的是奴隶主统治阶级 的利益。
5、奴隶社会的礼仪被 奴隶社会君主贵族垄断,神权与政权合一,是以尊君为核心的礼仪。
6、我国奴隶社会的以女性奴隶殉葬的制度,反映了当时的妇女地位下降情形。
7、“五礼”是指 吉 、凶 、宾 、军 、嘉 等五种我国奴隶社会的礼仪、制度。
8、封建统治者将奴隶社会的尊君观念演绎为“ 君权神授说 ”的完整理论体系。
9、封建社会礼仪的平等表现为 尊君抑臣 、 尊夫抑妇 、尊父抑子和 尊神抑人的礼仪体系和特征。
10、封建礼教对妇女的要求被统称为“ 三从四德 ”,它在宋
学习提升能力 第 3 页 (共 27 页) 知识改变命运
代趋于完整和严格。
11、我国古代的殉葬制,始于 原始 社会,以人殉葬,是 奴隶 社会残酷、野蛮的一个重要表现,封建时代有所缓解,但到了 明代 又死灰复燃。
12、封建专制统治者习惯于以我为中心,表现在礼仪上就是 顽固的封闭性 和自我中心论。
13、礼仪作为人类社会的 行为规范 ,是与人类社会同时产生,同步发展的。
14、礼和礼仪的形成,必然是一个从无到有,由 初级 到 高级 ,由零碎到整体的渐进过程。
15、礼仪决不是个别人创造的结果,只能起源于原始社会中 人与人 之间的交往。
16、原始社会礼仪的内容广泛,而以各种 崇拜 尤为突出。
17、人类发展进入奴隶社会后,礼仪便开始了在 阶级对立 的社会中曲折发展的历史。
18、 神权 和 政权合一,使原始社会礼仪被改造为以尊君为核心的礼仪。
19、封建社会的礼仪除沿袭了奴隶社会礼仪的三个特征外,还表现出两个显著特殊点:伪善 和 封闭 。
20、资本主义社会的礼仪有人也称为“文明礼仪”。
四、简述1、简述原始社会的礼仪特征。
答:(1)礼仪在社会生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
人类原始社会历经了蒙昧社会性和野蛮社会两个大的阶段。
(2)礼仪内容广泛,而以各种崇拜尤为突出。
原始社会礼仪在原始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是存在的,而最突出的则是各种崇拜的礼仪。
如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神灵崇拜、英雄崇拜等。
(3)礼仪活动具有明确的实用动机。
如部落会仪的开幕式、名字、氏族等(4)礼仪的等级观念是民主、平等的。
这是原始社会礼仪的一个鲜明显著的特色。
2、简述奴隶社会的礼仪特征。
奴隶社会礼仪在体现和维护奴隶主统治阶级利益方面,有三个十分显著的特征。
(1)原始社会礼仪的全民意向被奴隶社会礼仪的尊君观点所取代。
如我国古代的三大祭礼为例,无论祭天神、地祭祗,还是祭人鬼,尤以对人鬼的的崇拜,强烈地显示了氏族社会的全民意向。
原始社会全民性的礼仪被奴隶社会的君主贵族所垄断;神权和政权合一,使原始礼仪被改造以尊君为核心的礼仪。
(2)原始社会礼仪的民主、平等精神被奴隶社会礼仪的强制与不平等所取代。
(3)妇女地位下降,得不到起码的尊重。
妇女地位的下降在原始社会的末期已经开始出现,但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则从奴隶社会开始。
如我国古代的殉葬又以女子为多。
封建社会的礼仪除了沿袭奴隶社会礼仪的三个特征之外,封建社会的礼仪还表现出两个显著的特点:伪善和封闭。
伪善是封建礼仪的重要特点。
封闭是封建礼仪的又一个显著的特点。
3、简述资本主义社会的礼仪的特征。
答:资本主义社会的礼仪,有人称这为“文明礼仪”。
既文明又不文明,这是资本主义礼仪的显著特征。
资本主义礼仪的这种深刻的无法摆脱的内在矛盾,是由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所决定的。
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1)资本主义奉行“一切人生而自由平等”的原则,但又不能真正做到“一切人生而自由平等”。
2)资本主义社会具有强烈的民族利己主义的动机,各国资产阶级统治者不但不会无条件地将所谓“自由、平等、博爱”普施于其它民族和国家,而且始终没有停止过
学习提升能力 第 4 页 (共 27 页) 知识改变命运
对其它民族和国家的军事侵略和经济渗透。
资本主义社会礼仪的特征:(1)非全民意向;(2)强制与不平等性;(3)妇女不受尊重;(4)伪善性;(5)既文明又不文明,这是资本主义礼仪的显著特征。
在伪善这一点上,资本主义社会的礼仪与封建礼仪也是一脉相承的。
资本主义礼仪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带有强制性质的礼仪。
第三章 礼仪的性质一、单选1、“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右知也。
”(《论语·为政》)说明了包含礼仪在内的礼制是推陈出新2、60年代西方“嬉皮士”运动的错误实质是蔑视和否定一切传统礼仪。
3、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构成的“V ”形手势,象征成功与胜利,其首创者为丘吉尔。
4、礼仪是一种非法律规范。
二、多选
1、美国人类学家普洛格和贝茨认为礼仪规范的实施手段有促进礼仪的社会化过程、强化礼仪规范的社会压力。
2、“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记﹒曲礼上》)说明了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礼与刑紧密地绞合在一起、“礼”赋予贵族特殊权力、礼仪具有阶级性。
3、属于非法律社会规范的有道德规范、宗教规范、习俗、共同生活准则。
三、填空1、“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这句谚语体现出了礼仪的民族性与地方性在外部的 差异性。
2、不同民族和地方的礼仪,既有 内部的统一性,又有 外部有差异性;这两个方面的统一,就是礼仪的民族性与地方性的含义。
4、社会规范包括法律规范和非法律规范两大类。
四、、名词解释1、社会规范:是调整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行为规则。
或者说,是一个社会对其成员在社会生活中和行为加以提倡或限制的准则。
社会规范从总的来说包括法律规范和非法律规范两大类别。
2、法律规范: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和行为规则。
强制性是法律规范的重要特征,也是法律规范区别于非法律规范的显著标志。
五、简述简述礼仪的性质。
答:就礼仪的性质而言,它属于社会规范的范畴,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的批判继承和不断地推陈出新的文化现象,体现着强烈的民族性和地方性,有些时候还表现出一定的阶级色彩。
六、论述1、、如何理解礼仪的批判继承与推陈出新?答:礼仪是需要不断批判继承并且不断推陈出新的。
只有这样,礼仪才能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才能一方面将优秀的礼仪传统继承下来并且发扬光大,同时又不断顺应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需要,使礼仪文化不断更新和充实,更好地服务于今天和未来。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既要反对抱残守缺、顽固不化的守旧思想和态度,也要反对割断历史,搞什么“另起炉灶”。
社会对礼仪的不断地批判继承和不断地推陈出新,一方面是礼仪源远流长,永不枯竭的根基所在,即使再强大的历史劫难也不可能将它毁灭;另一方面,它又是礼仪能够顺应历史,永远充满活力的生机所在。
2、如何理解礼仪的民族性和地方性的?答:礼仪的民族性与地方性的这种特点,表现为内部统一性与外部差异性的结合。
礼仪的制定必须统一,而且在实施过程中也不允许各行其是,务必定于一律,全体格守不
学习提升能力 第 5 页 (共 27 页) 知识改变命运
误。
否则,礼仪就不可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严重的还会造成不堪收拾的局面。
中国奴隶社会所谓“礼崩乐坏”、“犯上作乱”等等,指的就是这种情况。
内部统一性,乃是任何一个民族、国家或待定人群在制定和推行其礼仪时必须考虑的问题。
即使某些个体远离故土,客居异乡,这种内部统一性也会顽强地体现出来。
与内部统一性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礼仪的民族性与地方性的另外一面,即与其它民族和地方的差异性,简称之为“外部差异性”。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虽然说是风俗,但对礼仪也是基本适用的。
如日本的鞠躬礼仪就有好几种,中国的迎亲礼、帽子的礼仪,不同国家或地区也是各不相同的。
这就是不同民族或国家礼仪的差异性。
总之,不同民族和地方的礼仪,既有内部的统一性,又有外部的差异性;这两方面的统一,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礼仪的民族性与地方性的含义。
3、地方性与礼仪的全人类共通性矛盾吗?为什么?答:不礼矛盾。
礼仪具有民族性和地方性,同时具有全人类的共通性。
如用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构成“V ”形手势象征成功和胜利,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首相丘吉尔在一次演讲中首创的,以后广为流传和运用。
4、试举例论述“如何理解礼仪的阶级性”。
答:礼仪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如《礼记·曲礼上》中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叫“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礼记·文王世子》中规定:“公族无宫刑。
”礼和刑如此紧密地绞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我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宗法的法律指导思想,其阶级属性何其鲜明!礼仪不存在什么阶级限制。
如《礼记·曲礼上》中的以下几个例子,(1)“敖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2)“礼尚往来。
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3)“幼子常视毋诳。
”4)“毋侧听,毋嗥应,毋淫视,毋怠视,游毋倨,立毋跛,坐毋箕,寝毋伏。
”那么,礼仪究竟有没有阶级性呢?我们认为,对于这个问题作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回答都是行不通的。
礼仪的形成和发展,始终有一种强大的驱动力量,那就是全地区、全民族乃至全人类指导,协调人际关系的需要,从这个意义说,礼仪是超阶级的。
整个原始社会的礼仪就属于这种状况。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礼仪的内容就表现为地区、民族乃至人类意志与统治阶级意志的综合体现,或者换一个说法,阶级社会中的礼仪,带有一定的阶级色彩。
5、如何分析具体礼仪行为和礼仪活动的阶级性?答:对待礼仪的阶级属性问题,我们必须持一种慎重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在对待具体礼仪行为和礼仪活动进行分析时,首先必须分清有无阶级属性:有就是有,没有就没有,不能不分清红皂白。
其中对于那些带有某种阶级属性的礼仪,一定要把属性认定准确;不能把不同阶级的属性混为一谈。
明明是社会主义的东西,不能硬说是封建主义或资本主义的货色。
在这两个问题上,我们都有过极其深刻的教训。
“文化大革命”中,这样的例子可以说是太多了。
第四章 礼仪的构成的要素一、单选1、孔子所说的“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
……”(《礼记﹒檀弓上》)说明了礼仪
学习提升能力 第 6 页 (共 27 页) 知识改变命运 的内容处于决定地位。
2、人们在礼仪活动中的手势、身体势姿势及面部表情等属于人体态势礼仪媒体。
3、《礼记﹒高祖本纪》记载了刘邦当皇帝后对其父不能再执“父子礼”一事,这说明了礼仪要受环境的制约。
4、当礼仪行为和活动规模较小,较为简单时,礼仪主体通常由 个人 充当。
5、当《国歌》响起时,我们庄严而肃立。
祖国 是我们的礼仪对象。
6、叫喊、呻吟等有声而无固定意义的声音属于符号中的类语言交际符号。
7、通过各种物体的状态来传达礼仪信息的媒体是物体礼仪媒体。
二、多选。
1、小学生在路上遇见老师,向老师行礼,小学生是礼仪的主体、老师是礼仪的对象。
2、言语交际符号还可划分为口头言语交际符号、书面言语交际符号。
3、属于辅助言语符号的有音调、音量、 节奏 、变音转调、停顿与沉默。
4、环境内容的有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三、填空。
1、礼仪的构成要素包括四个方面;礼仪的 主体 、礼仪的 客体 、礼仪的媒体、礼仪的 环境 。
2、礼仪主体是指各种礼议行为和礼议活动的 操作者 和 实施者 。
3、礼仪对象是指各种礼仪行为和礼仪活动的 指向者 和 承受者。
4、礼仪的主体包括 个人 和 组织 两种基本类型。
5、礼仪主体的代表者,指的是代表 礼仪主体 礼仪操作和实施的人。
当代表者由多人组成时,即升格为 代表团 。
6、礼仪对象的外延是非常宽的,一切在礼仪主体看来具备 真、善、美 东西,都可以成为礼仪的对象。
由于礼仪主体具有不同的价值标准,因而礼仪对象也是存在 反差 的。
7、礼仪主体和礼仪对象,是一种既 互相对立 又 互相依存 ,同时又在一定的条件下 互相转化 的关系。
8、三顾茅庐的典故中, 刘备 是礼仪的主体。
9、礼仪行为和礼仪活动所依托的一定的 媒介或媒体 ,就叫做礼仪的媒体。
10、礼仪是 内容 和 形式 的统一体。
在礼仪行为和礼仪活动中过程中所要表达和传递的思想、精神、意愿、情感等礼仪的总和,就是礼仪的内容;而这些内在要素的表现方式,亦即 诉诸人们的感官的物理表现 ,就是礼仪的形式。
11、礼仪形式主义的症结所在就是专鹜 形式 而不考虑 内容 。
即将礼仪的 礼仪内容和礼仪形式的错位甚至 分离。
12、《礼记﹒礼器》认为礼仪应“有本有文”,其中“本”指的是礼仪内容,“文”指的是礼仪形式 。
13、礼仪内容和礼仪形式是矛盾的两方面,缺一不可:礼仪内容是矛盾的 主要 方面,处于 决定 地位;礼仪形式是矛盾的 次要 方面,处于服从地位;礼仪内容 决定 礼仪形式,礼仪形式 服从 礼仪内容。
14、礼仪媒体从宏观上分为 人体礼仪媒体、物体礼仪媒体和事体礼仪媒体三大基本类型。
15、人体礼仪媒体,是指通过人体自身 来传达礼仪住处的媒体。
人体礼仪媒体可划分为人体言语礼仪媒体、人体态势礼仪媒体、人体关系礼仪媒体。
16、具体操作和实施礼仪时,不同类型的礼仪媒体往往是交叉结合配套 使用的。
17、实施礼仪行为和礼仪活动的 特定时空条件 ,即是礼仪的环境。
18、礼仪环境对礼仪起 制约 作用。
19、在实际操作和实施礼仪时,要根据具体的 礼仪环境,恰
学习提升能力 第 7 页 (共 27 页) 知识改变命运
如其分地运用礼仪规范。
20、“人是符号的动物,是能够使用并且是唯一能够使用符号的动物”是德国哲学家 卡西尔 的观点。
21、礼仪媒体也可称作 礼仪符号 。
22、礼仪内在要素的总和就是礼仪的 内容 ;而这些内在要素的表现方式,诉诸人们感观的物理表现,就是礼仪的 形式 。
23、李元授在《交际学》中将交际符号划分为言语 交际符号和非言语 交际符号。
四、名词解释1、主体:是指各种礼仪行为和礼仪活动的操作者和实施者。
2、礼仪主体的代表者:指的是代表礼仪主体进行礼仪操作和实施的人。
3、礼仪对象:是指各种利益行为和礼仪活动的指向者和承受者。
4、礼仪的媒体:指任何礼仪行为和礼仪活动,都不可能凭空进行,必须托一定的媒介或媒体。
这种媒介或媒体,就叫礼仪的媒体。
5、人体礼仪媒体:是指通过人体自身(包括人体的言语、态势以及人体之间的相互状态)来传达信息的媒体。
6、物体礼仪媒体:是指通过各种物体的各种状态来传达礼仪信息的媒体。
7、事体礼仪媒体:是指通过各种有关的事体来传达礼仪信息的媒体。
五、简述。
1、礼仪主体在选派代表时应主要考虑的问题。
答:(1)代表者必须能够真正代表礼仪,不但具备资格而且具备能力,足以胜任工作,能够较好完成代表礼仪主体操作和实施具体礼仪的特定任务。
(2)代表者必须能够为礼仪对象所认可,所接受,所欢迎,能巩固并发展礼仪对象与礼仪主体之间的良好关系。
2、礼仪主体与礼仪对象之间的关系。
答:礼仪主体和礼仪对象(或者说,礼仪主体和礼仪客体),它们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既互相对立又相互依存,同时又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的关系。
任何一个礼仪行为或礼仪活动,都包含着礼仪的主、客体的矛盾运动。
一般来说,礼仪主体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礼仪行为或礼仪活动的发展方向,是由礼仪主体决定的。
总之,礼仪主体与礼仪对象之间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
很多时候,随着礼仪过程转换,主体和客体的地位也会发生变化。
3、从礼仪媒体的角度说说如何理解孔子所说的“无体之礼”。
P83答:(略。
“无体之礼”见诸《礼记·孔子闲居》。
孔子说:“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此之谓‘三无’。
”任何礼仪都必须媒体,不使用媒体的礼仪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
)六、论述1、论述礼仪环境对礼仪的制约作用的体现。
答:所谓礼仪环境对礼仪的制约作用,一般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施何种礼仪由礼仪环境决定;二是具体礼仪如何实施也要由礼仪环境决定。
礼仪环境无论怎样变化,都体现于时间和空间的变化之中。
现成的礼仪规范程度不同地存在着超时空或泛时空的特点。
2、论述礼仪内容和礼仪形式之间的关系。
答:礼仪内容和礼仪形式作为矛盾的两个方面,虽然都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它们在礼仪或礼仪媒体中地位却不是完全一样的。
礼仪内容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决定地位,而礼仪形式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服从地位;礼仪内容决定礼仪形式,礼仪形式服从礼仪内容。
因此,礼仪内容与礼仪形式之间是一种主从关系。
礼仪内容和礼仪形式的主次要位置也不。